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加强市场研究

加强市场研究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2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加强市场研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加强市场研究

篇1

1 引言

当前,在信息技术时代,土地管理必须采用信息技术,实现土地市场信息化,这样才能满足土地管理的需要。然而,由于土地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土地管理人员还要不断提升信息技术水平,适应信息化的土地管理工作方式。因此,土地市场信息化建设是土地市场管理的发展趋势。

2 土地市场信息化管理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土地市场信息化管理发展现状

土地管理部门按照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土地市场管理应用了一些软件系统,例如:土地发证软件。土地管理部门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促进了土地行政部门的办事效率。而一些城市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打造了“数字城市”,方便了土地管理图件的要求。但是,一些地方的土地市场管理还处于低级阶段,还不能形成系统完整的土地市场信息系统。土地市场资源管理的土地图形和属性通过信息技术实现结合管理,加快数据更新,这样才能真实实现土地市场资源管理信息化。一些城市的土地管理部门信息技术还没有得到有效应用,操作起来还不熟练。这就需要土地资源管理部门采用新的信息技术来进行完善和替代。一些城市的土地资源管理部门信息化发展的比较好,实现了对土地资源管理内容的分析和设计,落实了信息化的实施步骤,按照业务进行项目分类,逐一实现项目的信息化,并且及时对数据进行更新,实现土地市场资源数据的动态化。根据国土资源部开展的“金土工程”,各级土地资源管理部门都应健全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各地区土地市场管理的信息共享,形成我国的土地市场管理的信息系统。

2.2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各地区的土地市场信息化建设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在实际土地市场管理业务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土地市场业务的信息化管理必须由既懂得土地管理业务,又能熟练操作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专门人才。土地管理部门的人员知识结构和业务素质需要提高。其次,土地市场的业务数据比较复杂,并且不够规范,还不能满足土地市场资源管理的信息化要求。土地市场资源管理业务具有随意性和变化性,这给土地市场信息化建设带来了困难。再次,土地市场管理行业缺乏各部门和相互关联业务的信息化标准体系,这就难以为各地区的土地市场信息化管理建立有效关系。最后,一些地区的土地市场资源管理没有足够的人力进行数据库的数据更新,导致不能实现OA和GIS应用的关联和融合[1]。

3 加强土地市场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我国各地区的土地市场信息化建设重点在于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图文一体化。日常的土地市场信息管理包括对土地项目的审核、制表、证件、以及制作或审阅各类方案图等。为此,土地市场管理人员需要在计算机的同一窗口完成图形资料与文字指标,实时进行图形与申报材料的比照,完成对土地市场图文数据的传递。土地市场信息管理的图文一体化需要信息技术GIS系统和OA、MIS等系统的集成。

3.1 选择和应用合适的数据模型

为了解决土地市场业务数据的关联性和数据的复杂性问题,就必须选择和应用合适的数据模型。对此应重视的问题:正射影像、数字高程一般采用栅格数据模型,栅格的单元值表示属性[2]。基础地理图及各类专业图件采用矢量数据模型,其数据特征应当满足特定范式的要求。栅格数据和矢量数据需要连接和集成在统一的坐标参考系统中。二维关系表和矢量数据在土地信息管理系统中,应按照关键字建立联系,并且需要保持这种联系的拓扑一致性[31]。对土地市场各类业务之间的关系,在数据模型上将整个土地市场业务串起来。

3.2 构建土地市场管理的标准化体系

土地市场管理的基础信息的分层分类标准不一致,这是造成阻碍形成土地市场管理的标准化体系的最大原因。其问题产生的原因应是各地区土地市场资源管理部门对数据信息采集和统计的各自为政,这是行政管理的问题,应逐步改革才能解决。因此,为了能够建立一个独立的土地市场信息应用系统,必须设立统一的土地市场行业标准,以此制定满足土地市场信息化建设的行业规范。

3.3 土地市场管理数据的一致性和及时更新性

土地市场管理数据要做到一致性,就必须实现土地市场各类业务的数据的关联性、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一致性。各地区对同一区域的土地管理的专业图件等数据存在着不同的数字化形式,难以保证土地数据的一致性,这就是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难点。另外,各地区的土地市场资源管理形成的属性数据与土地管理专业图形数据之间由于不规范也会出现不一致的现象,这样就必须对这些数据进行核查,遵循的原则就是同一属性字段不允许其属性值具有二义性。土地市场管理数据的及时更新性才能保证数据的准确,通过信息系统对数据实时更新,将土地市场业务数据的实时变化录入和显示在土地市场的数据库中,并且还应将这些土地市场业务变化的数据体现到关联业务项目的数据库中。

3.4 加强土地市场资源数据的管理

由于土地市场管理的行业特殊性,土地信息化管理系统必然要进行土地要素更新,并且土地市场的历史数据在土地权属纠纷处理、日常土地的变更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由此,土地市场管理部门应重视对历史数据的存储、追溯、分析、统计,这样才能发挥历史数据的作用。对土地市场资源历史数据的管理应包括历史图形数据的管理和历史业务数据的管理。土地市场资源数据信息化管理还应建立数据交换体系,实现好“金土工程”的政策要求,全面实现全国土地市场的信息化,构建一个完善的国家、省级、市级的多层次土地市场资源管理信息交换中心。土地市场资源数据的管理交换体系的核心是交换中心网络数据库和在各级上的交换访问节点和协议包[4]。

4 结论

通过对一些地方的土地市场信息化管理现状分析,土地市场管理部门为了适应土地市场对信息化要求,应积极建设和完善城市土地市场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图文一体化的土地信息管理模式。这样才能真实实现对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改善了土地管理部门的办公效率,提高了服务质量,给土地需求用户带来了方便。因此,建设和完善土地市场信息化管理将会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唐杰. 基于图文一体化的土地信息管理模式探讨[J]. 软科学.2008,2(9).

篇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的是需要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和广大农民在加快经济发展、改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同时,建立起一种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观念。一旦这种文化观念能够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够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层面上发挥其广泛、稳定而持久的影响。

1.加强农村文化市场建设,为农村发展提供精神动力。由于传统落后文化的影响,农民在生活富裕后,满足于小富即安,在经济上表现出不思进取,日常生活中封建迷信沉渣泛起,赌博现象随处可见等。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市场建设在农村建立新的生活方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先进的思想为指导,用科学的理性思维改造农民的头脑,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与传播,增强农民进行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促使农村发展紧跟现化化发展的潮流,变传统意义上的旧式农民为现代意义上的新式农民。

2.加强农村文化市场建设,为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农村发展的关键在农民,而农民的发展关键在于自身素质的提高。当前农民不仅教育水平比较低,而且缺乏对科学教育基础性地位的认识。要以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为契机,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提高农民进行现代农业生产的科技知识、管理知识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济知识,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这样,就能以农民文化知识的提高为铺垫,促进整个农村现代化的发展。

二、农村文化市场现状分析

1.农村文化发展日渐多样。农村文化的需求和发展出现零距离和上档次的特征。农民渴望文化下乡为文化扎根,需要持久的文化。同时,农村文化表现为节日文化、集镇文化和家庭文化的特征。

2.农村的文化需求迅猛增长。随着农村的富裕,农业的产业化,农民的文化娱乐等精神生活的需求明显增加。科技致富的意识明显增强。

3.农村文化的功能日益全面。农村文化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科技信息,培养人才、培育市场,创造良好环境,为招商引资牵线搭桥。

4.农村文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是家庭承包经营对农村文化的影响。一些乡镇集体经济不强,导致村镇文化经费投入不够,导致一些民间艺术形式失传,农村文化活动后继乏人的局面。二是市场化、产业化对农村文化的冲击。农村素质较高的青年外出谋生,开展文化活动缺乏人才;农村干部和农民忙于产业经营,无力无暇顾及文化活动,许多地方农村文化出现了放任自流的情况。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途径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是,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县、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农村文化工作体制机制逐步理顺,现有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文化队伍不断壮大,农民自办文化更加活跃。文化产业较快发展,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等问题基本解决。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整体素质有所提高,文化在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提高认识,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把发展农村文化摆上日程,建立文化发展激励机制,鼓励农村文化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多出精品。鼓励文艺团体、民间艺人创作更多体现时代特征和农民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

篇3

使施工现场保持良好的施工环境和施工秩序,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加入WTO全球经济一体化,建筑市场竞争更加残酷,企业围着市场转,眼睛盯着市场干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施工企业的施工现场时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汇集地,也是建筑产品最终形成的场所,抓好施工现场管理显得越来越突出重要了。外抓市场,内抓施工现场,已成为众多企业家的共识。

一、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促进文明施工,是施工企业管理的客观要求。

尽管建设部、省、市建委对施工现场文明施工要求多年,实实在在的说是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施工现场管理混乱,“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是个普遍的共性问题。考核建筑施工企业的质量、安全、工期、成本四大指标,也称施工企业的第一系统目标的落脚点都在施工现场。建筑施工企业ISO9000族标准的贯彻实施,要求施工企业把质量保证体系,突出施工现场质量控制。“三检制”的实施,质量管理点的确定,现场QC小组工作的开展,质量信息的反馈,信息网的建立,以及施工现场质量管理“防、检结合,预防为主”的原则的贯彻和在施工现场积极推行“讲、帮、防、卡:的新科学的质量检查方法,建立上道工序要为下道工序负责的责任制。这一切都是在施工现场进行的,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也在施工现场。

