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2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基础护理实训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将潍坊医学院护理学院2008级1~3班的135名护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名、女130名,年龄19~22岁。按整群随机抽样法将每班分为4个实训组,共计12组,以组为单位,分别安排在4个实训室。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每班抽取2个实训组,共计6组,作为观察组(67名护生,男2名、女65名);每班另外抽取2个实训组,共计6组,作为对照组(68名护生,男3名、女65名)。两组护生均是经高等院校统一考试招生入学,在年龄、入学成绩、文化基础课、专业课成绩等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将每个实训组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配有1个床单位、1个模拟人及1套护理操作用物。对照组护生采用常规的上课前由实验管理教师统一准备护理操作用物、下课后统一收回用物的方式。观察组护生每个小组在实训室都配有1个带锁的贮物柜,内有1套各项护理操作所需的用物,由护生自主管理。上课前,每个实训组的组长领取贮物柜的钥匙并分发给各小组,每个小组领取钥匙后,根据清单清点用物并在交班本上签字,如有缺失或损坏及时上报教师;上课时,各小组保管好钥匙及各种物品,根据实验项目自己准备所需物品;下课前,检查、清点用物,按要求物归原处后签字,并由组长将8个小组的钥匙收齐后上交教师。如上课前护生发现物品缺失,应及时通知教师并查明原因。教师也会定期抽查物品情况并签字,以督促自主管理用物模式的执行。两组护生的理论及实训教学的教师相同。
1.3评价方式
课程结束后,按照学院统一的、细化的评分标准对两组护生技能操作用物准备时间及成绩进行考核和比较;同时,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了解观察组护生对自主管理用物方法的评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35份,回收有效问卷135份,有效回收率100%。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应用描述性统计和t检验等统计方法,以P<0.05或P<0.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生技能操作考核用物准备时间的比较。结果显示,5项技能操作考核项目中,观察组护生有4项考核用物准备时间短于对照组护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护生技能操作考核成绩的比较。结果显示,5项技能操作考核项目中,观察组护生有4项考核成绩优于对照组护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护理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培养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护理人才是高等护理本科教育的重点,而《护理学基础》正是护理人员学习护理专业课及培养专业护理人才的基础,是沟通学校教育和临床教育的桥梁课程。在国内已有部分院校应用护生自主管理方法[1-3],但具体方法存在差异。本研究旨在改革《护理学基础》实训课的用物管理方式,加强护生的责任心和动手能力,锻炼护生的管理能力,使护生进入临床后能尽快适应角色的转变。
3.1传统用物管理方法
目前大多数院校实训课用物准备采取的方式是:上课前由实验管理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及实验指导教材准备好每项操作的各种用物,并按照统一的方式放置,课后统一收回。本研究对照组护生采用的就是这种传统的用物管理方法,护生被动地接受准备好的用物,有的护生操作练习时,拿来就用,根本不去检查用物是否齐全、放置是否合理、无菌物品是否在有效期内。而当真正需要独立操作时,仅凭几次的练习,不能及时准确地准备好各种物品。在临床工作中,护士要进行的各项技术操作,都是由自己准备,显然这种方法是不利于加强护生学习及与临床工作模式的接轨。课前由实验老师根据课程进度提前为护生准备好用物,这种缺乏主动性的学习,易使护生感到枯燥无味,不利于操作训练中综合能力的培养[4]。
3.2自主管理用物方法
自主的管理是实行物品到位、责任到人、损坏赔偿、上下课前交接班并签字,接近临床工作模式,为护生练习提供了时间、空间及动手机会,有利于护生尽快地熟悉操作物品准备,增加了护生与教师、同学的沟通机会,锻炼了护生的沟通技巧,提高了护生的沟通能力。表3显示,90.37%的护生认为自主管理用物方法加强了护生间的沟通与协作,92.59%的护生认为能提高护生的自主管理能力。而且,护生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和操作掌握情况随时按需选择练习项目,灵活性大,避免了被动地练习单一项目时间的浪费。调查结果显示,100%的护生认为自主管理用物方法有利于护生灵活应用物品及安排时间,88.89%的护生对这种方法满意。但是,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不足:每小组护生配备1个带锁贮物柜、1套各项护理操作用物,需要学校投入的经费较大;上下课前清点物品占用了护生一定的时间;由于护生自主性大,增加了教师监管的难度。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护理实训是护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近几年来我校通过对护理专业实训教学实践在教学中进行一系列改革,不断探讨护理学基础实训课程的模块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乐学好学,在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的办学过程中取得较好的成效。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定护理专业在校生07级5个民族班和08级3个汉族班共计436名为课题研究的实施对象。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学生均为二年级学生,根据统计分析,在学生入校时间、开设课程 、经济负担、生源地等方面差异对研究无较大影响,具有可比性 。
1.2研究方法传授操作技能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尝试,实训示教以操作七步骤为一个操作周期,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应对各种临床情境的能力。
1.3评价方法
1.3.1能力考核:根据模块教学内容,每单元结束后给学生布置作业,自编自演相关操作小品或护理技能型的小品,对于表演者给于相应鼓励或考核加分,以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解决病人实际问题的临床能力和创新能力;
1.3.2操作考核 1、考核标准: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及大纲要求,编制了《喀什卫生学校护理专业实训考核手册》作为统一考核标准;2、考核方式:采用抽签式考核方式,可达到全面考核学生操作技能的目的。
2实验结果
(1) 从两组学生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可看出:对照组成绩分布为正态分布,实验组成绩分布为偏态分布;(2)对两组学生成绩进行μ检验,实验组为84.74±9.78(x±S),对照组为78.4±10.51(x±S),β
3结论
3.1通过对两组学生操作技能考核成绩从平均值、标准差及区段分档统计分析发现:实验组技能考核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
3.2从实验中得知:不同的实训教学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实训教学中教学方法是教学效果的重要的影响因素。
3.3询证护理实训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实践技能和评判性思维等方面能力的提高,促进实训技能的巩固和相关知识的掌握。
4讨论
4.1 根据教学大纲及课程的设置不同学习阶段,采取相应的教学对策,力求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将中职护理专业护理实践根据学生专业课程分为三个阶段:
4.1.1 第一阶段在护理一年级学生接触的《护理学基础》课程中护理实践技能,分两学期完成。此阶段教学任务重,理论/实践为1:1,而技能项目多而零散,学生刚接触专业学习。仍未进入护理角色,老师授课进度快,学生理解能力差,重视度不够,等到学生入门,已教完了大半内容。此阶段重点应该是引入专业教育。
