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2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篇1

一、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确定宗旨

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把德育放在首位;2.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使学生适应职业、培养能够胜任职业任务的人。3.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完成职业任务的基本工作流程、方法、工具和设备的使用,还应当能够正确理解职业工作过程中的各种要素间的联系,具备主动思考的意识和能力。4.高等职业教育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工作场所的通用职业能力,还要培养学生更好完成职业任务的特定职业能力。

二、通用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通用职业能力是指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通用能力,包括以下20个方面。1.自我学习能力:通过学习,具备和提高自己获取各种知识的手段、方法。2.利用各种资源能力:通过学习,使自己具有管理和有效利用各种可支配资源的能力。3.协调际关系能力:通过参加社会实践、不断与人沟通交流,和别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4.快速获得和利用信息能力:通过各种媒体有针对性地获得、筛选和利用各种有用信息。5.准确理解系统(和系统内部要素)间关系能力:通过已有知识,准确理解工作、生活及社会环境各种系统间及系统内部关系。6.书写能力:具有社会交往的文字功底,通过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向公众准确传递自己意愿的能力。7.语言交流能力:通过语言表达向公众准确传递自己的意愿。8.基本运算能力:利用拥有知识和各种计算工具完成工作、生活中各种基本运算。9.解决问题能力:具有通过努力、思考能解决工作、生活中各种常见问题的能力。10.决策能力:通过努力、思考能用常规方法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选择进行决策。11.正确推理能力:能用常规方法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逻辑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结论的能力。12.团队意识:在工作场所和与人合作时,具有自发的团队意识。13.有自信心:通过完成职业任务提高自己的能力,树立自信心。14.自我控制能力: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能按常理实现自我控制。15.自我管理能力:对工作、生活中的各种过程,实现有序管理。16.敬业精神:对工作,具有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17.诚信:做人做事诚实,守诺言,守信用。18.勤奋:做事情认真、执着,积极。19.计算机操作能力:使用计算机获取和处理自己所需信息的能力。20.遵纪守法:有遵纪守法意识,自发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能力。

三、特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特定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项特定职业应具有的专业能力,包括以下10个方面。1.获取职业技能知识的能力:通过学习,掌握该职业技能手段、方法。2.继续学习所从事职业发展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3.使用所从事职业新技术(手段)的能力。4.准确理解所从事职业工作任务流程的能力。5.快速掌握所从事职业具体工作任务方法。6.正确分配和使用所从事职业具体工作任务所涉及的资源。7.在完成所从事职业具体工作任务过程中,和团队成员针对职业具体工作任务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8.对以上3-7项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9.把职业具体工作任务做得更好的意识。10.良好的职业道德:通过学习和工作实践,具备自发的良好职业道德。随着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和欧洲,高等职业教育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操作型专业技术人才。我国由于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且大多属于自主办学特色,教学资源不足等客观原因的存在使得高等职业教育不能培养适应国家发展的生产建设人才,其中更深层次的原因更是没有搞清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过程难以做到有的放矢,或者直接和间接套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职业技能人才,更是难以实现现代职业教育模式的四个合作。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来看,明确高等职业教育职业能力目标定位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肖凤春 单位:贵州城市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篇2

1、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三种观点。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有三种观点: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铸造人格。其实这是国内学者根据国外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总结出来的知识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和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

所谓知识本位,是指以传授经验、知识为主,并注意培养某种职业技能的培养模式。它的特点是以学科课程为主,辅之以一定的技术课程与实践训练,追求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轻视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其课程体系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构成。

能力本位是指以某一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为目标而设计的培养模式,它以某一社会职业岗位的需求为目标,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将职业能力分解为若干部分,组成多个模块,进行课程开发和培训,从而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本职业的能力。能力本位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我国,被称之为模块教学,对我国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产生了较大影响。

