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1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篇1

中医学所讲的整体观念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层含义是,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是由若干个脏腑、组织和器官组成的,每个脏腑、组织和器官都有着各自独特的生理功能,这所有的生理功能组合到一起就构成了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要依靠各脏腑组织发挥自身的功能作用,另一方还需要脏腑组织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以及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人体生理上的平衡。每个脏腑器官都有各自的不同功能活动,又在人体的整体活动下分工合作、有机配合,这就是人体局部和整体的统一。

人体每个脏腑、组织、器官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生理功能上相互联系、相互支持而又相互制约,在病理上同样也会相互影响。一般来讲,人体某一局部的病变往往会与全身的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都有关系。因此中医学在诊疗疾病的时候,也会从整体出发,往往通过局部病变来分析整体的病理变化,把局部的病变与整体的病理反应统一起来,并通过望闻问切,来了解和判断患者内在的病变情况,从而做出正确判断,进行适当的治疗。

比如中医讲“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就是说患者肝脏患病,医生应该明白肝脏的疾病会影响脾脏的功能,向脾脏传变,如果不及时调理的话,就会导致脾脏功能失常,所以患者肝脏有病时,在调理肝脏的同时也要顾及脾脏,对脾脏进行调理。这种整体的治疗观念,防止了疾病的传变和蔓延,保护了没有得病的脏腑。中医学这种“人体就是一个有机整体”的整体观念,与整合医学所倡导的“从整体出发、从全身出发”完全相符。

人体和自然界也是一个统一整体

篇2

现代医学模式随着医学的发展也在不断发生着转变。现代医学模式是指在现代医学、科学和哲学基础上形成的医学观和医疗卫生结构体制,也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本模式认为人体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系统整体,它不是单纯的自然生物体,而是与其周围的社会、自然和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有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和社会联系的社会生物,它不断与环境进行信息、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所以人的健康与疾病不单纯和自然及生物因素有关,社会及心理因素也与之密不可分。因而在对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研究中,不单考虑到自然与生物因素,也要考虑到心理和社会因素。

医学模式的转变从根本上是系统论、整体观在人们头脑中的作用的结果。整体性客观地存在于自然、社会和人的认识。而现代整体论,是上世纪以来科学技术、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的思维趋势。当前不断发展的“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整体医疗模式,也是系统思想、整体分析的一种应用。可以说现代整体观是医学模式转变的哲学基础,医学模式的转变必须围绕整体观这一方法论才能进一步得以实现。不难发现,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与中医整体观念不谋而合,从现代医学模式角度去理解和学习中医理论,可以让临床专业医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以整体观为基本特点的中医理论体系。

2中医学教学内容的整合

整体观念认为人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机体各部分之间保持着密切的相互协调的关系,与外界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也有着紧密的联系。整体观念相关理论体现在中医学体系的各个方面,因课时有限,需要围绕整体观念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整合并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在基本理论上,哲学基础方面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和元气论,这是整体观念的源头。气是构成世界万物最原始、最基础的物质,其运动变化而构成自然界万物。元气论既对生命过程的物质性和运动性加以阐明,又阐述了人体结构功能及病理等方面的整体性和联系性。阴阳五行学说认为,运动变化的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彼此形成一个密切的有机整体;生理病理方面主要有脏腑经络、病机学说和气、血、津液学说,阐述人体脏腑组织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在心理医学方面,说明了人的心理活动与生理功能也是密切联系的。人的正常生理与心理功能的有机融合即“形神合一”,而心理的失调往往可产生多种躯体疾病等等。

