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影视概念培训

影视概念培训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1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影视概念培训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影视概念培训

篇1

个人电影又称个人影视、私人电影。而个人影视产业概念最早由紫博华瑞提出,其宗旨是致力于开拓私人影视产业领先的创意影视制作,提升私人影视作品价值,为客户提供真正符合需求的服务,制作出有影响力的作品。

尚镜品牌拥有者――北京懿水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懿水诚”)董事长董锦陵用形象化的语言给出了个人电影的定义。他说:“个人电影其实就是用专业的影视技术为个人服务的影视。电影是为大众服务的一种手段,但在其中展示的却是少数的名流和精英。而其他如广告、电视、MTV等形式,由于制作费用、容量等方面的限制,能够在这一平台上展示自己的人数极少。而个人电影突破了这些限制,使得影视技术在如今网络技术发达、传播渠道丰富的时代背景下脱颖而出,以其拍摄技术专业化,价格平民化,为平民百姓搭建起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

绘制个人电影蓝图

北京懿水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3月6号,正是春回大地的时节,公司选择这样一个日子注册,不知其中是否蕴含了欣欣向荣的寓意。董锦陵说,公司成立时只有3个人,周航、吴道宝和他。办公室设在北京丰台区玉蜓桥边的一家上岛咖啡店里。一张桌子20元钱包一天,几个斗志昂扬的年轻人就这样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旅。现在,坐在建外SOHO20层办公室里的周航,每次回想起当初咖啡馆里的创业时光,眼中还会迸射出星星点点的光芒。

“现在有时候约见一些客户我们还会跑到那家咖啡馆,在那里谈的生意,百分之百成功。”周航微笑着说,声音不高,但充满自信。

吴道宝说他们之所以成立这家以个人电影业务为主的公司并非是头脑一热,而是经过了长时间深思熟虑的一种理性选择。他们3个人中,董锦陵、周航曾经服务于国际CBN影视公司,董锦陵负责拍摄和业务谈判、周航负责后期剪辑,他们在专业方面都有着超过15年的从业经验。而吴道宝本人曾经是国内一家知名培训公司的分公司副总,熟知公司运作和管理。

他们3人相识于2004年,属于一拍即合型,3人都有创业的想法。后来,经过几年时断时续的交往,创业的强烈愿望还是把他们拉到一起。他们共同绘制出了个人电影发展的蓝图:专业的品牌影像技术服务于个人;传播个人价值,打造个人品牌;在全国文化中心北京首先建立直营体验店,取得成功后向其他一线城市推广;5年内覆盖全国一线城市;使用已经注册的“尚镜”品牌,8年内发展到500家以上各种形式的连锁店,占领二、三线城市的中高端市场,进而引爆个人视频消费市场;利用品牌优势进行产业链整合,占领高端视频制作和培训市场。同时发展传播和版权等业务板块,最终实现盈利模式升级。

空想和理想的区别就在于后者付诸了行动,前者只停留在想象中。为了实现心中的目标,3个小伙子踏上了艰辛的创业之路。4年中,他们的办公地点从咖啡厅搬到了地下室,后又搬到了豪华气派的建外SOH0大楼。

办公地点实现了从地下到地上的转变,资金规模也从零跃升至现在的700万,有了原始积累;公司人数也从原先的3个人发展到现在的20多人,核心领导层增加了一名专业会计师――刘伯炜,创业核心团队由3人变为4人。

创业之初,为了公司生存和筹集个人电影研发资金。懿水诚拍了几十部企业宣传片,如联想弘毅投资“中国式PE”、伊利集团奥运宣传片――冰火奥运等。并且这些片子均得到企业的高度认同。

摸爬滚打的几年中,懿水诚团队不断反思,为什么自己对企业的服务会被认同。在对比了国内大量的企业宣传片后,他们发现,传统宣传片只考虑企业展示需求,大量堆砌拍摄技术,忽视受众感受。片子一开头就被受众心智所排斥。而懿水诚的作品重视人性需求,以展示人性美好为出发点,运用电影讲故事手法,让片子内容好看、好玩,受众体验好。并且,这些片子都带有很重的“个人电影”元素,这一点正是公司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秘诀。

在为众多企业服务的过程中,董锦陵发现以个人电影的方式传播企业品牌最直接,效果最好。很多社会精英、专业人士等个人资源拥有者,其品牌和产品是合一的。新媒体时代为个人品牌传播提供了可能,但针对个人的专业视频服务机构和产品却很少。基于此,2011年,懿水诚试探性的在微博和视频专区上投放了一些“个人电影”概念片,没想到这些片子一经投放,短时间内就集结了大量粉丝。并且很多看过片子的观众打来电话咨询,表示自己也打算拍类似的短片。

之后,懿水诚对于中国个人电影市场做了初步调查,发现针对个人的专业视频服务市场(制作、培训、传播等)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空间巨大,此时进入正是打造品牌的最佳时机。

市场定位

懿水诚收集了大量数据对中国个人电影市场规模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个人电影市场总价值接近600亿元。对于时尚人士个人电影、艺人和美女写真个人电影市场而言,目前没有准确的数据。其他市场空间目前难于估算,家庭写真片,如儿童电影、老人电影、家族传承等,按家庭年收入额估算,估计市场规模应该在100亿元左右。

通过市场分析,懿水诚设计出了自己的产品定位:服务对象为中高端消费人群。个方面目前,公司主要业务由4个部分组成:一是尚镜,服务对象为时尚女孩,艺人,目的是打造中国个人时尚视频消费品第一品牌。二是立传,服务对象为企业家和专业人士,以品牌视频形式传播精英文化。三是培训,服务对象为个人电影制作人员、加盟机构,打造中国最大的个人视频产业培训基地。四是婚礼电影,服务对象为高端婚礼消费者、大型连锁影楼,强强合作,开发婚庆市场,成为影楼高端品牌合作伙伴。

随着业务的发展,公司会进一步强化理念创新、品牌化运营、模板化生产。所谓理念就是专业的视频技术为私人服务,使视频成为新兴消费产品,而不是媒体工具,以B2C模式为主。品牌是指视频制作产品化、品牌化,将制作优势转换成品牌优势,通过品牌影响力整合资源,占领产业链高附加值区域。模板化生产是将视频制作流程化、标准化,实现模板作业,在降低制作成本的同时保证产品质量。

现阶段,懿水诚所涉及的业务主要为时尚个人电影、企业家个人电影制作,尚镜视频制作培训、个人电影传播、个人电影版权运营;与后期集中制作机构、连锁运营机构合作开发新产品;实现线下活动服务、VIP线上传播,建立个人电影片库、个人电影网站。从2011年开始,懿水诚为尚镜品牌的推广规划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2011-2012年),以时尚人群作为切入点,首推“尚镜”个人电影初级产品,通过尚镜版权内容置换新媒体平台,在新媒体上推广品牌。第二阶段(2012-2013年),升级尚镜产品,占领高端市场,拓展新市场建立新品牌(如立传:企业家个人电影);利用积累的媒体资源提供升级服务――VIP传播服务;利用品牌、技术、管理优势进行资源整合。(加盟连锁、培训)。第三阶段(2014-2015年及以后),在完善产品线和销售网络后,向产业链高端环节渗透(如植入广告、点播等),实现内容 “零”成本经营,完成产品优势到品牌优势转换,最终实现盈利模式升级。

在团队成员共同努力下,懿水诚经过几年发展,公司收入实现了三级跳,2009年86万元、2010年近200万元、2011年9月近700万元。“尚镜”品牌网络知名度不断提升,粉丝数量呈倍数增长。

个人电影未来发展

虽然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懿水诚取得了不错的业绩,为个人电影开辟出了一方领地,但董锦陵和他的伙伴们并没有骄傲,没有停下前行的脚步,这个志存高远的团队,订立了从2012年到2016年间的五年发展计划。这五年计划的总目标是:在建立品牌影响力的基础上,扩大市场规模,版权片库达到爆发点时,实现盈利模式升级。

董锦陵介绍,在未来,懿水诚个人电影将通过4种途径盈利:一是版权经营,通过点播分账、版权转让等;二是植入广告;三是培训;四是个人电影网站,通过展示平台、推广平台等实现利润增长。

对于业务发展进度,懿水诚也做了具体的规划。

2012年内,在北京建立“尚镜”直营体验店。签约10-15家视频网站,拥有独立视频专区,每月一次网上推广活动。签约10家杂志、5家艺人经纪公司、6家高端会所。全年6场以上地面活动(含新片品鉴)结合线上2次互动主题活动。积累300个以上“尚镜”版权片库。设立尚镜培训学校,招收第一批学员。

2012-2013年内,在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建立4家以上直营体验店。签约50家以上视频网站,加大线上品牌推广力度和VIP推广服务。签约50家以上合作杂志,200家会所、50家合作艺人经纪公司。每月1次地面活动(含新片品鉴),全年4次有规模的线上线下互动活动。签约5家以上企业培训合作机构。积累1500个以上个人电影片库。推广培训业务,同时为前后期制作中心输送100名以上学员。设立品牌加盟连锁机构,做好扩张准备。

2014-2015年内,成立控股直营店5-10家、加盟店300家、其他形式200家。继续扩大推广视频专区,签约100家网站。创建常年活动或栏目。参与电视栏目内容配送。继续扩大合作渠道,形成线上线下自动销售。建立营销植入广告团队。每月1次地面活动(含新片品鉴),全年2次大型主题活动。积累5000个以上经典个人电影片库。与网站、专业广告公司合作实现点播和植入广告收费。扩大培训业务,在主要城市(预计10个)建立培训基地。通过品牌培训锁定加盟合作机构。

2015年后,打造中国最大规模个人电影片库(个人电影数量达5万部),使版权转让,植入广告收费成为公司主要收入来源。建立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个人电影培训机构。(全国性100家以上的培训学校及南北2个培训基地)建立国外合作机构,国外艺人经纪公司,外景拍摄基地和培训基地。建立制作传播一体化文化经纪公司,实现品牌化传播。建立个人电影网站,实现个性化传播平台,实现互联网和手机平台在线点播收费,并实现与电视的台网联动 。

基因・杨布拉德曾预言影视作品将成为未来的语言,成为未来形象交换的交往方式。传播和创造私人影视行业的文化和平台,势在必行。今天懿水诚所做的和将要做的事情正在印证着这个预言!

