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经济增长

农业经济增长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1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农业经济增长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农业经济增长

篇1

1 研究方法原理与模型的建立

为了有效研究不同因素对农业生产的作用和贡献,往往常用的理论就是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D函数),其基本估计形式为双对数模型,如下式:

InY=α+βi +ε

其中,Y是指被解释的变量,也就是农业总产值,而α表示截距,Di表示解释变量,可以包括农业信贷、土地、劳动力以及固定资产等,β表示待估参数,通过该生产函数可以充分研究农业信贷对农业产出的贡献和作用。

比如,利用该原理探究农业信贷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就可以通过建立双对数模型来开展分析:

InYit=α+β1LnCreditit+β2LnLandit+β3LnLaborit+β4LnFixedit+ε;

其中,Y表示农业产出产值,α表示截距,Credit表示农业信贷,Land农作物总播种面积,Labor表示劳动力,Fixed表示固定资产,β表示待估计参数,i表示不同地区,t表示时间。

2 农业信贷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

2.1 对农业科技的作用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将其应用于农业经济,必然会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的作用。而在农业经济发展中,推动农业发展的科学技术也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由于农业信贷的投入,资金充足,农业生产实现机械化操作,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随着农业信贷的投入,人们可以有充足的资金用于自身素质提高,对于抵抗农业生产风险、培育良种、增强农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2.2 对农业产业结构的作用

现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单一的产业结构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有限,逐渐不能适应市场发展趋势,在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也十分有限。但是在农业生产中,很多地区都是以单一种植结构为主,主要作物有小麦、玉米等,农产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迫切需要多元化的产业结构。通过资金投入,尤其是金额巨大的农业信贷的投入,农户的生产经营受到资金的支撑,对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生产日益多元化,粮食作物是主要作物之外,油料作物、烤烟、茶叶等作物更是得到发展,养殖业也有显著提高,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2.3 农业信贷对农业基础设施的作用

一直以来,农业生产容易遭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在自然条件下,农业经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需要依靠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而农业基础设施需要依靠强大的资金做后盾,只有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才能有效保农业经济的发展。而农业信贷正好弥补了资金缺口,比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农业灌溉提供了有利条件,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3 增强农业信贷在农业经济增长中作用的措施

3.1 加强对商业银行的调控,引导银行加大支农力度

在现实中,银行的信贷业务往往以自身利益为中心,以贷款人还款能力为基准,不太重视农业信贷业务。另一方面,为了有效控制资金损失,在银行的经营过程中,关于农业信贷,经办人对于没有收回的贷款并不承担责任,农业信贷的积极性差。为此,要想加强农业信贷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必须通过一定的调控手段,积极音引导银行加大支农力度,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地方政府也可以通过一定的财政支持,扩大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对农业信贷的利息进行补贴,减少商业银行因为农业信贷利息低的损失等措施推动农业信贷在农业经济增长中发挥作用。

3.2 完善农业信贷管理机制,优化贷款投入结构

篇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和世界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跨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农业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加入WTO也让中国农业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面对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双重压力,旧有的农业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已经行不通,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认真的分析,利于有目的地对农业经济的积极因素进行改善和提高,让农业经济得到更好地发展。

 

一、投资

 

(一)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投资对于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农业经济也不例外。从八十年代以来,市场化改革促进了多元化投资主体格局的形成,这样也就导致了在农业经济上的投资资金的增加,这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到了九十年代,农产品在市场上表现过剩、农民收入提高缓慢等农业经济问题减少了农业投资,这直接造成了农业经济增幅的递减。从这一变化中可以看到,投资对农业经济的增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农业经济投资的增加能够有效地提高农业经济增长的效率。[1]

 

(二)投资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策略

 

对农业的投资来源广,数量大。统计局的资料显示,1999年包含国家内预算内资金、国内银行贷款、外资、农村自筹资金和融资等多种来源在内的对农业的投资资金就有56.48亿元,这些资金提高了农村集体基本建设水平。2000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则将近百亿。如今,政府对农业的主要的投资手段是通过银行的信贷的投入,近些年来国有银行的商业化,农业已经不能享有以前的优先性和低利率的优势,而且原有的国家对农村建设的政策贷款也渐渐取消,国家对农业经济的投资基本只剩下了用于农产品收购的资金和扶贫开发的资金。银行的风险意识的强化也影响了对资金回报率较低的农业的投资,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也变的更加困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对农业的投资力度也会有所减弱。对于外资部分,世界银行调高了硬贷款的利率,而且金融危机以后,外资金的流入量越来越少,我国农业的分散经营也让融资的可能化为泡沫。所以,提高农业投资的重点在于政府支农和信贷,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二、消费

 

(一)消费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消费是刺激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对于农业经济来说,消费者对农业产品的需求就是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最根本的原因。如果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量比较大,就会形成农产品供不应求的局面,农产品价值就会上涨,农民收入就会增加,对农业的投资就会加大,社会资源就会更多的流入农业,让农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农产品属于社会必需品,我国农产品买方市场的出现,扩大国内对农产品的需求变得更加困难,但是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这为我国提供了一个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国民生活质量条件。[2]

 

(二)消费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策略

 

中国经济年鉴显示,93年全国粮食总消费4.9亿吨,比往年略有增长,但还是低于当年的粮食总产量;畜产品供大于求的现象也十分明显,猪肉、蛋类、牛羊肉消费增长相对较快,供求也比较平稳;由于棉产品的产量的降低,纺织品对棉的需求显得比以往更多,但是产棉量加上库存量仍然是供大于求。这种供大于求的根本原因是我国9亿农民供给3亿城镇人口消费的市场格局,九亿农民的购买力并没有得到有效地挖掘和开发,农民的消费模式比较固定,消费水平比较低,有些农民想要提高自己的消费水平,但是经济能力跟不上,农村人均消费的食品数量自然就远远比不上城镇居民,没有需求,消费也就难以完成结构上的升级。当前我国在农产品的消费上,红皮小麦这样口感差的农作物滞销,优质大米却供不应求,还需进口;一些橘子、杨桃等作物卖不出去,价格低至几毛钱,而一些洋水果大行其道,有着很好的销量。北方玉米过剩,南方玉米又紧缺,地域差距十分明显。面对这样的消费情况,要努力增加农民的收入,经济能力提高了消费水平自然也就提高了,对城镇居民要及时对产品结构进行调整,重新配置资源,努力促进优质食品的供给。

 

三、出口

 

(一)出口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经济潮流,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光是挑战,还有走向世界,让经济迅速增长的机遇。用出口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是很多发达国家常用的手段。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如果能够让我国的农作物大量出口,农业经济自然会稳定增长,农民收入自然会逐步提高。

 

(二)出口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策略

 

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近些年虽然仍旧保持了顺差,但是农产品进出口的比重一直不高,而且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量大幅度下降。这让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幅度严重回落。增加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量能够有效地缓解农产品供大于求的现状,对提高农民收入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物产丰富的国家,质量高的农产品在国际上也有很大的竞争优势,增加一些特产的出口量相对更加容易。而且。我国人口众多,在劳动力资源上更有优势,扩大农业加工品的数量也能够提高我国农业出口的竞争力。同时农产品出口国也要分散化,对一些农业欠发达国家要重点照顾,增加对非洲各国的农产品出口量。

 

四、制度

 

