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2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商务英语专业概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对于商务英语,很多人会有疑问,商务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的分支,历史不过40年,为何现在商务英语专业“遍地开花”,在全国近1100所高职院校中,450多所开办有商务英语专业,仅安徽省内就有78所高职院校有商务英语专业。有人形容商务英语专业是“万金油”,毕业后的工作种类繁多,可以进外企,当老师,做翻译,做外贸。甚至进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和IT领域,只要与商务有关的都是“专业对口”的工作。但“万金油”专业也是一个比较容易被他人取代的专业。试想如果一名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法律专业的学生,如果掌握了流利的外语,那英语专业的同学就弱势了。本文就借助SWOT分析理论对商务英语专业做一个简要的分析,以此增加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关于SWOT分析理论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哈佛商学院的K·J·安德鲁斯教授于1971年在其《公司战略概念》一书中提出的,是一种能够比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按照企业竞争战略的完整概念,战略应是一个企业“能够做的”(即组织的强项和弱项)和“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机组合。利用这种方法可以从中找出对自己有利的、值得发扬的因素,以及对自己不利的、需要回避的东西,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并明确以后的发展方向,有利于领导者和管理者做出较正确的决策和规划,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分析方法开始运用在其他领域。对商务英语专业进行SWOT分析,目的在于分析此专业具有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机会和威胁,从而能够发挥优势、克服劣势、利用机遇、化解威胁,使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能够成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二、商务英语专业的SWOT分析
(一)商务英语专业的优势
1.语言优势。从商务英语专业本身的课程设置来看,与英语有关的课程有:大学英语精读、泛读,大学英语听力、口语,英语写作,翻译理论与实务,英美国家概况等,这样的课程设置能有效地从听、说、读、写、译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技能,使其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
2.商务优势。除了与英语有关的课程之外,与商务有关的课程有:基础会计、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市场营销、商务谈判、商务函电、西方经济学、外贸单证理论与实务、经济法、现代管理、公共关系等,这些课程涉及管理、贸易、法律、财会等商务活动,通过这些大量的商务知识和商务技能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有关商务的各个方面,掌握一定的商务理论及其相关知识,为将来的对外交往打下基础。
此外,商务英语专业还开设了第二语言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本专业学生的语言功底。因此,“英语相关课程+商务相关课程+第二语言”这种模式就构成了商务英语专业的语言优势和商务优势。
(二)商务英语专业的弱势
“博而不精”犹如“阿基里斯的脚踵”是商务英语的弱势所在。从商务英语的课程设置来看,“商务加英语”是其特色,打好英语基础的同时学习有关的商务知识。但这本身就造成了“两者兼顾但两者都不精的”结果。所以结果往往是学生英语没学好商务也没学好。
(三)商务英语专业的机会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入世以来,世界范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外资、外贸企业如雨后春笋,数量越来越多。同时,随着国内企业向国外进军步伐的加快,国内企业在国外的投资也迅速增长。在这种国际大背景下,商务英语人才,尤其是既熟悉国际商贸规则,又能熟练运用英语进行国际商贸交流和商贸业务实践的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人才,以其“商务加英语”的特色成为他们的首选,其需求量逐年上升。英语技能与商务知识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为商务英语专业提供了双向保证,因此在就业的问题上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既可以从事与英语相关的工作,又可以从事与商务相关的工作,更可以从事要求两者都具备的工作。比如:外销员、报关员、商务秘书、现场翻译和管理等工作。
社会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大动力。当前,现代化建设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更强劲的需求,这是职业教育面临的最大机遇,也是商务英语专业的最大机遇。
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特点
商务英语专业到底要培养什么人才?比较一致的说法是“复合型人才”。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用人单位的招聘广告要求应聘者“英语某级,电脑某级,专(本)科学历,精通商务管理,有一定的公关能力”、“精通国际商务关系和运作程序,有较高的汉语知识和外语水平,并能熟练地操作电脑、使用网络”等等,这可以说是对当代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的基本界定。因此,一般本专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既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又掌握国际商务基本知识和技能,会计算机操作,能进行国际经贸交流与合作的应用型人才。程同春教授在《国际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研究》一文中对国际商务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与技能素质要求作出了具体的描述,即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和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需求,对国际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毕业生应是外语与国际商务两门学科有机融合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即英语+国际商务。