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儿科护理的特殊性

儿科护理的特殊性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0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儿科护理的特殊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儿科护理的特殊性

篇1

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安全防范意识不强,因此在我院接诊的病例中经常会遇到儿童骨折。长沙市芙蓉区红芙蓉区红十字医院外科护理人员根据儿童骨折的特点,在护理工作中运用恰当的护理措施,提高患儿的护理质量,取得了满意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我院外科2009——2012年共收治凹陷粉碎性颅骨骨折,肱骨髁上骨折,股骨干骨折,股骨颈骨折,骨盆骨折,面骨骨折,胫腓骨骨折等骨折患儿102例,见表1。

2结果

针对儿童不同种类骨折的特点,采取一般护理与专科特殊护理,术前专科护理和术后专科护理相配合的方法,护理效果良好。102例患者经术后8个月-1年随访,骨折全部达到临床愈合,愈合时间8-16周,临床疗效满意。

3讨论

3.1骨折患者一般护理[1-2]

3.1.1心理护理减轻患儿焦虑不安,消除恐惧心理,克服依赖心理,诱导患儿服从护理行为。

3.1.2观察与评估询问患儿有关受伤的过程,记载神经血管状况、体温、脉搏、毛细血管灌流情况,记录发绀、肿胀、红斑、触痛和畸形等肉眼所见的损伤,推断可能损伤的部位。

3.1.3疼痛的护理措施对骨折引起的不同类型的疼痛采用药物治疗、Aircast冷疗、磁热疗、电疗等不同方法对症护理,动作准确轻柔,避免给患儿造成额外的痛苦。

3.1.4石膏固定的护理要将患肢抬高以减少或避免患肢发生肿胀;如出现以下状况:皮肤的颜色发紫,皮肤的温度发凉,指端或趾端有感觉减退或消失等,要立即通知医生松解石膏;石膏表面应通风,用支被架,防止大小便弄污石膏;定期清理掉入石膏里的渣屑,按摩石膏边缘的皮肤,促进血液循环,并清洗患儿的皮肤,预防压疮。

3.1.5牵引护理牵引前剃光皮肤局部毛发,清水洗净,涂上滑石粉或安息香酸酊,保护皮肤并且增强胶布的黏度;牵引时查看胶布及绷带有无松散或脱落,有无胶布过敏;牵引中应随时察看双下肢有无血管神经受压迫症状,腓总神经是否受压,踝关节能否正常活动,牵引部位皮肤有无水疱以及发痒和感染情况,随时查验小夹板松紧度。

3.1.6功能锻炼上肢骨愈合后即可马上开始功能锻炼,下肢损伤则先求关节功能恢复,再行负重训练。可通过使用镇痛药物,尽量减轻患儿锻炼时的痛苦,力争取获得初次锻炼的成功。在后期锻炼时,提醒患儿在锻炼注意自我保护,活动量一定要逐步推进,防止活动过度再损伤。

3.1.7皮肤护理使用石膏等外固时,要防范皮肤擦伤、压疮等发生;用胶布固定和牵引者,应防止胶布过敏,如有破溃,局部施药处理;清洁全身皮肤,预防皮肤湿疹和皮炎的发生。

3.1.8饮食护理患儿应选用清淡的半流食或软食,摄入富含维生素C、D的水果、蔬菜、鱼、肝等和虾皮,排骨强筋健骨的食物;不吃辛辣、油炸和生冷和油腻酸辣的食物。

3.2骨折患者专科特殊护理[3-4]不同类型儿童骨折的特点不同,应采用不同专科护理方法,见表2、表3。

4结论

通过本研究可见,在护理工作中采用一般护理原则结合专科特殊护理方法,针对患者病情状态在术前、术中、术后采取相应对策,有利于提高护理和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范丽莎.儿童骨折的特点与护理[J].健康必读:下半月,2011,01(12):200-201.

篇2

【中图分类号】R47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256-01

俗语有言:“宁打十个大人针,不打一个小孩针”。儿科,有人把它称为“哑科”,因为就一个医院而言,儿科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科室,医护人员服务的对象全部是小孩,多半无法讲清或者不能完全说清自己的病情、症状和需要,同时,还要面对忧心如焚、对孩子疼爱有加的父母亲人等。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护士的素质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儿科护理的项目和时间都比成人要多,护理涉及的内容更加广泛,笔者根据多年护理工作的经验,从儿科护理要求的特殊性出发,结合儿科护理的特点,谈谈新时期儿科护士所应该具有的素质。

1 儿科护理的特殊性

1.1 病人的特殊性:儿科病人有两个特点,一个特点是年龄偏小。儿科病人大都是14岁以下的儿童,更多的是婴幼儿,他们对护士或穿白衣服的人有害怕感,因此既不容易沟通,又不容易配合,这就要求护士既要有责任心,又要有爱心、耐心,对年龄较大的患儿,还要保持一颗童心,以便和患儿沟通,得到患儿的信任。另一特点是陪伴人多。现要大多是独生子女, 他们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宝贝,当其生病住院时,一个孩子患病,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格外紧张焦虑,对护士操作要求较高,所以护士既要配合医生医治小儿机体上的疾病、考虑小儿心理需求,又要顾及多个家属的情感需求,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儿心理特点和患病小儿不同的心理反应,给予贴心的护理。

1.2 观察的特殊性:儿科患儿的病情特点是起病急、变化快,但是患儿的年龄小,或者是不会说话的婴幼儿, 不像成人那样能用完整确切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哪里不舒服,或者根本不能表述自己的情况,而多是由父母或其他人代诉,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所以要求护士在观察病情时必须仔细检查、仔细观察,做到勤巡视、勤观察、勤检查,同时要对家长耐心宣教,及时沟通,以便及时发现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杜绝隐患。

1.3 护理的特殊性:由于小儿生理、病理、发病过程以及恢复情况都不同于成人,因此,我们在护理儿科疾病上就有其特殊性。儿科患儿用药剂量小,输液分步多,加药频繁,要求护士在配药时一定要计算准确,配制精确。在进行小儿静脉穿刺要做到动作温柔、正确迅速。操作前,护士要全身心放松,心情不能紧张。同时要做好认真细致的准备,检查针头是否带钩、是否锐利,针头大小与血管粗细是否一致要做到一看二摸,稳、准、轻。一看仔细选择血管较明显且走行较直的静脉血管,且静脉呈蓝色。遇到有些小孩发育得较好,长得肥胖,看不清血管,或者脱水的婴幼儿,其血管细而干瘪,这时凭看是无济于事的,就得二摸,凭手的感觉。动脉可触到搏动,静脉则没有搏动感,但有柔软感,摸清静脉走向,再进针,如果有一种轻微的“落空”感,或针头阻力突然消失,且见头皮针内有回血,则说明针已进到血管,穿刺就成功了。

2 护士素质的高标准

儿科护理的特殊性,对护士的要求就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2.1 过硬的专业素质:随着医学的发展,儿科护理技术已发展到具有比较复杂的临床护理技术、抢救技术及先进的检查技术。过硬的业务素质、丰富的科学知识及熟练的操作技巧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必要条件,护士不仅要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同时更应具备能否准确判断患儿的体征及潜在的迹象,及时解决患儿的健康问题的临床实践经验。另外,要加强对患儿及家属的健康教育,指导其正确地面对疾病,掌握日常生活护理要点。

2.2 优异的心理素质:护理工作除业务素质之外,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面对患儿及患儿家长的焦虑、恐惧,不仅要具有耐心,更主要的是要有真挚的同情心。在病房巡视过程中,遇患儿家属焦虑恐惧之时,要诚恳和蔼地与家属交流,从而在护理工作中充分展示护士的聪明和智慧、敏锐的洞察力、丰富语言的表达力、情感的感染力。这样患儿及患儿家属就非常愿意与护士沟通交流,心情显得格外轻松,信任和满意浮在面容,有利于患儿疾病的恢复,促进了儿科护理工作效率的提高。

