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2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林业经济研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发展林业产业必须正确处理与林业生态建设的关系
和谐社会一方面要求社会经济的发展应在木资源的承载力之内;另一方面,要求在资源可持续的基础 上,达到社会经济的发展。换言之,既要做到林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又要参与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里面既包含要不断发展林业产业,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林产品的需求,又包含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滞社会对生态的需求。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建设作为林业整体中的两个方面,两者之间有着天然的密切的因果关系。在林业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如何认识和协调两者关系的问题。而且,随着人们对森林功能多样性认识的深化和对森林不同效益的追求,对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建设之间关系的认识也在不断完善。生态和产业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互动发展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林业产业发展和林业生态建设两者统一以森林为基础。林业生态建设的任务就是要恢复森林植被,增加森林的数量,提高森林的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生态效 益,离开森林也就无所谓林业生态建设;而林业产业的发展是以森林资源为前提的,没有森林资源,就没有林业产业,更谈不上发展,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林业生态建设是林业产业为发展的基础。这种基础关系是由森林的功能、作用和地位决定的。森林是陆地上生态系统中生物量最大、结构最复杂、功能最完善的生态系统。森林的主体植被是木本植物,森林植被及其覆被下的其他生物和各种环境因子共同形成森林群落。森林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无法估量的作用。林业产业发展,说到底是在认识森林生态系统及其内在的运动规律,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改善和利用森林资源,把森林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结构实行最佳组合。林业产业与生态建设的辩证统一。按照生态经济学的原理,林业产业和生态建设的实质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两者结合的结果就是生态经济学讲的生态经 济效益。在林业社会化生产中,如果把林业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结合救民于水火,提高经济效益与提高生态效益相结合,即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就能使 二者相得益彰,既林业产业的发展,又可在产业调整发展中保护和建设林业生态,达到提高生态经济效益的目的。
二、生态林业建设与林业复合经济研究
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为林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新条件,但如何利用好这种难得的发展机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肃课题,要利用好这样的机会,首先要对林业养护与发展复合式的林业经济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林业养护是林业经济发展的基础,离开这个基础,林业经济的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过去那种只知道开采和利用地发展方式对环境造成了毁灭式的破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林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促进林业经济发展的长远角度考虑,必须把林业养护作为主要手段,既要向林业要经济效益,又不能破坏林业的生态效益,养护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对于这一点,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复合式林业经济发展离不开 对林业的养护,林业经济要持续发展,林业产品是基础,对于这些产品的深加工以及对产业链条的延伸是主要手段,而这些都要依靠林业养护来保证,没有良好的林业养护做前提,林业经济的复合发展只能是纸上谈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实现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推进这一战略的实施,在战略步骤上,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需要和森林功能,划分生态功能区,采取不同的措施培育和保护不同功能的森林资源。在生产组织和技术措施上,应调整生产技术规程,使森林植被建设由注重 取材的经营行为向森林生态系统经营转变,建设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提高生态建设的质量;同时根据生物多样性森林的多种功能利用实际,加大科技研究和成果推广,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让经营者能够便利快捷地得到他们的技术指导,新技术开发研究能够引领林业发展各领域新的技术潮流;在生产关系上,应调整管理体制、投资经营政策等,明确新时期政府和市场在林业建设上不同的责任和义务,真正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府财政支持体系和市场调控 体系,形成适应新时期林业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
