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2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农业技术改造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由于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对于实现我国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探索21世纪我国农业发展的新的途径,迎接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到来,促进我国农业发展上一个新的台阶具有积极意义。我国各地政府予以十分重视和支持,将其列入本地经济和农业发展规划,并筹集和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开发建设。预计在未来五至十年内我国农业现代建设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将有大量高新技术成果进入农业领域,通过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示范、推广而达到产业化规模。
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渗透理论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就是使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领域的产前、产中、产后阶段迅速地渗透和扩散,使高新技术不断地渗透到传统农业领域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关联产业,从而造成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农业科技产业不断出现,农业关联产业不断扩大,形成和构建一个全新的现代农业产业链条,如图1所示。
图1 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渗透理论示意图
项目管理是国民经济中许多经济组织和科研组织需要用到的管理手段。在理论上项目管理专家把上世纪80年代之前的项目管理称为传统的项目管理,80年代以后为现代项目管理。传统项目管理主要包括范围管理、时间管理、费用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四个方面,这一阶段项目管理主要应用于国防科研、建筑工程等领域,致力于预算、规划和达到特定目标的小范围活动。现代项目管理在传统项目管理基础上增加了质量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和综合管理五个方面的内容,项目管理的应用也逐渐扩展到制造、金融、电信、软件开发等许多行业,国外许多大公司投入大量时间和资金及培训来提高项目管理能力。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华罗庚教授等数学家在全国推广统筹法开始了项目管理的研究与应用,20世纪80年代中建筑工程项目实行招标承包制初步形成了建筑市场和工程项目管理模式,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我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研究工作。在我国的项目管理体系内,理论核心包括了项目管理的概念、观点、原理及与项目环境和管理行为有关的内容,诸如领导、权利、成员及组织的目标等,这些基本的内容与农业技术经济学有密不可分的学科与应用联系。项目是一个特殊的将被完成的有限任务,它是在一定时间内,满足一系列特定目标的多项相关工作的总称。项目管理是以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法,通过一个临时性的专门的柔性组织,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项目目标的综合协调与优化。农业技术经济学是一门技术科学与经济科学相交叉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农业技术进步中的技术经济关系。农业技术经济学以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特别是以技术经济效益原理为主线,对农业技术进步的现象和特点进行解释,对农业技术进步在农业经济系统内的地位进行分析,对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农业技术进步的一般规律进行探索。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越来越多的知识性项目蕴运而生,农业技术就是其中一类重要的知识性项目。
一、农业技术进步与项目管理的关系
(一)农业技术进步具有项目的特性
农业技术进步就是农业新技术不断运用于农业生产,并使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农业新技术通常是通过提高单位投入的农产品产量,或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或增加农产品的新用途等形式对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发挥作用的。农业技术进步活动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技术创新项目,如研制开发、工艺进步、技术改造等活动,这些活动具有开创性、前瞻性、风险性、一次性等特点,都有明确的目标和时间、成本、质量等约束条件,每一个活动也就具备了项目的特性。另一类是这些创新成果的应用,如日常的生产、营销活动的组织,这些活动具有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特点,这些活动由于面对社会需求的不同,每一次组织活动也可当作一个项目来管理。
(二)农业技术创新离不开项目管理
1.农业发展要靠技术创新项目来实现。农业技术创新的过程是一个个项目诞生、实施、运作过程的集合,农业科研机构不断参与技术创新和不断变化的市场竞争,项目也就不断产生。每一个创新项目构成了技术进步的载体,成功的项目为农业带来了活力,也构筑了农业发展的阶梯。
中图分类号 F323.2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7-0326-01
大通县是青海省的农业大县,近年来由于存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资金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农业工作喜忧参半。近年来,通过对农村改革的不断探索和大胆实践,大通县的农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已初见成效。
1 大通县农业工作存在的问题
从发展的角度看,大通县农业发展中还有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如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完善、科技创新和技术更新能力有待加强、科技服务体制不能完全适应农业及农民的需求、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农技推广人员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农业整体效益不明显、农业产业化生产难以成规模、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农民教育是农业科技推广的基础,只有提高农民素质,才能促进农村技术的持续创新和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和乡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有了一定的保障。
2 对策
2.1 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
结构调整要立足自身优势,抢抓机遇,创新发展思路和理念,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强化规模,着重探索出一条发展一村一品的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的路子。首先要坚持走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和科学化管理的路子。特色种植在大通县农业发展中尤显重要,能给农民带来可观的收入。今后要逐步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和比重,走一村一品的产业化发展之路;加大调整力度、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1-2]。
2.2 抓好科技示范,使农民掌握农业科技新技术
目前,虽然农业科技有了新的发展,但是由于农民不了解新技术,不愿投资,大多都是抱着观望的态度,因此农技推广部门要抓好科技示范工作,重点建立科技示范项目和科技示范户,利用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用科技新技术致富。
2.3 提高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认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主力军。应充分认识到农技推广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在现行农业技术推广制度下,农业技术推广的速度、效果、服务质量会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4 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的制度创新机制
农业技术推广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当前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了农业发展的新阶段,科学技术显得更加重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应牢固树立为农村、为农民服务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树立科学发展意识、无私服务意识,弘扬不怕艰苦、甘于奉献的精神,始终奉献在农业技术推广第一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自己的贡献。不能将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简单地看作是向农民提供服务的过程,今后应尝试将农业技术的推广机制作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进一步加大科技培训的力度,提高农民科学种田的意识。采取电视、广播、板报、网络、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手段,激发农民学科学、用科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5 大力扶持和培育农业龙头加工企业
农业龙头企业是带基地、连农户的一个纽带,对于农民来说能起到一个定心丸的作用,要加以扶持和支持。大通县龙头企业少之又少,难以起到广泛的带头作用,因此应支持龙头企业搞好基地建设、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市场开拓等,完善利益联结,扩大规模。积极引导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机制、规范管理,搞好推广。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力度。积极发展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农业龙头企业技术改造的步伐,实现产品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逐步形成“龙头+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以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3-4]。
2.6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使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转移出来
随着劳务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开放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每年都有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应正确引导广大农民走出土地,通过乡内吸纳和区外输出,加快劳动力转移步伐,提高农民整体收入水平。发展劳务经济,使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转移出来,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步伐,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快速解决农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3 参考文献
[1] 王淑英.湟中县农业技术推广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浅析[J].青海农技推广,2004(3):30-31,50,51.
