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1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医师教育培训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全科医师指的是经全科医学知识、相关技能的专门训练为基层提供基本的、综合性医疗卫生服务的医疗工作者,其既是三级预防网中最基层的医疗服务工作者,更是整个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群体[1]。全科医生的存在有效完善和弥补了高度专科化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有利于实现经济、有效而连续的基层医疗覆盖。但由于我国的全科学总体上起步较晚,全科医师的队伍整体水平和素质层次不齐,特别是在一些乡镇卫生院等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师的医学素养还比较低。调查研究基层医院全科医师的继续教育培训需求,并提出针对性的处理对策是提高基层患者就医信心,促进医疗资源合理使用的重要环节,也是推行分级医疗制度的主要方法。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本地基层医院全科医师进行调查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整群抽样法随7家基层医院的全科医师26名进行调查。
所有参与问卷调查的全科医师均顺利完整的填写了调查问卷,回收率100.0%。受访全科医师中,男8名,女18名,分别占30.8%和69.2%,其年龄分布在25岁到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8.4±2.3)岁,从业时间在1年到35年之间,平均(12.4±1.2)年,其职称分布情况为:无职称4例,初级职称13例,中级职称8例,副高级以上职称1例,分别占15.4%、50.0%、30.8%和3.8%;其学历水平分布为:中专及高中6例、大专14例、大学及以上6例,分别占23.1%、53.8%、23.1%。
1.2方法
采用自拟调查问卷分别对全科医师的基本资料、工作中遇到的相关问题、继续教育培训的经历(继续教育的主观性、目的、形式、内容)、所在单位的态度等进行统计分析,在正式进行调查前均行预调查,保证问卷的信度、效度均在85%以上[2]。填写前有专人进行讲解,受访全科医师自行填写,不受外界干扰。以双输入法录入数据,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全科医师在从事医疗活动的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包括:治疗效果不佳(8例,30.8%)、诊断不明确(8例,占30.8%)、疾病处理方案设定无把握(3例,占11.5%)及其他(7例,占26.9%)。
在发生上述问题的时候,主要解决办法包括:建议患者转诊(14例,占53.8%)、请教高年资或经验更为丰富的医师共同处理(8例,30.8%)、自行查阅相关书籍资料(4例,15.4%)等。
调查全科医师的继续教育培训经历,可见,23名医师有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经历,占88.5%;19名为自愿报名参加,4名为非自愿报名参加,分别占84.6%和15.4%。参与继续教育培训的主要目的在于自身专业知识与技能提升的有21例,占91.3%,在于职位晋升需要或者注册需要的有1例,占4.3%,其他原因1例,占4.3%。
全科医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最常见的方式包括了:中短期集训7例、上级医院进修6例、网络远程继续医学教育4例、学术讲座或学术会议2例、脱产学习班2例、自学及其他2例等,应答率分别为30.4%、26.1%、17.4%、8.7%、8.7%、8.7%。继续教育培训的内容涉及了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涉及到的全科医师分别有23例(88.5%)、13例(50.0%)、14例(53.8%)、17例(65.4%)、10例(38.5%)、9例(34.6%)。
其中,所在单位给予全力支持的21例,单位不予支持的2例,单位持无所谓态度的3例,分别占80.8%、7.7%、11.5%。
3讨论
全科医生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队伍的主力军,其医疗水平、医疗技术之间与基层人民的健康、生命息息相关。而继续医学教育培训是丰富提高医生的医学理论知识、操作技术水平等的主要方式,对基层医院全科医生大力开展作继续医学教育培训既是提高全科医生自身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是建设完善的基层医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主要环节和途径。
本文对26名基层医院的全科医生的基本资料、继续教育培训活动的相关事项、单位态度等进行了调查分析,可见整体上全科医生的从业时间、职称和文化水平都不是很高,以初级职称、大专文化程度为主,在进行医疗活动的过程中,很多医生都会遇到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这也是最常见的工作问题,而多数医生在无法解决问题时,超过一半会建议患者转诊,不仅降低了患者到基层医院就医治疗的信心,而且可能因诊断、治疗不当耽误患者的病情。实施继续教育培训的重要性也更为显著。而从被调查全科医师的继续教育培训活动经历看,多数单位不会持反对态度,全科医师也多为自愿参与,旨在提升自身综合水平。参与继续教育培训的方式以中短期集训、上级医院进修为主,培训内容则主要是医疗服务相关。刘娟等[3]的研究结果与本文基本一致,其还对不同职称、不同学历水平全科医师的继续教育目的、内容、形式等进行了比较,发现,职称越高、学历水平越高,参与继续教育培训的积极性也越高,培训最终的结果也更好。在选择培训内容、形式上均有一定差异。