具体而言就是:(1)具有英语和国际商务的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2)具有较强的英语和国际商务知识应用能力,能熟练地运用各种知识与技能正确分析、处理和解决国际经贸工作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总体技能素质要求是:(1)能听懂有关国际经贸的英语报道、报告和国外商人的英语洽谈。(2)能用英语讨论国际商务的专业问题,能用英语介绍国内外经贸动态,能进行熟练、流利的涉及对外经贸活动各种环节的商务英语洽谈。(3)能阅读国内外经贸报刊的英语文章、经贸法规、商务文件与外商的来函来电。(4)能用英语撰写正确、地道的商务报告与各种涉外商务函电。(5)能准确、清楚地进行有关国际经贸方面各种题材与各种活动的英汉、汉英口译与笔译。
无论是一般院校制定的粗略的培养目标,还是程同春教授对国际商务英语教学的具体描述,都反映了课程结构应与人才所具备的素质结构相适应,使学生达到国际通用型商务英语人才的要求。
商务英语本身具有跨学科的复杂性,培养的是“英语+国际商务”的复合型人才。商务英语专业的结构是“英语+专业”,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应该既重视语言和技能,又重视商务专业内容,两个元素缺一不可。英国的尼克·布里格BriegerNick设定的商务英语范围包括三个主要板块:(1)语言知识;(2)沟通技能;(3)专业内容。在专业内容中,对“商务”一词的内容要有所界定。由于“商务”一词包括众多含义,以致许多人认为商务英语专业培养出来的人应该是懂经济、贸易、法律、营销、金融、财务、管理甚至保险的“复合型人才”。然而,教学实践证明,几年的大学教育要造就这种全能型的“复合型人才”是不现实的。可以参考另外一种提法,将商务英语细分为一般商务用途英语与特殊商务用途英语两类。以训练语言或商务技能为主的一般商务用途英语的设置可以是比较固定的,涉及专业内容的特殊商务用途英语的设置应该是有限的、动态的。有限即体现“专”字,不能与“商务”沾边的内容都包括,各院校应根据实际情况,较系统地精选一至两个方向;动态则是指选择的方向可以有所不同,可以选择国际贸易,可以选择营销,也可以选择人力资源、电子商务等,各个学校应根据各自具体的培养目标选择不同的课程侧重点。
课程设置的基本架构与内容
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源于《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大纲》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应该培养具有扎实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文化知识并能熟练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商务英语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在我国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中,语言知识与商务知识都十分重要。语言与商务两个元素的学习融为一体,是解决问题的较好方式。在基于商务内容的语言教学当中,商务专业内容是主线,英语是媒介,教学的目的是融商务学习与语言学习为一体。因此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体现如下原则:突出学科主干,注重能力培养,提倡个性发展,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提高综合素质。根据该原则,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可按照“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环节”四大板块构建。高职高专院校自身的生源结构与市场人才培养战略决定了课程设置应该向职业性倾斜,突出“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商务学科知识+商务操作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对基础与应用、理论与实践、选修与必修等课程进行优化组合,确保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具有多专多能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
商务英语作为专业英语课程,即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的一个分支,其课程设计可参照PeterStrevens对ESP教学提出的定义,即四个根本特点(absolutecharacteristics)和两个可变特点(variablecharacteristics)。四个根本特点是:(1)课程设置必须满足学习者的特别要求;(2)课程必须在内容(主题和论题)上与某些特定的学科、职业以及活动有关;(3)重点应放在努力使词法、词汇、篇章结构与那些特定的活动相适应的语言运用上;(4)必须与EGP(EnglishforGeneralPurposes)形成鲜明的对照。两个可变特点是:(1)可以只限于某一种语言技能的培养;(2)可以根据任何一种教学法进行教学。
目前,各高等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主要有商务英语综合技能、商务英语泛读、商务英语听力、商务英语口语、商务英语视听、商务英语写作、外贸英语函电、商务英语谈判、剑桥商务英语、商务英语口笔译等。经贸知识课程主要有市场营销、西方经济学、国际金融、企业管理、WTO与国际惯例、国际贸易与进出口实务、国际结算与支付、电子商务、国际商务谈判、统计学等。文化背景知识课程主要有英美文化概况、经济地理、公共关系学、文化比较等。这样的课程体系改变了过去完全按学科与专业设置课程的做法,突出了能力与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拓宽了文化与经贸知识的基础。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课程交叉重复,分化有余、综合不足,缺乏理论依据,未能充分体现新的教育思想和新的人才素质观等。
高职高专商务英语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完成这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认真研究与运用科学的教学设计原理和方法,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体现鲜明的专业特色,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与完善。
参考文献:
[1]程同春,程欣.国际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研究[J].中国教育与教学,2006,(2):1-4.