(一)制度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近些年来,我国农业经济体制不断改革,农业经济也随之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年的实践证明,经济体制和政策对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和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我国八九十年代一直实施的农业经济政策是,事实证明,这样的政策的确更加适合当时的中国农业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农业生产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农业发展的现状也有了比较大的变化,农业发展中出现的农民收入低等问题都证明了现有的农业经济政策不利于当前农业的发展。

 

(二)制度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策略

 

中国农业目前正处于一个大规模的商品生产的新阶段。为了让农业经济更快的发展,让农业在市场竞争中更加主动,要借鉴发达国家,促进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对农业生产和经营进行创新。新型的农村合作经济承认私人产权,以一种强调自我服务的姿态主动适应市场,实现企业化和股份化,有效的降低农业的风险,提高农业的适应市场的能力。

 

五、科学技术

 

(一)科学技术对农业的影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进步会给农业生产力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农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必将推动农业经济不断增长,用科技解决粮食问题必将成为21世纪的共识。我国也应当重视科学技术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关键性的作用。

 

(二)科学技术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策略

 

要想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正面影响,就要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视。目前的农业科研体系不完全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不能将科技的进步完全地转化成农业上的生产力。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要求在尊重农业科研的提点的前提下,鼓励农业科技创新,重点扶持一些农业研究所,让农业研究成果更好的为农业服务。对发达国家的模式借鉴而不照搬,建立符合自己国情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六、结语

 

篇3

2人力资源的影响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重要作用,人力资源对于农业经济的增长有直接的影响,农业产生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人的操作才能得以实现,每一环节的人员调控与人员的能力都对农业生产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且农业的发展及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主要依靠人类的才能和智慧,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促进农业发展的科技成果转化,才能得到广泛的应用,农业发展才能够实现高效,经济增长自然就会实现。

3农产品出口总值的影响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逐渐实现全球化,农产品的出口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增长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于我国来说,增加农产品的出口总值,有助于缓解我国国内市场中农产品过剩的现象,对于增加农民的收入也是影响极大的。我国幅员辽阔,农产品的种类比较多,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可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增加农产品的出口数量。同时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价格比较低,在加工方便食品方面具有价格优势,方便食品的出口值也会得到增加[2]。对农业不发达的国家扩大农产品出口,不将农产品集中出口到某一个或几个地区,加强政府的配合和支持,为农产品的出口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并落实到实处,扩大农产品的出口值,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

4科技因素的影响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果,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农业生产也离不开科技的帮助和支持。科学技术能够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将先进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的工具和手段,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劳动力的支出,为农业经济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也提高了农业土地的使用效率,将灌溉技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能够减少灾害事故的发生概率,降低农业损失。土壤改良技术、套种技术的使用和推广,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对农业经济的增长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3]。

篇4

    二、辽宁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的问题

    辽宁虽然是一个工业比重较大的省份,但随着我国粮食生产重心进一步由南向北推移,辽宁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等方面所肩负的任务将越发艰巨。尽管辽宁现代农业发展具备了一些有利条件,农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但农业基础仍然十分薄弱,未来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有待于“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当前辽宁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存在如下问题:

    1.由于农产品生产效益偏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较难。在农民享受中央的惠农支农政策同时,各种农资、饲料价格却也一路飚升,加上原油价格的上涨和工资水平的提高,使农机使用成本、农村畜力的租用价格也相应提高。农产品生产收益没得到提高反而降低了,粮食直补和取消农业税费等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在一定程度上被抵消,这对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2.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经济发展整体水平较低,竞争力不强。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辽西北等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缓慢,与南部、中部地区发展水平形成较大反差,县(市)与县(市)之间生产总值最高相差20倍以上。辽宁全省44个县(市)中还有15个贫困县,主要分布在辽西北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较高。不同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较大,大连、沈阳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阜新、朝阳高出近两倍。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强者恒强、弱者常弱,各自为战,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3.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还不够科学,粮食增产现代化水平还较低。在一、二、三产业中,辽宁农业与工业相比科技含量、装备水平相对滞后,地少人多、增收缓慢、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现状仍然存在。在农村局部地区还是一亩地种植一个品种几十年,品种退化严重,产量不高,质量不佳,效益不好。抓好粮食生产,促进粮食增产增收任务仍然艰巨。多年的实践证明,要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的路子。通过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实行良种良法相配套,依靠科技挖掘增产潜力,把专家的产量变成农民的产量,把小面积实验产量变成大面积推广产量,真正实现粮食大面积区域平衡增产。

    4.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加强,农业龙头企业优势带动作用的发挥有待加强。农村务农劳动者素质普遍不高,已成为增强农业后劲的重要制约因素,不少农村相当数量的青壮劳力从务农转到其他行业,务农劳力科技文化素质低,年龄趋于老化,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接受新技术慢,加上家庭经营条件的局限,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亟待加强。从龙头企业看,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仍偏弱,带动农户规模不够、作用不强,与目前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平均带动农户7.6万户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调查中还发现,有些龙头企业经营规模较大,但生产原料和基地建在省外,对当地农民的直接带动作用不大。产业集群特色不鲜明,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规模化经营,没有发挥出自身优势,对整个产业的支持和推动力度不够。

    5.乡镇企业管理水平较低,需要树立起有市场号召力的特色品牌。辽宁省城市化水平居全国第6位,而农村城镇化水平居全国第13位。全省包括县城在内的近600个小城镇人口不到560万人,仅占全省村镇人口总数的26%,镇均人口不足万人。一些小城镇缺少科学规划,企业产业发育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对周边农村发展带动和辐射作用不强,特色品牌数量有限,需要树立起有市场号召力的特色品牌。

    6.环境保护和资源优化配置意识需要加强,软硬环境建设亟待总体提升。农业生产专业化、组织化程度还不够高,特色产业布局不够集中,生产基地相对分散,缺少覆盖面大的专业化生产基地。农业标准化水平较低,部分农产品质量动态不稳,市场竞争力较弱。农产品加工率为45%,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0.42:1,与发达省份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农业利用外资和农产品出口规模不大,外向型农业总体水平不高。

    三、加快转变辽宁省经济增长方式的路径建议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首先是从加强农业开始的,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应该从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开始。“增长”追求的是规模的扩张,总量在短期内的不断增大,它更注重总量的增幅以及如何缩短实现这一增幅所耗费的时间;“增长”强调的则是质量的提升以及这种提升的可持续能力,它更加关注总量增大中所投入的成本和所付出的代价。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如何实现辽宁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既是目前学术界正在探讨的理论问题,又是辽宁经济增长中亟待回答的现实问题。

    1.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内涵。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内涵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核心依托。特别是以设施农业等优势农业为载体的深度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性。辽宁设施农业面积已经达到1000万亩,日光温室据全国首位,这为辽宁农业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奠定了基础。设施农业能使传统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推进农业走向现代化和工厂化。同时,根据辽宁实际大力发展节水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循环生态农业以及动植物良种繁殖、疫病控制、农作物栽培标准化规范化养殖、农产品深加工等农业标准化技术、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农产品无公害化生产,同时加快发展如都市农业、观光农业、农业信息系统及装备、农业物联网、创意农业等内容。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含量,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和加快农业文化建设普及等。

    2.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视农业合作社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要充分发挥龙头农业合作社的辐射带动作用,让农业合作社与农民形成合理的利益关系,农民得到实惠,在提高农民收入和改善生活条件的基础上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扩大优势和特色产品的生产,加大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力度,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