临床上可以根据全科医师的个体情况的不同,鼓励其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由单位牵头,选择合适的内容、形式,帮助医生获得更好的教育培训资源,鼓励其开展自学,遇到临床问题主动进行询查,以获得综合医疗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近年来我国的医学发展迅速,对医疗学科进行了重新定位、专科专人定员定岗、医疗学科规范的建立等等使得医疗队伍不断的壮大与发展。但是,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会有其相对局限性和缺点。笔者有幸在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的凯斯西储大学(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CWRU) 医学中心医学部进行了为期1年的访问研究。期间比较全面的对其日常管理、临床与科研工作进行了参观学习。亲身经历了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以及深入学习医师教育的具体培训方法和制度,为中国医师教育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以期促进我国医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美国的医学教育是西方医学教育的典型代表,教育思想先进,学术造诣蕴厚。总体来讲,美国的医师培训制度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教育培训周期长、学科跨度广
在美国,要想成为1名合格、优秀的专科医师,必须经过以下几个阶段的学习和培训:首先,进入医学院之前需要完成综合性大学4年以理工科为主的本科理论学习;其次,理工科毕业后顺利通过医学院校的入学考试才能正式进行系统的医学院校5年学习。医学教育前2年主要是基础医学课程,后2年则进行临床专业的培训,最后1年主要准备全美医师执照考试(United States Medical Licensing Examination,USMLE)[1]。USMLE分为三部分(STEP),具体为:①STEP-I:相对应于中国医学教育中的基础医学阶段。主要以医学基础学科为主,内容涉及解剖学、行为科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病理学、药剂学、生理学、营养学、遗传学以及老年学共10门功课;②STEP-II包括两部分: ?訩STEP-II- Clinical Knowledge(STEP-II-CK): 即临床专业知识考核,内容主要包括6门课程内科、妇产科、儿科、预防医学、心理学与外科;?訪 STEP-II- Clinical Skill(STEP-II-CS): 专门考察采集病史、医患沟通技巧和病历书写能力。③STEP-III:即是临床操作考试(CLINICAL SKILL ASSESSMENT,CSA), 主要考查应试者的诊断技能,病例书写和提出的治疗方案是否合理等等。再次,顺利通过USMLE的第一、二步之后就有资格申请住院医师规范的培训,周期一般为3~5年,具体依各科要求而异。这样一来,自本科毕业后,取得专科执业医师资格需要经过10~13年的教育和培训
2教育方法灵活、培训设备先进
美国的医学院实行学分制,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学分即可以获得学位。在医学院学习的前两年主要是基础课程的学习,接着是两年的临床课程。不过由于他们的时间安排很灵活,很多学生从第3年起开始就逐步开始接触临床了,可以自行联系医院或者研究所进行参观和见习[2]。
3专业医师执业资格考核严格
获得专科医师资格必须经过层层的考核,如全美医师资格委员会( USMLE) 、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 ACGME) 以及医学专科委员会等组织的多次考试与考核。在通过前面介绍的USMLE的上述三步考试后,还需要通过指美国医师委员会的medical board。只有通过了medical board才能取得正式的医师执业资格。
4科室的工作模式
CWRU的各专科医师分别聘自不同的医疗机构,而每位专科医师的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培训又分别在不同的医院,从而汇聚交流了不同医疗机构的特色。美国医生的职称只有住院、主治医师两个级别,住院医师在主治医师的直接带领下开展工作。排班均为双班制,2人一组,住院医师的值班时间为12h;而主治医师的为8h。工资实行同工同酬制,但是住院医生并不属于医院的正式员工,其年薪一般约为在4~5万美元。
随着科技与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群众急诊医疗保健的需求增强,更加专业和全面的医疗服务是现代医学的发展大势所趋。①教育模式:由于我国地域与人才分配不均的影响,我国大多数本科甚至研究生都选择留在了大型医院,这就使得相当一部分中小型医院特别是县级以下的医院很难招到高学历的专科医师。这就需要决策机构加大力度的引导,实际可行的鼓励机制出台以及加大社区医院的投入等等政策层面上的扶持才能最终改变目前的局势。②培训机制:当前我们的培训机制尚不健全,缺乏系统的专科医师培训机制。这种状况在三级医院稍好,一般每年的专科知识培训、以及技能的考核等都能贯彻,但是基层医院还无法形成有效的、健全的培训机制。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医学教育和医师的培训模式与我国医疗体系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适当的教学和培训改革,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教育制度和医师的培训模式,这将有利于培养我国高质量的医学人才,同时也会使我国医学教育之路与时俱进,从而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关键词 :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医学史教育
