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农村互联网

农业农村互联网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1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农业农村互联网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农业农村互联网

篇1

(一)互联网与农业发展结合研究

当移动通信技术、计算机、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原本在农业领域分散的线下销售模式与原手工粗放式生产转向线上销售与智能化生产,信息、网络和高科技慢慢融入农业的整个产业链条,包括产、供、销等多个环节,并且带动IT设备、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大数据信息服务等产业链条的全面升级。在互联网对农业信息传递功能方面,汪雷、汪卫霞(2010)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基本分析工具,通过重点分析农业信息的传播内容、传播途径等方面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了我国农业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农业信息传播滞碍的原因与机制。严方(2006)、李志达(2011)、李亮(2013)对“互联网+农业”信息利用现状、存在问题、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从以上学者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互联网+农业”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首先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同时调动企业、社会、政府的参与,拓展“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从而打开农业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二)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对策建议研究

在利用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方面,朱链萍、张建华、王泽天(2015)等学者从定性层面做出了探讨,从“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支农”“互联网+耕地宝”的多种模式出发,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赵爱雪(2015)提出农业“互联网+”行动方向。万宝瑞(2015)认为互联网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自然会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作为政府首先应该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资金支持;其次在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方面,要注重物流、互联网金融方面的建设;最后在提升农村信息水平和农民互联网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将农村基层应用互联网与农业现代化连接起来,将信息化渗透到农业政务管理、农产品销售、农业生产等各个环节。从众多学者的研究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利用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要结合本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从政策支持、顶层设计、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开发、电商平台等多个角度来探索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比较落后

互联网与农业的结合首先体现在信息技术方面,但是我国农村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和普及率却不尽人意。首先,互联网技术并未彻底改造农业生产环节以提高生产率。其次,互联网技术并未运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中品质监督和管理过程。最后,互联网技术并没有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打通并整合成精炼而完善的产业链。

(二)农村信息技术人才匮乏导致农民积极性不高

农村教育资源缺乏,对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学习理论知识的能力有限,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农业从业人员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较慢且农民对于“互联网+农业”潜在价值和发展前景没有正确的认识,因此对于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认识不够深刻,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三)“互联网+农业”的相关配套服务发展滞后

完备的物流体系和金融支持是农村“互联网+农业”发展所必备的条件。而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发展所需的农村物流、金融服务等跟不上,如目前农村物流已经实现县城和乡镇全覆盖,但是绝大多数行政村还没有物流点,“最后一公里”问题严重,农民网上经营农产品销售面临发货难问题。金融服务上更落后,目前大多数银行只在县城有网点,在乡镇只有农村信用社或者农业银行,而且大多数网点并没有自动存取款的ATM机,金融服务跟不上,影响农民的网上交易。

三、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互联网+农业”发展的顶层设计

用互联网思维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新体系“互联网+农业”的本质是将互联网技术和思维全面融入农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而不是互联网与农业的简单拼接,是一个渐进的、动态的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顶层设计、分阶段推进。因此,必须从全国层面加强和完善“互联网+农业”的顶层设计,制定“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战略规划,从基础设施、专项应用和服务体系等方面入手,明确入手环节、支持重点、推进措施,用互联网思维方式,将互联网有机融入现代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对“互联网+农业”发展的建设任务进行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形成全国统筹布局、部门协同推进、各市分类指导的“互联网+农业”发展新体系。

(二)加强网络覆盖面,注重发展延伸要发展

农村互联网,首先,是要对互联网金融进行全面覆盖,考虑到目前互联网金融的覆盖速度,传统互联网金融还需要发挥主力作用,要不断地投入,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培养、发展农村金融的主体,并且还要向相对落后的地区进行推进、延伸等,要更大程度地发挥传统金融的作用,增加其规模,有利于将来传统金融向互联网金融的过渡,扩大金融服务的范围,为将来的农村互联网金融打下基础。

(三)利用互联网打通农业各个环节

农村基层应根据本地区的特点,把自己本地区的优势与农村现代化建设连接起来,将互联网渗透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农业只有把金融、物流、销售各个环节都打通,搭建电子商务平台,给予参与的农户以政策、资金的支持,以促进当地互联网行业和农业的相互协调发展,才会促进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汪雷,汪卫霞.基于信息不对称的现代农业信息传播体系构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7):97-100.

[2]严方.互联网上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与管理研究[D].湖北:华中农业大学,2006.

[3]李志达.基于互联网的农业专家系统发展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1(6):135-136.

[4]李亮.农业个性化门户服务模式研究与实现[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5]朱链萍.互联网金融优化农村支付环境路径选择[J].金融经济,2015(10):62-63.

[6]张建华.互联网金融对农村信用社转型发展的启示[J].吉林金融研究,2015(4):43-45.

[7]王泽天.互联网金融下的农村金融发展策略调整[J].吉林金融研究,2015(7):40-42+54.

篇2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8.004

所谓农村小微企业,主要是在根据《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其注册地在乡镇、农村地区的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式作坊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2015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文件)提出包括现代农业、创业创新等在内的11项重点行动。我国农村小微企业呈快速发展的趋势,发展农村小微企业是破解“三农”问题,打造精准扶贫强力驱动器的有效手段。农村小微企业可以提高人们的就业率,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创业,农民在家门口就能致富;农村小微企业可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是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农村小微企业可以解决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无人照顾的社会问题,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农村小微企业还可以缩小城乡差距,为实现城乡统一协调发展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如何有效推动农村小微企业发展,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驱动下,利用“互联网+”技术,破解“三农”问题,完成精准扶贫,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1 我国农村小微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大量的小微企业孕育而生,发展势头迅猛,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力量。当前,我国农村小微企业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产业层次低,多以种养殖、粗加工为主

农村小微企业主要依靠自身生态区位优势特点,如适宜气候、土壤条件,以家庭为单位,发展特色生态种养殖产业,进入门槛较低,技术含量不高,往往存在跟风现象,处在产业链的低端,不能在深耕产业链,集群发展。

1.2 农村小微企业管理制度欠缺,融资困难

农村小微企业多是家庭作坊、个体工商户,一般多依赖本土优势资源如农业资源进行种养殖、初步粗加工,附加值低,产品结构单一;大多数农村小微企业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经营,缺少技术和财务管理、融资等知识,没有可以抵押的资产,在融资渠道和担保体系上存在天然的缺陷。

1.3 人员素质较低,人才短缺

农村小微企业的创业者多是外出打工返乡人员、当地有经济头脑和掌握一定种养殖技术的农民、退伍军人和少数大学生、企业白领等。农村小微企业员工多是创办者家人和当地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也缺少业务、技能培训,很难吸引到懂技术、会管理、有战略眼光的人才加入。特别是在“互联网+”背景下,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缺少电子商务专业知识,如网页制作、网络营销和网店运营等。

1.4 信息不对称造成“销售难”

淘宝、京东等农村市场的拓展,我国加快了农村网店、农业网站的建设和发展,但由于农民自身素质、网站更新内容不及时、不能吸引访客兴趣导致网店、网站等不能发挥作用。同时,农村小微企业扎堆种植农产品,集中在收获季节上市,供应相对集中,而销售能力有限,虽然有网站、网店的销售,但信息的不对称造成“销售难”。

1.5 缺乏发展电商的基础条件

农村小微企业经营者的知识背景,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欠发达限制了农村物流,网站、网店等信息资源交易平台难以发挥作用,交易安全因素,农产品交易不规范,农村电商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等制约了农村小微企业发展电子商务。

1.6 市场占有率低,抗风险能力差

农村小微企业大都规模小、投资少,重复建设多,导致农村小微企业间争抢市场,且农村小微企业产品同质化严重,难以形成自己的独立品牌,导致农村小微企业市场占有率低。缺少资金,管理机制欠缺,人才短缺,销售难,农村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差。

2 “互联网+”背景下农村小微企业发展电商的必要性

2.1 “互联网+”为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借助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结合当地特色农业资源,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电子商务的进入农村,可以重塑农村供应链体系,缩短流通环节,打通信息壁垒,为农村、城镇消费者提供更好的购物体验。驱动农业“跨越发展”、助力农民“弯道超车”、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2.2 “互联网+”现代农业可在农村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