人格本位以完善劳动者个体人格、提高劳动者个体素质为目标。它认为,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不仅应具有必备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还必须具有健康的职业心理和职业伦理道德,面对新知识、新技术含量的急剧增加与变化,用终身化的教育思想、积极向上的精神和自主创业的意识,去对待和迎接现实的和未来的职业生涯,

二、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应是知识、能力和人格三注一体及辩证统一,即职业本位。

“知识本位”,是高等教育机构诞生之初就附带的,是高等教育当然也包含职业教育的应有之意。能力本位,在上世纪70年代兴起干北美,典型代表是加拿大的CBE模式,其后,无论是世界劳工组织提倡的MES、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还是澳大利亚的TAFE,都是依此原则开发创立的职教模式。而且,至今他们基本上还都是恪守当初的原则,只是随着形势的变化而逐步改良。人格本位的提法,最早出现在日本1986年的《审议经过概要(之三)》中,目前在美国的职业教育中也渐渐得到重视,近几年逐渐为我国学者接受。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模式的建立都是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驱动的。能力本位产生时的加拿大,当初人均GDP约4000多美元;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人格本位观念时的日本,人均GDP已超过20000美元。而2005年我国人均GDP才大约1700美元。当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不能只就GDP而论。但是,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家还不富裕,老百姓的物质文化水平还相当低下,发展的不平衡性仍相当严重绝大多数老百姓才刚刚解决温饱问题。

基于我国的社会发展现实,笔者认为,我国现阶段的高等职业教育目标仍然也必须植根于知识本位、借鉴能力本位原则、汲取人格本位理念精华,将三者辩证地统一、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职业本位原则。

职业本位教育,也即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第一,职业素质培养与全面发展培养的关系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是职教领域里的全面发展教育。第二,全面发展涉及诸多方面,职业素质教育,包含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概括了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涵,把国外形式上孤立的知识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的教育价值观有机地辩证统一起来。第三,职业素质是各行各业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是从业者职业生涯中稳定的、持久起作刚的内在品质结构。职业本职教育提出了潜在性教育门标,指导教育者定位于职业教育、植根于技能培养、着眼于素质养成,有利于深化教育改革。引导受教育者苦练内助、增强内力,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围绕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养成这个核心,培养模式也应是围绕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养成这个核心而设计的一个体系。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构想

1、当前影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设计的因素。(1)经济全球化的影响。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对高职毕业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高职教育培养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现阶段社会经济所急需;另一方面目前培养此类人才在我国尚无成熟的经验、无现成模式,是一项开创性工作。(2)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伴随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我国的高等教育已步入市场,在这个进程中,高职教育受到的影响最大。高职教育必须打破传统学科教育的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的,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目标,以服务学生就业为导向,面向生产第一线,根据岗位所需能力与素质,提炼、整合教育执学体系,构建新型的高等职业培养模式。(3)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影响。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给高职教育带来了生源质量相对下降和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等问题。在此情况下,高职教育必须树立与大众化教育要求相适应的培养理念,并力争创造出有特色的一流教育。

2、关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改革的构想。(1)在全面贯彻党在新世纪的教育方针前提下,坚持职业本位教育,因地制宜,制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坚持职业本位这个核心,注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着眼于本地区、本行业的实际需求,突出人才培养的地方性、行业性。根据不同地区、行业和类型的学校、不同专业—的培养规格差异,在遵循基本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制定符合行业和社会需求及学校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2)改革现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调整现行课程教学体系。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思路应当是根据社会及本地区、本行业对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客观需求,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职业本位的培养目标,牢牢抓住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教育这个核心,拟定培养模式片予以实施。

现行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实习或实践课”培养模式,实质是普通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机械改良,既无高职教育的特色,又不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必须突破原有培养模式,调整现行课程教学体系,改为“基础课+专业技术课+实践课”,其中基础课包括:语文、职业道德、法律知识及与专业有关的基础课,占25%的学时;专业技术课包括:与专业有关的理论课和实验课,占25%的学时:实践(实习)课占50%的学时,真正实现理论为实践服务,将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落到实处。

