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1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社区急诊急救培训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Courtyard to administer first aid and to extend feasible discussion
Du Chengzhong Wang Hongyan
Abstract:In front of the courtyard administers first aid took the emergency medical treatment medical service system the most important link,to the dangerous serious illness morbidity initial period fast,effective,processes properly has received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unanimous attention.In order to promote the emergency medical treatment medicine development,enable the dangerous serious illness to obtain the early time,in front of the most effective courtyard administers first aid,my courtyard tries out from 2003 the courtyard in front of administers first aid extends forward to the villages and towns hospital,the village medical office and the community medical station,explored in front of a courtyard in the emergency operation new mentality.Through the discussion,in front of the courtyard administers first aid in the existing first aid network pattern,extends forward the first aid time has become feasible.
Keywords:In front of the courtyard administers first aid Extends Feasible
【中图分类号】R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12-0072-01
院前急救作为急诊医疗体系的首要环节,对急危重病员发病初期的快速、有效、妥善处理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一致关注。为了促进急诊医学的发展,使急危重病员得到最早期、最有效的院前急救,我院从2003年起试行将院前急救向前延伸到乡镇医院、村医务室及社区医疗站,探索一条院前急救工作中的新思路。通过探讨,院前急救在现有的急救网络模式中,把急救的时间向前延伸已成为可行。
1 建立急救网络平台
院前急救是指病人在发病现场和转运途中接受的处置,包括对急症的处理、正确的转运、现场心肺复苏等.在乡村及社区医疗站由于人员素质及技术设备条件限制,致使院前死亡率居高不下。为了使院前急救能够延伸到乡村及社区医疗站,首先必须建立急救网络平台。
1.1 急救信息网络平台。从2003年开始建立的我市120急救救援中心,是一个以120急救调度中心和市直三家医院急救中心共同组成的急救网络平台,本市除县医院外,市内三家医院的急救任务统一由120救援调度中心调度指挥,每家医院的急救中心都分别划分有所管辖区的社区及乡镇服务范围,如遇有呼叫120的危急症病人,通过120救援调度中心根据病人所在的区域指派所划分的医院前往救治,(以行政划分,服从病人意愿的原则)如遇大的急救事件,120调度中心可指派多家医院同时救援。
1.2 急救技术支援平台。在院前急救工作中,医院成立专家技术支援平台。利用平常医院组织的专家们与乡镇医院及社区医疗站进行义诊及培训时的机会,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建立专家通迅录。当遇到紧急危重病员时,在现场抢救的医生如需要技术支援时,可直接联系相关专家进行远程技术支援指导抢救[1]。另外,医院院前急救医生接到120调度中心出诊令后,迅速与患者家属取得联系,并指导投入抢救。并告诉抢救的注意事项,做好急救后送通道的清理准备。通过急救技术支援使院前急救的妥善、快速、有效的处理向前延伸了一大步。
2 建立院前急救培训机制
