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道德教育的哲学

道德教育的哲学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2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道德教育的哲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道德教育的哲学

篇1

中图分类号:G 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1-0180-01

王守仁(公元1472年――1528年)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王守仁是明中叶的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他批判地吸取了朱熹的“知行相须”、“行重于知”的思想,扬弃了朱熹“知先行后”的割裂知行统一的观点,提出了“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论。

一、何为“知行合一”?

ィㄒ唬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原是一个工夫

ネ跏厝嗜衔知行是一回事,他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1]他把知行合而为一,知就是行,行就是知,行中有知,知中有行,行在知在,知在行在,相互包含,彼此融通。从道德教育上看,他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ィǘ) 以知为行,知决定行,销行以为知

ネ跏厝仕担骸爸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2]王守仁从道德修养出发,指出人的道德意识是与生俱来的,不受任何外界事物的干扰。“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3]人有了道德意识,自然知道是非,并且能够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所以,王守仁强调人们一定要“致良知”,以求良知再现,从而达到知行合一。为了求得真知,人们必须做到“静处体悟”,而且要在“事上磨练”。只有这样才能将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统一起来。

二、“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方法

ィㄒ唬┚泊μ逦

ネ跏厝嗜衔道德修养的根本任务是“去蔽明心”,即去除物欲的昏蔽,发明本心所具有的“良知”。所谓“静处体悟”,实际上是静坐澄心,反观内省,摈去一切私虑杂念,体认本心。这其实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道德修养观点。他认为,道德修养无须“外求”,而只要做静处体悟的功夫。如他所说:“前在寺中所云静坐事,非欲坐禅入定,盖因吾辈平日为事物纷,未知为己,欲以此补小学收放心一段工夫耳”。[4]

ィǘ)事上磨炼

ネ跏厝嗜衔,人还要多多“事上磨炼”,做到“知行合一”,这才是道德的完成。他说:“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5]他这里说的“在事上磨炼”,是指通过“声色货利”这些日常事务,去体认“良知”。他反对离开事物去谈“致良知”,认为在口头上谈“致良知”是无意义的。他主张道德修养要紧密同日常生活联系,“在事上磨炼”,才能落实“知行合一”。

ィㄈ)以立志为事

ネ跏厝实摹爸行合一”说还含有“知”对“行”具有指导作用的含义。他多次强调“君子之学,无时无处不以立志为事。”“如猫捕鼠。如鸡覆卵,精神心思,凝聚融结,而不复知有其他。”[6]当然,王守仁所提倡的“志”,只是“善念要存天理”、“立志者长立此善念而已”,但他强调“立志”对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重视培养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在一定深度上揭示了道德意识对道德行为的指导作用。

ィㄋ模┦〔炜酥

ネ跏厝始坛杏敕⒄沽巳寮掖统的“内省”、“自讼”的修养方法,提出“省察克治”。他说:“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廓清”。[7]他主张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和检察,自觉克制各种私欲。这是对儒家传统的“内省”“克己”修养方法的继承和发展,在他看来,如果在修养过程中,若不能用他所说的“天理”战胜“人欲”,即使剩下一丝一毫,那么,其结果必将是前功尽弃。

三、“知行合一”对儿童道德教育的启示

ィㄒ唬厥拥赖虑楦杏氲赖乱庵镜呐嘌

ネ跏厝史浅V厥友生志向的培养,他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圣人”,就必须先立“圣人”之志。他对学生说:“学问不等长进,只是志未立。”教师首先做到严谨治学,爱岗敬业,才会使学生在学习上不弄虚作假、不投机取巧;教师实事求是,表里如一,信守承诺,学生才能于无意中受到熏陶。在道德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志品质,树立远大的志向,更要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努力去实践自己立下的志向。

ィǘ)重视儿童的道德实践活动

ネ跏厝仕担骸爸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8]在他看来,儿童的道德学习应回归其真实的生活世界,与其个体的经验、情感发生交互作用,养成具有实在意义的道德能力,儿童也因此才可能确立道德主体的地位。重视实践训练,可以促进学生发现其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

ィㄈ)建立以仁德为基础的师生关系

ネ跏厝侍岢师生之间相互“责善”、“问难”,鼓励学生向教师提意见,以促进“教学相长”。“人谓事师无犯于隐,而遂谓师无可谏,非也;谏师之道,直不至于犯,而婉不至于隐耳。使吾而是也,因得以明其是,吾而非也,因得以去其非,盖教学相长也。”[9]因此,教师首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学问品格,以身示范;其次是能和儿童建立彼此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三是要注意观察了解儿童的心智特点和生活经验,能在师生的日常生活交往中及时发现学生的道德缺陷,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ィㄋ模造儿童道德成长所需的道德环境

ザ童道德的行为习惯,多半是在周围环境和他人潜在影响下自然形成的。童生百姓之家之所以“延师教子”,目的就是“训饬其子弟,亦复化喻其父兄;不但勤劳於诗礼章句之间,尤在致力於德行心术之本;务使礼让日新,风俗日美”。[10]王阳明因此要求蒙师以启迪教化为“家事”,要视蒙童如己子,引导其向善、行善,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家庭、学校和社会如能各尽其教化职责。并统合协作。

おげ慰嘉南祝

[1][3][4]张祥浩.王守仁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5]王阳明.传习录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6][7]王阳明.传习录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篇2

二、道德教育之必然选择

在康德那里,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甚至是必然的,它是人成为人的必然选择。而要理解这种必要性和必然性,首先就必需从道德哲学的层面理解道德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康德的全部哲学思想都是在为人的道德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作论证。在康德看来,人是一个有限的理性存在者,这也就是说,他是自然存在和自由存在的统一体。人的自然存在表现为人的本能需求,在此,他和其它动物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人的自由存在也就是人的道德存在(在康德那里,自由与道德是同一个东西),它是人与地球上其它动物的本质区别所在,是人作为人最根本的规定性。一旦丧失其自由或道德,人就堕落为一完全的自然存在者而和动物无异,而这也就意味着他丧失了人作为人的资格。某种程度上,我们还可以说,人是为道德而存在的。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一书中,康德为人的道德性做出了如下辩护:“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在此,人性也即人的道德性,以人性为目的也就是以人的道德性为目的。可见,对康德而言,道德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也不是遥不可及的东西,它是人作为人而存在的必要条件甚至是人存在的目的。一个没有道德的存在已经不配再被称之为人了,因此,道德与其说是好人和坏人的区分标准,不如说是人和非人的区分标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会自然而然地以道德为标准对地球上的动物进行等级划分。在潜意识中,他们将地球上的动物划分为三个等级:人、禽兽以及禽兽之下。在他们看来,虽然禽兽不会做道德的事,但它至少不会做不道德的事,而那种不道德的人由于做出了不道德的事情,因此在禽兽之下。这就表明,人们在潜意识或自然的情感中,是无法接受一个毫无道德的人成为人的,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将这样的人排除在人类的行列,甚至将其排除在禽兽之外,而这也就是人们经常骂一个坏事做尽的成年人“禽兽不如”的根本原因。这可以看作是对道德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的实践证明。由上可知,虽然人并不天生就具有道德,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道德对人而言都是必要的和必然的——人必须要拥有道德以成为——道德的存在,这就决定了人必须经过后天的培养来获得它,而这种对人的道德性的后天培养也即是道德教育。可以说,道德教育是人获得道德的必然途径,又由于道德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规定,所以,道德教育也就成了人之为人的必然选择,这即是说,人只有通过道德教育才能成为人。总之,要想成为人,就必须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要想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就必须通过道德教育。这就是康德所谓“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的根本内涵。

篇3

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鲜明特点,面对高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学校只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实现我国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哲学教育在高职职业指导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有助于提升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

哲学是一种人文精神的熏陶教育,哲学在高职院校精神文明建设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是引导高职校园文化和时代精神的主力军。一般意义上的校园文化与高职哲学是无法相匹敌的,这在于高职哲学的主导作用和点点滴滴的潜移默化。在高职院校中进行哲学教育,能够培养学生面对挫折时保持乐观态度和坚忍不拔的品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

