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儿科护理的特殊性

儿科护理的特殊性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0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儿科护理的特殊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儿科护理的特殊性

篇1

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安全防范意识不强,因此在我院接诊的病例中经常会遇到儿童骨折。长沙市芙蓉区红芙蓉区红十字医院外科护理人员根据儿童骨折的特点,在护理工作中运用恰当的护理措施,提高患儿的护理质量,取得了满意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我院外科2009——2012年共收治凹陷粉碎性颅骨骨折,肱骨髁上骨折,股骨干骨折,股骨颈骨折,骨盆骨折,面骨骨折,胫腓骨骨折等骨折患儿102例,见表1。

2结果

针对儿童不同种类骨折的特点,采取一般护理与专科特殊护理,术前专科护理和术后专科护理相配合的方法,护理效果良好。102例患者经术后8个月-1年随访,骨折全部达到临床愈合,愈合时间8-16周,临床疗效满意。

3讨论

3.1骨折患者一般护理[1-2]

3.1.1心理护理减轻患儿焦虑不安,消除恐惧心理,克服依赖心理,诱导患儿服从护理行为。

3.1.2观察与评估询问患儿有关受伤的过程,记载神经血管状况、体温、脉搏、毛细血管灌流情况,记录发绀、肿胀、红斑、触痛和畸形等肉眼所见的损伤,推断可能损伤的部位。

3.1.3疼痛的护理措施对骨折引起的不同类型的疼痛采用药物治疗、Aircast冷疗、磁热疗、电疗等不同方法对症护理,动作准确轻柔,避免给患儿造成额外的痛苦。

3.1.4石膏固定的护理要将患肢抬高以减少或避免患肢发生肿胀;如出现以下状况:皮肤的颜色发紫,皮肤的温度发凉,指端或趾端有感觉减退或消失等,要立即通知医生松解石膏;石膏表面应通风,用支被架,防止大小便弄污石膏;定期清理掉入石膏里的渣屑,按摩石膏边缘的皮肤,促进血液循环,并清洗患儿的皮肤,预防压疮。

3.1.5牵引护理牵引前剃光皮肤局部毛发,清水洗净,涂上滑石粉或安息香酸酊,保护皮肤并且增强胶布的黏度;牵引时查看胶布及绷带有无松散或脱落,有无胶布过敏;牵引中应随时察看双下肢有无血管神经受压迫症状,腓总神经是否受压,踝关节能否正常活动,牵引部位皮肤有无水疱以及发痒和感染情况,随时查验小夹板松紧度。

3.1.6功能锻炼上肢骨愈合后即可马上开始功能锻炼,下肢损伤则先求关节功能恢复,再行负重训练。可通过使用镇痛药物,尽量减轻患儿锻炼时的痛苦,力争取获得初次锻炼的成功。在后期锻炼时,提醒患儿在锻炼注意自我保护,活动量一定要逐步推进,防止活动过度再损伤。

3.1.7皮肤护理使用石膏等外固时,要防范皮肤擦伤、压疮等发生;用胶布固定和牵引者,应防止胶布过敏,如有破溃,局部施药处理;清洁全身皮肤,预防皮肤湿疹和皮炎的发生。

3.1.8饮食护理患儿应选用清淡的半流食或软食,摄入富含维生素C、D的水果、蔬菜、鱼、肝等和虾皮,排骨强筋健骨的食物;不吃辛辣、油炸和生冷和油腻酸辣的食物。

3.2骨折患者专科特殊护理[3-4]不同类型儿童骨折的特点不同,应采用不同专科护理方法,见表2、表3。

4结论

通过本研究可见,在护理工作中采用一般护理原则结合专科特殊护理方法,针对患者病情状态在术前、术中、术后采取相应对策,有利于提高护理和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范丽莎.儿童骨折的特点与护理[J].健康必读:下半月,2011,01(12):200-201.

