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

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0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

篇1

一、地形与城市区位

1.城市主要分布在平原:我国城市主要分布在第三级阶梯上,美国三大城市带位于平原上。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城市发育的理想场所。

2.热带城市分布在高原:巴西城市主要分布在巴西高原上,而不是亚马孙平原上。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

3.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如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

二、气候与城市区位

气候对城市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世界上的城市,大多数分布在降水适度、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这个地带内,沿海地区的气候条件一般比内陆地区优越,人口又向沿海地区聚集,使世界城市多数集中在临海的边缘地带。

世界三大片城市密集区:大约60°N以南的欧洲地区;日本、朝鲜半岛和我国东部沿海和平原地区;美国东北部地区。

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湿热雨林地区很少有城市分布。我国特大城市中只有包头、兰州、乌鲁木齐位于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三、河流与城市区位

1.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古代更明显,沿河设城是我国南方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沿河城市区位:①河运的起点或终点,如江西赣州;②河流汇合处,如宜宾、武汉、重庆分别位于岷江、嘉陵江、汉水与长江干流汇合处;③河口处,如上海、广州等。

2.军事防卫:河流弯曲度最大处、河心岛等处。如伯尔尼、巴黎、波士顿等。

四、自然资源与城市区位

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很快,人们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随着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工矿业的发展,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工矿区出现了一批新兴城市。

依托煤矿发展起来的城市:伯明翰、曼彻斯特、匹兹堡等;

依托世界石油发展起来的城市:阿伯丁等;

依托金矿开采兴起城市:约翰内斯堡等;

依托铁矿发展起来的城市:鞍山、包头、攀枝花等;

依托中国石油发展起来的城市:大庆、玉门等;

煤炭工业城市:大同、鹤岗、抚顺、开滦等。

五、交通与城市区位

交通运输对城市区位也有重要的影响。城市是人口密度较高、面积比较大的聚落,是货物和人员的集散地,需要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因此城市分布的趋势是向交通便利的位置集中,世界上的城市一般都建在主要交通线上,沿海、沿江、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的轴线。不同交通运输时代,城市产生的区位因素不同。

古代城市:南方多位于河流汇合处,北方多位于大道汇合处,如邯郸。

现代城市:铁路公路沿线形成城市。因铁路枢纽兴起的城市如石家庄、郑州、蚌埠、宝鸡,株洲有京广、浙赣、湘黔线通过,是个“火车拉来的城市”。

六、政治、军事、宗教与城市区位

古代的雅典、罗马、西安、洛阳、巴西利亚、美国华盛顿、澳大利亚堪培拉、巴基斯坦伊斯兰堡为政治中心而建;美国的圣地亚哥、阿那波利斯,英国的普利茅斯,法国的土伦,日本的佐世保和我国的旅顺等,都驻扎大量军队,拥有大量军事设施,为有名的军事城市;麦加、麦地那、梵蒂冈、拉萨由宗教中心发展而来。

在分析城市区位因素的问题时,要注意影响城市区位因素很多,同一城市发展的不同时期,影响其区位的主导因素也不相同。城市区位因素也在不断变化,有些因素如军事、宗教等对现代城市的影响已经减弱;有些因素如交通、自然资源等自古至今都一直对城市区位产生巨大影响。在现代社会中,有些新的因素成为影响一些城市区位的主导因素。如因科技而形成的日本筑波科学城;因旅游因素而兴起的城市,如桂林、泰安、黄山市等。

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分析知识拓展: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1、城市化特点: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主要标志)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2、城市化动力机制:社会经济发展是主要动力

3、城市化的前提: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4、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起步早(现处于后期);

水平高

速度慢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出现逆城市化

出现大都市连绵带

5、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

起步晚(现处于中期)

水平低

速度快

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虚假城市化——南美洲

滞后城市化——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

城市化水平很不平衡:南美较高,亚非较低

6、逆城市化的原因:

篇2

旅游企业区位是旅游企业活动的空间。笔者将研究旅游企业活动的场所及场所选择过程的理论称为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理论。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主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旅游企业空间区位现状分析,主要指旅游企业区位的空间分布现状和关联分析;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预测,指旅游企业选择某一空间区位,其在该区位的经营成本、利润、客源市场等预测;旅游企业空间区位决策,指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和区位空间秩序的决策。

白光润(2004)把区位分为宏观、中观与微观区位三种。对于旅游饭店、主题公园、会展旅游类旅游企业来说,其空间区位选择对其生存与发展尤为重要,本文对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旅游资源区位因素

旅游资源是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首先考虑的重要因素。旅游资源禀赋的差异造成了不同的旅游吸引力,拥有全国甚至世界吸引力的核心旅游资源就会吸引相关的旅游企业形成集聚现象。到目前为止,尽管兴造了很多人工的主题公园等景点,但是资源禀赋的优势仍是核心旅游产品中不可替代的关键因素,核心旅游产品的区位也就决定了旅游产业集聚的区位。

旅游资源区位对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的影响主要有:旅游资源区位往往就是旅游企业区位。旅游景区(点)型旅游企业需要依托旅游资源来开发核心旅游产品;旅游度假型企业需要依托良好的自然与生态环境营造旅游度假氛围而定位在旅游资源所在区位。旅游资源空间布局状况直接影响到旅游企业空间布局状况。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可能呈现出带状、圈状、点-轴状、星云状、梳状等不同形态。由于旅游资源,尤其是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是长期的过程,而且在一定区域内旅游资源空间集聚的现象非常普遍,如世界遗产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等地域往往是旅游资源的集聚地。旅游资源的集聚会带来旅游产业的集聚,旅游资源的空间形态对旅游企业空间布局形态产生重要影响。

旅游企业空间区位对旅游资源区位也会产生影响。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主题公园景区等主题景区的开发与建设使原本不是旅游资源区位的区域被开发成著名的旅游区,如杭州沿杭州湾区位目前已开发成主题公园与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旅游企业区位的形成对原本缺乏旅游资源或仅为潜在旅游资源的区位被开发成旅游资源区位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旅游市场区位因素

市场泛指产品销售场所。本文提到的旅游市场主要指旅游客源市场,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旅游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旅游者数量。旅游市场区位对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的影响主要有几下方面:

旅游客源市场与旅游企业的相对位置。旅游企业区位越接近客源市场,则区位越好。旅游者出游遵循距离衰减规律,越接近旅游客源市场的区位,旅游者到访就会越多。

旅游客源市场规模。这主要取决于客源地人口状况(人口规模、人口增长速度、人口职业构成、人口年龄构成、人口教育构成、人口的空间构成及人口的空间流动等)、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客源地的国民经济总量发展状况、个人收入状况及外贸收支状况等)、客源地社会与文化背景等。客源地不一定是异地。目前旅游客源市场中有一定比例为当地客源,因此,旅游企业空间区位所在地(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经济、文化、人口等状况也是客源市场规模的重要影响因素。

旅游客源市场结构。旅游市场一般分为国际旅游市场、国内旅游市场、当地休闲市场。旅游企业的客源市场地位将直接影响到空间区位选择。一般如果以国际旅游市场为主要客源定位,如高星级饭店、国际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则宜布局在国际性大中城市,这些城市往往是国家出入境口岸城市或具有国际航班连接的主要国际客源市场。如果以当地休闲市场为主要客源定位,则可以布局在居民集聚区、城郊交错地带等。

旅游交通区位因素

在相对分散的旅游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依靠有效的、有质量保证的及一定容量的区域交通网。一定的交通基础设施的提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之一。交通系统在旅游目的地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任何一种旅游目的地发展规划或发展的思考都必须包括交通因素的规划与思考。旅游交通区位是指从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空间距离和可达性。

旅游交通区位因素是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需要重要考虑的区位因素之一。如果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有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或城市交通干道等快速交通方式可达,则旅游企业可以把原本在核心区布局转移到在边缘区布局。城市旅游空间集聚区一般都较好地解决了旅游可达性问题,游客可以便捷地抵达,旅游企业区位选择则偏向在城市旅游空间集聚区布局。另外城市的外部旅游交通区位也直接影响到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一座城市是否有航空运输方式将直接影响到是否能吸引国内中长途客源,甚至国际客源;是否有铁路运输方式将直接影响到城市到访客源的规模、城市旅游吸引力的范围及游客的抵达便捷程度;是否有高速公路等快速公路交通方式将直接影响到中短途游客是否可以快速便捷地抵达及自驾车游客等散客的旅游决策行为。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在考虑交通区位时也要注意结合实际。投资数十亿,并于1997年倒闭的苏州昆山福禄贝尔乐园的企业空间区位选择忽视了当时我国自驾游还处于起步期,企业虽然处于我国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但当时游客,尤其是散客还不能便捷地抵达。旅游交通区位直接影响到旅游企业以后的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

旅游从业人员区位因素

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旅游从业人员是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保障。而旅游从业人员的数量、密度、素质与技能等在区域之间是有差异的。如长江三角洲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高校云集,开设旅游专业的高校也相对于高校较少的浙江嘉兴、湖州、舟山和江苏无锡、常州、镇江等城市要多,而且上海等长江三角洲旅游中心城市旅游从业人员数量多,特别是熟练的旅游从业人员多。

旅游从业人员因素虽然不是旅游企业选择区位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但因为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定区位的旅游从业人员工资水平、大中学校旅游专业学生(实习生)的数量在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旅游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旅游从业人员的工资成本空间差异明显,因此,旅游从业人员会对旅游企业在城市间选择区位有影响,但对于在城市内的具体哪个区位选择布局影响并不大。

旅游集聚因素和社会、经济、文化因素

旅游产业集聚与分散是旅游产业空间配置的两种形式。旅游企业在空间上集聚可以带来以下优势:共享旅游基础设施,尤其是旅游交通基础设施,使其不需要单独对旅游区域的基础设施进行专项投资;共享客源,旅游者的出游行为具有多目的性,可能会同时选择数个旅游产品,同时光顾数个旅游企业,客源共享有利于减少旅游企业营销成本;旅游企业经营成本优势,旅游企业集聚可以共塑特定区位的旅游形象,可以进行旅游合作,如进行旅游市场联合营销等减少旅游企业经营成本;便于相互交流旅游信息和旅游市场信息,有利于加快旅游产品创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区位的社会文明程度、社会治安状况、政府管理与决策水平、旅游经济发展状况、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旅游发展政策、社会文化背景、历史文化状况等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也对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具有一定影响。

旅游企业区位选择的地理区位、价格、规模与服务定位战略

借鉴Urtasun与Gutierez(2006);Chun与Kalnins(2001,2004);Begin(2000)等学者在对饭店等住宿业空间区位选择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研究了旅游企业发展战略对旅游饭店等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的影响机制。

Urtasun与Gutierez(2006)研究表明:饭店产品与地理区位选择受到城市的社会经济与城市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对它们的变化产生影响;饭店集聚仅仅发生在定位差异化的饭店之间;在寻求与竞争对手定位一致性的集聚布局及差异化的扩散布局的平衡点上,重点考虑的是价格与地理范畴中的相关因素。

对旅游业来说,由于重新定位的高成本性及产品的不可移动性,基于价格、规模、服务基础上的产品与地理区位选择决策对成功经营是非常重要的。旅游饭店在进行产品与地理区位选择时,必须认清新饭店是否与竞争对手的定位一致或有所差异。基于效率原则,对具有相似旅游市场细分的旅游企业来说,空间经济模式总体上趋于集聚而不是扩散。