二、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

一个民族,缺乏哲学思维,必然十分脆弱、盲目、冲动;一个人,缺乏哲学修养,必然会软弱无能、肤浅、浮躁。哲学是一个时代最深刻的思想,是一个时代的精髓,是一个时代精神的表征,它深刻地解答了人们对社会的困惑。随着就业压力的加大以及就业渠道的多元化,学生们思想的多元化、复杂化也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现成的理论和基本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显得更加有吸引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才能为自己今后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有助于培养批判和反思精神

在高职院校培养人才过程中最明显的问题是简单化教育,重技术轻人文,教学理念完全是把学生训练成职业人。把教育的使命简单化,重技术素质、轻人文素质,以“技术至上”为办学理念。现在高校的学生最大的问题是不会批判和反思,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精神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我们要培养学生对身边的小事提出问题,进行批判反思。为了让学生学会反思,高职院校开始了哲学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使其坚定不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哲学教育意义重大就在于此。

四、有助于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首先,哲学教育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理想。哲学教育能引导大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理想,并为之不懈地奋斗。

其次,哲学教育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较高的生活成本,持续增长的压力,使“唯大城市是从”的观念悄然发生改变。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的职业价值观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从业过程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另一方面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而哲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无论学历、能力和工作性质如何,只要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地努力工作,都会在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另外,在高职学生中开设KAB(Know About Business)课程,通过教授有关企业和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创业意识,让学生对创业进行全面认识,这对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能力的青年人才有很大帮助。目前,很多毕业生不愿去基层,不愿去条件艰苦的地方,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创业的概念,只有到企业打一辈子工的思想。从创业的角度讲,基层创业的机会更多。因此,加强创业教育,也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五、有助于培养职业道德,加强法律意识

篇4

【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B

老子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老子所著《道德经》是我国“第一部哲学著作”,充满了唯物主义精神和辩证法思维。比较老子道德哲学与哲学,既是分析研究二者的共通性,也是为了找到作为“西学”而能够“中国化”的哲学理路及其异同。同时,通过比较研究,我们能更深刻地认识我国传统哲学的内涵,加深对哲学的理解。

“道法自然”与唯物主义

哲学研究的第一领域为“宇宙论”或“本体论”,寻求宇宙生成发展的第一动力。老子《道德经》通篇以“道”为核心概念,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世界的本原。“道”在《道德经》中出现过很多次,具有不同的含义,但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两层内涵:

第一,“道”是世界的本源,是万事万物生成发展的源动力所在,是客观存在的绝对之物。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①天地自然世界生成之前,先有了混沌之物,而这物其实就是“道”。又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②“道”作为“物质”,不是有形的固定之物,而是玄妙混沌之物。由此可见,老子的“道”带有物质性,唯物而非唯心,从而否定了“唯心”的世界观和“神”的存在。就这一点而言,老子的道德哲学已然从其核心与根部与唯物哲学相通。

第二,“道”是自然规律,是指导人类生活的准则和规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③“道”是自然规律,它不仅统治着自然世界(天地),也统治着人类世界,而人应该顺应这种规律。又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④社会的治理也应该符合“道”的规律。《道德经》第五十一章是对“道法自然”的最好阐释:“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⑤老子告诉我们,万物的生长是依照自然法则,而不是人的“主观意识”。万物皆自然而生,自然而长,自然而亡,没有谁在背后命令,也没有谁在背后指使,万物皆符合“无为而为”的“道”的精神,是自发的,自生的,自为的。这“无为而为”的自发性就是自然规律,正是这自然规律使万物生长、发育、成熟、进化。

由上分析,老子的“道论”肯定了客观规律的根本性与重要性,肯定了客观物质运动先于人的主观意志,告诫人们要遵循自然客观规律,即所谓“尊道而贵德”。唯物论强调,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客观物质在头脑中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同时,物质运动所反映的自然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应该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人的可贵性就在于具备“主观能动性”,但是人不能限于主观的臆断或幻想,而应该尽可能地追求“主客观统一”,认识和理解客观规律,把握和改造客观世界。

综上所述,老子的“道论”反映的是自然观,与哲学的“唯物论”相得益彰。诚然,老子的“道”在其内涵上更加丰富,并不与哲学“物质”概念的内涵完全一样,但是二者的共通性在于,承认自然规律的先天性与第一性,以及自然规律是事物生成、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所在。但是,我们也应看到,“道”与“物质”虽有相通性,但在内涵上仍有所不同。“道”虽然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但是老子的哲学表达是“诗意的”。老子并没有给“道”进行严格的定义和系统的阐述,综合《道德经》经文的论述,“道”除了以上所讲的“绝对之物”以及“自然规律”之外还有以下特点:

“道”是玄妙的,混沌的,而“物质”则没有。《道德经》第四章言:“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⑥老子在这里用了两个“似”字,表明“道”的“不可捉摸”、“难以捕捉”。“道”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处于玄妙的状态中。可能正是因为“道”的存在形式是无形而又有形,“道”才能贯穿万物,包容万物,所谓“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万物不论尖锐还是纷杂,光明还是黑暗,“道”都与万物同在。“玄”是“道”的特性之一,是“道”的存在形式,“玄”本来就是一种很难言说的形态,故“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对“道”的论述在这些方面实际上已经进入“形而上学”的领域,“道”的内涵丰富而复杂,只能看作是介于形而上学和“唯物主义”之间的一个概念,老子没有做更加细致的定义与区分,因此,我们不能将老子哲学简单地看成唯物主义哲学,而只能说二者具有相通性。

篇5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267―02

消化道大出血是消化道疾病较严重的一种并发症,也是临床上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由于起病急、出血量大、病情凶险、病死率高,患者常存在焦虑、恐惧、悲观、失望等心理问题,这种焦虑心理不仅影响患者心理健康,同时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因此,针对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焦虑情绪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可帮助患者安全的度过危险期,早日康复。本研究就以患者为主导的护理干预对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进行探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2011年9月至2012年10月都江堰市医疗中心消化内科收治消化道大出血患者l00例,男89例,女11例,年龄38~88岁,平均(69.6±1.2)岁,均有消化道基础疾病,其中消化性溃疡68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19例,其他疾病l3例。人组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焦虑、抑郁障碍诊断标准;(2)排除脑器质性疾病及其他严重躯体疾病、酒精和药物依赖等。将100例患者按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止血、补液、对症治疗及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以患者为主导的护理干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职业、受教育程度、药物治疗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方法,给予患者讲解疾病知识,治疗方法,正确指导患者及家属认识疾病复发的征兆,比如监测患者体温、脉搏、血压、尿量,观察大便的颜色、皮肤、甲床色泽,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一旦出现大出血及时送医院抢救治疗,并且在运送过程中使患者平卧休息,并抬高下肢,以保证脑部供血;呕吐时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尽量使患者放松,消除紧张等情绪。保持病房环境安静和床单位的整洁,减少不良刺激。每日病房定时开窗通风,保证空气新鲜。各种抢救仪器设备摆放整齐,报警音及时消除。及时清理患者的呕吐物和排泄物,更换带血渍的床单、被褥和病员服。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以患者为主导的干预方法。由4年以上工作经验,业务知识丰富的高年资护士对干预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3次/周,每次30 min以上,观察5周。(1)摄入性会谈[1]:以体贴患者的态度了解患者的心理反应,评估患者焦虑程度,告知患者及家属干预的方法和目的,取得其信任和配合。(2)以患者为主导心理干预:我们通过主动询问患者主诉,鼓励其倾诉,及时了解患者的焦虑程度和原因,及时有针对性的给予心理上的支持。总结其原因:一是由于对本病的认知缺陷,从而产生焦虑、恐惧心理;二是头晕、活动无耐力等躯体不适,对生活质量造成的影响。针对引发患者焦虑、抑郁的问题,护士采取以患者为主导的干预模式,以个体为单位,鼓励患者说出内心感受,耐心听取患者倾诉,设身处地的帮助患者解决问题,鼓励和诱导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和自身健康状况,重建自信心,特别指出焦虑、抑郁对疾病的影响。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禁食的必要性和期限等问题,从正面、积极的角度去逐一进行解答,避免使用消极的用语,鼓励患者勇敢面对疾病,增强治疗信心。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及时帮助患者调整心态,保持乐观。(3)行为干预:教会患者有效的放松技巧,有效的放松技巧能舒缓焦虑,如放松疗法、森田疗法、肌肉放松疗法深呼吸运动等[1]。