4.1.2 第二阶段是《护理专业实训》课程。总学时为90学时,分两学期完成。该课程特点是强化技能训练,突出重点操作,将常用的护理技术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出,突出临床应用。该阶段重点研究护理实训模块教学的方式、方法,巩固已学技能,达到熟练及掌握技能的目的,寻求解决“怎么教”的问题,也是课题研究的方向。
4.1.3 第三阶段为护理专业毕业前,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接受护理专业教育与技能强化培训及实习前院内岗前培训。此阶段重点是强化职业教育,包括职业思想、服务态度与服务技能,目的是定岗实习。
4.2营造专业实训环境积极营造护理专业实训环境。在护理实训楼内,有录播教室、多媒体室、电教室、阶梯示教室,有模拟护理站,模拟手术室、模拟病房、ICU室及各专科模拟实验室。学生进入实训室就好像进入了医院病房,根据模块教学要求,设置了特色模拟实验室如铺床室、注射室、置管室,全天向学生开放,学生可利用自习课及业余时间进入实验室模拟训练。护理程序及护理专业图片上墙,增加学生视图效果。
参考文献
1.1教师的护理礼仪榜样教师的榜样是十分重要的,在进行实训课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自己首先掌握《护理学基础》上的护士的基本仪容的要求,以高标准、严要求约束自己。把护士最美好的一面展现给学生看,让学生在心中形成一个端庄、可亲、仁爱的临床护士形象。这是需要下功夫做得一件事情。同时,在护理技能课程的相关教学过程中,指导来时要认真地做好备课的工作,尽量详细的制定培训方案,将实际护理中可能和患者交流的情况都纳入教学的体系中去。促使学生能够自己有目的的和患者进行交流。
1.2帮助学生树立护理礼仪的理念在进行每一次的实训教学前教师都要依据教学的目标制定好相关的礼仪规定,按照制定好的规定去严格的要求学生,帮助学生明白树立护理礼仪理念的重要性,让他们逐渐形成护理礼仪的理念。还要结合目前临床操作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增强学生自主和患者进行沟通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能力,从而帮助学生能够在临床中获得患者的满意,减少医疗纠纷的产生,树立良好的护士形象。
2实训教学实施
根据事先制定好的有关培养方案以及指导老师个人的拟定的授课安排,例如在《护理学基础》讲授肌内注射前两周,在《护理礼仪与形体训练》课上给学生布置与肌内注射有关的礼仪作业。但是学生毕竟才刚刚接触这方面的知识,对有关的概念和经验还不是很明白,如果单独让学生自己去完成任务有一点强人所难,所以教师应提供肌内注射的视频录像,为学生完成任务提供一个参考依据。在实训教学中①统一实训操作程序。②分析各个步骤的礼仪要求。③情景模拟。依据实现制定好的一系列护理礼仪的规范,挑选出一组的学生根据上次的病例教学课程进行案例模拟活动。在这一组同学进行案例演示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其他学生认真观察演示这一小组在护理礼仪方面表现出的可取点和缺点。④总结的任务也十分重要,针对学生记录的各种情况,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交流,逐步改善存在的缺点。
1理论课应用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依靠计算机、投影机、激光视盘机等多种现代媒体来实现集体教学的。其优点是:能够化静为动,寓教于乐,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抽象问题形象化,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能节约传统的板书时间,开阔知识面,增强信息量,提高学习效率。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包括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及实践动手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利用黑板、粉笔、教案等,在一般教室进行授课,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单向输出”与“被动接受”的关系。学生的积极性难以提高,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精神,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多媒体教学中综合运用了各种多媒体技术,使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能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教学内容的表达更生动、更形象。把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护理学基础教学课堂,可以有效地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提高教学效果。
1.1研究对象本人讲授的我校2008级护理专业班级及2009级护理专业班级的《护理学基础》课程为研究对象,其中2008级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作为对照组,2009级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作为实验组,两个班级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课时、授课计划等其他教学形式完全相同。
1.2研究方法对两个班级理论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两个班均有57名同学参加了期末考试,对成绩资料采用双侧检验。
1.3统计分析见表1。
1.4结果对两个班级学生期末理论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如表1,从平均成绩来看,2009级稍高于2008级,这说明采用多媒体教学后,教学效果有提高,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有一定效果。
从变异系数来看,变异系数越大,说明样本值离散程度越大,成绩波动越大,2009级成绩变异系数低于2008级,这说明了采用多媒体以后,学生成绩更趋于平均,成绩更稳定,这也说明了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后,教学质量有所提升。
对表1中的统计资料进行双侧Z检验,计算如下:
Z=84.26-82.446.66÷57=2.06
实验组与对照组没有统计学差异。总体的条件是|Z|
2实训课应用分组练习、课堂操作考核
在护理学基础课程中操作技能训练所占比例最大,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其他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因此,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环节是护理专业课教学的重要环节。传统的实训课教学是带教教师课前为学生做好实验用物的准备,上课采取教师示教,分组练习的模式。实训课相比理论课来说,学生易表现出到课率低,学习不认真,操作不重视,练习不刻苦等问题,为了改善出现的这些问题,在原有的教学的模式中加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操作考核,由于课堂上马上面临操作考核,学生往往很重视教师示教,并增加练习操作的次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会有所提升。
2.1研究对象我校2010级护理专业1班及2班学生进行分组研究,各有60人,每班按学号分为12组,每小组5人。学生学习基础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2.2研究方法选取2010级护理专业1班作为实验组。该班学生上护理实训课时教师进行操作演示及讲解,然后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最后进行小组课堂操作考核。
选取2010级护理专业2班作为对照组。该班学生上护理实训课时教师进行操作演示及讲解,然后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2.3统计分析调查结果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辽宁省营口市卫生学校 辽宁 营口 115000)
摘要:护理综合实训教学中充分应用小组合作实训考核法,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技能的主动性和学习效率,更能够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体现了护理工作的特殊性,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实践工作奠定思想与实践的基础。