旅游业作为服务性企业,其区位选择具有自身独特的规律,Chun与Kalnins(2001,2004)研究表明:住宿接待业通过集聚,能减少消费者的搜寻成本,继而增加需求。集聚经济是旅游企业区位选择注重考虑的因素,但成功的旅游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应是具有显著差异定位的企业。企业的竞争优势源于与其竞争对手存在的差异,或拥有以较低成本提供所需要的产品与服务的能力,或能以独特的方式提品与服务并比竞争对手创造出更多的消费者价值。与竞争对手拥有的资源具有相似性,也许会增加竞争度。旅游产业空间集聚布局能使集聚企业获得正的外部性而取得竞争优势,分散布局能使旅游企业获得地方化经济取得比较优势。Urtasun与Gutierez(2006)认为旅游饭店空间区位选择是基于集聚战略还是分散战略,将取决于饭店决定是否与竞争对手定位一致还是有所差异,或是在某些方面定位一致而在其他方面有所差异。Urtasun与Gutierez(2006)研究表明:旅游饭店区位选择中涉及到的地理区位、价格、规模与服务等4个方面的决策是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体;与竞争对手的地理距离受饭店规模与服务一致性影响而缩小,受价格一致性而扩大;在马德里,具有与竞争对手相似规模与服务的新饭店区位选择时选择集聚布局所获取的利大于弊,而具有与竞争对手相似价格的新饭店扩散布局则弊大于利。

参考文献:

1.白光润.微区位研究的新思维[J].人文地理,2004

2.邓冰,俞曦,吴必虎.旅游产业的集聚及其影响因素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

篇3

关键词:会展业地理区位;区位选择;空间尺度

作为会展旅游的核心,会展旅游的市场交易主要发生在会展举办地,举办地所追求的是会展旅游给居民和商业团体带来的直接和间接利益。会展旅游的吸引力激励和鞭策着举办地去赢得会展市场,最富有竞争力的会展旅游举办地能够使会展业的不同利益群体获得各自的利益。因此,会展业区位选择的合理性将影响到会展业的发展规模和效益。所谓区位就是从空间的观点,确定地理现象位置、距离、规模、结构的合理性。所以,区位研究的目的是寻求地理事物存在的地域内在规律。

一、会展旅游业的地理区位和空间尺度

区位(Location)一词,除解释作空间内的位置SituationorPositioninSpace外,还有放置和为特定目的而标定的地区两重意思。所以区位与位置不同,它既有位也有区,还有被设计的内含。地理区位这个术语是在区位论引入地理学后才开始使用的,它增加和强调了区位同有关地理现象的相互联系,并赋予各种地理要素以区位概念[1]。由于地理区域存在不同的空间尺度,因此依据地理区位因地理现象和事物存在的空间形态不同,可以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种不同的区位尺度。作为一种产业形态,会展业也存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种不同的区位尺度,它们关注的重点分别为会展业的地区布局(宏观)、地点布局(中观)、会议与展览的场馆布局(微观)。这些侧重点构成了有序的空间层次。

(一)会展地区选择时考虑的因素:宏观区位

从目前会展业的发展分布情况和各地区的经济分析来看,会展产业带的形成与区域经济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密切相关[2]。发展地区会展业应考虑如下区域经济条件:

1.区域经济发达程度

会展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与经济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纵观世界会展业发达的国家,如德国、法国、美国等都是经济实力雄厚的国家。我国城市会展业率先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崛起也充分表明会展业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强烈的正相关关系,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总量的扩大必然会对会展产生强大的需求,促进会展业的快速发展。

2.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开放程度

一个城市要发展城市会展业,必须具有较高的开放程度。国际上会展业发达的城市,一般都是开放程度较高的国际大都市。在我国拥有“中国第一展”、并被誉为“华南会展之都”的广州,因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政策束缚少,市场机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因此会展市场开放度很高。广州既有国家级的广交会,也有纯粹的国外来华专业展,还有民营展览机构所办的各类专业展。

3.第三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达程度

会展业与交通、通讯、住宿、餐饮、旅游、商业等行业有较强的关联性,需要这些行业提供完善的服务,满足参展客商的多样化需求。另外,国际会展业发达的城市很大程度上是依托城市产业发展起来的,如德国汉诺威的工业博览会,法国巴黎的时装展等,因为只有特色的城市产业才能培育出特色的展览项目。

4.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

旅游与会展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一个城市丰富的旅游资源会提高城市会展活动的吸引力,世界上著名的会展城市如汉诺威、法兰克福、米兰、新加坡等都是著名的旅游城市。瑞士东部小城达沃斯是阿尔卑斯山系中海拔最高的城市,人口100余万,是世界知名的温泉度假、会议、运动度假胜地。每年1月末,世界经济论坛在这里召开年会,仅此一项每年就给达沃斯带了7000万美元的利润。另外,每年除有400多个大小会议在此召开外,还有70万游客前来度假。因此,具备特色的旅游资源,成为会展业发展的一个必备条件。

5.政府的支持

会展旅游是一个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产业,通过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与其他经济部门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互动中实现良性循环,共同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会展旅游业的发展,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发展规划时,积极考虑本国会展业发展的需要,进行有利的安排。除客观条件外,发展会展业还必须有政府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会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支持。如德国的汉诺威、法兰克福、慕尼黑、杜塞尔多夫等都是国际著名的展览城市,它们都把展览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扶持,出台一系列鼓励措施和优惠政策,吸引参展商和观众。

(二)选择会展城市时考虑的因素:中观区位

会展旅游业的中观尺度主要是指会展举办城市的选择问题,该空间尺度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是城市的区位条件、经济实力和城市吸引力状况等因素。

1.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

发展会展旅游必须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世界上最重要的150个专业展览会中有近120个都在德国城市举行,与其地处欧洲中心、交通便捷密切相关。从城市看,2001年承办各种国际会议最多的10大城市,如巴黎、伦敦、日内瓦、布鲁塞尔、柏林等,几乎都在地理位置上得天独厚。我国的香港、上海、北京等城市会展旅游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地理位置优越。

2.高度发达的城市经济

会展业成本较高,无论举办何种会展活动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和资金投入。据世界银行提供的资料,20世纪以来举办国际性会议次数最多的前10个国家和城市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均在10000美元以上。瑞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长期位居世界第一,举办国际会议次数排行世界第九位。因而发展会展旅游的旅游目的地通常是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或城市。

3.完善的会展设施

现代化的会展设施是开展会展旅游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许多会展旅游目的的成功得益于良好的会展设施。纽约、底特律、米兰、伦敦、巴黎、东京、法兰克福、慕尼黑都有10万或20万m2以上的大型现代化展馆,汉诺威建有展出面积接近47万m2的世界上最大的展览场馆,新加坡也有一个近10万m2的博览中心。

4.良好的城市形象和较强的城市吸引力

城市形象是旅游竞争的武器,缺乏城市形象或城市形象不佳的城市很难向游客促销,也就是没有竞争力。发展会议展览旅游的城市必须要有鲜明的城市形象。城市的吸引力在于城市形象,城市旅游资源的丰度和文化内涵则是营造城市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会展与旅游是分不开的,很多时候会展的举办就是冲着举办地的名胜古迹、美丽风光和良好的城市环境而来的。

5.完善的城市功能

会展业对城市功能有极大的依赖性,没有完整的基础设施、便捷的交通条件和先进的通信设施等,一些大型会展活动,如世博会乃至一些交易会是不能举办的,要成功举办一些大型会议也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只有提升城市公众休闲、城市娱乐、康体、文化、商贸、购物、交通、通讯、邮电等城市功能,才能吸引会展旅游者和旅游投资者。新加坡发展会展旅游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新加坡政府一直致力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交通、净化环境等以吸引投资者和会展旅游者。

(三)选择会展场馆所时考虑的因素:微观区位

会展场馆选址对会展业的发展而言举足轻重。场馆一旦落成,也就决定了会展业借以发展的空间地理区域。这一区域内的各种基础设施,包括它的相关配套设施、道路交通状况等等,就成为会展业的运行环境,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项目甚至行业本身的发展。在会展场馆的选择的众多因素中,交通是其中重要的因素。对于那些正在选址建立会展中心的政府规划部门,选择好展馆的建设位置对展馆效益和城市会展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好的会展场馆,不仅应该具备完善的内部设施和服务机制,更为重要的是它的周边环境[3]。

其一,好的展馆应处于交通网络发达地区,四周交通便利、换乘方便,各种交通设施齐全,便于游客和参展者的参展行为。

其二,展馆地址应远离居民区和其它行政机构服务区域,避免给附近居民带来困扰或者妨碍其它公共事务。

其三,展馆附近应配有齐全的配套基础设施,如宾馆、酒店、商场、健身场所等等,为展会和旅客提供方便的同时,也避免了重复建设所造成的浪费。

其四,展馆群体架构应呈现狭长、分散型,而非集中、聚集型,避免因展馆过分集中而带来的车辆拥堵,难以对其进行有效地集散。这样既可以使观众有效参展,又能够发挥展馆优势,兴办品牌展会。一般而言,会展场馆多选址于城郊结合部即与上述因素的可实现性有关。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要避免庞大的会展活动所带来的周边交通问题,对展会的明确定位和对专业观众的区分,也是加强对展会控制、减少观众流动量,以及提高展会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会展旅游业区位选择的综合因素

具体到某一个展会的举办地的区位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竞争力和城市吸引力、会展场馆的周边环境及自身状况等因素[4]。

三、会展业的区位决策过程

从理论上讲,会展业的区位决策过程可分为五个步骤:

第一步为会展预先策划阶段,主要是确定会展的时间和预算,并开始做一些其他方面的准备工作。在此阶段中,要考虑各种各样的先决条件。例如协会执行委员会的新成员,可能会提出对这个过程的不同观点。过去的经验,尤其是最近一次会展的执行情况是未来会展地点选择的重要依据,比如先前已经制定的轮换使用会展地点的政策。预期的环境条件对会展的举办具有也是非常重要的。毋庸置疑,为数众多的地点选择因素都会对这个策划前的步骤产生影响,并进而在做出最后地点的决策时,能够看出每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在这个早期步骤中,其他竞争区位在准备候选地名单之前通过与协会的接触,就可以开始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决策过程。

篇4

作为会展旅游的核心,会展旅游的市场交易主要发生在会展举办地,举办地所追求的是会展旅游给居民和商业团体带来的直接和间接利益。会展旅游的吸引力激励和鞭策着举办地去赢得会展市场,最富有竞争力的会展旅游举办地能够使会展业的不同利益群体获得各自的利益。因此,会展业区位选择的合理性将影响到会展业的发展规模和效益。所谓区位就是从空间的观点,确定地理现象位置、距离、规模、结构的合理性。所以,区位研究的目的是寻求地理事物存在的地域内在规律。

一、会展旅游业的地理区位和空间尺度

区位(Location)一词,除解释作空间内的位置SituationorPositioninSpace外,还有放置和为特定目的而标定的地区两重意思。所以区位与位置不同,它既有位也有区,还有被设计的内含。地理区位这个术语是在区位论引入地理学后才开始使用的,它增加和强调了区位同有关地理现象的相互联系,并赋予各种地理要素以区位概念[1]。由于地理区域存在不同的空间尺度,因此依据地理区位因地理现象和事物存在的空间形态不同,可以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种不同的区位尺度。作为一种产业形态,会展业也存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种不同的区位尺度,它们关注的重点分别为会展业的地区布局(宏观)、地点布局(中观)、会议与展览的场馆布局(微观)。这些侧重点构成了有序的空间层次。

(一)会展地区选择时考虑的因素:宏观区位

从目前会展业的发展分布情况和各地区的经济分析来看,会展产业带的形成与区域经济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密切相关[2]。发展地区会展业应考虑如下区域经济条件:

1.区域经济发达程度

会展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与经济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纵观世界会展业发达的国家,如德国、法国、美国等都是经济实力雄厚的国家。我国城市会展业率先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崛起也充分表明会展业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强烈的正相关关系,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总量的扩大必然会对会展产生强大的需求,促进会展业的快速发展。

2.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开放程度

一个城市要发展城市会展业,必须具有较高的开放程度。国际上会展业发达的城市,一般都是开放程度较高的国际大都市。在我国拥有“中国第一展”、并被誉为“华南会展之都”的广州,因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政策束缚少,市场机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因此会展市场开放度很高。广州既有国家级的广交会,也有纯粹的国外来华专业展,还有民营展览机构所办的各类专业展。