根据农业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返乡创业农民创办小微企业23.7万家,农产品加工企业45.5万家,休闲农业各类经营主体180万家,农民合作社达147.9万家,农民创业创新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2.3 “互联网+”农村小微企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繁荣

创设农村小微企业,能够带动信息、技术、物质、资金、人才等流向农村,催生新产品、新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稳定经济增长。如为农村群众代购、代销的形式,解决农村买、卖难的问题,实现“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

2.4 农村电商带动传统产业和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引进淘宝、京东等农村电子商务项目,积极普及农村电商知识,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建设,提升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激发广大农村创业者的电商创业热情,探索如何结合阿里巴巴、京东等大型互联网企业的大数据、农资平台和农村金融体系,促进农村经济生产经营模式的创新,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3 “互联网+”背景下农村小微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建议

3.1 服务升级,发挥政府综合服务职能

政府应多办法、多渠道提供多方位服务,一是落实针对农校小微企业发展电商的税收、土地、政府采购、工商注册等优惠政策,为农村小微企业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二是加强银行、农村小微企业沟通,为农村小微企业打开融资通道。三是充分发挥政校企联动效应,聘请知名学者和行业专家根据当地优势资源和产业发展方向,开展农村小微企业培训。四是加大农村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投入,为农村小微企业发展电商奠定基础。

3.2 “一村一品”,明确农村小微企业电商发展新方向

“一村一品”运动起源于日本大分县,一个村子的居民,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或因为龙头企业带动,或培育市场主体,或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推进“一村一品”。农村小微企业可以选择和打造茶叶、蔬菜、水果、黑山猪等特色种养业,建立产业基地。通过成立指导中心,研究院,开发一些新品种,同时对农民进行一些培训,将整个产业链进行延展,借助本地优势逐步提升品质,通过各种媒体,打造国际的知名度,提高综合的实力。

3.3 依托农村特色,发展农村小微企业集群

农村小微企业以本地资源为切入口,依靠本地资源型禀赋,延长产业价值链,以“一村一品”的空间聚集发展模式,根植地域特色,促进农村小微企业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催生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小微企业产业集群,实现资源共享与互补,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品牌效应。一是要充分发掘本地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二是重视种子企业和龙头企业的带动示范效应;三是加大对集群的资金投入力度。

3.4 苦练内功,努力发展农村小微企业自身

农村小微企业发展需要学习互联网经营理念,定位准确,找准目标客户群体,充分了解需求,逐步打造有影响力的企业品牌。首先,认清电子商务是农村小微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新守旧观念,转变经营理念。其次,农村小微企业开发具有天然地域特色的特色产品,准确定位,通过电商渠道,推广宣传,逐渐扩展知名度,以满足生产的需要。第三,通过网络培训、实地考察、创业培训等形式,特别是创业者,需要不断学习和创新,掌握农村电商和小微企业管理等专业知识。第四,农村小微企业还应积极主动寻求国家在技术、资源、法律、政策等方面的支持,还有来自京东、淘宝等大型互联网企业、农业龙头企业等第三方企业的支持。第五,科学制定采购、生产、销售、财务等方面规章制度,规范经营,增强企业活力。

总之,在“互联网+”背景下,农村小微企业要发展,应以当地特色自热和人文资源为纽带,打造“一村一品”,培育和引进种子企业和龙头企业,在政府的税收、土地、融资、创业扶持等多方位服务下,逐步形成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农村小微企业集群。发展农村小微企业,是政府、市场、企业自身等多方参与的系统工程,在“互联网+”、双创驱动的背景下发展电子商务对于农村微型企业的成长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蒋祝仙.农村小微企业融资困局与破解[J].农业经济,2016,(2):30.32.

[2]周鹏.我国农村微型企业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0):18948.18949.

[3]任晓鸿.电子商务背景下农村小微企业发展策略探讨[J].农业经济,2016,(2):126.128.

篇3

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创新了农产品流通方式,重塑了农业产业形态,成为边远山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2015年11月24日,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农村电子商务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是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甘肃陇南在电商扶贫工作上起步早、发展快、效果明显,成功发展出了“成县模式”,为全国电商扶贫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截至2015年底,全市开办网店8674家,实现农产品销售额34.25亿元,带动5.4万人就业。农村电商的发展投资起点低、经济效益显著,辐射面广、带动作用强,能极大的弥补农村经济发展的短板,化劣势为优势,正成为陇南广大山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二、“互联网+”下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处于发展初期的农村电商迫切需要金融方面的支持,但因其在发展初期实力弱小,组织程度低、合作基础弱,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相对较差等原因,往往在融资市场上处于明显劣势地位。与快速发展的农村互联网经济相比,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明显不适应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这种不相适应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金融机构在贷款时,重抵押,轻信用,而农村网商很难拿出足够的资产作抵押,这导致在传统经营思维下,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农村网商支持愿意低,农村网商获得信贷支持难。

二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征信成本高。面对申请贷款的众多小微网商,农村网商以网络为主要经营渠道,银行难以方便且低廉地获得足以甄别其信用的信息。

三是金融机构对支持农村网商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

四是国家支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没有用足用活,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农村网商都未充分享受政策优惠。新兴的农村电子商务中蕴藏着无限的潜力,金融机构、尤其是面向农村的金融机构,应该敏锐地抓住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历史机遇,调整业务结构和模式,将农村电子商务作为一个重点业务板块发展。

三、对策建议

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整体性框架设计,综合施策,因势利导。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地方政府和金融O管部门协调银行机构,在内部成立电商事业部,专事与电商有关的金融业务,使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电商业务专业化和规范化。

在有条件的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地设立支持电商的专业分支机构,在授信管理、政策激励、资金调配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力求为电商提供更加专业、高效的金融服务。各涉农金融机构为农村电商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定制差异化综合性金融服务方案,借助第三方平台、物流公司、电商园区管理平台等大数据优势,推出类似电商创业贷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专门信贷产品,以个性化的产品契合各类农村电商“短、小、频、急”的资金需求。

第二,借助电商平台、物流公司、电商园区等大数据优势,弥补征信系统和银行信贷系统的电商交易信息不足,为银行的产品设计、信贷决策提供基础支持。

第三,充分用好国家支持政策,调动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积极性,真正惠及农村电商。

篇4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农业大国,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提出实施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战略。因此“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决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也决定了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职业院校的重要历史职责。

本文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参与湖北省村镇建设协会成为“乡村合伙人”为例,研究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学院服务新农村建设文创产业的意义与参与对新农村建设实施智力输出的实践。湖北省村镇建设协会是和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共同建设的协会。该协会以湖北创新与发展有益于当代的乡贤文化,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助推精准扶贫,建设美丽中国为宗旨。乡村文创产业只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部分,如何以文创产业为抓手,将一、二、三产有效融合,充分整合资源,真正带动农民致富,产业增值,农村可持续发展一直是我们考虑的问题。回望过去,一些工商资本的直接入侵与主导,导致形成一些乡村发展的穿衣戴帽的追潮之举。[1]一些现代化的建筑放在农村山清水秀的地方显得格格不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职艺术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就具有以下的意义。

1 高职设计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文创产业的意义

第一,高职艺术教育服务新农村文创产业可以弥补高职院校在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中,存在服务的片面性和服务的缺失。[2]具体为高职院校服务于工业和城市建设的多,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少;服务于先进制造业的多,服务于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少。

第二,目前国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遭遇瓶颈。一是农村环境差,早期对农业建设的漠视导致其环境的脆弱。要么规划无序,要么粗暴开发,不可持续发展。二是由于农村教育及人口的空心化,导致其智力资源严重不足。同时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病的蔓延导致民众拥有大量对农村环境及物品的需求而真正新农村建设应该惠及所有农民,只有这种针对地方的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实现该目标。农村教育水平和生活观念落后不利于农民掌握技能。而地方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摇篮,为新农村发展输送实用型人才是其重要的职能。高职设计教育更是责无旁贷地可以对新农村进行智力输出,帮新农村“用情怀说话,替农民办事”。探索一条解决当今乡村社会秩序重建与乡村产业发展并进的路子。