1 农业高新技术的含义
所谓农业高新技术,是指能广泛用于农业领域的,对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技术进步产生深刻影响和重大推动作用,并能形成新型农业产业的高技术和新技术。包括国家科技部认定的航天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7个高新技术领域的相关内容。
2 发展农业高新技术的必要性
2.1 传统农业的经济增长潜力有限
传统农业是一种技术状态和资源要素水平长期内大致保持稳定不变的农业状态,经过世代适应,各种生产要素已达到最佳配合,但由于其物质和能量的低层次循环,其内部发展的潜力有限,其生产工具以手工操作为主,劳动力、蓄力、土地等传统要素是其主要生产资源因子,新生产要素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微乎其微,从而造成了土地生产率及劳动生产率的双重低下。
2.2 现代农业与农业高新技术相辅相成
现代农业是一个由市场导向的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产业群体。从农产品生产过程看,农业关联产业群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各行各业。
2.3 高新技术对改造我国传统农业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人多地少,落后传统农业一直是困扰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后顾之忧。因此,引人国内外农业高新技术来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改造传统农业的强大动力。为了使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有一个带动性的突破,全国各地在实施“九五”农业科技计划中,把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作为重要内容。
3 政策探讨
3.1 认真实施教技兴农和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
认真贯彻《农业科技发展纲要》精神,坚持用现代农业技术和设施装备农业,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武装农民,把农业发展尽快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轨道上来。积极推进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切实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3.2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教育是基础。
3.3 调整农业科研的方面和重点,重视提高产量,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
3.4 进一步加强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工作
当前,我国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还是农业收入,这种现象严重的制约了农民经济收入的增加。另外,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式也多是粗放式发展,经济增长的方式没有达到最优。农业经济的发展最终必然是走可持续与集约化发展的道路。本文重点针对农业技术来研究农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发展的概述
(一)农业发展中的相关概念
在我国农业是指依托土地资源进行动植物生产的产业。农业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所谓狭义的农业主要指依托土地资源进行种植农作物的种植业。广义上的农业还包含了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及相关的副产业。所谓的农业技术是在农业活动的生产活动中,农业从业者为实现增产与增收,对从事的农业活动进行的技术改造与优化活动。在农业领域内,农业技术的进度对农业发张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农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外在表现有:落后技术的淘汰,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产值的增长、生产效率的提高。
(二)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虽然有了明显的增长,但在农业的产业发展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有:农村耕地种植面积的大幅减少,人地矛盾日恶化;农业受教育程度低,文化水平较弱;农业技术发展缓慢;土地集约化程度低;农业经济整体呈现不出规模效益;农产品供过于求,竞争力弱;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等等。
二、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改变农业生产要素的质量
农业技术进步可以改变农业生产要素的质量,以此可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农业技术进歩的作用首先通过生产要素的改变来实现。农村经济发展中,生产要素主要是农作物、鱼类、林木及牲畜。通过改良农作物、鱼类、林木及牲畜的品种可以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要实现农业中生产要素的品种提升,需要现代的农业种植与遗传学的文化知识,更需要对所依托的土地资源进行改造与优化;需要改造生产工具与器械,提升生产效率;另外,还要提升生产所依托土地资历的利用率,以此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二)优化农业生产环节
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生产要素的优化中,更通过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表现出来。整个农业的生产活动中,通过利用科学技术,提升农业的技术发展水平可以优化土地的基础建设,改善耕地水土流失与土地沙化的状况;还可以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规模化与产业化的发展。在农业延伸产业上,农业加工业发展可以通过技术发展,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其产能与品种。在流通环节,通过农业技术的进步,依托先进交通工具与便利的交通设施,可以实现农产品的快速交换。此外,企业可以建立起功能齐全,渠道多样的信息网,加强农业生产各环节的联系,以此促进农业的经济发展。
(三)改良农业的产业结构
农业不仅仅是指农业种植业,它包含了多个产业统。通过改良与优化农业的产业结构的可以促进农业的经济发展。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可以提升农业的增长质量,农业的产业结构也会得以优化与改良。举例来说,畜牧业与渔业可以通过改进农业技术以此优化其产业内部的结构,甚至优化两部门产业间的结构,从整体上使整个农业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得以优化,最终是农业得以发展。
三、农业技术进步的优化策略
