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0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社会经济因素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社会经济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既包括直接影响又包括间接影响,西方的生育率转变理论是从也主要是研究社会经济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效果。在对生育率进行宏观分析时,西方学者从生产力发展水平、城市化等角度分析了生育率的变化情况,并建立起了各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1]。他们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城市化的进行,促使了人们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的改变。同时,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小孩给父母带来的效用也有所下降,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育行为[2]。
一、社会经济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
对总和生育率有影响的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受教育水平、医疗卫生状况、城市化水平、新生婴儿存活的概率、妇女的就业水平、物质生活水平、生产力水平等。反映这些社会经济因素的指标为:大学入学比例(y)、每千人医疗床位数(张/千人)、城市人口所占比重(%)、新生婴儿死亡率(‰)以及妇女劳动参与率(%)、人均国民收入(美元)、农业占国民收入的比例(%)等。
二、研究方法
我们采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为双变量相关分析法以及逐步回归分析法。在相关分析中,我们分析了总和生育率和大学入学比例(y)、每千人医疗床位数(张/千人)、城市人口所占比重(%)、新生婴儿死亡率(‰)以及妇女劳动参与率(%)、人均国民收入(美元)、农业占国民收入的比例(%)等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相关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各社会经济因素分别对生育率的影响程度。为了说明总的社会经济因素对生育率的综合影响,我们对总和生育率和社会经济因素做了多元回归分析。由于社会经济各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多重共线性,因而本文采用能够消除共线性的逐步回归分析法。
三、研究结论
本文选取世界银行的数据,对1980-2010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和社会经济各指标之间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得到的结果如下表1所示:
从表1可知,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城市人口所占比重、大学入学比例、每千人医疗床位数正相关,与农业占GDP的比重、婴儿死亡率负相关,这都与上面论述的各社会经济因素对总和生育率的理论影响相符。这些社会经济因素中又以农业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城市人口所占比例以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这三个变量对总和生育率的影响最大。在表1中,妇女劳动参与率与总和生育率成正比,这与前面的理论分析不符,这可能与中国妇女劳动参与率计算时所用的数据以及中国妇女的职业转变有关。
为了分析社会经济变量对总和生育率的综合影响效果,对1980-2010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和社会经济各变量之间进行了逐步回归分析。通过SPSS进行数据处理,排除具有较强共线性的几种情况(VIF≥10),得到的有效结果如下表2所示:
模型2的预测变量:(常量)、农业所占比重、大学的入学比例
模型3的预测变量:(常量)、大学的入学比例、城市人口所占比重
从表2给出的三个模型的回归结果可知:这三个模型都通过F检验、t检验以及共线性检验,则这三个模型得到的结果都是有效的。同时,这些模型中又以第三个模型的R?都很高,因而我们选取第三个模型得到的结果。在第三个模型中R?=0.958,说明大学入学比例和城市人口所占比重已经很好的对因变量做出了解释,从而也说明了社会经济因素对中国生育率的影响非常的显著。
广州是我国最早进行改革开放的城市之一,写字楼随着商务办公职能的发展而逐步发展。初期主要服务于外贸、法律、保险、广告等行业,因此,建筑沿袭解放前的爱群大厦以酒店形式为主,但增设银行、商务办公、娱乐、停车场等,逐步成为综合服务性楼宇,如白天鹅酒店、中国大酒店、花园酒店。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写字楼开发建设随之跌到谷底,直到2002年才逐步回升,写字楼开发也由综合性转为专业性商务办公职能为主,年均写字楼施工量在300万平方米以上。近年,随着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举办,广州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珠江新城逐步建成对其他商务地块的开发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随后的白云新城、白鹅潭地区、国际金融城等商务地块的开发,使得广州市写字楼建设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
二、广州写字楼开发与城市化的关系
1.写字楼年开发量与城市化水平无关联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化成为广州发展的主旋律,伴随着广州市工业化的发展以及商贸经济的发展,广州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从1949年到2000年,以及2002年以后,广州城市化水平都是呈现年均0.1%的稳定增长态势,到2007年城市户籍人口773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89%,可以说广州市城市化水平已经十分成熟。然而,对比1995-2007年城市化水平与全市写字楼每年施工量(图1),可以发现两者没有任何关联关系(斯皮尔曼秩相关系数R为0.0005≈0),而且写字楼的开发量在2001年与2007年出现大面积的突然性萎缩。这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7年次贷危机等区域性经济危机有着明显的时间关联。这说明在写字楼年开发量上具有较大的波动性,与周边经济发展关联性较大,但很难与城市化的发展水平、国内生产总值等稳定性的增长指标存在必然联系。
2.写字楼成交总量与城市化水平关联性较弱
将广州市的写字楼建筑每年成交面积进行叠加形成成交总量(可弱化每年的波动性),观察成交总量与城市化关系(图2),可以看出写字楼是从1999年后才进入每年100~200万平方米快速增长的成交速度,之后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这说明广州的城市化水平在进入83%后才达到明显的增长阶段,可见写字楼的快速发展是城市化积累到一定水平后才会出现的。虽然两者的相关系数仍然表明没有直接的关联性,但表现出相同的增长趋势。这也说明与写字楼相关的生产业人口增长与整体非农业化人口发展(城市化)进程没有必然联系,是产业结构大调整导致非农业人口结构质变的表现。
三、广州写字楼开发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从图1可以看出,写字楼的施工量超前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并对国际金融危机表现出较为灵敏的反映,说明写字楼建设资金与国外资金联系密切。对写字楼开发与地区经济的联系进行进一步研究,总结1999-2009年广州市批准的写字楼预售面积与广州市国民生产总值以及第三产业增加值之间的关系(图3),可以发现预售面积与当年生产总值关系密切,相关性系数R达到0.85,尤其是第三产业的相关性系数更高达0.86。可见写字楼开发与住宅开发表现类似,都与当地经济总量有着密切联系;但写字楼的建设量比预售量变化的浮动更大,说明总体上写字楼会超前建设,而后按照市场规律待价而沽进行销售。另外由于写字楼造价高,且开发后大部分以出租为主,直接销售的面积比例相对住宅低,这也导致了写字楼开发资金需求高,一旦资金不足会严重影响写字楼开发。
四、结论与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写字楼开发与住宅及地区经济发展联系紧密,但写字楼开发与城市化的关联性较弱,在城市化后期才呈现出相同的增长趋势。此外,也不同于住宅开发的是,初期很难形成城市化与写字楼相互促进的动力机制。因此,我们在写字楼开发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不能以写字楼建设推动新城开发
写字楼建设与城市化发展关联性不大,在新区中大量规划拍卖办公用地,由于这些以办公为主的创业孵化园、高科技园区等地处偏远,以较低租金吸引企业入驻,但公共设备不完善、居住条件差等,对外来居民迁入新区的吸引力不强,导致园区出租率不高。即使已迁入的企业,也会由于员工生活满意度低而导致员工流动性大,企业经营困难。新区写字楼的开发应该符合市场规律,尽量靠近老城区,借助已有的设施条件才能支撑其不断发展;或在写字楼开发同时,超前性投资相应的生活及配套设施,才能形成良性互动,而不是靠一些标志性的写字楼建设推动新城区开发。
2.写字楼的开发需要符合经济与产业发展的规律
写字楼开发与经济发展联系密切,切莫拔苗助长,否则事倍功半。在广州珠江新城从1992年至2001年的近十年时间中,由于写字楼开发面积过量,虽然已拍卖用地有99宗,但拍卖后未能建设的多达69宗,占2/3还多,被称为珠江新城“荒芜的十年”,值得引以为鉴。
3.写字楼开发需要避免市场的短期行为
1.研究目的
为了贯彻“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的精神,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颁布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方案;新的体质健康标准围绕“增强学生体质”这一中心任务,对学校体育领域、对学校体育工作者来说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部分中学体育课、课外活动安排不尽人意,,不难想象这样的状况会导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严重滑坡,当然也就谈不上增强体质,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作为学校体育工作者,必须明确当代体育活动的新潮流,认识体育活动的地位和作用,呼吁学校重视体育活动的开展,建立健全体育活动的运动机制,寻找改进和提高体育教学水平与质量的方法,通过体育教学和组织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等途径,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全面圆满地完成学校体育教学的目的与任务。
2.研究方法:运用访问法、文献资料与综合分析等方法访问了部分中学生的体育教学情况并查阅了有关资料。
3.结果与分析
3.1体育教育观念存在的问题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学习压力大,学校往往重智轻体,把文化课和升学率置于各项工作的首位,把体育课置于次要地位,许多老师对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前提下的体育教学目标不够明确,理论认识不到位,方法不优化,把全部时间用于学习上或宁愿将多余时间白白地浪费,也不愿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导致学生的锻炼时间日趋减少,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几乎一周都没有锻炼的时间。造成这种现象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主观上对健康标准定位不准确,认为无病就是健康,对于获得适应能力应是长期锻炼的结果认识不够,从而缺乏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体育课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但同时又有大部分同学不喜欢体育课,喜欢体育活动是因为他们喜欢玩,不喜欢体育课却是因为中小学生的体育课过分强调统一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始终摆脱不了旧的教学观念和形式,体育教师虽然都具有很高的学位,也都按教学大纲上的内容努力想上好每一节体育课,但在实践中却不能受到良好的效果,而学生偏爱健美、街舞、游泳、兵乓球等项目,一般学校从师资到场地都无法满足,如果学校改变过去指令式活动为任选式,允许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结合自己个性特点的内容锻炼项目,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学生在课内课外可能都会很活跃。科技论文。科技论文。