施工现场是事故隐患多发地点,施工企业施工现场露天高空作业多,多工种联合作业,人员流动大。物体坠落和物体打击等事故最易发生,所以,加强施工现场文明施工管理力度,在施工现场改善施工作业人员条件,消防事故隐患,落实事故隐患整改措施,防止事故伤害的发生。这是极为重要的。

合同履行率是施工也企业确立企业信誉的最关键指标,只有施工现场管理的好,施工组织的好,特别是在施工现场推行应用网络计划技术控制工期,才能确保合同工期的完成。成本是企业效益的源泉,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的消耗在施工现场最大,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在施工现场改善人、物、场所的结合状态,减少或消除施工现场的无效劳动,尽量减少设备占用时间,提高机械设备利用率,减少施工材料消耗,这是施工现场管理的主要内容,也是节能降耗,节支增收的主要工作内容。因此,抓好施工现场管理意义重大,是施工企业不断降低施工材料消耗、提高工程实体质量、确保施工安全、保证合同工期履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最重要途径,现场管理是施工企业各项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

二、强化施工现场管理,促进文明施工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1.立足于提高企业全员险此昂管理文明施工意识

意识的能动作用不容忽视。我认为,只有重视施工现场管理才能促进文明施工,要全面提高全企业职工现场管理意识。众多的建筑施工优秀企业家对抓好施工现场管理必要性、重要性及紧迫性形成了共识,要把企业的最高管理者重视施工现场管理意识,转化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施工生产过程的群体施工现场管理意识。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凝聚群体导向行为,对抓好施工现场管理是最为重要的。如果一个施工企业上道经历,下到建筑工人,对抓好施工现场管理不重视或不认识,那么就不可能把施工现场管理搞好。不断升华全企业职工的施工现场管理意识对全面推进施工现场管理非常重要,意识产生冬季,动机产生行为,行为指向目标,这是现代心理学揭示的基本内容,这是已被实践证明了的。

2.着眼于应用定置管理方法,开展5S活动

定置管理是实现施工企业人、机、物、场所等生产要素科学结合的有效方法。在施工生产现场通过推行定置管理来彻底改变建筑施工企业施工现场管理混乱现象,使之施工现场实现“环境清洁、物料堆放有序、设备整洁完好、安全设施齐全、多路平整畅通、制度标准健全、劳动纪律严格、施工秩序井然”的目标,推进施工现场文明施工。本建设公司近几年来,在施工现场文明施工大气候的影响下,经历了从要我施工现场文明施工转变为我要施工 现场文明施工的过程,运用定置管理方法,开展5S活动,推进施工现场管理,取得了显著效果。

推行定置管理促进施工现场管理,要建立组织保证体系,要建立以企业经理、党委书记为组长,各生产经营管理系统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及工程项目经理为组员的企业定置管理领导组织,并明确责任处室主抓此项工作,专抓此项工作,专抓专管,党委所属部门也参与此项管理抓好宣传导向工作。本钢建设公司的现场管理经验是,党委号召党员推行定置管理,要求基层党支部要配合基层单位行政,一起抓好定制管理,工会组织各项目施工现场开展定置管理竞赛,团委要求每个团员在本岗位上搞好定置管理。形成了党管党,行政管长,工会管网,共青团管岗的齐抓共管局面,形成了专管成线、群管成网、各负其责、思想到位、责任到位。开展5S活动,要特别注意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自觉管理,自我实施,自我控制,贯穿施工全过程、全现场。有现场职工自己动手,创造一个整齐、清洁、方便、安全的标准的施工环境,使全体职工养成遵守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良好风尚。开展5S活动,必须领导重视,加强组织,严格管理。将5S活动纳入岗位责任制,并按照文明施工标准检查,评比与考核。坚持PDCA循环,不断提高施工现场的5S水平。要进行合理定置是指把全工地施工期间所需要的物品在空间上合理布置,实现人与物、人与场所、物与场所、物与物之间的最佳结合,使施工现场秩序化、标准化、规范化,体现文明施工水平。它是现场管理的内容之一。是实现文明施工的一项重要措施,是谋求改善施工现场环境的一个科学的管理办法。企业对施工现场各生产要素所处的状态不断进行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创建一个整齐、清洁、方便、安全和标准化的施工环境。

3.着重于抓好施工现场先进典型,大力普及推广。

先进典型和样板的影响作用不容忽视,要抓好施工现场管理,更需要有学有样板,用典型引路。本钢建设公司所属的施工企业,承担的本钢大中修施工项目,大都是在设备运行不停机的情况下组织施工的,建设单位提供的施工现场十分有限。依据施工现场管理标准,对进入施工现场的人、机、料等因素都做了严格规定。物料堆放整齐、定量、定位,各种标牌直观醒目,施工现场清洁化,岗位作业标准化,材料堆放定置化。抓住这样的典型,及时组织所属施工企业到施工现场观摩学习,推广这个典型经验。各施工企业从施工现场大清理大整顿入手,学典型、赶样板。过去施工现场木板、架杆子、模板、砖头、河石、河沙、水泥、钢筋堆放乱七八糟,造成不安全隐患多,材料浪费大,工程质量差,可现在抓施工现场管理了,施工地面干净了,看见支模板用的U型卡扣掉到地上了,捡起来再使用,施工现场管理得井井有条。抓典型,树样板,使现场管理学有目标,赶有方向,以点带面普及推广,成效显著。

三、运用经济手段,严格现场管理检查与考核

运用经济手段严格施工现场管理的检查和考核,是推进现场管理的重要手段。本建设公司对重点施工项目,实行经常性检查和知道,各施工企业利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严格检查和考核施工现场管理。使施工现场基本做到了一坚持、二不见、三不准、四净、五做到。

1. 一坚持是坚持一日施工一日清。

2. 二不见是不见施工现场水电气跑、冒、滴和漏;不见砂浆遍地。

3. 三不准是不准用河石、河沙垫道;不准从高空乱扔杂物;不准材料混合堆放。

4. 四净是作业面净;钢筋棚净;砖、砂、石、白灰、水泥底净;安全网上净。

5. 五做到是做到料具堆放成行;砂、石堆放成方;红砖、空心转码垛成行;构件堆放成跺;钢脚手架堆放成列。

现场管理的责任利相统一,责任利相挂钩,才会让职工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施工企业质量、安全、成本、工期都得到提高和保证,企业提高了管理水平,增加了经济效益,这是现场管理运用经济手段检查与考核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管理就是运用科学的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对施工现场的各种生产要素,如人、材、机以及环境、资金、能源、信息等,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激励等,保证现场按预定的目标,实现优质、高效、低耗、安全、文明的生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筑工程呈现出工作量大、周期长、工期紧等特点,这些都对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建筑工程现场管理的特点

现场管理在项目建设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总体来说是能够保证施工活动能高效率、有秩序地进行,现场出现的各种生产技术问题,有关施工人员在现场应该及时解决,实现预定的目标任务。具体来说,建筑工程施工现场露天高空作业多,多工种联合作业,人员流动大,是事故隐患多发地段,加强施工现场管理能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率,加强工程操作的系统性推行。另外,在施工现场的改善人、物、场所的结合状态,减少或消除施工现场的无效劳动,能减少施工材料的消耗,为施工企业节支增收。工期的拖延或赶工都会直接影响到施工的质量、安全和成本因素。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提高合同履行率,能确立企业信誉,保证企业效益施工现场管理是施工企业各项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是整个施工企业管理的基础。

二、建筑工程现场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筑施工项目工程量浩大,施工项目复杂,材料多,在人员的安排上要求更加科学合理,这些都给施工现场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高层建筑在建筑工程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当前,其要求的施工技术和组织管理也相对复杂,不仅具备一些基本建筑工程的施工特点,还得伴随着着巨大的工程量、复杂的工序以及相应的配合措施。当前,建筑工程现场管理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一是施工组织设计不科学,操作性不强;二是工艺方法选用不当,使用不当;三是现场材料管理混乱,没有条理性;四是对每个操作人员难以实现有效控制;五是安全意识淡薄,未能将建筑施工现场安全工作摆到应有位置。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影响了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和社会整体的和谐稳定,因此应予以高度重视并妥善解决。

三、建筑工程现场管理的措施探讨

1、合理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是指导施工全过程的技术经济文件,对工程管理特别是现场管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份好的施工组织设计能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以最低投入满足合同要求。它对工程造价的影响也至关重要,采用的施工方案不同,所需的费用也不同,甚至相差很大。因此,在施工前应组织技术、质量、施工、机械、材料、劳力等相关人员,根据工程的性质、规模、结构、施工复杂程度、工期要求和建设地区的自然经济条件合理编制施工组织设计。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提供人员、材料、机械设备优化配置方案,保障工程顺利进行。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所选择的施工设计或施工方案组织实施,及时跟踪各项施工指标和信息传递与处理实现最终施工目标的最优化。