(一)提升农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要从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着手。首先。国家农业管理部门,特别是科研部门应该改变其技术研究方向。当期,我国地方的农业科研部门的关注重点是农业生产,科研重点几乎全部在农业生产上。农业科研部门应将科研重点放在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上,发展可持续的循环农业。除此之外,科研部门应该关注农业的品种改良、信息技术提升等。其次,农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不应该忽视政府的监督作用。在农业科研领域中,所有的科研项目经费往往是由政府部门来提供。政府在农业技术提升中,充当了投资人的角色。在整个农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中,政府部门更应该发挥其宏观管理的角色与监督者的角色。再者,积极推进农业科技的产业化。农业科技的产业化主要是指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这种产业化是指上市农业发展与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的高新技术园区开发与拖入,通过政策、地域及农产业优势吸引农业科技企业与单位入园,实现农业科技的产业化。
(二)加强农业产业的教育
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要不断的加强农业产业的教育。加强对农业从业者的职业教育,使其成为农产产业化经营的主体;开展实用农业技术的培训,增强农民的科学生产意识;积极引导与强化农民及相关从业者的市场观念。农业技术提升的关键是农业从业者对新技术的运用。因此,农业从业者应该积极接受农业产业教育,增强其科学文化素质,并在农业生产中将农业技术及相关知识运用起来,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推动农业的市场环境改革
农业技术的发展也依赖于农业产业本身。通过对农业产业进行改革,为农业技术发展创造良性的市场环境。农业技术的发展本就随着农业市场环境变动而变化,市场对农产品与生产机械需求增加,市场上众多参与者会更多的关注于通过提升农业技术水平以获取更多农产品。因此,通过对农业产业进行改革,增强市场对农业产业的需求,改善农业产业的市场环境,最终,创造有利于农业技术发展的市场环境,以此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
(四)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
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与传播有助于农业技术的发展。农业技术的推广要做到及时、有效地将最新的农业技术推广给农业从业者。最终,能够帮助农业从业者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各种问题,促进农业技术的进步。农业技术的推广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和研究体系。技术推广与研究体系要坚持以政府主导,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对农业技术进行多元化的技术推广与研究。要避免单纯依靠政府主导,要充分发挥农业、农民及相关从业者、农业经济组织、农业技术研究企业的力量,要做到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五)提升农业技术队伍素质
农业技术的提升离不开专业的农技研发人员,提升农业技术研发团队的专业能力与素养才是关键。对于农业技术研发团队的专业能力与素养的提升核实对农业技术团队的培训工作。因此,农业技术研发团队要加强对其从业人员的培训;在进行人员招聘时,要对研发人员进行全方位的考察。不仅要求研发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知识,还要求研发人员具有大量的农业经验;对农业技术研发团队而言,还应该完善对其考核评价制度。团队及研发人员素质的提高要充分发挥考核评价制度的作用。通过对相应人员进行考核与评价,以此激烈其专业能力的提升。
作者:李玉红 单位:开封市农村水利技术推广站
参考文献:
[1]冯妮丹.广西农业技术进步的测算与分析[D].武汉.华中农业科技大学,2011.
[2]高桂华,张南.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应用——以内蒙古农业循环经济分析为例机[J],内蒙古大学学报,2013(01).
[3]高启杰.中国农业技术创新模式及其相关制度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4(02).
[4]焦红兵.科技进步对经济増长作用的分析的[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1(07).
1、农业结构多元化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农业经济逐步由自给自足向商品经济转变,经济形式也不再单一化,农业结构逐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畜牧业和渔业发展迅速,种植业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园艺作物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农产品出口中水、海产品出口比重最大。
2、农业科研与教育力度加大
近几年,我国实施了一批重大农业科技项目,例如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等。同时,加大了“211”“、985”工程院校对农业相关专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从科研和教育两方面,提高农业经济技术含量,加快培养专业人才。
二、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十分迅速,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
1、农业经济基础薄弱,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低
我国科技发展不如发达国家,农业经济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农产品生产率不高,科技含量低。我国科研项目大多以政府为主导,对市场变化的了解程度不够,农民的经济水平有限,农业技术推广难。能够真正发展起来的龙头企业较少、规模较小,不能成为带动其他企业发展的榜样。我国的科研和教育资源主要集中于大中型企业,投资于农业经济发展的科技费用较低,剩余劳动力分散不均,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农业技术人才匮乏,不能满足我国农业生产的需求,严重影响了农业技术的研发与推广,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农民自身素质低,劳动力数量减少
我国农民素质普遍偏低,农业经济生产率不高。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剩余人口多为女性,且老幼居多,他们文化素质较低,农业生产管理水平不高,阻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农村劳动力有向城镇转移的迹象,劳动力数量逐渐减少。
3、国家制度约束及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我国已经从多个方面改进了农业经济的相关制度,但是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仍然需要不断地完善农业经济制度。传统的农业经济体制占据重要地位,或多或少地损害着农民利益,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阻碍了农业技术的改进,这也导致了农业生产无法形成规模效应。政府对工业的资金投入不断增加,而对农业的投入差强人意。我国政府未能建立一个完善的农业投入机制,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对农业的资金支持问题严重。
4、外资对农业投入不足以改善农业经济的发展
外商投资大多以农产品加工项目为主,对农业基本投入很少,回报率也不高。在农业技术研发等高风险、高附加值的项目上,外资的投入就更少了。另外,农业对外资的利用不合理。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导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5、自然资源及环境破坏严重,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低