1.3评价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2]。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焦虑、抑郁情况进行评价。(1)焦虑自评量表(SAS)。SAS包括20个项目,分为4级评分:l分:没有或很少时间;2分:小部分时间;3分:相当多的时间;4分: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将20项得分相加得出总分,再根据标准分换算表换算为标准总分,SAS标准分≥50分为阳性划界分,分值越高,表明精神状况越差。(2)抑郁自评量表(SDS)。SDS由20个陈述句和相应问题条目组成;每l条目相当于1个有关症状,均按4级评分。20个条目反映抑郁状态4组特异症状,包括:①精神性情感症状;②躯体;③精神运动;④抑郁的心理障碍。SDS标准分≥50分为阳性划界分,分数的高低反映人群的精神状况。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l7.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2.1两组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见表l。两组患者干预后SAS、SDS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性下降,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本文结果与李翠和刑清梅[3]、宋晨等[4]研究结果相似,提示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存在严重的焦虑或抑郁心理,这可能与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时,患者出现心慌、心率变快、血压下降,使患者面临死亡风险,引起巨大的生理、病理变化,产生强烈刺激,引起心理障碍一出现抑郁等症状有关。抑郁可使大脑-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等活动增强,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使消化、内分泌器官功能亢进,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加重上消化道出血病情或延缓其治疗进程。上消化道出血、抑郁等情绪两者互为因果,严重影响患者心身健康[4]。当患者出现消化道大出血时,护士除应守护在床边积极抢救用药以外,还应给予心理安抚,及时清除血迹、呕吐物,减少患者感官刺激,抢救工作、治疗操作动作娴熟,忙而不乱,增加患者的信任度,减轻紧张情绪。

以患者为主导的干预模式是指在患者入科进行了常规疾病宣教后,就患者最关注和焦虑的问题进行访谈式调查,开展健康教育时要抓重点,首先讲解患者最关心的问题[5],针对问题对患者采取干预措施,不再是传统填鸭式干预模式。患者可以主动获取,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主导地位,也避免了程式化的干预模式给患者造成的机械、刻板的影响,护士通对患者有针对性的宣教了解了患者的疑虑,并给予疏导,在实施过程中注重患者的身心感受[6]。杨芳和任蔚虹[7]的研究也表明,患者获取的疾病相关知识越具有针对性,缓解焦虑的效果越明显。

以患者为主导的干预模式需要护士在与患者的沟通和护理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护士需要具备丰富的业务知识和沟通技巧,因此,开展以患者为主导的干预模式的过程之中需要护士不断学习以拓展知识面,同时也锻炼了护士的沟通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护士的整体素质。综上所述,消化道大出血是临床上常见急重症,要提高疗效,护理质量至关重要。护理人员必须深入了解患者需求,制定以患者为主导的护理干预模式,减轻患者对疾病的焦虑、抑郁情绪,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促进疾病康复。

参考文献:

[1] 肖继明,徐军,缪东培.冠心病患者伴焦虑抑郁的心理干预.医学研究生学报.2011,9(24):927-929.

[2]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 生杂志.l993:160-204.

[3] 李翠,刑清梅.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心理状况调查.中华医药学杂志,2003,2(4):66.

[4] 宋晨,郭强,丁小容,等.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焦虑分析.护理学报,2009,16(10):70-72.

篇6

道教哲学与中医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以中医学为主体性而言, 在哲学上表现出以《周易》、 道教、中医学三位一体的道本体论的系统关系。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在中国文化中可谓一以贯之。表现为道统文化特性的中国文化以“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为最高目标, 因此, 尽管中国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 但都没有离此鸿的。就中医学自身的发展而言, 以道的哲学思维方式所受的影响就更是显而易见。就中国文化的历史而论, 由于社会实践中的问题所引发, 对道的抽象和身体力行成为思想家所研究的具体内容。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以道规范自己的理论体系, 并直接的影响了《易传》的形成和歧黄之术的理论体系。表现在哲学思维上形成了所谓的“医易相通”和“医道相通”的哲学观。道教为彻底贯彻和实现道家的终极关怀问题,以人生的终生修道为实践, 在练功的实践中由于对中医学的需要, 实际中的道教与中医学的关系就必然表现为道教学者以道的哲学观对中医学的具体运用, 以及在修道的实践中以自身的练功实践对医道的理解而发展为道教医学。因此, 道教学者是在修道中身体力行的发展了中医学,并结合练功的机制, 对中医学的阴阳、 气血、经络、三焦、精气神、以及辩证施治和理法方药等理论及实践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其中,不但以医道对身体的作用加深了对道的理解, 而且也以道的本体理论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 为中医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的大家世人皆知, 为人称道, 例如葛洪、陶宏景、孙思邈等人。

显然, 中医学是主体存在价值关系的主体自为的学问, 而道教则是超越主体存在的自为的价值从而达到自在的学问。具体而言, 中医学在道教哲学的影响下, 以其老子“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制定了中医学的医学模式,而道教则具体的应用了中医学对人体理论的认识, 尤其是唐宋以后道教的内丹理论的成熟, 更是大量的借鉴中医学有关精气神的理论的结果。这些, 都表明了中国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

我们在当代讨论道教哲学与中医学的关系问题, 最重要的当属道教哲学的道本体论的问题, 非但如此, 就人类哲学自身进步的需要, 也极需从道教哲学中汲取营养, 以走出当代哲学的困境, 所以, 对道教哲学的研究应当是当代哲学研究中的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然而, 道的本体论哲学研究一直不被世人所重, 或者被斥之为形而上学。所以,对道教哲学及道教医学的研究是相当薄弱的, 因此, 应当引起重视, 这不但为中医学的继续存在和发展之必需, 以推动中国传统医学模式的进步, 为人类作出新的贡献之必然; 就走出当代的哲学困境而言, 对道教哲学的研究也必然在发现其对本体论的贡献中认识到其重大的理性意义和社会实践意义。

因此,道教哲学的道本体论意义的研究是相当重要的,以道本体论对人的存在及医学模式的定位, 将决定中医学的今后的发展方向。表现为当代气功热形式的文化现象, 已透视出道教本体论哲学的潜在性影响。但进一步对气功理论的深入研究受到当代思维方式的限定而出现重重困难, 因此, 对道教本体论哲学的正本清源──对道教哲学在哲学发展中重新定位, 即在其自在的道本体上对人的存在的终极意义的关切和可能实现的方法论中实现当代哲学的革命, 是道教哲学研究的最重要的方向。

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 在对道教哲学的终极关怀所能实现的道路中, 反观中医学的理论和实现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合理定位, 以发现西方医学模式中的问题, 并在人类存在的问题中发现其本质性的问题, 以此映现出道教本体论哲学的重要性, 在这一共识的基础上使人类的存在方式和所实现的价值与自然之道真正的统一起来 ,使人类社会的发展从自为转向自在。显然, 这已超出了医学模式所研究的问题, 也正是这样, 才显现出中医学的整体和全面性, 因为中医学历来主张人的生存环境的自为不但是医学应注重的, 同时也是政府和社会应与其统一的, 因此, 古代的“儒必通医”的主张在当代不失其重要的社会和历史的意义。

二、道的形上学及其对人的形而下存在的统一

道的形上学问题及其在哲学史上的地位, 以道教哲学的形式来定位, 其中需解决一系列的问题, 其中主要的问题是道教哲学何以能够成立, 及其道教哲学的优越性何在以及对当代哲学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道教哲学何以能够成立, 这一问题自在于道教的思想体系之中,如果以“智慧”定义哲学, 毫无疑问, 道教的思想体系中处处充满智慧, 如果从黑格尔的哲学标准定义哲学, 则道教哲学并不属于西方哲学的形式化的哲学体系。道教哲学表明, 道教哲学以“道”的本体论规范主体的修为与“道”合一, 这种哲学在中国哲学中的本体论地位始终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源于道家的“道”的哲学, 并以“道”规范主体的修为而成道教的形式其本质上是“道”哲学的统一性。今天看来, 这种哲学在人类哲学中尽管有相当多的内容需要完善, 但其表现的重要性是相当明显的, 因为主体的存在本质及其实现在本体中的地位是人类哲学的终极关怀之所在。显然,其中的形而上学与《周易》的形而上学同出一辙, 人的形而下存在的中医学体系的形上部分与《周易》及道教的形而上学统一, 这在一个方面说明了中国文化的整体性, 也在另一方面反映了中医学不仅是医学, 而是关于人的完善自身存在的学问。中医学所包含的道德和伦理的思想, 以及人文关系, 天人合一及运气学说的规则 ,都表明实际上的中医学被中国哲学所包容。

