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1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旅游文化的理解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文化管理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旅游业在逐步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贴近文化底蕴这一深层次的东西。而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文化旅游业发展较为迅速,并从多个方面得到了支持与发展。但是,发展就会带来相关的问题。文化的渲染逐步被商业化所取代,一些传统文化在旅游业的发展与带动下变得偏离了主旋律。这些现象表明,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文化旅游需要进行适当妥善管理,从而保证文化与旅游的双重保障。
二.结合传统文化的文化旅游发展
文化旅游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文化传播方式,结合传统文化的旅游模式能够在某种意义上带动传统文化的发展,从文化传播的角度上分析,其更好地传播了传统文化,以吸引游客的目的,让游客在游玩中了解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底蕴与内涵。而从能动关系的角度分析,也正是因为作为游客身份的国民对于传统文化也有着非常大的兴趣,才促使了这一新兴文化旅游形式的发展。从基本形式分析,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在文化旅游具体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很容易找到众多较为成功的文化旅游的案例。北京故宫作为封建王朝的历史遗产,对于我国国民而言,充满着莫大的吸引力。故宫是清代君王生活、从政的地方,人们都有一颗帝王之心,都憧憬着这一代表着权利与地位的圣地。因此,这一简单的理由,就足以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鱼参观。如此,文化旅游的游客源就有了保证,对于其发展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
要真正发展传统文化的文化旅游,拥有了游客源这一基础后,还要进行文化的结合以及文化的旅游式传播演示。仍然以故宫为例,游客来到了故宫必然是有目的性的去探寻这里的奥秘。但是故宫的奥秘众多,如果没有一定的秩序性供游客参考,必然会如走马观花般毫无收获。因此,作为相关的文化旅游管理人员,应该从传统文化结合的角度进行分析,将故宫的整体脉络进行必要的划分。例如,将故宫的整体景致进行分块处理,在进行游览的时候就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游览。这样目的性较强,也能保证游客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了解最多的文化内容以及文化魅力。让游客真正有不虚此行的感觉,并在游览过程中体味其中的文化底蕴。
总体上可以这样总结,即文化旅游的发展首先要保证有值得游客游览的文化景观;在拥有了这一基础的情况下,再进行相关内容的搭建与设计,从而大力发展传统文化的文化旅游业。
三.结合传统文化的文化旅游管理
传统文化的文化旅游得以大力发展,在收获利益与效益的同时,却也伴随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复杂而多样化,无法从单一的角度去分析其出现的原因以及解决的办法。但是,却可以从管理的角度去分层解析,避免一些弊端的发生,减少问题的出现,从而保证文化旅游的健康发展。
(一)文化旅游带来了文化的破坏。文化旅游的文化破坏主要体现在一些实体传统文化,例如洛阳的龙门石窟等这样的文化圣地,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不正确的举动,造成文化古迹的损坏。很多传统文化的旅游景点经常会遭受一些有意或者是无意的破坏。因此,相关部门就要重点加强对文化古迹的保护。在一些重要的景区添加游客提示牌,提示以及警示游客注意对这些重点景点的保护。
(二)文化景区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旅游出行游客必然会携带一些用品,而这些用品就成为了景区的主要污染源。游客往往在游览的过程中,会因为比较劳累或者一些其他的原因而随手扔掉这些垃圾,造成了文化景区的污染。对于此类问题的管理,相关部门应该重视景区内垃圾箱的分布密度,在各处路口以及不同的景区节点处安置垃圾投放设备。并采用一些劝导式话语,提醒游客要保护景区自然环境,注意环保。
总之,妥善合适的管理对于传统文化的文化旅游发展非常有利。
美国的迪士尼公司全称是The Walt Disney Company,是一家总部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巨型跨国集团,主要经营业务包含主题公园、传媒网络和娱乐节目制作。旗下公司有:皮克斯动画工作室(PIXAR)、惊奇漫画公司(Marvel)和试金石电影(Touchstone)等著名公司。迄今全球共有5座迪士尼乐园,分别坐落在美国的奥兰多和洛杉矶、法国巴黎、日本东京和中国香港。而建设中的上海迪士尼乐园将是第六座,计划于2016年开业。中方的项目筹组方为申迪集团(以下简称“公司”),其由陆家嘴集团(占45%股份)、上广电(30%)和锦江国际集团(25%)联合投资设立,注册资本为120亿元人民币。
一、公司资金筹集的方式和特点
公司资金筹集的方式可分为内部筹资和外部筹集,公司可综合运用以达到最佳效果。
1.内部资金来源――公司的保留盈余。公司的保留盈余是指公司经营累计产生的未分配利润形成的资金盈余,这种靠公司积累筹集资金较为经济,不用支付利息费用和金融机构手续费等筹资成本,而且资金的筹集速度比较迅速,只要公司资金筹划安排得当,筹资立等可取。但这种方式要以公司盈利为前提,所以筹资的金额有限。
2.内部资金来源――出售与主营不相关的资产。根据公司未来战略发展规划,整理已有的各项资产,并进行分类和评估,在筹资并投资新项目前,通过出售与未来发展方向不一致或不相关的资产,从而理顺公司各项资产,达到统一规划、发展的目的。此方法资金筹集速度稍慢,同时会产生相关的资产审计、评估和过户等费用。
3.外部资金来源――股权融资。股权融资指的是经公司的股东同意,通过公司增资的方式引进新股东的一种融资方式。通过股权性融资所获得的资金,公司无须进行还本付息,但新进的股东将与公司的老股东同样分享公司未来的增长与盈利。新股东可以是原股东,也可以是新的股东。若是原股东增资,则其对内部公司的信息已经掌握,一般可以不进行审计和评估等相关程序,在时限上也能满足公司从事经营活动所需资金的要求。
4.外部资金来源――债权融资。公司主要的债权融资有银行贷款、发行中短期票据和关联企业之间资金相互融通使用等。其筹集成本主要有利息支出、评估费、公证费和保险费等。在流程上,需提供抵押、担保、保险、评估和审批等手续,一般需要几个月的时间。由于债权融资需要支付利息,而利息费用具有税盾的作用,税法规定合理的利息支出可在税前列支。同时债权融资具有财务杠杆作用,其对公司的经营成果具有效益放大作用。但是由于资本金贷款相对风险较大,银行贷款受《贷款通则》约束一般无法操作,而关联企业之间资金相互融通使用由于限制较少,其使用呈现上升的趋势。
二、公司筹资成本分析
基于相关财务模型测算,上海迪士尼项目的内部收益率(IRR)约为10%,首次盈利约为运营后的第十年。据此数据并结合以上多种筹资方式分析,公司的相关选择途径如下:
1.股权性筹资,公司通过母公司的增资,获得资金约占总筹资额的一半。从社会近年发展的一般经验看,大型文化旅游项目是平台产业,短时期内对公司业绩的贡献效果不明显,如果完全由债权性筹资,将会在一定时期内加重公司付息负担。因此,股权性筹资是必要的投入方式之一,同时亦可增加公司的股本,增强公司的实力。
2.重新整合公司旗下的各项资产,出售与未来主营的发展方向不相关的资产,理顺公司各项经营业务,获得资金约占总筹资额的四分之一。
3.使用公司历年累计保留的盈余,此部分资金所占比重较小。
4.债权性筹资,筹集资金占总筹资额比重较小。由于筹资的时间要求较为紧迫,通过向上级集团范围的关联企业间的借款可以较快取得资金,一般按照银行同期贷款利率支付利息,由于筹资比重不大,小于公司注册资本的50%,故发生的利息还可在税前列支。除此之外,中期票据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筹资工具,其以公司的信用评级为基础,一般无须担保和抵押,且利率低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但缺点是发行时间较长,需要4~10个月。通常发行的流程是:通过评级公司进行信用评级,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出具3年及一期的审计报告,律师事务所出具法律意见书,委托银行承销,在银行间交易商协会注册,提交募集说明书等申报材料,获取发行批文和银行放款等。因此,公司可通过对已有的各项短、中期银行贷款进行整理,并策划发行相应规模的中期票据,将银行贷款等进行替换,以节省资金使用成本。
三、公司的综合资本成本率分析
根据公司上述各种筹资方案的具体情况,按其不同的资本成本及其所占总资本的比重为权数,来计算加权综合资本成本。公式如下:
四、体会与总结
进行权益性融资应先于债权性融资,因为进行增资等事项后,公司的总资产规模将变大,同时资产负债率也会减小,使公司的财务报表等数据更加有利于进行债权性融资和公司信用评级等工作。选择发行中期票据的主承销商时需要广泛接洽各家银行,对比其在融资方面的经验、优势,及其所提供的服务和承销费用的高低,全面进行考量后作出决策。
投资时需要与被投资方保持紧密的联系,了解项目建设的实时进展情况。因为从公司筹集的资金到账至最终投款之间总会有一段空隙期,此资金亦会产生相应的机会成本,为此,及时采取适当的、高安全性和高流动性的现金管理方案可增加公司的收益。
参考文献
[1] 胡韶林.广播电视传媒资本运作之思考[J].南宁:改革与战略,2006(6).
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将传统节庆以旅游形式进行开发,可谓遍地都是,特别在较为落后的民族地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下文简称南宁民歌节)即为典型例子,它至今已在毁誉参半的评论中走过十年历程。赞誉者多因其在经济方面以及城市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而批评者多因其对壮族民歌文化传统的违背。南宁民歌节其本来的宗旨,即其文化定位是“继承和弘扬壮族人民的文化艺术,加强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本质上应是壮族民歌文化展示的舞台,其根本性目的应在于为壮族民歌适应新的时代环境,而谋求新的生长点,以求保存与发展。而为何在现实中以“背离”传统受到批评?笔者以为这是因为它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并未能贯彻实行其原有的文化定位。
一、南宁民歌节自身审视
(一)南宁民歌节经济成分与民歌文化成分的对比
南宁民歌节,是植根于远古时代乡土壮族歌圩的现代都市节庆,“歌圩”一词本身就包含有经济因素,因此不仅从现实利益来看,它的经济因素是必要的,同时从本身来看,也无可非议,但是首先有“歌”,然后才有“圩”,正所谓“因歌成圩”。因此它作为一种民歌文化继承与发扬的载体,必然不可能过多的强调经济因素,否则就是所谓“名不正,言不顺”。
根据历届南宁民歌节的活动内容,可将其活动分为民歌展示、相关民族文化活动、一般文化艺术行为、文化研讨、经贸行为等五类。民歌展示,包括“大地飞歌”开幕式文艺晚会、“绿城歌台”广场文化活动、“民歌荟萃”、少数民族声乐大赛、中华民歌大赛等;相关民族文化活动,包括广西民族风情展、“东南亚之夜”等;一般文化艺术行为,包括中外歌唱家演唱会、金鸡百花电影节颁奖、中国戏剧节相关活动、时装秀、“中泰友谊”主题文艺晚会等;文化研讨,包括南宁国际民间文化学术研讨会、中国一东盟当代舞蹈文化发展国际研讨会、中国一东盟舞蹈论坛等;经贸行为,包括广西投资贸易洽谈会,南宁经贸洽谈活动,贸易物流、制造业、农业产业化等专题考察洽谈活动,以及相关产品博览会等。在明确活动类型的前提下,将这些活动内容进行比较(图1),明显发现经济与文化之间失去和谐。
从图1可明显发现,文化性活动在逐渐减少,而经济型行为相应在增加,商业味道愈为浓重;每届文化活动与经济行为的比例同样失调。就民歌展示内容而言,实际上它只是坚持了“大地飞歌”开幕式文艺晚会与“绿城歌台”不变,成为固定活动,此两者成为是展示民歌文化的主要舞台,同时也为民众参与的主要活动项目。从中也不难发现,节庆内容严重缺乏文化研究性活动,例如只是在1999年第一届中有“国际民间文化学术研讨会”、2005年第七届有“中国一东盟当代舞蹈文化发展国际研讨会”以及2006年“中国一东盟舞蹈论坛”等之外,其余都不曾开设,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它对文化的忽视。并且,自2002年开始由南宁“大地飞歌文化传播公司”承办,采用“公司经营”的形式之后,似乎这种表现更加明显。本来采用市场运作的方式,在政府指导下由企业承办,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如利用相关企业的积极参与等活动举措,但同时也暴露出了市场的消极作用。过度的商业运作,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传统民歌文化在南宁民歌节中的地位与作用。其实,从南宁民歌节举办时间的改变(从农历“三月三”改为与南博会同期举行)也可表明这一趋势。
(二)“大地飞歌”中民歌成分与其他歌曲成分的比较
既然每届“大地飞歌”开幕式文艺晚会是展示民歌文化的主要舞台,则有必要将其中的民歌成分与其他歌曲成分做一比较。
什么是民歌?“民间口头流传的歌,多不知作者姓名”。这涉及到了民歌的内涵与外延,即民歌是什么,民歌的收集、整理、加工等问题。朱光潜曾指出:“我们可以说,民歌的作者首先是个人,其次是群众;个人首创,集体完成。”这一定论应该是比较准确的,并得到了广泛认同。一首民歌的产生,常常是由某个人创作出来后,经过许多人甚至几代人的集体加工而成的。由此可找到民歌的特点,“作为民族音乐的一部分,民间音乐是由历代人民群众集体创作,以口传心授为主要传承途径,以自由流变为其基本存在方式和生命源泉的音乐作品。集体创作、口传心授、自由流变构成了民间音乐的民间性的三大特征。”集体创作,就意味着人人都可以将民歌进行加工润色;口传心授就意味着民歌的创作存在即兴性,即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不受民歌当时即其流行时期格式或内容的限制;自由流变则是前两者所产生的结果。
在理解民歌内涵等的基础上,再来审视南宁民歌节,以其2001年、2004年及2007年开幕上正式演出的歌曲为例进行分析(图2)。
2001年正式演出有35首,按民歌标准来说有10首,不及三分之一,包括内蒙古民歌《暖吉娅》、俄罗斯民歌《雪球花》、广西民歌《什么结子高又高》及《山歌年年唱春光》、朝鲜民歌《阿里郎》、澳大利亚民歌《羊毛剪刀喀嚓响》、加拿大民歌《红河谷》、新疆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青海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以及福建民歌《采茶捕蝶》。其余有两类:一是专业创造的民族歌曲,共15首,其中包括《广西好》《梦壮乡》《走进》《幸福万年长》《雕花的马鞍》《婚事》《太湖美》《孤独的牧羊人》《采茶少女》《请茶歌》《壮族大歌》《大地飞歌》《花心》(改自日本民歌)《漓江情》及《山歌年年唱春光》。这一类歌曲虽然吸收了民间音乐的元素,但是不能归纳到民歌范畴。另一类即流行歌曲,共10首,包括《龙的传人》和《爱的就是你》《今夜你会不会来》和《非我莫属》《看》《去》《没有爱在身边》《锁不住的旋律》《有没有那么一首歌让你想起我》及《满江红》等。这一类歌曲则是与民歌毫无瓜葛的。2004年28首,其中为民歌者8首,所占比例不到三分之一。除了一首印尼民歌《宝贝》之外,其中4首(《抛绣球》
