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影视文学的鉴赏

影视文学的鉴赏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2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影视文学的鉴赏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影视文学的鉴赏

篇1

    医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人文精神密不可分。中国自古就把医学定义为“仁术”,晋代杨泉在《论医》中写道,“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Luria S E 深刻指出:“医学在本质上具有二重性,她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人学,需要人文滋养。”“妙手仁心”是对医学工作者最高的评价。然而,什么叫做仁呢?孔子在《论语》里做过这样的解释:“仁者,爱人。”因此,关爱生命是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拥有一颗善良仁厚的心对医学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然而,受国内专业教育的特点及医学专业课业繁重所限,尽管人们意识到人文精神培养对医学生的重要性,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忽视,医学生对大学语文、大学英语、思想道德修养、影视鉴赏、音乐欣赏等一系列人文素质基础课也缺乏重视。

    有调查表明,现阶段医学生人文素养具有以下共同特性:(1)人文知识匮乏,知识结构失衡;(2)道德观念淡化、价值功利化及现实化;(3)综合能力水平欠佳,主要表现在社会适应能力较差。人文素养缺乏造成的负面影响在医学生的学习和职业生涯中不容小觑。知识结构失衡会影响医学生专业学习的深度,写作及表达上的劣势对今后的论文撰写、医嘱书写及医患沟通上会产生直接影响。人文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健全的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道德观念淡化会使医学生缺乏人文关怀,摒弃仁爱精神,造成职业素质低下。不仅如此,医学生的学习任务相对较繁重,现代社会竞争也导致就业压力增大,使医学生容易出现抑郁、焦虑、冷漠等心理问题,心理素质下降,社会适应能力较差,而人文素质基础课中讲授的历史、优秀作家作品中传达的观念和态度能帮助学生正确看待事物,疏导压力,得到启示。

    1997年,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精神病学和心身医学教授Engel在《需要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其内涵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患者看作具有生物属性、心理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体而非单一的生物体,要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五个因素考虑疾病和健康问题;二是把医疗工作看作医疗制度、管理、教育、科研和服务质量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工作而非单纯的医疗工作;三是把医疗工作看作与社会环境密切联系的系统工作,要从政治、法律、科学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考虑医疗与外界作用所产生的问题。医学模式的转变表明现代医学已发展成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于一体的交叉学科,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现代医学的必然要求。

    二、影视艺术对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的积极作用

    调查显示,有近10亿观众每天花2-3小时收看电视,电影院观众平均年龄为21.7岁,即现在的大学生群体。影视作为一种娱乐方式,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并影响着他们的认知习惯和交流方式。然而,影视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也是一种教育手段。作为继传统的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和戏剧之后的第七、第八艺术,影视艺术对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有积极的作用。通过给学生讲授电影发展的历史,电影基本理论,赏析优秀影片,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影视鉴赏水平,优秀的电影作品也作为一种极富感染力的方式也影响着学生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

    影视鉴赏课程对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十分必要的。第十一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调查问卷分析报告显示,在大学生平常观看的影片中,好莱坞影片以高达41.2%的百分比占据第一位,港台影片以33.6%的得票率紧接其后,观看中国大陆电影的数量只占总量的10.8%。好莱坞和港台电影中强烈的视听冲击和娱乐享受是吸引大学生的最主要原因。由此可见,大学生对电影类型的接受比较单一。好莱坞电影纵然也传达了美国式的乐观自强精神,单一的电影趣味也导致大学生容易受美国价值观念的影响。好莱坞注重娱乐性,工厂式的电影生产方式出品的作品只是电影世界的冰山一角。影视鉴赏课程处于中西方文化交流最为活跃的交汇点,不同影像文化带来的观念和认知的碰撞,对学生认识外来文化、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拓宽眼界,促进开放心态的形成有促进作用。而开放的心态,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包容与理解,沟通与交流,正是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优秀影视作品往往是通过将镜头对准历史或现实,展现人生百态,包含着对生命的理解。当代大学生处于新时代的成长环境中,亦真亦幻的影像世界向他们敞开了一扇认识现实,追逐梦想的大门。通过接触影像了解世界,增加对世界的敏感,理解不同的人群、种族、国家,自然,是培养仁爱、宽容之心的最佳途径。

    三、针对医学生专业特点,精选教学内容

    影视鉴赏课程作为选修课,所占的课时较少。因此,在有限的课时里,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观影视野,向学生们传达一种正确的鉴赏态度,是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医学院校的影视鉴赏课程应与人文医学理念相结合,在教学内容上针对医学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及职业特点,在题材选择上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立足诗意,疏导压力

    医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对较大,进入职场后,高强度的工作及精准的工作要求也会增加工作压力,产生烦闷心态,如果不及时疏导,将产生负面影响。对此,在教授影视鉴赏课程中,教师在选择影片时应该选择一些充满诗意的电影,如讲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智利诗人聂鲁达如何改变了一名普通人的生活的电影《邮差》;讲述一名父亲如何实现女儿梦想的《钢的琴》等。充满诗意的电影,能够疏导现实生活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启迪他们以新的眼光及视角去看待日常生活,复苏心灵对现实世界的美好感受。离开课堂之后,学生在课余生活中能自主选择类似的优秀影片陶冶性情,提升鉴赏品味,恢复内心的活力。

    2.多元类型,开放心态

    在电影类型的选择上,应该避开学生接触得最多的电影领域,尽可能给学生介绍不同的电影流派及经典,如形式主义影片及现实主义影片。接触不同类型的影片可以拓宽学生的观影世界,促进开放心态的形成,增进宽容与耐心。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医务工作者会接触不同类型的患者,开放的内心可以帮助他们理解不同的人群,增进体谅及医患双方的沟通,促进医疗优质服务。

篇2

一、引言

英美文学课程在英语专业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一直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在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如提高其语言基本功,培养对西方文学和文化的了解,增强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近些年的高职英语教学中,一些院校过于强调高职的实用性和行业性,对英语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忽视了英美文学类课程在培养人文素质方面的意义,使得高职英语教学理念滞后、课程内容单一、教学手段和方法简单。这极大地阻碍了培养社会需要的具备专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从而使得英语教学改革偏离了方向,不利于优秀人才的培养。

二、高职英美文学欣赏素质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结构主义批评思潮的代表人物,托多罗夫在其著作《濒危的文学》一书中曾经写道,“……我不能跳过诗人的名句和小说家的叙述。它们使我能够给自己的情感以形式,给自己细碎的生活之川以归整。它们让我梦想,使我为不安或失望而震颤。当我闷闷不乐之时,只能去读玛丽娜・茨维塔耶娃激情昂扬的散文,其余的一切都是那么乏味。”由此可见,文学作品的作用很多,能加深我们对日常情感和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救赎我们的灵魂。英美文学是世界文学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为复仇而展开惊心动魄的斗争,勃朗特姐妹笔下的简爱和希斯克利夫情感炙热,华兹华斯的诗歌静观自然美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的悲情英雄,……这些英美文学作品无一不带给我们对生命深深地触动,带给我们心灵的震颤与启迪。

作为青年一代的高职学生,要成为社会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劳动者,其健康的身心成长与发展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因此有必要开设英美文学欣赏课程,让学生通过文学教育提高自身的审美意识,进而去感悟人生,洞悉生命的意义,同时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文主义精神。同时据调查显示,在希望开设的英语课程中,75%以上的同学希望开设英美文学欣赏课程,仅次于对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培训类课程的需求。

三、多模态化教学理论

模态指人类通过感官跟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方式。多模态是指运用语言、图像、声音和动作等多种符号资源共同构建意义。随着国际交流的多元化,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尤其是互联网、智能手机、个人移动数字设备等的新媒体的出F,信息传递的方式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结果是文本的表述趋于多元化,文字符号通常与视觉、听觉、空间与身势语等多种模态相结合,以更加丰富的交流形式共同进行意义的构建。在新媒体时代,人们已不再单单通过传统的印刷文字,而是通过听觉、视觉、手势、空间等多种渠道获取知识,意义的表达趋于整合性和多重性;同时地区多样性(local diversity)和世界连通性(global connectedness)使全球文化的多元和语言的变异趋势越来越显著。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迅速发展起来。多模态话语最早是探讨图像在表达意义上与语言的相互作用。该理论以社会符号学为视角,源自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多模态话语主要是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

随着信息技术和学校课程的深度融合,许多学者开始把多模态话语理论引入到外语教学中。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多模态话语为基础的多模态听说教学,多模态词汇教学、多模态课堂话语教学、多模态写作教学、多模态教学模式、多元识读能力培养、多元读写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多模态化教学强调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资源,以视觉、听觉及触觉等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尽可能多的感官参与教学活动。英美文学类课程因其内容与文字、图片、影视、音乐、网络等模态的密切关联,使多模态化教学成为可能。

四、多模态化英美文学欣赏素质课程构建

据调查显示,高职院校因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鲜有院校专门开设英美文学课程,一般是将其作为高职文学欣赏素质课程或选修课程开设,课时较少,教材及教学内容的选取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必须从人文素质课程的特点出发,尝试建构一种多模态化高职英美文学欣赏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主体,以网络为手段,以经典文学作品为基础,通过多模态化的教与学,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学作品识读能力、鉴赏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人文素养。

1.利用文字模态确定教学内容。文学作品中文字模态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在英美文学欣赏课程教学中,文字模态主要是教材中的文字、PPT课件中的文字、学生课外扩展阅读的文字、学生提交的作业文字等等。由于素质课程课时有限,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等原因,英美文学欣赏课程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突出对经典文学作品和作家的介绍,删减有关复杂的文学史、文学批评流派等方面的讨论。因此要精心编写英美文学选读教材,可以按照时间的顺序,十八、十九世纪和现当代文学;也可以按照作品的类别,诗歌、戏剧、小说(女性、战争、自然等题材)等,必须确保教材文字模态的准确性。