2、加强施工现场质量控制。对于建筑工程来说,质量是工程项目管理永恒的主题,质量好可以减少工程施工返工,减少施工单位成本投入,减少建设单位的经常性维修,延长建设工程的使用年限,保证建设工程的稳定长效运营,提高投资效益,降低维护成本。特别是现代建筑科技含量和安装技术要求较高,所涉及到的特定技术要求也就较多,若是在技术上不能考虑周全,就容易产生质量问题。在进行建筑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时应制定现场施工质量控制计划,明确质量控制工作的相关程序。同时要设置施工现场活动质量控制点进行预控,重点分为实测、分析、判断、纠正或认可。实测:采用检测手段,如看、摸、敲、照、靠、吊、量、套或见证取样等,测定质量特性指标。分析:根据实测数据进行分析。判断:与标准对比,判断该产品是否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纠正或认可:若发现质量没有达到规定标准,应采取措施进行整改;若达到规定标准,则给予认可。

3、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现场施工的安全工作是关键到整个工程进程的工作,但是在许多工程管理工作中,未能真正认识到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责任重大,对国家有关安全生产和建筑的法律、法规、规范、文件等没有深入学习,而且不能及时传达贯彻和落实到施工现场,导致施工人员安全生产知识淡薄。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要全面落实安全员制度,项目部要配备专职安全员,班组要配备兼职安全员。由项目部项目经理或安全员牵头,定期组织各班组安全员做好施工现场的安全检查。要加强安全培训教育,提高工人自我保护意识,班前要进行安全交底并做好记录。特别是对特殊工种等关键人员要加强培训,做到持证上岗;对临边、洞口等关键部位要加强安全防护措施;对大型机械设备,安全员要天天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防患于未然。

4、加强施工现场材料监管。材料是建筑施工中消耗资金最多的资源,也是降低工程造价的主要措施。工程管理者需加强材料的现场管理,尤其是对于物资消耗更需全面控制。在材料领取、入库出库、投料、用料、补料、退料等操作中更应该重点管理。遇到一些材料操作消耗过大的流程,则应该分配给项目经理直接承包。而设计的施工环节需要根据现场的情况具体布置,把一个大的项目划分成几个小的项目则更加容易施工。施工开始之前,需要根据工程量大小决定材料的使用量,把握好采购的数量以防购买过多而造成资金浪费。当一个小的工程项目结束后,需要由材料员清点、汇报材料的具体运用情况,以审核好各个环节的材料消耗情况。

篇5

建筑企业最主要的工作区域就是施工现场,这里可以将企业的经济目标转化为物质成果,因此对现场施工的管理是建筑工程管理的重中之重。优秀的现场施工管理能令施工现场展现出安全、合理、文明、有序的一面,既能反映出企业的优秀素质与高超管理水平,又能促进工程施工的质量与进度。所以,有必要对现场施工的具体管理内容进行探析与研究。

一.现场施工管理概述

对建筑企业来说,施工现场的现场管理是企业综合素质的最好体现,是开拓市场的标志之一,因此不断对其进行优化是一种必然趋势。对现场施工管理进行优化应该遵循经济效益、科学合理、标准规范三大原则,以实现质量与经济两方面的平衡。

施工作业、物资流通、施工质量、整体规划、岗位责任等因素都是现场施工管理的必要内容,对这些因素的管理与优化要以五大目标为方向。第一目标是完成能令用户满意的建筑任务与建筑产品。第二目标是重构组织作业方式,令建筑施工的效率与效益都能得到提高。第三目标是提升员工素质,为企业提供更优秀的人力资源。第四目标是降低各种资源的消耗,减少成本。第五目标是令施工流程可以迈向标准化。

二.现场施工管理优化措施

(2)施工现场的管理途径优化

对施工现场来说,可以从三方面入手对其进行管理途径的优化,分别是人员素质、组织方式和经济效益。

1.针对人员素质的管理优化

建筑施工是由人来操作的,因此优化现场管理的中心是人,是对全体员工素质的提升。为此,必须要贯彻科学管理的理念,以先进合理的方法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调动员工的主动性,增强员工的责任感,令人在现场管理工作中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员工在思想和技术两方面的素质。

2.针对组织方式的管理优化

建筑施工现场的基本组织单位是班组,因此对管理组织的优化应重点保证班组活动的高效化。班组可以说是依托施工现场本身而存在的组织,其活动范围和工作对象都只存在于现场,因此班组是现场管理的最基层组织,起着连接施工人员和管理者的关键作用,优化现场班组有助于现场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

3.针对经济效益的管理优化

经济效益是所有企业永恒的指标,建筑企业也不例外。因此现场管理需要注重质量与成本的平衡,强化自身在监督控制方面的职能,杜绝资金、资源等的浪费现象,在确保质量的同时令经济效益最大化,给企业开拓新市场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

(二)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优化

建筑施工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尤其是施工现场,可以说是安全事故的高发区域。和谐社会的进程为建筑现场的施工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现场管理人员要从思想观念上对安全因素提高认识,以长远的战略眼光对安全管理措施和管理模式进行探究,这样才能实现施工现场的科学管理、文明管理,满足现代建筑市场的发展需求。具体的安全管理优化措施包括如下三方面:

1.健全安全管理体系

健全完善的现场管理安全体系应包含六个方面,分别是:组织管理、监督检查、安全责任、技术保证、思想保证、政治制度,这六方面的安全保证体系不只可以有效管控全部的施工现场,而且对公司本身也能实现安全管控。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健全需要遵循一定的规章,比如“一标准五规范”等。在具体的制定方面,要注意落实到每一个细节,尤其是模板、临时用电、脚手架之类的重点工程,可以针对现场管理和文明施工制定专项的优化方案。

2.确立安全管理指标

对现场的安全管理不能过于笼统的执行,需要确立明确、到位的管理指标,为实际的管理执行力度提供指导与依据。具体来说,要使思想观念、组织管理、管理措施、安全责任这四方面都能达到必要的管理标准,这样才能令现场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不至于浮于表面。

3.落实安全管理细节

施工现场的众多安全隐患都源自施工时某些细节得不到落实,所以现场管理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奖罚措施、测评结果、安技费用三种现场管理手段都要落实到细节上才能发挥出真正的效果。一方面对安全问题实行严格管理,另一方面对违规施工现象与安全隐患进行细化、彻底的审查,力争在最基础环节将所有的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施工现场的管理机制优化

1.竞争机制优化

建立竞争上岗的制度,从上到下予以贯彻实行,刺激全体职工的竞争心理和工作热情。对竞争机制进行优化可以起到三方面的作用:第一,能转变现场管理机构的工作作风,使其向好的方向发展,令管理与施工的办事效率、工作效率都获得提高;第二,能令职工更热衷于学习,有助于提升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能力与素质;第三,能让职工们在建筑施工时更有积极性,对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都有正面意义。

2.激励机制优化

为了令该政策更加合理化,在实际施行时可以两种工资办法并行:其一是对原本的历史差距予以承认,避免老员工的不满;其二是进行联产联责,以施工产值、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工程成本等指标确定未来的工资变化,如果有额定编制,则取消人员数量对个人工资额的影响,实现真正的按劳分配。

3.约束机制优化

前文提到的各种现场施工管理相关制度应以严格的约束机制来确保落实,否则无论制度定得多好都是一纸空文,毫无意义。为此,对约束机制进行优化,令各种奖惩措施得以及时兑现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奖惩措施得到兑现的同时,还应予以公开,以起到表彰优秀者,警示落后者的作用,同时也可以提升施工管理机构的信誉度。

4.监督机制优化

施工管理的现场监督机制主要针对两个对象,分别是工程质量与经济效益。现场监督机制的建立分三步,第一步需要建立专门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对建筑施工――尤其是混凝土施工――的档案进行高效管理,这样可以实现强有力的过程控制,保证工程质量;第二步需要对各种工程资源加强监督管理,包括劳动力、施工设备、物资材料,从市场环节开始对这些资源予以监控;第三步需要在确保质量的同时抑制人工、材料、设备、管理四方面的成本费用,一方面利用好市场的资源调节作用,令一方面以施工管理的监督机制加以辅助。

结语:

对建筑项目的现场施工管理必须全方位进行,优化工程质量、工程安全、工程监督、工程信息、工程技术等多方面要素,才能令现场施工的管理工作步入正规化、条理化、标准化、稳健化的轨道。现场施工的管理人员务必要大量实践相关理论知识,从中总结经验,实现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进一步优化,为建筑企业的蓬勃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蒋晓燕.工程理论与现场施工管理的巧妙结合[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3(3).

[2]史向东.工程现场管理制度的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6).