3.3课外活动和课间操存在的问题
课间操的主要作用是通过身体锻炼这一积极性休息方式,帮助学生消除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疲劳,防止因长时间坐位获单一的身体姿势导致的身体畸形发育,可安排广播操或视力保健操等,而学生往往喜欢下午的课外活动不喜欢课间操,原因是学生的生活习惯不能适应学校的管理要求,有些学生出操仅仅是迫于考勤的压力应付差事;而下午的体育活动学生们却玩得不亦乐乎,这和学生天性不爱受约束,向往自由有关。因此,在学生认识尚未形成自觉的行动的情况下,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使学生充分认识出操的重要性,保证每天有充分的活动时间。
3.4家庭、社会存在的问题
体育锻炼,是现代人生活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所以这样,一是随着体育运动的日益普及,人们对体育功能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来高;三是随着现代化的社会大生产,特别是自动化生产水平的提高,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人们已经获正在尝到“肌肉饥饿”的苦头,因此,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们是越来越多。但锻炼的人群中中老年居多,却很少看到青少年的影子,即便是双休日也是这样。科技论文。现在的孩子学习紧张,每天的课排的满满的,又都是独生子女,处处受宠爱,常常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既不劳动也不运动,更不能吃苦耐劳,即便是玩也变成了玩电脑、看电视,使得他们出去锻炼的时间很少。
3.5场地与器材问题
大部分同学认为学校的体育设施满足不了他们锻炼身体的需求,常常出现有课外活动的时候,学生从家带器材去学校的现象。有的体育教师为了学生能够参加体育活动,给学生自制一些体育器械等。
4.结论与建议
(1)增加学校体育的投入,保证体育课教学:学校体育设施、师资条件要符合当前“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的精神,要采取具体措施和政策来保证提高师资的素质,增加对学校体育的投入,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
(2)改变体育教育观念,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意识:体育锻炼是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和推进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儿童少年生长发育、增进健康、增进体质;掌握与提高体育和增进健康有关的基本知识和机能等重要措施,而这一重要措施的实施要依靠体育教学手段来实现,因此,体育教师要充分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鼓励和指导他们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使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可以使儿童少年全面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和抵抗力,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
(3)体育科学常识的教学内容要具体:儿童少年的体质与健康状况、智力与心理发育水平,不仅直接关系到他们现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并且对于成年后的体质水平、健康状况和劳动能力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对他们进行体育教学和训练时,要与他们现阶段身体状况相适应,给予科学合理的安排。
参考文献
[1]马永红.影响我国学生体质逐年下降的人为因素[J].辽宁体育科技,2006年第一期
[2]伊小俭.我国大学生的体格与家庭社会经济因素及自然环境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J]体育科技,2006年第一期
[3]姚鸿恩.体育保健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从 经 济 学 的 角 度 来 讲 ,企业作为一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经济组织,首先扮演的是一个“经济人”和“理性人”的身份,展现出来的是裸的经济动物本性。受亚当·斯密的自由经济和贸易思想的影响,利润最大化成为了经济主体最高乃至唯一的指导原则。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中最有代表性的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坚信:“企业有且只有一种社会责任--在法律和规章制度许可的范围内,利用它的资源和从事旨在增加它利润的活动”.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许多企业在建筑着利润的金字塔的过程中践踏社会环境,漠视员工利益,虽然实现了利益,但是在内部与员工间产生了巨大的隔阂;与外在社会环境也存在深深的不协调的因素。变革在隔阂和紧张中渐渐展开,人权保护主义、环境保护主义、劳工立法等逐渐改变了企业只关乎经济利益的现实。利益相关者理论和消费者需求拉动理论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社会性”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利己性”结合起来。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的目标是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而不仅仅是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的利益是各利益共同者的共同利益,而不仅仅是股东的利益;企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各利益相关者投入的资本,除了股东投入的股权资本外,还有债权人投入的债务资本、员工投入的人力资本、供应商和客户投入的市场资本、政府投入的公共环境资本以及社区提供的经营环境等;企业的所有权安排要平等地对待各利益相关者,而不是把企业所有权集中地分配给股东;企业发展的基本模式是企业与各利益相关者保持长期合作,而不仅仅是依赖于股东。
消费者需求拉动理论认为,社会责任需求的产生使得消费者愿意为产品中蕴含的企业社会责任支付额外价格,从而对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行为进行激励。黄晓鹏从演化经济学视角分析,企业社会责任的演化是由于内部规则(企业利益相关者演化博弈)和外部规则(政府选择政策)双重秩序组成。
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社会因素
经 济 社 会 学 视 角 下 看 待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以用组织社会学中的制度学派、嵌入性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来解释。在解释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原因上,制度学派和嵌入性理论能给出很好的解释框架。制度学派提出,组织面对两种不同的环境:技术环境和制度环境。经济学研究关心的是企业内部成本最小化问题,即技术函数问题;同时组织的制度环境要求组织要服从“合法性”机制,组织要不断地接受和采纳外界公认、赞许的形式、做法。[4](P72-73)因此,当其他企业遵守法律、规范承担社会责任时,没有责任担当的企业便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便会失去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结果是企业出于非自愿的、要适应社会期待的情形下做出承担社会责任的选择。经济社会学中的“嵌入性”思想最早是在20世纪40年代由卡尔·波兰尼提出,他认为人类经济嵌入并且缠结于经济与非经济的制度之中;格兰诺维特发展了波兰尼的嵌入理论,提出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关系性”嵌入是指经济行动者嵌入与个人关系之中;“结构性”嵌入是指许多行动者嵌入于更为广阔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因此,企业不仅嵌入于由股东、员工、供应商、消费者和社区等构成的社会关系网中,同时也嵌入于更为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即其他企业成员以及社会结构价值和规范的影响。在这种情形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再是企业所能选择的>!
布迪厄认定的社会资本是一个社会或群体所具有的现实或潜在的资源集合体,主要由确定社会或群体成员身份的关系网络所构成。林南认为,社会资本是嵌入于网络当中的可以被动员起来的社会资源。具体来讲,企业社会资本又分为企业内社会资本和企业外社会资本,企业内社会资本是企业内员工间和部门间的信任和合作关系,它可以促进交流和合作、减少信息成本和监督成本;企业外社会资本是指企业从外部获取稀缺资源的能力,它包括企业与政府、合作伙伴及社区之间的关系,帮助企业获取信息、知识和资金,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内可以实现和员工间融洽的关系,对外有助于树立良好的形象,建立起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使企业和政府、社会形成良性互动,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明智的企业很乐意主动为实现社会资本而投入。
三、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界限
在 中 国 , 近 些 年 越 来 越多的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在员工福利、环境保护、灾害救助和慈善公益事业领域中发挥着先锋作用。可是当前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界限并不是特别清晰,企业大多是从自身角度去理解和践行社会责任,因此有必要厘清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界限和原则,避免企业盲目地跟风和一味地迎合社会需求而迷失了其发展经济的主方向。
一、引言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人口统计学中衡量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指标。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GDP一直都保持着世界前列的增长速度,但是中国的人口预期寿命仍然处在世界中等水平。根据CIA《世界概况》对2008年世界各地人口预期寿命的列表,被调查的221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排在第103位,人均预期寿命是72.88岁,排名第一的是中国的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均预期寿命达84.33岁,而人均预期寿命最长的国家是日本为82.07岁。根据2000年的全国人口统计调查数据,东中西部地区的平均寿命差异比较明显。其中东部地区平均寿命为73.816岁,中部地区为71.23岁,西部地区为67.99岁(见表1)。
针对预期寿命地区差异,从20世纪80年代就不断有学者在研究,但是之前主要是以描述性统计研究方法为主,通过地区预期寿命数值的对比,来说明地区的差异性。笔者认为在差异较明显的地区之间可以使用这种方法,但是在数值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则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本文尝试采用非参数统计中的Kruskal-Wallis多样本检验法来验证地区差异性。