篇3

伴随医学的不断完善发展,医疗模式也出现了较大的转变,医学服务对象开始从单纯生物意义上的人转变成整体化治疗,也就是“生物--社会--心理--环境”为一体,实现自然与人、病与人的统一[1]。故护理模式也相应的出现改变,由原来的“以患者为中心”转换成“人性化服务”,全面诠释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日渐从根本上全面完善医学服务,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发展,诚信服务社会,服务于每一位患者。儿科作为医院的特殊科室,护理工作有着其复杂性与特殊性,不过护理服务的理念是一样的,要想给予患者最佳的护理服务,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关键。

1 儿科护理的特殊性

由于儿科的护理对象所处年龄段各不相同,性格特点存在差异,有着普遍性,也有特殊性,为了能够提供给每位患儿最佳的护理,护理人员需注重观察每位患儿的特点,选取相对应的护理办法。患儿住院治疗时,陌生的环境人群使他们大多存在恐惧感,一般不会主动配合治疗、护理,加上自身的病痛等各种因素的不良刺激,患儿常常表现出任性、焦虑,抗拒治疗,一就医便哭闹,甚至打骂医护人员或就诊时逃跑,导致就医难,对疾病的疗效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不但家长焦急烦躁,而且使得护理工作难度增加,压力颇大[2]。这时候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就十分关键,故儿科护理人员需不断强化培养心理素质,保持较佳的心态,做到因材施教。作为儿科护理人员应恪守护理服务规范,真诚对待家属与患儿,积极热心与之沟通,使其感受到护理服务的人性化,赢得患儿的信任,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自信心。

2 增强培养心理素质

2.1开展针对性护理对策 儿科护理的对象均为孩子,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各方面条件比较优越,性格也各有差异,要求护理人员注意观察不同患儿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状况,了解其对外界刺激的耐受情况,给予其相应的鼓励、安慰,乃至表扬,面带微笑,真诚的与他们沟通,使其消除对外界的戒备。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重视的问题不相同,应给采取适当的护理方式。对几个月的婴儿,大多缺乏安全感,所以家长的配合尤为重要。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请患儿最亲密的人尽量放松陪同,逗他们玩。对于12个月至2岁的小儿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兴趣,护理操作时,可以利用周围的环境或新鲜实物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对于2~4岁的小儿能够理解大人的意思,对事物有一定的认识,护理操作时,可以采用一些鼓励性的话语或者分散其注意力。另外,还需依据患儿心理的具体变化适时调整护理方式。

2.2“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热情亲切的对待患儿及家长,消除其对护理工作的疑虑,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让家长放心。对于突况,要冷静沉着,合理解决,并要耐心的解释给家长,告知其具体情况,缓解家长的焦躁情绪,避免医护冲突。

2.3积极应对普通及突发事件 护理人员遇到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如儿科平常工作量较大的静脉穿刺,绝大部分家属都希望护士能“一针见血”,而由于技术操作难度及患儿的个体差异,护士往往很难做到这一点。在未能做到“一针见血”时家属往往会不高兴,焦躁,甚至打骂护士。遇到这种情形,要求护士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尽量化解家属的不良情绪,不要因为家属情绪影响护理操作。又如患儿病情类似但存在差别,若不细心便发现不了,或者患儿较多,抢救紧急,可能出现慌乱情况,此时便需要护理人员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否则极易导致护理质量降低,甚至出现医患纠纷。故儿科护理人员必须拥有灵活的头脑,冷静应对紧急状况,以平和的心态配合医生做好急救治疗工作。

2.4完善沟通技巧 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常扮演各种角色,与患儿接触,与家长谈话,与医生沟通等。既要帮助医生实施治疗方案,又需家长的协助,更离不开患儿的配合,故护理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儿科护理人员,应学会站在患者与家属的立场考虑,应把每位患儿看成自己的亲人对待,不论身份,不看地位,一视同仁。此外,做好日常护理工作的同时,儿科护理人员要积极学习业务知识,学习新的护理理念,不断完善沟通的技巧。

3 心理素质在儿科护理中的意义

儿科护理具有特殊性,主要因为护理对象是孩子,一般父母家人都对孩子十分疼爱,不忍其受苦,当患儿接受治疗护理时,其紧张程度不亚于孩子,此时儿科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特别重要,既要护理好患者,又要顾虑家长的心情,还要选取与之相应的护理措施。

儿科护理具有复杂性,医疗纠纷也相对要多,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学习更多的人文知识,在护理患儿的同时,注意患儿和家长的心理需求,及家庭社会对患儿与家长的影响。护理人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设身处地的为患儿着想,促使其早日康复。这都需要具备较佳的心理素质。

在儿科护理工作中,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深深的影响着患儿及家属。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儿科护理员需要从我做起,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积极热情的态度,真诚的对待每位患儿,使他们放松身心,配合治疗,早日恢复健康。

4 结论

总之,伴随医学模式的发展,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人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与较强的业务水平将是直面挑战的必然条件。更应加强服务意识,继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提升自己[3-4];并且立足岗位,视患儿的利益为根本,最终为患儿的康复作出最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润娥.儿科护理中以人为本的思考[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8):57-58.

篇4

儿科患者年龄小,不可等同于成人的护理服务,在沟通交流方面存在较大难度,因此儿科护理工作进展困难、工作压力大[1]。进而导致病房管理困难、护理人员欠缺等后续问题,本文就基层儿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难点进行探讨,并总结应对策略,具体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市10所基层医院的35名儿科护士开展调查,所有护士均为女性,年龄23~47岁,平均年龄(35.1±2.6)岁,工作年限为2~25年,平均工作年限(13.7±3.4)岁。

1.2方法 通过访谈的方式了解所选35名基层儿科护士在日常工作中所遇到的难点,并对访谈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2 结果

通过分析总结,得到基层医院儿科护理工作难点主要表现为这样几方面的内容:①患者特殊性,儿科是专为儿童进行医疗服务的科室,所有患者均为儿童,且大部分儿童都未能清晰表达自己的感受,加上医院环境氛围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患儿易产生焦虑、担心等情绪,甚至对白衣医护人员均产生恐惧感,因而哭闹不止,不配合治疗。这种情况下,家属通常对护士的要求比较严苛,但在条件有限的基层医院,不仅医疗软硬设备欠缺,护理人员自身素质也难以满足患儿家属的预期要求,医患矛盾随之渐生,极不利于患儿的治疗与康复。例如,给予患者行静脉穿刺时,患儿出于害怕而不停哭闹,陪同家长心疼孩子而不断指责护士操作不当,致使护士心理压力大,难以冷静行再行穿刺,严重时耽误患儿最佳治疗时机;②护理工作压力大,特殊的护理服务对象正是导致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大的主要因素。由于面对的是幼儿,因此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理论知识等要求更高,尤其是在实际操作能力方面,提出更严格的要求。例如,与患儿沟通时,由于患儿不能准确表达出自身感受及想法,护理人员只能通过观察以及与家属耐心沟通来获取患儿的想法,了解患儿的真正需求,这就要求护士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能从细节处入手,观察患儿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以及时采取应对措施;③病房不易管理,由于基层医院的病房设施、环境条件相对较差,儿科病房床位不足,因此当有更多的孩子前来诊治时,将不可避免的出现增加床位的情况。病房内增加床位后,相应的护理人员也会增加,由于目前多为独生子女,孩子生病会使父母、祖父母、外租父母均来陪同,甚至还可能有姑姑、阿姨等亲戚前来慰问,致使小小的儿科病房容纳了众多无关人员,从而使病房难于管理。人员的嘈杂会使患儿更显得心烦、燥乱,情绪难以平稳,进而哭闹不断,再加上亲属探望过程中不重视医院卫生,随意扔东西、喂药喂饭不注意处理外流物,从而导致医院空气污浊,增加病房管理难度。例如,在冬季,陪同亲属担心孩子着凉,而紧闭窗户,但室内空气污浊,在无法流通的情况下,致使发生交叉感染,加重患儿病情,从而给儿科病房的管理增大难度;④缺乏护理人员,由于基层医院的发展空间有限,福利待遇不高,致使愿意从事基层护理工作的高质量护理人员非常少。而且在基层医院工作的儿科护理人员,通常工作量较多、工作压力非常大,因此难以抽空补充专业知识,再加上基层护理人员能够参与培训的机会较少,致使很多基层的儿科护理人员不愿留在儿科工作,并希望自己尽早脱离儿科的束缚,调至其他岗位。从而导致儿科护理人员人手紧张,甚至存在基层医院儿科护士严重不足的现状。繁忙的工作任务与沉重的心理负担,再加上无丰厚的福利待遇支撑,致使儿科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显著低下,从而更易增加患儿家属的投诉机会,给医疗安全埋下隐患,进而频繁引发医疗纠纷。