《世上哪有树缠藤》《红水河》及《山歌情》)根据广西民歌改编,另外3首(《太阳出来喜洋洋》《森吉德玛》及《永远在一起》)分别根据四川、内蒙和新疆民歌改编而成,剩下三分之二的歌曲中有近一半都是流行歌曲。2007年35首,为民歌者5首,即《在那遥远的地方》《难忘的黑马》《诺吉娅》《重归苏莲托》和 《桑塔露琪娅》等,其余为专业创作的民族歌曲(如《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诺吉娅》《今夜无人入睡》《神鹰传说》《高原之歌》《梦驼铃》等),或流行歌曲(如《情非得已》《星光游乐园》《八十块环游世界》《因为爱所以爱》等)。可见,其严格意义上的中国民歌仅占1首(即《在那遥远的地方》),而更甚者在长达3小时的演出中,竟然没有一首广西原生态民歌。同时,即使纯粹意义上的民歌也是在充满现代气氛中演绎的,舞台豪华,布景绚丽,歌手在眩目多彩的灯光和振聋发聩的音响中狂歌劲舞。这些都显示出了与壮族传统民歌文化的背离,并越走越远。
但与此同时,也有许多赞成者,认为面对这些新的民歌,不应“胸怀狭窄”,而应具有“开放”的思想。“不仅将民歌视为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立体构成的复杂性范畴,从而看到其外延和内涵的开放性和兼容性;而且应将民歌视为一个不断发展的时间运动范畴,从而看到其灵活性和流变性。从这个角度看,民歌可分为狭义民歌和广义民歌,或者分为纯民歌和杂民歌,可将那些土生土养、原汁原味的民歌视为狭义民歌或纯民歌,并将那些经过人文化、都市化、现代化、表演化的民歌,无论创作还是演唱,无论其作者、演唱者的文化身份转移还是受体的文化身份的变迁,可视之为广义民歌或杂民歌。”将民歌的内涵进行扩充,外延进行扩大,其出发点无疑是好的,如此也许能应付民歌当前的严峻现状,但肯定这将使民歌脱离本身性质,并使内涵出现紊乱,对民歌的评判将失去标准,无益于民歌文化的传承与长远发展,绝非民歌的自救,也绝非民歌未来的走向。假如内容与形式毫无合理的脱离,自然而然将失去民歌中体现民族特色与民族精神的内涵,如此也就会失去其最具魅力、吸引人的精华部分,而余下华丽外表,虽然也许能获得一时的喧哗掌声,但依然只能代表毫无意义的虚荣或贫乏。所以这是应当批判的。例如,把《刘三姐》这一传统题材伴以疯狂的摇滚,无论如何都是失败的。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南宁民歌节并非民歌盛典,并假如一味以“时尚”为标准,以追求经济为归依,这是与民歌传统文化的背离。自举办以来,南宁民歌节在此方面的负面作用愈为严重。尽管舞台气势恢宏,尽显现代时尚,明星阵容浩大,然而却没有广西原生态壮族民歌的一席之地,充满“都市文化”、“时尚文化”,而“民歌”缺席“民歌节”的结果,也许是那些被误导者纵容或指引所导致,但是应该绝非他们所想得到的结果。
二、传统歌圩、城镇歌圩与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
当前,壮族歌圩呈现出传统歌圩、城镇歌圩、都市歌圩的发展趋势。武鸣“三月三”歌圩、田阳敢壮山歌圩、宜州壮族歌圩等即为城镇歌圩。其中武鸣“三月三”可谓典型。武鸣县是壮民族聚居最集中的地区之一,素有“三月三”歌圩习俗。从1985年起,武鸣县在县城开始举办壮族“三月三”歌节。至2003年,本以“弘扬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打造壮民族文化品牌,促进经贸交流与合作”的宗旨,将“歌节”改名为“歌圩”,并于2007年11月入选第一批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歌圩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特征,然而“如果失去了共同的文化,将不成其为原来的民族。……而只要还保留着共同的文化特点,就有维系民族自我意识的纽带。共同的文化特点是构成民族的最根本特征。”因此无论发展的途径如何,坚守文化层面的民族本质,是最基本的原则;可见作为“都市歌圩”的南宁民歌节,必须坚守正确的文化定位,这是实现民族文化传承的关键,也是其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保证。
(一)三种形式的总体比较
这里将其发展轨迹中的形态作一比较(表1),以明确南宁民歌在实践中文化定位的偏离,其中城镇歌圩以武鸣“三月三”歌圩为例。
可看出,作为发展中间阶段的城镇歌圩武鸣“三月三”歌圩,与传统壮族歌圩比较,在许多方面呈现不同。首先,从活动组织方式来看,传统歌圩由民众自发组织而成,而武鸣“三月三”歌圩的形成,虽然存在民众自发的因素,但其形成主要还是建立在政府参与、组织的基础之上的;其次,从歌曲类型来看,传统歌圩中歌曲类型一般都为原生态壮族民歌,而武鸣“三月三”歌圩的歌曲,尽管传统的壮族民歌仍然是重要部分,但自行创造的带有民族风格的歌曲也占有不小比例。再次,从参与主体看,相对传统歌圩而言,武鸣“三月三”歌圩参与的主体虽然仍然是本区域及相邻地区的民众,但是由于许多旅游休闲者参与其中,使其显得更加泛化,一定程度上,它已成为了一种旅游资源在进行开发、利用;最后,从两者的功能来看,由于武鸣“三月三”歌圩中经济的内容增加,使发展经济成为主要目的,从而削弱了传统歌圩的交流、社会教化等方面的功能,并使其择偶的功能几乎不再存在。
相对传统歌圩,武鸣“三月三”歌圩虽然在活动的组织形式、内容、功能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其基本性质并没改变,无论从参与的主体、举行时期、还是歌曲性质等民俗基本要素和传统惯例方面,都体现出了民族特质的性质。壮族民歌在此依然具有“激活族群记忆、传播知识、活跃社流、加强文化认同的特质。”然而南宁民歌节,不仅是活动的组织运作方式、内容、功能改变了,其性质也处于转变状态,作为节日基本要素和表征的时间和地点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早已超出了民歌艺术的现代表演和文艺搭台、经贸唱戏的简单化内容,而更清楚地表现出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文化传统的展示、地方文化身份的塑造、族群和社区认同的维系、本土与外来观念的冲撞等多种因素存在着复杂微妙的共生互动关系。”那么如何在这种“关系”中保持“民族最根本的特征”?可以看出,贯彻“继承和弘扬壮族人民的文化艺术,加强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这一体现文化定位的宗旨是关键。“面对当今强烈的‘全球化’、‘一体化’的冲击,对这种文化的保护,实际上就是对一个民族精神之根的呼唤、认同与养护,也是一个民族沿袭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否则“会使一个民族迷失最基本的认同依据,在文化的根部动摇归属方向,找不到精神的国籍――这将是灭顶之危。”
(二)武鸣“三月三”歌圩节与南宁民歌节
再就武鸣“三月三”歌圩节与南宁民歌节做一较为具体的分析。
从文化层面来看,武鸣“三月三”歌圩节较南宁民歌节更能体现传统民歌的特点。举办时间定为农历三月初三,大约4―5天时间,这更符合民众对传统节日习俗的心理,这也是民众能自发参与的一个积极因素。在举办形式及场所上,较南宁民歌节更显大众化。在歌圩城镇化的同时,也存在更为传统的歌圩形式,各乡镇、自然村的民众自发形成歌圩。根据笔者的调查,目前,武鸣大致有28个壮族歌圩点,多数于农历三月举行,其中三月初三的有县城、甘圩、那羊等14处,三月初九有陆斡、覃李等4处,清明之日有覃内,三月十三有罗波等。
在举办内容上,根据表1也可看出其中传统、大众文化的内容较多于南宁民歌节。以2007年及 2008年武鸣“三月三”歌圩节的主要文化活动内容为例,2007年其主要有:千人竹杠阵、山歌擂台赛、建设新农村“663”工程文艺比赛、板鞋竞速、武术散打、抛绣球、抢花炮、搬运粮食、斗鸟、斗鸡、斗狗等项目。2008年其主要活动内容有:歌圩开幕式、干人竹杠阵表演及竞赛、山歌擂台赛、民族体育竞技展演(抢花炮比赛、30人板鞋竟速、抛绣球比赛、“搬运粮食”接力赛、“赶猪”接力赛、花样跳绳、武术散打擂台赛)、广场文艺演出(《壮乡欢歌》文艺晚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663”工程壮话小品比赛、特邀艺术团专场演出)、旅游美食节、民间传统斗狗、斗鸡、斗鸟、斗牛比赛、书画、摄影作品展等。可以看出,其中存在传统歌圩形态的影响,并同时体现了现代歌圩形态的因子。而南宁民歌节更趋于都市化,除在形式上外,几乎难以看到其中存在原生态歌圩对它的影响。
武鸣“三月三”歌圩节和南宁民歌节,都是建立在传统壮族歌圩的基础上的,也都是在政府的积极支持、参与的条件下生长与发展起来的。两者利用区域文化特色优势,在发展民族文化的同时,谋求经济的发展,这无可厚非,因为这既是对传统歌圩习俗的继承,同时也是现实的需要。但是民族文化资源毕竟与一般的经济资源不同,它存在自身的特点,不可再生,同时也是一个民族或区域人们的重要精神风貌的体现,而作为民歌文化而言,正是壮族精神的体现,是壮族的特质,因此不能为追求经济利益而不顾传统民歌文化的完善与发展。
三、南宁民歌节与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
无独有偶,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为壮族歌节的第二年,即1984年,曲阜县人民政府创办“孔子诞辰故里游”,本来这只是一个纯经济性目的的旅游项目,但是在利用名人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于1989年进行了重新定位,更名为“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下文简称曲阜孔子文化节)。于每年孔子诞辰(农历八月二十七日)期间,即公历9月26日至10月10日举行。并确定以“纪念孔子,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鲜明的文化定位,当然也毋庸置疑,曲阜政府这一举措的内在目的中包含有经济性目的;如广西欲借“民歌”以“文化搭台”达到“经济唱戏”的目的一样。但是从其发展的历程来看,它始终坚持、贯彻了原有的文化定位。至今已成为一个由山东省人民政府、文化部、教育部、国家旅游局、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办,由省县各级部门或政府或相关企业承办的,一项融纪念孔子、交流文化、旅游观光、学术研讨、经科贸旅合作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国际旅游节庆活动,无论在文化还是经济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南宁民歌节与曲阜孔子文化节的比较
本质上,南宁民歌节与曲阜孔子文化节,两者都是一个融文化、旅游、经贸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节庆活动。只是各自凭借的文化资源类型、形式不同而已,一是借助区域传统壮族民歌文化资源的优势以及中国传统民歌文化的深厚,一是依靠中国先哲名人故里以及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但这无法改变两者本质上都是为一个节庆的性质。因此可将曲阜孔子文化节作为研究南民歌节研究的横向比较对象。
从举办组织来看,两者都由政府机构举办,并都由国家部级单位挂帅,但是相对而言,曲阜孔子文化节的举办单位更为广泛,它是由文化部、教育部、国家旅游局三个部级组织以及山东省政府参与,同时还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而南宁民歌节是为国家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和南宁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比较之下,曲阜孔子文化节得到了政府更高的重视。
从运作方式看,曲阜孔子文化节采取各级政府与相关企业联手承办,共同运作的方式,而南宁民歌节则是采用政府指导,完全由企业(南宁大地飞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进行市场运作的方式。两者的运作方式比较,各有利弊,难分优劣。在政府正确的指导和强有力的调控下,以及在市场较为完善的基础上,采用市场运作的方式更能适应节庆市场的发展。但是,当政府意识中商业成分过度,或承办公司难以把握节庆的文化定位,或难以顺应市场时,市场运作的方式则是弊大于利的,当前南宁民歌节就存在这样的情况。
从地缘条件来看,曲阜孔子文化节的举办地点在孔子故里――山东省曲阜市;南宁民歌节的举办地点在广西省会南宁市。比较而言,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在地缘条件上更具优势,因为南宁位于广西西南部,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毗邻,在环北部湾范围之内,属亚热带气候,四季常青。随着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系的加强,中国一东盟博览会、中国一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落户南宁,南宁民歌节更加显出地缘优势。
从参与群体来看,两者都采取了国内全面宣传以及国际化的策略,都利用各种媒介,如中央电视台、各类报业、新华网、人民网等强势媒体,以吸引全民关注、参与。在国际化策略上,虽各有侧重点,曲阜孔子文化节侧重于日本、韩国等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的国家或地区。同时,比较强调发展香港、台湾等地的市场。而南宁民歌节侧重于东南亚诸国,以及比较重视美国、英国等发达欧美国家的客源市场。两相比较,难分高下,但是就群体参与的程度而言,实际表明,南宁民歌节较为落后于曲阜孔子文化节。
从举办内容看,两者都是利用“文化交流”、“旅游观光”、“学术研讨”、“经科贸旅合作”等形式来安排节庆活动,涉及“文化”与“经济”等多方面内容,且两者都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因此在内容方面的比较,两者应无差别,但实际表明,南宁民歌节在文化内涵的挖掘方面未及曲阜孔子文化节充分。
(二)南宁民歌节与曲阜孔子文化节两者文化定位的比较
由上比较可知,曲阜孔子文化节,作为与南宁民歌节同样性质的节庆,其影响、规模等却都超过了南宁民歌节,究其原因,绝不在于所利用文化资源对象的不同。传统文化资源无大小之分,正所谓“境界无大小”,应在于其资源的优劣,两相比较,传统民歌文化甚至传统壮族民歌文化资源,绝对有着与作为名人资源的“孔子文化”同等的地位。可见其原因应当在于如何进行文化的定位,并怎么去真正的贯彻它。如何实现一个文化节庆的文化定位,必须依靠节庆的举办宗旨、举办单位、参与对象、宣传手段等多方面多层次来反映的,若对这两者的文化定位进行比较,也必然进行多方位比较,但是最能反映文化定位的是活动的内容,因为它是前述这些方面的基础,是其文化定位的真实体现。同样根据曲阜孔子文化节的活动分类,可分为“孔子文化”展示、一般文化活动、文化研讨、县域文化展示、经贸行为等五类。“孔子文化”展示,包括孔子诞辰纪念暨祭孔活动、“孔子教育奖”颁奖活动、孔子学术会堂、《论语》及古诗文朗诵等;一般文化活动,包括大型文艺演出、主题焰火晚会、街头戏曲定点演出活动、景点文艺演出、古琴音乐会、摄影展、民间文艺展演、名人书画展等;文化研讨,包括孔子及儒家思想学术报告会、儒家文化与企业信 用高层论坛、世界儒学大会、尼山文化论坛等;县域文化展示,包括嘉祥石雕艺术节、鱼台孝贤文化节、梁山水浒文化节等;经贸行为,包括旅游热线推介会暨旅游商品博览会、专利高新技术产品博览会、经贸合作交流、孔子商品展览交易会、人才交流会等。在此基础上,将各项内容进行比较(图2),可发现其中文化因素始终占据主要地位,以坚持“纪念孔子,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主线,连贯各项活动,文化行为在历届中占据主要地位。