针对预期寿命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国内学者也曾使用过各种分析方法,比较典型的有:马淑銮(1989)在《影响预期寿命因素的分析》一文中采用的通径分析法;陈崇国等(1997)在《人口平均寿命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采用的多元统计分析的因子分析法;鲁小波等(2007)在《中国各省人均寿命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采用的简单相关系数法。对比各种方法的优劣势,本文决定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一方面简明直接,可以避免通径分析法的模型构造和选择问题,另一方面又可以排除量纲对结论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本节主要介绍文章中用到的两种非参数检验方法。
(一)Kruskal-Wallis多样本检验法
设有k个连续型的随机变量总体:X1,X2,…Xk。xi1,xi2,…xini是来自第i个总体Xi的样本,其容量为ni,i=1,2,…,k。总的样本容量为N=Σni。假设这k个随机变量总体的形状相同,只可能存在位置参数的不同。引入检验统计量H=SSB。其中SSB=Σni[E(Ri)-E(R)]2=Σni[E(Ri)-(N+1)/2]2。
原假设H0:θ1=θ2=…=θk;备择假设H1:θ1,θ2,…θk不全都相等。
若H的检验P值≥0.05,不能拒绝原假设,即认为k个总体服从相同分布;若H的检验P值≤0.05,拒绝原假设,即认为k个总体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性。
(二)Spearman秩相关系数
记xi在{x1,x2,…,xn}中的秩为Ri,yi在{y1,y2,…,yn}中的秩为Qi,i=1,2,…,n。构造一个新的成对数据(R1Q1),(R2Q2),…,(RnQn);显然,当g(.)为严格单调上升函数时,(x1y1),(x2y2),…,(xnyn)与(g(x1)y1),(g(x2)y2),…,(g(xn)yn)的秩相关系数相等,所以秩相关系数可以描述两个变量的广义相关关系。
引入检验统计量秩相关系数rs=,其中E(R)=ΣRi/n=(n+1)/2,E(Q)=ΣQi/n=(n+1)/2;由于Σ(Ri-E(R))=Σ(Qi-E(Q))2=n(n2-1)/12,化简得rs=。
原假设H0:X和Y相互独立;备择假设 H1:X和Y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若rs的检验P值≥0.05,不能拒绝原假设,即认为X和Y相互独立;若rs的检验P值≤0.05,拒绝原假设,即认为X和Y之间存在显著地相关关系,参考文献见王静龙等编著的《非参数统计分析》(2006)。
三、实证分析
(一)地区差异的非参数检验结果及分析
我国每10年一次进行预期寿命的统计调查,本文采用最近一次也就是2000年的调查数据作为分析对象,利用Kruskal-Wallis多样本检验法进行分析。
利用表1的数据,将东中西部看作三个总体,按照秩进行重新排列,计算SSB和H检验统计量,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以上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东中西部的平均预期寿命存在显著的差异性;从三者的中位数可以看出,这种差异性呈现为从东部,中部到西部的逐级递减的关系。
(二)人口预期寿命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预期寿命的因素错综复杂,主要可分为两类:人类生物学因素;社会经济因素。考虑到本文研究的是国内各个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同一个国家的人群,人类生物学因素一般不会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本文主要从社会经济因素进行分析。社会经济因素中影响寿命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五种:
1、生活水平。医学显示,人类的身体健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合理的膳食结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方面的支出也会随之增加,对提高人们的健康状况有很大的帮助。鉴于此,本文引入“个人可支配收入”作为“生活水平”的衡量指标。
2、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建国初期我国的平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左右,现在很多非洲国家平均预期寿命仍然停留在30岁左右,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医疗卫生条件差,导致很多传染性疾病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从而影响了人口的寿命。鉴于此,本文引入“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和“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作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衡量指标。
3、人口受教育水平。人口的受教育程度高,人们的知识面倾向于更广,对于各种因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认识会更加深刻,这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人口的期望寿命。鉴于此,本文引入“平均受教育年限”作为“人口受教育水平”的衡量指标。(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是指6岁以上公民的平均受教育时间。计算公式为C=U×a+H×b+M×c+L×d+I×e。其中,U、H、M、L、I分别代表具有占被考察范围6岁及以上总人口的比重,a、b、c、d、e分别代表具有大专以上、高中、初中、小学、文盲和半文盲人口平均接受教育年数,根据我国历史和现行教育制度并兼顾地区差异,通常取:a=15,b=11,c=8,d=5,e=1。)
4、生活环境质量水平。随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城市绿地锐减,甚至工业废水废气污染严重。人们的生活水平是提高了,但是生活环境的质量却有下降的趋势,这是随着社会发展出现的影响人们生活质量,从而可能影响预期寿命的因素。本文引入“各地区城市绿地和园林面积”作为“生活环境质量水平”的衡量指标。
5、家庭生活水平。随着现代人生活观念和家庭理念的变化,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老年人倾向于和子女一起生活共度晚年,而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在外地工作,大部分和父母处于两地分居状态,因此出现了如“留守老人”等新名词。那么,这种家庭结构的变化,对预期寿命的是否会有影响,会有怎样的影响呢?鉴于此,本文引入“家庭规模”即“平均每户家庭人口数”作为“家庭生活水平”的衡量指标。
利用表3的数据,令变量X=“平均预期寿命”,Y1=“个人可支配收入”,Y2=“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Y3=“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Y4=“平均受教育年限”,Y5=“各地区城市绿地和园林面积”,Y6=“家庭规模”。依次做X对Y1、Y2、Y3、Y4、Y5、Y6的秩相关系数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根据以上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和本文选取的五种经济社会因素都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个人可支配收入”,“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平均受教育年限”,“各地区城市绿地和园林面积”这五个指标的值越大,则“平均预期寿命”越长;而“家庭规模”也就是平均每户的人口数的值越大,“平均预期寿命”越短。
(三)总结和建议
总结上节的实证结果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国内东中西部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级差非常大,发展严重失衡。东部地区的人口预期寿命已经达到了世界的中上水平,少部分地区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中西部地区,尤其是、青海等地理经济条件比较差的地区,则停滞在世界中下水平。
2、社会经济众多影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因素中,生活水平、医疗卫生水平、受教育水平、生活环境以及家庭环境这五种因素对人口预期寿命的影响尤为明显。同样,地区的人口预期寿命的高低也反过来反映了该地区以上五种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水平。
3、家庭规模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出现的影响预期寿命的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家庭规模和人口寿命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家庭规模越小,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越长。可能有以下两点原因:首先,现代社会高昂的教育和生活成本,导致抚养子女的成本也很高昂,所以子女少的父母经济和精神压力相对较小,预期寿命相对较长;其次,现代相对完善的医疗保障体制和较高的养老福利水平,促使城市的老年人和子女分开居住,减少了两代人之间不同观念所导致的摩擦,这也意味着一种新的养老模式的成形。
针对以上的总结,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生活水平方面。针对国内的低收入人群,提高人均预期寿命的当务之急就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政府应该致力于扶贫致富的经济发展,着力于弱势群体和低收入群体,这对人均预期寿命的提高将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2、医疗卫生方面。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对于医疗卫生事业,国家可以考虑着力改善。在城市,进一步推广社区医疗保险等保障措施,减少百姓在看病买药方面的经济负担;在农村,尤其是西部边远地区,有必要完善乡镇医疗站,卫生所等基础医疗体系的建设,进一步推广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3、人口受教育水平方面。研究发现,基础教育对于提高预期寿命的效应要高于高等教育。对此,中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有必要着力提高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
4、生活环境方面。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渐渐地成为影响平均预期寿命的一个新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东部工业发达地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政府和企业都要注意对比经济和环境的成本产出效应,从长远的角度考虑政策的取舍。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现代社会的人口流动越来越自由,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移民现象越来越普遍。很大部分高收入群体倾向于把“人均预期寿命”作为移入地的选择标准,这背后其实隐含着其对于当地的整体居民生活水平和受教育水平,医疗卫生体制,自然环境等的选择。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各地政府采取措施提高当地的预期人口寿命,一方面可以提高当地居民的幸福指数,另一方面也可以以此吸引高资质的人群流入居住,提高人口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王静龙,梁小筠.非参数统计分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马淑銮.影响预期寿命因素分析[J].人口研究,1989(3).
3、钱建明,凌莉.预期寿命影响因素分析法――通径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1990(3).