懿水诚个人电影发展

2008年公司成立,主打个人电影概念,创立“北京懿水诚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确立以品牌化专业视频技术服务于个人的公司定位,使个人电影成为“新兴消费品”。

完成写实个人电影“品+”,推荐到新浪网视频首页,三天点击量达58万次。(央视网-cntv、四川电视台、酷六网主动联系公司寻求合作)

2009年,为公司生存兼做企业宣传片。

2009年11月,为联想弘毅投资定制个人电影形式宣传片,网络在线实现一天1200万次点击量。

2010年9月,完成企业家个人电影“灵光乍现” ,投资方思八达公司将该片复制了几万张光盘作为重要营销工具使用。

2010年11月,完成个人写真电影,实现无导演“模板”化制作,从技术上解决了批量定制问题。

2010年底,被中国网络电视台评为年度最佳合作机构奖。被酷六网评为年度最佳原创机构奖。

2011年,重新定位,为个人视频服务。

2011年9月完成“仇富军”富泰电器老板个人电影。

篇2

但是我们不希望这个词汇,如“互联网思维”等说法一样,只流于概念,一阵风刮来,一阵风消失。IP的真正内核是什么?某一个IP有了一定的粉丝基础,意味着什么?如果对这个核心不明确,更多高价购买IP的人最终会空手而归。

对这样一个大问题谁也没有能力做出上帝般的预言和解答。我们或许可以从培训班的另一个高频词汇――人物,“侧耳倾听”到IP内核的声音。《十月围城》等作品的编剧卞智弘强调人物是一切作品的出发点,那些不是从人物身上生发出来的冲突如空中楼阁一样不可信任。做生活剧见长的编剧李潇也说,“写好生活剧,先要好好生活。”这就不只是从创造出的人物出发,更是以自己为原点出发了。

篇3

作为鑫岛文化传播公司CEO的陶之星原本是一位高级培训师,每天扮演传教士的角色,在各地飞来飞去,到处风风火火地传经布道。而如今陶之星又多了一个身份,即“认真玩”品牌的创始人。

不只一个人问陶之星,“‘认真玩’卖的是什么?”他的回答是,“市场的前端是产品,市场的后端是消费者,怎么把产品和消费者进行有效的链接?经过我们优化消费和服务之后,‘认真玩’品牌诞生了,它对应的是我们包装后的教育产品市场。‘认真玩’品牌做的是第三方营销托管的工作,也即是通过市场整合及营运把产品和消费者链接在一起。我们没有投资产品,也不做产品,我们卖的是教育服务和创意教育。”

很显然,陶之星希望通过创新的手段,在素质教育上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子来。他一手打造的“认真玩”品牌一经推出,就在教育领域“吹皱了一池春水”。上海很多国有企业,如宝钢、电信、银行、石化、电网、电力都纷纷加入‘认真玩’的体验式培训中。在一些教育分析人士的眼里,“认真玩”是教育产业下率先诞生的一种新型的寓教于乐的领先的体验教育产品,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想象空间。

“认真”和“玩”的巧妙结合

真正导致“认真玩”这一思维模式理念的诞生与陶之星本人一贯秉承的“认真玩”精神有关。

回忆起“认真玩”品牌的诞生,陶之星颇为感慨,“‘认真玩’从开始的一个概念到品牌诞生其中的过程特别难。本身卖概念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我每天都在想怎么把它变成可以落地的产品,因为教育与产品是分不开的。”

陶之星每天和不同的人谈他的“认真玩”,他的“认真玩”思维模式理念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尤其是得到了教育界、文化界广泛地欢迎和支持,这让陶之星的信心倍增。他创业的雄心壮志被再次点燃。

“认真玩”发展的转折点是它与东方绿舟的合作。

东方绿舟位于上海市青浦区,是上海唯一的集拓展培训、青少年社会实践、团队活动以及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大型公园。陶之星看中的是东方绿舟这个良好的试验基地。那怎么才能尽其所能地让来这里的人们获得最大的收获呢?这个问题时刻萦绕在陶之星的脑海中。

陶之星深知,很多主题公园都面临玩的内容单调的问题,认真玩与东方绿舟的合作最终的效果就是要打破这固有的印象。于是,他将认真玩品牌引入东方绿舟,在东方绿舟原有产品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服务对消费市场进行包装,形成了新的产品。

“从2002年到2012年间,东方绿舟已经有了一个阶段性产品。我们更突出的是缔造乐趣,要将体验式教育在玩中学。玩的方式和心态很重要,不能再沿袭应试教育那一套方法,所以我们把‘认真’和‘玩’联系在一起。其实‘认真’和‘玩’也是一对矛盾体,这里存在一个差异性。我想告诉人们一种全新教育的方式、态度和目标。我们不是为了学而学,不是为了玩而玩。我们通过游戏结合培训为成人培养和提高口才能力、合作能力、控制能力、创新能力。例如真人保龄球赛,这个比赛非常讲究技巧,四个人推一个球,球里面有一个人,单这个比赛就能玩一天。巨人国也是如此。我们的游戏只有目标,没有规则,也没有局限。”陶之星娓娓道来。

如今,真人保龄球比赛、巨人国活动都已成为“认真玩”品牌旗下的趣运动项目。运动和管理教育看似完全不搭边的两件事情被“认真玩”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并有了新的诠释。每一个参与者通过这种体验式管理教育,更切身地感悟到应该如何在工作中更好地管理、沟通与合作。

“东方绿舟除了面向企业团队市场,还面向7~16岁的青少年市场。每年上海有近15~20万的学生接触到‘认真玩’的体验教育,从成长教育、环保教育、心理教育、团队教育来做启蒙教育。9月份,‘认真玩’品牌将与北京中视美星合作,在东方绿舟筹建少儿影视教育基地。它将是全国为数不多的青少年影视体验基地。它与水浒城、三国城、车墩影视城的区别在于它主要针对的是青少年。除了常规影视教育外,还增加3D影视制作、动漫制作、影视剧幕后制作等学习内容。与此同时,《家有儿女》、《蓝天花朵》的摄制组会把拍摄场景原封不动地搬到东方绿舟。我们希望给青少年全方位的影视体验。我们不规避玩,并把认真放进去,结合目标,玩出结果,形成了良性的循环。”陶之星如是说。

创新为永续发展

产品是需要有生命力的,认真玩的创意也要有生命力,在陶之星看来,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断地研发产品和做好服务,不断地进行产业链的整合,“我们干的买卖是针对0~50岁人群的买卖,产业链的整合离不开‘体验教育’四个字。”陶之星发现,目前益智类玩具市场面临一个盲区。这些玩具厂商在研发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人力和财力,但是销售和研发是脱节的,没有人把这些益智类玩具进行差异化营销。他们的销售人员没有精力细致地教育和指导消费者如何玩益智类玩具。同时,很多贸易公司从国外引进了益智类玩具,它非常好玩,但是没有人来教消费者怎么玩。这就是市场的蓝海。

0~3岁学龄年儿童讲的是心智模拟教育,它包含两个方面的教育,一个是音乐教育,一个是色彩教育。结合音乐教育和色彩教育,陶之星带领团队开发了很多教育课程,例如,他引进了毕加索的心灵油画课程,让孩子进行色块化分析从而启迪孩子的创意;他还通过有趣的舞蹈让音乐由内而外地渗透到孩子们的血液中。

现在“认真玩”有了更多针对学龄年儿童的产品,但是陶之星并不像一般人有了一套教材就开办“某某教育中心”,而是用了创新营销方法,用认真玩这个品牌来整合商家创办‘认真玩’教育体验训练营。

篇4

中国(怀柔)影视基地规划建设目标:建设国内首个国际化新一代专业功能聚合型国家级影视基地,具体将打造涵盖影视产业完整链条、具有怀柔特色的影视拍摄、后期制作、动漫制作、专业技术服务、展示与传播、版权交易、教育培训、制片公司集聚、影视旅游等九大功能中心。

目前,怀柔影视基地初步形成“一区两园”格局,即杨宋核心区和怀柔镇红螺山前的西游记创意产业园、雁栖镇雁栖湖西岸的红楼梦古都文化园。核心区已累计完成投资超过40亿元,包括投资3.2亿元的兴盛、祥瑞等四条道路工程;投用项目有中影基地、星美影视城、百汇演艺学校、老爷车博物馆等,正在建设的有中影洗印厂、益田集团影人酒店、北演集团怀柔演艺中心,已落地准备建设的有中影二期、金第公司制片人总部基地以及长青集团红楼梦古都文化园等项目;还有“华谊”、“海润”、“金英马”等350余家企业。

诚挚欢迎各界朋友来“中国影都”投资、置业!

怀柔影视基地管理服务中心招商

咨询:69680026/0036

制片人总部基地诚意招商

北京怀柔区是北京市“十二五”规划重点扶持打造的文化科技高端产业新区。制片人总部基地项目是怀柔区“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影视文化创意项目。项目坐落于怀柔区杨宋镇,位于中国(怀柔)影视基地集聚区核心地带。

制片人总部基地毗邻中影基地,同中科院怀柔科教园区分居杨雁路南北,距京承高速中影杨宋出口3分钟车程、距北京市中心城区30分钟车程。项目总用地面积27.5公顷,其中地上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功能和业态布局涵盖广泛,文化影视交流中心、拍摄中心、展览中心、制作中心、培训中心、版权交易中心及办公、商业、居住、酒店、公寓、主题俱乐部、独立多功能会所等众多功能建筑布局其中。本项目前景广阔,辐射范围广,影响深远,能够满足大中小型文化、影视企业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综合办公、居住生活及相关配套服务需要。

项目定位以影视文化为主题,先锋建筑为载体,影视产业链条企业为核心,打造精品商业业态,优良物业布局。项目充分利用林水绿地,各类建筑功能灵活可变,面积分隔多样,具体建筑空间、功能可根据具体客户需求量身定做。项目由五个独立地块围绕中心文化主题广场布局,内容包含文化娱乐、影视动漫、商业金融、展览展示、文化交流、居住生活等多种多种形式,打造国内高品质城市综合体,以项目的综合性、文化性、产业型带动怀柔区的经济、文化新发展。

项目已进入开工倒计时阶段,预计一期工程2012年底投入使用,现面向社会诚招入驻企业。

制片人总部基地招商服务电话:84838557史亚东

怀柔影视基地管理服务中心招商

服务电话:69680026 李伟 李静

影都综合体益田奥斯卡城国际梦工场即将华丽展现

益田・奥斯卡城,总规模20万平米,创造性地将国际级综合体的开发模式移植于怀山柔水中国影都核心,打造区域价值至高点,一城囊括国际五星级主题酒店、高端写字楼、创意SOHO工作室、风情商业街、顶级花园洋房等配套荣耀进驻影都,打造无可替代的城市客厅,为影视公司、创意机构提供尊贵的会议商务配套和完善的商业用餐服务,光耀影城。

影人花园酒店填补影都国际五星级酒店空白

影人花园酒店是益田・奥斯卡城的核心部分,深入渗透电影文化主题精髓,各个细节力求完美。

1000平米无柱阳光大堂气势恢宏

300多套精品客房风格各异极具情调

4500平米超大规模的国际会议传媒中心首映式及会场地首选

2个审片室专供国内外导演审片使用

11个中、西风味餐厅以著名影片命名饕餮大餐的同时品味电影之旅

身心SPA、健身中心、光影陆离的室内游泳池等设施尽显幻美佳境国际梦工场即将华丽展现

作为影视文化创意基地的核心都市综合体,区域发展的城市客厅,益田・奥斯卡城还为广大影视文化机构打造了怀柔首个高端写字楼群――国际梦工场。

国际梦工场・OFFICE外立面以现代风骨的形式打造区域形象地标,平层面积800平米,首层开设概念化大堂,独具禅意的大堂可作为作品展示、新闻及商务会客之用,在此办公无疑可为企业树立高端的品牌形象。