曲阜孔子文化节其本身自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但这里不作评论,只将其与南宁民歌节进行比较,以体现南宁民歌节在其文化定位实现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足。且不论,最能体现南宁民歌节文化定位的“大地飞歌”中所含有“民歌”成分较少的事实,两相比较,明显可知,就其所附活动而言,经济因素远远地超过所含文化的成分,即使从活动的名称来看,似乎也过于商业化。毫无必要所谓的“冠名”(如“南宁化工・绿城歌台”、“联通之夜・大型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等》”等),给人以裸的金钱气息,而显得与“民歌节”毫无瓜葛(其实吸引商家、筹集资金的方式有许多种,如曲阜孔子文化节中所谓“儒商”即为例子,并且在一定程度应该倡导商家从公益的角度进行赞助)。相对而言,南宁民歌节在其文化定位过程所出现的偏差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未能多角度展示民歌文化
这也就意味南宁民歌节所设计活动并不能充分挖掘民歌文化的内涵,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而曲阜孔子文化节,将孔子文化放置于一个“大场景”来审视,从孔子到祭孔大典、古典礼仪;从儒学到古典习俗、齐鲁文化等;从教育到古典诗歌朗诵、书画竞赛等。从而做到多角度展示、多方面利用。民歌是为一个民族文化的“镜子”。壮族民歌文化是贯穿于其他文化现象之中的,生产生活方式、居住及建筑艺术、饮食、礼仪等等都离不开壮族民歌的影子。反之,则能在壮族各种文化中体现出壮族民歌文化。因此完全可以多角度来审视民歌,并设置相关项目,如可将壮族传统的喜庆婚俗、迎客歌俗,甚至壮族古时祭祀、巫术等等为内容设立项目,进行艺术的展示等。其实这也正是南宁民歌节总是只有单调的“大地飞歌”与“绿城歌台”作为展示民歌的舞台的原因之一。
2 严重缺乏学术研究性内容
这也就意味社会文人学者阶层参与的程度不高,一定程度上将减少社会的支持,或缺乏理论上的指导。南宁民歌节自举办以来,只有1999年、2005及2006年三届活动中设置有相关内容,而曲阜孔子文化节则不仅每届安排固定的项目,如儒商文化论坛、儒学学术报告会等,且不时增加一些新的研究性项目,如2006年设置有“梁山文化民俗研讨会”等。其实民歌文化尚待研究的问题实在太多,南宁民歌节完全可以增加此类内容,如可长期设立相关“传统民歌文化”研究的项目,也可以“专题研讨”、“作品研讨”等形式进行设置。
3 区域内地方性文化展示机会少
因此,南宁民歌节自然也就无法真正起到“继承和弘扬壮族人民的文化艺术”的功效,体现“浓郁民族风情”的特点。除了其在文艺晚会上地方民歌有所展示自己风采,就是每届的“美食节”颇能展示饮食文化了。可是八桂大地,文化何其丰富,本就有着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资源,有着典型的岭南文化,并且区域内文化又各呈其彩;壮、瑶、苗、侗等民族随选其中之一,都会有让人产生惊艳之感的文化。但是这些却没有展示的机会,其实即使广西区内各异的壮族民歌也未有充分展示的舞台。而曲阜孔子文化节却能在区域内各地找到各具有特色的文化作为对象,在节会上进行展示。如曲阜孔子文化节每届都是固定或特设的地方项目,如嘉祥石雕艺术、梁山水浒文化等,充分展示了办节目的之一的“突出地方特色”。
4 文化与经济之间缺乏融合
这以致南宁民歌节显得文化内容的贫乏,商业化过度。本来经济目的,是为主要目的之一,但实现经济目的是必须依赖于壮族民歌文化这一土壤的。当然这并不是一定排斥其他经济因素,适当条件下(经济与文化因素联系视角不同,融合性显示也就不同)依然是可以存在各类经济因素的,只是在一定的程度上没有必要将某些毫无关系的经济成分放置其中。因为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可能只寄托在一个节庆之上;同时与此相联系的经济成分,已是涉及甚广,例如旅游业、音乐产业、传媒业等等。而曲阜孔子文化节在此方面则是显得十分成功的,例如从孔子到孔子故里游、孔子商品展览交易会、孔孟颜曾圣裔恳亲联谊、海外孟氏后裔恳亲联谊、曾氏后裔恳亲联谊等,从儒学到儒商大会、儒家文化与企业信用高层论坛等;从教育到孔子修学游、教育用品展览会、人才交流会、海外留学人员孔孟之乡创业行等,可谓是层出不穷,让南宁民歌节相形见绌。
同时,从其他方面来进行比较,也可发现南宁民歌节中文化定位的不足。将两者的专门互联网站进行比较,其中形式设计或技术水平且不说,就两者的栏目内容来进行比较,差异也较大。南宁民歌节的官方网站主要栏目为“快讯、直播、视频、图片、大地飞歌、风情东南亚、经贸洽谈、绿城歌台、明星”等;而曲阜孔子文化节的官方网站则为“新闻动态、文化节资讯、儒家文化(诸子百家、儒学典籍、儒学研究、当代儒商)、天下文庙、文化圣地、孔子学院、文化产业、图像中心、视频中心、过客留言、博客、百度孔子吧”等,并有英文网站。不言而喻,南宁民歌节不仅缺乏研究所利用文化资源的栏目,也缺少能体现传统壮族民歌文化的甚至传统民歌的平台,体现的更像一个纯粹娱乐、而非推广壮族传统民歌文化的网站。另外,两者的运作方式虽然实质上是难分优劣,但至少可以知道,单一专业公司承办运作的方式,应该更容易跌入过度商业化的恶性处境,而造成对其文化定位的偏离。再如两者的开幕式大型文艺晚会门票来比较,2008年南宁民歌节的总门票共分为1080元、880元、780元、680元、580元、380元、280元、180元八个档次,分别设为VIP区、嘉宾区、歌迷区、台阶区等四大区域;而曲阜孔子文化节的门票仅分350元、450元两个档次。南宁民歌节明显的体现了其谋求经济利益的目的(其中皆带以数字8的做法且不作妄评),并如此高价及高低之差距如此悬殊,不仅让百姓望而止步,而且让人难免有“人分等级”的想法,而非所谓区域划分;更为严重的是这将使其远离本来的文化定位,丧失文化关怀的初衷,失去大众基础,成为“货真价实”的谋求经济利益的工具。
四、南宁民歌节必要的改观策略
民歌有着自身不可变更的本质内涵,也有着自身发展的规律、内在机制,这集中体现在唱山歌、对山歌、赛山歌、听山歌等经千百年锤炼而形成的风俗,及其内含的隐形的制度化的规则与规范。所以一切作为保护、保存、承传壮族民歌的所有举措,不仅应该坚持民歌的本质不可更改,而且也应该遵循其内在的发展规律,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因为那正是其很强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影响力的原因所在, 而不可人为的破坏,而这也正是处于主流地位的文化意识等应该予以准确的文化定位的内容。南宁民歌节所奉行的宗旨“继承和弘扬壮族人民的文化艺术,加强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是其文化定位的体现。于是观之,真正贯彻正确的文化定位,是南宁民歌节实现初衷,得以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在此前提下,至少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深层挖掘、多方位展示传统民歌文化
南宁民歌节应该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民歌文化的内涵,对其进行多角度审视,以求充分展示民歌风采;如在与曲阜孔子文化节的比较中所言。在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保护优势的文化资源,否则现在的绚丽也许只是昙花一现。而当前它必须要做出的决策,则是充分利用传统民歌文化成分,将所谓的“新民歌”,以及“假民歌”、“非民歌”等请出舞台。也只有这样,它才能真正实现其初衷,做到“名正言顺”。其实不管从经济还是文化的角度来说,独具特色且资源丰富的中国传统民歌文化也完全可以用来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共同发展,有能力支撑南宁民歌节良性的运行。优秀的传统民歌并非没有市场,如纳西族东巴古乐曾在伦敦伊丽莎白女王演奏中心首场演出成功后,又在中国驻英大使馆、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曼彻斯特音乐节、赫尔大学音乐厅和伯明翰艺术中心分别举行了七场音乐会,取得了巨大成功和高度评价。这充分表明了中国传统民歌文化完全有能力独立支撑起南宁民歌节,并达到文化传承与发展、区域经济建设两个目的。当然这不是说必须将民歌定位于“传统”或“经典”而不变,适当的顺应时代需要而变化,是民歌本身发展的必然,并且在现实中也能获得受众的认同。例如《康定情歌》、《小河淌水》等民歌配上轻摇滚,把时代气息与民族风格融合在一起,也博得了年轻人的喜爱以及中老年人的认同。而将“假”民歌等充斥其中,或干脆以流行、通俗代之,不仅只是鼠目寸光地谋求短期利益的做法,更甚是破坏传统文化的犯罪。“在技术力量的强力作用下,民歌原有的古朴、纯真之美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强烈的刺激感,只在偶尔的尾音残留着原初的遗韵。”这样的结果无疑不仅是遗憾,更甚应是悲哀。壮族优秀传统民歌的弘扬与发展,应该是把时代气息与民族风格更好的结合起来,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二)拒绝迎合世俗,坚持正确的演绎方式
不仅应该把所谓的“新民歌”,以及“假民歌”、“非民歌”等请出舞台,同时真正民歌的演绎方式也应该是采取正确的形式。而完全一味追求“时尚”,迎合世俗,这无疑是对壮族传统民歌文化的摧残。如此以往,文化资源的优势很可能丢失,自然也就无法保证良性的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处理好传统与时尚的关系。“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样的话,在非哲学的层面来说,显然是毫无实际意义的。假如当南宁民歌节因为非时尚或流行,而失去追星一族,无足为怪,也不足可惜,因为在世俗的影响下,他们只是一群盲目的崇拜者而已。真正意义上的民歌艺术节同样会吸引更多的喜爱民歌的观众。同时假如当南宁民歌节成为世俗追星族的中心,害处不仅体现在对当下的年轻人对民歌产生误解,认为那些非民歌的歌曲就是民歌,民歌的演绎就是应该伴以摇滚与疯狂,以致传统民歌难以实现健康发展,而且也造成对传统民歌文化的直接损害。把民歌演绎成摇滚与疯狂的做法的确吸引广大的年轻人,当问及他们来参加开幕式的原因时,多数表示是因为自己喜欢某某明星。年轻人喜欢时尚或异文化,天性使然,对民歌文化的不喜欢,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传统的美,就如“五四”时期知识分子一代年轻时喜欢西装而不穿长袍马褂一样,可是年岁既长时不是都穿回了长袍马褂?并且其中也有认识到民歌价值的年轻人,他们希望歌手就是普通演员,是从大山里面走出来的,想听到歌手们真正的用他们自己的方式,以来自大山里的歌声演绎他们内心所想表达的东西。也许这种观点才能真正代表民歌的未来市场,实质性的反映民歌未来的发展前途。
(三)正确、积极引导,扩大民众参与
中图分类号:O6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a)-0058-02
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并能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颗粒。粉尘既污染了劳动作业环境,而且还是损害劳动者健康的重要职业性有害因素,若在生产劳动中长期吸入过量性粉尘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并可能引发多种职业性肺部疾患。其中,游离二氧化硅粉尘作为常见生产性粉尘的一种,在矿山生产中的采掘作业凿岩、爆破、运输,在修建水利、铁路等工程中的开挖隧道、采石作业,以及在玻璃厂、石粉厂等生产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游离的二氧化硅粉尘。若工作环境中通风除尘条件较差,劳动者长期吸入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可能引发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矽肺[1]。目前,矽肺已然成为了我国影响面最广,也是危害最大的一种职业病。因此,通过对检测过程中透滤问题的有效解决,以切实做化对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检测的质量控制,在当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与卫生学意义。
1 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的具体概念
游离二氧化硅是指没有与金属、金属氧化物结构的二氧化硅(SiO2,石英)。天然二氧化硅主要分为晶体型和无定型这两类,其中游离二氧化硅多是以晶态形式存在的,化学性质稳定。二氧化硅属于酸性氧化物,具有较好的抗酸性,但难溶解于水。在自然界中游离二氧化硅的分布非常广泛,它是地壳中的主要成分。其中,约有95%以上的矿山中含有不同含量的游离二氧化硅,石英中97%以上,砂岩中80%以上,花岗岩中65%以上均是游离二氧化硅[2]。在我国目前冶金、有色金属、煤炭等矿山的凿岩、爆破和运输的工作中,在修建铁路、水利等工程的开挖、采石等作业中,以及在玻璃厂、石粉厂等生产工序中,均会产生大量的游离二氧化硅粉尘。
2 焦磷酸重量法的基本原理及透滤问题的提出
2.1 焦磷酸重量法的基本原理
在245 ℃~250 ℃时,焦磷酸能够溶解硅酸盐及金属氧化物,而粉尘中的游离二氧化硅几乎不溶解于焦磷酸,利用热焦磷酸处理含有硅酸盐和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并将处理过的样品容易进行过滤,使游离二氧化硅以残渣的形式存在。最后称量残渣,即可计算得到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的具体含量。
2.2 检测过程中的透滤问题
某粉尘样品根据卫生部颁布的《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GBZ/T192.4―2007)中,焦磷酸重量法要求的步骤进行检测。在检测过程中,当使用慢速定量滤纸对焦磷酸已处理完成的样品溶液,实施过滤操作时,发现滤液呈现为乳白色分散状态,和正常的透明滤液有着较大差别。利用X射线衍射仪对滤液中的物质进行检测发现,滤液中含有大量的固态二氧化硅。以上透滤问题的出现,极大影响了检测的结果与精确度。
对本次透滤问题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该粉尘样品粒径在5μm以下的游离二氧化硅占有较大的比例,而检测中采用的慢速定量滤纸的平均孔径在5μm左右。利用慢速定量滤纸对溶液进行过滤时,一部分样品粒子会通过定量滤纸进入到滤液中,从而发生透滤问题。
3 针对透滤问题的解决对策
为解决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检测中的透滤问题,本文分别设计了两组对比试验,一组是采用不同标准的石英样品进行游离二氧化硅检测,以判断不同粒径粉尘样品的透滤程度;另一组则是采用实际生产作业环境中的粉尘样品进行检测。
3.1 标准石英样品的透滤对比试验
分别选取两种标准石英样品,本文中选用了Min-U-Sil 5和Min-U-Sil 15。其中,Min-U-Sil 5的粒度分布在0.5~10μm之间,粒径在5μm以下的粉尘粒子占96%;Min-U-Sil 15的粒度分布在0.4~15μm之间,粒径在5μm以下的粉尘粒子占61%。