第三,高职设计教育服务新农村文创产业可以引发高职学生创业的新天地。学生在互联网的帮助下,可以进行产品包装,品牌建设和推广以及网络营销等项目。

2 高职设计教育服务新农村文创产业的实践

我们本着“四位一体”现代乡村可持续发展理念即群众为本、产业为用、生态为体、文化为魂服务新农村。具体思路和方法是: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合作,与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签订协议,以罗田县张家冲示范基地为支撑搭建二个服务平台:一是文创设计创意服务平台。学院以项目为依托,组建由专业负责人和专业骨干为核心的创意服务组织,成立若干个新农村建设项目团队,通过区域性文创服务,实施文创人员入户工程,开展创意服务。二是人才支撑服务平台。高职艺术教育要向新农村输送合格人才。所谓合格人才,是指“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建设人才。培养这些合格人才,必须创新机制体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切实提高毕业生质量。培养和造就出有创意、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人才,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学院在搭建新农村建设人才支撑服务平台过程中,在专业的建设和课程改造中下功夫。尤其是把部分项目课程的方向和触角伸向服务“三农”中去。比如项目课程《景观及乡舍建设》、《品牌策划与推广》、《淘宝网店运营与管理》等。让我们的老师和学生走进新农村的建设。

2.1 《商业景观设计项目》实施大纲

《商业景观设计项目》课程是本课程是景观专业大三学生上学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选修课程。此项目课程根据项目改革,主要上课内容是针对罗田张家冲乡村的改造设计进行。通过此项目要求学生学会了解和分析乡居环景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涉及的条件:区域文化、便利交通设施、构成人口、消费趋势、经营模式等,对乡居环景建设过程中的发展态势进行深入的探究与分析。了解乡居建设中的功能形式及分类,掌握乡居景观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考虑农村环境的功能性和空间的特性;处理好农村、农民、农业产业三者之间的关系。学生完成本项目,应达到如下具体的要求:了解乡居设计的原则和面临的现状、乡居设计过程中对乡土元素的整理和运用。掌握设计分析能力和手绘表达能力、掌握用sketchup效果图制作、文本和展板的排版能力。对设计方案表现,总平面图、断面图分析及效果图能进行扩初细化,对景观设计的尺寸的感知及控制能力逐步加强,CAD的更加熟练掌握与应用等。

2.2 实施过程及最终效果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对湖北省重点建设的美丽乡村――张家冲,其中一个餐饮空间进行改造。在这个案例中,原有的场地建筑风格明显有自己的特色。室外景观规划自然,道路上没有太多设计,需对道路和景观结合自然条件进行功能划分和道路分级处理。建筑舍内比较破旧、物品堆放杂乱。拥有大量的乡土元素确没有通过设计达到应有的效果,需进行整理。

具体来说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原始风貌,秉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室内尽量少的拆除墙体,空间的分隔以农民家具、白天等软装进行空间区域的限定,以保证室内空间的灵活可变同时也能更好地留存原有结构,体现历史感。通过从周围场地的田间小径元素进行提炼而来的曲线元素结合乡土元素铺装和少硬质景观的做法,不仅能体现其与环境的联系,同时也可以体现包容的文化。

在农村结构简单的建筑和空旷庭院中加入设计,摒弃原来设计中的现代元素和偏离乡土的材质。在乡村,简单才是美学,留白也是一种美的设计,突出的形式感和设计感在这显得格外多余,自然的原生态的才具有亲和力。因此,回归原始,坚持“少即是多”的设计原理,深入乡土设计主题,从朴实出发,回归自然。

2.3 在“乡村合伙人”平台中,高职设计教育对新农村进行智力输出

一些见识过城市繁华,有一些文化知识和经商头脑、组织意识的中青年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真正主人,他们熟悉热爱农村。他们愿意将自己在城市中的原始积累带回家乡。他们的参与一定程度上成了乡村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是也要看见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缺陷,他们或眼界有限,或资金不足,或缺乏审美或缺乏运营头脑和经验。因此,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就是要对他们进行智力输出。

在乡村文创产业的发展中,要注意发动群众和引入社会力量。一些建立好的民宿、餐饮要成立由村民组成的监管部门,同时高职艺术教育可以提供社会力量对村民做培训。因为村民要参与到民宿或者餐饮的经营和管理中来,必须提高管理和服务质量。具体可以进行如下智力输出:对村民进行烹饪、茶道、服务礼仪、传统仪式、插花、食品安全等方面的培训。让村民掌握民宿或餐饮的经营方法,让他们真正拥有一技之长可以真正成为新农村的主人。

在罗田张家冲,农民最擅长的还是农业生产,可是农民在农业销售、最大化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方面力量薄弱。高职艺术教育以《品牌文化建设与推广》《淘宝网店运营与管理》等项目课程为载体,用当地特色农产品比如板栗、红米、竹子、茶叶等为具体案例,教师带领学生做线上和线下运营,以文化创意为突破口进行品牌管理。让农民在有限的耕地条件下获取最大的利益。

总之,高职艺术教育通过选择若干适用性项目课程的建设和改革,探索和积累新农村建设适用人才培养的经验,同时不断加强对农村建设进行智力输出,加大地方高职艺术院校培养新农村建设文创人才的力度。在以上服务平台的搭建和工作的开展中,高职院校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会越来越有地位、有作为、有贡献。

篇5

进入“十三五”时期,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支付中介、盈利模式及一些传统业务等诸方面的冲击日益明显。一直以来,互联网金融凭借自身牢固的客户基础、较低廉的交易成本、前沿的信息数据技术以及广泛的服务范围等诸多优势,开辟了新的金融业态,也进一步巩固了传统金融业的基础地位。面对复杂的金融形势,农村商业银行必须立足于自身的发展现状,有效应对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

1面向农村市场发挥电子商务的优势

农村商业银行是基层商业银行,在发展电子商务方面具有较为庞大的农村消费市场群体。为此,农村商业银行完全可以把业务延伸到电子商务领域,以发挥其独特的金融优势。

首先,要为广大农村居民打造一流便捷的电商平台。构建这一平台旨在谋求更可观的市场份额,绝非追求短期的盈利。如今,农村商行不但要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强大冲击,还要时刻提防同行业者的竞争。基于此,银行要善于从内部攻破“堡垒”,简单地说就是要壮大自己以抢占先机,把那些有着强烈的电子商务信用贷款需求的客户从其他银行挖掘过来;同时还要防范第三方支付企业侵蚀本行业务,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为坚守商行已有的市场份额。其次,积极开发利用手机银行,努力扩大移动支付的市场份额。当前,已有不少农村居民开通了网银,并逐步普及开来。与此同时,手机银行也成为各农村商业银行大力宣传、推广的焦点。谁能在手机银行领域夺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无疑对于减少互联网金融的冲击是大有帮助的。再次,农村商业银行要积极争取同电子商务企业取得密切合作,要把银行的线上业务与客户的线下消费有机统一起来,加强与实体商户的联动,不断丰富服务内容,拓宽服务范围,使客户获得全新的金融体验。

2加强内、外部的整合

2.1树立互联网思维带动内部整合

首先,农村商业银行要将创新力的提升摆在突出位置。要以产品创新体现市场竞争需求,凸显互联网金融特征,加大技术研发和科研投入,把新技术和金融业务的各方面统筹考虑。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为客户的参与拓宽渠道,以更好地体现和满足客户的各类消费需求,为客户提供高效一流的金融配套服务。例如,可打造一站式的金融服务平台,以实现客户个性化、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在已形成的战略联盟的前提下,提高上下游资源的利用和配置效率,形成互补前进、合作双赢的生动局面。其次,要结合互联网逻辑,创建专属金融架构,推动农村传统金融与网络新型金融组织架构的和谐共生。再次,要拓宽营销和服务渠道,由传统意义上的网点营销转变为移动互联营销;树立全新的互联网思维,提高业务办理的便利化程度,不断创新营运思维,推动互联网移动化进程。

