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2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影视文学的鉴赏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医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人文精神密不可分。中国自古就把医学定义为“仁术”,晋代杨泉在《论医》中写道,“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Luria S E 深刻指出:“医学在本质上具有二重性,她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人学,需要人文滋养。”“妙手仁心”是对医学工作者最高的评价。然而,什么叫做仁呢?孔子在《论语》里做过这样的解释:“仁者,爱人。”因此,关爱生命是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拥有一颗善良仁厚的心对医学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然而,受国内专业教育的特点及医学专业课业繁重所限,尽管人们意识到人文精神培养对医学生的重要性,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忽视,医学生对大学语文、大学英语、思想道德修养、影视鉴赏、音乐欣赏等一系列人文素质基础课也缺乏重视。
有调查表明,现阶段医学生人文素养具有以下共同特性:(1)人文知识匮乏,知识结构失衡;(2)道德观念淡化、价值功利化及现实化;(3)综合能力水平欠佳,主要表现在社会适应能力较差。人文素养缺乏造成的负面影响在医学生的学习和职业生涯中不容小觑。知识结构失衡会影响医学生专业学习的深度,写作及表达上的劣势对今后的论文撰写、医嘱书写及医患沟通上会产生直接影响。人文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健全的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道德观念淡化会使医学生缺乏人文关怀,摒弃仁爱精神,造成职业素质低下。不仅如此,医学生的学习任务相对较繁重,现代社会竞争也导致就业压力增大,使医学生容易出现抑郁、焦虑、冷漠等心理问题,心理素质下降,社会适应能力较差,而人文素质基础课中讲授的历史、优秀作家作品中传达的观念和态度能帮助学生正确看待事物,疏导压力,得到启示。
1997年,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精神病学和心身医学教授Engel在《需要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其内涵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患者看作具有生物属性、心理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体而非单一的生物体,要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五个因素考虑疾病和健康问题;二是把医疗工作看作医疗制度、管理、教育、科研和服务质量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工作而非单纯的医疗工作;三是把医疗工作看作与社会环境密切联系的系统工作,要从政治、法律、科学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考虑医疗与外界作用所产生的问题。医学模式的转变表明现代医学已发展成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于一体的交叉学科,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现代医学的必然要求。
二、影视艺术对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的积极作用
调查显示,有近10亿观众每天花2-3小时收看电视,电影院观众平均年龄为21.7岁,即现在的大学生群体。影视作为一种娱乐方式,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并影响着他们的认知习惯和交流方式。然而,影视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也是一种教育手段。作为继传统的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和戏剧之后的第七、第八艺术,影视艺术对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有积极的作用。通过给学生讲授电影发展的历史,电影基本理论,赏析优秀影片,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影视鉴赏水平,优秀的电影作品也作为一种极富感染力的方式也影响着学生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
影视鉴赏课程对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十分必要的。第十一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调查问卷分析报告显示,在大学生平常观看的影片中,好莱坞影片以高达41.2%的百分比占据第一位,港台影片以33.6%的得票率紧接其后,观看中国大陆电影的数量只占总量的10.8%。好莱坞和港台电影中强烈的视听冲击和娱乐享受是吸引大学生的最主要原因。由此可见,大学生对电影类型的接受比较单一。好莱坞电影纵然也传达了美国式的乐观自强精神,单一的电影趣味也导致大学生容易受美国价值观念的影响。好莱坞注重娱乐性,工厂式的电影生产方式出品的作品只是电影世界的冰山一角。影视鉴赏课程处于中西方文化交流最为活跃的交汇点,不同影像文化带来的观念和认知的碰撞,对学生认识外来文化、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拓宽眼界,促进开放心态的形成有促进作用。而开放的心态,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包容与理解,沟通与交流,正是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优秀影视作品往往是通过将镜头对准历史或现实,展现人生百态,包含着对生命的理解。当代大学生处于新时代的成长环境中,亦真亦幻的影像世界向他们敞开了一扇认识现实,追逐梦想的大门。通过接触影像了解世界,增加对世界的敏感,理解不同的人群、种族、国家,自然,是培养仁爱、宽容之心的最佳途径。
三、针对医学生专业特点,精选教学内容
影视鉴赏课程作为选修课,所占的课时较少。因此,在有限的课时里,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观影视野,向学生们传达一种正确的鉴赏态度,是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医学院校的影视鉴赏课程应与人文医学理念相结合,在教学内容上针对医学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及职业特点,在题材选择上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立足诗意,疏导压力