先分别将两份试验样品放置于烘箱内干燥2 h,然后再将样品称取到25 ml的锥形瓶中,加入15 ml的焦磷酸摇动,使样品全部湿润。然后将锥形瓶放在可调电炉上,迅速加热到245 ℃~250 ℃。取下锥形瓶,在室温下冷却至40 ℃~50 ℃,并加入蒸馏水稀释,利用慢速定量滤纸过滤,滤液再使用0.45μm孔径的微孔滤膜进行再次抽滤。最后分别对滤纸残渣和滤膜上的残渣进行灼烧、称重,计算得出具体的残渣量与回收率,实验结果见表1所示。
从表2的微孔滤膜残渣率中可以看出,采用Min-U-Sil 5标准石英样品时,慢速定量滤纸的平均透过率为15.87%;采用Min-U-Sil 15标准石英样品时,慢速定量滤纸的平均透过率为40.78%。Min-U-Sil 5样品中粒径在5μm以下的粉尘粒子占96%,相较Min-U-Sil 5样品中的61%明显高出,也由此说明了粉尘样品中小粒子含量百分比越高时,检测中的透滤问题约严重,也越容易影响到最终的检测结果。
3.2 实际生产作业环境中粉尘样品的透滤对比试验
在某铁矿作业场所的同一地点,分别采集125 mg和130 mg的粉尘样品。然后再根据上述的操作过程进行检测与过滤。其中,首先利用慢速定量滤纸进行过滤,然后再用0.45 μm孔径的微孔滤膜进行再次抽滤,最后分别对滤纸残渣和滤膜上的残渣进行灼烧、称重,计算得出具体的残渣量与回收率,试验结果见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粉尘样品1中滤纸残渣重量为44.83 mg,滤膜中的残渣重量为3.63 mg,计算得出其透过率为7.5%;粉尘样品2中滤纸残渣重量为47.15 mg,滤膜中残渣重量为5.57 mg,计算得出其透过率为10.56%。也由此判断出在实际生产作业场所中粉尘样本的游离二氧化硅检测中,也同样会出现透滤问题,需采用0.45 μm孔径的微孔滤膜进行再次抽滤。
同时,对试验中利用0.45μm孔径的微孔滤膜进行再次抽滤的滤液进行检测,其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平均值为55.26%,而卫生部给定的相关参考值范围为51.23%~62.99%[3],证明了这种方式,能有效解决游离二氧化硅检测中的透滤问题,可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
结果分析:从对比试验1和试验2中可以发现,检测过程中透滤问题的出现,与粉尘样品中小粒子含量百分比有着直接的联系。为有效解决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碳检测的透滤问题,可对滤液采用0.45μm孔径的微孔滤膜进行再次抽滤,从而确保检测结果与检测精度。
4 结语
本文从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的基本概念及检测原理出发,就检测过程中透滤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通过具体的对比试验分析,得出了采用0.45μm孔径的微孔滤膜进行再次抽滤,可有效解决游离二氧化硅检测中的透滤问题的结论。
参考文献
摘 要:随着现代城市旅游的发展,人们对历史的怀旧心理和休闲的需要,历史街区其价值越来越重要。西安的历史街区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较高的文化品位,是皇城文化的重要构成。从文化功能视角分析西安历史街区,进行旅游产品的设计,展示西安历史街区悠久的历史文化,升华人们对西安历史街区的怀旧感和认同感,探索西安历史街区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 :历史街区;文化功能;旅游产品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074-03
历史街区是能最好反映城市历史景观的地块,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集聚地和载体,也成为古城保护的重要着眼点。它们营造出特有的场所感和认同感,构成城市魅力与活力的重要部分,史蒂文。蒂耶斯德尔在《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中提到“老城市展示了人的尺度、个性化、人性关怀、手工技艺、美轮美奂和多样性这些在机器制造的、现代造型的城市中所匮乏的一切,后者只有单调重复及尺度巨大的特性”。[1]
随着现代城市旅游的发展,人们对于历史的怀旧心理和休闲的需要,历史街区成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吸引物,其价值越来越重要。保护历史文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利用,也只有合理的利用,才能充分展示其固有价值,并使他们与现代化生活相结合,从而达到更好的保护的目的。本文以西安为例,通过对西安历史街区的文化功能的分析,对其进行旅游产品设计,向民众展示其悠久的历史文化,探索和寻找未来西安历史街区的发展路径。
1 西安历史街区的文化功能
从文化的结构来看,文化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拥有共同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群体,文化在里面扮演着凝聚这个群体的功能。精神文化具有教化、培育功能。文化的调节、控制功能主要体现在制度文化层面,人们在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为了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形成有关行为的规则和规范。文化在历史街区的意义在于它给人的精神世界留存了丰富的回忆和信息,升华了人们对街区的认同感和怀旧感。
在六千多年的建城史和一千二百多年的建都史中,西安老城区逐渐形成了居住、商业、旅游等多种社会功能。西安的历史街区集中记载和体现着城市的发展和变迁,更多的体现了作为历史和文化传承的功能。顾晓伟“保护历史传统不仅仅要保护原有的空间环境、文化环境、视觉环境,还应该保护原有的社会网络结构等所谓的历史文脉”。分析历史街区的文化功能,对于提高历史街区的保护意识、挖掘文化特质、发展以文化作为底蕴的旅游产业都有重要的意义。是进行旅游产品设计的前提。
1.1 民族宗教文化的延续
这点主要体现在以北院门为代表的回坊聚集区的穆斯林文化上。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西安以北院门为核心,形成了独有的街区面貌和穆斯林文化特征。从唐玄宗天宝元年开始到清代,西安回坊有“七寺十三坊”的说法。目前西安世居回族居住的回坊就有13座清真寺,居住的回族有4万余人。这些清真寺多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政府主持修建或者穆斯林由于宗教需要购置房地修建。
宗教是回民内部联系的主要途径,古寺的内外凝聚力,促进了伊斯兰世界的宗教联系。回民离不开清真寺,清真寺是穆斯林的精神支柱,婚丧嫁娶、一日五拜、一周一次主麻都离不开清真寺。像北院门回坊风情街范围内的大学习巷清真寺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时间,寺坊平时来做礼拜的信徒群众有二百多人,主麻日来聚礼的更多一些,最多时有一千多人。西安的清真寺比较保守,对于非穆斯林严禁进礼拜大殿,像化觉巷清真大寺更是在礼拜大殿门口建了一排护栏,且有专人把守监督普通游客,与宁夏等作为景点的清真寺相比宗教气氛更浓厚。西安历史街区内的清真寺是回坊穆斯林群众的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
1.2 城市历史发展的传承
西安城区内主要的历史街区基本上沿袭了从唐到近现代的历史。北院门区域的街巷有很多曾是各种贸易的场所,街巷得名多与商贸产品有关。像大麦市街是源于清北桥梓口有大的粮庄,粮食交易多集中于此;西羊市在元朝时,这一代已形成羊只和羊肉交易为主的集市,因此街巷最早得名羊市;大、小皮院皆拓建于明洪武年间,因经营皮业得名;麦苋街清代起以街上出售煤炭、麦草的店铺较多而得名。其他的街巷多与政权发展有关。在这些古色古香的街巷里,仍可以从这些有韵味的名字中,感受到一些历史的气息。很多时候,想象和阅历,会让你走在街巷中,产生在历史中穿越的体验。
1.3 特色饮食文化的聚集
仅在回坊,回族小吃就有100多个品种,而西安本地的特色小吃也很丰富。这些历史街区无形中成为饮食的聚居地,体现出浓浓的生活气息。在以回民街为代表的街巷里,有回族清真特色的如水盆羊肉、羊肉疙瘩等;西安本地特色的有各种面食、锅盔、荞面饸饹、凉皮、肉夹馍、搅团、麦饭、油糕、石子馍等;还有散布全国的中国传统食品。除了各种作为主食和小吃的现做餐点外,各种干果和炒货也及其丰富,如花生酥、绿豆糕等。
陕西省共有27家中华老字号企业,有1家分布在历史街区内,老孙家在北院门有分店;还有6家临近这些老街巷。陕菜虽未跻身于菜系,但八百里秦川黄土地的厚重与历史的渊源仍在此地的饮食烙上浓郁的地域特色。南北咸宜的口味有着很广的适应性,像凉皮、肉夹馍等小吃更是遍布全国。在西安的历史街区北院门等地,与当地人一起吃着羊肉泡馍,是最生活化的西安体验。
1.4 西安传统文化的会聚
书院门、三学街每年都会有大批书画名家会聚西安,在这里举办各种展览陈列数十次。这里集聚了众多爱好书法的人,很多人选择去碑林看各式各样的碑帖,然后在出来时沿街购买一些拓片和字帖带走。也活跃着很多的民间书画组织,如“碑林书画会”、“关中书画院”、“秦风苑画廊”等。卖字画的商家是在这条街上分布最多的,很多店主就在街边研磨挥毫。这些卖字画的店铺名也是颇为雅致,例如“醉默轩”、“雅古尚品”、“赏钓阁”等。还有一些配套的笔墨纸砚、印章、书院门古玩艺术城等分布与此。
除了有形文化外,历史街区还传承者一些无形文化。在大昌吉巷里,一批演奏古乐的古乐爱好者成立了长安古乐社,演奏经过发掘整理的大约2000多年前的宫商曲调。南门护城河边,经常有自发聚集的秦腔爱好者吹拉弹唱。书院门售卖的乐器埙,是秦地的古乐器,也是中国最原始的一种古乐器,最早出土于6000年前的西安半坡遗址。这些传统文化是陕西历史文化的沿袭和发扬,也是市井生活的重要构成。在历史街区可以感受到最具文化气息的西安。
2 西安历史街区旅游产品设计
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凭借物质和精神上的产品以及劳动等手段,向旅游者提供的用于满足其在旅游活动过程中综合需要的服务的总和。?结合城市旅游的特性,城市旅游产品则是指在旅游者的旅游过程中该城市所提供的衣、食、住、行、游、购、娱产品的组合。
全球一体化时代,人们期望在世界各地所见不同。旅游地的独特性和可识别性变得更加重要。“任何城市都存在着历史传统,它是城市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是城市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资本之一,这种‘城市文化资本’鼓舞、激励着城市人生存的意志,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城市人的文化资本和心理文化的结构符号”。[3]除了独特的风景资源外,代表城市的更多的是其文化特色,形象设计成功与否是文化内涵的挖掘与表达技巧。城市旅游形象包括原生形象(original image)和公共形象(common image)两部分。原生形象代表城市的个性特征,来自城市的历史、纪念碑(物)、宗教及其建筑、文化遗产和传统、风味小吃、古建筑等;公共形象来自城市的住宿、公共交通、通信、购物、娱乐夜生活、国际标准的医疗服务设施、交流语言等,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城市应当同时具备这两方面的魅力。
2.1 景区层次
以清真寺为依托发展穆斯林宗教风情游。回民街区有着11座各具风情的清真寺,这些平时供穆斯林参与宗教活动的场所,可以开辟为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但要保持穆斯林的原有习惯,做礼拜的地方禁止游客入内,维持其神圣性。其余可开放的空间引导游客参观。
2.2 主题街区层次
以穆斯林饮食文化为特色的回坊街区。分为清真饮食区和陕西地方特色饮食区。将西仓巷自发式的每周二、四的花鸟市场进行规划,形成定制。像云南昆明的斗南花市就吸引了很多的游客前去游览、交易,同时可以丰富回坊街区的旅游资源种类。恢复承天门遗址。西安现在发展的比较好的大唐芙蓉园就是恢复历史上极富盛名的曾经存在的园林,承天门作为天子曾经检阅凯旋、百官朝贺的场所,如能恢复必定会吸引众多的游客前来体验。
2.3 文化小品层次
在对华盛顿西雅图市先驱广场周围的历史街区进行成功整治中,政府就制订了一套“标志性建筑导则”用来规范那些强化这个地区特性的元素,例如街道小品、隔离桩、照明标准和铺路方案,另有一系列“出入口导则”,侧重六个重要的出入口的建设,来强化进入历史街区的感觉。西安老城内的主要历史街区虽然有保留较好的古建筑、石刻及现代人文景观,但一些曾经在历史上意义重大但现在已经消失的建筑等恢复起来难度较大,牵扯到恢复的拆迁及改建的费用、城市的整体规划等诸多问题。所以可通过多种形式来展现不易恢复的一些有着深刻历史文化内涵的景观,以小型的旅游吸引物、文化景观点来体现。
2.3.1 打造古街牌。不管是回坊内的诸多街巷,还是书院门、三学街的街名来历,均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有趣的典故。在街口通过立牌的形式,介绍这些街巷的名称来由。恢复一些古街巷的最具代表性的标志。例如在红埠街恢复一段红土墙,可供游人感知遥远的历史,并通过一些街巷导引图,使得游客在寻找这些历史遗迹时仿佛寻宝的游戏。
2.3.2 设立纪念碑和纪念馆。这些历史街区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许多历史上的知名人物与这些街区结下不解之缘。例如香米园街曾为寇准故居,在香米园街可恢复寇准的花园,并陈设寇准生平的介绍。通过这些文化符号提升街区的魅力。
2.3.3 通过壁画及浮雕等装点。例如广济街,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即是吟诵此街。可通过壁画等形式再现这首诗的意境。洒金桥街可通过浮雕重现唐玄宗洒金钱让官员拾取的典故。使得游客在历史街区内漫步时,被这些元素吸引和提醒,会随时感受到历史的气息。
2.3.4 修建雕塑。西安的大雁塔南广场有很多陕西民俗的雕塑,例如陕西怪的碗盘难分开等,南广场的秦腔雕塑不仅是游客很多本地人也喜欢在前合影留念。但目前还未见有以特色小吃为主题的街头雕塑。例如锅盔最初是用头盔烙制、柿子饼是纪念闯王形成的习惯,这些典故都可通过雕塑的形式表现出来,成为街头的风景线。
4 旅游商品层次
开发旅游商品的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体现地方文脉原则。旅游商品的表现物、原材料以及包装方面越具有地方文脉特征,就越能吸引游客的购买,并且使得游客在事后的反馈中,产生“睹物思游”的情感。
设计和售卖能充分体现秦人、秦风的陕西地方特点的旅游商品,这些商品有着较高的辨识度,代表着秦地的特色。例如可在面人馆、皮影院、剪纸馆提供面人、剪纸、皮影供游客挑选。在如特色小吃如柿子饼的包转盒上内,可以静美的卡片或书签、台历的形式简述其典故,增强其传阅性。
历史街区内的各个街巷的名字都蕴藏着久远的历史和故事,可以针对此制作地名典故的旅游商品。印章能为游客的旅行足迹打上个性化的烙印。钟楼邮局临近北院门等历史街区,可推出“汉”、“唐”等特色印章供游客免费盖做纪念;或者以“长乐未央”等瓦当的图形和文字制作特色印章,增强游人的体验性。书院门的店铺可推出一些个性化的特色印章,例如自己店铺的的名字“醉墨轩”等,或让游人自己选取一些文字或唐诗之类篆刻。在印章种类上可推出不同材质和价位,例如橡皮印章价格就非常低廉,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5 结语