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数量有限,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越来越少。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耕地资源的流失以及水资源的浪费现象严重,导致农作物的生产率逐渐降低。滥砍乱伐导致森林面积减少、土地沙化严重、水土流失面积扩大,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直接威胁着农业经济的发展。我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发达国家对我国碳排放现象表示不满,同时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尤其是在环境保护方面。重金属严重超标、废弃物堆积使得我国农产品贸易受技术壁垒限制,不仅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还导致农产品损失严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受阻。
三、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技术含量,加大农业科研创新力度
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技术投入,从整体上提高农业基础设施的技术含量,尤其要带动落后地区的技术进步。从基本的生产工具,到水利灌溉,再到信息化宣传一整套流程都需要高新技术支持。进一步加快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和农业研发中心,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研中心,政府可以给予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扶持,逐渐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环境,加强农业知识产权方面的研究力度。从根本上来说,要针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农作物品种的培育、低碳农业的发展和防污治污技术的研发,提高农作物的卫生与安全水平。把农业科研投入作为资金支持的首要任务,提高科技投入中农业科技投入的比重,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农业技术,鼓励农科教院校和企业参与农业技术的推广活动。从方方面面实现科学技术带动农业经济发展,实现农作物大规模经营,增加农产品的产量,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我国气候条件地区间存在差异,各地政府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条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经营主体应努力改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向集约型农业发展,把农业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推进农业的规模经营和科技进步上,在此基础上推进农业向产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通过农业集约化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过程中,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落后地区农业资源的特色,实行“特色型”项目,加强对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和先进设备的技术改造项目,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提高原材料工业产品和废弃原料的利用率,提高农业产品的附加值,充分发挥服务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尽快形成农业经济的新增长点。同时,要充分利用各个地区的特色优势,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随着农业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的压力。
3、提高农民素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民。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总体人民的教育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农民的自身素质并没有多大改变,这跟他们的生活条件低、教育水平落后有关。加大培育适合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型农民,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强农业内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能够从长远角度解决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和劳动力过剩的压力。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是重中之重。增加对农民工的专业培训,可以提升他们的创业能力,大力发展其他产业,通过产业链的延伸,不断提高农业自身对于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同时,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下基层,给农村带去新鲜血液和先进的技术,从根本上促进农业发展进步。政府应给予农民更多的自,从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
4、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改善投资环境
要培育出一批农业龙头企业,以工业化劳动农业经济的发展,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促进农业经济结构优化。应始终坚持以规模求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要学习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通过高新技术将产业链不断拉长,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将我国农业品牌打入国际市场,使农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大力扶持农业经济龙头企业,可以通过强强联合的方式,发展成为大型集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信誉。
5、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改善生态环境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农业,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节能节水,加强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资源回收再利用,形成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农业经济,从而实现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协调。国家实施立法和行政措施,可以加速我国发展生态农业,充分利用资源,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率、土地和资源利用率,生产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产品,可以提高农产品的比较优势,突破贸易壁垒,增加农产品出口竞争力。