3 讨论

儿科的服务对象比较特殊,导致其一些工作在开展过程中的难度比较大,尤其是对于基层医院来说,各方面的条件有限,导致其在开展日常工作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难点比较多,针对其所面临的难点,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提出下列几点对策:

3.1提高儿科护理服务质量 对患儿的关怀和积极的沟通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首要前提;医院需积极教育护士保持友善的服务态度,并主动、热情、耐心的服务患儿;对患儿及家属均应微笑服务,主动与陪同家属进行交流,了解患儿基本情况;多关心、体贴患儿,尽量从患儿角度思考问题,满足患儿的要求,并把当患儿当做自己的亲戚、朋友来对待。对患儿及其家长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讲解患儿所患疾病相关知识以及相关护理知识,在护理服务过程中重点强调孩子的心理感受。

3.2激励护理人员服务积极性 在基层医院的管理中,可以通过采用激励措施,促进儿科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及积极性。例如,采用定期考核机制,鼓励患儿及其家属参与相关护士护理工作的评价。对于评价较低的护理人员,护士长需与其进行交谈,了解具体原因,并从思想方面、工作态度方面以及责任意识方面积,积极给予相关护理人员工作指导,引导并鼓励其在未来的工作中,与患儿及其家属均能和睦相处。对于评价较高、颇受患儿及家属喜爱的护理人员,也应当给予相应褒奖,以鼓励其继续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

3.3政府、医院财政支持 基层医院的财政支持能力,通常与所属区域的经济条件、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等有着莫大的关联[2]。由于儿科性质特殊,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需要政府和医院在财政投入方面,可以给予儿科更多的倾斜。这可有效改善儿科诊疗环境。例如,温馨的病房和诊室会让患儿心理得到放松,从而使其心情舒畅,易分散其注意力,有助于医生和护士的诊治工作的顺利开展。人性化的病房环境还可以让孩子们缓解心理恐惧,也可使情绪焦躁的家长缓解紧张的压力。此外,充足的财政支持可使基层医院,有能力购买先进的诊疗设施,对提高诊断和治疗的效率和质量具有积极意义。此外,还可适当改善护理人员的员工福利,从而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总结发现,当前基层儿科护理工作的难点主要表现为:患者特殊性、护理工作压力大、病房不易管理、缺乏护理人员。由此可见,现代社会基层儿科护理工作中还面临着很多的工作难点,医院要能够及时了解儿科护理工作难点所在,并采取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以便于有效的提升儿科护理质量,降低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

参考文献:

[1]韩颖.细节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5,17(11):77-79.

[2]汤小英,汤小坤.临床基层儿科护士工作压力源调查与对策研究[J].医学信息,2015,28(22):498-500.

篇5

门诊是病人来医院就诊的第一站,儿科门诊是一个诊疗人群密度较高的场所,我们每天接触前来就诊的患儿及家属量大,而在儿科门诊中护士面对的是家庭中的宝贝。焦急万分的家长、繁忙的护士、嘈杂的环境,往往是儿科门诊易产生护患纠纷影响医院医疗就诊秩序,我们在儿科分诊台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有时很棘手,但我们掌握了儿科门诊的特殊性,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沟通。使矛盾化解确保了患儿的就诊安全及就诊秩序,所以儿科门诊护患沟通显得尤为重要。

一、儿科门诊的特殊性:

1、儿科门诊部护理对象:新生儿――14岁儿童、他/她们、幼小、语言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差,无法表达自己的病情及需要。家长的法律意识及对患儿的保护意识增强,对医护人员每一句话都及其敏感,我们工作中的任何细节、一举一动,都在家长的注视下。稍有疏忽就会引起不满,所以互利共组的风险高。

2、儿科门诊季节性强:秋季腹泻多,冬春季上呼吸道感染高发期患儿集中,护理工作繁忙,任务重、工作压力明显增大。

3、家长给患儿的就诊心情迫切:希望医疗过程快,及早就医。儿科患儿就诊时间长,因此,候诊时间也常。孩子生病家长不能忍受孩子受疾病的折磨,由于诊疗程序的繁琐,排队频繁、家长情绪急躁、易激动。患儿哭天喊地,家长吵吵嚷嚷,有时失去理智,将不满情绪发泄到护士身上。

二、护患技巧的沟通及对策:

1、提高儿科门诊护士的自身素质:儿科门诊的特殊性,决定了儿科门诊成为了护患矛盾的多发点,我们掌握了家长就诊时的心理特点。具备了稳定健康的心理素质,做到了遇事不怒、百问不厌、多解释、多安慰、疏导、劝说、鼓励。如发现冲突冷静自己,多做自我批评,减少正面冲突,千万不能有过激行为,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预防矛盾,防止纠纷的发生。

2、增强服务意识:仪表端庄、文明礼貌、服务规范尊重患儿及家长,接诊时面带微笑,主动迎接,介绍环境、讲就诊程序、就诊时相关制度、电子报号系统、医生出诊情况、减少患者的陌生感。如当前患儿及家属排队等候时,护士告诉患儿家长当前医生是第几个号这样家长做到心中有数,、注意听看,耐心等待,防止号过,做到有序就诊。掌握了沟通技巧才能服务于病人,缓解生疏感及紧张感。减轻心理压力、积极配合医护。

篇6

【关键词】满意度;儿科;护理工作;特殊性

“三好一满意”窗口服务活动在全国卫生系统开展着。笔者所在的成都市温江区妇幼保健院对此项活动更是十分重视,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具体举措,给患儿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努力争创“三好一满意”医院。儿童医院的患者往往是14岁以下的儿童,更多的是婴幼儿,常言说的好“宁打十个大人针,不愿打一个小孩针”由此就可以感受到儿科护士工作的难度和儿科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家长成为患儿的发言人,家长对护理工作的评价成为衡量儿科护理工作满意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1 人力资源配置和工作环境因素

1.1 护士编制配置不足:随着国家医保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国民就医意识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家长对患儿疾病的重视,使得医院护理编制配置无法补齐快速增长的就医率带给护士的高强度的工作量,由于儿科护理工作存在着婴幼儿不配合的问题,再加上小儿血管较细,静脉输液或肌内注射往往需要几个护士或者大人一起来约束激动的患儿,才能提高穿刺的成功率,才能保证药物准确注入的同时,不出现针头折在患儿臀部上的情况,这对儿科护士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超负荷的工作影响了工作质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群众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2 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儿科护士所处的工作环境常是患儿的哭闹声震耳欲聋,家属的争吵声,对患儿的责骂声不绝于耳,相比其他科室的同年资的护士,在儿科工作的护士听力受损程度更大,使得护士不仅要有较大的体力付出,还要承受沉重的负性心理压力,嘈杂的环境和紧张的工作处境使得护患之间无法清晰和理智的进行沟通,优质化护理无法准确表达,群众满意度无法有效提升。

2 护士自身的主观因素:

2.1 工作责任感的差异:临床工作中,由于护士的工作强度大,倒班生活影响日常休息,加之女性家庭负担重,使得很多护士对自己的工作抱有排斥和埋怨心理,但又因为自身学历和文化水有限等原因,无法寻觅到待遇更优厚的工作,使得一些护士在埋怨中工作[2]。护士工作责任心差,把消极情绪带到工作中,对患者和家属失去耐心,当患儿家属提出疑问时只是给予敷衍的回答,很容易造成护患纠纷;对于儿科用药常需要精准计量到0.1 ml,护士在进行护理操作时不能认真进行“三查七对”,疏忽之间可能造成严重的护理差错,甚至危害到患儿的生命;患儿往往不能准确的描述不适症状,儿科护士责任心不强的话,会疏于对患儿的病情观察,错过患儿的最佳治疗时机,甚至是抢救时机,给患儿预后和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所以,护士责任心的提高是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提高群众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的重要环节[3]。