院前急救工作的好坏主要在人才。但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应尽早着手[2]。合理的培养人才,需要长期的计划和管理做保障才能完成。
2.1 临床工作与急诊实践相结合。一名急诊专业人才首先要具备较高的临床工作综合素质,首先要在临床工作和各科室轮转3-5年,多进行一些基本技能操作训练,熟练掌握先进医疗设备、仪器的使用方法,并能操作。然后再到急诊第一线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根据本院的实践总结,院前急诊工作人员不能随意流动太大,即要有相对的稳定,又要有适当的调整。稳定期(急诊科工作期)至少是1-2年,调整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每位急诊工作人员的临床工作能力和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有利医院的发展。人员调整应遵循逐渐更替的原则,确保急诊工作集体的整体技术水平不下降。
2.2 理论学习与现场抢救相结合。目前本地区实行的是院、乡、村三级急救网络模式,城市是院、社区二级模式,虽然有这种模式存在,但在实际工作中,基层医务人员由于平时对急危重病人见的少,处理的也少,在真遇到抢救时多有手忙脚乱现象。医院在计划院前急救培训时,由科教科和社区医疗科共同组织,并上报市卫生局,把三级急救网络中的人员有计划的组织轮训,每期10-20天,每年举办一次培训。内容以“2005国际心肺复苏(CPR)与心血管急救(ECC)指南”为主。轮训期间可到院前急救现场参与抢救,如心肺复苏等。通过理论学习和技术培训,不断更新提高基层医疗队伍的院前急救水平,使院前急救工作切实在抢救的最早期发挥最大的效率。
2.3 社区义诊与健康急救教育相结合。医院每季度都要抽调各科室专家下社区进行义诊,义诊的目的一是诊疗。二是宣传,通过各种形式发放各种健康教育小册子,讲解急救及防病知识,把急救知识普及到社区居民,以此提高社区的全民急救知识水平[3]。
3 下发及赠送急救设备及器材
医院根据现有的能力,逐渐帮助乡镇及社区医疗站配备各种急救设备,如救护车、便携式除颤仪、颈托等。方便现场抢救人员快速有效的实施抢救及后送。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随着经济的发展,探讨逐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并与国际接轨的高效运行的急救网络模式,以实现现场抢救与快速转运相结合,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相结合,综合医院与专科特色相结合的一体化医疗急救网络。院前急救在现有的急救网络模式中,把急救的时间向前延伸已成为可行。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5-311-02
由于现代医学事业的快速发展,对急救医疗持续增长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近年来,大多数城市院前急救发展较为迅速,建立了较完善的急救网络[1]。但农村院前急救起步晚,处于发展、竞争无组织、无秩序状态,严重威胁到广大农村急危重症患者的生命安全[2],安宁市从2010年2月开始逐步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了救护车,形成了农村院前急救的初级网络。本文收集了2010年4月到2011年3月期间安宁市农村院前急救的124例急、危重症病例,从中反映出安宁市农村院前急救网络的现状,并对其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致残率,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基本资料
急、危重病人124例中男性75例,女性49例,年龄13-84岁,其中,急性脑血管意外46例,气体中毒33例,车祸伤14例,乙醇中毒10例,肺部疾患9例,农药中毒8例、高处坠落伤2例,食物中毒2例。
2 方法
2.1 测算救护车出车时间及现场到达时间124例急、危重症患者中,从接到急救电话到出车:时间在3分钟内的54例,占出诊病例的53%,4-10分钟的38例,占37%,10分钟以上的10例,占9.8%,因无专职急救人员值班不能出车的22例,占应出诊病例的18%;现场到达时间:10分钟内的55例,占出诊病例的54%,10-30分钟的47例,占46%。
2.2 到达现场后能否采取规范化诊疗救护车到达现场后能迅速开展规范化诊疗的24例,占出诊病例的24%,因设备不足,人员专科性质不强无法规范处理的78例,占76%。
2.3 急救人员的队伍在安宁市配备救护车的5个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无1人具备急诊医师或急诊护士的资质,全部为非急诊专业,并且不完全是在职在编人员,急救队伍不稳定。
2.4 救护车急救设备及急救药品配备情况
在安宁市配备的五辆救护车中,急救设备及急救药品完整率为0.