医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对较大,进入职场后,高强度的工作及精准的工作要求也会增加工作压力,产生烦闷心态,如果不及时疏导,将产生负面影响。对此,在教授影视鉴赏课程中,教师在选择影片时应该选择一些充满诗意的电影,如讲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智利诗人聂鲁达如何改变了一名普通人的生活的电影《邮差》;讲述一名父亲如何实现女儿梦想的《钢的琴》等。充满诗意的电影,能够疏导现实生活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启迪他们以新的眼光及视角去看待日常生活,复苏心灵对现实世界的美好感受。离开课堂之后,学生在课余生活中能自主选择类似的优秀影片陶冶性情,提升鉴赏品味,恢复内心的活力。
2.多元类型,开放心态
在电影类型的选择上,应该避开学生接触得最多的电影领域,尽可能给学生介绍不同的电影流派及经典,如形式主义影片及现实主义影片。接触不同类型的影片可以拓宽学生的观影世界,促进开放心态的形成,增进宽容与耐心。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医务工作者会接触不同类型的患者,开放的内心可以帮助他们理解不同的人群,增进体谅及医患双方的沟通,促进医疗优质服务。
一、引言
英美文学课程在英语专业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一直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在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如提高其语言基本功,培养对西方文学和文化的了解,增强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近些年的高职英语教学中,一些院校过于强调高职的实用性和行业性,对英语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忽视了英美文学类课程在培养人文素质方面的意义,使得高职英语教学理念滞后、课程内容单一、教学手段和方法简单。这极大地阻碍了培养社会需要的具备专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从而使得英语教学改革偏离了方向,不利于优秀人才的培养。
二、高职英美文学欣赏素质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结构主义批评思潮的代表人物,托多罗夫在其著作《濒危的文学》一书中曾经写道,“……我不能跳过诗人的名句和小说家的叙述。它们使我能够给自己的情感以形式,给自己细碎的生活之川以归整。它们让我梦想,使我为不安或失望而震颤。当我闷闷不乐之时,只能去读玛丽娜・茨维塔耶娃激情昂扬的散文,其余的一切都是那么乏味。”由此可见,文学作品的作用很多,能加深我们对日常情感和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救赎我们的灵魂。英美文学是世界文学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为复仇而展开惊心动魄的斗争,勃朗特姐妹笔下的简爱和希斯克利夫情感炙热,华兹华斯的诗歌静观自然美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的悲情英雄,……这些英美文学作品无一不带给我们对生命深深地触动,带给我们心灵的震颤与启迪。
作为青年一代的高职学生,要成为社会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劳动者,其健康的身心成长与发展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因此有必要开设英美文学欣赏课程,让学生通过文学教育提高自身的审美意识,进而去感悟人生,洞悉生命的意义,同时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文主义精神。同时据调查显示,在希望开设的英语课程中,75%以上的同学希望开设英美文学欣赏课程,仅次于对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培训类课程的需求。
三、多模态化教学理论
模态指人类通过感官跟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方式。多模态是指运用语言、图像、声音和动作等多种符号资源共同构建意义。随着国际交流的多元化,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尤其是互联网、智能手机、个人移动数字设备等的新媒体的出F,信息传递的方式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结果是文本的表述趋于多元化,文字符号通常与视觉、听觉、空间与身势语等多种模态相结合,以更加丰富的交流形式共同进行意义的构建。在新媒体时代,人们已不再单单通过传统的印刷文字,而是通过听觉、视觉、手势、空间等多种渠道获取知识,意义的表达趋于整合性和多重性;同时地区多样性(local diversity)和世界连通性(global connectedness)使全球文化的多元和语言的变异趋势越来越显著。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迅速发展起来。多模态话语最早是探讨图像在表达意义上与语言的相互作用。该理论以社会符号学为视角,源自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多模态话语主要是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
随着信息技术和学校课程的深度融合,许多学者开始把多模态话语理论引入到外语教学中。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多模态话语为基础的多模态听说教学,多模态词汇教学、多模态课堂话语教学、多模态写作教学、多模态教学模式、多元识读能力培养、多元读写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多模态化教学强调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资源,以视觉、听觉及触觉等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尽可能多的感官参与教学活动。英美文学类课程因其内容与文字、图片、影视、音乐、网络等模态的密切关联,使多模态化教学成为可能。
四、多模态化英美文学欣赏素质课程构建