在诊察方法和辨证理论上,主要是包括四诊八纲。四诊是诊查过程中使用的望、闻、问、切四种方法手段,通过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及气味声音的变化,问病人起病和转变的情形,寒热、汗、头身感觉、大小便、饮食、胸腹、耳、口等各种状况,以及脉诊和触诊等方法来全面收集病人的相关信息;在四诊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辨别证候的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属性,诊察和辨证过程是整体观的具体运用。在治疗原则和方法上,扶正与祛邪是中医治病的两项重要原则。扶正是使人体战胜疾病的抵抗力得到增强,使用益气、养血、滋阴、补阳补益中药,提高生理功能,祛邪则是用祛风、散寒、清热、解毒、利水等方法消除致病因素,促进疾病的转归。根据药物性能的四气(寒热温凉)、五味(辛酸甘苦咸)、升降浮沉及归经的差别,结合病人的体质、发病时节、所处环境的不同而选方用药,运用整体观指导辨证施治。

篇3

中医学理论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形成的,整体和系统是中医学思维方式的特点。中医学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离不开整体观念。在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巨著《黄帝内经》中就有了健康和疾病的深刻认识,因此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在《内经》时代就已经形成了。《内经》中没有“健康“一词,而“平人”就是中医学对健康人的高度概括,《素问·调经论》:“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灵枢·终始》:“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灵枢·禁服》:“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从以上经文可以看出,中医学的健康观不仅是身体上没有疾病,而是强调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以及精神与形体的统一。

首先,人体的生理活动必须与外界环境变化相适应,即天人相应。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和自然界也是一个整体,人来源于自然界,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要保持身体健康必须顺应天地阴阳的变化,适应四时的气候的交替。古人强调养生必须要法于阴阳,应四时而调神,才能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如果违背了这个原则,不能适应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必然损害健康导致阴阳失调,产生疾病。在《内经》中不仅强调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还意识到社会环境与人体健康也密切相关。人具有自然属性,同时具有社会属性,在人类社会中,任何一个人都处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之中,生活于一定的群体和习俗中,因此人的健康必然受到社会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社会变化了,健康和疾病也相应改变,“往古之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当今之人不然,忧患缘于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皮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由于社会地位的改变也会出现的心身疾病在《内经》已有记载,如《素问·疏五过论》:”封君败伤,及欲侯王,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甓为挛”、“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由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治疗这种由于社会因素引起的疾病,《内经》提出:“诊可十全,不失人情”的治疗原则。《灵枢·逆顺肥瘦》还指出:“圣人之为道,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

    其次,中医学的健康观还非常重视形神统一。形就是形体,包括脏腑、经络、气血、津液、骨、脉、肉、髓等。神,广义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体现,狭义是指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形为神之宅,神乃形之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密不可分。在形神关系中,神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内经》非常重视精神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认为正常的情志是保证体内气血通畅,脏腑和调,正气旺盛维持健康的重要条件,而情志内伤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因素。《灵枢·本藏》“意志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内经》养生不仅要注重形体的保养,还非常重视精神的保养,“神 明则安”“守神而全形”都是强调重视神的调养,以保护和增强形体健康,古人一直把调摄精神情志作为养生的重要方法,如“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总之,中医学的健康观就是天人统一(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协调)和形神统一(精神愉悦,以及躯体没有疾病的状态),而这两方面的失调就导致了疾病。因此,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可总结天人相应、形神统一,如果用现代医学模式的格式应该为自然-社会-生物-心理,中医学就是在这样的医学模式指导下认识人体,认识疾病并诊断和治疗疾病。