农业现代化的本质也就是科学技术化。未来农业将是以现代科技及其应用技术装备起来的崭新产业。农业的发展大体经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化农业三个阶段。原始农业主要靠大自然的恩赐,传统农业以经验为基础,现代化农业则是依靠科学技术为主。
1.美国农业发展的教训
1.1破坏土壤 土壤是有“生命”的物体,如果使用得当,土壤会越来越肥沃,反之则会越来越衰竭。美国现代化农业大面积的连年单作,大量使用化肥、除草剂,加上长期的机械耕作,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流失现象。
1.2减少了遗传的多样性 不论在作物和家畜方面都是如此。美国式的现代化农业往往只使用少数的几个品种,而过去的传统农业则使用众多的本地品种。减少遗传的多样性,对于农业生产是很危险的,由于品种的单一,一旦病虫害爆发,农作物可能全军覆没。
1.3大量消耗能源 美国现代化农业是典型的“能源集约型农业”,美国每人一年中消费的食物是用1吨汽油生产的,如果全世界各国都采用这种能源集约型农业生产方式的话,那么占全球目前消耗量50%的汽油要用来生产食物,全球的石油储备在15年内就要告罄。
1.4大量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造成环境污染 美国31个州存在着化肥污染地下水的问题。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对农业工作人员的健康造成直接危害。美国农业工作人员伤亡率仅次于建筑业、采矿业,被列为三大危险行业之一。
1.5肉牛饲养,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 美国的肉牛饲养主要集中在13个州,有42000处肉牛育肥场,鉴于高度集中饲养,厩肥处理十分困难,造成了很大的空中和地下水的污染。此外,高度集中饲养,用水量也十分集中,引起一些地区采水过量,水源日趋枯竭。
2.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2.1综合运用高新技术发展智力农业 人们认识到时代越进步、科学越发达,农业生产就越需要智力来运作。目前我国在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技术路线方面,必须注意到我国农业技术结构的现状和农村经济的条件,技术路线的执行应能促进技术结构的优化。在技术结构上,应建立多元复合型的农业技术结构;在技术路线上,应选择以生物技术、有机技术为导向,以工程技术为辅的综合型农业技术路线。在综合发展中突出重点,抓住农业技术创新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的突破点,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2.2大力发展精细农业 采用精细形态生产方式的原因。首先是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日益匮乏,为了经济地利用各种有限资源,只能采取四大密集:技术密集、劳力密集、资金密集和生态密集的手段。其次,运用精细形态的生产方式,可以在过去不能或很难从事农业生产的土地或空间进行生产。
2.3信息农业方兴未艾 当今世界正在由工业化时期进入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通信卫星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同样,现代信息技术也正在向农业领域渗透,形成信息农业。信息农业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农业基础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
中图分类号 S14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3-0246-02
近几年来,夏收夏种时焚烧麦茬给社会及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禁烧秸秆就成为农技人员及镇政府最为头疼的工作。尽管政府分析讲解焚烧秸秆的利弊关系,采取了一些措施,并制定了惩罚制度,农技人员收集并宣传了有关不用焚烧秸秆就能种下茬的办法,但收效甚微。现针对夏收、夏种时焚烧麦茬的问题进行探讨。
1 夏收夏种时避免焚烧麦茬遵循的原则
一是夏收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保证夏粮颗粒归仓。二是夏种工作时效性强,适墒情况,抢墒播种,保证夏种工作顺利完成。三是麦秸的处置问题。麦秸有合理的去处,既不造成环境污染,又能够使麦秸充分发挥起作用,为社会创造价值。
2 已采取的措施及存在的问题
采取了3个方面的措施,包括:一是收割时留低茬。要求农户及联合收割机手将麦茬留15 cm以下,政府以油(柴油)代补的方式补贴联合收割机手,农户把麦秸收运堆放。二是灭茬粉碎机粉碎。收割小麦时收割机自带粉碎机,秸秆抛洒于田间,或夏收后,使用灭茬粉碎机灭茬秸秆还田。三是政府行政命令。政府应加大力度禁烧秸秆,并制定惩罚制度,严禁焚烧秸秆,另外白天、晚上由专人值班,禁止焚烧秸秆。
上述措施存在的问题:一是收割时麦茬留茬低而使收割速度变慢,夏收时间拉长,遇到降雨,难保颗粒归仓;同时,收割时由于留茬低,使联合收割机的效率降低,联合收割机手的经济收入减少,收割机手为提高其经济收入必然抬高收割单价,又增加了农户收割支出,损害收割机手和农户的利益。二是小麦收割后农田中留有大量的秸秆,农户收运麦秸时间长,难于保证适墒早播,影响夏种工作的完成;同时拖延农民外出务工,影响其经济收入。三是夏收时麦糠或者粉碎后的秸秆抛洒在地面,在播种大豆、绿豆、芝麻等农作物时造成卡耧,影响播种。四是麦秸收运过程中,麦秸干、滑、泡,难于收、运,抛洒严重,与堆放场地连接不断,易引起火灾等安全隐患,遇雨季,麦秸泡于水中,造成水污染、土壤污染且污染严重。五是麦秸堆放场地混乱,易引起火灾等安全隐患,遇雨季,麦秸泡于水中,同样造成水污染、土壤污染且污染严重。六是灭茬秸秆还田这种夏种方式群众不习惯。灭茬机械较少,用时长,难于全面推广。同时难于保证夏种及时完成。灭茬后播种,雨养农业的情况下,幼苗生长受影响,或发生少烧苗等现象。七是存在偷烧麦茬秸秆现象。由于政府加大力度焚烧麦茬秸秆,不少人偷着烧,白天不能烧便夜里烧。若不慎烧毁尚未收割的麦田、机械,易造成人员伤亡。
3 建议
要解决夏收夏种时焚烧麦茬秸秆的问题,结合多年来禁烧麦茬秸秆的工作经验和农村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出台相关法律法规
政府可制定出台法律、法规等,规定焚烧麦茬秸秆污染环境是一种违法行为,把禁烧麦茬秸秆提到法律高度。从法律层面对焚烧麦茬的行为进行规范;对农业机械统一技术标准,农田作业统一技术要求,农田种植同种作物统一种植密度(株距、行距等),在技术上进行统一规范。政府加大收割机械进入市场的审批力度,严禁不适用的收割机械进入市场;严禁不适用的收割机械下田作业。
3.2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宣传、教育部门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对全社会人员进行教育,让全社会人员特别是广大农民认识到焚烧麦茬秸秆造成的严重危害性,使禁止焚烧麦草成为每个人的一种自觉的行为。生产企业必须生产适用的收割机械,销售经营企业必须销售经营适用的收割机械,农机管理部门严格审批,只有适用的收割机械才允许下田作业等,科研机构研究适用的收割机械(如收割机带打捆机等)、灭茬机械等[1]。
3.3 加大政策与资金支持
一是政府应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对科研及收割机械生产企业倾斜,要求生产适用的收割机械,如联合收割机自带打捆机、粉碎机等,并召回现在使用的收割机械进行技术改造。二是政府鼓励、要求现有不适用的收割机械召回原生产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对收割机械主进行资金及政策的补贴扶助。业部门加大农业技术及农业机械的推广力度,特别是农业技术方面推广秸秆堆肥、沤肥等制造有机肥技术、秸秆还田技术等;农业机械方面推广适用于当地耕作制度的农业机械、农机具等[2]。
