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畜牧业发展情况

畜牧业发展情况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2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畜牧业发展情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畜牧业发展情况

篇1

近年来,XXX坚持以“五先五后”攻坚法践行“五步工作法”,围绕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把发展生态畜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突破口,探索走出了一条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强、群众增收致富快的新路子,为脱贫致富攻坚提业支持,为稳步推进XXX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总体情况

XXX目前共有养殖场XXX个,其中规模养殖场XXX个、养殖专业合作社XXX个,另有养殖大户XXX余户。肉牛养殖场xx个、羊养殖场xx个、生猪养殖场xx个、肉鸡养殖场xx个。XXXX年完成牧草种植xx万亩,存栏猪X.XX万头、出栏猪X.XX万头,存栏牛X.X万头、出栏牛X.XX万头,存栏羊X.XX万只、出栏羊X.XX万只,家禽存栏XX.XX万羽、出栏XX.X万羽,肉类总产量达X.X万吨、禽蛋产量XXXX吨,畜牧业产值X.X亿元,畜牧业增加值X.X亿元。“乌蒙生态肉牛”“乌蒙黑山羊”食品店XXXX家,正在积极推进年出栏XXX万只肉兔基地建设、牲畜交易市场、标准化屠宰加工企业等内容。目前,草食生态畜牧业种养殖产值近xx万元(其中,饲草产值xx万元、肉牛产值xx万元、肉羊产值xx万元、肉猪产值xx万元),通过发展生态畜牧业带动贫困人口XXXXX余人增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XXXX年X.XX万元增加到XXXX年X.XX万元。

二、主要做法

(一)锁定目标,明确市场出产品。结合我区区域海拔落差大、立体气候明显、小气候类型多样、生物物种资源丰富、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等自然资源条件,按照“什么赚钱养什么、什么适宜养什么”的工作思路,确定生态畜牧业为我区农业主导产业,以优质肉牛、本地黑山羊和乌蒙凤土鸡为重点项目,成功引进了嘉宝、四方会通、搏新等一批养殖龙头企业,培育了乌蒙凤鸡、本地黑山羊等XX个特色畜牧产业示范基地,打造了“乌蒙生态肉牛”“乌蒙黑山羊”等食品店XXXX余家、羊肉粉店XXX余户,在大连市西岗区成功开设运营黑山羊羊肉粉馆X家,设置贵州小吃街,经营羊肉、羊肉粉、牛肉粉等特色小吃,形成了乌蒙凤烧鸡、本地黑山羊冷鲜肉等等系列产品XX个。XXXX年,再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将生态畜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实施草畜配套,提出XXXX年建成年屠宰牛X万头、羊X万只的屠宰加工厂;实施示范种植项目X个、规模化养殖项目X个,打造特色畜牧产业示范基地XX个。

(二)明晰路径,多种方式求发展。一是在“种养加销”上做长产业链条,集中在北部五个贫困XX种植牧草,实施草畜配套项目,采取集中饲养、农户托养、家庭散养等组织方式,引进山羊颗粒饲料加工厂,同步实施屠宰加工厂、电商冷链物流交易平台,生产肉制品等产品,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实现生态畜牧业循环发展。二是在“混合经营”上解决资金难题,统筹国有资本、社会资本、村集体资本、绿色扶贫投资基金等,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由区级平台公司与企业合作,以SPV模式联合化推进重点畜牧业项目,目前已建成存栏牛XXX头规模的青林乡优质肉牛养殖基地,年屠宰能力X万头牛、X万只羊屠宰场、精深加工及冷链物流项目,XXXX套养殖规模的保华镇奢旮乌蒙凤种鸡场,X万羽养殖规模的青林乡脱温乌蒙凤鸡扩繁场等项目。三是在“村企民社”上抱团聚力发展。整合农户土地、贫困户“三变”贷资金、集体林地折价入股给合作社,农户、贫困户、村集体成为股东,合作社将其资金、资源作价入股平台公司项目,通过项目合作,带头群众发展致富。

(三)抓实技术,校企合作出新品。健全完善农业产业技术服务体系,从高等院校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组建技术指导专班,重点为生态家禽养殖产业提供技术指导服务。目前,贵州大学生态畜牧产业技术团队、动物科学院已为金凤栖公司乌蒙凤土鸡和嘉宝农业科技公司、宏宇公司扩繁本地黑山羊提供技术指导服务,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认证X个,获无公害畜产品证书X个,注册乌蒙凤国家商标X个。如保华镇“乌蒙凤”土鸡为本地苗族饲养的地方土鸡,适宜高原放养,风味营养素沉积丰富,皮糯肉香,汤味鲜美,于XXXX年获国家地理标志及无公害产地认证,已申报注册“乌蒙凤鸡”商标。以金凤栖公司为代表的家禽养殖企业,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采取“订单农业”,建立产、加、销一体化服务机制,实现了产品“进学校、进超市、进食堂、进医院、进电商”。同时,启动了“乌蒙凤”卤鸡、辣子鸡、炖鸡等食品生产线,切实把“凉都凤”鸡品牌树起来、把产业链条建起来,把产品名气提起来,可带动当地贫困户XXX余人实现增收,发展生态养殖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四)优化服务,政策扶持强生产。将产业布局与龙头带动有效衔接,采取扶优扶强的方式,制定出台了农业特色产业扶持意见。形成了农业产业全产业链政策扶持体系,推进了我区生态畜牧业向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形成具有钟山特色生态畜禽养殖基地,建成了国家级标准化生猪养殖场X个,规模肉牛养殖场XX个,黑山羊养殖场XX个,家禽养殖场XX个;涌现出了群发、宏宇、金凤栖、搏新等XX家养殖龙头企业,打造了乌蒙凤鸡、韭菜坪高原火腿等XX家优质畜产品商标。如:钟山本土黑山羊采食野草杂草,常饮清泉溪水,肉质细嫩膻味轻、胆固醇含量低、营养丰富,凉都市民常年均可食用,因其独特的风味和营养价值深受消费者喜爱,于XXXX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XXX为扩大黑山羊影响力,提升黑山羊肉质产品市场占有率,引进贵州嘉宝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黑山羊养殖企业,以青林为养殖核心区,示范带动黑山羊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打造“大湾—汪家寨—保华—南开—青林—金盆”黑山羊产业带。XXX黑山羊肉产品主要通过市区分散销售,结合电商销售、订单销售等方式输送往贵阳、昆明、大连、广州等地,用作羊肉粉、羊汤锅等美食必不可少的原材料,涌现晶灿电商、向佳、尝回头等一批因“羊肉”而美名远扬的企业。

三、制约畜牧业发展因素

XXX畜牧业发展虽然具备一定优势,但由于山地地貌、经济基础、劳动者素质等问题,全区生态畜牧业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一)基础设施还不完善。镇乡水电路还不能完全适应规模养殖的需求,通村公路等级不高,有的地方车辆只能单向通行。贫困镇乡工程性缺水严重、电力不稳,虽借助脱贫攻坚东风,加大了水电路讯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但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很难实现机械化,牧草种植、管理、收获、贮藏基本是靠人力完成,短期内尚不能满足规模养殖的需要。

(二)畜禽养殖不成规模。由于我区地处城郊、面积小、且属喀斯特山区,石漠化严重,可利用的草山资源少,畜禽养殖规模小,部分农民还以家庭副业型畜牧业为主要经营方式,规模小,饲养管理粗放,多以散养为主,生产周期长,成本高,出栏率低,经济效益较差,饲养畜禽主要为满足自身生产、生活的基本需要。近年虽结合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需要,在贫困五XX建设了牛、羊、鸡几个规模养殖场,示范带动了部分农户进行散养,但受投入和市场影响,短期内难以产生效益。

(三)科技人才力量不强。目前,XXX新建的几个养殖场已加强和清华大学、中科院、贵州大学、贵州省农科院等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但目前未形成自身稳定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经营管理团队,未掌握产业发展核心技术,在项目申报、试验研究、科研示范、成果推广应用等方面往往需借助外力才能完成。全区从事畜牧业工作的技术人员少,加之部分XX的业务人员多被安排到村级抓脱贫攻坚工作,不能专心致力于畜牧业生产,对畜牧业发展造成一定影响,从长远来看,不利于规模生态养殖的发展,人才队伍建设亟需加强。

(四)产业化水平不高。由于XXX生态畜牧业规模养殖起步较晚,且现有的龙头企业还处于发展初期,畜产品、精深加工的产业链条还没有形成、市场附加值低,产业化经营程度偏低。加之管理经验缺乏,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和对养殖户带动作用不强,没有形成产业化骨干,企业与农户利益联接不紧密、尚停留在流转土地和务工收入,产业水平、科技水平难以跟上发展步伐,在产业链条发展方面存在脱节和断档,特别是“三品一标”的培育、绿色有机食品的认证方面进展缓慢,未能真正形成“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合作共赢、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整个畜牧产业经济效益不高。

四、工作建议

(一)强化基础重投入。紧紧抓住脱贫攻坚、东西部扶贫协作历史机遇,加强政府投入“引”、金融机构“贷”、民间资本“筹”、土地经营收入“配”、财税管理体制“改”等多元化资金筹集,积极整合支农资金、产业扶贫产业子基金等,围绕制约产业发展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解决农业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保证生态畜牧业等产业顺利开展。

篇2

1 山区畜牧业发展的问题

畜牧业产业化就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畜牧业的支柱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牧、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单纯以市场量的供求变化引导的生产,难以完成畜牧业的产业化。

1.1 市场供求变化的不断反复。 2003年下半年起,全国畜产品市场呈现供不应求态势,价格持续上涨,到2005年,猪肉价格达到建国以来最高价格。利润的攀升,使各地发展畜牧养殖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发展畜牧业被各地列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推进,然而好景不长,猪肉价格在经历了连续8个月的持续高价后出现暴跌,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一只15天大的小猪就从200多元一只,跌到60多元,活猪价格从每公斤9元跌到6元左右,市场猪肉价格也从每公斤16元左右跌到12元左右。以量的扩张代替畜牧产业发展的结果,导致各地养殖业发展一涌而上,结果农民不仅赚不到钱还要亏本,养殖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

1.2 山区县的区位劣势不能适应市场的瞬息变化。 从区位上看,山区县远离大中城市,且往往与几个大城市同时处于等距的状态,似乎可同时接受多个城市经济辐射和吸引,这种边缘效应的共生作用使众多山区县成了城市吸引和扩散实际上的“盲区”。与市效县相比:接受市场畜产品需求信息相对迟缓,渠道单一;产品进入市场运距长,成本高。多种因素导致山区鲜活畜产品在同等条件下难以适应市场的价格波动和需求变化,竞争力彰显不足。