关键词:小组合作考核法 护理学基础 效果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重要课程之一,其中实训教学尤为重要,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着护理人才的质量。 护生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护士,掌握护理实践技能是一项最基本的内容,所以在护理教学中,教师特别重视护理技能的学习,实训是技能形成的基础,考核是促进技能熟练掌握的催化剂,但在实践教学工作中,技能的考核往往在占据宝贵和有限的课堂时间,不能够对每一名学生都进行考核。对于这一问题我对教学经验进行总结,采取了小组实训考核法,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练习,将技能考核成绩与小组成员密切联系起来,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大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技能的自觉行和积极性,把个体与小组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研究对象
2012级中职护理专业学生 212人,随机分为对照组(112人)与实验组(90人)。2组都是女生,均为初中毕业,年龄16-18岁,学制4年,具有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
二、方法
1、分组情况:《护理学基础》教学授课结束后,将学生随机分为对照组(112人)与实验组(90人)。
2、技能考核方法:对照组,继续采用以往的集体练习,考核法。实验组,学生训练完即考,教师将学生分成10个小组,为了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每次考核均由护理教师抽签选定小组中的一位学生进行考核,并严格按照考核标准进行评价,其考核成绩作为所在小组每位成员的成绩。各小组每次每项随意抽考的一位成员的考核成绩通过平均计算后即为该小组每位成员最终技能操作的成绩,技能操作低于80分者视为不合格,并作为期末考试成绩的重要部分。
3、效果评价: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反馈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问卷均以陈述题的方式,以是、否作答。发出问卷212份,回收问卷212份,其中有效问卷200份,有效率为94%。
三、结果
学生对两种考核方法的评价见表1。
表1、212名学生对考核方法的评价
教学效果
实验组答“是”百分比(%)
对照组答“是”百分比(%)
提高了训练的积极性
95
65
提高了训练的自觉性
90
50
技能训练比原来刻苦
88
52
训练中更注重精益求精
88
53
关注小组同学技能掌握情况
90
23
关注小组同学技能考核成绩
92
10
提高了单位时间内训练效果
95
52
训练中能相互指导、纠错、督促
89
51
训练中能主动帮助动手能力差的同学
86
45
担心自己的成绩影响小组同学
92
对技能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95
75
四、讨论
1、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学生变被动死学为主动活学。从表1中可见,实验组的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了。95%的学生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90%的学生提高了学习的自觉性,88%的学生在练习中注重精益求精。说明使用该训练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能够又快又好的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同时训练完即考,一方面让学生明确平时的练习与考核的结果密切相关,让学生即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抽考学生,能够及时的反馈学生在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纠正、指导。
2、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中的人力资源,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从表1中可见实验组86%的学生在训练中能主动帮助动手能力差的学生, 89%的学生能互相督促、纠错、指导,95%的学生认为该训练法大大提高了技能学习的效率。所以,该法不仅提高了教学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促进者和主导者的作用。不仅如此,教师在教学指导过程中也能感到轻松、省力工作负荷减轻,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开发和利用了教学中的人力资源,这为现代教学系统注入了新的活力,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教学的本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增进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3、体现了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团队合作精神,为日后的护理工作奠定基础。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合作是非常重要的,护士的神圣职责就是“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帮助健康人促进健康,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奋斗终生”为了完成这一神圣的任务,护士不仅要与同行合作,更加要与其他的医护人员有机的配合。在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法,就是为学生提供学会合作的平台,使每一名学生都能体会到个人的成败影响集体,而集体的荣辱也会影响个人,在工作中仅凭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要想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就要争取最大限度的合作。
小组合作考核法不仅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而且使成员之间互相帮助,相互指导,纠错、共同进步,提高了学习技能的效率,在教学中又大大节省人力资源,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虽然它有着种种的优势,但是对于在技能考核中确实存在少数同学平时练习刻苦,操作也很规范有序,但在考核中因紧张影响了成绩,以及波及小组其他同学成绩,因此,这种方式有待进一步总结、认真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肖爱萍.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教学浅谈.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26(7):22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070-02
临床实习是护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护生综合能力的关键环节,是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化必不可少的过程。我院是一所1000张床位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每年接受本科、大专、中专实习护生百余人,全院有32个护理单元承担临床护理教学任务。通过建立由护生分别从护士、病人、教师三位一体替换角色的临床基础护理操作实训标准来科学地、规范地、有效地训练和评价实习护生的临床护理能力和教学质量,保证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的改进和提高。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为江苏南通体臣卫生学校2003级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实习生87名,均为女生,平均年龄19.8岁,在校学习4年,第5年进入临床实习。对87名实习护生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1.2 方法
