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1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

篇1

    二、“人本取向”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功能

篇2

现代学校教育中,思想道德教育对大学生的发展十分重要,它是给大学生提供主宰、凝聚和支撑整个生命成长进而获得幸福人生的教育。倘若缺失了德性的生长,人类生命的其他部分的发展都会受到限制。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如果没有实效,会阻碍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也难以培养追求全面自由发展的大学生。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课堂是大学生认识和思考思想道德问题的主要场所。面对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中脱离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水平的部分,关键要对教学中的相应方面加以改进。反思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需要改进的主要有三个方面:把握大学生思想道德学习的特点、实事求是地评价道德榜样、正确认识自我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需要。

1.把握大学生思想道德学习的特点

1.1从教学方面看,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只有通过对焦点思想道德问题的分析和探讨,才能激发大学生的思考主动性,形成稳定的思想道德认识

在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作为大学生学习的一门课程,衡量标准同样是考试。学校考试的日益标准化、规范化,导致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以概念性知识为教学重点。但是,与焦点思想道德问题相比较,概念性知识不能引导大学生认识和思考现实中存在的思想道德问题,消除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混乱和困惑,从而形成稳定的思想道德认识。这是概念性知识的特点决定的:概念性知识具有抽象性,属于理性认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在这方面,大学生通过小学、中学的学习,已经具有扎实的基础和明确的思想道德标准。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继续以概念性知识为主,不仅不能让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解疑释惑,形成稳定的思想道德认识,而且会造成大学生对思想道德方面的自我发展丧失热情,停滞不前。焦点思想道德问题是对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亲身经历的和现实社会中直面的思想道德现象的一种汇总和分类。它涉及具体的职业、不同的社会领域和社会关注的热点人物,比较具体,能够引起大学生的关注和热情。大学生通过积极思考,结合自身面对的问题,从而开展思想道德自我的探索。

8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倾向于把道德行为看作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美国的雷斯特(J.Rest)详细分析特定道德行为产生过程中的构成因素,概括为四种成份,它们是:解释情境,做出判断,道德抉择,履行道德计划。其中,“解释情境”是指,一个人对道德情境的理解能力越差,对情境的道德敏感性越是缺乏,产生道德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少。只有通过大量关系到现实生活的现实性思想道德问题的分析,才能推动大学生形成稳定的道德认知而不是依然处于道德认知的困境之中。

1.2从大学生方面看,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对焦点思想道德问题的分析和探讨,符合大学生对大学阶段思想道德学习的需要

我国社会发展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平等、自由的价值体系没有真正建立。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着让人感到矛盾、困惑和混乱的现象。大学生作为青年人,面对思想道德困惑,追求进步,渴望力量,需要引导。但是,各种文化的交流激荡造成大学生价值观混乱和冲突,带来思想道德认知方面的困惑和困境。利益和美德,金钱和事业,物质和爱情,虚假和真实等等,给大学生带来艰难的选择,难以很好的平衡和处理。大学生还没有完全踏入社会,通过老师对焦点思想道德问题的分析、评价,形成自己的判断和稳定的道德认知,会有助于以后人生路上实事求是的进行选择。

大学生年龄处于18―23岁,这一时期正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同一感或一体感”[1]形成的关键时期。朱小曼教授说,这一时期的青年形成了完全性的形式操作思维,但心理上脆弱,他们对人生理想、社会公正、生命价值的认知与以前发生很大的变化。教育需要及时调整青年的价值追求与实际追求之间的关系,帮助他们建立准确的自我形象和合理的社会角色期待,为大学生以后在公民道德、职业道德、环境道德、社会责任等方面预先奠定稳定的道德认识。

2.实事求是评价思想道德榜样

2.1从教学方面看,实事求是评价思想道德榜样,才能引导大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水平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上,有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灿烂若星空的思想道德榜样,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中,发挥思想道德榜样的作用,比较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能推动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但是,思想道德榜样的作用由于不够详细和缺少分析,往往变得昙花一现,只引起大学生短暂的感动和冲动。所以,只在道德情感上打动学生,缺少道德理性是不够的,对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不具有可操作性。

道德情感很重要,只讲道德情感却会让人忘记人理性思辨的力量。“柏拉图认为,道德进步本质上是一个智识过程,由理性辩论来推动”,“道德心理学用来解释为何道德进步既是可能的,过程又极为缓慢;而道德哲学可以澄清是什么构成了道德进步,并把我们引向正确的发展方向。”[2]只有实事求是的评价思想道德榜样,结合现实中的细节,总结类似不同人物的相同之处,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才能发现高尚行为的精髓以及力量,在大学生实现理想自我的时候,提供一个生长基础。

2.2从大学生方面看,实事求是评价思想道德榜样,给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增强自信

在传统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中,往往把榜样神圣化,完美化,这会使大学生对自我思想道德修养变得消极,缺乏信心。作为榜样,也是一个人,是一个普通人,是一个正常人,也会有缺点,有困惑,有不足,但是经历痛苦才会成长。实事求是评价思想道德榜样,不仅不会损害榜样的力量,而且会使榜样的形象更加真实,力量更加强大。通过肯定榜样对自我的超越,会激发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自信,追求自我思想道德方面的进步。

榜样毕竟是少数,榜样是在某方面达到了思想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向榜样学习,并不意味着必须同样成为榜样,而是珍惜那种精神,肯定自我成长,脚踏实地的面对工作和生活。

关于榜样的另一个错误认识是:只要不成为道德败类就可以!这种认识相当于纵容大学生放弃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德性的成长在生活中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范美忠挑战教师职业道德底线,并且自我辩护得到人们一定程度的认可,就是警示。作为北大的学生,范美忠我国高校教育缺少德性证明。大学生在进行提高自我思想道德修养过程中,要实事求是的肯定自我,超越自我,绝不能极端,只看到榜样和败类。

3.正确认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需要

3.1从教学方面看,正确认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需要,能拓宽大学生的视野,有利于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水平

为什么要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呢?这和人类社会对思想道德的需要密切联系在一起。道德,是人们为了自身的生存和社会发展而形成的和谐身心的生活准则和协调人际关系的社会规范;基础: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目标追求:是社会安定和生活幸福;基本内容:对已是调节身心和谐的准则,对自然和社会是规范;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内,发生在与周围事物的接触中和个人对自身的态度上。道德是行为的、关系的、价值的、心理的、思维的和语言的等多形态的构成物。道德性活动的性质主要是关系性活动,而不是对象性活动。思想道德则是对道德更高形态的表达。

季羡林说:“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即人与社会的关系;第三,个人思想感情的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处理得好,生活就能愉快,社会就能和谐;否则,生活就会苦恼,社会秩序、公共道德就会出现混乱。”[3]所以,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虽然直接面对的是大学生,实际上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现在和未来发展状态。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具有伟大道德情操,具有宏大生命境界的未来国家的主人。如果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不能给大学生在学业、生活、工作和社会方面的困境带来启示、希望、自信,就失去了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存在的意义。

3.2从大学生方面看,正确认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需要,有助于自觉加强自我道德修养,给大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提供滋养和动力