[2]Brieger,N.TeachingBusinessEnglishHandbook[M].York:YorkAssociates,1997.
Abstract: Business English is an outcome of mutual infiltration and merger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nglish. This paper focuses in curriculum settings for business English major merging multidisciplinary content such as commerce and trade and English into an integral whole, it presents current situation of curriculum settings for business English major, then sets forth some sensible suggestions to business English major’s curriculum settings by adjusting the propor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business courses, constructing the course module of business English major, arranging scientifically class hour of curriculum every term and its establishing order etc based on practice and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Key words: Business English curriculum settings compound talents
一、商务英语专业的内涵及其培养目标
商务英语是从事或将要从事商务行业的人在商务环境中应用的英语,它是国际商务与英语语言两门学科相互渗透和融合的产物,隶属于专门用途英语。商务英语曾几易其名(外贸英语、商贸英语、经贸英语、财经英语、国际商务英语等),其专业亦经历了从“外贸英语函电”一门课到涉及国际商务各个领域,包括语言学、贸易经济学等一系列课程组成的一个专业学科的发展过程。它不是纯英语专业,不是纯商务专业,也不是商务和英语的简单相加,而是它们的有机结合。
对于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教育部2000年出台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已给出了明确的定位,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英语语言基础扎实,具有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具备基本的商务与文秘知识和业务能力,知识面宽,具有创新精神,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面向经贸、外事、涉外企业、跨国公司、教育等行业,能从事国际商务策划、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市场营销、高级商务翻译、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培养目标是通过具体的课程设置来体现的。现行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模式主要有四种:
1.有商务特色的英语专业模式,即:在传统英语课程里附加少量的商务知识课程。多数办学单位属于这种模式。
2.英语语言与商务英语并重模式,即:在英语专业的语言应用课程和文化课程之外设置一系列商务英语课程。
3.英语语言与商务知识并行模式,即:在英语专业课程之外单设汉语商科课程。
4.全英双专业模式。这种模式符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但对学生要求高, 学生负担重。
这四种模式各有利弊,高校应根据学生的层次和师资水平,结合区域人才需求特点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优化课程设置,因校制宜,兼收并蓄。
三、建立科学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体系
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就需要有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课程设置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成败。本人在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建议:
1.调整英语和商务课程比例,促进英语和商务的有机融合。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既要学习外语,又要学习商务专业知识,两者不可或缺。外语技能课与专业知识课之间的比例应该怎样调配才算合理?根据统计,英国各高校外语专业知识课程与语言技能课程的最低比例为5:4 ,反观我国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语言技能课程占绝大部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规定语言技能课要占总学时比例的67% ,专业知识课程仅占15% ,相比之下,我们的专业知识课程明显不足,这样必然导致学生专业特色不明显, 就业定位尴尬等各种问题。笔者认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掌握基本外语技能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商务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专业思维和应用的能力,将语言技能课与专业知识课的比例提高到5:3,条件允许的外语外贸大学可以提高到5:4,从而达到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