教师课堂讲解时使用的PPT课件中的文字是对教材文字内容的提炼总结,除了确保文字模态的准确性之外,应对PPT课件文字的字体、字号、颜色、排列等进行设计,使文字模态更清晰直观,便于学生观看理解。

作为课堂阅读延伸的课外阅读,也可以是文字模态的。教师可以将课堂上讲授的文学作品的完整原版内容或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多部文稿以及有关介绍文学批评方面的理论文章上传至校园网络BB平台,供学生课下阅读欣赏。同时为了巩固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布置文字模态的任务,如写读后感,文学作品人物分析等,学生同样可以上传至教学平台,让同学或老师进行交流、批阅。

2.利用图像、声音模态改革教学方法。文学作品在本质上具有多模态性,阅读文学作品,读者要发挥强大的想象力,把语言词汇想象成场景。因此在英美文学欣赏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图像和声音模态,既形成对文字模态的有效补充,又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图像和声音模态在PPT课件教学中可能是文字模态的辅助模态。例如在介绍英国浪漫派诗人华兹华斯的《咏水仙》一诗时,可以在PPT课件中插入水仙花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水仙的形态,和诗中的描述进行比较,想象诗人当时写作的心情和诗歌抒发的意境。这对文字模态起到了强化作用。当然PPT课件中模态的选择应是文字、图像、声音等的有机整合,而不应该相互干扰,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随着科技的进步,相较于以前的以印刷文字为主导的“读文时代”,人们已经进入了由漫画、图书、电视、电影、网络等各种大众视像传媒所传播的“图像”为主导的“读图时代”。青年学生更是深受视觉文化的影响,英美文学课程应对此加以充分利用。影视语篇的多模态性使其比文学语篇更为直观易懂,许多经典文学作品被改编成了影视剧,因此可以将影视与文学作品进行多模态融合,拓宽以书面文字为主的英美文学教学。例如在讲授《简・爱》这部伟大的女性主义文学作品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观看改编的电影。这部作品二十余次被搬上银幕,最近的一次改编电影是2011年的版本,以现代的视角叙述古老的故事,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文学作品的生命力和巨大的感染力。

文学是纯语言文字的艺术,而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利用图画、音乐、色彩、声音、灯光等多种资源,涵盖演员表演、场景设计、摄影技术、背景音乐等跨学科的协作。在英美文学欣赏素质课教学中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课前利用电脑、手机观看电影,利用多种感官了解电影的叙事和语言,降低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难度;课上介绍小说中的经典片段,让学生和电影进行比较,讨论两者的异同,重新审视经典文学作品;课后更多地去关注原著,让英美文学作品焕发新的魅力。要注意影视语篇的选择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文原著,并不能完全替代原著阅读。

3.利用多元评价进行课程考核。英美文学欣赏素质课程考核不宜以一张期末试卷的成绩来评判,应该采取过程性评价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有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评价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可以进行课堂评价和课外评价相结合。课堂表现既有个人的又有小组合作的。课外评价是灵活机动的,借助于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可以及时跟踪学生上网自学的记录,网络平台提交作业的统计,与同学及老师的互动交流等等。评价的手段是多样的,包括文学知识小测验、文学作品评析小论文、小组合作文学作品表演等等。在课程考核评价的过程中,学生利用多模态化的手段,积极投身课程的教与学的过程中。例如在小组合作文学作品表演展示中,学生要上网收集资料,改编剧本,撰写台词(文字模态为主);还要将场景制作成PPT或提示板(图像、文字模态);最终完成配乐、对话和表演(声音、文字、手势等模态)。这个过程锻炼了其技术识读、自主学习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其团队合作、自信自强的意识。

五、结束语

英美文学欣赏素质课程是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赏析英美经典文学作品,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语言运用表达能力、了解西方文化,增强跨文化意识,更能够提升审美情趣,形成批评性思维,健全人格,从整体上提升人文素质。而多模态化教学可以通过各种声像资源和手段丰富英美文学欣赏素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与课堂参与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是高职英语教学的有效补充。

参考文献:

[1]张芸.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多模态化英美文学教学探索[J].外语电化教学,2012,03:65-68.

[2]祁继香.高职高专院校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04:83-84.

[3]徐畔.多模态角下的高校英美文学专业课构建――基于电影的多模态特征及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01:163-166.

[4]宋凤丽.基于关联理论下的多模态英美文学教学[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08:67-49.

[5]陈惠君,王淼,吕英娜.通识教育理念下应用技术型大学英美文学课程改革[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9:95-98.

[6]李珂.形成性评价在大学英美文学课程中的实证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04:141-142,169.

篇3

高中《英语新课标》提出了让学生了解诗歌中的节奏和韵律的目标要求,因此英文歌曲赏析选修课程的设置旨在全面贯彻“关注学生情感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基本理念,这种选修课通过合理规划,进一步优化课堂结构,让学生亲身感受英文歌曲的无穷魅力,在鉴赏与学唱歌曲的同时,不断激发兴趣、得到跨文化意识教育,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一、英文歌曲赏析的智育功能和德育功能

歌曲是一种富有表现力的艺术形式,英文歌曲也不例外。通过欣赏英文歌曲学习英语已成为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校正是基于上述考虑,开设了英文歌曲赏析选修课程,以介绍英文歌曲的基本知识并通过学唱与赏析学习英语,让学生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感知美、欣赏美、传递美和表达美,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英文歌曲对智育的促进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青少年的形象思维比较发达,他们渴望感受美的事物。英文歌曲恰好以精练、优美的语言向学生描绘丰富的生活画面、自然界的美景和人间真情等,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推动他们的英语学习不断取得进步。

2.促进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发展。

一首世界名曲必然词汇优美,韵律和节奏感强,学生非常喜欢。在教学英文歌曲时,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1)在学唱中培养学生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英文歌词是由节奏群组成的。许多世界名曲旋律优美、悦耳动听,歌词的每一行韵脚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回味无穷。这些都有利于增强学生英语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2)了解歌曲的丰富内涵,提高语言的理解能力。

英文歌曲语言精练而优美,有着丰富的内涵。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反复吟唱有利于学生了解英文歌曲遣词造句的规则,提高其理解英语语言的能力。例如,在学唱苏格兰民歌Auld Lang Syne中,优美的词句不仅触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还促使学生更深刻地领会该诗的含意。

(3)促进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英文歌曲在创设情境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英文歌曲可以用优美的语言,通过对一件事、一份情或一个特定场景的描述,激起学生的无限想象。

(二)英文歌曲对德育的促进作用

1.唤起美感,促进道德情感的培养。

道德情感和审美感是相互联系的。歌曲是美的化身,它用美的语言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对真善美的向往,对美好情感的追求,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从而帮助他们树立道德观。

2.美的熏陶,孕育学生的高尚品格。

在学校教育中,一味强调硬性的道德要求往往效果不佳。对学生高尚品格的培养,不能简单化和教条化。借助英文歌曲来教育学生,对其思想情感的影响会更为深远。英文歌曲中不仅有许多优美的抒情歌曲和叙事英文歌曲,还有很多励志歌曲。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这些歌曲,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其高尚的人格。如美国歌曲El Condor Pasa(山鹰)就是一首激人上进、自强不息的歌曲。歌中,创作者以饱满的热情、必胜的信息抒发自己勇于拼搏、乐于进取,争当生活强者的意志。学唱歌曲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歌曲的内涵,从而塑造高尚品格。

二、英文歌曲赏析的课例分析

笔者以莱昂内尔·里奇自己作词作曲的歌曲Say You,Say Me为例,探讨英文歌曲欣赏的教法。

Step 1:Warming up

(1)Get the students to have a free talk about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lassmates.

(2)Show a fraction of the film White Nights and talk something about the background.

设计意图:①以话题为主线切入本课主题,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学习中,调动学生愉快的学习情绪;②Say You,Say Me这首歌曲是美国影片White Nights《白夜逃亡》的插曲,以影片导入,让学生了解故事便概及歌曲的背景,为下面的歌曲赏析做好铺垫。

Step 2:Listening

(1)Appreciate and enjoy the beautiful melody of the song Say You,Say Me.

(2)Ask the students top guess the meaning of awesome,masquerade,then let them guess the meaning of the song as a whole.

(3)Get the students to know sth.about the writer.(The brief introduction to Lionel Richie)

设计意图:通过第一遍歌曲欣赏,让学生初步了解歌曲的整体含义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歌曲的时代背景和创作者的简介,为其后分析歌词做好准备。

Step3:Analyzing

(1)Listen twice and then ask the students to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the right words.

Note-taking

I had a dream,I had an awesome dream,

People in the park,

Playing game in the ?摇?摇 ?摇?摇①,

And what they ?摇?摇 ?摇?摇②,

Was a masquerade.

But from behind the walls of doubt,

A voice was ?摇?摇 ?摇?摇③ out.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边听歌曲边记关键词的好习惯,有利于进一步把握歌曲的主旨大意与思想内涵。

(2)Try to find the words hyme.

①me / be;②park / dark;③played / masquerade;④doubt / out;⑤do / two;⑥hand / understand;⑦way / say.

设计意图:了解英文歌词的压韵及其格式,体会这种韵律的感觉。

(3)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①How many things does Lionel Richie write about in his song?

②What about the relations among them?