篇2

【中图分类号】R47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256-01

俗语有言:“宁打十个大人针,不打一个小孩针”。儿科,有人把它称为“哑科”,因为就一个医院而言,儿科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科室,医护人员服务的对象全部是小孩,多半无法讲清或者不能完全说清自己的病情、症状和需要,同时,还要面对忧心如焚、对孩子疼爱有加的父母亲人等。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护士的素质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儿科护理的项目和时间都比成人要多,护理涉及的内容更加广泛,笔者根据多年护理工作的经验,从儿科护理要求的特殊性出发,结合儿科护理的特点,谈谈新时期儿科护士所应该具有的素质。

1 儿科护理的特殊性

1.1 病人的特殊性:儿科病人有两个特点,一个特点是年龄偏小。儿科病人大都是14岁以下的儿童,更多的是婴幼儿,他们对护士或穿白衣服的人有害怕感,因此既不容易沟通,又不容易配合,这就要求护士既要有责任心,又要有爱心、耐心,对年龄较大的患儿,还要保持一颗童心,以便和患儿沟通,得到患儿的信任。另一特点是陪伴人多。现要大多是独生子女, 他们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宝贝,当其生病住院时,一个孩子患病,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格外紧张焦虑,对护士操作要求较高,所以护士既要配合医生医治小儿机体上的疾病、考虑小儿心理需求,又要顾及多个家属的情感需求,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儿心理特点和患病小儿不同的心理反应,给予贴心的护理。

1.2 观察的特殊性:儿科患儿的病情特点是起病急、变化快,但是患儿的年龄小,或者是不会说话的婴幼儿, 不像成人那样能用完整确切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哪里不舒服,或者根本不能表述自己的情况,而多是由父母或其他人代诉,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所以要求护士在观察病情时必须仔细检查、仔细观察,做到勤巡视、勤观察、勤检查,同时要对家长耐心宣教,及时沟通,以便及时发现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杜绝隐患。

1.3 护理的特殊性:由于小儿生理、病理、发病过程以及恢复情况都不同于成人,因此,我们在护理儿科疾病上就有其特殊性。儿科患儿用药剂量小,输液分步多,加药频繁,要求护士在配药时一定要计算准确,配制精确。在进行小儿静脉穿刺要做到动作温柔、正确迅速。操作前,护士要全身心放松,心情不能紧张。同时要做好认真细致的准备,检查针头是否带钩、是否锐利,针头大小与血管粗细是否一致要做到一看二摸,稳、准、轻。一看仔细选择血管较明显且走行较直的静脉血管,且静脉呈蓝色。遇到有些小孩发育得较好,长得肥胖,看不清血管,或者脱水的婴幼儿,其血管细而干瘪,这时凭看是无济于事的,就得二摸,凭手的感觉。动脉可触到搏动,静脉则没有搏动感,但有柔软感,摸清静脉走向,再进针,如果有一种轻微的“落空”感,或针头阻力突然消失,且见头皮针内有回血,则说明针已进到血管,穿刺就成功了。

2 护士素质的高标准

儿科护理的特殊性,对护士的要求就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2.1 过硬的专业素质:随着医学的发展,儿科护理技术已发展到具有比较复杂的临床护理技术、抢救技术及先进的检查技术。过硬的业务素质、丰富的科学知识及熟练的操作技巧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必要条件,护士不仅要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同时更应具备能否准确判断患儿的体征及潜在的迹象,及时解决患儿的健康问题的临床实践经验。另外,要加强对患儿及家属的健康教育,指导其正确地面对疾病,掌握日常生活护理要点。

2.2 优异的心理素质:护理工作除业务素质之外,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面对患儿及患儿家长的焦虑、恐惧,不仅要具有耐心,更主要的是要有真挚的同情心。在病房巡视过程中,遇患儿家属焦虑恐惧之时,要诚恳和蔼地与家属交流,从而在护理工作中充分展示护士的聪明和智慧、敏锐的洞察力、丰富语言的表达力、情感的感染力。这样患儿及患儿家属就非常愿意与护士沟通交流,心情显得格外轻松,信任和满意浮在面容,有利于患儿疾病的恢复,促进了儿科护理工作效率的提高。

篇3

伴随医学的不断完善发展,医疗模式也出现了较大的转变,医学服务对象开始从单纯生物意义上的人转变成整体化治疗,也就是“生物--社会--心理--环境”为一体,实现自然与人、病与人的统一[1]。故护理模式也相应的出现改变,由原来的“以患者为中心”转换成“人性化服务”,全面诠释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日渐从根本上全面完善医学服务,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发展,诚信服务社会,服务于每一位患者。儿科作为医院的特殊科室,护理工作有着其复杂性与特殊性,不过护理服务的理念是一样的,要想给予患者最佳的护理服务,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关键。