1.3 短暂的市场供求变化所引导的生产不利于规模效益的实现。 产品数量少,市场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利润攀升,养殖户增多,产品数量增多,供大于求,价格下降,这是市场经济下价值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养殖户以单个家庭生产为主的“散兵游勇”式的生产模式,生产规模小,产销完全受市场左右,收益极为不稳定,在畜牧养殖已成为山区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的情况下,潜在的市场风险使众多的养殖户仍就不敢有意识的扩大养殖规模,为规避市场风险,他们就只能在可承受的风险范围内保持较小的养殖规模。

1.4 不成规模的养殖使实施畜牧业产业化失去了基础。 山区县域传统上自成封闭的系统,畜牧生产绝大部分以满足县域内市场为主体目标,其有限的市场容量难以刺激和促进整个畜牧业的发展。发展壮大以消耗本地农产品原料为主的龙头企业,是建立生产、加工、包装、销售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是化解农民市场风险的有效手段,是畜牧业产业化程度高低的重要体现,一定规模的养殖既是龙头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依托,也是实现畜牧业产业化的基础。

2 山区畜牧业发展的方向

绿色环保型畜牧业已成为畜牧业发展的新亮点,“绿色肉食品”已成为畜产品市场闪亮卖点,山区在发展绿色无公害畜产品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第一特有的自然环境适合建立绿色畜产品基地。山区大多远离大中城市和繁华都市,山青水秀,空气清新,工矿企业少,工业三废达标排放,生产环境安全无污染,具有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畜牧产业条件优越,是绿色畜产品的天然生产基地。第二长期的养殖传统奠定了发展绿色养殖的基础。在山区,畜牧养殖是农户传统的经营项目,家家户户或多或少都保持有一定的养殖量,养殖方法已为大部分农民所掌握,具有基本的养殖经验,这些长期形成的养殖习惯和经验为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奠定了良好基础。第三畜牧养殖作为主导产业其产业链雏形已初步形成。

3 山区畜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山区县域围绕畜牧养殖也形成了一些企业,但是,企业散、小、弱的问题比较突出,尤其缺少加工型、流通型龙头企业,有影响的大型龙头企业很少。企业大多未与农民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整体合力和有效机制,覆盖和带动能力较差,远不能适应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山区在市场资源配置中的弱势地位,更加大了龙头企业建设的难度,“口头产业化”在山区还比较明显,以数量扩张代替产业化发展的问题普遍存在。产业链的脱节,造成养殖、加工、销售环节的相互制约,畜产品“卖难”、“买难”交替出现,整个产业停滞不前。要实现山区畜牧业的突破性发展,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扎实推进。一是推进“三大建设”,加快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纵向要打破过去政府就生产抓生产,就基地抓基地的做法,从基地到龙头按产供销通盘考虑进行系列化安排;横向要改变过去资金分散使用的局面,对重大项目在投资渠道不变的情况下进行整合。产品市场建设,要以初级集贸市场为基础,以批发市场为中心,建成一个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市场网络。通过与大中城市的集贸市场、超市建立供销关系,不断扩大畜产品销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要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引导农户在技术服务、产品销售、加工等方面自发地合作,组建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等中介服务组织,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二是搞好“三化经营”,培植畜牧业竞争优势。规模化经营,要围绕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鼓励引导养殖大户和饲料生产企业合作,规划建设畜牧规模化饲养小区和商品畜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要建立健全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对养殖小区按无公害畜产品产地建设标准实施,着力培育绿色、无公害畜产品,同时要加快申报无公害产地认证。特色化经营,要在引进科学饲养、先进加工技术的同时,突出地方特色风味,通过行业自律,打造地方品牌。三是强化“三项服务”,提高为农服务水平。

篇3

1、领导重视,相关部门工作力度大。

年初,县委、县政府将提高农民收入当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并把发展畜牧业作为了提高农民收入的重中之重来抓,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制定方案,积极组织实施,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深入畜牧业生产第一线,亲自抓、具体抓。与此同时,县畜牧兽医局紧紧围绕全县中心工作,真抓实干,克难奋进,找准切入点,重点开展了畜禽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管理、畜牧兽医项目建设、重大动物疫病防治、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良种繁育推广等工作。我县畜牧业发展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趋势。

2、措施得力,畜牧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畜产品产量稳中有增。预计今年全县猪、牛、羊、禽饲养量将分别达到176000头、24000头、190000只、1240000只,比去年同期都有所增长;肉、蛋、奶总产量将分别达到8700吨、180000吨和7000吨,也比去年同期有所增长。

重大动物疫病防治体系日趋完善。县、乡、村三级基本落实了资金、技术、物资三项储备,完善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应急机制,扎实开展了春秋两季集中免疫和补免补防工作。全年未发生重大动物疫情。

良种繁育、畜牧兽医项目建设有了新进展。12名乡村配料员获得了省级资质证书,新增奶牛原种场一个,猪良种冷冻授精点一个;规模化养殖出现了良好势头,全县千头以上养猪场有4个,百头以上养牛场有15个,万只以上养鸡场有10个,预计畜牧业收入将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汾河流域草地生态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项目、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项目、粪便无害化处理项目等都在积极筹建之中。

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力度较大。对饲料、添加剂加强了监

管力度,对兽药、饲料经营和较大规模养殖场(户)实行重点监控,避免了畜产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三鹿”事件对我县奶业冲击较大。曾出现了卖奶难,倒奶现象,为此,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畜牧部门积极工作,通过各级支持,每头奶牛补贴资金达840元,使我县的奶牛产业度过了难关。目前,奶价已恢复正常,奶牛产业也已恢复到了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之中。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畜禽饲养规模化、标准化程度较低。我县畜禽饲养规模化、标准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程度还相对较低,散养现象还普遍存在,一方面不利于疫病防治,另一方面不利于科学、规范管理,增加了饲养成本,一定程度地制约和影响了畜牧业的整体发展进程。

2、畜牧产业链短、精深加工产品少。我县畜牧业发展虽然已初具规模,但缺少精深加工项目,以饲养奶牛为例,我县目前饲养奶牛为6220头,日产鲜奶约50吨,而这些鲜奶主要销往蒙牛和古城牛奶集团用与深加工,而我县基本没有深加工的产业,利润小,市场竞争能力弱。

3、畜牧兽医队伍不能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需要。从我县畜牧兽医队伍来看,突出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专业技术人员稀少,不能保证我县畜牧业发展上规模、上档次的需要;二是乡村两级兽医人员年龄严重老化,从业的39人中,达到和超过退休年龄的已有16人,年老体弱,也影响着基层畜牧业的发展;同时,基层兽医站没有办公经费,也一定程度制约着我县畜牧业的发展。

三、意见和建议

1、应增加对畜牧产业的扶持力度。畜牧产业是富民富县的工程,是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县政府及乡村两级要科学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制定出台扶持畜牧产业的优惠政策,如优先占场,减免以至无偿提供疫病防治等;同时,在资金导向上实行优先,如优先贴息贷款、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等。

篇4

    1.1.  北安市自然情况

黑龙江省北安市位于黑龙江省正北方,黑河市最南部、属松嫩平原向小兴安岭过度的中间地带,地理坐标介于北纬47o35′至48o33′,东经126o16′至127o53′之间。全市幅员面积719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3万亩,粮食总产8亿公斤,主要作物玉米、小麦、大豆、水稻、马岭薯等作物为主。全市总人口48万人,其中城市人口24万人,农村人口24万人(城乡各半)。辖5镇4乡、4个市属农牧场,7个国营林场,境内中、省、市(黑河市)直属县团级以上的单位42个,1个森工局,1个农垦分局(下属4个国营农场)。北安市生态优良,土地肥沃,被确定为国家的生态示范市,全国粮食高产创建县,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一体化推进试点市。

1.2  北安市区位情况

北安市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区域中心,处于哈尔滨、齐齐哈尔、黑河三座城市的三角区域中心,辐射周边10多个县市,500万人口,南距省会哈尔滨市330公里、北距中国首批沿边开放城市黑河246公里,西距省内第二大城市齐齐哈尔240公里,距世界著名旅游胜地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仅62公里。

1.3  交通运输条件

北安市是黑龙江省北部的交通枢纽。滨北、齐北、北黑三条铁路干线和黑大、碾北、绥北、前嫩四条高等级公路在此交汇。吉黑、前嫩、绥北三条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使北安真正成为我省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我国第三条国际大通道——黑河通往俄罗斯及东欧国家旅贸大通道中枢和我省北部区域的商品集散地和中转站。

1. 4  发展空间较大

北安市在畜牧产业发展上有地域空间,市场空间,潜力非常大。目前北安区域没有一家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主要靠自然发展。

2.  资源优势

2.1 饲料丰富

北安市现有耕地343万亩,全市粮食总产可达8亿公斤,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规模经营推进,仅今年玉米种植面积达110万亩,小麦种植面积40万亩,每年约有1亿公斤粮食近4亿公斤的农作物秸秆及农副产品可转化为饲料,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饲料产品。

2.2  水草资源丰富

我市地处小兴安岭南麓、乌裕河畔,有着丰富的水草资源,许 多地方保留着原始的自然状态,具有无污染的天然环境。现市域内有可利用草原280万亩,水面17.6万亩,市域内有乌裕尔河、通肯河两大河流经过,流域面积分别为2620平方公里、1700平方公里。这些充足资源为发展畜牧养殖业提供了保障。

2.3  气候条件

北安市地处中高纬度,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具有半干旱半湿润和寒暖适中的气候条件。年平均降雨量529mm,年蒸发量647mm,年积温2400℃,植被茂盛、水草丰富,为发展畜禽养殖业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

3. 畜禽养殖情况

畜牧业发展在我市农业生产中占有主导地位,我们发展目标是利用三至五年把我市发展成黑河区域内畜禽养殖、销售集散地。重点抓好五大基地建设(奶牛、肉牛、生猪、肉羊、家禽)。截止目前,全市奶牛存栏4.5万头、肉牛存栏3.8万头、生猪存栏8万头、大鹅存栏达到11.5万只。同时特色养殖发展比较快,全市现有狐、貂、貉、鹌鹑等各类特色养殖户31户,总存栏达4.5万只。

3.1  肉牛基本情况

北安市肉牛存栏3.8万头,出栏2.86万头; 现有可繁母牛3.6万头,44个冻配点,其中所需冻精由黑龙江省家畜繁育指导站提供,可为肉牛生产提供充足的种源。

3.2  生猪基本情况

生猪存栏8万头(能繁母猪存栏8543头),出栏5.2万头; 年出栏500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场9个,年出栏100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场151个,还有一些散养户。