2.2加大与同业机构间的竞争与合作力度

商业银行要加大与同业机构的合作力度,推动互联互享互通,以提升行业整体市场竞争力。首先,要与城乡互联网企业取得密切合作,促进优势互补,以占领更广的互联网金融市场。其次,要与各移动运营商取得合作机会,力求把控移动支付的新模式,拓宽移动金融的服务范围和客户覆盖面。再次,要推动同业机构之间的产品营销与信息传递进程,防范业务上的壁垒设置和资源重复性建设。此外,还要与其他商业银行展开对话与合作,逐步减少客户资金跨行流动的成本,推动银行账户间的互通互联,从根本上缓解第三方支付企业“抢夺”客户的现象。

3变革和创新各项业务

3.1中间业务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将进一步加快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的进程,使更多的金融行为由线下转移到线上。为有效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农村商业银行要把握互联网信息脉搏,以满足客户需求,转变以往的运营模式,拓展中间业务的范围,提升业务效率;在支付业务方面,农村商业银行要以增强业务便捷性为突破口,守住被互联网支付业务所“垄断”的C2C业务;在客户开发方面,商业银行要善于摒弃传统的服务模式,特别要降低推动型产品服务规模,着力构建拉动型服务,从客户的便捷性和市场需求出发,善于与客户将心比心,使业务更为直观地体现客户需求。

3.2负债业务

在存款利率方面,商业银行要千方百计提升资本收益,以防存款负债业务的日益流失。在支付平台的建设方面,商业银行要密切与电商企业的合作,积极吸引信息技术领域的优秀人才,强化自身在网络风险及信息技术方面的建设,建设专属支付平台。在客户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商业银行要借助庞大的客户群体优势,在互联网金融未普及的区域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以巩固和扩大市场。互联网金融在短时间内是无法改变复杂金融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的,那些收益较高、风险较高的组织产品,则要由银行供应。农村商业银行必须整合已有的新技术和业务,锐意创新,着力提升自身的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促使复杂金融产品的客观群体更为固定。

3.3资产业务

在大数据时代,农村商业银行要积极开发信用交易数据信息库,加大对农村乡镇企业、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帮扶力度,深挖客户群体以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要依托大数据的体系化运作,加快信用贷款业务的普及。构建一体化的信用贷款服务平台,推动客户管理的网络化趋势。

4将农村规模较小的金融机构改造成为社区银行

首先,要积极改造农村地区广大金融网点,主要包含国有银行在农村建立的各大营运网点等,因其拥有广泛的客户群体和消费资源,也具备必要的机构场所,因此,适合于改造成全新的社区银行。其次,要使农村信用社转变为社区银行,由于信用社在农村的历史较长,具有牢固的群众根基,且擅长经营信用贷款业务,因此,将其改造成为社区银行,可推动农村金融业的繁荣。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商业银行必须精确捕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动态,树立创新意识,积极调整营运战略,注重发挥自身优势,整合互联网技术与银行的主要业务,提升金融服务能力,从而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戌鹏. 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影响及应对策略[J]. 现代商贸工业,2016,13(18):100-101.

篇6

一、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文献综述

(一)互联网与农业发展结合研究

当移动通信技术、计算机、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原本在农业领域分散的线下销售模式与原手工粗放式生产转向线上销售与智能化生产,信息、网络和高科技慢慢融入农业的整个产业链条,包括产、供、销等多个环节,并且带动IT设备、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大数据信息服务等产业链条的全面升级。在互联网对农业信息传递功能方面,汪雷、汪卫霞(2010)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基本分析工具,通过重点分析农业信息的传播内容、传播途径等方面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了我国农业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农业信息传播滞碍的原因与机制[1]。严方(2006)、李志达(2011)、李亮(2013)对“互联网+农业”信息利用现状、存在问题、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2][3][4]。从以上学者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互联网+农业”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首先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同时调动企业、社会、政府的参与,拓展“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从而打开农业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二)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对策建议研究

在利用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方面,朱链萍、张建华、王泽天(2015)等学者从定性层面做出了探讨,从“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支农”“互联网+耕地宝”的多种模式出发,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5][6][7]。赵爱雪(2015)提出农业“互联网+”行动方向[8]。万宝瑞(2015)认为互联网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自然会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作为政府首先应该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资金支持;其次在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方面,要注重物流、互联网金融方面的建设;最后在提升农村信息水平和农民互联网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将农村基层应用互联网与农业现代化连接起来,将信息化渗透到农业政务管理、农产品销售、农业生产等各个环节[9]。从众多学者的研究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利用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要结合本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从政策支持、顶层设计、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开发、电商平台等多个角度来探索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比较落后

互联网与农业的结合首先体现在信息技术方面,但是我国农村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和普及率却不尽人意。首先,互联网技术并未彻底改造农业生产环节以提高生产率。其次,互联网技术并未运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中品质监督和管理过程。最后,互联网技术并没有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打通并整合成精炼而完善的产业链。

(二)农村信息技术人才匮乏导致农民积极性不高

农村教育资源缺乏,对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学习理论知识的能力有限,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农业从业人员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较慢且农民对于“互联网+农业”潜在价值和发展前景没有正确的认识,因此对于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认识不够深刻,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三)“互联网+农业”的相关配套服务发展滞后

完备的物流体系和金融支持是农村“互联网+农业”发展所必备的条件。而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发展所需的农村物流、金融服务等跟不上,如目前农村物流已经实现县城和乡镇全覆盖,但是绝大多数行政村还没有物流点,“最后一公里”问题严重,农民网上经营农产品销售面临发货难问题。金融服务上更落后,目前大多数银行只在县城有网点,在乡镇只有农村信用社或者农业银行,而且大多数网点并没有自动存取款的ATM机,金融服务跟不上,影响农民的网上交易。

三、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互联网+农业”发展的顶层设计

用互联网思维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新体系“互联网+农业”的本质是将互联网技术和思维全面融入农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而不是互联网与农业的简单拼接,是一个渐进的、动态的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顶层设计、分阶段推进。因此,必须从全国层面加强和完善“互联网+农业”的顶层设计,制定“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战略规划,从基础设施、专项应用和服务体系等方面入手,明确入手环节、支持重点、推进措施,用互联网思维方式,将互联网有机融入现代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对“互联网+农业”发展的建设任务进行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形成全国统筹布局、部门协同推进、各市分类指导的“互联网+农业”发展新体系。

(二)加强网络覆盖面,注重发展延伸

要发展农村互联网,首先,是要对互联网金融进行全面覆盖,考虑到目前互联网金融的覆盖速度,传统互联网金融还需要发挥主力作用,要不断地投入,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培养、发展农村金融的主体,并且还要向相对落后的地区进行推进、延伸等,要更大程度地发挥传统金融的作用,增加其规模,有利于将来传统金融向互联网金融的过渡,扩大金融服务的范围,为将来的农村互联网金融打下基础。

(三)利用互联网打通农业各个环节

农村基层应根据本地区的特点,把自己本地区的优势与农村现代化建设连接起来,将互联网渗透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农业只有把金融、物流、销售各个环节都打通,搭建电子商务平台,给予参与的农户以政策、资金的支持,以促进当地互联网行业和农业的相互协调发展,才会促进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建设。

作者:李宏畅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汪雷,汪卫霞.基于信息不对称的现代农业信息传播体系构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7):97-100.

严方.互联网上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与管理研究[D].湖北:华中农业大学,2006.

李志达.基于互联网的农业专家系统发展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1(6):135-136.

李亮.农业个性化门户服务模式研究与实现[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朱链萍.互联网金融优化农村支付环境路径选择[J].金融经济,2015(10):62-63.

张建华.互联网金融对农村信用社转型发展的启示[J].吉林金融研究,2015(4):43-45.