Ask the students to discuss them in groups of four,and then ask several groups to present their views of points:

People in the parkPlaying games in the darkRelationship:the walls of doubt

Life’s lonesome highwayI’ll show youRelationship:Say it together,naturally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创作者所描写的事物及其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体会歌曲的象征意义;在此基础上体会“Say you,say me”在此中的寓意,进一步体会歌曲的内涵。

(4)Analyze the change of mood.

A Change of Mood

From what mood To what mood

doubt,lonesome,helpless friendly,understanding,helpful

设计意图:体会创作者的心情变化,进一步了解歌曲的寓意。

(5)Try to rewrite the song and understand the meaning contained.

设计意图:诠释歌曲的意义,揭示歌曲的主题。

Step4:Extension

Ask the students to appreciate the famous song The Sound Of Silence(Lyrics Ommited.)that sung by Paul Simon,and then compare the song with Say You,Say Me.

设计意图:进一步用英文歌曲赏析方法分析这首歌曲,并比较这两首歌曲的意义与特色,同时分析创作者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反思

笔者在英文歌曲赏析教学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在高中阶段进行英文歌曲赏析教学的难度相当大,因为诗歌中涉及了许多语言学和文体学知识,这些都超出学生现阶段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但是,合适的英文歌曲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能够让学生体会到英语诗歌的魅力。在教学的实践中,笔者有如下反思:

(一)高中学生对英文歌曲的理解和学习还处于起步阶段,教师必须选取与他们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相适应的歌曲,而且歌曲应以简短为宜。

(二)英文歌曲赏析教学应侧重于对歌曲象征意义和寓意的阐释,不宜让高中学生翻译歌词并分析英语语言在歌曲运用中的特点。

(三)英文歌曲赏析教学应注重学科间的渗透,教师可以借鉴语文课诗歌赏析的一些方法,这样就容易找到欣赏英文歌曲的切入点。另外,文史知识对于英文歌曲赏析的学习和理解也是不可缺少的。

(四)歌曲赏析要结合歌曲产生的文化背景进行,课堂应充分揭示英语语言的音韵美,因为英语诗歌的声韵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教师不应轻易将英文歌词翻译成汉语进行讲解。

参考文献:

[1]McKay,S.Literature in the ESL Class room[A].In Brumfit,C.L & Carter,R.A.(ed.),Literature and Language Teaching[C].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篇4

【Abstract】Currently, part of English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facing a serious shortage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the litera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And the spread of this phenomenon and trend. Due to the lack of literature to teach students will eventually to literary appreciation. Therefore, education workers should teach the problem of students lack of literature to give enough attention and take active measures to help students to solve this problem, to help improve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ll aspects of the students.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1

当前高校的英语教学工作中间存在有对学生文学欣赏教育缺失的问题。在进行正常的课堂英语教学的时候教师往往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文学素养方面能力的培养。文学鉴赏缺失在高校教育中间已经成为了相当普遍的情况。教师在教学的时候缺乏对作者的生平的介绍、对作品年代背景的介绍、对作品主旨思想的介绍、对人物形象的剖析等等。这就造成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概化泛论而无法形成系统的认知和评价。这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都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1、高校教育目的的问题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综合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学生以后在社会中的生存情况。所以,当前高校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这个方面。对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能够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当前高校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培养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相关技能技巧的掌握。对于学生文学素养在内的一些文学方面的能力则视为鸡肋,很难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这些问题。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很多教师都是简单的照本宣科、“自娱自乐”,下面大部分的学生都在做着和学习无关的事情,如睡觉、玩手机还有聊天等等,不一而足。而教师对于学生没有足够的责任意识,对学生思考能力还有问题解决能力并没有表现出足够的重视。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是走过场、做表面文章,对学生敷衍了事。所以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深层次的了解就注定只能靠自己自觉的去自习。而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相比较来说还是存在很大问题的,学生自我整理的资料都存在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对作品的主旨和思想内容等无法做到完美的掌握。除此之外另外一个造成学生没有兴趣的原因就是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泛泛而论,学生对于作品无法产生足够的兴趣也就自然无法产生足够的动力支撑学生去探索和发现。

2、教学方法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所在用的方法和技巧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在进行英语相关内容的教学的时候很多教师还是选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要知道,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对于知识的接收方式也在不断的发展。为了更好的进行教学,教师应该满足时代的要求,用不断进步的、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但是,当前教师进行教学的时候还是简单的“三板斧”政策。首先,在上课的时候先进行作品的相关背景的介绍。但是,背景的介绍却是简单至极的,只包含有时间和相关的大事件,对于当时的社会经济人文等方面的介绍都极其有限。其次,是思想评价完全照搬笼统的作品评价方式,属于教条式的背诵和教导。最后,是对作品进行语言文字方面的简单剖析。这样一套下来就算是教学完成。但是,教师需要注意到现在学生所能接触到的信息比以前多的多,因此他们的想法也和以前很不一样。他们对于作品有着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对于作品的思想内容都有着不一样的观察视角。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这些特殊情况给予重视,做到实事求是的解答学生的疑惑。

3、教学内容的问题

当前高校进行英语教学所采用的教材还是很久之前编订的,这些教材有很大一部分内容都是有失偏颇破的。很多作品都是从时代背景和当时时代的思想舆论倾向进行作品的赏析,因此很难做到公平公正。文学具有自律和他律的特点,而这些因素的存在则使得这一特点受到打击。在进行文学鉴赏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注意到将文学作品独立看待,不能牵扯到影响文学的因素。在对作品进行欣赏的时候要从文学的角度欣赏而不是从历史的角度欣赏。要做到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得到正确的思想熏陶。在以后的欣赏和理解之中都能做到自由、独立,不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要用时代的精神和文学欣赏的本质看待优秀的文学作品,不要因为阶级意识形态等的不同对某一文学形式或者文学作品偏执的持批判态度。这样的教学不仅会对学生的思想认知产生恶劣的影响而且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和人格的形成和完善产生消极的影响。

4、教材体例的问题

当前高校教育之中不仅教材内容存在有一些问题,而且教材的体例也是存在有一定的问题。当前英语教学中间关于外国文学的历史的相关知识都是不开放的。内容很久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更新。内容的弹性也不大,在进行划分的时候也是简单粗暴的按照时间或者国家进行划分,没有进行科学的类别划分。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也是先简单的介绍一下本章节的重要内容,然后再介绍相关的重要作家的作品。这样的教学方式基本已经固定僵化,因此也就缺乏有教学中间必不可少的活力。长此以往,教师的教学会对学生的眼光眼界造成恶劣的消极影响,对于新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和旧知识之间就会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极为不利的。

总而言之,当前的高校英语教学中间对于文学鉴赏的教学是存在有一些问题的。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够更好的帮助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教育的发展要和时代的要求接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培养出能够促进时代进步的高质量的人才。

篇5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于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于70~80年代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及策略。这种新型学习方式因其在改善课堂社会心理气氛、大幅度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的显著效果而风靡世界,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

我国自80年代末引进合作学习理念,并逐渐开展其研究与实验,尤其在新世纪启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后,合作学习理论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国务院于2001年5月29日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其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并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于是,合作学习理论作为“近十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1],在我国教育领域以燎原之势茁壮发展起来。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2]。合作学习按照学习层次及学习内容可分为三种类型:“同伴之间的互助合作学习(如课堂中同桌之间的合作学习、课余好朋友之间的合作学习等)、小组合作学习(如课堂中的小组讨论学习、研究性小组学习、兴趣小组学习等)、教学活动过程中全员性的合作学习(又称合作教学,如班级授课过程中的讨论学习、角色扮演活动等)”[3]。

英美文学课程为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该课程因其对学生的专业基本功、综合知识面、人文素养等有较高的要求而使众多学生心生畏惧,若然以传统教师一味宣讲灌输的方法讲授,学生必然很难产生共鸣,久而久之兴味索然,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由是,将合作学习这一结构化的、系统性的学习策略引入英美文学课堂便成了改善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佳手段之一。针对英美文学课堂具体情况,笔者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种方式进行合作学习:讨论式合作学习、表演式合作学习及任务性合作学习。

一、讨论式合作学习

讨论式合作学习即让学生对某一内容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实施自我教育,以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必须掌握学生主体观的理念,即教学主体是学生,这也是21世纪中国现代教育观念的核心。此外,教师还必须掌握面向全体观的理念,即教学任务须面向全体学生,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讨论式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将学生充分调动起来,使其主动参与学习。当然,在分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综合能力的差异,科学合理地编排小组成员,以期使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成绩的学生均能主动参与,进而提高个人能力,获得知识和自信。

以英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家萨克雷名作《名利场》鉴赏为例具体说明讨论是合作学习的应用。教师首先导入信息,介绍萨克雷的生平、主要作品及写作风格,然后通过播放电影片段使学生熟悉该作家的代表作《名利场》的故事情节,接着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及课堂表现将学生酌情分成若干小组在限定时间内进行合作讨论,要求学生经过讨论总结分析出作品的主题思想、现实意义、人物性格等,再由小组中口语较好的学生做陈述发言。最后教师结合各小组学生的讨论意见,对比评论界对作品的分析结果,让学生对作品得出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合作讨论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加以讨论,将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在小组成员参与讨论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或多或少地得出一些结论,最后由教师稍加点拨补充。由于最后结论是学生自己积极参与的结果,学生对此作品会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进而逐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调动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学习兴趣。

二、表演式合作学习

表演式合作学习即通过表演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品质,或作为课堂小结形式,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表演式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角色的情感、语言、表情的方面互相评价,使学生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体验情感,感悟所学内容。诚然,进行表演式合作学习时,由于不同角色要求不同,学生的参与不均衡在所难免,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当分工,先交代清楚合作学习规则,再留出充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探究、交流,才能使表演式合作学习顺利进行。

