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0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农业技术与装备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2发展方向
近十几年来,围绕主要粮油作物重要环节生产机械关键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进步,小麦基本实现机械化生产。但是,在水稻和玉米机械化生产装备技术、大马力拖拉机及其配套机具方面,还不能满足当前农业生产实际的迫切需要。
2.1拖拉机方面
目前,我国拖拉机功率分布不合理,中小功率产品占绝大多数,大功率产品比例偏低,缺乏特大功率产品,使得农业机械化作业的优势没有得以充分发挥。大马力拖拉机的关键零部件技术与国外存在明显差距,主要体现在:与广泛采用电喷发动机的国外产品相比,国内发动机在增压器和中冷器的可靠性上尚未完全过关,而电控技术的缺失使拖拉机整机控制缺少了一个重要环节;国内传动系在功能上仅仅是由滑动齿轮过渡到啮合套,这与国外同步器、动力换档、无级变速以及静液压传动的配置存在着明显的反差;在液压系统方面,国内主要是开式半分置式液压系统,甚至目前无力位调节的分置式液压系统还呈上升趋势,这与国外的闭式负荷传感液压系统以及电子反馈的悬挂系统也呈鲜明的对比;在操纵与控制系统上则存在更大的差距,与国际上已经普遍采用的电子和液压操纵控制相比,目前国内拖拉机主要还是以机械杆件控制为主的操控系统,少数的电子控制也是孤立和简单的开关控制。
2.2种植机械方面
1)在三大粮食作物生产中,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最低,至2010年综合机械化水平为58%,其中种植机械化水平为20%。现在亟需解决的关键技术是培育适应超级稻精密插秧的优质秧苗和研制适应超级稻精密插秧的机具。目前,我国超过30%的水稻种植面积采用直播,且大都采用人工撒播,亟需攻克的关键技术是通过机械直播改无序为有序,要求播种均匀并可满足常规稻、杂交稻和超级稻等不同品种对播种的农艺要求,可适应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等条件。2)国内玉米播种机械主要以小型机械式为主。机械式排种器对种子的适应性差,漏播率、重播率、破损率较高,而且不适宜高速作业。目前,国内生产的播种机多以机械式排种器为主、气吸式为辅,产品总体水平相当于国外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水平,播种质量难以达到农业技术需求。3)在油菜、棉花等旱田移栽机方面,国内已经研制开发出钳夹式、链夹式、挠性圆盘式、吊杯式和导苗管式等各型移栽机,但这些移栽机大多停留在半机械作业水平,还需要配备相当人力进行人工取苗和投苗等操作。由于栽植频率受限于工人的喂苗能力,一般栽植频率不能超过35株/min,导致移栽机作业效率低,虽然省力但不省工。因此,需要研究能自动取苗、栽植作业的全自动移栽机,实现移栽作业机械化已成为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3大型保护性耕作与田间管理机械方面
1)保护性耕作是对传统农业耕作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我国尚缺乏大型智能化保护性耕作装备。2)与国外先进的喷雾施药机具相比,我国生产、使用的喷雾机械作业效率、雾滴附着率、农药有效利用率等技术指标低下。手动药械占93%,中小型机动植保机械占6%,配套拖拉机喷雾机占1%。3)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灌溉用水量占全国总用水量的90%,高效精确灌溉节水技术设备短缺。
2.4收获机械方面
国内谷物联合收割机主要以喂入量2~4kg/s的横轴流滚筒机型为主,产品平均技术水平落后发达国家近30年,喂入量8kg/s以上的大型智能化谷物联合收割机仍是空白。存在的主要不足:一是结构简单,单位收获量能耗高,作业效率受到限制;二是设计主要靠经验和模仿,缺乏系统的基础试验数据和设计理论;三是整机主要采用机械传动和简单液压控制技术,结构、运动参数调整困难,作业性能无法监控,驾驶操控自动化程度低;四是整机和发动机、液压件、电器元件等配套系统的制造装备水平低,产品振动大且噪音高,无故障工作时间低于60h。
3科技创新面临的主要机制体制问题
农业装备与技术科研总投入虽不断增加,但占整个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仍偏低,农业科研人员人均科研经费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私人企业投资农业科研占农业科研投资比例更是不足2%,且科研投资高度集中于农作物。许多农业装备技术研究院所转变为企业后,其所承担的共性、公益性技术供给职责大大弱化,科研院所缺乏投入的动力和供给的积极性。另外,农机部和机械部的撤销、高等教育的改革,直接导致高校农机学科的削弱,农业装备与技术重要前沿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匮乏。
“5·12”大地震之前,三台县学校教育装备状况
2008年“5·12”特大地震以前,三台县中小学210余所,学校使用的实验器材全部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全县统一配备的;音乐、体育、美术等器材大部分都是学校自筹资金购买,很多学校由于经费紧张,音体美器材匮乏;计算机、多媒体对三台县大多数学校来说就更为奢侈。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从2004年开始在三台县实施,到2005年底结束,全县有214所远程教育模式一项目学校(包含村小),99所模式二项目学校,87所模式三学校。模式三的多媒体教室是从早用到晚,计算机教室如果没有学生上课,那么里面肯定全是老师学习备课的身影。
虽然办学条件艰苦,但自制教具在三台县学校领导、老师、学生共同参下与却开展得有声有色,每年由电教站经过初选都会推荐出近50件作品参加绵阳市教具展评。三台县的自制教具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弥补了教学技术装备的不足,为学校节约了经费,填补了装备空白,配合新课程改革,创设新实验,此外,自制教具让学生也参与其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台县教育装备的发展和跨越
在2008年“5·12”特大地震中,三台县遭受重创。作为地震重灾区,得到了社会各级的援助和中央财政资金的大力投入,全县灾后重建共投入资金10多亿元,新建、维修加固校舍面积达110余万平米,学校拥有了功能用房,教学设备也陆续跟进。依托灾后重建专项资金,在全县中小学校光纤网络覆盖率达100%的基础上,三台县又投入300余万元对全县169所学校校园网络进行改造;同时,投入1 500万元新建计算机网络教室和多媒体教室各100余个,加上对远程设备的维修使用,义务教育学校90%拥有计算机网络教室,95%以上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另外,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新、改建标准实验室240余个,添置实验室、图书室设设施总金额1 500余万元,更新补充教学实验仪器、药品和音体美卫劳技设备总金额达1 300余万元,生均图书达到装备标准,拥有图书馆室(馆)160余间,体艺室150余间。与此同时,在2010年“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也开始实施,我们切实加强经费的统筹管理,并做到专款专用,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了各项教学设备设施的标准化建设工作,现已建成“班班通”教室数量近700多个,共投入中央和地方资金1 000多万元添置实验和音体美器材以及图书等。同时争取县财政资金500余万元为全县6所高中装备通用实验室、设计室、准备室等20余个。
同时为了确保教学仪器、设备、设施的质量,杜绝不合格产品流入学校,确保教学质量,确保师生身心安全,县电教站积极对采购的教学仪器、设备的质量进行监管。凡进入学校的实验仪器、药品,音体美卫劳器材、图书资料、信息技术及相关设备设施必须符合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颁布的相关标准,严把采购仪器设备的验收关,积极邀请省、市专家,对供应商供给的产品进行检查验收,确保所采购教学仪器设备的质量,对学校使用未经检查验收合格的教学仪器设备产品,造成危害的,将追究其相关人员的责任。
教育技术装备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重要物质保障。它对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大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三台县根据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教育技术装备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大力推进教育技术装备应用
在不断推进三台县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建设工作过程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以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应用推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才是我们最终目的。
“管好”设备设施
“管好”设备设施是装备工作的基本前提,也是用好设备的基础。三台县依托“绵阳市教育装备管理系统”,采用先试点再推进的原则,将所有学校教育技术设备设施基础数据录入数据库,通过网络各基层学校就可以对设备设施的借还、损耗、使用情况进行管理,学校教育教学设备设施的管理也由以前的人工纸质的方式,逐步过渡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的智能电子模式,在管理上更加便捷、科学、高效。同时,学校建立了各项装备应用管理的组织机构,做到了学校领导分工明确、各项制度健全落实,人员落实。另一方面,为了强化工作的落实,由电教站抽调专人坚持定期或不定期对学校工作进行督查,从装备的补充到实验室建设,从管理到使用,从实验教学的实际开展到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给予全面的督查和指导,以此促使全县中小学的教育技术装备建设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经常化和制度化迈进。通过指导督促,各基层学校的教育技术装备建设工作更加规范、科学、高效,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强化培训