篇7

一、引言

互联网进入我国已经大约有20年时间,无论在经济、社会、能源、农业、医疗、教育和人们的消费习惯等方面的发展都带来全方位深刻的改变。在经济新常态的基础下,我国当前经济已经进入增速缓慢、结构调整的时期,此时“互联网+”逐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并且我国将“互联网+”的地位提升至国家战略的层面,使其成为我国新经济发展的引擎和创新驱动发展的代表力量。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快速发展,互联网思维也逐渐延伸至农业产业各个领域。农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了农业现代化转型升级的必要措施。“互联网+”与农业的深度融合能提升农业产业链的整体效率,促进农业与现代化技术的融合,更新农业产业的销售渠道,以及促使农业与现有资金链、物流链更为畅通。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产业资本的关注,国家政策的支持,显示出了互联网时代下的农业即将面临巨大的变化。因此,在这种形式下,我国生态农业产业链必需以现代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来改变以往效率低、耗能高的生产模式。

二、基于“互联网+”的我国当前农业的发展机遇

(一)互联网技术发展促使我国农业规模化程度不断提升。

截至2014年底的统计,我国耕地流转面积已达3.8亿亩,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28.8%。伴随后续土地流转进入规范化和常态化阶段,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必然提速,而一旦规模化经营成为主流趋势,势必彻底改变现有的粗放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与传统小农生产相比,规模化经营需要大量周转资金、大批量采购农资产品,需要引进信息化管理,这些都会刺激农业信息化、农业生产资料电商和农村金融的发展。

(二)我国的政策促使“互联网+”农业产业的发展

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两大难题。农业生态环境受损,耕地、淡水等资源紧张。因此我国必须要坚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在农村劳动力逐渐减少、人均拥有土地数量偏低的背景下,农业科技进步成为提高养殖、种植效率,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途径。“智慧农业”和互联网农业正成为解决我国农业困局的两大新方向之一。

2015年3月,交通运输部、农业部、供销总社、国家邮政局四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协同推进农村物流健康发展加快服务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其意见进一步细化明确了积极推广农村电子商务的相关政策。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引导农村物流经营主体依托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开展业务,推进农村地区电子商务公共取送点建设,积极培育农产品电子商务,鼓励网上购销对接等交易方式,提高电子商务在农村的普及推广应用水平,降低物流成本。相关规定从政策层面扫清了“互联网+”农业推行过程中最难的物流制约因素。这些都从政策层面为农业互联网的发展扫清了障碍,为现代农业产业互联网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新农人”概念出现促使“互联网+”农业的发展

“新农人”概念是指具备互联网思维,以互联网为工具,从事农业生产、流通、服务进行监管与研究的人。根据阿里研究院的数据统计,截止2015年初,我国“新农人”数量已突破100万人,他们大多受过高等教育、具备宽阔思维、创新思路以及管理能力,兼具互联网意识,愿意回到农村开创自己的事业,投身 “三农”服务。“新农人”的涌入将大幅改善农村市场的人才层次,并起到非常有效的示范效应,进而逐步带动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农业互联网化的发展。

(四)随着互联网在农村的普及,为农业创造出互联网化的技术条件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当前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光纤宽带到村、农村宽带提速工程全面展开,移动网已经覆盖全国342个城市、2055个县及90%的乡镇。农村每百户拥有计算机台数由2009年的7台上升到2014年的24台。通过手机上网的农民数量也在不断提高,截止2014年底,农业部在全国农业系统建设了近40条信息采集渠道,部署信息采集点800多个,形成了60多个行业数据库。覆盖省、地市、县的农业网站群基本建成,各级农业部门初步搭建了面向农业从业者需求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为农业从业者提供科技、市场、政策等各类信息。根据CNNIC对中国移动互联网的研究调查显示,截止2014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1.78亿人,占全部网民数量的28.6%,较2013年底增加了188万人。在各类上网终端中,2014年农村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84.6%,高出城镇5个百分点,这意味这在未来的几年内,农村地区将成为中国网民规模增长的主要来源,手机逐渐成为农村普及互联网和实现信息化的主要平台。

另外,虽然我国的农业生产总体情况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事实上,数据分析技术、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探索几年前就已经开始,而随着相关技术手段的成熟和应用场景的丰富,其技术应用深度和广度已经有了极大的提升,未来发展更加值得期待。

篇8

吉林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近几年来农业经济发展倍受关注。当前吉林省农业发展存在较多问题,比如农业发展没有形成产业链系统,农业现代化程度依然很低等。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农业”已成为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和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如何持续、稳健地推动“互联网+农业”高效发展,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1“互联网+农业”发展中面临的现状与问题

1.1从政府层面来看,缺少对“互联网+农业”的整体规划将现代互联网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给农业发展带来了广阔的空间,是传统产业进行升级的一个契机,是现代科技进步的一个载体,更是我们国家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机遇。但是,是机遇也是挑战,如果不能从政府层面把握机遇,必须会导致“互联网+农业”昙花一现的结局。从目前吉林省“互联网+农业”现状来看,缺乏政策上的统一规划指导,没有形成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的态势,普遍存在着各乡镇一哄而上、各自为政的片面性、局部性发展现状。这无疑大大削弱了“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力度,降低了互联网对农业发展的贡献。1.2从金融层面上看,缺少足够的资金支撑“互联网+农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就是资金支撑。“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少不了营销渠道的发展。而营销渠道的发展又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吉林省农村现有的农村市场营销渠道是一级批发商+二级批发商+零售商模式。各级批发商、零集商及村民之间的付款模式都是以赊欠为主,这也是农村存在的普高现象。而“互联网+农业”模式下,电商企业可以利用现有营销渠道,将产品和服务打进农村,但这种赊欠式的付款模式,是大多数电商企业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因此,农村“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必须有各级金融机构的支持,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到“互联网+农业”当中来,从而促进农村“互联网+农业”的快速发展。1.3从农民层面上看,存在观念上的抵触毫无疑问,农民是“互联网+农业”发展的主体,因此农民对这场变革的态度与接受程度,直接影响到互联网与农业是否能真正的融合,也直接关系到“互联网+农业”在吉林省农村未来的发展态势。因此,能否对农民进行互联网知识的普及、对市场经济知识的普及,把农村建设成“新农村”、把农民培养成“新农民”,是这场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而现阶段的农村,虽然互联网正在逐步普及,但从农村受教育的情况来看,农民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民,他们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大多数农民没有把农业和市场经济联合起来,他们缺乏市场经济的基础知识,看不懂市场走向,不懂如何做出市场预测,从而进行正确的市场决策。更不要说把互联网与农业生产销售相联合。另外,互联网安全问题也是农民最为关心的问题。做为普通农民,他们本身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就较弱,其风险承受能力也低,层出不穷的网络诈骗案件令他们对互联网产生恐惧,习惯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营销模式突然变成鼠标键盘的操作,这些都是令他们难以接受的。任何一个小小的网上操作失误可能会使其蒙受较大的经济损失,这一点无疑会增加互联网在农业领域的普及难度。另外,农业不同于其他行业,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对于这种不可抗力造成的风险和违约也是农民无法承受的,因此很多农民对“互联网+农业”的营销模式存在观念上的抵触。1.4从农村基础设施来看,缺乏支撑“互联网+农业”必要的信息设备农村“互联网+”的发展,离不开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从全国目前情况来看,普高存在的现象是农村地区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还很薄弱,全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不到30%,没有通宽带的农村数目达到5万多个,家庭拥有计算机的数量比例则更低。没有用过互联网、甚至不知互联网为何物的农民数量更是高达70%。从这些数据来看,我国要发展“互联网+农业”确实是任重而道远。从吉林省情况来看也不容乐观,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也比较低。大多数会使用互联网的都是出外打工的年轻人,这些不利条件限制了吉林省“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另外,还存在着农业数据资源不健全、利用效率低、数据分割严重等现象,大多数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信息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还有一定距离。

2吉林省“互联网+农业”发展中的几点建议

2.1从政府层面制定吉林省“互联网+农业”发展战略规划。政府要从管理层面进行统一规划,制定发展战略,从而推动“互联网+农业”发展。首先要制定有利于“互联网+农业”的政策规划,从政府方面的扶持、税收方面的减免、金融机构的融资等多角度推动其发展。过关农村信息化网络平台和服务中心的建设,积极推动农产品在生产流通领域的互联网化,建立农村大数据应用中心,对各类农业信息进行汇总和开发。其次就是要推进吉林省农村地区的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是“互联网+农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一要把“村村通”工程落实到底,二要加快研发适合农村使用的低成本智能终端机器,三是集中一批具有电脑知识、电商知识和懂市场营销管理的人才,对农民开展有计划地培训,使农村在技术上掌握互联网的同时,在思想上认同“互联网+农业”,将“互联网+农业”打造为能够切实推动国家经济社会持续、高效、稳定发展的新引擎。