但是, 应强调指出的是, 中医学的哲学因其对主体的关怀所必需, 导致其重要的理论支柱就只有向道家及道教的终极关怀中汲取。如果说中医学的发展是在的索取了道教对主体的终极关怀的理论形式而成功的解决了其中的重大的理论和医疗实践中的问题, 那么, 这一历史事实所反映的道教哲学中的关于解决终极关怀问题的成就本身就成为当代重要的哲学问题。

老子在《道德经》中规范了道的本体论意义并在相当多的方面由此指示出主体的方法论。《周易》在基本的意义上指出了道的形而上学问题。关于人的存在的本质性问题, 这始终是哲学的重大问题, 但西方哲学对此已无能为力。由于《道德经》和《周易》以道的方式对这一问题的限定, 使之对人的本质性存在的形式问题没有在基本的哲学意义上给出, 所以, 人类的存在的所有问题表明, 人的存在的本质性问题是当代哲学应重点解决的问题。中医学在映射这一问题中, 表露出人的存在的本质性问题, 尤其《内经》中的有关论述, 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和研究。

《周易》和《道德经》及《内经》的哲学思维对当代的哲学发展及对中医学的继续进步将有极重要的意义。这已在近年的中国文化热中显见端倪。笔者在对人的存在的本质性问题的研究中, 结合西方哲学中的问题, 受《周易》的道器之论之启发, 形成了形而中论的哲学。 形而中论的哲学认为, 人对存在的认识,是以形作为主体认识、并分为形上之道和形下之器的始点, 人的存在形式和主体地位实际上是世界存在形式中的形上和形下的“中间者也”, 因次, 人是存在中的形而中者。人是以时空的方式建立起对形的认识, 因此, 形而中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建立在时空的本体论基础上,并且与中医学的时空观统一。 形而中论的哲学体系将能很好的解决一系列的重大的中医学的哲学问题。(限于本文的篇幅, 有关的具体论述请参看笔者的其它文章)。

三、中医学的医疗模式及其在当代的发展道路

自晚清开始的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在中国近代和当代文化中的主体性地位以来,对中医学的思维模式及其哲学的研究, 其中的重要的反映思维模式及其哲学的中医学范畴几乎都以西方哲学的模式进行了解释。对于这些解释, 已成为中医学的哲学研究的主流, 但是, 由于哲学本体论在西方哲学中的失缺, 以西方哲学作为主体形式的研究就不能正确的和全面的反映出本在的中医学的思维模式及其哲学。 因此,从本质上重新把握中医学的思维模式及其哲学───道家和道教哲学对中医学的重要性及其在当代的发展方向, 是相当重要的。

如果思维方式和其产生的对思维的形式的统一性是哲学的自在, 那么, 一定的知识形式将是其自在的哲学思维所产生的结果, 哲学只是从形式中所发现的基本规则。因此, 就中医学的形式而言, 如果承认其是不同于西方医学的独立的形式 ,那么,自在的哲学就是与西方哲学的形式所不相容的。所以, 与西方医学是西方哲学所生成的医学形式一样,中医学也只能是其自身的哲学思维所产生的形式。所以,从中医学的形式中分析其哲学思维, 体认其自在的哲学, 也许是比以西方哲学为主体的研究方式对发现中医学的哲学模式更为有利。

长期以来, 有关中医学的哲学的研究, 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其哲学思维属于辨证法的思维方式或朴素的辨证法, 由于中国哲学的自在方式产生的中医学, 使以西方哲学中的辨证法的方法认识和研究中医学形成相当大的曲解, 由此导致不但不能从本质上认识中医哲学, 而且对中医学的研究和发展形成了相当大的障碍。因此,从哲学上的正本清源就是当代中医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是中医学的主要理论之一, 两者的理论关系在哲学中的统一, 构成了独具理论特色的中医的治法和治则的诸要素, 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的关系反映出中医学中的认识论的哲学体系, 是与中国哲学的本体论一脉相承的。探讨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的关系, 分析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所反映出的中国哲学内涵 ,是哲学的重要任务, 而道教学者在修练和医疗实践中总结出的功理功法, 无疑是对问题的解决, 而这些应在当代加以研究的。

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是对疾病认识并采取相关的医治方案的中医学的重要的理论,两者反应出的对疾病的认识, 就人是自然界的整体存在物于其中而言,是相当深刻的。八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 病因辨证等, 辨证虽有相当多的方式, 但以阴阳为体。 《周易》有“一阴一阳之谓道”之论, 是辨证的总纲。施治与辨病施治虽表现为“同病异证 ”、“异病同证”、“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较为复杂的关系, 但只要在阴阳上辩病识证, 就可事半而功倍。总之,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一种高级的综合性的学术修养, 与形而下的西方医学绝不相同。

由于以上的中医医疗特点的存在, 中医学人才的培养的教育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 这关系到中医学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就目前我国的中医学人才的培养教育体制而言, 由于与中医学自在的规律相悖, 已严重的阻碍了中医学的发展, 降低了中医的医疗水平, 不但少有近古以前的大家, 而且使目前的中医学人才也青黄不接。

我认为, 中医学的发展道路应在以下的改革中进行:

1, 改革中医学的教材。应编写中医哲学教材, 增加开设以“道”为基本内容的“中医哲学”课, 锻练加强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 使学生建立起一定结构的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 以利于中医学的学习和中医的医疗实践。不但如此, 还应在普通小学教育中, 增加以中医学为基本的世界观和养生学教育, 真正的使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生产高素质的中华民族而言, 这一点也是相当重要的。

2, 中医人才的培养道路, 应走“师徒制”, 这是中医学内在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模式之传承所必需的, 这不但为中医学技术的口授心传特点所决定, 更多的则是中医学的道德伦理的特色所限定的问题。实践表明, 这一不成制度的制度, 为中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医圣手。但现代的中医教育体制下少有这样的人才出现, 其中的教育体制不可不彻底的反思。

3, 中医学问中, 向有“学医三年, 天下无不治之病; 行医三年, 天下无可用之方; ”之论。因此, 中医学不同于其它学问, 其所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是中医学者终生所追求的学术问题。所以, 政府在医学的管理模式上, 应尊重中医学的学术特点, 保护和礼遇中医学人才, 使其学术研究不被政治所左右, 并为其创造优越的学术研究和生活环境, 使优秀的青年能够走进学习中医学的大们并为此而贡献。这是保护和发展中医学的当务之急。转贴于

4, 改革中医学的医疗模式, 采用以中医诊断为主、西医医疗仪器诊断为辅;中药和道教内丹疗法为主、西药为辅的治疗方法。

5, 抱朴子葛洪有“食补不如药补,药补不如气补 ”的重要的医疗思想, 因此,中医疗法应采用以重在内养精气神、以合大药为内药的治法治则为主, 辅以中药调整和治疗的道教医学体系。道教医学体系的实行, 不但可彻底根治疾病, 提高人们的生存境地, 并可在相当的程度上补中医和中草药资源的紧缺。因此:

篇7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运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

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中庸》)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物,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 (《庄

子》)等等,后世学者诠释道的著作很多,更有许多学者以道为题材专著成论文,本文从另一个角

度研究,谨就老子的“道”与西方圣经神学的思想作一此较。

(二)老子的道

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讲道的地方约四十余处,今将与本文有关的重要语句,抄录于

下:

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一章)

②“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

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第

二十一章)

③“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

名,字之曰道,强之名曰大。”(第二十五章)

④“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

⑤“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

(三)简释

老子以上的言语,诠释者有不同的讲法,普通言,“道”是不可以言语讲述的,能讲述之

“道”只是普通的道,而非常道,常道是经常不变的道。因此,若勉强描述之,则是:“有物混

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第二十五章)