(一)研究生社会性发展研究现状
笔者在中国知网上用“大学生社会性发展”为关键词进行主题搜索,得到相关文献98篇,研究的热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互联网、闭体依恋、体育参与、政治参与、社会实践、父母依恋等因素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意义和途径研究;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滞缓的探索研究;从管理和实践角度提出相关改进策略的研究。而用“研究生社会性发展”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却没有得到任何研究文献。
林燕(2011)曾对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做过综述性研究,她认为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内容包括理解并遵守社会规范、习用社会技能、形成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具备社会认知能力和增强社会判断和有效参与社会的能力。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所涉及的相关内容,可以从人格、情绪情感、社会关系、婚恋观念与行为几个方面进行说明。相关研究表明,我国有40%?60%的大学生人格发展处于延缓状态。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来自学校和社会两大方面,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因素的影响:教学管理制度、教师和同辈群体、互联网、电脑、电视、报刊杂志。
(二)研究生社会性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关数据显示,大学生普遍认为,消极影响最大的是与社会有关的迟滞表现。其中占据首位的是空虚慵懒,其次是缺乏学习动机,接下来依次是动手能力差、承受挫折能力差、缺乏个人发展目标等。
研究生在思维上已经超越了逻辑思维阶段,开始从辩证的角度看待问题,但是否所有的研究生的辩证思维都发展成熟了呢,这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在笔者生活的周围有很多研究生,与他们进行交谈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人仍然缺乏辩证的思维,对事物的看法仍然非黑即白甚至极端。研究生虽然都比较关注社会问题,但是对国家大事世界大事都不太在乎,看法也比较幼稚。在人际关系方面,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间的印象也不尽如人意。宿舍之间的紧张矛盾关系、与导师的交流沟通问题等等,都或隐或显地存在着。在社会责任方面,研究生很多时候表现出厌倦和不屑,可以从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对待他人相对冷漠等方面可见一斑。在行为方面,很多研究生都表现出独立性、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差的一面,没有洗衣机就没办法换衣服,宿舍里脏乱差到无以复加的地步,遇到小事情绪便无法自我控制的现象屡见不解。
(三)研究生社会性发展研究的意义
社会性发展是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重要课程,但是目前国内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缺少系统的实践的研究,对于研究生的社会性发展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通过新闻摘要、网络搜索、生活环境以及与研究生的访谈中得到研究生社会性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并不仅仅是某些研究生生活周边的特殊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当前研究生社会性发展的共有状态。
研究生社会性的发展首先源自于研究生自身的发展需要。作为高等教育的顶端群体,研究生无论读书的目的是功利性抑或学术性,都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研究生首先要成为一个完整的社会的个体,成为一个高度社会化的人,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教育和社会性培养,有利于研究生的健康成才及高等教育发展。
研究生的社会性发展还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研究生走出学校进人社会将面临比同龄人更加严峻的竞争,他们用青春换取知识,这时需要用知识来贡献和服务社会,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然而,研究生群体不断显现的欠缺独立办事能力,缺乏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忍受挫折和独立办事能力差等问题不仅体现着研究生的社会化程度较低,而且这样的人才在为社会服务、在与人交流、在于他人合作过程中,将导致更严重的问题,因此,研究生的社会性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强烈需要。
二、影响研究生社会性发展的因素
(一)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对人的社会性发展起着决定性影响。社会环境是人类特有的生活环境,是对人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各种社会活动,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
社会环境中的教育和大众传媒是影响人的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是有目的性的活动,对受教育者形成世界观、人生观有极大影响;而大众传媒中各种政治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信息充斥我们的生活,十分具体地参与日常生活,影响个体的发展。另外,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设定了规范和标准,社会环境通过无声的命令,让人们在周边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得到社会性发展。
新的信息传媒方式互联网出现以后,以极快的速度应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很快覆盖全球。网络的本质是信息的高速传达与共享,而现在148大学生包括研究生在内把互联网的网络新闻替代成了电视报纸新闻;将网络聊天代替了真实的人际交流;将在各种论坛等地方的发帖子代替了自我的表达。郑毅(2011)对研究生进行访谈后得到如下结论:所有被访谈研究生都表示上网是每天必做的事,最常在宿舍或者实验室上网,包括玩游戏、聊天、浏览网页、搜索文献等。
研究的数据显示:研究生周均上网时间达到37个小时。研究生上网的动机大致有娱乐消遣动机、人际交往动机、情绪宣泄动机、知识学习动机、自我实现动机和逃避现实动机,而前4种动机的频率最为突出。
研究生本身可以自由把控的时间比较多,加上生活经济压力相对较小,对于电脑、手机等移动网络设备的使用频率较大,自身如果把握不好尺度,那么互联网对研究生社会性发展的不利影响将扩大,影响到个人的社会责任感的建立,影响个人表达、人际交往等社会技能,影响面对挫折、竞争、失败时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经济环境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才是社会变迁的根本动力。随着生产力的变化发展,整个社会的政治、价值观、人们的生活消费方式都会随之发生改变。近30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在教育上,研究生的心理与行为发展的特征、价值观念等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从经济环境出发来考虑对研究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能够把握研究生社会性发展的根源,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研究生社会性发展的本质,促进他们更好地成才。
有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达到富裕和小康水平,消费结构由满足温饱需求的生存资料消费转向更高层次的享受资料、发展资料的消费。距《中国统计年鉴》资料显示,我国城镇居民在教育文化方面的消费支出占总支出份额由1981年的8.43%增长到2009年的12.01%,该项目也是所有项目中增幅最大的一项,说明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人民对生活的需求在发生变化,对教育的追求越来越高,越来越重视教育,高等教育成为教育消费支出的主要方面。以上种种数据都表明,当今研究生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变化,在如此的大环境中,研究生面临着哪些影响,研究生的生活状况又是如何,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对研究研究生的社会性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研究生的消费状况也产生了显着的影响。有关学者对武汉地区的研究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研究生的消费来源大部分是父母提供,而源于打丁挣钱和勤丁俭学只占了所有消费的14%,这说明,研究生的自力更生能力亟待加强,主观上经济独立的意识还没有形成。研究生作为一个成年人,应该尽量考虑在经济上独立,而不是依靠父母。
徐秀平(2009)调查显示:研究生的月平均花费最高可达2500元,最低是200元。大部分研究生的月平均最低消费在300元?500元之间,最高月均消费在500元?1000元之间。虽然整个调查结果呈现正态分布状态,但仍然存在消费水平过高,奢侈浪费的现象。那么,研究生的消费结构又是如何呢?研究生消费的最大支出项伙食费和服装支出占总体消费水平的50%;而消费中用于学习和科研的费用仅为3.1%。这一方面说明,研究生比较注重物质消费和人际消费,而对学习研究上的重视不够。追求高配置电脑、高档手机、名牌服装、便携式娱乐设备,成为研究生消费的主流,而经济独立性不够,消费不够成熟,不能自食其力等问题使得研究生的消费成为比较特殊也备受争议的问题。
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在社会面临转型的大背景下,研究生的社会性发展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如此的社会大背景之下,在物质欲望横流、多元价值冲突、社会充满浮躁、高等教育发展还在摸索之中的当今社会,研究生的社会性发展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如下因素影响研究生社会性发展。
(三)学习环境
这里的学习环境泛指研究生所在学校的大环境,研究生生活学习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学校的社会规范、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对研究生产生熏陶,无形中促进了研究生的社会性发展。因此研究生的学习环境对研究生本身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
1.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能够使学生接受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减少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盲目性和自发性。研究生无论在学习自觉性方面还是纪律自控性方面,都已经比本科学生有更高一层次的水平,但是很多方面还不尽如人意。比如说研究生自身的权力和义务、研究生应有的责任感、研究生该有的人际交往的深度与广度、研究生的自我意识等等,在这些方面,更需要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在制定之前充分考虑研究生社会性发展的需要。
2.导师
大学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是受人尊崇、社会期望很高的职业。导师作为研究生学习阶段的主要指导者,与研究生的关系亦师亦友,不仅为研究生树立了专业学术方面的榜样,还能够在言行举止中将抽象的道德、伦理、素质等具体化,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研究生,进而提高研究生的社会性品质。
3.同辈群体
这里的同辈群体并不局限于同一年龄阶段的群体,而特指同处研究生阶段的这一群体。研究生同辈群体对研究生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学生之间互通消息,交流思想,相互理解和尊重,从而在各方面相互影响。加上研究生之间有共同的经历、话语体系、生活方式和智力发展水平等,使得研究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来选择自己的群体角色,获得发展满足,增强自己在研究生同辈群体中的角色定位。
(四)个人自主发展意识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研究生首先要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有着清晰、明确的理解和自觉的态度,而不是无意识或潜意识。当研究生意识到自身的社会角色,意识到自己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那就说明自我意识发展成熟。其中最重要的是自我意识的能动性,能根据自我意识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这正是研究生必备的心理素质。
社会环境、学校环境是外在影响作用,自我发展意识是研究生社会性发展的内在因素。没有积极向上的自我发展意识,即使学校氛围再好,即使导师如何有魅力去感染,即使同辈群体如何施加积极影响,也难以抵消自身没有发展意识或者拒绝社会性发展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三、研究生社会性发展不足的改善路径
(一)学校方面
1.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为了促进研究生社会性的发展,学校有必要也有义务为研究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闭体氛围,如提高导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创设更多属于研究生群体的自由活跃的社闭生活,建立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倡导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以便纠正并帮助研究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品质、价值观、人生观,帮助研究生真正地认识和了解自己,有利于闭体成员在互动中获得成长。
2.为研究生提供心理发展补救。由于研究生人学前身心发展的基础各有不同,有的本科毕业后丁作过又重回学校,有的直接从本科考上研究生,而在人学后又生活在不同系别宿舍等微观环境中,发展性心理教育对研究生的心理发展补救是非常必要的。如遇到问题,需要引导其解除困惑,降低焦虑。
3.更加注重导师的“引导”作用。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人际关系,导师的个人品德、科研能力、指导方法和为人处事都直接对研究生产生影响,导师在促进研究生社会性发展中占居至关重要的位置。导师应该多与研究生交流沟通,除了要求学生帮忙一起完成课题之外,在生活中情感上也应该适当给予帮扶指导,了解自己所带学生的心理发展,清楚学生能力的优长劣短,不仅对研究生的社会性发展大有裨益,也能促进学术的进步,融洽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
