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0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儿科护理体会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R47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150-02
儿科平常护理工作量大且繁琐,陪护家长多,目前多是独生子女,陪护家长的情绪多不稳定心态偏激,激惹性高,加之小 儿病情变化快等特点,这些均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难度?同样的护理和治疗工作儿科护士付出的劳动往往要比其他科室护士高2倍,甚至更高,因此护士不选择或根本不安心于儿科护理工作,造成儿科护理工作更加被动,压力更大?
原因分析,对患儿溺爱过度维权为了尽可能减量减少患儿的痛苦,家长对护理人员的要求近乎苛,挑选护理人员的事情经 常发生,要求护士各种操作必须一步到位,“一针见血”,一旦发现有不满意的地方,即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从事维权活动,无 形中造成护士高度紧张,长期持续使护士心身疲惫,甚至导致 心身疾病? 恶性疾病小儿病情发展迅速?变化,急?危?重的患儿往往急救途中就已经死亡或濒临死亡,医护人员经全力抢救仍不能挽回生命时,家长仍要求继续抢救,甚至无理取闹?患儿的死亡家长的不理解,致使护士承受较大的精神压力,消耗量的精力?体力,主观疲劳明显上升?久而久之对工作产生厌恶感,出现脾气暴躁?易怒?言行举止失常,加重心理负担?患儿不合作,加重工作负担大多数患儿不能自述病情,在临床工作中要求护士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心?患儿不合作,造成护理操作反复进行,加重护理工作量,且患儿哭闹,家长易产生不满,常迁怒于护士,护士身心俱疲,且产生厌烦情绪?环境差待遇低 儿科护理工作量大?琐碎,所担风险高, 个人价值内心期望与现实冲突?儿科护士专业性强,人员相对 固定,一般情况下无从替代,而自身发泄的机会又少,其工作付出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与补偿?造成护士心理不平衡,产生自卑?失望?焦虑?抑郁,直接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
所以对于我们护士来说,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注重培养自身素质,加强业务学习与技术操作训练,提高业务水平?在专业上树立自信,取得患儿陪护的信任,拥 有价值感和尊重感? 注重加强理卫生保健知识的学习,运用心理学知识,科学地进行心理平 衡调节和完善情感发泄,促进心理健康?保持愉悦的心情合理的宣泄不满情绪,升华积极情感向同事?关心自己的亲属 和朋友倾诉?培养业余爱好,使自己的苦恼得到宣泄,疏导?松弛精神,促进健康?理解家属正确处理好护患关系?许多护士不安心儿科工作 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认为家属难缠,易受气,因为现在都是独 生子女,是“小皇帝”,一旦生病,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等前呼后拥,就怕孩子遭罪?一针没扎到血管,张口就骂,认为你是在练手艺,不负责任,不当一回事,把人气的难受?憋闷,还不能发言?针对这一情况,我们首先要保持平衡心态多从患儿父母角度来看待他们,理解特们的心情,要采取宽容与忍耐的度,毕竟“可怜天下父母心”嘛!其次,要做好解释与安慰工作,要多说对不起,使家属也理解儿科护士的工作,减少不必要的误会与过激行为的发生?
1 指导合理用药
1.1 抗生素类 目前儿童抗生素类药物在口感、香型上均迎合儿童口味,使小儿与家长易于接受。在临床上,我们应使家长明确抗生素是一类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药物,它对于除细菌感染以外的其他病变,疗效甚微。①指导家长了解抗生素的抗菌谱与适应证,不能认为是炎症均可用任何抗生素治疗,而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有针对性的用药;②使家长明确并非多用及早用抗生素即能加快疾病的恢复,更不能拿成人标准来对待小儿,而应诊断明确后用药;③由于小儿生长发育存在个体差异及用药目的不同,药物剂量不应完全遵循说明书,应在医生指导下具体应用。
1.2 退热类 ①让家长明确发热是机体的一种正常防御机制,指出滥用退热剂不仅不利于疾病的治疗,相反会掩盖病情,延误诊断;②指导家长正确运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浴,酒精擦浴,额部冷敷等,多补充水分,利于毒素排出,新生儿体表面积大,血流丰富,易于散热,宜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而不宜用退热剂;③向家长介绍不同退热剂的适用年龄、剂量、使用间隔时间与给药途径;④指导家长掌握给药指征,一般肛温低于39℃,建议最好不用退热剂,可给予物理降温,同时密切观察神志、面色、生命体征变化,如体温继续上升或出现寒战等症状,可适当使用退热剂,但针对有惊厥史的患儿应提早用药,以防再度发生惊厥。
护师(邢娜)
1.3 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类 虽然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是人体必需的,但过量长期服用带来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如维生素过量服用可引起持续血钙过高和钙盐沉积在各组织器官中,患儿多在用药后1~3个月出现,最早的症状有食欲减退、烦躁、精神不振、嗜睡、腹泻或便秘,以后夜尿多,可有脱水和酸中毒,严重者出现精神抑郁,昏迷惊厥、肾衰竭等,因此,应正确指导患者家长用药:①正确评估小儿的营养状况,有无缺铁、缺钙等营养缺乏,必要时可给予化验来确定;②介绍人体必需元素的日常需求量和富含此类营养的食物,指导家属饮食多样化,合理调配;③介绍药物疗效与不良反应,使家长在用药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以便及时反馈,调整用药,达到最佳治疗效果;④向家长介绍服药时的注意事项,如钙剂不宜与牛奶同服,铁剂宜与VitC等酸性物质同服增加其吸收,VitD等脂溶维生素宜与脂类同服利于吸收。
1.4 微生态制剂类 乳酸杆菌等活菌类药物应选用温开水送服,在与抗生素配伍时不得同服,以免抗生素等药物将活菌杀死或抑制而降低药效。
2 家庭备药指导
2.1 一般药物须放置阴凉、干燥,小儿不易取到之处,如遇光容易变质或潮解的药物,应装在有色密闭瓶中。
2.2 成人与小儿类用药应分别放置。
2.3 外用药与内服药应分别放置。
2.4 注意备药数量不宜过多,以免过期变质。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200-02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患者在医院就诊、治疗期间发生的跌倒、走失、用药错误、误吸或窒息、烫伤以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1]。随着卫生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深入开展,提高护理护理服务,保证护理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受到越来越多的护理管理者的重视。护理不良事件是护理服务缺陷的反映,是影响患者安全的重要因素。我国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虽然在大部分医院都存在,但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大多不愿意、也不敢报告,往往在督查中被发现或病人投诉无法隐瞒时才被动报告。
1 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
1.1 年轻护士技术差,经验不足:近年来,医院的床位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展, 护理人员数量缺编。医院新进大量的年轻护士, 年轻护士比例增加,年轻护士技术水平有限, 对疾病观察力不够,不执行“三查七对”、“交接班”等相关制度。缺乏护理经验,技术操作不熟练, 儿科护理操作技术难度大、家属要求高,有些操作护士难以达到1次成功。 家属不满意。