国际梦工场-SOHO由一栋一梯二户和一栋一梯三户的产品构成,每套户型面积在120-200平米,宜商宜住,即可作为文化创意机构办公之用,亦可作为企业高管尊享休憩之所。

未来国际梦工场将参照影人花园酒店高端标准和格调打造,企业入驻更可享受怀柔政府支持的减免税收政策,具有拉动北京文化艺术界人士竞相入驻,成为影都名流场的巨大魅力,与五星级影人花园酒店为邻,尽享高端区域配套,国际梦工场价值不言而喻。影人花园酒店即将于2011年底华丽展现。

影人花园酒店、国际梦工场招商

篇5

影视广告即电影、电视广告片。影视广告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运用影视制作手法;二是在影视放映过程中播放。影视广告集音乐、声音、动画和影像于一体,具有强大的表现力,是非常奏效的广告传播方法之一。可以说影视广告是目前覆盖面最大的大众传播媒体。

激烈的市场竞争带动了广告创作水平的进步,现今中国的影视广告虽然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与国际一流广告还是有着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第一是目前高校培养的影视广告设计人才无法和企业实现无缝对接,在短期内无法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第二影视广告行业目前学生同质化很严重,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发现低端的制作人才并不缺乏,缺乏创意、后期制作方面的高端人才。

所以我们在影视广告教学中必须要重新反思教学方法,做到让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在走入实际的影视广告制作领域后,其观念和思维能力也要与市场同步。

一、培养学生独特的创意思维方式

影视广告创意的思维方式是非常活跃的,决不是拘泥于现成的概念,所以要求学生自由地去发掘,在众多的发掘中,就可以挑选出最具有独创性而又定位准确的点子,这就是创意。一个广告要达到其诉求目标需要有优秀的创意。在教学中首先要教学生的就是创意思维方式。

集体思考法是训练学生创意思维的有效手段。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们集思广益进行创意,在课上要让每个同学都开动脑筋,鼓励每个人无拘无束地大胆发言,提出自己的意见,互相启发和补充,从而产生新创意。在这个环节中,要提示同学们,首先要禁止批评,对每名同学提出的创意,无论什么样的想法都不能进行批评,有意见只能在会后提。其次,对创意的数量要越多越好,尽可能在会议上让每名同学都畅所欲言,毫无限制地发表自己的各种看法。再次,对创意质量不加以限制,即使是认为不可能执行的创意,也要提出来,这样对其他人有启发的作用,而且对产生新创意也有好处。因为这时的创意并不是创意的最终决定。在这之后,由老师将这些创意加以分类、整理,取其精华,引领学生形成文案,成为进行决定创意的基础。当然在实际的市场操作中这时应该会同广告主及广告公司等,对形成的创意进行评判。

一个成功的广告创意,它的创意基础是必须首先彻底认识和了解产品。著名广告人奥格威本人在为劳斯莱斯汽车做广告的时候,就曾花了三个星期的时间,仔细研究劳斯莱斯汽车的性能。最后才写了那句“当时速60英里的时候,劳斯莱斯汽车上最大的嗓音来自那架电子钟“的经典广告语,从而绝妙形象地表现出世界上最优秀的劳斯莱斯汽车的密封、减震的性能。

其次要了解其他竞争产品。了解在市场上与本品牌竞争的品牌是什么?对方是怎样设计制造的?是否比本品牌更好?差别程度如何?

再次,要充分了解消费者。比如潜在消费者层面有多大?他们为什么要购买你的产品?购买的动机如何?这些消费者的心理因素便是产生创意的最终基础。

最后还要在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一直保持一个创意概念,就是如何去营造一种意外感。要启发学生进行情境思考,创意的表现必须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从一开始就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二、寻找符合产品市场定位的诉求主题。

每一条影视广告都希望打动目标受众,让他们在观看时有感动、有触动,或是得到一些启发,引起一些思索。但是,在通过影片具象化传递给观众的同时,影视广告的创意还需要有符合产品市场定位的诉求主题。

我们引导学生根据产品及诉求点,恰当地运用影视广告的艺术手段,创造一个新鲜独特构想的过程。广告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以及有什么样的人物关系,这些情节是不是越来越完整,是不是有其特性,是不是能准确地表达产品诉求,是不是能让观众被其感染。

三、从创意到分镜头脚本的制作

创意确定之后,接下来我们要求学生将创意脚本化。分镜头脚本有一些常规格式,首先在分镜头脚本最开头应该有创意阐述,以简练的语言描述创意的中心思想,然后在这个环节还要训练学生们根据创意如何设计画面的前后次序,并以文字描绘每一个镜头的画面内容,以及广告里即将出现的各个场景。同时要描绘片子的节奏和大体风格等,使观看者能在脑中形成较清晰的画面想象,并感受到所描绘的气氛,在处理人物时一定要做到自然生活。

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假如将要制作的广告影片是3O秒,一般30秒叙事性广告分镜头脚本包含15个左右的镜头量,当然根据创意风格不同,3O秒影视广告拥有的镜头量也不尽相同。所以在分镜头设计时一定要规划每个分镜头脚本所占用的时间。影视广告也是视听的艺术,从影像到声音要充分展示它的特性。

四、掌握影视后期制作软件

在影视广告设计领域,必须要学好后期制作软件。掌握好它,才能把新颖的创意利用现代技术传达给受众。这些软件有: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影视栏目包装软件After Effects;影视剪辑软件Eduis或Premiere;动画制作软件Flash;三维制作软件3Dmax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精通相关的的软件,做到有所侧重的学习。

五、解决高端人才匮乏的根本出路在于寻求校企合作的契合点

高端的创意性人才培养难度特别大,根据业内人士反映,从把一个实习生培养成一名初级员工,一般只需要两个多月的时间,但可能花上几年时间也培养不出一名高端创意人才!所以高校与企业及早进行“订单式”的人才培养,让企业直接介入影视创意高端人才的教育培训。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让大学生早走进企业,接收市场信息,发现自身不足尽早改进以适应职场。

篇6

毫无疑义,“出版+”当然首先要考虑的是出版+互联网,这是最大的趋势,也已经获得巨大的成绩。但是,出版不仅仅可以+互联网,还可以+出版、+影视、+游戏、+培训,等等,在这些相加的过程中,出版发挥着自身的优势,实现着立体互动。

出版+互联网

一般的中小出版社在“互联网+”上是难有作为的,也难有巨额获利,不能有太高的期望值。但是,也不能据此认为,传统出版社在互联网上一无所为。互联网事实上是一个平台,在当下,至少是一个展示的平台。我们不能期望立竿见影的短期回报,作为面向挑战的“出版+”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一般的中小出版社虽无大利,但日积月累,春种秋收,应该会有一定的收获。对于小型民营出版企业而言,传统的线下发行和销售渠道几乎是不可逾越的难关,按照惯例,实体书店和经销商对出版社每年的新书数量和畅销书数量都有很高要求,小型出版公司很难达到。此外,传统渠道的回款和账期也是很大问题,在强势的传统渠道面前,小型出版公司基本没有话语权。但随着电商平台的迅速崛起,网络发行和销售渠道为其开辟了新的天地。

出版+出版

“出版+”,在出版本身也存在互“+”的要素。比如,一家出版社,同时办期刊,就可以形成图书出版与期刊出版的互动与互“+”。出版社办读书杂志和书摘杂志,曾经蔚为风气。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可以通过出版社办的杂志得以宣传和推广,出版社办的期刊可以通过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获得一定量的内容。如此互“+”,是最常见也最切实可行的一种“出版+”的形式。以我所在的海峡文艺出版社为例,我们有一本社办的学生刊物《快乐语文》,在此基础上,推出“快乐数学”“快乐英语”等“快乐系列”的图书,“期刊+同类的图书”,互相形成影响,利用了固有的发行渠道,产生了良好的效益。此外,期刊的名牌栏目可以做书,可以出精选本,这是内容的再利用,也丰富了出版的选题。再有,我们社出版的少儿图书,可以选出相对独立的优秀章节放在刊物中,这不仅为刊物提供了内容,也为图书销售拓展了新的可能性。

出版+影视

“出版+”的另一种形态是“出版+影视”。这需要与出版之外的资源互动才能得以实现。这比较突出的是长篇小说内容的再挖掘、再利用、再生产。从影视出品人和导演的角度说,他们最缺的就是故事;以出版社特别是文艺出版社而言,大量生产的就是故事。所以,“出版+影视”有广阔的空间。新时期以来,从《围城》《四世同堂》到《平凡的世界》等,哪一部好的影视作品不是“出版+”的结果?

“出版+影视”可以有两方面的作为。一方面文学作品通过“+”程序成为影视作品。这方面,名著固然是一项选择,比如上面提到的《四世同堂》等,但某些非名著,有时经过影视的“+”,也可以成为优秀的影视作品,杨金远的《官司》本是普通的作品,但被冯小刚一“+”,吹响了《集结号》,观众云集。另一方面,影视热播(映),由影视改写的长篇小说也跟着畅销和走红,比如《大宅门》就是一例。海峡文艺出版社推出的长篇小说《原乡》与同名电视剧同步,不说畅销,也算走红吧。

全国的文艺出版社都已经意识到自身拥有众多故事的价值。2014年12月,由作家出版社和北京东方雍和国际版权交易中心主办,全国文艺图书联合会组织全国各家文艺出版社,联合影视出品人和导演,在北京举办了“首届中国影视文学版权拍卖大会”。就是说,出版社展示、推介长篇小说,影视公司方面来竞拍。仔细想来,这有点像出版社与影视公司的一次“相亲会”,如果有儿女被相中了,如此一结合,一“+”,就会产生新的生命,即影视。“文图联”的举措还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确实已经搭建了一个让各类长篇小说粉墨登场的平台,为“出版+影视”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与“出版+影视”相近的,还有“出版+音频”“出版+游戏”等。简单来说,就是把现有的出版资源提供给诸如“懒人听书”“掌阅听书”“氧气听书”一类公司,这是“出版+听书”。从目前情况看,收益平平,但多少有了广告效应,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相关图书的销售。

出版+游戏

“出版+”既可以从小说到游戏,也可以从游戏到小说。从小说到游戏,众所周知的应该是《恶魔城》系列和《巫师》系列,前者出自于布拉姆・斯托克的小说《德古拉》,而最近大卖的《巫师》也是改编自波兰小说《猎魔士》。当然,这只是大众认知度较高一些的作品,还有许许多多的游戏作品,或诞生自小说,或大量取材自小说的元素(比如在游戏中被用到最多的《克苏鲁神话》相关元素)。还有日本无数由小说和轻小说改编的动画、游戏作品等。至于从游戏到小说,值得一说的是拥有广大粉丝群的《古剑奇谭》原著剧情小说《古剑奇谭:琴心剑魄》和游戏世界观衍生小说三部曲之一《神渊古纪・神渊古纪》面世,将玩家熟悉的游戏世界以文字的形式重新娓娓道来,撇去了直观画面带来的视觉冲击,让玩家能够通过想象重温这一段荡气回肠的故事。另外,因为视角的转换,即使是没有玩过《古剑奇谭》游戏的读者,也可以将小说当作优秀的原创作品来阅读。