4.加强研究生宿舍的管理与规范。宿舍是大学生社会交往最直接最频繁的地方,宿舍成员习惯的养成、道德的形成、人际关系的处理都会受到宿舍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但有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生宿舍的人际关系紧张程度比本科生要严重得多,且男生宿舍关系不如女生宿舍关系。有的研究生时常压抑、敏感、自我防卫意识很强,不与宿舍室友交流沟通,生活习惯差,甚至个人卫生物品摆放等自理能力都极差。这些都需要学校加强宿舍生活的指导、管理和规范。
(二)个人方面
产业是基础,是经济发展的支撑。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最根本的任务是要紧紧扭住产业转型升级这个关键,切实转变发展思路,从抓一般性项目转到抓战略性、支撑性、基础性、成长性项目来,主动布局,做强一个企业,做大一个产业,培植一个集群。实践上我们要“传统产业抓提升,特色产业抓突破,新兴产业抓壮大。”香坊实验农场背靠拥有800万人口的哈尔滨市,有着广阔的农产品消费市场。在选定产业上,我们决不饥不择食、慌不择路,坚决挡住“三高”企业进场,要大力发展生态、环保绿色产业,确保农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强势发展。通过市场调研,我们决定建立哈东最大的实用菌生产基地,占领哈尔滨市食用菌消售的全部份额。这就是我们“两园一城一产业”发展战略中所指的要做大做强的食用菌产业。
按照这一思路我们已经建起了香菇、平菇、滑子菇、白玉菇、杏鲍菇等二十余个品种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年生产销售食用菌2800吨。是黑龙江省内微生物食用菌行业龙头企业,也是东三省目前唯一一家蟹味菇工厂化生产企业。正在建设的完全工厂化生产的金针菇食用菌基地已于5月末完工。8月份投产。初步完成食用菌生产的转型升级。今后还要相继从国外引进一批优质食用菌,建设一批高效食用菌基地,满足哈尔滨市民对食用菌的不同需求。同时,把香坊实验农场建成黑龙江省最大的食用菌批发市场,让其他地区买不到的食用菌在这里能买到,使周边地区卖不掉的食用菌到这里能卖掉。食用菌批发市场形成之后,还会促动食用菌深加工等新产业的萌生,这个产业集群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二、建园区走集约节约之路
省农垦总局党委把农垦哈尔滨管理局确定为集约开发核心示范区,完全符合我场的实际。集约节约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建园区、搭平台是利用有限资源最有效、最快捷的现实选择。大农场土地是按亩计算产值,我们要按平方米计算土地的效益。按照“产业集群、生态园区、现代新城、做大产业”的要求,大手笔规划、大思路运作、大骨架格局、大服务推进。在开发上实现“整合、优化、扩容三个同步”。
作为哈尔滨市土地收储试点单位的香坊实验农场土地资源虽然不多,却是哈尔滨市土地的一类用地,寸土寸金。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标准,整合资源、集约经营。我们着手整理土地资源,加大对单位面积的人力、财力的投入建立两大园区。经商定,我们与哈尔滨市香坊区对俄出口加工区共同合作建占地15万平方米的工业园区,目前工程已经立项,正在办理土地、规划等相关手续。正在解决工业园区的通路通水问题。园区尚未建成。很多商家就上门申请落户,我们正在审核他们进住园区的资格。同时在临近长江路的地方建占地4,2万平方米的龙凤路仓储物流中心,服务于工业园区的发展与经营。
与工业园区相比。我们先期已经建成了占地1 000亩的北大荒现代农业园。通过不断整合,使它不仅成为一个农业现代高科技栽培技术水平的展示园,也成为一个市民旅游、休闲度假的景观园,还成为黑龙江省青少年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可谓一园多能。又通过对黑龙江省青少年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不断投人和整合,使之发展为:思想道德教育区、科技实验活动区、国防教育区、体育培训锻炼区、综合教育区和青少年体检、功能测试区等六大功能区,为将来成为全国知名青少年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兴文化走生态旅游之路
经济强场必然是文化强场,没有文化做支撑,经济不会长久,社会不会可持续发展。发展文化旅游业既是香坊实验农场的潜力所在、希望所在,也是实现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北大荒现代农业园已在2010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我们紧紧抓住这一契机,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对园内的各项旅游设施进行完善和重点维护。坚持生态为本、文化为魂、旅游为引擎,实施大旅游发展战略。围绕传统文化、农耕文化、北大荒文化、冰雪文化、知青文化,打观光、度假、康身主导品牌。今年计划以中国传统楹联文化为载体,以神农庄园为依托,同黑龙江省楹联协会合作,投资100万元打造楹联文化一条街,为游客提供一道传统文化大餐。
计划投资100万元以神农庄园为主体,以展现垦区60年开发建设成果为目的,通过展示农耕器具、开垦工具、名人塑像、屯粮设备,展现农耕的发展历程,进而打造成中国农耕文化“第一街”。为了继续完善园区的旅游休闲功能,农场今年完成连体温室建设项目;AK战士场地、夏季休息长亭和菜艺园地热改造工程也将全部开工。
四、重人才走全民创业之路
全民创业是农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之基、动力之源,是转变发展方式最可信赖的潜力所在。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外抓开放引进、内抓全民创业的工作思路。在政策上激励,在资金上扶持,在服务上强化,通过本土创业、返乡创业、干部离岗创业、下岗职工创业,全面释放“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潜能,努力把农业职工变为市民,把家庭作坊主孵化成大老板,把能人培养成企业家,造就一批推进香坊实验农场创业的领军人物。
近几年来,农场个体工商户已经发展到200多家,资产超百万的有5家,有的个体花卉生意做到国内的十几个大城市。为了扶持全民创业,农场即将建设的龙凤路物流中心招商开发后,农场按合作应得的金额全部折合为门市房,为职工经商创业创造条件。十二五规划末,香坊实验农场只保留1000亩农业用地,原来的农业职工将改变身份成为产业工人,或三产从业人员,这是经济转型和改变发展方式带来的必然结果。因此,我们现在就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全民创业,二者同步进行。
全民创业更需要人才来支撑,今后一段时间内我们要采取“外引内培”的方式引进房地产、金融、物流、工商管理、食用菌技术等急需人才50名,培养本场农业职工为技术工人2000名,形成香坊实验农场人才“洼地”,建成自己稳定的人才队伍结构,迎接经济转型、发展方式转变后新一轮的农业大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5-0044-02
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社会环境就是这众多因素中的一个。社会环境因素包括社会传统、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文明程度等等。它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一个政局稳定、经济秩序与治安状况良好、文明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意味着企业经营者有着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是区域发展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内蒙古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蒙古得以成功实践,自治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区域社会环境所包括的内容繁多,本文拟从内蒙古发展环境、社会事业的发展和内蒙古社会大局等几个方面对内蒙古社会环境的变化进行简要的概括。
(一)内蒙古发展环境的变化
1.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自实施五年规划以来,在国家的扶持下,在自治区政府的不断努力下,内蒙古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的成效。在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结束后,内蒙古的综合运输体系已初步形成。而“十一五”期间内蒙古的基础设施建设更上一层楼:新增公路里程33万公里、铁路运营里程3 100公里,新增民航机场3个,建成8条500千伏电力外送通道。通过全面加强公路、铁路和电网三大通道建设,累计完成公路建设投资1470亿元,铁路建设投资555亿元,民航机场建设投资50亿元,建成鄂尔多斯、二连浩特和阿尔山机场,机场总数达到12个,①为内蒙古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在内蒙古经济发展初期生态环境的破坏度较低,随着内蒙古经济的不断发展,内蒙古的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因此,自治区政府历来都把生态建设作为最大的基础建设来抓,从而使生态总体恶化趋势趋缓。经过多年的努力,内蒙古的生态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重点治理区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提前完成20%的规划目标,草原植被盖度继续提高。“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生态建设资金3 228亿元,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草原建设总规模5亿亩,禁牧休牧面积78亿亩,林业生态建设总面积5 000多万亩,6 000万亩农田和8 000万亩基本草牧场受到林网保护。①
(二)内蒙古社会事业的发展
1.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得到加强。作为自治区政府重要工作内容之一的“民生工程”建设得到了加强。具体体现在:(1)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累计新增就业114.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控制在4.2%以内,基本实现了“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就业的目标。(2)财政用于社会保障补助支出累计达1 048亿元,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30.7万人和886.4万人,230.9万职工纳入失业保险。优抚对象、农村五保户生活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200多万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3)全面启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累计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投资689.4亿元,建设保障性住房78.5万套。内蒙古还建立了被征地农牧民和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养老保险制度,出台了“五七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以及灵活就业人员、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农牧民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基本实现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自治区级统筹和失业、工伤保险盟市级统筹的目标。(4)制定了养老、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以及异地就医政策,自治区本级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全部纳入工伤保险统筹。①各项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使自治区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2.社会事业快速发展。近些年来内蒙古的各项社会事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以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主的创新型内蒙古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在各项社会事业中,自治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前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稳步推进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进度居全国前列。民族教育水平明显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高等教育质量稳步提高。覆盖城乡的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城镇社区卫生和蒙中医药事业发展迅速。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深入推进人才储备制度建设,组织实施“草原英才”工程,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3.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内蒙古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据了解,“十一五”期间,内蒙古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增长率达28%,高于自治区同期GDP增速。目前,内蒙古已拥有4个国家级、21个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草原文化整体形象和实力明显提升,涌现出一批具有草原文化特色的艺术精品,其中中国·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在以“节庆展示城市软实力”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节庆产业年会上被评为“十大品牌节庆”。此外,《蒙古学百科全书》出版发行,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健康发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公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