在国内医师继续教育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应引起足够重视。住院医师在进行规范化培训时,应重视医学教育史学习,通过医学史知识的培训提高专业知识技能,并树立科学的职业定位观,全面提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进而完善医患关系,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现阶段,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中,加强医学史教育已成为了关键改革措施,对未来医学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综合自身多年来实践经验,深入探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开展医学史教育的作用及方式,旨在指导提高医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实现其全面发展。
一、国内医学院中医学史教育缺失现状
现阶段,据有关调查发现,国内大约有33%的西医院设置了医学史课程,相较于其他课程而言,医学教育史未被重视。目前,医学史教育仅为多数医院的选修课程,具有非限制性;而伴随着选修课程的不断增多,多数学生未选择这门课程。此外,于在校学习时期,学生对该课程的认知水平低下,知识掌握不全,难以达到深层次的理解。另外,基于教学方式单板、师资力量薄弱等因素影响下,导致医学教育史教学工作不理想。由此可见,必须要加大医学教育史培训力度,住院医师于规范化培训时期重视该课程的开展,可深入其理解,提高其综合素质。
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学史教育作用
目前,卫生部颁布了有关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目标,涵盖临床能力、专业外语、医德医风、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专业理论及政治思想等,其中实践技能培训已成为了规范化培训中的关键措施,而以全面提升住院医师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保证专业知识技能为目标的医学史教育已得到了广泛认可。医学史属于一门交叉学科,已成为了连接人文科学与医学的桥梁,虽无法提供专业的知识技能,但可为其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智力与精神支持,具有源源不绝的动力。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1.提高对医学发展规律的认识,便于理解现实与把握未来
哲学指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规律可循,而医学史作为不断总结前人检验教训的一门交叉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可立足于历史角度,纵观医学的发展史,明确其内在发展规律。基于全面掌握医学发展中的失误与成功前提下,可不断总结经验,明确当前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而超越历史,实现医学的可持续发展。
2.提高对医学精神的理解,树立科学的职业道德准则
医学史将所有的医学知识整合成一有机整体,其中既有战胜各类疾病的喜悦,又有失败的体验,掌握医学发展的艰辛历史,理解每个为医学事业而献身的伟人,进而领悟其中的奥秘,可加深对医学事业的感情,对职业道德准则的树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从本质上来讲,医学史属于医学思想与精神的有机载体,其中注入了诸多献身于医学事业的伟人,他们的崇高的医学精神追求与人道主义精神具有净化心灵的作用,能有效提高住院医师的思想觉悟,深入其思想意境,帮助其树立科学的职业道德准则。
3.加深对现有知识的理解,提高专业知识技能
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中,于专科培训中积极融入医学史教育,从各个专科实际疾病出发,深入分析其发病机制认识历史,并就现有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发展历史进行全面剖析,可提高住院医师对现有知识的理解能力,对全面提升专业知识技能具有推动作用。
4.掌握事件与人物的核心医学思想,树立批判精神与科学的思维方法
医学史的发展注入了前人的创新性思维与批判精神,从本质上来讲,医学史教育不仅仅是了解历史事件与任务,同时要对这些历史事件与任务所传递的医学思想进行系统学习,从而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并树立批判精神,激发创新精神,深化自身内涵与品质。
5.全面总结医学事业发展史,培养教、医、研能力
在医学史教学过程中,可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应用生动灵活的方式全面总结医学事业发展史,积极培养住院医师教、医、研能力。具体而言,就接受培训的住院医师而言,可采用自主授课或自主学习等模式进行系统学习,全面提升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锻炼其文献检索能力;积极阅读相关的外语文献,可保证其外语水平;科学制作幻灯片,推行情景教学,可培养住院医师的实际教学能力。
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学史教学方式