2中医学医学模式的意义

2.1构建了中医学的指导思想一整体观念

天人相应说明人和自然社会的整体性,形神统一说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这就构成了中医学的指导思想一整体观念,指导着中医学认识人体、病因、病机以及临床治疗。既然平人包括天人相应和形神统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失常也就形成了疾病,一个是人体与自然的不适应,包括了外感性疾病,一个是形神不统一,也就是内伤性疾病。治疗的目的就是使这两个方面重新恢复平衡和协调的状态。在治疗疾病时,中医学十分重视疾病的时间性和地域性。《内经》七篇大论的运气学说阐释了时间与疾病的关系以及《灵枢·营卫失常》等篇章论述有关人体的生命节律,为中医学的时间治疗奠定了基础。还有《素问·异法方宜》中有东西南北中的地域性产生不同的治疗方法说明疾病的地域性。除此之外,中医学治疗疾病重视整体性还表现在强调从整体层次对疾病进行调节。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病在上者取之于下”。局部病变往往是整体病变在局部的反映,治疗还是要从整体出发,探求局部与整体病变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适当的治疗原则,形和神是统一的,病变时可以互相影响,中医学强调形神共养,神形共治。这些都是在中医整体观念下形成的。

2.2形成了中医学的诊疗特色一辨证论治

证是中医学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依据,是疾病本质的反映,由于证的不同,治疗存在差异。导致证不同的原因主要在于人体对病因的不同反映,也就是体质。重视人的体质以及差异性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特色。在《内经》中对体质理论有详细的论述,不仅注意到个体的差异性,并对人体类型做了若干分类,以其独特的理论贯穿在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对后世医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灵枢·瘦夭刚柔》、《灵枢·论勇》等等多是论述体质的专篇。先天、年龄、性别、精神、居处环境、饮食都是影响体质的因素,所以,中医学在诊治疾病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做到“因人治宜”。《素问·经脉别论》:“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素问·三部九候论》:“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许多针刺药物的作用往往是通过对体质的调整而获得的。《灵枢通天》提出治太阴之人“不之疾泻,不能移之”,治少阴之人“必审调之”,治太阳之人“无脱其阴,而泻其阳”,治少阳之人“实阴而虚阳”,治阴阳平和之人则“谨诊其阴阳,视其邪正”。“审有余不足”。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是中医重视体质差异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内容。

2.3突出了养生的重点一调神

情志,是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是机体内部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等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情志是由五脏精气所化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情志是五脏生理活动在精神活动方面的正常体现,五脏功能正常则精气充沛,五志调和。《灵枢·本藏》曰:“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正常的情志活动对人体是无损害的,当情志太过,或受到长时间的精神刺激,超过了人体的承受范围,便会直接伤及五脏,引起气血失调而致病。《灵枢·百病始生》中说“喜怒不节则伤脏”,《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思则气结”。因此,情志内伤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内经》的养生观就把调养情志作为养生保健之要务,认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在治疗疾病也要“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强调医生必须全面掌握病人的情况,以病人的神气盛衰为根本和依据,因为神气是人体生命活动力的外在表现,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素问五脏别论》“观其意志,与其病也”。作为医生不仅要有丰富的医学知识,还要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恰当运用心理疗法调节病人的心理,正如《灵枢师传》所说:“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乎?”

篇4

第一、整整体观念。人体是有机的整体,脏器、组织、器官在生理上相互联系,保持协调平衡。从整体分析病情,治疗仪通判着眼,往往能出奇制胜。但整体两字,看似容易,却与医者的学识、经验密切相关,临床诊断时不认真、仔细观察不能体会。如:某患者,女 40岁,咽痛喑哑月余,经用西药消炎中药清咽泻火、等治疗均无疗效。四诊;面色不泽 舌淡苔白,咽部不红,声音嘶哑,自诉畏寒,咽痛如梗,口和不渴,两耳如塞,二便正常,有痛经史,脉沉细。诊断为。阴虚为何能至喉痹?其原在于肾虚。形寒畏寒,两耳如塞,舌淡、脉细,均属肾虚。肾属少阳阴少阴之脉入肺、循喉、挟舌本。肾虚之体感受外寒,郁而为热,挟阴循脉上泛发为咽痛喑哑。即给麻黄附子细辛汤季节杀太阳之表有温少阴之里。3剂音哑咽痛减轻,以后用原方加甘草、桔梗、藏青果、服7剂咽痛愈。继用八味丸巩固疗效。此即从整体观念审证求因,符合“上病下治”的原则。同时,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自然界的变化(如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等)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属于生理范围内的,即是生理的适应性;超越了这个范围,即是病理性反应。 因此,人要主动地适应环境。在治疗上,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也就成为重要原则。