3 讨论及现状分析
3.1 院前急救缺乏统一管理,未形成急救服务网络安宁市共有5个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了救护车,安宁市没有120急救中心,市急救中心依托于安宁市人民医院(二级医院)。由于没有统一的管理,市级各医院及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推出自己的急救号码,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发承担着农村院前急救业务。由于缺乏一个专设的组织管理机构,所有参与院前急救的医院“各自为阵、单兵作战”,只有“网底”而无“网顶”,未形成规范的急救网络[3]。因缺乏统一调度,―个病人同时拨打几家医院、数辆救护车到达同一目的地的情况偶有发生。这不仅使有限的院前急救资源遭到浪费,更有可能影响到其他急危重症患者的紧急救治。另外,常有急救病人不熟悉就近医院号码、舍近求远、急救半径过大,而导致错失抢救时机。而因急救人员的缺乏,绝大部份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有专职的救护车驾驶员和专职的医护人员,接到急救电话后都是由值白班的医护人员出诊,如遇本院内也在抢救病人或职班人员不足的情况,就会无法出车。调查的124例病例中,不能出车的病例有22例,占到了应出车病例的18%,最后病人由家属送达医院,耽误了宝贵的“白金10分钟”,同时,也为产生医疗纠纷埋下了隐患。
3.2 院前急救设备不足及急救药品不足、急救人员水平不高,急救能力有限近年来,虽然国家对农村卫生事业投入较大,每个农村社区卫服务中心都配备了救护车,调查中,在安宁市配备的五辆救护车中,急救设备及急救药品完整率为0.无一辆监护型救护车,有的甚至缺乏起码的急救药品或骨折固定夹板,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当然,这与未统一规定院前急救必备药品和用物,而管理人员又不重视或缺乏起码的常识有一定的关系。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急救装备及急救药品需要社区中心自行配置,大部份社区中心经济条件相对薄弱,没有能力配置齐全。
3.3 院前急救人员资质缺乏、急救队伍不稳定、急救人员水平亟待提高调查发现,在安宁市配备救护车的5个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无1人具备急诊医师或急诊护士的资质,全部为非急诊专业,并且不完全是在职在编人员,不少还在实习期,急救队伍不稳定,院前急救工作很艰苦、环境差、按现执行的绩效工资标准,无法提高收入,很难留得住人才。据调查,所有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急救医护人员几乎都没有进行过专业的急救知识培训,导致急诊时无法进行专业的规范化治疗。调查的124例病例中,出诊的102例,规范化院前救治的仅为24例,规范化院前救治率仅为24%,救护车在大部分时候沦为了转运病人的工具,没有发挥真正意义上的院前急救作用。
4 对策
4.1 缩短急救半径、减少急救反应时间建立完善的急救网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和办法[4],笔者认为农村院前急救适宜以行政指挥模式为主体,依托市内综合实力最强的二级医院为业务指导、必要时增援,将各市级医院及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急救站,建立起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就近、就急而又能保证质量的急救网络,有效缩短急救半径、减少急救反应时间。
4.2加大对农村各院前急救站的投入力度解决经费不足、急救价格不合理等制约农村院前急救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统一配备急救装备及急救药品;提高急救人员待遇,使一批优秀人才安心从事农村院前急救工作。
4.3统一认识,实施严格的准入制度建立急救中心和急救站的行为规范、工作和考核标准。对照标准,对不合格站点加以整治,提高整体院前急救能力。加强人员准入制度,建立培训规范与计划,快速为农村社区卫生中心培训一批规范、稳定、专业的急救人才,同时,还应对调度员、驾驶员也进行医学知识和基本急救知识的训练,提高院前急救的综合救治能力。
4.4组织院前急救的应急演练,提高总体院前急救的能力以二级医院为网顶,其余各急救站为网底,组织院前急救的应急演练,让各急救站熟练掌握院前急救的标准及相关的操作规范,提高总体院前急救的能力,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打好坚实的基础。
5 小结
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对于维持患者的生命,防止再次损伤,减轻患者痛苦,为进一步的院内诊治创造条件,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致残率,均具有极其重要意义,全市社会各界,特别是有关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应高度关注和逐步解决农村院前急救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农村院前急救事业的有序发展,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保障广大农村居民的生命安全,避免医疗纠纷,实现医疗卫生服务行业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参考文献
[1]张冬林、胡友珍、杨纯等.国内外院前急救发展现状与展望[J]现代护理.2005,11 (24): 4902-5902 .