篇6

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房屋建筑的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调结构、扩内需、保民生,工程项目不断增多,使建筑业迎来了空前的良好发展机遇;不断更新的新技术、新材料使施工企业对工程施工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要求也相应提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多种不利于管理的因素增加,确保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是企业生存之本;强化对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是施工企业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一、加强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性

施工项目的成功管理不仅对项目、对企业有良好经济效益,对国家也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成功的管理,能促进项目和企业的发展,能推动建筑市场不断前进。现代房屋建筑向着更高、体型更复杂、结构形式更多样、功能更齐全、综合性更强的方向发展的。建筑行业领域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据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支柱作用,所以它的施工管理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基础建设投资规模迅速增大,建筑业得到蓬勃发展,但同时,我国建筑领域的生产形势十分严峻,建筑业施工伤亡人数居高不下。房屋建筑与大城市间的关系这个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和敏感。本文就加强房屋工程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展开讨论。

二、目前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管理控制系统有待完善

目前在我国建筑现场管理方面,质量控制系统不够完善,机制不健全,管理方法落后,一些具体项目的质量控制系统不够完善,现场质量监督机制不健全,少数管理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这种种原因会造成局部的施工质量监管缺失。同时受客观因素的影响,高科技的网络技术在施工现场还难以普及,现场的大部分管理工作还要应用传统的方式和依靠经验来完成,由于方法落后,致使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不高。

2、施工管理人员的素质问题

房屋的建筑工程规模较大,需要的建筑人员比较多,由于人员众多,人员管理工作较为复杂,所以不能很好的实现对每一个人员的有效管理。这就导致了个别施工人员施工违反相关规定造成质量问题的事情时有发生,最终导致了承包商和监督单位的声誉受损,而且也会给施工的相关方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对施工单位现场人员的有效控制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直接关系到一个施工企业能否长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3、房间设计存在的问题

房屋的设计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房屋能否建设成功的关键,但是,在房屋建设过程中由于建设单位质保体系的不健全以及设计人员的责任心不强、疏忽等原因,使工程设计留下了产生质量隐患。例如,在屋面防水设计中,由于设计的不合理导致局部泛水檐高度不够,也有伸缩缝处屋面墙压顶设计不合理。自由排水的屋面上,檐部不做铁皮泛水檐,而且卷材没有探出挑檐的边沿等。在楼地面的做法上,预制空心板上先抹平而后作面层,按这种设计施工的地面和天棚,绝大多数易产生裂纹。另外,由于设计问题,房屋墙体渗漏严重,门窗缝隙大,厕所浴池间地面倒坡、积水,滴水线向内斜导等现象也比较严重。

三、加强施工现场管理的有效对策

在房屋建筑工程管理中,施工现场对应的管理模式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是由于房屋施工现场在施工管理方面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工程主体项目建设的水平和工程造价的高低。因此,不断对房屋现场管理的技术进行改进,积极应用房屋施工现场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有效的防范措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项目的原有的经济效益,促使国民经济快速平稳发展。

1、制定切合实际的进度计划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要结合工程实际,不断对原计划进行调整,以便确保工程进度的顺利进行。首先要减少设计变更占用的时间,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在施工前熟悉好工程设计文件、了解业主对工程将来的用途,通过自审、会审及时将图纸设计的问题反映出来。力争在最短的时间里解决设计图纸中的问题,把影响施工进度的因素减至最小。其次引进网络计划管理技术,采用网络计划管理中,对施工进度计划中的关键工序和关键线路做好控制,结合实际施工情况检查调整。工程通过进度计划来控制,施工组织中不但要制定总进度计划而且要做好准备、周进度计划材料、机具使用计等都要遵循进度计划的要求。进度计划的制定要对施工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周全,统筹全局对施工资源合理的加以利用。当工程进度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与原计划偏差较大时,技术负责人要结合实际,对进度计划进行调整。最后要控制好关键线路上的作业时间,尽量保证总工期实现。

2、加强员工安全教育培训,建立考核机制

房屋建筑工程要想能够安全施工必须努力提高施工人员的思想觉悟,严格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提高施工人员及管理人员的安全素质,不要搞形式,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在管理以及质监技术负责人员要进行严格的要求,增强防范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业务与技能培训,提高施工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能力 举办施工技术质量管理业务培训班;培训内容除了质量、技术、安全、进度、成本管理,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思想境界、质量意识和业务技能,为质量控制和工程管理奠定坚实基础,这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关键。同时还要采取规范化作业,坚决否定工作只凭感觉或者靠经验,使施工人员形成一种好的工作习惯,另外特殊工种的人员必须要进行严格培训考核,然后持证上岗。临时工必须经过岗前培训,考试合格后才能进入施工现场。按照《建筑业企业职工安全培训教育暂行规定》的规定要求,认真学习或传达有关安全生产的信息,及时传输新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3、建立施工现场管理的组织机构

施工管理组织机构是施工顺利完成的管理基础。施工中管理组织机构设置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充分发挥管理功能,合理的构建施工管理组织机构能够提高施工的整体管理水平。在合理、有效的组织机构的管理下,每个工作环节、工序、流程都能够有序的进行,并能在统一协调中高效的完成,以达到顺利施工的目标。因此在施工管理中合理设置管理组织机构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高效的组织体系和组织机构的建立是施工项目能否顺利完成的前提。比如在日常的工作中,施工企业要找专人对房建施工人员的从业素质进行培训。建筑施工人员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的职业要求,才能胜任这项高强度的工作,从而保障工程的质量。

四、结语

建筑行业领域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据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支柱作用。建筑施工企业系列标准要求施工企业将施工现场的管理作为重点来抓,突出加强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施工现场管理是考核建筑施工企业的第一系统目标工作的关键点。建筑行业是高风险、事故多发行业,习惯性违章屡禁不止,重复性事故时有发生。形势在发展,技术在进步,体制在变化,而企业安全管理模式仍延续着“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的安全生产宏观管理体制,但是,该管理体制的概念和许多内容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形势,为此,更新安全管理理念,树立企业安全文化,建立现代化安全管理体制以适应新的形势、新的技术、新的体制、新的生产者,是做好安全工作的关键,也是共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篇7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所谓的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是指进行工业和民用项目的房屋建筑、土木工程、设备安装、管线敷设等施工活动,经批准占用的施工场地。现场管理实际上是我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同时,它也是企业整体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施工企业为了实现工程项目的总目标,确保工程质量,缩短建设工期,降低工程造价,必须对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的目标管理。一项工程是经过决策、设计、现场施工、竣工验收等几个阶段形成的,都对对工程质量都有一定影响,其中现场施工阶段是形成最终产品质量的重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影响因素多,涉及面广,劳动投入大,为此,做好现场施工管理工作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施工现场管理的基本原则

1、经济效益原则。施工现场管理一定要克服只抓进度和质量而不计成本和市场,从而形成单纯的生产观和进度观。项目部应在精品奉献、降低成本、拓展市场等方面下功夫,并同时在生产经营诸要素中,时时处处精打细算,力争少投入多产出,坚决杜绝浪费和不合理开支。

2、以领导作用与全员参与相结合的原则:施工现场管理的领导者应确立统一的宗旨和方向,创造并保持使职工能充分参与实现企业目标的内部环境。各级人员都是企业之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参与为企业带来收益。

3、科学合理原则。施工现场的各项工作都应当按照既科学又合理的原则办事,以期做到现场管理的科学化,真正符合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还要做到操作方法和作业流程合理,

现场资源利用有效,现场设置安全科学,员工的聪明才智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4、过程与管理系统统一原则:将施工的各个分部工程、分项工程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并将相互关联的施工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企业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

2、现场施工技术管理的主要内容

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管理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其贯穿于施工的全过程,主要是对现场各项技术活动进行科学的管理,包括图纸会审、技术交底与技术检查、技术核定,以及相配套的技术软件、技术档案、技术规程制度及责任制度等。

2.1图纸会审

图纸会审是指在开工前,建设单位会组织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对项目工程全套的施工图纸进行检查与核对。施工单位收到施工图纸及相关的技术文件后,应该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对图纸展开研究和学习,在学习和熟悉了图纸的前提下,施工单位进行自行审查,之后由建筑单位组织,邀请施工单位及设计单位进行共同会审,施工单位整理图纸会审纪要,记录要会签。会审过后,由组织单位对审查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2.2技术交底

技术交底包括图纸交底、施工组织设计交底、设计变更与洽商交底及分项工程技术交底。对于重点工程、特殊工程、重要部位以及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所应用的新工艺、新材料、新结构及新技术要具体、明确的进行交底。技术交底的组织由施工单位总工程师向项目负责人进行施工方案的交底,分公司负责人向负责质量安全检查、相关的职能人员、施工组长进行施工方案、方法、注意事项及质量要求等内容的交底。单位工程的负责人再向施工班组长及作业人员进行交底,此环节的技术交底是整个交底内容的关键所在。技术管理的大量工作是在施工过程中反复检查技术交底的落实,是一项重要的技术管理工作。

2.3材料检验

在进行现场施工前,必须对工程所需材料及构件进行检验,确保工程质量达标。现场施工人员必须遵守技术规范及设计要求,按照试验和检验的规程进行操作,在施工中要经常检查各种材料质量与使用状况,从而确保现场施工顺利进行。