2.构建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模块,确定各模块主打核心课程。通过调查江西省四所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发现其课程设置虽各有所差别,但总体设置的模块具有相似性。在此基础上,笔者进行归纳后将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划分为六大模块:公共必修课、基础英语必修课、商务英语必修课、商务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实践性课程等。
⑴公共必修课。主要包括全校性开设的课程,如:思品、世界历史、现代汉语、体育、计算机等,公共课看似与专业无必然联系, 但他们的开设却保证了我们所培养的人才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这类课程2/3在大一开设、1/3在大二开设,占总学时比例约16%,占总学分比例约15%。
⑵基础英语必修课。这类课程主要包括传统英语专业的英语语言课程,核心课程有:综合英语、英语泛读、口语、听力、语法、翻译等。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听、说、读、写、译五大基本技能和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商务英语打好扎实的基础。这类课程主要在大一、大二开设,但口语课最好能贯穿于整个本专科教育阶段,此类课程占总学时比例约16%,占总学分比例约16%。
⑶商务英语必修课。这类课程属于应用语言学范畴,其实质是根据国际贸易的需要把通用英语进行选择与深化,目的是教授与商务有关的英语语言表达,旨在发展学生的商务英语运用能力。核心课程有:商务英语、外贸函电、商务英语会话、商务英语写作与翻译等,要求全英文授课,这类课程3/4在大二、大三开设,1/4在大四上学期开设,占总学时比例约18%,占总学分比例约20%。
⑷商务专业必修课。这类课程涉及国际商务的各个具体领域,具有明显的专业特征,注重商务沟通能力与商务运作能力的培养。核心课程有: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单证制作、国际商法、国际金融、报关实务、国际营销学、商务谈判等。这类课程有一半为短线课程,一半为中线课程,开设周期为一至两个学期,每周2~4 学时。这类课程2/3基本在大二、大三开设,占总学时比例约28%,占总学分比例约27%。有条件的院校可实行双语授课。
⑸选修课。包括公共和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推荐学生选修高等数学,因高年级的商务专业课对数学基础要求较高;专业选修课推荐学生选修英美概况、英美文化导读、商务礼仪、财务管理、公共关系等文化背景知识课程。每个学期任选1-2门,学生至少要选7门,占总学时比例约12%,占总学分比例约10%。
⑹实践性课程。这类课程是针对语言基础和专业知识的应用和实践需求所开设的,包括课内外实训和校内外实践。可采取完全开放式教学,课堂上练习各种情景模拟,单证制作,课外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毕业实习等实践活动。笔者建议将一系列英语语言和商务专业方面的资格证书考试纳入其中。比如:鼓励学生在大二参加剑桥商务英语证书考试(BEC),在大三参加单证员和外销员资格证书考试,在大四参加报关员考试等,学校也应相应配合学生的考试而开设一系列此类课程。实践性课程占总学时比例约10%,占总学分比例约12%。
3.合理制定各学期课程学时,科学安排专业课程开设顺序。目前,从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学时安排来看,大一期间学时偏少,固然有利于新生适应大学生活,但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学生放松学习,不利于自主学习意识和良好学风的培养。同时,大一进入大二时学时增幅过大,增大了学生适应专业课程的难度,影响专业知识的学习效果。针对学期之间学时安排不合理问题,应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科学地分配学时学分,专业课程开设既不能过早也不能过迟并避免密集开设,《国际贸易》等简单理论课可在大一下学期开设,每周2节课,2个学分;《国际贸易实务》等重要实践课可从大二开始,开设两个学期,每周3节课,4个学分;《国际金融》等较复杂理论课可在大三开设,每周3节课,2个学分;商务英语类课程应从大二开始开设,《外贸英语函电》等重要的核心课应开设两个学期,每周3节,4个学分。总的原则就是:大一、大二主修英语语言类课程,大三、大四重点修学商务类课程,尤其要注意的是,专业课程开设顺序一定要符合专业知识学习的规律和专业知识体系构建的需要,这也是专业课程设置的重要内容之一,比如《国际贸易实务》课就必须开设在《外贸英语函电》课之前,学生只有先学完具体的国际贸易流程知识后,才能学习外贸英语函电知识,然后,再学习《商务英语会话》、《单证制作》等相关课程,否则就会本末倒置,严重影响学习效果。
4.改革商务英语课程内容,注重融合与渗透。我国诸多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中,除了英语语言技能课占相当大比重外还有许多人文学科的内容, 而商务专业课比例偏低。笔者建议商务英语专业应从偏重语言学习转向专注于商务专业学习,增加更多更新的专业课程。要精选专业课程内容,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课程之间的融合和学科之间的渗透,解决专业设置与教学效果不对称的问题,以商务英语教程替代传统的综合英语;以商务英语泛读替代英语泛读;以模拟商务流程各个环节的商务会话课替代普通的英语口语课;以商务英语写作代替英语写作等等,这样既可以不削弱英语语言的学习,又可以尽可能多地接触商务知识, 增加商务英语的训练时间,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商务英语运用能力。