培训是设备设施合理使用、充分利用的手段,也是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高的途径。三台县高度重视教师培训,狠抓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随着教育技术设备设施的不断配备,电教站积极组织了各种应用培训(如电子白板使用培训、多媒体设备使用培训、教育技术专题培训、校园可视监控培训等),近两年时间共组织近千名基层学校骨干教师、普通教师参加培训,为推进三台县各学校教育技术装备使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除由电教站统一组织进行全县性培训外,基层学校也积极做好教师的全员培训工作。一方面由学校骨干教师定期对全体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方面的培训,同时不定期地从网上下载相关的学习资料,让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另一方面,聘请市县或兄弟学校的专家进行培训指导。依据学校教师的教学实际需求,坚持针对性、灵活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开展自主培训、校本培训,一方面促进了三台县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为教育技术装备的合理使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农业是我国的核心产业,自古以来都占据我国经济的主导地位。农民作为我国数量最多的基层群体,自然也备受社会的广泛关注。关于研究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的课题也一直是学术界的热门。目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我国实现农业服务社会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载体。所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至关重要。
1 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主要问题
1.1 农业技术人员素质水平不高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科学技术是对于生产力的提高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各个产业都想通过依靠科学技术实现飞速发展,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工作也不例外。然而,受教育程度不高是我国农民群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当其在实施建设高效农业时,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对于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往往束手无策,不能妥善地处理问题。同时,农民在产前产后的服务能力低下,这与其对信息的迫切程度形成强烈对比,不能满足建设高效农业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生产效率的低下,为农民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微乎其微,因此,农村地区的成年男性都选择外出打工,留下妇女与老人种植田地,而这部分人的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素质低下,对新技术新事物的理解掌握能力差,导致了农业技术推广效果不理想。
1.2 农业技术推广资金短缺
为了提高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政府给予第二,第三产业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对于第一产业却不冷不热,对农业发展的财政投入力度不够。而农业技术的推广资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技术的推广效果,影响着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进程,因此,我国当前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经费短缺,已严重拖缓了农技推广速度,希望国家有关部门能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给予充分的资金投入。
1.3 农业技术推广保障体系不完善
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拨款不足,导致农业技术、农业设备的推广经费受限,农民也不能很好地了解和掌握新技术,新设备,起不到推广的效果。同时,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基础设施陈旧,办公环境恶劣,科研条件低下等问题也严重制约了农业技术的进一步推广。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建设工作的队伍日益萎缩,人员流动频繁,这与工作条件差,技术装备简陋,薪酬待遇低,技术设备得不到保障等问题密切相关,导致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成绩直线下滑,因此,完善当前的农业技术推广保障体系迫在眉睫。
2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措施方案
2.1 培养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素质与业务能力
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建设效果不理想,在很大程度是受到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专业素质与业务能力低下的制约,因此,有关部门应对此产生足够的重视,加强对农技推广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其自身素质与能力。同时,为了吸引高素质高能力人才加入农业技术推广队伍,首当其冲应建立健全的保障体系,给予农技推广人员充分的物质保障。对于现有的农技推广人员,要定期地安排业务技能训练,有助于保持较高的业务水平。
2.2 改革农业技术推广的方式,手段
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手段匮乏,仅通过上级下达命令,下级按照推广工作流程规定,依次进行试验、示范、推广。在这种推广方法中,行政的力量是驱动整个推广工作的主导,农技推广部门及工作人员只需负责指导农业技术即可,农民也只用照章行事,具有一定的形式性,缺乏自主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群体及推广人员的新鲜感已不在,热情和积极性也逐渐磨灭,导致推广效果也越来越差,因此,改革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势在必行。改革是一个产业不断发展的源源动力,农技推广方式改革首先就是要引进最新的生产技术。其次,立足于农民群体的需求,始终将农民放在首位,时刻了解民意,关注农民意愿。同时,通过建立数据库等方式存储农技推广,为农民掌握推广方式提供便捷,以提高农民的学习能力。
2.3 改善农业技术推广装备
精良的农业技术推广装备对于加强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加强检验检测中心、农业预警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技术推广环境,切实提高农技推广装备水平。同时,丰富服务手段,强化预警预测能力,提高农产品检测水平,确保农产品安全。通过提供充足的技术支持和服务手段给基层农技推广部门,改良农技推广装备,促进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3 结语
我国农业现阶段的发展瓶颈就是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缓慢,因此,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改善农技推广效果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我国新农村建设工作,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不断提高的农业发展需求与现行农技推广体系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传统的农技推广模式已满足不了当前农业的发展需求。现阶段我国农技推广工作的重心就是在政府不增加财政投入的前提下,探索如何改善农业技术推广质量。虽然目前我国的农技推广体系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推广过程也发生很多问题,但是相信在专家学者及基层推广人员的不断努力下,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会日益健全,农技推广效果也会日益提升。
参考文献:
[1] 廖周生. 刍议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的现状及对策[J]. 农技服务. 2016(14):46-47
在农产品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运销过程中,需要运用多种技术手段。这些技术相互协调,构成一个的完整体系,即农产品运销技术集成。农产品运销技术集成是在农产品运销过程中综合运用相关技术,组成完整的、有机联系的技术系统,形成从采前管理、采收、采后加工包装、运输,到进入市场销售、售后服务诸环节相扣的完整运销体系。农产品运销技术集成的功能,就是通过技术支撑体系完成农产品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转移。先进的农产品运销技术集成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技术基础。在不同国家、同一国家的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上都会存在着不同的农产品运销技术集成模式。
不同的资源条件,不同的农产品,不同的市场环境等对农产品运销技术具有不同的要求,人们因此采用了各种不同的农产品运销技术集成系统,这些不同类型的技术系统又构成了不同的模式。随着经济和技术的进步,农产品运销技术集成也逐步演化升级。精细化,是世界产业发展的方向,也是农业和农产品运销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发达国家为例,农产品运销技术随着市场变迁和技术变革,历经长期的演化和完善,已逐步形成从产前服务、生产过程,一直到市场销售、售后服务和消费指导的完整的现代先进技术体系。无论是荷兰的温室集成农业模式,或是以色列的沙漠滴灌节水集成农业模式,或是美国的转基因技术集成农业,这些模式的共同特征就是精细化。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始逐渐把精细化理念引入农业经济领域,现已成为不少省市的农业战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农业生产经营水平的提升,精细化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之相适应,建设精细化特色农产品运销技术集成,将是我国发展精细化农业的应有内容和必然选择。精细化,是实现我国农产品运销现代化的迫切要求,是我国现有农产品运销技术集成模式升级的必然方向。通过精细化,将使我国农产品运销技术集成模式实现升级,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精细化的特色农产品运销技术集成涵盖特色农产品运销的全过程、全领域,包括生产过程精细化、生产手段精细化、产品精细化、运销模式精细化等。精细化特色农产品运销技术集成的基本特征,体现在产品市场细分化、操作精准化、产品高质化,最终实现产品的高附加值和市场收益最大化。由于我国特殊的地理环境、人口等资源条件、农业发展阶段、市场需求的结构特征、农业技术及装备的供给能力等,使我国的精细化农业技术集成的目标模式将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征。
二、我国精细化特色农产品运销技术集成模式的特征
(一)特色市场导向