篇5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4-0036-01

1 农业经济与农业金融的相互关系

1.1 农业经济的发展

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关于工业经济发展与工业金融的研究要比农业方面的多,主要是因为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在经济发达国家中,农业占据的经济量正在快速的降低,从事农业的人口逐渐减少。在发达国家,针对这一问题,建立了良好的财政补贴制度来缓解这一问题,对于农业经济的提高有着帮助与推动作用。也有国际上的农业经济学家支出:虽然在全球经济总量中农业的比额有所降低,但是不代表农业就失去了在经济之中的重要性[1]。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农业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依旧不可忽视。不难发现,在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依旧占据了全国经济较大的份额。对于这一部分国家而言,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金融依旧是研究的重点。

1.2 农业金融

中国的发展和绝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一样,金融发展都是依赖工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在以往的金融体制之中,农业金融算作非农业部门金融体制的一种扩展,但是又与农业部门有着资金流动和运转操作方面的差异。在如此的经济体系之下,农业经济的增长和农业金融的支持就很难得到顺利的发展。因此,在研究中,需要站在不同的环节,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去发现、去探讨。就我们的研究资料表明,除开对农业经济增长和农业金融关系直接的研究之外,绝大部分对于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经济关系的研究都是依靠变量的方法进行间接的研究。通过对农业生产力与产品市场的研究,国家就可以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最终说明农村金融对于农业技术发展有着促进作用[2]。在对我国的农村金融研究可以看出,将经济金融化程度和金融资产总量作为指标,就可以发现金融水平发展要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经济收入是经济增长最核心的依据,因此,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主要还是依赖于经济收入。在融合了农业经济增长、经济收入以及农业金融之后,发现我国的经济金融关系已经有所转变。

2 农村金融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在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关系的分析中,农村金融对于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所以,本章节从农村金融体系建立健全、结构优化以及金融效率提升三个方面探讨了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2.1 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健全有利于农业经济增长

农业经济增长需要农村金融规模的支持。第一,从农村金融机构来看,基本上都是以农村信用社作为区域的模范单位来提供服务,这样的金融机构只能够只服务于农户。第二,从农村信用社的资源优势来看,金融职能的发挥,能够合理的分配资金优势,同时还可以缓解资金短缺的现状,有力的支持农村金融的发展。还存在信用社体制(产权不够明确;不属于合作制,也不属于股份制;还需要提高信贷发放质量)这一类的问题。所以,提高农村金融的发展,将农村信用社的产权明确是非常关键的,再加上货款等相关业务的发展,建立相应的信贷制度,才能够解决农村用钱问题,推动农业的经济增长。

2.2 农村金融结构的优化有利于农业经济增长

优化农村金融结构对于农业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另外,在金融结构调节后,就可以调整实体经济,为农村的金融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客观来讲,发展农村金融,就不需要满足农村经济多元要求,这需要对市场的不间断考察,并且随着农业的需求进行改革来加以支持。在改革方面,政府部门应该给予一定的支持,如在融资体系的完善、融资方式的完善等方面。目前,农村金融的融资还处于外援融资和间接融资两个方面。但是实际情况表明这样的融资已经无法满足农业经济的增长。所以,只有进一步拓展融资渠道,有效的降低成本,减少货款的频次,才能促使农村金融结构的调整,实现与农业经济的共同增长。目前,货款融资、存款还是农村市场最普遍的形式,但是却无法满足企业与个体户对其的需求,所以,金融方式的灵活性还有待提高,这样才能让金融服务更为全面。

2.3 农村金融效率的提升有利于农业经济增长

相比金融结构与金融规模,金融效率能够对农业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略显薄弱。作为一种金融功能,虽然普通,但是调控上更加的方便。通过实践表明,想要发挥金融效率对于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还需要将平衡制度在农村金融机构中贯彻到底,实现相互的制约,才能够确保农业经济的增长与收益[3]。目前,农村的金融融量已经成为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所以,做好金融机构的协调,提升金融效率,才能满足农业经济增长的需求。

3 结语

总而言之,农业经济与农村金融属于一根链条上的两个元素。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农村金融体制已经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所以,本文提出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关系的研究,也是当前的研究热点问题。但是种种研究表明,对于两者关系的研究不能够局限于我国的基本情况,还要懂得放眼全世界,通过发达国家先进理念与理论的分析,借鉴有利于国内发展的经验,再配合上国内的具体情况,才可以让研究取得满意的效果。虽然任重道远,但是只要迈出第一步,就必定会不断前进,让研究持续的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篇6

农村信息化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方面,农村信息化就是以信息媒体技术装备农村相关领域,使信息资源在农村得以充分开发、应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逐步由农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我们要在明确农村信息化对农业增长的影响的基础上,采取积极的措施,不断加强农村信息化的建设,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

1农村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

1.1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强了农业经济增长的速度

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对农业经济的增长速度有着显著的影响,主要是由于科学技术的提高带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也使农业生产率得到了提升。当下,农村经济的发展围绕着生产技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进行,可是,在这三个方面起主导地位却是作为科学技术的信息化技术。因为信息化技术的庞大,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消费方式,使得互联网经济交易不断发展繁盛,降低了交易成本的同时也促进了交易范围的扩大。

1.2农村信息化发展和农业经济的增长是一个相互促进的作用

我国广大地区的农业经济水平的进步决定着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并且,农业经济水平的提高也让农村信息化得到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平台,农村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升。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农业经济的发展高度决定了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农业经济的不断增长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农村信息化的深入开展,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一个有机整体。

1.3农村信息化建设可以解放农村劳动力

在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中,劳动力才是真正的主体,离开劳动力,农业生产就无法进行。但是伴随着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许多高科技都被运用到农业生产上当中,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显著的提高。而且,这些高科技进入农业生产后,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得到了解放。

2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软硬件建设水平低

(1)当下、我国广大地区的农业部门缺少高科技设备,开通的信息化建设网站水平比较低,造成信息量比较少不能充分发挥设备的功能,甚至有的地区还没开通专门的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网站。(2)广大农村地区对农业信息的加工、分析、利用力度不够,这样对市场的开发也形成了不利的因素,导致农业信息的浪费。(3)网络应用的水平比较低,也就不能开发出高端的软件。

2.2农业信息队伍的建设力度不够,管理水平较低

(1)缺乏专门的农业信息的采集人员,这就造成农业信息不能及时的提供给农民,浪费了许多农业信息,也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便。(2)缺乏精通网络技术和运用经济规律的专业人才。

2.3农民的现代化农业信息意识不强。在你村地区农民还是依靠广播和电视去搜集一些农业信息,不能很好的运用网络技术采集农业信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这就限制了农民学习网络技术的能力。

3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分析

3.1加强农村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我国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是非常不平衡得,而且广大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是非常落后的。对于农村信息化建设来说,必须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才能加强农村信息化的建设。要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慢慢步入正轨,必须根据各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投入高科技设备帮助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各级政府部门和农业主管部门应该对农村地区的基础网络设施的建设和覆盖提高重视,一方面保证充足的经费投入,搞好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努力做到网络遍及各乡村,争取没村都有电脑。另一方面政府要发挥自身的作用,农业、气象等方面的信息整合。要提高农业信息资源的时效性和全面性。