据调查显示,高职院校因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鲜有院校专门开设英美文学课程,一般是将其作为高职文学欣赏素质课程或选修课程开设,课时较少,教材及教学内容的选取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必须从人文素质课程的特点出发,尝试建构一种多模态化高职英美文学欣赏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主体,以网络为手段,以经典文学作品为基础,通过多模态化的教与学,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学作品识读能力、鉴赏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人文素养。
1.利用文字模态确定教学内容。文学作品中文字模态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在英美文学欣赏课程教学中,文字模态主要是教材中的文字、PPT课件中的文字、学生课外扩展阅读的文字、学生提交的作业文字等等。由于素质课程课时有限,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等原因,英美文学欣赏课程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突出对经典文学作品和作家的介绍,删减有关复杂的文学史、文学批评流派等方面的讨论。因此要精心编写英美文学选读教材,可以按照时间的顺序,十八、十九世纪和现当代文学;也可以按照作品的类别,诗歌、戏剧、小说(女性、战争、自然等题材)等,必须确保教材文字模态的准确性。
教师课堂讲解时使用的PPT课件中的文字是对教材文字内容的提炼总结,除了确保文字模态的准确性之外,应对PPT课件文字的字体、字号、颜色、排列等进行设计,使文字模态更清晰直观,便于学生观看理解。
作为课堂阅读延伸的课外阅读,也可以是文字模态的。教师可以将课堂上讲授的文学作品的完整原版内容或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多部文稿以及有关介绍文学批评方面的理论文章上传至校园网络BB平台,供学生课下阅读欣赏。同时为了巩固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布置文字模态的任务,如写读后感,文学作品人物分析等,学生同样可以上传至教学平台,让同学或老师进行交流、批阅。
2.利用图像、声音模态改革教学方法。文学作品在本质上具有多模态性,阅读文学作品,读者要发挥强大的想象力,把语言词汇想象成场景。因此在英美文学欣赏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图像和声音模态,既形成对文字模态的有效补充,又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图像和声音模态在PPT课件教学中可能是文字模态的辅助模态。例如在介绍英国浪漫派诗人华兹华斯的《咏水仙》一诗时,可以在PPT课件中插入水仙花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水仙的形态,和诗中的描述进行比较,想象诗人当时写作的心情和诗歌抒发的意境。这对文字模态起到了强化作用。当然PPT课件中模态的选择应是文字、图像、声音等的有机整合,而不应该相互干扰,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随着科技的进步,相较于以前的以印刷文字为主导的“读文时代”,人们已经进入了由漫画、图书、电视、电影、网络等各种大众视像传媒所传播的“图像”为主导的“读图时代”。青年学生更是深受视觉文化的影响,英美文学课程应对此加以充分利用。影视语篇的多模态性使其比文学语篇更为直观易懂,许多经典文学作品被改编成了影视剧,因此可以将影视与文学作品进行多模态融合,拓宽以书面文字为主的英美文学教学。例如在讲授《简・爱》这部伟大的女性主义文学作品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观看改编的电影。这部作品二十余次被搬上银幕,最近的一次改编电影是2011年的版本,以现代的视角叙述古老的故事,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文学作品的生命力和巨大的感染力。
文学是纯语言文字的艺术,而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利用图画、音乐、色彩、声音、灯光等多种资源,涵盖演员表演、场景设计、摄影技术、背景音乐等跨学科的协作。在英美文学欣赏素质课教学中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课前利用电脑、手机观看电影,利用多种感官了解电影的叙事和语言,降低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难度;课上介绍小说中的经典片段,让学生和电影进行比较,讨论两者的异同,重新审视经典文学作品;课后更多地去关注原著,让英美文学作品焕发新的魅力。要注意影视语篇的选择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文原著,并不能完全替代原著阅读。
3.利用多元评价进行课程考核。英美文学欣赏素质课程考核不宜以一张期末试卷的成绩来评判,应该采取过程性评价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有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评价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可以进行课堂评价和课外评价相结合。课堂表现既有个人的又有小组合作的。课外评价是灵活机动的,借助于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可以及时跟踪学生上网自学的记录,网络平台提交作业的统计,与同学及老师的互动交流等等。评价的手段是多样的,包括文学知识小测验、文学作品评析小论文、小组合作文学作品表演等等。在课程考核评价的过程中,学生利用多模态化的手段,积极投身课程的教与学的过程中。例如在小组合作文学作品表演展示中,学生要上网收集资料,改编剧本,撰写台词(文字模态为主);还要将场景制作成PPT或提示板(图像、文字模态);最终完成配乐、对话和表演(声音、文字、手势等模态)。这个过程锻炼了其技术识读、自主学习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其团队合作、自信自强的意识。
五、结束语
英美文学欣赏素质课程是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赏析英美经典文学作品,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语言运用表达能力、了解西方文化,增强跨文化意识,更能够提升审美情趣,形成批评性思维,健全人格,从整体上提升人文素质。而多模态化教学可以通过各种声像资源和手段丰富英美文学欣赏素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与课堂参与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是高职英语教学的有效补充。
参考文献:
[1]张芸.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多模态化英美文学教学探索[J].外语电化教学,2012,03:65-68.