5.宏观与微观并举,理论与实践并重。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很容易出现偏差,从研究方向看,重外贸轻外语或重外语轻外贸,关注平衡的少,这就导致很多学校为了迎合招生而仓促设置新专业,忽略了课程的科学设置和教师力量的配比,实效与预期形成巨大反差;从研究内容看,重教学方法轻课程设置,关注微观的多,忽略了宏观,重视了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忽视了对教学管理体系的探索;从研究结构看,一些职业院校重实践操作轻理论积淀,实用性占主导地位,影响了教学的整体水平和学生知识面的全面发展,从表面上看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而深层次的后劲不足问题必定会显现出来。而一些综合性院校重理论积淀而轻实践操作,造成教学与就业脱节;从研究主体看,职业院校的多,综合院校的少;另外,商务英语专业的外语课程大多只涉及英语一种,外语种类单一,该专业的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可能运用到更多的语种,同时,我们的调查也反映,多数同学希望学习到俄、德、法、日等多种外语知识。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一定要遵循宏观与微观并举,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科学设置理论课程的同时,适当增加实践课的场所及课时,真正做到课内学习和课外应用相结合,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以及高校的招生效率,解决教学与就业脱节的问题。通过对课程的科学设置,使学生既具有较好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又具备较强的国际商务运作能力,从而实现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省级立项课题“外贸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与学科渗透”( JXJG-O7-17-21)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1]赵应吉:《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商场现代化》,2007.3。
毕业时间(人数、比例)2001(23人)2002(75人)2003(128人)2004(120人)研究生(包括留学)2人(8.7%)7人(9.33%)17人(13.28%)22人(18.33%)英语教师7人(30.43%)26人(34.67%)44人(34.38%)25人(20.83%)其他14人(60.87%)42人(56%)67人(52.34%)73人(60.83%)
二、商务英语课程体系设置的指导思想商务英语课程体系设置的指导思想源于《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大纲》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应该培养具有扎实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文化知识并能熟练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为了达到21世纪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大纲》将4年的英语专业课程分为三大模块,即英语专业技能课、英语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知识课。英语专业技能课是指英语技能的综合训练和单项训练课,英语专业知识课是有关英语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课程。《大纲》中的复合型人才指基本功扎实、知识面广、适应性强的通才,而不可能是样样精专、千人一面的全才。外语专业院校、对外贸易大学、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理工科大学的外语专业所培养的对象,知识能力结构各有侧重,这是目标设定的差异;而且,由于师资设备条件、生源水平、地区差别等限定因素,各校还实际存在着教学操作和目标达成度上的差异。这种双重层面的差异很大程度体现在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因此,在考虑商务英语课程体系设置的时候,应把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于对学科交叉、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综合素质培养。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辅以较大强度的专业基础知识,使学生具有较全面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向社会各行各业输送研究型、实用型两大类型人才。三、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的内容商务英语涉及商务和英语两个概念,因此对商务英语的界定和定位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它也成为每一届全国国际商务英语研讨会争论的焦点。表2是第六届全国国际商务英语研讨会(2004年10月23-24日在湖南大学举行)对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的总结,由此可见,各校虽然都用了商务英语这个名称,但开设的课程差别很大。张佐成特别指出(2004,4),“目前,国内在商务英语教学和科研中有一种偏向,即使用英语作为授课或阅读语言,系统讲授和学习商务学科知识。这实际上是在朝‘英语商务’的方向发展”。表2 商务英语教学模式与相关因素的相关度相关因素模式商科专业(汉语授课)商科或其它专业+少量商英课程商科或其它主修+商英辅修商英专业(专业课用英语)商英主修+其它辅修双学位(商英+其它)学生的英语基础无关低-中中高高高对英语的兴趣和天资无关低-中中高高高就业对商英能力的要求无关低中高高高教师的英语水平无关低-中中高高高教师的专业水平高高高高中高原版专业教材的必要性无关中-低中高中中