3.2加大信息化人才教育培养工作

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离不开大量的信息化人才,准确的说是离不开投身于建设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人才。首先,要引进高水平、高素质、具有丰富经验的工作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其次,加强对所有参加农村信息化工程的建设人员进行系统和专业的业务培训,着重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道德素质。

3.3搭建标准的技术平台

在农村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有基础的网络覆盖,而且也要有高性能的科学信息化技术,因为技术是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支点和基础。在搭建标准化的技术平台过程中,还需要保证政府部门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确保建设的效果。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农村经济的迅速进步,而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了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因此二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对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来说,要想农村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必须发展好信息化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在和提高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篇7

关于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研究比较普遍,国外研究主要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美国经济学家索洛和英国经济学家斯旺的经济增长模型,提出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贡献”的观点,并首先把技术进步作为经济增长中最具有意义、贡献最大的一个因素单列出来。罗默把知识增长和技术进步看作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首次提出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模型中除了列入资本和劳动两个生产因素外,还包括了人力资本和技术水平。贝克尔主张把知识分成内生积累的一般性知识和外生的知识两部分,均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的作用。由此,他提出了劳动分工的扩展与知识的积累相互作用的理论。国内学者对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研究主要有:黄鲁成、马丽等[1][2]运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分别对北京和宁夏进行分析,表明科技经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为显著。米传民等[3]运用灰色关联法研究江苏,表明科技人员投入对经济增长有着更为显著的推动作用。朱春奎、王海鹏[4][5]通过建立不同时间序列的科技投入和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的误差修正模型,分别揭示了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均衡关系,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王贻志等[6]把科技投入变量引入到生产函数中,测算出上海市各行业的科技投入的贡献率。罗佳明等[7]运用广义差分回归分析测算出1953~2001年间科技投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17.16%。王宁、刘黎明等[8]对未来农业科技投入总量进行灰色预测,研究表明,现有农业科技投入增长达不到国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最低需求,必须加快农业科技投入增长步伐。本文主要利用全国和浙江2001~2008年的统计数据,通过灰色系统理论计算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灰色关联度,揭示两者之间的关系。

2浙江省科技投入现状

浙江省科技投入主要包括科技经费和科技人员等两部分。

2.1科技科技经费筹集

根据2001~2008年全国和浙江统计年鉴、科技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的数据发现,科技经费筹集额名义增长率一直都高于第一产业产值增长。从统计情况中看,全国科技经费筹集额从2001年2589.4亿元到2008年9123.8亿元,增长了3.52倍,同时期第一产业产值增长了2.15倍,相比全国科技经费筹集额增长情况,浙江省在2001年至2008年,增长了5.43倍,而第一产业产值只增长1.66倍。各项指标都呈现一直增长的趋势,不过增长速率有快又慢,其中2004年、2007年全国科技经费筹集额和第一产业产值出现较大波动,2004~2006年浙江省出现较大波动。总体来说,科技经费筹集情况较好,科技经费筹集增长和第一产业产值增长并不总是同步,甚至有些年份出现了增长降速,主要是因为从科技投入到转化为生产力有一个滞后性,一般在科技投入高增长两到三年后,经济增长效益才能得到体现。2001~2008年的科技经费筹资和农业经济增长情况也说明浙江省重视科技投资,科技发展的研发后劲比较充足(表1)。

2.2科技研发费用的投入情况

科研经费的筹集额说明社会科技投入状况,但其中并没有完全使用在科学研究领域,而社会科学研发经费(R&D)更能说明科技投入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由于农业领域R&D数据统计收集存在一定困难性,所以本文主要是对全国和浙江省2001~2008年R&D经费支出和农业经济增长进行的统计。(表2)从表2我们可以看到,(1)2001~2008年间,全国和浙江省R&D经费支出都曾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其中全国的增长率较为平稳。2004年,全国和浙江省R&D和第一产业的名义增长率都达到最大,特别是浙江省,R&D达到48.59%。从另外角度也说明科技研发投入的快速增加能显著带动经济的增长。(2)2001~2008年间,全国R&D经费支出平均增长率达到23.7%,浙江省的平均增长率为34.19%,而同时期第一产业产值增长率分别为11.83%和7.57%,R&D投入远远高于第一产业产值增长。(3)浙江省R&D经费支出对第一产业产值的增长推动作用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2.3科技人员投入情况

科技人员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中起着决定作用。2001~2008年间浙江省科技人员数平均增长达到17.24%,不同年份科技人员数增长率差异较大。2005~2006年浙江省科技人员数增长十分突出,主要与浙江省政府的科技人才政策相关。全国的科技人员数量从2004年后稳步增长。(表3)

3科技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

灰色系统理论主要用于控制和预测,现在已经广泛地应用在经济、社会等研究领域。灰色理论以“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通过分析各种因素的关联性及其量的测度,实现对系统变化规律的认识。基本思想是根据数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度来判定其联系的紧密程度。曲线约接近,数列之间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则小。

3.1数据来源与处理

由于系统中各类因素数据因计算单位不同而差异较大,不便进行比较或难以得到正确的结论,所以在进行灰色关联分析时,一般要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无量纲化通常采用均值法和初值化法,本文采用初值化进行处理。以全国和浙江省2001~2008年序列数据为基础,分别建立灰色关联模型,其中全国和浙江省的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用X0和X'0表示;研发R&D经费支出用X1和X'1表示;科技经费筹集额用X2和X'2表示;科技人员的投入用X3和X'3表示。X0和X'0是母序列,X1和X'1,X2和X'2,X3和X'3是子序列,建立序列表,经无量纲化处理后,形成相应的母序列和子序列(表4)。计算公式如下:X(k)=X(k)/X(0)(k=1,2,3,…n)(1)

3.2科技资源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联分析

我们利用灰色相关系数计算模型:ηi(k)=minmin|x0(k)-xi(k)|+ρmaxmax|x0(k)-xi(k)||x0(k)-xi(k)|+ρmaxmax|x0(k)-xi(k)|(2)对全国和浙江省的科技资源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联度进行计算。式中|x0(k)-xi(k)|为第k个点x0与xi的绝对误差,k=1,2,…,ni=1,2,3。将无量纲化后的比较数列与差值数列进行差值计算,列出对应差数列表,然后再求出minmin|x0(k)-xi(k)|和maxmax|x0(k)-xi(k)|。其中,min|x0(k)|是第一级最小差,表示在xi(k)序列上找各点与x0(k)的最小差,即跑遍k选最小者。minmin|x0(k)-xi(k)|为第二级最小差,表示在各序列找出的最小差基础上寻找所有序列中的最小差,即跑遍i选最小者。maxmax|x0(k)-xi(k)|是二级最大差,与二级最小差类似。各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的相应绝对差值如表5。在进行计算关联系数与关联度前,需要预设分辨系数,一般用ρ表示,取值范围为0<ρ<1,ρ越小,分辨率越高,当ρ=0.546时,最优。这里我们取ρ=0.5。根据上述关联系数,计算关联度,Ri=1n∑nk=1ηi(k)(3)对计算得出的关联度按大小进行排序,看各项指标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表6)上述关联度计算结果显示,全国和浙江省科技投入中的R&D经费支出、科技经费筹资额和科技人员与农业经济都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图1)。其中,全国R&D经费支出对农业经济产值的相对关联度为0.6383,科技经费筹集额对农业经济的相关联度为0.7136,科技活动人员对农业经济相关联度为0.8584,相比全国,浙江省各项指标对农业经济的相关联度排序基本一致,都说明了科技活动人员对农业经济的推动力更大,浙江省R&D经费支出和科技经费筹集额对农业经济的相关联度均高于全国水平,而科技人员对农业经济的相关联,略低于全国水平。