[2]祁继香.高职高专院校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04:83-84.
[3]徐畔.多模态角下的高校英美文学专业课构建――基于电影的多模态特征及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01:163-166.
[4]宋凤丽.基于关联理论下的多模态英美文学教学[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08:67-49.
[5]陈惠君,王淼,吕英娜.通识教育理念下应用技术型大学英美文学课程改革[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9:95-98.
[6]李珂.形成性评价在大学英美文学课程中的实证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04:141-142,169.
高中《英语新课标》提出了让学生了解诗歌中的节奏和韵律的目标要求,因此英文歌曲赏析选修课程的设置旨在全面贯彻“关注学生情感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基本理念,这种选修课通过合理规划,进一步优化课堂结构,让学生亲身感受英文歌曲的无穷魅力,在鉴赏与学唱歌曲的同时,不断激发兴趣、得到跨文化意识教育,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一、英文歌曲赏析的智育功能和德育功能
歌曲是一种富有表现力的艺术形式,英文歌曲也不例外。通过欣赏英文歌曲学习英语已成为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校正是基于上述考虑,开设了英文歌曲赏析选修课程,以介绍英文歌曲的基本知识并通过学唱与赏析学习英语,让学生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感知美、欣赏美、传递美和表达美,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英文歌曲对智育的促进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青少年的形象思维比较发达,他们渴望感受美的事物。英文歌曲恰好以精练、优美的语言向学生描绘丰富的生活画面、自然界的美景和人间真情等,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推动他们的英语学习不断取得进步。
2.促进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发展。
一首世界名曲必然词汇优美,韵律和节奏感强,学生非常喜欢。在教学英文歌曲时,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1)在学唱中培养学生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英文歌词是由节奏群组成的。许多世界名曲旋律优美、悦耳动听,歌词的每一行韵脚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回味无穷。这些都有利于增强学生英语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2)了解歌曲的丰富内涵,提高语言的理解能力。
英文歌曲语言精练而优美,有着丰富的内涵。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反复吟唱有利于学生了解英文歌曲遣词造句的规则,提高其理解英语语言的能力。例如,在学唱苏格兰民歌Auld Lang Syne中,优美的词句不仅触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还促使学生更深刻地领会该诗的含意。
(3)促进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英文歌曲在创设情境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英文歌曲可以用优美的语言,通过对一件事、一份情或一个特定场景的描述,激起学生的无限想象。
(二)英文歌曲对德育的促进作用
1.唤起美感,促进道德情感的培养。
道德情感和审美感是相互联系的。歌曲是美的化身,它用美的语言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对真善美的向往,对美好情感的追求,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从而帮助他们树立道德观。
2.美的熏陶,孕育学生的高尚品格。
在学校教育中,一味强调硬性的道德要求往往效果不佳。对学生高尚品格的培养,不能简单化和教条化。借助英文歌曲来教育学生,对其思想情感的影响会更为深远。英文歌曲中不仅有许多优美的抒情歌曲和叙事英文歌曲,还有很多励志歌曲。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这些歌曲,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其高尚的人格。如美国歌曲El Condor Pasa(山鹰)就是一首激人上进、自强不息的歌曲。歌中,创作者以饱满的热情、必胜的信息抒发自己勇于拼搏、乐于进取,争当生活强者的意志。学唱歌曲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歌曲的内涵,从而塑造高尚品格。
二、英文歌曲赏析的课例分析
笔者以莱昂内尔·里奇自己作词作曲的歌曲Say You,Say Me为例,探讨英文歌曲欣赏的教法。
Step 1:Warming up
(1)Get the students to have a free talk about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lassmates.