2.4安全技术管理

现场施工技术管理应倡导“文明施工,安全施工”,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安全技术工作,并将技术安全措施列为主要内容,同时还应对施工中产生的公害,如噪声、烟气、粉尘、废渣、振动等进行防治管理,制定防治措施,并进行监测与检查,制订相应技术对策来减低公害发生。

2.5技术复核及核定

技术复核是对重要的涉及到工程施工全局的技术工作,按照设计文件及技术标准来进行核查,复核内容根据工程情况来确定,通常包括建筑物基础、模板、钢筋、混凝土、电气等。技术复核主要是为了避免发生重大差错,影响建筑工程质量及使用效果。技术核定是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所进行的一项技术管理工作,通常是在施工条件发生变化、发现图纸有差错或材料不符合原设计的要求,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来对未预料到的各种情况进行局部修改。

3、施工现场技术管理的基本措施

3.1建立和完善施工技术管理制度

为了让施工单位相关人员对施工图纸的内容、特点及要求进行了解,应建立健全的图纸学习与会审制度,审查施工图纸是否可以达到现场施工实际的条件,并解决设计与实际情况的安装和土建等方面的矛盾,从而保证施工图纸正确无误的作为施工的依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施工企业最好可以参与设计方案制定,有效结合建设、设计、施工单位,提前了解设计意图,保证信息通畅,不仅可以让设计与施工单位的技术条件融会贯通,同时又可以让施工单位做好足够的技术准备,避免设计返工和不必要的修正。建立工程技术档案制度,加强技术资料的管理,积累系统地施工技术经济资料,保证各项工程交付后合理使用,为日后工程维护、改造及扩建提供依据。此外,还应贯彻执行技术标准和技术规程,对产品的质量、规格、性能、验收方式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统一行动技术准则,在生产过程中指导作业人员合理使用工具、机械设备及正确的操作方法,确保生产秩序顺利进行。

3.2加强技术管理人员的培养

人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管理的对象,施工现场技术管理人员是提高技术管理水平的基础,所有的技术规程、技术管理制度及技术实施都需要通过技术管理人员才能落实。因此,施工单位必须注重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的培养,有效提高管理水平,通过不断的发现人才来达到施工技术的提升,同时要加强作业人员及现有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人员安全责任意识,挖掘有潜力的、技术突出的人员作为施工技术管理人员的储备,此外,还应适当实施绩效考核制度,鼓励施工技术人员探索新技术、新工艺,致使管理水平更上新台阶。

3.3紧密结合工程实际进行施工

每个工程项目的结构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施工单位必须紧密结合建筑工程的构造特点来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并密切结合施工组织设计中的质量管理、进度管理及安全管理内容,有效指导现场施工,保证达到质量、进度及安全的要求。可以采取加快施工进度、节约材料、推广新工艺、新技术等技术措施来满足施工目标,改进技术操作流程及工艺,合理人员配置,实现安全生产,只有满足了施工目标的技术管理才能有效的服务于整个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

总之,只有加强施工现场管理,这样才能使工程项目的投资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科学合理的现场施工技术管理,可以有效确保工程的施工能遵循客观规律进行,效确保施工质量,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造价,提高工程效益。

篇8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Abstract: Building (structure ) to build the blind reconstruction, despise the daily maintenance management life cycle shorten causing waste.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to guide the proper use of various types of buildings, structures and to strengthen the maintenance, in order to ensure its applicability, safety, saving construction funds to avoid waste.

Key words: Construction (structure ) to build; use correctly; strengthen maintenance management

我国每年对新建项目的投资数额巨大且整个社会特别是政府职能部门也偏重于新建项目的审查管理,轻视引导社会公众正在使用建(构)筑物及对建(构)筑物的日常管理维护。致使现存的建(构)筑物由于人民的错误使用、盲目改造存在安全隐患,公共设施项目由于维护管理缺失或错误致使项目寿命期大大缩短。

一、现状分析

1、各类建筑物随意改造:虽然现在很多住宅楼交付时会有“住宅使用手册”,但内容大同小异无实质性内容,对建筑物中各种构件的作用及随意改造后造成后果无明确说明。大部分居民拿到钥匙后都进行装修改造,砸墙、开门洞、加地暖、改水暖管道等不仅会造成浪费,还可能会大大降低了建筑物的整体结构安全,影响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使用过程中杂物随意堆放、堵塞消防通道、乱占绿地等,降低了建筑物的防火能力、影响了环境。

2、已有建(构)筑物维护管理缺失:新建项目(道路、桥梁、广场及公园建设、河道改造、工业园区、商业住宅等)建成后可以在缓解交通拥堵、改善周边环境、拉动经济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社会公众会比较关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也会比较重视。而很多已有建(构)筑物不能不保证定期检测、维护管理或维护管理不当,致使出现了影响正常使用及结构安全的裂缝、锈蚀、路面塌陷、护栏及门窗松动或缺失等,已不能满足其适用性,有的甚至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3、缺少专业的维护管理人员:建(构)筑物很少有无专业的维护管理人员,一般由项目的物业管理人员兼任,其专业知识及实践经验不足,致使很多建(构)筑物只能在出现较大的损坏不能满足使用要求或存在安全隐患时(如:护栏严重锈蚀断裂、墙体灰皮脱落、砼裂缝很大等)才进行维修;由于专业知识的匮乏还可能进行不正当的维护,降低结构安全或加速构件损坏。

4、缺乏相应的标准、规范等:新建项目一般有设计、施工、验收等标准规范,已有项目无专门的标准规范规定各类建(构)筑物的修缮维护周期、标准及验收等,致使现实中很多建(构)筑物超期维护、无维护或进行不当维护等。

5、维护费用缺失:虽然现在提出了建(构)筑物的“全寿命周期费用”的概念,但社会各界重视新建项目的资金筹措、并在项目实施的各阶段进行严格控制,但对于项目交付使用后日常维护管理费用对于大多数建(构)筑物来说还仅停留在口号阶段,无配套的标准规范确保项目预算时为项目的日常维护管理留足资金,致使很多建(构)筑物日常维护管理费用缺失或严重不足,无法实施正当的维护管理。

二、制定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从政策方面引导社会各界对已有项目的维护管理、修缮的重视;加强相关的技术研究提升技术能力,制定相关的规范、标准;提高管理的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已正确使用、维护管理建(构)筑物以增强其使用功能、耐久性并延长其使用寿命。

(一)、法律、法规的建设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约束项目建设、施工、使用等各方的行为,督促其正确充分的履行义务,如:建设方提供的方案合理、资金充足、为施工方提供了便利条件;施工方按照设计方案保质、保量的完成施工任务并且竣工资料整理齐全、项目使用说明书详细、符实、适用;使用方能遵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及项目使用说明正确使用项目等。

(二)维修周期,建筑物及构件的评定与检测

国家应设立专门资金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加强对项目日常维护管理、修缮技术方面的研究以提升技术能力,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依据地区气候、环境等组织专家制定相关的地方标准、规范确定项目日常管理维护的周期、内容等,引导项目使用或管理方正确维护、使用、维修项目。

参照项目修缮的相关资料及工作过程中观测,北方地区房屋建筑日常维护周期及评定检测内容如下:

1、合理确定的维护保养周期

养护周期与建(构)筑物的结构类型、设计标准、施工质量、性质用途及周边环境有关。(1)一般项目修缮周期:

I.坡屋面及外墙粉刷(水泥砂浆)一般15年左右。

II.坡(平)屋顶的计划养护周期约为3年一次。

III.外门窗计划检修及油漆保养期约为5年一次。

IV.外粉刷项目计划检修期约5年一次。

V.水电设备及一般项目计划检修期约为6年一次。

VI.路面、护栏及室内装饰项目计划检修期约2年一次。

(2)中修周期:

I.生产用房约为6年;

II.办公用房约为6.5年;

III.住宅用房约为6年。

(3)大修周期约为30年一次。

2、评定与检测

建(构)筑物使用过程中由于气温、土壤含水量、自然中的风雨雪霜及有害气液体侵蚀等会出现沉降、裂缝,有些构件会酥脆、砼表面碳化、露筋、锈蚀等,为保证使用安全需对结构构件的完好状况进行检测和评定。

(1)检测的内容有:

I、旧结构、设施的完好性:构件承载力十分足够、是否存在损坏或变形、构件节点是否完好等。

II、承重构件的材料性能:砼、钢材的残余强度;砼碳化程度;钢材的锈蚀程度。

III、承重构件墙、梁柱的变形:构件变形大小是否在正常范围内;变形发展速度如何;是否开裂;裂缝大小(宽、深、长度);裂缝的性质(是否危险);裂缝的状态(是静止还是发展中)等。

IV、地基基础:变形沉降量如何;是否引起上部结构倾斜、开裂等。

V、屋面及外墙是否渗漏;楼地面是否开裂、起壳、变形或损坏;内外墙粉刷是否起壳、裂缝。

VI、水电管道是否锈蚀;电线是否老化;开关插座是否完好;卫生设备是否正常使用等。

(1)检测分类

I、日常检测:日常例行检测。应与项目的管理运营作为一个整体工作来进行。小规模项目可由管理人员兼职,大规模项目需配备专门的日常检测负责人。

II、定期检测

定期检测业务一般包括

①建(构)筑物结构及装修情况的检测;