4结语与政策建议

4.1结语

通过上面的相关性计算,具体结论有:(1)全国和浙江省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这和以往研究得出的结果相一致。(2)在R&D经费支出、科技经费筹集额和科技人员数等因素中,科技活动人员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更大。与全国相比,浙江省的各项指标关联度均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科技人员是技术进步的能动因素,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急需大量科技人才培养,这也是浙江省增强农业经济的主要手段。

4.2政策建议

篇8

在我国现代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脚步不断加快,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化的生产要求,需要进行转变,体现出更加专业化以及产业化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农村生产模式的协调性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但是传统的管理人员仍然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需求,尤其是农林牧渔业,难以实现科学会计模式的应用以及生产的基本需求。在这个过程中,会计模式会反映出农业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具体特点,它包括销售、生产、经济等领域。为了深入探讨农业经济快速增长与会计模式之间的影响和联系,本文对其进行了分析。[1]

一、农业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在提高现代农业收入水平方面也存在几个具体问题。

(一)农民文化素质水平不高现代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与农民的辛勤劳动密切相关。然而,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一模式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科学的指导和支持。客观地说,中国直接从事农业耕作的人员文化素质水平不高是一个普遍的问题,这个现象导致在农民在对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学习以及吸收方面的速度比较慢,也难以及时了解到农业生产过程中所存在的具体问题,导致农业科技的推广以及指导脚步缓慢,产生了较为丰富的农业生产阻碍。

(二)农业生产条件和企业环境不合适随着现代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农业体系在我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也有所下降,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状况。但是,从历史上看,从长远来看,作为农业的基础,中国仍然是民生的支柱产业。因此,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与相应的生产环境密切相关。特别是目前,生产条件和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大量地区将出现生产条件不适合的问题,从而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此外,某些农业地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缺乏科学指导,这导致该地区种植的农产品尽管农民付出了很多劳动,但仍不能很好地满足该地区的土壤需求。获得的收获并不高,导致严重影响到了农业经济增长以及农业的建设。[2]

(三)农田管理以及监督体系的不完善在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过程中,已经带动了农业GDP的提高,与此同时也促进了农村地区的生产消费,但是实际中会计管理以及监督工作的不到位为农业的生产带来了较多的扩展。一些地区存在减产以及亏损之后,没有采取合理的会计分析方法来对其进行有效的分析,导致没有了解到亏损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甚至产生连年亏损的现象,严重阻碍了相关地区农业经济建设以及发展的具实际脚步。

二、农业经济增长对会计模式的影响

(一)农业企业会计的有效发展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对农业企业的会计监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应当了解到,会计监督是能够实现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必要基础。但是目前在农业企业实现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会直接促进农业企业的发展,这就要求相关方面能够重视对农业企业的生产组织以及内部产品的供给调整策略进行优化,基于会计监督来实现这些工作。除此之外,在农业企业经济支撑能力方面能够实现经济行为的有效管理以及监督,会反映出农业企业的财务情况。通过对农业企业的运行状况进行调整,有必要了解农业企业的真实信息,及时调整和改善其日常经营活动,确保农业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做好工作,有效提高效率。[3]

(二)农业经济的增长需要会计作为基础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对现代农业进行农业需求核算,需要对现代会计模式进行研究。近年来,我国农业经济结构逐步调整,整体生产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同时,生产规模已成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一种新格局。从客观上讲,无论是工业化还是专业化,都需要按照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来进行。同时,在具体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的优势地位也会受到影响,可能产生新的条件。在现代农业经济增长和财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管理方式的变化将对农业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做好农业区域环境的监督管理,保证有效的经济增长核算模式。

(三)农业经济增长需要准确计量会计成本以及支出在现代农业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对于会计成本和支出也会产生相对应的变化,因此将其作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准。尤其是近些年来,城镇化以及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过程中,土地资源的占用率在不断调整,导致农业的 生产受到了相对应的影响。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结果分析,了解到农业区域的种植面积正在不断下降,同时土壤的质量也在下滑,影响到了农业生产的产量以及质量。在新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生产支出的成本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存在紧密的联系,对农业生产的支出进行成本核算的过程中,需要综合分析农业经济环境效益等多个方面,从而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三、农业经济增长前提下的会计模式国际化与改革

(一)在农业经济增长的前提下,提高会计模式以及会计工作的规范化水平在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的过程当中,农业结构的优化以及增长模式也产生了相对应的调整和丰富,为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及会计领域改革过程中的内容提供了良好基础,包括农业原料采购,生产成本确认和销售确认。在丰富这些内容时,我们需要满足政府部门和相关部门的监管要求,以及国家规范和标准。与此同时,还要求能够基于会计模式来做好农业生产和销售等多个方面的费用管理工作内容的确认。除此之外,确认农业生产销售成本后,要确认具体的农业经济事项,做好农业资产的摊销和管理,从而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农业经济快速增长方面的客观需求。[4]

(二)在农业经济增长的前提上,保障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农村会计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也会对农业经济快速增长起到作用。目前农业会计的从业人员水平方面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特点,一些农业生产企业的会计人员虽然具有会计从业资格和从业经验,但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实际情况以及整体模式和特点并不了解,导致他们在处理会计事项时可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到农业会计的实施效果。在此基础上,要求能够结合实际情况以及农业的发展需求来加强会计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为农业企业配备一支更加专业性的会计人才队伍,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农业经济快速增长方面的客观需求。

(三)在农业经济增长迁移上实现会计审计以及监督工作在农业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对会计的审计和监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实现农业会计审计和监督,可以更好地帮助农业企业确定实施的所有权和责任,防止农业企业通过固定资产折旧和应收账款的提取来掩盖相关信息,在发展过程中获得短期利益。通过会计核算、审计以及监督工作来对农业企业的实际信息的正确性进行了解和核实。同时,还需要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或审计事务所来有效管理有关报表,公开信息,帮助有关人员了解农业企业资产的现状,并做好相关投资管理工作,为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加强在农业企业会计审计和监督工作,加强合作和协调建设在农村地区,我们可以达到最好的会计审计和监督效果的前提下成本最低。同时,对于一些小型农业企业来说,不设置内部审计监督部门,可以通过第三方的方式来进行有效的设计以及监督工作;而针对一些规模相对比较大内部体系健全的农业企业,然后我们需要完成会计审计和监督的市场需求通过内部审计监督的过程中,以确保会计审计和监督的实际效果。[5]

四结语

总体来说,在现代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过程中,对会计模式产生了更为严格的标准,它需要建立科学的会计模式的客观反映相应的管理优势和特色。另外,为了实现农业经济的长期发展目标,购买和销售的农业生产设备和原材料,实现农业财务评价体系的建设,对整个农业生产的过程实现全面性的监控和管理,从而能够更好地完成会计目标,达到会计经济管理的最终效果,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更好地为农业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农业生产模式提供理论性的指导,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闫桂权,何玉成,张晓恒.绿色技术进步、农业经济增长与污染空间溢出——来自中国农业水资源利用的证据[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21).