篇9

近年来,随着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电子商务的规模扩大以及相关政策的推动,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逐渐兴起。但目前互联网金融在农村的发展仍然面临诸多阻碍。

第一、供给与需求不匹配。农村互联网金融存在着供给不足、农民实际有效需求不足与难以满足并存的问题。供给不足表现为三方面。一是农村金融机构在产品创新、服务水平等方面实力较弱。二是农村互联网金融普及度低。三是农村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较脆弱,农村互联网金融机构良莠不齐。从农村居民对互联网金融的需求侧来看,一方面,随着部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农民及村镇企业对互联网金融的需求逐渐上升,但目前针对“三农”的理财产品缺乏,针对“三农”的贷款发放不足。另一方面,受传统意识、习惯以及网络诈骗事件频发的影响,部分农村居民对互联网金融难以信任,拒绝接受互联网金融。

第二、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发展基础条件相对缺乏。首先,互联网金融直接依托互联网技术及设备,而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终端设备缺乏,直接导致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低普及率。其次,农村地区的大数据残缺,不利于互联网金融机构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分析客户、实现精准经营。再者,农村地区的征信系统缺失,农村居民的信用意识较薄弱,其贷款需求难以满足。此外,农村互联网金融人才缺乏,致力于农村网络金融理论研究、产品研究的研究人员较少。

二、互联网金融助推农村普惠金融的途径

在农村实现互联网金融的进程中,专门针对“三农”的互联网金融机构不断出现,而一般性互联网金融机构也在农村地区获得快速发展。专门针对“三农”的主要的市场主体包括:传统农产品龙头企业,涉农电商平台,涉农网络金融借贷平台、涉农网络保险公司等。与此同时,并非专门针对“三农”的一般互联网金融机构,如网络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等,对农村互联网金融的普及起了关键性作用。

(一)传统农产品龙头企业主动互联网化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一些传统的农业龙头企业综合主动运用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思维,凭借其客户与资源的积累,建立起农村互联网金融生态圈。如中国农业巨头新希望推出的希望金融,致力于为集团的上下游产业链提供金融配套服务。希望金融通过与厦门银行合作,为农户、经销商等提供支付、借贷、保险、理财等服务。

(二)电商平台开展农村互联网金融业务

主要代表电商为阿里巴巴、京东。2014年,阿里巴巴开启农村互联网金融试点工作,通过在农村设立站点与服务中心、开展网络代购等业务,试图培养农村居民的网络消费习惯。2016年,蚂蚁金服专门建立了农村金融事业部,将为“三农”提供全方面金融服务。

(三)互联网金融借贷平台为“三农”提供服务

一些专注“三农”领域的网络贷款、网络众筹平台不断出现,致力于为农业领域提供借贷服务。目前,为“三农”提供服务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随着互联网监管的逐步完善,网络贷款、网络众筹平台正面临严峻的淘汰与竞争机制。

(四)互联网保险机构推出针对“三农”的保险产品

农业互联网保险以服务“三农”为目标,为“三农”提供多样化、场景化的创新性产品。2015年,农业部启动实施“互联网+”“三农”保险行动计划,整合国家农业大数据开发中心、农业信息化基地等,为农业互联网保险创造更优质的环境,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将目光转移到“互联网+三农+保险”上来。中国第一家专业农业保险公司――安信保险,由传统线下保险公司转变为互联网保险,其服务范围由上海扩展至全国。随着越来越多农业互联网保险机构的上线,“三农”将得到更多保障,从而获得更稳定的发展。

(五)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提供新型支付服务

近年来,人民银行致力于提高农村地区的新型支付服务的覆盖率。商业银行联合第三方支付服务机构,开展“助农取款服务点+移动支付便民服务点”模式的试点工作,部分偏远农村地区实现了新农保、新农合、电视费、固话费、手机费缴费等便民服务的覆盖。此外,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开始接受网络消费,从而加入电子支付的队伍。

三、互联网金融推动农村金融发展的建议

(一)推进农村互联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村偏远地区的互联网覆盖率,鼓励农村居民购买智能手机等移动客户端,为进一步扩张互联网金融空间界限做铺垫政府与商业银行要共同努力,使金融深入基层,让更多农村居民享受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

(二)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完善农村互联网金融系统

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及实际状况,依托大数据技术,为农民提供更多互联网场景式服务。同时要培养农村互联网金融人才队伍,主动深入农村群众,借金融与互联网工具解决农村居民的实际生产、生活难题。

(三)完善农村征信系统

要通过建立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为中心、地方性征信系统与商业性征信机构共同补充的农户信用体系,来推动农村信用借贷的发展,使缺乏抵押品的农户可以享受消费贷款、生产贷款等。此外,也要完善失信惩治制度,对违约行为进行强有力的制约。

(四)加强对农村居民的宣传和教育

篇10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农业发展;普惠政策

一、互联网金融特点分析

(一)交易成本低廉互联网金融模式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移动支付、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技术,只要是在线用户,其工作、生活、消费都是基于云计算的架构与环境,每个用户包括企业和个人,其消费情况,信用情况等信息都在“云”中收集、计算,这使得资金的供应方和需求方可以提前通过互联网收集自身所需要的信息,全面了解交易者的经营状况,市场定位,社会信誉以及社会形象,并根据自身要求筛选出符合条件的交易者,减少了中介机构,中间不再由银行、券商、交易所等协调,自然降低了交易成本。除此之外,在信息透明的互联网交易平台上,交易双方得到的信息也是透明的,双方可以充分沟通,打破了信息的不对称性,减少了时间和精力的耗费。

(二)覆盖范围极广正如上述所言,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资金交易成本低廉,并且互联网金融没有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资金交易双方可以随时随地的在互联网交易平台上自行交易,所以互联网金融比传统金融聚集了更多的用户,比如2013年作为互联网和基金理财产品融合创新的最新成果的支付宝在上线六天内就达到了百万用户。互联网金融使金融模式从极少数金融精英掌握的传统模式发展成更加大众化的公众参与模式,公众只需要通过网上注册认证就可以参与到交易中,同时享受着资金交易带来的巨大收益,极大程度上提高了金融交易的覆盖范围和资金的有效配置,同时使普通公众百姓得到好处。

(三)发展速度飞快基于大数据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秉承着让客户有极致的用户体验的精神,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以客户需求为基准,设计提供个性化,高灵活度产品,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吸引了大量用户,发展速度极快。就拿支付宝来说,从2013年6月到2015年4月22日支付宝钱包活跃用户突破2.7亿。

二、互联网金融与农业结合发展

正如上述所言,互联网有交易成本低、覆盖范围广、发展迅速等优点,凭借这些优点互联网已经在零售、医疗等传统产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接下来互联网将要改造的传统产业会是农业。相比于其他行业而言,农业有非常突出的特点:第一,中国农村范围大,市场空间大,但是产业发展模式比较落后,农民由于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等原因不能及时了解农业发展信息,这导致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融资困难;第二,就目前来看,农村农户多分散少集中,产品规格不一,没有形成产业规模,不能有效利用规模效应,销售渠道单一;第三,农民生产资料交易环节多,大量的流转环节和中间商的介入导致交易成本大幅度提高。由于历年来全国“两会”都聚焦农业板块,各项惠民政策不断提出,互联网企业正加速进军中国农村,农村互联网金融及农业信息化领域的个股表现强势,但是互联网金融如果想要在农业发展方面取得成效则必须缓解这些问题。