大学生存在思想道德困惑,得不到不解决,一定会精神空虚和迷茫,非常痛苦,或者变得庸俗,碌碌无为,得不到自我满足和自我肯定。这并不是看不见的“无病”,这是精神成长的痛哭,有损于大学生德性的成长,束缚大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在大学生在对于自我、他人、自然、社会的关系中,表现为逃避,对抗,或者冷漠。这些都会破坏或阻碍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有强烈的自我个性发展的要求。而最基本的道德尊严感正是强有力的人格力量。对于道德尊严感,朱小曼教授说,德育过程产生这一情感效应的机制是激励和报偿。它不是由距离感、神圣感造成的外部刺激与压力,而是由他人及社会赞赏和激励所造成并从内部推动自己的力量。德育过程不仅为人提供道德表现的机会,使人及时获得精神报偿的权力,特别是在人对价值选择定向的关键时刻给予人精神上的支撑,……。只有大学生的德性成长需要得到满足,在生活中能够实事求是的看待遇到的问题,做出让自我心灵平静、充实的选择,让自我感到更加有力量、更加满足,才能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当我们把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利益相联系,正是把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功利化了,而且束缚了大学生的视野和能力,使他们在思想道德方面发展的空间越来越狭窄了。哲学家弗洛姆认为,现代生活最突出的一个心理特征是,许多为实现目的而采取的手段及活动,已越来越篡夺了目的的地位,而目的本身却成为模糊的、非真实的存在……我们已陷落在手段之网中,经常忘记了我们的目的。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对以上三个方面加以完善,可以激发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积极性,正确认识思想道德这一社会现象不仅是社会规则,更是对自我价值和个人幸福的追求,从而积极进行思想道德实践,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水平。

篇3

网络德育是为了更好的促进网络社会发展而出现,因此对于高校德育工作人员而言,首当其冲就必须要确定网络德育的主要目的以及任务,这同时也是网络德育实践的重要基础。因此在目前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以及信息化爆炸氛围中,全新时期网络信息化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全新含义。具体来看,首先就是网络信息化表现了高校学生思想道德价值机制的全新含义,在目前的氛围中,人们都必须要为社会公益事业服务的精神含义,这不单单表现出较高的社会公德水平,同时还能够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榜样;其次就是网络信息化促进高校构建思想道德教育机制的全新方式,当前随着网络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其对于全新时期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又重新提出了全新的标准,具体来说就是该怎样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环境下,明确大学生科学的思想道德价值观以及传统道德的价值意义等相关的内容。所以在网络信息化的氛围中,不同的高校必须要不断的改革和发展德育教学全新方式,这样才能够更加让高校学生提高自我的思想道德综合素养。

二、网络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创新德育教学全新方式

(一)高效的利用网络资源构建高校德育教育体系

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自身的便利性在高校学生中不断的应用和推广,高校思政工作环境出现了非常显著的进展,相关的人员应该改革之前的工作方法和手段,充分的利用网络资源不断的寻求全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全新方法以及手段。随着互联网影响力的不断加大,其不单单对于常规的教学方式以及生活形式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同时在思想上也有较大的变化。在常规思政教育方式下,进行展思想道德教育的地方很多都是具体的场所,譬如教室,宣传栏等相关地方。不过在网络环境下就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其性质带有虚拟性,所以网络环境存在覆盖面较广,管理标准偏高的特征,常规的管理措施无法做到有效的处理这种管理难题。通俗而言,常规的传统的道德规范要求也在网络环境中的作用也不突出和显著。所以相关高校必须要不断的改革自身的德育理念,构建同全新时期网络环境相发展的德育模式。对于相关的工作人员而言,更加需要熟悉和了解互联网技术运用特征,必须要将其作为其关键的工作技巧,同时充分的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网络德育工作。

篇4

二、当前高校贫困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窘迫的经济压力使高校贫困生遇到了很多来自外界的压力和挫折。加上目前高校出现的“攀比风”、“奢侈风”,这使得许多贫困生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并且贫困生通常比较敏感忧虑,自尊心极强。据调查显示,部分贫困生宁肯勤工俭学或办理助学贷款,也不愿接受社会特别是个人的帮助。一些接受资助的贫困生更加希望用学习成绩证明自己回报社会,但是诸多压力使他们很难正常发挥应有的水平导致学习成绩并不理想,从而导致他们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和深深的自责之中。虽然经济上的困难给高校贫困生的生活、学习、心理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贫困生在思想道德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尤其值得我们重视。目前,高校贫困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道德认识清楚,思想道德行为失范。

贫困生大都对思想道德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对于爱国主义、尊老爱劝、尊师重教、遵纪守法、艰苦朴素等道德要求,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出来,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常常做出违背道德要求的行为,如弄虚作假谎报家庭困难程度、不按时归还助学贷款、自私自利、贪图享乐等现象,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反差较大。这也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一大难题。

2.个人价值目标与社会价值目标相背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文化思潮的辐射,多元化的思想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许多贫困生由于长时间的贫苦生活,使他们对自己的出身产生回避心理,不敢正视自己的不足,过度追求财富。导致有些贫困生过于陶醉于此,常常幻想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崇拜金钱、崇拜名利,缺乏集体意识和团体意识,从而使个人的价值目标与社会价值目标严重偏离。

3.竞争意识强,责任意识谈化。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竞争十分激烈,贫困生的竞争意识也在不断增强,这对于不断提升其智能水平起到了促进和激励作用。然而,在大贫困生竞争意识增强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最突出的是少数贫困生只注重个人的争强好胜,而忽视了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只注重个人的名利得失,而谈化了自身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4.自我意识强,集体现念淡漠。

部分贫困生自我意识强,追求自我价值,信奉个人主义。他们中间部分人认同“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认为自我奋斗自我成就。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在他们的意识中相对淡漠。

5.消费意识超前,艰苦朴素观念缺乏。

一些贫困生在国家资助政策和学校提供的助学岗位帮助下,经济条件不断改善。一部分贫困生在物质消费上攀比心理重。金钱至上、享乐主义在大学校园内有一定市场,这一部分贫困生在实际生活中缺乏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思想,热衷于追赶潮流,浪费严重。上述种种现象表明当代高校贫困生思想道德状况存在很多令人担忧的地方,与社会对于贫困生道德素质的要求有相当大的差距。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就高校贫困生思想道德教育而言.有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如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问题、内容与形式的问题、活动与效果的问题等。一句话,当前高校贫困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问题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

三、高校辅导员开展贫困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策略

高校辅导员在开展贫困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服务形式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从外堵转向内疏,做到融要求于引导中,融教育于活动中。在日常管理中体现导向,充分发挥辅导员自身的优势,全面培养并辅佐学校建立起高校贫困生的思想道德体系和行为习惯。结合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和素质要求,针对高校贫困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作为贫困生工作的中坚力量,辅导员要做好贫困生身心发展的引导者,为学校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加强贫困生的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影响和启发下,思想政治工作对象发挥自主因素进行自我认知、自我调控和自我发展的思想和行为的教育活动。自我教育的运用是与自我意识的分不开的。大学贫困生由于在生活上经历磨难,思想趋于成熟,能够比较客观的看待问题,并可以发表个人见解。所以,在贫困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实施自我教育具有可行性。自我教育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形成与提高的内在因素,并且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自我教育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贫困生思想道德的完善只有通过自我教育、自我修养才能达到最终目的。任何教育者都不可能代替受教育者完成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和提高。但是不能因此忽略教师在贫困生自我教育过程中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辅导员更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按照贫困生的身心发展阶段予以适当的指导,充分发挥他们提高思想品德的自觉性、积极性,使他们能把教育者的要求和道德教育的影响转化为贫困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规范,变为贫困生自己的精神财富和自己努力的目标,并以此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二)加强自身素质,以言传身教促养成。

教育之本在于德。厚德博学,方能为人师表。教师的言传身教对贫困生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影响。教师的精神状态、教师的一言一行、教师的风采,将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都是对学生的德育渗透。另外,“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在教育贫困生时同样要提高自己。如果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忽视了对自己的要求,即使讲再多道理,也很难让学生信服。因此,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做到言传身教。同时,高校也应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强化师德建设,并提供切合实际的的培训,不断提高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专业素养,进而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由于贫困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受到各种外部因素和自身素质的影响,高校辅导员应当以自己良好的师德师风教育学生、影响学生,使贫困生在思想道德教育实践过程中不断进步、健康成长、和谐而全面的发展。