[2]向敬伟,李江风.贫困山区耕地利用转型对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1).

[3]张亦弛,代瑞熙.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全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8(3).

篇9

1前言

随着信息化发展的不断加快,农业信息化作为社会信息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明显。从整体情况来看,我国虽然已经意识到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由于起步相对较晚,与美日韩等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建设依然处于艰难的起步与摸索阶段,而且正处于粗放型到集约型转变最为关键的时期,需要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做为支撑。事实上,对于农业信息化而言,它的本质特征与农业经济的增长之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样就注定其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通过农业信息化,不仅仅能够有力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能够加快推进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由此可见,关于“农业信息化”的探究是尤为重要的。

2农业信息化与农村经济的增长

2.1农业信息化概述

究竟什么是农业信息化,可以说目前仍然处于不断发展与认知的阶段,在对诸多专家和学者的见解进行综述的基础上,认为农业的信息化据说依托信息技术,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其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水平,从而保证各种可能涉及到的信息资源在农村地区得到最为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从而在提升农村居民整体信息化意识的情况下,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进程,实现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和快速增长。

2.2农业信息化的特点分析

农业信息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是地域的广泛性。我国地大物博,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地区,更是地域广阔,差异显著,经济整体发展不均衡,这样无疑就给农业信息化的推广与应用带来了更多的成本与更大的风险,也很难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均衡推广与应用。其次就是内容的复杂性。农业生产不仅仅具有自然再生产的属性,同时也具有经济再生产的属性,这样的双重属性就导致其涉及到的内容是比较多的,不仅仅包括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同时也包括水土、地形和气候等多种自然因素和资源因素,还有制造、加工等一系列的经济活动。正是因为如此,就势必导致农业信息化的内容也是相对复杂的,所涉及到的内容也是非常多的。再次就是发展的长期性。农业信息化的主要作用对象是农民和基层的服务人员,他们的文化程度不高,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相对有限,这就注定农业信息化的推广应用以及效用的发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艰巨而又困难的过程。最后就是社会公益性。农业的信息化建设不仅仅能够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更为关键的是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是深远的,虽然这种公益性可能并不够显著。但是,通过信息化的建设,可以向农村地区传递更多的信息和科技,开创农村生产发展和生活发展的崭新局面,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进程。

2.3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

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是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导向作用。一直以来,农业的结构都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与优化,但无论如何,这种调整与优化都是基于市场的实际需求来开展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否能够及时了解并掌握科学、有效的农产品市场信息是至关重要的。在传统农业经济的发展进程中,由于无法及时掌握准确的市场信息,而无法实现良好的供需平衡。但是,通过农业的信息化建设,恰恰可以较好地解决上述难题,可以充分发挥其良好的导向作用,可以提供更加及时、准确和丰富的农业信息资源,从而做出合理选择。其次就是农业信息化有效解决了农业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技术匮乏问题。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但是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技术却成为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农业信息化,可以使得上述难题得到有效解决,如果能够进一步加大科技的推广力度,势必会更加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化的积极优势,有效缓解农业结构调整进程中的技术匮乏问题,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再次就是对资源配置的优化作用。通过农业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对各个生产环节的协调作用,进而实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农业经济的发展进程中,传统的手段和措施固然也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但是却面临着高成本、低效率的难题。通过加快信息化的建设,就能够有效避免上述难题,通过较低的资源消耗获取更高效的农业资源开发。最后就是农业信息化对服务体系的完善作用。大量的实践活动表明,通过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可以加快农业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从而加快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通过农业的信息化建设,可以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提供良好的剂,提升农业的市场化水平,可以为政府及时在网络上各种市场动态,实施对农业产业经营组织发展状况的实时监督,可以有效保证各种农业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最终实现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3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农业信息化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的显著作用,为此,笔者建议一定要树立先进的理念,进而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快农业的信息化建设进程,从而更加充分发挥其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显著作用,开创农业经济增长的崭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汪卫霞.农业信息化: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新动力[J].学术月刊,2011,(5):78-86.

篇10

目前,有两种方法可以处理变量内生性带来的估计偏差问题:一是利用联立方程组分别估计以水资源利用与农业经济增长为因变量的两个方程;二是运用向量自回归(VectorAuto-regression,VAR)模型分析水资源和农业经济增长的双向动态作用机制。彭水军的研究指出,相比于联立方程方法,VAR模型可以较少地受既有理论的约束,同时也可以较为方便地分析系统中各个变量之间的动态影响[8]。鉴于此,本文利用1998-200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建立水资源与农业经济增长的面板VAR模型,并采用新近发展起来的基于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因果检验和面板VAR方法,分析水资源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依存和因果关系,从而得出比较可靠的结论,为相关研究和有关决策部门提供参考。

1研究方法和数据

1.1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面板VAR方法分析水资源和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该方法最早见于Holtz-Eakin的研究,由于其放松了传统VAR模型需要较大样本观测值的要求,目前在相关问题的分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9]。本研究构建的面板VAR模型如下:yi,t=α0+∑kj=1αjyi,t-j+ηi+i+εi,t(1)上式中,i代表省份,t代表年份,yi,t包含两个向量,分别是水资源(waterit)和农业经济增长(gdpit)。同时考虑到水资源和农业经济增长的区域异质性,本文在模型的设定中引入了代表地区固定效应的变量ηi,表示可能遗漏的和地区特征相关的因素(例如区位、自然条件以及经济发展不平衡等)。i表征时间效应,用来解释变量的时间趋势特征。εi,t为随机扰动项。

1.2数据说明

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除中国台湾、香港、澳门以外的31个地区1998-2009年的数据实证分析水资源与农业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关系。借鉴王学渊等以及刘瑜等的研究,本文以农业用水总量表征水资源,其中1998-2001年的农业水资源数据来自于《中国水资源公报》,2002-2009年的数据取自《中国统计年鉴》;在农业经济增长指标的选取上,本研究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表示。同时为了消除物价波动的影响,将各年度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折算为1998年可比价,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最后,对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农业用水总量进行对数化处理,以消除异方差和数据的剧烈波动。考虑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显著,各区域农业经济增长和水资源演化的关系未必会遵循同一经验规律,因此,本文将中国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进行考察。其中,东部地区包括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11个省(市、自治区),中部地区包括吉林、黑龙江、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自治区),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陕西、重庆、青海、宁夏、新疆、甘肃、四川、贵州、云南、、广西12个省(市、自治区)。

2实证结果与分析

实证分析的思路主要包括四步:①进行单位根检验,以检验面板数据的稳定性,为协整分析奠定基础;②进行协整分析,以检验水资源是否与农业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均衡关系;③如果确立了水资源和农业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关系,应用误差修正模型进行短期和长期的因果关系检验;④对变量进行面板VAR分析,以考察水资源和农业经济增长的双向动态影响关系。

2.1面板单位根检验

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主要包括LLC检验、Breitung检验、IPS检验、ADF-Fisher检验和PP-Fisher检验等五种方法。考虑到各检验方法本身的局限性,为了保证结论的稳健性,本文同时采用这五种方法进行检验,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当对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农业经济增长(lngdp)和水资源(lnwater)的水平值进行检验时,检验结果表明不能完全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变量是非平稳的(尽管有些检验方法的结果并不理想,但并不影响总体效果),而当对这两个变量的一阶差分值进行检验时,均显著地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由此可以认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lngdp和lnwater都是一阶单整序列。