出版+培训

“出版+”,还可以“出版+学校(或培训)”“出版+学校+夏令营”等。再以海峡文艺出版社的社办期刊《快乐语文》为例,因为期刊有发表平台,我们创办了“快乐语文学校”,举办各种类型的语文讲座,创办“小记者团”等,把学生优秀的作文刊登在《快乐语文》杂志上,这就形成了刊物与培训学校的互动。一方面,扩大了创收的空间;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刊物的发行。《快乐语文》还从读者中组织夏令营,与台湾的学生互动,既有社会效益,也有经济效益。

此外,具体到出版的销售环节,也可以以“书店+”的方式,带动图书的销售。最近,福建新华发行集团提出,要建设“最美书店”。何谓“最美书店”?即把书店做成文化消费的综合平台,除了图书之外,还有很多和图书相关的品牌,比如有书香、咖啡香和茶香;有教育数码文具;举办各类的签售、讲座、艺术空间活动;小朋友可以在这里玩乐,参加艺术培训;线上线下互动等。有了人气,就能够增加阅读氛围……书店将不只是书店,而是“书店+咖啡店+茶艺居”等,喝着咖啡,品着茶,同时品书,选择书,这当然是很惬意的。

篇7

随着数字技术的兴起,影视中随处洋溢着技术的芳香。技术的改良,使影视这一以视听感观为主要卖点的产品,一次又一次地得以模糊现实与虚幻之间的界限。纵观艺术史,一般而言,在某一媒体兴起的初期,首先吸引观众的是其新奇的技术,随后才是其中所蕴含的内容。技术,这一再让第七艺术焕发迷人光彩的手段,也由此催发了“数字美学”这个新的美学概念。技术与艺术的交相辉映催生了如《泰坦尼克号》《阿凡达》《黑客帝国》等一系列的影视佳作。“因为技术,所以艺术。”“艺术因技术而重生”等数字时代影视美学新提法层出不穷。但掩卷而思,在当下的影视教育中,由于对技术与艺术新关系认识存在着些许滞后和不足,高校培养出的相当一部分影视人才,只能跟在国外大片之后亦步亦趋,一路追赶,鲜少打造出令观众耳目一新的视听盛宴。由是,艺术与技术如何待之,值得审慎观之。

一、以技术为外缘的影视教育立足点

在当下,影视作品作为文学作品的诞生和扩展,正逐渐形成新的以技术为支撑的艺术体系。在电影电视史上,每一次技术的改进与革新,都将艺术的表现力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在以好莱坞为大旗的影业体系中,强调技术层面的“高概念”电影正步入观众的视野。这些追求指向明确、高纯度剧情概括、推崇“视觉溢出”的高概念电影无疑是数字美学的忠实拥趸。它们强调追求大胆、唯美的美学风格,从布光、构图到整体色调配比,从场景选择到服装道具设计,无不经过专门部门的层层精心选择配置和设计。在这一系列技术把关下,视听感观的冲击力急剧增强。这些技术手段主要通过视听体验的夸张和心理的放大来提高对观众的视听冲击力,在某种程度上增强故事的叙述张力的同时,也获得了某种叙事目的之外的效果,即“视觉溢出”。这种或恢弘、或奇特的视觉效果,为观众带来叙事之外的额外的“大开眼界”的体验。如果单纯从影视“梦工厂”的作用出发的话,这种技术层面上的“视觉溢出”无疑正满足了观众在屏幕前一睹幻想中幻象的观影欲望。如近几年炙手可热的3D电影,票房可观的深层原因,不是因为其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心灵震撼力(因为单论故事,2D电影甚至技高一筹),而是因为那些逼真的声色体验和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所带来的感官震感。在这样一个消费经济的时代,快速膨胀的信息传递和高密度生活,使观众在要求好故事的同时,也更看重消费的“物有所值”,由是,技术打造的饕餮盛宴便成为有效吸引受众的强有力砝码。数字艺术时代的文化艺术观正悄然发生着变化,影视艺术逐渐依附于技术的提高,影视艺术的推广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技术的渗透程度。

在推崇艺术仰赖技术的同时,也有学者将之批评为“眼球艺术”而大加奚落。事实上,技术与艺术在影视作品中并不是相互割裂的矛盾体。反之,它们正是可以被塑造成一对可遇强更强的相互攀升体。如果冷静观察就会发现,技术的完善画面功能并不与故事叙述和人物塑造相矛盾。亚里斯多德曾这样叙述,“奇观”是展示情节演进的一种方式。一个场景无论多么“壮观”,终究是一个叙述性的事件,它可以推进人物的目标,改变他们的知情状况。当代著名学者、美国肯德州立大学电影学教授穆雷・史密斯则指出,“情节是通过奇观来推进的,一般来讲,这些景观和其他构成故事元素的场面一样,也被‘叙述化’了”。技术开拓了探索屏幕新的表达方式的可能,而新的审美体验在观众那里则更能激起其强烈的“一探究竟”的好奇心理,进而引发观影狂潮。而这也正是不断扩大技术层面投入、以票房和口碑为最终目标的影视作品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

在数字时代的探索中,影视教育对于技术与艺术的新关系的认识往往对创新型、复合型影视创作人才的培养产生深刻的影响。在国内大部分高校的培养模式中,有相当大部分的影视教育仍受传统培养定位的影响,其课程延展仍然遵循着“技术依附于艺术”的观点展开。其实,技术与艺术在影视作品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双面体,共同繁衍着影视作品的繁荣。S0NY公司在华的高清学院,在其培训相关学员的时候,已经有“因为技术所以艺术”的思路。有着“英国奥斯卡”之称的英国影视艺术学院等国外的高校,也开始致力于艺术课程中的技术层面培养。由此及彼,反观国内,技术对于艺术的推动作用这一理念,更应渗透到高校影视教育体系中,推进我国影视复合型人才的成长。

二、以艺术为内核的影视教育出发点

数字美学作为一种艺术美学观点被业界提出已有一段时间,其确立与否也在进一步的探讨之中。在笔者看来,数字美学的提出,正是确立了艺术在技术的支撑下焕发出更夺目的光彩的影视进化过程。在《真实的谎言:知觉现实主义、数码影像与电影理论》一文中,美国电影理论家斯蒂芬・普林斯认为:“感知真实的影像对应于经验,这样的影像展示出一种诱因的成套的等级制度,将光线、色彩、纹理、运动和声音的展示都以观众对于日常生活中同种现象的理解相符的方式组织起来。于是在电影影像和观众中制定了一种关联性,并且它能够涵盖不真实的影像以及那些指涉真实的影像。”由此观之,在用技术堆砌成的影像必然要求以艺术为内核。因为运用技术的终极追求总是使之趋向某种程度的真实。只有拥有了艺术内核,技术才能有的放矢,扩散开去。立足于艺术的影视教育出发点,在故事的讲述方式、人物的性格确立、精神向度等方面必然提出更深刻的追求。不可否认,在强烈的视听体验、炫目的视觉冲击之下,观众更容易对其作品产生第一认同。但如果高强度、压迫式的视听奇观之后,没有更深层次的内容支撑,该作品就如无根之浮萍,使技术特效成为作品主题阐释和意义指向的干扰因素,无法令观众引发更深刻指认的第二认同,由此,缺乏艺术内核的影视作品只能在一片片海中销声匿迹。

影视作品是一种横亘了时空藩篱,将各种视听审美元素囊括其间的综合艺术。尽管带有强烈的商业属性,但仍然是扛着“视听艺术”的大旗,以“艺术”作为其最佳卖点。在国外技术汹涌发展,全球影视业一体化的进程中,影视传媒业的国际化策略正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在技术的形式元素运用精巧化、高频度化的包装之下,影视作品的主题开掘、题材取舍、故事张力、人物形象等一系列的艺术层面上的挖掘,更显弥足珍贵。以艺术追求为内核的影视作品,因为有了技术的张扬而更具某种民族文化的塑造力和穿透力,在国内外的影视市场中,更有其独特的人文魅力,更得以用其丰厚的文化底蕴与强势的欧美电影分庭抗礼。

影视作为文化产业中的高科技运用领域,在艺术的审 美探索中最具前沿性的开拓性质。英国现代数学家加里曼曾这样指出:科学的发展并不能完全取决于合理思维的结果,它更是对美追求的结果。有学者指出,在我国的影视教育中,存在着“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的冲突。二者往往独立于两个不同的培养体系,分工明确,互不越界。其实,正是这样泾渭分明的培养裂痕,不利于影视教育复合人才的培养,不能有效地缝合我国相当大部分作品跟在国外佳作后面亦步亦趋的尴尬局面。面对新一轮的数字时代,以艺术为核心阐发出“数字美学”的合理因素,充实、发展影视的核心艺术观,技术的掌握运用以实现艺术的高端品味为追求,使之成为现代影视传媒业的一个重要的参考坐标系,是当代影视教育中所应阐述宣扬的观点。

三、内外兼修,强势启迪

篇8

引言

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等数字化设备走入了千家万户,互联网覆盖了全球大部分区域,给各个行业带来了巨大冲击。为适应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我国教育部于2006年提出了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概念,并于2010年正式启动。在教育部的统筹规划和牵头带领下,以职业教育类院校为建设主体,政府、行业、企业共同参与,打造了一批又一批的优质课程资源。

1国内外关于教学资源库的研究

关于教学资源库的概念,其实最早是由美国提出来的,并在美国掀起了一股热潮。1996年,美国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网上大量的教育资源杂乱无序,不方便使用。美国国家教育图书馆(NLE)的研究员发现这一问题后,便开始着力于研究如何有效组织和管理网上教育资源,并于同年联合美国教育部启动课程门户统一目录(CurriculumGate-wayUnionCatalog)项目,也就是后来的教育资源门户(TheGate-waytoEducationalMaterial,GEM)。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TheMassachusettsInstituteofTechnology,MIT)宣布将其全部课程资源共享到互联网,供全世界人民免费学习,这一项目也被称为OpenCourseWare(OCW)计划,并于2002年在网上公布了第一批课程,吸引了无数学习者,成为教育史上的一大壮举。继麻省理工学院之后,哈佛、普林斯顿、耶鲁、斯坦福等世界级名校也纷纷加入了教学资源建设的队伍,大批量的课程纷纷涌现在互联网,给全世界人民提供了近距离接触世界级名校的可能,学习者可以免费获取学习资源,为知识的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英国的教学资源库建设始于1998年,通过集中各方力量,筹备创建了全英国最大的教育主题网站-全国学习网络(TheNationalGridforLearning,NGFL),该网站主要用于链接所有的学校与教育机构,为所有的学习者、教师和院所提供有价值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服务。经过几年的建设,该网站成为欧洲最大的教育门户网站,并且具备强大的搜索功能[1]。2005年,为响应美工麻省理工学院的号召,英国名校剑桥、牛津等大学也加入了开放课程资源联盟(OpenCourseWareConsortium),在互联网上共享自己的课程。但是,在课程共享方面做得最好的是英国公开大学,该大学在互联网上免费共享了自己的一部分优质课程,每门课程都设有专门的论坛,方便学习者发表意见、互相取经和互通资源。我国高职高专的专业教学资源库起步较晚,最早的文献可追溯到2019年,之后才渐渐有研究者关注到这个领域,并对教学资源库进行了学习和研究,到2010年,文献数量出现了大幅度增加,但从2018年起,又出现了明显下滑趋势。在中国知网门户网站,通过对“影视动画”“资源库”等关键词进行搜索,检索结果与影视动画教学资源库有关的文献仅有6篇,其中有4篇文献对影视动画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对文献搜索结果分析表明,国内对影视动画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还比较少。