1 儿科护理的特殊性

由于儿科的护理对象所处年龄段各不相同,性格特点存在差异,有着普遍性,也有特殊性,为了能够提供给每位患儿最佳的护理,护理人员需注重观察每位患儿的特点,选取相对应的护理办法。患儿住院治疗时,陌生的环境人群使他们大多存在恐惧感,一般不会主动配合治疗、护理,加上自身的病痛等各种因素的不良刺激,患儿常常表现出任性、焦虑,抗拒治疗,一就医便哭闹,甚至打骂医护人员或就诊时逃跑,导致就医难,对疾病的疗效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不但家长焦急烦躁,而且使得护理工作难度增加,压力颇大[2]。这时候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就十分关键,故儿科护理人员需不断强化培养心理素质,保持较佳的心态,做到因材施教。作为儿科护理人员应恪守护理服务规范,真诚对待家属与患儿,积极热心与之沟通,使其感受到护理服务的人性化,赢得患儿的信任,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自信心。

2 增强培养心理素质

2.1开展针对性护理对策 儿科护理的对象均为孩子,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各方面条件比较优越,性格也各有差异,要求护理人员注意观察不同患儿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状况,了解其对外界刺激的耐受情况,给予其相应的鼓励、安慰,乃至表扬,面带微笑,真诚的与他们沟通,使其消除对外界的戒备。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重视的问题不相同,应给采取适当的护理方式。对几个月的婴儿,大多缺乏安全感,所以家长的配合尤为重要。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请患儿最亲密的人尽量放松陪同,逗他们玩。对于12个月至2岁的小儿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兴趣,护理操作时,可以利用周围的环境或新鲜实物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对于2~4岁的小儿能够理解大人的意思,对事物有一定的认识,护理操作时,可以采用一些鼓励性的话语或者分散其注意力。另外,还需依据患儿心理的具体变化适时调整护理方式。

2.2“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热情亲切的对待患儿及家长,消除其对护理工作的疑虑,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让家长放心。对于突况,要冷静沉着,合理解决,并要耐心的解释给家长,告知其具体情况,缓解家长的焦躁情绪,避免医护冲突。

2.3积极应对普通及突发事件 护理人员遇到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如儿科平常工作量较大的静脉穿刺,绝大部分家属都希望护士能“一针见血”,而由于技术操作难度及患儿的个体差异,护士往往很难做到这一点。在未能做到“一针见血”时家属往往会不高兴,焦躁,甚至打骂护士。遇到这种情形,要求护士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尽量化解家属的不良情绪,不要因为家属情绪影响护理操作。又如患儿病情类似但存在差别,若不细心便发现不了,或者患儿较多,抢救紧急,可能出现慌乱情况,此时便需要护理人员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否则极易导致护理质量降低,甚至出现医患纠纷。故儿科护理人员必须拥有灵活的头脑,冷静应对紧急状况,以平和的心态配合医生做好急救治疗工作。

2.4完善沟通技巧 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常扮演各种角色,与患儿接触,与家长谈话,与医生沟通等。既要帮助医生实施治疗方案,又需家长的协助,更离不开患儿的配合,故护理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儿科护理人员,应学会站在患者与家属的立场考虑,应把每位患儿看成自己的亲人对待,不论身份,不看地位,一视同仁。此外,做好日常护理工作的同时,儿科护理人员要积极学习业务知识,学习新的护理理念,不断完善沟通的技巧。

3 心理素质在儿科护理中的意义

儿科护理具有特殊性,主要因为护理对象是孩子,一般父母家人都对孩子十分疼爱,不忍其受苦,当患儿接受治疗护理时,其紧张程度不亚于孩子,此时儿科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特别重要,既要护理好患者,又要顾虑家长的心情,还要选取与之相应的护理措施。

儿科护理具有复杂性,医疗纠纷也相对要多,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学习更多的人文知识,在护理患儿的同时,注意患儿和家长的心理需求,及家庭社会对患儿与家长的影响。护理人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设身处地的为患儿着想,促使其早日康复。这都需要具备较佳的心理素质。

在儿科护理工作中,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深深的影响着患儿及家属。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儿科护理员需要从我做起,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积极热情的态度,真诚的对待每位患儿,使他们放松身心,配合治疗,早日恢复健康。

4 结论

总之,伴随医学模式的发展,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人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与较强的业务水平将是直面挑战的必然条件。更应加强服务意识,继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提升自己[3-4];并且立足岗位,视患儿的利益为根本,最终为患儿的康复作出最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润娥.儿科护理中以人为本的思考[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8):57-58.