(三)加强贫困生的社会实践教育。

道德本身是源于社会实践的,是在认知基础之上付诸社会实践,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强化、巩固和提高的。道德的社会实践属性,要求我们必须加强贫困生道德行为社会实践训练,而这种训练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把道德行为训练纳入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之中,让贫困生的道德行为在生动的实践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得到反复表现和发挥,并形成行为惯性,从而使不自觉的道德行为逐步转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可以说良好的社会实践教育有利于对贫困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贫困生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有得于丰富贫困生的精神生活,有得于发展贫困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社会实践教育也是一种活的教育,它的深刻性、丰富性、独立性、形象性远非学校纯粹的理论教育可比。辅导员负责贫困生的日常行为教育工作,应及时协调社会教育力量培养贫困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并将分散的、自发的社会实践教育纳入正轨。并对社会实践教育的起源、功能、价值、实施等进行全面、系统而又深入的研究,形成社会实践教育的认识范畴,建构起原创的社会实践教育的知识体系。

(四)加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切教育活动都是通过受教育者的心里活动,才能落实到受教育者的主体上。贫困生道思想德素质的形成过程,也是心理活动得到提高的过程。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对思想道德行为的认同感也就越高。健康的心理活动是提高道德素质的桥梁和基石。因此,从道德教育的过程看加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必要性。但是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辅导员群体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学校需要整合社会各种教育资源,逐渐探索出一条符合本校情况、体现对贫困生人文关怀的教育模式。要达到这种效果,需完善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设。并探索将学校贫困生心理健康关爱工作纳入到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日常工作中去,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同时不断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应牵头组建一个包含社会力量在的专业心理辅导队伍,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让辅导员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成长,通过这种方式最终打造一支以辅导员为中坚力量的心理辅导专业队伍,从而使辅导员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及时了解贫困生的心理状况,并及时解决贫困生的心理困扰。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教育资源,搭建以微信沟通等为主要方式的新型师生沟通平台,使贫困生及时与辅导员沟通,从而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空间,探索出一条新型的思想教育模式。总之,加强和改进贫困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须重视其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心理教育过程这一内在的教育规律,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思想道德教育效果。

篇5

论文关键词 仁爱思想 高校 思想道德教育

大学生是构建未来社会的主要动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未来社会的和谐面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从小刻苦学习,立志献身事业、报效祖国,面对当前社会的发展有强烈的危机感和责任感。但少数大学思想道德观念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脱离了常轨,发生了错位。通过对孔子仁爱思想研究,促进“仁爱思想”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培育大学生的仁爱品质,让他们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身体力行,做到高素质人才知行合一。

一、孔子仁爱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爱亲,孔子从家庭血缘亲情中直接引出仁爱思想

人一出生就处在家庭父母兄弟关系中,父母对子女宽厚的慈爱,子女对父母浓浓的敬爱,兄弟、姐妹、平辈之间的互敬互爱,在亲人间互相关爱中,萌生亲情爱。家庭中的亲爱,是人最早形成的爱心,离开了家庭血缘的亲情之爱,仁者爱人就成为无根之谈;爱众,仁爱始于爱亲,爱亲就要孝悌,对父母孝敬对兄长尊敬。打破血缘关系将孝悌推及社会就是泛爱众,爱广大民众。对此,孔子基本的方法就是忠恕:忠,主要是真心诚意待人,一视同仁。恕就是宽恕待人容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他人的尊重、宽容。忠恕之道是仁爱思想的具体化,体现着换位思考的道理,正是通过这种忠恕之道,把仁爱思想从爱亲推广到泛爱众。在孔子看来,除了做到忠恕,还要做到恭宽信敏惠,在两者结合的基础上才可以做到博施于民而济众,才是仁爱;爱万物。在孔子看来,应将爱人推及关爱一切生命,鸟兽昆虫也是值得关爱的。对于人,珍惜和关爱人的生命。对万物,也要仁厚宽待。孔子看到了自然界一切生命的内在价值,人与自然界的各物种都有其内在价值的,两者间有着和谐共处、不可分割的生命联系。

(二)孔子仁爱思想的人本精神

孔子仁爱思想始终以人为本位和核心,不仅注重人的感性认识,也同样注重感性的社会实践,即仁者的仁必须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方显现出来。孔子仁爱思想站立在实践的高度,以仁爱为立足点来处理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关系,既“仁者爱人”并确立了仁爱的道德地位。孔子仁爱思想经过后世儒家的传承与发展,至今仍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广泛的作用。

(三)孔子仁爱思想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源流

1.孔子仁爱思想为大学生道德认知奠定传统理论基石

当代大学生思想敏锐,积极上进,敢于开拓创新,容易接受新思想新环境,若加以正确引导,定能激发他们潜在的强大正能量,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一代。目前他们的思想道德认知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缺陷,如缺乏集体意识、拜金享乐盛行、道德观念淡漠等现象。如何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认知,成为高校德育工作重中之重。孔子的仁爱思想内容丰富且和实际情况相联系,为大学生塑造仁爱行为提供思想源头,可以促进大学生学会关爱生命,增强感恩、责任意识,启迪他们以正确的心态看待生活与人生。思政教育者应积极引导和培养大学生“仁者爱人”的道德认知和情感,将仁者爱人作为他们立身处事的基本原则。

2.孔子仁爱思想为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孕育提供了思想源泉

仁爱思想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是最高的道德行为规范,家庭内部人员间的慈爱孝梯的自然情感是孔子仁爱思想的直接源泉,一个人如果不孝顺父母,不友爱兄弟姐妹,他也不会爱社会,也不会爱祖国和人民。仁爱思想是大学生道德情感的源泉。高校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仁爱思想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作用,必须将思想道德情感转化为具体的实践。通过实践使大学生进一步内化仁爱为自我认知,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信念,深化大学生的认知水平,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把受教育者内化的道德意识转变为行为,最终养成良好的行为。孔子仁爱思想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为大学生调整道德认知、培养高尚的道德意识、塑造良好的道德行为奠定传统理论基石。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的现状

大学生是建设未来社会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未来社会的风貌有着直接的联系。当前,他们思想道德状况的主流是好的、积极向上的,主要体现在:政治思想稳定、健康;社会责任感较强;关注自身发展,价值观念趋向务实;向往健全人格,追求高尚的道德等,但也有缺失的一面,主要表现在:

(一)集体意识、服务意识淡薄

由于社会历史环境和个体生理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大学生过于强调个人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按照利己主义的标准,一切为自己着想,不考虑他人和集体,缺乏对他人的理解,缺乏团结、合作、互助等精神。

(二)价值观多元化、诚信观念淡薄

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由此滋生一些负面因素,如损人利己、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在这种形势下,青年大学生的正在形成的价值观难免会表现为多元性和易变性。部分大学生还有迟到旷课、考试作弊、简历造假等诚信道德缺失的现象。

(三)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存在差距

少部分大学生有一定的道德认知,但缺乏对道德义务的理性思考,缺乏社会责任感,将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割裂开来。如大学生都知道尊老爱幼,但有些学生在公交车上看到老人会希望别人让座,自己却不行动,甚至有的人还为此发生争执。

