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2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临床医学和麻醉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2.1 以材料的生物性能为分类标准根据材料的生物性能,生物材料可分为生物惰性材料、生物活性材料、生物降解材料和生物复合材料四类。
2.1.1 生物惰性材料 生物惰性材料是指一类在生物环境中能保持稳定,不发生或仅发生微弱化学反应的生物医学材料,主要是生物陶瓷类和医用合金类材料。由于在实际中不存在完全惰性的材料,因此生物惰性材料在机体内也只是基本上不发生化学反应,它与组织间的结合主要是组织长入其粗糙不平的表面形成一种机械嵌联,即形态结合。生物惰性材料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氧化物陶瓷 主要包括氧化铝陶瓷和氧化锆陶瓷.氧化铝陶瓷中以纯刚玉及其复合材料的人工关节和人工骨为主,具体包括纯刚玉双杯式人工髋关节;纯刚玉— 金属复合型人工股骨头;纯刚玉—聚甲基丙烯酸酯—钴铬钼合金铰链式膝关节,其他人工骨、人工牙根等。(2)玻璃陶瓷 该材料主要用来制作部分人工关节。(3)Si3N4 陶瓷 该类材料主要用来制作一些作为替代用的较小的人工骨,目前还不能用作承重材料。(4)医用碳素材料 它主要被作为制作人工心脏瓣膜等人工脏器以及人工关节等方面的材料。(5)医用金属材料 该类材料是目前人体承重材料中应用最广泛的材料,在其表面涂上活性生物材料后可增加它与人体环境的相容性.同时它还能制作各类其他人体骨的替代物。
2.1.2 生物活性材料生物活性材料是一类能诱出或调节生物活性的生物医学材料。但是,也有人认为生物活性是增进细胞活性或新组织再生的性质。现在,生物活性材料的概念已建立了牢固的基础,其应用范围也大大扩充. 一些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特别是某些天然高分子材料及合成高分子材料都被视为生物活性材料.羟基磷灰石是一种典型的生物活性材料。由于人体骨的主要无机质成分为该材料,故当材料植入体内时不仅能传导成骨,而且能与新骨形成骨键合。在肌肉、韧带或皮下种植时,能与组织密合,无炎症或刺激反应.生物活性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类:
(1)羟基磷灰石,它是目前研究最多的生物活性材料之一,作为最有代表性的生物活性陶瓷—羟基磷灰石(简称HAP)材料的研究, 在近代生物医学工程学科领域一直受到人们的密切关注.羟基磷灰石 [Ca10(PO4)6(OH)2]是脊椎动物骨和齿的主要无机成分,结构也非常相近,与动物体组织的相容性好、无毒副作用、界面活性优于各类医用钛合金、硅橡胶及植骨用碳素材料。因此可广泛应用于生物硬组织的修复和替换材料,如口腔种植、牙槽脊增高、耳小骨替换、脊椎骨替换等多个方面.另外,在HA 生物陶瓷中耳通气引流管、颌面骨、鼻梁、假眼球以及填充用HA颗粒和抑制癌细胞用HA微晶粉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又因为该材料受到本身脆性高、抗折强度低的限制,因此在承重材料应用方面受到了限制.现在该材料已引起世界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制备多孔陶瓷和复合材料是该材料的重要发展方向,涂层材料也是重要分支之一。该类材料以医用为目的,主要包括制粉、烧结、性能实验和临床应用几部分。
(2)磷酸钙生物活性材料 这种材料主要包括磷酸钙骨水泥和磷酸钙陶瓷纤维两类.前者是一种广泛用于骨修补和固定关节的新型材料,有望部分取代传统的PMMA 有机骨水泥. 国内研究抗压强度已达60MPa 以上。后者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和生物活性,可用于无机骨水泥的补强及制备有机与无机复合型植入材料。
(3)磁性材料 生物磁性陶瓷材料主要为治疗癌症用磁性材料,它属于功能性活性生物材料的一种。把它植入肿瘤病灶内,在外部交变磁场作用下,产生磁滞热效应,导致磁性材料区域内局部温度升高,借以杀死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的发展。动物实验效果良好。
(4)生物玻璃 生物玻璃主要指微晶玻璃,包括生物活性微晶玻璃和可加工生物活性微晶玻璃两类。目前关于该方向的研究已成为生物材料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2.1.3 生物降解材料所谓可降解生物材料是指那些在被植入人体以后,能够不断的发生分解,分解产物能够被生物体所吸收或排出体外的一类材料,主要包括β-TCP 生物降解陶瓷和生物陶瓷药物载体两类,前者主要用于修复良性骨肿瘤或瘤样病变手术刮除后所致缺损,而后者主要用作微药库型载体,可根据要求制成一定形状和大小的中空结构,用于各种骨科疾病。
2.1.4 生物复合材料生物复合材料又称为生物医用复合材料,它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材料复合而成的生物医学材料,并且与其所有单体的性能相比,复合材料的性能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的材料。制备该类材料的目的就是进一步提高或改善某一种生物材料的性能。该类材料主要用于修复或替换人体组织、器官或增进其功能以及人工器官的制造,它除应具有预期的物理化学性质之外,还必须满足生物相容性的要求,这里不仅要求组分材料自身必须满足生物相容性要求,而且复合之后不允许出现有损材料生物学性能的性质。按基材分生物复合材料可分为高分子基、金属基和陶瓷基三类,它们既可以作为生物复合材料的基材,又可作为增强体或填料,它们之间的相互搭配或组合形成了大量性质各异的生物医学复合材料,利用生物技术,一些活体组织、细胞和诱导组织再生的生长因子被引入了生物医学材料,大大改善了其生物学性能,并可使其具有药物治疗功能,已成为生物医学材料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方向,根据材料植入体内后引起的组织反应类型和水平,它又可分为近于生物惰性的、生物活性的、可生物降解和吸收等几种类型。人和动物中绝大多数组织均可视为复合材料,生物医学复合材料的发展为获得真正仿生的生物材料开辟了广阔的途径。
2.2 以材料的属性为分类标准
2.2.1 生物医用金属材料生物医用金属材料是用作生物医学材料的金属或合金,又称外科用金属材料或医用金属材料,是一类惰性材料,这类材料具有高的机械强度和抗疲劳性能,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承力植入材料。该类材料的应用非常广泛,及硬组织、软组织、人工器官和外科辅助器材等各个方面,除了要求它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及相关的物理性质外,优良的抗生理腐蚀性和生物相容性也是其必须具备的条件。医用金属材料应用中的主要问题是由于生理环境的腐蚀而造成的金属离子向周围组织扩散及植入材料自身性质的退变,前者可能导致毒副作用,后者常常导致植入的失败。已经用于临床的医用金属材料主要有不锈钢、钴基合金和钛基合金等三大类。此外,还有形状记忆合金、贵金属以及纯金属钽、铌、锆等。
2.2.2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 医用高分子材料是生物医学材料中发展最早、应用最广泛、用量最大的材料,也是一个正在迅速发展的领域。它有天然产物和人工合成两个来源,该材料除应满足一般的物理、化学性能要求外,还必须具有足够好的生物相容性。按性质医用高分子材料可分为非降解型和可生物降解型两类。对于前者,要求其在生物环境中能长期保持稳定,不发生降解、交联或物理磨损等,并具有良好的物理机械性能。并不要求它绝对稳定,但是要求其本身和少量的降解产物不对机体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同时材料不致发生灾难性破坏。该类材料主要用于人体软、硬组织修复体、人工器官、人造血管、接触镜、膜材、粘接剂和管腔制品等方面。这类材料主要包括聚乙烯、聚丙烯、聚丙烯酸酯、芳香聚酯、聚硅氧烷、聚甲醛等. 而可降解型高分子主要包括胶原、线性脂肪族聚酯、甲壳素、纤维素、聚氨基酸、聚乙烯醇、聚己丙酯等。它们可在生物环境作用下发生结构破坏和性能蜕变,其降解产物能通过正常的新陈代谢或被机体吸收利用或被排出体外,主要用于药物释放和送达载体及非永久性植入装置.按使用的目的或用途,医用高分子材料还可分为心血管系统、软组织及硬组 织等修复材料。用于心血管系统的医用高分子材料应当着重要求其抗凝血性好,不破坏红细胞、血小板,不改变血液中的蛋白并不干扰电解质等。
2.2.3 生物医用无机非金属材料或称为生物陶瓷。生物医用非金属材料,又称生物陶瓷。包括陶瓷、玻璃、碳素等无机非金属材料。此类材料化学性能稳定,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一般来说,生物陶瓷主要包括惰性生物陶瓷、活性生物陶瓷和功能活性生物陶瓷三类。其中惰性生物陶瓷和活性生物陶瓷在前面已经简要作了介绍,而功能活性生物陶瓷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新概念.随着生物陶瓷材料研究的深入和越来越多医学问题的出现,对生物陶瓷材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原先的生物陶瓷材料无论是生物惰性的还是生物活性的,强调的是材料在生物体内的组织力学环境和生化环境的适应性,而现在组织电学适应性和能参与生物体物质、能量交换的功能已成为生物材料应具备的条件。因此,又提出了功能活性生物材料的概念。它主要包括以下两类:(1)模拟性生物陶瓷材料 该类材料是将天然有机物(如骨胶原、纤维蛋白以及骨形成因子等)和无机生物材料复合,来模拟人体硬组织成分和结构,以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手术的可操作性,并能发挥天然有机物的促进人体硬组织生长的特性。(2)带有治疗功能的生物陶瓷复合材料 该类材料是利用骨的压电效应能刺激骨折愈合的特点,使压电陶瓷与生物活性陶瓷复合,在进行骨置换的同时,利用生物体自身运动对置换体产生的压电效应来刺激骨损伤部位的早期硬组织生长。具体来说是由于肿瘤中血管供氧不足,当局部被加热到43~45℃时,癌细胞很容易被杀死。现在最常用的是将铁氧体与生物活性陶瓷复合,填充在因骨肿瘤而产生的骨缺损部位,利用外加交变磁场,充填物因磁滞损耗而产生局部发热,杀死癌细胞,又不影响周围正常组织。现在,功能活性生物陶瓷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临床应用鲜有报道,但其发展应用前景是很光明的。各种不同种类的生物陶瓷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能差别很大,在医学领域用途也不同.尤其是功能活性陶瓷更有不可估量的发展前途.临床应用中,生物陶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强度和韧性较差.氧化铝、氧化锆陶瓷耐压、耐磨和化学稳定性比金属、有机材料都好,但其脆性的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生物活性陶瓷的强度则很难满足人体承力较大部位的需要。
2.2.4 生物医用复合材料此类材料在2.1.4 中已有介绍,此处不再详述
2.2.5 生物衍生材料生物衍生材料是由经过特殊处理的天然生物组织形成的生物医用材
料,也称为生物再生材料.生物组织可取自同种或异种动物体的组织. 特殊处理包括维持组织原有构型而进行的固定、灭菌和消除抗原性的轻微处理,以及拆散原有构型、重建新的物理形态的强烈处理.由于经过处理的生物组织已失去生命力,生物衍生材料是无生命力的材料. 但是,由于生物衍生材料或是具有类似于自然组织的构型和功能,或是其组成类似于自然组织,在维持人体动态过程的修复和替换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用于人工心瓣膜、血管修复体、皮肤掩膜、纤维蛋白制品、骨修复体、巩膜修复体、鼻种植体、血液唧筒、血浆增强剂和血液透析膜等.
