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1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农业技术发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U4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9-0320-01
一、前言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农业耕作产出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为人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和生存物质。一方面我县水资源缺乏,并逐年减少;另一方面我县旱地幅员辽阔,土地资源相对丰富[1]。这就使得发展旱地农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通过运用科学技术来保证农作物稳产高产是发展旱地农业的重要途径,所以对旱地农业技术的研究变得举足轻重。
二、限制旱地农业发展的几个原因
在长期的旱地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在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旱地农业技术包括了种植制度的选择,抗旱或耐旱作物品种的选育技术,、培肥地力技术、旱作栽培耕作技术、化学剂调控技术及节水灌溉技术等。但同时在长期的耕作过程中,也暴露出现有技术的局限性。
1.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
影响旱地农作物生长的因素包括:水分、光照、土壤条件等。土壤水分状况决定着旱地作物的需肥量和从土壤中吸收养分的能力。在我县旱地农业分布区域限制旱地农作物生长的原因主要有四个:一是土壤板结,保水力下降,肥力低;二是地下水位降低,水资源匮乏,作物吸收下降;三是降水季节变化率大,供水不及时;四是水土流失严重,蒸发量大。水分和肥力是作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重要生存条件[2]。作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肥力种类的吸收情况不同,追加肥料的种类和数量往往取决于作物的种类和生长时期。
2.耕地撂荒现象严重
虽然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例如取消农业税,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的发展,非农劳动的收入水平高于农业劳动,在加上农业基础设施滞后等原因,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耕地撂荒的耕地呈现越来越多的趋势。耕地撂荒现象严重,导致耕地面积急剧的减少,大量的土地闲置[3]。杂草丛生,土地的肥力减弱,水土流失,沙化现象出现。
3.栽培模式陈旧
传统的栽培模式结构单一,土地利用率低。有限的土地上种植单一作物,例如玉米或小麦,利用局部空间,光照面积较小,造成自然资源的浪费。多年种植同一作物,还会使土壤中矿物资源利用单一,造成某一物质缺乏,土壤的肥力下降,板结成块。此外,单位亩产出值有限,投入产出相符,单位耕地的效益较低。
三、旱地农业技术发展趋向
通过农业新技术和种植模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单位耕地面积的产出量已经成为旱地农业的发展趋向。我县农业技术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进步。
1.应用地膜覆盖
在土地较为干旱的地方,采取地膜覆盖能够有效的保护农作物所生长环境之中所需要的水分,从而能够在较为干旱的土地之中种植一些不特别依赖水资源的农作物,导致在同样的土地之中也能做到每年的农作物不一样,从而做到养地的作用[4]。
2.半旱地农业技术
半旱地技术可以理解为选择合适的作物生长阶段,进行适量的缺水灌溉,以达到节水保产的目的。同一作物品种,各个生长生理过程对水分的需求量不同,各阶段水分亏缺对与产量形成的影响程度不同。不同作物和品种的抗旱性和水分利用效率存在显著差异。利用作物品种的需水量特点进行水分的供应,可以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在适度水分亏缺环境中生长的作物较在充足水分条件下生长的作物对干旱的来临有更强的适应能力,从国内外已有研究结果可以取得这样的认识:干旱缺水不一定降低产量[5]。这是由于许多作物在适度水分亏缺环境中生长的作物较在充足水分条件下生长的作物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半干旱技术既可以节约大量用水,又可以使最终产量基本不受影响。通常的实施措施为有限灌溉、根系分区交替灌溉等。
3.水肥耦合技术
水分和肥料是作物生长必须的条件,作物生长需要一定的水分和肥料供应, 因此研究水肥耦合技术十分关键。通过测定土壤中肥力和水分含量,再根据作物生长特点及需肥需水规律,建立以肥、水、作物产量为核心的耦合技术模型[6]。可实现合理施肥、充分发挥水肥协同效应,提高抗旱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水肥耦合技术可以同时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4.选择优良品种
没有好种子,仅仅有好的农作物生长环境,无疑是巧妇然难为无米之炊,所以在对土壤环境采取一定的处理之后,还要选择好的品种来进行种植。这样就能够起码在种植农作物的开始就做好第一步,能够为农作物高产做好准备。另外优良品种的选择是有一定的方式方法的,因为当地的环境较为干旱,所以首先在农作物的选择上就要选择适应当地土壤环境的农作物,不能选择一些喜好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农作物,那样就事与愿违了。另外根据当地的突然环境选择农作物也是需要将种子进行一些对比实验或者筛选的方法来选择出一些较好的种子进行种植,以便发挥优势,实现干旱土地也能高产的目的[6]。
5.增加物质投入
杜宇不同的农作物要采取不同的耕作方式,并且要根据其作物的生长环境来选择正确的施肥方法和周期。摘要的技术方法有以下几种:1)目标产量施肥法,主要是根据农民对于作物的产量需要来进行给定的肥等物资的投入;2)集中施肥,主要是根据作物的不同来进行统一的集中施肥方法;3)不均匀施肥法;是用于一些比较特殊的作用,是一种有选择的施肥方式方法。只有根据特定的农作物,农民的需求和土壤的具体情况才能够决定施肥的具体方法,做到即高产又养地的效果。
四、结束语
为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单位耕地面积的产出量,我县农业技术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导致大片土地撂荒现象的出现,农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发展集约型土地经营模式成为新的土地政策导向。这种模式有利于土地集中种植、合理种植、机械化种植,也有利于新型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增加土地种植效益。
参考文献
[1] 阎波.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J].《农村经济与技术》,2016(12):23-24.
[2] 胡立峰.麦/玉两熟区农作模式分析及轮耕模式探讨[J].《中国农机化》,2016(12):243-246.
[3] 刘和俊.农村耕地撂荒问题透视[J].《农村经营管理》,2016(11):24-25.