1.2 护理人员法制观念淡薄, 告知义务执行不到位:护理人员法制观念淡薄, 风险意识差,不重视护理文件书写,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等。护理风险始终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环节和过程中,有时即使是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都带有风险性。因此,护士在每项工作中必须重视每个细节,培养护士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2]。《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七章 第五十五条 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其书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并取得其书面同意。护士没有对特殊治疗,存在的护理风险让患者及家属知情并签写告知书。例如:跌倒坠床告知不到位,患者跌倒坠床。在工作中,有些护理人员由于工作责任心不强,未能及时签写告知书。
1.3 查对制度执行不到位:由于个别护士工作态度不够严谨,不按照护理常规执行操作是造成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为各种查对制度不严格、护士粗心大意,三查七对一注意未落实流于形式,不能检查出问题,例如:未让患者或家属说姓名而直接喊患者姓名,导致药物输入错误;发错口服药液; 采错标本;接送病人错误;医嘱执行错误;转抄医嘱错误;如将时间、剂量看错等。另外,儿科工作繁琐,患儿不配合核对,增加了出错的机率。
1.4 护士害怕处罚,不积极上报:我国医疗差错事件报告制度虽然在大部分医院都存在,但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大多不愿意、也不敢报告,往往在督查中被发现或病人投诉无法隐瞒时才被动报告[3]。本护理单元是2010年5月新扩建的病房,护理人员以新分配为主,她们都想在新医院有个好起点,留下好印象,担心发生护理不良事件会影响其个人声誉,也担心被人知道会受到处罚,因而多数护士在发生护理不良事件时,如果患者不投诉、护士长不知道,往往采取隐瞒不报,导致同样性质的事件在不同科室,不同的人身上重复发生,同时,事件的当事患者也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因拖延而导致对患者的二次伤害。
2 防范措施
2.1 建立健全护理安全管理网络,成立护理安全管理委员会:由护理部主管患者安全的主任及护士长、护理骨干30人组成院护理安全委员会,护理部主任担任委员会主任。科护士长及小组护士长、护理骨干10人组成科护理安全委员会, 小组护士长及护理骨干4人组成病房护理安全委员会。实行三级负责制,在护理部主任领导下,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开展工作; 各级护理安全管理委员会对全院护理单元进行检查、督促、指导, 由护士长提出改进、防范措施, 护理部对改进、防范措施进行跟踪落实,在三级质控下,做到防微杜渐,确保患者安全。实行无惩罚原则,无惩罚原则是指在差错发生后,不是惩罚犯错者,而是寻找导致差错发生的原因,改进相应的流程[4]。鼓励护士对与护理相关的患者不良件的报告,不论事件是否属于护理人员的差错。使护士自愿、主动上报,使护士长、护理部对某些特殊事件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进行干预,将患者的损害降至最小,患者的情绪得到及时的安抚。
2.2 健全各种制度和应急预案:逐步制定各种制度和应急预案,例如输血核对制度、医嘱查对制度、服药、注射、输液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危重患者管理制度、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制度等;住院患者紧急状态时的应急预案,如非计划拔管应急预案、停水和突然停水应急预案、泛水的应急预案、停电和突然停电应急预案、火灾应急预案、患者自杀后的应急预案、患者跌倒坠床时的应急预案、输注化疗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皮肤压疮应急预案等。在制定应急预案时,首先重点突出“预防为主”的原则,如皮肤压疮、非计划拔管、跌倒坠床应急预案中,建立相应的护理评估表、床头设立相应的提示牌。其次,制定各种不良事件发生后的应急处理措施及逐级上报程序。
2.3 做好年轻护士培训,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多途径培训护理人员专科发展,提高护士的专业素质,做好三基培训:基础护理理论考核:非注册护士每半年一次,注册护士一年一次。基础护理操作培训与考核:2年资以上护士操作项目:CPR、口腔护理、雾化吸入、鼻饲、导尿、灌肠、翻身叩背、洗头机洗头法;2年资以内的护士操作项目:CPR、口腔护理、静脉输液、肌肉注射、吸氧、吸痰。病房每月组织业务学习两次,内容为专科护理知识及网上和杂志最新刊登的护理的新技术,新进展。每年参加护理部每周五中午专科业务讲座6次。带领全体护士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和《护士条例》等法律相关知识,在一切护理过程中严格遵守各项制度, 做好告知义务,做到学法、知法、懂法、遵法、用法、依法施护,这样既保护了患者的利益,反过来说也是对护士的自我保护[5]。定期带领护士学习各种医疗纠纷和医疗警示录,提醒护士不能犯同样的错误。
2.4 应用掌上电脑(PDA)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应用掌上电脑(PDA) 和二维条码技术的腕带进行各种处置核对以掌上电脑(PDA)为硬件平台,以无线局域网为网络平台,充分利用HIS(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system)的数据资源, PDA带有无线网卡和条形码扫描头病人专用的采用二维条码技术的腕带记录了病人基本信息[6]。患者入院后,打印以住院号编码的条形码腕带,佩带于患者腕部作为身份标识。护士在床旁为患者进行治疗护理时,用PDA对患者手上的腕带扫描进行患者身份识别与确认。同时可确认患者给药单的条形码与患者腕带上的身份标识条形码的信息均相关联。PDA分类显示全科病人的所有用药医嘱信息,如:注射医嘱、输液医嘱、雾化吸入医嘱、灌肠医嘱、化验医嘱等;同时将处置的时间和处置人等相关信息记录到数据库,保存后所有信息即刻回传到HIS系统,医生下达医嘱输入HIS系统后,会即刻自动转移到PDA上, 可实时记录医嘱执行时间和执行人。
2.5 建立护理不良事件网上报告系统:医疗差错和不良事件自愿报告系统能促进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1]。我院充分利用HIS系统,建立自愿、非处罚性的护理不良事件网上报告系统,每个护士通过自动化办公网上自己的账号,可以随时报告护理不良事件。层层上报至护理部,护理部对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作出分析,帮助当事科室、当事人及时分析原因,并在全院范围内寻找类似的不安全因素,对有可能导致患者损害的护理不良事件,立即指导、参与、帮助处理,力求将患者的损害减至最小。护理部审阅后实时对全院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公示,事件的过程结果是公开的,但科室、责任者是保密的,只用来警示其他护理人员从事件中进行学习,实现“错误”经验的信息资源共享。
3 讨论