2.2 业务技术水平要求高:儿科护理技术,尤其是静脉穿刺技术对护士的要求非常高,差之毫厘会失之千里,儿科用药常需要根据患儿体重进行严密计算,进行药物计量、剂型的转换,护士不能牢固掌握儿科用药剂量,剂型的转换,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等,不但影响用药速效,耽误患儿的治疗,更可能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造成护理差错事故;儿科护理工作,尤其是婴幼儿护理工作中,常需要使用一系列精密医疗器械进行病情监测和治疗,护士不能娴熟掌握医疗器械的使用,会贻误治疗和抢救时机,护士在临床工作中不能熟悉各项监测仪器的显示指标, 不能及时把患儿的治疗进展和病情变化告知医生,可能会错过及时处理危机状况的时机。

2.3 沟通技巧有待提高

2.3.1 沟通意识的欠缺:在我国临床护理中,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还在不断完善中,优质化护理的步伐还没有根深于每个护理工作者的服务意识中,护士与患者之间的沟通,经常受制于繁重的护理工作,护士往往忽略了护患沟通的重要性,进行各项操作前没有有效的解释,解答焦急的家长的各种询问时没有耐心,言语冷漠,从而进一步加重了家属的疑问和对医疗单位的不理解,降低了群众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4]。

2.3.2 沟通技巧知识的缺乏:医院的主要工作萦绕提高医疗护理技术水平展开,一个好的医务工作者除了要有精湛的业务水平之外,还要懂得和患者沟通的技巧,从心理上帮助患者,救治患者。护士在与患儿和家属接触时,由于沟通技巧方面的知识掌握不足,对儿童心理学知识和教育学知识的匮乏,无法了解患儿和家属的心理需求,无法使用正确的沟通方式来解释好各种治疗对患儿的帮助,或错误的使用了言辞和沟通手法,不能做到有效沟通,即使初衷是为了患儿着想,却可能带来错误的引导,引起家属的反感和患儿的抵触。

3 根据服务对象的特殊性采取灵活的措施

3.1 患儿的特殊性:儿科患者大都是14岁以下的儿童,更多的是婴幼儿,由于曾经有过的生病就医经历和受到家长的错误诱导,患儿对护士有非常强的惧怕感,尤其是对护理工作更是不予配合,很难沟通[5]。患儿受到自身教育程度,个人耐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影响,使得他们对疾病与不适的表达能力有限,护士往往不能从语言交流中得到准确的关于疾病的信息;婴幼儿各项生理机能的不完善,起病急、变化快,使得他们的病情变化不易观察,对护理人员的观察能力、责任心和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

3.2 家属的特殊性:随着计划生育普及和推广,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孩子的疼惜和宠爱已然成为每个家庭的重中之重,孩子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儿科家属的特点主要是一个孩子患病,较多的家中成员处于极度焦虑之中,每次陪同医院的往往就要有三四个人,相互之间对患儿照护的摩擦往往会带到医院之中,加之对患儿的重视和紧张,家长常要求护士的穿刺每次都一次到位,最低程度减少患儿的痛苦,家长对患儿的重视和维权意识的调高,使得儿科护理工作的氛围高度紧张,家长对护士业务技术水平和服务态度的要求非常高,护士与家属之间不能促成融洽的沟通氛围,进一步加大了对患儿进行护理操作的难度,使得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大幅度下降[7]。

通过以上因素的分析和阐述,说明儿科护理工作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我们同仁们具有各方面优秀的素养,不仅要有非常过硬的专业操作技术,还需要我们学习相关的儿童及成人心理学,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塑造良好的外在形象美,温和的面部表情,优美的体态,轻柔的动作,缩短医患距离,掌握语言的艺术,巧妙利用游戏,注重首因效应,掌握沟通的技巧,具有敏锐的观察,保持稳定愉快的情绪,设身处地地站在病人的立场上行事。

希望可以与护理同仁们一起努力,共同克服客观因素的影响,注重提升个人职业素质的同时,进一步增强护理工作的责任感,不断学习和拓展知识,提高业务技术水平,通过与患儿及家长的有效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从而进一步提高群众对儿科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何素珍,续桂俊.儿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J].山西医药杂志,2008,9(3):287.

[2] 朱亚红.沟通交流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07 ,45(21):113.

[3] 蒋旭华,张 丽.患儿家属焦虑原因分析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6):586.

篇7

以人为本属人文学的范畴,在护理实践中则集中体现在对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权利与需求、人格与尊严的关心和关注[1]。在儿科护理中坚持以人为本既是规范人性化、优质化护理服务原则,是提高护士素养和品格的途径,也是适应时展,丰富整体护理内涵的实践与创新。近年来,我院在儿科护理中全面推行以人为本,取得了满意的社会效果,也证明了坚持以人为本是丰富和发展现代儿科护理学重要组成部分。

1在儿科护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必要性

1.1以具体措施落实“五心”服务的内涵

如接待热心做到“五主动”:主动起立、接物、问候、自我介绍、入院介绍。耐心解释做到“四个不”:不直呼床号、对询问不说不知道、对难办的事不说不行、患者有主诉不说没事。着装仪表“四不要”:内衣不外露,发辫不过肩,化妆不过分,首饰不佩戴。这些顺口溜在大家反复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中,逐渐转变了大家的观念和行为。同时也巩固了“五心”服务的内涵。让病人感受到温馨规范的护理服务,一种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观念在广大护士的心中逐渐形成。

1.2 以人为本等新型护理理念在儿科护理中具有特殊意义

儿科存在着特殊性,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家中的小宝贝,当其生病住院时,父母格外紧张焦虑,往往会对医护人员提出较高的要求,护士既要配合医生医治小儿机体上的疾病和考虑小儿心理需求,又要顾及多个家属的情感需求,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儿心理特点和患病小儿不同的心理反应,给予恰当的护理。因此,在关注疾病的同时,关注患儿及家属的心理需要,家庭、社会对患儿及其家属的影响。坚持“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呵护健康、奉献社会”的服务观念不仅能促进患儿早日康复、恢复健康,也有助于减少或防止这种纠纷的发生,化解相关矛盾。

1.3提倡以人为本有利于提高护士素养和品质

提倡“人文护理”对护士职业的品质、性格、思想、情感、智慧、理想提出了更高要求,能促进护理人员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加强人文知识培训。

2儿科护理中如何推行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儿科护理全面推行以人为本的理念,除了提高认识,转变思想外,更需要护理人员在护理服务中以患者的利益和需求为中心,采取注重个性和突出人本服务的具体措施,重点体现在环境营造、模式转变和服务改善三个方面。

2.1营造人性化服务环境

如今绝大多数医院都强调环境幽雅,设施完善。从人文关怀的要求上说,儿科病房则根据生理与心理特点设置独特环境,如尽可能多摆放绿色植物和鲜花,使用防滑地板,墙上悬挂各种壁画,以自然景色和可爱的卡通人物为主,画面色彩温和宁静,使人心情愉悦、欢快。被褥以温馨的天蓝色为主,消除儿童恐怖心理。此外,还要设置便捷的传呼系统,随时使患儿得到护士的帮助。

2.2倡导人性化服务模式

对于患儿来讲护士扮演着多种角色,母亲、姐姐、老师、朋友等。护士与患儿接触最多,护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患儿及家长以深刻的心理影响。一个训练有素的儿科护士要注意个人仪表和风度,才坚持文明礼貌用语,态度上要热情、和蔼,更主要的是要多主动接触患儿,取得患儿及家属的信赖。如对婴幼儿多抚触、搂抱,善于用玩具逗其开心,对比较懂事的患儿可通过讲故事、玩游戏、询问一些学习、生活方面的需求,调节医患关系及患儿的精神和心理状态,尽快消除陌生感和恐惧感。此外,交接班时要注意真诚问候,出院时的要多叮嘱与祝愿。