换言之,道是生天地而存有,不生不长,不死不灭,独立永存而不改变。道又可周行天下,

不会停止;道可贯通万物,而不被万物所限制;宇宙万物是因著道而生存,故道可被称为天下的

母亲,诸事万物的根由;此“道”没有名,人也不知其名,若勉强称谓之,只可名为“道”;因

为道有道路、道理、方法等多种涵义,其指意是伟大者。

就宇宙论言,道不是一个死静不动的实有,而是一个推展宇宙万物变化的发源者,故老子

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

“道”被学者称为无极,“一”被称为“太极”,道生一,是宇宙变化的程序,是由无极而

生太极,无极是无形无象的,太极是一个大混沌,由混沌的变动中产生了阴阳二气或二体,然经

由阴阳的配合,产生了第三者物体。物体在阴阳相配与其他物种的相互利用中产生了宇宙万物。

追根逐源,宇宙万物皆是由道而来。因此,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又说: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

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第

二十二章)

在宇宙万物变化的程序中,变化的物质根源乃以确定,老子言“道之为物”,则是恍恍惚

惚,窈冥不明的,但在恍惚窈冥中,道实在是“无象之象”及“非物之物”的极精微的东西,藉

此,而产生出宇宙万物,此乃确实的可信原理,故道可称为万物的根源,万物是由他出生的。

再者,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章又云: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

天下万物皆是由“有”所形成,此“有”正合于西方哲学中所称谓的“有”、“实有”、“存有”等概念,换言之,“有”是一个具体性的事体或物件,藉此“事体物件”的潜能,才能

生出其他物体来,故宇宙万物是由“有”到“有”而产生的。第二句的“有生于无”,此“无”

字绝不是空虚的无(Nihil),因为哲学的铭言是:“无中不能生有”,此“无”字亦可称为“道”

的简称,因为我们无法给道一个肯定的积极名称,任何肯定性的界说都否定了道的全面性,只有

以消极性的“无”来称谓之,此“无”非空虚而是“有”,乃宇宙万物之原始根源,实乃无上之

“无”。

(四)西方哲学家的意见

老子的《道德经》最早由西方的传教士译成拉丁文,然后有法文、英文、西班牙文等数种不

同的版本,足见西方学者对老子学说的重视与兴趣,今就以上的语句注解如下;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

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第二十五章)

西方哲学家依哲学形上学及宇宙论言,分析如下:

①有物:道是一个实在存有的实体,西方哲学称为(Ens,Being),此“实有”被中国学者译

成“有”、“物”、“存有”、“实有”等名词,换言之,道是一个实在的存有体,而非虚无,

亦非空洞的抽象名词,但吾人不能给他一个确定清楚的界说,只能言“道”为“有物”。

②混成:道不能有清晰概念,只能笼统的说是一个“混成之物”,此物最单纯,也最普遍,

道称为最单纯,因为道是一切事物之源;道最普遍,因为一切宇宙万物中皆有道,换言之,此单

纯之道适含于所有的一切事物。

③先天地生:道在未有天地万物之前,便已存有了,故道是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宇宙间先有

道,然后才有宇宙的空间与时间,及时空中的万物之变化,此句亦含于老子的其他语句“天下万

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四十章) ,“道生一”(第四十二章),此“无”是人的五官所感觉

不到的“无”,亦是无可定名的“无”。或者,宇宙间先有道,才可以生出有时空性的宇宙大混

沌;或生出合一性的大宇宙。

④寂兮寥兮:道的本体是无声无臭,无形无象,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搏而不得的实有;此

看不见、听不到、摸不著的实有超越我们人的五官,老子称之为“夷、希、微”, (第十四章)

总称之为“玄”,故又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一章)

⑤独立而不改:此实有是先天地生,无形无象,无色无味,完全自有的独立体,其存有不依

恃任何其他物体,宇宙万物虽因道而生,但不损失道的任何本体,故道是亘古不变,超越时空的

“常道”。

⑥周行而不殆:道充满宇宙万物,万物藉道之力学能而生成万有;道周行而不殆,道本体亦

不损失,正如太阳的光透过玻璃射进房内,使室内光明,人可以藉光明而看见事物,但太阳本身

无任何损失,太阳之光可以照耀此室,亦可以照耀他室,正如道充满万物,生成万物一样,道无

始无终,周行而不殆。

⑦可以为天下母:道因为有以上的特性,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故为天下母,实在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再者,父母对子女有生成之恩,养育之恩,保护照顾之

恩,道对宇宙万物亦然,正如老子所云:“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

之”。(第五十一章)

再者,老子的第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

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廿一章)

西洋哲学家也有相似的诠释,所言如下:

⑧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道的本体实在不容易讲明白,因为道是一个

无象的宇宙根源,恍惚不清,但道的存有是确实无疑的,所以老子才说“道是惚兮恍兮,其中有

象,”此“象”乃指出道的存在性。

就宇宙论哲学言,一事物之存有,有两种基本要素,一是物质要素(Materia),一是形式要素

(Forma),物质要素,普通称为具体的物质材料,形式要素便是所谓的“象”了;形式的象是决定

物质者,物质材料是被决定者,二者相合才是一具体的实有物。但最高的实有则不然,如宗教学

言的最高之神其存在是存有与本质合一(Existentia et Esentia) ,没有象形与质的区分,老子

所言之道便是宗教所言的最上神,其存有亦无质与形(象)之分,而是一个高超的实有物。

⑨洸兮惚兮,其中有物:道虽然是洸惚不清,但其存有确实是一个高超之物,因为道有其存

有之本质要素(Essentia),否则,空虚之道不可能生出万物。道之为物,与一般事物不同,已如

上述,一般宇宙万物是质与形(象)的结合,道是本质与存有之统一体。

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道虽然在窈冥中看不见、听不到、摸不著,但他在窈冥恍惚中确实

有精微的东西存在,此乃化生宇宙万物之源。因此老子又言: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因为道是一个最高超的确实体,藉此,我们略可明白一点道的本体。

可产生万物,主管万物。

(五)西方神学家的意见

西方有些神学家认为老子的道便是西方所讲的神,或者道的本质性等便是西方神(天主、上

帝)的属性,因为天主(上帝)是宇宙间最高的神、无形无像、无始无终、宇宙万物的创造者,这一

切皆适合老子所言的道。

①老子第一章所言的“道可道,非常道”;宗教神学家亦言,最高的至上神是不能以肯定式

的言明“神是什么”,若只是积极性的界说“神是什么”,便否定了神的其他功能;因此对神的

界说只能以否定式的言明,神是无所不知的(全知),无所不能的(全能),无所不在的(处处皆

在),无限量的实有,也因此肯定神没有名字。

现世的宗教对神皆有称谓,犹太教称神为“至上主”,回教称神为“阿拉”,天主教称神为

“天主”,基督教称神为“上帝”,中国人则称为“老天爷”。人对神的称谓皆是“比拟式”的

称呼,“至上主”的意思是最高之神,其上无别的神,故高于世上的一切;“上帝”乃是天上的

皇帝、最高的主宰者,老天爷乃中国人家族观念的称呼,意指天上的老爷爷。总之,人给神称谓

的名字皆是表示宇宙间有一个最高真神存在,正如西方圣经中古经所记载扌每瑟向上主说“你是

谁?”上主回答说:“我是自有者”(《出谷记》第三章十四节),此“自有者”没有正式的名字,

此语亦适合老子第二十五章所言: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

‘道’,强为之名曰‘大’。”“道、大、至上主、阿拉、天主、上帝、老天爷”等称呼皆是相

同的意义,指明宇宙间有一个最高的精神实有存在。

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与“道之为物……其中有象……其

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等创造历程,也适合《圣经》中创造万物的讲述。

《圣经·创世记》言,神创造宇宙万物用了六天的时间,如《圣经》所言:

“在起初天主创造了天地,地还是混沌空虚,深渊上还是一团黑暗,天主的神在水面上运行,天

主说:‘有光’,就有了光。天主见光好,就将光与黑暗分开,天主称光为昼,称黑暗为夜,过

了晚上,过了早晨,这是第一天。

天主说:‘在水与水之间要有穹苍,将水分开’,事就这样成了。天主造了穹苍,分开了穹苍以

下的水和穹苍以上的水。天主称穹苍为天,天主看了认为好,过了晚上,过了早晨,这是第二

天。

天主说:‘天下的水应聚在一处,使旱地出现’事就这样成了。天主称旱地为陆地、称水汇

合处为海洋。天主看了认为好,天主说:‘地上要生出青草,结种子的蔬菜,和各种结果子的树

木,在地上的果子内都含有种子!’事就这样成了,地上就生出了青草,各种结种子的蔬菜,和

各种结果子的树木,果子内部含有种子,天主看了认为好,过了晚上,过了早晨,这是第三天。

天主说:‘在天空中要有光体,以分别昼夜,作为规定时节和年月日的记号,要在天空中放

光,照耀大地!’事就这样成功了。天主于是造了两个大光体,较大的控制白天,较小的控制黑

夜,并造了星宿。天主将星宿排列在天空,照耀大地,控制昼夜,分别明与暗,天主看了认为

好,过了晚上,过了早晨,这是第四天。

天主说:‘水中要繁生蠕动的生物,地面上,天空中要有鸟飞翔。’事就这样成了。天主于

是造了大鱼和水中各种孳生的蠕动生物以及各种飞鸟。天主看了认为好,遂祝福它们说:‘你们

要孳生繁殖,充满海洋,飞鸟也要在地上繁殖!’过了晚上,过了早晨,这就是第五天。

天主说:‘地上要生出各种生物,各种牲畜,爬虫和野兽!’事就这样成了。天主于是造了

各种野兽,各种牲畜和地上所有的各种爬虫,天主看了认为好。天主说:‘让我们照我们的肖

像,按我们的模样造人,叫他管理海中的鱼,天空中的飞鸟、牲畜、各种野兽,在地上爬行的各

种爬虫。’天主于是照自己的肖像造了人,造了一男一女。天主祝福他们说:‘你们要生育繁

殖,充满大地,治理大地,管理海中的鱼、天空的飞鸟,各种在地上爬行的生物。’天主又说:

‘看,全地面上结种子的各种疏菜,在果内含有种子的各种果树,我都给你们作食物;至于地上

的各种野兽,天空中的各种飞鸟,在地上有生魂的各种动物,我把一切青草给它们作食物。’事

情就这样成了。天主看了他造的一切,认为样样都好,过了晚上,过了早晨,这是第六天。

这样,天地和天地间的一切点缀都完成了。到了第七天天主造物的工程已完成,就是第七天

休息。”

以上《圣经·创世纪》所记载的语句,是该时写《圣经》的讲述宇宙万物形成的过程与秩

序,其七天的区分是就宇宙的形成分为七个节段。而非现在每天有二十四小时的日子,作者由混

沌的宇宙,到有光明、陆地、海洋、生物、人等过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换言之,第一天与第

二天之间,可能有数百千万年。作者的目的言明宇宙间有神的力量创造出来。正如老子所言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及“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其中有

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等道理相似处。

(六)若望福音中的道

《新经·圣若望福音》中,第一章开始有以下的语句:

“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此道太初与神同在。万物是籍著他造成的;凡被造的,没

有一样不是籍著他造。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

此处所言之道,英文是“Word”,拉丁文是“Verbum”,希腊文是“hoyos”,基督教的中文《圣

经》译此字为“道”,天主教的早期译本也译成“道”;现在的天主教中文《圣经》皆译成“圣

言”,意指天主第二位圣子,此圣言——天主第二位与天主圣文是同性同体的。故言“太初有

道”(圣子),“道与神同在”,即天主第二位与第一位同在,“道就是神”,即第二位与第一位

是一体的一个神。又如《宗结书信》内言:“圣言(基督)在万有之先就有,万有皆赖他而存

在。”(哥I·1 5—17)。

由以上之语,有学者认为“道”便是指的存有之神。天主第二位。

(七)老子的道与西方神的差异。

以老子的道讲述宗教的神,虽有很多相合处,如道是自有的、永久的、无限的、超越一切,无所

不在的,万物的起始与根源,但老子的道对神的位格,则无讲述。神的位格是神学中讲神最基本

的课题,位格(Persondlitas)的意义是指一个“理性的自立体”,其将微是有理智与意志的两项

特别功能。理智的功能是认识真理与判断是非,意志的功能是向善的意向与决定的实行,此二者

皆与外在的事物相关连著。神是一个有位格的精神性最高实有,故能是万物的创造者,管理者,

也是万物的审判者与人善恶行为的处罚者。老子的道在此点上未言明之,使人感受到老子的道只

是宇宙间的一个抽象性的公理,或者是宇宙间之自然之理,其存有是宇宙间的精神性主宰。

(八)总结论

总结以上,以老子的几句简单道理,后世学者将之归入形上学或宇宙论的理论范畴,笔者特就西

方神学与哲学的观点,讲述道的意义,其结论道是神的功能与属性,老子的道不足以讲明西方神

学中的神。再者,无形无像与无始无终的神,我们人实在无法清楚的讲说明白。由老子的道,使

我们推论出宇宙间应该有一位最高的精神实有存在,其特性是永远的、唯一的、无限的、不变

的、最高的生命体;其与宇宙万物的关系,乃宇宙万物的创造者、保存者、辅助者与眷顾者。人

可以各种不同的名号称谓之。

参考资料

①张默生:老子章句新解.台北乐天出版社.1971年3月。

篇8

小岛毅是“中日历史共同研究”成员,这本书也贯穿着这一“共同历史”的态度。在本书中要点有二:第一,教科书上的“日本史”是基于近代民族国家而建构起来的国别史,其目的是服务民族国家的。日本列岛历史上存在的政权、种族,及古代居民对自己身份的体认和对家、国、天下的看法,与当代的日本差距很大。第二,教科书在教授“世界史”时,把日本史排除在外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但是,日本史不可能独立被呈现,必须在一个国际关系的语境中才能被准确地呈现。对古代日本史来说,这一国际关系主要就是如今的东亚关系。

看,如果我们把上面的日本换成中国,就会发现并没有什么问题。当然,中国因为在近代经历过激烈的反传统运动,特别是“古史辨”派通过“层层累积的上古史”研究已经使得一般中国人已不会把自己追溯到伏羲女娲之类,说说“炎黄子孙”也就算了。而小岛毅所要言说的日本史,和顾颉刚曾经做过的事情有相似处。

小岛毅的专业是中国思想史,在这本书中,处处能感受到小岛毅对鲁迅思想的认同。这又主要体现在,小岛毅一边在评述日本史,一边在剖析日本国民性。比如,《对外国的事情反而很了解》中,他谈起历史上日本的知识阶层对中国的文献和历史知之甚详,“左国史汉”,家家必备,三国演义,人人知晓,但对日本的历史缺乏了解,然后话锋一转,指出“当时的中国,以现代的视角来看,相当于美国”,所以,当代的日本人对待外国和本国的态度,其实没有变化,只是原来的中国换成了美国。

显然,作者是在批判日本国民性格里崇洋的自卑心态,然而,他马上又换了曲风,在《遣隋使是对等外交吗?》《忠君爱国与民主主义教育》等章节里说,遣隋使“日出处天子致日没处天子”被许多日本人看作与隋朝“平起平坐”的证据,而足利义满为了贸易接受明朝皇帝册封为日本国王被许多日本人看作是有损尊严的卖国行为,这些其实都体现了日本人幼稚的“爱国主义”“忠君爱国”思想,因为并不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境。

篇9

资料与方法

我院2010年7月~2010年11月收治经临床医生确诊为高血压患者5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30~78岁,平均55岁;有家族遗传史27例,无遗传史23例;并发心力衰竭2例,脑出血3例,肾功能衰竭5例。

方法:①将阶段性健康教育指导内容编制成册;②明确健康教育指导方式,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疾病程度及生理心理需求等;③针对患者文化程度,对疾病的认识及现状、治疗情况等制定患者及其家属易接受的健康教育指导计划;④将每个人的健康教育指导计划、宣教时间、宣教方式告之患者及家属以取得对方支持。