历史街区,是一座城市的根,承载着城市居民的情感记忆,体现着历史名城的文化品位。西安的这些历史街区,是这座古城数千年来发展的脉络,是城市文明最好的见证,而传承这种文明是每一个人的使命和责任。作为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着,对于其文化功能的研究,可使得大众提升对其的重要性认识,且为进行旅游产品设计提供挖掘文脉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旅游商品的设计,是对西安历史街区发展路径的探索。
参考文献:
2008年,国家对法定节假日做出调整,将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三大传统节日增定为具有三天假期的小长假日。旅游业是为“窗口行业”和公认的“朝阳产业”,从文化象征角度探讨中国传统节日旅游的发展,不仅具有深刻的文化践行意义,还可以使旅游业由于传统文化的注入取得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最终实现经济和文化的相互交融。
一、端午节文化象征意蕴挖掘
何星亮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象征系统进行论述时提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形式多样,隐藏在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可以从多角度进行分析。他从文化习俗和信仰的角度分析了二元、三元、五元、八元思维结构。根据端午节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表达方式,本文采取三元思维结构,并基于“三才“即“天”、“地”、“人”的视角对端午节的传统文化象征进行解读。
(一)天:崇尚自然,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国的传统节日无论是在节日设立的时间、节日的诸多风俗还是在节日的演变上,都体现了要顺应自然节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针对端午节来讲,关于端午节起源的说法很多,其中有一个便是“源于夏至说”。在中国古代,夏至和冬至由于处于季节变化性较大的时间节点而备受重视,是中国古代两个最重要的节气,也被当做重要的节日来过。古语有云:“冬至如大年。”冬至节日一直保留至今。夏至也曾经作为节来过,后来是端午节的盛行,夏至作为节日的活动内容才被挪到端午节了。从这个角度讲,端午节的出现是和季节交替密切相关的。它可以看作是自然对人的生活的制约,人对自然的一种认识、顺应与把握。它是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结晶,是长期积累下来的智慧对变化自然的一种适应。
(二)地:鲜明的农业文明特色
端午的产生主要是源于农耕生产中产生的应时而作,张弛有度的自然生活习惯。端午节万物孳生,它的选定正是夏伏这一特色的最好体现。入夏,农事渐忙。收获的季节尚未到来,青黄不接,而且此时天气春意已消,逐渐燥热,天灾地孽开始出现。端午节期间的多种民俗事项都表达了人们对农业丰收的渴盼。拿吃粽子的习俗来讲,粽子古称角黍。黍是中国古代五谷(稻、黍、稷、麦、菽)之一。古人认为黍具阳火之性,又称“火谷”。角黍之所以要用菰叶包裹,是因为菰叶生于水中而属阴。菰叶包于黍外,象征“阴外阳内”、“阴阳相合”之状。表达古代中国人祈求端午之后阴阳调和,风调雨顺的愿望。
(三)人:对个体生命的关爱,对家庭亲情的重视和对爱国主义的弘扬
中国的传统节日处处显示出人的主体地位,对个人、家庭、国家三者的关注几乎是中国每一个传统节日的核心内容。端午节中,采用多种厌胜之物如艾蒿、符图、雄黄酒等进行驱邪避瘟,体现了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对生命的热爱;姻亲交往、朋友相聚、师生互礼则表达了对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视;尤以家庭关系为重,寄托了人们以过节的形式维持家庭和睦、其乐融融的美好愿望;通过吃粽子、划龙舟等来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体现了端午节对爱国主义这一国家、民族永恒主题的弘扬。
二、文化象征视角下端午节日旅游发展对策探析
从“天”、“地”、“人”的视角对端午节进行传统文化象征解读可知,端午节以其独特的节日象征符号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品质。在运用端午节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进行旅游载体化运作时,要在宏观上把握好端午节日旅游这个基本特征。具体来说可以从“处理好三对关系”和“发展好一个产业”两个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
(一)处理好三对关系
1.西方外来文化与东方本土文化之间的关系。象征具有群体性的特征。绝大部分象征符号反映群体的价值取向和心理状态。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群体文化心理写照。中国的传统节日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取向,是中华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折射。在全球化发展日益加快的今天,西方传统节日在中国大行其道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洋节日文化个性化强,没有固定模式,对好奇心强、爱赶时髦、爱模仿的年轻人有吸引力,结果使得传统节日备受冷落。对此,一方面顺应世界文化交流的大趋势,认清并承认西方传统节日在中国盛行的事实;另一方面,不能对此状况“听之任之”,而应审时度势,加大本土节日文化宣传和建设:保护中国古老文化的根。同时,积极吸收西方传统节日中有益的、能唤起人类共同美好情感的成份,为己所用。
2.社会政治文化与大众娱乐文化之间的关系。象征具有多重性的特征。其表现之一为同一种象征符号因其本身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而被人们赋予多种不同的象征意义。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之一,其多彩的民俗事项使其蕴含极为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目前,对于端午节文化的宣传大都停留在其作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的狭隘范围内,过分强调其纪念性的内容,夸大其政治性的色彩。这导致了端午节日的严肃性有余,活泼性不足,使得普通民众融入传统节日的文化活动匮乏,形式单一。因此,在发展端午节旅游时要充分展示其传统文化的魅力。除了注意发挥其社会政治功能外,还要积极地融人大众娱乐文化,创新各种节日文化活动形式,让人们在较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感知并寻找传统文化的灵魂。
3.现代流行文化与传统古典文化之间的关系。象征具有传承性的特征。传承性强调象征符号在社会演变中基本的表现形式和所具有的深层文化内涵的稳定性。节日符号的传承性决定了其在文脉相传中的重要作用,但并不意味着节日具体表达方式和内容的固步自封。传统节日产生和发展都是在不断变换的社会时空中进行的,其演变与与时俱进是一种历史衍义的潮流。符合民众心理的节日文化形式的“以旧换新”是十分必要的。在发展端午节日文化旅游的过程中,要破除目前端午节就是吃粽子、划龙舟的单调节日模式,积极利用现代流行文化载体和手段,通过探索流行文化的创意、生产、传播与青少年的审美、志趣、利益情感诉求以及休闲娱乐之间的内在联系,努力吸收其中极具活力的、能唤起强大的市场感召力和情感共鸣度的流行文化元素,来充实传统节日的现代感,实现现代流行文化和传统古典文化的有机融合。
(二)发展好一个产业
文化产业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潜能的产业。旅游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文化产业的范畴之内,旅游产业的综合性特点和文化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开展端午旅游时,要坚持文化大产业的发展观念,积极利用旅游产业关联性强、带动性大的优势,将端午节诸多传统文化象征符号诉诸于能够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的感性载体之上,打造端午旅游文化大餐。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摘要]开架借阅深受读者欢迎,读者可以从书架上直接挑选图书,选择性较大,它比传统的闭架借阅具有更多的优点,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图书乱架现象非常严重,图书破损率和丢失率较高,给馆藏图书造成很大损失。
本文对图书馆书库开架借阅管理的现状作了介绍,并分析了开架借阅的一些问题和弊端。
[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开架借阅;管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开架借阅作为一种开放式的管理,许多高校图书馆都采用了这种方式。所谓的开架借阅是指抛开图书馆传统封闭的借阅模式,允许读者直接进入图书馆书库,亲自挑选图书的借阅方式。这样既提高了图书借阅率,方便了读者,节约了读者的时间,又减轻了书库管理员的劳动力, 同时还能为读者提供一个直接面对馆藏图书的机会,降低了拒借率,大大提高了馆藏资源的利用率[1]。开架借阅在方便读者,提高图书利用率的同时,也出现了图书乱架、丢失、污损等问题。
一、我国高校图书馆开架借阅管理的现状概述
(一)开架借阅管理
图书馆作为社会知识信息的交流工具,必须以各种物质技术手段、工具和方法作为自己存在的基础。而开架借阅则更好地展示了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更好地为读者提供了服务。通过开架借阅,可扩大读者的知识面,提高科技水平,是进一步向读者推荐好书的一种办法。这个办法可以使藏书发挥更大作用,可以方便读者,节省调阅时间。通过开架借阅还可以补救工作人员对专业知识不足的缺点,也便于广大职工对图书馆宣传图书内容的审查和监督。
(二)开架借阅管理的重要性
闭架借阅,读者借一本书,需多次抄写索书号,工作人员也要跑好几次,效率慢且不出成绩,读者也怨声载道,因此借阅率极低。当由闭架借阅改为开架借阅后,读者可以自由选书,像进超市一样方便,工作人员也无须来回跑。这样不仅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还极大地满足了读者的需求,借阅率也因此提高了。由于工作人员知识水平不同,所学专业有限,根本不可能精通全部或大部分专业的图书,加上专业图书复本量少等因素,造成了对读者进行图书推荐的困难,使读者产生不满情绪,有部分读者甚至怀疑书库工作人员有书不借。开架借阅解决了读者借书难的问题,同时也吸引了新的读者。实行开架借阅后,书库大门敞开,吸引着更多的读者进入书库,他们可以对同一类别不同的出版物进行比较选择,还可根据需要就近找到边缘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出版物。如Z类综合性书籍长期闭锁在书库,很少有人查找。开架借阅后,这类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吸引着广大的读者去探求,大大的拓宽了读者的阅读范围。
另外,读者在查找所需文献时,往往会意外地发现一些他们从未看到的资料,这样,可以启发读者的阅读需要,使读者的阅读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我国高校图书馆开架借阅管理的现状概述
截止2008年3月全国共有高校系统图书馆1100多家,科研系统图书馆8000多家,目前高校图书馆基本都在实行开架借阅管理,都取得不错的效果[2]。在闭架借阅时,每到学生下课借还书时间,总有许多学生围在出纳台前,工作人员常常是机械地找书、还书,遇到读者不满意便是没有效率的劳动。有时读者等的时间长拒借图书的情况时有发生。工作人员一上班,就来往于图书与读者之间。每天工作八个多小时,借书还书,整架上架倒架,这些工作都是机械性的重复劳动。开架借阅使工作人员从找书的繁忙工作中解放出来,能有更多的时间了解读者,开展图书咨询解答、阅读指导等创造性工作,提高了工作的积极性。
二、我国高校图书馆开架借阅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一)图书乱架及其成因
图书乱架是指图书没按指定的架位或者指定的位置摆放的现象。造成图书乱架的原因:开架借阅后读者可自由进入书库选择图书,由于借书量的限制,一些读者不能把需要借的图书一次借走,又担心被别人借走,就把图书放在书架底部或书架顶部,以便下次借阅。也有部分入库选书的读者,由于不了解图书的分类体系和排架规律,在某处看到喜欢的书就抓在手里然后继续找书,到了另外一处又看到更喜欢的书,于是就随手把某处的书落在了另外一处,其结果造成乱架现象。这既不利于图书的再借阅,还加大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又有些管理员责任心不强,业务素质较差,认为整理好了还是会乱,所以不及时整理;不对书库进行巡视、不监督乱放图书的学生;一般图书排架每格书架应预留三分之一空位,但因书架不够,导致图书排列拥挤,使读者很难把书插回原位;有些热门图书,利用率高,经过一段时间,书标磨损、索书号模糊、脱落等,管理员不及时处理,导致乱架。
(二)图书丢失问题及其成因
开架借阅和闭架借阅同时存在图书丢失的问题,但开架丢失机率更大。即使配置了监测仪,还是难以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造成图书丢失的原因:有个别读者思想觉悟不高,使用各种不正当的手段将图书占为已有,导致馆藏资源的流失。由于管理员的疏忽、粗心,在办理图书借阅手续时,没有将条形码用扫描仪扫入,就将图书交给读者,个别读者还书时发现自己的借书证上面没有显示归还的图书,就趁机不还,造成图书的丢失。
(三)图书破损及其成因
图书开架借阅后,有一些读者不借的图书乱插乱放,使一些图书插放拥挤变了形,个别读者不爱护图书致使图书染上油迹、墨水、泥渍等,有的还在图书上面乱涂、乱画,看到自己喜欢的图片或文章就随手撕下。就云大旅游文化学院来说,馆内每月就有10本左右的图书遭到破坏,破损页数约每本2-3页。造成图书污损的原因如下:有一些读者平时喜欢在书上做记号,借了图书馆的书,也一样的在上面划、写;也有个别读者,看到某一章节内容比较重要, 或因时间关系没看完,就把图书折页替代书签作记号;还有个别读者在书库看书还将图书当成‘坐垫’,甚至有的读者需要某一章节的内容,懒得借出去复印,就把它随手撕下。
参考文献
[1]石丽珍,任可心,沈玉茹.图书馆事业导论[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396-398.
[2]王瑛.开架借阅的利弊及管理[J]. 图书馆学研究,1999,(01):23-24.
一、如何构建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
基本规范中第十一条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明确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
1.企业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股东(大)会决议和企业章程,结合本企业实际,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企业内部各层级机构设置、职责权限、人员编制、工作程序和相关要求的制度安排。