总医院急诊科 周荣斌
社区是第一线的急救机构应该纳入
现在我国的急救模式各地不尽相同,我比较认同将120、119、110整体统一调度,一起联动的模式。
据了解,有关部门正在就此问题进行研讨,目的是实现城区“急救半径3 km,反应时间5分钟”的目标,提高现场急救能力。即使这样,由于城市道路的拥堵等因素,急救人员到达现场的平均时间也在15分钟左右。我们都知道,对急危重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心脏骤停电除颤,每延迟1分钟,成功率降低10%。而社区医院网络渗透在社区,社区医生就在居民身边。
从这个意义上说,社区必须是一个急救机构,而且是第一线的急救机构,其急救能力的提高,能惠及更多的民众。现在的事实是,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才刚刚起步,社区医院的急救能力比较低,加之民众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不信任,因此其价值被低估了。
我认为,社区应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首先,社区医生具有全科医生的资质;其次,社区就在居民身边,能发现患者们的一些早期病情,防患于未然,担当起社区居民生命保护神的角色。其实急救的网络还应该向外延伸,不仅仅是社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相应的急救常识。我们知道,80%的心脏骤停是心脏原因引起的,而其中的80%是室颤,假如能在1分钟内除颤和给予基本生命支持,80%的患者有存活的希望。但令人遗憾的是,几乎99%的患者恰恰是因为没有得到及时复苏和除颤而存活下来。
其实急救复苏和除颤是非常简单的急救方式,因此应该把社区医院纳入到急救医疗体系之内,消除大家一直以来对急救产生的神秘感,让大家意识到,用一双手就可以托起一个鲜活的生命,懂得早期急救复苏和使用除颤仪就可以起死回生。
发达国家在普及急救知识方面的许多做法值得我们借鉴,特别是急救培训网络建设和重视公民的急救意识,给社区的学生、警察、服务员和家庭提供急救培训。社区医生一方面接受公立医院的培训,一方面把先进的医疗卫生和急救知识传递给社区的民众,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毫无疑问,在我们的医疗改革中,社区医生也应该承担起这样的作用。
反方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 王仲
不应纳入 但社区应具备一定急救能力
中心接到急救电话后,安排距事发地点最近的急救车出车,我认为此急救模式是合理的。这符合120急救“救急、就近、就能力”的观念,这本身就是急救体系的一部分。
宽泛地说,急救体系是从发现患者的第一个人开始的。这个第一个发现患者的人在国外叫做“第一反应者”(first responder),他需要对患者采取一些急救措施,然后再叫急救车。这是因为,急救车能提供必要的医疗仪器设备以及人员,并把患者以最快的速度送到合适的医院去。因此,这种模式是合理的。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们对健康保障的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国各地逐步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和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二者的完善与发展是对传统社会医疗卫生系统的必要补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故提高全科医师的社区急救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全科医师是接受过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训练、经过考试合格的新型专科医生,他们必须树立整体医学观和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观念,掌握系统整体性的思维方式,能熟练运用全科医学的基本原则并在实践中整合内、外、妇、儿等各临床专科的知识和技术以及行为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着重于解决社区常见健康问题,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以个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以预防为导向的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整体性、个体化、人性化、防治保康一体化的医疗保健服务。
1现状
目前阶段,在我国各地建立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培养了大批服务一线的全科医师,而医疗服务过程的不同阶段,全科医师有不同的职责,基本概括为:(1)医疗服务职责 包括社会各种人群提供基础的医疗保健 (2)对临终病人,慢性病人及老人等重点人群的医疗保健 (3)社区家庭出诊 (4)社区卫生工作的职责及其他来自政府的职责。虽然如此,但目前社区医疗提供的服务项目相对单一,对社区内日益增多急危病的救治手段相对欠缺,在面对社区内的危重疾病时,大多数社区医疗组织显得束手无策,只有呼叫120进行院前急救,所以人们在对急危重症病人初期救治需求更加迫切的同时,也对社区医疗结构和功能的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但现阶段医疗基础薄弱,医疗资源配置失衡,急救体制,设施行为标准不尽规范,以全科医师为主的社区医护人员,缺乏专门的社区急救医疗教育,整体上理论基础相对较差,对危重疾病的认知水平有限,特别是对专业的急诊急救医学知识掌握更少,亟待培训[3]。大型综合医院急救中心多由于城市居民区分散,急救半径长,道路拥挤等因素,使急救反应时间长。现有的急救网络与社区缺乏联系,对社区情况了解不够,院前急救医师与社区全科医师缺乏沟通,导致院前急救医师常独自在现场面对各种复杂情况,难以有效组织社区医疗资源进行综合救援。