3.第三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达程度

会展业与交通、通讯、住宿、餐饮、旅游、商业等行业有较强的关联性,需要这些行业提供完善的服务,满足参展客商的多样化需求。另外,国际会展业发达的城市很大程度上是依托城市产业发展起来的,如德国汉诺威的工业博览会,法国巴黎的时装展等,因为只有特色的城市产业才能培育出特色的展览项目。

4.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

旅游与会展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一个城市丰富的旅游资源会提高城市会展活动的吸引力,世界上著名的会展城市如汉诺威、法兰克福、米兰、新加坡等都是著名的旅游城市。瑞士东部小城达沃斯是阿尔卑斯山系中海拔最高的城市,人口100余万,是世界知名的温泉度假、会议、运动度假胜地。每年1月末,世界经济论坛在这里召开年会,仅此一项每年就给达沃斯带了7000万美元的利润。另外,每年除有400多个大小会议在此召开外,还有70万游客前来度假。因此,具备特色的旅游资源,成为会展业发展的一个必备条件。

5.政府的支持

会展旅游是一个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产业,通过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与其他经济部门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互动中实现良性循环,共同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会展旅游业的发展,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发展规划时,积极考虑本国会展业发展的需要,进行有利的安排。除客观条件外,发展会展业还必须有政府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会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支持。如德国的汉诺威、法兰克福、慕尼黑、杜塞尔多夫等都是国际著名的展览城市,它们都把展览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扶持,出台一系列鼓励措施和优惠政策,吸引参展商和观众。

(二)选择会展城市时考虑的因素:中观区位

会展旅游业的中观尺度主要是指会展举办城市的选择问题,该空间尺度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是城市的区位条件、经济实力和城市吸引力状况等因素。

1.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

发展会展旅游必须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世界上最重要的150个专业展览会中有近120个都在德国城市举行,与其地处欧洲中心、交通便捷密切相关。从城市看,2001年承办各种国际会议最多的10大城市,如巴黎、伦敦、日内瓦、布鲁塞尔、柏林等,几乎都在地理位置上得天独厚。我国的香港、上海、北京等城市会展旅游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地理位置优越。

2.高度发达的城市经济

会展业成本较高,无论举办何种会展活动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和资金投入。据世界银行提供的资料,20世纪以来举办国际性会议次数最多的前10个国家和城市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均在10000美元以上。瑞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长期位居世界第一,举办国际会议次数排行世界第九位。因而发展会展旅游的旅游目的地通常是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或城市。

3.完善的会展设施

现代化的会展设施是开展会展旅游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许多会展旅游目的的成功得益于良好的会展设施。纽约、底特律、米兰、伦敦、巴黎、东京、法兰克福、慕尼黑都有10万或20万m2以上的大型现代化展馆,汉诺威建有展出面积接近47万m2的世界上最大的展览场馆,新加坡也有一个近10万m2的博览中心。

4.良好的城市形象和较强的城市吸引力

城市形象是旅游竞争的武器,缺乏城市形象或城市形象不佳的城市很难向游客促销,也就是没有竞争力。发展会议展览旅游的城市必须要有鲜明的城市形象。城市的吸引力在于城市形象,城市旅游资源的丰度和文化内涵则是营造城市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会展与旅游是分不开的,很多时候会展的举办就是冲着举办地的名胜古迹、美丽风光和良好的城市环境而来的。

5.完善的城市功能

会展业对城市功能有极大的依赖性,没有完整的基础设施、便捷的交通条件和先进的通信设施等,一些大型会展活动,如世博会乃至一些交易会是不能举办的,要成功举办一些大型会议也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只有提升城市公众休闲、城市娱乐、康体、文化、商贸、购物、交通、通讯、邮电等城市功能,才能吸引会展旅游者和旅游投资者。新加坡发展会展旅游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新加坡政府一直致力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交通、净化环境等以吸引投资者和会展旅游者。

(三)选择会展场馆所时考虑的因素:微观区位

会展场馆选址对会展业的发展而言举足轻重。场馆一旦落成,也就决定了会展业借以发展的空间地理区域。这一区域内的各种基础设施,包括它的相关配套设施、道路交通状况等等,就成为会展业的运行环境,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项目甚至行业本身的发展。在会展场馆的选择的众多因素中,交通是其中重要的因素。对于那些正在选址建立会展中心的政府规划部门,选择好展馆的建设位置对展馆效益和城市会展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好的会展场馆,不仅应该具备完善的内部设施和服务机制,更为重要的是它的周边环境[3]。

其一,好的展馆应处于交通网络发达地区,四周交通便利、换乘方便,各种交通设施齐全,便于游客和参展者的参展行为。

其二,展馆地址应远离居民区和其它行政机构服务区域,避免给附近居民带来困扰或者妨碍其它公共事务。

其三,展馆附近应配有齐全的配套基础设施,如宾馆、酒店、商场、健身场所等等,为展会和旅客提供方便的同时,也避免了重复建设所造成的浪费。

其四,展馆群体架构应呈现狭长、分散型,而非集中、聚集型,避免因展馆过分集中而带来的车辆拥堵,难以对其进行有效地集散。这样既可以使观众有效参展,又能够发挥展馆优势,兴办品牌展会。一般而言,会展场馆多选址于城郊结合部即与上述因素的可实现性有关。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要避免庞大的会展活动所带来的周边交通问题,对展会的明确定位和对专业观众的区分,也是加强对展会控制、减少观众流动量,以及提高展会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会展旅游业区位选择的综合因素

具体到某一个展会的举办地的区位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竞争力和城市吸引力、会展场馆的周边环境及自身状况等因素[4]。

三、会展业的区位决策过程

从理论上讲,会展业的区位决策过程可分为五个步骤:

第一步为会展预先策划阶段,主要是确定会展的时间和预算,并开始做一些其他方面的准备工作。在此阶段中,要考虑各种各样的先决条件。例如协会执行委员会的新成员,可能会提出对这个过程的不同观点。过去的经验,尤其是最近一次会展的执行情况是未来会展地点选择的重要依据,比如先前已经制定的轮换使用会展地点的政策。预期的环境条件对会展的举办具有也是非常重要的。毋庸置疑,为数众多的地点选择因素都会对这个策划前的步骤产生影响,并进而在做出最后地点的决策时,能够看出每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在这个早期步骤中,其他竞争区位在准备候选地名单之前通过与协会的接触,就可以开始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决策过程。新晨

第二步的主要工作是通过调研和现场考察,收集能够满足最低要求的可能的会展区位和详细信息,对地点选择进行分析。对于重大的会展还可邀请候选的举办地的代表向协会介绍商务活动开展情况。另外,要对所有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最后的建议。

第三步根据会展策划者或者选址委员会的建议,由会展主办方做出区位选择的决定。委员会的成员可能会对到底哪些地点选择因素更为重要提出不同的看法,而且相竞争的举办地常常会不断地进行据理力争,还可能提出先决条件的问题。例如从吸引参展商或与会者以及获利的角度,会展的特定目标就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

最后阶段,为举办会展(第四步)和会后评价(第五步),将此次区位决策过程作为下次会展的先决条件。评价还可能提出一些潜在的备选或竞争区位,以备未来举办会展时选择。

参考文献:

[1]杨吾扬.区位论原理[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

篇5

引言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人口密度的不断加大,土地资源的消耗随之增加。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地资源的形成、演化具有十分强烈的影响。当我们评价区域土地资源或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时,必须全面考虑土地资源的自然生态因素和社会经济技术因素,把潜在的土地资源生产力合理地组合在最佳的土地利用模式中。影响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属性的十分广泛,各种因素的影响方式和程度各不相同,有必要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下面将就土地资源的区位条件这个主要特性做重点分析。

1.土地资源的区位特性

土地区位是自然要素区位、经济区位和交通区位在空间地域上相互作用、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不仅指陆地上某一地块的空间位置,还包括多种土地自然要素与社会经济要素相互影响所形成的整体组合效应在空间位置上的客观反映。

1.1.自然区位

土地的自然区位主要是指土地的自然地理位置。包括土地位置上地形、地貌等自然要素的组合特征,以及与自然环境的空间位置关系。自然区位直接影响交通区位和经济区位的形成,是土地形成与发展的重要保证。

1.2.经济区位

土地的经济区位指土地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所表现的人地关系和社会物化劳动投入。主要指不同区域土地在经营、社交、工作、娱乐等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相互关系。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由其自然特性及所处的经济区位决定的。

1.3.交通区位

土地的交通区位是指区域土地或某地段与交通线路及设施的相互关系。经济区位产生的影响能否转化为实质性的效益受到交通区位的制约,此外,它的优劣还影响到土地聚集效益、市场演变、结节点产生及扩大等。知识经济时代交通运输对区位选择产生重要影响,包括核心生产要素发生变化,以及技术更新速度的加快,使全球范围的经济活动成为可能。

自然区位、经济区位与交通区位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地域空间,从而决定了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和空间布局。

2.区位论与土地分区利用

区位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屠能的农业区位论研究的是农业土地资源的利用、农业生产的区位选择——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及配置问题。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研究的是工业企业的选址问题,亦即一定区域土地上的工业企业布点问题。克里斯塔勒的城市区位论更是着眼于一定区域的土地资源利用问题,研究一定区域下城市的分布及城市间的相互关系。寥什的市场区位论把生产区位和市场结合起来,从市场区位的概念入手,把它作为解决问题的—个起点。近年来,区位论的发展十分迅速,在解决生产布局的理论与实践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事实上,我们不仅要学习国外区位理论的先进经验,同时也要学习区位论的技术要求、技术程序以及整套的科学工作方法,力求减少失误,因为生产布局工作的失误,会造成巨大浪费。

土地区位利用理论是从区域整体出发,考虑区域内动态利用问题,以确定城市体系及各部门、行业的空间布局和结构关系,是融合全部社会经济细胞的综合理论。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土地利用的空间竞争显得格外显著。土地区位利用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是土地资源区位利用不断深化的理论体现。

3.土地利用的区位过程

人们的的生产活动与土地的利用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土地利用程度也不断加深。这一变化使其在不同方向上的利用表现出不同的区位过程。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就是城市土地利用的区位分化过程。城市各业用地区位过程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1)商业用地的区位特点

为满足方便人们生活的要求,商业用地多聚集于市中心、繁华街道两侧、交通路口以及大型公共设施的周围。商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最初是推进城市形成的一个重要动力,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又进一步推动商业繁荣。

(2)工业用地的区位特点

工业是城市进步的直接动力。就世界范围由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的现实来看,工业发展能够推动城市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从而推进整个城市的发展。因此,工业用地具有不断向市区边缘迁移和自动集结成团倾向的区位特点。

4.土地资源的区位效益

土地区位效益的实质是位置级差地租。土地位置级差地租是指由于距离产品消费中心位置不同而产生的大小不同的土地纯收益。区位效益理论在支配着城市中各项用地的空间安排。由于集聚效益的影响,人口和工业会向大城市及其中心区集聚。但是,有目的地利用区位效益理论可以改变这种趋势。合理的级差地价政策,还可以促进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进一步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

总结

土地区位的差异与各项用地特定的区位要求是土地资源的自然空间结构和人类社会经济利用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我们知道土地面积是有限的、稀缺的,区位效益高的土地的面积就更有限,因此土地利用结构合理调整是我国所有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都必须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要求我们在进行土地资源配置时,自觉利用区位理论,确定各种区位土地的最佳利用途径及方式,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以提高土地利用的总体经济效益。(作者单位: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参考文献:

[1]冯长春,巴特尔.城市土地资源经济的理论与应用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4,01:163-167.

[2]金相郁. 20世纪区位理论的五个发展阶段及其评述[J]. 经济地理,2004,03:294-298+317.

[3]杨勇,郎永建. 开放条件下内陆地区城镇化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区位差异[J]. 中国土地科学,2011,10:19-26.