2.企业应当按照科学、精简、高效、透明、制衡的原则,综合考虑企业性质、发展战略、文化理念和管理要求等因素,合理设置内部职能机构,明确各机构的职责权限,避免职能交叉、缺失或权责过于集中,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
3.企业应当通过编制内部管理手册,使全体员工掌握内部机构设置、岗位职责、业务流程等情况,明确权责分配,正确行使职权。
4.企业应当成立专门机构或者指定适当的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及日常工作。
5.企业应当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的独立性。
如上所述,企业只有建立了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才能造就出优秀的高管团队和先进的管理制度,依法经营,履行好促进就业、保护员工权益和其他社会责任,高管带头垂范作用和员工满意度的提高才能有助形成优良的企业文化。
二、如何构建优良的企业文化
所谓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整体团队所认同并遵守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行为规范的总称。基本规范第十八条规定,企业应当加强文化建设,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倡导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和团队协作精神,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强化风险意识。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企业员工应当遵守员工行为守则,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1.企业应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引导和规范员工行为,打造以主业为核心的企业品牌,形成整体团队的向心力,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2.企业应当培育体现企业特色的发展愿景、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履行社会责任和开拓创新的企业精神,以及团队协作和风险防范意识。企业应当重视并购重组后的企业文化建设,平等对待被并购方的员工,促进并购双方的文化融合。
3.企业应当根据发展战略和实际情况,总结优良传统,挖掘文化底蕴,提炼核心价值,确定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内容,形成企业文化规范,使其构成员工行为守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4.董事、监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和垂范作用,以自身的优秀品格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带动影响整个团队,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环境。企业应当促进文化建设在内部各层级的有效沟通,加强企业文化的宣传贯彻,确保全体员工共同遵守。
5.企业文化建设应当融入生产经营全过程,切实做到文化建设与发展战略的有机结合,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规范员工行为方式,使员工自身价值在企业发展中得到充分体现。企业应当加强对员工的文化教育和熏陶,全面提升员工的文化修养和内在素质。
如上所述,企业高管在构建企业文化中起主导和垂范作用,如果没有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及机构设置,是难以形成优良的企业文化的。而优良的企业文化使企业所有团队和员工关注到企业的诚信和长远发展,关注到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关注到应履行的社会责任,因此,没有优良的企业文化是难以保障企业能履行社会责任的。
三、企业如何尽到社会责任
所谓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应当履行的社会职责和义务,主要包括安全生产、产品质量(含服务,下同)、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促进就业、员工权益保护等。
1.企业至少应当关注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下列风险:
(1)安全生产措施不到位,责任不落实,可能导致企业发生安全事故。
(2)产品质量低劣,侵害消费者利益,可能导致企业巨额赔偿、形象受损,甚至破产。
(3)环境保护投入不足,资源耗费大,造成环境污染或资源枯竭,可能导致企业巨额赔偿、缺乏发展后劲,甚至停业。
(4)促进就业和员工权益保护不够,可能导致员工积极性受挫,影响企业发展和社会稳定。
如上所述,不能很好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往往都是致命的,企业必须重视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三鹿毒奶粉事件就是一个最深刻的教训。事件回放,从2008年6月28日兰州医院收治首个毒奶粉患儿,到2008年12月23日三鹿集团因毒奶粉事件被宣告破产,不到半年时间,三鹿集团遭受灭顶之灾,同时事件还造成6名婴儿死亡,逾30万名儿童患病的恶果。董事长田文华和另外18人被追究刑事责任。
通过毒奶粉事件,我们发现其内部控制存在很大的缺陷:①从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看,董事长田文华从1987年开始担任三鹿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到2008年9月17日被刑拘,任职长达21年,导致公司治理结构的制衡机制失效。②从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看,该公司对购进原料奶疏于管理,没有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③从企业文化方面看,该公司在2007年就接到消费者反映奶粉质量的投诉,直到毒奶粉事件被曝光,没有遵守诚实守信原则,说明该公司在企业文化环境控制中存在严重缺陷……
所以,企业应当重视履行社会责任,切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实现企业与员工、企业与社会、企业与环境的健康和谐发展。
2.企业如何履行社会责任
(1)加强安全生产
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规定,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建立严格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操作规范和应急预案,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切实做到安全生产。
企业应当重视安全生产投入,在人力、物力、资金、技术等方面提供必要的保障,健全检查监督机制,确保各项安全措施落实到位,不得随意降低保障标准和要求。
企业应当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采用多种形式增强员工安全意识,重视岗位培训,对于特殊岗位实行资格认证制度。企业应当加强生产设备的经常性维护管理,及时排除安全隐患。
(2)提高产品质量
企业应当规范生产流程,建立严格的产品质量控制和检验制度,严把质量关,禁止缺乏质量保障、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产品流向社会。
企业应当加强产品的售后服务。售后发现存在严重质量缺陷、隐患的产品,应当及时召回或采取其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或消除缺陷、隐患产品的社会危害。企业应当妥善处理消费者提出的投诉和建议,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
(3)努力实现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
企业应按照国家有关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的规定,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建立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制度,认真落实节能减排责任,积极开发和使用节能产品,发展循环经济,降低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企业应当通过宣传教育等有效形式,不断提高员工的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意识。
(4)促进就业与员工权益保护
企业应当依法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贯彻人力资源政策,保护员工依法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保持工作岗位相对稳定,积极促进充分就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企业应当避免在正常经营情况下批量辞退员工,增加社会负担。
旅游文化的挖掘在旅游景区的开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都江堰风景区,如何在开发中把握分布、蕴含于其各处景观的文化,对于旅游者把握这一处举世瞩目的世界级景观,对于开发者合理规划景区以留住旅游者驻足欣赏,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都江堰风景区占地面积虽然并不大,但是其各处景观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却复杂而深刻。因此构建一个逻辑清晰、布局合理的景观文化系统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1 旅游景观文化设想
1.1 旅游文化
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和夏希肯特·格波特最早关注旅游文化这个命题,他们认为“旅游文化实际上概括了旅游的各个方面,人们可以借助它来了解彼此之间的生活和思想”,它是“在吸引和接待来访者的过程中,游客、旅游设施、东道国政府和接待团体的相互影响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1]可见,概念提出者非常关注其完整性。旅游文化是文化的一个亚类,但绝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叠加,它不是一个组合品,具有自身独立的完整性。但它又不是无所不包的,它只是文化与旅游活动的深度结合,在旅游活动产生的过程中,旅游文化应运而生了。其它文化因为旅游者的欣赏可以转化为旅游文化,但是不是所有其它文化就直接成为旅游文化,旅游文化的泛文化现象目前十分严重,以至于一提到旅游文化,大家就自然的将其等同于关于旅游景观的文化。导致其核心部分的关于旅游者的文化,如旅游者的消费行为等反倒被漠视了。本文不拟对旅游文化的概念进行批判,之所以提出此问题,主要是为了明确界定旅游文化中的子类别才能在关于旅游文化的研究中正本清源。
1.2 旅游文化分类
要对旅游文化概念进行深入认知,就必须对其进行分类。由于旅游文化的关键修饰词是“旅游”,因此从“旅游”一词来认识旅游文化就非常关键了。目前国内旅游文化的分类大多从旅游活动的三大要素开展,也容易操作。就是将旅游文化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和旅游介体文化等。但具体操作有所不同,如李琼英、方志远在其《旅游文化概论》中将旅游文化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目的地文化、旅游消费文化和旅游企业文化。[2]如刘敦荣在其《旅游文化学》中将旅游文化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旅游介体文化、旅游审美文化、自然旅游资源文化、社会人文旅游资源文化。[3]笔者认为,为了学术研究的方便,应将分类简单化,以便于操作,因此本文认为旅游文化应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者行为文化、旅游客体文化-旅游景观文化、旅游介体文化-旅游业经营文化。其它一切类别的旅游文化均可归入其中一类,这样方便学术交流、构建深入研究平台。而本文关于旅游景观文化系统的构建也是建立在这一分类上的。
1.3 旅游景观文化与旅游景观文化系统
旅游景观文化是旅游文化的一部分,陈宗海认为它“探讨旅游景观生成、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旅游景观的结构、特点与文化内涵,以及旅游景观观赏者和旅游景观之间的审美与被审美的关系。作为旅游文化的组成部分,景观文化有其完整的结构和内容,有其自己的特点。”[4]旅游景观文化构成了解读和理解旅游景观的核心,是发展旅游业的关键所在,这对于文化景观尤其如此。旅游景观文化是旅游景观的内心世界、精神领域,旅游者要是无法把握旅游景观文化就无法真正理解旅游景观的壮美、悠远、深邃等美学特征。而深刻的把握旅游景观文化则是我们旅游景区开发的重要前提,只有这样我们的开发才能完美的展示旅游景观的魅力。
旅游景观文化系统是对于旅游景观文化的整合,它将旅游景区的文化看成是有生命的独立整体,分别由各个功能不同的部分组成。旅游景观文化系统运用系统论的观点解读旅游景观,它通过对旅游景区的深度文化解读,从文化上解构整个旅游景区,然后通过功能配合,以空间布局为表象、以文字表述为内容,建构景区文化系统,为旅游景区开发提供文化支持,为旅游者欣赏旅游景观建构更方便的平台。
2 旅游景观文化系统构建的必要性
当今旅游景区的开发和规划多从旅游功能入手,多从为旅游者提供流动空间的建筑布局入手,较少考虑景区文脉的关联性,即使有所考虑,也多零散,不注重景区文化的整体性特征。导致很多游客对于景区的把握缺乏整体性和深刻认识,往往停留在娱乐休闲放松的层面,难以上升到增智益神和精神升华的层面,以至游客对于很多风景名胜无法理解其文化内涵,造成客源的流失,也无法形成回头客源。因此,现在总体看来,自然景观被接受程度较高,而人文景观则较低。这一方面与从业人员素质和游客素质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旅游开发本身有关。旅游景观文化系统高屋建瓴,整体、深度的把握景区文化,将整个景区文化统合成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它关注旅游景区文化的哲学命题,关注旅游景观的意境和内涵。以这种系统统领的旅游规划和开发必然更加切合景区的文脉,容易展现景区景观的意境和神韵,此类旅游开发是“写意”的。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切合,具有可持续的科学意义。在当今工具化规划文本和开发方案大行其道的背景下,它的构建无疑让我们的规划重新关注文本的价值命题,把握旅游景观的神韵,更加科学和高效的开发我们宝贵的旅游资源,避免出现“焚琴煮鹤”的悲剧。