(四)面对挫折,情感脆弱,甚至漠视生命

生活中遇到挫折在所难免,一些大学生面对挫折心理压力大,状态调整不过来,常感到烦闷,压抑,焦虑,情绪低落的状态。个别人甚至对生命出现冷漠。如自我轻生,虐猫事件,和室友相处遇不愉快,发生报复事件的复旦大学投毒案。

三、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缺失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存在偏差

现在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常常家中所人员的核心,一家人围绕着这个核心转,这种过分溺爱使得不少学生已习惯别人以自我为中心,时间久了孤僻,自高自大等不好的习惯。而且一些家长观念存在不合理的一面,认为再苦不能苦孩,自己吃多大苦受多少累都没关系,只要孩子生活的舒服、快乐就好。无疑,部分家长的这种不合理的观念和做法,滋生孩子的享乐主义思想,不利于孩子养成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团结合作的好习惯。

(二)学校教育的失误

长期以来,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说理,轻管理;重形式,轻内容的弊端。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部分高校道德教育体系仍停留在传统的说教层面,没有与实践层面作良好的接洽融合,也无法适应社会新变化,在对大学生实践行为引导方面失去了意义。学校道德教育也有错位与失误。目前学校德育教育主要是以理论讲解、知识灌输为主,这种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在德育教育方面还存在形式主义等问题。

(三)社会背景

随着社会日益多样化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也在多元化。社会大环境总体上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团结竞争等意识,但社会负面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也会带来不良影响。如社会责任感减弱、服务意识下降,不顾其他为个人的前途捞资本。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随之而来唯利是图、金钱至上、功利主义等腐朽丑恶的现象沉渣泛起。部分大学生受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忽略了对高尚精神的追求。

(四)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现代大学生缺少磨难的成长,过于在乎成绩,追求眼前的既得利益,缺乏长远的眼光,不注重个人品性人格的修养,造成某些大学生诚信程度低下。还有大学生道德心理的不成熟也是导致大学生思想道德危机的原因之一。

四、孔子仁爱思想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启示

以孔子仁爱思想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仁爱品质,只有在遵循他们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渠道多管齐下,才能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仁爱品质,使孔子仁爱思想得以发扬光大。

(一)构建家庭教育的仁爱环境

孔子仁爱思想是我国传统道德的瑰宝,养成仁爱思想的起点应当从家庭教育开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子女都是在父母直接影响下长大的,家长的言行对子女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希望子女成长成人美好愿望的实现却有赖于家庭仁爱思想教育的传承。家长一是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为子女做出榜样;二是要发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引导他们爱亲爱众;三是要去除对子女过分溺爱,培养子女自立,自强,自主精神;四是要通过仁爱思想教育,让子女学会共处,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家庭的仁爱教育在子女的仁爱品格养成中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对大学生仁心爱心养成相当关键。

(二)高校多渠道多途径培育大学生的仁爱品质

高校是培养大学生的摇篮,培育大学生仁爱思想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传承仁爱精神,就要高校多途径让教育教学环境渗透着仁爱思想。一是注重提升高校教育者的仁爱素养。教育者要充分发挥以身作则的作用,注重提升自身的仁爱素养,切实关心学生,真正走入他们心中,成为大学生心目中践行仁爱的楷模。二是培育仁爱文化,营造校园仁爱氛围。如学校在管理上更加人性化,积极努力为师生建立美好的和谐氛围;开展仁爱教育讲座;开展多种形式的仁爱践行活动。三是优化校园网站,加大相关仁爱教育的宣传和引导,将校园网打造成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四是将仁爱思想贯彻到大学生思政教学中。高校思想政治课是向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政课教师要注意对大学生多形式多渠道灌输仁爱思想,要打破以往思政教育简单粗暴、重专业轻德育,重管理轻教育的方法,有效进行仁爱思想道德思想的教育。

篇6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现状

1.奉献意识不强,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现在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自小受到家庭的溺爱,独立处理问题的经验少,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奉献意识弱化,在就业选择中自身利益是考虑的首要依据。

2.诚信品质欠佳,缺乏敬业精神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某种程度的诚信危机,主要表现为部分学生的应聘材料弄虚作假。很多企业认为大学毕业生最大的问题是不守信,眼高手低,缺少实干精神,缺乏对岗位的敬业态度和对企业的忠诚度;认为自己接受过高等教育,不愿意到基层去锻炼。一些学生常常把签约单位作为跳板,一旦有机会就毁约、辞职,挫伤了用人单位的积极性。

3.抗挫能力弱,缺乏实干精神

进入职场之初,每个毕业生都有很高的理想抱负,并期望一开始就脱颖而出,但真正开始工作后,与原来设想中的工作岗位相差甚远,不甘于平庸,却又无法改变现状,因而容易产生失落心理。

可见思想道德素质已成为诸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软肋,要想解决这个就业瓶颈,必须从加强在校的思想道德素质着手。

二、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思想道德教育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当前,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标准上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功利性,他们更多关注的是职业的“含金量”,把薪水待遇作为衡量职业价值、个人价值的主要标准。在择业上,大学生往往缺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而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引导学生把个人的职业选择建立在社会需要的基础上,将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等主观愿望同国家、社会的现实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就业。

2.思想道德教育为大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部分大学生职业道德意识淡化。反映在就业过程中表现为:部分毕业生为了找到好工作不惜在个人简历上弄虚作假,工作不理想就随意毁约,走上工作岗位后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急功近利,害怕吃苦,缺少实干精神。有些毕业生甚至把协议单位作为跳板,工作不如意就跳槽,无形中造成了用人单位的人才培养成本的损失,破坏了正常的企业运作。另一方面,这些行为造成企业对聘用大学生的不信任,也影响了大学生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甚至导致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所以,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重心应在于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意识教育、社会公德教育。

3.思想道德教育为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素质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招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愈发深入,大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与社会的就业现实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由此引发的就业心理问题也日益增加。通过开展德育课程和职业道德课程,以及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校园文化活动、心理咨询的多种方式,把大学生的智商和情商有机结合,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乐观进取、自信自强、不怕困难等人格特征。同时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注重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心理教育辅导和学生就业抗挫能力的提高,以使其能够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就业与工作中的得与失。总之,思想道德教育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

三、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的紧密结合

1.加强价值观教育,不断提升就业指导工作针对性和专业性

大学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应首先使学生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价值的认识直接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必须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和注重大学生个体差异,不断提升指导教师的专业素质,不断加强专业教师了解大学生的程度,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专业性的指导,充分发掘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在就业指导优势作用,克服以往的不足之处,因材施引,扬长避短。

2.加强国情教育,引导大学生基于国家需要选择就业

大学生的就业总是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紧密相连的,国际国内甚至区域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和走势都会直接影响就业市场上的人才需求、人才结构和专业类别的人才供求关系。高校应通过专题讲座、形势报告等方式开展就业形势分析、就业市场预测、就业政策导向、就业素质准备等方面的就业指导,让大学生全面了解党的路线、 方针、政策,正确认识当前就业形势,从而树立起符合国情的正确的就业观。

3.强化认知教育,引导大学生基于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就业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毕业生的人数越来越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在择业中的种种行为均表明: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加强对大学生的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社会等内容的“认知教育”已成为高校就业指导的重要任务,应该引导学生在全面分析、评价自我的基础上找到自身的兴趣、特长与社会需求的最佳结合点,找准自己在择业中的适当位置,避免择业方向和择业目标的盲目性。

参考文献:

[1]尹景玉.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05.11

[2]徐贵相.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4

[3]胡泽勇.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不容忽视[J].教育与职业,2005.12