篇4

儿科患者年龄小,不可等同于成人的护理服务,在沟通交流方面存在较大难度,因此儿科护理工作进展困难、工作压力大[1]。进而导致病房管理困难、护理人员欠缺等后续问题,本文就基层儿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难点进行探讨,并总结应对策略,具体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市10所基层医院的35名儿科护士开展调查,所有护士均为女性,年龄23~47岁,平均年龄(35.1±2.6)岁,工作年限为2~25年,平均工作年限(13.7±3.4)岁。

1.2方法 通过访谈的方式了解所选35名基层儿科护士在日常工作中所遇到的难点,并对访谈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2 结果

通过分析总结,得到基层医院儿科护理工作难点主要表现为这样几方面的内容:①患者特殊性,儿科是专为儿童进行医疗服务的科室,所有患者均为儿童,且大部分儿童都未能清晰表达自己的感受,加上医院环境氛围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患儿易产生焦虑、担心等情绪,甚至对白衣医护人员均产生恐惧感,因而哭闹不止,不配合治疗。这种情况下,家属通常对护士的要求比较严苛,但在条件有限的基层医院,不仅医疗软硬设备欠缺,护理人员自身素质也难以满足患儿家属的预期要求,医患矛盾随之渐生,极不利于患儿的治疗与康复。例如,给予患者行静脉穿刺时,患儿出于害怕而不停哭闹,陪同家长心疼孩子而不断指责护士操作不当,致使护士心理压力大,难以冷静行再行穿刺,严重时耽误患儿最佳治疗时机;②护理工作压力大,特殊的护理服务对象正是导致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大的主要因素。由于面对的是幼儿,因此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理论知识等要求更高,尤其是在实际操作能力方面,提出更严格的要求。例如,与患儿沟通时,由于患儿不能准确表达出自身感受及想法,护理人员只能通过观察以及与家属耐心沟通来获取患儿的想法,了解患儿的真正需求,这就要求护士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能从细节处入手,观察患儿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以及时采取应对措施;③病房不易管理,由于基层医院的病房设施、环境条件相对较差,儿科病房床位不足,因此当有更多的孩子前来诊治时,将不可避免的出现增加床位的情况。病房内增加床位后,相应的护理人员也会增加,由于目前多为独生子女,孩子生病会使父母、祖父母、外租父母均来陪同,甚至还可能有姑姑、阿姨等亲戚前来慰问,致使小小的儿科病房容纳了众多无关人员,从而使病房难于管理。人员的嘈杂会使患儿更显得心烦、燥乱,情绪难以平稳,进而哭闹不断,再加上亲属探望过程中不重视医院卫生,随意扔东西、喂药喂饭不注意处理外流物,从而导致医院空气污浊,增加病房管理难度。例如,在冬季,陪同亲属担心孩子着凉,而紧闭窗户,但室内空气污浊,在无法流通的情况下,致使发生交叉感染,加重患儿病情,从而给儿科病房的管理增大难度;④缺乏护理人员,由于基层医院的发展空间有限,福利待遇不高,致使愿意从事基层护理工作的高质量护理人员非常少。而且在基层医院工作的儿科护理人员,通常工作量较多、工作压力非常大,因此难以抽空补充专业知识,再加上基层护理人员能够参与培训的机会较少,致使很多基层的儿科护理人员不愿留在儿科工作,并希望自己尽早脱离儿科的束缚,调至其他岗位。从而导致儿科护理人员人手紧张,甚至存在基层医院儿科护士严重不足的现状。繁忙的工作任务与沉重的心理负担,再加上无丰厚的福利待遇支撑,致使儿科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显著低下,从而更易增加患儿家属的投诉机会,给医疗安全埋下隐患,进而频繁引发医疗纠纷。

3 讨论

儿科的服务对象比较特殊,导致其一些工作在开展过程中的难度比较大,尤其是对于基层医院来说,各方面的条件有限,导致其在开展日常工作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难点比较多,针对其所面临的难点,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提出下列几点对策:

3.1提高儿科护理服务质量 对患儿的关怀和积极的沟通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首要前提;医院需积极教育护士保持友善的服务态度,并主动、热情、耐心的服务患儿;对患儿及家属均应微笑服务,主动与陪同家属进行交流,了解患儿基本情况;多关心、体贴患儿,尽量从患儿角度思考问题,满足患儿的要求,并把当患儿当做自己的亲戚、朋友来对待。对患儿及其家长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讲解患儿所患疾病相关知识以及相关护理知识,在护理服务过程中重点强调孩子的心理感受。