3 都江堰景区旅游景观文化系统的构想
3.1 都江堰景区文化解读
一、非旅游管理专业开设《旅游文化》选修课的需求分析
我国高等院校开设的《旅游文化》课程最初只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但是,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旅游需求也在日益增加。在旅游过程中,大学生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浅层旅游,而是渴望对旅游进行深层次的文化探求。由此,高校中的很多非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对《旅游文化》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这一需求下,高校也就顺势顺时把《旅游文化》课程作为选修课推向非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该课程的开设满足了非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旅游文化方面的知识需求,也成为很多非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提升其旅游文化素养的热门选修课程。
二、《旅游文化》选修课的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
作为非旅游管理专业选修课程的《旅游文化》,不同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在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的设置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在课程定位上,非旅游管理专业《旅游文化》选修课程的开设是为了在大学生中普及旅游文化常识,弥补学生所缺失的旅游文化基础知识,拓宽学生在旅游方面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旅游视野,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同时,该课程的开设对于弘扬、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也有很大的帮助。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希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理解,进而掌握旅游文化所涉及到的基础知识,激发学生的旅游兴趣和对旅游文化本身的喜爱,进而引发学生对自然、文化旅游资源的热爱之情。
三、《旅游文化》选修课的教学内容设计
作为一门选修课程,《旅游文化》所要面向的是不同专业的学生。由于每个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前期所学的相关课程都不尽相同,所以就造成了不同专业学生对旅游文化知识需求的差异性。基于此,在课程讲授过程中需要对《旅游文化》的内容体系做或大或小的修改、增删,还需要在传授同一知识内容时做或深或浅的调整。比如,《旅游文化》选修课如果针对的是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那么在讲授的过程中就需要注意两点:第一,扩大《旅游文化》的内容体系,尽可能的拓宽学生的旅游知识面。因为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未来的职业和旅游有着莫大的关系。作为一个酒店的服务员,不仅需要懂得酒店管理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懂得较多的旅游文化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和游客(住店客人)进行有效地沟通和交流。第二,对《旅游文化》的部分内容进行删减或者点到为止。例如,《旅游文化》教材的通用内容中都会涉及到“饮食文化”“酒文化”和“茶文化”等内容。而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大多会涉及到专门的“饮食文化”“酒文化”和“茶文化”。所以,在《旅游文化》讲授过程中这部分的内容就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另外,在课程内容体系上,要适当增加高校所在区域地方性旅游文化的内容。传统的《旅游文化》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内容大多是通用的,在地域范围上涵盖了整个中国,没有针对某个地域的旅游文化。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性的加入高校所在区域的地方特色旅游文化的内容,以此让学生更加熟悉自己生活的地方的旅游文化,从而引发学生对该地的热爱之情。比如,河南省的地方高校开设《旅游文化》课程就可以把河南省的特色旅游文化,诸如古都文化、名人文化、节事文化、武术文化、花卉文化等列入到课程内容体系中去。
四、提升《旅游文化》选修课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
对于非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旅游文化》课程只是一门选修课。在学生的心中,选修课没有必修课的地位重要。所以,上课对他们来说就是喜欢了就听,不喜欢了就不听。如果老师的课堂讲授吸引不了学生的兴趣,光凭学生选课时的一时热情,他们上课的热度会慢慢降低。所以,要想办法提升《旅游文化》的课堂教学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喜欢上、愿意上。在提升《旅游文化》选修课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方面,应该把握以下三点:第一,把知识变得有趣儿。“知识性+趣味性”,寓教于乐,是吸引学生上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法宝。老师需要想办法让这门课程变得既有趣味性又有知识性,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传授了旅游文化的知识。在《旅游文化》的课程内容中有很多知识都可以和趣味性相结合。比如,在“旅游中常用的历史文化常识”中就可以把历史文化常识和历史发展、历史故事以及现实应用相结合;在“旅游建筑文化”中对宫殿、官衙、坛庙、陵墓、长城、关隘、地方民居的讲授就可以融合历史,还可以让学生分享以往旅游中对建筑的感受以及学习本章内容之后对旅游建筑的审美看法等;在“旅游饮食文化”中可以把讲授和教学视频相结合,给学生呈现生动的影音画面,更好地理解美食的魅力。第二,利用手机呈现信息化交互式课堂。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学生上课带手机、玩手机几乎成了大学课堂的标配。与其一味地禁止学生玩手机,倒不如想办法在课堂上很好地利用手机。现在的教学App软件非常多,也非常好用。教师可以选择某一教学App软件,利用手机教学资源、作业、开展课堂讨论。这种交互式的手机教学App软件既方便了老师,也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第三,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旅游文化》课程中的很多“文化”属性的内容采用传统的板书形式很难让学生准确理解。比如,“旅游饮食文化”中涉及到的菜肴的色、香、味、型等内容;“旅游建筑文化”中涉及到的不同建筑的类型以及建筑的结构布局等内容。如果单纯凭借黑板板书和老师的讲授,学生很难对菜肴、建筑的类型以及建筑的结构布局有直观、生动、形象的理解。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就可以利用PPT课件的精美图片以及播放饮食、建筑方面的纪录片把“文化”呈现出来,带给学生美的感觉体验。另外,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时要特别注重PPT课件的制作。因为旅游本身是一件赏心悦目、令人心情愉快的事情。所以,《旅游文化》PPT课件的制作也要和旅游相匹配,要制作精美、图文并茂、逻辑清晰,让PPT课件本身也能够吸引学生,带给学生美的感受。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涉及到众多学科,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设置基本上都起源于地理、历史、管理或者经济等专业。因此,旅游文化教学不可避免地受到传统专业的影响。如地理科学专业下设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文化学课程,更多地注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相关内容的讲授,对旅游文化的空间分布和演变过程具有独到的见解;历史专业下设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文化课程偏向中华文化史、民俗文化和考古文化等,对旅游文化的自然演进规律和时空演变等问题关注较少;经济学专业下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文化学教学过程中,旅游文化产业的形成机理、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可能融入其中,在旅游文化现象的地域分布、传承意义等方面可能略显不足。因此,由于旅游文化教学受到各自渊源学科的影响,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材选择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导致学生对旅游文化认知偏差,社会适应能力减弱,就业空间减少,直接影响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
(二)旅游文化教学理念不明确
旅游文化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课程内容涉及面广泛,包括历史、建筑、宗教、艺术等。但由于内容过于庞杂,教师在有限的课时限制下只能简单地介绍各地山水人情、历史古迹和民俗风情,很少深入分析某种旅游文化现象的来龙去脉、空间演变规律等。一些泛泛而谈的旅游文化知识,学生在初中、高中甚至大学其他课程中都已经学过,严重影响了旅游文化学的教学质量,也重挫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些现象的产生归根到底还是旅游文化教学理念不明确,课程定位出现偏差,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首先明确旅游文化课程设置与地方性专业人才培养的关系,才能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对于地方性高校而言,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主要是针对地方旅游市场需求,需要对地方旅游文化资源有深入的了解,注重培养学生的旅游文化服务实践能力,可将课程定位为专业综合课程,在理论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应特别注重学生对地方性旅游文化资源的实践能力。
(三)旅游文化教学内容中地域文化缺失
目前有关旅游文化学的教材众多,可选择性较大,但都存在一个显著性的问题,即旅游文化学教材无法融入地方性旅游文化。如旅游文化学中关于建筑、宗教和民俗的内容,仅仅是介绍了我国典型的区域文化特征,很难全面覆盖各地地域文化特色,当地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没有充分利用,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南岳衡山是我国五岳之一,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在湖南省旅游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旅游文化资源种类较多,特色分明,有悠久的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庙会文化、寿文化和书院文化。但遗憾的是,由于我们对本土文化缺乏深入了解和足够的重视,旅游文化学教学过程中,对地域性文化资源融入太少,课堂教学与学生就业市场需求脱节,与衡阳市旅游发展不相适应,难以达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二、地方旅游文化资源融入旅游文化学的意义
(一)拓展旅游文化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提升学生的文化审美修养
旅游文化教学过程中融入地方性旅游文化资源,可促使教师深刻领悟本土旅游文化,拓展教师知识层面的深度和广度。将地方性旅游文化资源转化为教学内容,对于地方性高校而言,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大大促进了学生对本土旅游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会自觉对本土旅游文化进行深度挖掘。比如在讲授佛教文化时,除了一般介绍性讲解以外,可以重点分析南岳本土佛教文化。南岳佛教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可以讲解的内容很多,如南岳是禅宗的发源地,可以分为五个支系,可以从文化传播的视角分析南岳佛教文化流传的空间路径,也可以分析南岳寺庙的景观特点和空间分布状况等。通过对寺庙文化的学习研究,学生还可从寺庙的古朴美、色彩形态美、情操美、风格美等美学活教材中领域其美学思想,提高文化审美修养。
(二)融入旅游文化教学内容的地域性,实现教学的隐形教育目标
中国旅游文化资源分布广泛,区域特征明显,旅游文化只有根植于地方,才能彰显特色。因此,旅游文化教学应表现出高度的地域性。比如,人们常用“寿比南山”祝福老人高寿,这里的南山指的就是衡山,自古以来南岳就有主寿之山、中华寿岳的美誉。寿文化是南岳衡山旅游文化中极具地方性的文化,完全可以引入课程教学。南岳旅游文化的课程教学可以通过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修订,强化其核心地位。地方文化的显性教育是了解和认知地方旅游文化的特点和旅游价值,但旅游文化课程的隐性教育也不容忽视,通过地方文化的深层次理解,培养学生强烈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学生树立健康的思想道德情操。
(三)利用旅游文化教学的社会实践性,对接旅游市场的现实需求
长期以来,主流观点一直认为旅游文化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实际上旅游文化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旅游文化知识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很多旅游文化需要旅游从业者不断传播或者展示。对于地方性旅游人才培养机构,我们应注重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实践能力,对接旅游市场需求。如导游方向的学生,对地方性旅游文化不仅要理解,更要深入分析缘由,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如南岳衡山建筑文化就需要学生对历朝历代的建筑营造风格、建筑隐喻、材料选取等等知识有全面了解。只有这样,学生在讲解南岳建筑文化时,才能得心应手、信手捏来,旅游服务效果才好。