3. 生物材料的性能评价 目前关于生物材料性能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相容性方面.因为生物相容性是生物材料研究中始终贯穿的主题.它是指生命体组织对生物材料产生反应的一种性能,该材料既能是非活性的又能是活性的.一般是指材料与宿主之间的相容性,包括组织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现在普遍认为,生物相容性包括两大原则,一是生物安全性原则,二是生物功能性原则.生物安全性是植入体内的生物材料要满足的首要性能,是材料与宿主之间能否结合完好的关键.关于生物材料生物学评价标准的研究始于20 世纪70 年代,目前形成了从细胞水平到整体动物的较完整的评价框架.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以 10993编号了17个相关标准,同时对生物学评价方法也进行了标准化.迫于现代社会动物保护和减少动物试验的压力,国际上各国专家对体外评价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同时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来评价生物材料的安全性、使评价方法从整体动物和细胞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主要在体外细胞毒性试验、遗传性和致癌性试验以及血液相容性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但具体评价方法和指标都未统一,更没有标准化.随着对生物材料生物相容性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评价生物材料对生物功能的影响也很重要.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体外法。具体来说侧重于对细胞功能的影响和分子生物学评价方面的一些研究。总之,关于生物功能性的原则是提出不久的一个新的生物材料的评价方面,它必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而向前发展.而涉及材料的化学稳定性、疲劳性能、摩擦、磨损性能的生物材料在人体内长期埋植的稳定性是需要开展评价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4 生物材料的发展趋势展望 生物材料科学是20 世纪新兴学科中最耀眼的新星之一。现在,生物材料科学已成为一门与人类现代医疗保健系统密切相关的边缘学科。其重要性不仅因为它与人类自身密切相关,还因为它跨越了材料、医学、物理、生物化学和现代高科技等诸多学科领域。现在对于该材料的研究已从被动地适应生物环境发展到有目的地设计材料,以达到与生物组织的有机连接。并随着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的发展,生物材料必将走向功能性半生命方向。生物材料的临床应用已从短期的替换和填充发展成永久性牢固种植,并与其它高科技(如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相结合,制备富有应用潜力的医疗器械。生物材料的研究在世界各国也日益受到重视.四年一次的世界生物材料大会代表着国际上生物材料研究的发展动态和目前的水平。分析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生物材料今后研究发展的几个主要方向:
(1)发展具有主动诱导、激发人体组织和器官再生修复功能的,能参与人体能量和物质交换产生相互结合的功能性活性生物材料,将成为生物材料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2)把生物陶瓷与高分子聚合物或生物玻璃进行二元或多元复合,来制备接近人体骨真实情况的骨修复或替代材料将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3)制备接近天然人骨形态的、纳微米相结合的、用于承重的、多孔型生物复合材料将成为方向之一。
(4)用于延长药效时间、提高药物效率和稳定性、减少用量及对机体的毒副作用的药物传递材料将成为研究热点之一。
(5)血液相容性人工脏器材料的研究也是突破方向之一。
笔者对我院接收治疗的30例老年高血压病人手术麻醉采取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具有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接收治疗的59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胆囊切除术治疗,其中,男35例,女24例,年龄61~76岁,平均年龄(68.5±4.2)岁;收缩压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术前不给予任何药物;手术时,在患者左前臂建立静脉通道,并滴注10mL/kg的平衡液;对所有患者均使用0.06mg/ kg咪唑安定、1mg/kg异丙酚、0.6μg/kg舒芬太尼以及0.1mg/kg维库溴胺等静脉推注,气管插管后给予机械通气。术中,根据患者病情,适当调整异氟烷浓度,关闭腹腔后,静脉滴注2mg/kg曲马多[1];然后调整氧流量,尽快使异氟烷排出体外。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给予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其中,异丙酚的血浆靶浓度为2μg/mL,瑞芬太尼的血浆靶浓度为2ng/mL,麻醉时间均为半小时。对照组患者仅采取异丙酚麻醉,麻醉方法和麻醉时间均同观察组。对两组患者的血压和心率进行观察,如心率每分钟超过100次,则采用艾司洛尔治疗;如患者血压值高于基础血压值的约10%,则给予硝酸甘油治疗,降低血压。
1.3 观察指标
对术前、术后的患者的心率、收缩压以及舒张压进行分析记录,并对使用的硝酸甘油用量、艾司洛尔用量、拔管时间以及苏醒评分进行观察对比[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心率、收缩压以及舒张压情况对比
术前、术后两组患者的心率、收缩压以及舒张压等变化情况对比无较大差异(t=1.240,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药物使用、苏醒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硝酸甘油使用量为(1.3±0.4)mg,艾司洛尔使用量为(45.9±11.9)mg,拔管时间为(22.6±6.2)min,苏醒评分为(4.4±1.6)分;对照组患者的硝酸甘油使用量为(2.9±0.7)mg,艾司洛尔使用量为(63.2±15.1)mg,拔管时间为(16.4±4.1)min,苏醒评分为(3.5±1.1)分。观察组患者的硝酸甘油使用量和艾司洛尔使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t1=3.207,p
3 讨论
在本组研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异丙酚麻醉,观察组患者给予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术前、术后两组患者的心率、收缩压以及舒张压等变化情况对比无较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硝酸甘油使用量和艾司洛尔使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老年高血压患者手术麻醉中应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减少降压药物的使用量,增强麻醉效果,值得推广。
2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模拟教学
麻醉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麻醉科实习时间短,对于一些基本操作不一定有时间观摩和实践。而现今的医疗环境下,病人拒绝实习生检查和操作的情况时有发生,还有一些麻醉技能如心肺复苏、气管内插管,客观上不允许在病人身上进行训练。因此,我们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模拟教学,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达到了教学目标,弥补了目前实习生临床实践的不足[4]。多媒体教学方式生动、形象,我们借助多媒体对教学的一些重点、难点进行补充。例如,让学生观看动脉穿刺、深静脉穿刺的视频,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仿真技术不断完善,一些接近于真实的模拟医疗教具应运而生。因此,我们根据学生实习的需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临床技术模拟教学,如配置心肺复苏模型、气管插管模型等。我们安排专人负责学生的模拟训练,给学生创造反复模拟临床练习技能的机会,培养学生各种规范化的操作技能。
3结合临床路径进行带教
临床路径(ClinicalPathway,CP)是由医师、护士与其他人员对一特定的诊断或手术做最适当的、有顺序的、时间性的照顾计划,以减少康复延迟及资源浪费,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照顾品质[5]。将CP理念引入临床教学工作过程之中,以CP为平台对临床医学生组织教学的方法,称之为CP式教学法。根据临床医学专业的实习要求,我们选择制订了剖宫产手术麻醉、腹腔镜手术麻醉和上肢骨折手术麻醉的临床路径,分别进行椎管内麻醉、全身麻醉和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路径教学。带教教师结合病人和手术讲解每种麻醉方法的适用对象、术前访视和评估、麻醉前准备、麻醉管理、术后病人的镇痛和随访,对实习医生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培训。
4结合循证医学进行带教
它能促进临床医学的发展,使临床医学教育从传统的经验医学模式转变成以证据为基础的循证医学模式。循证医学的基本步骤如下:提出问题查寻证据分级评价证据筛选证据应用证据。教师指导学生针对循证医学的各个环节,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系统训练。教师与学生一起诊察病人,教师根据病人的病史、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给出诊治意见,并询问学生诊断的依据和治疗的合理性在哪里(提出问题);让学生讲解联机医学文献分析与检索系统(MEDLINE)、中文CNKI检索系统、Cochrane图书馆资料库的使用方法(让学生熟悉、掌握网络医学技术);让学生讲解如何对被查阅的文献做批评性评价,指导学生把相关的信息应用到临床情景中去,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查询文献、查询课本或咨询其他教师(查寻证据);询问学生有没有其他类似的诊断和治疗的方法(分级评价证据);让学生比较各种方法的可靠性和可行性等(筛选证据);让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答案,并要求其在以后临床遇见类似问题时能进行分析和应用(应用证据)。我们结合循证医学进行临床麻醉带教,按照以上步骤进行启发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临床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1.1疼痛学教学现状与发展 现代医学已经取得了许多惊人的成就,但急、慢性疼痛的控制,尤其慢性疼痛的治疗仍然是临床床工作中一个棘手问题,许多疼痛性疾病即使在现代化大医院,也得不到相应专科治疗,导致许多慢性疼痛患者无法得到及时诊断和有效治疗。我国临床疼痛治疗工作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少数学者开始研究探索,80年代末,在韩济生院士的领导下建立了国际疼痛协会中国分会,并开始了国际交流。直到90年代,一些二级以上医院才陆续成立疼痛诊疗科室。疼痛控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吸引了一批有志之士献身于疼痛机理和治疗的研究。经过20几年的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疼痛专科或疼痛诊疗中心在全国各大医院先后成立,并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学科。众所周知。20世纪90年代被定为"脑的10年",神经科学因此得到极大的发展。新世纪初美国第106次国会将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定为"疼痛研究的10年",世界疼痛医学必将会更加迅速地发展[3]。