2.2面板协整检验

在面板单位根检验的基础上,本文接着进行面板协整检验,以检验水资源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根据Pedroni提出的异质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方法,以回归残差为基础构造出7个统计量进行面板协整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10]。从表2中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的所有统计量均通过显著性检验,所以,东部地区的lngdp和lnwater存在面板协整关系。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有Panelv统计量和Panelrho统计量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但是,Pedroni的MonteCarlo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在小样本条件下,PanelADF和GroupADF统计量较其他统计量有着更好的性质,PanelPP和GroupPP统计量次之,其他则最差,所以Panelv和Panelrho统计量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对中部和西部地区的lngdp和lnwater存在面板协整关系的结论没有影响。因此,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lngdp和lnwater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这说明,在长期内,水资源对农业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并且可以通过误差纠正机制,保持水资源与农业经济增长间的长期协整关系。

2.3面板误差修正模型检验

协整关系只反映变量之间在长期内存在因果关系,并不能明确两者间因果关系的具体方向。因此,本文运用Engle和Granger提出的EG两步法,建立基于面板的误差修正模型,以分析水资源和农业经济增长间具体的因果关系方向。本文构建的面板误差修正模型如下:Δlngdpit=β1+∑kj=1θ1jΔlngdpi,t-j+∑kj=1γ1jΔlnwateri,t-j+λ1ECMi,t-j+μ1it(2)Δlnwaterit=β2+∑kj=1θ2jΔlnwateri,t-j+∑kj=1γ2jΔlngdpi,t-j+λ2ECMi,t-j+μ2it(3)(2)式和(3)式中,Δ表示一阶差分运算,ECMi,t-j表示长期均衡误差。如果对于所有的i,λ1、λ2为零的原假设被拒绝,说明水资源和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因果关系,反之则不存在;如果γ1j、γ2j为零的原假设被拒绝,说明水资源和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短期因果关系成立,反之则不成立。表3报告了面板误差修正模型的检验结果。从表中可知,对东部地区而言,模型(2)的ECM项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这说明反向误差修正机制成立,水资源是农业经济增长的长期原因;模型(3)的ECM项系数尽管为正,但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表明农业经济增长并不是水资源变化的长期原因。因此,在长期内,东部地区仅存在从水资源到农业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考察其他变量的符号和显著性,可以发现,在短期内,东部地区水资源和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双向因果关系。同理,在中部地区,短期内存在从水资源到农业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长期内存在水资源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在西部地区,无论在短期内,还是在长期内,均只存在从水资源到农业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

2.4面板VAR估计

面板VAR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是面板矩估计(GMM),说明变量之间的回归关系;第二是误差项的方差分析,说明误差项的影响因素大小;第三是冲击反应图,观察变量对冲击的反应情况[11]。由于本文重点在于定量把握水资源和农业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因此,着重分析前两个部分。

(1)面板矩估计。面板矩估计系数的有效性要求去除面板VAR模型中的地区固定效应和时间效应。本研究采用横截面上的均值差分法去除时间效应,前向均值差分法去除地区固定效应。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从以上回归结果可以看出:①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中部地区,抑或是西部地区,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的水资源系数均高于0,且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水资源对农业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比较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的水资源系数大小,可以发现水资源系数随着滞后期的推移而不断增大,这表明我国水资源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一个逐步加强的过程;②农业经济增长对水资源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在东部地区,滞后一期的农业经济增长对水资源的影响显著为正,滞后二期的影响不显著;在中部地区,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的农业经济增长均表现出对水资源的显著影响,并且在滞后一期的影响为正,滞后二期的影响为负,这说明中部地区在经济发展初期会带来水资源的大量消耗,但随着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中部地区的水资源耗费量将逐步得到控制;在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增长对水资源无显著影响。

(2)面板方差分解。为了更清楚地刻画和度量水资源与农业经济增长的相互影响程度,本文进一步采用方差分解的方法,获得不同方程的冲击反应对各个变量波动的方差贡献率构成。表5给出了第10个预测期和第20个预测期的方差分解结果。综合方差分解的结果可以发现:①10个预测期与20个预测期对方程分析的结果影响变化不大,说明经过10个预测期以后,系统已基本稳定;②水资源与农业经济增长的波动均主要来自于自身,两者对自身波动的贡献比率均在70%以上;③水资源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在20%-30%之间,其中西部地区所受影响最大,其次为中部,再次为东部;④农业经济增长对水资源的影响在12%-20%之间,其中中部地区所受影响最大,东部次之,西部相对较小。

3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建立水资源与农业经济增长的面板VAR模型,在省级层面检验与分析了中国水资源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研究发现:

(1)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水资源和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这说明在长期内,水资源对农业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并且可以通过误差纠正机制,保持水资源与农业经济增长间的长期协整关系。

(2)中国不同区域水资源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具有明显差异。在东部地区,短期内水资源和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长期内存在从水资源到农业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在中部地区,短期内存在从水资源到农业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长期内水资源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双向因果关系;在西部地区,无论在短期内,还是在长期内,均只存在从水资源到农业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

篇1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城乡居民的差距。农业经济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强化农业经济建设,可使农民的经济利益得到保障,同时可减少城乡差距,促进我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现对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旨在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1.1资源因素

我国人口众多,当下土地资源仍不能满足人口需要,人均耕地面积少,耕地资源紧缺,无疑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与制约。同时,我国传统土地制度也并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进一步加快制度上的改革。在耕地面积不足的前提下,我国的耕地总面积仍在逐年流失,造成耕地总面积与我国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另外,自然灾害的发生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有较大影响,同时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正因为日益恶劣的环境,给农业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农业成果转化率低

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即农业成果转化率不高。从目前来看,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是日益增加的趋势,即有增无减。这无疑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由于相关科研单位偏重成果、轻应用等相关原因,导致了农业成果的转化率降低。

1.3社会消费状况因素

当地对农产品的消费和需求,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的种植。所以,农业经济增长会受社会消费情况的影响。随着人们消费水平与日常收入的逐渐提高,会对农产品价格产生一定影响,从而影响到我国农业经济增长。还有就是农产品的品质与消费水平等因素,也影响着农产品销售市场,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经济增长。

1.4农业受灾情况严重

近几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加之重大的气象灾害时有发生,对我国农业造成的损失巨大。但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依然有增无减,势必出现供不应求现象。基于此,需要当下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以满足人们对未来粮食的需求。如做好气象灾害发生因素的重点分析,以降低对农业造成的损失,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

1.5科技因素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与推动了农业的发展。通常科技因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有如下方面:科技进步对农村地区农业机械化生产起到促进作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科技进步推动了灌溉与栽培等技术的发展,使农药、化肥在防治病虫害方面,取得了更加显著的效果,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科技进步推动了土地改良与荒地开垦等技术的发展,有效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促进了农业经济增长。

1.6政策因素

对农业经济发展来讲,国家政策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国家要建立完善的法规和政策,积极对农业经济进行调控,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于土地、农民等各项政策,均会影响到农民对农业种植的生产积极性,进而影响农业经济的增长。因此,国家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惠民政策,以提高农民农业种植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

2提高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水平的对策

2.1依靠科技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最终也将会成为未来推动农业增长的主要动力。所以,要注意将科技作为发展农业经济的核心手段,以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把科技进步放在农业经济发展的首要位置。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与此同时要符合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依据农业科研的自身规律与特点,科学分类指导,转换机制,创建合理的新型农业科研体制,以对农业经济增长发挥更大的促进作用。