3.3  鹅基本情况

大鹅存栏为11.5万只,出栏6.31万只。我市水草等自然环境无污染,生产的鹅肉为“绿色食品”,且脂肪含量低,同时由于我们当地气候寒冷,昼夜温差大,生产的鹅毛羽绒含量高,市场销售好。

4.  政策环境

北安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畜牧业发展,提出到2015年畜牧业发展将成为我市农业经济“半壁江山”,制定了加快畜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先后出台了《北安市加快畜牧业发展扶持政策》和《扶持畜牧业加快发展实施办法》等相关政策。省政府又提出了加快奶牛、肉牛、生猪、家畜等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这些都为我市畜牧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篇5

2007年,全镇农区牲畜出栏头数为14.86万头只,年底,牲畜存栏头数为15.7万头只,农区人均畜牧业收入约3645元,占总收入的39。

(二)牧区畜牧业现状:城川北部区10个嘎查(原珠和地区)以牧业为主,为以草定畜、划区轮牧的季节性休牧区。从事畜牧业生产活动的农牧户为1219户3934人,其中:蒙古族2759人。草牧场总面积178.97万亩,飞播等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实施面积为14.45万亩。水浇地6.4万亩,人均水浇地16亩。核定载畜量为6.03万头只,2007年出栏牲畜12.85万头只,年底牲畜存栏11.12万头只。在执行禁休牧政策以来,牧区畜牧业发展由于受路、电、讯以及市场等各种因素影响,呈现出一个突出特点,即:品种杂、规模小,驾驭市场能力差、很难形成稳固的生产经营格局。通过调查,牧民均赞同限时放牧,但是,前提条件是草场要好。对限时放牧的好处都很清楚,但是,采纳应用的不多。大部分牧户以羊为主,兼有几头至二三十头不等的牛,农业收入大多是为养而种的支出部分,只有及少数还有1万元左右的盈余。在哈拉色日、阿日勒、巴音什边、巴音什里和城川嘎查牛产业相对发达;阿日勒、呼和、科泊尔、柴达木4个嘎查以鄂尔多斯细毛养为主;珠拉图、乌定什边、巴音什边、巴音什里、哈拉色日、克珠日6个嘎查以三元杂交羊为主,其中:珠拉图有70户,占总户数的60,户均创收1.5万元;乌定什边有52户,占总户数的50左右,上中等户均创收1.6万元,普通户近万元;巴音什里有112户,占总户数的90,占总收入的90以上;哈拉色日有104户,占总户数80,占户子80的收入;克珠日有29户,占总户数30(土种60、细毛10),占户子40的收入;巴音什边有87户,占总户数90,户均创收1万元。

1、西部区三元杂(一胎多羔、一年两茬或两年三茬)典型户:

******

2、草场较大,载畜量相对较多的户子,大部分仍然延续着传统的生产方式,由于很难掌握市场行情,一般不愿意育肥出栏,主要依靠自然放养,只储备三个月休牧期间的草料,如克珠日嘎查特古斯德力格尔家,4口人,有草场5000多亩,水地40亩,土种羊、细毛羊和山羊以及牛都养,一年一茬羔,40亩水地的收入全部开支,仅畜牧业一项收入,属数量效益型,人均收入1万多元,但是,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相对较差,遇到去年冬天的雪,今年休牧期间的草料就不足了。一小部分综合条件较好的户子,自然放养与快速出栏兼顾,饲养经验丰富,数量与质量并重,如巴音什里嘎查张海兵家,6口人,有草场7003亩(可利用草场2503亩),水地160多亩,其中:苜蓿45亩,玉米40多亩,麻黄30多亩,农机具和舍饲养殖配套齐全,饲草料储备充足,农牧业发展极具现代化水平,虽然没有通电,用于农业的柴油费用支出较大,但是,收入来源多,羊、牛、猪、奶制品、玉米及其他各项收入加起来,人均收入高达2万多元。

3、草场较小,载畜量相对较少的户子,迫于生活压力,思变意识较强,肯吃苦,饲草料储备也充足,在保留基础母畜的前提下,通过快速出栏羔羊创收,以经营三元杂交羊为主,辅之以1-2头奶牛,畜牧业现代化程度较高,属质量效益性,人均收入也能达到1万元以上,如克珠日嘎查张柱林,4口人,有草场2400亩(承包邻居300多亩,沙地近1000亩),水地40亩,舍饲与放养结合,有羊110只,牛8头,奶牛2头。20只三元杂交母羊快速出栏羔羊80来只,收入2万多元;50只土种羊接羔40来只,收入1万多元;40只(10只母羊)山羊年收入1万多元;牛和奶制品1万元。40亩地的收入足够生产开支,人均收入近1.5万元,草场随小可收入却很高。还有一部分草场较小的户子将草场转包后外出打工,如巴音什边嘎查黄牧仁和伊布格达来将草场转包给邻居苏亮旭和冯其劳,这样既转移了剩余劳动力,又方便了规模经营。

以上提到的典型户劳力均为2人。

4、细毛羊与三元杂交收入对比(以巴音什边户子为例)

朝勒孟养细毛羊80只,种玉米30亩。年接羔60只,平均卖200元,出售羔子收入1.2万元,出售羊毛8000多元,产玉米2.8万斤(按0.7斤/元计算可收入近2万元),玉米全部用来喂养。畜牧业年纯收入2万元。

冯小其劳养三元杂交羊33只,种玉米30亩。通过自治配方增加科技含量,玉米及草用于养羊的同时,还可以养6-7头猪,年接羔近白只,出栏生猪12头。羊年创收3万多,猪可创收1万多。年畜牧业纯收入达4万多。

通过以上两户的对比,养适量的三元杂交羊收入比养细毛羊收入多出1倍,而草原的压力也减少了很多。

综上所述,建议我镇畜牧业的发展除细毛羊和适宜养牛的个别地区之外,主推一胎多羔、一年两茬或两年三茬的羔羊快速育肥出栏养殖模式,限制数量效益型畜牧业,走生态效益型的发展之路。

二、制约牧区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产业化水平低。没有形成一定规模和带动效应的加工龙头企业,畜产品生产、精深加工的产业链条还没有很好地形成,企业与农户利益联接不紧密,不能有效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造成市场竞争乏力,产销衔接不畅,直接影响了畜产品的附加值和综合效益,制约了畜牧业的快速长远发展。

(二)基础条件较差。从调查的情况得知,很多农牧户对小尾寒羊及三元杂交羊非常感兴趣,快速育肥出栏致富的愿望也非常迫切,但苦于不通电,饲草料储备投入较大,加上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不能够及时掌握市场价格,只能作罢.

(三)科学饲养水平有待提高。沿用传统习惯饲养的现象还很普遍。饲养各阶段,不是根据牲畜需要什么喂什么,而是有什么就喂什么,运用生物技术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还很少。粗放经营、品种更新换代不及时、规模小都影响了牧户的经济效益。

三、加快牧区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全面提高牧民的综合素质。一是镇政府和旗直对口的业务部门要经常组织科技人员和养殖大户代表,深入到各牧业嘎查进行专题讲座、科技培训和经验介绍,提高广大牧民科技水平。二是充分发挥旗职业中学、三段地劳动力培训基地、远程教育等作用,积极参与“阳光工程”培训,让牧民学会1-2门畜牧养殖技术。三是适时邀请专家分析国内外畜牧业发展的趋势,灌输知识,开阔视野,增强信心,鼓励发展畜牧业。四是加大舍饲养殖和饲草料的科学配方与推广应用,转变传统养畜的思想观念。

(二)抓好畜牧业基地建设,向专业化、规模化经营迈进。一要在良种繁育、技术推广上下功夫。做到推广实用技术与科技服务同步,提高改良繁育水平。二要在技术调新、规模调大、示范作用调强上下功夫。建立标准化、规模化,科技含量高的示范基地,提高利用率,通过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的基地带动农户。三要以市场为导向,在品种调优、效益调高上下功夫。在抓好牛羊发展的同时,利用宽敞的草原适度培育和发展禽、兔及其它特种养殖,获取较高利润。四要通过转移农牧区剩余劳动力,促进农田草牧场向种养殖大户集中,形成户均拥有5000亩以上草牧场和100亩以上水浇地的基本发展规模。五要加快推广大中型节水喷灌、农牧业机械和规模化经营所必须的农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设备,确保农牧业生产高效率稳步提升,农牧业收入稳步提高。

篇6

近年来,__县委县政府围绕现代畜牧业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水平不断提升,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产业实现了稳步发展,但也还存在一些制约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畜禽产品安全监管任重道远,国内不断发生的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给监管部门带来了巨大的工作压力;二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难度不断增加,一些重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不断出现,成为影响和制约畜牧业生产发展的最大障碍;三是畜禽养殖场环境保护意识淡漠,粪污处理技术落后,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污染;四是畜牧业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较弱,支撑和引领畜牧业的能力也不强;五是生猪深加工发展比较滞后,“僵尸”企业__祥润食品有限公司亟待盘活。

1、继续以“稳增长、保安全”为目标,以“调结构、转方式”为主线,稳定提升生猪产业,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认真实施国家生猪良种补贴项目,加快生猪、家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大力推进生猪联合育种和性能测定,提升生猪质量。

2、 积极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管理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的要求,深入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实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畜禽养殖标准化项目等,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

3、坚持生产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坚守生态保护红线,优化畜牧产业布局,提高规模化集约化水平,确保肉食和畜产品的有效供给。因地制宜,分区施策,妥善处理好养殖业生产与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的关系,加快推进养殖业环境问题治理,不断加强畜牧业生态保护与建设,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增强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畜牧养殖与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的匹配度。

4、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严格畜牧业投入品管理,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平台。努力健全畜产品安全监管综合协调制度,强化地方政府法定职责。进一步落实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严惩畜产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提高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篇7

一、过去四年来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生产指标情况。预计2006年底,肉牛存栏达到29万头,年出栏达到11万头,与2003年底相比分别增长20.8%、34.16%。生猪饲养量达到60万头,与2003年底相比增长18.8%。禽类饲养量达到950万只,与2003年底相比增长15.85%。禽蛋达到2.9万吨,肉类总产量达到5.7万吨,与2003年底相比分别增长11.5%、52%。四年来,从总的生产形势来看,受宾西牛业及我县产业政策拉动,我县肉牛业发展形势乐观,牛行较高维持在3.8—3.85元(毛斤)左右。生猪生产情况受全国形势影响,波动较大。特别是今年上半年以来,空栏率增加,生产能力削减。禽类生产也呈现波动态势,禽蛋价格偏低。