疼痛学是在融合多学科基础上形成的新兴学科,但并非多学科的筒单相加。目前高等医学教育中仅对本科麻醉学专业学生开设《疼痛诊疗学》,从事疼痛科或疼痛门诊工作的很多来自麻醉科医生,对疼痛的基础理论了解不深、神经功能特殊检查不熟悉、生化和影像检查知识不全面、临床诊断经验不足、相关介人技术比较生疏等因素严重制约着疼痛医学的发展。如何构建完善的科学知识体系是疼痛学教育应当首先解决的问题。
1.2疼痛学对临床医学教学的补充 疼痛学作为临床医学与麻醉学的交叉学科,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综合医疗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疼痛诊疗学是一门临床学科,与临床医疗密切关联,临床疼痛治疗工作本身就是临床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次,疼痛诊疗学虽然是麻醉学中的重要分支,但是对于临床学科而言,疼痛诊疗学更利于临床专业学生结合本专业特点进行临床学习,从而更好地达到临床医学与疼痛学的学科交叉与融合。这些因素使得疼痛诊疗学成为临床医学学生提高临床综合素质的重要"桥梁"学科。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一般均未对临床医学学生设置疼痛诊疗学学专业课程,这种疼痛学教学滞后状况显然与临床医疗实际需要极不适应,也将严重阻碍临床专业学生综合医疗素质的提高。
因此,临床医学学生进行《疼痛诊疗学》选修课的开设,不仅是简单地讲授疼痛学的相关内容。更为重要的是以该课程为桥梁和纽带,将临床疾病的发病、临床症状与治疗等多方面内容与疼痛学有机结合起来,这对于预临床专业学生显得尤为重要。在《疼痛诊疗学》选修课的课程设置中,应当避免为了讲临床而临床,充分考虑到巩固基础疼痛学知识的必要性,因此需适当地安排有关解剖学、神经生物学、药理学等基础知识,这使得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缓冲,从疼痛学知识体系自然过渡到临床医学知识体系中,更为重要的是,充分利用学生临床见习期间集中临床学习的时机,密切结合医院临床工作的实际特点,作为桥梁将疼痛学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将极大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临床综合水平。
2 《疼痛诊疗学》教学课程的建议
2.1开设疼痛学专题讲座 学术讲座是学生在短时间内吸收教学精华内容的学习方式。根据临床医学学生的知识构成情况,结合其特殊兴趣爱好与临床学习实际,开设疼痛学相关的专题学术讲座,将使学生临床学习效果得到极大提升。在开设的专题讲座中,所选的讲座内容均是针对实际问题或实践性较强的内容,甚至部分内容还是让学生自己提出的感兴趣的内容,以此让学生感觉很有意思。激发其学习主动性。可以在讲座中由一个简单的现象引出众多疼痛学问题来,比如:晚期癌痛患者的镇痛管理中,从患者的疼痛评分开始,进而讲述如何选择合理的镇痛方式,口服镇痛与有创治疗的优缺点比较、三阶梯治疗原则、不同阿片类药物的换算、鞘内泵的远期效果等众多问题,贯穿整个晚期癌症患者的治疗过程。通过这些讲座,一方面可以针对某个疼痛问题进行较为全面的讲解,将学生们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机串联,切实结合临床医学与疼痛学的各自特点,逐步做到用"临床医学"与"疼痛医学"两条腿走路;另一方面,还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深化学生的临床学习效果,把学生从只注重记忆知识结论的传统学习法引向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上来,从而真正使学生通过学术讲座的活动提高其综合临床素质。
2.2承担临床医学学生的实习指导 我院做为徐州医学院的附属医院,是本校医学生的临床实习教学医院。由于疼痛科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而言,显得相对陌生。因此,针对临床医学学生的学习特点,在临床实习中有意识地逐步灌输疼痛诊疗的思想和理念,以此作为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临床综合水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2.1在日常实习工作中,要求临床医学实习学生在汇报基本工作的基础上,特别讲述自己对患者疼痛状况的管理或者患者的镇痛治疗方式,并自我分析疼痛管理是否合理,如何改进镇痛治疗等。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日常临床治疗中,脑海里逐渐形成疼痛治疗的意识,能够主动想到疼痛VAS评分或镇痛治疗问题,而不仅仅是想到只是某一系统的疾病的治疗。
2.2.2经常利用病历讨论的机会提高临床医学实习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病例讨论是实习学生普遍反映学习效果较好的一个环节。在讨论中,大家除了讨论常规医疗之外,重点要谈到与之相关的疼痛治疗问题。
2.2.3在平常临床工作中,定期带领在各个临床科室实习的学生进行疼痛科查房。查房时,着重关注患者的临床疼痛相关问题。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指标检测,让学生自己提出针对每个患者的个体化镇痛方案。对目前正在进行的镇痛治疗提出自己的见解,尤其是针对某些特殊患者,让学生根据其血清学指标、影像学表现或临床病情变化,讨论细化到每一天的镇痛方式,以此来真正达到患者的个体化镇痛治疗。
综上所述,疼痛学作为临床医学与麻醉学的交叉学科,随着现代医疗模式的转变,相对于其他临床学科,疼痛学更利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结合本专业特点进行临床学习,成为临床专业学生提高临床综合素质的一个"桥梁",从而真正提高临床医学学生的综合医疗素质。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基地医院;麻醉;本科教学
【Abstract】 Anesthesiology became a national key secondrate discipline in 1989 in the No.12 File of the Health Ministry of China.Anesthesiology has been developing very fast in levelthree comprehensive hospitals.Plenty of fundamental and clinical achievements have been obtained.Meanwhile,the refresh cycle of anesthesiology knowledge becomes shorter and shorter.However,the anesthesiology departments in level2 hospitals have not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the Health Ministry because of underdeveloped constitution,lack of professional staff and medicine and insufficient equipments.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Yibin City initiated the combination of hospital and college to carry out the education of anesthesiology.This essay preliminarily explored the preparation of teaching undergraduate,goal of teaching,strategy and performance.
【Key words】 basal hospital;anesthesiology;education of undergraduate
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建院于1903年,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的现代化国家三级综合医院。医院全体员工在院党委、院行政的领导下,遵循“个人学者化、科室学科化、医院学院化”的建院方针,解放思想,提升理念,求真务实,同心同德,以发展为第一要务,锻造特色,突出质量。在教学管理中灌输“工作科学化、方法文本化、过程流程化、不断进阶化”的理念,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3],先后接受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成都中医药大学七年制研究生实习任务。2007年5月,与成都医学院建立院校合作;2008年8月,成都医学院临床医学麻醉方向40名学生赴宜宾学习,拉开了医院学院化的序幕,翻开了本科理论教学的新篇章。
1 开设麻醉专业的理论教学背景
1.1 适应我国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需要
我国医疗卫生资源的占有率跟欧美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作为一个发展迅猛的发展中国家,对专业医疗卫生人才的需求巨大,需要大量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各类医疗卫生人才。医疗卫生类专业数量很多,临床医学作为一线,对专业人才需求量最大,但相对比较饱和;而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这三类医学技术类专业需求量却相对短缺。
1.2 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现状、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建和谐社会,“三农”的发展是重中之重,健康是最大的和谐。而农村绝大多数基层医院根本没有专业的麻醉医生,极大地限制了一些常见中小型手术的开展。因此大力培养社区医学全科医师和专业麻醉医师,有利于改善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构建和谐社会。
1.3 软硬件条件
我院通过50多年的临床教学积淀,已具有开办该专业所需的软硬件条件。
2 教学目标及实施方案
2.1 专业筹建和师资配备工作
①制定了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②与多个学校建立了相关的实验室:解剖形态实验室、机能实验室和临床技能实验中心等。③创建临床麻醉学实验室。引进Drager 、Ohmeda等系列麻醉机、多功能(多导)生理监护仪、3MCPB机、JOSTRACPB机、AEP、BIS监护仪、ABG分析仪、PCA/CEIA泵等。④整合教师资源,在临床工作中遴选博士、硕士研究生等担任授课教师,集体备课、集中试讲,聘请资深专家进行技术点评辅导。其中专任教师中研究生学历占35.3%,高级专业技术职称94.1%.