住院医师在接受医学史教育时,可采取教师授课的方式,详细讲解相关医学发展史,并剖析关键历史事件与任务,讲授各个专科疾病的发展史。待住院医师对临床工作具有一定的了解后,可以问题为引导,指导其设计题目并积极寻找资料,经书写教案进行自主授课,同时融入专业探讨、专题展览等内容。此外,还可经问卷调查、座谈、考试等模式对教学效果进行系统评估。考虑到医学史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故针对接受培训的住院医师而言,必须要坚持寓教于乐原则,于潜移默化中促使其接受医学人文精神的熏陶,进而提升专业知识技能,提高自身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中,强化医学史教育,是提升临床医师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保证临床工作质量的关键手段,亦是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的有效措施,应引起足够重视。在实践工作中,需全面分析医学史教育现状,把握其教育目标,领悟其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作用,进而不断转变教育方式,可全面提升住院医师的综合素养,对推动医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胡伟力,陈地龙,陈怡婷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的难点及对策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2):41-45
[2]刘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的探索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6):13-16
[3]施萍,何旖旎.导师负责制教学法在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3,33(10):1360-1362
[4]贾文妍,景惠荣,赵桂秋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学人文教育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2014,35(9):80-83
[5]段链,陈红,路阳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28(1):24-26
[6]王美堂,瞿小英,梅冰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急诊临床能力培训和考核方法的探索[J].中国急救医学,2012,32(5):471-472
[7]陈丽芬,王亚军,赵妍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并轨的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4(3):452-455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乡镇卫生院作为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中间枢纽,是保证卫生服务诸多功能在农村基层落实的关键环节。而乡镇卫生院的发展与其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密不可分,合理配置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建立一支稳定且具有较高素质的乡镇卫生院人才队伍,不仅是保证乡镇卫生院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的基础,更是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本研究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全科型乡镇卫生院科技综合示范及相应产品开发”中“全科型乡镇卫生院适宜人才培养及培训模式研究”子项目的成果。该项目以天津市宝坻区口东卫生院为载体,研究建立全科型乡镇卫生院。本研究在对该卫生院卫生人员基本情况与教育培训需求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辖区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及全科型乡镇卫生院对适宜人才队伍的要求,开展培训实践并进行培训效果评估。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口东卫生院31名卫生技术人员与隶属于该院的14名乡村医生为培训对象。人员基本情况见表1。
1.2 研究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团体深度访谈、试卷分析等方法收集资料,了解培训对象教育培训现状、需求及现有知识能力水平。
1.3 培训方案设计与实施
1.3.1 培训目标通过系统化设计培训内容与培训实施,全面提升样本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整体知识与技术水平,进而提升该卫生院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达到全科型乡镇卫生院要求。
1.3.2 培训内设计 在项目建设期内,对该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将培训内容整体划分为相互联系的五大模块:全科医学基础理论模块、社区卫生服务基础模块、公共卫生基础模块、临床医疗模块和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模块:根据培训内容的难易程度,进一步划分为全体卫生技术人员参加的培训和技术骨干参加的培训。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包括公共卫生适宜技术、中医适宜技术和西医适宜技术,其中公共生适宜技术根据内容穿插在社区卫生服务基础和公共卫生基础两个模块中培训(见图1)。