(二)规模经营情况。预计到2006年底,全县各类畜禽专业场(户)发展到10400个,与2003年底相比增加1500个。畜禽专业场(户)占全县总农户的比例达到10%,与2003年底相比增长1个百分点。规模养牛专业户发展到4000个,年出栏百头牛育肥场发展到350处。养猪专业户发展到3300个,千头猪场25处,养禽专业户发展到1900个,万只鸡场达到25个,特种动物养殖专业户发展到1200个。

总的来说,我县的畜牧业在四年来的时间内,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趋势,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畜牧业已基本实现由支柱产业向主导产业的转变。主要表现是畜牧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不断增大,多年来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都超过了50%,基本实现了“半壁江山”。预计2006年底,全县畜牧业产值达到24.6亿元,与2003年底相比增长28.12%。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0%,与2003年底相比增加2.5个百分点。农民畜牧业人均收入1200元,与2003年相比增长33%。畜牧业对于加速我县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及地方财政收入,保障市场供给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肉牛产业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标准化肉牛小区推进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2003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对肉牛产业的重视程度,把肉牛产业作为强县富民的主导产业来抓,坚持走基地化建设、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之路,通过政策引导、机制推进、专题扶持等多项措施,肉牛产业持续快速发展,肉牛产业素质不断提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业优势,为我县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预计到2006年肉牛产值达到8.65亿元,农民肉牛业人均收入450元,分别较2003年底增长14.2%,33%。基地建设取得实效。2005年宾西牛业公司落户宾西经济开发区后,标准化肉牛小区建设全面启动。预计存栏1000头以上肉牛专业小区达到15个。目前部分乡镇的小区已入户投入使用。主要做了如下工作。一是采用购买、利用政府机动地等形式,解决了土地使用的难题。二是放宽信贷额度,活化担保形式,对入户小区的养殖户优先给予贷款和贴息,在牛舍建设上给予一定程度的补贴。全县肉牛专项贷款1亿元,目前投放7300万,其中50%以上用于小区及养殖大户。三是制订《标准化肉牛养殖小区建设技术方案》,规范肉牛小区牛舍建设和设施配套。全县各乡镇总计投入30多万元,为小区建设解决了机井、电力线路、道路改造等实际问题。四是落实哈尔滨市地方标准,加速发展生态、环保型肉牛产业。预计到年底,我县可新增优质肉牛生产能力3万头。以标准化小区为主要载体的优质肉牛产业基地,将在我县肉牛产业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联基地,基地联小区,小区带农户”的联动发展模式,将有效推进我县传统肉牛产业向现代化转变。

(三)畜禽品种不断得到优化,畜产品质量逐年提高。通过繁育改良、引进推广优良品种,我县良种覆盖率不断增大。猪、黄牛、禽的改良面分别达到98%、90%和98%以上。几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改促繁,以繁促发展”的方针,繁改体系建设不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断加强。截止目前,全县共建立繁育站点143处,实现了繁改不出村的目标。连续多年冻配改良黄牛都名列全省第一。大力开展三元杂交技术,培育适合宾县情况最佳肉牛杂交组合和三元轮回终端杂交最佳父本,为培育我县品牌的肉牛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开展良种猪的人工繁育及良种猪的人工育种及禽类、良种肉羊、良种肉犬等品种的冻精配种工作,使我县所有畜禽基本实现了良种化。

(四)科技兴牧作用不断强化,畜产品效益水平稳步提升。四年来认真落实丰收计划,大力推广十项新技术,使我县养殖业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扩充和总结出“选良种、标准舍、冬防寒、夏防暑、高精料、加酒糟、添秸秆、饮足水、快育肥、适时出栏”肉牛育肥综合配套技术,现已成为我县农民饲养育肥牛的主要技术手段,大大提高了肉牛的日增重、出栏量,缩短了育肥期,提高了饲料转化率,增加了养牛的经济效益。据测定,肉牛采用快速育肥综合技术育肥,经80—90天育肥,日增重达到1.53kg,500kg左右出栏,每头赢利330元左右,比本地黄牛(153元)提高115%。秸杆综合利用比例加大,种草养鹅、种草养畜也出现了良好势头。

(五)依法行政,稳步推进,动物防疫及畜产品安全整治工作有序推进。齐抓共管,群防群控,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有效推进。落实“两强化、五强制”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有效控制重大动物疫病。四年来,按上级要求,全面开展高致病性禽流感阻击战、牲畜口蹄疫强制免疫大会战。禽类免疫率达到95.5%,口蹄疫免疫率达到91.8%。猪瘟、丹毒免疫率达到了96.7%,肺疫达到了95.3%,鸡新城疫免疫密度达到97.61%,禽霍乱免疫密度达到94.2%。认真贯彻畜牧行业法规,动物防疫、草原、饲料、兽医、兽药等执法环境和市场经营秩序进一步规范。

(六)强化市场体系建设,主要畜产品外销量连年增加。几年来,我县主要畜产品外销率逐年增加,外销率都分别达到60—90%。2002年我县建成宾安肉牛交易市场,集市上市日肉牛达到1500头,日交易量400多头,年交易额达到1.4亿元。2006年,全县牲畜交易市场达到10处,畜牧业经纪人达到1000人以上。宾县已经成为哈东地区最大的肉牛交易集散地。特别是近两年来,我们以宾西牛业等龙头企业为依托,通过上海驻东北办事处协调,按照协议向上海等地的供应肉牛,打响了宾县品牌,取得了良好效果。

四年来,我县以肉牛产业为主体的畜牧业取得显著成绩,主要得益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得益于县委、县政府对加快发展畜牧业的正确决策和强有力的领导。县委、县政府准确把握农村经济发展形式,把发展畜牧业作为调整农村经济新框架的产业来抓,制定了一系列鼓励畜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财政、信用社等部门也大力支持畜牧业的发展。县信用合作社逐年加大信贷资金投放力度,今年已下放7300多万元资金用于支持肉牛生产的发展。二是得益于各乡镇和各部门对畜牧业的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三是得益于广大农民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对畜牧业发展投入很高热情。近年来,以粮食生产为主的传统种植业,常常出现丰产不丰收的现象,使农民认识到单纯发展种植业的生产方式是行不通的。所以,发展畜牧业逐渐成为广大农民自觉的行动,纷纷行动起来投入到生产之中。畜牧业收入在农村经济收入比重逐年增加,生产力得到很大发展,我县畜牧业逐渐走上了一条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二、畜牧业发展及产业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们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通过调查了解和分析,我们的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应忽视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畜牧业及基地建设工作的推进落实,必须尽快予以解决。

(一)肉牛产业基地建设资金不足。我县是一个农业县份,农民人均收入低。40%以上的农户发展肉牛生产,农户自筹资金的能力不高,肉牛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政府财力紧张,对肉牛产业的投入明显不足。标准化小区建设需要新建牛舍,每平方米的投资都在300元以上,前期投入大。标准化生产在饲料、兽药等投入品方面都有严格要求,产品监测、检验等公益性建设都需要大量资金。这些资金短缺问题,都将在较长一个时期影响我县畜牧业进一步发展。

(二)科学饲养、疫病防治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标准化畜牧业生产观念还不深入人心。养殖户对实施标准化生产的意义认识普遍不足。繁育改良工作也面临新挑战。夏黄f1代在生产性能上明显好于其他改良牛一代,但由于长期利用夏洛来冻精级进杂交,肉牛生产性能、牛肉质量提高不快。农户在饲养配方、环境卫生、疫病防治等方面都存在认识误区,对科学生产、动物防疫等认识不够。

(三)企业和养殖户对接存在一定距离。宾西牛业公司落户我县宾西经济开发区后,养殖户对企业生产能力和经济实力还不托底。能不能按照市场价格收购,养殖户有怀疑思想。同时,养殖户认为公司制定的政策还不够明显。农民想看到的是实惠的政策。另外,农户普遍存在养牛不愁卖的心理,与宾西牛业公司的合作积极性还有待于通过宣传等方式进一步提高。

(四)产业基地建设推进工作亟待加速。我县以标准化肉牛小区为主体的产业基地建设工作已取得实质性突破。但是,建设速度还是相对缓慢。原有的小区布局不尽合理,人畜混居,农民习惯成自然,对小区的认识上存在误区。小区建设的标准化规程实施工作尚未完全启动。标准化生产规程实施还没有列入日程。虽然有了集中饲养,但如果不按标准化要求组织生产,小区建设的主要目的就难以实现。部分乡镇基地建设工作力度不大。

(五)发展环境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截止目前肉牛养殖贷款发放已达到7300多万,为缓解我县肉牛产业发展资金紧张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但是,农户还是认为贷款利息偏高,手续还应当进一步简化。县政府扶持政策出台后,在我县农户中引起强烈反响,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响应。但是,也有一些政策涉及到的部门,部门利益为重,在农户办理贷款担保、评估等工作中,不作为或不积极主动承担义务,引起群众不满。

三、未来五年的工作安排

“十一五”期间,我县畜牧业必须紧密围绕标准化生产,努力突出科学发展观,强力推进产业基地建设,发展生态、绿色畜牧业,加速构建畜牧强县步伐。在总体的发展思路上,必须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必须把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来抓,突出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二是必须坚持以基地化建设、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为工作格局,把龙头企业建设和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工作做为突破口,着力提高产业化对畜牧业的调控作用。三是在发展上,要继续坚持以牛为主,大力发展“牛经济”,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创建绿色、特色品牌。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处理好畜产品基地化生产与市场的对接问题。当前随着卖方市场的逐步形成,市场对畜产品多样化和优质化的要求日益强烈。在实行畜产品基地生产时,必须认真研究市场需求什么的问题,立足于本地区实际,定位于国内、国际大市场,去考虑和研究发展什么畜种和畜产品,建设什么基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发展适宜本地区条件的优势畜产品。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和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地发展特色畜产品,满足企业生产要求,开拓国内市场,开发国际市场。二是处理好龙头企业与基地养殖户间利益问题。基地化、产业化发展的龙头是企业,规模大、起点高、有市场的产品必须由龙头企业来消化和拉动发展,同时也是农民实现收益的关键。要引导企业以多种形式与养殖户建立起稳定的购销关系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特别是在基地建设时期,要确定正确的共建模式,采用多种可行的方式,扶持广大农民参与产业化经营。三是养殖小区建设必须坚持高标准、高起点规划设计。要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适合企业生产要求。四是养殖小区必须实行企业化管理。畜牧业基地建设的最终去向是工业经济,因此,在管理上要实行企业化管理。一方面要加强对养殖户的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的饲养管理水平。一方面要抓紧时间建设合作社,落实生产、销售等各项制度,适应基地和市场的发展要求。