②电器设备性能状态的检测;

③变电设备的检测;

④锅炉、冷冻机设备的检测;

⑤空调设备及卫生设备的检测。

定期检测即使是同一结构、同一种装饰材料,也必须考虑检测部位的重要程度、重要部位和非重要部位的检测周期是不同的。

III、法定检测

遵循相关法律必须进行的检测,其主要内容一般包括

①自动火灾报警系统、喷淋、消防栓系统等检测;

②室内空气质量的检测;

③防雷接地的检测;

④电梯性能、水质等检测。

(3)结构构件检测方法

当结构构件破坏达到一定程度,如:受拉区混凝土中部裂缝宽达1~2mm;构件下挠度达到跨度的1/100;受拉主筋断裂;受压区混凝土脆裂;受剪区有明显的斜裂缝;砌体结构构件倾斜侧移或弯曲变形等。就意味着构件被破坏或失稳,应做检测。

检测方法可参照新建项目的检测方法,如:混凝土的回弹值测量、碳化深度值测量;用百分表、挠度计或水平仪等观测挠度;用经纬仪检测墙柱因水平变形出现的倾斜或垂直变形而出现的弯曲,或因地基下沉的偏移等。

(三)加强人员的培训,提高项目维护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

大项目应配备专业的维护管理人员,观测建筑物及结构构件状况、正确的维护管理。小型项目可由项目方或物业管理人员兼任但应对其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并编制专业的工作手册引导随时记录建筑物及结构构件状况、正确养护以保证其适用性、安全性、延长使用寿命。

篇9

随着电厂现代化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运行管理在电厂管理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如何确保机组安全、稳定、连续运行,如何提高广大运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如何正确、有效、快速处置机组在运行中发生的突发事件,对电厂运行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结合自身工作和学习经验,结合当前时期下电厂管理模式,寻求完善运行管理的具体方法,为电厂进一步提高运行管理提供借鉴。

一、 建立健全生产运行管理制度

运行管理制度对于运行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可以从本质上对运行工作做出规范、严谨的要求,使生产运行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一套完善的运行管理制度至少应包括以下几大方面:

岗位职责,是最基本的运行管理制度,在电厂运行部门中,应规定了主任、值长、班长、主值、副值的职责范围,使每个职员能够各尽其责,并明确相应责任和义务。

交接班制,交接班是上、下班之间交清情况,保证运行连续进行的一项重要制度,必须认真制定并贯彻执行。

巡回检查制,是及时掌握生产情况发现和排除隐患,确保安全生产的一项制度。岗位巡回检查必须定时间、定部位、定项目、定内容,使上岗人员人人明白,自觉执行。

工作票和操作票管理制度。“两票”是最基础的运行工作。加强“两票”的管理和考核,提高“两票”填写和执行的合格率,对规范工作现场运行管理管理.提高安全作业水平,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设备定期试验切换制,定期试验是指运行设备或备用设备进行动态或静态启动、传动,以检测运行或备用设备的健康水平。做好设备有关项目的定期工作,可及时发现设备的故障和隐患,及时处理或制定防范措施,从而保证备用设备的正常备用和运行设备的长期安全可靠运行。

二、严格运行人员值班行为规范

运行人员是运行管理的第一要素,要做好电厂运行管理工作,必须从源头上加强人员的管理。

1.要求监盘运行人员在工作中应保持正确的工作态度,必须精神饱满,挺胸抬头,经常查看盘面,翻看计算机各设备系统画面,认真做好监盘工作。监盘有操作时,必须仔细看清所操作的设备名称、位置和数据正确时,再确认操作,并注意观察与该操作相关的表计及设备系统参数的变化,杜绝误操作。

2.运行人员要做好运行分析工作,及时发现异常.当出现设备异常、故障时应能初步判断设备故障类型及其影响的范围,第一时间对问题做出处理,并及时进行汇报。

3.运行人员要掌握系统与系统之间相互制约的条件及相互影响的参数变化幅值,要预知系统在各个状态下的主要矛盾、主要危险点。对机组设备在任何状态下,即使无法避免带病或缺少监视手段运行,也都能快速地制定出应急措施,不能有消极等待及推卸责任的想法和做法。

三、科学优化管理,提升机组运行水平

管理好电厂,要以提升机组运行质量为工作切入点,一方面建立生产日报、周报及月报制度,确保统计数据的及时、准确和真实;另一方面要健全生产指标的评价和考核体系,定期开展生产运行数据分析,研究机组最佳运行工况,合理控制运行参数,精心调整设备状态,不断优化运行方案及应急保障措施。

同时要加强现场跑、冒、低、漏的治理工作,及时对泵体、阀门、管道等设备的漏点进行诊治,最大限度的减少水、汽、油、粉尘等对生产运行及现场环境的影响。针对碎煤机室、粉煤灰拉运、空压机室等特殊环境区域,制定专项管理办法,严格落实管理制度,做到环境达标,卫生合格。

四、加强监督检查力度,保证现场标准化、秩序化

要不断加强现场监督检查力度,深入开展现场标准化创建工作,规范运行人员在岗行为。要对生产运行值班操作、巡回检查、交接班、考勤、缺陷及应急处置等进行全面监督检查,并形成考核和评比。

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必须注重运行管理目标的制定、分解、实施、考核环节。目标责任的制定一定要切合实际,形成个人向班组、班组向部门、部门向公司的层次管理,着重加强各级人员的责任感,同时激发班组职工潜在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实现班组运行管理科学化、内容规范化、基础工作制度化,并把班组生产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年终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

五、加强培训,提高运行人员整体素质

运行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着运行管理水平。在电厂运行管理中,要不断提升运行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制定形式多样的员工培训考核方式,开展岗位练兵、实际操作、事故预想、应急演练等培训工作。同时,也可采取“以老带新”的形式,组织运行人员签订“导师带徒”协议,发扬“传、帮、带”精神,加快青年员工成才步伐。培训内容应包括:

1.运行规程、安全规程的理解,这是运行人中的业务基础。规程及各种技术规定不能死记硬背,而应加深理解、使之融合贯通。

2.设备结构、系统运行原理,这样运行人员就会在任何异常情况下都能迅速地得出一个准确的判断,并能用最佳的方法处理故障。

3.岗位技能培训在内容上,注重从实际出发,要针对工作的需要开展培训,加强各专业的业务知识培训学习,提高职工技术素质,使职工能够熟练掌握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够熟练正确地传达、执行操作指令,使作业活动实现规范化。

六、加强基础数据管理,建立完善生产指标体系

要规范热电厂生产运行管理,促进节能降耗、精细化管理,必须加强源头管理,注重内部挖潜,加强基础数据采集、评估及分析工作,建立包括生产经营指标、生产运行指标、燃料物资指标、检修指标等在内的全厂生产指标管理体系。做到计划详细、职责明确、逐级落实、监督完善,形成从生产指标计划、制定、分解、执行、监督、考核的闭环,并将基础数据积累融入其中,形成严谨、有效的指导热电厂生产经营工作的数据指标体系。同时,依托电厂内原有的工作系统,形成工作流程的严谨衔接,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热电厂生产运行及经营管理工作。

七、强化员工应急处置能力及水平

电厂运行管理中,要搭建应急管理体系,从实际出发编制应急预案,成立应急预案编制小组,加强预案编制人员对预案编制目的、原则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完善预案,提高预案的实用性、操作性。同时,要通过定期、有针对性地演练,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锻练生产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急反应能力,从而能够从容应对突发事件,确保预案在关键时候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预案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10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国防实力的主要后备力量,是作为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通过军事理论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倡导国防精神,主要有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尚武精神、奉献精神、团队精神、民族精神等,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德、智、体、心、法等综合素质的形成发挥重要促进作用。

军事理论教育从树立正确思想政治观念、提高综合素质和重塑行为品质上的功能上来看,能够有效推动高校学风校风建设。研究军事理论教育对加强高校学风校风建设作用的长效机制对策,怎样把军事理论教育和高校学风校风建设相结合,在军事理论教育中促进学风建设,使课堂上接受的军事理论知识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调整个人心理活动,发挥综合教育功能,促进高校学风校风的建设,在学风建设中提高国防理论教育的实效性,是本文章探讨的主题。

1 关键词语的界定

1.1 国防理论教育

又称为军事理论教育。国防教育体系结构由军事理论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巩固养成、深化拓展四个部分构成。军事理论教育指国防领域方面的理论在课堂上的教育。

1.2 长效机制

长效机制:长时间内发挥预期功能并保证正常运行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它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比较规范、稳定、配套的制度体系;二是,要有推动制度正常运行的组织和个体。

2 军事理论教育提高军事素养的教学实效性策略

长效机制的两个基本条件之一是推动制度正常运行组织和个体。个体指接受军事理论教育的大学生,大学生对军队的向往,对自己母校的期望是推动制度运行的个体动力源。可以从思想上行为上巩固养成一定的军事素养,主要经验和创新有以下几点:

2.1 借鉴军事化管理的经验,建立模拟连排班建制

模拟连排班建制,为军事素质的培养,为继续巩固军事训练的成果,为落实高校校风建设的各种要求,也为分层次分组织贯彻执行命令。

军事理论教育往往采取大班教学。10人模拟一军事班。一教学班模拟四、五个军事班,一个排。一个教学大班约100人模拟一个连队。连长排长班长均由优秀大学生担任,因军事理论教学时间短,学生干部慎重选定后不轻易改变。

模拟连排班建制一旦建立,课堂上首先抓执行力度,主要有组织纪律、文明礼貌等军事行为能力的要求,使“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令行禁止”等、军容、军礼等军事素养树立、养成、巩固,使军队的优良传统、优秀的作风作为综合素质教育在课堂上延伸。高校的校规校纪和各项要求能在执行、效率上得到较好的贯彻。提高了大学生严明的纪律意识,使军事素养在大学生心目中生根,使校风学风得到提升。

2.2 军事理论教学管理融入军队管理元素

教师怎样融入军队的一部分管理元素,按照军事化的部分标准要求学生,改变学生精神面貌,促进高校学风建设做出学科应有的贡献。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摸索的经验主要有:(1)按学号排座听课,课前可唱国歌或军歌,规定听课时手的摆放位子;(2)非正常情况下必须报告和入列,下课时有序走出教室;(3)课堂上学生服装必须符合基本要求;(4)严守时间、服从安排、令行禁止;(5)教师采取正确引导、制度制约、榜样示范、纪律处罚等各种手段以达到严肃课堂学风。

按照部队的组织纪律规范学生,按部队的令行禁止作风、雷厉风行的服从意识来约束学生的行为,以达纪律严明、秩序规范、作风严谨,为高校建设良好的学风校风提供有力保障。

2.3 切实发挥军事理论教学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功能

国防理论教育既是军事科学,又是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把综合素质教育寓于大学生的军事理论教育中。(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阐明理论与军事科学的关系,引导大学生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2)强化集体意识、竞争意识。军事上的团体性和对抗性,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强化集体主义精神。对抗性有利于培养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激发竞争意识。(3)改善学风。通过阐明国防责任感与发挥个人聪明才智的关系,激发大学生为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自觉性。(4)激发爱国热情,发扬进取精神。通过国防意识的培育,激发爱国热情,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保持对国家所面临外部威胁与挑战的忧患意识,发扬为改善生存环境,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奋斗的进取精神。(5)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把军队中的各种优良品质和朴素作风融入到军事理论教学中去,使学生养成严谨、有序的课堂纪律和良好的行为习惯。(6)培养国防素质。教学中结合军事上的实事热点、军事动态等。在分析中培养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军事素质。(7)促进高校校风学风建设。举办国防专题活动和国防教育知识竞赛,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国防领域社团活动和课外阅读,并在学科的成绩上给予奖励,调动大学生参与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

2.4 制定军事理论课堂上培养和管理的学科规章制度

军训成果是促进高校学风建设的目标内容之一,怎样使这些成果固化、养成、发展,必须寻求继续目标内容教育的载体和途径,其中军事理论教学就是有效的载体和途径之一。为此,军事理论教育的素质目标、行为目标的培养和军队管理元素应形成学科规章制度,并不断建设完善学科规章制度。

3 建立健全军事理论教育加强高校学风校风建设作用的长效机制

长效机制的基本条件之一是推动制度有效运作的的组织。教师和教研室是实施军事理论教育的基础组织,是推动制度运行的组织动力源。为发挥军事理论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和固化学生的优秀行为品质,促进高校学风的建设,必须建立健全教师和教研室管理制度。

3.1 建立教师的培训工作制度,健全军事理论的组织机构

教师是国防理论教育的具体实施教育者和基层组织者,是关键基层人物。军事教研室是教学工作的基层组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着眼点。(1)教师人员编制要有保障。建设一支人员稳固、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对组织机构的完善最为关键的措施,是推进国防教育持续发展建立根基的强有力保障。高校在落实编制体制过程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一支教学能力强、整体素质高、专兼职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2)军事理论教师培训和进修工作制度化。军事教师需要具备特殊的教学规律和素质要求,需要不断进行学习培训以提高业务水平。可采取教育有关部门与军事部门联合方式,负责教师的进修和培训工作,也可委托军事院校直接进行培训。(3)实现军事理论教研室的规范管理。军事理论教研室除了具备一般教研室的共性外,根据学科培养目标还应具备自己的个性,主要有用制度来规范教师在教学中融入军事素质教育、国防意识培养、优秀行为品质的养成等,在教学组织上形成一种有计划、分步骤、重过程的学科规定。教研室审查教学计划中是否充分体现了军事素养的培育,对计划执行过程分期定期进行监督检查,以期达到实效。

3.2 建立高校与军队(军校)合作协调的机制

建立高校与军队或军校合作协调的机制,对军事理论教学教研和大学生军事素质的培养提供了军事专业化的保障。(1)建立教学上的合作机制。军队与高校密切配合,共同协商制定教学计划、实施方案,经过教学实践后,完善计划方案,逐渐使之具有规范性、稳定性和约束性,最终形成高校与军队的在教学教研的合作机制。(2)建立教官与教师交流合作机制。教官专业素养强,在军事信息量、军事理论研究方面更加专业化、前沿化。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教官与教师交流合作,优劣互补,各自发挥优势合作,对教师融入军队的管理元素和提高军事理论教育实效性大有裨益。(3)定期教学、研究交流机制化。军事院校与高校定期举行教学经验、教学理念、军事动态的交流和科研上研讨,提高教学水平,活跃学术气氛,优化学术风格。有助于高校教师借鉴对方的教学方法,学习他们的学风与军人气质融为一体的风范。(4)依托部队建立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基地。形成高校――部队――学生之间的三维关系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军事素养。同时,大学生与基层官兵的互动产生同龄人的思想共鸣,达到共同提高的效果,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利益观、集体观、挫折观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3.3 建立学校管理层相应的有效运作的配套制度

建立学校管理层有效运作的制度是保障高校学风建设长效机制所要求的配套制度之一。(1)纳入人才培养模式体系中。军事理论教育主要承担综合素质和优秀行为品质的培养,促进了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高校管理机构应把把军事理论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模式体系中,纳入到学校校风的建设制度体系中,纳入到学院的监督管理中,纳入学科建设中,纳入到教师的教学职责和任务中,创新其培养目标的方法和手段,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督促其教育过程中的目标培养。(2)建立层层管理机制。建立层层管理机制是促使国防教育环节对高校的学风的建设取得成效的不可缺少的环节。规范、稳定、配套的制度体系建立后,管理组织机构监督督促制度运作,并贯彻整个执行过程,坚持执行,持之以恒,终见成效。涉及的管理机构主要有军事理论教育室、分管的学院、校保卫处、学生工作处、各团委、教务处、校党委等,各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中明确涉及国防教育工作职责和具体的分工协作范围。(3)建立物质条件上的保障机制。军事理论教育在综合教育功能上对高校校风学风的良性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是其他学科和教育无法替代的。应对军事理论教育大力扶持,保障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一定的扶持,并建立相应的机制保障落实到基层。

国防理论教育能够有效推动高校学风校风建设的改革和创新,丰富思想政治道德工作的内容,改善高校精神面貌。高校学风建设使军事理论教育工作的内涵更丰富,更加与大学生工作有机地融为一体,落到实处,从而增强军事理论教育的实效性。

篇11

会议决定,自2011年7月1日起,启动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今年试点范围覆盖全国60%的地区,明年基本实现全覆盖。(一)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不符合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城镇非从业居民,均可在户籍地自愿参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二)参保居民要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政府对参保居民缴费给予补贴,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三)参保居民年满60周岁,可按月领取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在内的养老金。基础养老金由政府全额支付,每人每月不低于55元,国家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变动等情况适时调整。(四)已年满60周岁、符合规定条件的城镇居民,不用缴费,可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

会议指出,我国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隐患多、分布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防治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群测群防,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全面提高防治水平。力争到2020年,全面建成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和应急体系,基本消除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此,一要全面开展隐患调查评估。二要加强监测预报预警。三要实施综合防治。四要提高应急救援水平。五要健全保障机制。

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工作和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工作。

会议指出,今明两年,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以更大的决心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新增财力着力向教育倾斜,更加突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一要严格落实教育经费法定增长要求。二要进一步增加公共财政预算对教育的投入。三要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四要合理安排使用财政教育经费。

会议指出,必须制定完善配套政策措施,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一要切实减轻物流企业税收负担。二要加大对物流业的土地政策支持力度。三要促进物流车辆便利通行。四要改进对物流企业的管理。五要鼓励整合物流设施资源。六要推进物流技术创新和应用。七要加大对物流业的投入。八要促进农产品物流业发展。

1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研究部署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政策措施。