2《影视动画》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建设

(1)一体化设计。以“岗位技能+职业素质+知识拓展”三位一体化设计为前提,按“能学、辅教”功能定位,开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影视动画专业群数字资源和信息化应用功能共建共享机制。充分利用影视、动漫区域产业优势,搭建由学校、企业、社会三方共建共享的产教融合教育机制,建成能够满足不同用户个性化需求,岗位技能、职业素质、知识拓展三位一体的专业群资源库平台,进行资源库顶层框架设计,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建立基于“专业基础课平台+岗位群课程平台+岗位方向课程平台”的分层分类课程体系,为分层分类教学提供可选择的平台和模块。专业基础课平台开设以艺术素养培养和基础技能培养为核心的专业基础课;岗位群课程平台开设和专业岗位相近的相关课程,课程更加细化,学生可以根据专业选择相应课程进行学习;岗位方向课程平台开设和专业岗位和工作任务相应的课程,根据职业岗位模型和职业标准,开设岗位方向模块课程。按照专业设置和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培养适合企业的高水平专业人才。(2)信息化资源平台建设。以“互联网+”技术为手段,综合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互联网技术,探索以学习者需求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资源构建体系,进行“知识服务”推动“学习者为中心”的教与学模式变革,打造“个性化教学服务模式”。①智能导学评测应用。基于用户画像,形成个性化学生学习策略模块和职业生涯发展方案,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导学方案。以课程考核内容和题目为基点,利用人工智能,虚拟教师解答课后问题或模拟实训题目操作,根据学生反馈调整解答方式,直至学生掌握。②教育管理和教学设计智能服务体系。智能教学系统:构建专家知识模型、学习者模型、教师策略模型,通过人脸识别、行为识别、大数据分析等人工智能手段采集学生信息,为课堂教学决策与个性学习提供解决方案;教学设计智能化应用:基于教学设计专家指导方案,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提出关于课程组织,内容结构、教学策略方面的建议,生成教学设计图表,降低教学设计难度。③基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的场景式教育。通过VR/AR/MR技术的引入,沉浸式地展示知识内容,根据核心知识点设计交互内容,让学生与虚拟场景进行深度互动,智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专业知识,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④游戏教学交互。创设以教学目标为目的的虚拟游戏环境,以核心知识点、技能为通关游戏活动,创设趣味性、竞争性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能力。(3)职业教育认证平台建设。聚焦影视动画专业“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积极发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促进院校人才培养、实施职业技能水平评价方面的优势。联合企业和有资质培训机构深度参与教学资源建设,在课程标准开发、教材选择和学习资源开发、考核标准等方面深度合作,开发符合相关标准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资源和课程,使学习者可以利用资源库进行线上线下职业技能学习。各个高校之间建立学习资源,课程资源,学习成果,成功经验共享、积累、转化的机制,建立以资格标准、认证单元标准、学分标准和转换规则等为主体的标准体系,推动影视动画专业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建设,为个人职业生涯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保障,为探索社会人员自学学习成果转换奠定基础。(4)资源内容平台建设。平台将资源内容划分为专业导航子库、课程中心子库、微课中心子库、培训中心子库、素材中心子库、行企平台子库和创新创业子库,满足学习者多样化资源和学习培训需求,形成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和社会学习者多方交互的职教生态圈。

3教学资源库的应用推广

篇9

第三类是“以电影作为工具炒作或组局的”。持续高增速的电影产业成为金融资本和其他投资方眼中适合炒作的“标的”。这一方面因为讲求数据的投资行业被电影业持续30%以上的年增长率吸引;另一方面,作为娱乐产业重要平台的电影,先天就具备高关注度、强眼球吸引力等特征,实际市值估算难免会被这种话题性和口碑影响。炒电影概念对某些投资者和投机者而言,是个好忽悠且能忽悠得上n次的“局”,有其他行业不具备的魅力和诱惑。

第二类“做电影公司的”是介乎第一类和第三类之间的组织形式,也是本文讨论的重点。首先,越来越多新电影公司出现,合作或聘用的对象是第一类“做电影的”,是一些在各自职业领域专业程度较高的自由职业者。这和多数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特性不同。

其次,在中国过去的管理学理论里,不少探讨和引用的是西方管理学知识体系,且多数是关于大企业甚至跨国企业管理的,其中有的内容,包括针对改革开放前30年常见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的管理方法,并不适用于比较特殊的影视行业。

篇10

哲学认为,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由事物的特殊矛盾构成,存在于内在结构之中,其与价值的统一,便是事物的内在结构与外在作用、功能的统一。为此,如何把握影视艺术传播,也就成为影视艺术传播学探讨的首要问题。笔者认为,“文化创意、创意文化与影视艺术表达、影视文化传播”是一脉相承的。“文化创意的成果需要影视艺术化的再现,更需要影视文化载体的传播。而文化创意,它作用于影视艺术的表现力和影视文化的视觉穿透力”。因此,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研究、实践文化创意传播与影视艺术传播的必然关系,如何将文化创意成果通过影视文化载体传播、导入人们的视觉识别系统,真正给人们以深刻的文化意识,进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非常必要的。第一,文化创意传播必须立足于专业化和本土化

1.文化创意传播必须发挥“专业化”优势。涵盖文化创意传播的文化经济是全球化经济条件下,人们以消费时代的精神文化娱乐需求为基础,以高科技手段为支撑,以网络、数字、卫星等现代传播方式为主导,以文化、艺术与经济的全面结合为自身特征,进行跨国、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重组或创建的新型产业集群。它完全以文化创意为核心,向人民大众提供文化、艺术、精神、心理、娱乐等产品的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根本观念是在总体服务业的业态之中。开拓艺术型、精神型、知识型、心理型、休闲型、娱乐型的产业增长模式,培育新型文化消费市场,培养新一代文化创意消费群体,是推动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源动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大致分为十余类,即:影视文化类创意、新闻传媒类文化创意、网络时尚文化创意、动漫产业文化创意、表演艺术文化创意、图书出版文化创意、项目策划与管理文化创意、广告文化创意、艺术品投放收藏文化创意、体育休闲文化创意、知识产权与文化创意等。我们不难理解,知识经济时代的文化创意原本就是以知识架构为中心的,知识经济的根本在于知识再造与创新。在文化创意过程中,知识再造是知识创新的基础,是知识的转换与转化的过程。知识再造的特点是链接性、延伸性和转换性;知识创新的特点是放射性、飞跃性和替换性。

显而易见,文化创意传播的文化特质属性决定了文化创意传播及其产业的发展必须走专业化之路的这一要求。一是,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理性推动,科学发展,通过国家政策引领、政府财力支持、社会多元融资,加快培育以政府为主导、多元结构并存的文化创意产业业态,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为之文化创意传播实现专业化夯实基础。二是,紧紧围绕文化创意的文化再造与创新,架构专业化体系,通过培训、吸纳、引进等方法,整合一批知识型、科技型、专业型、创造型的团队或专业机构,为之文化创意传播实现专业化注入极具活性的思想力与创造力。三是,要用文化创意的知识价值、文化价值观念重构传播者和受众者的对象化的思想和观念的创新----文化再造。它是文化在交流传播过程中对一种文化现象的改造、加工和整理。文化创新是文化在交流传播过程中的继承、发展、创造。文化进步与发展的实质是创新,文化创新是人类发展的必然,是文化发展的内动力。文化创新也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种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社会活动,人类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是社会实践的成果。我们只有具备专业的机构,有了专业的人、专业的团队,再加上有了专业的意识、专业的能力,就能够实现文化创意传播及其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化。

2.文化创意传播必须凸显“本土化”人文特征。顾名思义,人文的核心是“人”,也就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以人为本、人文关怀”,也是我们常常说的“人类关怀、生命关怀”。《文化创意学概论》中关于人文的解释有四种:一指利乐教化;二指各种文化现象;三指人世间事;四指习俗、人情。学界又把这四种解释规范为两点:一是人类社会;二是文化现象。作为文化创意的创造者、传播者,我们应该意识到:首先,文化创意中的创意产生于人们的头脑之中,是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产生的新的创意又反作用于人类社会并推动其发展。其次,文化创意的确是多元文化的融合、融解,强调诸学科的整合。显然,文化创意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精神上的东西。事实上,人文的确具有显著的地域性、民族性和历史性特征。最后,我们的文化创意传播必须充分发挥地域人文资源优势,架构“本土化”特色文化创意传播的视觉符号及其视觉识别系统。

我们把2008北京奥运文化创意传播作为一个范例加以分析,就会找出一个“结合点”或者“闪光点”。如:北京奥运会的“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会徽,创意者将肖形印、中国字和五环徽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充满了深沉的激情与活力。尺幅之大的会徽,却凝聚着东方与西方文化合璧的气韵;笔划之间,升华着中华民族精神与奥运精神。它不是一个普通的印记。以“人”为主题肖形印,是我国秦代即有之印的形式。作为北京奥运会会徽的“中国印”与竹简汉字笔体书写的“Beijing2008”将中国传统的篆刻艺术、书法艺术汇集于一身,既浓缩了我国古代印章由字而画的发展轨迹,也诠释了我国古代哲学力求中庸的主流观点。这与象征奥运精神的“五环”浑然一体,更使得“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奥运会徽积聚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富足的文化精髓,以及国际化的创意理念。难怪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首席设计师、2008北京奥运会会徽设计的参与者布雷德•科普兰德先生,从许多会徽设计方案中一见到“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便当即托口而出:她是中国的!有道是业内人士评价说:“她是奥运百年历史中,对举办国和城市名单最大一处空白的填补;她是中华民族精神与奥运精神的融合和体现;她是中华文明对奥林匹克的首次阐释。”

第二,文化创意必须作用于影视艺术和影视文化人的社会化需要电视文化,电视文化影响着人的社会化。日益发展的电视文化以其重要的作用方式影响着社会成员的社会化程度,决定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程度,是社会得以稳定、延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使亿万人民大众在社会化进程中,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是我国社会主义电视文化肩负的重要任务。这一观点,是早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出现在《电视意识论》中的观点。由此可见,今天,建设现代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影视艺术、影视文化的功能与作用是如此的重要。笔者强调文化创意必须作用于影视艺术、影视文化传播的概念,就是基于影视艺术、影视文化需要文化创意。这正是因为影视艺术、影视文化这个特殊载体是承载文化的文化。文化创意的成果很大程度上也正是体现在影视艺术、影视文化的传播力上。所以,我们在实践中要把这一概念加以充分运用并付诸实施。这就是说,我们影视艺术、影视文化的无限魅力与强大传播力,源于文化创意,文化创意给力于影视艺术、影视文化的传播。