未来五年的预期目标是:在现有基础上用5年时间,把畜牧业建成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综合生产能力达到省内先进水平,畜产品实现绿色、特色、品牌化,畜产品加工实现系列化,综合生产能力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到2020年畜牧业实现现代化,达到发达国家水准。预计2010年,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70%,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250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50%。肉牛饲养量达到45万头,生猪饲养量达到85万头,家禽饲养量达到1300万只,羊饲养量达到8.5万只。肉类、禽蛋产量分别为8万吨、5万吨。鲜奶产量7.5万吨。

重点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建设。

一是加强畜产品加工体系建设。以宾西牛业公司为重点,扶强扶壮畜产品加工企业。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向养殖户提供贷款担保、技术服务、原料供应以及出资建设基础设施等措施反哺养殖业。要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建立契约机制,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紧密合作关系。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合作社管理、部门服务、农民受益、各方满意”的目标,鼓励肉牛小区业主、养殖大户、经纪人参与合作社建设。十一五期末畜产品加工预期目标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

二是畜禽标准化生产基地体系建设。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提高生产力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为目标,突出绿色畜产品生产,全面推广标准化饲养规程。坚决推进以标准化肉牛小区为主体的生产基地建设。到2010年,全县每个乡镇至少发展3处存栏1000头以上的标准化肉牛小区,规模养殖出栏的肉牛占全县出栏总量的70%,肉牛生产实现绿色、特色、品牌化。规模养殖出栏的生猪占全县出栏总量的80%,肉料比达到1∶3;绿色畜产品达到50%。建成规范化的肉牛产业合作社17个。

三是加强畜禽良种工程体系建设。实施标准化繁育改良站点制度,建成设备先进、功能齐全、技术力量雄厚、科技含量高、遍布全县的黄牛改良服务体系。大力推广黄牛改良三元终端轮回杂交,严禁杂交乱配。到2010年,黄牛冻配改良达10万头,其中三元杂交所占比例达到60%以上。生猪、家禽良种率达到100%。

篇8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0-0162-2

1 基本情况

培育壮大畜牧企业是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进程的关键环节。多年来,富源县一直把发展畜牧企业作为畜牧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在2007年出台了富政发【2007】49号文件,2010年出台了富政发【2010】6号文件,明确和加大了对畜牧企业的扶持发展力度,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带动力强的畜牧企业。到2010年8月,富源已建成云南东恒经贸集团有限公司、富源县超凡食品有限公司2户畜产品加工企业,设计年可屠宰加工生猪20-30万头,2010年1-8月共屠宰生猪81848头(东恒5.2万头,超凡2.9848万头);已建成年出栏肉猪达1万头以上的大河乌猪规模养殖企业12户(云南东恒经贸集团猪育种有限公司种猪场、后所镇东来红养殖基地、佳益生态农牧开发有限公司、睿智公司大河乌猪养殖基地、大河保利万头乌猪养殖场、富源县景贸生态有限公司、营上镇田园养殖场、富源县瑞泽商贸有限公司、富源县博誉凯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老厂拖竹大河乌猪养殖场、十八连山建平大河乌猪养殖场、富源县信发牧业有限责任公司),8月末能繁母猪猪存栏6230头,户均存栏519.17头,1-8月共出栏肥猪35995头,户均出栏2999.58头,共出售仔猪31793头,户均出售仔猪2649.42头;建成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大河乌猪规模养殖企业(户)30户,年出栏100头以的规模养殖企业(场)400户。其中培育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户(云南东恒经贸集团有限公司、富源县超凡食品有限公司、富源县睿智经贸有限责任公司、富源县宏明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市级重点龙头企业2户(富源县信发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富源县瑞泽商贸有限公司),6户畜牧龙头企业总计固定资产规模达3.4354亿元,其中1000-2000万元规模的1户,2000-3000万元的2户,3000-4000万元的2户,1亿元以上的1户,2010年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2.6亿元,带动农户1.5万户。

2 发展畜牧非公有制企业的主要政策措施

2.1 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对畜牧企业的扶持发展政策

2.2 结合富源县实情

2010年出台了《富源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畜牧产业发展的意见》(富政发【2010】6号)文件,加大了对畜牧企业的扶持力度,主要扶持措施有:

2.2.1 鼓励畜牧企业申报各级别的重点龙头企业称号 对获得市级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奖10万元,获得省级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奖15万元,获得国家级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奖20万元。

2.2.2 鼓励畜牧企业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 对申报认证并取得无公害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畜牧企业分别给予5万元、10万元、20万元奖励。

2.2.3 鼓励企业开拓省、市、县各级畜产品市场 对县内加工企业在省、市、县级城市设立大河乌猪鲜肉销售门市给予扶持,每开设一个门市分别给予5万元、3万元、2万元的补助。

2.2.4 鼓励企业投资建设标准化的生猪屠宰场和火腿加工厂 对新建生猪屠宰场日屠宰能力达50头的,每建成一个县财政补助15万元;日屠宰能力达100头的,每建成一个县财政补助30万元。对新建火腿加工厂年加工火腿20吨以上的,每建成一个县财政补助20万元。

2.2.5 鼓励企业开展生猪运销业务 对年运销1万头肥猪以上的畜牧企业,以奖代补1万元,运销在1万头肥猪的基础上,每增加50%,加奖1万元(最高补助为5万元)。

2.2.6 鼓励县域内畜牧加工企业与规模养殖户签订购销收购协议,收购县内饲养的大河乌猪肥猪进行屠宰加工 为增强县内畜牧加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效推广县内饲养的大河乌猪,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增加大河乌猪养殖户收入,县财政对县内畜牧加工企业收购签订购销协议养殖户饲养的大河乌猪,年收购加工量达到5万头及以上,财政每头补助30元,扶持畜牧加工企业。

2.2.7 鼓励企业兴建大河乌猪万头养殖场和畜禽交易市场 凡新建一个年出栏肉猪1万头以上的大河乌猪规模养殖场,县财政每个补助20万元;凡经过相关部门批准,由龙头企业新建占地20亩以上的畜禽交易市场,县财政每个补助100万元。

2.2.8 加强人才和技术扶持 鼓励科技人员带薪到畜牧企业开展有偿服务和科技承包,其履职、考核等关系及其他待遇不变。

3 畜牧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3.1 资金问题

畜牧业生产投资大,利润小,在整个社会中是不被看好的行业。畜牧企业发展中除自身积累资金外,很难从银行或其它渠道取得融资,致使资金面临困难时只能缩小养殖规模或是关门停产。畜牧企业发展壮大的难度大,成功比例小。

3.2 市场问题

当前畜产品生产主体主要有三种类型:散养农户、小型规模户、畜牧企业。由于畜产品生产处于无序生产状态,产品价格市场波动周期短,幅度大,对畜牧企业的冲击力度大。由于畜牧业生产自身的特点,畜牧企业产能调节能力无法跟上和适应市场变化的规律,从而导致畜牧企业在市场好时无法快速生产更多的产品,实现更大的利润;而当市场坏时由于生产无法快速减产而导致亏损无法控制在最小范围,亏损损失大。

3.3 疫病问题

随着交通、通信的发展,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畜产品流通性增强,牲畜疫病可控性难度越来越大,致命性疫病时不时出现在个别养殖企业,往往给企业以沉重打击。像禽流感、猪蓝耳病对畜牧企业的威胁令人闻之色变。

3.4 畜牧加工企业与养殖企业诚信合作问题

一方面畜产品加工企业存在原料不足,收不到猪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生猪生产企业有猪无处卖的问题。其实质是畜牧加工企业与养殖企业之间没有建立起很好的利益诚信合作机制。

3.5 人才问题。

企业的发展壮大,人才是关键。大部份畜牧企业注重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在设备设施投资上高标准,在人才的引进和使用上低标准。大多数畜牧企业是投资人、总经理、技术员、市场营销人员都由老板一人担当,还处于个体户发展模式,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还没有建立。在富源畜牧企业中,只有云南东恒经贸集团公司和睿智公司大河乌猪养殖基地建立了党支部和工会组织,只有云南东恒经贸集团公司建立了工会组织,并为职工购买了生育、失业等5种保险和开展了企业文化建设。

4 加快发展畜牧非公有制企业的意见建议

4.1 建立畜牧企业投融资担保平台

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充分利用公共政策资源,组建畜牧企业投融资担保平台,切实解决畜牧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4.2 加大畜禽及其产品交易市场体系建设力度,为企业搭建功能完善畜产品交易平台

畜禽及其产品交易和市场销售是畜牧产业发展壮大、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环节,是搞好产地检疫,建立完善食品可追溯体系的关键所在,急需规范和完善。一是要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依托,成立富源县畜禽及其产品交易服务中心,并在部分乡(镇)建设畜禽及其产品交易市场。县畜禽及其产品交易服务中心主要负责畜禽及其产品交易的行政执法监督和市场交易信息的搜集及工作。乡(镇)畜禽及其产品交易市场的主要功能是为营销商和群众提供交易场地,搞好产地检疫和产品运输。畜禽及其产品交易市场建设一般要求占地在20亩以上,并建有5个功能区(即交易咨询服务区、检疫检测监管区、畜禽及其产品中转区、散户营销交易区和物流配送服务区)。市场建设投资可采取政府拨款建设承包经营或企业投资建设自主经营两种运作模式。市场建设用地可采取征用或折价入股方式提供。网络建设依托县信息产业办和电信局的现有网络资源,实行交易市场与县交易服务中心实行联网监控。

4.3 强化动物防疫工作

健全完善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加快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执法和技术支持机构。全面推行产地检疫、免疫标识制度,实行动物疫病防控区域化管理。加强重大动物疫情监测预警预报,提升重大动物疫病预警、监测、防控、应急处置能力。按照“五统一”(统一免疫疫苗、统一免疫秩序、统一操作规程、统一效果评价、统一免疫标识)、“五不漏”(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的要求,对重大动物疫病依法实行强制免疫。

4.4 鼓励组建和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

构建“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建立加工企业、养殖企业、养殖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