(2)Show a fraction of the film White Nights and talk something about the background.
设计意图:①以话题为主线切入本课主题,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学习中,调动学生愉快的学习情绪;②Say You,Say Me这首歌曲是美国影片White Nights《白夜逃亡》的插曲,以影片导入,让学生了解故事便概及歌曲的背景,为下面的歌曲赏析做好铺垫。
Step 2:Listening
(1)Appreciate and enjoy the beautiful melody of the song Say You,Say Me.
(2)Ask the students top guess the meaning of awesome,masquerade,then let them guess the meaning of the song as a whole.
(3)Get the students to know sth.about the writer.(The brief introduction to Lionel Richie)
设计意图:通过第一遍歌曲欣赏,让学生初步了解歌曲的整体含义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歌曲的时代背景和创作者的简介,为其后分析歌词做好准备。
Step3:Analyzing
(1)Listen twice and then ask the students to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the right words.
Note-taking
I had a dream,I had an awesome dream,
People in the park,
Playing game in the ?摇?摇 ?摇?摇①,
And what they ?摇?摇 ?摇?摇②,
Was a masquerade.
But from behind the walls of doubt,
A voice was ?摇?摇 ?摇?摇③ out.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边听歌曲边记关键词的好习惯,有利于进一步把握歌曲的主旨大意与思想内涵。
(2)Try to find the words hyme.
①me / be;②park / dark;③played / masquerade;④doubt / out;⑤do / two;⑥hand / understand;⑦way / say.
设计意图:了解英文歌词的压韵及其格式,体会这种韵律的感觉。
(3)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①How many things does Lionel Richie write about in his song?
②What about the relations among them?
Ask the students to discuss them in groups of four,and then ask several groups to present their views of points:
People in the parkPlaying games in the darkRelationship:the walls of doubt
Life’s lonesome highwayI’ll show youRelationship:Say it together,naturally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创作者所描写的事物及其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体会歌曲的象征意义;在此基础上体会“Say you,say me”在此中的寓意,进一步体会歌曲的内涵。
(4)Analyze the change of mood.
A Change of Mood
From what mood To what mood
doubt,lonesome,helpless friendly,understanding,helpful
设计意图:体会创作者的心情变化,进一步了解歌曲的寓意。
(5)Try to rewrite the song and understand the meaning contained.
设计意图:诠释歌曲的意义,揭示歌曲的主题。
Step4:Extension
Ask the students to appreciate the famous song The Sound Of Silence(Lyrics Ommited.)that sung by Paul Simon,and then compare the song with Say You,Say Me.
设计意图:进一步用英文歌曲赏析方法分析这首歌曲,并比较这两首歌曲的意义与特色,同时分析创作者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反思
笔者在英文歌曲赏析教学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在高中阶段进行英文歌曲赏析教学的难度相当大,因为诗歌中涉及了许多语言学和文体学知识,这些都超出学生现阶段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但是,合适的英文歌曲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能够让学生体会到英语诗歌的魅力。在教学的实践中,笔者有如下反思:
(一)高中学生对英文歌曲的理解和学习还处于起步阶段,教师必须选取与他们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相适应的歌曲,而且歌曲应以简短为宜。
(二)英文歌曲赏析教学应侧重于对歌曲象征意义和寓意的阐释,不宜让高中学生翻译歌词并分析英语语言在歌曲运用中的特点。
(三)英文歌曲赏析教学应注重学科间的渗透,教师可以借鉴语文课诗歌赏析的一些方法,这样就容易找到欣赏英文歌曲的切入点。另外,文史知识对于英文歌曲赏析的学习和理解也是不可缺少的。
(四)歌曲赏析要结合歌曲产生的文化背景进行,课堂应充分揭示英语语言的音韵美,因为英语诗歌的声韵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教师不应轻易将英文歌词翻译成汉语进行讲解。
参考文献:
[1]McKay,S.Literature in the ESL Class room[A].In Brumfit,C.L & Carter,R.A.(ed.),Literature and Language Teaching[C].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Abstract】Currently, part of English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facing a serious shortage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the litera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And the spread of this phenomenon and trend. Due to the lack of literature to teach students will eventually to literary appreciation. Therefore, education workers should teach the problem of students lack of literature to give enough attention and take active measures to help students to solve this problem, to help improve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ll aspects of the students.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1