要加大人工林培育,实现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转变的战略目标。采取强制性措施保护天然林资源。对我国森林利用结构和发展模式进行重大调 整,加大人工林培育,逐步实现由采伐利用人工林替代采伐利用天然林,解决木材供需平衡矛盾,真正保护好天然林。充分利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木材及林产品市场潜力大、农村富余劳力多、山地面积大、社会资金充裕的有利时机,通过政府宏观调控,结合市场选择,按照不同所有制经济承担的不同职能实施分类经营,鼓励私人部门发展高投入、高收获的工业原料林及其它林产品,用较少的局部的林地换取全局的生态效益。对于林地资源较为丰富,且农民生计对资源依赖程度高的地区,尽量实行“还权于民”的林业政策,提高农民对资源的可支配程度,通过技术培训与政府补贴等方式,引导农民加大林地投入力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对于人均林地资源占有量较少,林业生产对农民生计影响程度小的地区,不一定严格执行分山到户的政策,而应鼓励其发展多种经营方式,促进社会资金的引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对于生态区位重要,且林业生产对农民生计影响程度小的地区,则应以生态效益为重。转贴
1绿色经济背景
1989年,“绿色经济”的概念由经济学家皮尔斯提出,指的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基本产业链,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经济形式。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其的《绿色经济报告》中,对绿色经济给出的定义是,“从长期上来看,能够改善人类的福利水平,降低不平等程度,同时不会使后代面临生态稀缺性和环境风险的经济形式”。在国内的研究中,一般认为绿色经济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狭义的绿色经济指的是环保产业;而广义的绿色经济除了环保产业之外,还包括诸如绿色消费与政府采购,绿色贸易与进入,绿色税收与财政,绿色会计与审计等除生产领域外的一些绿色制度和行为[1]。近些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开展绿色经济行动。201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研究表明:实现绿色经济不仅会实现财富增长,尤其是生态共有资源或自然资本的增益,而且还会在今后一段时期产生更高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应对绿色经济的发展趋势,各国纷纷通过立法和出台规划开展行动。英国在倡导低碳、低排放,大力发展绿色能源,推广新的节能生活方式;美国以开发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为主题,制定了“绿色经济复兴计划”;欧盟制定了“环保型经济”的中期规划;印度制定“国家可再生能源政策草案”,韩国通过了“绿色工程”计划,日本在逐步扩大“环境产业”市场规模[2]。
2林业在绿色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2011年联合国森林论坛的第九次大会在探讨“森林造福人民、改善民生、消除贫困”时提出,林业对构建绿色经济的潜力巨大,要发展绿色经济,必须将林业置于优先发展的领域。
2.1林业是发展绿色经济的基础和关键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对林业在“绿色经济”中的地位给出定义:林业是发展绿色经济的基础和关键。林业为绿色经济提供了生态基础,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林业提供木材等木质原材料、产品和能源产品,具有清洁安全、可再生、可降解等优点;林业发展为全球近10亿人口提供了生计,有利于增加就业、提高收入、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等,促进人类福利的增加。
2.2林业对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作用和贡献
在“绿色经济”这一概念被提出伊始,林业发展通过保护和可持续地使用自然资源对绿色经济所做出的贡献就已经被认识。同时,林业在减少贫困、增加收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对绿色经济都具有十分突出的贡献。从事林业基础产业的人口往往与贫困人口相重合,因而发展高效可持续的林业就能够有效地帮助依靠其生存的人们摆脱贫困。随着应对气候变暖成为全球共同行动,林业在固碳方面的贡献被广泛认识。201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林业对绿色经济的贡献方面进行了全面总结:“经济的进步和人类的福祉都依赖于健康的森林。森林提供碳汇、稳定全球气候、调节水的循环,并为生物多样性提供栖息地,同时保存了遗传资源。经济估值在不同的国家进行的研究表明,从森林的重要利益,特别是在调节气候服务和存在价值”。林业在绿色经济中的贡献已经获得了更全面的认识。
3绿色经济背景下的林业产业的机遇与挑战
近年来,中国始终坚持把林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充分发挥森林在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的多种效益,逐步实现平衡发展,初步开始绿色转型。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推动林业发展战略的绿色转型,促进绿色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林业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了三次林业发展战略的调整。二是大幅度增加绿色投资。1998年至今,中国实施的林业重点工程累计投入2886亿元。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及林业公共财政支持制度,对国家级重点公益林、造林、抚育管理、林木良种等提供公共财政支持,逐步形成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长效资金支持机制。三是增强森林可持续经营。提出将森林经营作为林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从注重森林面积的增加到重视森林质量的提高和功能的增强,中央财政对森林抚育提供财政补贴,积极推动森林认证。四是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增进绿色就业。制定激励政策,实现林业从利用林木向利用森林环境的转变,同时,逐步增加绿色就业。五是积极推动绿色改革。大力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维护农民权益,不断提升林业对农民就业增收的贡献。