商务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purposes)的一个分支(Hutchison&W aters,2002),是一种与商科专业跨学科的应用语言,它的教学中心依然是商务的英语,而不是商务学科知识本身,“因此它是英语基础教学的扩大和延续,是从基础英语能力的培养向英语应用技能培养的过渡,也是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刘法公,2003)。把商务英语课程开设在英语专业,其重点还应强调英语专业的人文性及其英语专业知识及技能。因此,我们赞成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的内容涵盖以下三方面内容: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商务操作技能+商务学科知识(张佐成,2004:6)。四、重庆大学英语专业本科高年级阶段建立商务英语课程体系我们在商务英语课程体系设计时做过大量调研和分析。一是学习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二是做了问卷调查(吴娅等,2004)。通过对在校生的调查了解他们的学习目的、需求以及对现有课程、教材及教师和教学方法的意见及要求;往届毕业生的反馈意见既是对开设商务英语课程的实际应用效果的检验与反思,又能提供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有利于修改现有课程;用人单位对于商务知识和英语语言能力的需求分析调查则有助于提高我们对目标需求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三是在网上调研了对外经贸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南京大学和湖南大学等院校的有关课程设置。四是考虑了重庆大学自身的办学条件,特别是外语学院的师资力量,我们提出在重庆大学英语专业本科高年级阶段建立商务英语课程体系。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于英语专业二年级下期结束时通过口笔试方式挑选出优秀学生,组成商务英语方向班,在三、四年级相应减少传统的英语专业课程,如单纯的口语与阅读课不开设,而是增加商务技能课程;如开设商务谈判、商务沟通、商务函电、商务英语阅读等课程;增加商务及管理专业知识的课程,如工商导论、现代企业管理、跨文化交际、市场营销管理、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国际金融、广告策划等等。本方向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英语知识和技能,掌握广泛的经济管理、国际商务贸易基础理论,能在商务英语教学、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外交等领域发挥作用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初级阶段达到国家专业英语四级水平,熟练掌握听说读写技能。高级阶段达到国家英语专业八级水平,具备一定英语文学修养和扎实商务英语听说读写译的技能和较广泛和全面的商务知识。再者,自国家教委从2002年实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以来,我国高中学生的英语整体水平已按照新标准要求有了明显进步,大学新生的英语水平应提高了很多,由此可把有关英语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专业知识课程,如“英美概况”、“英美文学导论”、“英语语言学导论”、“西方文化入门”等调整在基础阶段(一、二年级)完成,并增加诸如“中国传统文化”之类的课程,我们以前的课程更多考虑的是吸收有益的西方文化,而忽略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系统了解,而《大纲》(2000)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育目标,培养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以适应日益广泛的国际交流需要。
参考文献
[1]HUTCH ISON TOM,WATERS ALAN.English for SpecificPurpos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2tion Press,2002.
[2]陈勇,肖云南.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理念及教学目标确立问题[A].商务英语理论与实践[C].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
[3]刘法公.论基础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关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21-24.