2.2 专业培养目标、业务培养要求及毕业输出
2.2.1 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麻醉学等方面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其毕业后在医疗卫生单位的麻醉科、急诊科、急救中心、重症监测治疗病房(ICU)、药物依赖戒断及疼痛诊疗等领域工作,从事临床麻醉、急救和复苏、术后监测、生理机能调控等工作。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立足四川,立足基层,面向全国,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医学事业发展对麻醉学专门人才的需要,力争成为四川省麻醉学专业本科人才主要培养基地之一。
2.2.2 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麻醉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临床医学、麻醉学的基本技术,接受麻醉、急救与生命复苏的基本训练,具备常见手术的麻醉处理、手术期并发症防治以及危重病症的监测、判断与治疗的基本能力。
2.2.3 毕业输出 毕业后学生将主要分布在市、县、乡镇级医院麻醉科,从事临床麻醉、ICU或教学工作,并为四川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等具有麻醉硕士点的高校输送研究生生源。
3 绩效分析
3.1 良好的医院形象是医院特殊的无形资产
良好的医院形象对患者的就医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其形象的优劣对医院的生存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医院对外的形象识别上,林琦远院长将CIS系统设计引入医院。医院“CIS系统”,即医院识别系统,是把医院形象通过多种形式让社会认知,有利于取得公众和患者的认同,有利于增强医院的凝聚力和吸引力。CIS由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和视觉识别(VI)三大要素组成[4]。其中理念识别(MI):是指医院的形象定位和明示。简单地说,就是医院要有自己的“医院精神”,医院率先在同级医院中提出“个人学者化、科室学科化、医院学院化”,作为建院思想和发展方针,这就是我院自己的“医院精神”。医院与医学院校合作,培养本科生,标志着我院从带习医院转变为教学医院,这是医院精神中“医院学院化”的具体体现,对外树立了良好的医院形象。
3.2 院校合作,教学相长
我们进行麻醉本科教学,对学者来讲,学以致用;对教学者来讲,教学相长。《学记》作者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与学是彼此相长、互相促进,不断提高教学的水平。教学活动中的严谨态度、严肃精神可以提高教师的自身科学素养,有助于教师了解自我、评价自我,进一步提高自己。通过教学,教学者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得到加固,可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医学是更新发展很快的科学,教学活动促进教师不断扩大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使其在人际关系沟通、医疗法律掌握等方面也不断得到提高。
3.3 教人育人,选拔人才
我国麻醉学经30余年的建设发展,但麻醉人才队伍不仅数量不足、知识结构也差强人意,大学本科毕业生少,专业队伍不稳定,医学临床专业毕业生不愿从事麻醉工作,市级医院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这个问题,县级医院尤为迫切。而当今社会,现代化医院离不开现代化的人才,现代化的人才造就现代化的医院,医院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为了满足未来医院发展动向,培养一批具备开拓型、智力型的医疗人才来提高医疗工作者的整体素质,选拔一批不仅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业务技术、健康的体魄,并且具有管理能力、人际关系和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型人才已迫在眉睫。我院进行麻醉本科教学,有利于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在去年10月,由四川省医学会麻醉专委会主办,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承办的“卫生下乡、科技扶贫活动”暨“基层医院麻醉科的现状及应对策略培训班”成功举办。来自泸洲、自贡、内江、简阳及我市各区县的医疗机构麻醉科、急诊科从业人员100余人汇聚一堂,共同进行麻醉临床医学的学术探讨。我们派出麻醉班的同学协助会议工作,他们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扎实的理论基础,良好的专业素质,使与会代表们眼前一亮,纷纷向班主任打听情况,预订了还没进入临床实习的同学。麻醉班成为了医院的一张“金名片”。
参考文献
[1] 邓小明,李文献.学科完整性是保证麻醉学持续发展的前提—关于麻醉专业“亚学科”设置模式的思考[J].麻醉与监护论坛,2205,12(2):136137.
选取新乡医学院2009级临床麻醉1班和2班的学生各35名,其中1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2班采用循证医学教学模式,授课内容均按教学大纲要求。所有学生入校后均就读于麻醉专业,所学课程相同,并且在入学分数、年龄和性别等方面均无差异。
1.2研究方法
1.2.1传统教学组(麻醉1班)。本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科书为基础进行板书及多媒体教学,整个教学活动过程都由教师安排,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和细致的讲解。
1.2.2循证实验组(麻醉2班)。本组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应用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基本环节是提出问题、查寻筛选证据和评价应用证据。首先提出问题。老师给出详细具体的麻醉病例,根据患者的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及术前检查,询问学生手术患者应该采取何种麻醉方案及选择依据,最后提出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问题可以一个或多个,比如“麻醉前器械准备及安全检查、术前患者合并症处理、麻醉诱导用药种类、麻醉可能发生的病情变化及处理、具体到低流量机械通气是否可以减轻患者肺水肿”,“全麻后睁眼是拔管的必要指征吗”,等等,问题要具体而明确不能太笼统,针对性要强。然后寻找证据并进行评价。关键问题确定后,布置学生就此问题查询文献,提出自己的观点及依据。文献主要通过图书馆查阅,或者利用网上各种数据库进行检索,比如联机新乡医学院图书馆医学文献分析与Cochrane图书馆、外文Medline检索和中文CNKI检索等。最后评价和应用证据。由带教老师进行总结,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以及选择的依据。解答学生存在的疑问,指出学生在文献检索及证据评价方面的优点和不足。
1.3教学效果评价
学期末以笔试和实验操作两种形式对《临床麻醉学》这门课进行测试,其中笔试满分70分,实验操作满分30分。笔试两个班使用同一套试卷,其中客观题占50%,主观题占50%。此外还分别对两个班进行对本课程满意度的问卷调查,人手一份并且回收率100%。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统计分析软件,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2.1传统教学方法在《临床麻醉学》教学应用中的不足
《临床麻醉学》是临床医学中一个重要的二级学科,其特点是知识量丰富,技能操作多,同时又与临床医学各专科紧密联系,所以临床麻醉师被称为“外科中的内科医师”。此外物种类多,麻醉机、呼吸机和监护仪等医疗仪器多,工作节奏快和技能操作多也都是临床麻醉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上述特点,比如课堂灌输式的教学使得学习过程体现为单纯的记忆过程,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求甚解;再如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均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附属地位,容易使学生养成单纯接受现成知识的被动学习的习惯,结果学生缺乏创新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大多数学生的独立临床思维还没有形成,缺乏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怎样把学生的知识转化为真正的临床技能,是临床课教师普遍需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因此必须探索新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使医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培养医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新思维和新观念是十分有必要的。
2.2循证医学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临床麻醉学教学效果
循证医学简而言之就是遵循证据的医学。著名临床流行病学家DavidSackett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师个人专业技能和经验,并且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最终制定每个患者最佳的诊治措施。以临床问题为基础的循证医学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这就决定教师必须通过启发激励等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我们通过循证医学教学实践,明显地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循证医学教学模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正确的思维方式,达到“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仅仅通过被动的机械记忆是不可能随时更新专业知识的,所以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的自主学习能力。循证医学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的学习模式发生转变,培养了临床思维能力,并且能在今后的实习和临床工作中自觉运用,成为终身受益的学习者。
2.3循证医学教学模式有助于《临床麻醉学》教师水平的提高
要顺利实施循证医学教学模式,高水平的教师必不可少,要求教师在文献检索、统计、英语和计算机等方面具有比较高的水平。另外教师不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而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其实是一种深层次上的身份转变。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从证据的评价应用的讨论中得到许多很有价值的启发,可以有针对性的应用于教学,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生病对于我们来说第一反应就是身体不适或疼痛,尤其是对于那些身体上损伤严重或者需要进行手术的患者而言,疼痛的程度更是无法形容,所以麻醉在减缓、减轻病痛的过程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并且也越来越无法与治疗分离开,疼痛科的治疗效果的好坏,绝对程度上是取决于麻醉科的发展的。基于麻醉的在医疗上重要的地位,麻醉科早已经成为医学中一个专门的独立学科,而且这一学科是融合了医学上许多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这其中包括生物学、医用物理学、应用解剖学以及临床医学上的许多实践病理生理学等[1],由此可见,麻醉学是跨越了多种学科的边缘学科,但是想要更好地融会贯通这一学科却是需要切实了解,并且有一定的临床实践经验的。现在麻醉学科已经确立了临床医学二级学科的地位,根据其使用状况的不同可以分为临床麻醉、危重病监测与疼痛治疗、急救复苏等分支学科。
1 麻醉科发展存在的问题
麻醉学虽然在临床医学以及其他医疗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并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发展对于医院的发展以及人民健康的保障都举足轻重,但是,就目前迅速发展的麻醉学来说,同样也存在着各种问题、挑战以及压力。近些年来,麻醉剂普遍的应用于各种外科手术中,而随着手术的范围不断扩大、老年病人与重危病人的比重不断增加,麻醉的风险也不断加大,手术中麻醉的使用要同时考虑术中安全与术后的维护,而且由于各种先进仪器、药物的加入,更加大了麻醉医师或者相关操作人员提高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难度。针对于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选择对众多实习医师更有效、更快速的教学方式,我们只有运用最实际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实习的医生认识到提高麻醉准确率的重要意义,才能更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健康、对麻醉服务的需求。
2 提高麻醉科麻醉准确率的教学方法
随着各种先进仪器、药物的加入,麻醉这一操作在医疗方面也变得更为复杂,为了能够更好地实施达到最好的效果,需要在前期最好准备工作,而提高麻醉科麻醉准确率的教学方法就是一条切实可行并且效果显著的方法,如果可以让实习的学生在这一阶段做好准备,那么在以后的临床实践中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诠释如何有效地提高麻醉科麻醉准确率的教学方法:①提高学生对麻醉学科的了解与认识。根据目前我国各医学院校的教学大纲和具体安排时间来看,对于医学生在麻醉科实习的时间都是相对较少的,这就难免造成身为医务人员对于麻醉科的工作认识却不深知的问题出现,所以在开学初对于医学生首先要安排对其进行麻醉科相关内容的介绍时间,这其中要包括其工作的范围、性质、本质和对临床工作的各种辅助作用[2],而具体涉及到的专业学科主要包括七个部分,它们分别是:临床药理学、应用生理学、体液平衡和静脉液体治疗、围术期治疗、实践操作、分析手术病人的麻醉适应证以及复苏、抢救等危重病人的处理。②精简教材、突出重点。基于上一条涉及到的问题,麻醉科的实习时间相对很短,而涉及到的内容又很多,这样则会造成医学生往往找不到知识的重点,所以对于教材的要求就需要精益求精,不至于出现学生为了记载繁多的内容而忽略了思考的现象,在确保量不增加的情况下,做到对其本质重点的思考,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相对较多并且重要的知识与信息。而这一点则需要教师的认真准备和反复的精炼,并且要做到切实的反馈和修改。③麻醉科教学中需多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相对来说,医学生对于麻醉科的科目了解甚少,而理解方面就更差,所以辅助以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是非常必要的。经过长时间实践证明,多媒体的教学在获取信息的容量和效率上都是非常可观的,而且这种方式还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的积极性。④临床实习做到精而简。实践出真知,对于再多的理论知识来说,真正的临床实践更加直接、有效,而具体的临床实习中还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使操作做到有规律并且毫无瑕疵[3],这种实习的操作流程一般是:首先要术前访视病人的麻醉适应证;然后是围术期最合适麻醉方法的选择;第三和第四分别是实践操作和复苏、抢救危重病人的各种技巧和注意事项;最后还要规范到麻醉记录的书写等。⑤建立教学网站。无论是医学生还是其他类专业的学生,对于教师的某些讲解只经过一两次的倾听或者思考是无法真正沉淀成为自己的东西的,这就迫切需要一个供医学生参考和复习的媒介或场所,而建立学院内的教学网站则是最好不过的方法了,除了预习和复习知识之外,还可以有效地改善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麻醉科麻醉准确率,我们对于教学方法的各种改善或更正的建议都要重点考虑,并且切实实施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更加了解提高和保证麻醉准确率的必要性,为病患的人身健康提供最切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麻醉学实习生的传统带教模式