2.3丰富人性化服务内容

对患儿及家属的人性化服务不仅仅是简单的态度和蔼,更重要的是按照护理程序提供全程的优质服务。就儿科护理特点而言,人性化服务可概括为“四字”、 “四送”。 “四字”是指“技”、“情” 、“忍” 、“乐”,即,提高技术操作水平,尤其是静脉穿刺技术,以消除患儿“怕打针”的恐惧心理,减轻患儿痛苦;对患儿、家属时时处处真情相待;对患儿的不恭言语和行为、家属的报怨都要忍让在先;尽可能增加患儿的欢乐情绪。“四送”是指入院时送温暖,包括在送水、生活安排、协助检查,指导用药对初入院者要特别关心,尽快缩短双方距离。对儿童而言,在微笑中安慰、叮咛比直接告诫作用更加强烈;康复出院时送祝福,建立一种长久的友爱。

2.4强化人性化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本身就是以人为本护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科护理中的健康教育需要注重细节,讲求方式。一是要制定儿童健康教育活动计划表,在介绍疾病防治、饮食要求、用药指导、体育锻炼等知识时,要根据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学习习惯选择恰当方式,如将健康教育内容制成卡片,采用一对一方式进行、多示教、编写讲述小故事等,寓教于乐;二是可进行集体沟通,对某一季节发病率高的疾病对患儿家长进行集体沟通、宣教和检查指导;三是办好儿童健康教育的宣传栏,版面上生动活泼,最好以儿童所喜闻乐见的卡通、漫画为主。

3儿科护理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

儿科护士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在临床工作中承受较大的压力。对专业技术要求高,特别是静脉穿刺、危重患儿的抢救与护理,也由于独生子女这一特殊群体,患方对儿科护理工作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再加上人员编制不足,三班倒的无规律生活,使儿科护士承受着相当大的压力。护士长定期与护士进行思想沟通,开展护患座谈会,加强护患沟通。尽量争取提供晋升、深造、福利待遇上的优惠政策。对工作出色的护士进行表扬和奖励。制定护理缺陷记录,根据表现、工作量、承担的风险大小实行奖金二次分配。打破“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

坏一个样”的工作模式,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积极性,保证护理工作质量[2]。

4实践效果评价

篇8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151-01

儿科病房收治的对象为心理、语言、行为发育不够成熟的小儿,患儿年龄小,病情变化快,症状不典型,意外事件多,护理技术操作难度大,护士工作量大,容易发生差错事故。针对儿科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我们应善于识别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各种不安全因素采取相对应对策,使护理安全风险防范于未然[1]。

1 影响儿科病房护理安全的因素分析

1.1 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岗位职责是工作的指南,是护理的法宝[2]。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直接影响儿科病房护理安全。实际工作中,少数护理人员责任意识欠缺,诸如查对不严,交接班不认真,违反操作规程,巡视患儿不及时,导致打错针,发错药,抽错血,为患儿抽血或静脉穿刺后忘松止血带等现象的产生。值班时未体现慎独精神,不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从而延误治疗和抢救时机。

1.2 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儿科护士不仅需要具备一般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还需要具备儿科护士特殊的素质要求,要求护士具有爱心、耐心、同情心。由于护士超负荷工作,加上社会地位相对较低,使护士身心疲惫,工作质量下降,易发生差错事故。个别护理人员对业务不熟练,观察病情不到位。服务态度不好,解答问题语言生硬,或不予解答,不能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甚至与家长发生冲突。这些因素容易影响儿科病房护理安全。

1.3 带教因素:由于护生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熟悉程度欠缺,基础理论薄弱,操作能力较差,必须在带教老师指导下进行工作。带教老师的指导十分重要,直接关系护生业务能力的提高和责任心的加强,从而影响儿科病房护理安全。

1.4 病房管理因素:病房是患儿治疗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应当加强管理。特别是上呼吸道感染和肠道感染的流行季节,患儿多,房间拥挤,恢复期和急性期患儿共处一室,如果不能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易发生交叉感染,这些也会成为影响儿科病房护理安全的因素。

1.5 用药安全因素:小儿在用药上特殊性强,用药剂量小,个体差异大,加药程序复杂,新药品层出不穷,药物的商品名称繁多,剂量复杂,不易掌握,易发生配错药,剂量换算错误等。家长不遵医嘱给患儿服药。由于儿童血管壁薄,通透性高,在输液过程中使用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穿刺部位常出现皮肤苍白,渗出肿胀,甚至坏死等,给患儿带来痛苦。这是影响儿科病房护理安全的重大隐患。

1.6 患儿及家长因素:患儿年龄小,不配合治疗,一些家长缺乏医学常识,不遵守医院规章制度,不配合治疗和护理,经常住院患儿家长的依从性差等。这些行为也给儿科病房护理安全带来影响。

2 针对影响儿科病房护理安全因素的护理对策探讨

2.1 加强护理人员责任心:由于护士的工作有章有循,通过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护理行为达到安全和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和保障护理质量[3]。应严格履行岗位职责,遵守护理工作制度,执行各种护理操作常规,真正用制度约束自己,用制度来管理自己。护士的责任要具体化、明确化,要求每个人要到位尽职,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到位,对工作负责,对患儿负责。要熟练掌握儿科护理技术操作,减少患儿的痛苦和不必要的伤害,将护理隐患消失在萌芽状态。

2.2 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重视专业理论学习和技术操作训练,尤其是对急救技术的培训,通过培训,护士的专科理论水平得到提高,熟练掌握护理抢救知识和抢救技术,能做到反应速度快、稳、准。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才能得到家长的尊重和理解。提高自律性,尤其倡导值班护士的慎独精神,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准则,不要侥幸某次用污染的针头给病人注射没有引起感染,也不能轻视值班时减少巡视病房次数的做法,要学会换位思考,加强与家长和患儿的沟通,增进理解,使他们有安全感和信任感。儿科病房陪护家长频繁更换,面对每一位家长的提问应心平气和,耐心地用通俗易懂,符合个性化的语言向家长说明,杜绝护理纠纷的发生。

2.3 加强护生的带教和管理:加强对护生的带教和管理是儿科护理安全的一个重要环节。分配到本科室的护生首先要接受护理安全方面的教育,了解护理对象的特殊性,熟悉本科的环境,疾病护理常规,儿科特殊的治疗和护理,使他们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工作中应有带教老师正确引导,全程监督,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规程,同时要求带教老师加强责任心,做到放手不放眼,耐心讲解、示范,因人施教,带教期间在保证护理安全的前提下,要让护生学有所获,完成实习进修计划。

2.4 加强病房管理:改善患儿的就医环境,分流患儿,分室收治不同时期,不同病种的儿童,减少探陪人员,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地面湿式打扫,病室内每日空气消毒2次,每日开窗通风2~3次,保持病室内空气清新,保持温湿度适宜。每月对空气、无菌物品、工作人员的手、物品、消毒液进行检测。做到一婴一用一消毒,控制示教人数,加强医护人员手的消毒,避免交叉感染[4]。

2.5 确保患儿用药安全:组织护士学习保障用药安全的重点内容,如通过收集药品说明书,组织业务学习,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无菌操作原则等。儿科用药根据公斤体重计算药量,具有用药量小,用药种类多,间隔时间短,护士在配药时要精确计算,忙而不乱。经常进行技术操作培训,提高护士的技术水平,力争“一针见血”,尽量使用留置针,如病情需要可实施PICC,减少对患儿的伤害,确保护理安全。向家长宣传安全用药知识,让家长了解药物使用的目的,服药注意事项。

2.6 做好健康宣教:对患儿应给予关心爱护、抚摸、微笑,经常给他们激励性的语言,让他们配合治疗和护理。针对一些家长缺乏安全意识,以及医学知识缺乏,对治疗护理不了解所存在的问题,采取不同的健康教育方法。

3 结论

儿科护理人员要做好安全隐患的防范,消除不安全因素,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护理技术操作水平,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认真执行各项护理常规和操作规程,加强对儿科病房的安全护理管理,确保护理安全。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以患儿为中心,把患儿的生命放在第一位,为患儿提供安全、满意的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冠芳.新生儿病房护理安全管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10:133.