极具特性的中国特色农产品市场,是我国精细化特色农产品运销技术集成具有更多中国特征的首要诱导因素。中国的特色农产品市场规模大,增长快,具有高成长性;市场需求以大众化为主,多样化、多层次,而且变化快、升级快;农产品过剩与不足并存的结构性失衡是市场的常态;总体上看,特色农产品的加工率较低,“柠檬市场”效应十分显著,消费者对价格的高度敏感往往导致特色农产品供给出现劣币驱除良币式的逆向选择。这些市场特征使我国农民对于农业技术装备的价格敏感度较高,十分注重性价比,对大众化的简易实用型生产设备和初级加工技术装备具有更多的需求。在相当长时期内,多层次技术水平的农业技术装备将会同时并存,并需快速升级,对农业技术储备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农业技术装备的生产组织方式上,应大中小型企业并存,组建一些大型的现代化农业技术装备集团,以引领我国特色农产品运销技术集成的发展方向。
(二) 技术替代制度
特色农产品运销技术集成必须同时克服我国特色农产品运销中存在的技术稀缺和制度缺陷的约束,使我国的特色农产品运销技术获得升级。由于路径依赖的存在,在其他国家可以由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等制度性手段来解决的问题,在我国可能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来替代制度的变革,以降低解决问题的社会总成本。当提高农民收入的途径存在着技术变革方案与制度变革方案并存时,我们更倾向于选择技术变革方案。这就赋予我国特色农产品运销技术集成更多的经济社会使命。我国农业制度的突出特征是小农户分散经营,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市场话语权缺失;市场主体的组织性差;市场监管缺位,监管不力;食品安全存在较多问题;市场区域性和市场分割特征明显,等等。因此,小型、多功能、集成化、操作方便的特色农产品运销技术装备将在较长时期内具有广阔的市场。比如,分散收集、分散派送的小型特色农产品包装、储藏、运输工具,能够有效地实现分散经营与现代市场之间的协调,弥补市场监管不足的小型便携式食品质量检测设备也将会有一定的市场空间。另外,特色农产品信息采集和传输技术也将会在特色农产品运销技术集成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8-0034-01
在我国产业结构中,农业的地位十分关键。与此同时,在三农问题以及科教兴农背景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势在必行,并且需要对农业社会服务化体系予以建立和健全,有效地提升农民自身的科技素养,以保证其生产利益。文章将河南尉氏县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针对现阶段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中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以供参考。
1 现阶段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问题
第一,技术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目前,在河南尉氏县农技站中,部分技术工作人员的观念比较陈旧,而且知识结构落后,所以,没有对农业发展的趋势予以正确地认识,而且针对农业技术的全新成果也没有予以深入地了解,其自身所掌握的农业技术已经不符合时代需求。与此同时,工作人员自身没有主动的意愿深入基层实践与农民群众进行接触,而且对理论知识也没有进行深入地研究。在这种背景下,农业生产活动的农民大部分都是老人或者是妇女,而且文化水平并不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不强,很难在短时间内接受全新的技术与信息,所以,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业技术的推广难度。
第二,农业技术的推广经费不充足。现阶段,国内农业发展机遇很好,而且,政府都已经加大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资金投入,然而,在实际推广方面,特别是技术研发或者是人才培养等方面所需资金很大,所以,也很容易出现经费不充足的情况,最终也对农业技术推广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第三,保证机制不健全。在河南尉氏县农技站中,对于农业技术推广所需基础设施方面并不完善,而且技术装备也相对落后,在推广手段方面有效性也十分薄弱。另外,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住房与保险等多种政策方面也并不完善,所以,使得推广保障机制也存在一定的漏洞与不足之处,很难对高素质的人才进行有效吸引,最终制约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进一步建设。
2 推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
2.1 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方面,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与方针,使得农业技术推广的方向更加明确,对推广体系予以有效地完善。而在河南尉氏县农技站中,也同样需要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推进法律制度体系的建设,进而为农业技术的全面推广奠定坚实的基础,予以正确地指导。另外,需要针对该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的情况,与自身发展实际相结合,不断改革并完善当前既有制度,积极借鉴国内外比较先进的管理经验,确保管理机制构建的科学合理。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全面建设管理队伍,明确权利与责任,使得农业技术推广各环节都可以高效完成。
2.2 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
河南尉氏县农技站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并完善的过程中,需要由资金的大力支持。为此,当地政府需要为其提供所需的资金,给予一定的支持,进而为当地农业技术推广解决后续问题。其中,政府需要使用资金全面培养专业人才,并积极设立专项的奖学金等,对科研人员以及现有农业技术工作人员和学生予以有效地鼓励,使其能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通过自身科学素质的全面提高,逐渐成长为优秀的专业人才。除此之外,当地政府需要将资金投入到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创新当中,而河南尉氏县则应当积极引进国内外比较先进的农业技术,全面推广并使用。与此同时,需要重视创新能力的提升,对地区之间的差异予以深入了解,找出当前存在的问题,而后根据所引进的农业技术予以改良,并全面推广到实践当中。在此基础上,应当与当地农业技术推广情况相结合,积极研究出特色的农业技术,树立起专利意识,进而为农业技术的推广提供专利保障。然而,在资金问题方面,政府并不能够完全满足资金需求,所以,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还需要对资金的来源进行全面拓展,获得社会大力支持,尽可能获取企业的资金投入。而当地政府则应当基于法律与法规的制约,向投资企业或者是个人予以相应的鼓励政策或者是便利条件,进而保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能够持续获取资金的支持。
2.3 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自身业务水平与能力
河南尉氏县农技站要想不断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就一定要对工作人员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性予以重视,积极创建创新且善于实践的专业推广队伍,确保其具备较高的科学技术素养,具有极强的综合能力,使得农业技术推广的价值得以充分地体现,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全面建设提供不竭动力。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工作人员业务素质与能力的问题,不仅需要对保障机制予以完善,同时,还应当组织当前现有的农业技术工作人员开展培训工作,强化学习,以不断更新自身的工作观念和理论知识体系,确保在掌握原有农业技术的前提下,能够全面推动全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落实。除此之外,还应当设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研究所或者是高校之间的联系,通过对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合理应用,加大农业技术推广重要性的全面宣传,使得队伍更加年轻化,并获取当地政府与高校以及企业的大力支持。
2.4 完善农业技术推广装备的水平
[中图分类号] S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220-02
塔城地区依托“大农业、口岸、国外市场”的优势地位,将发展设施农业列为地区重点扶持的产业之一。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强扶持力度,初步形成了塔城盆地外向型和乌沙城郊型设施农业两大特色板块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按照“巩固提高,稳步发展,以做强促强。以强促大,先强后大”的发展思路,转变建设和发展方式,走园区化、精品化、产业化的设施农业发展模式。按照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目标,稳步扩大基地建设规模,地区外向型设施农业呈现出稳步发展的态势。
一、发展现状
塔城地区设施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塔城地区依据地区各县(市)不同的地理、气象等自然条件,在塔城盆地以日光温室建设为主要方式,乌沙两县(市)以拱棚建设为主要方式,积极引导和调动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十一五”以来,地区共投入设施农业发展资金14.2亿元,累计建成日光温室9425座,拱棚41591座,设施农业面积5.15万亩。设施农业从业人员17815人。
为充分发挥设施农业规模示范效益,辐射周边乡镇,带动农民建设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和热情建成起点较高,设施较为完备的水、电、路配齐的8个设施农业园区。在塔城市二工镇建有5000座日光温室集中连片的示范园区。该园区有5000平米连栋温室一座,园区的产品主要供国外市场。
塔城市而二工镇设施农业示范园区设施农业机械装备情况调查表
二、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
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工作依据地区到2015年力争全地区外向型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0万亩,出口地产农产品10万吨,带动盆地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把巴克图口岸打造成全疆及至中国西部地区农副产品出口的重要通道,建立健全完善的绿色品出通关机制,力争在国外建立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加快本地出口市场体系与国外国际市场体系建设相结合,实现果蔬出口市场,激活“西口子”的总体思路来展开。