1.2.1 准备阶段 成立临床基础护理操作实训教学模式小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习护生按实纲要求进入临床实习,并对实习护生统一运用临床操作教学评价表进行测量,测量结果经统计学分析,P≥0.05,两者无明显差异。然后对实验组的护生及参加临床带教老师进行三位一体临床基础护理操作实训标准[1]教学模式相关知识的培训,组织学习标准,将基础护理操作分操作前、中、后三个阶段,将标准告知实验组护生,实习开始时,将6名学生分成一大组,(共42名)要求3名学生相对固定为1个小组,将护理操作中与患者沟通的具体话语、动作、表情及方式等进行记录,越详细越好,每周以大组为单位将记录交给带教老师,带教老师进行批阅筛选出有代表性问题的记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先由学生自行反思纠正,然后带教老师进行分析指导,找出存在问题,并在实施每项操作前进行讲解,临床教学老师协助做好实习护生的三种角色的互换,指导学生进行运用标准评价,衡量自身临床操作能力。
1.2.2 分析及反馈临床基础护理操作实训质量 评价指标:制定病人满意度调查表、带教老师考评学生综合技能考核标准、临床基础护理操作达标等评价指标。
2 结 果
两组不同的教学方法学习护士的综合考核成绩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在病人满意度、带教老师考评学生综合技能、临床基础护理操作达标成绩均高于对照组,见表1、表2、表3。
3 讨 论
3.1 建立三位一体的临床基础操作实训标准有利于临床教学的规范性,通过建立三位一体的临床基础护理的操作实训标准,为临床教学老师提供标准依据,统一规范地训练实习生临床基础护理操作。基础护理操作是临床常用的护理操作项目,是基础护理学和专科学相结合的操作内容,基础掌握得好与坏,决定了临床护理工作的质量。一个优秀及合格的护士,首先必须掌握练就基础护理操作的基本功,在此基础上加上更为高深的理论指导才能成为合格的专科护士和专家护士。通过标准实训,训练护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出很快适应临床护理工作的新护士。
3.2 三位一体临床基础护理操作实训标准,有利于实习生的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以被教育者的身份,处于接受学习的地位。我们通过互换角色的基础护理操作实训,使学生亲自体验如何作为病人、作为护士、作为教师三者在实际基础护理操作中的体验,使之学会换位思考。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与患者互动,学生之间互动,增强临床技能[2]。加强护患沟通能力的训练,对以后学生进入临床工作有一个良好的开始,显得尤为重要[3]。作为护士如何在操作中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通过操作训练的情景对话的设计,使其更加体会到实际护理工作中的病人的感受及自己更需要改进的方面,作为带教老师角色应当更注重评价操作的效果和难易点,更好地学会评价总结。
3.3 建立三位一体的临床基础护理实训标准评价,有利于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的改进和提高。临床基础护理操作实训是临床护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互动式实践教学对临床带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带教老师负责指导学生做好护理实景记录,每周检查1次,针对护理实习中的记录进行面对面地交流,指出学生与患者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指导。同时,学生将护患沟通中遇到的困惑反馈给带教老师,请老师予以指导,改变了传统的注重传授知识和技能,学生被动学习,缺乏合作意识的方法,从而锻炼了学习评判思维的能力,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培养敬业精神[5]。通过教师和学生评价来不断地改进临床教学的方法、带教的质量及教师素质方面的提高和改进,有针对性地探索临床带教的新方法,同时,带教老师对实习生的进步及时予以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激发学习的工作热情[6],从更人文化的角度来进行临床带教工作,从而使临床护理教学质量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 季诚,王晓薇.的教学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09,6(1):23-25.
[2] 舒复平,王娟.互动沟通模式在儿科门诊输液室带教中的实践[J].浙江临床医学,2009,11(3):332-333.
[3] 杨德兴.略论医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13):31-33.
随着医改的推进,人们的健康意识的增强,社会对护士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护士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同时也要具备优美的体态、得体的举止,良好的沟通。作为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教师,如何在实训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让护生在进入实习与工作后更好更快的适应临床,是教学的重中之重。笔者现将自己的一些改革方法和经验报道如下。
一、教学内容临床化
临床上新知识、新技术、新仪器发展迅速,我们的课堂教学滞后于临床,学生进入临床后适应岗位慢[1]。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及时更新临床上的新知识,新技能,删减临床上不做或少做的实训项目,实训仪器尽量与临床一致,比如不讲或少讲氧气筒式吸氧法和负压吸引式吸痰法,强化中心管道式吸氧与吸痰法;将布类口腔护理包与导尿包改为临床用的一次性环氧乙烷灭菌的口腔护理包与导尿包等。
二、物品管理学生化
交接班制度是临床护理工作的核心制度之一。做好交接班是临床护理工作连续性的重要保证,能预防护理缺陷,减少医疗纠纷。将实训物品及实训室日常卫生交给护生管理,增强护生责任心,培养护生的交接班意识。每次上课前由班长带领各组小组长到任课教师处领取本次课所需的实训物品,并检查所领物品的质量与数量,签上自己的名字,课后再在检查后送回领取处,打扫好相关实训教室卫生签好名字后方可离开。下个班级再按上述方式检查,发现物品缺失或损坏则由上个班级做出相关赔偿或维修,若在课后才发现物品缺失或损坏则有本班赔偿。通过这样的方式将交接班制度延伸到课堂,培养护生的交接班意识。
三、实训操作仿真化
护理的对象是人,以人为本是护理的宗旨。实训教学中,在不违背伦理道德的情况下,要求护生真人真景真练。为护生创造一个真实的病例环境,将每个实训项目都事先编好4-5个不同的病例,由护生分析病例,按照护理程序评估病人情况,提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为病人提供护理措施,最后做出评价。比如口腔护理,不同的病例,给出不同的临床表现,有的病例是厌氧菌感染,有的病例是真菌感染,有的病例只告诉由口腔散发出烂苹果味,由护生判断病人情况,确定所需物品,准备相应的漱口液。分析好病例后由护生两两组合,一人扮演护士,一人扮演病人互相进行口腔护理(统一用一次性口腔护理包和生理盐水)。再比如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内注射、静脉输液等实训项目都尽量让每个护生真人真做。而涉及人伦道德或真人可能造成伤害的项目,比如导尿术、灌肠术、鼻饲法、洗胃术等则使用多功能模拟人。要求学生将模拟人拟人化,即将模拟人视为真人,做到核对、解释,爱护、尊重模拟人,保护模拟人隐私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使护生既能复习和巩固理论知识,强化护理程序,同时又能在护士与患者角色互换中获得一次真实的体验,强化了实训技能、锻炼了心理素质,培养了爱伤观念。
四、增强护生的人文修养
人性化的医疗服务对护理人员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笔者认为:强化护生的仪表举止,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把人文关怀的理念贯穿于实训教学的始终,才能避免护生初入临床的不安与无措。
1.仪表礼仪
实训中心门口为护生放置一面大的穿衣镜,护生一踏入实训中心,必须以一名护理人员的仪表整理自己:衣帽整洁,修剪指甲,去掉戒指、项链、耳环,禁止穿高跟鞋。长发盘起,短发前不遮眉,后不过肩。不符合要求者禁止进入实训室。操作过程中,注意站姿、坐姿、蹲姿、走姿。举止端庄,大方。
2.沟通能力的培养