当前高校的英语教学工作中间存在有对学生文学欣赏教育缺失的问题。在进行正常的课堂英语教学的时候教师往往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文学素养方面能力的培养。文学鉴赏缺失在高校教育中间已经成为了相当普遍的情况。教师在教学的时候缺乏对作者的生平的介绍、对作品年代背景的介绍、对作品主旨思想的介绍、对人物形象的剖析等等。这就造成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概化泛论而无法形成系统的认知和评价。这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都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1、高校教育目的的问题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综合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学生以后在社会中的生存情况。所以,当前高校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这个方面。对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能够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当前高校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培养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相关技能技巧的掌握。对于学生文学素养在内的一些文学方面的能力则视为鸡肋,很难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这些问题。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很多教师都是简单的照本宣科、“自娱自乐”,下面大部分的学生都在做着和学习无关的事情,如睡觉、玩手机还有聊天等等,不一而足。而教师对于学生没有足够的责任意识,对学生思考能力还有问题解决能力并没有表现出足够的重视。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是走过场、做表面文章,对学生敷衍了事。所以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深层次的了解就注定只能靠自己自觉的去自习。而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相比较来说还是存在很大问题的,学生自我整理的资料都存在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对作品的主旨和思想内容等无法做到完美的掌握。除此之外另外一个造成学生没有兴趣的原因就是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泛泛而论,学生对于作品无法产生足够的兴趣也就自然无法产生足够的动力支撑学生去探索和发现。
2、教学方法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所在用的方法和技巧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在进行英语相关内容的教学的时候很多教师还是选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要知道,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对于知识的接收方式也在不断的发展。为了更好的进行教学,教师应该满足时代的要求,用不断进步的、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但是,当前教师进行教学的时候还是简单的“三板斧”政策。首先,在上课的时候先进行作品的相关背景的介绍。但是,背景的介绍却是简单至极的,只包含有时间和相关的大事件,对于当时的社会经济人文等方面的介绍都极其有限。其次,是思想评价完全照搬笼统的作品评价方式,属于教条式的背诵和教导。最后,是对作品进行语言文字方面的简单剖析。这样一套下来就算是教学完成。但是,教师需要注意到现在学生所能接触到的信息比以前多的多,因此他们的想法也和以前很不一样。他们对于作品有着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对于作品的思想内容都有着不一样的观察视角。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这些特殊情况给予重视,做到实事求是的解答学生的疑惑。
3、教学内容的问题
当前高校进行英语教学所采用的教材还是很久之前编订的,这些教材有很大一部分内容都是有失偏颇破的。很多作品都是从时代背景和当时时代的思想舆论倾向进行作品的赏析,因此很难做到公平公正。文学具有自律和他律的特点,而这些因素的存在则使得这一特点受到打击。在进行文学鉴赏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注意到将文学作品独立看待,不能牵扯到影响文学的因素。在对作品进行欣赏的时候要从文学的角度欣赏而不是从历史的角度欣赏。要做到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得到正确的思想熏陶。在以后的欣赏和理解之中都能做到自由、独立,不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要用时代的精神和文学欣赏的本质看待优秀的文学作品,不要因为阶级意识形态等的不同对某一文学形式或者文学作品偏执的持批判态度。这样的教学不仅会对学生的思想认知产生恶劣的影响而且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和人格的形成和完善产生消极的影响。
4、教材体例的问题
当前高校教育之中不仅教材内容存在有一些问题,而且教材的体例也是存在有一定的问题。当前英语教学中间关于外国文学的历史的相关知识都是不开放的。内容很久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更新。内容的弹性也不大,在进行划分的时候也是简单粗暴的按照时间或者国家进行划分,没有进行科学的类别划分。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也是先简单的介绍一下本章节的重要内容,然后再介绍相关的重要作家的作品。这样的教学方式基本已经固定僵化,因此也就缺乏有教学中间必不可少的活力。长此以往,教师的教学会对学生的眼光眼界造成恶劣的消极影响,对于新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和旧知识之间就会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极为不利的。
总而言之,当前的高校英语教学中间对于文学鉴赏的教学是存在有一些问题的。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够更好的帮助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教育的发展要和时代的要求接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培养出能够促进时代进步的高质量的人才。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于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于70~80年代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及策略。这种新型学习方式因其在改善课堂社会心理气氛、大幅度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的显著效果而风靡世界,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