通过建立健全护理安全管理网络、健全各种各种制度和各种应急预案、做好年轻护士培训、应用掌上电脑(PDA)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建立护理不良事件网上报告系统、无惩罚原则等几方面,很大程度上避免和杜绝了儿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最终确保了医疗护理安全。PDA应用于临床护理操作的查对,用PDA扫描病人腕带进行病人身份的确认。,实现了新技术有效服务与临床护理实际工作, 信息均通过HIS系统相关联,真正做到了“正确的对象、正确的药物、正确的剂量、正确的时间、正确的方法与途径”,杜绝了差错。这一优势在新生儿、精神障碍、昏迷或睡眠状态病人的护理当中体现得尤为突出。有效地规范了护士行为,及时纠正了一些遗漏和差错,对提高医院整体护理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避免多次医嘱转抄、录入,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保证患者安全,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李漓,刘雪琴.我院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中国护理管理,2007,7(11):54-55
[2] 李春梅. 护理安全管理体会.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4(9):2623-2624
[3] 袁晓丽,江智霞.临床护士护理不良事件认知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对策.护士进修杂志,2009,4(24):726-727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对医疗护理质量和服务有了越来越高的期望值,尤其对于基层综合医院,儿科经常是医院满意度较低,医疗纠纷多发的部门[1],因此,提高护理质量是势在必行,同时,医疗市场的竞争促使我们必须改变护理理念,去适应医疗市场的需求,我科也在院领导的支持、监督下,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的工作,通过在不长的时间里谈谈一点心得体会。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科室床位与护理人员资料我科开放床位56张,每年收治住院患儿约3500多人,平均住院日3-4天,每日出入院量大,工作量大。我科在岗护士18人,护士17人,护士长1人;年龄:19-40岁,平均年龄23.5岁;职称:主管护师2人,护士16人;文化程度:本科2人,大专12人,大专在读4人;工作年限:工作10年以上:2人,工作3-10年:4人,工作2-3年:1人,工作不足2年:11人。
1.1.2科室住院患儿情况因我院正在改建住院综合大楼,住院条件相对简陋,大多数住院患儿补液完后请假回家休息,第二日返回病房接受治疗,返院时间参差不齐,护理难度增加。
1.2方法
1.2.1加强学习从资料可以看出我科护理人员年轻,资历短,临床经验不足。将第七版儿科学及本科教材儿科护理学整理复习资料,人手一册,制订详细的学习及考试计划,严格实行闭卷考试,对考核不合格者,要求重新学习、补考,直至合格。
1.2.2扁平化排班
1.2.2.1根据护士级别分组管理分甲乙2大组,由2名年资高、工作责任心强的护士担任责任组长,每组分别配2-3名组员,每人平均分管8名患儿。
1.2.2.2排班方法因每日临时医嘱较多,入出量大,排一名经验丰富、细心的护士担任总务工作处理医嘱,办理入出院。根据病房布局将左右病区分为甲乙2组,每周7名责任护士,甲组小婴儿多,共32张床位,由1名主管护师担任组长,负责检查、督促本组工作完成情况,并解决本组的穿刺难题,与3名组员各分管8张床位。乙组24张床位,由1名高年资护师担任责任组长,负责检查、督促本组工作完成情况,与2名组员各分管8张床位。排班表上注明互助组,互相协助。其余9名护士轮流上中夜班,每日2名中班护士,2名8-15护士担任配药班。除责任组长外,责任护士每2月与中夜班护士轮换。
1.2.2.3弹性排班我科具体情况:工作量不确定,随时可能因抢救新生儿等加大工作量,尤其出现在中午、晚上;住院患儿大多每日输液完毕后请假外出休息,下午工作量相对较小;低年资护士中夜班穿刺困难等。为解决上述具体问题,实行弹性排班:每日确定1名责任护士担任机动班,负责中午的加班工作;2名责任组长每周轮流担任穿刺二线班;值休护士担任应急二线班。
2讨论
2.1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后改善了服务态度加强服务态度是为患儿及家属提供最佳服务的关键。作为一名护士表情亲切微笑,态度和蔼,言语轻柔,动作敏捷,做到接待病人要有问候声,操作配合要有感谢声,不足之处要有道歉声。
2.2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提高了沟通技巧良好的沟通技巧可以拉近与患儿及家属的关系,儿科素称“哑科”,护士面对的不仅是无法表达或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病情和需要的患儿[2],而且要面对焦虑烦躁,对孩子倍加疼爱的父母等。
2.2.1首先,亲切的称呼患儿,表现出对患儿无比的关爱,与家属对患儿的关爱产生共鸣是做好护患沟通的关键。其次,在关键环节多交流,比如穿刺静脉时多交流,一方面可以缓解家属的紧张情绪,另一方面可以缓解自己的紧张情绪,尤其在家属提出要求一针见血时,多向患儿家属讲解可能会造成不能一针见血的原因,并表示尽可能一针见血,即便穿刺失败,患儿家属会在心理上有所准备,避免过激的语言或行为发生。
2.2.2掌握好沟通时机护理人员必须要具备察言观色的能力,通过简单的交流及观察掌握家长急需满足的需求,据多年的临床经验了解到患儿入院时,家长通常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急切满足的需求:患儿病情较重、急需优先满足抢救或治疗的,如病情危重需要进行基本生命支持的,一边熟练地进行抢救,一边安慰家长与其交流。
2.2.3情感交流的形成与技巧
2.2.3.1语言性情感交流,语言是护士与患儿交流思想和磨合感情的最佳载体,我们在护理工作中倡导护理人员提高语言艺术,自觉加强素质修养,不断探索并灵活运用语言性沟通技巧[3];注重针对性,适时引导。
2.2.3.2非语言性情感交流,即使用体态语言进行交流。它包括手势,姿态面部表情,眼神,仪表等。它对语言流起形容和强化作用,①在儿科护理工作中,随着护士角色功能的延伸,护士与患儿的交流也越来越重要[4]。护士的仪表、行为、举止可以直接影响语言交流的效果。护士站或坐的姿势应该自然文雅、庄重,这样才能使患儿及其家长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② 目光与表情要和谐、自然,护士与患儿及家长交流过程中,要注意目光平视对方,同时注意对方的面部表情,以便及时掌握其心理活动,护士的目光柔和,给病人以慈善与亲切的感觉。
2.3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提高了专业技术水平熟练的技能操作及丰富的理论知识是优质护理服务的核心内容。我科自计划开展优质护理示范活动起,通过有计划地培训考试,在短期内理论水平及操作技能大大提高,同时低年资护士虚心向经验丰富的同事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更好地塑造了护士形象。
总之,我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病房后,病房变得整齐卫生,患儿的基础护理做得大有进步,患儿及家属非常满意,同时也提高了科室的社会效益,但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我们起步较晚,而且硬件、软件设施相对落后,只能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努力工作,边评估、边改进、边完善,不断总结经验,力争护理质量得到快速提升。
参考文献
[1]刘红.儿科护士的沟通技巧[J].齐鲁护理杂志,2002,(12).
[中图分类号] R473.7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10(b)-096-01
静脉留置针具有操作简单、减少静脉反复穿刺、留置的肢体活动方便等优点,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因此在儿科病房得到广泛应用,深受医护人员和患儿家长的欢迎。但是在对小儿实施静脉留置针的护理过程中发现,小儿天生好动、血管细、血管壁薄,经常会造成留置针脱管、堵管、静脉炎、皮肤压伤等现象的发生。因此,在对儿科静脉留置针的护理中,应采取合理的措施,以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月,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患儿共450例,年龄在2 h~6岁。穿刺部位有头皮静脉、手背静脉、足背静脉和大隐静脉。选用德国贝朗公司24G 3/4im/0.7×19mm型留置针,美国3M公司生产的透明敷贴。