阶段性健康教育指导内容

入院指导:向患者介绍病房环境、负责医护人员、安全制度及治疗护理一般程序,使其消除陌生感,产生安全感,尽快适应角色转变。

检查指导:高血压往往与肥胖、高血脂、高血糖并存,应定期测血脂和血糖。长期患病可引起肾功能减退,应定期进行尿常规及肾功能检查。还要做眼底检查、心电图检查、肾脏B超检查等,告诉患者每项检查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及应做准备等,使患者乐意接受。

用药指导:①逐渐降压:除高血压急症以外,降压以在数日、数周内逐渐降低为佳,特别是老年人,以及有高血压病史多年的患者,其机体已经适应了高血压目前的水平,突然降低反而无益。②治疗因人而异:高血压患者大多数是老年人,各脏器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进而影响了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因此药物的选择、用量、给药途径等都要根据每个高血压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不能盲目一概而论。③随服药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剂量,加量后不能有效地控制血压,则以2种或3种以上药物联合;从单药开始,阶梯加药及联合用药,首先选择单味药从小剂量开始,随着使用时间加量,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需联合用药来达到目标血压,用药期间忌突然撤掉某一种药物或骤停药物。

饮食指导:饮食以低盐低脂为原则,每日食盐不超过6g,少食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蛋黄等。多食含钾食物,如蔬菜水果类。肥胖者应减少每日热量的摄入,以减轻体重。高血压患者合理选择饮食十分重要,总的来说,饮食原则为:少食多餐、少盐多钾、少荤多素。

情绪指导:指导病人学会自我放松,如散步,练气功,打太极拳,体操及音乐疗法等。每日练习15~30分钟,以保持平静的心境,避免情绪激动及过度紧张、焦虑。遇事要沉着冷静,当有较大的精神压力时要设法释放,可向朋友、亲人交谈、倾诉,或深呼吸转移注意力,以维持血压稳定。

出院指导:向病人讲解有关高血压的基本知识和控制血压的重要性及个体化治疗的意义。指导病人坚持服药,定期复查,并教会患者及家属正确测量血压的方法,做好测血压日记,例如出现什么样的症状(头痛、头晕、心悸、气促时)的血压值、活动后的血压值。嘱其若突发血压升高时,应放松全身,并休息,立即舌下含服心痛定一片或口服其他降压药,稍觉缓解后即到医院就诊。告戒病人尽量避免易发因素,保持乐观情绪,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戒烟,控制饮酒,饮食应低钠低脂低胆固醇。肥胖者限制热量的摄入。

讨 论

情绪与血压的关系:过度的精神紧张与反复刺激可以引起高血压。当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过程失调时,皮质下血管运动中枢失去平衡,肾上腺能活动性增加,使节后交感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增多而引起外周血管阻力增高和血压上升,所以情绪稳定可以防止血压升高[1]。

饮食与血压的关系:长期坚持低钠饮食可使血压下降。钾与钠的摄入量与高血压有关,限钠、补钾可使血压下降。钾的降压作用是通过促进排钠而减少细胞外容量[2]。故多食低钠高钾饮食有利于血压稳定。

锻炼与血压的关系:运动有利于减轻体重和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心血管适应调节能力,稳定血压水平[1]。较好的运动方式是低或中等强度的等张运动,可根据年龄及身体状况选择慢跑或步行。

降压药物的使用:使用降压药物时,因其作用原理和反应不同,所以应向患者说明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如卧位起立时,动作宜缓慢,夜间如厕时要注意避免直立性低血压引起昏厥而发生意外。

健康教育指导在临床使用尚有不足之处,如缺乏连续性,护士当晚班,节假日休息均会中断指导,且各护士的知识文化水平不一样,交流方式各异、患者的文化程度及理解能力不同都会影响教育效果。故应针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的指导方式,另外临床中的健康教育指导多缺乏实际行动,有待进一步改变。

通过50例高血压患者提供科学有效的健康教育指导,用药效果和治愈率明显提高,延缓了高血压的进展,减少了并发症。所以高血压患者进行阶段性健康指导,对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防治水平,控制高血压患病率,减缓其病情进展,减少心、脑、肾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有着重要意义。

篇10

好的作品如同经受百般痛苦的牡蛎所结的珍珠,在看到它光彩夺目的同时,我们也应体察这背后故事的艰辛。就如同明朝《警世贤文》中诗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作者笔下的文字是在其生命“寒彻骨”的背景下孕育的,它是作者生命和精神的呈现,是作者以笔墨所阐发的深刻生命道德、人生哲学。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避作者而不言,割裂其与作品的关系。简言之,缺少作者影子的作品是无血肉的虚无之身,它所表现出的感情和思想也是干瘪空洞的。所以在赏文本措辞及暗含思想之前,需先去认识作者,将其自身的道德观与人生哲思列举开来,开启、丰富语文课堂内容,使语文教学厚重,有韵味。

例如教师在执教《我有一个梦想》的时候,可以向学生介绍作者马丁·路德·金的伟大人生:在美国种族歧视纷争背景下,马丁·路德·金亲历黑人痛苦艰难的生活和非人待遇,为了争取全美国黑人人权,毅然将所获得的诺贝尔和平奖奖金献给了自由运动。这是他人生道德价值观的终极体现,而他渴望自由的强烈感情也展示出他的人生哲学。在了解作者的基础上,学生也就深刻地感受到蕴藏在演讲词中巨大的感情气势及激情四射的感召力,这为其探求演讲辞的主题奠定了基础。同时,从作者身上流露出的道德、哲学元素也点缀铺陈了课堂,使得教学活动变得厚重,有韵味。

二、 说文章,赏珍珠之美

作品是作者安放思想和感情的纸介容器,是教师育心树人的道德模板,是学生提取道德感情、人生理想、生命哲学的文本载体。它具有实用和审美的双重价值,教师不可偏爱一方而忽略另一方。从实用价值来说,它是应试教育下语文试卷分数分布的核心,对文章中基础知识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取得好成绩。而从审美价值上来说,其文本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哲思又是一项抽象的资源,震撼学生的内心,为其人格做了一次“洗涤”。所以“说文章”要表里通透,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纯熟的技法和别具一格的措辞特点,也要深刻挖掘,寻找镶嵌在文章中的道德和哲学元素,并将这些挖掘来倾洒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线条中,作为点缀装饰物,使课堂变得更加韵味浓厚。

以的《沁园春·雪》为例。这是一首气势磅礴,隽永大气的千古绝唱,作者利用粗线条,将种种宏大的意象描绘出来,粗犷、豪迈、昂扬、激奋,鼓荡人心。而这些显性的意象当中又蕴含着作者深刻的感情,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吟诵中挖掘伟人豪迈的气魄和恢弘的情感。这一环节,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这首诗的配乐朗诵和景物动画图片,使学生在情思相怡中联想开去,感觉自己也同这莽莽的苍山融为一道,与无数往昔的英雄倾心相会。当然,诗文朗诵欣赏只是一个情感蕴藉的过程,教师还要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在朗读中感受那种道德和哲思联袂成体的浓厚韵味。

三、 看自己,嚼领悟之思

观照他人,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我们也可能如临其境,同当局者感同身受。这是情感上的一种共鸣,此种共鸣建立在领悟之上。对于现代教育来说,这是我们所希求的,学生学习的目的不再是单一地看别人、学别人,总结别人的经验教训,而是将书本当一个中介,由他人的言行举止、生活态度、人生经验来反观自己,认识自己,从而得到点点滴滴的领悟之思。这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升华之境。

篇11

二、自我导向学习对成人的重要性

(一)自我导向学习的概念。自我导向学习最早由著名成人学习研究专家成艾伦・塔(Allen Tough)于1966年提出,20世纪80年代便在世界上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成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它的含义是通过学习者的独立性、自主性、批判性、思考能力等内部心理对学习事件进行加工的过程,是内部心理过程和外部行为过程的统一;具有独立性但无孤立性。独立性指学习者的人格具有独立性,因而在学习中表现出较强的自主性: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自己的方式和学习风格,善于寻找和利用学习资源;每个学习者都拥有自我导向学习能力,只是程度不同、能力表现方面不同。确切地说,自我导向学习的发展是自我导向性这一人格特征的发展及在此基础上自我导向学习方法和技巧的发展。