我国自80年代末引进合作学习理念,并逐渐开展其研究与实验,尤其在新世纪启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后,合作学习理论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国务院于2001年5月29日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其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并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于是,合作学习理论作为“近十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1],在我国教育领域以燎原之势茁壮发展起来。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2]。合作学习按照学习层次及学习内容可分为三种类型:“同伴之间的互助合作学习(如课堂中同桌之间的合作学习、课余好朋友之间的合作学习等)、小组合作学习(如课堂中的小组讨论学习、研究性小组学习、兴趣小组学习等)、教学活动过程中全员性的合作学习(又称合作教学,如班级授课过程中的讨论学习、角色扮演活动等)”[3]。
英美文学课程为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该课程因其对学生的专业基本功、综合知识面、人文素养等有较高的要求而使众多学生心生畏惧,若然以传统教师一味宣讲灌输的方法讲授,学生必然很难产生共鸣,久而久之兴味索然,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由是,将合作学习这一结构化的、系统性的学习策略引入英美文学课堂便成了改善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佳手段之一。针对英美文学课堂具体情况,笔者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种方式进行合作学习:讨论式合作学习、表演式合作学习及任务性合作学习。
一、讨论式合作学习
讨论式合作学习即让学生对某一内容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实施自我教育,以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必须掌握学生主体观的理念,即教学主体是学生,这也是21世纪中国现代教育观念的核心。此外,教师还必须掌握面向全体观的理念,即教学任务须面向全体学生,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讨论式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将学生充分调动起来,使其主动参与学习。当然,在分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综合能力的差异,科学合理地编排小组成员,以期使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成绩的学生均能主动参与,进而提高个人能力,获得知识和自信。
以英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家萨克雷名作《名利场》鉴赏为例具体说明讨论是合作学习的应用。教师首先导入信息,介绍萨克雷的生平、主要作品及写作风格,然后通过播放电影片段使学生熟悉该作家的代表作《名利场》的故事情节,接着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及课堂表现将学生酌情分成若干小组在限定时间内进行合作讨论,要求学生经过讨论总结分析出作品的主题思想、现实意义、人物性格等,再由小组中口语较好的学生做陈述发言。最后教师结合各小组学生的讨论意见,对比评论界对作品的分析结果,让学生对作品得出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合作讨论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加以讨论,将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在小组成员参与讨论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或多或少地得出一些结论,最后由教师稍加点拨补充。由于最后结论是学生自己积极参与的结果,学生对此作品会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进而逐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调动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学习兴趣。
二、表演式合作学习
表演式合作学习即通过表演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品质,或作为课堂小结形式,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表演式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角色的情感、语言、表情的方面互相评价,使学生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体验情感,感悟所学内容。诚然,进行表演式合作学习时,由于不同角色要求不同,学生的参与不均衡在所难免,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当分工,先交代清楚合作学习规则,再留出充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探究、交流,才能使表演式合作学习顺利进行。
以莎士比亚戏剧学习为例。莎士比亚的戏剧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对于英语专业学生而言,莎士比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阅读莎士比亚的英文原著对本科学生而言尚有一定困难,因此,鼓励学生以戏剧表演形式参与学习便成了了解莎士比亚的最佳途径。
首先,教师需要让学生对莎士比亚及其作品有一定了解,或采用教师课堂铺垫的方式,或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在课堂上以PPT形式自行讲解,在全体学生对该作者及其四大悲剧、四大喜剧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之上,鼓励学生分组在课余时间排练,然后在课堂上合作表演。
经过一定时间的准备,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了充分展示,学生集体准备排练的过程便是合作学习、互相交流的过程:首先是个人学习,熟悉并深入了解自己所要饰演的角色,然后在小组内合作讨论,互相交流,逐渐把握整部戏剧的主题、风格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如《奥赛罗》中比善妒轻信的丈夫更为深刻的种族歧视的主题,《麦克白》中比野心残暴和女巫预言更为隐秘的人生无常、万事皆空的感悟,《李尔王》中比亲人为了权利相爱相杀更为重要的国家统一的忠告,以及《威尼斯商人》中被视为贪婪残忍的高利贷商人夏洛克所遭受的歧视不公及其大胆抗争……