临床实习是在理论课完成后进行的,学生对于常见的临床理论问题都有一定的认识,但是临床的思维还没有形成。怎样才能把学生已经具有的比较朴素和原有的知识转化为真正的技能,是摆在临床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问题。麻醉专业是实践操作性很强的一个专业,传统的临床麻醉实习模式已日益显示出不能适应现代教育要求的弊端,主要表现为: (1)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实习生对于麻醉学内容一知半解,虽然经过理论课的教学,但许多同学对一些基本概念仍很模糊,缺乏创新及独立思考的能力;(2)传统的麻醉临床实习带教是以带教医师为中心,主要通过带教老师术前访视并由带教老师制定麻醉方案获得知识,通过临床操作获得一些技能,很少有人质疑带教老师的麻醉方案的正确性;(3)教学内容不能跟上社会和医学科技的发展速度,影响学生掌握最新专业知识;(4)医学生进入医学院校后,到大学三年级还没有真正接触病人,直到第四年学习临床课专业和第五年临床实习时,才真正接触病人,因而造成基础课与临床教学内容不能有机结合在一起,很难将理论和实际有机地联系起来。传统教学方法没有体现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研究、探索的空间,养成了医学生接受现成知识,处处被动服从的习惯。致使许多医学本科生、硕土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较好,自我吸收和更新知识的意识不强,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不足。学生通过怎样的途径、获取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这一问题近年来已引起医学教育者的广泛关注。
2 循证医学引入麻醉实习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是一种新兴的医学教育模式,是全新的临床理念,其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佳研究证据,结合临床医生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病人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定病人的治疗措施”[2~3]。其核心思想是:任何医疗决策的确定都应基于客观的临床科学研究依据。EBM在临床实践具体包括5个步骤[4]:(1)提出明确的临床问题;(2)系统检索相关文献,全面收集证据;(3)严格评价文献质量,找出当前最佳证据;(4)应用最佳证据,指导临床实践;(5)后效评价循证实践及其结果。这种被称为“21世纪临床新思维”医学模式不仅使临床医学的研究和思路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也对临床医学教育产生了强烈的冲击[5]。
利用EBM的理论指导临床实习教学, 改变教师以理论知识加个人经验为指导的传统模式, 转而用真实、可靠、科学的信息――即我们所要遵循的“证据”作为临床决策的基础,从而培养单纯依靠个人“直觉”和“经验”开展临床教学。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现代诊疗设备的进步,麻醉已日益成为现代化医院日常医疗工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与此相适应,麻醉学不论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临床实践方面,以至于为麻醉工作直接服务的新型麻醉机、监护仪的开发和研制方面都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近年来麻醉专业的迅猛发展,以及临床医学各科对麻醉需求的增加,使麻醉科的工作内容已不再仅仅局限在手术室,麻醉学向围术期医学的转变,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麻醉学发展必然。麻醉学专业的本科生在实习阶段所表现出的综合能力培养与临床医学实习生相比有一定的特殊性,比较强调动手能力和应激处理能力,实践所需的医学知识也较为复杂,不仅包括麻醉镇痛,还涉及整个手术期的准备和治疗,维护病人的生理功能,为病人安全度过手术提供保障;同时,要掌握复苏急救知识和技术,能够处理危重急症病人的循环、呼吸功能衰竭,也要求熟练掌握一些基本技术操作,具备动手能力,因此,加强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也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EBM进入麻醉教学领域是现代麻醉学发展的一个方向。用EBM理念来指导麻醉专业本科生的临床实习,培养积极性与主动性及创新的临床思维。让学生学会用所掌握的医学文献检索方法、计算机能力及外语能力来收集文献资料,用EBM的理念来正确评价资料的正确性、重要性。使学生掌握系统分析处理问题以及处理临床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EBM在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更新医学教育理念和内容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和广泛的作用。
3 EBM在麻醉专业本科生临床实习带教中的应用
3.1 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带教老师,应尽快转变观念, 把实习带教作为一项重要、神圣的份内工作, 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过硬的临床操作技能,教学意识强,热心教学,还善于言传身教,利用有效的教学方式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掌握查新、阅读文献的技能,从根本上自觉学习并实践EBM,逐渐实现由经验医学向EBM的医学模式转变。通过循证,为病人提供最佳治疗方案。充分体现敬业精神,把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贯穿教学始终,教书育人,展示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根据循到的证据,与教科书有机结合,不断充实教学内容, 使学生能够在自己的引导下,尽快地掌握临床工作特点,学会临床工作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对医学的浓厚的兴趣和高尚的医德,启发学生设身处地替病人着想,真心为病人服务,赢得病人的信任,得到准确的临床资料,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准确、合理的治疗方案。
3.2 传统带教方法与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相结合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于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多伦多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6],目前已成为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PBL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目标明确,让学生自己利用各种资源解决问题。PBL强调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模式的典型教学过程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要查找资料获取知识, 归结成学习议题然后小组交流并讨论问题解答,直到问题得到解决。它的局限性在于教学法所需师资、教学设备较多,也存在一些风险,如学生将基础理论学习改为临床问题式讨论,可能漏掉了一些内容,而且PBL教学需要一定环境,良好的风气,大量的教学设备,以及训练有素的教师队伍,是不能普及的重要原因。传统实习以教师为主体,由教师带领学生术前访视,查看病人及体格检查,再由教师分析病例,制定麻醉计划,或有时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习方式被动。由于临床工作是一个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工作,这使得传统的教学方法与PBL教学方法结合成为可能。在临床实习教学中,我们让一批经验丰富的临床教师带教,师资力量充足,让学生从实际病历着手,按照EBM在临床实践中的实施方法,使学生领悟EBM的精髓,学生既系统地全面地学习了理论知识,又培养了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设计的问题会更周密,回答问题更具科学性,并提高自己的临床能力。
带教老师在麻醉前要求学生应首先掌握麻醉前访视所需要采集的资料。如了解病情,收集病史,确定病人一般状态,评估麻醉风险等,带教老师应指导学生采集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如体检背部皮肤情况、脊柱有无畸形等,血常规、凝血功能全套等辅助检查结果,术前使用抗凝药等用药情况,了解病人的过去史、手术麻醉外伤史等。使学生学会根据病人的病史、体征、辅助检查结果结合病人的综合情况进行ASA分级、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并制定麻醉计划及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然后查询相关的文献资料,找到解决的最佳证据;进一步评价研究证据的真实性和适用性,并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恰当运用所获得证据来实施麻醉方案;最后观察麻醉效果,评价诊疗过程的经验。例如关于麻醉方案的制定问题,一个肝内胆管结石的病人拟行胆总管探查的手术,应选择什么样的麻醉方式,单纯硬膜外阻滞能否满足手术的需要,术中手术方式的变更会有哪种可能性?麻醉中会出现什么样的并发症,并发症引起的可能原因是什么?诊断的依据是什么?明确诊断后,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如何处理?带教老师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临床诊疗方面的思考,同时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鼓励学生利用教科书、图书馆的杂志书刊、因特网等查询最新的医学信息,然后组织大家讨论,互相补充,制定麻醉计划。老师根据实习生的麻醉计划给予补充及纠正错误。在麻醉期间,让学生根据病人的麻醉出现的情况等疑问提出自己的问题,老师给予回答。术后,实习生写麻醉小结,总结经验。使学生举一反三学会分析和处理临床工作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并逐渐形成临床思维方法和严谨的思维方式,使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
3.3 开展模拟操作训练,提高实践操作基本技能:临床麻醉工作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一定的临床操作技能,如椎管内麻醉的操作、气管插管技术、深静脉穿刺技术、动脉穿刺技术及漂浮导管技术,还有心肺复苏术等。这就是麻醉专业实习要求的特殊性。在麻醉科实习的模式是一对一手带教模式,让学生从了解到熟悉再到掌握,老师严把关,到学生比较熟悉的时候让其操作,放手不放眼,对病人的每一项用药和处理,学生必须征求带教老师的同意才能实施,以确保病人安全。但学生的操作技能还会远远不足,针对这一问题,有必要对现行的诊实习模式进行改革。(1)教师在操作的过程中仔细示范,学生对教师的操作是模仿学习的过程,教师的操作必须规范,一步步给学生示范及讲解清晰;(2)通过放教学录像、教学图示进行标准示范,统一手法,规范动作,让学生对每一个动作手法都进行认真练习和领会。(3)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要明察秋毫,对学生在操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应及时讲解和纠正学生,在一开始就掌握正确的操作手法。(4)麻醉学专业必需开展模拟操作训练,在模拟逼真的环境下训练临床操作技能。使学生熟悉基本麻醉的操作过程,当在病人身上正式操作时就显得容易多了,大大减少了麻醉操作过程并发症发生,避免对病人造成不必要的创伤。
4.3 麻醉专业实习医师临床基本功考核形式注重多样化,促进学生综合素的提高:进行操作考核,根据其麻醉前看病人、麻醉前准备、无菌观念、麻醉操作熟练度、围麻醉期管理病人、回答教师提问情况及术后随访病人、书写麻醉小结的情况对学生实习成绩进行综合评分,指出学生的错误和不足之处,让其改正并在今后进行弥补。实习内容和实习教学方法的改进,需要相应的考核方式与之配套效果较好。
麻醉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要求以学生必须具有灵活准确、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地采集病史的能力、进行准确的体格检查和作出检体诊断的能力、根据病情选择最佳、最经济麻醉方式的能力、善于与病人及其家属沟通,消除病人及其家属的恐惧心理,调动病人合作的能力、具备处理一般急诊及进行心肺复苏的能力、熟练使用麻醉设备及处理一般设备障碍的能力、具备终身学习与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审慎科学的阐释临床所见并独立从事医疗研究的能力、术后镇痛的能力[7]。麻醉学这门实践性科学决定了医学生要加大技能考核的比重,而在考核完成后,教师不仅给学生们讲解在考核中的出现问题,还手把手地指导学生们反复练习。技能考核既是对麻醉学知识、技能检验,又是一次再学习。同时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增加思维性内容的考核,以麻醉计划书代替传统的出科理论考试,实习结束前每个学生完成一个自选病例(病例相同)的麻醉前计划书,在此基础上,实习小组共同查阅资料、整理、归纳出一套系统的麻醉计划方案、麻醉过程中可能碰到的问题,以及如何处理,并制作成电脑多媒体幻灯片,推选出一名学生代表在教研室作报告,全体学生当场接受教师的提问并答辩。通过这一改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不仅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牢固掌握所学知识,而且拓宽了知识面,熟悉了医学文献的查阅同时也锻炼了表达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证思维能力和终身自我学习的能力,以及提高了临床综合技能。
参考文献:
[1] 曾因明,罗爱伦.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
[2] Sacket DL,Rosenberg WM,Gray JA,et al.Evidence based medicine:What it is and what it isn't[J].BMJ,1996,312(7023):71.