2重要性
2.1社区急救是社区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区的逐步建立与发展,据统计83.27%的急救突发事件发生在社区,所以社区医疗服务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提供的服务已不再局限,将承担更多的院内医疗服务和社区急救工作。其中危重症病人的先期救治是否到位成了衡量一个社区医疗水平的标准,社区急救进一步延伸和完善了社区医疗服务[4]。
2.2社区急救是急救成功与否的根本保证:社区内急危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有文献报道,急危重症病人死于原发病的
2.3社区急救是全科医师必须掌握的技能:社区急救逐步转变了以往坐等急救的传统观念,在送医疗救护到病人身边的创新思路中前进了一大步,但社区急救技术并不能完全独立于各医学专业技术之外,在全面掌握各专业技术的基础上,为各种危重病症的平稳过渡,专业治疗的延续和深入创造有利时机,对于社区的全科医师来讲,亦只有全面系统学习掌握各相关专业知识,才能在社区环境中为更多的病人提供及时准确的救治服务。
3设想
3.1由当地卫生部门统一指导,在现有的120急救网络模式上与社区联网,建立一套统一可行的社区急救医疗运作机制,加强各医院急诊急救医师与社区全科医师的合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交流工作心得,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法规并逐步完善。故有专家推荐:在加强城市急救的同时,各地应因地制宜,将急救医学与城市的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以便更好的为广大群众服务[5]。
3.2加大社区全科医师急救理论知识的培训,我们提倡以地方的高等医学院校为主导,依托其附属临床医院急诊科或急救中心,加强对广大社区医护的理论知识的更新和充实,培养一大批能立足于社区的全科医师,为基层人民群众生命保驾护航。
3.3结合当地情况,使各个大型综合医院所辐射的社区能与其结成帮扶对象,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定期培训所辖社区全科医师,做好传帮带,提高他们的现场急救技能,使之能熟练掌握急救设备的使用,培养成为院外急救的得力助手。
3.4创建由120统一指挥调配的社区急救网点,本着就地抢救就近转诊的原则,加强各社区的现场救治能力。合理配置现有急救医疗资源,依靠社会支持,全民参与,增大社区等基层急救设施和装备的投入,将急救理念延伸到社区生活的各个方面。
综上所述,全科医师社区急救能力的提高在院外急救中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明显,在中国急救医学走向国际化的今天,它的普及和发展是我们广大急诊和社区同仁所共同面对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杨萍芬,陈志.论城市院外急救网络社区化.中国急救医学,2001,10:619-620
[2]余玲,熊光华,万体华,等. 院前急救4740例病种分析.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3,3 (12):1824
1 培训项目:急诊护士的急救意识、判断能力、应急和护理技能、沟通技巧等综合素质对保证急诊抢救的效果和质量尤为重要,针对目前急诊护理队伍素质现状存在的思想素质不稳定、专业知识不扎实、法律意识淡薄、心理疲劳的普遍性、护理科研意识薄弱等问题,王宏哲、张利岩、高歌等提出培训项目包括:(1)急救意识、急救护理理论知识及急救操作技能的培养,(2)院前急救及急诊分诊、群死群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的培养,(3)沟通技能和增强法律意识的培养,(4)职业道德、人文素质及行为规范和礼仪的培养,(5)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培养。(6)提高信息素质、自学能力及护理科研能力的培养[3-4]。
2 提高护士整体素质加强人才培养
2.1 急救意识、技能,应急能力的培养,提高护士专业素质,
2.1.1培训项目 张环英[5]等在急诊护士急救技能阶梯式培训的方法中将卫生部的颁发的50项护理技术操作列入培训计划,再结合急诊专科特点,选定18项急救护理技术及急救理论知识的培训、院前急救及急救分诊的培训、群死群伤及突发卫生事件的培训、综合模拟急救演练等。王力[6]等选择急救护理技术操作为徒手心肺复苏、电动吸痰、电除颤、深静脉穿刺,4项操作以《基础护理学技术操作程序、测评与考核》、《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为教材,统一操作及评分标准;模拟抢救演示包括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药物过敏性休克、急性中毒、颅内高压综合症、外伤性失血性休克和羊水栓塞7种危急重症,均以《急诊护理学》为教材,统一抢救程序及评分标准。