[中图分类号] S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5-0294-01
进入新世纪以来,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高度关注的问题,全球性的缺水和干旱问题越来越严重。而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对水资源的需求很高,最近几年,节水问题逐渐成为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重点研究的问题之一。在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发展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对确保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居民正常用水以及保护生态环境平衡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现阶段我国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的发展正处于一个传统技术和高科技技术相互融合和发展的阶段,在这个关键时期,如何确定我国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的研究和发展重点,对于我国现代节水农业的发展目标以及确保我国农业用水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和粮食生产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研究现状分析
在我国节水经验不断积累和实践的农业生产过程中,我国节水农业技术创新和研究成果的应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技术研究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大的瓶颈,主要表现为我国现有节水技术还不能为建立一个现代高效节水农业体系而提供完善的技术支持,在经验和数据不断积累的基础上,缺少对节水农业发展相关的应用技术研究。在节水技术研究和发展过程中,依然缺乏有效地监督和管理,缺乏规范化、定性定量以及综合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在我国节水农业系统中,节水设备不能紧跟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的步伐,很多设备都比较落后,在使用过程中表现的很不稳定,而且出现故障的概率很高。此外,我国节水设备的研究还不是很令人满意,很多节水材料和技术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同时,我国的现代节水农业技术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制度,对农业节水的信息技术的传播比较落后,其信息的可靠性也比较差,相关的技术人员对节水农业技术不是很重视或者说重视程度不足。
2 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2.1 积极利用生物技术充分挖掘作物本身的节水能力
现阶段,研究比较热门的节水技术就是对作物自身的接水潜能进行全面的挖掘和开发,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自身就具备了一定的节水能力,因此,在进行生物技技术节水方法研究过程中,应该对作物的自身生物调节作用进行分析,将其应用到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中去。在研究过程中应该从作物自身生物技能入手,在做好作物生物节水技术的同时,还要切实提高农作物的茶凉以及对水分的利用率。最终保证将水是从传统的湿法生产转变为高产量、高品质变化的关键技术。
2.2 非传统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技术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非传统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技术也就是区别与传统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技术。在非传统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技术中研究比较热门的技术主要包括了天然雨水收集、储存和利用,对生活污水能进行净化处理后循环使用,苦水和咸水经常处理之后回收利用,这些技术都已经成为了我国乃至世界各个国家重点研究用于解决农业用水危机的主要研究领域。同时这些节水技术也成为社会大众广泛关注的热点。我们在进行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研究过程中应该对上述的几个技术进行充分的研究。
2.3 节水技术研究过程中逐渐融入了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
随着计算机产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以及智能技术等的高新技术逐渐的应用到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中,这些高新技术与现代节水农业技术进行完全的融合和发展,使得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研究逐渐的进入到了科技化和智能化领域。目前,在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中,融合高新技术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对作物的生长情况进行模拟,通过对作物生长周期进行模拟发现作物的节水点在那个阶段,然后在作物种植过程中就能根据模拟的节水点采取相应的节水措施;其次,通过利用现代智能技术,对本地区的气候环境等多个方面的节水因素进行实施的管理和控制;最后一种就是利用3S循环技术对作物的需求情况进行实时动态的监测,对作物生长的蓄水情况进行智能监测,并结合有效地动态信息管理、采集、传输和分析等技术的应用对需要灌溉的农作物面积进行有效地灌溉处理。
2.4 新材料和设备不断的应用
在未来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的趋势采用功能齐全,能耗低,环保、经济节约以及智能化的控制技术,利用先进的生产和制造技术,不断促进现代节水产品的研究和开发,提高产品的应用性能,保证设备和产品能够更好为现代农业建设发展而服务。
3 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发展建议
3.1 积极宣传,统一思想,提高认知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水资源缺乏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我国农业发展缺水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很多人在使用水资源过程中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还会对水资源造成污染。因此,在节水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我们做好对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宣传和教育工作,让社会上每一个成员都提高节约用水的意识,节约用水从自身开始,在社会上还要积极的宣传和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这是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得以全面实施的思想方面的准备。
3.2 多部门联合工作提高农业用水的效率
农业生产中节约用水不单单是农业部门的事情,还包括了水利部门、气象部门、环保部门以及政府宣传部门和行政部门的支持。提高农业用水的效率紧紧依靠一个部门的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对于上述的各个部门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建立综合协调办公机构,从组织角度出发为部门联合创建一个必要的条件;其次,按照项目管理的办法联合其他部门组织和实施;再次,制定完善的各个部门都能参与其中的规划方案,为保证多个部门协同合作奠定坚实基础;最后,充分发挥地方各个部门的作用。在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发展过程中只有保证全面发挥各个部门的积极性,才能保证工作顺利的进行下去。
3.3 强化对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现代生物节水是利用和开发生物体自身的生理和基因潜力,实现了农业节水的目的,其特点是研究时间长、难度大,应用中投入小而效益高,潜力大而应用前景广阔。因此,在今后应把现代节水技术的研究,作为农业节水的重点来抓,不断促进现代的节水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和推广。同时针对目前农民,对现代农业节水技术了解的不多,认识不足的现状,加大示范和推广力度也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吴普特,冯浩.中国节水农业发展战略初探[J]. 农业工程学报. 2010(06)
[2]康绍忠,胡笑涛,蔡焕杰,冯绍元. 现代农业与生态节水的理论创新及研究重点[J]. 水利学报. 2014(12)
[3]许迪,龚时宏,高本虎,刘群昌,余根坚. 中国节水灌溉产品质量现状分析及改善对策[J]. 农业工程学报. 2004(05)
[4]龚时宏,高占义,王晓玲,董雁飞. 全国300个节水重点县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应用[J].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13(04)