篇9

【关键词】 儿科 护理 纠纷 防范

儿科护理人员面对的是一种特殊性的群体,随着人民的需求越来越高,给儿科护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所以儿科护士必须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涵养,以严肃、认真、谨慎、耐心的态度为患儿、为家属做好每个护理细节工作,满足其心芸理需求,减少护患纠纷。

一、 儿科护理纠纷产生的原因

⑴ 人员配备和环境的原因

护理队伍配备不足,是目前护理一大问题,护士长期超负荷工作影响护理质量,尤其是儿科护理工作,随着季节性的发病率增多,工作量大。由于人力不足所致的超负荷劳动,致使基础护理不到位,更不用谈做好细节工作,影响护理工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而引起的纠纷。从病儿进到住院部住院至护理人员完成对患儿的各项操作治疗,需要一连串的手续及需一定的时间,患儿入院后未得到及时的治疗而产生焦虑,引起争执。或因输液过程中,输液针口肿,拔针后未及时给予重穿刺输液和接液体不及时,有的患儿只有一个人陪护,在各种生活问题上无法照应,护理人员无法关心、帮助、照顾到位而引起的纠纷。

⑵ 护士的言行举止对家属影响的原因

护士的言行举止对患儿及家属很有影响力。患儿及家属刚到医院,本来对医院就产生陌生感和恐惧感,对患儿的病情焦急,望医护人员尽快给予治疗,护士常处于患儿哭闹的嘈杂环境中,除要付出较大的体力外,还要承担沉重的心理压力,造成身心疲惫,此时护理人员用冷漠的表情,生硬的态度,以及不恰当的语气对待患儿家属,患儿家属就对你评价为态度恶劣,不可信任的护士。使家属对医护人员产生极坏的影响,从此纠纷就出现了。

⑶ 护士基本技能不熟练的原因

儿科的护理工作对象是一种特殊群体性工作,他们之中都是独生子女多,一个患儿住院就有1至4人陪护,患儿身体娇嫩,又处于无知无助,适应能力弱,见到穿白大衣的医务人员就哭闹,不愿接受各种治疗,加之家人的宠爱,心痛小孩痛苦,同时对护理人员期望值过高,对护士的技术操作无信赖感,造成挑剔、否定拒绝的态度,为将患儿痛苦降低到最低限度,要求护士操作一针见血、一次到位。此时,无形中造成护士精神高度紧张,加上护士心理素质差,技术操作不够熟练,操作时未达到家人的期望,给小孩带来痛苦与恐惧而引起纠纷[1]。

⑷ 护患沟通问题的原因

儿科工作是一种特殊性工作,而对儿科护理人员的要求越趋严格,心理素质差,操作不熟练,在进行儿科静脉穿刺,特别是进行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在操作前未与家长做好细节解释工作,一旦穿刺不成功,家人就对你产生不满意、不信赖,以为你把他的患儿作练习、作试验而引起纠纷。输完点滴后拔针,因小儿特殊,粘贴的固定胶布较多,而且有部分粘贴在头发上,护理人员匆匆忙忙的拔针,不注意某个细节动作,引起小孩的疼痛哭闹,家长的不理解引起家人反感而产生纠纷等等。

⑸ 患儿家属的原因

由于家属对医护人员期望值过高,缺乏医学知识,对护理人员的技术操作效果难以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易造成挑剔,有的经济条件好的,认为出了钱给医院,就要求护理人员由他摆布,不听从解释,不理解医护工作,影响各项工作及沟通的工作进行。

二、 儿科护理纠纷的防范

一旦发生护患纠纷,不仅影响了医院正常的工作秩序,也增加了医院经济负担,损害了医院合法的经济效益,挫伤了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影响了医院和医护人员在社会上的声誉,着重做好以下几点:

⑴ 合理配备护理人员

壮大护理队伍,增加护理人员编制,加强临床一线护士的配备,特别是儿科护理人员的配备,合理调配人员,合理排班,改变长期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从而提高儿科护理质量,促进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做好、做细,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⑵ 加强护士业务素质提高

过硬的技术是架起患儿及家长对护理人员理解与信任的桥梁。儿科护理人员中要有过硬高超的护理技术,这是通过平日锻炼培养的结果,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总结经验,特别是年轻护士,要虚心学习,虚心请教,年轻护士向高年资护士学习,有过硬的本领,才赢得病儿及家属的称赞和信任,才能提高病人满意度,降低投诉率,减少护患纠纷发生。

⑶ 恰当语言沟通与细节观察

在沟通交流中护理人员态度和蔼、热情、关心、同情心,应用恰当的语言,注意语言上的某个细节谈话,对患儿语言温柔,清晰易懂。赞美,称呼尽量用小名和昵称。对家属语言规范礼貌,多用解释性语言,对家属提出的疑问,给予合理的解答,并观察家人的细节表现如何,是高兴、焦虑、抑郁等。对此细微观察做出判断,根据情况予以安慰。并用手轻轻抚摸患儿的额头,握握小手,当家人照顾不便时给予帮助解决。取得其配合和认可,杜绝护患纠纷[2]。

⑷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护理人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对于有些家属说话粗鲁,行为莽撞,护士不能使用伤害性的语言,有损医护人员的形象,一切应从患儿健康出发,有高尚的情操,心平气和面对危机妥善处理,化解矛盾。良好的职业道德是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护理人员更要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做好护理细节工作,任劳任怨。俗话讲:细微之处见精神,细微之处见作风,细微之处树形象。细节工作决定护理人员服务工作作风,质量水平和效率。

总之要加强护理管理,要诚实谦虚,文明礼貌,态度和蔼,作风严谨,技术过硬,工作认真,细心、耐心做好每个护理环节中的细节工作,千万不能存在侥幸心理,只有有效地防范医疗纠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纠纷造成的不良影响,从而提高医护人员的信誉度和积极性,进而促进医院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

篇10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121-02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及维权意识增强,医疗行业面临较大风险。尤其在开展儿科护理工作过程中,面对特殊的患儿群体,如果出现护理纠纷问题,既影响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也会造成社会不良影响,甚至不利于护理人员的正常工作与生活。因此,要求儿科护士必须提高风险意识,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水平,减少发生护理纠纷的可能性,构建和谐护患关系。

1 儿科临床护理纠纷的产生原因

1.1 技术水平薄弱。对于年轻护士来说,由于参加工作的时间较短,临床经验不足,再加上儿科护理工作的难度较大,稍有疏忽就会造成患者家属的质疑;如果出现问题,年轻护士的应变能力不强,专业知识不全面、业务水平不熟悉,难以及时解答患儿家属的疑问,可能造成家属对医护人员失去信任感,进而激发不满情绪。

1.2 缺乏法律意识。当前,一些护士在工作过程中缺乏法律意识,不能严格按照医疗规范开展工作;工作态度不好、服务水平不高。例如,在工作中,一些护士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对待患儿家属的态度冷漠、语气生硬,容易产生语言上的矛盾,引发护理纠纷[1]。另外,由于医院工作环境的特殊性,要求护士保护患儿隐私,但是由于护士没有认识到自身义务以及患者权利,因此也成为引发临床护理纠纷的原因之一。

1.3 护理文件存在缺陷。一方面,医生记录与护士记录存在出入,缺乏医护之间的有效沟通,造成护理记录的内容与医嘱或医疗记录相矛盾;另一方面,护理记录过于片面,缺乏对护理的全程记录,对于患儿的病情变化以及护理中出现的问题、解决措施等均属空白,病情记录重点不明确,难以发挥护理文件的重要作用。

2 预防儿科临床护理纠纷的相关建议

2.1 提升儿科护理的整体水平。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是提高儿科临床护理工作的基础所在,也是防范护理纠纷的首要条件。医院应提高意识,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法培养儿科护理人才,鼓励儿科护士积极参与继续教育、进修活动;邀请本院专家或者外院专家进行培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树立培训目标,强化监督与检查职能,从整体提升儿科临床护理水平[2];另外,医院还应定期举办各种竞赛、活动,如护理操作比赛、儿科护理辩论赛、儿科护理讲座等,全面提升护理质量,避免由于技术原因或经验原因而引发的护理纠纷。

2.2 加强与患儿家属的沟通。首先,护士应严格遵循护理程序,有针对性地做好患儿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工作,包括入院宣传、治疗与护理宣传、检查指导、手术宣传、出院指导等,让患儿家属充分了解护理要点以及配合事项,减少患儿恐惧心理,以积极配合治疗,达到康复效果;其次,护士每天进行护理操作过程中,应加强与患儿以及家属的交流,注意掌握沟通的技巧,要求语言简洁明了,以鼓励的话语为主,加强诱导,促使患儿及家属充满信心,消除紧张情绪,加强对护士的信任感;再次,充分听取患儿与家属的反馈意见,遵循“换位思考”原则,为患儿提供全方位、安全性的护理,实现融洽的护患关系,利于临床治疗的顺利开展。