将教师的授课与护生的讨论相结合,鼓励护生积极回答教师问题;引导护生分析病例,由护生分组讨论,提出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然后每个小组内护生轮流做中心发言人,其他成员对其进行补充和质疑;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护生以小话剧的形式来反馈所学实训操作。护生发言必须用普通话,以避免护生的害羞心理。让每个护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增强护生的自信心,提高护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心理素质。在护生讨论及角色扮演过程中,加深了教师与护生,护生与护生之间的友谊,培养了护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及沟通能力。
五、操作考核综合化
改变以往单纯的考核实训操作程序,过度强化操作手法的考核方法。将考核分为平时成绩与学期末的操作考核,加大平时成绩所占比例,为总成绩的30%,包括实训室物品管理、实训室卫生、到课率及平时课堂发言等。学期末的考核,采取考核前10分钟发放病例,护生根据病例自行准备及检查所需物品是否在有效期,是否灭菌合格,是否符合病人情况。比如,昏迷患者与清醒合作患者插胃管时,其用物准备和动作要领是不一样的,清醒患者可以取侧卧位或坐位,鼻胃管插至10-15cm时嘱病人做吞咽动作配合操作;而昏迷病人则须去掉枕头,头向后仰,鼻胃管插入15cm时,将病人头部托起,使下颌靠近胸骨柄。需要学生根据病例做出判断。同时考核包括护生仪表、礼仪、用物准备、操作程序、熟练程度、人文关怀、应变能力等,综合考核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结语:
通过对即将实习结束的护生发放的自感与临床工作契合度及向临床带教老师发放的护生于实习过程中的工作满意度问卷调查,护生通过这样的实训教学改革已得到了切实的好处,增强了护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护生的自信心与责任心,在面对临床实习和工作时能更好更快的融入进去,能独立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624-02
护理是一门最富人文关怀和人性温暖的学科[1]。 “以人为本,关爱生命”是医院实施人文医疗护理的服务理念,将关爱理念融入护理工作之中,也是现代护理学发展的必然趋势[2]。近年来,我国护理研究者也开始关注护士和护生的关怀行为和关怀能力, 研究发现, 我国大多数护士缺乏关怀理论方面的培训, 关怀知识和关怀能力比较欠缺。因此, 对护生加强人文关怀教育已是我国护理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3,4]。《基础护理学》作为护理专业学习的起始课程和主干课程,对激发护生对护理专业的积极情感,培养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就了解高职护生人文关怀的影响因素,以及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采取有效途径培养护生建立人文关怀意识和行为作一综述。
1 影响高职护生关爱的相关因素
1.1 护理专业态度 护生专业态度是影响护理关爱行为的一个因素[5]。心理学家研究了态度与行为的联系,认为在一定的条件下,态度是导致行为的原因。国外学者凯尔曼[6]有关态度与行动的研究强调:态度与行动之间是密切的、动态的相互关系,随着行动的过程,态度也不断地形成发展与改变,他认为,态度既是应变量,也是自变量。国内学者李红等[7]认为在护理专业领域,专业满意度高、自信心高的护生对临床学习的积极性也高,能较快地掌握临床技能,表现出较高的主人翁精神和能力。高职护生年龄普遍偏小,专业态度不稳定,尤其对于勉强听从家人意愿就读的学生,专业认同感低,关爱意识比较低。因此,对护生专业态度进行正确及时的引导,是培养护生关爱理念及行为养成的重要条件。
1.2 课堂教学环境 马芳等[8]研究发现,护生关爱能力的影响因素可能为学习环境的氛围、带教老师的示范作用、临床实习的经历等方面。护生的关爱意识和对关爱行为的学习尚处于简单的模仿阶段,还没有形成职业的理念和情感,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1.3 自身、家庭及社会因素影响 影响护生关爱行为的因素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环境与教育的相互作用下,通过自身不断的学习与社会实践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关爱行为的习得既受遗传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制约,又受到后天经验环境的影响[9]。所以,家庭环境及教育方式、社会环境、人际关系、就业压力对关爱行为均有影响作用等[10]。
2 在基础护理中融入关怀教育的措施
2.1 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护理教育观念需重视护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教育过程中增强专业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观念的教育;在教学和实践中更加注重护生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更好地体现了护士是融知识、技能和人文为一体的高素质专业工作者的角色。
2.2发挥带教老师的榜样作用 诺丁斯[11]认为从关爱伦理角度出发,榜样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很重要,对于关爱教育则是关键因素。教师的榜样作用则是以教师本人的关爱行为去感染、熏陶学生,创造与学生的关爱关系,让学生体验关爱,并在教育生活中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实践关爱,鼓励学生学习关爱,最终成为有关爱能力的人。
2.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传统的高职高专教学方法单一,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而且有利于高职护生能够理解人文关怀的内涵,培养人文关怀能力以及在提高在实训中运用人文关怀的意识。
2.3.1 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 张永春等[12]研究表明采取角色体验型教学模式,让护生亲身体验作为“病人或者家属”的心理感受,从而将人文关怀意识潜入自己的脑海中,内化为人文关怀能力。通过体验,护生学会换位思考、能体会病人的心理感受、能理解“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促使关爱能力的形成。
2.3.2 采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 选定有代表性的案例,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剖析、讨论,让学生在具体问题的情景中积极思考、 主动探索,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亲身经历的案例说明病人在接受实施了人文关怀的技术操作后的感受,使护生深刻认识到在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懂得该从哪方面呵护病人,如何关爱病人等等。
2.3.3 加大真人操作实训项目 刘航等[13]研究认为护理学基础真人操作实验能够营造人文关怀环境,将护生的人文关怀理念引向实践,培养了护生人文关怀的能力。真人操作实验时,护生互为操作对象,同时体会“护士”和“患者”两种角色。切实的感受到患者在接受护理时的真实感觉,不管是操作前的评估和解释,还是询问患者操作时的感受,或是了解患者操作后的反应、进行健康教育,都必须与患者交流,提高护生的沟通能力与实施心理护理的能力。通过真人实验操作,护生深刻地认识到护理操作的严肃性,加强自身责任感,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
2.4 改革技能考核方法 一般常规护理技术都有统一操作程序和要求,对护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有很大作用,同时使护生的创造性思维受到一定限制[14] 。“重技能、轻人文”的操作过程训练和评价亦忽视了护生人文关怀方面的培养。考核标准应侧重于对病人的人性化护理,适当增加沟通技巧和健康教育的分值,并且把 “以人为本” 的护理理念贯穿到操作中,以适应临床的需要,以此来督促护生树立人文关怀的意识和培养人文关怀的能力。
3 小结
只有将人文关怀渗透到基础护理学的教学和试验中,才能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理念和能力。只有将人文关怀渗透到护理技能操作的各个环节中,才能培养出最富人文关怀和人性温暖的护理工作者,才能全面减少护患纠纷,提升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雪霞,力.本科护生关爱行为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9,24(3):84-87.