3.4 加大秸秆综合利用
小麦秸秆是可再生资源,政府应当充分利用这种资源服务社会。鼓励扶持科研机构和企业转换用利这种资源,创造更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服务社会。如小麦秸秆数目极其庞大,可火力发电,将其转换为电能;发动群众用农作物秸秆沤制有机肥等[3-4]。
3.5 积极推广适用技术与农业机械
农业部门加大农业技术及农业机械的推广力度,特别是:农业技术方面推广秸秆堆肥、沤肥等制造有机肥技术、秸秆还田技术等;农业机械方面推广适用于当地耕作制度的农业机械、农机具等。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的种植制度等选用不同的收割机械,以便于下一茬作物的播种。如下茬作物是玉米、棉花等宽垄稀播高杆作物,可以选用联合收割机自带粉碎机或者用粉碎机灭茬秸秆还田;下一茬作物是黄豆等作物,可以选用联合收割机自带打捆机或用打捆机收秸秆等。
3.6 政府做好多方面利益协调
禁止焚烧麦茬,涉及范围大,其中有公务员、研究员、工人、农民等,有政府、农业部门、宣传部门、教育部门、科研单位、农机生产、销售经营的诸多企业等,涉及政府、工业、农业、科研、教育、宣传、法制等诸多领域,其中利益关系有政府与单位、单位与单位、单位与企业、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政府与个人、单位与个人、企业与个人、个人与个人,错综复杂。政府应在诸多利益关系中找到平衡点,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才能够解决焚烧麦茬的问题。
4 结语
禁止焚烧麦茬并非是个人或者某个单位的小范围责任。该项工作涉及面广,人员多,涵盖部门多,范围大,个中利益交错纠葛,错综复杂,难以在1~2年内做好。它需要政府组织有计划、按步骤、长时间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5 参考文献
[1] 黄鹏.机收小麦留茬高度对作业成本的影响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4(7):257-258.
二、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专业农技推广
产业化经营是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途径之一。各地实施农业产业化的支柱产业不尽相同,应该加强这些支柱产业的专业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这方面我们的农技推广工作显得力不从心。一方面,人才缺乏。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点一直都是粮油生产,而从事经济作物和特种种植的技术员很少。另一方面,经济作物的综合配套技术不完善,缺乏农业技术标准和生产规程。如生产“无公害”蔬菜、药材等就没有明确的农业技术标准和生产规程。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专业农技推广,一是要转变观念。农业产业化需要什么技术,我们就要研究、示范、和推广什么技术。当前要将主要从事粮油生产的技术推广转移到支柱产业的专业技术推广,拓宽农技推广工作的范围。二是培养人才。要鼓励广大农技推广人员投入到新的产业技术推广中去,通过试验示范,知识更新,逐步成为新产业的行家里手。三是加强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农业产业化的专业技术推广是一个综合配套的技术推广,包括耕作制度、品种的选择、栽培模式、配方施肥、植物保护等,需要对现有的应用研究成果进行中试、熟化和转化,促进技术集成和组合,形成农业技术标准和生产规程。将一套综合的、标准化的技术完整的推广给农民,使其实现分户经营,规模种植,形成一个产业。农技推广工作中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专业技术推广有无限广阔的领域。
一、加强农民带头人培养
许多农村有较好的经济基础,但上不了项目或上了项目形不成规模,其原因是缺乏农民带头人,缺乏示范带动作用。这就需要培养农民带头人,发展专业技术协会。要改变过去那种重模式、应景式、走过场式的培训方式,将培训的重点放在农民带头人的培训上,将技能培训转移到素质培养上。专业技术协会应始终遵循“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发展方针,把它办成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一是创办主体要多元化。可采取农村能人领头办、依托龙头企业兴办、村集体组织领办等方式。二是服务功能多形式。根据农民实际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活动,产销结合服务型、产加销一体型、生产服务型等都是有效的形式。三是政府部门多扶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健全、完善与壮大,需要政府部门加强扶持、指导与管理。政府部门要帮助建章立制,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进行资金扶持,重点用于技术改造、加工、开发新产品等环节;培育先进典型,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二、提高农技人员自身素质
农技人员作为农技推广的实施者,面对农民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农业综合服务站组建后,工作内容从原来单一品种的技术推广增加到多品种的技术推广,为此,农技人员服务技能不能只停留在某一专业上,需要向全面复合型发展,否则就不能满足农民需求,得不到农民满意。提高农技人员的素质,就要严格把好农技人员准入关,建立农技人员准入制度,引入农技人员竞聘机制,加强对农技人员的培训,及时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只有农技人员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吸收先进的适用的农业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才能适应新的发展形势,才能在农技推广服务中游刃有余。
做好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最直接办法还是采用示范的方式。只有让农民看到,才会激发农民的积极性,特别是对增产潜力大、效益高、推广面大的农业技术项目,要有目的、有重点地建立科技示范典型,为农民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样板,用事实教育和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应用科技致富。抓好典型,扩大推广。集中技术力量,对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的农民,深入田边地头进行技术指导,正确引导农民搞好农业生产。同时,可根据农事季节的特点,利用现代通讯设施(如手机短信等方式),输送农业科技知识,提高运用农技进行自我服务的能力。另外,完善农技信息网,以满足对农业技术的需求。
优化农技推广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是加快农业科技推广的关键所在。同时,农技推广部门也要更新推广模式,遵循“立足推广搞服务、搞好服务促推广”的原则,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要充分发挥推广工作的优势,通过采用“企业+基地+农技人员”的多元化农技推V服务方式,铲平了科研成果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坎”,激活了科技能量,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借助农业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生产大户进行技术推广