[3] 陈 进,李 静,李幼平.循证医学教学高等医学创新教育实践[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3,3(4):273.
[4] 李幼平.循证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
[5] 李 丹,米 粲,赵 涌,等.循证医学与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J].医学教育探索,2006,5(3):204.
东汉三国时期,我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华陀,以他在当时来说称得上杰出的外科手术著称于世。《后汉书》和《三国志》等文献记载了他的事迹,其中关于腹腔外科手术的描述,文字虽然不长,给人的印象却十分深刻。《后汉书》中有一段说,当疾病郁结在人体内部,用针灸和服药的办法不能治愈时,让病人先用酒冲服麻沸散,等到病人犹如酒醉而失去痛觉时,就可动手术,切开腹腔或背部,把积聚(类似肿瘤)切除。如果病在肠胃,那就要把肠胃切断,除去积聚和疾秽的东西,清洗干净,然后把切断的肠胃缝合,在缝合处敷上药膏,四五天创口就愈合,一个月可以恢复正常。
这种描述确切地告诉我们,华陀曾经成功地做过腹腔肿瘤切除术。他为了完全摘除肿瘤,还曾做过肠胃部分切除吻合术。我们知道,这样的手术即使在今天,仍然还算是比较大的手术。大的外科手术,能否顺利进行和取得成功,和麻醉是否理想关系密切。华佗在1700年前所以能成功地进行这样高明而成效卓著的腹腔外科手术,是和他已经掌握了麻醉术分不开的。华伦的麻醉术,继承了先秦用酒作为止痛药的经验和应用“毒酒”进行麻醉的传统,创造性地用酒冲服麻沸散。酒本身就是一种常用的麻醉剂,即使现代,外科医生还有用酒进行麻醉的。
可惜的是麻沸散的药物组成早已失传,所以在1700年后,它还将继续的“神秘”下去。据研究,它可能和宋代窦材、元代危亦林、明代李时珍所记载的睡圣散、草乌散、蒙汗药相类似。窦材的《扁鹊心书》记有用睡圣散作为灸治前的麻醉剂,它的主要药物是山前花(曼陀罗花)。危亦林的正骨手术麻药草乌散,是以洋金花(也是曼陀罗花)为主配成的。日本外科学家华冈青州于公元1805年用曼陀罗花为主的药物作为手术麻醉剂,被誉为世界外科学麻醉史上的首创,实际上晚于我国几百年。华佗做过的外科手术和使用的麻醉术,绝非仅有的独例。秦汉以后,不论隋唐还是宋元,不少医药文献以至于史书小说,都有过这方面的生动记载,例如,隋代的巢元方和元代的危亦林等都描写过断肠吻合术。明代的玉肯堂和外科医学家陈实功,还曾成功地做了难度很大的落耳再植和断喉(因外伤或自杀切断气管)吻合术等。
现代麻醉走了条“曲线报国”的路
《辞海》中的麻,即麻木与感觉不灵之意;醉是饮酒过量或药物作用而致神志不清或暂时失去知觉。而麻醉则是将药物或针刺方法作用于人体,使人体全部或机体的局部暂时的失去知觉、无痛感,以创造手术条件,达到治疗目的。就麻醉而言,从其出现发展到演变成一门现代临床医学中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走过了一段曲折而艰辛的历程,这里面也包含着无数的失败。
早先的麻醉是由外科医生自己施行,麻醉后再手术。1846年,伴随着乙醚麻醉的成功,标志着麻醉学进入了初级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由于医学科学发展的需要,麻醉工作逐渐有专业人员实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外科学在麻醉的辅佐下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也促使麻醉专业成为独立的学科,即麻醉学。这些学科的发展不仅可指导临床麻醉实践,而且使麻醉的含义远远超越了以单纯的止痛来达到手术目的,麻醉的范围从临床麻醉已逐渐扩展到疼痛诊疗学和复苏与重症监测治疗学。故“麻醉”一词已越来越难以表达本学科的内涵。
现代临床医学上的麻醉一般分为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和局部麻醉。由于局部麻醉操作单纯、简便,往往由手术医师自行操作即可。而前三种必须由麻醉医师实施,并全程监测、管理、调控与治疗,其目的:既要达到手术中无痛,又要为手术操作创造良好条件,还要保障病人围术期的生命安全。大家常言的“全麻”或“吃蒙药”,即是麻醉学中的全身麻醉。而人们流传中的“半麻”,则是医学术语中的椎管内麻醉与神经阻滞。所谓全身麻醉即病人意识消失情况下接受手术治疗。而“半麻”则是使手术操作部位和相临近的组织、器官无疼痛之感,但病人神志则处于清醒状态。
麻醉师在国内有了3万人
我国麻醉专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很快,但不平衡。麻醉专业人员的质和量都与国际平均水平相差甚远。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专业人员3万人,包括麻醉主治医师以上的专业人员、麻醉住院医师及麻醉护士。据调查,由于麻醉范围的新药、新技术、新仪器、新的有关知识发展很快,国家已制定了主治医9年以上的继续教育制度,且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临床麻醉发展是必然的,麻醉的科研必然也会得到很大的发展。
进入20世纪50年代,在临床麻醉学发展的基础上,麻醉的工作范围与领域进一步扩展,麻醉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不断充实提高,麻醉操作技术不断改进完善,麻醉学科和专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现代麻醉学的历史不过150年,是医学领域中一个新兴的学科,这门学科是随着医学学科的发展,以及临床工作的需要,集中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以及其他学科的有关理论,应用近代科学技术成果于临床而建立起来的,目前已成为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手术就有风险,麻醉风险因素大致可分为不能改变与能够改变两大类,不能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病人的年龄、手术类型、紧急与否等:能够改变的危险因素主要指术前病人的生理病理状态,即病理_生危险因素,术前是否能调整到最佳状态。现代麻醉技术能最大程度地监测和调控病人的脏器生理功能,但由于麻醉期间出现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麻醉处置失误、药物的相互作用、手术的不良刺激等因素均可导致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麻醉风险可发生在整个围术期的任何时间,若处理不当或不及时,可对病人造成严重不良影响或带来经济损失,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安全。医疗行业面临着对生命安全保障的挑战,其风险程度之高可能位居各行业之首,而麻醉专业处于外科救治中的重要环节。多种因素使其置身于变化和未知状态之中,因此,其风险程度应高于同行业中的其它专业。
麻醉意外,谁来买单?