篇7

一提起中国茶文化,相信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会是种类丰富的茶品种、精致的茶具、优美的茶艺表演等内容,但是除此之外,我国茶文化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和思想内涵。尤其是思想方面,中国茶文化与我国传统思想相互交融碰撞,形成了以“礼、和、真、静”为基础的思想内核,长久以来对广大的饮茶者以及我们的国民性格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而在社会价值多元化的今天,面对大学生出现的种种思想道德问题,高校若是能够从中国茶文化中汲取营养,探索出一条合适管用的思想道德教育之道,那对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将大有裨益。

1高校在思想道德教育上的偏差

在我国高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有了显著提升。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充分看到,受社会价值多元化的影响,以及移动互联网普及所带来的思想文化冲击,作为思想前沿阵地的高校校园,是最先被影响到的地方。因此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就不可避免地出现诸多问题,同时一些高校在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也存在很多偏差,这些问题应当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和思考。思想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的整体规划中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很多高校往往会将就业率摆在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大学生入学一开始,便围绕四年后能否找到好工作为主要目标而设置和安排教学内容以及课程安排,以此来保证大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能够适应社会需求。但是也要看到,对就业率的过分重视,必然会导致高校忽略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培育。从现实中看,一些学校在思想道德教育上普遍缺乏规划性、系统性,一方面是思想道德课程较少,又往往是一些没有严格要求的选修课程,另一方面课程内容较为落后,教师多为照本宣科,没有创新,缺乏解读,导致课堂质量较低、形式枯燥,难以勾起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相关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待提升。很多高校在引进师资和提升教师能力时,最看重的是其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往往会忽视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缺乏有针对性及有效的培育和管理措施。因此,经常能看到一些教师虽然具有很高的专业水平,但却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思想道德品质,而这种现状的存在,就难免会通过教学等方式,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思想道德教育的激励机制和评估机制有待健全。如何解决高校思想道德的偏差问题?一个重要办法就是要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思想道德考核评价体系。但是在现实中,我国一些高校在对教育的考评中,主要还是以专业分数和就业率为主要内容,在思想道德教育考评上,没有严格的激励和评估机制,即便是有考试,也大多为开卷考试,学生可以带书考试,只要抄满试卷,基本上都能及格。因此,在思想道德教育考核体系上的缺陷,就难以激发出教师与学生对于思想道德教育的热情和积极性。

2茶性对德育工作的启示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世间万物皆有灵性,茶亦如此。茶生于天地之间,长于青山绿水中,吸收日月精华而成,蕴藏着清净、幽雅、质朴、高洁等自然特质,这与我们民族文化所倡导的勤俭、朴实、清廉的个人思想道德十分契合。茶的自然特性对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大有裨益。第一,我国的茶树多生长于一些偏远的山区之中,而一些名茶,往往产于山峰险峻之处,所以茶具有了远离喧嚣而亲近自然、坚韧不拔的性格。茶文化形成初期,正是我国儒家思想被推崇和发扬的重要时期,因此茶文化不可避免地与儒家思想相互交融碰撞,逐渐孕育了温良恭俭让的精神内涵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哲理,并要求人们要以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人生种种苦难,并坚强不屈、用隐忍和努力去达到预期的目标。而现在很多大学生,从小便在“温室”中长大,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生活,缺乏足够的拼搏精神和远大理想,受不得一点点委屈和挫折,心理承受能力较为脆弱。当他们步入社会后,面对激烈的职场竞争时,很容易因为这种脆弱的抗压能力而遭遇种种不如意。因此,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融入茶文化的茶性内涵,能够让大学生的心理变得更为强大,让他们拥有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和不惧困难的抗压能力,有助于增强他们吃苦耐劳的能力。第二,茶所具有的清纯质朴精神,能净化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我国古人把茶树称为嘉木,因为茶树的自然特征上具有质朴、幽静、高雅以及清纯的特点。茶树喜静,如高士般高雅;茶树吸收日月雨雪之精华,纯净而高洁;茶汤外观清澈晶莹,口感淡雅清香,让人头脑清晰且回味无穷,能够给人以智慧的启迪。这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大有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价值观和人生观泥沙俱下,交织出现,而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很多不良风气的影响,有的沉迷于灯红酒绿,有的沉湎于网络游戏,觉得人生就是一场游戏一场梦,把理想抱负当成一种笑话,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因此,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融入茶质朴的特质,能够让大学生内心平静下来,看清自己的来时之路,明白自己的未来方向,拥有清晰而明确的头脑以及清澈高洁的内心,进而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3茶道在德育工作中的直接作用

茶道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茶道从总体上说,可以分为环境、礼仪、形式等方面的内涵。首先来看茶道所注重的环境。中国的茶道对环境的选择和营造特别注重,大概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类是自然环境,饮茶者多喜欢在有着竹林小溪的静谧环境中去追求“天人合一”的茶道境界。第二类是在室内,比如说一些寺院、道观和一些极具传统色彩的古典建筑内,能够让饮茶者更好地感受到茶文化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茶文化蕴含的这种茶道精神,能够让大学生充分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精神境界,这对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其次是茶道中的礼仪。这种礼仪一方面体现在茶具上,我国的茶文化对茶具十分讲究,煎茶饮茶,不能随便倒茶饮之,也不能如解渴一般大口而喝,而是要选择精致而合适的茶壶、茶杯去沏茶和倒茶,让茶具与茶叶本身发生美妙的化学反应。另一方面,是茶道中严格的程序和礼节。作为煎茶的主人,会通过友善而尊敬的举动、语言,来向客人表示出地主之谊。无论是对茶具的讲究,还是在礼节上的注重,都能体现茶文化所具备的精益求精和与人为善的精神。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融入这种茶道内涵,不仅能够让大学生在学业上更加上进和勤奋,同时也可以让大学生更好地友好待人、和善处世。第三,茶道博大精深的特点能够让大学生的思想更加广阔、胸怀更加宽广。我国的茶道精神不仅体现在茶事活动的过程之中,更是与社会各个领域相互通融,充分融合,具有博大精深和包罗万象的特质。譬如说,茶文化与儒教、道教、佛教等宗教思想及哲学观点相互碰撞交融,锤炼出一种对人生对世间万物独特的辩证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既有儒家所倡导的修身养性的入世精神,也有道教追求的回归本真、天人合一的出世精神,同时也囊括了佛教“禅茶一味”、“枯寂清净”的禅学内涵。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融入茶文化的这些方面,可以让大学生的思想更加成熟,建立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以及淡泊明志的价值观,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始终以一种平和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人生之路。另外,除了在哲学思想方面,茶道精神更是集美学、科学、文学艺术于一身,具体呈现在诗歌、书法、绘画、建筑、音乐、舞蹈等诸多方面。如果把茶道的这些特点融入到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能够使大学生的胸襟更为宽广,激发起他们对各类知识的学习欲望,这不仅会让他们的气质更加大气,同时也能使其知识面更加丰富,成为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4茶文化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融合的途经分析

首先,要真正重视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增加茶文化在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中的比重。相关教师要转变思想,不能再把思想道德教育当成一种可有可无的科目,一方面要增加课程数量,另一方面要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吸引力,用深入浅出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加茶文化的比重,可以从历史、艺术、茶艺等多个方面,向学生讲解茶文化所蕴含的深厚精神文化内涵。在这一点上,要针对不同院系大学生的专业实际,进行分门别类的教学,比方说,对于中文系的大学生,要多从一些与茶有关的诗词歌赋入手,让学生们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修身养性的精神内涵。而对于建筑专业的学生而言,则可以向他们讲解茶文化对于我国古典建筑的影响,增加他们对我国传统建筑美学的认知程度,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古典建筑所融入的天人合一的精神,这不仅对他们的专业能力大有裨益,更能让他们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有更加深入的认识,进而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地贯彻这种精神。其次,要建立和完善思想道德教育的考核机制。为什么一些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如同虚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严格的考核机制,因此高校就要针对这一缺陷,改变过去那种落后的思想道德教育考核方式,将其与其它考试放到同等地位,并制定更加严格的考评机制,以此来增加学生们对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但同时也要看到,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相对枯燥,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把与此相对的茶文化内容融入到考评当中,从而使学生们能够带着兴趣学、带着热情考,真正做到学有所知,学有所用。

作者:王乾 单位:河北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学连.浅谈茶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开展[J].科技文汇,2009(5):58-58.