3.1林业在绿色经济中面临的机遇
由于林业不仅具有经济功能,还具有明显的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很多国家推出了刺激经济的绿色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将林业作为发展绿色经济的核心;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头号政治问题,森林对于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调节气候、维护生态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全球生态危机和自然灾害问题日趋严重,加强林业生态建设、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这一背景下,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林业产业结构得到升级,林业发展方式不断转变,这有利于进一步发挥林业在减轻贫困、改善生计方而的特殊作用。
3.2林业在绿色经济中面临的挑战
为了进一步提高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我们需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但发展绿色经济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从全球范围看,土地竞争引起的毁林和森林退化的压力并不会消除。同时,由于林业生态效益的价值化、内部化还不能完全实现,林业被边缘化的可能仍然存在。地方各级政府在经济增长压力面前,必然会面临是要发展还是要环境的两难选择。而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林业日益增长的需求与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之间的矛盾;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土地利用冲突;人口增长和农村贫困对保护森林资源和巩固林业生态建设成果带来的压力;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就业统计不完善,不能全而地反映林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森林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林业信息化建设不能满足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技术要求等,也都会对绿色经济中的林业产业发展产生挑战。
4中国林业在绿色经济中的展望
4.1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将更加强大
绿色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现形式。发展绿色经济过程中,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将使林业所具有的减污、减排、消纳废弃物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绿色融资机制将更多、更好地挖掘林业在保障生态安全方面的潜力;林业产业提供的绿色产品、生态产品、绿色就业在促进地区发展、改善民生、减轻贫困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4.2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更加突出
在发展绿色经济过程中,森林产品和服务价值通过森林价值核算将得到全面反映,森林对非正式部门的贡献也会通过森林价值核算将得以充分体现;生态系统管理、绿色融资机制建立和绿色产业发展,将使林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得到充分释放和“倍数”放大;林业的三大效益将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将更加突出。
4.3林业发展资金将更加充裕,资金来源渠道更加多样化
为降低生态稀缺性,在发展绿色经济中公共财政对生态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同时,森林将成为一种新的有较高收益的经济资产,社会融资能力将明显提高。在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中,中国坚持将林业纳入国民经济发展大局,坚持兴林富民的发展宗旨,坚持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初步实现了森林资源增加、生态状况改善和林业生产者受益的目标,完成初步绿色转型。中国的经验表明,各国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以在减少环境风险和资源消耗的同时,增加就业和改善贫困,促进社会进步。未来,中国林业将继续积极推进林业绿色增长,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莹,刘波.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对策选择[J].开放导报,2011(5):73-76.
[2]刘珉.绿色经济背景下的中国林业发展[J].林业经济,2013(2):22-27.
[3]刘东升.中国林业与绿色经济[J].林业经济,2012(1):12-15.
[4]李平,张继梅,王作铁.基于低碳经济视角下的林业产业发展对策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J].林业资源管理,2015(5):23-27.
[5]杨亚军,李伟.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及策略分析[J].能源与环境科学,2013(9):184.