1.推广的措施
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主要结合项目实施,进行示范推广。
1.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责任
根据项目目标要求,深入示范园区了解设施农业机械设备的应用现状和薄弱环节,确定实施推广的范围。制定项目实施的技术措施和实施方案。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确定人员责任,为项目的开展和实施提供技术、组织和责任保障。
1.2加大设施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力度
项目实施中,在机具设备安装调试过程中,以现场演示等方式,让农民观摩、了解设备发挥的作用,产生的效益,比较设备的功效。编写科普读物使农民对机械设备有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为推广工作打好基础,充分调动农民使用先进机械设备的积极性。
1.3加大宣传力度和人才培训
为做好示范推广进园区,技术服务进温室大棚,大力开展设施农业机械化所包含的新技术、新机具的宣传推广与技术培训工作。一是利用“科技下乡”、乡镇赶集日等时机,举办培训班,进行设施农业机械和物理农业技术装备等实用技术培训,通过电视等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发放设施农业机械技术科普手册和宣传资料。二是组织召开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现场会,展示卷帘机、微耕机、空间电场等机械设备。通过加强宣传示范、培训等措施使农民购机热情高涨。
2.示范推广的作用
通过在现场会、洽谈会示范机械装备,不仅扩大宣传面,又使农牧民亲身感知机械装备的实际效果。如2010年塔城农机购置补贴产品洽谈会期间设施农业使用保温被,物理农业技术装备被广泛关注,促进保温被的大量使用,物理农业技术装备被争相要求示范推广。设施农业机械和物理农业技术装备不仅有力的提高了劳动工效,减轻劳动强度,还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三、存在问题
1.设施农业机械化程度低。目前塔城设施农业除耕地外主要以人工作业为主,专门用于设施农业的机具很少,棚内作业环境较差,室内空气湿度大,不利于病虫害防治,中耕除草、病虫防治等工作效率较低,是设施农业生产中的薄弱环节。
2.由于资金短缺,农民自筹能力较弱。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温室缺乏卷帘机,老旧的卷帘机出现故障、损坏,无法保障正常使用,无力更新。一方面农户怕担风险不愿投入,另一方面政府财政困难,投入力度不够,致使设施投入起点低、规模小,严重制约了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
3.农民积极性不高。塔城相对人均耕地面积大,劳务工资高,习惯大田作业环境中的机械,有相当部分的自建温室和承包温室,由于经济效益不高,不愿投入设施农业机械装备。温室生产环境的狭小,能进行机械作业的种类有限,相对劳动强度大,而适宜温室生产的小型机械无法购置。由于融资渠道少,资金运转困难,贷款非常困难,无法建设储藏库、加工间等,不能提高产品附加值。
4.物理农业技术装备虽然能改善作物品质,增加产量,产生比较好的经济效益,但由于价格昂贵,现阶段农民无法承受,也没有检测设备,无法检测其实效,只能根据温室作物生产情况进行对比观察。
四、发展建议
1.大力推广设施农机化技术。当前塔城设施农机化发展处于良好阶段,由于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设施机械化水平较低,对设施农机化水平的提高提供一个良好的机遇。因此市场需求,推广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农机推广部门不仅要发挥原有优势,还应积极主动向设施农业相关领域扩展、延伸,大显身手,把握市场发展的需求,促进设施农机化技术大力普及应用。
2.依据塔城设施农业的外向型定位。大力推广物理农业技术装备,物理农业技术装备不仅可降低化肥、农药等使用量,还可防治病虫害、改善农作物的品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利于健康,是实现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重要途径和有效保障。是促进外向型设施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应大力推广应用。
3.应增加融资渠道,便于设施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与方向。为了把我国的现代农业发展好,首先,我们必须对现代农业的内涵、特点与发展动力有一个更为清醒的认识与理解。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与特点
1.现代农业的内涵。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目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期。但是,由
于各国的国情条件、农业科技水平与农业发展状态的诸多差异,各国对现代农业的认识与理解也略有不同。我国对现代农业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一个是改革开放前,一个是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内外建设现代农业的经验,我国把现代农业定义为: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构成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2.现代农业的特点。与以往的农业发展形态相比,现代农业呈现出以下五个方面的显著特点:第一,产业结构由传统的小农经济向规模农业经济方向转变。现代农业不仅包括第一产业,而且还包括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农村工业、社会服务、文化产业等多种产业集群。它已经不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第一产业,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链系统;第二,产业目标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传统农业以满足人的食物需求为目标,追求数量增长。现代农业则在保障必要的数量平衡的基础上,追求质量、效益,以增强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第三,产业功能由单一生产功能向生产经营一体化方向转变。现代农业除了从事初级农产品供给和原料生产外,还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第四,生产要素投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转变。现代农业注重集约投入生产要素,比如,资金、技术、土地、装备、管理等,以此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而粗放型农业主要是以增加资源和劳动力的投入为主,其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都比较低;第五,生产动力从人力、自然力向科技力方向转变。现代农业发展的原动力主要来自科技进步与创新,其整个生产过程实质上就是用现代农业科技及装备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是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的过程。它在生产、加工、运销等各个环节都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农业生产普遍实现了机械化,而且部分实现了现代化。
二、现代农业的发展动力
通过对现代农业的内涵和特点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从本质上讲,现代农业就是一种高科技产业,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才是现代农业的真正动力。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怎样才能使科技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真正动力?据此,笔者认为 :
1.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我国应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加强国家基地、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创新能力建设。启动农业行业科研专项,支持农业科技项目。着力扶持对现代农业建设有重要支撑作用的技术研发,继续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资金。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采取综合措施,优化农业科技资源,努力提高与现代农业相关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三大能力。建立鼓励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大专院校在农业科技研究中的作用。引导涉农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进行农业技术合作,向基地农户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
2.建设农业信息化工程。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对农业发展意义深远。当前,各有关部门应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制度,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推动农业信息数据收集与整理工作。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深入实施“金农”工程,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农业信息网络互联中心。加快建设一批标准统一、实用性强的公用农业数据库。加强农村一体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服务模式,启动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为农民、农村和农业发展提供多种实用技术。
1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的问题