篇6

前言

中国要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大力发展证券市场。论文百事通证券市场不仅具有天然的融资功能,还是有效配置经济资源的重要手段,它的某些指标还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状况,特别是投资者信心的晴雨表,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决策和调控政策亦往往通过证券市场反映其效果。

证券公司作为我国证券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各种金融创新业务也加快了步伐。但从整体上看,经纪、自营、以承销业务为主的投行仍是国内券商的最主要业务内容和利润来源。随着我国资本市场逐步对外开放,其生存和发展越来越受到威胁。为促进我国证券公司更合理、更有序、更健康地发展,学者大多从如何评价和提升证券公司的竞争力,制约证券公司发展的因素,证券公司的风险监管制度、治理结构、经营模式、营销能力、人力资本等角度进行研究,对证券公司区位的研究相对较少。正是在此背景下,本文对适于证券公司发展的区位因素进行了探讨。

因为证券公司总部的发展情况直接影响着整个证券公司在国内的发展,所以,每个证券公司在选择总部的区位时都会做一番思量。但是究竟何种区位因素能够有效促进公司的发展并不十分清楚。本文以拥有证券公司总部(以下简称证券公司)的22个城市为对象,结合城市内证券公司的发展情况,探索影响证券公司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

一、区位因素分析

1、资本规模

随着资本市场逐步开放,国际投资银行逐渐介入,我国证券公司资产规模普遍偏小已经成了威胁其生存与发展的因素之一。资本数量的多少直接决定着证券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和开展业务的能力,公司所在区位拥有的资本数量多有利于公司扩资、融资,促进公司发展。

2、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表现出来的能力,是一种与物质资本相对应的资本形态,具有其自身独特的性质,其基本特征有:依附性、动态性、私有性、波动性、群体性、创造性、层次性、潜藏性。员工是企业人力资本的天然载体。与其他行业相比,证券业的经济效益更加依赖于人力资本的经济效益产出。证券公司的员工是知识型员,所以,证券公司应落户于有人力资本优势的区位,有利于提升公司人力资本的经济效益。

3、科技实力

区位在科技实力上的优势能给予证券公司的运作更多技术支持,同时区位内的大学、科研院校、企业研究中心等是证券公司员工的很好来源,此外,科技实力强的区位,拥有的潜在个人投资者也多,这就增加了对公司的业务需求,有利于公司发展。

4、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一个区域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基础性保障,是企业赖以生存的重要的外部条件之一。基础设施发育的完善与发达程度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活跃度、开放度,是吸引外部稀缺资源和整合内部资源的基础性要素,电力、邮电和交通构成区域发展的基础性环境。证券业所需的技术、信息及其产品主要依赖于现代通讯和网络设备,证券公司与客户,以及客户与客户之间主要通过网络等设备进行信息的传递与交流,此外,证券公司与外部的交流也需要发达的交通设施,所以说区位的基础设施对证券公司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

5、社会区位优势

社会区位优势指证券公司所在区位的政治文化区位优势,不同的区域在国内的政治文化区位是不一样的,这体现在区域的行政中心等级和科教文中心等级两个方面。我国证券公司无论在总部的选址或是营业部的选址时都会选择所在省份的中心城市或是直辖市,这种做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这类地区的社会区位优势高。

6、经济发展状况

个人投资者、机构和企业进入证券市场的前提是拥有一定量的资本,所在地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影响潜在股票需求者和供给者的数量,同时,一个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越多,说明企业发展状况越好,企业数越多,潜在的需要上市融资的企业数量也就越多,所以经济发展状况也是影响证券公司发展的区位因素。

二、实证检验

本文用证券公司所在城市的特定指标表示对应的区位因素,构成计量检验中所需的七个解释变量,并选取变量对城市内证券公司的发展情况进行量化,构成被解释变量,利用Eview3.0计量经济学软件将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一一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并对其t值及模型的异方差性进行检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1、检验变量的选取

证券公司发展的好坏不能简单的用某项经营业绩指标来表示,公司发展的好不仅指公司规模大,还要考虑公司的风险控制情况等。王晓芳、王学伟(2008)选择证券公司经营中的18个参考指标,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全面反映了我国证券公司的综合实力,以排名的形式对我国证券公司2006年度的经营状况做出了全面、客观的评价,本文中采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用其数据构造实证检验中所需的被解释变量。2006年,我国共有104家证券公司,但是公司的规模存在很大差异,为了更加客观,只采用前50家公司的综合得分,剩余64家不进行考虑。前50家公司的总部分布在全国23个城市,用每个城市的证券公司的平均综合得分表示证券公司在该城市的发展情况,这就得到了检验中所需的被解释变量。

为了得到检验中所需的解释变量,需要选取变量来量化六个区位因素。为了得到检验中所需的解释变量,需要选取变量来量化六个区位因素。本文从《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选取了资本数量指数、人才竞争力、科技实力指数、基础设施竞争力、政治文化区位优势指数这五个指标依次量化前五个区位因素。另外,经济发展状况这一区位因素,用城市的GDP与人均GDP两个变量表示。

2、样本数值

对上述各变量的样本值进行整理,现列表如下。

3、回归检验

利用表2中的样本资料,将前五个解释变量分别与被解释变量——证券公司的平均综合得分,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并记录斜率项的t检验值。将地区GDP与人均地区GDP这两个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记录t检验值及F检验值。本文采用了截面数据做样本,对于这类计量经济学问题,由于在不同样本点上解释变量以外的其他因素的差异较大,往往存在异方差性,所以,本文对回归模型的异方差性做了White检验。并给出了与各模型相对应的怀特统计量。回归结果见下表。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自由度为20的t分布的临界值为t0.025(20)=2.086,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自由度为20的£分布的临界值为t0.05(20)=1.725,因此,前六个解释变量的参数都通过了5%显著性水平下的t检验,人均地区GDP的参数未通过检验,但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其参数也通过了检验,且给定显著性水平a=0.05,查,分布表,得到临界值F0.05(2.19)=3.52,又11.8>3.52表明模型的线性关系在9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成立,即地区GDP与人均地区GDP确实对证券公司的平均综合得分产生显著影响。从怀特统计量的值及其伴随概率看出,每个模型都不能拒绝同方差性这一原假设,即不存在异方差问题。

4、结果分析

通过回归检验,发现七个解释变量都对被解释变量产生显著影响,根据t值的大小,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变量依次为:人才竞争力、政治文化区位优势指数、地区GDP、资本数量指数、基础设施竞争力、科技实力指数、人均地区GDP。基于上述发现,得出以下结论:六个区位因素对证券公司的发展有着显著影响,但影响程度有着些许区别,由大到小依次为:人力资本、社会区位优势、经济发展状况、资本规模、基础设施、科技实力。

篇7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产业主要是依托城市而展开。城市文化产业具有低投入高回报、物质能源消耗少取得效益大等特点,被认为是最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城市文化产业的集群发展不仅为城市经济进一步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提供了新的和强大的动力,而且在创造自身价值同时也必然会带动城市相关产业发展。如何促进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快速、有序发展成为当前城市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

理论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概况

国外学者们尝试对特定区域的文化生产特殊形式的空间组织进行理论化研究,空间集中和结块是两种引起产业集聚的重要空间模式。斯科特(1997)认为文化产业的生产具有五个鲜明的特点。此外,他测算了影视业、多媒体等在洛杉矶的集聚度,分析了多个大城市的文化经济;Nachum和Keeblee(1999,2000)深入研究了伦敦中心区的媒体集群,他们发现了地方化集群学习过程作为媒体集群创新和活力主要源泉的有力证据;HaraldBathelt(2002)分析了德国莱比锡文化产业集群的再次兴起,认为对文化产业集群的分析不能仅仅集中在对内部关系的考察,还要分析文化产业集群与外界的关系;德雷克(Drake,2003)指出,文化产业的结块是提高创新速率的催化剂,在分工与专业化越细致的地方,文化产业的集聚现象越容易出现,因此文化集群在大城市出现的几率要高于乡村和小城市;努森和佛罗里达(Knudsen and Florida,2007)从人口密度入手,从定量分析的角度研究创新和经济增长集聚以及空间集聚的关系。

(二)国内研究概况

在我国,大多数学者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区域文化产业集群的实证分析。厉无畏等(2005)对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发展进行了思考;刘丽等(2006)对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张斯龙等(2006)描述了长三角报刊产业集群的现状;关松立(2007)将中外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进行了比较;詹大成(2009)对文化产业集群及其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周国梁(2010)对美国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进行了研究。

另一方面,中国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影响文化产业集聚或集群形成的因素。康小明、向勇(2005)讨论了产业集群与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相关关系;王伟年(2006)对城市文化产业的区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探讨了城市文化产业的地域组织问题;刘蔚(2007)分析了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文化产业的集聚格局、文化产业集群的生产组织网络、社会网络,以及跨国公司与文化产业集群的互动关系。

综上所述,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动力因素方面的研究较少。我国大部分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处于文化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成长阶段。要体现文化产业集群带来的规模经济、成本降低等集群效应需要推动城市文化产业集群进入成熟期、延长城市文化产业集群整个生命周期,本文基于区位论、文化产业链原理、相关分析确定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动力因素及作用机理。指出创新与耦合是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最优路径选择。

城市文化产业集群识别

区位商又称专业化率,所谓商就是比率。区位商是产业的效率与效益分析的定量工具,是一种较为普遍的集群识别方法,用来衡量某一产业在特定区域的相对集中程度。

计算公式为:

LQ=(eij/ei)/(Ej/E)

式中LQ:i地区文化产业的区位商;eij;i地区文化产业的增加值;ei;i地区的总产值;Ej:全国文化产业的产值;E:全国总产值。

当LQ>1时,说明文化产业在i地区的专业化程度较高,超过全国水平,具有集群效应;当LQ=1时,说明文化产业在i地区的专业化程度与全国相当;当LQ

本文中所使用的原始数据来自于2004~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各省统计年鉴、各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告。我国14城市文化产业区位商,如图1所示。

G·Tichy借鉴弗农(vernon)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集群的生命周期划分成诞生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而且,国际经验表明,当恩格尔系数低于40%时,文化产业将进入加速增长阶段。从图2中可以看出,我国从2000年至今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一直小于40%,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很大潜力。但是,从图1中14城市文化产业LQ系数,可以看出我国大多数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发展仍然处于成长阶段,集群优势还不十分明显,需要分析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动力因素,以促进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向成熟期发展,充分展现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意义。

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动力因素分析

(一)基于区位论的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区位因素分析

区位因素或称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指该事物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它事物的空间联系。对区位主体的区位影响大的因子是主要因子,影响比较小的为次要因子。区位因素包含自然区位因素和人文区位因素。比如工业区位因素包含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农业区位因素包含自然条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技术条件。产业区位因素和城市区位因素均包含自然地理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根据产业区位因素的已有研究,文化产业区位因素包括地理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地理环境是指环绕社会、比较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地理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和地形。气候包含雨热、光热水组合,日照、昼夜温差等因素,地形为平原或三角洲,或地势低平或地形平坦开阔,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厂、便于原材料、产品运输及销售等;社会因素是指社会的各项构成要素,包括社会制度,社会群体,社会交往,道德规范,国家法律,社会舆论,风俗习惯等。经济因素是指影响企业营销活动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状况,主要包括经济发展状况、经济结构、居民收入、消费者结构等方面的情况。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基础、文化资源、市场需求、交通、劳动力、技术、产业政策以及社会创意环境等。

(二)基于文化产业链的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动力因素分析

文化产业链是一个关于文化产业中围绕文化产品而展开的各个环节之间。以及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所存在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概念。文化产业链包括策划创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与延伸开发等环节。基于文化产业链的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动力因素作用机理如图3所示。