2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2.1积极利用生物技术充分挖掘作物本身的节水能力
现阶段,研究比较热门的节水技术就是对作物自身的接水潜能进行全面的挖掘和开发,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自身就具备了一定的节水能力,因此,在进行生物技技术节水方法研究过程中,应该对作物的自身生物调节作用进行分析,将其应用到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中去。在研究过程中应该从作物自身生物技能入手,在做好作物生物节水技术的同时,还要切实提高农作物的茶凉以及对水分的利用率。最终保证将水是从传统的湿法生产转变为高产量、高品质变化的关键技术。
2.2非传统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技术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非传统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技术也就是区别与传统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技术。在非传统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技术中研究比较热门的技术主要包括了天然雨水收集、储存和利用,对生活污水能进行净化处理后循环使用,苦水和咸水经常处理之后回收利用,这些技术都已经成为了我国乃至世界各个国家重点研究用于解决农业用水危机的主要研究领域。同时这些节水技术也成为社会大众广泛关注的热点。我们在进行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研究过程中应该对上述的几个技术进行充分的研究。
2.3节水技术研究过程中逐渐融入了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
随着计算机产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以及智能技术等的高新技术逐渐的应用到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中,这些高新技术与现代节水农业技术进行完全的融合和发展,使得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研究逐渐的进入到了科技化和智能化领域。目前,在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中,融合高新技术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对作物的生长情况进行模拟,通过对作物生长周期进行模拟发现作物的节水点在那个阶段,然后在作物种植过程中就能根据模拟的节水点采取相应的节水措施;其次,通过利用现代智能技术,对本地区的气候环境等多个方面的节水因素进行实施的管理和控制;最后一种就是利用3S循环技术对作物的需求情况进行实时动态的监测,对作物生长的蓄水情况进行智能监测,并结合有效地动态信息管理、采集、传输和分析等技术的应用对需要灌溉的农作物面积进行有效地灌溉处理。
2.4新材料和设备不断的应用
在未来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的趋势采用功能齐全,能耗低,环保、经济节约以及智能化的控制技术,利用先进的生产和制造技术,不断促进现代节水产品的研究和开发,提高产品的应用性能,保证设备和产品能够更好为现代农业建设发展而服务。
3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发展建议
3.1积极宣传,统一思想,提高认知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水资源缺乏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我国农业发展缺水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很多人在使用水资源过程中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还会对水资源造成污染。因此,在节水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我们做好对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宣传和教育工作,让社会上每一个成员都提高节约用水的意识,节约用水从自身开始,在社会上还要积极的宣传和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这是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得以全面实施的思想方面的准备。
3.2多部门联合工作提高农业用水的效率
农业生产中节约用水不单单是农业部门的事情,还包括了水利部门、气象部门、环保部门以及政府宣传部门和行政部门的支持。提高农业用水的效率紧紧依靠一个部门的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对于上述的各个部门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建立综合协调办公机构,从组织角度出发为部门联合创建一个必要的条件;其次,按照项目管理的办法联合其他部门组织和实施;再次,制定完善的各个部门都能参与其中的规划方案,为保证多个部门协同合作奠定坚实基础;最后,充分发挥地方各个部门的作用。在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发展过程中只有保证全面发挥各个部门的积极性,才能保证工作顺利的进行下去。
(1)农业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近些年来,随着我国IT行业的迅猛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但是它在农业中的应用还相对较少。目前,全国性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尤其是连接到农村基层的数量十分少,并且技术含量低、业务单一、整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对于农业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就必须要解决两个主要问题,分别是:扩大网络用户的数量,并向基层延伸;站点要有完善的信息服务功能,以至于能够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及时的、全面的信息。
(2)农业遥感信息采集分析技术的应用。我国遥感卫星的快速发展,将对农业遥感工作的进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农业遥感信息采集分析技术,它不仅是农业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信息采集速度的快慢、规模的大小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具有极大的影响。因此,熟练应用农业遥感信息采集技术能够推动农业的快速发展,并提高农业的管理水平。
二、加快我国农业高新技术发展的建议
研究表明,采用合理耕作、水肥耦合、化学制剂调控等措施可节水30%。农艺节水技术具有保土保肥保温、调节田间小气候、灌水均匀、改善土壤结构、减少病虫害等优点,可使作物增产20%以上。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通过修建水库、池塘、水窖等水利工程,再结合深松深耕、以肥调水、合理控制作物群体种植密度等农艺措施,可确保作物的高产稳产,并保证作物的品质。
2、工程节水技术
工程节水技术是结合了最新技术的一种节水技术,包括高分子技术、信息技术、现代高新科技等,以减少灌溉时出现的水量损失。工程节水技术就是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对传统技术和产品进行升级改造,创制出多功能、低能耗、智能化、环保化的节水灌溉系统,从而实现精量灌溉节水。为了减少农田输水系统水量损失,许多国家采用机械化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采用管网化的灌溉输水系统,将高分子材料应用于渠道防渗系统,研究出具有防渗、抗冻胀性能的复合衬砌的工程结构,开发出高性能、低成本的新型土壤固化剂和固化土复合材料,并利用工程技术对雨水、污水、咸水、大气水等非常规水的开发利用。
3、水管理节水技术
水管理节水技术就是利用3S技术、智能技术、信息技术等,对作物进行水分监测与信息采集,对作物生长进行决策模拟,对农田信息实时采集,实现灌溉用水管理的现代化、高效化和自动化,满足对灌溉系统管理的灵活、精准和快捷的要求,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利用水管理节水技术,在灌区采用多种水源进行灌溉,如利用经处理达标的工业废水灌溉、咸水淡化灌溉、收集雨水灌溉等,合理利用和配置灌区的土壤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最大限度地利用灌区的一切水资源,既满足作物对水的要求,也能达到节水的目的。
绿色农业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产物,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农业环境被严重破坏,给我国农业生产及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在此背景下,我国认识到农业环境的重要性,并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行绿色农业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好发展效果的同时也形成了相应的理论体系。在相关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农业技术的推广及相关推广策略就变得尤为重要。
一、绿色农业理论简述