2.1.2 培训方法及效果 目前,各医院在岗位培训工作中开展最多的是一些院内活动,几乎很少组织短期或长期脱产学习培训。贾胜欣[7]等采用体健式培训在急救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培训效果。许乐芬[8]等认为医护合作培训临床护士急救技能的方式普遍受到护士的认可和好评,增强了护士综合急救技能,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增强护士的自信心,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葛宝兰[9]等认为情景模拟和个案分析的培训方式应用于急诊分诊护士培训中,无论在加强临床理论知识水平方面,还是在提高综合能力方面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夏丽[10]认为应急预案演练的重点在与急救过程的整体协调与医护人员的相互配合,是各项急救技术的整合。廖全全[11]等采用“社区―院前―院内急诊”三位一体急救技能培训模式社区护士,结果首次培训、复训考核合格率均为100%;首次培训优秀率31.3%,复训优秀率75.3%,复训优秀率显著高于首次加强对急救技能的培训。定期复训,尤其是基本生命支持[12]技能的定期复训非常必要,这也是急诊医学界的共识。同时还应具备因其它特殊原因如:火灾、突然停电、停氧、停水等造成的紧急情况时的应变能力,为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提供有力的保障[7]。
2.1.3 国内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方式 国内对急救专科护士培养尚在起步阶段,主要以在智教育为主,培训基地为医院,安排急诊临床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授课,如2007年安徽省认定具有急诊转科护士临床培训基地的医院有6家,江苏省论证评定的急诊护士培训试点基地的医院有2家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承担了江苏省首届“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工作。同时注重与其他国家及地区合作,如上海创建了中医合作的急救人员培训中心,北京也正在创建与加拿大、香港合作的危急重症专科资格培训中心。
2.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正确价值观能使人产生持久的内在动力[2]。工作在急诊科的医务人员,承担着抢救生命的重任,在心理上要有为患者忠诚献身的高尚情操,珍视生命,对不同民族、种族、信仰、年龄性别、和社会地位的人都要平等对待[13]。充分启发护理人员的工作动力,行业树新风,教育大家在商品经济飞跃发展的新形势下,不忘奉献、不忘对社会应负的责任和义务。
2.3 护士语言素质及沟通能力培养:大多数急诊患者及家属都有急躁、焦虑、恐惧等心理,对护士的语言非常敏感,护士在抢救操作过程中说话的内容、声调、态度、表情对患者及家属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护士进行护患沟通技巧培训,加强护士语言修养和在紧急情况下恰当揣摩他人意图、把控和驾奴病人及他人的能力。使增强语言的逻辑性、准确性,用词恰当得体,语言表达清楚、亲切,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给患者和家属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和交流气氛。对患者提出的疑问和过激的语言和行为,应耐心解释、安慰、体谅,以实际行动来感化他们,在特殊情况下医院“实行绿色通道”,对医患紧张的情况,护士首先要保持镇定,用恰当的语言向家属进行解释,对不同情况、不同的对象用最恰当的方式进行调节,使患者和家属都得到满意的答复;另一方面,在与患者交流时要掌握分寸,不要在患者面前埋怨、抱怨,所以语言素质的提高是减少急诊纠纷的一个重要方面[14]。
2.4 锻造稳定的心理素质:急诊面对突发及应急事件较多,而酗酒、吸毒、自杀、他杀及恶性事故就诊时本身就带有法律纠纷,面对这种情况,情绪稳定性差的护士可能心理准备不足,造成抢救工作忙而乱,直接影响抢救效率。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对护士心理素质的敏感性训练,锻炼他们在应急情况下使实力、技术、心智、意志处于最佳状态;另一方面作为领导者应重视急诊护士的心理问题、加强关怀、合理安排护理人员、适当提高待遇,并通过制定一些确实可行的措施来减轻护士的压力,降低护士的疲劳程度,从而使抢救质量得到保证[15]。
2.5 加强法律和安全意识教育:法律在不断走向健全和成熟,随着人们的法律意识增强,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法律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已成为必然。然而目前急诊工作者的法律意识却落后于形势,在执业中不注意自我保护,为此强化急诊工作者的法律意识已成为护理管理者迫在眉睫的任务[16]。通过对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的学习、规范各种文件的书写,时刻绷紧护理安全这根弦,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明确患者的基本权利,消除各种不安全隐患,真正树立起保护患者就是保护自己的职业意识,有效地堵塞工作中的漏洞。