三、旅游文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教学大纲:瞄准旅游市场现实需求
教学大纲是根据课程教学计划要求编写的教学指导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与体系结构,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尺度和依据。旅游文化教学大纲应顺应地方高校的本土化教育目标,面向市场需求,有秩序地修改和制定教学大纲,设定符合市场需求的教学目标。因此,扩大和提升地方性旅游文化资源的教学深度和广度就变得尤为重要,也是地方性高校旅游文化课程改革需要密切关注的焦点。就本校而言,旅游文化学教学大纲应加大南岳旅游文化资源的渗透,首先将南岳旅游文化资源进行分类,融入到旅游文化课程的各个章节,对每一个旅游文化主题进行重难点分解,特别是要对南岳旅游文化资源进行分级定位,对极具本土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要深入分析,强化理解。
(二)教学内容:根植南岳独特地域文化
地方文化是旅游文化教学中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旅游者直接能够感知的本土文化,因此,地域文化的展示成为吸引游客的主要手段之一。学生在旅游文化学习过程中,如能熟练地掌握本土旅游文化资源,并适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很容易获得旅游者的认同感。作为地方旅游从业者,要发扬本土文化,提升旅游吸引力,就需要旅游从业者熟练掌握本土旅游文化资源,能够承载和传承本土丰富的极具特色的优秀旅游文化。笔者在旅游文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旅游文化学的每一个章节都可以穿插湖南特色旅游文化素材。在课时量一定的情况下,可以依据市场需求和湖南旅游发展现状,适当地在教学内容上做一些删减,增加一部分湖湘特色的旅游文化知识。
(三)教学过程:强化地方社会服务能力
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将旅游文化学定位为专业基础课,并且是纯课堂教学。这与地方性旅游人才培养目标和旅游市场实际需求相脱节,应结合地方性旅游文化资源和旅游市场发展的实际,将旅游文化课程定位为专业综合课程,即除了理论教学外,强化学生对地方性旅游文化资源的认知,注重实用性、实践性和市场需求性。这就要求从整体上调整教学大纲,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实训课时量,加强学生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转换能力。如旅游文化学原来总课时为51课时,现在可以压缩课堂教学课时,将实训课时由原来的6课时增加为27课时。针对地方性旅游文化资源和实训项目的目标定位,可以增加本土旅游文化项目的实训课时量。如在讲解建筑文化专题的时候,本地南岳大庙建筑文化就可以作为重点实训项目,需要学生掌握南岳大庙的主要建筑组成、模式、历史渊源、文化价值、建筑特征和文化内涵等。
文化需要传播,优秀的文化会让人争相传诵,以致流芳传世,旅游文化亦如此。作为重要的对外宣传方式之一,旅游文化的传播涉及到文化的翻译。中国旅游翻译的原则是介绍中国文化,吸引国际游客。旅游文化的翻译不应该只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应该是文化层面的诠释。旅游翻译应顺应跨文化交际和世界文化大融合的趋势,从单纯语言形式的对比和转换上升到文化分析和对比的高度,揭示语言形式与文化隐喻和蕴含的深层含义,真正使翻译活动成为跨文化交流、促进旅游业发展、在国际旅游市场竞争中打响自己的品牌、实施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旅游与旅游文化翻译的概念。论文参考。
旅游翻译是为旅游活动、旅游专业和行业所进行的翻译,属于专业翻译,即是一种跨语言、跨社会、跨时空、跨文化、跨心理的交际活动。旅游翻译属“呼唤型”文体,主要有传递信息、诱导行动的功能。旅游翻译涉及旅游相关的资料与所有文本,包括广告、书信、旅游日程安排及旅游条件书、景点介绍、通知、电讯、有关合同、旅游标语等内容,涉及到社会、历史、文化、地理、宗教、民俗、建筑、艺术,甚至生物学、动植物学、生态学、考古学等多种学科知识,需要译者除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外,还应具备广博的多学科知识,最起码也应对上述学科知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而旅游文化翻译是外国旅游者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其翻译质量对于宣传中国、树立中国的对外形象、进行国际文化交流、促进中国国际旅游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旅游文化翻译的现状。
我国目前的旅游与旅游文化翻译现状不容乐观,国内旅游翻译良莠不齐,问题颇多,存在拼写遗漏错误、语法错误、中式英语、用词不当、语言累赘、文化误解等错误。此外还存在简单对应,生硬对译,信息传递不够准确、不够完整;望文生义,内涵把握不准确,导致信息传达错误;用词错误、不规范或语句错误;过多的拼音音译替代翻译法让人难以理解;粗制滥造,影响旅游地形象。由于上述旅游翻译问题,使得信息传递不准确、不完整、甚至错误,破坏游客的兴致甚至导致心理反感,游客无法准确了解景区、景点及旅游地的产品内容、产品特色、历史和现状,这就可能会导致游客的认知错误,从而降低景区、景点及旅游地的品位,损害其形象,降低其对游客的吸引力。为此,旅游文化翻译要考虑交际意图和读者的认知,也要顾及译文读者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注重语言文化上的差异。
三、旅游文化特色与翻译原则。
旅游翻译作为实用文翻译的一大类别,其目的是为外国读者或游客服务的,旅游翻译是,其目的除了传播信息外,更要将一国的旅游文化通过翻译传递给另一国读者或听众,吸引游客的注意力,诱发潜在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文化、人文或自然景观等产生强烈的兴趣,激发其购买旅游产品的欲望。在翻译时如果没有考虑并妥善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必然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论文参考。
因此,旅游翻译不应该只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应该是文化层面的诠释。旅游翻译必须站在跨文化的高度,从跨文化的视角来对待旅游英语翻译。旅游材料可以看成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文化是人们通过创造活动而形成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沉淀物,具有强烈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它包括语言知识、信仰、人生观、价值观、艺术心理、法律、道德、风俗及社会成员间的交往习惯等。自然景观大部分又含人文景观,它们往往与历史事件、名人轶事、典故传奇等密切相关。这些特点对旅游翻译提出了特殊要求,即译者不必追求译文在语言形式上与原文对等,而应该根据中外民族之间的文化、历史差异,力求译文与原文蕴含的意义和功能相应,用符合译文规范和文化标准的语言形式表达原文的意义,使译文尽可能取得近似原文的读者效应。笔者认为,翻译的本质是传达意义,译语应在语言维、文化维、语用维、交际维等与原语保持高度一致。文化作为翻译意义传递的难点,译者应平衡双语的文化,以目标语读者为对象阐释原语,使读者在看译文时能得到和原语读者相同的感受。为此,译者不仅要对原文作者负责,还要对译文读者负责,尽可能消除文化误译,填补文化空缺。
四、旅游文化翻译的策略。论文参考。
文化是旅游的核心,是旅游业蓬勃发展的源头和潜能。然而恰恰是旅游翻译蕴涵的文化因素给旅游文化翻译带来很大的困难。旅游翻译是一种文化解码,光有语言的对比和转换是不够的,还要注意在语音、词汇、语法和段落等语篇层面上的文化。由于文化差异极可能导致旅游文化交际的障碍。旅游文化翻译以传播中国文化,吸引游客,促进中国旅游业发展为宗旨,旅游文化翻译特有的文体特点和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必须准确理解原文意图,顾及译文读者的认知,选用读者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恰当表达原作内容。对于旅游文化翻译中的文化问题,应根据情况灵活处理,决不可跟着原文亦步亦趋,做到增减有度,进退中绳,娴熟自如地对译文灵活处理,以成功实现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
旅游文化翻译应顺应语言使用的语境,根据不同的任务性质,重视读者与译文,在透彻消化、理解原文的前提下,考虑中西文化差异,对文化词汇和信息要有很强的文化敏感性,动态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本着以文化翻译为取向,以译文为重点的翻译原则,弄清楚译文的目的、意图与效果。译者可以发挥译语优势,灵活变通,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例如全译、摘译、改译、提要增删、解释、增加、类比、删减、释义、改写,也可以是直译、意译,或归化、异化,或是这些翻译手段的综合,因事制宜,以增加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使译文在传播文化的同时,使外国读者和游客得到身心的愉悦和美的享受,以期达到传达旅游文化信息、宣传中国文化的翻译目的:传递文化,发展吸引游客,发展经济,尽可能传递旅游“呼唤功能”的意境美、诙谐美、简约美、形式美等审美效果。
旅游文化翻译不但要逾越语言的障碍,还要跨越文化的鸿沟。中外文化有着天壤之别,各民族人民的历史、文化、风情绚丽多彩,在翻译过程中,让外国游客在欣赏我国名山大川之余,更能领略到悠久的历史文化,加深他们对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认知和了解,是每一位翻译工作者应为之努力的。在传达原文信息的前提下,注意译文的可接受性,营造一个和谐的、易于沟通的旅游环境,使旅游翻译更好地为宣传中华民族、弘扬中华文化服务。随着中国与各国的交往的增加,商务旅游、会议旅游、出境旅游等的市场更为广阔,这种跨文化旅游要求旅游业加速培养熟悉国际惯例、国际规则的复合型人才,不断地提高综合素质,提高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以适应国际旅游市场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赖余. 健谈旅游资料的英译〔J〕. 中国翻译, 1986,(1):23-25。
2、陈普. 也旅游资料的翻译。中国翻译,1987,(3): 36
3、冯庆华. 使用翻译教程(增订本)〔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陈刚. 跨文化意思-导游词译者必备〔J〕. 中国翻译。2002,(2),38-40
旅游是弘扬民族文化教育,建设富有民族特色的精神文明的有效途径。旅游景观中积淀着丰富的民族多元文化。各类古建筑的结构形式、建造工艺、图案雕饰等,都折射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作为旅游资源的风土人情,有关景物的诗词歌赋与神话传说等旅游文学,承载着华夏民族的性格、心理、精神、伦理道德。观赏这些旅游对象,自然会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培养民族精神、爱国情感。这些都是建设现代精神文明的深厚土壤。
二、旅游文化的美学价值
旅游文化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其中文明程度较高的当之无愧是审美享受。它以旅游风景、风情为中心,广泛包括绮丽的湖光山色、花鸟虫鱼、云蒸雾绕等自然风光,亭台楼榭、寺塔庵观、现代建筑等人文景观,雕刻绘画、诗词楹联等文学艺术,民俗风情、集市、建设等社会风貌……从而多方面获得美感。旅游还在吃、住、行、游、娱、购诸方面获得生活乐趣,实在是综合性的审美享受。
这种旅游者审美心理,是文化设计者真正需要着力透视的对象。旅游者作为审美主体在对美的认识中,通常伴随着复杂微妙的心理活动,涉及到其中主要的四种心理因素为:感知、想象、理解和情感。所谓感知,“泛指审美对象刺激人的感官而引起的各种感觉和与之俱来的知觉综合活动”。在旅游审美活动中,感知因素起一种先导作用,只有激发审美主体感知,才能进一步在自由和谐的推移中引发更高层次的想象和情感,将审美体验推向深入。想象:“想象大概是审美中的关键,正是它使感知超出自身;正是它使理解不断走向概念;正是它使情感构造另一个多样化的幻想世界。”在创造性想象中整合成的各种意象,使审美主体理想的自由本质得到充分发挥。理解:审美的理解力是指“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以感性的形式对客体意蕴的、直接的、整体的把握和领会”。理解作为一种思维活动,在审美欣赏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由于审美主体对客体理解程度或深或浅,会形成不同水平的审美体验。对社会美的欣赏惟有基于这种内在的深刻理解,方能真正把握其间内外交融的美。情感:情感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与客体之间的某种关系的反映,表现为对客体一定的主观情绪反应。审美情感是个异常活跃的心理因素,贯穿于整个审美体验之中。四种审美心理因素,在审美实践中彼此诱发、相互渗透,并以某种结构方式协调、均衡和作用,构成完整和谐的美感心理流程。由此,审美主体才能从形式到内容,从内部实质到深层意蕴来把握审美客体。
三、旅游文化多元价值研究的意义与注意事项
以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旅游文化的开发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因而,在对旅游文化进行研究开发时,应尽量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旅游文化的设计应始终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顺应自然规律,在不破坏自然资源及景观资源原貌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旅游文化资源,挖掘和抢救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真正做到对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2)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旅游文化资源的设计开发应适应市场发展需求,不能盲目行事,要对市场做充分调研,同时在市场的背景下追求效益,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