[6]张升,戴广翠.绿色经济与林业发展[J].林业经济,2014(5):20-25.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08-0019-02
1 林下经济的概念及特点
林下经济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借助林地的生态环境,在林冠下开展林下养殖、种植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林下经济模式使林地成为既是生态保护带又是综合经济带,能变林业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使林地的长、中、短期效益有机结合,极大地增加林地附加值。发展林下经济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而且对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以促进林、种、畜、牧业的协调发展,从而取得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林下经济产业是以林地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条件,主要通过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两种基本模式,选择适合林下种植以及养殖种类进行合理搭配。既可以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增加林地生物多样性,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林下经济是一种循环经济模式,在充分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将林、农、牧等产业链条融合在一起共同发展的复合高效的独特产业结构。充分利用林下资源,改单一的木材生产模式为林禽、林菌、林畜、林间种植等复合经营模式,提高林业综合效益,进而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林下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2.1 林菌模式
林菌模式即充分利用林荫下空气湿度大、氧气充足、光照强度低、昼夜温差小的特点,在郁闭的林下种植平茹、双孢菇、鸡腿菇、毛木耳、金针菇、鲍鱼菇等食用菌,其主料为麦秸、玉米秸等农作物废料,一次搭棚下料,可多茬轮种,技术成熟,市场潜力大,收益高,是荫蔽林地种植的首要模式。林下发展草菇,原料成本低,可以循环利用,种草菇后的培养基废料可作林地肥料,促进林木生长。
2.2 林禽模式
可林间种植牧草发展奶牛、肉用羊等养殖业,也可在林内充分利用林下昆虫、小动物及杂草多的特点,放养羊、鹅、鸡等。林牧模式是一项投人少、产出多、见效快、效益好的致富项目。应注意退耕还林还草一定要因地制宜,符合当地的气候、土城等条件,选择适宜的品种。
2.3 林-草-牧复合经营模式
在郁闭度较高的林地,有选择地种植不同种类的优质牧草,如种植紫花苜蓿、黑麦草、卢梅克斯等优质饲草,年收3茬,可出售鲜饲草,也可放养畜禽,这种牧草不仅可以在幼龄林下套种,也可在郁闭的中龄林、近熟林下套种。
2.4 林药模式
在林荫下种植耐荫性的中药材,如白芍、金银花、丹参、柴胡、板兰根等,生产技术含量不高,每亩年收入可达数千元。
2.5 林粮模式
林粮模式下,农作物种植以绿豆、豌豆等杂粮为主。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饮食对小杂粮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2.6 林油模式
油料作物属浅根作物,具有固氮根瘤菌,不与林木争肥争水,且又覆盖地表,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种植作物一般为花生、大豆为主。
2.7 林菜模式
根据林间光照强弱及各种蔬菜的不同需光特性,科学地选择种植种类、品种,发展蔬菜种植。也可根据生长季节差异选择品种,如利用冬春季节林间光照种植蒜苗、菠菜、圆葱等蔬菜。
3 发展林下经济存在的问题
在现有条件下传统农作物单产增加的空间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依靠传统种植业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几乎不可能,而利用闲置林地把农村的一些多种经营项目转移可以开拓新的增收渠道。通过发展林下养殖业和种植业,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产出,可以使林业产业从单纯利用林产资源转向林产资源和林地资源结合利用,形成协调发展的产业化效应,同时也使林业综合效益得到不断提高,进而可以探索出一条发展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的新途径。
3.1 技术支持问题
我国当前林下经济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国内外关于种植以及养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草原生态系统,关于林下放牧和养殖对林地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还相对较少,还基本上停留在实践经验的总结基础上,缺乏科学、系统的研究。没有针对林下不同经济模式进行系统深人的研究,并提出可操作的具体的技术规范。
3.2 管理科学性问题
目前在实践中,林下资源开发利用还处在较原始的阶段,一般只是简单的采集、出售初级产品。林下经济产业发展过程没有统一的组织和协调,产业链条不完整,容易造成生产无序化,缺乏品牌经营渠道的情况。再加上缺乏统一管理,没有科学技术指导,导致掠夺式采集,打破了生态平衡,使植物资源得不到休养生息,部分资源逐渐趋向枯竭。加之在管理上缺乏对林下经济产业的整体布局和区域分布,例如,林下养殖在区域分布不合理、局部或者总量养殖数量失控,就可能会造成动物疫病防控和生态环境冲击等问题。
4 林下产业经济模式的发展对策
4.1 合理规划种植、养殖基地和加工基地
当前林下资源开发利用还处在较原始的阶段,以初级产品销售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针对这种情况可以根据区域自然条件、资源条件,合理布局种植、养殖基地和加工基地,同时形成生产基地,依托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业,建设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效益较好的龙头企业,实行专业化、基地化、规模化生产。
4.2 政策扶持,建立长效推进机制
为了促进林下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在政策、技术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要制定支持林下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调动企业或农户发展林下经济的主动性。重点扶持龙头企业以及行业协会,建立促进林下经济发展的保障体系,包括与其相关的法律、法规、各项管理规章等。增加科技投入并加强指导,对生产者和经营者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解决技术难题。
4.3 实施标准化安全生产,提升产业化水平
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科学规划一批规模化生产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形成生产和销售的一体化,培育林下经济农产品品牌。通过鼓励种植户、养殖户搞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尽快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格局。积极倡办和扶持各种专业协会,充分发挥专业协会在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配合企业联系农户,扩大基地,带动更多的群众发展林下经济产业。
4.4 强化科技支撑,提供技术服务
加强与国家和省级农林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大力引进应用推广林下种养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根据区域性林地特点和生物安全需要,合理布局规模化养殖区域,制定林下养殖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立足以生态为基础,建立林地生态环境监测和安全评价体系。持续开展林地生态环境评价。
参考文献:
[1] 顾晓君,曹黎明,叶正文,等.林下经济模式研究及其产业发展对策[J].上海农业学报,2008,24(3):21~24.