1.3.3 培训实施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于2011年6月~2012年3月完成全部培训任务:采用模块化的培训方式,大模块下包含小模块,每一次培训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专题。这种培训方式主要考虑到接受培训人员均为在职职工,工学矛盾问题突出,在系统化设计培训内容之后将培训内容划分为相对独立的模块:其优势在于时间安排更为灵活,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个人基础与工作情况灵活安排学习。培训采取面授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为样本卫生院提供了大量参考教材与相关书籍。其中面授名训时间为40 d,总计320学时,根据该院时间安排从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下派相关专家、教师到卫生院授课。
2、结果
培训效果主要评估内容包括:参由培训的卫生技术人员对培训过程的满意度;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参加培训的卫生技术人员学习理念、学习习惯的转变情况;样本卫生院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的建立情况;样本卫生院整体医疗技术水平提升情况。主要采用的评估方法包括:以卫生技术人员为对象的培训效果问卷调查与小组访谈;实施培训前的测验与实施培训后的测验对比。
2.1 问卷调查结果共42人参加效果评价问卷调查与测试,包括31名卫生技术人员和11名乡村医生。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教学水平、教学内容满意度为95.2%(40/42),教学方法满意度为92.9%(39/42),教材满意度为90.5%(38/42),课程安排、培训管理满意度为97.6%(41/42)。见表2。
从培训内容的掌握程度上来说,78.6%(33/42)能够掌握或基本掌握全科医学基本理论,88.1%(37/42)掌握或基本掌握公共卫生基础与技术、社区卫生服务基础理论与技术、适宜技术。全科医学基本理论、公共卫生基础与技术、社区卫生服务基本理论与技术三项培训内容有1~2人完全不能掌握,均为医技人员,见表3。
培训对学员学习理念、学习习惯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85.7%(36/42)对全科医学有了全面的认识,71.4%(30/42)认为自己的知识有所更新,59.5%(25/42)认为专业技术水平有所提高,47.6%(20/42)认为服务观念有所转变,38.1%(16/42)认为学习动机有所增强,33.3%(14/42)认为培训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能。然而,57.1%(24/42)的学员认为培训不能满足需要,还应该进行更加深入的培训,19.1%(8/42)的学员认为虽然培训不能满足需要,但是为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支持。
培训对工作行为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76.2%(32/42)为患者(居民)提供健康教育的时间明显增多,61.9%(26/42)能够更好地处理医患关系,50.0%(21/42)诊疗思维方式更加倾向于全科思维,42.9%(18/42)工作中能够应用培训所学的新技术。从回收问卷中所提到的建议和意见中可以发现,多数学员希望今后可以经常开展一些培训,培训对个人业务水平的提高非常有效。
2.2 团体访谈结果 共有8名学员参加小组访谈,包括医生6名,护士2名。访谈主题包括以下几方面:“对哪些课程印象最深刻?”、“哪些适宜技术对工作最有帮助?”、“工作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整体素质及精神面貌是否有了明显改观?”、“是否能够将课堂学习与自学相结合?”。
从培训课程角度来说,学员认为所有老师授课水平都很高,特别是对全科诊疗思维、医患沟通、健康教育等课程印象最深刻,主要是因为教师授课的方式比较灵活,内容比较新鲜。此外学员认为来自于临床一线的教师在授课时能够更多地将临床案例和临床新进展带入课堂,这对学员来说很有吸引力,但惟一遗憾的是学时太少。适宜技术对工作都很有帮助,特别是心电图、糖尿病、急救、妇女保健、儿童保健等,大家认为这些知识既常用但自己掌握的又不是太好,通过培训可以为患者和村民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接受培训后,卫生技术人员工作方式最明显的变化是对患者做健康宣教的意识和能力显著提高了。一位全科医生谈到:“从前因为知识缺乏,想和患者讲也讲不出来,现在通过培训,这些知识都有所增加,知道该怎么指导患者了。而且我们现在还主动到村子里,给他们上课,做健康教育。通过这种形式,我感觉自己的知识在慢慢积累,对个人很有好处。”此外还有一个最为明显的变化是,在诊疗过程中更倾向于运用全科思维了。一名在村卫生室从事乡村医生工作的人员谈到:“以前来个高血压的患者,我就给他们开点药就完事了,现在我会问他一些和生活方式、个人脾气秉性还有家庭关系等有关的一些事情,有时还会调解家庭矛盾,会给他一些饮食指导、生活方式指导。总之,好像工作范畴不再局限于打针、开药了。”这与问卷调查的结果是一致
访谈对象普遍认为此次培训对工作非常有帮助,个人整体素质都有所提高,但是因为工作太忙,休息时间少,本人自学的时间显得不足,更倾向于教师的面授,尽管授课老师提供了相关自学材料,但是几乎没有人在课后深入、广泛的阅读和学习。自学能力不足是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的共性。另外,大家一致认为,此次培训有利于专业技术的提高,但是还不够深入,希望今后能够经常开展类似培训,特别是来自临床一线的医生更受他们欢迎,因为可以知道更多的学科新进展和临床用药新进展。对于适宜技术的培训,访谈对象希望能有更多的动手机会,最好可以有机会出去进修。通过本项目培训,在职人员和医院管理人员都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和培训所产生的明显效果,本次培训结束后,医院开始定期组织职工参加更为适用且多样的培训项目。