1.1忽视市场导向。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没能有效的按照市场规律进行,农业技术推广与市场衔接不紧密,不能有效的满足农产品市场的需求,导致农业技术的市场适应性较差,农业技术提高的生产效率可能造成产品相对过剩问题。还有的农业技术与市场需求信息联系不紧密,没能充分的反映市场的实际变化情况,存在着技术落后,市场适应性不足等实际问题。1.2忽视产业技术。目前农业技术推广还主要局限在常规技术方面,现有的技术力量研究工作还没能围绕农业产业技术进行研究,导致农业技术配套性不足,衔接性不强,仅有的几项技术难以融合到现代农业体系当中,因此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效率。当前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缺少的是成套的技术,只有能够带动农业相关产业的综合性技术,才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1.3综合培训不足。农业技术推广与农业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紧密相联,当前农业技术培训还主要围绕着单一技术操作为主,没能通过必要的技术推广培训全面提高农业操作人员的综合素养,这不利于农业技术的长期有效发展。当前农业技术培训的涉及面较狭窄,农民群众缺乏对先进农业技术的了解,加上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风险,导致农民群众不敢轻易接受新技术,只有全面加强农民思想观念的教育,才能为农业技术推广打下良好空间。1.4缺乏风险抵御机制。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着一定的风险,特别是对于新兴的农业技术项目在生产投入过程中由于操作不慎很有可能造成经济损失,降低农业技术推广的风险,解除农民群众的后顾之忧,还需要解决当前农业技术推广风险管控不足的问题。例如,有些农业技术推广没有必要的保险保障措施,一旦出现农业技术推广失败问题,后果往往由农业企业或农民承担。我国现有的保险体制对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不足,还需要完善相关的险种,全面提高农业技术推广风险的管控,有效降低农业技术推广的风险问题。
2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的策略
2.1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程序。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成功率,有效降低农业技术推广风险,必须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的程序,注重采用合理健全的方式全面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应当根据农业技术推广的实际情况制定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准则,在科学设定农技推广目标的基础上,使用有效的手段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力求从改善农业技术装备,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的角度进行全面综合布局。其次,全面加强基本农业技术使用情况的调研工作,找准当前农业市场的实际需求,围绕着农民和农业市场的实际需求进行技术研发,着力满足基层的实际需要。2.2注重加强技术服务。注重加强技术服务是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效果的重要手段,只有掌握农业户的技术需求,打消农业户的技术顾虑,才能促进农业技术的广泛实施推广。首先,围绕着农业户的增收需求,按照因地制宜的基本策略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着力通过对农业户田地、劳动力、现有劳动技术水平的综合判断来确定推广内容。其次,全面提高农业户的市场意识和技术意识,注重进行综合性的农业技术的普及,注重提高农业户的抗风险意识,这样才能有效的消除农业户的畏惧心理,全面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性。2.3全面培养农业带头人。注重培养农业带头人对于促进农技推广有着重要的意义,农业带头人不仅是项目成功的关键,而且有着极大的示范效应,应当注重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带头人的工作。首先,注重创新使用农业技术推广形式,通过带头人的示范效应,全面带动农业户推广使用新技术,实现农业技术的规模效应。其次,科学的选择农业技术推广带头人,着力选择思想意识较为开放,文化水平相对较高,有着丰富农业种植经验的农户作为农业技术推广带头人。2.4营造良好农技推广环境。为了提高农技推广效率,解决好农机推广中的问题,还要营造良好的农机推广工作环境,形成必要的农机推广氛围,这样才能促进农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建立起相互衔接的农技推广机制,着力通过地方政府,农业行政部门,基层农技单位,农业企业形成完善的农技推广体系。其次,平时就加强农技推广工作的宣传力度,注重普及农业技术支持,使农技推广人员与农业从业人员建立广泛而深厚的联系。
3结论
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要紧紧围绕农业市场体系,建立起综合性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制度,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起到有效推广农业技术,提升农业技术适应性,满足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实用推广体系。
作者:符忠聘 王宏 单位:郓城县武安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近几年来,农技推广体系虽然不断改革和完善,但现行体制下的组织形式还是自上而下的主导控制模式,机制不活、服务方式单一、针对性不强,多元化的服务组织发育滞后。一个重要原因是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重点发生转变后,农民仍然是农业技术服务的被动接受者,而对农民技术需求的特点与变化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要想实现设施农业生产种类丰富齐全、生产手段加强改善、生产过程标准规范,生产产品优质安全的总体目标,必须逐步建立起适应集约化、商品化、产业化农业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民作为一个类群,在心理特征、年龄组合、行为规范、获得资源和信息的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别,设施农业技术推广必须按照“用户导向”的模式,提高农业技术服务的实效,确立农民在技术应用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以农民需求为根本取向的农业技术服务运行机制。
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以举办培训班、发放技术资料(明白纸)、建立示范基地、广播电视宣传、科技下乡等为主,优点是一次性覆盖面较广,但缺乏针对性和长效机制。对于多品种、多模式的设施农业,传统的推广方式显然不能满足实施主题多层次、多方面需求。应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选聘技术过硬、素质较高的农业技术推广员、协调员、经纪人开展推广服务和营销,为设施农业发展培育骨干人才。应根据当地实际,把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的重点放在科技示范户和专业大户身上,采用“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的推广路径,要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产后流通、技术推广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二、对临泽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的建议
㈠政府项目推广与技术示范辐射相结合的推广发展设施农业是由经济规律、社会需求和农民增收愿望共同决定的,以项目为载体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势在必行。农技推广部门要选择的实施一批适宜当地生态条件、品质优、基础好、效益高、有市场需求的设施农业重点项目。有计划、有组织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开展以入户为主要方式的技术服务,技术指导员要统筹制定指导方案,开展育种、栽培、装备、管理等方面的入户指导、培训和信息服务,不断提高设施农业种植户的学习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技术指导员要在生产关键环节必须到户指导,并结合农事活动的实际需要,经常回访,帮助解决生产实际难题。
第一,农技人员实行总体调控管理,即按专业特长、职称、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等分层次管理,以便对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第二,根据工作性质和工作任务设置机构选用人员,机构和人员随工作重点和工作性质转变而改变,或撤销或调整,做到按需设岗,量材用人,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
第三、农技人员实行全员聘任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形成用机制选人、用人和管人的良好氛围,消除过去那种人选人,人管人的种种弊端,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始终围绕农业发展的大方向,更灵活、更有效。
1.2人员素质目标化
农技人员的素质是事关农业技术推广质量、速度、成败的关键因素,农技人员的素质不仅仅指文化程度、职称、职务,而是对具体从事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适应能力和驾驭能力。在目前农技人员大量精简的条件下,农业技术人员自身素质必须能服从和服务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任务和目标,人员选择、调整应该以人员是否具备具体推广工作素质为标准,人员培训以高素质为目标,以服务农业技术推广目标为前提。为此,高质量、高效率、高水平完成现实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就必须有的放矢地强化现有农业技术人员专业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使广大农业技术人员有紧迫感和危机感,促使其自觉学习,加强实践,努力提高自己综合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以适应多种农业技术工作岗位和农业技术推广目标的需要。
1.3推广装备现代化
目前我们的农业技术队伍仍然处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装备、八十年代的人员,靠眼看、步量、手掂、口算、嘴尝搞推广的水平,多年来没有多大改变;资金缺乏、设备仪器老化、新设备短缺,已成为多年来一直困扰着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一个大问题,致使一些相对复杂的高新技术难以推广,一些新引进技术难以完善,一些高水平的农技人员技能难以发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农业技术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保证,而推广装备现代化是农业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有必要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打破国家一家投资的办法,实行多方面、多渠道、宽领域筹集资金,大量购置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推广设备,加速农业技术推广设备的更新换代,使农业技术推广设备与现代农业技术发展同步,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同步。