4]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5]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引言
随着国际贸易和交流的日趋频繁,社会对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 王立非指出:“中国经济国际化面临人才短缺的巨大挑战,企业走出去急需大批通晓海外投资、法律、财务、贸易、资产管理、运营管理、市场营销、公共关系以及文化融合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为应对这一趋势,教育部于2007年正式批准设立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专业代码050262,截止2016年,共有293所高校设立了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商务英语也成为与英语、翻译平行的三大英语类专业之一。
2.商务英语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综述
商务英语在国外经历了从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到BE (Business English)的发展过程,其学科定位和专业特色日益突出。在英美等国家的大学,语言本身占有优势,据调查,商务英语课程设置主要是“经、管、法”类课程,开设比例较高的有: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法律等专业基础课程,课程细分程度非常高。非英语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则是“商务+外语”二者兼顾。“商学院和大学商科普遍开设的课程就是商务英语,与其相关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课程也在一些院校开设”。
国内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研究经历了几个阶段,最初商务英语属于英语专业下的一个方向,基础阶段主要教授英语语言共核,开设听说读写分项技能训练课程,高年级再讲授与某专业有关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其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引入了全英仿商科教学模式,他们用英语教授英语学生商务课程并要求学生用英语做商务作业,把英语习得作为其副产品。他们的做法是“适当减少英语课程学时数,同时坚持方向课程的全英教学,采用先进的原版教材,直接学习国际通行的理论和规则”;2007年,商务英语专业正式被确认作为外国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与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等学科交叉产生的新学科,主要培养精通外语和商务的国际化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其中基础阶段着重打好英语基础,高年级在继续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重点提高商务专业知识。
3.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一所位于山东的独立学院,2013年开始招收首届商务英语本科生,现共有四个年级学生约150人。商务英语专业学科基础课包含商务综合英语、高级商务英语、语音、语法、商英阅读、商英口语、商英视听、英语国家概况、会计学、同声传译、国际贸易单证等。专业核心课程则包括商英翻译、商务函电、管理学、电子商务、国际商法、跨文化交际、经济学、商英口译和国际金融等。总的开课原则是:综英、视听、阅读、口语等基础课程在低年级阶段开设,目的是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商务英语基础,为下一阶段的商务知识做准备;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商法、国际贸易实务、跨文化交际等课程在高年级开设,目的是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商务知识,培养他们在商务环境下熟练运用英语的能力。通过实践教学情况来看,大一新生在入学时要选择专业:英语或者商务英语,很多学生选择商务英语专业是因为自己本来的英语基础就不好,商务英语侧重商务知识,对英语要求不高。殊不知商务英语专业同样需要非常扎实的基本功,因此很多学生对于商务英语的接受程度明显较慢,认为商务术语多,专业课文生涩难懂。另一方面学生对于原有的课程设置并不满意,他们认为从大一下学期或者大二上学期就要开始商务英语的学,并愿意更早接触专业课,因为大一大二精力比较充沛,可以多花时间在学习上,到了大三大四,就要想着就业或考研,没有心思去学习了。因此我们适当修改了一下课程设置,把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法、会计学基础这样的课程提到了大二或者大三上学期,更好的满足同学们的需求。
商务英语专业由于开设的时间短,教材的选择成为一大难题。最初我们在选择教材时,更倾向于选择英文原版教材进行商务英语教学,理由是原版教材有助于学习纯正的英语,理论的权威性也比较强,更能与国际前沿接轨;但经过调查显示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更喜欢用中英文对照版本的专业教材,认为只有教材提供与课文对应的中文翻译,才能更好的理解长句、段落结构以及商务知识,同时对于一些较难的术语,应有相应的注释,这样才对他们的学习有帮助。我们也根据学生的要求,再选择教材时尽量找中英文对照的版本,难度上符合学生水平的教材。
4.结语
通过探索独立学院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我们设置课程时应该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同时也应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不跟风,不盲从。高等教育不只培养科研人才,也需培养大批生产、管理、服务等实用人才。因此独立学院在制定专业课程时,不应该照搬照抄其他学校的课程设置情况,而应该找准自己的特色,走符合自己学校和专业的办学之路。
【参考文献】
[1]蔡芸.英语本科毕业生素质要求调查报告[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 (1)
[2]窦卫霖.对大学本科商务英语课程的比较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