所谓经济发展模式,指的是涉及影响经济发展方向的各个因素,且这些因素之间处于相互有联系的状态,进而组成一个经济系统,该系统具有调节作用,其结构相对复杂。换而言之,各因素涉及范围广,包括文化、政治等,他们并非相互独立,而是相互作用的。我国幅员辽阔,每个地区的经济、文化具有自身的特点,故而各个因素产生的效应也会不尽相同。因此,在选择经济发展模式时,需要因地制宜,选择最佳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样才能有效推动当地经济的良好发展。
1.2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
经济发展模式属于一个大的总体系,其中涉及多种类型的经济模式,如工业经济发展模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等。具体来讲,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指的是综合考虑地域发展特色和前景,结合多方面的条件,比如实际的社会状况、林业发展状况等,制定出可以促进林业经济发展的一种模式。据大量实践发现,正确的发展模式对林区发展方向、速度均产生重要作用。因此,在选择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时,需要考虑自然状况、国家政策、文化等因素。
2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分类
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分类比较复杂,从不同的角度来划分,其分类也不尽相同。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从围绕核心角度分类
从该角度划分,可以分为两种。1)独立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指的是以林业部门为中心,并由其统领社会各利益主体,在此基础上开展林业工作。在这种发展模式下,其主要目的是提供木材,认为人类与森林处于一种敌对状态,单方面强调林业砍伐,且将林业与公众割裂开来,林业权的归属者是政府。因此,这种林业经济发展模式使大众远离森林,较为独立。2)参与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这是一种现代化的林业发展模式,目前已被广泛采用。在工作开展方面,其将林业部门与社会中的各个利益主体联系起来,形成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林业工作;在林业管理方面,其与其他动植物的管理密切关联,主张人与树林是伙伴;在林业权归属方面,存在多样化特点,其中包括集体林、国有林和私有林等,其与公众建立良好的联系。与此同时,林业机构的角色也发生较大转变,即从被林业政策决定向参与对话、利益交换的仲裁人,与此同时,还扮演着促进者、调节者等多种角色,可以有效避免滥用林业资源,促使林业资源效益最大化。
2.2从开放程度角度分类
从林业的开放程度划分,可将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分为2种。1)封闭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是在特定的经济、政治、地理环境与理论观点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林业经济发展模式,以追求区域经济的自我健全和完善为指导方针,从其生产和流通体系来看,主要是以“内循环”为基础前提。在其观点中,认为林业是独立的,所以发展要依靠自身,不具备整体观念,没有意识到林业只是整个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2)开放型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和要求,以与外部经济广泛联系为前提,从事物之间的联系层面来看待林业的发展,即林业与社会各个行业密切相关。因此,在看待林业经济发展时,需要上升到一个社会林业的高度,加强推广,促使全民关注林业,进而有效推动林业的全方位、深层次发展。
2.3从发展速度角度分类
从林业的发展速度角度分类,可将其分为2类。1)跨越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指的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先行者的某个发展阶段,相对落后者出现超常规的赶超行为。从其实质来看,其理论指导为可持续发展理论,主要途径为重点工程建设,实现重点突破,将传统林业向现代农业方向发展,加快林业经济发展,逐渐缩小与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据实践证明,采用林业经济发展模式,一方面可以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还能进一步加快生态建设,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2)渐进式林业发展模式,指的是在发展林业经济时,按照一般规律来进行。其发展速度相对来讲比较缓慢,没有意识到林业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其效果不甚理想。
2.4从绿色程度角度分类