1.4制度建设科学化
制度建设必须以科学高效为目标,本着人性化、科学化、现代化以及充分尊重个性和创造性的原则,从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特点出发,贴近农村发展环境、贴近农业发展现实;既体现原则性,又体现灵活性;既给广大农业技术人员和推广机构充分的自主权和发挥才能的舞台,又能规范他们日常行为,给他们一个公平竞争和脱颖而出的机会,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工作模式和生活方式。
2抓重点、借助民力
2.1狠抓重点农业项目
紧紧抓住那些技术先进、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推广潜力大农业项目,特别是国家、省、市重点农业项目是一个系统工程,有配套资金支持,各级各部门十分重视。狠抓重点农业项目的实施,依托项目资金、技术优势,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立高标准的试验示范基地、锻炼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培训人员,服务群众,扩大影响,强化农业技术人员在农民群众中的技术威望和良好服务形象。同时以此为契机可以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增强农业技术推广实力和改善农业技术推广条件和推广水平。
2.2借助农资、农产品流通企业及营销大户
农资、农产品流通企业及营销大户经营的各类农资及农产品是农业技术的的载体和物质基础,同时是农业技术成果的现实反映,它的变化是农资、农产品市场需求的晴雨表,同时也是农业技术需求晴雨表。借助农资、农产品流通企业及营销大户,加强对农资及农产品市场与技术的了解,根据其经营状况的变化,把握农资及农产品发展的脉搏,深入了解农民及农产品消费者的现实需求,以便掌握农业技术发展与创新走向和趋势,加强与农资、农产品流通企业、合作社和营销大户的交流与合作,抓住信息源头、技术源头,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引进和创新,减少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盲目性和脱离实际,避免造成农业技术推广资源浪费。
2.3借助农业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生产大户
农业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生产大户是农业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力量,借助他们的影响和力量,能有效地加速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步伐。首先,依靠这些企业经理场长、职工和技术人员以及农业生产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综合素质高和对新技术、信息有迫切需求,通过农业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生产大户与农业技术人员的结合,实现土地与技术的联姻,可以有效地避开针对千家万户的复杂和繁琐的工作,减少了工作量,降低了工作难度。其次,由于农业生产企业和生产大户土地面积较大,管理水平较高,自身有一定的技术力量,在当地有很强的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一些先进适用农业技术一旦推广成功,示范和辐射作用可想而知了,特别是一些以公司加农户模式经营的农业企业,还可以直接影响千家万户农民。再次,通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同农业生产企业和生产大户建立合作和服务关系,可以利用他们的土地、资金和人员,有效地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试验、示范和研究工作,不断完善现有技术,同时为农业发展作好技术储备。
2.4借助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产业协会
近年来,广大农村自发组成的各类区域性和行业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产业协会,并迅猛发展,自成体系和自有网络,而这些组织大多带有科技服务和科技推广性质的,如我县范围内的金玉田农业产业化研究会,就是将农业科技人员、农业企业管理人员、农村中种田大户、科技种田能手、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经纪人以及农村中的其他能人组织起来,进行农业产业化研究与实践,目前会员人数已达200余人,其他还有玉田县中药材协会、玉田县花卉协会等等,他们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可以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产业协会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其点多面广、网络联系严密和会员大多身份是农民优势,将他们与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实现有效的对接,达到互相渗透、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科学的管理理念,通过大量会员深入农业产业的每个环节,迅速传递到千家万户,一石激起千冲浪,产生裂变式的效果,带动农业产业的升级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3抓关键技术,实现新的突破
3.1抓前沿技术
抓住当今世界前瞻性、前沿性和最具发展前途的技术理论和技术措施,依靠自身的技术条件和技术实力,有针对性地研发一些具有超前性,颇具发展潜力,处在农业科技前沿的理论和技术,作好技术储备工作,抢占新技术的制高点,争取更多的大发展、快发展的机会。这就要求我们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加速推广设备及推广人员的现代化,加强与农业大中专院校、农业科研单位联系和联合,将他们的技术、理论优势转化农业技术优势,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技术研究和攻关,将高深的前沿技术产业化、本地化、通俗化,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3.2抓前线技术
对于一些优新品种、新产品推广与应用,病虫草害防治等群众长期接触、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技术和措施,特别是由于气候、土壤等条件剧烈变化和农民操作不当而引起的常见或突发性技术难题。这些技术和难题是直接与农生产实践活动及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在这里我姑且称之为农业生产前线技术(或一线技术)。解决好这些技术和难题,对推进农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产生现实效果,大大提高我们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在群众的影响力。树立农业技术人员在农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和信誉。
3.3抓产前物化技术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0-0306-01
目前的现代化农业在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化农业技术转变的时期,农业发展已经进入到与生物工程等技术必须紧密相结合、农业机械化的结构和质量不断改进、农业领域不断拓宽的重要历史阶段。农业的现代化标志着农业的机械化,科学发展和技术推广的农业机械化在当前社会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 农业机械化与农业设施推广工作的形势和任务
中国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中,在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支持下,农业机械化在中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农业机械装备总量的迅速增长,显著地提高了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普及取得了长足进步,并且在机械操作代替手工劳动和畜力方面也取得了显著变化。2010年,中国科技的创新和发展对中国农业的快速增长贡献了超过52%的进步点,农业的综合机械化水平也飙升至52%。2013年处于中国第十二个五年计划之中,如何在第十二个五年计划中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机械化,打破经济作物的生产方式机械化,加快水产养殖等产业的发展,加快了现代建设农业的发展速度,提出了一种新的、对农业发展技术具有促进作用的更高的要求[1-2]。
2 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对策
要进一步发挥国家的补贴政策,促进农业机械购买补贴工作是中国进一步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大措施,同时也为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创新带来了强有力的保障。加强农业技术和农业激励政策的相互结合,能够很好地利用国家实行购买农业机械的补贴,以促进农业科学的不断发展和不断创新。良好的农业技术推广和政策效应可以使国家购机补贴产生更加强大的动力,达到比预期更好的结果。
要增强与农业局、科学与技术、水利局和制造集团等部门的相互合作,把重点放在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上,即把农业机械和农业技术相结合。因此,只有选择适合的优质种子,加上简单方便的机械化操作方式,才能够打破农业机械化的限制问题。所以,各级农技推广工作要不断加强,一同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立农业示范区,整合农作物品种、作物栽培技术以及机械化工具的相互融合,进行简单化、聚集化、标准化和大批量生产的典范实验区域,不断探索合理的机械化生产模式,形成规范运作的农业技术和操作标准,让示范区域带动全局区域的农业生产水平和机械化运用的化水平[3]。
3 设施农业技术推广对策
3.1 用模范单位为操作人员,增加农产品装备质量
近几年,国家农业设备的发展范围不断拓宽,但温室、大棚和日光小拱棚的科技含量相对较低。除此之外,设施技术和设备条件少,用来耕耘、种植、收获的机械化程度非常低,劳动量很大,设备农业技术和设备落后了3~4年。2011年7月,农产品部门办了农业技术模范单位活动的设备和设施,已经在国内创立了103个模范单位。很多地区应以创建模范单位为机会,努力获取投资,增强指导,产生模范作用,继续扩大设施农业发展模式,提高机械化生产的发展质量,尽全力推动机械化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3.2 加强文化培训,提高机械化员工的素养