1.文化创意及文化产品是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源动力。文化创意指文化创新的成果,核心在于人的创造力。文化产品是文化产业经营的主要商品形式,文化产业的价值链以文化产品的价值实现为开端。文化产品又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各国的产品设计呈现一致的国际化风格,缺乏地区性的文化特色。让中国元素体现于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的每一个细节之中,才能创造出具有本土文化特色,又能让国际认同的优良的文化产品,才能促进城市文化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2.集群内企业的人力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技术资本是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动力。文化产业所涉及的每一个环节与人才密不可分,极其依赖人的心智能力的文化创造活动,人才资本是创意产业最核心的生产要素;文化资本的积累是在具体形式当中进行的,这一过程包含了劳动力的变化和同化。文化产业的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有财政投资和社会投资两大渠道。当前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还需进一步创造宽容环境,拉动社会资本投向文化产业,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技术投入到生产经营中可以成为资本,与人力资源、生产设备等生产要素聚合在一起。才有可能实现价值增值,可以称之为技术资本。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在本质上就是文化产业与技术的高效聚集体。根据文化消费市场需求而研发的技术可以促进技术资本价值增值效应释放,促进地方文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3.相关产业发展是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动力。产业联系是产业联动的基础和前提。产业之间的联系越是紧密,产业联动的效果和效益可能越高。直接消耗系数又称为投入系数或技术系数,表示每生产单位j产品需要消耗i产品的数量。完全消耗系数是指第j产品部门每提供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第i产品部门货物或服务的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之和。完全消耗系数可以反映了产业间的直接联系,又可以反映产业间的间接联系。

表1以陕西省为例,基于2007年投入产出表列出了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均居前六位的相关部门。通过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展示了和文化产业联系比较密切的六大部门。基于产业间联系,坚持技术创新,重点培育优势文化产业,塑造文化品牌,规划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链,才可以有效保护与开发区域文化资源,发挥聚集效应。

(三)基于相关系数的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动力因素筛选

根据相关系数的界定,相关系数高于0.5时,说明两因素之间呈高度正相关关系,并且具有互相促进的作用。本文以西安市为例,选取指标依照2004~2012年西安市统计年鉴、陕西省统计年鉴、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告中所给指标,遵照可观测性原则,计算各指标和西安市历年文化产业LQ之间的相关系数。在城市文化产业区位因素中。选取相关系数高于0.5的因素,分类后构成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外部动力因素和内部动力因素,如表2所示。

(四)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动力因素作用关系——双螺旋结构

“双螺旋”结构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其理论基础是文化经济学,核心在于文化和经济的耦合发展。我国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目前的动力实质上表现为内、外动力的双螺旋动力结构。外动力主要体现在政府的合理规划与引导,内动力主要体现在企业自身人力资本、文化资本、技术资本、社会资本的积累。两者既分立又统一、共同演进,推动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发展。

首先,在文化产业链中,政府负责协调有关部门,制定实施相应的金融、税收优惠政策、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环境、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拉动文化消费需求,而企业主要负责引进高级文化产业创意人才,生产、销售具有城市特色的文化精品,打造文化产业链主体。其次。在经营过程中,政府负责措建文化产业招商平台,企业则着重进行文化产业经营项目的硬件设施改造,提升服务水平和文化产品质量,提升招商引资的实力。

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路径——创新与耦合

(一)技术创新能力提高——挖掘内部动力

1.培养高素质文化产业创新型人才。文化产业以创意为基础,迫切需要创新型人才。高级文化产业创新型人才尤其是领军人物缺乏已成为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瓶颈。一方面发挥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主渠道作用,对创意人才的培养需要清晰定位,培养系统数字艺术软件开发人才和媒体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不仅要强调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强调培养创新能力,如洞察能力、应变能力、想象能力等和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同时需要构建激励机制和制度保障,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文化人才社会化、市场化。加强对创新型策划人才、产业经营人才和文化新技术开发应用人才的培养,关注非公有制文化领域人才的培养。支持和鼓励开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和重大理论、现实问题研究,为先进文化建设服务。

2.加强文化产业高科技技术研究,提高文化产业链的科技含量。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步伐不断加快,数字电视,数码电影,宽带接入和视频点播,电子出版和数字娱乐等新的文化产业群是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传统文化产业比重过大的问题将会在文化产业数字化过程中得到改善,需要以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进行文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在本质上就是文化产业与技术的高效聚集体。技术投入到生产经营中可以成为资本,与人力资源、生产设备等生产要素聚合在一起,才有可能实现价值增值。根据文化消费市场需求而研发的技术可以促进技术资本价值增值效应释放,由此形成知识的溢出效应,获取“学习经济”,促进地方文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篇8

中图分类号:G353文献标识码: A

城市多主体简介

城市中的各类主体主要是指生活在城市当中的政府、企业和居民三大主体[1]。城市中的政府、企业和居民由于其各自在城市中所处的地位不同而行使着各自的权利,但其三者也相互关联,共同影响着城市发展。这种影响表现在空间上就是对城市内部企业和居民区位选择的影响。其中政府通过政策战略的提出以及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企业和居民的选址造成影响,不同属性的企业通过不同的选址,造成城市商业或者工业用地的布局,不同属性的居民对土地偏好不同的决策,又对城市居住用地的布局产生影响,进而造成城市经济空间的结构性巨变,从而对城市的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1.1政府主体

政府作为一个特殊的主体,其行为有经济行为和非经济行为两类。对于居民和企业区位选择行为来说,其主要是通过行使自己的非经济行为来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比如道路和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医疗卫生、环境、国防等的资金投入。在此将其非经济行为解释为其对城市公共物品的供给行为。

一个地区的房价或是地价主要是由该地区的繁荣程度决定的。而政府公共物品的供给对该地区的繁荣程度有很大影响。公共物品聚集的地区房价普遍较高。不同的公共物品供给区位及集聚程度就形成了不同的房价或地价。不同属性的居民或企业根据对房价或地价的偏好不同,选择不同的居住区位或商业区位。

1.2企业主体

城市中的企业主体,依据其性质不同,主要分为商业企业和工业企业。不论是商业企业还是工业企业,影响其区位选择的因素主要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大类。

内部因素主要是指企业因素,比如组织结构、企业规模、组织目标、经济储备、固定资本投资的数目和结构。外部因素主要是指区位因素,比如土地和其他资源因素、基础设施条件、区位经济环境因素、人力资源因素。另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比如宏观经济因素、科学技术因素[2]。

1.3居民主体

房改前,我国实行住房实物配给制度,居民的居住区位选择问题并不突出。随着我国城镇住房制度商品化改革的推进,购房主体由单位转变为个人,居民逐渐成了住宅市场的主体[3]。影响居民区位选择的因素按其性质也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类。

内部因素主要是指居民的个体属性,如收入、工作地点、文化程度、有无子女等。外部因素主要是指城市特征,如城市规模、交通便利度、环境、住房价格等。

城市多主体区位选择效用函数的建立

2.1企业区位选择效用函数

由于数据的可得性和可行性,将影响企业区位选择内部因素中的地价和环境(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和自然环境以及企业集聚度)作为企业区位选择的原则。为了进一步的区分不同企业的效用函数,可按外部因素将企业进行划分,如可分别将商业企业和工业企业按照员工数及营业额划分为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企业依据效用最大化原则进行区位选择。企业的效用主要指企业对于某一处区位的满意度。这种效用主要是通过内部因素中的地价效用和环境效用建立起来的,不同属性的企业对地价和环境的偏好不同。企业选择效用最大的地点进行选址,实现其自身利益。

企业的效用函数表示为:

其中指j企业的效用函数,指j企业的地价效用,指j企业的环境效用。分别指企业对地价效用和环境效用的偏好系数。不同属性的企业,的值各不相同。

2.2 居民区位选择效用函数

由于数据的可得性和可行性,将影响居民区位选择外部因素中的交通便利度、环境、住房价格作为居民区位选择的原则。为了进一步的区分不同居民的效用函数,可按内部因素将居民进行划分,如可按当地工资水平,将居民划分为高收入、中等收入、低收入;或者按年龄大小、教育水平划分等等。居民依据效用最大化原则进行区位选择。类似于企业的效用,居民的效用主要是指居民对某一处区位的满意度。这种效用主要是通过外部因素中的通勤效用、环境效用和房价效用建立起来的,不同属性的居民对通勤、环境和房价的偏好不同。居民选择效用值最大的地点进行居住,从而实现自身最大满意度。

居民的效用函数表示为:

其中指i居民的效用函数,指i居民的通勤效用,指i居民的房价效用,指i居民的环境效用。分别指居民对通勤效用、房价效用、环境效用的偏好系数。不同属性的居民,的值各不相同。

2.3偏好系数的确定

不同属性的居民或企业具有不同的偏好系数,因此偏好系数的确定决定了不同属性居民或企业的决策,为政府部门和决策者提供依据。因此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确定偏好系数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城市居民和企业对理想的区位进行选择时对考虑因素的重视程度首先代表了个人偏好,因此采用主观的权重评价方法是合理的和必要的。其次由于受认知程度等的限制会造成城市居民主体在选择时的信息部完全对称现象,从而干扰了城市居民对因素权重值的评判精度[4],因此主客观综合赋权的方法来确定城市居民和企业的对影响其择居因素的偏好程度。可以采用的主观方法如:特菲尔法、层次分析法等,可以采用的客观法有:熵权法、主成分分析法等。决策者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从而得到了不同属性居民或企业的偏好系数。

总结与展望

通过上述效用函数的建立,对于以后特定城市或特定地理区位的研究打下了基础。为研究城市主体区位选择所形成的空间布局做好了铺垫。对城市政府部门和决策者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以后的城市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但是还是存在着缺点和不足,由于不同的城市或区域复杂度不同,所以没有具体的给出每个效用函数的具体表达式和权重确定方法。二是缺乏通过实例,来验证这种效应函数建立的正确性,只是提出了一种确定效用函数的方法。所以接下来希望通过具体实例来反映某个城市或区域不同属性主体间的区位选择,进而动态仿真模拟研究整个城市或区域的空间布局,提出城市发展的合理化建议。为政府部门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赵佳.基于微观主体的京津冀空间结构演化研究[硕士].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

[2]许成真,丰荣基.企业区位选择实证研究[T].经济与法,2012(7):77-78.

篇9

【例1】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大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影响当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

A.气候 B.水源 C.地形 D.土壤

(2)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郊区的农业结构将发生变化。下列土地利用类型在该地农业用地中的比重最可能降低的是 ( )

A.稻田 B.鱼塘 C.果园 D.菜地花圃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的农业因海拔高度不同而不同,应为立体农业。第(1)题,立体农业的主导因素是地形。第(2)题,城市扩大后,郊区农业兴起,将发展单产更高、效益更好的花卉、乳牛、蔬菜等产业,粮棉种植面积缩小。

参考答案:(1)C (2)A

规律技巧总结:本题通过示意图考查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解答本题除了要正确读图,还需要分清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和主导因素,包括随着城市的发展对郊区农业的影响。

二、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较快。由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的区位选择影响也很大。

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方面:人类可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等技术改革,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对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使之适宜发展农业。社会经济因素方面:城市的形成和分布影响市场区位的变化;市场需求的变化影响农产品的经营规模;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例2】下图中四地发展农业生产,改造的自然条件分别是 ( )

A.光照、水分、土壤、地形 B.温度、土壤、地形、水分

C.热量、水源、地形、土壤 D.光照、地形、土壤、水源

解析:玻璃温室主要改善的是热量状况;坎儿井是对水源状况的改造;梯田是对地形的改造;井灌井排是为了改造盐碱土地。

参考答案:C

规律技巧总结:本题考查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的区位选择影响也很大。此类题型往往需要结合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来解答。解题中,把握“万变不离其宗”的原则,掌握好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作答即可,一般难度不大。

三、农业地域的形成

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称为农业地域。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由于动植物的地域分布不同,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如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西欧的乳畜业等。

【例3】读右图,指出乙、丙两区的农业地域类型。与乙区相比,说明丙区农业生产的自然优势。

篇10

关键词:外资零售企业 区位选择 影响因素

国内外对于外资零售企业区位选择问题的研究概述

我国零售市场已经全面对外资开放,至此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发展进入快速扩张期。面对外资零售企业在我国的迅猛发展,国内外学者对其扩张过程中的区位选择问题做了相关研究。

郭崇义(2002,2003)对外资零售企业的所在城市和位置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得出不同业态的零售企业有不同的选址偏好,并表现出了一些共同的区位特征和规律。张闯、夏春玉等(2006)基于28家跨国零售企业的区位选择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其主要受对外开放政策、市场经济发展水平与消费力、商务环境和投资政策、城市性质等因素影响。张闯(2006)基于58家连锁企业的店铺比较研究发现跨国企业区域扩张过程中注重战略布局,优先选择区域中心城市。汪旭晖、刘勇(2008)对沃尔玛、家乐福等六家跨国零售企业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外资零售企业区位选择主要受地区商业发达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影响。