[2] 娟,义兰.关爱护理研究现状[J].护理研究,2007,21(9):2271-2273
[3] 李俊玲.护士人文素质培养泰勒斯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9):31-32.
[4] 庞华琼.人文关怀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6):16-17.
[5] 王雪霞,王力,常爽. 实习护生护理关爱行为及影响冈素分析[J] 护理学报,2009,16(7A):8-11.
[6] 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上册)[M].林颖,王小明,胡谊,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8一107.
[7] 李红,沈宁,李峥.护理本科毕业生专业行为表现与专业态度相关性研究[J]. 中华护理教育,2006,3(3):99-101.
[8] 马芳,朱丹.护理本科生关爱能力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7,22(3):706-709.
[9] 董大敏.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当代社会德育意义[J].理论界,2007,4:90-91.
[10] 马芳,朱丹.护理中的人文关爱[J].护理学杂志,2006,21(6):78-80
[11] 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一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5-88.
[12] 张永春,江智霞,袁晓丽. 角色体验型教学模式在《基础护理学》
2012级240名新生入学后,根据个人的入学成绩进行分班。相同的分数段的学生随机分到6个班级。选取1班作为实验组,2班作为对照组,每组40名学生。两组护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学习能力、动手能力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二、方法
1分组情况
实验组采取异质搭配。将40名同学,分成8组,每组5人,按照学习成绩、动手能力、沟通能力、性格、家庭背景,学生对任务和活动实施自我管理所表现出的个人行为特征,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组建过程参与了学生的组合意向。对照组将40名同学随机分成8组,每组5人。
2实施方法
实验组采用异质小组合作式练习与考核方法,每项护理技能操作平时成绩由两个方面构成,小组互评占30%,教师抽考占70%。小组互评成绩是组内其他成员对其的评价,小组互评在课外练习时间完成。教师考核采取抽签的方式抽取各小组中的一位学生进行考核, 其考核成绩作为所在小组每位成员的成绩。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练习与考核方法,即教师示教,学生分组练习,教师抽查学生的操作练习情况,所得成绩即为学生的平时技能操作成绩。
3效果评价
对于两组学生的技能考核、平时成绩进行比较,对两组课外练习出勤率进行比较。
三、结果
1两组学生技能考核成绩比较(如下表所示)
两组学生技能考核成绩比较表
组别例数操作成绩实验组40855±79对照组40785±83t值5604P值
实验组出勤率为92%,对照组出勤率为67%。
四、讨论
(1)提高了技能练习的效果。“护理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实训项目多,辅导任务重,每小组的人数也较多, 在实训课堂中教师无法对每一个学生逐一进行指导、纠错,因此教学中的生生互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尤为重要。为此在操作训练结束后随意抽小组一位同学进行考核,并将学生最关心、最具有切身利益的技能操作成绩与小组每位成员挂钩,由于抽考学生为随机性,从而给学生一定的压力,使她们感到人人身上有担子, 个个身上有责任,促使学生重视课堂练习,认真研究操作,激发学习兴趣,改变被动学习的状况[2]。
(2)提高了实验室开放的效果。护理实验室在课外活动时间及周六周日全天对学生开放,以帮助学生强化训练技能。组长记录参加学生名单及训练情况,作为小组互评成绩的依据。实行异质小组合作式学习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入实验室训练,使出勤率高达92%,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度。
(3)培养了学生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的品行和团队精神。护理学是一门理念与实践并重的专业,通过护理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技术,还要有与医生、患者及医技人员等密切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而团队精神正是我们学生所缺乏的,我们“90后”的学生,均为独生子女,多以自我为中心。实行异质小组合作式学习,给学生学会合作的平台,让他们知道任何一个组员落后了都会影响小组的整体成绩,培养了学生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的品行和团队精神。
异质小组合作式学习提高了学生技能实训的成绩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相互合作的品行和团队精神。
Application of evidence-based nursing model in the teaching of basic nursing
XIA Ping,MIN Hao
(Jingzhou Third People's Hospital,Jingzhou 434000,Hubei,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use the teaching model of evidence-based nursing, the nursing teaching focus as the main body plan, to implement the teaching content so that students can master the clinical cases. Methods The "basic nursing" teaching material of key knowledge points with case by asking questions, check, credit evaluation, discussion, making it easy for students to learn the key part. Results To enhanc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learning ability of critical thinking on book knowledge and previous experience. Conclusion Improve the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y and knowledge of basic nursing problems of the master.