[2]罗成翼.论高校学生社团文化的德育功能[J].思想教育研究,2003(05):30-32.

篇8

思想道德教育是高校辅导员教育的重心。然而,在开展过程中存在许多困难。其中,教育方式不当是影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1]。因此,在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时,应走出“任课教师打天下”的误区,提倡在自然的状态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尤应提倡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生活化。短小精悍的生活化内容有利于随时开展德育工作,亦有利于大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一、谚语的特点

首先,谚语是短小而富有韵律的。我国的谚语多为四至七字,部分八字以上的谚语也因其形式活泼,朗朗上口,容易被人记住。短小而富有节奏和韵律是谚语的重要特点。谚语讲究声律美,其节奏和诗句的节奏相似。不论长短,谚语都显示出一种均匀整齐的美感。同时,谚语还注意押韵,且押韵方式多样:有的押平声韵(“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有的押仄声韵(“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若还不报,时辰未到”);有的平仄相间(“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讲究“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有的押尾韵(“先苦后甜,富足万年”)。

其次,谚语的内涵非常丰富。高尔基曾说:“谚语和歌曲经常是简朴的,其中包含的思想感情可以写出整部书来。”谚语涉及的内容极广,包括社会、历史、生产、自然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只有学而知之,没有生而知之”告诉人们学习的重要性;“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教人修德养性;“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教人谦虚谨慎;“听话听音,看人看心”教人做事处人。

再次,谚语生于民间,“是街头巷尾的智慧”。谚语中所涉及的内容都是日常所见,朴实无华。同时,口语化让人读起来兴趣盎然。简简单单的话语充分显示出普通老百姓的风趣、机智和敏锐。一句“懒人嘴里明天多”,便将那些总是把“从明天开始”挂在嘴边的人的形象描绘得活灵活现;“好马要是三年不骑,会比驴子还笨”,用语朴实,但隐含的真理不得不让人折服;“鹰飞高空鸡守笼,两者理想各不同”中,鹰和鸡的对比可以激发人们追求更高理想的愿望。

二、谚语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作用

道德判断、道德行为和自我调控是班杜拉的道德教育认知观中的重要内容。其中,道德判断指的是关于善与恶、是与非的认识与辨别;道德行为是以一定的道德判断为思想基础所采取的对待善与恶、是与非的具体行动;道德调控则是人在面对两难道德行为等问题时通过理性分析与意志努力而对善与恶、是与非作出的道德行为的比较与取舍,即在是非分明的基础上做到避恶趋善[2]。简言之,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正确的道德判断标准,并通过自身调控,培养正确的道德行为习惯。如何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判断标准?班杜拉认为,通过观察学习,能够改变学生的认知经验和社会学习经验,进而改变与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特别相关的认知能力,提高学生道德判断能力。他进一步指出,观察学习的途径有两种:通过对他人行动偶然或有意观察,或言语示范[3]。言语示范更因其方便省时、适用广泛等特征,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1.谚语有助于学生学习道德规范

以言语示范为主导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时,应注意学生的思维特征。谚语是抽象语义与具体实践经验的综合体。郭绍虞先生指出:谚语是人的实际经验之结果,而用美的言词以表现者,于日常谈话可以公然使用,而规定人的行为之言语[4]。源自生活的经验,使谚语可以通过观察或实践理解。有的谚语可以通过观察理解,如:“当你轻视幼苗的时候,请望望那参天大树。”“林中没有不弯的树,天下没有十全的物。”有的可以通过实践经验理解,如:“灯不明,要人拨;人不明,要人说。”因此,学生学习一个简单的谚语的同时,实际上是学习一个故事,一个具体的实例。利用谚语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

2.有助于学生道德行为的形成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决定道德行为的重要因素是个人的种种期望与价值选择。这种期望,一方面要依赖于他自己在类似情形的类似行为中得到的结果,另一方面要依赖于他观察到的发生在他人身上的效果。这种结果与效果的信息反馈,可以用来作为他自己下一次尝试类似行为的重要参考。”[5]

3.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的培养

传统道德教育观认为,有道德就是道德主体对社会既定道德原则与规范的服从,道德教育目的就是培养与既定的道德原则、规范一致的道德行为习惯,按标准塑造、照模型浇铸,学生只能在这规矩中去思、去言、去行[6]。然而,班杜拉指出:自我调控能力是道德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无论是道德思维的发展还是道德行为的形成都离不开自我控制,缺乏自我调节力会严重影响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升华。班杜拉强调个体的自我主导能力即个体必须通过生活加强自我更新,使自身胜任并得以发展[7]。根据这一观点,一个有道德的人不仅要能遵从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更需要具备道德主动精神和道德选择的意识和能力。

三、挖掘大学生活中的思想教育因素,优化谚语的育人功能

大学是一个社会生活的模型,平时的生活琐事中或多或少地蕴含着一定的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等,辅导员教师不能仅停留在生活现象的表面,而要学会挖掘其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把育人和教育科学而有效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做人的道理。辅导员要切实转变观念、转变角色,成为大学生的心灵导师、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与管理者。在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过程中,谚语源自生活实践,其自身特点符合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教育新模式的要求。

教育的方式方法是多样的,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具体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时,应贴近学生的思维和认知发展的特点。谚语以其短小、生活化及易于实践等特点,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思想教育观念,培养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最终建立符合社会规范的道德行为。

参考文献:

[1]李世祥.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J].小学科学,2011(12):175.

[2]冯文全,徐东.论班杜拉社会学习道德教育思想[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9):126.

[3][美]班杜拉.郭占基,周国韬译.社会学习心理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39.

[4]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篇9

1.1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大学生正处于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高峰阶段,其心理特点的总特征是:心理发展日益完善,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没有完全成熟的时期,因此情绪变动大,情感日益丰富;自我意识增强、自我认识较为深刻,个性逐渐稳定,社会化程度有很大提高;精力旺盛,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自我实现的冲动,但忍耐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

1.2当代大学生心理状况形成原因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很多,有社会、家庭、学校等客观原因,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从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大学生类型中我们不难发现,身心素质、性格、生活经历、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期望值等都是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观原因。其中大学生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主要方面;不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是大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价值取向的偏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本原因。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习形成正确思想的前提,而学生的思想状况如何对心理具有支配和调节的作用,良好心理的形成最重要的取决于个人的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远大正确的理想所形成的心理最稳定,持续的时间最长久,影响的范围最大;相反,如果心理脱离了稳定正确的思想的支配,就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会迷失生活的方向,因此产生心理困惑和矛盾。许多调查显示,大学生追求个人发展,追求实现利益,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等,但缺乏远大的社会理想和价值追求,只为一时目标的学习等动力强度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自我实现的程度也就较低。现在一些学生之所以在专业选择、学习动力等方面存在很大心理问题,就是由于他们始终陷在个人利益权衡的范围里,缺乏对自己人生价值的更高定位。当代大学生缺乏的恰恰就是这种坚定的忘我的人生信念,他们有理想有追求,也希望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理想,但对实现理想的艰难过程缺乏足够的思想和心理准备,对个人利益患得患失,结果是理想与行动脱节,不能用理想指导实践和生活,从而经常陷于动摇和迷茫中,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篇10