(一)解决农民、农资经销商融资问题与大多数国家一样,我国在农村金融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发展环节相对薄弱,农村面积大,基础设施落后,金融服务站点较少,农村信用制度不健全等,这些都导致了农民和农资经销商融资困难,农村金融发展相对落后等问题。而互联网金融恰好可以缓解这一类现象。依靠大数据和云计算,农民和农资经销商的每一笔交易包括收付款、收发货等信息都被有效收集,并以此为依据建立农村信用体系,资金供给方与需求方通过收集用户信息,筛选匹配符合自己要求的用户并与其交易达到投资或者融资目的。除了阿里金融,新希望等,P2P网贷平台翼龙贷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翼龙贷将目光聚焦在“三农”和互联网金融扶贫上,它以金融扶贫作为平台发展定位,精准扶贫,越是落后的农村地区,也恰好是互联网、移动终端可以达到的地区,金融需求也旺盛,同样这些地区又是一片给互联网那个金融留下广阔发展空间的地区,到2016年九年来其交易额达到250亿元,服务了50~60万农户,这其中包括合作社形式和家庭农场模式。翼龙贷在农村地区的成功实践证明了互联网金融对激活农村经济的可行性,互联网金融未来将会在为广大农村地区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二“)合作社+家庭农场”模式实现标准化生产、销售合作社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最佳载体,而家庭农场简单来说就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业市场经营主体。“合作社+家庭农场”主要由四种呈现方式,“合作社+家庭农场+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超市”、“合作社+家庭农场+直销”、“家庭农场+合作社+合作社自办加工企业”。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然后集中到合作社,最后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集中销售,以合作社为依托与公司或者超市等签署协议,达成交易。通过互联网使产品规范化、标准化,同时合作社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商品介绍和展示,吸引上游企业投资。

(三)电商模式:减少农产品、农资流通环节就目前而言,农资等生产资料大多是由商线下销售,化肥、尿素、碳胺等农资产品从生产到到达农户手中要经历多个中间商,有中间商插入,就会增加成本。而互联网一个最大的优点即信息透明,可以直销,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农户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从生产商网站自主购买所需要的农资产品,直接送货上门减少中间流通环节,降低成本。此外,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资金短缺的农户,可以凭借信用记录进行赊销,到约定日期还款付息。农产品的销售也是同样的道理。这种电商模式在广大农村尚未普及,电商需求远远不能被满足,这也为互联网金融留下了充分的发展空间。

三、结语

互联网金融模式是未来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更是驱动着各类资源涌入农业,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普惠政策利好的形势下,互联网金融与农业会碰撞车更多火花,带来更多社会效益,惠及更多百姓。在此过程中,互联网金融与农业的碰撞也会遇到的问题,只要及时给出对策,把握住普惠精神,相信互联网金融能够在农业领域健康发展,进而推动我国整体经济的繁荣。

参考文献

[1]李蓉.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4.

[2]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2012.

篇11

1 引言与文献综述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技术和金融功能的有机结合,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在开放的互联网平台上形成的功能化金融业态及其服务体系,包括基于网络平台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服务体系、金融组织体系、金融产品体系以及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等,并具有众筹、P2P网贷、第三方支付、数字货币、大数据金融、信息化金融机构等金融模式。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90年代~2005年左右的传统金融行业互联网化阶段;第二个阶段是2005 - 2011年前后的第三方支付蓬勃发展阶段;而第三个阶段是2011年以来至今的互联网实质性金融业务发展阶段。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国内互联网金融呈现出多种多样的业务模式和运行机制。本文围绕众筹、P2P网贷和第三方支付等互联网金融模式,探讨其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提供的动力分析。

 

我国目前处于农村向城镇化转型的重要阶段,判断一个区域是否达到城镇标准的重要指标来源于人口指标和经济指标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指标都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及农民增收息息相关。根据发改委报告我国2015年城镇化水平达到56.1%,比2014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49.7%上升了6.4%,城镇人口增加数达到8755万人,从这一数据可以间接看出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之快。地区经济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和居民的增收,在农村一直处于资金借贷困难和供给不足的情况下,互联网金融平台无疑给农村地区解决资金需求提供便利,发展迅速的电子商务和第三方支付平台也给农民增收提供有利的渠道。

 

很多学者已关注互联网金融对农村经济或农业发展提供的机遇,范琳、王怀明(2015)通过研究农业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分析农村地区融资渠道单一,融资风险偏大且融资成本高,可抵押资产匮乏等现状,认为互联网金融提供的基于大数据的小额贷款、点对点融资、大众筹资等模式能够满足农业中小企业的多样化需求。江维国、李立清(2015)通过分析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模式创新,表明互联网金融拓展资金供给新渠道,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模式具有契合性,提出应优化互联网金融融资软环境的建议。李国英(2015)通过研究“互联网+”与现代农业产业链与商业模式的关系,得出互联网将转化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电商及农村消费品电商加速现代农业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以上研究可以看出,相关学者从两个方面研究互联网金融与农村发展之间的关系,一是互联网金融模式为农村资金需求提供新渠道,一是互联网平台为现代农业产业提供发展动力,本文从这两个方面分析互联网金融模式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2 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必要性分析

 

我国农村地区资金需求的满足一般来源于自己财富的积累,即今年所需农业生产投入来源于往年农产品销售收入,这笔资金还要满足农民日常生活和农业企业经营所需,这种资金循环使用模式就是内源融资模式,内源融资最大的缺陷是影响扩大再生产。随着科技发展和技术进步,现代化农业产业对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率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是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挑战,需要农民改变传统仅依靠手工作业的生产模式,引进更加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资金问题就成为发展现代化农业产业的障碍。我国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农民和农业企业的贷款数量较少,原因主要是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大,农民还款的保障是农产品的销售收入,如果遇到当年气候灾害和意外事故,农民不能按期还款的可能性很大。第二就是可抵押资产的困乏。对于农民个体来说,土地公有制度基本决定了其没有抵押物;农业企业的厂房和设备价值相对来说偏低,对于借贷资金数额微不足道;传统银行借贷渠道对于农户和农业企业苛刻,互联网金融平台提供的众筹、点对点借贷方式扩展了农村地区的资金来源。

 

3 农村互联网金融模式分析

 

众筹是指中小企业通过互联网平台向社会公共募集资金的融资模式,是一种较新的创业投资代表,其资金来源不再局限于银行、基金等传统的金融机构,民间资本成为主要的来源,具有注重创意、进入门槛低、操作简便等特征。点对点融资即大众普遍了解的P2P( peer to peer) 网络信贷模式,该模式对现有银行体系进行了有益补充与完善,避免了传统金融体系在选择贷款受益方时对中小企业存在歧视的问题。根据2016年网贷平台发展指数评级结果,排在前10位的P2P平台截止目前成交额分别达到:红岭创投796999.15万元、网信理财482531.79万元、鑫合汇333344.42万元、PPmoney329028.65万元、微贷网283868.32万元、链家理财193767.1万元、团贷网188309.24万元、小牛在线187595.47万元、翼龙贷139759.40 万元、宜人贷133791.63 万元。

 

通过发挥互联网的技术优势,互联网金融为农业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加平等的、低门槛、便捷的融资平台。在该网络平台上,农业中小企业只需完成注册便可以平等地获取所需的发展资金。从点对点融资模式来看,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职责是审核每一笔贷款申请,在对申请者的管理水平、经营效益等方面考察后再进行贷款发放。对于众筹模式来说,资金拥有者亦是通过互联网金融企业提供的网络平台对自身较为感兴趣的项目与创意进行投资,将社会闲散资金聚集起来。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通过哪种互联网金融平台都可以有效的帮助信用好、有规划的农民及农业企业获得所需资金,为满足发展现代化农业产业和建设现代化农村奠定基础。互联网金融除了满足农民资金需求,在现代化农业产业链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农业生产源头生产资料、到生产成品农产品的销售,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模式—即电子商务平台,为农产品流通带来极大的支持。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模式就是农民或农业企业把自己生产的产品运输至农贸市场,或者直接销售给批发商或零售商,自己能赚取的利润很少,中间商把产品拿到市场以高价销售获取大量利润。电子商务平台的应用,让农民能把农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没有中间商在其中剥削利润,农户能够得到销售直接收益,消费者也能获得更物美价廉的农产品。从目前大众使用广泛的电子商务平台来看,越来越多的电商平台开始销售农产品。从最初就涉猎农产品的淘宝网、一号店,到转型增加农产品销售的京东商城、当当网、亚马逊,包括现在超市电商平台如大润发超市的飞牛网、以家用电器为主的苏宁易购和国美在线等都开始涉及农产品。