1.2操作方法
用碘伏消毒穿刺部位皮肤2遍,若进行头皮穿刺,需备皮后再行消毒。穿刺时左手绷紧患儿皮肤,右手持留置针在血管上方以15°~30°角刺入,见回血后降低角度,再进针2 mm。左手继续绷紧皮肤,右手缓慢注入生理盐水,使穿刺部位血管充盈,将套管全部推入静脉,退出针芯后用3M 胶贴固定留置针。一般留管时间3~5 d,输液通畅,局部无红肿者,可延长至7 d。
1.3 护理
1.3.1 置留部位的选择儿科使用静脉留置针注射时可选择的部位较多,不同部位的留置时间也存在差异。对新生儿和婴幼儿应首选头皮静脉,如果头皮静脉注射不方便,可以选择手背静脉。条件允许时也可对新生儿选择腋静脉,因为腋静脉易于固定和护理,并且置留时间比头皮静脉和手背静脉长。
1.3.2 穿刺方法的改进因儿科患者年龄较小,血管细,多数不配合穿刺,使用传统的穿刺方法一次成功率不高。因此以上患儿在进行穿刺操作时对穿刺方法进行了改进。
1.3.3 固定方法的选择在患儿头部留置时,由于患儿好动,所以常出现脱管现象,缩短了留置的时间。此时可以用少量棉花进行铺垫后,用3M膜固定留置针棱角,然后用外伤固定用的5号弹力网套将患儿头部套住。为防止出现皮肤压伤,应在针梗处和肝素帽处用少量棉花铺垫,然后用干燥的小毛巾包裹。
1.3.4 静脉炎的预防预防静脉炎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根据患儿的年龄、病情和血管情况选择合理的留置部位。留置部位的血管要柔软并且有弹性,易于触及、充盈良好,最好可以避开关节部位。二是根据患儿的年龄和病情选择不同型号的留置针。婴幼儿一般选用套管较细的24G,而手术及较大年龄的患儿可选用22G的留置针。
1.3.5 皮肤压伤的预防婴幼儿皮肤细嫩,手部的活动较多,易出汗,胶布透气不够,造成穿刺部位的皮肤与留置针针体摩擦,导致皮肤损伤机会增加。留置针施加的长短也可皮肤压伤的机会,一般3 d为宜,长时间固定也是导致皮肤损伤的因素之一。要预防皮肤压伤,在操作前应告知家长静脉留置针的目的及注意事项,取得合作,并注意保护,及保持穿刺部位的干燥,避免潮湿;固定时在留置针的针梗和肝素帽处用少量棉花进行铺垫;每日观察留置针部位的情况;留置针在用药结束后,可轻轻按摩穿刺部位,促进血液的回流;每日用药完毕后,观察穿刺部位情况,有无皮肤发红、肿痛、小水疱的形成,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2结果
450例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患儿中,出现堵管5例,年龄2~3岁,穿刺部位为头皮静脉、足背静脉,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3例3 d,2例4 d;静脉炎6例,年龄1~4岁,穿刺部位为手背静脉、足背静脉,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2例3 d,3例4 d,1例5 d;皮肤压伤3例,年龄均<5个月,穿刺部位为手背静脉,压伤部位为手背掌指关节部位,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1例3 d,2例4 d。护理的有效率为97.3%。
3讨论
静脉留置针是由先进的生物材料制成的,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早在20世纪60年代静脉留置针就被欧美国家普遍使用,成为临床输液的主要工具,在我国静脉留置针也被广泛使用,能够减轻患儿反复穿刺的疼痛感,维持静脉血管通路,有利于在紧急抢救减少护士穿刺操作次数,提高工作效率,选择合理的留置部位、穿刺方法、固定方法,可以提高儿科应用静脉留置针的护理有效率。
[参考文献]
[1]徐润华.儿科护理操作规程及疾病护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
[2]石桂英.静脉置留针在儿科中的应用[J].中华当代医学,2005,3(10):54-55.
[3]郑清华,刘异香.小儿静脉留置针操作方法的改进[J].中国实用医药,2008,23(28):167-168.
[4]黄旺金.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科的应用观察及护理体会[J].华夏医学,2004,18(1):78-79.
【中国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281-01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是以先进的生物材料制成,柔韧性好,可随血管的形状弯曲,对血管刺激性小,操作简单,减少了反复穿刺从而减轻患儿痛苦及家长焦虑,减轻护士的工作量,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在儿科已经广泛应用。现将我科使用留置针的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观察患者166例, 均为我院2009年8月~2010年8月收治的患儿,其中新生儿69例,婴儿48例,幼儿33例,儿童16例。一次穿刺成功121例,由于血管原因导致留置失败的23例,由于穿刺水平导致失败的11例,由于患者不配合导致失败的6例,患儿自行拔除5例。留置部位头皮静脉125例,上肢静脉32例,下肢静脉9例。保留时间最长7天,最短1天,平均3天。因导管堵塞拔针的18例,因液体外渗拔针的8例,患儿自行拔除5例,均无感染发生。
1.2选择合适的血管。根据不同的年龄、病情及血管情况选择适宜的穿刺部位。宜选用相对粗直、有弹性、长度适宜,容易固定的血管,避开神经、关节、静脉瓣、受伤、感染的静脉。小儿头皮静脉极为丰富,易于固定,方便小儿肢体活动,又便于保暖,故多数采用头皮静脉。头皮静脉可选额正中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等;其他部位静脉可选择手背静脉、前臂静脉、下肢内踝大隐静脉、足背静脉等。一般情况下能扎上肢、不扎下肢;能扎健侧、不扎患侧。
1.3穿刺方法:先用注射器抽5ml生理盐水后接头皮针,直接插入套管针肝素帽中,排净空气备用。按常规消毒注射部位后,先旋转松动留置针外套管,以15°~30°角行静脉穿刺,进针速度宜慢,见回血后用右手拇指推外套管,用中指退针芯,边置入外套管边退针芯,直到外套管送入血管为止,拔出针芯,缓慢推注生理盐水,若推注顺畅无阻力,表示穿刺成功,贴好留置针配套敷贴,再用3M胶布加固,注明穿刺日期与时间,然后用胶布固定好头皮针针柄,取下注射器,将与所准备的输液器相连接,调节输液速度。
1.4封管:(1)选择生理盐水或肝素生理盐水进行封管。我科使用留置针患者大多数为危重或输液时间较近的患者,因此我们选择生理盐水进行封管。生理盐水能维持细胞外液容量和渗透压,对血管刺激性小,且具有范围广、不需要配液、免受污染等优点[1]。 患者也可以减少肝素钠的应用。(2)输液完毕用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消毒肝素帽,将针头刺入肝素帽内,采取正压封管法,缓慢推注,边推封管液边退针,使留置针腔内充满封管液,快推注完毕后夹紧留置针活塞夹后拔针,留置针的活塞夹关闭位置一定要靠近留置针延长管的起始部,这样就不致使血管内血液倒流至留置针内引起堵塞。(3)抽取适量封管液推注速度宜慢,用生理盐水10ml封管封管能降低堵管率[2]。封管液剂量太少不能冲净套管针内药液,可引起局部血液凝集,用力过猛会使血管内部压力骤增,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从而引起局部血管疼痛、红肿等。
2护理体会
2.1注意事项:(1) 使用留置针进行输液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进行皮肤消毒时应保证足够的消毒面积及时间,发现穿刺针眼处如有渗血、渗液时,应该立即重新消毒,更换敷贴。(2)再次输液时用安尔碘消毒肝素帽,每次推注5~10ml生理盐水冲管并抽得回血,证明通畅后再输液,连续输液者,应每日更换输液器1次。(3)输液时应先输高渗或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再输等渗或刺激性小的药物。当输入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应减慢输液速度,并在输注完毕后给予生理盐水冲管以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同时有计划的更换穿刺部位。(4)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观察局部有无红肿、疼痛,血管弹性有无改变,输液是否通畅,防止液体渗入皮下组织。如发现上述现象,应立即拔针,重新建立通道。(5)留置针留置时间一般为3-5天,正确操作及严密观察护理可延长留管时间。