2.3 增强法律意识。不断提升护士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与法律意识,对于已经产生的差错或者护理纠纷,应深入分析原因、积累经验,提高防范意识与防范能力。法律作为行为规范准则,护士人员应积极应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同时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确保双方合法权益。另外,做好护士人员的法制教育工作,也是减少临床护理纠纷的重要途径,组织儿科护士认真学习并掌握《医疗事故处罚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深刻贯彻法律精神,树立以患儿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服务观念,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临床护理工作[3]。

2.4 提高护理文件的规范性。提高护理文件的规范性,尤其加强学习书写病历的基本知识,引导护士认识到护理文件的重要性,以此作为判定医疗事故的重要依据,也是反映治疗过程、治疗效果的根本依据。因此,提高护理文件的记录水平与记录质量非常重要,与护士自身利益及患者利益密切相关。规范性的护理文件,必须及时、清楚、准确、客观地记录患儿病情状况,应注意记录的连续性,且保持与医嘱、医疗记录的一致性,从时间、内容、格式等基本相符,为临床提供保障。

3 结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法律意识增强,同时对医院护理工作提出更高要求。鉴于儿科患者的特殊性,医院应提高意识、端正态度,公平、冷静、客观地对待并处理儿科临床护理纠纷问题,不断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及护士人员的综合素质,强化服务观念,全心全意为患儿着想,加强与患儿家属的沟通,认识到护理工作可能面对的各种法律问题,及时消除隐患,获得患儿家属及社会的认可,树立良好的医务形象。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121-02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及维权意识增强,医疗行业面临较大风险。尤其在开展儿科护理工作过程中,面对特殊的患儿群体,如果出现护理纠纷问题,既影响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也会造成社会不良影响,甚至不利于护理人员的正常工作与生活。因此,要求儿科护士必须提高风险意识,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水平,减少发生护理纠纷的可能性,构建和谐护患关系。

1 儿科临床护理纠纷的产生原因

1.1 技术水平薄弱。对于年轻护士来说,由于参加工作的时间较短,临床经验不足,再加上儿科护理工作的难度较大,稍有疏忽就会造成患者家属的质疑;如果出现问题,年轻护士的应变能力不强,专业知识不全面、业务水平不熟悉,难以及时解答患儿家属的疑问,可能造成家属对医护人员失去信任感,进而激发不满情绪。

1.2 缺乏法律意识。当前,一些护士在工作过程中缺乏法律意识,不能严格按照医疗规范开展工作;工作态度不好、服务水平不高。例如,在工作中,一些护士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对待患儿家属的态度冷漠、语气生硬,容易产生语言上的矛盾,引发护理纠纷[1]。另外,由于医院工作环境的特殊性,要求护士保护患儿隐私,但是由于护士没有认识到自身义务以及患者权利,因此也成为引发临床护理纠纷的原因之一。

1.3 护理文件存在缺陷。一方面,医生记录与护士记录存在出入,缺乏医护之间的有效沟通,造成护理记录的内容与医嘱或医疗记录相矛盾;另一方面,护理记录过于片面,缺乏对护理的全程记录,对于患儿的病情变化以及护理中出现的问题、解决措施等均属空白,病情记录重点不明确,难以发挥护理文件的重要作用。

2 预防儿科临床护理纠纷的相关建议

2.1 提升儿科护理的整体水平。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是提高儿科临床护理工作的基础所在,也是防范护理纠纷的首要条件。医院应提高意识,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法培养儿科护理人才,鼓励儿科护士积极参与继续教育、进修活动;邀请本院专家或者外院专家进行培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树立培训目标,强化监督与检查职能,从整体提升儿科临床护理水平[2];另外,医院还应定期举办各种竞赛、活动,如护理操作比赛、儿科护理辩论赛、儿科护理讲座等,全面提升护理质量,避免由于技术原因或经验原因而引发的护理纠纷。

2.2 加强与患儿家属的沟通。首先,护士应严格遵循护理程序,有针对性地做好患儿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工作,包括入院宣传、治疗与护理宣传、检查指导、手术宣传、出院指导等,让患儿家属充分了解护理要点以及配合事项,减少患儿恐惧心理,以积极配合治疗,达到康复效果;其次,护士每天进行护理操作过程中,应加强与患儿以及家属的交流,注意掌握沟通的技巧,要求语言简洁明了,以鼓励的话语为主,加强诱导,促使患儿及家属充满信心,消除紧张情绪,加强对护士的信任感;再次,充分听取患儿与家属的反馈意见,遵循“换位思考”原则,为患儿提供全方位、安全性的护理,实现融洽的护患关系,利于临床治疗的顺利开展。

2.3 增强法律意识。不断提升护士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与法律意识,对于已经产生的差错或者护理纠纷,应深入分析原因、积累经验,提高防范意识与防范能力。法律作为行为规范准则,护士人员应积极应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同时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确保双方合法权益。另外,做好护士人员的法制教育工作,也是减少临床护理纠纷的重要途径,组织儿科护士认真学习并掌握《医疗事故处罚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深刻贯彻法律精神,树立以患儿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服务观念,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临床护理工作[3]。

2.4 提高护理文件的规范性。提高护理文件的规范性,尤其加强学习书写病历的基本知识,引导护士认识到护理文件的重要性,以此作为判定医疗事故的重要依据,也是反映治疗过程、治疗效果的根本依据。因此,提高护理文件的记录水平与记录质量非常重要,与护士自身利益及患者利益密切相关。规范性的护理文件,必须及时、清楚、准确、客观地记录患儿病情状况,应注意记录的连续性,且保持与医嘱、医疗记录的一致性,从时间、内容、格式等基本相符,为临床提供保障。

3 结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法律意识增强,同时对医院护理工作提出更高要求。鉴于儿科患者的特殊性,医院应提高意识、端正态度,公平、冷静、客观地对待并处理儿科临床护理纠纷问题,不断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及护士人员的综合素质,强化服务观念,全心全意为患儿着想,加强与患儿家属的沟通,认识到护理工作可能面对的各种法律问题,及时消除隐患,获得患儿家属及社会的认可,树立良好的医务形象。

参考文献

篇12

心理压力是个体在生活适应过程中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源于环境要求与自身应对能力不平衡。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护理模式的转变,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的心理压力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儿科护士因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与其他专业护士相比,在工作中承受着更大的心理负担和心理压力,极大影响身体健康,降低了工作质量,从而阻碍护理事业的发展。因此,分析研究儿科护士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缓解其从业的心理压力是一项重要课题。

1 儿科护士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分析

1.1护理对象的因素

1.1.1儿科患者为不能表达或不能完全表达的孩童,情绪多不稳定,加上对医护人员、医疗和护理操作、住院环境的恐惧感,容易紧张、哭闹、烦躁,不配合医疗护理工作,造成护理工作重复进行,在观察病情、健康教育、医患沟通等方面也存在很多障碍,无形中加重了儿科护士工作量。

1.1.2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爱子心切,看不得孩子遭受一点委屈,对护理操作水平要求极高,静脉穿刺要求一针见血,一旦穿刺失败,轻则辱骂,重则殴打。这无形中给护士在进行护理操作时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易产生烦躁、焦虑的不良情绪。

1.2工作环境的因素儿科患者多哭闹,异味多,一个孩子就诊,一般会有多个家属陪护,加上探视人员多,诊疗环境更加嘈杂、凌乱。专业人士用噪声测量设备声级仪测量了我院儿童中心注射室的噪声,数值高达82.5dB。护士长期工作在这种患儿啼哭、喧闹的环境中,长久以来将会导致身心疾病,同时也影响护理工作质量。

1.3护士职业因素

1.3.1目前各大医院儿科护士严重缺编,护士们长期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倒三班"的工作制度,使人体生物钟严重紊乱,生活无规律,对身体伤害大。护士工作之余还需要不断学习,使自己跟上医学事业的发展,只有不断学习,才不会落后和被淘汰。身体的疲劳和心理压力的加重,护士易出现疲劳、压抑等不良感觉。