绿色农业的概念范围相对较广,其中不仅包括了绿色植物业,还有园艺类农业、菌类农业等,这些农业类型的性质虽然有所差别,但是对于农业经济的作用却有一致性。在绿色农业的应用方面,还包括了无公害性质的绿色农业产品,即绿色食品。
传统性质的农业技术创新工作主要考虑的是如何应用农业技术及如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等,没有考虑农业生态这一层面。绿色农业理论体系,需要相关部门对农业技术进行绿色创新,使我国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方向转变,合理应用绿色技术。目前,绿色农业在我国得到了大范围推广,不仅使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还能合理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农作物种植者的经济收入,进而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绿色农业理论体系下农业技术的推广及其推广策略
(一)主要农业技术的推广
1、粮油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绿色农业的实施、发展,粮油技术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因此,在绿色农业理论体系下,推广农业技术的时候应重视优质粮油技术。优质粮油技术的应用、发展需要合适的环境及自然因素等给予支持,如土壤因素、光照时长等。优质粮油技术的推广需要既满足生长环境的具体需要,又保证自身结构的完整性。对于水稻品种来说,要注重其外观及营养成分,保证水稻的品质较高;对于玉米品种,推广人员应选择蛋白质含量较高、油质丰富的品种;对于小麦品种,推广人员应保证其内部面筋的具体含量及蛋白质成分等。
2、无公害栽培技术
在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中,无公害栽培技术的推广是核心组成部分,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无公害农产品的产地环境较好,农产品的具体生长过程符合有关标准,毒害物质的残留量在可控范围内,农产品的安全性较高。因此,无公害农产品目前得到了广泛关注,其栽培技术的推广也变得更为重要。
某地在推广农业技术的过程中,着重推广了无公害农产品的栽培技术,其主要内容如下:
首先,在选择无公害农产品的栽种地时,推广人员主要选择了土壤肥沃且透气性好、水源充足、空气环境较好、交通便利的区域。在确定好栽种区域后,推广人员还采取了“连片种植”的栽种形式,保证无公害农产品的栽种面积在66hm2以上,便于统一管理。
其次,推广人员还很重视选种工作,主要选择的作物种子都是抗病害能力较强、抗逆性较强、产量较高的品种。在选种后,推广人员还对作物种子进行了高温晾晒,并将其浸泡于药剂水溶液中,以此杀死种子中残留的细菌成分。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无公害农产品受病菌、细菌的侵害。
最后,推广人员还着重对种植工作加以推广、分析。推广人员告诉种植户,在种植无公害农产品的过程中,可以实行“水旱轮作”,尽量避免同一种作物的连茬种植。此外,推广人员还表示,种植户可以根据不同作物的自身状况来安排种植时间并选择恰当的种植方式。种植户应当严格控制无公害农产品的种植密度,避免农产品在栽种过程中过于紧密,以此确保无公害农产品得到阳光的充足照射。此外,推广人员还指导种植户培育壮苗,合理进行移栽。若种植户种植的是豆类作物,应在作物展开第一片真叶的时候将植株进行移栽;若种植茄果类作物,可以选择9月—11月期间进行作物移栽,这样就可以保证无公害农产品的作物生长情况较好。正是由于该地区的农业部门工作人员做好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才使无公害栽培技术在当地得以大范围应用,推动了绿色农业在当地的合理、有序发展。
3、农业管理技术
在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中,农业管理技术推广也较为重要。传统模式的农业种植,有时并不关注农业管理技术,造成农作物产量较低,种植户的收益无法得到合理保障。针对绿色农业,其农业管理技术主要可包括灌溉与施肥两个主要方面。在农作物灌溉方面,沙质土壤一般可以进行常量灌溉,黏质土壤应采用深沟排灌形式,地势较为低洼的土壤环境可以选择小水频灌形式。夏季时可以每日进行多次灌溉,但是要控制好灌溉量,且不可在中午时分进行灌溉。在施肥方面,应尽量选择生物肥料,也可选择复合肥及有机肥,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求控制相应的施肥量即可。
4、病害防治技术
推广人员可以利用农业措施加强病害防治效果,如在农作物生长环境中进行灭蛹,以此杀死虫卵,避免农作物遭到害虫侵袭。推广人员应当指导种植户对农作物的病害枝条、腐烂枝叶等进行及时的剪除、杀虫及清理。推广人员还可以指导种植户利用物理措施与生物措施。若采用物理措施,需要种植户使用杀虫灯、诱杀剂、诱杀板等捕杀害虫;若采用生物措施,种植户可以选用合适的生物药剂、或在种植环境中放养鸡鸭、害虫天敌等,以此达到病害防治目标。
(二)具体推广策略
1、加强宣传
若想采取相应的策略,以此保证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效果,首先就需要农业部门加强宣传。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种植户长时间采用传统的农业技术进行种植,对于绿色农业技术既不了解,也没有兴趣去学习如何应用。因此,农业部门应积极宣传绿色农业技术,让种植户认识到绿色农业技术的重要意义,明确知道绿色农业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其个人收益,也能实现农作物的高产、丰产。农业部门可定期指派推广人员深入基层,到各个乡、镇、村开展宣传,还可以与当地的媒体等展开合作,加大宣传力度。
2、结合实际
一些地区虽然积极推广了绿色农业技术,但是却没有收到预想的效果,绿色农业技术也没有得到合理的应用。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推广绿色农业技术的过程中没有将其与当地的农作物种植环境相结合。因此,农业部门在推广绿色农业技术时,应先对当地绿色农业的开展情况、发展趋势、作物生长情况、作物分布情况等加以分析,还要将当地农业生产的自然环境纳入考量范围。在此基础上,农业部门才能选择相应的绿色农业技术加以推广,确保所选择的农业技术与当地的农业生产相匹配,避免两者存在严重脱节。
结语:
绿色农业不仅可以提高我国农业种植的效率与产量,还可以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绿色农业的相关理论体系背景下,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关部门应当大范围、高效率地推广包括粮油技术、农业管理技术、病害防治技术、无公害栽培技术在内的农业技术。与此同时,农业部门还要采取相应的推广策略,保证农业技术的推广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晓光,李春华,曹凤军.在绿色农业理论体系下推广农业技术分析[J].中国农业信息,2013(17).
[2]何胜娟.绿色农业理论体系下的农业技术推广略论[J].南方农业,2014(21).
[3]刘义生,汪德尚,葛自兵.浅论绿色农业发展[J].安徽农学通报,2015(11).
俄罗斯是世界军事大国,在综合实力方面与美国难分伯仲,但是俄罗斯的粮食产量却处于世界倒数水平,不得不靠大量进口粮食来满足国民生活需要。中国是世界粮食产量大国,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耕地面积少等因素,如何利用有限的耕地养活不断增加的人口,依然是国家的巨大挑战。尽管国家早已着手解决三农问题,但是从全国农业发展的整体水平来看,部分地区未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传统农业中对原有生产要素增加投资的收益率低,对储蓄和投资缺乏足够的经济刺激,导致传统农业持续停滞落后,无法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因此如何通过农业技术创新来改造传统农业,实现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1现代农业的概念
农业的发展经历了由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到现代农业四个发展阶段。现在一般引用的“现代农业”概念,脱胎于近代农业的发展模式,通常也将两者并在一起讨论。“现代农业”,顾名思义,就是相对于男耕女织的传统小农经济而言的,利用现代新型种植技术发展的农业。目前世界上对“现代农业”并没有非常确定的官方定义,因为“现代”二词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现代农业”的含义,也会随着时间的发展而获得新的内涵。文章另辟蹊径,从三个特殊的视角,去解释现代农业的内涵。
1.1生产效率
古代农业,主要采取人畜手动劳作的耕种方式,生产效率低下。首先,古代都是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一家一户的劳力难以推进耕种和收获速度;其次,古代的耕种技术落后,主要以“二牛抬杠”为主。即使华北平原开发了新的耕种技术,也因为古代闭塞的交通难以将先进技术传播;再次,古代没有先进的化学肥料以及人工降雨人工施肥等条件,农作物生长主要靠自然光照和降水,农作物遇到病虫害也只能听天由命,“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模式未知性太多;最后,古代农民没有土地所有权,四季劳作不同还要受地主的压迫,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而现代农业不同,借助人工降雨人工施肥天气预报等先进科学技术,能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先进的耕种工具,提高了耕种的工作效率并且保证了稳定的工作质量。农民对自己耕种的土地拥有自主选择权,收获的多寡都是自己的。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效率自然就得到了提高。
1.2机械设备