2.2并发症的预防:(1)导管堵塞 发生堵管时不能用注射器推注,以免将凝固的血栓推入血管,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回抽。预防导管堵塞应采取正确的封管方法,选择适宜的封管液并掌握封管液的维持时间。(2)液体渗漏 由于血管选择不适当,技术操作不熟练,患儿不配合,固定不好均可导致。轻者可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等刺激症状,重者可出现皮肤坏死。预防液体渗漏除加强业务水平外,还应该妥善固定留置针,输液过程中严密观察穿刺部位。(3)静脉炎是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其发生原因与留置针留置时间过长、病人个体差异、输入药物的酸碱性、渗透压和细菌感染等有关[3]常表现为穿刺部位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较硬,无弹性,严重者局部针眼处可挤出脓性分泌物,并伴有发热症状。预防静脉炎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选择合适的静脉,输注刺激性强的药物要减慢滴速并有计划的更换血管。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的患儿应加强营养,增强机体对血管壁创伤的修复能力和局部抗炎能力。一旦发生静脉炎应立即拔除留置针停止在此处输液,24小时内冷敷,24小时后热敷,也可用25%硫酸镁热湿敷,以增加血液循环。
3小结
从护士角度来说,由于患儿年龄小, 不配合治疗,血管细,穿刺难度大;家长又要求护士输液时能"一针见血",因此护士职业压力很大。静脉留置针使用后,缓解了护士的心理压力,减少了工作量,有效缓解了护士因反复给患儿穿刺所致的与家长的冲突;对患儿而言,静脉留置针使用后,减少静脉穿刺次数,有效地保护了静脉血管,减轻患儿肉体上的痛苦及精神上的恐惧;对医院来讲,节省了人力资源和医院的成本。实践证明,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技术是一项值得提倡推广的技术。
参考文献
小儿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虽然静脉留置针质地柔软,可以减少穿刺次数,减少患儿的痛苦,但也出现了一些套管针脱落、阻塞及局部渗漏、折叠等情况,尤其是夏天,天气炎热,出汗较多,脱落情况增加。如何解决小儿静脉留置针使用中的问题,已成为儿科护理实践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临床问题。
1 临床资料
深圳市龙华人民医院儿科自2008年7月至2009年8月收治246例患儿,均采用静脉留置针穿刺,年龄1 d~6岁。男106例,女140例。常采用静脉有手背静脉、桡静脉、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和头静脉、还有颈外静脉、足背静脉和大隐小隐静脉。
出生至4个月的患儿平均留置天数4 d左右;4个月~2岁的患儿平均留置的天数3 d左右;2~6岁的患儿平均留置的天数5 d左右。无一例感染和其他并发症。
2 操作方法
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套管针型号及血管,皮肤常规消毒,松动套管,操作者手持留置针与皮肤呈15°~30°角,见回血后退针芯1~2 mm至外套管内,再将外套管缓慢送入血管内观察周围无渗漏后拔出针芯。穿刺成功后,将透明的无菌贴膜固定在穿刺部位,贴膜一端紧贴在进针点前上方旁2 cm处,从左向或将贴膜与肤贴拉紧,使皮肤显现轻度皱纹为宜,将贴膜另一端紧贴在皮肤上,拉紧进针松弛的皮肤,使留置针固定更牢固。连接可来福密闭式接头,输液完毕后用生理盐水冲管,无需封管,再次输液时,用碘伏棉球消毒可来福接头,连接输液器即可。
3 护理注意事项
使用套管针进行输液时:①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2次/d碘伏棉球消毒穿刺部位的皮肤,并用无菌纱布敷盖,注意观察局部有无红肿、触痛等现象,注意沿静脉走向有无静脉炎的发生;②留置套管针应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穿刺时应选择较粗的血管,避免选择靠近神经、韧带、关节、硬化、受伤、感染的静脉;③套管针在血管内留置时间一般以3~4 d为宜,
作者单位:518000广东省深圳市龙华人民医院
太长可导致套管针机械损伤血管壁而形成血栓等不良反应。对于长期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应充分稀释,同时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保护血管;④使用静脉留置管针加上可来福密闭式接头,无需封管,通常也可以采用茂菲氏原液正压封管,这是既简单又方便对血管刺激又小的一种方法;⑤连接输液器或输血器务必压住针前端,以防止静脉因吸气产生负压引起气栓,也可避免将管带出静脉;⑥留置针再启用时必须先抽回血,见到回血后才可接上液体,不宜用注射器用力将血凝块推入血管内,以免发生静脉堵塞;⑦由于患儿多动和出汗,容易造成套管针脱落,可给患儿戴上网状小帽子,既增加美感,又可以固定套管。对于四肢套管针的固定,不用硬的小夹板,把纸巾叠成约5 cm×6 cm×3 cm的长方体,作为夹板固定,这样既可以增加患儿的舒适度,又可以使患儿适当的活动
4 讨论
①护士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②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在穿刺前应做好患者解释工作,取得患者的认知、理解和信任;③掌握正确的穿刺方法和正确的封管,操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输液管长短适宜;④在应用套管针期间,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局部穿刺部位皮肤有无红肿、触痛,有无渗血、渗液、脱落等情况,如有发现问题及时对症处理;⑤严格掌握无菌操作技术,注意每次输液结束后用生理盐水冲管,防止形成静脉血栓;⑥在静脉留置针应用输液的过程中,护士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加强输液管理,完善输液体系,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提高护理质量。
虽然静脉留置针有很多优点,又可降低护士反复穿刺的心理压力,提高工作效率,但在本科开展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有的保留时间很短,没有真正体现出它的优势。因此,护理人员要在工作中不断总结,不断改进。
目前临床常用方式有数种,其中浅静脉留置针是临床采用最广泛的方式,近年来,我科自2010年12月开始对病房患儿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24GY型静脉留置针输液并取血标本,得到了家属和患儿的一致认可和好评。受到儿科护理者的青睐,在儿科广泛应用,现将我科静脉留置针的操作和护理体会简述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0年月12月至2012年6月入住我院儿科患者中有 1498例应用了静脉留置针,使用率占儿科总住院人数的90%,其中男性806例,女性692例,年龄最小者生后15分钟,最大者14岁,平均年龄2.25岁。 留置时间最短30分钟,最长7天,1~3天者752例,4~7天者1 123例。18例患儿自行拔出,16例在接受1天治疗后自动出院,30例出现堵管,127例出现渗漏,7例因皮肤过敏终止置管,出现皮肤过敏时间为1~3天。穿刺1次失败者68例,穿刺2次失败者22例。未出现静脉炎及局部感染。其中,90%的患儿均能保留预计天数。全部病例中无感染现象。
1.2 适用范围 适用于长时间反复输液的患儿。