2.3 试卷测试结果 采用培训前调研使用的同一套试题对学员进行培训后测试,两次测试间隔一年半时间,培训前的测试并未做成绩反馈与分析,具有较高的同测信度。培训前护士平均得分为(61.5±8.0)分,培训后平均得分为(72.0±5.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5,t=2.404,P0.05);培训前西医师平均分为(57.0±10.0)分,培训后平均得分(57.0±6.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n=15,t=0.000,P>0.05)。因测试题与培训内容并无直接联系,大部分内容需要培训者自学掌握与巩固,因此测试结果反映出,样本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自我学习能力不足,参考书籍与资料利用不充分。
2.4 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培训对象为不同专业岗位卫生技术人员,培训方案设计应为多层次、多类别的。但培训对象的总量较小,每一专业类别多则十几人,少则几人,分层培训很难实施。因此,培训方案的不足之处在于其内容更适合医生群体,对护理人员和其他卫生技术人员的针对性不足,他们仍须参加个性化的培训。另外,工学矛盾突出,难以保证每次课程全体卫生技术人员均能参加。原计划为提高整体培训效益,希望周边其他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自愿参加培训的设想难以实现,使得整个培训项目的实施成本较高。
3、讨论
有研究提出农村卫生人员培训应注重个性化,即根据农村卫生人员个人不同的学习需求和个性特点,在培训内容和方法上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充分尊重农村卫生人员在教育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最大程度地激发农村卫生人员的学习兴趣,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项目的培训实践作为个案,在个性化、精细化开展农村卫生人员培训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成绩的同时,以下症结性问题也不容忽视。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以人为本、人才强企战略”,以提高培训质量为主线,不断提高教育培训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健全工作体制,创新工作机制,分层次、分批次、分专业抓好营销物流人员培训,积极打造“学习型企业”,为推动“卷烟上水平”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1、统一管理、一致对外原则。客服人员的培训工作由客户服务科统一组织和管理,主要面向全体市场经理、客户经理、驾驶员送货员以及广大卷烟零售客户。
2、工作学习两不误原则。要统筹协调好学习培训与工作的关系,如需占用工作时间,应合理安排工作,确保学习时间,做到培训和工作两不误。
三、年度目标
以深化学习型企业建设为重点,继续坚持以往教育培训过程中好的做法与经验,进一步完善教育培训机制。通过学习培训进一步拓宽全员的知识面,丰富员工的知识结构,提高员工的业务技能,规范员工的职业行为,全面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促进培训向现实工作能力及效果的转化。
四、培训重点
1、继续做好学历、职称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倡导员工参加学历提升教育,鼓励和提倡员工通过在职学习,不断进行自我管理与提升。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深化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管理,加快培养中高级技能人才。
2、加强员工素质能力培训。紧扣营销从业人员履行岗位职责的需要,广泛开展各类业务知识培训和技能训练,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媒体宣教、现场培训、经验交流、拓展训练、技能比武等多种形式,广辟培训渠道,切实开阔员工视野、提升员工能力。同时,与“阳光同心”企业文化宣贯活动相结合,以“道德讲堂”等活动为载体,组织有益于员工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切实提高培训实效。
3、继续开展读书活动。根据省局(公司)和市级机关工委的统一部署,组织全体人员读好指定书目,做好读书学习笔记,撰写学习体会文章,积极鼓励全体人员业余时间加强自学,多读书、读好书,并做到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五、工作要求及主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本部门主要负责人要把加强员工教育培训作为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工程切实抓实抓好,要加强组织领导,保证教育培训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重点的顺利进行。
2、积极创新培训方式。根据培训内容的多元化,积极创新培训方式,除了采取传统的集中面授培训外,选择开放式、互动式培训方式,灵活利用视频、网络、多媒体等先进技术手段,充分发挥调研、研讨、交流学习和拓展训练等各种形式在教育培训中的作用,增强教育培训的活泼性、生动性和吸引力,提高教育培训的实际效果。
3、深化学习型企业建设。紧紧围绕“学什么、怎么学、如何评价、如何激励”四个方面的问题,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激发员工学习热情,全面构建学习型团队,积极探索学习成效与工作绩效有效挂钩的考核方式,激发员工学习热情。
4、加强痕迹化管理。每次组织培训要填写《培训签到表》、《培训记录表》,培训结束后要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形成结论。每次培训结束后,及时将有关文档资料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