3.2激励护理人员服务积极性 在基层医院的管理中,可以通过采用激励措施,促进儿科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及积极性。例如,采用定期考核机制,鼓励患儿及其家属参与相关护士护理工作的评价。对于评价较低的护理人员,护士长需与其进行交谈,了解具体原因,并从思想方面、工作态度方面以及责任意识方面积,积极给予相关护理人员工作指导,引导并鼓励其在未来的工作中,与患儿及其家属均能和睦相处。对于评价较高、颇受患儿及家属喜爱的护理人员,也应当给予相应褒奖,以鼓励其继续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

3.3政府、医院财政支持 基层医院的财政支持能力,通常与所属区域的经济条件、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等有着莫大的关联[2]。由于儿科性质特殊,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需要政府和医院在财政投入方面,可以给予儿科更多的倾斜。这可有效改善儿科诊疗环境。例如,温馨的病房和诊室会让患儿心理得到放松,从而使其心情舒畅,易分散其注意力,有助于医生和护士的诊治工作的顺利开展。人性化的病房环境还可以让孩子们缓解心理恐惧,也可使情绪焦躁的家长缓解紧张的压力。此外,充足的财政支持可使基层医院,有能力购买先进的诊疗设施,对提高诊断和治疗的效率和质量具有积极意义。此外,还可适当改善护理人员的员工福利,从而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总结发现,当前基层儿科护理工作的难点主要表现为:患者特殊性、护理工作压力大、病房不易管理、缺乏护理人员。由此可见,现代社会基层儿科护理工作中还面临着很多的工作难点,医院要能够及时了解儿科护理工作难点所在,并采取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以便于有效的提升儿科护理质量,降低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

参考文献:

[1]韩颖.细节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5,17(11):77-79.

[2]汤小英,汤小坤.临床基层儿科护士工作压力源调查与对策研究[J].医学信息,2015,28(22):498-500.

篇5

门诊是病人来医院就诊的第一站,儿科门诊是一个诊疗人群密度较高的场所,我们每天接触前来就诊的患儿及家属量大,而在儿科门诊中护士面对的是家庭中的宝贝。焦急万分的家长、繁忙的护士、嘈杂的环境,往往是儿科门诊易产生护患纠纷影响医院医疗就诊秩序,我们在儿科分诊台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有时很棘手,但我们掌握了儿科门诊的特殊性,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沟通。使矛盾化解确保了患儿的就诊安全及就诊秩序,所以儿科门诊护患沟通显得尤为重要。

一、儿科门诊的特殊性:

1、儿科门诊部护理对象:新生儿――14岁儿童、他/她们、幼小、语言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差,无法表达自己的病情及需要。家长的法律意识及对患儿的保护意识增强,对医护人员每一句话都及其敏感,我们工作中的任何细节、一举一动,都在家长的注视下。稍有疏忽就会引起不满,所以互利共组的风险高。

2、儿科门诊季节性强:秋季腹泻多,冬春季上呼吸道感染高发期患儿集中,护理工作繁忙,任务重、工作压力明显增大。

3、家长给患儿的就诊心情迫切:希望医疗过程快,及早就医。儿科患儿就诊时间长,因此,候诊时间也常。孩子生病家长不能忍受孩子受疾病的折磨,由于诊疗程序的繁琐,排队频繁、家长情绪急躁、易激动。患儿哭天喊地,家长吵吵嚷嚷,有时失去理智,将不满情绪发泄到护士身上。

二、护患技巧的沟通及对策:

1、提高儿科门诊护士的自身素质:儿科门诊的特殊性,决定了儿科门诊成为了护患矛盾的多发点,我们掌握了家长就诊时的心理特点。具备了稳定健康的心理素质,做到了遇事不怒、百问不厌、多解释、多安慰、疏导、劝说、鼓励。如发现冲突冷静自己,多做自我批评,减少正面冲突,千万不能有过激行为,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预防矛盾,防止纠纷的发生。

2、增强服务意识:仪表端庄、文明礼貌、服务规范尊重患儿及家长,接诊时面带微笑,主动迎接,介绍环境、讲就诊程序、就诊时相关制度、电子报号系统、医生出诊情况、减少患者的陌生感。如当前患儿及家属排队等候时,护士告诉患儿家长当前医生是第几个号这样家长做到心中有数,、注意听看,耐心等待,防止号过,做到有序就诊。掌握了沟通技巧才能服务于病人,缓解生疏感及紧张感。减轻心理压力、积极配合医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