努力定制人才培训计划,不断加强农业技术人员的教育培训属于“阳光工程”教育范畴。依据各种实用技术教育,不断推广高效率和低量喷雾温室工厂化育秧移栽技术、农业机械化分级和包装设备的分级技术,温室在保持温暖的同时还要节约能源技术、设备和蔬菜水果的放置和保持水果新鲜的检验等技术,同时要提高作物种植机械化水平、增加温室的温、光、肥、水和环境控制的全自动化能力,快速推进农业建设的标准化,提高农业人员的整体技能[4]。
3.3 利用科研技术提高土地使用率
设施化的农业发展可以明显地提高土地生产力和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劳动的生产效率,但是使用现代化的温室种植技术和养殖产业将在很大程度上被我国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现有耕地所影响,因此也从侧面影响到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农业粮食的收入。通过相关国家和地方进行的科研项目,加快迫切需要的生物技术和工程设施技术,环保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可有力对抗阻力,生产出耐旱、产量高的温室作物品种,在设施农业方面针对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为设施农业的发展作支撑。继续进行设施农业并不断扩大推广范围,更好地利用沙漠和戈壁滩以及高山等非耕地资源,为设施农业和农业土地问题做出缓解作用,以便提高对非耕作性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4 参考文献
[1] 刘宪.总结经验 开拓创新 努力促进我国设施农业科学发展[J].新疆农机化,2010(1):
中图分类号 F3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9-01-03
Study o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Demands of Grain Household
Zhang Yaolan et al.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and Information,Anhu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Hefei 230031,China)
Abstract:Accourding to the survey of major grain production areas in Anhui Province,The paper analyzed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demands of grain household from the demand content,demand types of agricultual technolog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p five much-needed advanced agriculture technologies were as follows:insect pest control techniques,new varieties,simplified cultural techniques,seeding technology and fertilization technology. Be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pecific technical measures of grain production,the paper proposed the poplicy recommendations about how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grain production technology in Anhui Province.
Key words:Grain household;New agricultural technology;Demand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政治问题。粮食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一直以来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安徽省是一个农业大省,是我国6个粮食持续输出的省份之一,在保障全国农产品供给和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在目前我省粮食产量水平的基础上,提高农户的粮食生产水平,必须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农户作为作为技术需求最重要的主体之一,直接决定一项技术创新成果能否最终被采用。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微观主体,既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的重要载体,也是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的终端需求主体,其技术选择行为是一个包含技术认知、技术潜在需求、技术采用在内的多阶段、连续性决策过程[1]。因此,农业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更应该面向农户需求。技术创新也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驱动力。在当前农业投入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有效把握农户实际科技需求,对于优化安徽省农业科技创新资源、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等有重大意义[2-4]。
1 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数据来源于2013年在安徽省粮食主产区18个粮食生产示范县的粮食种植户的问卷调查。每个示范县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方式选择15至20户农户,共获得有效调研问卷238份。调查内容主要涉及种植户粮食生产情况、粮食生产技术采用的情况、及农业新技术的需求情况和农户获取农业新技术的来源等。
2 农户农业技术采用现状
2.1 良种采用率较高 品种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作物产量和品质,近而影响到农业生产效益。调研结果显示,超过50%以上的(占54.08%)的农户选择了高产、优质、抗倒的品种,其次有23.98%的农户选择高产的品种。表明,在实际的粮食生产过程中表现出高产、稳产等综合性能好的品种,较易获得农户的认可。
2.2 农户农业机械化比重明显提高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可以解放劳动力,推动农业技术推广,加快农业集约经营等重要作用,进而可以解决谁来种地难题。近年来我省粮食生产装备水平和机械化水平都有了一定提高。农机化作业普及程度的提高对提高粮食单产、减少自然风险、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发挥了关键作用。由调研结果显示可知,所有农户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均采用了农业机械化服务,其中,小麦、水稻的耕作机械化率分别为97.7%和99.6%;播种、插秧的机械化率分别为89.0%和31.9%;收获机械化率分别为97.7%和93.7%。
2.3 农业技术信息来源多元化趋势 为农户提供农业技术信息及相关技术服务的主体呈多元化趋势,主要包括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农业企业、村委会、农资销售部门、农民协会、农民合作社、亲戚朋友邻居及网络等。随着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农户对农业新技术的需要也越来越多。调研结果表明,仍是传统的方式跟周围农民看样学习和自己摸索农业技术的的农户分别占被调查农户的14.99%和6.31%,来自县乡农技人员田间指导的农户所占比重为38.07%,看电视、书刊、报纸获取农业技术信息的农户比重为22.68%,手机获取农业技术信息的农户占7.50%。可以看出,农户获取农业技术信息的渠道日渐的多元化,其中外部渠道起了主导作用。
2.4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程度逐步提高 农作物秸秆的处理方式主要有直接露天焚烧、全量还田、出售、生产沼气、用作青饲料、用作燃料等,目前各地大多以秸秆直接燃烧为主,利用效率低,且环境污染严重。今年安徽省农委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方案》,包括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利用、饲料化利用、基料化利用等渠道,制定了详细的技术实施意见。省财政厅向我省生物质电厂下达农作物秸秆发电财政奖补资金加快推进秸秆能源化利用,促进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改善了大气环境质量。目前,安徽省农作物秸秆利用具有明显的环境友好型特点,主要是将作物秸秆还田、燃料用、饲料用等。
3 农户技术需求分析
3.1 农户对未来粮食生产中最希望使用的先进农业技术分析 农户按照自己的需求对未来粮食生产中最希望使用的先进农业技术进行排序,排序情况如图1所示。排序在第一位的农业技术是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技术需求的农户比例达78.2%,其次是新品种和简化栽培技术,技术需求的农户比例分别为54.62%和50.84%,再次是播种技术和施肥技术,技术需求的农户比例分别为46.64%和45.38%,对灌溉技术、新农机农具新肥料和新农药的需求也有较大比例。由此可见,在粮食生产过程中涉及到多种栽培技术,其中农户对产中病虫害防治技术、新品种、简化栽培技术、播种技术和施肥技术需求较为迫切,对灌溉技术、新农机农具新肥料和新农药技术也有比较大的需求。通过对粮食生产过程中最希望采用的农业技术类型分析看,高产技术需求比例最大,占32.18%,其次是省工技术占技术需求比例的26.47%,优质技术和节水技术分别占技术需求比重的19.20%和13.49%,环保技术也有一定需求,占需求比重的8.13%。
图1 农户对粮食生产先进技术需求总体状况
3.2 农户对粮食生产具体技术措施的需求分析 农户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调查结果显示了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是农户技术需求比例最高的农业技术。说明在粮食生产中,病、虫、草害造成的损失较重。对安徽省粮食主产区水稻、小麦和玉米的调查结果显示,水稻的病、虫、草害造成的损失中,由病害、虫害和草害引起损失的比例分别约为53.79%、40.69%和5.52%;小麦的病、虫、草害造成的损失中,由病害、虫害和草害引起损失的比例分别约为79.78%、11.80%和8.43;玉米的小麦的病、虫、草害造成的损失中,由病害、虫害和草害引起损失的比例分别约为35.62%、60.27%和4.11%。可见,在粮食生产中由病害和虫害造成粮食损失较为严重(图2)。
图2 农作物因病虫害造成的损失