一、思想道德教育创新途径——朋辈教育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环境的变化以及当代大学生个性特点的鲜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着各种挑战,为了更好地引导大学生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相统一,仅仅依靠课堂学习、教师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探究出各式各样的教育新途径、新方法。有学者提出,现代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在时代背景下被赋予新的内涵,其更为强调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内在关系,是一种以人为本、促进人全面发展并且具有超越性与创新性的实践活动。而教育主体亲和力的提升更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协调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关键,不断促进教育与被教育者相互推进的主要途径。朋辈教育正是打造亲和力的有效途径,结合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和激励作用,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互相帮助,互相传授学习、生活、工作经验等,从而实现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教育方式。这种以老带新、以强带弱的教育模式,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朋辈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增强高校大学生对引领思想的认同度。大学生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年龄相仿、背景相近、经历相像、价值观相似、社会地位相当等特点。在这个群体中有着相互联系的人际关系和信息传播的途径,使得群体成员形成趋同性,更容易使该群体对某种观点形成一致认同。朋辈教育增强了教育的可接受性,进一步提升了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

2.有利于促进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精神成人”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大学生朋辈思想引领,培养受教育学生群体树立明确的发展目标与人生定位,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驱动力;另一方面通过朋辈群体思想引领的辐射作用感染广大学生,营造积极向上、乐观奋发的校园文化氛围。

3.有利于优化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队伍。大学生朋辈群体的加入,为高校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队伍增添了新的活力,有利于促进高校思想引领工作的开展。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制度的改革,高校招生人数不断上升,有限的思想教育工作队伍人数显然很难以关注到每个大学生,增强高校大学生朋辈群体力量,利用朋辈间的相似性和趋同性,强化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

4.有利于丰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载体。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模式的发展,高校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大学生朋辈思想教育通过推行形式丰富多样的思想教育形式,坚持朋辈教育的开放性,有利于优化当今的教育模式,丰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载体。

三、高校开展朋辈思想道德教育的新尝试

1.基于朋辈教育理论构建点面平台围绕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流问题开展朋辈群体教育,更容易在学生群体中产生一种可接近性与认同感,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反思,从而使思想道德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华南农业大学青马工程“千百十”计划为例,该计划以青年者培养工程为重要依托,在青马工程当中召募十名左右理论素养优良,思想觉悟较高,工作能力较强,专业技能优秀的青年学生组成“千百十”宣讲团,作为思想引领群体。同时搭建网络资源平台,以全校上千个基层班级为思想引领辐射面,开展上百场思想引领宣讲会,如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教育、诚信教育等。宣讲员结合个人专长及成长经历,通过上百场思想引领活动将朋辈教育理念辐射至近千个基层班级,推动朋辈教育模式应用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当中。

2.开展形式多样、开放性的思想道德引领活动

2.1开展朋辈宣教活动,发挥感染凝聚作用。从主流意识形态出发,立足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问题,组建“朋辈教育”宣讲团,通过面对面访谈会、微视频、图片展等形式,激发大学生思想道德学习热情,提升思想道德修养。

2.2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先锋模范作用,开展形式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鼓励优秀青年学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如三下乡、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并组织开展朋辈咨询等形象生动、具体现实的思想引领活动,展现优秀学生的榜样风采,形成模范引领及互助效应,引导广大学生从实践中思考。

2.3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大对朋辈榜样群体的宣传。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应用得越来越广泛,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大对朋辈榜样群体的宣传,进一步丰富高校大学生朋辈思想道德教育形式,多途径、全方面的使榜样作用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潜移默化。朋辈引领模式不仅将优秀的大学生由被动的教育者变成教育的施教者,增强他们自我发展的自信心和动力,而且还能带动和感染身边的其他同学,从而形成朋辈群体之间的一个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欧阳丹.浅析高校朋辈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设计与实施[J].高教论坛,2009(04).

[2]施翔.本科“朋辈导师制”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36).

[3]潘爱华.朋辈教育模式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0).

篇11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C-0034-02

随着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的不断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实践教学的问题成为人们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教学是关于“教学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而不是关于“教学是什么”的问题。从字义上理解,实践教学应是一种教学活动,实践则是达到教学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因为实践环节凸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不再是教学内容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顺此义延伸,我们可以把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教学理解为: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教学是把理论与实际、课堂与社会、学习与研究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思考问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自主研究解决问题等实践能力的多种教学方式的总和。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有效性,就要在思想道德教师的组织下,围绕教学目标,根据既定的教学计划,利用直观鲜活的案例、情景等,激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调研、研讨等方式参与教学活动,感知理论、体验社会,实现“教化”和“内化”、“知”和“行”相统一的。本文试分析目前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思考。

一、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教学受到了普遍关注,各高校对实践教学进行了广泛探索,其模式包括:组织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农村、市场进行调研考察,到爱国主义基地学习革命先烈和英雄人物的事迹,到教学实践基地参加多种形式的生产劳动或社会工作。此外,还有请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给学生介绍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谈创业和人生的体会,并与师生开展交流和研讨。但是,这些形式缺乏实施的持久性和普遍性,缺乏与课堂教学的紧密结合,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教学的特殊要求,却忽略了实践教学的一般规律,致使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教学不能普遍、持久地落实下去。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学校和教师对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教学还存在认识上的局限。

(一)将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教学定位在课外实践上,使实践教学的方式停留在“走出去,请进来”的层面上,限制了学生广泛参与的空间。课外社会实践是思想道德教育教学的一种有效形式,通过组织学生搞社会调查,参观企事业单位、乡村、革命纪念地等,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教学,有助于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现实感和实效性。但是如果把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教学仅仅局限在社会实践上,就极大地限制了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教学的内涵和外延,也就限制了学生通过其他方式参与教育教学的途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教学有课堂内的实践教学和课堂外的社会实践教学两种基本形式,把两种形式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教学的效应。通常思想道德教育的课外社会实践可以使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生活,了解国情、熟悉民情,有利于将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学内容和社会实际结合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长见识、增才干,产生轰动效应。但是这种社会实践教学的形式受客观因素,比如时间、场地、经费、人数、环境等因素影响较大,可操作性和普遍性较差,难以持久和普及推广。针对这种情况,需要改变观念,重视思想道德教育的课内实践教学、探索课内实践教学的方式,以弥补课外实践教学的不足。

(二)把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教学特殊化,即纯粹当做政治任务或放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来抓,忽略了其作为一门课程所应体现的一般性,使其在特殊化中被虚化。由于对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视是从政治需要出发的,也极容易因政治冷淡而止。往往是遇到评估或检查就行动起来,活动一过又回归原样。在这种大前提下,许多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教学不是作为一种经常性的教学环节持续地坚持下去,而是因上级有号召、有检查、有领导要求、有经费支持就象征性地搞一搞,随意性很强。实践教学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按照教育的规律实现它的职能,脱离正常的教育教学轨道就必然违背规律,造成欲求不得、欲速不达的结果。