古代农业主要以犁、耙、铲、锨等作为耕种工具,是“二牛抬杠”式的耕种模式。这种种植方式速度慢,一次性耕种面积小,受天气,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大。农作物收获也只能靠镰刀等工具收割,人畜运载,消耗时间长但是效率低。现代农业建筑在工业技术发展的动力基础上,借助现代先进的农业机械,一天就可以完成古代耕种工具一个月的劳动量。在播种时,播种机一次性可以完成两米宽土地面积的播种任务,并且人只负责开播种机,更先进的西方国家,甚至实现了无人驾驶播种机的耕种模式。农作物收获时,更是省力,现代化的收获机械,可以实现一次性收割农作物秸秆,粮食颗粒脱壳,粮食装袋三项工作。是农业生产技术革命性的变化。机械设备是现代农业区别于古代农业最主要的动力基础。
1.3劳动者技能
劳动者技能也属于界定现代农业概念的一部分。古代农业的劳动者,在年复一年的耕种实践下,自然也积累了一部分耕种经验。但是这里要说的劳动者技能,是关于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出现和发展的,关联新的科学种植新知识的劳动技能。为了促进农业更好更快发展,国家大力支持农民学习新的种植技术,也鼓励更多农民放弃传统的种植谷物小麦类粮食,转而去尝试养殖业,渔业以及新兴的蔬菜果树种植等新领域。政府也着力于投资农村果树修剪技术培训机构,养殖业培训机构等各种培训机构的建立,力求提高中国农民的种植技术,让科学知识帮助传统农业发展,让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带动整个农业生产界活跃起来。
2农业技术创新的作用
要探究农业技术创新的作用,首先要对概念进行充分了解。农业技术的创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农业技术创新仅仅指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而发明改造的新的种植技术或者种植机械。广义的农业技术的创新还包括农业创新技术在具体种植过程中的应用结果,涵盖了农业生产新技术从开发到完善的过程,并对整个农业生产要素进行重新分配,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产生多种经济效益的总和。文章主要从广义角度阐述农业技术创新的作用。
2.1生产效率提高
生产效率的提高是农业技术创新作用的体现。例如我国南方的水稻种植采用了套种模式,即稻田种水稻也养鱼。水稻的花粉散落在水田里,成为了鱼最好的饲料。鱼的游动也能帮助水稻松土,排泄物更能帮稻田施肥。农民一次性可以获得两份收入,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例如我国高原地区,山地多,平原少,传统种植方法所生产的农产品从产量方面无法与平原地区竞争,这就意味着面对耕地较少的实际情况,首先要发展高效农业,引导农户精耕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质量为目标,加强现代农业知识、技术的推广应用;围绕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产业化、规模化水平,加大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结合高原、山地地貌特征,推广普及各类农用机械,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从而达到生产效率的提高。
2.2生产质量提高
农业技术创新促进农业生产质量提高,重点表现在大棚蔬菜种植以及农田施肥上。以大棚蔬菜种植为例,现在大棚内都建有电子监测仪,能够随时监测蔬菜的生长情况,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土壤状态等,根据电子网络的精确分析,得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全自动的大棚管理模式,更会实现自己开棚顶接受光线,自动喷水施肥等种植技术。未来5G移动通信技术在蔬菜种菜方面的应用,更会实现蔬菜与电子系统的互联。针对播种的质量方面,以东北人参种植为例。人参作为珍贵的药材,其种子价格昂贵,一斤都在三百元左右,前期资金投入巨大。传统的人参种植,是采用人工手抓撒播的方式,手掌容量的大小,播种人员的经验,播种人员的专心程度,甚至自然风向都会影响种子撒播的均匀度和实际入土数量。人工难免会出现种子撒出实际面积的情况,种子的浪费在所难免。但是中央十套播出的《我爱发明》栏目中,有人发明了人参种植的机械,类似于大型小麦播种机,可以保证每一粒人参种子都能播种下土,提高了播种质量,受到大力推广。
2.3农民素质技能提高
农业创新技术的应用依托于农民的个人素质和技能。在传统农业时代,农民大都是“经验式”的播种和收获,利用牛、马犁地,几乎不需要很高的技能。但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农民掌握信息化技术、新兴种植技术、新型农用机械的使用等,而且要不断更新已掌握的的知识和技能,这无形中提高了农民的技能,提升了农民的素质。
3现代农业技术创新的注意事项
凡事都有两面性,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也不例外。在大力推广创新农业技术的同时,也应当清楚看到创新技术背后,存在的隐患和挑战。具体如下:①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在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隐患。因此必须思考如何科学利用农业创新技术;②育种科技的快速发展,涌现许多高质高产的品种。这些品种大规模的种植,会间接淘汰低产品种,导致农产品种类单一,失去多样性。而单一品种容易产生病虫害;③农业技术的创新是建立在工业和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且必须消耗大量的水资源与土地。
4结束语
现代农业科技的大力发展和创新,一方面给人们的农业生产带来巨大帮助,提高了粮食产量和质量;另一方面也给人与自然的相处埋下隐患。到底应该怎样科学利用农业创新技术,这是农业技术创新的同时必须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工济民,刘春芳,申秋红.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要模式评价[J].农业经济问题,2009(2).
1.2农机推广的运营方案的不合理和中途不断地改变也是导致管理方案不断改变的重要因素。整体的专项资金流动项目与整体的农机推广管理方案是相互配套实行的,一方面出现问题势必影响另一方面的进度实施。但是在现实的农机技术管理中配套管理方案的规划往往成为了被忽略的重要因素,从而使整体的资金规划缺乏了整体管理方案的导航,导致整体资金运营效率的降低和方案落实进度的落后,不能如期进行农机技术的推广与普及。所以选择一个完美合理的设计方案是解决农机技术推广的首要因素。只有这样才能为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3随着农机技术推广的运营速度不断加快,建立技术管理中的创新管理方式,提高管理中的创新能力也是限制现代农业技术发展的重大问题。而如何解决好这一战略性问题,对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可靠有效的技术推广管理方案的创新属于现代农业管理的一部分,技术推广管理方案创新能力必然依赖于整体技术发展能力的提高。目前,众多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创新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推广运行的实际进度与整体农业计划的具体实行效果是衡量企事业单位农业方案管理创新的重要指标。我国大多数的企事业单位农业管理在世界同期发达国家的农业运营管理排名中仍居于中下游地位。显然,我国存在明显的差距。虽然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中我国的农业技术管理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技术推广管理的创新方面还是有着明显的不足。
2农机技术推广与现代农业发展间二者的关系
2.1农机技术推广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工作主业都与农业操作和农业规划有关。二者都在农业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扮演者重要的角色,都是在规划农业技术的发展方向,都显现着农业发展的趋势,都在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2.2社会实践的历史因素造成的。在社会主义计划农业条件下,技术的推广的保持基本上由政府在整体的操控下完成,农业工作的管理职能不能充分发挥,因此,、职能和区划范围不是很清晰。但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农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引导了农机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同时也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建立与发展。
3如何运用农机技术推广管理的创新方式解决
如今,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农业不再是单纯利用劳力进行的项目,利用各项高新科技可以省时省力的进行农业劳作,越来越具有信息化气息和数字特征。同时农业机械的发展也处于一个十字交叉口,只有发展高质高效的农业机械,才能够将数字农业进一步推动发展。
1 数字农业发展概述
数字农业作为一个新兴的理念,是在1997年的时候由美国开始运用,具体来说,数字农业指的是一种新型的、具有集约化和信息化特征的农业技术,主要依靠的是地学空间和信息技术支撑。数字农业是一个整体概念,它将与计算技术有关的相关技术――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PS技术、实时监控技术、网络信息化技术等,和一些传统的农业技术――如地理学技术、植物学科、气候土壤学科等进行科学合理的结合,这样一来,工作人员就可以在人机界面上观察各种农作物的生长状态,监测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气候、空气湿度、温度、土壤状况等条件,并将这些因素的变化及时进行统计,与农作物生长的相关状况进行对比,可以定期获取一些信息,比如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状况、遭受病虫害的情况、农作物对水肥状况的适应程度等,这样就可以解放大量的劳动力,同时比人工更加精密和及时,能够合理利用和分配农业资源,进一步降低农作物的生产成本,还可以改善整体生态环境,同时提高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等。