2.2促进与提高农产品消费

随着我国粮食产量增长加快,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得到了较大提高,但广大农民消费观念还很保守,消费水平较低,难以刺激农村经济增长,要想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就要改变农民的消费观念,进一步改善农产品销售不平衡现象,缩短农村与城镇地区的经济增长幅度的差距。合理分配城乡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失调现象进行有效改善,切实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2.3重视相关生产技术的开发与推广

要想实现农业经济的增长,就要充分重视相关生产技术的开发推广,也只有注重生产技术的有效优化与利用,才可确保生产效率的提高。因此,要充分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的开发利用,把先进生产技术进行普及与推广,将新的农业生产机械和技术的应用进行科学化,以保障农业经济的稳步增长。

篇12

知识经济是一种智能经济,知识资产是知识经济最为关键的要素资源,是知识经济核心竞争力本源。知识资产作为经济要素资源与传统的要素资源相比具有其特殊性,它是生产力增长的内生变量,是知识经济形态下价值形成的基本要素和市场价值增值的根本动因。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产在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渗透日益明显,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实现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关键要素资源。

21世纪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在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正从机械化、化学化和电气化向信息化发展,农产品供给多元化,知识、信息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以提高效率、市场竞争力和生活质量为主,向高资本集约、技术集约和信息集约的现代农业发展。而我国是在发达国家进入信息时代才进入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目前,我国农业处于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叠加时期,必须加快信息化的步伐,把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以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农业现代化的路子,实现最新意义上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跨越式发展。

加速农业信息化进程,提高知识资产对农业经济的贡献率,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农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给农业经济增长带来深刻的积极影响,为农业知识的创新并参与农业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支撑,提高了农业经济增长的集约化程度。农业信息化和信息知识产品作为生产力系统中的附着性要素,通过劳动工具、生产者和劳动对象对农业经济增长发挥作用,改进农机具的技术性能,提高劳动者的技术素质和业务水平,优化劳动对象,节约各种经济资源,在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提高了经济增长的效率和质量。信息知识资产应用与农业管理,提高了人们对农业经济增长过程的调控能力和管理水平,有利于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流动。

摘自《改革》(重庆),2006. 6. 120~123

篇13

中图分类号:F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7-0125-02

1 索洛经济增长模型

1928年Cobb和Dauglas提出Y= AKαLβ。其中: Y-产出、K-资本投入、L-劳动投入;α、β分别表示资本与劳动的产出弹性,且满足0≤α≤1,0≤β≤1,α+β>1、=1、<1时分别表示规模报酬递增、不变和递减;A为效率系数,是广义技术进步水平的反映。在此模型中,虽然引入了技术要素A,但仅将其作为独立于其他要素之外的一个不变参数。其基本假设是:技术进步是广义、中性的;技术进步改变了由其他投入要素的数量决定的生产活动的效率;技术进步的作用在所有样本点上都是相同的。显然,这些假设是不符实际的。于是1957年,Solow提出了如下改进的C-D生产函数模型:Y= A(t) KαLβ(1)假设A (t) = A0 eλt ,其中Y ,K,L分别代表产出、资金、劳动投入量,t为时间变量,α、β分别代表资金和劳动的产出弹性,这里α=YKKY,βYLLY,且α+β如上面的C-D模型中的结果。采用(李子彪2006)文献中的方法将(1)式记为:Y = A (t)(K, L)对t求导:dYdt =dAdtf+YKdKdt+YLdLdt;两边乘以dtY 得到:dYY=dAA+αdKK+βdLL;当Δt1时有: ΔYY=ΔAA+a=ΔAA,k=ΔKK,l=ΔLL;则y=a+ak+βl。进而(1)式可表示为y=a+ak+βl,其中y,k,l分别表示产出、资金、劳动的年平均增长率,λ/y,ak/y,βl/y分别表示技术进步、资金、劳动对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率。我们看到利用索洛模型来分析安徽省农业经济增长,需加入一个制度虚拟变量,这时模型为:y=a+ak+βl+p。

2 运用修正后的索洛模型对安徽省农业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为了建立上述改进的Solow模型,需要采集1978年-2006年的安徽省的农业国民生产总值Y、农业固定资本存量K、及农业劳动力L的样本数据,我们运用对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代替固定资本存量K、以农业人数代替劳动投入量L 。为了保持数据的可比性,我们把安徽省的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经GDP平减指数处理,这样消除价格因素就可以得到实际的GDP值,数据见下表。

通过OLS法进行一阶差分和异方差修正得到结果。模型λ、α、β项的零系数概率分别为0.000、 0.00041、0.0007。它们均小于0.05,F=440.036,显著通过F检验, D.W=1.93,模型不再存在自相关。调整后的R2=0.979该模型拟合度较高。模型为:LnY=0.031t+0.29lnK+0.159lnL得到安徽省农业经济的Solow增长模型为:y=0.0107+0.2899k+ 0.158l。

从模型中我们看到,农业资本的产出弹性0.2899大于农业劳动的产出弹性0.158。一方面表明农业资金投资增长对安徽省农业经济增长具有巨大的拉动作用;另一方面表明安徽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相对缓慢,对于技术贡献率在农业投入资金不大的情况下,农业技术贡献率很高。据统计,在基础研究领域,安徽省农业技术比起全国其他北京上海等先进地区农业技术的开发还很远。我们再经过计算最终得到y=7.19%,k=10. 87%,l=1.28%,即安徽省农业的国内生产总、资金投入和劳动投入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7.19%,10. 87%,1.28%。所以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Eλ=λy ×100%=42.64%;农业资金投入贡献率:EK=aky×100%=43.76%;农业的劳动投入贡献率:EL=βly×100%=13.6%。从上面的结果可以看到,农业的资金投入对安徽省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3.76%,其次是技术进步贡献率为42.64%,劳动力投入对安徽省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小为13.6%。

我们由上面贡献率计算公式得到1978年技术进步、资金和劳动投入的贡献率分别为:Eλ1978=λ y×100%=50.154%;Ek1978=aky ×100%=3.98%;El1978=βly ×100%=23.46% 同理可得1979年-2006年的年技术进步、资金、劳动投入贡献率。

由上图,1978年-1990年农业劳动投入贡献率比较平缓,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呈现下降趋势,而农业资金投入的贡献率却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1990-2006年之后,农业资金投入的贡献率虽然有所大的起伏,但总的趋势却是上升的,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相对较缓,农业劳动投入贡献率却呈现下降的趋势。从未来的趋势来看,农业资金投入的贡献率高于其他两个贡献率。

3 结论

本文选取1978年-2006年数据建立了安徽省农业经济增长的生产函数模型,利用Eviews和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农业技术、资金、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业资本、劳动和技术进步对安徽省农业经济增长的不同影响。但是由于获取数据的局限性,以安徽省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代替资金投入量,计算结果可能不能完全准确反映安徽省农业经济增长的现实情况。如果能用农业的固定资本存量代替资金投入量,可能计算的结果会更加准确。但总体来说,安徽省农业经济增长还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如此下去肯定会影响安徽省整个经济发展水平,当前安徽省地处中部大省承担着联系东西经济的纽带,所以重视农业经济的增长当前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