麻醉意外应是偶然事件,且往往突然发生,然而必有其病理基础和诱发因素。虽然其原因众多,但可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是病人因素,病人是麻醉风险的承受者。病人的年龄、病情的严重程度、病变性质、主要脏器功能状态、潜在疾病以及病人对治疗、操作和各种处理措施的反应等均可影响麻醉的安全性;第二是麻醉因素,麻醉医师在意外和并发症的预防
和处理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医生本人的临床经验、操作技巧、理论知识、工作作风和态度、精神一与情绪、应变能力等均能明显影响对病情的观察和判断水平、处理措施的及时与准确;第三是手术因素,包括手术的危险性、手术时机是否恰当、手术操作问题、医生是否有不良习惯;第四是环境因素,无关问题是否会致使医护人员精力分散。在以上诸多风险原因中,病人因素占83%,手术因素占10%,麻醉因素占4%,术后处理不当占3%,而麻醉风险因素的排位应为:准备不足、选择不当、救治不力、药物过量。另外需要知道的是,选成麻醉死亡的常见原因为:低氧血症、低血容量、低血压、严重心律失常、用药过量、误吸、准备不足、观察不细和处理不当。其中70%为人为因素和机械故障所致,绝大多数应该能够避免发生。
基层医院麻醉安全令人担忧
随着基层医院手术科室业务量的不断拓展及部分患者难以承受大医院的医疗费用,基层医院的手术量随之增加,同时在围手术期麻醉医疗差错事故也呈上升趋势。有资料显示基层医院所占比例在70%以上,令人关注。从资料分析,除部份与患者术前的病情及手术相关外,绝大多数失误与麻醉制度不健全诸多因素有关。
目前大多数基层医院,麻醉科建制并不完善。1987年国家教委、卫生部先后下文将麻醉科定为二级学科,一级-临床科室,但时至今日,麻醉科仍未完全摆脱在医院医技科室的从属地位,更谈不上与其他临床科室共享应有的权益。具体表现在科室资金投入不足,编制不够,人员学历、职称、技术级别普遍偏低等。“以护代医”或没有学历,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员上岗,设备陈旧落后,不配套,品缺乏,甚至连起码的简易麻醉机都没有。许多医院还停留在一根针、一支药的条件下实施麻醉,更谈不上监护设备的使用,仅靠耳听、手摸、眼看等低水平的监护手段,一旦发生异常突变,极易失去抢救的最佳时机,惨痛教训时有发生。即便如此,许多基层医院的麻醉科医生除承担繁重的临床工作外,风险大、地位低处境也常常困惑着他们,也极大地影响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倘若麻醉队伍缺乏稳定性,就更谈不上学科的梯队建设。发生手术医疗差错事故又往往先从麻醉医生查起,甚至背上“冤屈”,心态极易失衡。再者,人们常以手术大小来认定麻醉风险,可麻醉风险并不是以此来决定的,这也就是只有小手术而无小麻醉之说。
麻醉过程,规范代表平安
对于每一个需要手术的患者来说,在麻醉这个过程中,规范就代表平安。为此,记者专门采访到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麻醉科主任卿恩明。卿恩明主任告诉记者,安贞医院麻醉科于1984年4月伴随安贞医院建立就已经成立了,历经多年的发展,现已拥有50名高层次的医、护和技术人员。现在麻醉科在学习先进技术的前提下,配备了现代化层流手术间20个,每个手术间都配有先进的麻醉机及监护系统。2004年麻醉科建立麻醉后恢复室后,至今已收治病人几千例,为术后病人的安全提供了保障。这些也都使得安贞医院麻醉科成为一个人员素质突出、技术设备先进的工作团体,为开展各种手术的麻醉以及提高麻醉安全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 实行多媒体教学
临床麻醉风险极高,操作颇多,实践性很强。它既包含有基础医学各科中有关麻醉的基础理论,又需要有广泛的临床知识和熟练的技术操作。因此临床麻醉教学方式与其他基础课程有很大的不同, 它除了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外,还要求掌握各种操作技能。在临床麻醉教学中,要求教师不仅要从理论上阐明概念,还要以生动、形象的授课方式,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目前多媒体教学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应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教学软件,能够对信息进行多通道统一获取、存储、组织与合成,以计算机为中心,综合处理和控制多媒体信息,并按人的要求以多媒体形式表现出来,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兴趣和认知特点来使用信息,任取图、文、声等信息表现形式。在多媒体教学中,通过合理穿插图片、表格、动画、录象等进行全方位大容量的灌输,给学生以发挥思维想象的空间。
2 抓住重点
强化记忆教学中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对麻醉学发展史进行了概述,强化学生对麻醉学的认识。事实证明这样的授课方法能使学生理解透彻,印象深刻,记忆牢固。教学中我们首先有“量”的考虑,即在规定的学时内尽可能多地向学生传授医学知识信息。当然,这个“量”既要与“学时”,也要与学生接受能力相配、相协调。另一方面,还要有“质”的考虑,在给学生传授足够广度的知识时,还应注意知识深度和学科发展动向。故教材和讲课均要有重点、条理化,便于学生记忆,使学生在较短的学时内了解及掌握较多的知识要点和信息。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反复推敲取舍,使教材精练,反映大纲基本内容及要求[3]。
3 结合病例激发思维
在临床实习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接触具体病例,进行形象化教学,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实践操作技术,但同时也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升华。因此在和学生讲解之前,需要精心挑选几例典型麻醉实例,从麻醉前准备、麻醉过程、术后复苏等方面详细讲解,激发起学生浓厚兴趣。几个有趣、典型的临床实例,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学习气氛,给学生一种振奋的情绪,很快进入状态。比如在学生实习全身麻醉时,举例:有一4岁患儿因眼外伤急诊入院,需要急诊手术,但是幼儿刚吃了东西。针对此病例可以设问,能否进行麻醉?有何禁忌?是保留自主呼吸还是插管全麻?麻醉药如何选择?术前该用什么药?麻醉前应做什么器械准备?这些问题的提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4 搞好手术室内带教
每位学生入科后先由教学组长对日常工作内容进行安排,再由一名高年住院医师或主治医师带教,从进入临床实习的环境了解、术前访视病人、麻醉前准备到麻醉的具体操作和围麻醉期管理、术后送病人和随访病人都由该教师带教,让学生从了解到熟悉再到掌握,放手不放眼,对病人的每一项用药和处理,学生必须征求带教老师的同意才能实施,以确保病人安全。这里特别强调麻醉预案的准备,要求学生在术前访视病人后详细填写记录单中的各项内容,这样一方面可以书面评价老师和学生的带教及学习情况,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科室对临床资料的保存,便于术后存在问题的分析及经验总结。麻醉预案的准备使学生对常用麻醉方法的程序、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及处理有比较深刻的印象。科室每周开展一次教学查房,科室全体医师及进修医师都参加,实习学生由带教老师带领,均必须参加。老师、专家教授们会就院内的一些刚做过手术或正待手术的特殊疑难病例进行讨论、分析,参加者会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提出较好的麻醉方案,总结经验教训。
【参考文献】
Anaesthesia Experience of Controlled Hypotension and Restriction Transfuse During Common Cerebral Surgery
Key words:Controlled hypotensi on;Restriction transfuse;Common cerebral surgery
由于颅脑外科手术向微创发展,对麻醉的要求越来越高,2003年至2004年我院麻醉科开展了普通颅脑外科手术围术期行控制性降压和限制性输液的联合应用,与以往传统麻醉方法相比更合理,术中尽量降低脑血流、颅内压,避免脑水肿,术毕,患者清醒快、气管拔管快。现体会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成人患者100例,男60例,女40例,ASAⅠ级~Ⅱ级,平均年龄(49±27)岁,平均体重(75±25) kg。
1.2 麻醉方法 术前30 min肌肉注射东莨菪碱0.3 mg,麻醉诱导:咪唑安定0.1 mg/kg、芬太尼2 μg/kg、乙托眯酯0.3 mg/kg、卡肌宁0.6 mg/kg,呼吸频率13次/min、吸:呼为1∶2,间断追加芬太尼、卡肌宁、丙泊酚维持。插管后,硝酸甘油5 mg加于5%的葡萄糖100 ml缓慢静脉点滴,常用的初始速度为1 μg/(kg·min),然后缓慢增加,直到降压的预期水平,一般收缩压控制在120 mmHg左右,限制性输液在1 500 ml左右。给予艾司洛尔先静脉注射负荷量:0.5 mg/(kg·min),约1 min,随后静脉点滴维持量:0.05 mg/(kg·min),开始4
min后若疗效理想,则继续维持,若疗效不佳,可重复给予负荷量,并将维持量以0.05 mg/(kg·min)的幅度递增。监测:常规ECG、P、SpO2、NIBP。
2 结果
2.1 降压作用 硝酸甘油平衡降压作用充分满足手术的要求,即使手术时间长,降压时间长也不会出现氰化物中毒现象。
2.2 ECG 97例患者ECG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1例患者表现为阵发性室上速,2例患者表现为非阵发性心动过速,给予β受体阻滞剂艾司洛尔,心率失常程度改善,直至关脑膜时,加快输血输液速度后,心率降至正常。
2.3 并发症 无一例出现脑水肿、球结膜水肿、肺水肿,气管拔管后,无创血氧饱和度95%以上。
3 讨论
3.1 特点 用硝酸甘油控制性降压,它具有相对起效快、持续时间短、无快速耐药性和毒性小的特点,它产生平衡的降压作用,突然发生低血压的危险性很小,通过直接的脑血流,不影响脑耗氧代谢率。由于冠状动脉舒张使冠血流增加,增加心肌氧供[1,2],它效果良好,简便易操作,不用穿刺动脉、中心静脉,为患者降低了费用,同时使脑血流和颅内压降低,脑组织轻微回缩,手术野暴露清晰,有利于术者操作。
3.2 液体量控制 由于限制性输液,术中液体量控制在1 500 ml左右,特别是晶体量的控制,没有更多液体量进入第三间隙,相对降低了患者脑组织、肺组织受损害的概率[3]。手术完毕患者清醒快,拔管快,无创血氧饱和度较高。
3.3 控制心率失常 由于术前禁食、禁水,全身麻醉后全身血管处于扩张状态,手术刺激引起的应激反应[4]、限制性输液,血容量不足,控制性降压都可导致快速心率失常,给予β受体阻滞剂艾司洛尔对症处理后,心律失常得到控制。正是因为艾司洛尔的电生理特性是降低窦房结自律性,降低房室结的传导性,对抗硝酸甘油引起的心动过速,但它较少引起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但上述诸多的因素会不会导致心肌缺血缺氧[5,6]有待进一步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 美詹姆斯·杜克/斯图尔特·G·罗森堡.美国最新临床医学问答麻醉学[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9:698699.
[2] 徐建国,田杰.硝普钠艾司洛尔用于神经外科控制性降压的临床研究[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3,9:521523.
[3] Roger A.mattison 医学博士.开颅术麻醉期间的液体管理,颅骨切开术的麻醉[J].美国最新临床医学问答麻醉学,2002:703704.