2 农业机械的发展概述
农业机械指的是在农作物进行耕种收割以及相关劳作时所使用的各种机械设备的总称。农业机械的分类较多,具体来说有农用动力机械――比如现在在我国农村被大量使用的拖拉机(用来拉动犁耙等)、电动机、水轮机等;农田建设机械――农田建设机械是用来进行土地平整工作、开挖沟渠、开凿水井等重要事务的机械,比较常见的包括平地机、铲运机、种植施肥机收割机等等。另外,最为广义的农业机械还包括了一类:农村副业机械――如林业机械、渔业机械等与农作物关系不大的机械设备。
农业机械被运用的历史很早,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会使用简单的农具。我国成立初期,运用最多的是畜力农具,即利用畜力和机械的结合进行较为迅捷的农作工作,使用最为广泛的如步犁、畜力拉力播种机、拉力收割机以及南方常见的水车等。到上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了规模化的农机具制造,其中最为典型的农机局是拖拉机。直至现在,现代化的农具使用越来越广泛,在科技和机械设备的发展下,农业机械设备已经迈向了智能化、自动化和整体化的方向,极大的解放了劳动力,不仅加快了农作速度,更可以进行以前不能够尝试的劳作,发展了农作物的类型,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农业的发展。
3 数字农业和农业机械发展的趋势
3.1 便于农业资源调查和粮食安全在数字化农业发展中,先进的信息系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在利用遥感技术以及GIS、GPS等技术的前提下,我国的粮食监管部门可以及时进行各个地方农业资源的调查,在利用卫星设想等技术对我国农业资源进行信息收集和分析之后,可以减少人力的浪费,同时能够取得第一手信息,不受虚假消息的影响和人力传递笑死的误差影响。在西方较为发达的国家如美国、欧盟等,自三四十年前就开始使用遥感监测运行系统从,从经验可以看出,这些技术确实为这些国家的农业环境调查和粮食安全预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2 进行科学的农作物估产 估产指的是根据农作物的长势和气候条件估计或预测单位面积的产量。在原先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我国的估产工作都是运用人力来完成的,具体的方法是:最基层的管理人员走到田间地头询问当地的民众近些年的具体亩产量,然后管理人员运用咨询来的消息进行整合和分析,再加上查找当地粮管所的记录等等,整理出一份统计报表。
中图分类号:S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732013
前 言
现在的农业发展已经不同于以往,现在已经不仅仅将农业发展局限在种地种菜等方面,而已经在各个领域上有了自己的科研成果,以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为代表的农业高新技术,对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至关重要。除此之外,将高新技术和农业工程相结合,就会推进整个农业结构的产业化,将高新技术引入还可以增加整体结构的信息化。为我国农业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1 农业工程现在的发展现状
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变革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在此经济背景下,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因此这就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并且获得了较大的生产要素支持,极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并且我国农业也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成就。但是我国农业发展中,任然存在有较大的问题:我国的农产品结构较为单一,并且我国农业的发展是依托于人力资源的投入的,而不是科学技术,因此我国的农业生产效率较低,最终致使我国农业的生产总值较低。再加上我国的农业人口占据着总人口数的较大比重,所以,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中还存在有人均比例较低的现象。诸多的问题都亟待解决,需要我国促使农用工程的发展。农业工程对于我国的农业发展来说,是与我国农业现代化相结合的一项技术,只有在农业工程技术飞速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够促进农业的较大进步。但是农业工程的发展对于我国农业来说,还不具备有成熟的因素,因此也遗留有较大的问题。我国农业工程技术的普及率较低,绝大部分农业人口任然坚持传统的农业技术,仅有少部分的农业人口采用着农业工程技术;我国农业工程中,相关产业的科技装备水平较低,机械化程度较差,并且很难适应我国传统的农业发展;我国的农业工程发展中,对于农业机械、设备、技术的管理能力较差。很难促进我国农业工程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 农业工程的创新技术的具体应用
若想促进我国农业工程技术的发展,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要确保农用工程的创新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在农业工程技术发展的当前阶段中,生物技术获得了较高水平的提高。比如我国的生物技术发展中,已经培育出生产率较大的稻米品种,比如水稻Q优2号,这类型的水稻产值较大,抗病性较强,并且能够抵制不良天气状况和种植环境,是一类较为优质的杂交水稻类型。此外,在生物技术的应用中,我国还极大地开发出有机农业产品,有机类型的农业产品相对于传统农产品来说,更加的绿色、环保,其内含的有害物质较低,因此有机农产品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所以得到了较大范围的推广;我国农业工程技术的发展,还有赖于其机械化的生产技术。在传统农业的发展中,加入机械化的生产设备,比如大型收割机、农用拖拉机等生产设备的投入使用,才能够促使我国的农业在生产中获得较大的技术支持,能够进行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并且减少人力资源的投入。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机械化设备的应用,能够促使我国农业的生产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并且生产总值增加,为我国经济带来更多助力。农业工程创新技术中还包括有灌溉技术的改革:我国水资源的总量相对于我国的农业需求来说,极为短缺。而传统的灌溉技术很大程度上浪费了较多的水资源,因此滴灌和喷灌技术的投入使用,能够促使农用灌溉水利用率得到提高,降低了水资源的浪费现状。
3 农业工程与创新技术结合的益处
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我国传统农业的发展并不符合时代的要求,各类资源的投入较大,因此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此外环境破坏程度较大。而农业工程的投入则能够较大限度的扭转现阶段的破坏状况,而创新技术与农业工程的结合,可以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将创新技术与农业工程相结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农业土地紧缺的问题。比如现阶段的无土栽培技术的创新使用,就意味着我国农业的发展能够脱离大面积的土壤种植,利用营养液等物质进行各类型农作物的生产。而传统农业中,化学物质投入使用较多,因此土壤污染现象较为严重,与此同时地下水也受到了影响,因此无土栽培能够避免我国土壤的进一步污染,降低地下水的受污染情况;我国农业工程与创新技术的结合,也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迫切需求。在农业现代的发展中,急需要各类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应用,以及机械化设备的投入。但是仅仅是资源的利用并不能够促使我国农业现代化进步,因此只有在创新的基础上,才能够使得我国的农业发展日新月异,综合应用工程、生物、信息、管理学的原理和技术,促使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最终,农业工程与创新技术的结合,是促进我国农业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而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也能够促使我国的整体经济获得更大的进步。
4 农业工程的可持续发展的利与弊
4.1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利处
我国现阶段的农业发展处于一个资源极大浪费,环境污染极为严重的时期,因此在农业发展中提倡可持续发展是必要的;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属于我国社会主义对新农村建设的必经之路。在农业中进行可持续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来说,能够为农村的发展节省出更多的有利资源,比如人力资源。在劳动力剩余的前提下,农村就能够利用这部分劳动力进行其他产业的生产,比如开放旅游业、加工业等,这样就能够促使我国新农村的建设不断进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还有利于我国传统的粗放农业转化为集约化发展。较大程度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资源的浪费,利用适宜的农业资源生产出更多的农产品。因此我国农业能够向集约型生产发展。