Key words:Evidence-based nursing; Nurse teaching; Teaching application
基础护理课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必备的基础知识,而知识掌握的扎实程度决定了其能否准确、及时和有效的治疗为患者解除疾苦。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的状况和专业护理技能是我们教学的关键。我们通过用循证护理的模式教学,使课程中的知识点结合病例通过提问,查证,用证,评价讨论,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老师与学生互动,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校2011级护理学专业大二学生86人,年龄19~20岁,男7人,女79人。
1.2 方法
1.2.1 循证护理模式有4个连续过程 ①循证问题:找出事物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②循证支持:查询权威书籍,研究,护理指南和护理专家意见;③循证观察:设计合适的观察方法实施解决问题或试图改变的实践模式;④循证应用:在循证支持和循证观察所获得信息基础上对其进行评判性分析。即提出问题,寻找实证,用实证观察,综合评价观察效果找出最佳方案。
1.2.2 应用循证护理模式施教 以临床病案肺叶内分泌物特殊引流为例:先讲解肺部的解剖,特殊引流的目的、适应症。然后提出问题:①如何利用不同的有效的把肺部不同部位的分泌物引流出体外?②有哪些方法和措施可选择?引导学生将已学的知识和与护理相关书籍的查阅为主要依据;③指导学生哪些所得信息是设计合理的方法来实施肺部各部位的引流;④循证应用 让同学们用所学的知识及查阅的护理相关书籍说明设计方法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并分组讨论,老师做肺部指定部位的引流示范。请同学们思考这些护理措施所收到的效果是否达到预期,
最后提出新问题:①如果分泌物粘稠不易引流怎么办?重复以上循证程序,解决分泌物粘稠的问题;②每次引流多长时间为宜?有没有不适宜引流的患者?让同学们重复循证护理程序的应用。
2 循证护理模式教学效果
提高了课堂知识吸收率占49.4%,赞成循证护理教学模式占88.3%,掌握了循证护理方法的占83.6%,提高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占85.9%。比传统讲授方法效果好。见表1。
3 讨论
3.1.由于是先提出要教学内容的问题,老师引导学生们将已学的知识及相关的护理书籍里那些是能解决问题的,让学生利用他们过去所学的知识、护理技术和护理书籍为主要依据,主动参与课堂讨论评判,得出结论。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学会发掘最有用的信息并吸取作为各护理措施实施的依据[2]。给予他们自主思考,发挥其潜在的积极性,改变了常规的灌输教学方法,学生只当听众,被动接受教师的讲解,没有主动思考过程,习惯于被动接受,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多数出了教室还给老师。更多的是为了学生学完本堂课后,能深化思考提出疑问,同时理论联系实际,将教学内容真正的消化吸收并升华进入自己的知识储库。对于将来的临床实践来说,这些课堂中的理论知识将会成为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但并不妨碍学生展开另辟蹊径的思索和解决实际问题。
3.2用循证问题去刺激学生思考,所得的知识是他深思或查阅资料后所获得,记忆深刻,同时也掌握了学习方法,了解了如何提出问题,寻找有效证据,实证观察,应用总结出最佳护理方法实施在具体的患者身上。提高了评判性思维能力,使新学的知识记忆深刻。
3.3转变教学方法,课堂互动活跃 将传授式教育变为方法学的教育,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学习效率,养成自我教育和终身主动学习的习惯。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牢固,就能加深对专业的认可,稳定专业思想[3],为将来的临床护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应用循证护理模式施教,由临床案例为教学内容来提出问题,老师引导学生共同来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极大的提高了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学习兴趣,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吸收率。
参考文献:
实训室物质人文环境属于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学生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包括实训室建筑风格、装修、装饰、仪器设备的布置等。我们利用新校园建设的契机,对护理实训室的装修、布局最大限度地按照工作环境要求设计,也就是按照医院病房设计病室、护士站、治疗室等。空间的装饰也要模仿医院的真实场景,设备陈列尽量模拟病房,给学生以真实的感觉,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
2精神人文环境
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师生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道德规范等方面。我们在实训室建设中主要从校风、教风、学风、班风、人际关系和集体舆论上设置符合护理专业职业道德标准的运行和管理模式。一方面采取名人名言、图画上墙来体现“立德立志,善学善能”的校园文化和“扶伤济世,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的医院文化[3];另一方面从学生礼仪、语言、服饰、沟通能力以及实训教师的真实工作情境的构建出发,尽可能按照医院工作过程来组织实训教学。在情景教学中,教师就像一位体贴入微的护士,呵护、关爱病人,学生的人文精神在模仿中得到提升。总之,要使学生一进入实训中心,就能得到良好的精神熏陶。
3制度人文环境
制度人文环境是实训室的内在机制,是实训室正常运行的有力保障。为了使实训室安全、正常、可靠运行,我们制订了一系列实训室管理制度并悬挂在墙上,比如在进门大厅悬挂“护理实训室管理制度”,在实训室内有各种实训操作规程。随着各种制度的落实和推行,使护理专业学生的行为逐渐由他律变为自律,并逐渐养成职业习惯,养成护理制度文化的自觉性。学生进入临床实训室的服饰、礼仪都有严格规定,实训室设有专门的穿衣镜,保证学生着装规范进入实训室,大厅、走廊悬挂我校学生穿着各式护士装的照片,增加了学生对白衣天使形象的好感,认识到护士的形象是美丽的。每一实训操作均以案例形式出现,配有标准的操作前解释、操作中指导、操作后嘱托的规范语言。让学生在这样的规范流程中从不会到会,从会到熟练,再到融会贯通,熟能生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使学生在重复中形成习惯,最后变成一种内化的职业习惯。
实习护生培训是指在完成护理专业院校基础教育后所接受的护理专业化培训, 使实习护生所学的知识、技能得到全面深入提高的教育和实践过程[1]。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医院,以丰富的教学资源为依托,围绕护理岗位的要求,研究构建了以护理职业能力为基础的实习护生岗位职业化培训体系,以适应现代护理模式对护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8年7月至2009年7月,对实习护生进行职业化培训。对象112 人,均为女性,年龄20~25岁,中职生52 人,高职生15 人,本科生45人。培训时间均为一年。
2 方法
对所有入选对象开展以护理职业能力为基础的实习护生职业化培训,现介绍如下。
2.1 系统化岗前培训
2.1.1 岗前医院概况介绍 上岗前由人事处、医务处、护理部等职能科室人员介绍医院基本概况、科室设置,医院的理念、发展前景,护士行为规范,岗位纪律及工作制度,基本操作护理质量标准等,使实习护生尽快熟悉职业化环境,较快地进入角色。