另外,伯特(Burt)和特雷德戈尔德(Treadgold)认为,跨国零售企业海外投资往往首先选择那些与母国具有地理临近性的市场。迈尔斯和亚历山大研究指出,欧洲零售企业尤其偏爱像母国临近性的海外市场投资。虽然外国学者的研究不仅仅针对我国,但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纵观现有文献,国内外对外资零售企业扩张阶段区域内的区位选择研究较少,大多数研究限于宏观层面,缺乏对其影响因素和布局趋势的实证分析。笔者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证来检验影响外资零售企业区位选择行为的因素,从而进一步丰富外资零售企业的区位选择理论,并预测其区位选择行为的趋势。

外资零售企业在长三角区位选择的基本特征

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对外开放较早,备受外资零售企业青睐。通过对其外资零售企业进行分地区统计就会发现,其区位选择过程呈现出了一定的区位特征和规律。

(一)空间分布不均衡

上海作为我国经济中心,凭借其良好的投资环境、优越的基础设施和优惠的国家政策,一直以来是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投资的重点区域。早在1992年,上海就成为我国零售商业对外开放的首批6个城市之一,而杭州、南京等省会城市及宁波直到中国加入WTO之后才陆续开放。政策上开放时间的不同,造成了外资零售企业地区发展的不均衡。2004零售市场全面开放后,外资零售企业出于对市场的了解和购买力等因素的考虑,往往优先往零售基础好、经济水平高的区域中心城市投资,进一步拉大了城市间的差距。截至2010年3月,外资零售业共在上海市开设店铺1610家,占整个长三角地区外资零售企业的56.6%,扣除掉便利店有1452家,依然占50%。

(二)逐步向二三线城市布局

随着上海、南京等城市零售市场竞争加剧和对周边市场的了解,近几年外资零售企业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到长三角地区的二三线城市市场,通过并购和设立分店的形式开始迅速扩张。沃尔玛分别在嘉兴(2006)、无锡(2006)、昆山(2008)、绍兴(2009)等地区开设了新店,易初莲花在无锡(2003)、泰州(2005)、南通(2005)、温州(2006)等地开设了新店。家乐福绍兴店是其在中国内地三线城市开设的第一家,随后其新开几家店都设在浙江省的二、三线城市。2005年华润万家收购了浙江宁波慈客隆超市,其在二三线城市扩张的步伐得到进一步的加快。虽然上海作为全国一线城市其外资零售业发展水平继续高于周边地区,但是其零售市场所占份额比例已经开始逐年下降,据统计,2000年外资零售企业在长三角地区一线城市网点数占整个地区65.79%,2009年则降至48.92%。

影响外资零售企业长三角区位选择的因素分析

现有研究表明,外资零售企业网点数量和地区的经济开放程度及经济发展程度等密切相关(李飞,2009)。本文以影响外资零售企业区位选择行为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作为理论假设,利用2004-2009年长三角16个城市的相关数据,建立基于panel-data技术实证模型对零售企业长三角地区区位选择行为进行实证分析。

(一) 实证模型及实证结果

模型拟选取各地区外资零售企业的网点数(NUM)作为被解释变量,假设外资零售企业区位选择过程中受地区宏观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来代表)、地区消费力(CONSUME,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支出来代表)、地区商业环境(RETAL,限额以上零售企业数来表示)、地区对外开放程度[用Trade(由地区进出口贸易总额/地区当年GDP得来)和FDI(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来代表]、地区开店成本(TERI,由地区第三产业产值/地区的GDP表示)的影响。据此,本文基于panel-data的技术实证模型为:

其中,i代表不同的地区,t代表年份。鉴于外资零售企业新开店前需要经历考察准备期,本文采取各城市指标前置两年的方式,零售企业门店数(NUM)采用2006-2009年的信息,而各城市指标则采用2004-2007年数据。将长三角16个城市的相关指标数据进行对数处理后,纳入模型,通过EViews6.0软件进行混合数据的GLS加权回归处理。对模型分析结果进行检验后,将显著性较弱指标(FDI和TERI)剔除,把余下指标重新纳入模型得到实证结果(见表1)。

(二) 实证结果分析

调整后的模型实证结果变得非常显著,R2为0.992123,各指标都通过显著性检验,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具体来说,实证结果显示外资零售企业网点数与地区人均GDP成正相关,说明地区宏观经济水平是影响外资零售企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地区居民家庭平均全年消费支出(Consume)和地区外零售企业网点数呈正相关,说明零售行业开放后外资零售企业在长三角地区区位选择时受地区消费能力和地区商业环境影响较大,这一结论与汪旭晖、刘勇(2008)的结论相似,只不过他们用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来表示地区消费力。不同的是,本文实证结果显示,地区限额以上零售企业数(RETAIL)与地区外资零售企业数量较强的正相关,且显著性较强。这说明可能2004年底零售企业开放后,外资零售企业区位投资时更加理性,倾向于选取消费力强和商业氛围良好的地区进入。同时模型结果显示,地区对外开放度(trade)和外资零售企业数存在正相关,这表明外资零售企业在区域扩张过程中倾向于对外开放水平高的地区。另外实证结果表明,地区基础设施水平指标(TERI)对地区外资零售企业网点数影响不显著,笔者认为可能是长三角地区作为东部发达地区,基础实施水平整体较好,相互间对外资零售企业区位选择行为影响差别较小。

外资零售企业在长三角区位选择的趋势

以上文实证分析的区位选择因素为依据,预计未来外资零售企业在长三角地区区位选择将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动向。

(一)外资零售企业将加速向二三线城市布局

随着危机后经济的复苏和零售企业在中国持续的发展,外资零售企业在我国将进一步加快扩张力度。现阶段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二三线城市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过程中,人均GDP普遍超过3000美元,普通城镇居民消费正经历转型升级阶段。发达国家发展证明,当地区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候,零售市场将会经历快速增长期。中国连锁协会发表的2009年一季度报告表明连锁零售企业二、三线市场销售增长首次超过一线市场。2009年,外资零售企业在长三角地区共开设店铺116家(不含便利店),其中85家开设在了二三线城市,占总数的73%。种种迹象表明,未来东部地区消费能力较强、竞争相对滞后的二、三线城市将是外资零售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外资零售企业本土化进程加快

目前外资零售企业纷纷加快对我国本土化进程,在长三角地区不少外资零售企业已经悄悄退出大城市“第一商圈”的争夺,转而向社区及乡镇发展自己的客户群体。相比于大城市大中型零售网点资源越来越稀少和竞争日益激烈,城市周边的社区和乡镇地区的零售市场存在巨大潜力。早在1999年,沃尔玛就在美国本土开设了第一家社区店,只是当时我国城市配套基础设施较弱,零售企业物流配送成本过高,直到2002年才在深圳开设了第一家社区店。目前在长三角地区,上海、南京等城市的社区零售业已经比较成熟,而在周边地区县市,随着基础实施建设完善和百姓消费观念的转变,可以预见将来一段时间内外资零售企业的社区便利店、生活超市、农村放心便利店等业态将会得到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崇义,戴学珍.北京市外资零售企业区位选择研究[J].经济地理,2002(6)

2.张闯,夏春玉,汪旭晖.跨国零售企业在中国的店铺布局与市场选择――基于28家跨国零售企业的实证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6(5)

3.张闯.中外零售企业中国市场的跨区扩张―基于58家连锁企业店铺布局的比较研究[J].财贸经济,2006(8)

4.汪旭晖,刘勇.零售业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实证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8(6)

5.李飞等.中国零售业对外开放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6.Burt.s.Temporal Lrends i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British Retailing[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tail,Distribution and Consumer Resarch,1993,3(4)

篇11

我国零售市场已经全面对外资开放,至此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发展进入快速扩张期。面对外资零售企业在我国的迅猛发展,国内外学者对其扩张过程中的区位选择问题做了相关研究。

国内外对于外资零售企业区位选择问题的研究概述

郭崇义(2002,2003)对外资零售企业的所在城市和位置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得出不同业态的零售企业有不同的选址偏好,并表现出了一些共同的区位特征和规律。张闯、夏春玉等(2006)基于28家跨国零售企业的区位选择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其主要受对外开放政策、市场经济发展水平与消费力、商务环境和投资政策、城市性质等因素影响。张闯(2006)基于58家连锁企业的店铺比较研究发现跨国企业区域扩张过程中注重战略布局,优先选择区域中心城市。汪旭晖、刘勇(2008)对沃尔玛、家乐福等六家跨国零售企业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外资零售企业区位选择主要受地区商业发达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影响。

另外,伯特(Burt)和特雷德戈尔德(Treadgold)认为,跨国零售企业海外投资往往首先选择那些与母国具有地理临近性的市场。迈尔斯和亚历山大研究指出,欧洲零售企业尤其偏爱像母国临近性的海外市场投资。虽然外国学者的研究不仅仅针对我国,但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纵观现有文献,国内外对外资零售企业扩张阶段区域内的区位选择研究较少,大多数研究限于宏观层面,缺乏对其影响因素和布局趋势的实证分析。笔者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证来检验影响外资零售企业区位选择行为的因素,从而进一步丰富外资零售企业的区位选择理论,并预测其区位选择行为的趋势。

外资零售企业在长三角区位选择的基本特征

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对外开放较早,备受外资零售企业青睐。通过对其外资零售企业进行分地区统计就会发现,其区位选择过程呈现出了一定的区位特征和规律。

(一)空间分布不均衡

上海作为我国经济中心,凭借其良好的投资环境、优越的基础设施和优惠的国家政策,一直以来是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投资的重点区域。早在1992年,上海就成为我国零售商业对外开放的首批6个城市之一,而杭州、南京等省会城市及宁波直到中国加入WTO之后才陆续开放。政策上开放时间的不同,造成了外资零售企业地区发展的不均衡。2004零售市场全面开放后,外资零售企业出于对市场的了解和购买力等因素的考虑,往往优先往零售基础好、经济水平高的区域中心城市投资,进一步拉大了城市间的差距。截至2010年3月,外资零售业共在上海市开设店铺1610家,占整个长三角地区外资零售企业的56.6%,扣除掉便利店有1452家,依然占50%。

(二)逐步向二三线城市布局

随着上海、南京等城市零售市场竞争加剧和对周边市场的了解,近几年外资零售企业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到长三角地区的二三线城市市场,通过并购和设立分店的形式开始迅速扩张。沃尔玛分别在嘉兴(2006)、无锡(2006)、昆山(2008)、绍兴(2009)等地区开设了新店,易初莲花在无锡(2003)、泰州(2005)、南通(2005)、温州(2006)等地开设了新店。家乐福绍兴店是其在中国内地三线城市开设的第一家,随后其新开几家店都设在浙江省的二、三线城市。2005年华润万家收购了浙江宁波慈客隆超市,其在二三线城市扩张的步伐得到进一步的加快。虽然上海作为全国一线城市其外资零售业发展水平继续高于周边地区,但是其零售市场所占份额比例已经开始逐年下降,据统计,2000年外资零售企业在长三角地区一线城市网点数占整个地区65.79%,2009年则降至48.92%。

影响外资零售企业长三角区位选择的因素分析

现有研究表明,外资零售企业网点数量和地区的经济开放程度及经济发展程度等密切相关(李飞,2009)。本文以影响外资零售企业区位选择行为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作为理论假设,利用2004-2009年长三角16个城市的相关数据,建立基于panel-data技术实证模型对零售企业长三角地区区位选择行为进行实证分析。

(一)实证模型及实证结果

模型拟选取各地区外资零售企业的网点数(NUM)作为被解释变量,假设外资零售企业区位选择过程中受地区宏观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来代表)、地区消费力(CONSUME,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支出来代表)、地区商业环境(RETAL,限额以上零售企业数来表示)、地区对外开放程度[用Trade(由地区进出口贸易总额/地区当年GDP得来)和FDI(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来代表]、地区开店成本(TERI,由地区第三产业产值/地区的GDP表示)的影响。据此,本文基于panel-data的技术实证模型为:

其中,i代表不同的地区,t代表年份。鉴于外资零售企业新开店前需要经历考察准备期,本文采取各城市指标前置两年的方式,零售企业门店数(NUM)采用2006-2009年的信息,而各城市指标则采用2004-2007年数据。将长三角16个城市的相关指标数据进行对数处理后,纳入模型,通过EViews6.0软件进行混合数据的GLS加权回归处理。对模型分析结果进行检验后,将显著性较弱指标(FDI和TERI)剔除,把余下指标重新纳入模型得到实证结果(见表1)。

(二)实证结果分析

调整后的模型实证结果变得非常显著,R2为0.992123,各指标都通过显著性检验,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具体来说,实证结果显示外资零售企业网点数与地区人均GDP成正相关,说明地区宏观经济水平是影响外资零售企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地区居民家庭平均全年消费支出(Consume)和地区外零售企业网点数呈正相关,说明零售行业开放后外资零售企业在长三角地区区位选择时受地区消费能力和地区商业环境影响较大,这一结论与汪旭晖、刘勇(2008)的结论相似,只不过他们用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来表示地区消费力。不同的是,本文实证结果显示,地区限额以上零售企业数(RETAIL)与地区外资零售企业数量较强的正相关,且显著性较强。这说明可能2004年底零售企业开放后,外资零售企业区位投资时更加理性,倾向于选取消费力强和商业氛围良好的地区进入。同时模型结果显示,地区对外开放度(trade)和外资零售企业数存在正相关,这表明外资零售企业在区域扩张过程中倾向于对外开放水平高的地区。另外实证结果表明,地区基础设施水平指标(TERI)对地区外资零售企业网点数影响不显著,笔者认为可能是长三角地区作为东部发达地区,基础实施水平整体较好,相互间对外资零售企业区位选择行为影响差别较小。

外资零售企业在长三角区位选择的趋势

以上文实证分析的区位选择因素为依据,预计未来外资零售企业在长三角地区区位选择将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动向。

(一)外资零售企业本土化进程加快

目前外资零售企业纷纷加快对我国本土化进程,在长三角地区不少外资零售企业已经悄悄退出大城市“第一商圈”的争夺,转而向社区及乡镇发展自己的客户群体。相比于大城市大中型零售网点资源越来越稀少和竞争日益激烈,城市周边的社区和乡镇地区的零售市场存在巨大潜力。早在1999年,沃尔玛就在美国本土开设了第一家社区店,只是当时我国城市配套基础设施较弱,零售企业物流配送成本过高,直到2002年才在深圳开设了第一家社区店。目前在长三角地区,上海、南京等城市的社区零售业已经比较成熟,而在周边地区县市,随着基础实施建设完善和百姓消费观念的转变,可以预见将来一段时间内外资零售企业的社区便利店、生活超市、农村放心便利店等业态将会得到快速发展。

(二)外资零售企业将加速向二三线城市布局

随着危机后经济的复苏和零售企业在中国持续的发展,外资零售企业在我国将进一步加快扩张力度。现阶段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二三线城市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过程中,人均GDP普遍超过3000美元,普通城镇居民消费正经历转型升级阶段。发达国家发展证明,当地区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候,零售市场将会经历快速增长期。中国连锁协会发表的2009年一季度报告表明连锁零售企业二、三线市场销售增长首次超过一线市场。2009年,外资零售企业在长三角地区共开设店铺116家(不含便利店),其中85家开设在了二三线城市,占总数的73%。种种迹象表明,未来东部地区消费能力较强、竞争相对滞后的二、三线城市将是外资零售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篇12

二、网络经济环境下城市国际竞争力的特征

与传统经济不同,基于网络经济的城市国际竞争力是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城市凭借自身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内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同时要受到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使城市国际竞争力成为当前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城市化快速增长期,我国与世界其他各个国家的竞争成败,都将取决于城市的国际竞争能力。同时,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也改变了城市面临的竞争环境,导致城市走向更加不确定的发展方向。与国家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不同,城市国际竞争力有自己的独特性。基于网络经济的城市国际竞争力主要有以下七大特征:系统性、开放性、差异性、动态性、相对性、可操作性与综合性。

三、传统经济下城市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如何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文献开始不断增多,并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果。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国内外有关城市国际竞争力决定因素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区位因素、创新研发水平、国际化水平、企业集聚、专业化分工和政府作用。研究最多的城市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是区位因素。从区位的角度探讨城市国际竞争力问题,普遍认为能够提供优势自然资源和非自然资源享赋的“差异化”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区位因素也较好地解答了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为何有些城市能够吸引大量资金和人才,生机勃勃,迅速发展,而有些城市却始终停滞不前。不仅在国外其他城市,我国城市发展的实践也极大证明了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苏州的跨越与毗邻上海的区位有关,深圳的崛起与毗邻香港的区位也不无关系。网络经济下,全球通讯技术发展和信息扩散速度都在不断加快,传统区位因素对城市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也在不断下降。此种情况下,提高城市国际竞争力,就是培养或利用好的区位优势,产生吸引力,进而引发集聚,加快已有优势产业或潜在优势产业发展的过程。

四、网络经济下城市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相对于传统经济,网络经济下受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影响,城市面临着市场更加开放,国际贸易更加自由,政府宏观调控更加科学,信息不对称逐渐减弱等的发展环境,城市国际竞争力的内涵和特征都有了较大的变化,所以,基于网络经济的城市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也有了一定变化。我认为基于网络经济的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城市对外开放程度、城市创新研发水平、城市信息化水平、城市生态环境发展水平。

1.对外开放程度。在当今网络经济下,生产要素采购、资源优化配置、资产优化重组和竞争都在世界市场范围内进行,各国及各地区之间商品流通的障碍大大减小,商品及服务贸易的自由化为各国及地区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所以,城市开放程度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一个闭塞的城市肯定是没有发展前途的,更谈不上国际竞争力。城市的开放程度,还体现了一个城市对其他外部区域的吸引作用以及该城市的扩散、辐射作用,体现了城市在外界市场中所占的份额和招商引资能力,这些都是网络经济下现代化城市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条件。

篇13

分析2007年各地高考试题,文综试卷中有关“区位分析试题”命题素材丰富,设问角度灵活,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类型一:评价区位选择是否合理

(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36.图1为某城市两个工业区的分布示意图,东部工业区包括冶炼厂、钢铁厂、石化厂等,西部工业区包括焦化厂、水泥厂等。该地盛行南风。回答下列问题。

判断东部工业区的选址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合理。图为该工业区(三个工厂)分布在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废气对城市污染小,位于流经河流下游;不会对城市用水产生污染;位于主要交通线(铁路、主要公路、河流)沿线,交通运输方便。

(2007年高考文综天津卷)36.Y城市是历史文化名城。20世纪50年代后,在老城区以西10余千米处建设了以机械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区。(如图2所示)

说明图中A工业区布置的合理性。

参考答案:交通便利;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为城市进一步发展留有余地;与文化生活区之间建有绿化防护带。

(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Ⅱ)36.某城市将建印染厂、水厂、污水处理厂、科技园区和生态公园。图3中的A、B、C、D、E五处可供选址,该地盛行东风。据此并读图3,回答问题。

在A、B、C、D、E、五处中:

(1)印染厂宜选址于 ① ,理由是 ② ;

(2)水厂宜选址于 ③ ,理由是 ④ ;

(3)污水处理厂宜选址于 ⑤ ,理由是⑥ ;

(4)科技园区宜选址于 ⑦ ,理由是 ⑧ ;

(5)生态公园宜选址于 ⑨ ,理由是 ⑩ ;

参考答案:(1)①B ②在居住区的河流下游和盛行风向的下风向 (2)③E ④在城区河流的上游 (3)⑤A ⑥在城区污染源的下游 (4)⑦D ⑧靠近高等院校 (5)⑨C ⑩在污染型企业与居住区之间

(2007年高考文综重庆卷)图4为a城到d城之间的高速公路建设规划示意图。规划设计走向有甲、乙两个方案,经过比较分析,最终选择按乙方案建设,线路总长58.5千米,建设费用31亿元,比甲方案的概算费用多5亿元,长度多7千米,根据图4及相关信息,回答(1)-(3)题。

(1)图4中高速公路建设选择乙方案,其原因可能是

①单位距离建设成本低②沿河谷走向自然障碍小 ③促进沿线地区城镇发展④保护重点风景名胜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c地建休闲度假地最有利的区位条件是

A.环境承载量大,旅游配套设施好

B.环境优美,旅游配套设施好

C.环境承载量大,交通便捷靠近市场

D.环境优美,交通便捷靠近市场

(3)最适宜在b城发展的工业部门是

A.建材工业 B.仪表工业 C.造纸工业 D.森林工业

参考答案:(1)D (2)D (3)B

(2007年高考文综山东卷)图5位华北某小城镇略图,读图回答问题。

该城镇与依托矿产资源,调整工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你认为最适宜在该城镇布局的工厂是

A.建筑材料厂 B.化肥厂 C.冶炼厂 D.电镀厂

参考答案:A

类型二:判断影响区位布局的主导因素

(2007年高考文综天津卷)39.环渤海地区被确定为我国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重点发展区域,是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甲、乙、丙三区域工业发展共同的区位优势,除了良好的农业基础、发达的海陆交通、优惠的政策,还有哪些?请再列举两方面。

参考答案:科技水平高;经济基础雄厚。

(2)甲、乙两区域建立化学工业不同的主导区位因素各是什么?

参考答案:甲区域:原料和燃料;乙区域:市场。

(2007年高考文综宁夏卷)37.读图7,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区计划在a处建一大规模的木材加工厂,分析其选址的有利条件,并说明建厂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及应采取的对策。

参考答案:有利条件:接近原材料产地;靠近水、陆交通线(交通运输便利)。影响:森林减少,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对策:合理采伐和育林相结合,采取防治污染等措施。

(2)该地区计划建一大型机场,分别说明b、c两地作为机场选址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提示:大型机场占地规模大,c地需填海。)

参考答案:b地有利:位于几个大城市的中间(靠近几个大城市),便于旅客和货物的集散(交通便利)。不利:占用大量农田和湿地。C地有利:通过填海修建机场,可以保护农田和湿地。不利:位置偏离大城市,不利旅客和货物的集散(交通不便);填海造陆,工程造价较高。

类型三:分析某类最佳工业区位的选择

(2007年高考文综四川卷)36.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2005年10月2日13时30分(当地区时),“和平之旅”使者哥德堡号仿古木帆船于图8中A港启航,经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于2006年8月29日10时30分(抵达地区时)抵达图9中B港。

甲区以加工、组装工业为主;油气开采和化工、机械设备、食品工业为其三大主导部门;该区工业主要集中在西部。试用你所学地理知识对上述工业特点的成因分别给予合理解释。

以加工、组装工业为主:___________________;

油气开采和化工、机械设备、食品工业为其三大主导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

该区工业主要集中在西部: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以加工、组装工业为主:劳动力资源丰富(有较多熟练劳动力和技术人才);区内市场狭小;对外经济联系方便(临海)。

油气开采和化工:临近北海油田;邻近世界重要油产地。

机械设备:近钢铁产地(鲁尔工业区);科技力量雄厚

食品工业:乳畜业发达;消费市场广阔。

该区工业主要集中在西部:西部城市密集(有城市群);海运条件便利;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在地。

类型四:分析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从动态角度观察某类或某地区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是一个重要的视角。例如,钢铁工业布局就依次走过了煤产地接近铁矿接近交通便利地的演变。行业的兴衰,社会环境的改变,都将使区位布局随之发生变化。

(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36.图10为某城市两个工业区的分布示意图,东部工业区包括冶炼厂、钢铁厂、石化厂等,西部工业区包括焦化厂、水泥厂等。该地盛行南风。回答下列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区不断扩展,要求西部工业区中的焦化厂、水泥厂搬迁的呼声越来越大。为什么?