3、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要着重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专业设置动态化。因为市场需求是变化的,专业设置也应是动态的,除按专业目录设置专业外,还可将若干个相近专业设置为宽口径专业,在目录名称后加专业方向,设置窄口径专业或交叉型专业。这样,既可以做到专业口径宽窄并举,还能够动态地适应社会职业需求热点的变化。

(2)、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多样化。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而社会经济发展带有明显的区域性,这种差异体现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就要使课程体系多样化适应不同区域经济的需求。

篇3

[3]百度百科.创新型人才[EB/OL].http:///view/553529.htm

[4]百度百科.应用型人才[EB/OL].http:///view/613621.htm

[5]百度百科.技能型人才[EB/OL].http:///view/3328241.htm

[6]百度百科.技术型人才[EB/OL].http:///view/4246842.htm

[7]刘松林,马庆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发展历程与动因[J].江苏高教,2009(1).

篇4

[4]徐朔. 论关键能力和行动导向教学――概念发展、理论基础与教学原则[J]. 职业技术教育,2006(28):11-14.

[5]刘新阳,裴新宁. 教育变革期的政策机遇与挑战――欧盟“核心素养”的实施与评价[J]. 全球教育展望,2014(4):75-85.

[6]褚宏启.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1-3.

[7]蔡清田.“核心素养”:新课改的目标来源[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10-10(B01).

[8]张元.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获得及其培养[J]. 高等教育研究,2008(7):68-71.

[9]蒋乃平. 职业素养训练是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特点[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78-83.

[10]成涛.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新探[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89-96.

[11]许亚琼. 职业素养概念界定与特征分析[J]. 职教论坛,2010(25):15-18.

[12]黄济,王策三. 现代教育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22.

[13]刘宇文. 论社会本位思潮对教育的影响[J]. 高等教育研究,2005(9):40-45.

[14]扈中平. 教育目的中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对立与历史统一[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87-94.

[15]卢洁莹. 德国职业教育价值观的演进与启示[J]. 职业技术教育,2010(13):88-93.

[16]唐林伟. 试论职业教育的价值体系[J]. 教育与职业,2008(11):12-13.

[17]陈斌.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的比较[J]. 职业技术教育,2007(29):5-7.

篇5

[中图分类号] G642.4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0-0113-02

一、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改革的背景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考试与高等职业办学的目标定位有些脱节。高等职业教育的考试在某些方面并没有体现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培养模式。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的考试模式存在很多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考试内容重知识轻能力

我国传统文化中知识本位,客观知识便于命题、考核与评定,所以现在的考试内容多是以知识考核为主,同时又偏重于原理化的记忆性知识。这种死记硬背的考试方式往往导致思考、判断的依赖性,导致想象力的匮乏,背离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另外,考试没有考虑学生将来要从事的实际工作,就会处于一个封闭的自循环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也局限着学生的知识和思维结构。

(二)考试过程中重结果轻过程

考试以结果性考试为主,这种不科学的总结性考试的做法直接导致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的不良倾向。

(三)考试考核方式单一,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背离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能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

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的今天,存在很多高等职业考试方法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不适应的问题,必须加以解决,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方法改革迫在眉睫。

二、高等职业院校课程考试改革的基本原则

按照高等职业培养目标与职业工作贴近、培养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技能考试与职业技能考试鉴定接轨、考试改革与课程教学改革以及质量管理改革同步配套整体推进的原则,把考试方法改革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企业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高技能型实用人才的目标定位出发,改革现有的考试方法,要正确运用考试的一般规律,突出高等职业高专教育的特点,以保证考试改革研究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要把考试方法改革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改、教学、职业技能培训、教学评价、质量管理改革紧密结合,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考试考核方法。考试方法改革的基本原则有:

(一)考试方法的内容与方式为实现培养目标服务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以保障学生的顺利就业和职业生涯的完满。高等职业的教学内容包括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在坚持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这一根本的教学原则的前提下,高等职业教学更应该强调以实践为主。理论学习是为了提高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服务,所以体现在考试的内容和方法上,就是要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考核相结合、以实践能力的考核为主。