(三)内蒙古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自治区党委深刻认识内蒙古在国家稳定大局中的重要地位,紧紧围绕构筑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战略目标,以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为抓手,扎实推进平安内蒙古建设,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各族人民安居乐业创造了良好环境。全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在全国综合考评中连续6年被评为优秀。
总之,改革开放30多年来,自治区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和谐内蒙古摆到重要位置,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把为各族人民谋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不断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积极促进就业,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让全区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社会环境因素对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内蒙古人均GDP水平逐年提高
1.吸引外资能力逐步增强。随着内蒙古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内蒙古的投资环境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变。投资环境的改善使内蒙古实际利用外资额和外商直接投资额都在不断地增加。截至2009年,内蒙古实际利用外资额为318 019万美元,外商直接投资额为298 385万美元,分别较2000年增长了4.8倍和25.6倍。这些资金投放到采矿业、制造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自治区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中, 为自治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
2.第三产业得到良好发展。伴随着和谐内蒙古的建设和发展,内蒙古社会政局的稳定发展以及内蒙古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其中的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自2000年以来内蒙古第三产业的产值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截至2009年平均增长幅度都在15%左右。在第三产业中,内蒙古旅游产业发展迅速。来内蒙古旅游的国内和国外游客日益增多,旅游业的发展不仅给内蒙古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带动了内蒙古地区与之相关的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自2000年以来,内蒙古接待外国入境旅游人数逐年增加,2009年达到128.96万人次,这些外国旅游者给内蒙古带来了55 831万元的经济收入。与此同时这些外国游客的到来为内蒙古的餐饮、住宿以及邮电通讯等等与之相关的第三产业也带了不菲的收入。丰富的旅游资源加上良好的旅游环境不仅吸引了大批的国外游客,同时也吸引了很多的国内游客。2009年来内蒙古旅游的国内游客数量为3 880万人次,创造的旅游总收入为573.22亿元,对内蒙古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也带动了与之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2009年内蒙古旅行社达到616个,比2000年的88个增长了6倍,这其中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旅行社数量都在不断攀升。
随着自治区各个经济领域的发展,内蒙古的人均GDP水平也在逐年提高,2009年内蒙古的人均GDP达到40 282元,较2000年增长了5倍多。
(二)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随着内蒙古综合运输体系的初步形成,以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主的创新型内蒙古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以及内蒙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扎实推进,为内蒙古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同时也为内蒙古产业结构的调整,奠定了基础。
在良好的发展环境中,自治区政府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自治区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5.1∶45.4∶39.5调整为2010年的9.5∶54.6∶35.9,总体上完成了由农牧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的历史性转变。优势特色产业得到巩固和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迅速成长。非公有制经济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33%提高到2010年的43%左右。
(三)城市化水平稳步提高
随着内蒙古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日臻完善,城镇社会事业不断发展以及教育事业发展加快,内蒙古的城镇体系渐趋合理。随着内蒙古的城市化人口大幅增长2009年内蒙古城市化率大幅提高,城镇人口由2000年的1001.1万人,增长到2009年的1 293.45万人,年均增长32.48万人;城镇化率达到了53.4%,居全国第9位,比2000年提高11.2个百分点。从城市发展规律看,内蒙古的城市化已进入加速发展期。而城市化也成为加快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摘要:构建英语教育生态系统是今后我国英语教育发展的方向。在这一系统中,社会生态环境占据重要地位。笔者通过分析我国英语教育生态化建设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剖析影响构建社会生态环境的因素,并提出应对的策略。
关键词 :英语教育;生态环境;素质教育;构建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4—0060—02
本文系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课题名称:英语教育社会生态的构建,项目编号:2013wy02。
收稿日期:2013—09—27
作者简介:安圆圆(1982— ),女,吉林洮南人。长春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汉翻译,语料库语言学。
一、我国英语教育生态化建设现状
(一)应试型模式难以摆脱
传统的课堂教学通常是教师单方面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然而,英语作为语言交流的工具需要的是“习得”,而不是“传授”。笔者对高校毕业生做过相关网络调查,结果显示,60%以上的人只能读写,不能听说。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由于长久以来的应试教育在我国已根深蒂固。尽管国家提倡向素质教育转变,但这并不是能在短期内完成的,升学、过级、就业仍然是学习者的终极目标。英语水平被视为就业的重要标准的状况仍未改变,用人单位也很难取消招聘时的“证件门槛”。
(二)各环节脱节
笔者通过研究我国各教学阶段的不同特点和相互关系,发现英语教育的各个层次和阶段存在脱节现象。具体表现在两方面:1.教学目标。各个阶段都有英语教学,但每个环节都各自独立。幼儿园、小学,注重听、说、读;初中、高中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只注重写,忽略听、说、读;最终导致大学阶段听、说、读、写、译能力差,培养的应试型人才掌握的只是“哑巴英语”,无沟通能力。2.教学工作者。各个教学机构从事英语教学的工作人员的配置有待优化。部分院校存在人员过多、机构臃肿、教师素质不高等问题。
(三)教学资源浪费
教学资源作为教育系统中的必备条件,是系统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转换的基础。目前,社会对外语教学的投入大,收效小。在我国,英语教育资源的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是教育发展的一个突出矛盾,也是中国教育差异的显著特色和具体体现。教育投入的差异、教育环境及条件的差异、生均教育经费的差异、教师收入的差异、师资水平及教学质量的差异较为普遍,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整体平衡发展。
二、教育的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
(一)生态结构
教育系统的教阶结构反映出不同的教育层次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教育过程,而这种结构与年龄层次密切相关。按照教育规律,不同的年龄阶段应该接受不同层次的教育,而这种教育不仅来自课堂教学,更依赖于社会环境和语言环境。当今的父母,为了能够让孩子不落后于别人,从牙牙学语开始,便让其学习英语,直至结束高等教育。这样,一个人的英语学习生涯至少达10年之久,但结果是仍然无法跟外国人交流。笔者认为,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相比母语,并没有足够的语言环境和社会环境,因此,要使英语学习变得更有成效,构建素质型英语教育的社会生态环境十分必要。
(二)生态环境
英语教育的生态环境是以英语教育为中心,对英语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着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元环境体系。按照层次划分,可理解为:1.英语教育的生态环境是以英语教育为中心,综合外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组成的单个或复合的教育生态系统;2.以单个学校或某一教育层次为中心构成的,反映教育体系内部的相互关系;3.以学生的个体发展为主线,研究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社会和精神因素组成的系统。此外,英语教育生态学还要考虑到教育对象内在的生理和心理环境。
(三)运行规律
英语教育生态规律是以生态学观点来研究英语教育与外部生态环境之间及教育内部各环节、各层次之间本质的、必然联系的基本规律。教育生态系统通常有四个关键环节,即:1.生态环境;2.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的输入;3.转换;4.人才或成果的输出。教育发展的数量、规模和速度要在国民经济的承受范围之内,即教育生态的发展要遵循耐度定律,量力而行。教育生态的个体、群落、系统在自身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各种生态因子都有自己适应范围的上限和下限,只有在此范围内,主体才能得到良好发展。
三、英语教育生态环境构建的影响因素
(一)政策因素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力度的加大,英语也逐渐凸显出其重要性。我国政府适时制定并采取了一系列英语教育政策,虽然这其中存在一些问题,但英语教育的重要地位已经确立。近来,我国政府试图通过试点,调整英语课程设置、课时及考试安排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比例,这并不代表英语教育的重要性有所降低。作为一种语言交流的工具,我国政府只是要提醒公众不要把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到笔试能力上,而是要能真正地驾驭英语。具备英语交流能力仍然是就业、升学、出国交流的重要标准。
(二)资源因素
在英语教育这个生态系统中,教学主体在教育生态环境的影响下,依次开始初始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课堂是教育系统中的具体呈现形式,也是一个小的生态群落,其中,不乏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教师和学生作为生态主体也是生产者,在资源充足的环境下,会更有效地分解和消费所生产的知识。教育圈内的人才流、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等良性循环,也就达到了生态的平衡。
(三)环境因素
构建英语教育生态模式,不仅要求构建生态课堂,更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等。我们能做的即是在适应规范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创造英语教育的社会环境,包括媒体环境、语言实践环境等。
四、英语教育生态环境构建的对策与建议
(一)主观上树立生态教育理念,强化英语教育生态观
作为教学工作者,应彻底摒弃传统的英语教学法,钻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及过程,转变自身角色,塑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树立生态教育理念,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模式,重视英语的实践和应用教学,平衡听、说、读、写、译五大技能,融汇人文知识,寓教于乐。作为英语学习者,则应彻底抛弃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从根本上找出自己学习的动机和动力,确定自己的主体地位,强化教育生态观,寓学于乐。
(二)加强校企合作办学,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
按知识层次划分,教育资源包括品牌资源、师资资源和市场资源。若保持英语教育的生态平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市场机制在其他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教育资源作为公共资源的一种,受教育者始终是受益主体。如何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笔者认为,应该加强校企合作办学,了解市场所需,有针对性地培养相应的人才。
(三)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英语课堂
在生态英语课堂系统中,教师是生产者,借助于良好的课堂环境,将知识分解,输出给学生;学生在输入的过程中,将所获的知识进行分解,同时输出,进行语言的交际。在此过程中,学生输出效果的好与差,不仅取决于教师、学生的主观因素,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环境的好与坏。如果课堂环境良好,教师情绪佳,学生输入、输出的效果就会好,从而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反之,如果课堂环境较差抑或教师的情绪不佳,输出方式不当,则会影响学生的输入过程,学生的输出效果也自然会受到影响。因此,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的生态英语课堂的关键在于课堂环境的设置。一间温馨、明亮的教室,一盆花,优雅洁净的桌椅,和蔼可亲的微笑,和谐友善的对话,由衷热情的赞美,都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英语课堂所必备的。
[
参考文献]
[1]李帮琼,冯维.课堂生态观的研究进展[J].新课程研究,2007(3).