第三,影视艺术和影视文化承载文化创意传播电视意识论认为,文化,是大自然的人化。“文化是社会和人类最高表现形式,其发展的程度,也是衡量人和自然分离的程度”。每一代人的文化,都作为一个整体传承给新的一代。一个国家是这样,一个城市也是这样,一个家庭、一个行业、一个企业更是如此。作为影视艺术、影视文化范畴的电视节目的呈现,最终是给人看的,其本质就是传播。传播中所表现出来的强大功能和巨大的社会影响,使它形成了影视文化特殊的功能与作用,担当起了提高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的重要使命。然而,语言符号是人类交往中最主要、最常用的符号,也是最基本的传播符号。它是由语音和语义结合而构成的词汇———事物的符号,又由词汇和语法逻辑构成一种符号系统,以此来传递思想。那么,电视是这个传播媒介大家族中的后起之秀,由于它广泛地集中了其它媒介普遍的语言符号之精华,所以它既具备了符号系统的共性,又具有自己的语言个性。因此,我们说它既是一种文化形态,又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它具有双重“角色”,前者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也需要文化创意。而后者,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它也必须承载文化创意成果的传播。这是由媒体属性、责任、使命所决定的。

篇11

全方位看戏剧文化教育内容会了解到,中国现代戏剧教育发展,主要是中国传统戏剧文化与西方戏剧文化并存的二元结构。

清末为戏班子输送演员的科班,注重的是中国传统戏剧的基本技能、基本技巧和基础知识。1919年成立的南通伶工学社,目的在于改造梨园旧风气,培养新人才、新风尚。较之戏班子授徒和科班传授技艺,南通伶工学社主要以新式学习,整肃舞台作风、剧场风气和新知识为教学新意。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的10年教学,改造了科班过于沉湎“技巧”“玩意儿”的旧方式,重视文化课,致力于戏曲基本功和文化课、戏剧史论课、演出实践并重,开创了戏曲人才培养的基本教育模式。如今的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上海市戏曲学校、中国戏曲学院及各地的戏曲学校,就是中国传统戏剧人才培养和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教育模块。

中国传统戏剧,在不断发展的近现代中,逐渐显现出了其弊端,于是在向西方学习的大潮中引进了以话剧为主要代表的西方戏剧文化。因为话剧演出方式接近生活的外在形态,所以其成为了中国文化先驱、社会革命家改造社会、启蒙思想的有力武器,在“启蒙与救亡”的社会需求刺激下迅速发展起来。以“话剧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各种戏剧专门学校或戏剧教学单位的出现,应和了中国社会变革的现实要求。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应用的是美国大学戏剧人才培养模式,即教学、研究、创作、演出良性循环的体系,这也基本奠定了中国话剧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从五四以来的社会发展状况看,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经历了一种二元文化结构变化发展的过程,走过了二元对立对峙、二元分置的互不相干、二元互补并存的历史道路。从批判旧文化、否定中国传统戏剧的五四新文化中戏剧新文化创造的“引进话剧”,到各行其道、隐然对峙中的互不相干,再到相互借鉴、彼此认同,道路几经曲折,发展艰辛坎坷,中国现代文化最终走到正确认识异质文化,涵化他者文化,包容他、我文化的道路上,实属不易。从当今的戏剧院校教育中,可以看到戏剧教育不同体系互补并存的局面,如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山东艺术学院戏剧学院,都不同程度建立了中国传统戏剧教学单位。西方话剧与传统戏剧并置分离又相互支撑,所反映出的东西方文化的最终融合、并存、共荣,所概括出的历史发展规律与文化融合趋势,为中国近现代以来就存在的二元结构戏剧文化历史命运做了小小归结。

品种分布:歌剧教育的缺失与戏剧交叉品种教学的兴起

歌剧也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而传入中国的。上个世纪,最早的歌剧是《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扬子江风暴》《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白毛女》《王秀鸾》等。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了《小二黑结婚》《刘胡兰》《红珊瑚》《洪湖赤卫队》《刘三姐》等较为成熟的民族歌剧。1976年以后,又出现了大批原创歌剧,且更加成熟,如由作品改编的《雷雨》《原野》,原创剧作《党的女儿》《苍原》《祝福》《青春之歌》《花儿与少年》《遥远的胡杨树》等。歌剧虽多,但戏剧教育中却少有歌剧教育。从中央戏剧学院建校史上看,1950年是有歌剧系的,著名女导演陈颙就是第一届歌剧系学员。但在后来的办学调整中,成建制的歌剧教育单位就没了,仅根据教师授课需要,在演员的声乐教学中涉及美声和歌剧唱段。当下的戏剧院校是没有完整的歌剧教育文化的,包括中国民族歌剧和西方歌剧。歌剧尽管属于戏剧文化范畴,但其依赖于音乐文化,尤其是声乐演唱艺术。所以,音乐院校的教学机构往往设立声乐歌剧系(简称声歌系)。但很多音乐院校都去掉了歌剧教学内容,只强调声乐演唱及歌剧的音乐性,淡化或忽略了歌剧的戏剧性。因此,歌剧学习内容变为声乐系声乐专业演唱技法、技巧的附属内容,或者音乐欣赏课的内容。

在我国现行的戏剧教育体系中,歌剧教育内容是缺失的。而音乐院校的声乐表演教学往往是美声唱法教学当中涉及西洋歌剧的唱段、片断演唱教学;民族唱法教学的教师也会从《刘胡兰》《小二黑结婚》《江姐》等民族歌剧里选择一些唱段作为教材训练学生的演唱能力。但教师很少从“戏剧文化”层面去培养、训练学生的戏剧知识和戏剧表演才能。如果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去参加歌剧排演,在舞台上除了有嗓音训练的基础和演唱技巧之外,戏剧层面的文化领悟性与形象塑造力却是欠缺的,缺少真正歌剧演员的表现魅力。

这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歌剧人才培养教育环节的缺失。这种教育缺失给我国戏剧文化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歌剧、舞剧院的创作人才大多只是靠实践经验“照猫画虎”,使得歌剧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不如话剧、中国传统戏剧那样佳作迭出、成果辉煌。如果说歌剧教育内容在艺术院校的教育体系里是缺失的,戏剧学院不把其作为戏剧品种开展体系性、课程化的教学;音乐学院对其教育内容仅限于作为阶段性教学材料采用,音乐教育体系里,其作为一个艺术品种也整体缺位的话,那么舞剧、音乐剧的教育在戏剧教育体系里也并不到位。

但是,戏剧教育的崛起是必然趋势。放眼中国的戏剧教育,其变化随着舞剧教育与音乐剧教育的开展而表现出来。舞剧教育,以北京舞蹈学院原副院长、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长于平在北京舞蹈学院为研究生开设舞剧创作艺术概论课程为重要标志,彻底结束了戏剧院校课程中不设“舞剧创作”课程、舞蹈艺术院校没有专门“舞剧创作”的状态,终结了戏剧教育、舞蹈教育都不涉及“舞剧”的历史;音乐剧教育的开展,从中等专业学校到大学,衔接得很紧,1990年,武汉艺术学校创设了实验性质的音乐剧班,1995年,中央戏剧学院创设音乐剧表演班(简称“音乐剧表演95班”),两所学校,先后开创了中国艺术教育中的音乐剧教育历史。

2007年,中央戏剧学院成立中国音乐剧研究会教学专业委员会,并在成立大会同时召开首届“中国音乐剧教学与创作研讨会”,召集了设有音乐剧人才培养教学课程的中国艺术院校共襄盛举,发展中国音乐剧文化。至2013年5月17日,研讨会已举办到第6届,分别在中央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和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轮流举办,与会者交流教学成果、课程设置、研究课题、人才培养情况,越来越多的戏剧、音乐、舞蹈教育家和管理者关注着中国音乐剧教育的发展。

综合趋势:戏剧教育要理性认识舞剧与音乐剧体裁

音乐剧的雏形可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轻歌剧演出。而中国对于发展迅猛、商演火爆的音乐剧研究是以20世纪90年代初,邹德华、居其宏、刘诗嵘等先驱者成立中国音乐剧研究会为标志开始的。

中国舞剧是在西方舞剧文化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中国观众最早的记忆是《小刀会》《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沂蒙颂》等被称为“红色经典”的作品。后来有了《祥林嫂》《红梅赞》《阿诗玛》《泼水节》《大梦敦煌》《丝路花雨》《花木兰》《一把酸枣》等作品。

音乐剧与舞剧在艺术院校里存在着教学上完整、内容缺失的尴尬,这是其特点所决定的。因为其既是舞蹈,也是音乐,更是戏剧,生存在一个交叉地带,专业上具有综合特点,在舞蹈、音乐、戏剧领域里处于尴尬的“三不管”状态。实际上,就表演或演艺文化层面讲,戏剧、音乐、舞蹈可归拢在“大舞台”“大演艺”的范畴内;而在演出项目的统领性上,舞剧和音乐剧在体裁、承载力上,具有这样的特点和能力。所以,在综合艺术院校里,学科优势与交叉发展教学中,让人才培养的能力指向与课程设置、专业实践协同起来,提高教学意识,用好学科设置的天然优势。当前,许多单科艺术院校也都在向综合学科、交叉专业的方向发展,如美术学院办设计、动画、电脑艺术等学科,音乐学院里办戏剧、影视、美术、舞蹈等学科。教育者应意识到:媒体的综合,是艺术表达方式能够综合的物质前提。学科、专业之间的隔膜与壁垒,早该被打破。有时,同一所大学建制内的教学单位之间的壁垒,往往会因思路窄、知识少、能力差等原因而无法被打破。

歌剧、音乐剧、舞剧的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方式,实际上是对分得太细致、过于单一的学科、专业提出了办学课题,那就是教学、研究、创作展演上“新的综合”。因此要特别处理、调适好现实专业结构与客观需求之间的关系。要想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有强有力的行政调控手段。在戏剧教育中,对不同戏剧品种的教学、人才培养、创作进行检验。否则,人们就只能走墨守成规的老路。毕竟,现在的艺术院校建制,没有一块空间是不曾行政区划过的,其“条块分割”“各自为政”。要想打破这种壁垒,就要涉及人力、物力、资金的调动、斡旋和教学节律的调适、安排等问题。最好的方式应是,以创作项目调动学院资源,让不同教育单位的资源向同一个剧目创造的项目聚合,统一指挥。此举可提高学校办学综合实力,整合教学单位艺术资源、项目,调动创作热情,是一种短暂且有效的途径。

长效机制如何建立,成为综合艺术大学办学中要经常思考的问题。媒体综合了,艺术样式综合了,但艺术教育却缺少综合机制,这是戏剧教育单位应反思和改变的现实。在用项目方式检验了艺术教育“综合创作能力”后,就应深入思考和着力展开课程体系、教学过程、质量标准的“综合办学能力”,设计一整套课程将舞蹈、音乐、戏剧的人才培养纳入一个可分可合、互依互渗的体系当中。这是戏剧教育和综合艺术院校教育在意识到艺术创造能量的时候,在艺术人才能力面临艺术生产“综合趋势”甄别、挑选的时候,应认真应对的问题。