 

4 结论及建议

 

农村地区生产经营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传统农村借贷存在固有的困难,由于缺乏信用记录,征信难,难以通过传统金融机构获得服务;单笔借款金额小而分散,成本高,难管理;无担保,缺乏抵押物,纯靠信用;这些都是农村地区农户和企业难以满足其资金需求的原因。农业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给农户和企业提供新的思路,农户和企业规划出有创意的发展方案可以通过众筹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创意,有兴趣和有资金的投资者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对项目进行投资;或者通过在P2P平台通过注册表明自己资金需求,能承担风险的投资人把闲置资金使用权让渡,通过承担高风险获得高收益。有了资金的农村地区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扩大再生产的农产品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扩大销售渠道收回资金,这是互联网金融平台良性资金循环模式。

 

篇12

目前农业的发展面临着分散化经营,农村基础设施滞后,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等阻碍,一时间难以解决。将“互联网+”思维引入农业领域,则提供了农业发展的新引擎,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现状的同时,助力农业发展。因此“互联网+”农业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互联网+”农业综合起来,主要可归纳为三种模式:一是互联网技术深刻运用的智能农业模式,二是互联网营销综合运用的电商模式,三是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的产业链模式,而且这三种模式呈现梯次推进的状态。本文将通过对“互联网+”农业发展影响因素权重的分析,以及通过对东北三省的实例分析为“互联网+”农业模式的发展提出建议。

一、“互联网+”农业发展影响因素

笔者团队通过实地走访并结合以往文献将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计算机拥有量(台)X1、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移动电话拥有量X2(部)、农业机械总动力X3(万千瓦)、农业增加值X(亿元)及第一产业从业人员X5(万人)作为影响“互联网+”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基于熵权法的指标权重运算

(一)数据处理

在数据处理方面主要为归一化处理,消除量纲的影响:

三、东北三省“互联网+”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综合评价

笔者团队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4)整理出东北三省“互联网+”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具体数值,并根据其数值计算出相应权重。

即在关于“互联网+”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评价中,黑龙江省表现最好,辽宁省次之,吉林省表现一般。东北三省在 “互联网+”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综合评价中表现均不理想,主要体现在“互联网+”农业发展存在短板,其中农业基础最好,农业机械化最高的黑龙江省,在网络配套设施建设方面实力较弱;而网络配套设施建设较为完善的吉林省,其农业基础及自动化水平不够发达,制约了其“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各地区应针对自身短板选择加强自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或网络配套设施建设,以为“互联网+”农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四、结语

在对“互联网+”农业影响因素的评价分析中,应着重考虑各因素对其的影响程度。“互联网+”农业这一概念尚属于新生事物,学界对于其的研究尚不完善,在此情况下应尽量避免主观判断。熵权法这一赋权方式以一种客观的方法对各影响因素进行权重的确定,一方面使“互联网+”农业影响因素的评价分析更加简便,另一方面使“互联网+”农业影响因素的评价分析更加准确。

参考文献:

篇13

互联网金融是依托大数据在互联网平台上开展的金融服务,包括众筹、第三方支付、P2P网贷、金融机构互联网化等模式。我国互联网金融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以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化为主要发展模式;到2005年前后,第三方支付逐渐兴起并迅速占领市场;2010年以后,互联网金融逐渐从发展走向成熟,呈现实质性的互联网金融发展。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正处于向城镇化转型的关键时期,而是否达到城镇标准最为重要的判断依据则是人口指标和经济指标。我们应该注意到,不论是人口指标还是经济指标,都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人均收入密切相关。当农村地区发展资金不足时,地区经济发展将滞缓,而多种模式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为农村地区发展提供了资金便利,也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渠道。

一、在农村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必要性

我国农村地区资金使用模式一般是将往年农业产出的收入作为今年进行农业生产所需要资金的来源,以资本积累满足生产、生活所需;这种模式最大的弊端是将对再生产扩大产生严重影响。

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不断变革,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遭受到挑战。现代化农业不仅对农业生产设备和技术、农业生产效益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手工作业的生产模式无法满足现代化农业生产需求,农民需要引进更先进、更具技术含量的现代化农业生产设备,于是,资金就成为阻碍现代农业发展的P键性因素。虽然国有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有一定数量的金融贷款业务,但总体而言,尚处于供需严重不平衡的状态。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影响农业生产的不可确定因素较多,例如气候。农民资金的最大来源则是依靠销售农产品获得,一旦某年因自然因素、气候因素受灾,严重影响农产品的收成,农民将无法按期还款。贷款可抵押物缺乏或价值较低。农村土地是集体共同所有,无法进行抵押,而用来进行农业生产的厂房或设备价值又较低,无法进行大笔数额的贷款。基于传统国有银行借贷渠道的苛刻,互联网金融借贷模式则是弥补其不足,进一步拓宽了农村金融借贷市场。

二、农村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

众筹是一种借助互联网平台筹款项目并向公众筹集资金的模式,其具有低门槛、多样性、对大众依赖性较强、注重创意等特点。众筹不分身份、地位、性别、年龄,只要是具有创造力、能够吸引大众进行投资的项目都能够进行众筹。其资金来源既包括传统金融机构,也包括民间资本。其中,民间资本是最主要的来源,公司、企业或风险投资人较少参与。

P2P,英文是person-to-person,意为点对点融资,是一种新型的民间小额借贷模式。它将小额的民间资本积聚起来借给有筹资需求的人群。P2P最大的优势是避免了现有金融机构体系在选择贷款对象时可能出现歧视等弊端,对金融机构的体系进行了补充和完善。2016年P2P网贷平台成交额排名第一的红岭创投投资近80亿元,排名前十位的平台共投资近300亿元。

与前两种筹资模式不同的是,第三方支付是支付结算模式。具体来说,第三方支付就是具备良好信誉和较强实力的第三方,在与国内外各大银行进行签约后,成为买卖双方进行支付的中介。买方在购买商品后,将货款打到第三方账户中;当买方确认收货后并通知第三方后,作为中介的第三方方可将钱款转至卖方账户。

三、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

互联网为农业金融行为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和传统融资平台相比,互联网金融更加平等、便捷,门槛也更低。在这个平台中,需要进行融资贷款行为的农业中小企业,只需在平台中进行注册即可获取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众筹模式中,需要筹资的中小企业在互联网中自己的项目与创意,资金拥有者或金融企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进行投资。而P2P融资模式中,P2P企业在接受到农村中小企业的贷款申请后,对其进行审核后即可进行贷款发放。审核的关键点时申请企业的管理水平以及经济效益等方面。无论是哪一种互联网金融平台,更加注重的是项目的可行性和经济效益,而非抵押物,从这一点上看,有效避免了传统金融信贷平台的弊端,信誉良好的农民或农业企业可以简单便捷的获取发展所需资金,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二)互联网金融促进农产品产业链的完善

互联网金融模式中的第三方支付能够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生产资料到农产品销售全过程。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模式是农民或农业企业将农产品运输至农贸市场进行销售,或是直接将农产品出售给中间商,自己仅能够赚取很少的利润。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农民或农业企业能够略过中间商将产品直接出售给消费者,通过省略中间环节获取最大的利润;消费者也能购买到物美价廉的农产品。在对当前各大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分析研究后,我们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平台开始涉猎农产品。无论是以图书起家的当当网,还是以电器著称的苏宁易购,都在逐步转型升级,增加农产品销售。

四、结语

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但是由于征信难、缺乏信用记录、抵押物价值小等原因,农民或农业企业难以通过传统金融平台获取资金支持或服务。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农民或农业企业规划出有吸引力的项目,并在众筹上进行展示,吸引有兴趣和投资意愿的投资者进行投资;或是在P2P平台上进行注册并资金需求,投资者通过承担风险以获取较高收益;也有一些地区有条件的地区,借助电子商务平台进一步扩大销售渠道,并获取较大的利润。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在农村发展互联网金融不仅有助于促进农业资金的良性循环,而且有助于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互联网金融仍应以征信作为支撑,并且需要控制好融资风险和互联网第三方支付风险,才能真正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