以莎士比亚戏剧学习为例。莎士比亚的戏剧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对于英语专业学生而言,莎士比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阅读莎士比亚的英文原著对本科学生而言尚有一定困难,因此,鼓励学生以戏剧表演形式参与学习便成了了解莎士比亚的最佳途径。

首先,教师需要让学生对莎士比亚及其作品有一定了解,或采用教师课堂铺垫的方式,或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在课堂上以PPT形式自行讲解,在全体学生对该作者及其四大悲剧、四大喜剧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之上,鼓励学生分组在课余时间排练,然后在课堂上合作表演。

经过一定时间的准备,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了充分展示,学生集体准备排练的过程便是合作学习、互相交流的过程:首先是个人学习,熟悉并深入了解自己所要饰演的角色,然后在小组内合作讨论,互相交流,逐渐把握整部戏剧的主题、风格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如《奥赛罗》中比善妒轻信的丈夫更为深刻的种族歧视的主题,《麦克白》中比野心残暴和女巫预言更为隐秘的人生无常、万事皆空的感悟,《李尔王》中比亲人为了权利相爱相杀更为重要的国家统一的忠告,以及《威尼斯商人》中被视为贪婪残忍的高利贷商人夏洛克所遭受的歧视不公及其大胆抗争……

在课堂表演时,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令人折服。在对传统剧情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之上,学生对莎士比亚名剧的改编乃至颠覆令人忍俊不禁。罗密欧与朱丽叶殉情未死携手去买房,哈姆雷特和弑其父、娶其母的叔叔握手言欢,卧薪尝胆伺机夺取王位……当代大学生在研讨吸收传统经典名作之余又幽默风趣地加入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及嘲讽、对人性的洞察及悲悯,这种深刻的J知是传统教师一味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方法无法企及的。正是由于通过合作学习、合作表演,学生成了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只在其中起到指导、辅导和引导的作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化展现,在妙趣横生的表演活动中开启了其心智,调动了其积极性,让学生对涉及的学习内容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亦使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都得以提升,达到合作学习的最佳效果。

三、任务式合作学习

任务型合作学习即以小组活动为教学形式,以学生为中心,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任务,以能力各异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小组每一成员都有明确任务,以合作和互助方式从事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异质小组间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促进每个人学习水平提高的前提下,提高整体水平。任务型合作学习给每一个学生用语言展现自己,使个人潜能和需求得到极大满足的机会,还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改变了传统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现以英国著名作家简・奥斯丁的作品鉴赏为例说明任务型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简・奥斯丁是英国十九世纪初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大师,其作品被誉为“两寸牙雕”,以精微的英国乡绅阶层的日常生活描述反映当时社会的全景图,作品轻松诙谐,极富喜剧冲突,主题多为爱情与婚姻,一生共著有六部长篇小说――《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爱玛》、《曼斯菲尔德庄园》、《诺桑觉寺》及《劝导》,六部作品均位列世界文学经典,堪称文坛奇迹。

为了让学生对该位作家及其作品有更为深刻的理解,特将全班学生分为六组,每组分配一部作品,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学习,各自分工,课后通过阅读原著、观赏电影、查阅资料等形式分析该部作品,最后以PPT形式展现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并选派英语口语相对较好的组员在课堂上给全班同学讲解。

这种任务型合作学习模式适应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需要。在教师安排指导下,学生在小组内自主学习,适当分工,先是个人学习理解,每个小组成员需要先阅读作品,熟悉该组分配的小说内容,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根据每个组员的特长各自分工,通过查阅资料、电影欣赏、分角色朗读作品等形式自主能动学习,分析作品的主题、象征意义、文学价值及人物性格,最后还需要擅长PPT制作的组员将全体组员讨论得出的结果以PPT形式展现出来,然后选派英语口语较好的组员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讲解,呈现汇报本小组合作学习成果,教师最后做出点评及补充。六个小组虽然分配的作品不同,但各小组之间存在一种潜在的竞争,最后评选出最佳合作小组,使学生在有趣、有益的竞争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通过这种任务型合作学习的分工合作,各组员的主观能动性都得以调动起来,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团队精神,让学生互相帮助、互相依存,以期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在其中只起指导、辅导和引路的作用,把学生置于教学主体地位,教师全盘把控运作过程,选择利于学生全程参与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成为真正的教学主体。

综合以上实践,将合作学习策略引进英美文学课堂的确大有裨益,然而教师必须注意如下问题:

(一)选择适合进行合作学习的教学任务。教师在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之前,必须全面综合地考虑该学习任务的目的性,以及该学习任务是否真正适合采用合作学习手段;

(二)遵循适当的合作学习步骤。教师在精心慎重地选择合作学习教学目标之后,应遵循适当的合作学习步骤,以最大化地达到相对理想的教学结果。“英语教学中的合作学习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阶段:参与、探讨、转化、呈现和反思”[4]。

(三)科学、合理地评估学生合作学习的成果。由于学生的专业基础、学习能力、合作能力、性格特点等个体差异较大,教师应循循善诱,尽量做到科学、合理地评估学生合作学习成果,既要肯定、鼓励团队合作学习成果,又要肯定、鼓励个体学习的价值和贡献,并通过一定的表扬、奖励等措施肯定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成果,促使其继续努力以取得更大进步。

(四)教师应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实施合作学习教学策略之后,教师应总结、记录每次的教学结果,举一反三,因势利导,不断进行教学反思,以期改善、提高教学质量。

科学、适当的合作学习理念是遵守并体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有效途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而言,有效的合作学习策略不仅促进其对学习目标系统、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且对其团队合作精神与团队合作能力亦有极大裨益,从而更有效地体现出素质教育的内涵。

参考文献:

[1]Vernette,P. Four Fatal Flaws: Avoiding the Common Mistakes of Novice User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 High School Journal[J].1994, (2/3).

[2]王坦.合作学习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18.

[3]王鉴.合作学习的形式、实质与问题反思――关于合作学习的课堂志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4(8):31.

篇6

诗词是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中代代相传下来的艺术瑰宝,是中国人的骄傲。对于中国人而言,对诗词的鉴赏能力不仅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也是对自身文化底蕴的熏陶。对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诗词鉴赏能力不仅是学生在高考语文方面取得高分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增加民族归属感的、增强爱国热情的重要方式。

一、意象在诗词鉴赏中的作用

意象是诗人将主观和客观形象交融而产生的形象,掺杂着诗人的主观思想。诗词的创作具有目的性,诗词通过意象向读者反映诗人眼中和心中的世界。人的主观思想是随性的,对于学生而言较为抽象且难以理解。在诗词的鉴赏中,把握意象能较好的体会到诗词所蕴含的感情,能有效提高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二、意象教学的开展

1.创设情境,感知意象的在诗歌中的作用

意象是诗人将客观事物异化后的艺术形象,对于学生而言较难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对意象的感知能力尤为重要。可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意境的在诗词中的作用。如时,在上柳永的“雨霖铃”时,可通过多媒体为展示学生播放与词相关的图片或者动画,配以古典音乐。“寒蝉”的鸣叫声,暮色之下的“长亭”迷蒙的“烟波”为学生营造一个凄冷、寂静的场景,让学生到诗人的离愁别绪之情,调动学生的感感,提高学生对诗词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同时,通过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诗词的美,清冷的美、大气磅礴的美等,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神,提高对诗词的学习热情。

2.找意象,寻找意象之间的联系

在对诗词进行鉴赏时,对意象进行重点表述尤为重要,同时对意象的理解也是学生考试答题的关键点。鉴赏诗词首先要找意象,意象多为名词且凝练、含义丰富。在一首诗或者词里,通常都会存在几个意象,但是意象之间是存在联系的。学生找到意象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提高对诗词的理解。如在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薄雾”、“浓云”、“黄昏”、“西风”、“黄花”都给人一种阴沉、忧愁的感觉,因为诗人的心境问题,诗人眼中看到的都是会勾起其忧愁的事物。从“薄雾”到诗人自比即将凋零的“黄花”,情感色彩渐浓,说明了诗人对丈夫的思念日益加重。通过对意象之间联系的把握,能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变化,感知整首诗词的感情基调。

3.字面理解联系时代背景,感知诗词感情

意象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意识,但是仍来源于实际生活。因此,对意象的理解要将字面意思与诗人的生活背景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联系,准确理解。如在对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进行鉴赏,要对辛弃疾其人以及生活的时代、写作背景要有所了解,基本对诗人的理解再对其诗词进行鉴赏,能够做好事半功倍。辛弃疾,南宋豪放派词人,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词中,“风”、“雨”均非实指自然界中的风雨,而是人为的打击、受挫,“烽火”指的是战争,“扬州”也非实际的扬州,而是被金朝攻陷的大宋国土,上述意象均包含着当时的时代信息。从字面延伸到诗人的时代背景,有利于学生了解诗词,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4.意象归纳,点面结合

多数意象不是单一固定地表达一种意思,而是存在丰富的内涵,于学生较难把握。如“杨柳”多为惜别之意,但是“月亮”却有冷寂、高洁、美丽等多种意思。因此,应该指导学生对意象进行归类,增强意象的积累。在进行诗词鉴赏时,可根据自己平时积累的意象知识进行理解,这是由到面到点。可指导学生根据诗人的创作风格对诗人的诗歌意象进行把握,这是由点到面。如李白的性格豪迈,其诗词的意象大多为积极向上、大气、不拘小节的形象;柳永多为细腻、感怀之作,其诗词意象大多为冷清、孤寂的形象。通过上述方式能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找出诗词中的意象并理解其含义。