在一般舞蹈与舞剧之间,产生了大量题材模糊、线索随意的大型“舞蹈诗”“舞蹈诗画”“舞蹈音诗画”。这从一个侧面透露了舞剧创作能力欠缺的问题。应意识到其在戏剧、舞蹈、音乐院校和戏剧教育中会大有可为。北京舞蹈学院率先开设了舞剧创作艺术概论课程,但全国舞蹈学院中开设类似课程的很少。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大约30所学校创办了音乐剧教育课程,如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上海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四川师范大学现代艺术学院等。但是,有多少是将音乐剧、舞剧当作戏剧艺术去讲授、研究的,就要具体分析了。人们常把舞剧当作一种舞蹈体裁,或将音乐剧当作一种游戏中的音乐舞蹈表演,这种认识并不确切、不到位,而这恰恰是戏剧教育大显身手的地方。

拓展趋势:戏剧教育与影视、传媒

众所周知,摄像机记录戏剧演出过程、电影艺术中的戏剧性、电视剧的兴盛、电视节目栏目化的诞生,包括戏剧在内的一切既成艺术产品,都表明电影电视文化与戏剧艺术有着历史性的不解之缘。所以,从我国开始培养影视人才开始,戏剧院校也开始纷纷设立学科,在戏剧文学、戏剧表演、戏剧导演和戏剧舞台美术等各专业后面加一个括号,注明专业拓展,如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表演、戏剧(影视)导演和戏剧(影视)舞美。这种括号内的特别注明,有“包含”“涵盖”的意思,更多的是专业领域“拓展”的意思。

戏剧与电影电视在本质上,是依赖于完全不同的两种媒介而存在的文化现象。媒介特质决定了这是两种方法、过程、效果等完全不同的社会活动。二者在少部分有交叉点,即艺术领域。在更多情况下,二者是“两条跑道上的车”。因为某种意义上,电影电视不全是艺术,尽管有程度不一的艺术含量。关键在于,这两种完全不同物质媒介依赖的创造、存在、传播的社会活动与社会内容,本质上是不同的。戏剧是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却是大众传媒。仅在编故事、演故事、调动各种手段叙述故事等方面,戏剧与电影故事片、电视剧有相似性,因此在戏剧院校的学科专业中就有了课程的相关性。戏剧教育果断地设立影视课程,培养电影、电视创作需要的人才,如编剧、演员、场景设计者等,这是十分必要且正确的。

戏剧院校的影视教育,一方面应加强这种教育;另一方面应理性地、清醒地意识到戏剧艺术与电影电视文化的区别,否则就会产生误导。当下,一级学科“戏剧与影视学”的设立,强调了二者可以交叉的领域,却忽略了二者分道扬镳的历史事实和媒体决定的本质上完全南辕北辙的异质空间。这种说法并非毫无根据。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云南艺术学院中的戏剧教育和电影电视教育,仍旧归属在分设的不同教育单位;但有一些学校的艺术机构,根据教育部的一级学科设立的情况和批准的名目,已经开始调整机构的设立,将分开的影视教学单位和戏剧教学单位又合为一体了。这样的学科专业调整,未见得是理性的。应该强调,无论是戏剧教育涉及或覆盖到的与影视文化重叠的部分,还是戏剧教育涉足的影视人才培养的领域,都应意识到这是戏剧教育发展中空间的拓展与能量的延伸,并非指戏剧与电影电视在学科领域中可以等同视之。

戏剧教育可拓展的领域,远不止电影电视文化、培养电影故事片和电视剧的相关人才,还涉及各种文化的电视节目。那些带有表演性的电视工作者,如节目主持人、文艺节目策划者、文艺栏目主持者;那些电视演播室的空间设计者、节目的总编导、制作人等,往往就是从对戏剧人才“适应新形势、新条件、新要求”的培养目标、课程创设和实践环节的变革中产生的。戏剧院校的人才培养,成为传媒学校的传媒人才之外,源源不断补充到电视台甚至电台。戏剧学院出身或有戏剧学习背景的人才在电台、电视台都成为了骨干,从中央到地方,比比皆是。

所以,在拓展戏剧教育的自觉意识下,其发展就应研究现实需要、调整专业设置、优化课程结构、强调实践环节,在大众媒介网络化的今天,占据发展先机。

应用趋势:戏剧学科发展中的社会表演与应用戏剧

应用艺术的迅猛发展,远远超过了审美艺术的发展。应用艺术已经是当下社会生活中充满活力的艺术新贵。就戏剧文化来讲,戏剧被应用于政治、商业、团队培训的做法由来已久。但是,有意识地研究这个问题,却是近年的事。这就致使社会表演学和应用戏剧学出现。

社会表演学大约出现在2005年上海戏剧学院的研究生教育专业方向里。以孙惠柱教授为代表的戏剧教育、戏剧研究群体,在大力介绍理查德·谢克纳教授的人类表演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表演学的概念。从2008年起,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研究群体开始致力于应用戏剧学的研究,在理论准备和课程设计基础上,从2011年开始招收应用戏剧学的本科生。

无论是社会表演学还是应用戏剧学,都应溯源到人类表演学中去。理查德·谢克纳作为戏剧学与人类学的一个理论与实践的继承者(他自称为学术成果的“合成器”,是戏剧学、社会学、心理学,尤其是人类学理论与实践交叉结合的“合成器”,他结交了重要学者,如“社会戏剧”概念的提出者维克多·特纳、《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的作者欧文·戈夫曼、《文化的阐释》的作者克利福德·格尔兹等),在戏剧表演与人类学考察、心理学研究、文化学研究的交叉地带创设了这种学科交叉的、概念陌生的知识体系。以1979年美国纽约大学成立人类表演学系为标志,“人类表演学”这个概念诞生,逐渐为学界所接受。人类表演学认为,人类的“类生活”当中,表演无处不在。研究这种表演的动机、发生、过程的学问,就是人类表演学的范畴。人类表演学所称之为表演,包含了传统戏剧文化中的审美戏剧表演,而且不仅是戏剧艺术,是所有艺术的表演;同时包含了有意识或下意识“做给别人看”的社会行为的“表演”,是非艺术的表演。谢克纳人类表演学观察、研究的对象分为常会交叉重叠的五大类:审美的表演、社会的表演(社会角色扮演)、大众的表演(公众表演)、仪式的表演和游戏的表演。理解这个概念显著的特征就是“表演”。虽然谢克纳是戏剧导演和戏剧表演者出身,但他的表演已不仅仅指戏剧表演,而是一切有意识的传递意义的行为。较之戏剧艺术、舞蹈艺术、音乐艺术的表演,人类表演学的“表演”含义是泛化意义上的概念,人类的社会行动无处不在表演。

比之人类表演学“表演”泛化的观察对象,社会表演学注重“社会的表演”与“大众的表演”,强调作为“社会人”的表演行为所具有的“社会性”与必不可少的“规范性”,强调对这种表演的研究与利用能够带来的社会意义,强调把自我与角色、前台与后台、脚本与即兴的矛盾基础作为社会表演必须处理好的三个基础关系。社会表演学认为,积极认识与主动利用社会表演,有利于提高社会文明和人的自身能力。

应用戏剧学致力于戏剧手段、戏剧方法的现实利用。戏剧手段和方法可运用在现实功利性极强的教育、培训活动当中,利用扮演、表演,规定情境中的选择与行动一类的戏剧手段和方式,增加参与活动者的“临场感”与“趣味性”,借此达到活动组织者的预期目的,提高活动的教育、培训乃至治疗效能。在中小学教育的教学方法改进和各行各业的行业规范培训领域里,应用戏剧大有用处。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的研究、教学团队锁定这类教育活动“对戏剧手段的借重和依赖”,其理论启发来自人类表演学,认识逻辑源于云南艺术学院教学和研究群体2007年以来对中国艺术教育发展的一种判断:应用戏剧在中国的出现和必然发展,是顺遂应用艺术作为艺术新贵蓬勃兴起的现实潮流与发展指向。

社会表演学和应用戏剧学的教育,其关注焦点与审美戏剧关注的不一样。审美戏剧教育培养的是剧场艺术专业人才;社会表演学、应用戏剧学所关注的是剧场艺术以外戏剧可应用于社会生活的部分。社会表演学研究社会表演的生活现象并积极运用成果;应用戏剧学厘清艺术戏剧与应用戏剧的范围、内容、对象及目的,牢牢锁定的是“应用”内容和方式。社会表演学与应用戏剧学相联系而重点不同,但为戏剧教育开辟“审美戏剧人才”培养目标以外的戏剧社会工作者的广泛发展空间与应用前途诉求却是相似的。在“应用”目的上,二者有很大的交叉重叠地带。

戏剧教育的发展,应关注应用学科的出现。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广泛展开人才培养,并让研究生、本科生迅速进入实践,深入到幼儿园、小学、中学、师范大学、商业培训和监狱文化等各个社会层面进行实践,检验应用戏剧学的理念与方法。这是戏剧教育发展中一种富于实践意义的应用学科的出现。对此,应充满探索的负重与分享的喜悦。希望更多戏剧教育同行和单位加入这样的探索,培养大量戏剧社会工作者进入社会生活各行各业,尤其是教师行业,这对中国教育发展、社会文化与行业效能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戈.戏剧教育与戏剧专业发展的前途[J].艺术教育,2007(12).

[2]吴戈.艺术教育与艺术应用[J].艺术教育,2008(3).

[3]吴戈.戏剧与教育[J].学园,2009(2).

篇12

历史小窥

你可能觉得虚拟现实是这几年才兴起的一个产业,但事实上这一概念的提出已经有好几十年了。不过,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这个概念才慢慢为一些人所知晓。

早在上世纪30年代前后,就有人发明了一种飞行模拟器,尝试使乘坐者获得飞行的感觉体验。上世纪50年代,摄影师莫顿・海利希发明了一部集合视觉、声音、动作和气味的模拟器Sensorama,它运用了多感知技术,是3D电影的最早原型。那时候技术尚不成熟,用户只是被动的观看者,但是海利希提出的很多概念至今在虚拟现实领域仍然非常重要。而今天,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的推进,使虚拟现实技术进入高速发展期。

虚拟现实的实现

虚拟现实是多种技术的综合,涉及实时三维计算机图形技术,广角立体显示技术,用户头、眼和手跟踪技术,以及触觉反馈、立体声、网络传输、语音输入输出等技术。

视觉方面而言,虚拟现实系统中,用户的两只眼睛看到的不同图像是分别产生的,显示在不同的显示器上,制造出立体视觉。有的系统采用单个显示器,但用户戴上特殊的眼镜后,一只眼睛只能看到奇数帧图像,另一只眼睛只能看到偶数帧图像,奇、偶帧之间的不同也就是视差,由此产生了立体感。

并且,虚拟现实设备可以利用头部跟踪来改变图像的视角。这样一来,用户的视觉系统和运动感知系统之间就可以联系起来,感觉更逼真。用户不仅可以通过双目立体视觉去认识环境,而且用户头部动作的变化将使设备显示的视角发生变化,仿佛真实世界一般。