篇5

    中医药现代化是中医药创新和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中医药现代化的探索工作有以下几个方向:(1)基因组学研究。国家人类基因组陈竺院士提出,我国将用已经掌握的人类基因组知识技术为平台,推动中医药的发展[1];(2)蛋白质组学研究。虽然蛋白质组学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刚刚起步,且目前多集中在对病理学、给药前后的生化指标变化等方面的研究,但已经展现了蓬勃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2];(3)将现代医学中的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和解剖学等基础知识运用到中医的诊疗手段中;(4)采用实验室技术分析中药化学结构和提取分离有效成分。上述工作或许可以称之为中医药现代化的大胆探索。但实践证明,由于理论体系和医疗实践的截然不同,所得结论并未使中医药理论体系昭然天下,反而让研究人员自己都感到更加困惑,甚而使研究进程逐步偏离了中医药的本身。因此,仍然不能称之为中医药的现代化。由此看来,在促进中医药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某个"原则",而这个"原则"就是中医药自身独有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也是其优势所在。

    1  中医药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1.1  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药学的两大特色,它们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治疗指南。

    整体观念的思维模式一方面注重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正如《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的"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人体的五脏六腑是这个整体中的一部分,通过全身经络而互相联系起来,既反映整个生命活动的信息,又受其他各部分活动的影响,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另一方面中医注重人体与周围环境的统一性。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生命活动与自然运动规律相统一,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乃至疾病的诊断、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发展中医药学所必须继承的。在与现代生命科学的竞争发展中,只有坚持自己的特色,才能逐步吸收对方的优势而为己用,并最终超越对方。

    1.2  中医中药不可分

    目前有关中医药现代化的探索研究中,有一种明显的倾向,就是把中药独立于中医学进行单独研究,也就是上述的实验室采用分析中药化学结构和提取分离有效成分的探索方向。综观目前中医药领域,从教育的学科设置到院校的设立,都将中药设为中医学大专业下的一个分支学科,说明中药不应脱离于中医学独立存在。而将中药学更名为"生药学"的做法显然试图是把中药学从中医学中分离出来。

    中医经典着作中确实有诸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本草专着,但只要浏览一下,就可以发现,这些经典着作中都有相当大的篇幅论述中医理论,甚至中医临床。所谓的"中药学"的理论基础和"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其实是同源的,也是一致的。脱离了中医学,就不是中药;脱离了中药的中医,也不再是真正的中医了。将中药独立于中医学将使学中医专业的人不认识中药,不知道中药理论和应用;学中药的人根本不懂中医,只能成为了药物化学、药物动力学的专家。

    中医中药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任何试图将中药独立于中医进行研究的探索都不可能反映中医的本来面目,反而给中医药的发展设置更多的障碍。

    1.3  临床疗效是中医实践应坚持的标准

    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医学均来源于临床实践,中医也不例外。要检验一种治疗技术、治疗方法、治疗思想是否可取,必须以临床疗效作为标准。

    中医在其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很多经验,也产生了很多学说。经过反复的临床验证,有的得到了肯定,成为指导原则被记录到经典着作中;有的则被否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目前临床上普遍使用的 "验方"、"验案"都是历史积淀的成果,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

    目前西医为主流医学,当然是因为其确切的疗效。回顾其发展历程,也是经过了这个临床实践的筛选过程,才逐步确立了一个又一个的标准治疗方案。由于中西医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体系,两者能否最终达至结合甚至融合,仍然有待实践验证。如果因为中医的理论、治疗方案、治疗措施不符合西医的体系就以"不科学"为由对中医进行批驳甚至否定,就好比是医学上的"种族歧视"。