会议指出,《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确定了健康、教育、经济、决策与管理、社会保障、环境、法律七个发展领域及各领域的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以保障妇女合法权益,提高妇女社会地位,推动妇女平等依法行使民利,平等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平等享有改革发展成果。《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确定了健康、教育、福利、社会环境、法律保护五个发展领域及各领域的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以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权利,缩小儿童发展的城乡区域差距,提升儿童福利水平和身心健康水平,提高儿童整体素质。会议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认真制定地方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和部门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加强监测评估,确保两个纲要顺利实施。

篇12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促进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促进了我国钢铁工业快速发展,使我国钢铁工业在世界钢铁行业中逐渐拥有了话语权。但是,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迅速衰退,各国的钢铁需求量迅速萎缩。与此同时,为控制居高不下的房地产价格,维护我国社会秩序的安定,我国政府大力加强了我国房地产行业的控制。这样就导致了我国钢铁工业出口大幅度下降,对内需求日益降低的不利局面。在这种情况下,钢铁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赢得市场的一席之地,就必须大力加强市场研究的力度,构建适合市场发展特征的营销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促进钢铁销售,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确定钢材销售中营销体系构建的目标

构建全新的钢材销售中的营销体系,首先必须在认真分析市场特征的条件下合理确定构建的目标。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钢材市场已经发展为买方市场,在这样的市场中,真正拥有话语权的是买方,买方对于整个市场的走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钢材销售营销体系的构建就必须围绕买方做文章,以钢材销售企业和买方互利共赢为目的,以创新发展为基础,构建为买方服务的营销平台。

二、明确钢材销售中营销体系构建的前提

为实现钢材销售中营销体系构建的目标,钢材销售企业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影响钢材销售的因素,并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适合钢材销售企业销售业务发展的营销体系。

通常情况下,构建钢材销售中的营销体系,钢材销售企业必须综合考虑企业是不是具有应对钢材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机制,是不是具有开创全新钢材市场的能力,是不是能够对既有营销渠道进行挖掘,是不是具有针对客户服务的快速响应机制,是不是具有绝对竞争能力的钢材品牌,是不是具有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文化等内容。

三、正确分析钢材销售中营销体系的重要职能

研究发现,钢材销售中营销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职能:1、钢材市场销售管理职能。通过营销体系,可以收集分析并处理市场信息,制定销售计划,研究目标市场,对销售人员进行考核,合理制定钢材产品价格,回收贷款,创建或者维护钢材销售渠道等。2、钢材售后服务管理职能。建立维护管理售后服务体系,妥善处理客户的投诉,及时收集钢材以及服务信息并及时反馈到上级主管部门,管理客户档案、培训客户等。3、钢材销售合同及订单管理职能。认真分析客户的信用,接受客户询价,完成合同的签订,合理处理订单,完成合同订单归档。4、创建与维护钢材品牌职能。制定钢材品牌发展战略,制定钢材品牌延伸策略,有效管理钢材品牌资产。5、财务管理职能。进行日常销售结算,和银行间的业务结算,处理各种票据业务,加强成本控制等。6、存储与物流职能。恰当安排钢材存储,合理调度配送钢材产品。7、管理国内外办事处职能。对国内外办事处进行管理,协调销售任务,完成销售目标。

四、合理构建钢材销售营销体系

(一)建立健全钢材营销服务管理

在钢材销售体系建设过程中,钢材销售公司要认真分析市场发展的方向以及钢材营销服务管理的需要,以市场发展为导向,以客户满意为目的,努力转变思想观念,建立健全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钢材营销服务管理新模式。在这个过程中,钢材销售企业要不断建立健全钢材销售服务管理制度、管理方法,制定销售服务管理方案,按照客户的需求与企业的发展特点制定销售营销管理细则,使营销服务管理有章可依,从而不断提升服务工作质量,达到优质服务的目的。

(二)合理制定钢材营销政策

在钢材营销过程中,国家政策的变化对于钢材销售企业的营销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钢材销售企业要针对国家政策的变化以及不同地区的市场变化特点,合理制定钢材营销政策,改变钢材销售模式,促进钢材销售,完成销售目标,实现企业销售利润的最大化。例如,在国家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后,首钢集团针对天津市场及时展开调研并调整营销政策,提出了以62B线材为主要销售目标的对标销售模式,出色地完成了钢材销售任务,确保了首钢钢材销售利益的最大化。同时,首钢集团还在掌握客户生产以及资金状况的基础上,将现货市场作为钢材销售的运作平台,强化了首钢集团在天津钢材市场上的主导作用。

(三)创新钢材营销策略

合理构建钢材销售营销体系,还要不断创新钢材营销策略,通过多种营销策略不断提高钢材营销水平。例如钢材营销企业可以通过不断提高钢材产品的技术水平,开创知识营销;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加强营销管理,多方面获取市场信息,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实施营销整合;创新营销理念,创新文化营销;创新强强联手营销,通过和龙头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不断推广高端产品,促进钢材销量的不断上升。

总之,在当今经济形势下,钢材企业只有努力创建钢材营销体系,才能不断提高钢材销售企业的销售水平,不断提高钢材销售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为钢材销售企业不断获取市场份额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13

一、当前国企石油技术服务企业面临的困难

1.市场总体形势严峻。从海外来看,国际油公司继续压减投资,甚至暂停新项目招标,已经中标和正处于合同期内的项目也要求降价或提前终止合同。从国内来看,中石油、中海油减少投资的预期很大,低成本发展成为油公司的常态,合同价格还将走低,工作量、收入和利润可能进一步减少。并且各市场内部保护严重,如,中石油通过资质复审等办法控制排斥系统外队伍,塔里木油田公司部分市场实行EPCC模式,内部市场保护力度持续加大。

2.产业升级任务艰巨。中原石油工程公司优势业务还不够突出,同质化现象严重,仍以常规技术、单一服务和劳动密集型施工服务输出为主,打造高端尚未取得重大突破,盈利水平低,竞争实力弱。中原工程公司平均毛利率仅有6.23%,收入含金量较低,常规收入占比大,高端市场、高端业务占比低,还未真正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核心专有技术还不够多,急需提升对产业转型的支撑能力。

3.公司经营压力沉重。中原石油工程公司资产规模大,年折旧摊销达14.6亿元;用工总量多,虽然经过2015年减员降费后,人工成本同比减少1.32亿元,但仍高达28.4亿元。工程结算和资金回收难度大,“两金”占用居高不下,资金周转困难,付息债务规模持续增加,资金成本高。年支付社区服务费用3.3亿元,社会负担沉重。

4.队伍结构矛盾突出。2015年,石油工程队伍停待率已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后期情况将更加严重。从钻井专业看,2015年钻井队平均停待率接近40%,其中集团内停待率达到了45.1%。职工老龄化现象严重,老弱病残员工2175人,一线队伍缺员368人,主要以重体力劳动为主的一线小班人员缺口更大,一线缺、二线肿、三线臃的现象依然存在。

二、应对对策和建议

1.大力拓展市场。把市场开发作为公司发展的第一要务,切实加强市场研究,科学研判市场走势,增强市场预见性,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和优化市场布局,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实力和创收盈利能力。一是优化管理机制。下工夫研究市场,完善各层次沟通交流机制;下工夫做好市场,提升施工业绩,打造精品工程,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完善市场快速反应机制,提升市场创效能力。二是优化市场资源。实行市场开发统筹管理、队伍装备调剂共享、物资材料集中配送、瓶颈技术协同攻关和施工业绩统一考核,逐步建立一体化管理和区域化运作机制。三是优化市场布局。对于高效市场,要集合优势力量,集结精良装备,集中先进技术,努力扩大市场份额;对于常规市场,做到有进有退,在优化中巩固、在优化中发展;对于新兴市场,要加大市场攻关力度,扩大市场占有份额。

2.持续深化改革。一是压缩管理层次。优化组织机构设置。进一步完善“公司-所属单位-基层队”三级管理模式,整合压减后勤三级单位。推进辅助后勤业务外包。通过核减定员、加强指导等措施,探索有效外包模式,变“用人用工”为“用服务买服务”,转变经营方式,精干核心业务。二是调整员工结构。平稳实施用工管理体系转换,加强用工分类管理,建立以岗位为基础的劳动用工管理体系,建立关键岗位稳定、非关键岗位灵活的市场化用工机制。根据规范劳务派遣工作实施结果,对“调整一批、外包一批、留用一批”的三类人员,加强政策研究,依法规范管理。积极推进用工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探索加强合资公司管控模式。三是完善体制机制。深入研究机关各部门和各单位的职能定位,明确各项业务和工作的责任主体,进一步理顺责、权、利明晰的管理机制。

3.加快转型发展。一是优化业务结构,打造中高端市场。做强井筒主体业务。二是做大页岩气技术服务业务。以页岩气特色配套技术引领市场,抢占技术高点,抢占市场先机,把页岩气技术服务的品牌打得更强更亮。三是做精技术服务业务。不断扩大定向井技术服务队伍的规模,推进井筒工作液重点实验室、酸化压裂工程中心建设,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钻井液、完井液和压裂液体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