5.合作探究,提高对意象学习的兴趣

一人计短,两人计长。在意象教学中,可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找意象、解析意象。通过合作探究,学生可在讨论中扩展解题的思路,学到其他人有效的解题思路,扩展思维。意象教学较为枯燥,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适当开展一些互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指导学生分角色扮演诗词里的人物,根据其理解的诗词意思向老师与同学展示诗词讲述的故事。如柳永的“雨霖铃”讲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由学生根据对词的理解进行联想并展示。通过分角色扮演展示诗词故事,不仅可以鼓励学生对诗词进行深层次的鉴赏,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合作创新的精神,符合新课改下的教学要求。

三、讨论

诗词鉴赏是对高中生陶冶情操的一种方式,也是其传承中华文化的方式,对学生的个性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意象教学,提高学生对意象的理解能力。在进行意象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体会到诗词的魅力,提高其学习热情。同时,进行意象知识的积累,指导学生运用有效的方式寻找意象并理解意象的意思。新课改下,意象教学除了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之外还被赋予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提高鉴赏能力的同时也要用创新的思维将诗词文化传承发扬。

参考文献:

[1]高尚华.论诗歌形象的鉴赏[J].中学教学参考,2010(10)

[2]施春晖,汤苗苗.论古诗词中的意象教学[J].教学与管理,2011(11)

篇7

在高职英语教学实践中,虽然广大外语教师已经意识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外语教学已经基本从纯语言教学转入语言与文化并重。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跨文化交际在商务英语教学中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这一方面是由于商务英语教学重商务轻文化的观点所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目前商务英语教学受诸多条件限制造成的。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已进入一个关税和市场准入门槛大幅降低的“后过渡期”,将在商业、运输、金融、旅游等多个部门逐步兑现市场开放的承诺。这意味着外国的商品、公司将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同时,中国也将获得世贸组织成员所有的权利,可以更多地进入国际市场,这就要求有大批精通外经贸的人员从事相关的工作,这无疑给商务英语教学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即培养通晓国际商务规则、掌握世界各民族文化特点、能够无障碍沟通的复合型人才。也就是说,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高职商务英语的教学领域是至关重要的。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跨文化意识指的是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知,是对文化现象、模式、特征以及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洞察和批判性的理解。由于民族、历史、地理和社会等诸多因素,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时,交际的双方会产生语言间的差异、异质文化的冲突和误读。随着全球化和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语言使用越来越多地脱离本族语的文化和社会环境,在非母语文化中被再语境化,此时的语言与一种不同于本族文化的文化发生关系,相互作用,构成一种新的交际模式。使用该语言进行交际的人们有意无意地采用自己的价值观念、社会规范和交际方式,使得交际的大环境和小环境都有所不同。有着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流时,便需要克服两种文化之间的障碍,共同达到各自的目的。商务英语作为一种专门用途英语,也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的产物,因此必须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去理解它。在进行商务英语交际活动时,应该对语言所呈现的文化要素加以分析和对比,把握不同文化意识的相互渗透,加强商务文化信息交流,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和传递商务信息,真正培养语言文化素质,更好地为商务活动服务。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国际商务活动的影响

进行商务活动时不熟悉对方的社会文化语境必然会造成跨文化交际中的用语失误,下面以商务活动中常见的几个环节具体说明。

(一)商标和商业广告中的文化影响因素

一个成功的商标译名应该能吸引目的语消费者,激发其美好的想象与购买欲望。但很多商标在翻译时却往往因为没能做到“入乡随俗”,出现语用失误,而导致品牌竞争力的降低。比如说“白象”方便面如果翻译成英语“White Elephant”,英美国家的人就很难接受,因为“a white elephant”是英语中的一个习语,意思是“烦琐无用的东西、沉重的负担”。如果“白象”方便面译成“White Elephant”出口到这些国家,岂不是一大失误。如Coca-Cola最初进入中国时译为“口渴口蜡”,这显然不符合中国的语言文化习俗,因而无人问津;后来改译为“可口可乐”,既保留了原词的音节和响亮,又符合中国的语言文化,最终成为全球十大商标榜首,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由此可见,商标语言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商务活动中一定要综合考虑各国的跨文化差异,避免语用失误。

(二)商务接待活动中的文化影响因素

接待客户是国际商务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是商务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如何使用礼貌用语,给客户留下良好的第一影响,除了仪表、仪容以外,语言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但由于跨文化意识的欠缺,不少商务人员把本族的价值观作为商务活动的标准,不可避免会造成语用失误。如在机场接待外商时说:“You have had a long and hard journey.Please give me your luggage.”通常会使对方感到吃惊甚至不悦。因为西方人普遍崇尚独立精神,视过多地接受别人的建议和帮助为耻辱。可见,在国际交流中,得体的表达十分重要。

(三)商务谈判活动中的文化影响因素

在谈判过程中,商务人员要面对不同的客户,他们的文化背景、谈判方式、性格特点、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都是不容忽视的。如美国人喜欢开门见山的谈判,讨厌迂回漫长的交谈;而日本人则往往采取委婉的方式,有时会让对方摸不着头脑等。倘若不了解不同国家的礼仪习惯,那么在商务谈判时就可能会出现社交语用失误,有时甚至直接影响商务谈判的结果。

(四)商务函电活动中的文化影响因素

商务函电作为最主要的、应用范围最广泛的涉外文书,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商务函电教学中,要严格按照应用文体的格式和语言特色去写作和翻译,还要注意区别不同场合对不同问题语气的应用。此外,一定要注意在不同商务文化中词汇、句法和信函形式上的文化差异。如在函电结尾说:“在你方便的时候会见。”对美国客户可译为:“Let’s meet at your convenience.”而对于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客户却不宜用convenience,因为在其文化里,该词还有“厕所”的意思。适当得体的商务函电,往往能够确保国际商务交往愉快、顺利地进行。

篇8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y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 teaching theory, with an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tudents’ pragmatic ability, discussed the necessity to practice pragmatic cultural teaching model in college oral English class, and tested its teaching effect, and finally drew the conclusion that pragmatic cultural teaching mode can effectively reduce students’ pragmatic failures, and improve students’ pragmatic competence. However, due to the rate of pragmalinguistic failure is still higher than that of sociopragmatic failure, the application of pragmatic knowledge should be enhanced in teaching in the future.

【Key words】pragmatic cultural teaching;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pragmatic failure

我国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将培养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重要培养目标,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愈来愈受重视。至此,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经历了由模仿重复训练听说能力到以认知为前提培养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再到现在以语言和文化为输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演变。而教学大纲中对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测试评价等方面都没有针对跨文化交际项目的描述。根据新的培养目标,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大学英语课程进行了新一轮的改革,增加了两学期的口语教学环节,在这两学期里根据八个话题,以问答、讨论、辩论、演讲等形式培养并考察学生的口语能力。要在新的课程形式及课程要求下,达到提高学生语用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就必须有更先进合理的教学模式,因此,本文在外语教学法、跨文化交际学、文化教学理论的框架下,考察学生口语交际中语用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现状,并探讨语用文化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口语课堂上实践的必要性及效果。

一、大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目前学生口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状态,我们设计了语用能力调查问卷,对哈尔滨工程大学2014级非英语专业的六个班的本科生进行了口语语用能力调查。调查问卷共30小题,其中选择题(20个),判断题(10个),问题主要为两类:语言语用题和社交语用题,主要考察学生是否能在跨文化交际中考虑到语言使用过程中由于不同民族在思维方式及观察事物角度上的差异和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习惯的差异,并做出正确的选择。

本次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196份。按照测试结果统计各受试组两类问题中各题的错误人数。结果发现,社交语用类题错误率是32.33%,而语言语用类题错误率高达45.16%。这说明在强调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的传统文化教学模式培养下,学生对于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习惯而导致的社交语言差异能够给予一些重视相对敏感,而对于目标语语言结构、思维表达方式掌握不好,受母语负迁移影响比较严重,不能实现交际意图,学生的整体跨文化交际的语用能力状况不容乐观。所以我们尝试在大学英语口语课堂上展开语用文化教学模式,不再单一强调文化的重要性,将语用知识也结合到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语用和文化双管齐下来改变学生的口语语用能力状况。

二、语用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语用学主要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分析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的意义,以及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所以意义和语境就是语用学的两个核心概念。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又将语境分为三类:互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语言W习者在使用目标语与人交际时,语言规约和交际规约就应随着语言文化的变化而变化。

所以,在语言教学中只确立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目标还不够完整,还要考虑“第五要素”,即“文化教学”。语言学习者仅掌握语言知识,做到语法正确,语音标准是不够的,因为他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碰到的最大的障碍就是母语文化的缺失,其直接后果就是语用失误,而这与语言的熟练程度无关。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森曾说,“在与外国人交往时,本族语者趋向于容忍发音和句法方面的错误。相反地,他们常常把违反讲话规则解释为态度不友好,因为他们不大能够意识到社会语言的相对性。”所以语用文化失误比单纯的语言错误更容易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造成不良影响。

语用文化教学就是将语言教学置于文化背景下,其目的就是从语用和文化角度发现并排除导致语言交际不畅的因素,从而建立一个相应的文化认知系统,使学生英语口语语用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语用文化教学模式的应用