篇12

高校学生在多年的教育中不断加深自己的道德认识,形成了自己的认知观和价值观,因此在思想道德认识的发展上表现出较高的水平,但是在道德认同和道德行为上则表现出明显的不足,表现出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不一致。在探究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中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行为水平的知行矛盾冲突中发现,形成高效学生知行冲突是由以下的原因导致的;第一,德育教育局限于德育课堂教育。高校德育的主要实施途径是通过德育课堂的教育,高校在德育课堂的时间设置上是一周两个课时,在德育教育的实施中表现出教育的中断性。同时,在德育内容的上教师进行精心设计,基本是照本宣科,而教材多是关于德育理论的探讨,未与学生的日常德育行为相联系,使得学生在德育认知方面的认识不断提高,但是学生普遍认为现实为给道德理认知提供良好的实施环境,或者说不知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美德。第二,德育教学方式为传统的接受式。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需要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共鸣的思想才能转化为外显的行为。德育课程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学生通过自学基本可以理解文本大意,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德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道德价值观的认同,并引导学生把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这也必然要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第三,德育理论的强化缺乏有效途径。德育的知行转化需要两个过程,第一是对德育内容的思想认同,第二是根据自我的德育思想树立或者纠正德育行为,对于大学生来说这个过程需要不断的强化。但是在调查中发现,普通高校缺乏有效的德育评价机制。在对教师的访谈中,教师表示学校对于学生的评定基本呈现以学生成绩为参照标准,以学生的活动参与度为参考,很少与学生的德育认识和德育行为相联系。

二、在高校英语课堂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以行动导向为核心设计教学

德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的转化,这就要求我们把这个转化过程通过动态的方式进行呈现和分析。以学生的日常行为为核心设计英语教学是突破这个难点的重要途径。这要包括三个环节,第一,分析本节课英语课程的主要内容,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日常行为相联系,围绕主题选择学生典型的日常作为,作为课堂开展的主要案例;第二,促进学生对道德行为的分析和讨论,对道德行为是否需要改正进行讨论;第三,确立本周的道德养成行为。例如,在“say yes”的单元教学中,配合的课文中心思想是人的极限是不断突破的,We usually only accept 55 guests but at a pinch we could take 60.围绕此主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当代大学生不易坚持,容易半途而废的特征,渗透“坚持去做,努力突破”的思想道德教育。首先引导学生使用生活中通过坚持取得胜利的故事进行句子练习,其次引导学生设计近期的目标,并设计具体实现的步骤,通过一二百字的英语课堂小短文进行表达,第三,引导学生互相监督将目标予以执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是枯燥的讲解课文中设计的语法和复杂句子,而是将语法的学习和短语的使用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并潜移默化的进行坚强的思想道德教育。

(二)以情境教学为途径开展教学

道德行为的转化需要学生道德思想的情感认同,这个过程只有在同伴的交流中才能实现,因此在英语课堂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强调以情境教学推动学生的同伴交流,促进道德认知的情感认同。道德情境的设计以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为素材,将学生的各种道德行为进行综合或者典型化的凸显,通过学生的话剧表演或者PPT的展示,引起学生作为旁观者对自己行为的自我省视,与同伴对道德行为展开讨论。例如,在“More Crime and Less Punishment By Richard Moran”的学习中,教师通过ppt展示社会中因为不同的错误认识导致的犯罪行为,引导学生对性和谐行为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设置促使犯罪人改过的措施。这样的情境教学促进道德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将理论化的知识转化为生活化的教学案例,这样的案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更能让学生领会对自己成长的影响。

篇13

近年来,一起起另人触目惊心的大学生犯罪案件发人深思,也引起了人们对大学生法制教育、德育教育、学校管理以及大学生素质的诸多拷问。

应该说,当代的大学生,经过十多年的基础教育,通过激烈的竞争,进入高等学校深造是具备一定素质的。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使他们在道德教育等方面也面临着挑战,在很多方面出现了问题:

1、法律意识淡漠

近年来,大学生由于法律意识淡漠而直接导致的各种犯罪活动时有发生。大学生犯罪几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其中有部分大学生,他们的知识水平及能力都是很优秀的,但仅仅因为不懂法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据调查统计,1965年青少年犯罪在整个社会刑事犯罪中约占33%,其中大学生犯罪约占1%;期间,青少年犯罪开始增多,占到整个刑事犯罪的60%,其中大学生犯罪占2.5%,而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占到了社会刑事犯罪的70-80%,其中大学生犯罪约为17%。

2、大学生"恋网"现象严重

计算机网络正以高速、快捷、信息资源丰富的优势走进人们的生活,作为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理所当然率先迈入了神奇的网络世界。可是网络就如同一把双刃剑,它在引导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同时也严重毒化了一部分意志薄弱者,使他们沉溺迷恋于网络而不能自拔。据统计,青少年上网约有60%是玩游戏,还有一部分是上QQ聊天找情人,搞起了"网恋"。

3、诚信缺失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社会的灵魂,是个人修身立命之本。当前,诚信危机已成了大学生中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大学生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学风不正、拖欠学费、网络欺骗等。

4、心理素质普遍较差

近年来,大学生患心理疾病的人数正逐年增加,大学生自杀、自卑、神经衰弱、精神抑郁等突出的心理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据调查,我国近50%的大学生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据悉,仅北京地区就有10万大学生患有抑郁症,而抑郁症患者中有10%-15%的人最终可能选择自杀。

有人曾说大学生是一张白纸,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但是现在看来显然不是这么简单,有的人甚至慨叹部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已经到了被扭曲的地步,很难再成型。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造成了这些扭曲的灵魂呢?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今社会,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的风气不断滋长,许多人在金钱和权利的驱使中渐渐丧失了良知。各种、弄虚作假者屡屡得手,人们价值观念有了很大转变,以前人们都称颂"螺丝钉"精神,但现在大家都开始忙着赚钱,都想要出人头地,即使经常号召大家学习雷锋精神,那也仅仅是流于形式。同时,现在的媒体也在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每天打开电视不是打打杀杀,要么就是卿卿我我。

②学校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应试教育的积弊。我国教育体系一直有着应试教育的深深烙印,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每一个阶段都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学生一直在进行百米冲刺,学习成绩那几个阿拉伯数字成了衡量一个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志,忽视了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培养和训练。(2)高校德育教育脱节甚至出现一些"怪象"。高校按照教育部规定设有"两课",但往往流于形式,"两课"教学局限于理论的传授,把书面考试作为德育考核的主要形式。

③家庭环境的影响:家长是子女的启蒙老师,在家庭环境中,家长的言谈举止对子女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可有的家长却陷入了教育的误区,只关注子女的学习成绩,却都忽视了对他们思想的教育。

高校作为学生直接受教育领域,非常有必要采取一定措施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

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感化学生。因此,教师不仅应从自身注意自己的外在素质,还要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积极改革教学方法。 "学高为师,身正是范",我们要通过"师德工程"以教师充满魅力的高尚品德和风范来引导影响学生。

其次,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思想教育体系,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

1.继续开设思想政治课程,但要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比如有的课要注意运用情景教学,如《法律基础教程》要运用学生中曾经出现过的道德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2.经常召开座谈会、组织问卷调查,通过找学生个别谈话等多种渠道,了解学生的思想信息,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增加情感体验和思想碰撞的机会,做到心中有数。

3.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指导学生搞好心理调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4.利用各种节日和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日采取多种形式,比如可以把3月和4月定为学院"活动月",让学生参与,增强大学生对祖国、对家乡、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最后,抓住教育主体,提升校园文化的群体效应

道德教育单靠外部环境的影响和约束是不够的,必须依赖主体的自觉,要抓住道德的主体――学生,比如把学生社团摆在校园文化建设的突出位置上来,以学生社团为基础,形成不同的兴趣群体,扩大活动的参与面,占领学生的学习生活空间,另外,还可以以宿舍这一特殊的领域为阵地,因势利导,为学生提供更多个性发展和知识创新的机会。

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应循序渐进,不应急于求成,想在最短时间内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这无异于要求苹果树上除了长苹果还要长出梨子一样,强人所难。

总之,高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义不容辞,我们应该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持之以恒!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