采用农作物新品种可以节省化肥、农药等生产要素投入,也可以提高产量和品质。农户调查显示,新品种是农户需求仅次于病虫草害防治技术的农业技术。农作物的品种性状包括产量、品质和抗性。农户选择高产、优质、高抗的品种比例达到54.08%,说明农户综合性状较好的品种作为首选。其次是产量高的品种占比23.98%,高产、优质的品种占17.35%,优质的品种仅占4.59%,可见目前仅品质好的品种仍然不能获得农户的认可。农户把高产、稳产的品种作为首先的因素。伴随着安徽省城镇化、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农业劳动力的快速转移,种粮兼业化现象普遍发生,在目前农业劳动力短缺的形式下,农户对简化栽培技术需求较为迫切,农户的技术需求比例达到50.84%,提高机械化装备水平可以提高(下转39页)(上接2页)劳动生产率。小麦和玉米的播种机械化率分别达到89.0%和84.5%,播种机械化水平较高,水稻的插秧机械化率达到31.9%,机械化水皮较低,主要是以人工插秧为主,当前迫切需要提高插秧的机械水平。肥料在粮食增产中发挥重要作用,调查显示当前氮肥使用过量,化肥农药施用量和施用方式对生态环境和土壤已造成严重污染,目前农户迫切需求改进测土配方施肥和施肥方法。
4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安徽省粮食主产区农户的调研,结果显示有75.88%的农户认为近几年的粮食产量比以前略有增产,而增产的原因主要是用了新品种、新农药防治病虫害、掌握了新的施肥方法及气候好,风调雨顺。调研农户对粮食生产先进技术的需求显示农户对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新品种、简化栽培技术、播种技术和施肥技术需求较大,其中有78.15%的农户把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排在了技术需求的首位。表明在粮食生产过程中,病、虫、草害造成的损失较为严重。调查显示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超过1/2以上的农户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不知道何时打药及打多少药。建议农技部门提供病虫草害的精准预报技术、加强合作社的植保服务工作和建立完善植保社会化服务。新品种是仅次于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求的一项需求较强的技术。在农户对新品种的性状调查中,高产、高抗的品种是农户选择作物品种的首要考虑因素。在目前生产条件下气象因素仍然是限制粮食稳产的重要因素,农户选择受高温、旱灾影响的农户比例分别达50.98%和24.18%,农户选土壤肥力差和土壤质地差的比例分别为59.46和29.13%。可见,在粮食生产过程中,气候条件和土壤质量仍然是粮食增产的重要影响因素。建议农业气象部门做好农业气象服务、研究提高中低产田改造技术及选育高产、稳产等综合性状好的品种,以满足粮食生产的迫切需求,以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
安徽省粮食生产装备水平和机械化水平都有了较快发展。截至到2015年1月底,我省农机总动力达到6 365万kW,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9.6%,高出全国8个百分点,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装备支撑。在总量增加的同时,薄弱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快速提高。目前,我省水稻机插、油菜及玉米机收水平分别达到32.9%、29.3%和67%以上,同比提高5.8个、4.1个和10.5个百分点[5]。调研表明,农户对农机具需求比较多的是插秧机、植保机和秸秆回收机械,分别所占比重为26.1%、21.6%和16.6%。建议农机部门继续加大对插秧机、植保机和秸秆回收机的研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王静,霍学喜.技术创新环境对苹果种植户技术认知影响研究. 农业技术经济,2014(1):31-41.
[2]朱萌,齐振宏,邬兰娅,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技术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江苏省南部395户种稻大户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2015,121(1)1:31-38.
[关键词]
伽师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农业技术研究、普及和推广一直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农业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对于提高农业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最近几年,伽师县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研发与推广并举,理论和实践同行的发展模式,不断提升农技推广部门的综合实力。另外,伽师县在结合本县实际和多件推广经验的基础上,将外来理论和实际种植经验相结合,针对本地区地理因素和环境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积极推广适合本地区的农业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我们还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伽师县农机推广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我们及时采取措施将其解决。
1伽师县农技推广存在问题分析
1.1农技推广人员素质不高
首先,由于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参加培训机会较少,大部分县乡农技推广人员知识面比较狭窄,知识更新换代速度较为缓慢,难以适应当前高产创建、多熟制度种植模式和特色作物种植以及设施农业生产标准化的科技要求;其次,农技推广部门内部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这种情况在基层农机推广站表现尤为明显,导致农机推广人员素质提升工作未能纳入到农技推广工作议事日程。
1.2建设条件严重滞后
从整个新疆地区的农机推广体系建设条件分析,区、地市的建设条件比较好,县乡农技推广机构办公条件十分捡漏,特别乡镇基层地区的农技推广办公条件存在严重滞后的问题。基层农技推广部门的推广手段落后,很多乡镇的农技推广站常年失修,已经成为危房,工作人员不得不将办公场所搬到农户中。还有很多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没有基本的试验示范仪器和设备,交通工具和宣传工具不足,绝大部分的乡镇农机推广机构没有自己的示范田,一些品种和技术在没有经过示范种植和应用就开始推广,基层农机推广部门仍然处于落后阶段。
1.3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认识不到位
首先,对农技推广体系作用认识不到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到发展新阶段,农产品的市场供需关系发生了显著的改变,一些人认为这种改变解决了农业关键性问题,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采取了不管不顾的态度,忽视了这个体系在调整农业结构,预防市场危机以及提高农民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其次,对新型农业推广体系建设认识不到位。有些人片面的认为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就是将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全面市场化,这种认识差错导致了一些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体制发生改变,不利于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
2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提醒就建设的对策分析
2.1壮大农村科技队伍,培养一专多能的技术服务队伍
要逐改善从事基层一线工作科技人员的生活条件和福利待遇,强化服务设施建设。积极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人才到基层开展各种技术交流和培训,提高基层农机推广队伍的科技力量。此外,还要加强农技推广人员的技术培训力度,定期召开学习班,保证工作人员更好的沟通和交流。在人才建设和培养过程中,政府应该做好引导和扶持工作。政府应该联合社会和企业力量,基于农机推广部门必要的办公经费,并要举办多种形式的培训班,壮大农技推广人才队伍,特别要注重基层科技力量的培养。做好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是促进伽师县经济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
2.2提高农技推广的装备水平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推广设备是否先进。提高农业技术推广装备水平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成果,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做好基层农机推广设备建设工作。以发达的信息技术作为主要支撑,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信息化建设,通过政府支持,社会和企业联合帮助,多方筹集资金建设农业监测中心、预警中心和检验中心,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和预警检查能力,切实保证农产品安全。
2.3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统一管理
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农业科研单位、农业院校以及涉农企业等多方面社会力量开展农机推广服务工作,要建立多元化的农机推广服务体系,提高农业技术服务质量。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保证农技推广服务工作顺利开展。要进一步规范农机推广机构的管理模式,加大管理力度。这样能够保证农机推广部门和农户之间更为紧密的联系到一起,如此不仅能保证服务到位,而且还能够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还要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落实到个人身上,专人负责,这样才能调动起服务人员工作积极性,提高整体服务质量。
结语
现阶段,伽师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其中还存有不少问题,面对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度的剖析,及时采取措施将其解决,不断优化体系建设,助力伽师县农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哈力克孜·吾甫尔 阿里木·阿布都热依木 单位:新疆伽师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