西利指出文化教学应该从受文化制约的行为意识,语言和社会变量的相互作用,一般情况下的常规行为,词和词组的文化群,对目标语文化通性的评估,对目标语文化的探究以及对于其他社会群体的态度这七个方面启发学生。由于文化内容的宽泛性和复杂性,语用文化教学不可能涵盖所有的文化因素,所以我们在语用文化教学模式展开时,依据实用性、阶段性、适度性和科学性的原则,结合主题的内容,将不同阶段的语言教学与不同层次的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渐在语言教学中添加文化教学内容或者渗透文化知识。

教学内容主要涉及的口语技能包括辨别重音,辨别语调类型,讨论中的承接、提问与回答,采访、辩论、演讲的方法与技巧等。在传授这些口语技能时,嵌入的语用知识内容包括面子理论,合作原则,中西方委婉语使用差异,礼貌原则差异,语用学的经济原则,中西方不同的话语策略和交际风格等等;而文化知识包括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介绍,人际关系、个人隐私、时空意义等文化差异,社会价值观念(个人与集体)、人生价值观(金钱与成功)、伦理观念、色彩的文化差异等等。整个教学过程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打招呼、致歉、感谢等基本的日常用语,形式上虽然非常简单,但却涉及到复杂的语用文化因素,所以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以往学生总把握不准,不能得体准确地运用这些简单语言,从而导致语用失误。而在新的语用文化模式下的口语教学中,通过语用知识讲解及社会文化语境分析后,再让学生按照语用原则来使用这些简单语言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使用的准确率飙升。

四、语用文化教学结果检验

为检验新模式的教学效果,我们再次使用最初的调查问卷对15级,在口语课堂上展开语用文化教学模式的5个班的学生的语用能力进行考察。将问卷结果统计后,使用统计软件SPSS18.0中的方差分析法(ANOVA)来检验此次问卷的结果与第一次问卷的结果是否存在差异且是否显著,从而证明语用文化教学对策是否可行。经过软件自动分析得到下表数据。

表1显示通过ANOVA检验出来的统计值为.002,小于显著水平值.05。这说明此次问卷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语用失误明显减少,也证实了在语用文化教学对策展开后,学生的语用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为了检验学生两方面语用能力提高水平是否均衡,将此次问卷语言语用失误量和社交语用失误量作为变量输入SPSS18.0软件,经过软件分析得到下表数据。

表2显示通过ANOVA检验出来的统计值为.003,小于显著水平值.05。这说明经过语用文化教学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语用失误率与社交语用失误率依然存在着显著差异,且语言语用失误依然明显高于社交语用失误。

五、结论

将语用文化因素有效地融入大学英语口语课堂使语言知识富有生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死记硬背的单词、短语鲜活了起来,语用文化知识的掌握揭开了语言表达背后的原因,减少了语用失误的产生,提高了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语言理解力,这对二语习得和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在未来的教学中,英语口语教师还应有意识地改进语用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语用知识的导入,提高学生使用语言时语体意识,减少语言语用失误,从而使学生的语用能力整体均衡地提高。而且,语用文化教学不应局限于大学英语课堂,也可通过在外语教学中开设文化课程,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文化体验或实践活动,或举行专题讲座等形式展开,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其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其能在两种文化间自如地进行角色转换,从而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 Hasan.R.,Language,Context and Text,Victoria:Deakin University Press,1989.

[2]Damen.L.,Culture Learning:The Fifth Dimension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CA:Addison-Wesley,1987.

[3]严明.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4]Seelye,H.N.,Teaching Culture:Strategies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Lincolnwood,Illinois:National Textbook Company,1993.

【基金项目】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2013YB48,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16Q013,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2016BYB31。

作者简介:

篇9

古诗词从本质上来说主要是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载体,传承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年前的悠久历史文化,同时也蕴含着博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眼下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各种网络文化、快餐文化应运而生,这些浮躁的气氛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同时也给学生的价值观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对于这种这会环境,学习中国古典文学责无旁贷,不仅可以提高语文水平,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们一生都受益匪浅。

二、初中语文教学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1.提高教师的文学素养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要想保证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学习,多了解一些文学典籍,增加文学底蕴,提升自身的古典文学修养,使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得到有效增强。只有不断的为自己充电,才能保证良好的课堂气氛,吸引学生们的注意,保证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这样才能把古诗词讲透,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

2.创新教学观念

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改变教学观念,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体”的错误思想,将学生在作为教学主体,并时刻注意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自身扮演的角色。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对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和热情。

3.注意学生对内容的把握

在平时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对诗词内容的把握,⑹词进行合理分类。例如按诗人的性格分为忧心于天下的杜甫,洒脱的诗仙李白,隐居山水的陶渊明等;按诗词类型分为送别诗、怀古诗、思乡诗、边塞诗等。在保证对诗词背景充分了解的情况下进行具体的讲解,让学生为以后的古诗词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引导学生能够灵活的对诗词进行分类,将特殊案例单独记忆,鼓励学生从诗词的具体内容入手,牢牢掌握各类诗词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如讲解李煜的《相见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词所描写的具体内容,然后再换个角度分析当时的描写背景,这样才进一步的体会到诗人离乡去国的N心之痛,以及身为亡国之君的哀思之痛。

4.培养学生品析诗词的语言能力

(1)教会学生学会分析诗词的修辞运用,并能够理解其表达的含义,主要是从一些妙处着手。例如在分析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古诗中的“茅店”、“鸡声”等处,以便于从这些富有特点的景物中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2)在赏析古诗的时候多从诗词的运用技巧和语言风格加以深入分析。

(3)鼓励学生多读品析诗词节奏、音韵等。使学生能够从诗歌的表达方式来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与心境。找准诗词的关键句,分析其中动、静结合的含义和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知识不要讲解的太深奥,言简意赅,鼓励学生多接触些常识性的典故,以便更好的品味诗词中抒发的情感。与此同时从多个角度剖析诗歌语言的各种技巧,理解每种修辞手法运用的目的以及所表达的情感和最终效果。

5.培养学生赏析诗词表达技巧、艺术手法的能力

(1)让学生熟练掌握拟人、比喻、夸张、双关、反复、对比、通感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保证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准确的判断诗词的表达方式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还是直抒胸臆。

(2)第二是引导学生熟练掌握想象、烘托、白描、映衬、渲染、先声夺人、虚实相映、动静结合等各种表达技巧。

(3)多开展相关训练,锻炼学生学会分析诗人的总体思路是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还是先景后情。从而能更加准确的判断诗人所使用的的是何种手法技巧,然后进一步结合诗句阐释使用这种技巧的原因,以及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诗词讲究的是“情景交融”,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这个特点,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分析归纳方法,从诗意中解读意象,在意境中分析景物,把握好相关规律,从多个角度出发,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 何晓燕. 诵读阐释感悟深化――高中古典诗词鉴赏教学策略研究[J]. 新课程・教师,2011(1):61.

[2] 陆贵芹. 简议如何培养高中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J]. 文理导航,2011(16):55.

[3] 杨振春. 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J]. 学周刊,2015(11).

[4] 刘诗. 诗歌鉴赏试题分析及其教学建议――以高考语文湖北卷(2005-2014年)为例[J]. 基础教育研究,2015(03).

篇10

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别无选择地踏上了试图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漫漫征途,从图画、文字到科学、艺术,无不记录了这个充满深刻意味的过程。而艺术的最高价值在于它不仅仅表达了创作者对世界、对自我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它带给人们不可替代的审美感受,成为人类的精神家园和灵魂栖所。影视艺术在当今社会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直观或迅速地通过感官传达着咨询、情感、刺激,使人们能通过视觉、听觉去感受图像画面传导的信息。

一、文学与影视艺术的关系

文学与影视的关系问题曾在理论界争论许久,固然,现在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影视艺术的本质特征,既不会把它简单地等同于文学,同时也不会忽略其自身包含的“文学性”。不论我们怎样区分文学与影视的不同特质,都无法否认二者之间的彼此渗透和深刻联系。

文学和影视都是运用形象思维,通过塑造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唤起人们审美感知的艺术样式。爱森斯坦认为,电影思维是人类最完善的一种形象思维,最符合人类艺术活动的逼真性和时空自由跳动的假定性,所以早就为文学大师所掌握,至于电影机的发明,不过是使这种形象思维物质化而已。我国古代文论中常常讲“意在笔先”,认为文学意象形成于动笔之前。总之,不管是用作家手中的笔,还是架起影视艺术家的摄影机,它们最终的目的都是塑造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形象。但是,它们塑造的手段却各有不同,文学以语言文字为手段塑造形象,而影视则以空间画面为手段塑造形象。语言文字的特性决定了文学形象只能出现在读者的想象之中,因而它是朦胧的、模糊的,具有一种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而影视形象没有符号作为中介,它直接诉诸观众的视觉,具有物质的空间显现。因此,影视形象是直接的,文学形象是间接的;影视形象是具体的,文学形象是抽象的;影视形象是单一的,文学形象是多义的。

影视与文学最根本的联系还在于两者都具有时间艺术塑造形象的延续方式,也就是说,它们都要竭尽所能在时间的流动线上进行某种叙述。影视虽然是诉诸视觉的空间艺术,但同时又是可以运动发展的时间艺术,影视的运动性决定了它的时间特性。文学是词与词的衔接在延续时间中积累组合,在读者的脑海里形成对文学作品的形象、体会,影视则是画面之间的衔接在延续时间中运动发展,在观众眼前构成整个影片的银幕形象。正因为文学与影视共有时间艺术的延续形式,所以电影在其发展初期,才有可能从文学中学习蒙太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蒙太奇就是镜头在时间上的组织形式;正因为文学与影视同有叙述的功能,所以二者都可以表现运动,在流动的时间中描绘动作的发展,并通过动作表现人物的内在心理活动,影视才有可能像文学那样使用对话,并以此来揭示人物性格。影视与文学在时间推进上彼此相似,文学才有可能反过来学习影视的表现手法。由于文学与影视同有时间艺术的美学特征,所以它们将继续在互相影响中并肩而行。