[2]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一、引言
在企业行为中,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一种独特的行为方式,并且该行为的决策以及制定都是从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发。因此当外部的宏观环境产生变动时,企业就会根据环境变化,通过改变自身的一系列行为来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潜在风险。具体来说就是企业会通过缩减开支等方式,应对宏观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以此来减少企业的社会责任。
二、企业社会责任概述
企业社会责任指的就是企业在创造了利润,以及对股东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企业员工、消费者以及社区的一系列责任。因此,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要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不再将经济效益作为企业经营的唯一目标,在生产过程中应该重视企业员工的价值,并且关注企业对消费者、对社会的贡献。因此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就应该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企业应该在其所能影响的范围内,尊重并支持对国际社会做出维护人权的宣言。第二,在生产过程中,不包庇、不隐藏侵犯人权的行为。第三,禁止任何形式的强制劳动行为。第四,切实有效的废除童工。第五,杜绝在用工或者是职业方面的歧视行为。
三、我国宏观经济因素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
1.宏观经济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
在宏观经济背景下,企业的一系列行为必定会受到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并且我国的研究人员对此也进行不少研究。从企业自身的发展角度出发,通过分析企业资本结构与宏观经济两者的关系我们可以知道,我国企业的资本结构与宏观经济因素之间具有极强的关联性,并且上市企业的资本结构调整行为存在一定的反周期现象。此外,通过进一步分析,我们还可以发现包括实际贷款利率、通货膨胀率在内的一系列宏观经济因素与我国上市企业的资本结构也具有一定关联。
2.宏观经济对信贷风险的影响
根据具体事例可知,在发生金融危机的时候,企业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重点就是信贷风险。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可以发现,在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下,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呈现出了顺周期性的现象。同时,还发现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增长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宏观经济因素的持续影响下,企业通常都会更加重视自身的经济效率,并以增加自身权益为主要内容,从而忽略了通过改善外部环境应对经济风险的方式,就像商业银行在面临宏观经济影响时,为了保证自身的贷款额度,而放宽对贷款质量的要求。
3.宏观经济与企业进出口行为
在企业的进出口贸易中,影响其增长率的宏观经济因素有许多,比如:第一,国民经济的收入情况,以及外汇收入的情况等等。通常来说,从国外进口商品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企业的经济收入,而外汇收入的增加会使国内的出口商增加。第二,国内商品价格的变化以及国外商品。假如国内商品的价格相对便宜,那么价格优势就会在国际市场得以凸显,出口量就会增加。反之,如果外国商品的价格相对较低,则国内的进口量就会增加。由此可见,宏观经济因素可以直接影响我国企业的进出口行为。
4.宏观经济因素与市场价格
在金融发展中,股票市场价格作为金融指标之一,宏观经济因素对其具有重要影响。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宏观经济因素进行细分,从而分为固定资产投资、外商直接投资、生产者价格指数、工业增加值货币供应量以及制造业采购
指数,然后对以上几点进行透彻分析就可发现上述指标都与股票市场价格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同时,商品的零售价格指数、居民消费的价格指数、进出口贸易的顺差值等相关变量对股票市场的收益都具有不利影响。而国民生产总值、企业景气指数以及城镇居民经济收入等变量对于股票市场的收益具有积极影响。此外,不仅是股票价格,对于产品市场价格而言,宏观经济因素对其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5.宏观经济对其他因素的影响
在企业行为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宏观经济因素不仅对上述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对于企业的“股权债务”也有影响。在宏观经济上行时,企业的融资偏向于“股权-债务”;而在宏观经济下行时,企业的融资便会偏向于“债务-股权”。由此可见,宏观经济因素对企业的一系列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在不同的宏观经济因素影响下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后果,且影响程度并不一致。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下企业更好的履行社会责任可以使整个产业进一步提升,甚至还有可能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但是从我国的企业行为来看,大多数企业更愿意通过以缩减成本的方式来面对危机。这是因为我国企业对履行社会责任仍处在发展阶段,并且对此并没有详细的了解,因此从发展角度来看,我国企业应该对履行社会责任进行全面的了解,从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11749.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2―4208(2012)05―0055―02
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精神疾病,与癫痫的发作类型和病程有关,具有慢性、发作性的特点。患者由于脑异常放电累及的部位和病理生理改变,加上长期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出现精神症状,发生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社区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常发生攻击行为,也存在不良的心理社会因素。本研究旨在探讨社区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攻击行为特点及心理社会因素。
1 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2011年9月抽查了汕头市潮阳区城南、棉北、文光、和平镇(街道)4个社区300例已建档的精神病患者,其中38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占12.7%。38例患者中男23例,女15例;年龄13-57岁,平均(33.4±10.3)岁;未婚(含离异)26例,已婚12例;学生7例,农民16例,工人3例,无业12例;病程6个月一24年,平均(7.4±6.9)年;家族有阳性癫痫病史2例,阳性精神病史4例;既往癫痫发作形式:大发作16例,精神运动性发作11例,大发作合并精神运动性发作(或混合发作)7例,小发作4例;精神障碍的表现形式:发作性精神障碍29例,持续性精神障碍9例;症状分布:感知觉障碍9例,思维贫乏18例,妄想10例。心境恶劣24例,精神运动性兴奋11例,人格改变15例,遗忘16例,智能损害14例。
1.2方法向家属或亲朋了解病史,向患者询问患病经过及体验,进行现况体检和精神科检查。帮助患者填写自制的调查表,内容包括主要心理问题、解决途径、对待心理问题的态度、社会功能、社会影响、社会危害以及攻击行为。按患者是否发生攻击行为再分别比较其不良心理社会因素的差异。对于无法1次调查完成者,通过多次调查,参考建档的病历,调查有关心理社会因素和攻击行为情况。
1.3统计学处理各调查项目量化后输入电脑,应用软件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y2检验,P
2 结果
2.1攻击行为发生率及表现特点
38例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中伴攻击行为11例,不伴攻击行为27例,攻击行为的发生率为28.9%,其中,言语攻击7例次,人身攻击5例次,对物体攻击5例次。
2.2攻击行为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伴攻击行为患者有更多不良的心理社会因素,其中,个性不良、对治疗失去信心、婚姻不稳定、人际关系紧张、感觉社会地位低下等因素与不伴攻击行为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武术作为一种社会遣产并不是一代人创造的,而是我们的祖先及后人的共同努力经历史的洗炼而积累起来的辛劳作品,如摩尔根所述“人类是通过经验知识的缓慢积累,才从蒙昧社会上升到文明社会的”,心理学资料也表明,人的心理机制及价值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发展起来的,而是历史的选择和时代推动的双重作用。在原始的蒙昧时期,武术处在一个模糊孕育的初级阶段,武术传授作为武术传承的载体更是原始、古老、模糊,更谈不上系统、规范,但其一具萌芽便向历史庄严的宣告出人类生存发展对其渴然的需求,因为武术的存在并非在原始人每代身上都有着存与灭的演绎,而是一经发生便承延不断,正是武术传承不可置否地承担起这一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