4.5 建立畜牧企业人才引进和培训机制

篇9

目前全区存栏奶牛1.5万头,共有16个奶牛小区(场),16个奶站,年可产鲜奶5.8万吨。全区奶牛养殖基本消除了散养和人畜混养,建成了一批现代化的奶牛养殖场和示范园区。全区有存栏200-500头的奶牛养殖(小区)场4个,存栏500-1000头的奶牛养殖(小区)场9个,1000头以上的3个。规模化养殖场存栏占总存栏的90%。全区奶牛场中有两个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养殖场,1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场和8个市级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

二、现代农业生发展资金项目规模、资金投入组合及使用情况

(一)中央和省现代农业项目资金到位情况

1、项目批复资金

现代农业奶牛产业项目总投资955.958万元,其中申请省级以上投资480万元。资金用途:标准化饲养场(区)建设资金432万元,现代农业生产新技术推广资金48万元。

2、资金到位、拨付情况

目前,项目总投资480万元已经全部到位并全部拨付到项目单位。其中标准化饲养场(区)建设资金432万元,现代农业生产新技术推广资金48万元。

   (二)整合资金落实规模及到位情况

整合区财政资金预算编制环节整合资金20万元,采取打包、拼盘形式投入资金455.958万元。实际到位情况:中央与省级其他渠道资金187.38万元,市级整合资金6.38万元,区级整合资金827.67万元(其中预算编制环节整合105.68万元,采取打包、拼盘形式投入资金721.99万元)。整合资金拨付情况:已拨付中央与省级其他渠道资金187.38万元,市级整合资金6.38万元,区级整合资金741.85万元(其中预算编制环节整合19.86万元,采取打包、拼盘形式投入资金721.99万元。

(三) 资金使用情况

奶牛养殖场标准化场改造:总投资907.958万元,其中土建:768.058万元,设备购置139.9万元。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48万元。实际总投资897.466万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809.736万元,设备购置87.73万元。

三、资金和项目管理制度建设情况

(一)管理制度建设

    按照项目建设方案内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2009年***区现代农业奶牛产业项目建设管理办法》、《2009年***区现代农业奶牛产业项目绩效考核制度》、《2009年***区现代农业奶牛产业项目检查验收办法》、《2009年***区现代农业奶牛产业项目公示制度》、《2009年***区现代农业奶牛产业项目申报规定》、《项目法人责任制》以及《2009年***区现代农业奶牛产业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九项制度。为确保各项制度尤其是资金管理制度得到严格遵照执行,增强了专业部门和人员的参与。鉴于各项目场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薄弱环节,项目领导小组要求各场聘请专业的财会人员严格按照要求认真细致地做好凭证收集、账务管理、预决算报告等各项工作,为资金的严格审验与及时拨付创造了条件。

(二)项目实施管理

在项目建设中,区畜牧局充分发挥生产规划、组织管理、指导协调、科技推广、资金监管等职能作用,采取督导检查、绩效考评、奖励处罚、验收考核等综合措施,围绕实施方案、管理细则和进度安排,统筹协调、整体推进,促进了项目的顺利进展。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门制作了柱状图版,纵坐标为得分,将每个项目场按照青贮池改造、新建卧床、TMR建设、设备购置四项内容,区级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按照技术培训和良种登记两项内容列出横坐标,根据各项工作不同的权重赋予不同分值,对整个项目建设工作实行全程监控。

四、实施项目主要做法

1、加强组织领导,优化实施环境。成立了现代农业资金奶牛产业项目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组织、协调、督导、资金监管等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副书记、区长刘淑秀任组长,分管农业的政府副区长张洪龙副组长,区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畜牧局。同时成立项目技术指导小组,负责提供项目实施咨询、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技术培训、指导等。区畜牧局、财政局在区项目领导小组领导下,认真组织项目实施,全面落实与项目实施相配套的资金、技术、土地等扶持政策,搞好产业发展的行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环境。

2、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舆论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积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项目实施过程中,多次召开现场会,及时总结交流经验,发现典型,树立样板,适时加以推广,放大了项目实施效应。对项目实施取得的成效和取得的成功经验广泛宣传,充分发挥了典型和样板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了项目推进步伐。

3、健全管理制度,规范项目实施。为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特制定了《***区现代这、农业奶牛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区现代项目申报管理制度》、《***区现代农业奶牛项目公示制度》、《***区现代农业奶牛项目管理制度》、《***区祁门熏肉项目法人责任制》、《***区现代农业奶牛项目绩效考核制度》、《***区现代项目检查验收制度》,严格实行目标责任制。各项目单位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制定建设计划,落实工作责任。严格做好了项目档案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项目实施主体信息档案和项目实施信息档案。根据绩效考评制度,明确动态监控、监督检查、绩效考评、奖励处罚等措施。领导小组适时组织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开展项目实施效果评价,对违规违纪的进行通报,对不合格或未完成任务的项目进行限期整改。

4、加强资金监管,确保项目质量。严格按照《***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切实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对项目资金实行专账管理。加大了对各级各类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扩大了项目资金投入规模。各项目建设单位对项目建设资金实行专账管理,严格按照财务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建立了场内账务管理制度,并自觉接受畜牧、财政等部门的检查、审计,确保了资金的专款专用。严格推行了项目建设法人负责制、合同制、仪器设备采购招标制等制度。

5、创新监管模式,全程跟踪动态管理。为加强管理,绘制了项目进展监督一览表,坚持每周给各项工作进行打分,每月召开一次集中调度会议,有效地加强了对项目监管。对项目资金采取“先建后补、边建边补”,对配套的饲料青贮、奶站生鲜乳快速质检和数字化管理设备采取了“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资金拨付原则,有力地保证了项目顺利实施。

五、项目建设现状及效益情况

(一)标准化饲养场(区)建设

1、项目任务目标

五个养殖场区标准化改造方面共计改扩建牛舍6100.8平方米,新建挤奶厅224平方米,改扩建运动场26560平方米,新建沼气池50立方米,新建粪污处理场2466平方米,新建青贮池7879.5立方米,新建TMR车间1620平方米,新建消毒池、消毒室、办公及宿舍862.5平方米,路面硬化7290平方米,新建门卫、仓库192平方米,新建兽医室56平方米,沉淀池410立方米,牛卧栏28组,牛颈枷1100平方米,草料库320平方米,排水沟350米,粪污处理管道620米,新建院墙300米。新购TMR搅拌机4台,添置牛奶取样分流器24套、奶缸电子计量器2台,数字化管理软件1套。

2、完成情况

区畜牧局和各项目建设单位,精心筹划、积极组织、认真实施,现在已经圆满完成了奶牛场(区)标准化建设改扩建方案的任务目标。

(二)现代农业生产新技术推广

1、项目任务目标

采取举办培训班、现场考察观摩、媒体讲座、专家服务团下乡等多种形式,重点对基层技术人员、养殖场(小区,户)的饲养人员、管理者进行现代化新技术培训,在培训内容上重点培训牛舍清洁化生产管理技术(推广应用奶牛卧床技术)、奶牛饲养管理、DHI测定,机械挤奶,标准化饲养场建设、数字化管理、玉米青贮等技术,计划举办培训班13期,培训对象为全区奶牛养殖场(小区)的所有技术人员和奶牛养殖户。其中举办牛舍清洁化生产管理技术(推广应用奶牛卧床技术)1期;DHI测定技术1期;牛场数字化管理技术1期;饲养管理技术培训班4期,分别为犊牛 期饲养管理技术培训、青年牛饲养管理技术培训、泌乳期饲养管理技术培训、空怀期饲养管理技术培训;举办三大炎防制技术培训2期,分别为乳房炎防制技术培训、蹄叶炎和子宫炎防制技术培训;青贮饲料技术培训1期; 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培训2期,机械挤奶培训1期。在培训管理上,由畜牧局统一组织管理,切实把技术推广培训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购置奶牛修蹄机1台,用于专家服务团技术服务。

2、完成情况

区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严格按照《项目实施方案》要求,一是采取举办培训班、现场考察、专家服务团下乡等多种形式,对基层技术人员、养殖场饲养人员、管理者进行现代化新技术培训。分别于7月26日举办机械挤奶技术培训及犊牛、青年母牛的饲养管理培训班;8月12-13日组织专家服务团在区行政广场、高都办事处常旺村举办下乡服务活动;8月18日举办夏季奶牛饲养管理、奶牛高产饲喂及接产技术培训班;8月27日举办泌乳期奶牛饲养技术培训;9月15日举办全区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及秸秆青贮技术培训;10月10日举办奶牛场DHI测定技术培训;11月3日举办奶牛全日粮配合(TMR)技术培训班;11月24日在册山办事处尚庄村举办专家服务团活动;12月5-6日举办奶牛三大炎防治培训班。2010年1月6日举办牛场数字化管理技术培训班。二是指导各场完善了生产记录、兽药使用记录、消毒记录、防疫监测记录以及奶站规范化管理制度。

(三)良种登记档案室、电子档案数据库建设

1、项目任务目标

建立奶牛档案登记系统,建立奶牛品种登记档案室,建立电子档案数据库。通过项目建设,力争全区奶牛养殖户80%建立系谱档案,90%建立生产记录。

2、完成情况

区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指导盛能奶牛胚胎工程有限公司、***区明超奶牛场、***市禄福良种奶牛发展有限公司以及高都奶牛养殖基地开展了奶牛DHI测定,大力推进奶牛系谱档案建设,建立更加规范高效的奶牛数字化管理档案。对每头奶牛年龄性别、繁殖情况、免疫情况、发病情况、品种品系、体貌特征、泌乳天数等数十项指标进行登记和分析对比,确立奶牛的品系和繁殖情况,绘制奶牛档案表格,并且对奶牛个体形态和毛色进行照片记录,为下一步进行良种筛选、系谱登记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现已建立系谱档案1460头,登记奶牛良种登记卡938头。疫病监测体系逐步规范健全,区畜牧兽医检测中心根据全区畜禽疫病监测方案,分期分批对各规模场进行疫病检测,现已经检测奶牛200余头。

(二)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

     1、产业规模明显扩大。全区奶牛存栏量由现在的1万头增长到1.1万头以上,增加0.1万头,牛奶产量增加0.5万吨。

           2、规模养殖明显增多。全区年存栏500头以上的养殖场(小区)增加 2 处 ,奶牛养殖场(小区)总数达到13 处,规模饲养量占到全区奶牛饲养总量的90%以上,规模饲养场产奶量占到总产奶量的95%以上。

           3、生产水平明显提高。项目区奶牛平均单产达到5.0吨以上,平均增加500千克。

           4、产品质量明显改善。全区优质奶产量达到3.3万吨,比建设前增加0.9万吨,产量提高30%以上。鲜奶蛋白含量提高5%左右,达到3%以上,乳脂率提高8%左右,达到3.5%以上,生鲜奶质量得以提高,产品质量明显改善,每毫升鲜奶微生物含量控制在100万个以内,