1.3 血管的选择:根据不同年龄、婴幼儿的生理特征、用途、病情及血管情况选择不同的血管,宜选用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避开关节及静脉瓣且易于固定的血管,宜选用头皮静脉,一般选额正中静脉、颞浅静脉及额分支、等较粗直血管穿刺,由于婴幼儿不易合作,为保证留置时间,以额正中静脉为首选。年长儿可选择手背静脉、贵要静脉、头静脉、足背静脉及大隐静脉次之。
1.4 留置针选择
我科使用的留置针为美国BD公司产品,24GY型头皮留置套管针, 3M公司生产的无菌透明敷贴。
1.5 用物 注射盘内放有2.5%碘酒、75%酒精、消毒棉签、留置针1套(针、肝素帽、无菌敷贴)、一次性5ml注射器3副、输液器、肝素化生理盐水1瓶(0.9%生理盐水500ml加125000U肝素1支)、止血带、无菌钳一套、无菌弹性绷带。
1.6 配置药物,接输液器排好空气。
1.7 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皮肤5~10cm范围(周围血管应剃去毛发10cm范围)。穿刺点应选择血管远端。穿刺前旋紧肝素帽,输液器的头皮针刺入肝素帽,旋转松动并取下针尖保护套,排气后,操作者站在穿刺侧或头侧,消毒左手食指和拇指,固定穿刺血管,右手操留置针,针尖与皮肤呈10~20度角刺入,进针速度宜慢。见回血后退出针芯0.2cm,再沿血管走向将外套管全部送入血管内(因留置针芯比外套管长0.1cm退出0.2cm使针芯的针尖完全在留置针外套管内,避免送入血管时刺破血管),然后左手固定外套管,右手退出针芯,取透明敷贴,使其最先接触留置针部位,最后分别向两边按压推开,尽量使敷贴与皮肤间少存空气,然后将肝素帽端反折固定于头部,输液管可固定于近侧耳廓。
1.8 固定好后,根据患儿年龄及病情调节滴速。
1.9 冲管与封管 每日输液完毕,用肝素盐水冲管,以防止置管针内凝血。封管时将抽有3mL肝素盐水稀释液(浓度5U/mL)注射器针头全部或一半插入套管内,先推1mL,然后边推注边退针头的封管方法夹闭留置针后拔针,,以保持血管内正压,防止血栓形成堵塞套管,直至全部退出,然后用无菌输液贴覆盖肝素帽,最后用胶布将留置针充分固定在上肢前臂、下肢足背、头顶或耳廓上。对于血管较细的新生儿,推注要均匀、缓慢。但对血液系统疾病、有出血倾向的患儿,应禁用肝素盐水,而应用盐水封管。文献报道生理盐水可代替肝素封管,维持时间达16小时[1]。每次重新输液或经留置针给药时应检查及确认管腔内有无血块堵塞以及是否在血管内,如有血凝块时,切不可挤压输液管或用注射器加压将血块推回血管内,以免发生栓塞[2]。把握好留置时间,在无异常情况下,可保留5~7天。
2 取血法
2.1 输液前取血法 用留置针静脉取血,按留置针穿刺操作固定好针翼,取下回栓接上5ml注射器抽取至所需血标本量后套上肝素帽,将配好的输液装置头皮针插入肝素帽内调节速度进行输液[3]。
2.2 输液中取血法 停止输液1min后,消毒肝素帽,用无菌钳取下肝素帽,放入无菌针盒内避免污染,接上5ml注射器抽取1ml含药液的血液弃去,避免影响结果。再更换5ml注射器抽取所需血标本量,取血完毕套上肝素帽继续输液。
2.3 封管期间取血法 消毒肝素帽后放入无菌针盒内,接上注射器抽取1ml含封管液血液弃去,更换注射器取所需血标本量后,以肝素化生理盐水2~3ml封管。
3 护理体会
3.1 置管前 对患儿及家长作好解释工作,向家长介绍留置针的优越性,消除患儿及家长紧张、恐惧心理,取得合作,提高穿刺成功率。
3.2 加强留置针宣教 不输液时的注意事项,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以防局部感染,避免穿刺侧肢体剧烈活动,以免造成置管脱落或扭曲,尤其在夜间护理好患儿,减少患儿自行拔管,保证安全。不可离开病房以免发生意外。
3.3 置管期间的护理 ,注意局部有无红肿及输液通畅情况。留置针保留时间一般为5-7天,不宜超过7天。保留穿刺部位的干燥无菌。 观察局部反应,经常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肿胀及炎症反应,有无皮肤过敏及水泡等,及时发现早期症状及并发症,并根据情况及时给予相应处理,以减轻患儿痛苦。
3.4 操作时 留置针进针角度以15-20°为宜,进针速度宜慢,以免过快刺破血管后壁,且应直接刺入血管。进针后要及时观看回血,见有血液回流时降低穿刺角度,将留置针继续沿血管前行1-2mm,将套管针软管送入血管内,左手按住外套管,右手取出针芯。
3.5 肝素液封管 将1支肝素(12500单位)稀释于500ml生理盐水中,每次2-3ml,正压封管,即将封管液2-3ml从肝素帽处先缓慢推入1-2ml,再边推边旋式退出针头。正确掌握封管液的浓度、量、间隔时间等,防止血液倒流而出现堵管现象。若发生堵管,无论时间长短,勿强行通管,避免静脉栓塞的发生,应予以更换。
3.6 为抢救和治疗提供便利 静脉输液通畅是抢救急重症患者的关键,留置针因管腔径大,内表面光滑,阻力小,能稳定维持输液速度,满足危重患者抢救时快速输液的需求,保证脱水剂快速输入而不必加压,而且急危重患者需同时给予多种药物,留置针可外接三通延长管同时输注多种药物,也可24小时维持输液,操作方便、及时、迅速、准确,提高了抢救成功率,为抢救患儿的生命赢得时间。
3.7采用静脉留置针取血是由于留置针导管尾端带有肝素帽唯一封闭的穿刺系统,有利于反复进行穿刺,“Y”型造形使穿刺与撤针芯时无血液污染,操作者可从透明延长管迅速见到回血。从“Y” 型接头处接上注射器取血不必重新穿刺,从而 避免损伤血管。
总之,静脉留置针操作简单方便、安全,可减少患儿痛苦,减少静脉损伤,同时减少穿刺次数,减少护理工作量,便于管理。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放置静脉留置针等于保留一条开放的静脉通路,可随时给药,对于危重患儿的抢救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4]。
参考文献:
[1] 段淑卿,杨继红.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出现问题及对策[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19(6):640.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 A 组 16 型( CoxA16 )、肠道病毒 71 型( Ev71 )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 3 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疙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手足口病分五期:第 1 期(手足口出疹期):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斑丘疹、丘疹、小疙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疮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绝大多数病例在此期痊愈。2 期(神经系统受累期);第 3 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第 4 期(心肺功能衰竭期);第 5 期(恢复期)。〔1〕手足口病全年都可发生,其中4~8月为发病高峰期,每隔2~3年流行一次,患病人群以4~5岁以下小儿多见。在暴发流行期中,患儿急骤增加,护理工作量也随着增加,下面是暴发流行期间的护理体会。
1 临床资料
2012年1~12月,我科共收治手足口病1542例, 4~6月份收治病人782例,占全年的51%。其中男902例,女640例,年龄最小5M,最大12岁。小于一岁101例,占6%;1~3岁874例,占57%;4~6岁378例,25%;大于6岁至小于12岁189例,占12%。发现2期(神经系统受累)手足口病11例,及时转上级医院治疗,病人均治愈出院,无后遗症及死亡。
2 护理体会
2.1 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患儿穿宽松棉质衣服,修剪指甲〔2〕。一岁以下婴幼儿,为防止抓破皮肤,可戴手袜。每日用温水沐浴。婴幼儿勤换尿布,保持臀部皮肤干燥。保持床单清洁干躁,防止皮肤感染。皮疹未破溃者,每日给予涂炉甘石洗济,破溃的皮疹遵医嘱给予涂抗生素软膏。
2.2 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进食温软无刺激流质、半流质,每日多饮温开水,饭后温水漱口或饮温开水,以保持口腔清洁。口腔疱疹破溃或有口腔溃疡的患儿,会有流涎,疼痛哭闹,不肯进食等。当患儿疼痛哭闹时,使用玩具,看电视等分散患儿注意力。鼓励患儿进食,保证营养的供给。每日遵医嘱用3%碳酸氢钠口腔护理三次,西瓜霜喷雾剂喷雾。口腔护理或西瓜霜喷雾之后,半小时内不进食及潄口,以保证疗效。