原始的武术教授主要存在于以血统关系为基础的族群内部,为了生命的延续或在自然界面前不至于被毁灭。原始武术学习产生的这种心理动机不是对武术价值宏展中产生出来,也不是对武术价值的自觉认识中产生出来,而主要是出自于“维生”的功利目的,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从维持个体或群体生活必须的生存中产生出来的。普列汉诺夫在《没有地址的信》中引用人类学家著作中的大量材料证明了原始的各种活动的产生都有着原始人的功利目的,原始的武术传承正是出于这样一种价值标定。
人类生存进化史和人类文明发展史的现实无不告诉我们,人的生存是首位的,抛弃了人类的生存也不能有人类文化的产生、人类其它需求的存在,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述“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同时武术传承作为人类社会现象的特定表现形态和有机组成部分,必然和普遍的人类社会现象有着内在联系,这是社会文化传承的基本属性。这种基本属性根本地制约着和规定着武术教授现象的内容和特征。对武术传承来说它应该怎样进行、具体内容怎样并非自己孤立决定的。它的具体形态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互动的产物,而且,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被赋予极浓重的政治色彩。当然,对武术传承具有根本影响的是社会物质生产活动,从原始的武术传欢迎进入dylw.net授到现代的武术教学无一脱离社会环境诸因素的导限。
社会和环境这两个词所概括的现实内容及特征,古今中外有着较大的丰富性。《说文》中讲“周礼二十五家为社”把“社”作为社会活动的组织单位,《管子·乘马》记有“方六里,明知曰社”,“社”成了地理单位,“会”指人联会集合,“社会”指人们汇集一处。1903年严复把斯宾塞的《社会学原理》翻译为《群学肆言》取得了与西方“社会”一词完全相同的含义,在学术界社会的内涵有着众说纷纭的界定,我们姑且不管社会学家对“社会”一词的界定如何,时代的发展,历史的进步是勿庸质疑的,特有社会环境条件下的武术传承呈有各自具体内容及与众不同的特点,人类文化史和教育史均表明武术的产生先于儒学,武术教学的存在同样先于儒学教学。在儒学未现的前历史阶段,原始武术教授是原始人文化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刀、斧、弓、矢既是生活工具又是维护生存的武器,我们民族的祖先就是在这些简单的原始工具中演绎着原始武术传承的雏形。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后,教育渐成系统,武术教学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随着人们生活经验的丰富和认识的深化与拓展,武术教学由简单趋向复杂,由杂乱趋向系统。
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具有明确的客观性,武术传承的存在与进步也正是出自人类社会的客观需求,正是因为人类能动地创造了社会,社会又以其客观力量规范着人们的行为趋向。武术传承的具体形式理所当然地只有满足社会的需求,才能正常的发挥其社会功能,实现其存在的价值。同样,社会主体的需要具有复杂的结构性,社会在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时必须处理好社会系统内部人造系统和自然系统的融合关系。武术作为这样复杂系统中的一支,要不断和社会总系统进行能量、物质、信息的交换,就必然要跟随社会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适应。武术传承与时代环境因素相适应与特定社会形态下的政治经济气候相吻合无疑是推动其不断完善发展的直接动因。从人类之初武术教授的最初萌芽到现代文明高度发达武术已作变异发展的今天,人类历史发展的数千年的坎坎坷坷、跌跌荡荡中,人类社会存求的风风雨雨、沐雪浴霜中武术传承要与社会历史环境相融合的铁律无一更改。
参考文献:
上世纪初时,发起第一次主动学习浪潮的是一批改革传统学校的教育家,他们呼吁以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但他们对于改革大多数学校并不成功,仅维持着为少部分人服务的精英学校。第二次主动学习浪潮风行于20世纪60至70年代,罗杰斯的《自由学习》开始风靡一时,主动学习方法和小组活动在许多学校被引进;著名的皮亚杰学校强调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重点要求学生学会如何思考。然而一阵风过后,主动学习再一次陷入低潮。目前,始自20世纪90年代的第三次主动学习浪潮明显与以前不同。学校、政府和雇主由于各自不同的原因开始支持学校里的主动学习,建构主义理论以及各种研究实验为有效的主动学习模式奠定了基础。
一、主动学习的概述
主动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二者之间并没有截然分明的界限,就定义来说,主动学习首先是一种学习形式,要求学生自己(或在教师协助下)决定学习内容以及如何学习,包括选择学习目标、制定时间计划、自己检查学习进度、自己管理学习、独立理解、对正确和错误进行反思。第二,主动学习与智力活动有关,重视学生在学习中对自己智力的挑战程度。也就是说,主动学习既要求自己抉择,又要求积极思考。
主动学习者需要哪些技能和态度?Simons等人为此做了大量的文献调查。他们发现当学生单独或与同学在一起时(没有教师指导情况下)能够而且愿意去学习,这时的技能和态度包括个人自治、时间管理、反思和自我调节等能力。还有一种是针对实践学习的,涉及的能力有:学习者能从其所学中寻找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各种情境,重视反思,寻找反馈信息,利用机会创新和实验,探索多种有吸引力的和具有挑战性的情境。
二、主动学习在当今倍受关注
1.学习者。对学习者来说主动学习比被动学习有更大的吸引力。当学习者能自己决定学习任务、挑战自己的智力时,他们受到更大激励因而兴趣倍增。在决定学习任务时,学习者能联系自己以前的知识储备和自己的需要,他们会更有信心,而且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动机行事,独立地或与同学合作发现问题和找出问题的答案,他们可从中学到很多有价值的能力,比如社交技能、决策能力、承担责任等。更重要的是,主动学习让学生有一个学会学习的机会,他们通过实践锻炼可以逐渐学会如何学习。
2.教师。主动学习对教师也很重要的。如果学生主动学习动机越来越强,能够越来越主动地开展自己的学习,那么教师激励学生学习方面的作用自然就会减少,但同时教学方面就变成越来越大的智力挑战。
3.学校。主动学习对学校本身也很重要,因为它们面临劳动力市场新的需求,对此他们不可能保持沉默。
4.雇主。近来有关劳动力市场的研究文献表明,雇主比较看重其雇员的学习能力和对终身学习的积极态度,需要那些学得轻松迅速、而且乐意学习的职员以促进和带动企业内的集体学习。
5.社会。社会也大量需要有能力学习的人。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各方面都在快速变化,一个人不可能在学校或年轻的时候学会所有东西,所以终身学习对每个人都很必要。
三、影响主动学习的因素
从前述中我们知道公众已经广泛认同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及其需求,但是许多教师和研究人员普遍认为大多数学生并没有表现出主动学习者的特征,也就是说他们仍然不是主动学习者。
1.学校的组织和管理。学校政策先导做得不够,对学生主动学习关注太少,而且在学校里学生很少有机会进行主动学习,因为课堂上几乎依然是传统的以教师为指导,时间表上安排的自我学习时间也远远不足。
2.教师。许多教师并没有足够重视学生的学会学习和主动的自我学习。他们没有过多激励和引导学生这样做,有些老师还怀疑这些活动会占用过多时间,另外有些老师则专注于教授特定学科的内容知识而忽视了传授该领域内专门的如何学习的技能。还有就是并非所有教师都具备足够的知识和技能来指导和培养学生如何主动学习。
3.学生。学生并非都愿意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得新的学习技能。他们一方面没有真正认识到这些技能的益处,担心学习这些技能会耗费他们过多精力。另一方面,学习者常常有习惯的学习方法和固有的看法,这些很难改变。他们宁愿跟着教师讲解的内容,也不愿进行自我的主动学习。
4.其他因素。并不是所有学习任务都适合主动学习,所以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要根据特定的学科领域、专门的学习任务和特定类型的学习者进行调整。另外,拥有学习技能是否是教育本身的一个目标仍不明确,导致学习技能的培养以及评估都产生了问题。
四、如何引导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
如前所说,主动学习的发生要求学习者具备学习技能、自信,能够在任务和情境中发挥主动
学习的精神,同时需要社会和教育大环境能重视主动学习、提供主动学习的机会。所以,要引导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就必须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学会学习的策略,这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合作。
1.教师方面。首先,教师自己要确定主动学习的价值,并愿意把部分学习的控制权与学生分享,给予学生练习策略学习的机会;另外,教师课前要经过精心准备才能保证学生有效地进行主动学习。在主动学习活动的组织和实施中,教师要扮演挑战者、激励者、监督者、诊断者、学习模范和评估者等角色。
2.学校方面。首先,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包括一般性学习策略(目标设置、计划、自我监控、复习等)和具体的学习策略(复述、分类、作小结、列提纲、画示意图等)。
其次,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它在个体的整个智力活动中处于支配地位,能控制调节活动并能促进个体思维的创新。
再次,引导学生参加智力要求更高的学习活动,这对提高学习质量很重要,同时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3.学生方面。学习一种学习策略之后,要付之于实践并坚持不懈才会有效。那些相信自己的学习成功与努力分不开的学生与其他学生相比,要更为经常地使用自己已经习得的策略。
4.外部环境。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必须要在一个支持性的环境中进行,教师要提高准备水平、实际操作能力和监控能力,这需要教育专家的指导,给他们提供实际范例。学生学习技能的检测要得到教育机构的支持,教学评价要反映实际教学方法的变化,这些都需要各方面的通力合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