2.6 提高信息素质、自学能力及科研水平:信息素质是一种综合的、具有独特性的本质,是一个人通过培训能把信息资源应用到其工作中的能力。采用针对性讲授法、实例系统应用法、小组讨论法培养护士的信息素质[17-18]。为护士制定读书计划,指导他们有重点地阅读中外期刊和书籍,定期写小结;并逐渐培养他们在实践和学习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收集、整理资料,每年写1~2篇专业论文。同时加强对论文的质量把关,并提供必要的条件,鼓励他们大胆思维和创新。
2.7 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人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19],现代的医学模式是“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现代的医患关系已经逐步发展为“共同参与型”,在急诊工作中,医务人员不能仅仅将患者看作是一个单纯的生物个体,而更应该将他们看作是具有丰富情感和社会属性的人,真正关怀、体谅和同情患者,如果患者由于疾病的痛苦而出现不礼貌或蛮横的行为,医护人员应理解[20]。急诊患者一般在急诊科停留的时间相对较短,医患之间没有充分的感情交流,缺乏心理上的沟通和相互信任的建立,彼此仅仅是治疗和被治疗的关系,因此,在急诊这种特殊的工作环境中更应注重对在职医护人员人文素质的教育。
综上所述,在当前倡导人性化护理的今天,急诊科护士不仅要具备精湛的专业技术、熟练的创造技能和丰富的护理经验,急诊胆识、应急意识,还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水平、稳定的思想状况、高度的责任心、准确的判断力、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及敏感的信息素质。只有加强急诊科护士综合素质培养,才能提高急诊护理质量,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周秀华.急救护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8.
[2] 裴少梓,包家明,赵燕.护士形象礼仪与患者满意度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进修杂志,2007,22(16):1516-1517.
[3] 王宏哲.急诊护士的综合素质培养[J].医学信息,2010,23(10):316-317.
[4] 张利岩,高歌,王颖等.现代护理管理中如何提高人员与素质更新管理理念[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5):407-409.
[5] 张环英,张翠雁,卢秋香,等.急诊护士急救技能阶梯是培训的方法探讨[J].现代医院,2009,30(18):2186-2188.
[6] 王力,陈新怡,刘诗文,等,军队医院护士急救技能培训的探讨[J]。护理杂志,2007,24(6):98-99.
[7] 贾胜欣,吴景梅,张会然,等,体验式培训在急救技能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23):22-23.
[8] 许乐芬,王茂桂,陈慧,等,医护合作培训临床护士急救技能的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2):148-149.
[9] 葛宝兰,常娜,杨海娥.情景模拟与案例分析在急诊分诊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09,9(9):17-19.
[10] 夏丽。实施应急预案演练提高护士急救能力[J].护理管理杂志,2008,8(3):42-43.
[11] 廖全全,张文武,王立军,等,三为一体急救技能培训模式在社区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8,23(21):7-9.
[12] 沈洪,赵世峰庚炎.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2000-自动体外除颤(AED)与除颤方法[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1,13(4):253-257.
[13] 李欧,壬重高.专业技术人员素质[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8:7.
[14] 比古丽森,沈艳涛.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急诊患者职业素质培养的见解[J].健康必读杂志,2011,11(11):299.
[15] 陈丽花.急诊科护士倦怠现状的调查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3):561-562.
[16] 黄秀金,许萱荷.强化护士的法律意识防范医疗纠纷[J].广西医学,2003,25(10):2065.
[17] 刘雪松,詹洁,李冬梅等.急诊科护理人员信息素质培养模式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2,27(9):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