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社会在发展经济时主张绿色、环保。从林业经济的发展历程来看,主要分为:1)非绿色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其是社会发展较为落后情况下的一种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经过多年的历史实践证明,该模式造成人类资源与环境的危机,目前已逐渐被弃用;2)浅绿色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其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一次环境运动的基调,在其环境观念中,认为环境与发展处于一种分裂状态下,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对环境问题的消极描述上,在讨论问题方面,侧重于技术层面,其虽然意识到环境保护的必要性,但是没有正确理解可持续发展理论,甚至有时还会以反发展的思想来指导林业发展,不利于林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快速发展;3)深绿色林业经济发展模式,这是第2次环境运动的主题,该模式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主张将环境与发展二者结合起来,探讨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方法等,同时强调全方位、多学科研究林业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因此,深绿色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注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力求做到三大效益的统一,从而可以为资源节约、人类环境改善等方面作出相应的贡献。
2.5从发展阶段角度分类
从发展阶段角度划分,可将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分为2种。1)传统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由于人们对社会与自然的认知较为局限,过分强调“人”的重要性,认为人高于一切,采取“统治”的态度,没有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对林业资源进行大肆掠夺。2)现代林业经济发展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提出人类与自然是平等的,主张采取和平相处的理念。在发展林业经济时,强调合理利用林业资源,同时注重保护生态环境。
对于交通和建筑等行业来说,林业是基础行业。在对林业经济进行管理时,科学合理的模式和手段,将会对其产业化发展起到不小的助力作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在林业经济管理方面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政府和相关部门对此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并积极探索有效的管理途径,从而推动林业经济的产业化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1当前林业经济在管理方面的问题
1.1林业过低的产业化
产业化的程度是衡量林业经济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新形势下,区域发展不平衡和经营分散等是我国林业实现产业化遭遇到的最大阻碍,而且其在发展模式上无法形成规模化,产业化链条的不完善以及林业协会的不作为等,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其与外部森林市场的对接。因此,将我国的林业经济进一步推向纵深化也变得更加艰难[1]。
1.2林业执法力度不到位
要想更好地促进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必须严格监督并保护现有的林业资源,对其使用情况也要时刻关注。从当前的情况可知,我国在林业检查方面已经具备一套以林业基层检查站为基础的完整体系,它可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开发和利用森林资源的情况进行管理和监督。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我国的林业执法力度不够,所以当前急需改善执法环境和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及工作能力等。
1.3科技水平落后
我国在造林技术方面的落后,直接导致了树木存活率低、树种单一和植被分布不合理等情况的频发。一般情况下,种植树木的工作人员都是附近的农民或不具备相关知识的工作人员,因为他们不了解植树造林的技巧性,所以常常会出现粗制滥造、造林不开沟、苗木假植和精品地块不浇水等不良现象。虽然在技术的支持下,可能会实现预期的目标,但是又会因引进和应用高新技术滞后等问题而化为泡影。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那就是部分产品的科技含量低。这主要是开发程度不够、产业链不完整、粗放的加工工序以及技术水平落后等原因造成的。因此,技术革新势在必行。只有技术上的创新才能有效地解决我国林业经济在发展道路上所面临的窘境,从而避免事态发生根本性的不良质变。
2构建林业经济创新管理的新举措
2.1优化林业经济产业化程度
若要以多样化的方式来实现对林业经济的有效管理,就需要相关附加产业的发展速度能跟上林业经济的发展步伐。譬如:在对我国自然条件下的林业品种进行推广时,就可以通过增加种苗实验基地来实现。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影响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属对相关产品的深度加工,因为它需要获得政府的技术支持和对现有林业资源的整合。一旦拥有全新技术的规模产业形成,优化林业产业的目标也将会快速实现。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效益为中心这一模式下,不断创新技术,将有助于管理林业经济产业化工作的顺利进行,林业的经营效益也会随之提高。一旦林业企业形成规模化管理后,应着手迈向国际化,从而提高林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另外,还要注重发展与林业相关的第三产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和谐社会的建成贡献力量。
2.2实现林业经济的科技管理