2.1.2 岗前专题教育讲座 岗前培训期间,举办专题教育讲座。讲座内容主要有护理服务文化新理念、护士服务礼仪规范、护患沟通技巧、护士职业化风险意识及防护能力等。
2.2 轮岗培训 对实习护生,我们安排每3 个月轮转一个科室,一年内轮转内、外、妇、儿各科。在轮岗期间,实行一对一的临床带教模式。带教老师首先让其熟悉科室环境及各类物品的放置,讲解各种规章制度、专科护理技术操作、护理质量标准等,并培养他们与其他医护人员之间的合作能力及沟通交流能力,使其循序渐进地适应护士角色的转变。本培训体系通过岗前技能训练和系统化轮岗培训,在知识与具体工作要素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2]。
2.3 特色带教队伍建设 带教老师是执行培训任务的“细胞”,选好带教老师是提高临床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3]。带教老师竞聘上岗,提高教学质量。带教老师若缺乏严格规范的培训,非但自己不能以身作则,还常把不规范的操作教给实习护生,埋下安全隐患。本院从2007年开始,实行带教老师竞聘持证上岗,优化了师资力量,保证了教学质量。
2.4 考核评价 利用护理部制定的轮转实习护生手册,评价实习护生基础护理及专科护理的操作能力。另外,各科室需自行拟定理论知识考题,完成对实习护生的出科理论测试。
3 结果
通过系统化培训,我院实习护生在进入临床后,很快适应了护士角色,护理职业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100%实习护生认为我院的特色培训对提高护理职业能力有帮助;培训效果和实习护士的工作表现受到护理部领导、护士长、临床带教老师及护理对象的肯定。
4 讨论
实习护生岗位培训是培养实习护生职业能力的关键时期。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实习护生职业化培训体系的构建,较好地体现了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有利于提高护生护理从业能力及综合素质。希望今后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8-0122-01
ICU集中收治各类重症病人,抢救机会多,急救仪器复杂,护理人员操作多,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尤其在目前ICU存在严重护理人力不足及护士缺少常规化、系统化的岗前和在岗培训的情况下,同时随着病人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风险管理在医疗、护理管理中的重要性日益彰显,我们在遵循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基础上,实施ICU风险管理,取得良好效果。具体介绍如下:
1 方法
1.1 确认和识别ICU常见存在的和潜在的风险问题:组织各级护理人员对护理风险管理识别。进行护理风险管理识别,可以防患于未燃,对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进行预见。通过不断培训,让护士了解自己在目前工作中以及随着时代的发展可能面临的风险,时常在其出现前警钟长鸣,降低风险的发生[1]。护理风险主要包括:科内业务培训滞后;护理人员应急处理能力低;急救仪器的操作不熟练、仪器保养维修不善;抢救药物不熟悉;护理记录不及时、不仔细;各种管道处置不合理;新药的不断出现;危重病人转运存在风险;抢救物资设施管理不善等不安全因素。
1.2 针对存在或潜在的护理问题,制定防范措施。
1.2.1 健全和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如:危重病人护理查房制度、仪器检查登记制度、药物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护理人员培训制度、危重病人转运制度等等。同时规范各种操作流程。例如:在以前科内遇到抢救病人,大家一哄而上,显得杂乱无序,同时延误病人抢救时机。针对这种状况,护士长及时组织大家讨论,制定抢救定位流程,现在通过对抢救定位的培训,人人皆能熟练掌握该项技能,提高抢救成功率。
1.2.2 组织各级人员学习风险管理制度、责任心教育、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学习。科内建立业务学习制度、外出学习报告制度。凡外出学习的人员回来后均要组织讲课和示范,每月组织考核,与奖惩挂钩。
1.2.3 作为管理者要组织科内护理人员一起讨论和调查分析,确认存在问题,做到全员参与,集体制定相应措施。人人明确本月或本季度科内持续质量改进的护理问题是什么,如何执行。
1.2.4 提高管理者本身的风险意识和业务素质,管理者本身要通过多种渠道学习相关的医疗法律法规,医疗护理风险管理知识,同时通过继续教育和自学相结合,加强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
1.2.5 管理者要有预警计划,在人力安排和医护协同服务等方面协调管理。发生缺陷及时查找原因,落实持续质量改进措施[2]。
1.2.6 采取走动式管理,对责任心不强,业务能力较差的护士、新护士、实习护士等到高危人群尤其要加强检查、督促、指导。对潜在和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快速制定简易操作的措施,防止风险的发生。每天提前和推迟半小时上下班,检查下级护士对科内制定的制度措施落实执行情况。同时利用晨间大交班的时间,了解各危重病人的病情,对潜在和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指出并提出防范措施。如我们曾经遇到给一位气管切开并行机械通气的病人翻身和肺部物理治疗时,气管套管突然滑出,造成病人窒息,经抢救挽回生命。事实上在操作前评估到窦道未形成的病人,护士长经利用晨间大交班的时间,提出防范措施,同时与医生沟通,引起大家重视。与此同时,护士长利用场景训练,培养年轻护士的评判性思维。
1.2.7 充分借鉴他科科学管理的经验,对每季度护理部各科护理质量检查中存在的问题与科内自查的问题,进行归纳终结,查漏补缺,制定防范措施。如在以前护士使用心电监护仪时,经常会出现病人电极片长时间不换、使用血管活性药时自动测量血压袖带与氧饱和度放在同一肢体测量,影响数值准确性等等。现在通过培训后人人明确使用心电监护仪的注意事项。
1.2.8 重视家属探视机会,利用此时间与病人及家属进行交流沟通,由于ICU病人病情重、变化多、各种侵袭性操作频繁,有时病情需要须用约束带固定。家属会不理解我们的做法,往往会提出异议,这就需要做好沟通工作,取得理解与配合。
1.2.9 成立六个质控小组,如:仪器检查维护小组、药物检查登记小组、院感控制小组、管理小组、病历检查小组、业务培训、带教小组。制定各小组职责及建立检查登记制度,护士长每周检查一次各小组工作落实情况。
2 效果评价
我们自对ICU常见的护理风险问题采用持续质量改进原则以来,取得病员和护士互利的效果。各级护士风险意识有了明显提高:责任心加强了,病情观察到位了,近年来医疗纠纷发生率也下降了;护理人员在进行各种有创操作时均能事先告知家属或病人该操作的危险性,并记录在病历上;医疗收费投诉率为零;在岗的护理人员对ICU仪器操作和检测熟练;交接班制度落实到位。
3 讨论
持续质量改进是一个永恒的目标。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通过计划、执行、监督和评价的方法,不断评价措施效果并提出新的方案,使护理质量循环上升。“医疗风险,无处不在”的特点,决定我们如何认识和防范医疗风险,尽早尽快预见、识别风险,鉴定、评估风险。努力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错误,从根本上堵塞医疗差错和事故的发生渠道,健全管理机制。完整的风险管理机制,可以有效避免医疗事故、医疗风险,有效地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在全体护理人员的支持和参与下,完成对整个风险管理的过程,提高护理质量,保证病人和护士安全。作为护理管理者要明确ICU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全面监测。参照医疗护理流程和规范进行检查,不断改进和制定风险管理措施,杜绝差错事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