2.3 消毒隔离:手足口病患儿单独安置或安置在同一病房。在住院期间,患儿尽量不外出,不串病房,以防传染给其它患儿。病室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床及床头柜,每晚紫外线灯管消毒半小时。医护人员接触患儿前后洗手,防止交叉感染。患儿用过的玩具,呕吐物,排泄物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
2.4 病情观察:1期手足口病5~7天可治愈出院,少数病例,尤其是3岁以下患儿,病情进展迅速。很快进入2期、3期手足口病,出现脑膜炎、脑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可致病人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所以要特别注意观察患儿有无以下现象:(1)神经系统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烦躁、肢体抖动等;(2)呼吸系统表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口唇紫绀、咳嗽等;(3)循环系统表现: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等。。(4)持续高热不退,体温高于39°C,且退热效果不佳的患儿。及时发现病情,及时转诊治疗,病人死亡率、后遗症均降低。
2.5 饮食护理:给予高蛋白、高热量、水份充足,易消化营养丰富的清淡饮食,鼓励患儿多饮水,维持水电角质平衡和促进体内毒素的排出。忌食辛辣干硬生冷的食物。
2.6 降温处理:体温在38.5°C以下的患儿,嘱病人多饮水,用温水擦浴、冰冻输液等物理降温。38.5°C以上患儿,遵医嘱给予口服退热药,如布洛芬混悬液等。患儿降温出汗后,要及时更换衣服,以免引起受凉感冒。
2.7 心理护理:对患儿及患儿家长进行心理护理。由于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手足口病又有死亡病例报告,所以患儿家长很紧张。向家长讲解手足口病的临床症状,护理措施,让家长知道 1期手足口病是可以治愈的,重症手足口病及早发现,及时转诊治疗也是可以治愈的。告知家长重症手足口病的观察要点,发现症状及时告诉医护人员。安抚患儿家属,不必过于紧张。对于年长的患儿,讲故事、看电视等尽量避免哭闹,消除陌生感和恐惧感。年龄小的患儿,家长经常拥抱、抚摸患儿,增加患儿的安全感,避免将焦虑等不良情绪传给患儿。
2.8 健康教育:在住院期间做好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不吃生冷食物;家长接触患儿前后洗手;出院后不到人多聚集的公共场所;多晒太阳。出院回家后清洗家里的被褥玩具,晒干,避免再次接触感染。
1.穿刺前准备:穿刺前先向患儿家属解释套管针的好处,告诉患儿家属留置针只是将外套管留置在静脉里,而不是钢针。可以减少每日反复穿刺给患儿造成痛苦和危害。取得患儿家属同意后,协助患儿取合适,如为不合作患者,有助手协作。护理人员在操作之前,要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认真洗手,同时应注意在操作两个病人之间也应严格进行手的清洁。
2.穿刺的选择:尽可能选择粗直、弹性好、易固定的血管,由于静脉炎的发生率下肢明显高于上肢,尽量不要选择下肢静脉。可为双手和头部额前及双侧的血管,用75%酒精消毒,范围不少于8cm 8cm,待干。
3.穿刺的具体操作步骤:穿刺时,穿刺点在消毒范围内1/2或2/3处,右手拇指、食指轻捏针翼(多点面朝外),左手食指和拇指绷紧皮肤,以15~30度的角度在血管上方进针,进针速度宜慢,见回血后降低角度约5~10度再进针1~2cm,左手拇指和食指固定侧管,右手固定针翼,同时拇指下绷紧皮肤,左手持针座缓将软管全部送进静脉。注意见回血时不可立即拔出针芯,必面降低角度送针。因为此时可能只是钢针在血管内,而导管在血管外,拔出针芯会导致穿刺失败,一旦针芯拔出,勿再插入。松开止血带,打开调节器,观察有无外渗。穿刺成功后,左手拇指、食指固定针翼,右手快速抽出针芯,透明无菌敷贴固定穿刺部位(使敷贴下缘与留置针翼下缘平齐),胶布固定延长管及头皮针。注明穿刺日期、时间、穿刺者姓名。
4.穿刺后嘱患者注意事项:可适当活动,不可剧烈运动。 留置针具有许多优点,但若护理不当,操作不规范,仍会有许多并发症发生,常见的有静脉炎外渗和堵管。因此,要求穿刺者应注意各操作环节的无菌操作,熟练掌握穿刺技巧,穿刺动作应轻、巧、稳、准,争取一次穿刺成功。在使用留置针的过程中,要求护士加强巡视,严密观察局部皮肤颜色有无红肿、血管有无条索状改变、穿刺点是否可触到硬结、输液是否通畅,并根据情况及时更换输液部位,局部碘伏消毒,同时应根据患儿年龄、病情需要和药物对血管刺激性大小来调整输液速度,还要加强心理护理,以自己精湛的技术、端庄的仪表、微笑的服务,与患儿沟通,取得他们的信任,达到良好的护理效果,同时注意对患儿家长的宣教,先教给家长注意事项,以保证留置针使用的时间。
5.封管:将头皮针拔剩针尖在肝素帽内,推注稀释的肝素液2~5ml,剩余0.5~1ml时,一边推封管液,一边拔针头(推注速度大于拔针速度),确保留置管内全是封管液,而不是药液或血液,用活塞压紧延长再拔针。
1 儿科门诊健康教育的程序
1.1 收集患儿及其生活资料 由于儿科门诊量大,患儿起病急、变化快,家属就诊心切。儿科门诊分诊护士应在患儿候诊过程中,首先给予监测生命体征,并了解其就诊原因、心理问题、生活习惯等。在患儿及其家属的焦虑心情缓解后可针对性进行有关疾病的饮食、营养、治疗的宣教。
1.2 确定目标,制定健康教育计划 我院在发放问卷表调查患儿其家属对健康的需求中发现,家属对药物知识的了解、用药的指导、疾病知识的指导、家庭自我防护的指导的需求是重点。我院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患儿及其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减轻心理负担,配合治疗,改变不良卫生习惯,提高保健意识。我院制订了儿科各系统常见疾病的介绍、治疗、用药、护理、预防等,编订成健康教育手册,图文并茂,以便取阅。并每月定期召开患儿及其家属工休座谈会,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每月根据季节性出板报,介绍常见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1.3 健康教育的实施
1.3.1 对护士的要求 由于小儿发病急、变化快,受环境影响大,所涉及科室多,需反复排队等,患儿及其家属易产生心理波动。要求护士要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还要有熟练的操作技术水平,特别是静脉穿刺技术。护士要热情接待患儿及其家属,用温和的态度、亲切的语调与患儿及其家属沟通,增加其对我们工作的信任。护士长可根据患儿就诊时间、门诊量适当调整护士上班时间,以保证健康教育的实施。
1.3.2 加强护士的培训 组织护士学习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掌握一定的健康教育技巧。了解患儿及其家属所需,在各个环节中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由于儿科门诊对象特殊,要求也高,我院对儿科门诊护士进行了相关内容的培训,包括操作技术培训考核、与患儿的沟通、不同年龄段不同的健康教育技巧、对家属的指导等。例如:2岁以下的患儿可以利用声、光、色来分散其注意力,减轻恐惧心理;学龄儿童可通过讲道理、正面鼓励其克服恐惧心理,使其主动配合治疗护理[1];对其家属则注重疾病的相关知识宣教、对静脉穿刺部位的保护、对患儿的喂养及护理、复诊的注意事项等。
1.3.3 健康教育的内容 包括就诊须知、各种疾病的病因、治疗与护理、饮食卫生、预防保健、药物的使用知识、家庭自我保健、复诊时间等,从而使患儿及其家属认识到儿童特有的生理现象,理解各项检查、治疗护理的重要性,指导其正确地面对疾病,掌握日常生活护理要点。