4.2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弊处
农业可持续发展除了为农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益处外,还存在有较多的弊端。我国农业发展的现阶段,任然是传统粗放的农业方式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要想进行可持续发展,还存在有较大的阻碍。而一旦进行可持续发展,我国的农业结构、农业生产者以及农村经济,都会受到较大的影响,不利于我国农村的和谐建设。因此,我国农业要进行可持续发展,必须确保我国农业的发展背景以及基础适用于可持续的发展,最终才能够使得农业可持续发展向有利方向发展。
5 结 语
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已经不能够满足于我国人口的需求,因此要想获得较大的突破,就需要在农业工程中进行技术的创新。而要想创建农业生态环境,则需要进行可持续农业的发展。但是农业工程技术的创新以及可持续发展,都需要我国农业的发展具备有充足的前提准备,才能够确保我国农业不断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4-0224-01
1 农业机械化新机具、新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新机具和新技术发展过程中还存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机械化新机具和新技术整体水平不高,新机具和新技术应用之后的保障措施达不到当前现代农业生产的规模和发展水平,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影响到我国农业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在农机技术推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还需要我们做出进一步的努力。导致我国农业机械化新机具和新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典型的原因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1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存在比较大的技术障碍,新机具、新技术的投入力度明显不足,关于农机设备和技术研发的高素质科技人员严重缺乏,不能够满足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对技术和设备的需求。
1.2 我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的气候环境和自然条件存在巨大的差异性,这就导致了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存在地区之间的差异性,一般情况下,南方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而北方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较差。
1.3 农业机械化新机具和新技术在推广过程中存在资金投入不足,政策引导不到位的现象,农机补贴政策实施范围较小,农民群众的购买能力不足,购买积极性无法被全面调动起来,导致了农机推广工作难度增大,新的农业机械设备和技术应用率较低。
1.4 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新机具和新技术推广缺少制度和政策的支持,严重影响的新机具和新技术的普及应用。
2 农业机械化新机具、新技术发展前景分析
2.1 农业机械化新机具新技术发展区域化
要紧密围绕地区的优势农业产业和地区的特色农业经济发展农业机械化新机具和新技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应该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农业区位优势,按照标准化、产业化和优质化的发展要求,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化产业。对于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应该以现代化农业为主,重点发展经济作物种植、高效养殖产业等为主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以及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出口创汇。对于中东部地区应该以发展粮食型农作物产业为主,继续巩固小麦、水稻和玉米的种植面积,实现小麦、水稻和玉米的全程机械化发展,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粮食生产能力提升以及加快畜牧业健康发展而服务。对于西部地区,应该积极发展以牧草生产为主的新机具和新技术,提高棉花、甘蔗、甜菜以及蔬菜、水果的机械加工能力,为实现特色经济农作物机械化而服务。在农业机械化新机具、新技术发展过程中,应该结合不同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优势,构建一个合理布局、机械化发展规模适宜以及重点突出的机械化发展新格局,最终促进不同地区的机械化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2.2 农业机械服务产业化
近几年,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服务的主体。进入新世纪后,市场需求对农业机械设备和农业技术配置的基础作用进一步加强。农机销售、维护和田间作业三个主要市场已经初具规模,这就需要农机相关的服务产业继续向着纵深化方向发展。在纵向方面分析,应该积极建设以乡镇为中心、以村落为网点、以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多种形式和多层次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从而切实提升农机综合服务能力,提升服务质量,最后获得相应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广度方面分析,要积极推进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和技术跨区域作业,不断拓展农机产业服务的范围,从而延伸到农业生产的的各个领域和范围内,并要按照农业机械化生产的产业化要求,对农业机械的作业项目进行有效的整合和调整,突出做好农机设备的社会化服务工作,真正实现农业生产的一条龙服务,形成农民群众需求+农机专业服务+龙头企业带动的全新服务链条。
2.3 农业和农业机械化技术一体化发展
农业机械化是实施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全新的农业技术要想迅速、大规模的推广应用,必须与先进的农业机械高效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机、农艺技术高效结合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方向。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机和农业技术结合程度更加密切,节约成本的效果大大提高,这是农业现代化的本质体现。在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推广科学适宜的土地深松、精细化播种、节水灌溉等新技术,对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3 总结语
总之,实现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业机械化的支持,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意义在于解决农民群众生产力,将解放出来的劳动力转移到其他产业中去,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生产效益。随着农业机械化新机具和新技术的发展,现阶段,我国农业机械化支持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能力显著增强,农业机械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虽然其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但我们可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应对。
参考文献
集体化时期的农业技术推广是在以生产队为基本生产单位的中进行的。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公社有一整套运作正常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专门发挥农业技术引进和技术指导的职能。因此,从历史角度看,公社时期的技术引进无论是其规模、速度和效益都是空前的。然而,农民劳动和农业技术的组织方式改变,并不能使传统的技术体系挖掘出更多潜力来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率,甚至会进一步损害农村的积极性。此外,即使现代农业技术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是有利可图的,如果无视文化价值和社会习俗的差异,为使用这种技术而进行的一系列制度改革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目标,而只会造成乡村社会的混乱。
2改革开放以后的农业技术推广