    "科学"只是验证真理的途径,并不是鉴定真理的标准。如果以现有的或已知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对中医进行"去粗取精",被"去"掉的"粗"也许就是中医的"精华"。

    2  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实现中医药的创新和发展

    2.1  发展整体优势,从宏观角度研究中医

    中医药学是以整体、辨证的观点去把握生命、健康、疾病与药物的关系,其特色是"天人相应"和整体调节。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中医学的整体观在很长时间内不会被当代科学所认识,甚至被认为是神秘的。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尤其需要重视的是宏观整体优势与特色的发掘,重视解释证候、方剂乃至于中药等概念中有关的整体、系统、协调、整合等复杂性问题;应充分吸收、借鉴现代生命科学的新成果,弥补自身不足。

    可以说,中医药学是典型的复杂性科学。复杂性科学的研究成果能够为中医药学方法论的创新提供全新的视角。例如:复杂适应系统关于涌现的认识,可以考虑用来揭示方剂疗效机理、证候形成机理所包含的"多因微效"基础上系统的"涌现"。因为方剂疗效和复杂性疾病及其证候的形成,很可能是在微小的变动基础上系统"涌现"的结果[3]。

    蛋白质组学研究是对机体、组织或细胞的全部蛋白质的表达和功能模式进行研究。将传统的中医治疗过程与蛋白质组学研究相结合,从整体、宏观的角度揭示机体内蛋白质的表达情况,从而阐释以宏观辨证、整体观念为核心的中医理论体系。通过对机体功能的体现者--蛋白质进行研究,可以直接发现由于药物作用而差异表达或特异表达的靶蛋白质,验证中医"四诊法"的科学之处[2]。  2.2  中医药现代化不能走"医药分离"的道路

    从中医药现代化的多年实践来看,其基本思路是按西医科研模式,主要采取量化、直观化方法,通过动物实验与数据统计,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提取其有效物质,制成针对某一疾病的"新型中药"。但是,中药的重要理论是四气五味,将中药的有效成分提纯后,它就不再具备四气五味等性能,不能参与中药处方的配伍,而应归于西药的化学成分范畴。因此,中药的现代化不能违背中医辨证立法、依法处方用药的原则。如果中药现代化走向简单模仿西药研究的道路,将使中药研究逐步失去自身理论基础、脱离特有临床经验体系的特点。其结果,不仅永远赶不上西药,而且将重蹈 "废医存药"覆辙,阻碍中医药学发展,难以实现中医药现代化。

    中医中药不分家,必须清楚认识到研究中药的药性理论与中医理论的关系,以及临床应用的规律。利用功能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经这些单味药或复方药处理过的组织、细胞或体液表达的蛋白质组,并比较治疗前后蛋白质组的表达差异、鉴定其中发生相应变化的蛋白质,从蛋白质组水平上对中药的多环节、多靶点调整作用进行研究,可揭示中药单方、复方的作用机制,阐明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及内在的配伍规律,这无疑是中医药走向世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近年来,我国学者在这方面已作出了一定的研究 [2]。

    2.3  立足临床实践,提高中医药疗效

    医学的起源和发展都是以临床为立足点。回顾中医的发展历程,这一特点更为突出。可以说,中医的生命力就是体现在临床实践中。在以阐明中医药治病机理为目的的探索过程中,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医药疗效如果得不到提高,即使机理再清楚也是徒劳。因此,切不可一味沉迷于基础研究,忽视临床实践。"纸上谈兵"不应为中医者所为。

    长期以来,我国中医药学的临床研究主要停留在临床观察和个案报道上。而且,中医对疾病证据的采集和分析多是从宏观入手,主观因素较多,对疾病的命名一般以主要症状为依据,缺乏系统性,难以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而循证医学模式恰恰在这些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能弥补中医之不足。循证医学采取完全随机、对照、双盲的科研设计和大规模、多中心、前瞻性的研究,以降低研究结果的片面性,提高可重复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