1.3.4 健康教育的方法 (1)口头宣教: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健康教育方法。护士应理解患儿及其家属的感受、期望,满足患儿及其家属的需求,针对不同个性,及时、恰到好处地提供宣教。在健康教育的实施中要注意掌握治疗性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达到宣教的预期目标。(2)发放宣传材料:将健康教育内容制订成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健康教育手册、宣传卡片,交给患儿及其家属阅读。护士仍然要给予必要的解释,以保证患儿及其家属能正确地理解健康教育的内容。(3)出板报、播放电视录像:可根据季节性宣传带有共性的健康教育内容。(4)开展患儿家属工休座谈会,举办学习班:制订相关疾病健康教育学习计划,开展患儿家属工休座谈会,认真讲解,还可以请有经验的家属做相关操作的示范,家属们互相交流、讨论、提问,从而达到更好的指导效果。(5) 开展咨询热线电话:解答各种有关疑问,指导有关健康知识及相关应对措施,使其能针对性地了解有关疾病知识,解除顾虑,改变不良卫生习惯,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1.4 健康教育的评价 我院护理部制定了儿科门诊健康教育评价标准及评分表,要求门诊护士长定期抽查,评价患儿及其家属是否接受与掌握健康教育的内容,从而强调护士要更注重健康教育实施后的效果。护理部定期进行护理质量、护士服务质量满意度的调查,及时得到患儿及其家属的反馈意见,改进护理工作,提高健康教育的水平,更进一步地提高儿科门诊护理服务质量。
2 讨论
2.1 开展儿科门诊健康教育,满足了患儿个性化需求,提高了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 在实施儿科门诊健康教育中发现,护士在宣教过程中,处处以患儿为中心,随时为患儿及其家属提供周到的服务,及时了解患儿及其家属所需,使其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提高了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患儿及其家属也逐渐主动参与配合治疗护理,建立了理想的共同参与型护患关系。
2.2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健康教育的实施与实施后的效果,已使护士们深刻地认识到进行健康教育是为了满足患者的需要。强化了护理人员实施健康教育的信念,加强了护士的责任感与工作积极性,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
2.3 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由于护士大多数是中专毕业,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是以往护理教学涉及较少的领域,大多数临床护士未受过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学习。随着人们的健康观念改变后,人们对疾病知识的需求以及对护士的要求越来越高,护理人员也迫切需要加强疾病相关知识的学习。实施健康教育,促使护士主动学习疾病相关知识,学习沟通技巧,使护士的人文知识和社会知识不断增加,提高了护士的综合素质。
2.4 改善了护患关系 健康教育的实施,对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让护士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健康教育的实施,使护士的工作得到了认可,体现了护士的自身价值,改善了护患关系,提高了儿科门诊护理服务质量。
近年来,随着静脉留置针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我院儿科将静脉留指针应用于大多数患儿,它不仅为患儿减少了静脉穿刺的次数减轻了痛苦,保护了静脉,而且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护理工作量。在临床工作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1.静脉留置针及血管的选择
1.1 我院儿科一般使用的是BD公司的24GA2型号。
1.2 尽量选择较粗直富有弹性的静脉,如手背静脉,头静脉,大隐静脉等,尽量选择避免靠近关节,静脉窦,受伤和感染的静脉。
2.操作方法
2.1 注射前按静脉输液法排气完毕,常规皮肤消毒(碘酊,乙醇)皮肤消毒范围>8厘米,取下针头保护帽,旋转松动针芯,进针角度以15度-30度为宜,进针速度宜慢,见回血后"不再进入少许"应先用手固定再抽出针芯,后沿血管方向在向前平稳送软针少许,用力不可过猛,放开调节器,观察液体滴注是否良好,针头处不肿,用75%酒精棉球(将棉球摊成3-4厘米大小,厚约0.5厘米)放在针眼处。在用胶布常规固定(新生儿最好不用胶贴,就临床观察,用胶布配酒精棉球固定的静脉瘤指针保留时间>7天,未发生1例针眼处发红感染现象,而用胶贴易发生针眼处红肿,保留时间短)。调好滴数,记录留置日期,定期观察留置针使用情况。
2.2 封管液的配制:生理盐水250+肝素1250U,配成1:50的肝素液,每8-10小时封管一次或生理盐水每6-8小时一次。
2.3 封管方法:每次输液完毕取配好的肝素液或生理盐水5,从肝素帽处缓慢推注封管,边推注封管液边退针,快速推注后再拔针,使血管内压力和留置针压力趋于平衡,使封管液充满留置针内,可防止回血现象发生,起到抗凝作用,避免堵管。
3.并发症的预防
3.1 穿刺前严格检查留置针的包装及有效期,有无破损或过期。
中图分类号:R82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3-0202-02
在临床工作中。静脉输液是治疗和抢救患者生命最首位的方法,因为小儿不谙世事,易动、易哭,所以给小儿静脉输液的难度较大。我科输液患者中90%是小儿,因小儿缺乏表达能力,这就给护士操作工作带来难度,使护士的输液工作极为繁重,短时间内大批输液易出现护理缺陷,因此熟练掌握小儿静脉穿刺技术,加强对患儿静脉输液的管理,可避免多次穿刺的不良影响,具体做法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9年11月~2010年11月问共收治输液患儿600人次左右,发生护理缺陷4例,占总数的0.06%,2例因换瓶不及时输液器内进气泡,引起小儿家长的不满而发生纠纷现象。
2 护理措施
2.1 心里护理
让患儿与家属参与协助穿刺操作,对较大的患儿进行安抚、夸奖、鼓励,减轻其紧张感与危机感,使之配合,护理人员在静脉注射前也应情绪稳定,不要总想着注射失败后会受到患儿家长的指责,心理上的不平衡。会影响穿刺的成功率。
2.2 选择血管
操作者还必须认真仔细地选择血管,穿刺是否成功,找血管是一个关键环节,小儿可选择头皮静脉,因为头皮静脉分支甚多,互相沟通,交错成网,静脉浅表易见,不易滑动,便于固定,较大的患儿一般常选用手背静脉,足背静脉,肘窝静脉及踝静脉。
2.3 灵活应用穿刺的手法
水肿的患儿静脉几乎看不到,弹性也差,可按静脉走向的解剖位置,用手按压局部,以暂时驱散皮下水份,显露静脉后立即穿刺,失血的患儿,穿刺时不易回血,可用注射器。抽取适量生理盐水,在后接头皮针,边进针边抽吸,见回血后,再接输液器,肥胖患儿皮下脂肪较厚,静脉较深,一般很难看到,但静脉有弹性,较难固定,据其解剖位置,用指尖顺着静脉走向探摸,当摸到静脉时,用手指甲轻轻下压。静脉穿刺时还应注意:①扎止血带的距离与松紧度适中,一般小儿止血带在静脉的上方4~在5厘米处,如对胖大儿止血带应扎紧些,对新生儿,早产儿及皮肤细嫩者,应适当松些。②对长期树叶的患儿,首先从远端小静脉开始,由远而近,游戏到粗,以保护静脉,为以后输液作长远考虑。实践证明,要想作为一名合格的儿科护士,在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指导的同时,必须在临床中熟练掌握小儿静脉穿刺的技术,作到准、快、稳,一针见血,从而减少患儿不必要的痛苦。
2.4 改善环境
扩大留观室空间,四周安装大窗户,宽敞明亮。加强卫生管理,随时清扫污物,保持室内外清洁无异味,夏天无蚊蝇。
2.5 改进输液区设置
配药操作台改为半圆式,中间配有一圆洞,洞底为垃圾区。注射操作台加强以防穿刺时家长围在周围挡住了护士的视线。输液大厅内配备悬挂式吊环,可上下滑动。并针对本科小儿多的特点,配置了康乐椅,小儿玩具车、电视,轮流播放动画片,墙壁上还画着儿童卡通图。安置先进紫外线灯,确保消毒制度,杜绝交叉感染。
2.6 设置合理的流程,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专人配药,专人注射,专人巡视,做到接药、配药、注射、送观、巡视形成一流水线,每一环节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2.7 努力提高业务技术
争取穿刺成功率95%以上。不断学习理论知识,苦练基本功,努力做到理论基础扎实,技术水平过硬。
2.8 药液输入过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