1.3.2儿科护理工作强度大、风险高、压力大,需要很强的责任心和耐心、细心。儿科疾病病情变化快,儿科护士需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操作技能。但是各大医院儿科收入偏低,护士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久之易产生心理不平衡感和消极的工作情绪。

1.3.3当遇到患儿家长不礼貌言行时,无论是哪一方面的原因,护士都要保持极好的心理状态,积极妥善的处理好问题,做到让患者及家属满意。儿科护士长期工作在这种状态中,易产生负性心理,工作满意度下降。

1.3.4涉及医疗纠纷"举证责任倒置"的医患情况下,护理文书具有法律证据意义,是在处理医疗纠纷、医疗保障等事项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原始依据。因此,护理人员必须提高自我保护的思想意识,护理病历的书写需准确、规范。护士在完成繁重护理工作的同时,还要及时、认真的填写护理病历,这又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护士常常得加班才能完成,长此以往易造成身体的疲惫。

1.4社会因素社会地位低 社会上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重医轻护现象,护理岗位得不到尊重,其劳动价值得不到肯定和认可。护士的福利待遇、晋升职称、外出深造学习等方面也存在不合理现象,这些都大大降低了护士工作的积极主动性。

2 儿科护士心理压力的应对措施

2.1改善工作环境,创造良好工作氛围 对儿科诊疗、护理区域进行合理布局,保持工作环境干净整洁,在墙壁粘贴富有童趣的图片,以减轻患儿对环境的不适。对陪护人员、探视时间适当给与限制,尽量消除不良声音,减少噪音污染。

2.2提高儿科护士的综合素质,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2.2.1加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 ①组织新护士进行岗前培训,通过考试方可上岗;②科室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针对年轻护士,采取"老带小"一对一带教,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带教安排,通过结业考试方可独立值班;③护理部制定详细的学习方案和培训计划,加强业务理论知识学习和操作技术培训。医院定期组织护理专业知识讲座,科室有计划地组织护士进行科内专业知识学习。护理部定期对护士学习情况进行检查督导,认真抓好学习任务的落实,有效的提高护士理论、操作水平。

2.2.2加强沟通能力,减轻心理压力 举办关于沟通方法和技巧的培训班,提高护士的沟通能力。针对护士的心理压力,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掌握自我调适、应对压力、缓解心理压力的方法和技巧。医院成立护理心理支持委员会,由经验丰富、善于沟通的护士长担任,深入临床一线,了解护士们的职业压力所在,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给护士们进行心理疏导,排解护士的工作压力,并适当安排一些健康的娱乐活动,使护士内心产生一种向上的激情,得到身心放松,从而减轻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健康,快乐有效地工作。

2.3减轻工作负荷 适当增加儿科护士的床位比,缓解当前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儿科疾病有一定的季节性,应合理排班,实行弹性工作制,根据季节的变化、就诊患者数量的增减适当调整班次,使护士得到充足的休息时间。因儿科护士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应尽量安排工作经验丰富、理论操作水平较高的护士担任儿科护理工作,以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2.4激励机制 对于工作量大、心理压力大的儿科护理人员,医院应酌情给予一定政策支持,如:增加外出进修学习机会,提高奖金系数,调整夜班费等,使其得到合理的薪酬,提高工作积极性。

2.5规范、简化护理病历的书写 利用计算机或自动化仪器设备,规范护理病历,减轻护理文书工作量。

3 讨论

护理工作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双重劳动,随着社会的进步、节奏的加快,护理工作人员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这些压力如不能有效释放,会对工作、生活、身心、家庭带来很多影响,甚至造成工作上的重大差错和事故,直接影响着护理工作质量。

3.1作为儿科护理人员,应从自我做起,具备健康的身体、扎实的理论基础、娴熟的操作能力、与患儿家属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针对患儿,在多种因素的不良刺激下所表现的种种现象,要做好相应的护理工作和安抚工作,使其配合治疗、护理,提高治愈率,缩短住院天数,从而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3.2作为儿科护理管理者,应为护士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工作氛围,对护士实行"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方法,对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事不对人,不是一味责备、训斥护士,而是积极帮助护士分析查找问题、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对护士的人文关怀,为其排解心理压力,促进身心健康,提高护士的幸福指数,充分调动护士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让护士以健康向上的心态面对工作,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篇13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648-01

“医疗风险无处不在”已成为医疗卫生界的共识,护理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少风险事件在护理操作过程中由潜在变成现实,这说明风险普遍存在与护理临床活动中。提高儿科护士的风险识别能力,加强护理风险管理,成为归避风险的措施。让患儿接受安全护理,顺利康复是儿科护士必须面对的课题。

1 儿科护理风险的识别

1.1 护理行为局限性所致的风险:就每一位患儿来说,由于致病因素、发病条件、机体反应性、社会文化背景、经济状况等不同,其临床表现、疾病过程、配合能力、期望值各不相同,这些都是护理行为潜在的风险。

1.2 侵袭性儿科护理行为带来的风险:如给患儿做药物过敏实验,本身是为了预见性地避免使用某种药物,却可能因此而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为了履行告知义务,如实向患儿及家属告知疾病诊断或不良后果,则可能因此加重患儿心理压力。

1.3 儿科护理行为试验性所致的风险:所谓护理行为试验性就是护理行为的目标明确,而护理行为的过程具有不确定性而存在一定的风险。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和谐关系,不但需要较强的儿科护理技术操作能力,还应具有良好的工作方法及语言沟通和协调能力。如果静脉输液时反复选择血管穿刺,仍然没有一针见血,就可能增加患儿及家属的不满情绪。

1.4 儿科护理行为特殊性所致的风险:护士是为健康服务的,护理工作具有连续性、动态性、直接性和具体性的特点,护士在工作中与患儿接触机会最多,发生问题和纠纷的概率相对较高,有些护理行为本身就带来不良反应而增加患儿的不适应,护士应该预先通知并指导预防不良反应的方法。

1.5 儿科护理文件书写不健全所致的风险:临床护理记录是记录患者接受护理活动的全过程。护理文件书写客观、真实、及时、准确、完整,以及保存的完好性是判断护理行为正确及时有效安全的主要依据,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主要资料。护理文件在内容格式要求和管理上,必须适应举证倒置的新形式,目前的儿科护理记录,包括体温单、医嘱单、护理记录单等的填写,具有潜在的法律问题。

2 儿科护理风险的防范

2.1 加强儿科护理风险的监控:建立风险管理制度,护理安全质量的监控仅靠护理部的监控是不够的,科室每月要调查护理服务态度,督导护理规章制度落实情况。我院儿科每月到医院“随访中心”了解出院患者的意见,掌握各种信息,及时发现护理安全隐患,综合评价风险管理的成效。对潜在的安全隐患,认真分析原因,找出症结所在,完善相应的管理措施。

2.2 强化儿科护理服务意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随着患儿及家属法律意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加强,这对儿科护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儿科护理工作在服务中要牢记“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增强服务意识,转变服务观念,为患儿提供个性化的优质服务。

2.3 加强儿科职业道德的培养:提高风险意识,儿科护士尤其要重视职业道德、高度责任心、同情心、熟练的操作技术、广博的知识储备、优雅的礼仪风范、良好的护理人际关系、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这些都是防范护理风险的基本要求和保证。

2.4 准确、客观、及时地记录护理记录:儿科护理记录是护理服务过程的文字反映,也是发生护理纠纷时重要的法律文件,因此要求护理记录具有科学性、准确性、完整性。

2.5 提高法律意识,重视自我保护:根据儿科护理特点,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医疗事故管理办法》。

2.6 约束护理行为,建立和谐护患关系,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减少护理纠纷:儿科的护理风险存在于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临床护理活动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风险。

2.7 急救物品药品准备完好、到位:儿科护理人员工作繁忙,每天随时会收入危重患儿,所以急救物品、药品准备完好到位,时刻处于应急状态。

综上所述,护理风险无处不在,作为一名儿科护士在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必须熟悉有关的法律、法规,识别护理风险。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临床工作中做到懂法、守法,不断提高护理水平,防范护理风险。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