参考答案:两厂都属于污染(大气)较重的工厂,仅次于盛行风向垂直的老城区郊外,较为合理;现已完全被新城区包围,污染城区,影响居住环境(人们环境意识增强),需迁出城区。

类型五:分析影响某一区位的有利条件或限制性因素

(2007年高考文综天津卷)36.图11中甲、乙两区域都是重要的种植业分布区。读图回答问题。

依据对应关系,填表说明甲区域发展种植业的主要限制性自然条件及其治理措施。

(2007年高考文综江苏卷)31.东北地区是我国以机械等部门为主的老工业基础。表1为“东北产业结构变化表”,图12为“东北某城市以煤炭为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模式图”。结合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请简述东北地区发展机械工业的有利区位条件。

参考答案:原料丰富;能源充足;市场条件好;交通便利;技术基础好;国家政策支持。

(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40.根据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读图13,回答(1)~(2)小题。

(1)说明燕京城城址选择的有利自然条件。

(2)说明燕京在区际联系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1)地形:位于山前冲积扇(平原)上,地形平坦。农业:土壤肥沃,有利农耕,可生产城市必需的农副产品。河流与水资源:有河流经过,提供城市、农业用水,以及可能的水运(漕运)通道。气候:西、北背靠群山,东南面向(华北)平原(海洋),可有效增加夏季(东南)风带来的降水,减弱冬季(西北)风的侵蚀。(2)位于几条古大道的交叉点,对外联系方便;东北可通东北平原;北可接内蒙古高原;西可联系黄土高原并进而联系大西北;南经华北平原可通过东部平原地区,且东南离海较近。

二、高考地理试题中区位分析试题的复习策略

1.掌握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

(1)可持续原则。区位选择的核心原则。多角度、多层面分析某地区工业、农业、商业、城市、交通、旅游等的区位因素,采用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循环经济生态文明等措施,以绿色GDP为依据,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寻求这种布局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

(2)主导性原则。不同的产业部门,其投资要素中各要素所占的比例不同,区位选择一般要看是否满足其主导性需求。如装配工业区类(普通服装)要看是否有廉价劳动力;冶金工业(炼铝业)要看是否有廉价电力和原料;饮料业(啤酒)要看是否有便捷的市场。商品粮基地主导因素是优良土地和水热条件;花卉业主导因素是市场和水源;宁夏平原水稻种植主导因素是水源;南疆长绒棉种植主导因素是昼夜温差大。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要了解和把握其区域特征,因此在复习中,要注意对典型区域区位特征的归纳和概括。如以农业为例:

(3)因地制宜原则。因不同的自然环境制宜,因不同的经济环境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区区位,把握区位联系的特殊性。细心地分析给定的环境特点,发挥“比较优势”是合理进行产业布局的基本方法。如“珠三角”的区位优势是邻近港澳台,面向东南亚,对外贸易的优势明显。宜大力发展外需性产业;武汉的区位优势是“九省通衢”,对内贸易的优势明显,宜大力发展内需性产业;上海的区位优势是具有中国“大地理中心”的位置――长江流域出海口、南北沿海航线的中点,对内、对外均有很大优势,发展内、外需性产业均可。

(4)因时制宜原则。区位因素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除了静态地从综合、主导方面分析区位因素外,更要从发展变化角度进行分析、评价。例如,某个工业地域的繁荣、衰败等皆由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而引起。又如,钢铁工业分布的历史演变为:前期为煤铁复合体型,后期为临海型。再如,劳动密集型工业,大约每十年变化一次,在二战期间主要在美国,20世纪50~60年代主要在亚洲“四小龙”,20世纪80年代主要在中国东南沿海和东南亚,20世纪90年代主要在中国沿海省份,21世纪初主要在中国的中部省份(即中部的崛起)。

2.理解区位分析的基础知识

区位分析知识主要集中在高中地理必修(1)下册,我们要认真学习教材中的每一个案例,通过相似知识的整合、核心知识的辐散,掌握区位分析的基本方法、基本规律,构建高质量的区位分析知识结构,然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城市发展的区位分析

①城市新区的发展区位选择――从城市的整体发展需求分析比较城市各个方向发展的优势,选择发展的重点方向(大比例尺的平面图上)。例如分析浦东开发区的区位优势是什么?――应从上海市的城市发展需求出发来分析,上海城市在扩张、“退二进三”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建设成服务型、信息化、国际化大都市,故扩大其中心商务区的功能是关键。因此可答为:①紧邻外滩老商务区,历史基础好;②与老城隔江相望,易发展成一个整体;③地势低平,水源方便;④老城区人口、工业、商业活动高度集中,环境问题严重,急需减压;⑤濒江临海,交通方便。

②城市“点状”的区位分析(小比例尺的平面图上)。多分析其形成和发展的区位条件。形成多与自然条件相关――气候优越、地形平坦、水运发达、水源充足、矿产丰富。发展多与经济壮大有关,如交通的发展、经济的开发、科技与旅游的发展有关,如重庆市的形成和发展区位:①位于嘉陵江和长江的汇合处;②直辖市;③西南重要的工业基地。

(2)某工业部门设置地理位置的选择

①国内两地或多地(小比例尺图上)的比较区位优势――工业区位因素的分析,要从以下四方面来分析:A.自然条件:位置、地形、水源。B.经济条件(追求利润最大化):农业基础、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等。C.社会因素:政策(促进就业、社会进步、区域均衡发展,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个人爱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历史条件等。D.环境因素。工业区位因素是多方面的,在诸多的区位因素中,某种工业的区位选择所要考虑的主导因素可能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因此,在现实的区位选择中,要首先考虑其主导因素或具有明显优势的条件。同时注意:①原料地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原因是工业所用原料的范围越来越广,可替代原料越来越多,加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②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③沿海、沿江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④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越来越重要;⑤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

分析某地发展工业的条件,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来加以分析: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农业基础(农业可以为工业提供粮食、副食品、原料、劳动力等);交通条件;市场条件;劳动力条件;技术条件;历史条件;政策条件等九个方面。同时要注意:A.在分析某地工业发展条件时,不需要把每个方面都分析到,要抓住当地特色,前面提供的只是分析角度;B.分析时应从有利和不利条件两个大的方面去分析。例如,上海建立大型钢铁企业的有利条件是什么?海南为何目前仍没有建立钢铁企业?上海无煤无铁,缺乏原料、燃料,它之所以能发展钢铁工业具有以下有利条件:A.位置优越,交通使利。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居我国大陆南北沿海航运中点,京沪、沪杭两条铁路在此相接,是水陆交通枢纽。可以利用海运、廉价的河运从内地和国外输入煤炭,发展临海型钢铁工业;B.接近消费市场。上海市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上海所在的长江三角洲又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区,各种工业的发展需要消耗大量钢铁,建立钢铁企业,可以就地消费,减少运输费用,降低生产成本;C.工业用水方便。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大型现代化宝山联合企业就建立在长江之滨,工业用水极为方便;D.技术力量雄厚。上海工业的发展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沿海地区老工业基地,知识技术密集,高等教育、科学技术都很发达,能为我国生产高、精、尖、新的产品,为全国钢铁企业培养和输送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而海南岛虽然蕴藏着丰富的富铁矿,但由于能源短缺,开发较晚,技术落后,市场狭小,目前还没有建立大型钢铁企业。自从1986年成立海南省以来,它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海南的钢铁工业也会兴起的。

②工业类(大比例尺图上――城市平面布置)从“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角度采点:A.“风”――应保证有污染的气体不吹向居民区,注意图中风向条件。B.“水”――应保证有污染的水体不流向居民区,把它放在下游,注意河流的流向。C.“宝”――有好的经济效益。依据产品生产过程中对要素的特殊需求,接近原料地、燃料地,接近市场,接近廉价劳动力,接近科研中心等。D.“地”――从地域空间联系和地形对环境的影响来分析。

(3)农产品生产的区位选择

①小比例尺平面图上,从农产品的生产特点、质量要求和营销的特殊需求条件来分析。A.米袋子问题。从商品粮(余粮)多来分析。例如:试分析鄱阳湖平原商品粮基地建设和发展的条件?――余粮多、稻米生产的特殊需求来分析。可答为:地势平坦,易机耕;气候优越,水热丰富,单产高;劳动力充足而廉价;国家政策扶持。B.菜蓝子问题。例如珠江三角洲(市郊地区)花卉、蔬菜生产区位分析――花卉、蔬菜的生产是为城市居民服务的。分析回答为:市场广阔,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面向港澳、东南亚;交通方便;水源方便;劳动力廉价;保鲜技术先进;地势低平,土地肥沃。D.钱袋子问题。例如分析陕西中部黄土高原地区苹果生产的区位优势条件――苹果是非主食,是辅助食品――市场要好;质地要求“脆”――水分适中、“甜”――昼夜温差大、“色丽”――光照充足。种植苹果的过程中,施肥、整枝、护果――耕劳动力多;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一旦栽培有中长期的效益。故答为:品质优良,市场广阔;地处我国平原向高原、湿润区向干旱区过渡地带,光照充足,昼夜温差适中,品质甜、脆、粉红、个大;劳动力廉价,土地低廉,成本低;土壤疏松肥沃;符合“退耕还林”工程需求,有国家政策、资金扶持;有利于水土保持。

②大比例尺平面图上的农业区位因素分析,要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去分析。自然条件有:土地(地形、土壤)、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水源(指灌溉水源)。同时注意:自然因素的改造: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种制度等技术改革,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另外人们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使之适宜发展农业。就社会经济因素而言:一是市场(决定性作用):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二是交通运输: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即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减小。如乳畜业,一为对市场的需求,二为对牧草的需求;茶叶生产,一为对多云雾的需求,二为对酸性土壤的需求;旅游休闲业,一为对环境的需求,二为对市场信息的需求;在最适宜的地方形成区域专业化生产,从而形成区域性或世界性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阿根廷五国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生产国,荷兰、丹麦、新西兰等成为世界主要的乳畜产品供应国,拉丁美洲、非洲及东南亚和南亚成为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

(4)交通运输的区位因素

应从“两头地域、沿线地域”建设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来分析。从“自然条件、政治效益、经济效益、技术条件”等角度综合采点。在分析中,社会经济因素――决定因素;自然因素――制约因素;科技因素――保障因素。①从自然因素考虑归纳如下:A、地形:地势平坦对交通线的选择限制少;地形起伏大,铁路多要筑洞架桥,工程难度大;公路、管道需要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河流湍急,不利航行;但对航空影响小。B、地质:喀斯特地形――防塌陷、渗漏;地质不稳定――加固地基、避开断层等。C、气候: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公路、铁路;气象灾害(大风、雾等)――水运、航空。D、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②从人为因素考虑归纳如下:A、合理布局交通网――分配交通线上的客货运量,获取最大经济效益。B、经济:经济发展――客货运量大增,资金充足;反过来,交通建设――加快物资流通,促进区域发展。C、资金:尽量减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节省投资。D、人口分布:尽量联系城镇、人口密集区,最大限度受益。E、污染:干线不要穿过城区,远离重要文物古迹等。F、政治:京九线――维持香港稳定与繁荣;进藏铁路――加强,巩固国防等。G、科技:如在冻土上修筑铁路的技术已解决等。同时要注意:公路选线的分析方法,主要考虑社会经济的需要(资源开发与调配、促进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科技文化交流、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合理布局交通网、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巩固国防等):a、国道选线的一般原则:路线基本方向以直达运输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尽量缩短线路长度,以节省运营时间。b、地方性公路选线的一般原则:地方性公路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的需要为主,可以尽量多地通过当地的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c、公路选线的一般原则:从宏观上要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科技等因素;从微观上考虑是交通量最大、线路最短、占用耕地最少三者之间寻求平衡。

3.重视区位分析的基本方法

(1)分清区位分析的对象。区位分析的对象一般有两种:某个区域的区位和某种地理事物的区位。例如“简述上海港在我国水运中的区位优势”属于某种地理事物的区位。“简述东北商品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属于某个区域的区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