二、文学与影视的转换

文学与影视有着先天而紧密的亲缘关系,文学不仅是影视艺术的母体,还源源不断地为其提供着新鲜而丰富的艺术滋养。文学作品历来是影视题材的重要来源,影视改编的不断实践,是影视艺术与文学母体保持联系的最直接的一个纽带。当今社会,文学影响力的下降和影视文化的崛起是最为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音像取代文字,视听取代阅读,影视取代书籍,已经是当代人类文化发展进程中一个无可回避的演化趋势。因此,反对将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的声音从来没有停止过,有些作家、学者认为文学作品的改编会破坏其深刻的意蕴以及语言魅力。

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是运用电影、电视思维,遵循影视艺术的规律和特点,将他种文艺形式的作品再创作为影视剧作的艺术形象。改编是影视创作的重要来源,它实际上肩负着普及文学名著、扩大影视题材、开拓自身艺术表现领域的使命。文学与影视的转换通常不改变原著的风貌。将文学作品经过改编搬上银幕,历来是国内外电影、电视题材的重要来源。从《一个国家的诞生》《乱世佳人》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可谓数不胜数。在影视一百多年的历史发展中,稍微有些名气或出色的小说与戏剧作品几乎都被搬上过银幕;影视艺术发展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又可以说是影视文学的改编史。然而,有些作家认为文学叙述的魅力会止步于影视。C•格拉西莫夫面对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中那轮著名的“黑色的太阳”,却让电影画面绕道而行,以俯拍的繁茂树冠取而代之。[1]尽管影视编导们殚精竭虑,诸多从文学改编的影视作品,还是让作家们微词不断。加西亚•马尔克斯曾经这样表达他的直率想法:“具体到我的小说来说,我一向反对将它拍成电影。”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认为:“在文学作品被搬上银幕后,它的韵味就会损失很多,这样就彻底毁坏了小说的文学价值。”[2]

现代社会及其生活方式,使人们可以没有阅读,但不能没有影视。文学与影视的转换不仅使受众人群增多,而且能扩大文学作品的影响力。但两者之间的转换,需要忠实原著的本意,不能把原著改编得面目全非。文学作品与影视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样式,从一种艺术样式转换成另一种,绝对的重现是不可能的。每一次对文学作品的改编,都是在运用创造性思维,挖掘文学作品背后深刻的内涵,使广大观众对其进行一次新的心灵感受及审美享受。

三、文学与影视的审美

文学与影视都是给人来鉴赏的,鉴赏判断是审美的。为了确定某物是否美,我们不是由知性把表象联系于客体以取得知识,而是由想象力,也许要与知性相结合,联系于主体及其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影视是直接诉诸于视觉的空间艺术,那么它就必然像绘画那样具有空间艺术的审美意义:镜头以撼人心魄的空间表现力给观众以巨大的心理冲击;画面以独特的构图魅力和夺目的色彩运用吸引观众的审美注意,从而使他们产生情感的律动。当然,我们在对影视进行审美时,在感叹各种视觉、听觉上美的震撼的同时,能探究和发现影视美背后的深刻意韵以及现代性意义。比如张艺谋导演的作品《红高粱》,整部影片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当我们面对《红高粱》时,就会感知到全片都被那辉煌的红色所浸透。导演对这种基调的选择几乎完全剥夺了我们对戏剧情节的关注,而进入一种对一个特定的造型空间的纯粹情绪性体验。这是一种对完美自由的自然生命的渴望与赞美。这不是一个完全现实时空的再现,而是我们内在生命力的精神外化。影片结束在那神秘的日全食中,红色的扩张力获得了一种凝固的近乎永恒的沉寂效果。黑红色的高粱舒展流动,充满了整个银幕空间,极为辉煌、华丽、壮美。

文学作品对语言文字进行凝练,组织结构,富有节奏和韵律地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进而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读者根据自身的认知能力以及审美判断去发掘文字背后的内涵。对文学的鉴赏是一种精神性的活动,这种精神活动又是富于审美意味的。一方面,鉴赏者以审美需求为内在动力,由此激发鉴赏兴趣,以便在欣赏作品过程中获得内容之外的审美感受;另一方面鉴赏者在欣赏作品时也付出了自己的感情,并以此种审美情感贯穿始终,从而完成个体情感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3]鉴赏者的精神收获是作品与其心灵碰撞的结果。比如对《红楼梦》“命意”的理解,不同身份的阅读者就有完全不同的切入点:“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留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文学作品中既有的艺术容量决定了读者鉴赏活动中普遍性的一面,而读者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作品的创造性读解又有其特殊性的一面。人们对文学艺术的审美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达到人与人之间健康、和谐的精神共鸣和情感交流。文学与影视作为一种艺术样式,都应将审美和艺术视为人性完整、人生意义获得实现的重点。

四、影视应在文学滋养中提升

影视艺术离不开文学的滋养,是否具有丰盈的文学精神和品格是一部影视作品优劣高下的重要标准。文学对影视作品的滋养是多方面的,有人说它从诗歌里借鉴了含蓄生动的比喻;从散文那里领略了清淡的风韵;从戏剧那里学到了紧凑顺畅的整体结构和戏剧矛盾冲突的设置;从小说那里懂得应该注意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文学作为人学,丰富了影视艺术的人文性,具有对人类共同价值的关怀,从表现现实人生、剖示感性生命出发,为观众提供现实生活中精神展示的可能性,在情感表达上追求真挚,不虚假造作,在叙事上讲究圆融连贯,在表现手法上学习对意境的营造。诸如情景交融、先声夺人、铺垫照应等,让场景的气氛营造和人物情绪的转换互相映衬,在有限的画面中拓展出无限的审美内涵。文学经典中王熙凤出场和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手法在一些影视作品中被广泛借鉴,成就了中国影视艺术的民族风格。传统之外,一些现代派或者后现代小说的技巧,如主观的叙述方式和心理结构的整体构思等也在丰富着影视艺术表现的可能性空间。

除了对影视艺术思想内涵的渗透、故事和人物对话语言、表现手法等多方面的滋养,还有一些影视经典直接被改编于文学作品,可以这么说,一些世界名著都已被搬上银幕,如《红楼梦》《简•爱》与它们的文学原著一样成为艺术的精品。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中外影视艺术历史上经典的作品都充盈着丰富的文学性,把对人类共同价值的关怀作为自身的价值追求,用优美诗性的语言向观众奉献着精彩动人的故事。文学的心灵诉求、理性思索、人性关怀和形而上精神,提高了影视作品的艺术品位和思想的丰富性及深刻性。

影视的生命与文学基础、哲学高度紧密联系,不可分离,离开了文学性的支撑,电影只会变成高科技的杂耍。人们对于影视的要求不再仅仅是满足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画面的刺激与美,他们更希望能够在影视中寻找对生活的思索,对人性的思考。影视需要借鉴文学的深刻性和思想性,只有那些具有优美的语言艺术、思想内涵、品质优越的作品,才能打动人们,使思想美真正进入影视作品中,从而在影视作品中表达对人类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命运的思考,展示对人类共同价值的关怀。影视艺术的发展需要在文学滋养中提升。

[参考文献]

[1] [前苏联]弗雷里赫.银幕的剧作[M].富澜,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15.

篇11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4-033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阅读教学带来更多的便利,其中影视资源受到重点关注。影视资源的主要优势是内容丰富直观、形象生动,可以把文学作品描写的事件、人物、景物等真实地再现出来,符合小学生的天性与学习需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借影视资源,可有效提升教学活动的吸引力与趣味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一、巧借影视资源,促进学生理解课文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课程。学习语文知识,可有效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与语文素养。因此,教师可巧借影视资源的优势,将它灵活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比如,在教学《师恩难忘》这篇课文时,教师可先用多媒体播放法国音乐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的精彩片段,以增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认识和理解。然后,让他们说一说感受到的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以理解师恩。在这过程中,教师可采用话题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回忆自己在上学过程中遇到哪些比较优秀的教师,探讨教师对自己关爱的具体表现方式。最后,开展以“感恩教师”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深化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升华他们的思想情感;同时,使他们对教师充满感激之情,培养他们尊师、爱师、亲师的感情。

二、巧借影视资源,促进学生感悟课文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与文学素养的提升影响很大。为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教师要充分利用影视资源,以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影视资源具有独特的艺术性与审美价值,不仅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感悟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将影视资源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文学习中,为后续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黄果树瀑布》一文时,教师在讲解课文内容之前,播放黄果树瀑布风景介绍的视频,让学生观看欣赏,诱发他们对黄果树瀑布的好奇心,调动他们主动参与课文阅读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学习课文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对视频的观看,再结合课文语言,学生能切身体会到作者在游览黄果树瀑布景区时的所见、所闻与所感,真正体会到黄果树瀑布的壮美和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同时,影视资源能够将课文描绘黄果树瀑布的美丽风景,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走进课文和作者对话,在动态的课堂中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感悟到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巧借影视资源,促进学生鉴赏课文

教材选编的课文,都是经过专家千挑万选和深思熟虑之后才选取的,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教师可通过阅读教学,巧借影视资源,让学生鉴赏课文,体会文章蕴涵的深刻哲理。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地开发与利用影视资源,为学生提供新颖而丰富的素材,选择与课文内容相应的影视资源,将教材中静态的文本转化为精彩的画面。对教材中的文字描写,很多学生由于理解能力有限,无法鉴赏文章的美感;而通过对影视资源的欣赏,学生能很好地鉴赏课文。