(二)成人自我导向学习者的人格特征。研究发现(Guglielmino,1978)拥有较高自我导向性的学习者能主动、独立且持续地学习:对自己的学习有强烈的责任感;将问题看做一种挑战而非障碍;自信度高;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和自我改变欲望;有目标导向的内在趋势;善于对自己的学习质量做恰当的评价;学习具有灵活性,能根据实际调整学习目标和方式,等等。

三、孟子终身教育思想的启示

(一)自求自得。孟子特别重视学习的自主性,自求自得是孟子的核心策略。“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二)专心致志。学习过程是自我控制的过程,学习离不开坚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孟子用弈棋的事例阐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排除各种干扰,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三)内省。儒家坚持的一个重要个人修养原则就是“反求诸己”,强调自我反省,自我错误改正。“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四)恒心。在学习和道德修养上,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而不厌”的做法,强调持之以恒。孟子谓孔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不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修身养性的根本是坚持不懈地从小事做起。有恒心,不轻言放弃,才能克服困难,达到目的,实现理想。

(五)由博返约。历代教育思想家都非常重视博学。孟子认为:“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意思是对各种相关知识进行广博的学习,详尽的阐述,目的是尽管简约,这体现了具体与抽象的辩证关系,即博学有利于加深理解,更直接地抓住问题的实质――简约。

四、培养策略

自我导向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除学习者自身努力外,还需学习情境的支持与促进。教师和培训机构在试图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终身学习机会时还应关注学习者自我导向学习的要求和特性,以使机会有意义地被利用,同时使学员学习能力提高,成为终身学习者。

(一)教师应采取的措施:角色定位。终身学习思想指导下的教育培训的目的即促进学习者认知、情感、学习策略、价值观等方面和谐全面地发展,使其成为终身学习者。故教师应明确自己的角色,将自己看做学习的促进者而非权威。教师应针对学习者的个性特征,以积极的态度满足其自我导向需求,逐步减少对教学的控制,让学习者有一定机会对学习做出选择和判断;形成高质量的学习指导,提供学习技巧方面的帮助。帮助学习者获得确定适当学习目标必需的需求分析技巧、探究和自我评价技巧;利用内部动机。采用能利用学习者经验的教学方法将学习内容与学习者的兴趣和目标联系起来;重视开放性问题或任务。开放性问题或任务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和解决方法,有利于学习者与他人合作,从他人处获得启示和帮助的能力提高;教学具有灵活性,鼓励选择。教学可视学习者自我导向能力在时间、场所、内容、方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二)教育培训机构或者雇主应采取的措施:为教师提供自我导向学习方面的培训并增加其采用自我导向学习方式的机会;鼓励学习者建立学习交换机制。学习交换指学习者之间相互帮助对方学习自己擅长的某一技能、技巧、学习策略等;定期组织学习者与有关专家会面,就学习者自我导向学习过程中的有关问题提供建议;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及学习者兴趣,保证教育培训决策和学习机会的质量,以真正使学习者从学习中受益,进而进一步增强学习动机;学习者实现学习目标时对其给予认可和奖励;使教育培训机构或雇主提供的学习资源与学习者需要相匹配,并帮助学习者确定其他学习资源。同时帮助学习者认识到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学习资源可以利用,从而随时随地地学习。

篇12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250-01

网络作为一种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影响,然而科学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以先进的网络技术为依托的网络环境为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的同时,充斥在网络当中的一些不良信息也给心智并不成熟的他们带来了许多负面、消极的东西。一方面,先进的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和技术手段,给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更多的空间和新的方式。它使中学生们的知识量和信息面得到很大的提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网络的开放性及内容的多元性决定了网上既有大量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负面有害的东西,可谓是泥沙俱下,精华与糟粕同在。正处于成长阶段的中学生心智并不是很成熟美丑善恶的区分力和辨别力较弱,自制力也不强,一旦沉迷于网络甚至“上瘾”,将有可能走上犯罪之路。

1.中学道德教育中的网络利用现状

1.1网络让师生家长联系更为便捷,为道德教育工作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孩子学习如何?在校表现怎样?课后的兴趣爱好及去处?家长们迫切需要掌握与孩子相关的信息,而学校和老师也愿意就学生的在校表现与家长进行交流。独生子女家庭使得学校和家长之间信息沟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通过网络和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如手机短信、邮箱等使得家长和学校、老师之间的保持实时通信,及时掌握学生在学校的情况,老师和学生可以在线咨询互动,家长还可以邀请老师在网络上为孩子们进行辅导教学,在线回答困难的问题。一个家校融合的网络环境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优良的条件,受到了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喜爱。

1.2初中校园网交互性不够,难以吸引学生

信息化发展到今天,中学从开始对网络进行防、堵的阶段,到逐渐尝试利用网络手段对学生展开道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在网络利用程度上逐年上升,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超过50000所中小学校校园网络、城市中学已经有了自己的基本的校园网站。但普遍存在覆盖面窄、投入的人财物有限,互动操作性不强,且和现实联系不够紧密等等问题。

1.3教师的网络运用能力制约了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互联网是一个不受控于特定的网络结构的系统,在这一个不受控制的具体网络结构的网络社会,每个网络不仅可以根据特定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特点自行设计和开发,而且网络互连是不受不同的网络类型的限制。开放的网络结构使互联网不仅成为一种新的交流工具,成为一个虚拟的网络社会。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各种各样的信息,来观察、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网络的开放性、资源共享等特点,很容易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网络环境的多样性对道德教育理念带来一定的冲击。

2.网络环境下中学道德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

2.1网络的虚拟性给中学道德教育工作者带来的挑战

网络的虚拟性容易给中学学生带来消极的影响,同时,也给中学道德教育工作者带来新的问题。在过去,中学道德教育工作者在现实中可以及时了解中学生,触摸他们的意识形态和行为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可以针对中学生进行有说服力的教育和指导,从而有效及时地监督他们。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的虚拟性使得道德教育工作者很难把握中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的思想和行为,这样他们就对中学生由网络的虚拟性造成的道德问题难以掌握和及时处理。

以中学道德教育工作者面对中学生网下“早恋”于中学生网恋的不同反应作为例子。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很容易对异性有好感而“早恋”。“早恋”问题是中学道德教育面临着的一个实际问题。与中学生网恋相比,学校道德教育工作者更有可能找到网下“早恋”中学生的问题,能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和正确的指导,调整中学生的心理使他们再次集中精力学习。但是对于线上的早恋问题,不仅难以察觉,更加难以防范。网络的虚拟性使道德教育工作者很难把握中学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的思想和行为,这就给中学道德教育工作增加了困难。

篇13

然而,尽管“为道”与“为学”的差异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若因此便将“道”与“学”打作两橛,认为两者完全难以兼容,则不免既无视于人类的经验,又流于思考上的僵化与简陋。事实上,历代的儒者们在不同程度上意识到“道”与“学”之间矛盾的同时,也看到了二者的兼容互补。不能成为一种内在精神价值的儒学论说,固然只会是一套外在的知识系统,无法成为实有诸己的深刻体知,而道德理性和道德情感作为一种固有的“隐默之知”(tacit knowledge 借用Michael Polanyi的概念),若无后天的不断滋养,也难免隐而不障,难以呈现发用(这在功能上实与不存在无异),至多是以一种“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方式自发地偶尔有所激发而已。康德指出在缺乏理性反省的情况下容易产生“自然的辩证”,所论正是这种情况。而任何价值信仰、宗教——伦理传统,均有其表现为种种文字、言说的知识型态。并且,这种知识型态作为象征其实际指涉的符号系统,就象禅家指月的手指一样,尽管在终极的意义上可能只是方便设施,但却是不可或缺的。古人所谓“读书明理”,进而“以义理养心”,讲得便是这个道理。任何伟大传统也正因此而不能没有其知识型态的理论经典、等等。传统的儒者,也几乎无一不是通过对经典的研读、结合实际人生的历练,从而反省到自己内在的价值根源。就此而言,“为道”与“为学”又绝非势若水火,“道”反而须经由“学”的途径,方能获得其充实广大的流通贯注。所谓“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事实上,儒学发展史上最广大与精微的理学阶段,恰恰就是被称之为“道学”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