           5、经济效益明显提升。项目建设带来的牛奶产量增加,质量提高,水平提升共可产生经济效益0.34亿元以上,可带动全区农民人均增收120元以上。

           6、技术推广体系日益完善。通过项目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技术推广体系,通过推广生产管理技术、奶牛良种登记、奶站标准化建设与规范化管理技术、TMR饲喂技术、奶牛场卫生防疫技术等,全区奶牛养殖业在管理方面不断改进,饲养水平不断提高,精品意识进一步强化,建设优质品牌奶源基地战略方向进一步得到巩固。

     7、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各项目场生态建设和粪污处理设施建设,使奶牛养殖场区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改善。 

六、资金和项目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当前畜牧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项目的实施给相关工作带来了有力地促进。但是由于项目要求自筹资金的比例较高,处于发展期的养殖场区自筹资金压力较大,一定程度上导致项目建设初期进程缓慢。另外,项目软件建设部分效益的发挥还要依靠推广和培训力度的持续加强。

建议:一是加大项目扶持资金比例,适当考虑承建企业的资金困难,合理安排资金拨付步骤,发挥启动资金的带动作用。二是持续对项目管理人员、项目承建场技术人员进行相关培训,确保项目最大限度发挥效益。三是保持扶持政策的持续性,支持奶牛产业持续发展。  

 

篇10

关键词:

新疆;畜牧业;发展问题;对策

1前言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与甘肃省和青海省相邻,位于北纬35°38′~43°36′,处于优质牧草生长的纬度带。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所拥有的巴音布鲁克草原,面积有2.5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草原,因此,当地的畜牧业不仅发达,而且还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2畜牧业发展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2.1畜牧业品种单一,产业结构不完整

巴音郭楞地区虽然畜牧业比较发达,但是目前当地普遍存在畜养的牲畜品种单一,牲畜质量不高等问题,而且生产母畜数目少,畜产品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程度不高,大规模的畜牧厂较少。当地畜牧业没有形成完整优质的产业结构,缺乏全国知名的乳制品和肉制品品牌和产业,即当地畜牧业发展的前景不高,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很低。此外,当地的畜产品生产效率不高且标准化、商品化的程度低,而且畜产品的生产效益和生产能力低下,这些都导致当地的畜牧业难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1]

2.2牧民的素质不高,生产方式落后

新疆牧民绝大多数的文化水平不高,从事畜牧业生产时还是以传统的经验为主,对新事物新技术的接受程度不高,畜产品的产量一直没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当地牧民生产方式落后,没有形成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使得产品只能在当地小范围的流通,难以得到长远的发展。而且当地的市场体系、产业组织体系不健全,畜产品市场还很不完善,畜产品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经营规模化程度都比较低,对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弱,不利于畜牧业的大规模发展。[2]

2.3畜牧兽医服务体系滞后

疾病是影响畜牧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对牲畜疾病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是当地畜牧业所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但就目前来看,新疆地区由于环境艰苦,经济发展落后,普遍存在各种技术、资金、人才缺乏等问题,致使当地的畜牧兽医服务体系滞后。另外,当地很多私人中小牧场相互之间比较独立,牧区之间没有紧密的联系,牧区社会化程度低,影响了当地牧民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当地牧民经济收入的提高。

3推进新疆畜牧业发展的建议

3.1改良畜禽品种,引入优质畜禽

目前新疆地区家畜品种的良种程度相比于畜牧业发达国家来说要低30%以上,严重制约了新疆地区畜牧业的发展。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引入优质的畜禽,继续加强畜禽品种的改良工作,大力开发畜产品规模化生产基地,增强畜牧业发展的长久性和持续性,实现现代化生产,从而提高新疆地区畜牧业的国际竞争力。[3]

3.2建立健全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要想推动当地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必须要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新疆地区畜牧业的产业化机制,加强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对于提高当地畜牧业抵抗市场波动的能力具有十分有效的作用。从当地的生产实际水平出发,建立多样性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将多种联系渠道,多种服务形式,多种经济成分,以及多种生产方式融合起来,丰富畜牧业的内涵,从而促进畜牧业健康稳定良性的发展。

3.3改造传统的畜牧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当地畜牧业生产水平不高,在放牧的过程中普遍存在草场浪费严重,破坏土地等环境问题,使得土地的沙化形势日益严峻。改革原有的畜牧业形势,加强对草原生态环境建设,是促进当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畜牧业发展中,要时刻关注对环境的保护,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建立长效的保护草原生态的体系。加强当地畜产品市场的建设,大力推进畜产品的流通,同时鼓励牧民定居,建立大规模的适应时展的新牧场。

3.4推进当地畜牧业的产业化经营

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定的畜产品份额,当地必须大力推进畜牧业的产业化经营,发展健康养殖,建立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形成畜牧业的产业化经营,能够大大提高当地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并利用规模化优势降低乳制品和肉制品的生产成本,同时也能够提高产品的安全,增强畜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民的收入,促进当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畜牧业生产的情况进行分析,指出了当前该地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提出了相关措施,希望能够促进当地畜牧业健康、良性、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买尔买提•萨依兰.新疆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品与质量,2015(S3):22.

篇11

现今我国正全力推动贫困山区的生态畜牧业发展,合理利用贫困山区复杂多变的地理因素和土地资源,打造贫困山区畜牧业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振兴贫困山区的经济建设。

一、生态畜牧业的现状

1.生态畜牧业的定位

我国生态畜牧业包括生态型畜禽饲养、畜牧类产品精细加工以及排泄物环保处理等几个部分,是以建立低消耗环保型畜禽饲养为核心,结合各地区实际地理因素,以保证生态平衡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新兴产业。

2.生态畜牧业的意义

当今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重点,而畜牧业作为传统产业一直是农业经济体制中的重要支柱之一。作为一个过渡型的产业,畜牧业上承传统种植业下衔接现代工业,在整个发展链中占据关键位置,所以如何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收入也成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生态畜牧业也成为了传统畜牧业的必然转变方向。同时,针对我国地少人稠的基本国情,大力推动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环境良好性畜牧模式,也能有效的解决如水域污染、耕地退化、牧场承载过量导致的土地沙漠化等问题,切实的将传统的畜牧业转变为低碳节能的绿色健康产业。

在生态与发展的大前提下,生态畜牧业更加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标准。生态畜牧业也成为了着眼于现在,有利于未来的国家支柱型新兴产业之一。而事实也证明,发展生态畜牧业完全适合于我国山区土地资源情况,是为我国进行山区扶贫、维护生态发展的重大举措。

二、贫困山区生态畜牧业的优点

相对于传统畜牧业,生态畜牧业运用了现代的科学技术、创新的思维方法以及先进的管理模式,属于低碳绿色生态的生产方式。

1.资源需求低

相对于传统的畜牧业,生态畜牧业更加注重整个体系中各个环节的相互联系,使整个系统进行链式循环。因地制宜、变废为宝形成一条可持续的“食物链”,极大的降低了额外在畜牧饲养中的资源消耗。相对于传统的畜牧业刀耕火种式的粗狂经营模式,很明显这种低消耗的生态畜牧业更适合在贫困山区资源条件匮乏的情况下进行大力推动发展。

2.经济收益高

开发生态畜牧业,是一种扬长避短的发展战略,将贫困山区有利的自然条件充分的整合运用起来,最大化的将其转化成实际的经济收益。这种经济收益不仅仅是拉动了贫困山区的经济收入,同时也刺激了整个国内市场的消费需求。其健康的生产管理模式,提高了畜牧产品的质量与价值,其价格是传统畜牧业产品的数倍,极大的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使城乡两地的居民互利共赢,同时也为我国城乡统筹建设发掘出新的途径。

3.环境破坏少

在发展生态畜牧业中,使整个畜牧产业生态平衡是一个重要指标,这也关系着畜牧业在长远的发展道路上的前进方向。发展生态畜牧业,不是将畜牧业还原与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是运用现代的生态系统原理,将畜牧产业创新整合的新型生态产业。在促进农牧业增收的同时,将整个山区的生态系统带入一个良性的发展循环中去,从根源上消除对环境污染的可能。

三、贫困山区生态畜牧业发展方式

1.转变传统经营模式

传统的畜牧业的是一种单一化的产业模式。从牧民养殖禽畜,继而进行原材料的直接销售。这种粗狂的经营模式不仅极大的降低畜牧业收入,更在繁复的生产加工过程中增加了整个产业链上的资源损耗。而在生态畜牧业的发展中,将引进更为先进的产业管理理念,将畜牧的饲养与粗加工、精加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经营管理,实现在贫困山区进行生态畜牧的产业化与基地化的发展趋势。

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在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道路上,一定要结合贫困山区的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充分的合理的运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应当不断地引进先进的畜牧业技术,优化产业模式,使贫困山区的自然资源最大化的转变成经济效益。同时,改变传统的资源使用理念,利用动植物之间的共生共存关系,发展多元化的畜牧经营模式。

3.提高科技含量

要将传统的畜牧业向生态畜牧业进行转变,其科技支撑是必不可少,必须在传统的饲养技术及生产加工技术上进行科技创新。一方面提高经营及生产效率,减少资源的消耗,更充分合理的运用贫困山区有限资源;另一方面,技术的进步也要融入生态环保的观念,^不以破坏生态环境作为代价。同时,提高生态畜牧业的科技含量,也有利于减少生态污染所产生的畜牧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

4.加大政府政策支持

生态畜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尤其是相关的扶持政策、制度的出台与制定,都会对贫困山区的生态畜牧业有着极大地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与畜牧业相关的政府机关也要将生态畜牧业的建设落到实处,建立完善的执行体制和服务机制,各部门紧密配合、统一规划、提高效率,紧抓政府措施的基层落实程度。同时增加对贫困山区的资金扶持,完善生态牧场的周边基础设施建设,为生态畜牧业提供更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结语

总而言之,生态畜牧业是现阶段生态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科技与传统养殖相结合的创新性产业,是刺激畜牧业经济增长,实现牧民提高收入的主要途径。从我国现阶段的畜牧业发展情况来看,贫困山区完成由传统畜牧业向生态畜牧业转变是大势所趋。