如,教学《三打白骨精》一文,教师可选取电视剧《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的精彩片段,让学生观看。课文中白骨精变成的村姑、老妇人和老公公的外貌形象,孙悟空“三打”时的“当头就打”“当头就是一棒”和“抡起金箍棒”等动作以及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孙悟空的机智勇敢、本领高强,唐僧的心地善良、仁慈宽怀,白骨精的诡计多端、贪婪狡猾等),都可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学生通过视频辅助阅读,鉴赏课文,对人物的性格特点认识得更加全面和透彻。对课文开头描写到“山势险峻,峰岩重叠”,通过影视资源,学生也能够鉴赏其描写的巧妙,感受到它具有渲染烘托的作用,懂得它在为下铺垫,暗示这里险恶,会有妖精出没,促进他们对课文的阅读、鉴赏。

总之,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运用影视资源,可丰富教学内容,转变课堂教学模式,为语文教学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因此,教师应巧借影视资源的优势,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篇12

众所周知,影视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在吸收文学艺术精华的同时,更融合了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绘画、灯光以及建筑等方面的因素。另外,它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生活,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影视作为文学的一种体裁,其知识性、思想性、娱乐性的感染力,对于正处在接受知识、身心发育中的青少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而高中《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积极地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因此,将影视资源引入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既可以丰富教师的课堂教学资源,让教学形式多样化,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提高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一、影视资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高中语文的教学,只要教师敢于大胆尝试,全方位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理念和审美理念,努力开阔学生视野,必将会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影视资源引入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丰富课堂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提高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1.丰富课堂教学资源

高中的语文教学资源不能局限于只使用教材,应该突破传统课程教材的约束,把搜集教学资源的的目光投射到整个社会和自然,让教学形式多样化,让学生有机会接受不同的教学内容。将影视资源引入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很大程度上丰富高中课堂的教学资源,使学生能更好地把握课堂内容,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行为,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影视将绘画和戏剧,音乐与舞蹈,风景与人物,视觉与语言融合为一个整体。影视中直接、丰富的视觉听觉冲击,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影视通常都会将情节安排得非常紧凑,逻辑性强,情节错综复杂、跌宕起伏,这就能引起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另外,一些影视作品表现一些宏伟的战争场面,一些充满神话色彩的图景,仅凭阅读作品我们可能永远都无法理解其中震撼人心的力量,但是电影就可以提供直接、丰富的视觉和听觉冲击,从而引发学生认真学习原著作品的兴趣。

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鉴赏影视剧,是一种艺术。一些优秀电影把崇高的理想理念和优良作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美德、人类的高尚情操和品质展现给学生,把反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精神艺术形象展现给学生,把弘扬社会正气、艰苦创业的英雄模范任务的境界和风貌展现给学生,可以激发学生和祖国、与民族同呼声、共命运的炽热感情,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学生在欣赏影视剧时,可以从中吸取有益的营养,陶冶情操。因此,将影视资源引入到课堂中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影视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在课堂教学中穿插影视作品

课堂教学过程中,影视作品的适当引入可以使课堂内容更加丰满、充实,丰富教学资源,使学生能更好地把握课堂内容。在课堂开始时借助影视资料的导入能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精神状态达到最好。例如,在学习《三国演义》时,上课的老师使用一段易中天品三国的视频作为导入,同学们看着他纵论天下,闲话三分,品是非功过,总结成败得失,这种白话式的幽默分析会让他们非常的激动、兴奋,如果带着这样一种情绪跟着老师一起翱翔于三国的世界,这节课无疑会是成功的。在课堂中穿插影视,能在具体的视觉中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例如,在学习的《雷雨》时,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段周朴园逼蘩漪喝药的视频,在课堂上将文字转化为视觉欣赏,通过刺激视觉感官,让他们从感性上领会文本精神内涵,使学生们都切身领会她对周家庸俗单调的生活感到难以忍受,对阴沉的气氛感到烦闷,对精神束缚感到痛苦,她要求挣脱这一切,从更深层次理解蘩漪这一悲剧形象。在课堂快要结束时播放一段视频,可以达到余音缭绕的效果。例如,在学习《我有一个梦想》时,可以在课堂结束的时候,放一段公益广告《等梦想》,让学生体会有梦想就要而努力奋斗,而不要蹉跎岁月。这样的结尾既简洁又可以引起了学生们情感上的共鸣。由此看来,只要影视片断引用得恰当,将其作为课堂的结尾也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2.组织学生欣赏经典影视剧

一部经典的电影,其丰富而成功的艺术形象,感人至深的生活画面,都会把人带入一个具体生活、梦幻般的、富有艺术魅力和审美愉悦的艺术境界中去,如画面比较优美、情节比较感人、主题比较深刻、人物形象比较鲜明、音乐比较动听等。在看电影之前,教师先跟学生介绍作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要注意看什么,要思考什么,那么,学生在观看电影的时候就能有目的的观看,而不是粗浅的观看故事情节,通过眼见其形、耳闻其声,全身心的参与认知活动,从而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看完影视材料后,鼓励学生进行写作,让学生在每一次的观看影片后将自己的感触写下来,结合自身体验进行积极的思考,探索创新,加深领悟,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让他们在每一次的观看影片中既有新的思考和认识,又有新的感受。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相关的活动,比如开展品影会等,将观看的影视和原著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评析能力。无论是影视鉴赏,还是观看影片后的表达交流,都能够使学生在观看影片中去逐步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不断地加深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探究,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大有裨益的。教师可以尽可能地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范围,高度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才有可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整体素养。

总之,将影视资源适当的引入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郇 静,浅谈影视资源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文学教育,2010(10)

[2]李标晶,电影艺术欣赏,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7)

篇13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推行,建立在问题基础之上的对话式教学已经成为教育教学的主流,大多数学校都已经习惯了采用这种适合学生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但是,在幼儿教育中,由于孩子们的年龄比较小,教师在尝试使用这种教学方法的同时常常感到非常困难,难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加强建立在问题基础之上的对话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对于解决教师在幼儿教育中的困惑,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建立在问题基础之上的对话式教学

要想准确把握建立在问题基础之上的对话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建立在问题基础之上的对话式教学。建立在问题基础之上的对话式教学,是指将“问题”作为课堂教学兴趣的的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对话”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解决课程内存在的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有效的学习主动打造问题“支架”从而不断培养学生发展探索精神的教育教学策略。

二、幼儿教育开展建立在问题基础上的对话式教学的意义

1.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

幼儿的年龄尽管比较小,但是他们无论是在语言、认知方面,还是在情感方面都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有效的问题进行引导,利用对话进行启发,就可以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引导他们深入情景,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正是因为有了兴趣,幼儿才能够几种精力参与到知识的构建过程中,从而不断地积累经验,达到学习的目的。

2.有效发展幼儿的探究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探究性地进行学习。为了准确了解问题的答案,教师可以适当指导幼儿利用力所能及的资料和工具,并在利用资料和工具的基础上进行观察和思考,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探究性思维。同时,在幼儿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还会出现新问题,当新问题出现之后,还会产生新的对话,这样就吸引着他们不断完成对问题的探究,发展他们的探究性思维。

3.有效促进幼儿之间的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幼儿思考,但是,幼儿的思路毕竟有限,当他们无法自己解决问题时,就会和其他幼儿进行交流与协商,有时还会因为某些问题发生争执。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幼儿都会全身心地投入到问题的研究中去,在讨论和争执中进行充分的交流,并在交流中学会宽容和理解,学会倾听。

三、建立在问题基础之上的对话式教学教学过程

1.根据课程内容制订教学目标

为了能够顺利实施教学,培养幼儿的求知欲和创造力,教师首先必须忍着研究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然后再此基础上制订出符合幼儿身心特点的教学目标。在制定目标时,教师要认真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内容进行制订,不断激发幼儿对知识探索的兴趣,培养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以及创新思维。在目标制定的过程中,教师还要设计幼儿之间互动、互评的时间和空间,以便在幼儿互动的过程中引发他们对问题的深层次思考,从而不断发现新问题或者提出新的看法。

2.根据课程内容进行情境设计

情境设计对于调动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兴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教师要认真准备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验器材、视频资料以及音频资料等和课程有关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活动场地,然后充分利用直观材料引发幼儿的兴趣。同时,教师要善于设计对话场景,将各种对话形式融入到整个课堂活动中,利用各种对话形式不断激发幼儿进行探索的兴趣。

3.根据幼儿知识水平巧妙设计对话问题

教师设计的对话问题必须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够理解教师对话问题的内容,否则,在根本不理解教师设计对话问题内容的情况下,幼儿就不会产生兴趣,也不可能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去。相反,如果教师设计的对话问题完全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那么幼儿就会领会到教师设计的意图,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然后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

4.针对问题开展对话

在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互动和交流,并针对发现的问题展开探讨和研究,从而不断激发幼儿在回忆旧知识过程中感受、理解新知识,并在掌握新知识的前提下进行发明创造。这样一来,通过开展对话有效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促使幼儿进行知识的主动性迁移,从而不断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5.认真展开评价总结活动

有效的评价总结活动可以不断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对话的方式对幼儿的学习进行总结性评价,并对幼儿提出表扬。同时倡导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共同总结,在实践操作的基础上加强合作与交流。

总之,在建立在问题基础之上的对话式教学活动中,教师既充当了幼儿学习的指导者,又扮演了幼儿活动的帮助者,在探究任务的驱动下,不断培养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