麻醉学作为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集内科学、外科学、药理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多学科知识,由于其传统教学方法单一,内容枯燥、难懂,知识点不易掌握,无法进行临床实践等弊端,往往是教员讲得口干舌燥,同学仍一脸茫然,从而失去了学习兴趣,达不到教学要求,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医学生对麻醉学理论的理解与技能的熟练掌握,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不利于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学科的发展。因此,以创新为基点,将素质教育融汇于带教的整个过程,使学员的个性得到张扬,创造性搭建网络化教育平台,整合多种教学资源,深入进行麻醉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为长学制医学生提供良好教学环境,不断提高麻醉学教学质量,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1加强自身及学员的素质教育
高素质的教员队伍是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教员作为素质教育的贯彻执行者,应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和献身国防教育的品质,又要与时俱进追踪本学科的发展前沿,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广泛涉及人文学科知识,才能在教学中引人入胜。在临床操作中,教员要强化规范操作意识及无菌观念,在工作中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工作素质。教员的言传身教较简单的说教式教育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良好的临床行为素质及临床交流能力已成为一个优秀临床工作者的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条件。有关研究表明,其素质高低与临床工作时间长短,无必然相关关系,而与其临床工作初期行为模式的确立密切相关[1]。因此,在实习工作中,对学员临床行为素质的培养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其次,注重学员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不仅要关注每个学员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要注重学员间的团队协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手术顺利进行。既要培养学员的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又要鼓励学员们的进步,使学员有自信心,以激励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改革内容
2.1利用网络及多媒体优势教学
以医院内局域网为基础,宽带为传输手段,更多地应用形象、声音、动画等多媒体技术,向医学生提供多方面、多层次的高水平的教育资源,建立一种高速的网络学习环境。课外学生可以随时上网,通过网络课程中提供的讲课内容、教学大纲、教学计划、难点要点、自检自测习题、音像和图片等素材,选择各自所需强化的知识,并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网络中还提供了英文原声麻醉学相关读物,培养医学生专业英语听力以及提高英语交流能力。同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幻灯、实物标本和自制演示教具,增加学生学习的感性认识,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
将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引入到麻醉学的教学工作中,是我们在教学改革中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一些尝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使一些原本抽象难懂的概念、理论,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动画让学生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前先有感性认识,这便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例如,硬膜外腔穿刺及置管、气管内插管这些麻醉中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在给学生讲述时首先要将与其相关的解剖知识阐述清楚,而解剖知识的讲解单靠教师的口述很难使学生完全理解。运用动画多媒体,让穿刺针或气管导管按照进入人体的顺序“,生动活泼的走一遍”,学生就会对解剖知识和操作原理同时有了深刻的印象。有了感性认识,再有理性认识,这样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2.2互动式病例讨论
采用教师助学、学生自主自测学习以及课外自学读物相结合的方法,打破原有的以教师为主的单一的传授模式,在课堂上通过放映麻醉过程短片,先由学生讲解每一个步骤可能的目的及意义,最后由教师讲解、点评相关知识点,包括解剖、生理、药理适应征及并发症等,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在见习课中,带领学生进入手术室观摩麻醉过程,以临床实例为基础,通过提问和评议相结合的方式,增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以提高学生理论基础和临床实例相结合的能力。
2.3查阅信息
利用网络可以及时获得最新的期刊和专利信息。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课时的限制,没有时间向学生介绍期刊和专利文献,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的兴趣也较小。而互联网上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是网络教学的最大优势,应该及早地让学生学会利用这一资源。学生可以在网上阅读到国外名牌大学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有些在上课时未听懂的知识点,可以通过网上的再学习得以补充。
2.4临床技能模拟训练
充分利用我院临床技能实验室的优势,应用临床真实病例,将气管插管、复苏等内容及技能操作,在模拟人身上进行实际操作训练,每位学生逐一演练,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点评成功或失误原因,给学生以最真实的教学环境,以锻炼其临床技能,弥补技能训练的不足。
3多站式考核的应用
20世纪90年代初就兴起了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诊断学教学中适用的标准化病人(StandardPatient,SP)及临床多站式考核,其在培养临床麻醉医师中亦有可借鉴之处[2]。在教学模式改革的同时,对于学生的考核办法也应根据要求进行相应的调整。麻醉学可以借助标准化病人和临床多站式考核的方法对医学生进行各方面的综合考核。在考站建设工作中,首先应完成标准化病人(SP)的选拔。合格的SP应具备的条件是:①能表演并描述出各种常见手术病人所具有的症状、表情及发病经过,例如急性胆囊炎或急性阑尾炎所具有的不同部位和不同性质的腹痛;胸部损伤或自发性气胸所表现出的气短、呼吸困难。同时利用化妆技术将病人的一些体征如大汗淋漓、紫绀等生动的表现出来,使SP的表现尽可能的逼真。②SP通过正规培训后,能对学生的诊断过程提出反馈性的意见。例如,学生在问诊中是否运用了不恰当的诱导式或启发式询问,在体检中叩诊及触诊的手法是否正确等。这些反馈信息既有利于学生本人的学习进步,也为教师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4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长学制医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通过对4届长学制医学生有关麻醉学课程的问卷调查结果、教学质量评估结果、以及考试成绩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学生对麻醉学课程的教学方法的改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此项改革对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改进学习方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学生尤其对利用临床模拟人进行技能训练表示高度兴趣,并期待更高质量课程的实施。与此同时,无论是对麻醉学课程授课质量的评价,还是对学生考试成绩的分析,都充分显示出改革后的教学方法较传统教学方法的优越性。实践证明,麻醉学课程多种教学方法的实施,不仅再次推动了临床网络教学改革的全面铺开,而且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改革、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学质量的提高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 R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0(c)-0120-02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是临床医学中一项比较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多见于老年患者。目前,临床医学中认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是以神经系统老化为基础,受到外界因素如麻醉和手术等的所诱发的或者加重的一种退行性改变,发病机制为不同因素的综合作用[1]。2012年6月―2013年8月该院对30例老年髋关节置换者术前应用多巴胺进行麻醉,有效减少了患者术后认知障碍,具有较好效果,现整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60例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为67~95岁,平均年龄为81岁,体重为50~71 kg,平均体重为60.5kg;对照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为68~96岁,平均年龄为82岁,体重为51~72 kg,平均体重为61.5 kg。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体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排除标准
所有患者经检查,均未发生明显的肝肾异常,并无严重的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且未发现精神疾病史和神经系统疾病史患者。60例患者听力和视力均正常,无明显异常。
1.3 方法
术前,医护人员应对患者一般情况和各项实验室检查情况进行全面了解,患者应禁食8 h,并禁水6 h。进入手术室后,可给予患者吸氧支持,并对患者各项指标进行常规监测,于患者右侧桡动脉进行穿刺,并监测有创动脉压(IBP)。
两组患者麻醉方式均选择硬膜外麻醉,观察组穿刺位置为L2~L3椎间隙,对照组穿刺位置为L1~L2间隙,与患者硬膜外腔实现药物注射,为10~12 mL的混合液,主要成分为2%利多卡因与0.75%左旋布比卡因。5 min麻醉平面出现后,观察组给予2~9 μg/(kg・min)多巴胺持续静脉泵注;对照组于患者实施麻醉前10 min,开始进行静脉泵入15 μmg(kg・h)尼莫地平,直至手术结束。
1.4 观察指标
分别记录患者麻醉前、麻醉平面固定胡、手术中和手术结束4个时间段的MAP、SpO2与HR的数值变化情况,并应用MMSE评分(不知情医师)对患者术前第1天、术后第1天、第3天和第7天的认知功能进行判断。
1.5 疗效判定
选择同一工作人员分别记录患者术前第1天、术后第1天、第3天和第7天的认知功能,对患者认知功能的测定,可应用MMSE评分术(不知情医师),如相对于术前减少2分或者减少超过2分,则认定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2]。
1.6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
2.2 患者认知障碍程度分析
3 讨论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主要是指术前无精神障碍患者,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术后出现的一种急性精神紊乱综合征,是因大脑功能紊乱数天内造成的,具有可逆性和波动性特点,患者出现紊乱的内容有很多,包括意识、精神运动行为、记忆、睡眠、认知和定向等。根据相关调查研究资料显示,老年患者术后精神障碍发生率比较高,总发生率为17.89%。老年患者具有较高的认知程度障碍疾病发生率,目前,临床医学中对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具有不同的意见。老年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术前疾病、手术因素、麻醉因素和基因等[3]。随着患者年龄的不断增长,老年患者的脑组织会逐渐出现萎缩现象,生理功能也会逐渐出现减退,认知功能也逐渐下降。通常情况下,老年患者会伴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等疾病,很容易并发心脑血管病变,特别是糖尿病患者会存在代谢紊乱现象。在低血压、手术、应激和创伤等情况下,很容易损伤大脑。手术因素也是造成患者认知障碍的一项关键因素,是出现认知障碍的诱因。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应用的物,包括术前用药、镇静药和吸入等,术中血压变化和术中过度通气、低氧等,都有可能引发认知障碍[4]。尼莫地平是一种双氧吡啶类钙拮抗剂,很容易通过血脑屏障,对神经细胞和脑血管细胞等具有作用,可选择性扩张脑血管,未发生盗血现象,增加脑血流的同时,不会增加脑代谢[5]。
对老年髋关节置换者术后应用尼莫地平进行治疗,可有效降低红血球脆性,减少血液粘稠度,并对血小板的聚集进行有效抑制,并可具有较高选择性的对神经元的钙离子通道和脑血管进行阻断。对外周血管的作用比较小,对血压的影响也比较小。因此,尼莫地平可有效改善患者脑血流,保护神经元,对抑郁进行抵抗,可对患者学习和记忆功能进行有效改善。根据相关资料研究显示,应用尼莫地平可有效建强患者脑缺血和再灌注损伤后产生的血管周围炎症反应,包括胶质细胞的增生,可对脂质过氧化反应进行抑制,有效改善患者认知功能[6]。临床医学研究证明,尼莫地平可有效延缓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展,并降低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因此证明,尼莫地平可有效防治老年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术后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原因和机制,目前临床医学中还没有完全明确,存在的差异比较大。部分学者认为造成患者术后出现认知障碍的重要诱因包括低血容量、脑灌注不足和低血压等。而应用多巴胺持续静脉泵入,可有效平稳麻醉引起的低血压,保证本身对低血压耐受较差老年患者其他重要脏器的血供。多巴胺是一种非选择性的直接和间接肾上腺素能激动药,保持2~5 μg/(kg・min)的静脉泵注速度,可激动多巴胺受体,增加患者肾和肠系膜的血流,可增加前负荷和回心血量。保持5~10 μg/(kg・min)的速度,可掩盖多巴胺受体效应,保证多巴胺受体兴奋,促进利尿[7-8]。由此可知,对老龄髋关节置换者术前应用多巴胺,具有较好疗效,可改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及患者的经济负担。
综上所述, 在老年髋关节置换者手术过程中,应用多巴胺可有效减少对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孙海峰,刘佩蓉,刁枢.不同剂量尼莫地平对老年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和脑氧代谢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0,26(4):322-323.
[2] 高晶,吕国义. 不同剂量盐酸戊乙奎醚对老年病人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2,32(10):1192-1193.
[3] 程海波.高压氧对颅脑外伤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6):140-141.
[4] 夏乐彬,汪赛妮.全麻合并腰-硬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4(26):12-13.
[5] 贺纯静,聂浩雄,郭春芮,等.氟比洛芬酯术后镇痛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3,29(1):13-14.
[6] 孟瑞霞,王培山,李岩.尼莫地平对高龄髋关节置换患者认知功能影响[J].医药论坛杂志,2010,31(2):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