在课堂表演时,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令人折服。在对传统剧情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之上,学生对莎士比亚名剧的改编乃至颠覆令人忍俊不禁。罗密欧与朱丽叶殉情未死携手去买房,哈姆雷特和弑其父、娶其母的叔叔握手言欢,卧薪尝胆伺机夺取王位……当代大学生在研讨吸收传统经典名作之余又幽默风趣地加入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及嘲讽、对人性的洞察及悲悯,这种深刻的J知是传统教师一味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方法无法企及的。正是由于通过合作学习、合作表演,学生成了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只在其中起到指导、辅导和引导的作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化展现,在妙趣横生的表演活动中开启了其心智,调动了其积极性,让学生对涉及的学习内容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亦使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都得以提升,达到合作学习的最佳效果。
三、任务式合作学习
任务型合作学习即以小组活动为教学形式,以学生为中心,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任务,以能力各异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小组每一成员都有明确任务,以合作和互助方式从事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异质小组间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促进每个人学习水平提高的前提下,提高整体水平。任务型合作学习给每一个学生用语言展现自己,使个人潜能和需求得到极大满足的机会,还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改变了传统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现以英国著名作家简・奥斯丁的作品鉴赏为例说明任务型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简・奥斯丁是英国十九世纪初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大师,其作品被誉为“两寸牙雕”,以精微的英国乡绅阶层的日常生活描述反映当时社会的全景图,作品轻松诙谐,极富喜剧冲突,主题多为爱情与婚姻,一生共著有六部长篇小说――《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爱玛》、《曼斯菲尔德庄园》、《诺桑觉寺》及《劝导》,六部作品均位列世界文学经典,堪称文坛奇迹。
为了让学生对该位作家及其作品有更为深刻的理解,特将全班学生分为六组,每组分配一部作品,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学习,各自分工,课后通过阅读原著、观赏电影、查阅资料等形式分析该部作品,最后以PPT形式展现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并选派英语口语相对较好的组员在课堂上给全班同学讲解。
这种任务型合作学习模式适应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需要。在教师安排指导下,学生在小组内自主学习,适当分工,先是个人学习理解,每个小组成员需要先阅读作品,熟悉该组分配的小说内容,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根据每个组员的特长各自分工,通过查阅资料、电影欣赏、分角色朗读作品等形式自主能动学习,分析作品的主题、象征意义、文学价值及人物性格,最后还需要擅长PPT制作的组员将全体组员讨论得出的结果以PPT形式展现出来,然后选派英语口语较好的组员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讲解,呈现汇报本小组合作学习成果,教师最后做出点评及补充。六个小组虽然分配的作品不同,但各小组之间存在一种潜在的竞争,最后评选出最佳合作小组,使学生在有趣、有益的竞争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通过这种任务型合作学习的分工合作,各组员的主观能动性都得以调动起来,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团队精神,让学生互相帮助、互相依存,以期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在其中只起指导、辅导和引路的作用,把学生置于教学主体地位,教师全盘把控运作过程,选择利于学生全程参与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成为真正的教学主体。
综合以上实践,将合作学习策略引进英美文学课堂的确大有裨益,然而教师必须注意如下问题:
(一)选择适合进行合作学习的教学任务。教师在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之前,必须全面综合地考虑该学习任务的目的性,以及该学习任务是否真正适合采用合作学习手段;
(二)遵循适当的合作学习步骤。教师在精心慎重地选择合作学习教学目标之后,应遵循适当的合作学习步骤,以最大化地达到相对理想的教学结果。“英语教学中的合作学习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阶段:参与、探讨、转化、呈现和反思”[4]。
(三)科学、合理地评估学生合作学习的成果。由于学生的专业基础、学习能力、合作能力、性格特点等个体差异较大,教师应循循善诱,尽量做到科学、合理地评估学生合作学习成果,既要肯定、鼓励团队合作学习成果,又要肯定、鼓励个体学习的价值和贡献,并通过一定的表扬、奖励等措施肯定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成果,促使其继续努力以取得更大进步。
(四)教师应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实施合作学习教学策略之后,教师应总结、记录每次的教学结果,举一反三,因势利导,不断进行教学反思,以期改善、提高教学质量。
科学、适当的合作学习理念是遵守并体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有效途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而言,有效的合作学习策略不仅促进其对学习目标系统、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且对其团队合作精神与团队合作能力亦有极大裨益,从而更有效地体现出素质教育的内涵。
参考文献:
[1]Vernette,P. Four Fatal Flaws: Avoiding the Common Mistakes of Novice User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 High School Journal[J].1994, (2/3).
[2]王坦.合作学习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18.
[3]王鉴.合作学习的形式、实质与问题反思――关于合作学习的课堂志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4(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