而就声音而言,声音到达两只耳朵的时间或距离有所不同,所以在水平方向上,我们可以靠声音的相位差及强度的差别来确定声音的方向。虚拟现实利用这一点,通过相应的声音调整,会让用户产生一种自然的方向感,感知到声源由远及近,大小变化等效果。

目前市面上的商业化虚拟现实穿戴设备,外形大多像一个大号的护目镜,两个镜片上带有显示屏,通过左右眼看到现实屏幕的差异,产生三维立体效果,同时利用陀螺仪追踪佩戴者的头部移动,以更新图像数据,实现360度视角的沉浸式体验。当然,通过手套式的动作传感器,还可以采集手部运动信息,让画面呈现相应的互动效果。

游戏新视界

这项技术也将给电子游戏领域带来改变。虚拟现实技术将给游戏玩家带来全新的游戏体验,玩家借助头盔、动作传感器等交互设备,能获得如临其境的感觉。从此,他们不再仅仅是游戏情境的局外人,而是深入游戏,成为神奇旅程中的探险者。每一个场景下的交战都如同真实世界里的角逐一般。随着自己视角的变化,所看到的场景也在变化,在游戏中自己可以实现瞬间挪移,自己可以完成各种猛烈攻击,享受更强烈的感官刺激。

身临其境的观影者

3D影视现在对大家来说已经是很普遍的一种观影选择了,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电影、电视技术会有新的突破。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观众不仅能从自己的视角看到立体图像,更能够感觉到自己融入影视之中。

自己歪歪脑袋,侧个身子,所看到的视角就会相应地出现一些变化,看着影视剧中的角色就在眼前栩栩如生。感人的动情场景里能够近距离多视角观察主人公蹙眉、滴泪,不错过任何细节。欢乐的场面中,自己也可以随着剧中的人物一起手舞足蹈,仿佛置身其中。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还将可能出现互动式的影视体验,可以和影像中的角色进行对话,或者某种程度上扮演喜欢的角色,开启自己的虚拟舞台。

生命守护者

外科手术通常对医生的手术技术要求比较高,一点点的失误就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如果将虚拟现实技术和医生的技术训练相结合,在医学院学生培训过程中就可以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模拟手术操作,在他们参与实习以及正式工作的时候就可以更熟练地完成工作。

对于一些高难度的手术,比如心脏手术,颅脑手术,主刀医生可以在术前将患者的CT扫描结果用计算机技术转化成可以模拟操作的手术环境,将各种手术中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添加到模拟情境中,通过多次术前模拟操作为手术充分做准备。如果某一手术方案在模拟操作中危险系数较大,医生就可以及时转换手术方案。通过这样的方式,医生可以有效分析手术的可行性,充分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模拟驾乘

在航空航天和军事等领域,虚拟现实获得了较早的应用,初期多被用在培训宇航员以及军队士兵战术演练等环节。

1961年,Philco公司就率先研发了第一代头戴式可视设备Headsight,这种头盔式的设备包含一个视频屏幕和追踪系统,采集的所有数据信息与摄像系统相连接。这套设备用来培训飞行员应对各类危急情况,使用者可以通过头盔显示器看到远程危险环境,使用者调整头部角度,摄像机也会同步进行视像调整。

贝尔实验室也曾用过一种类似的头戴式可视设备训练直升机飞行员。他们将头戴式可视设备与直升机底部的红外线摄像头相连接,这样一来即便是光线不足的时候,飞行员也能有一个比较清楚的飞行视野。

虚拟现实和心理治疗

虚拟现实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心理治疗的局限。进行心理治疗往往得借助丰富的想象力,但是想象力并不是人们招之即来的能力。有些人缺乏想象力,任凭心理医师如何引导,也难以进入假想情景,即便短时间进入,也难以维持想象状态,不能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正好可以帮助人们解决这个问题。戴上虚拟现实仪器,就仿佛进入了一场梦境,在治疗师的指引帮助下,在相应的情境中剖析自己遭遇的问题,能更顺利地解决问题。

篇13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影视制作都融入了电脑特技/动画。像电影《终结者II》以令人惊异的视觉效果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电影特技奖:电影《龙卷风》中使用CG技术创作的骇人、逼真的龙卷风景象,震撼了观众。所有这些都是融入了CG特技和CG动画的后期制作技术的结晶。如今每一部令我们震撼的电影或游戏几乎都贴上了CG华丽的外衣,也正是有了CG,我们才能够目睹超常的现实世界,才能体验宇宙无限的神奇与奥秘。

一、什么是CG

“CG”原义是计算机图形ComputerGraphics的缩写,核心意思为数码图形,通常指的是数码化的作品。CG技术,顾名思义即为计算机图形技术。随着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进行视觉设计和生产的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形成,CG的概念正随着应用领域的拓展在不断扩大。国际上习惯将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视觉设计和生产的领域通称为CG。由CG和虚拟真实技术制作的媒体文化,都可以归于CG范畴。如今的CG一词,它既包括技术也包括艺术,几乎囊括了当今电脑时代中所有的视觉艺术创作活动,如三维动画、影视特效、平面设计、网页设计、多媒体技术、印前设计、建筑设计、工业造型设计等。所以提到CG时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领域:CG艺术与设计、游戏软件、动画、漫画。

CG从诞生至今在技术上日新月异,在表现形式和空间上也发生了空前的变化。作为一种新生的艺术形式,已经初露锋芒,表现出独有的特征:

1、可用性:即CG作为一种信息编码,表现为非物质形式。

2、虚拟性:CG的虚拟技术可以对真实存在的虚拟再现,也可以对真实存在的创造性的虚拟。还可以对现实中根本不存在事物的虚拟。这在现代影视制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3、技术性:三维动画特效,非线性编辑,多媒体技术等CG制作手段和技巧,使传统无法创造的神奇特效在数字化的编辑与整合中得以实现。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工具。使创作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随心所欲进行创作。

4、大众性:CG的大众化表现在以通俗的数字处理和互动的艺术创作模式为背景的CG传播的大众化和创作群体的大众化。

5、消费性:CG的消费性表现为趣味性和娱乐性,在影视文化产品这方面表现得最强烈。

如今影视特效、3D动画制作与3D游戏制作已成为CG领域发展的前沿。从1991年的《终结者2》到1993年的《侏罗纪公园》,CG技术的飞速发展将导演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搬上了银幕。世界上第一部完全用计算机动画制作的电影《玩具总动员》突破了数字技术在电影业中的运用限制,给电影制作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同时,游戏制作也已经全面进入3D时代,2004年推出的《魔兽争霸》以恢宏的场面、美轮美奂的背景、高度仿真的环境,让无数游戏者体会到了CG的神奇魅力。短短十几年,CG以高端科学技术为依托,以无限的创意为内容,彻底颠覆了传统视觉时代,开辟了流光溢彩的图像新时代。

二、CG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CG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海外专家带来国外在计算机图形学方面发展的一些动向和部分成果,使得“CG”的概念开始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萌芽。图形界面操作系统的引入,世界计算机图形业发展的风起云涌,各种商业化图形软件的诞生:Adobe的Photoshop,SGI的著名3D软件Alias studjo,Discreet的招牌软件3DS MAX的前身3D Studio等,使中国的CG经过长时间的孕育后也终于破土而出,国内的广告、影视、出版、游戏、美术等相关行业得到了飞越性的发展。

2000年到现在,中国的CG发展逐渐开始走入正轨。CG行业的分工以及产业结构日益专业化、标准化和商业化。艺术和技术上造诣都很深的数码艺术家如雨后春笋般展头露角。在这个时间段里,最大的亮点在教育和传媒方面,各个美术院校,像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广州美术学院、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等纷纷开设CG艺术设计的相关课程或专业,社会上也有如MAYA国际认证、3DS MAX国际认证等由商业机构开设的软件认证课程。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时间段里,环球数码创意控股有限公司(GDC)属下的数码媒体科技研究院(1DMT)与深圳大学联合组成了中国首个数码媒体培训基地,这个属于世界5大CG制作基地之一的机构的成立为中国CG向高端发展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跳板。媒体方面,《数码设计》、《CG杂志》、《Compute r ARTS数码艺术》、《CGworld》中文版等专业传媒的创刊和引入也为中国CG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中国CG开始逐渐优化产业结构,开始为向国际市场进军打下基础。

三、cG对影视教育的影响

CG以奇幻的视觉特效、真实再现的表现手法等独特优势融入影视创作领域,丰富了影视节目的表现形式、视觉效果、艺术表现手段,使影视制作、技术、艺术、手段、风格发展到一个极致状态。从而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影视创作手段和创作观念,也形成了一种全新:CG图像文化。

CG图像文化的形成。使人们被淹没在CG图像时代的大潮中,人们通过影像来认知世界。当人们越来越依赖影视媒体的时候,以大众性、消费性为特点的CG通俗视觉图像成为受到更多关注的对象。这种CG通俗视觉图像的日常化表现形式逐渐主导大众的审美趣味,并且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审美观和认知方式。这种巨大的变化。使以经典艺术为主的影视教育,面临着如何在艺术教育与通俗视觉图像文化的社会大环境下寻求平衡的问题。图像文化扩大了影视教育的范畴和内容,当代影视教育应该以积极的姿态面对这一变化,比如,加大教育模式的弹性,增加对各类艺术新形式的包容力,吸取图像文化中有益的养分,使之成为当代影视教育的主题内容。同时,又要批判地看待这种CG艺术现象。“读图式”的文化消费,过多地依赖直观图像思维,可能会带来人的联想、思辨能力、读写能力的下降,独立思考能力的丧失、个性化创作能力的退化以及媒介文化同质化带来的个性风格的缺乏。

如何在CG图像文化这一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下,引导人们的图像文化消费,阻止人们的浅薄化倾向,是影视教育中的关键所在,它直接关系到人格主体的塑造。

四、中国的影枧教育

CG时代的来临,使我们遭遇了纷繁迷乱、前所未有的视觉景观和文化现象。在信息时代,如何把握媒介对人的塑造作用,如 何更好地感受世界、认识自我和社会,如何实现自主批判、理性的对待时代的发展,赋予了影视教育更多的使命,也引发了我们更多的思考。

1、关注影视教育的本质

借助CG技术创作的影视艺术作品,是一种融技术与艺术为一体的创作。虽然CG图像文化的范围十分宽泛,但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文和科学的文化要素,除了从美感、创造力的层面去启发学生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更应该把对作品的理解上升到文化学习的高度,更多的关注作品的思想、情感以及在当前情境中的文化意义。

2、培养学生对CG艺术的深度理解

深度理解能力是一种建立于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美学等角度对影视作品的人文性质和“超语义信息”解读的能力,是更加深刻的鉴赏能力和批评能力。我们的影视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对作品表面肌理、形式、气氛等方面的分析,如果这样,我们的学生在面对CG影像的时候,大多只能认识影像的表面形式,并不能解释隐藏在表层之后的深层含义,也不能做出自己的判断。应该引导学生接触和欣赏各种民族、文化背景下,各种类型风格的CG艺术作品,能使学生熟悉CG艺术的各种表达方式,提高感受的敏锐性、理解的深刻性,促进学生艺术解读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形成批判的意识,透过影像找寻它的社会关联,探讨深藏在影像背后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因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