农业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生产大户是农业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力量,借助他们的影响和力量,能有效地加速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步伐。首先,依靠这些企业经理场长、职工和技术人员以及农业生产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综合素质高和对新技术、信息有迫切需求,通过农业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生产大户与农业技术人员的结合,实现土地与技术的联姻,可以有效地避开针对千家万户的复杂和繁琐的工作,减少了工作量,降低了工作难度。其次,由于农业生产企业和生产大户土地面积较大,管理水平较高,自身有一定的技术力量,在当地有很强的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一些先进适用农业技术一旦推广成功,示范和辐射作用可想而知了,特别是一些以公司加农户模式经营的农业企业,还可以直接影响千家万户农民。再次,通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同农业生产企业和生产大户建立合作和服务关系,可以利用他们的土地、资金和人员,有效地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试验、示范和研究工作,不断完善现有技术,同时为农业发展作好技术储备。
对于一些优新品种、新产品推广与应用,病虫草害防治等群众长期接触、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技术和措施,特别是由于气候、土壤等条件剧烈变化和农民操作不当而引起的常见或突发性技术难题。这些技术和难题是直接与农生产实践活动及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在这里我姑且称之为农业生产前线技术(或一线技术)。解决好这些技术和难题,对推进农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产生现实效果,大大提高我们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在群众的影响力。
产前物化技术指新型农药、农膜、种子、化肥、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等产前农用物资,这些东西对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和效益的提高起着基础性的支撑作用,抓住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技术,研究其使用方法和作用机理,并加大其推广力度,形成突破,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紧紧抓住那些技术先进、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推广潜力大农业项目,特别是国家、省、市重点农业项目是一个系统工程,有配套资金支持,各级各部门十分重视。狠抓重点农业项目的实施,依托项目资金、技术优势,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立高标准的试验示范基地、锻炼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培训人员,服务群众,扩大影响,强化农业技术人员在农民群众中的技术威望和良好服务形象。同时以此为契机可以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增强农业技术推广实力和改善农业技术推广条件和推广水平。
参考文献:
[1]李依.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吉林农业,2011,07:145.
欣和企业是一家专业生产高品质调味品的美国独资企业,以生产和提供高品质的产品,满足顾客的需求,提升中国消费者的饮食品质为目标。从2002年始,欣和企业便致力于生产国内调味品界的高端产品――禾然有机酱油,满足消费者健康、天然的时尚需求!
东北862农场是禾然有机产品万亩有机原料种植基地,为有机酱油提供安全、健康、天然的有机酿造原料――大豆和小麦。
原料的种植、生产过程完全遵循了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绝不使用任何的化学合成物质,如农药、化肥、除草剂、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以及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包括在本系统内的作物秸杆还田,人畜禽粪尿经发酵腐熟后利用、种植绿肥,采用生物和物理方法防治病虫草害等,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维持农业生态系统平衡,实现了持续稳定的发展。
禾然有机原料种植基地,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完全达到以下标准:
3年内未使用过农药、化肥等违禁物质;
种子和种苗皆来自于自然界,未经基因工程技术改造;
已建立长期完善的土地培肥、植物保护、作物轮作计划;
无水土流失及其他环境问题;
种植前经过两年以上的农业转换期。
让消费者享受到欣和企业的有机果实,以及对于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的承诺。
禾然有机酱油为源于自然、富营养、高品质的环保型安全食品,也可称为“生态食品”,更是国际一流的高盐稀态发酵工艺6个月自然酿造的特级酱油;
中图分类号:S-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21(2012)07-902-01
低碳农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次深刻的经济产业和社会观念的革命。目前,福建低碳农业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低碳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法律保障、政策激励机制不健全,对低碳农业投入不足,发展低碳农业意识淡薄,低碳农业研发和推广能力较弱等问题,低碳农业的发展还需要政府部门从制度、投入、政策法规、机制等各个方面加以规范、扶持和引导。
1、制度保障
1.1 制定低碳农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政府要将发展低碳农业纳入中长期规划,明确低碳农业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和战略重点。要组织有关部门、专家开展调研,尽快研究制定低碳农业发展战略、规划和专项规划,如:《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指导意见》、《福建低碳农业发展规划》、《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清洁生产等专项规划及其实施方案》等,以明确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措施。规划要把发展低碳高效农业放在突出位置,除了中长期规划目标外,要有阶段性目标和年度目标、各个阶段低碳农业发展的项目和措施、明确投入渠道,做到切实可行。
1.2 建立机构,加强组织协调 建立专门的机构,如成立省级促进低碳农业发展领导小组,强化对发展低碳农业的领导,负责协调各个阶段低碳农业发展战略及重点项目,解决低碳农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开展低碳农业碳排放强度评价、推动低碳农业发展以及低碳农业示范试点工作等。
1.3 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奖惩机制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逐步将低碳农业的相关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范围;建立针对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监督、报告和评价体系,设立能效和排放标准,建立节奖超罚机制,制定以有机碳含量为基本指标的耕地地力升降的财税奖惩条例、对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施用有机肥(包括秸秆还田、畜禽粪便利用、商品有机肥等)生产、运输、利用制定集成式的激励政策及措施。