(二)连续考核、促进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各门课程的考核应该有两项功能:评价功能和反馈功能。这两项功能中,反馈功能是第一位的,所谓反馈功能就是通过考核,肯定进步,指出不足,使学生明确发展方向。一门课程学完以后进行总结性考试,虽然对后续课程学习有反馈作用,但这种作用是比较模糊的。重要的是在每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发挥考核对学习过程的反馈、调节作用,因此新的考试考核体系应该在每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安排2-3次考试,每次考试不但给出等级,而且要有书面评语,这样的考核评价才能起到促进发展的作用。

(三)通过考试方法的改革推动专业教学改革

发挥考试方法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导向作用,带动整个专业教学改革工作。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贯彻“以就业为导向” 的方针。

三、突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考试方法改革措施

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更需要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考试方法上,要分析每一类课程和教学特点,找出原来考试方法的缺陷和不足,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考试考核方法,以下是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种考试改革方法,供参考。

(一)注重过程考核,打破一卷定成绩考试方法

注重过程考核,打破一卷定成绩的考试方法,学生的学习与复习有的放矢,改变了学生期末考试前临时突击的情况。同时,摆脱了一卷定终身的武断性。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和学习过程考核,有利于普遍培养学生的技能,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二)变理论考试为完全操作提高技能的考试方法

把原来教学认为根本不可能有操作考试的一些课,如:统计基础课原来一直作为一门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来进行教学,一直偏重课堂理论教学,根本没意识到,其实统计基础课也应该作为一门高等职业学生的技能课来上,让学生掌握了统计基础知识后学会利用计算机进行统计资料整理的操作。统计基础课教学与考试方法改革,可以说给高等职业院校管理类专业这门课的教学以及考试带来了一个创新,开创了统计电算教学与考试的新路子。

(三)提供有限资料的考试方法

打破了期末完全闭卷(如传统的考试课考试)或完全开卷(如传统的查课考试)两个极端。属于一种半开卷的考核形式,不仅减轻了学生死记公式、硬背概念的负担,而且学生可将精力集中于更多内容的思考上。

(四)部分教学项目采用口试的方法

从高等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而不是培养研究型人才的目的出发,口试更符合高等职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口试的加入,可以打破单一的用试卷考试的形式,使考试方法更灵活,更突出高职特点。

(五)校外实习课程考核的方法

校外实习课程的考核由校企共同负责,实行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校企双方考核制度。考核成绩分两部分:企业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业务考核,学校指导老师对学生的实习报告、实习日记或周记和实习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这种考核,重点测试学生是否已达到本职业岗位所确定的职业能力目标,破除了学生学习成绩只能由学校一方考评的情况,更能调动学生注意培养岗位能力的积极性。

(六)项目式考试方法

这种考试方法适合于有制作成果的项目课程的考试。它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完成一个项目,既能体现学生的分工协作精神,又能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进行测评。项目完成的好坏不是体现一个人的成绩,而是一个项目小组团队的成果。这种考试方法不仅考核了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运用情况,还考核了团队协作完成的情况。项目式考试方法的创新点在于:考试不仅要考知识和技能,还要考核能力和素质,更符合当前用人的要求。

(七)采用职业技术资格考试来代替的方法

高职教育的考试过程应该能够反映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有些教学项目的综合评价可以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将“双证制”引入实际操作阶段。实行高校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探索国家提出的在全社会实施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的成功范例。这也是进行高等教育考试方法改革,真正体现“能力本位”教育思想的新举措。它具有以下优势:考核的公正性、考核的全面性、考核的权威性。

四、结语

课程考试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功能的发挥对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存在重要影响。考试方法与内容的改革实践,既体现了高职培养目标的要求,知识的应用、技能的考核,又推动了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从而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和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王福君.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环节考核方式创新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3).

[2] 康娜.高职教育考试模式的可行性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