1978年后,随着制度的解体,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农业技术发展的基本面貌和运行模式。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的实施,在给农业技术推广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与舒尔茨强调的在市场引导下为小农引进现代生产要素不同的是,中国政府在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上发挥了绝对主导的作用。林毅夫认为,由于集体制向家庭责任制的转变,制度改革带来了原先传播与推广体系的某种程度的破坏,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创新、推广的投资大规模减少,对农业技术推广带来了负面影响。由于经济力量分散、薄弱,农民不可能具备增加科技投入的内在动力,土地规模过小,小块土地的分散耕种,也不利于一些大型综合性的农业技术的应用;以分散经营的土地承包方式形成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位的生产形式,可能成为妨碍技术变迁的因素。分散的农户经济也没有足够的物力、财力承担对传统农业进行现代物质技术装备的任务,农户采用农业科技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会面临更大的风险,承受更高的机会成本。不少农民在权衡各种机会的收益和风险的基础上,放弃采用农业科技成果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机会。
在农业技术推广困难的具体案例研究上,林毅夫通过对湖南省5县500个样本农户收集的数据显示,农户的教育水平对农户采用杂交种子的概率和采用密度上具有正的和统计上的显著效用,因此,增加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资能促进农业技术变迁。贺雪峰在研究抛秧技术推广困难的原因时,则认为在于缺少强有力的推广体系,因此他认为要强化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罗兴佐也认为,国家介入是实现乡村水利有效供给的重要前提,在缺乏国家介入和农民合作的前提下,市场化取向的水利制度改革日益陷入困境之中。
贺雪峰、罗兴佐等人虽然指出了政府公共职能的缺失对于农业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但这种观点并不能很好地把握农业技术背后的国家权力逻辑,因此也很难找到农业技术推广中政府利益与乡村社会需求的结合点。体制政策与农业技术应用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如果不将制度变迁与农村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关于当前农业技术发展的问题分析会显得过于简单。当农业技术被转化为国家能力或经济投入问题时,以外部资金技术投入为基础的体制政策调整并不能有效把握好现代农业技术供给和乡村社会技术需求的结合,反而导致农业技术推广所产生的负面政策后果不断凸显。
2基于SWOT+AHP分析模型的建立
2.1建立SWOT
战略因素矩阵在文献研究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浙江省设施农业及装备技术发展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然后对这些主要因素进行评价和筛选,最终确定影响浙江省设施农业和装备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要素个数的增多会导致两两比较的次数迅速增多,因此在每一个SWOT组内选取分值最高的4个因素(如表1)。
2.2建立判断矩阵及计算
确定了AHP分析模型和影响浙江省设施农业和装备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后,下一步需要对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作出判断。我们利用AHP分析法中的1~9的标度(9个标度的具体含义是:标度1、3、5、7、9分别代表相同、稍强、强、明显强、绝对强;标度2、4、6、8分别代表对应的中间值),邀请相关专家对SWOT组中的4个要素(S、W、O、T)进行两两比较,再对4个SWOT组内的4个子要素进行两两比较,得出5个判断矩阵。用数学软件Matlab计算出各自矩阵的最大特征值、特征向量和一致性指标CI。最后,将SWOT各因素的层次总排序,可以通过其单个的层次单排序权值向量(qS、qW、qO、qT)与A矩阵的正规化特征向量qA相应分量的乘积得到,
3发展设施农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3.1发展设施农业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农民增收、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为目标,以农业主导产业为重点,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按照实际实用实效、设施与农艺相配套的要求,推进设施农业科技创新,提高设施农业的装备水平、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强设施农业装备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设施农业装备区域协调发展,保障“菜篮子”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3.2发展设施农业的基本原则
a.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设施和农业品种结构,政府在设施农业的公共部分和关键环节给予必要支持。避免出现弃市场不顾,领导拍脑袋决定发展项目的情况。
b.坚持科学规划、挖掘潜力原则。结合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农机化发展规划,尽量避免与粮争地,拓展设施农业发展空间。
c.坚持经济实用、效益优先原则。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易于操作、成本较低的设施,扩大设施农业技术的应用面。坚持实用、适用和易用的原则,从低到高地逐步发展设施农业。同时,通过对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的集成示范,辐射带动设施农业技术装备普及应用,提高设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d.坚持农艺设施协调发展原则。推进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发挥综合效益。要坚持对新农艺和新设施的开发和培训,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使农民能用、会用和用好先进的设施装备及农艺。
e.坚持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原则。根据各地的自然和经济条件发展设施农业,正确处理发展速度与质量、规模与效益的关系,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协调发展。
f.坚持科技创新、重点突破原则。围绕生产实际需求,以设施农业发展技术瓶颈为重点,大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全面提升设施农业装备研发水平。
4发展设施农业及装备技术的政策建议和主要措施
4.1实施适度倾斜扶持政策,增大设施农业装备技术发展投入
建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新起点上实施增量倾斜政策,即将中央下拨浙江省的购置补贴资金增量部分,继续向发展设施农业装备技术倾斜;另一方面,全省各级地方政府也应进一步加大对发展设施农业装备技术的财政投入。因此,在保持农业机械化投入全局稳定增长并适当调整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加大对设施农业装备技术发展的财政投入力度,逐步缩小大田生产和设施生产的机械装备间投入差距。促进二者间的协调发展,不仅符合农机化发展的实际需求和统筹兼顾的原则,而且也符合农业机械化投入稳定增长且注重实效的要求。
4.2加大设施农业装备技术补贴力度,调整和增加农机作业补贴标准与项目
在新形势下,应根据设施农业装备技术特点及设施农业发展需求,通过改进农机购置补贴办法和措施,对农机购置补贴机具类型和范围进行适当调整,加大对大宗设施农业农产品,如蔬菜、花卉苗木、水果和食用菌种植,以及畜牧、水产设施养殖中等关键环节所需的生产作业、环境调控、商品化处理及贮藏保鲜机械装备与设施的补贴力度;另一方面,鉴于各级政府部门通过实施水稻规模化育秧、插秧、统防统治和油菜收获等环节的机械作业财政补贴政策,来增强农户对农机作业服务需求,以及促进全省粮油作物机械化作业水平提高的实际,并考虑设施农业生产特点和农户经济条件,应对设施种植中的蔬菜、水果生产,以及畜牧、水产设施养殖中部分关键环节的机械化作业环节进行财政补贴。
4.3加大农机化科技创新支持力度,研发适合设施环境作业的装备技术
根据目前浙江省农机行业技术创新现状,应重点支持的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领域为:
①支持建立农业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创新研究平台。对设施农业装备技术发展所需的基础性和关键共性技术进行科技攻关,以获得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
②支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部门和推广部门参与,以区域化为特色、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推”相结合的农业装备技术创新体系。通过上述科技创新工作,提升农业装备企业的产品制造技术水平,并根据农机农艺融合要求,加快设施种植中蔬菜、水果、食用菌,以及畜牧、水产养殖等关键环节所需机械装备技术的研发制造,进而满足设施农业发展对装备技术多样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