2、经费保障
2.1 加大财政扶持 在财政安排中,要重视对低碳农业的投入,逐步探索形成财政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各级政府每年要安排一定资金投入低碳农业项目试点,建立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在土壤保护和改良低碳技术改造方面给予更有力的支持,加大对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建设与改善节能、节水等低碳农业的基础设施等。
2.2 加强金融支持 发展低碳农业要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的支柱和导向作用,通过示范、引导将资金合理配置到低碳农业:①制定有利于低碳农业发展的信贷政策。大力支持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低碳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的综合利用项目、沼气等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生态环境基础建设等。②以市场为导向,重点扶持低碳农业规模化发展。集中信贷资金,重点支持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力强,具有一定规模的重点低碳农业项目、低碳农业示范园、低碳龙头企业,给予优先贷款、贷款贴息等,以促进低碳农业规模效益的形成。
2.3 拓宽投入渠道 加快农业科技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展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民间资本,加大对低碳农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投入,鼓励企业、高校、科研单位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开展低碳农业技术研发和实施产业化示范应用项目,形成全社会、多元化、多渠道的农业科技投入格局。同时,在低碳农业领域引入科技风险投资,建立低碳农业风险补偿基金;积极争取外资、台资赴闽投资低碳农业技术和项目,促进低碳农业对外、对台的合作交流。
3、政策法规保障
3.1 健全低碳农业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分别于2003年1月1日和2009年1月1日施行了《清洁生产促进法》和《促进循环经济法》,这2项法律成为我国发展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基本法制保障。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还应考虑就农业资源的节约利用、农业生产排放物等问题进行立法,制定专门规范低碳农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使其成为今后发展低碳农业的主要依据。同时,在制定与修订与农业有关的其他法律过程中要融入低碳农业的理念,如应修订《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节约能源法》等法律,要贯穿低碳农业的理念,对农业资源的节约、废弃物的回收、有害物质的使用和排放等作出特殊的规定。福建在遵循现有法律的前提下,还应根据当地实际,制定一批操作性强的地方性的法规和规章及实施细则。逐步健全福建低碳农业法律法规体系。
2农业技术应用和推广的现实困境
目前,因为存在着思想观念、经济条件、工作方式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和制约,农业科技在农村的推广普遍存在着一系列的难题和困境[1-2]。现将这些问题总结如下:一是在广大农村的推广体系和体制不衔接,经常出现断层,导致技术服务不能及时到位。二是在有些地方以政府行政命令式地进行推广,农民在接受起来普遍积极性不高。三是农民的整体科技文化素质还不高,在应用新技术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难题。四是农业技术的服务渠道和环节单一,不利于提高推广的效果;五是农业技术人员缺乏更新技术和知识的机会,对于新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本身也不够全面。六是受经济条件的限制,有些地方在推广新技术、新设备时,却没有经费,推广服务难以展开和实现。
3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策略
根据目前农村新技术、新设备难以推广的现实局面,农技工作者需要放开思路,在观念上也要有突破,在行动上实施切实可行的方针和措施,从根本上推动农技推广的开展,并力求让农民增加收入,让农业增加效益,为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3-4]。
3.1管理部门要在思想上提高对农技推广的认识
新农村建设是党和国家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新农村建设必然离不开农业科技和生产力的大力发展。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体系,是使科学技术切实向现实生产力进行转变的关键环节。为此,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这一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特殊性,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也必须制定并实施有力的措施,保证这项工作能够得到稳定、有序、健康的发展。同时,对于在基层的广大农技推广人员来说,更要有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意识,把服务意识放在第一位,站在发展的角度上,不断加强学习,积极奉献,争取把农技推广做到让农民放心、省心,并能切实让农民看到新技术所带来的良好收益。
3.2加强宣传,让农民切实能够科学种田
从实践来看,农技推广必须和农民的生产、经营实现完善对接,与农民增收增效的愿望对接,切实起到为农民发家致富服务的作用,才能促使广大农民自觉主动地响应农技工作的开展。为此,政府部门要加大宣传引导的力度,利用形式多样、为农民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引导农民在学科学、用科学方面的热情和兴趣,绝不能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强迫农民应用新技术、新设备,因为那样可能会更加引起农民的反感。所以,农业新技术,必须采用宣传、说服、教育、引导、在技术上签订承包服务合同等不同的方式,让农民了解农技部门的作用和责任,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形成既能利益同享,又能共担风险的体系,才能改变农民的观念,让他们自动地接受新技术、新设备。
3.3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技能
虽然在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比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与日益发展的农业科技相比,许多农民的文化和科技素质仍然相对较低。为此,政府和管理部门要在突出实用性的基础上,积极从不同层次上加强对农民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教育和培训。比如,在基层,可以充分发挥村、乡、县三级网络的作用,请专家讲课、针对农技项目开办培训辅导班、利用电视、录相等方式,在时间安排上,一定要结合农事忙闲的特点,在闲时开办培训班,忙时采取上门服务,到田间地头,进行现场示范等有利于农民的办法,展开农业新技术的宣传和教育,增强农民应用新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3.4加强配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