篇12

畜牧业在铜梁县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2007年以来,铜梁县推广了科技含量较高的PIC、洋三元、DLY、DYL等生猪品种,占总量的50%以上,推广了波尔山羊和简阳大耳山羊。承担的《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等20多个项目,全面完成并通过市级和国家的检查验收。土桥奶牛养殖小区获得全国“奶牛养殖小区示范奖”。2009年生猪出栏62.4万头,比2006年增长7.5%,其中优质瘦肉型猪出栏40万头,比2006年增长33.3%;肉兔出栏157万只,比2006年增长15.9%;土桥奶牛饲养量达到了458头。畜牧业产值达14.91亿元,比2006年的10.39亿元增长43.5%,农业人平均增收645元[3]。2012年,铜梁县生猪出栏预计70.3万头,其中:优质瘦肉型猪出栏预计65万头,分别比去年的63.5万头和45万头增长12%和44%。家禽出栏预计2800万羽,其中:水禽出栏预计1850万羽,分别比去年增长20%和3%。在草食牲畜发展中,肉兔出栏预计210万只,山羊出栏预计3.5万只,分别比去年增长8%和6%,分别占年初目标任务105%和110%。鹌鹑存栏预计400万只,比去年增长14%,鹌鹑蛋产量预计7300t。截止2012年末,该县畜禽产量稳步增加,畜牧业经济收入为18亿元。近年来,铜梁县畜牧业发展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切实抓好水禽、草食牲畜、生猪‘三大’产业,积极建设畜产品加工和无公害畜产品供应‘两大’基地,稳定畜禽产量,提高畜禽品质,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为工作思路,加快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积极增加畜禽产量,努力提高畜牧业收入,畜牧业已成为该县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1.2铜梁县畜牧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近些年来,铜梁县在畜牧业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确实令人欣喜,但据本人在铜梁县服务实践期间了解到,铜梁县信息化起步相对较晚,畜牧业信息化建设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专门针对畜牧业的信息化发展还没完全成型。基本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如计算机网、电视网和电话网“三网”的建设在政府和企业已基本完成。在信息资源的采集和共享方面,目前基本仅仅依靠于政府部门相关机构的传统式人工采集,畜牧业服务体系也还是传统的政府部门各级机构相关人员来组成。信息技术在畜牧业生产各环节中应用也只是个别企业自行引进和学习,并未形成很系统的服务体系。同时政府在财政、政策支持上还需进一步加强,也希望当地企业和人民给予足够的重视。

2铜梁县畜牧业信息化建设建议

由于铜梁县畜牧业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很多问题和有待发展的地方。参考铜梁县畜牧业信息化目前建设情况,铜梁县畜牧业信息化建设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进行。

2.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计算机网、电视网和电话网“三网”的建设不能只停留在政府和企业上,要力争打造县镇村三级畜牧业信息化网站群建设。按照本县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四有要求”即有房子、有设备、有人员、有制度,“四个一标准”即配置1台信息机、1条宽带线、1个专家远程诊断视频服务终端和1个兼职信息员,布局建设镇(街)、行政村的畜牧业息服务站(点)及时解决养殖户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大力鼓励养殖户个体信息化硬件建设,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

2.2搭建基于互联网的畜牧业信息服务平台

建立覆盖县、乡(镇)及龙头企业、畜产品批发市场、畜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经营大户、养殖大户等的畜牧业信息服务网络;整合各级畜牧网站、畜牧社会化服务组织的资源,形成全方位、多层面的畜牧业信息化收集、整理、分析、传递、体系。同时强化农民信箱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强化传统的农民信箱平台建设,作为信息化的辅助手段从而使养殖户等更快适应、接受信息化。相应的电话、手机和移动智能设备等其他相应平台也应开通相应热线或服务,更加方便养殖户门获得最新信息和及时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对业内信息的收集分析,准确了解和把握畜牧业发展动态,及时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科学、可靠、及时、准确的情报。

2.3积极开发应用畜牧业信息化专业系统

根据畜牧业生产、防疫、运输、购销和管理等各个环节的特点,县政府部门要逐步开发和应用畜牧业数据分析系统、畜牧电子政务系统、畜产品价格动态监测系统、畜牧专家咨询系统、畜牧地理信息系统、重大疫(病)情预警监测和畜牧应急情况指挥系统、畜牧电子商务系统七个畜牧业信息化的专业系统,并将采集来的畜牧业信息加工处理,实现各专业系统之间的信息互享、数据互通,从而使各类信息和数据得到更为有效的利用,更好地为政府相关部门和畜牧业从业人员、养殖户等服务。

2.4加强畜牧业相关数据库的建设

畜牧业相关数据库的建设和发展,可以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基础数据资料。同时基础数据库的信息数据录入、信息归类、合计自动生成、数据汇总等功能也是政府机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对本地畜牧业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所需要的。目前我国已建成饲料信息数据库、农副产品深加工题录数据库、农牧渔业科技成果数据库、中国畜牧业综合数据库、农产品集贸市场价格行情数据库等畜牧业相关数据库。针对铜梁县的情况,还需要加强数据库的本地化建设,建立铜梁县自然生态资源数据库、畜牧业资源数据库、饲料信息数据库、畜牧业生产技术资料库(包括养殖、牧草生产、草地改良与保护、疫病防治等)、畜产品价格行情数据库等,并实现与国内相关数据库的互联互通。

2.5加强畜牧业从业人员信息化技术培训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畜牧业从业人员,提高畜牧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在提高畜牧业体制内从业人员素质的同时,政府应还应加强对畜牧业养殖户的信息技术培训,培养其现代的信息意识,使养殖户充分了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科学技术和市场动态的重要性,让养殖户具有愿意为信息投入,注重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和利用信息的意识,从而提升整个畜牧业人员系统的信息化素质。

篇13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10-0038-02

畜牧业作为的重要产业之一既是内蒙古的基础性产业又是该地区的优势产业,在当地的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方。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内蒙古地区的畜牧业已经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在乳制品、肉类、毛皮市场够有重要的地位,由于畜牧业为当地农民带来不错的收益,当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比较高涨。再加之内蒙古畜牧业的发展以广阔的大草原作为其依托,丰富的草场资源,干净的饲养环境保证了绿色食品的优秀品质,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追捧。然而即便是在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的今天,依旧可以发现内蒙古畜牧业发展中明显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不能短时间内对畜牧业造成重大影响,但是如果不能妥善采取对策,最终也一定会阻碍到内蒙古畜牧业的发展。

1 内蒙古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畜牧业发展总产值比重较低

即便在现在,畜牧业已经有很大发展的情况下,内蒙古畜牧业的产值在第一产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仍旧比较低,有关数据表明,知道2004年,内蒙古畜牧业的总产值比重才首次超过种植业的比重,达到了44.01%,但是在这之后,总产值基本没有其他更大的突破,一直只在45%左右徘徊,虽然这个比重不算太低,但是考虑到内蒙古是我国最大的牧区,这个畜牧业的总产值显然是不容乐观的,与农牧业发达国家甚至可以高达70%的比重相比,更是相去甚远。

1.2 环境破坏问题严重

内蒙古畜牧业之所以在改个开放之后能够得到迅速的发展,并且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和内蒙古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有很大的关系,内蒙古辽阔的大草原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如今随着畜牧业的不断发展,草原也逐步的遭到破坏,草原退化、沙化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这主要是人为因素所导致的。如今内蒙古草原覆盖面积还在日益减少,土地沙化面积在逐步增大。虽然近年来通过适当限制放牧、退牧还草等保护措施,草原的生态环境有得到一定的恢复,但依旧无法遏制整体恶化的趋势。草原生态系统实际上是一个比较脆弱的生态系统,它的生物多样性远远无法和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因此一旦破坏严重便很难再恢复到原状。失去草原,最终影响最大的也是农民的利益。

1.3 科技服务支撑体系不健全

现代畜牧业的发展依赖于科技服务的支撑,无论是早期选种繁殖、疫病防控、饲料搭配还是后期的市场供应等工作都离不开科技服务技术的支撑。但是在目前的内蒙古地区,为畜牧业发展所提供的科学技术装备仍旧十分落后,例如选种繁殖的设施大都比较陈旧、老化,这些落后的设备早就不能适应如今的发展,无法满足现代畜牧业选种繁殖工作的技术要求,自然无法选育出优良的牲畜品种。其次,疫病防控技术也比较落后,疫病防控是畜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做好疫病防控工作是保障畜牧业发展的基础,然而内蒙古畜牧业的疫病防控工作却是处于一种极其薄弱的状态,一旦发生疫病,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将是难以控制的。

1.4 市场化程度较低

所有产业的发展最终都将依赖于市场,较高的市场化水平,是推动产业不断发展的动力,内蒙古的畜牧业发展虽然势头良好,但是市场化程度却比较低,这严重阻碍了畜牧业的发展。市场化程度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供求关系不适应,乳制品、肉制品等产品的质量和品种都和市场的需求情况不适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需求更大的实际上是精加工、高档次的畜产品,但是目前的市场上却到处是粗加工、低档次的大路产品。其次,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不健全,加工者往往“独树一帜”,我行我素,甚至全然不顾及目前国际上所普遍采用的标准。同时对畜产品的检测机制也不完善,尤其是食品的安全没有保障,这些都导致了内蒙古畜牧业的市场化程度较低。

2 内蒙古畜牧业问题的对策

2.1 完善调控手段

针对畜牧业发展总产值比重较低优这一问题,应该要加强对内蒙古各个产业之间的调控,要加强调控,自然需要完善调控手段,这就要求对内蒙古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整合,最大程度上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政府在完善调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应该要制定有效的政策来实现调控目的。不同的政府部门应该做好配合工作,建立起互相协作的运行机制。其次,政府部门应该不断的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

2.2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路线

这一对策主要是针对环境破坏严重这个问题提出的。决不能走先破坏后治理的道路,内蒙古畜牧业的发展要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畜牧业的同时要做好草场的维护工作,通过轮流放牧、限制放牧等等方法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草场已经出现退化、沙化的区域,需要采取必要的治理措施,例如进行牧草的种植、修牧等等。

2.3 完善科技服务支撑体系

现在各个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畜牧业也是如此。对于那些陈旧、老化的设备要及时进行更换,对于那些新兴的技术要及时进行引进。虽然可能需要花费一些财力,但是对畜牧业带来的利益肯定会远远超多这些投资。

2.4 提高市场化程度

市场是产业的动力,内蒙古的畜牧要要想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就应该要提高市场化程度。提高市场化程度最主要的就是协调供求关系,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的调整生产,为市场提供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同时完善市场的各种检测机制和准入标准,对畜产品市场进行进一步的规范。

3 总结

总而言之,现代畜牧业的发展目前仍旧存在这许多的问题,积极的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得内蒙古的畜牧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