在全球化这一国际大背景下,科学技术所发挥出来的作用越发不可估量。似乎技术的支持将会为每一个产业的发展和进步带来福音。所以,在发展林业经济上,我们也必须将先进技术成果和设备应用于各大领域,如:研发林木良种选育技术、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技术、林产品的加工转化、防止病虫害和造林于寒冷地区等,对重大型课题的研究应集中进行,从而使得我国的林业经济能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我们在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同时,也应积极践行科技兴林这一政策。不断完善林业科技开发体系,大力培养专门致力于林业建设的优秀人才,在有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建立林业科技示范点。只有这样,才能为林业的建设和科技研究提供保障,从而带来林业经济发展速度的提高。
2.3在论述产业政策和评估经济影响方面
应予以强化对山地开发的疑虑和对林业产业的狭隘定义使得我国在林业产业的发展方面远远滞后了20多年。若根据国有林场物资处理的规章来看,所谓的林产品有主产品和副产品这两种。前者主要指的是生立、枯损、倒伏的竹木及其残留的根株和残材等;而后者主要是指主产品以外的林产品,如:树皮、树脂、种实、落枝、树叶灌藤、竹笋、草类和菌类等。在环保政策的导向下,伐木这项工作倍受局限,但是仍存在可供发展林业的可再生的生物材料。除此之外,若能将市场价值赋予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服务功能,将有利于服务产业的创建与投资。产业政策虽然建立在一定的科研成果之上,但仍需进一步检讨自身的不足,对于存在的经济面的影响应予以量化,这样一来,可避免产业发展的契机因政策的偏颇而丧失。
3创新林业经济管理的形式
3.1创新林业的管理知识
林业经济的发展状况取决于林业经济的管理是否得当。因此,在当前这一信息化的新时代,作为林业经济的管理者,首先要做的就是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和改革传统的管理方法,建立健全员工的奖惩机制和福利待遇,从而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盟,进而带来林业管理知识的更新[3]。
3.2创新林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对于林业经济来说,人力资源管理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积极转变管理的理念和方式方法,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适时调整其结构,并将相关理论贯彻到具体的实践当中去。另外,我们要学会从实践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从而为人力资源知识的优化提供现实依据。与此同时,建设人力资源队伍也是不容忽视的,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将有利于工作人员专业水平和自身素质的提高。
3.3创新林业的制度管理
林业经济创新管理的重要保证在于制度的创新。有了来自于完善制度的保障,才能为创新林业经济的其他职能保驾护航。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中,林业经济不仅有着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还能兼顾社会效益。所以,要想创新林业的制度,首要任务便是在生产权方面做出创新。
3.4投入到阶段性的目标研究中
大多数林业工作都属于长期延续型的,而研发产出与之相比,则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为每个阶段设置具体的目标十分重要。就目前最为紧迫的一项工作,即构建森林可持续经营体系来说吧,确定可持续性的准则与指标、建立认验证制度和研发利于环境保护的作业技术等,在当前的研发项目中都是最为重要的部分。至于其他的一些重要课题,也应为其制定好阶段性的研究目标,如此一来,整个研究计划的完成也将指日可待。
4林业经济的发展走向
4.1创新林业体制
要想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所保障,必须深化体制改革和创新,与此同时,根据地域的实际情况,来规划林业体制、创新管理体制和深入改革国有林企与当前的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从而带来生产力的解放是很有必要的;除此之外,政府应大力支持公益林的建设,以创新体制机制的方式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与共同进步。
4.2提高科技水平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使得当今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好方式是发展科技了。与以往的以破坏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相比,这种发展方式更加长久,,更符合人民的利益和国家发展的需要。为此,政府应大力支持专业院校和地方科研团队的建设,鼓励他们深入研究如何在自然界的自我破坏和自我修复极限内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据此确定开发的规模。再以科学的引导,使得社会的发展能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这一新高度。
4.3全面调整林业经济结构
从我国林业经济结构的实际情况来看,比较单一。所以,对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调整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既要深层次开发和挖掘林业产品,也要注重对其进行深度加工。根据市场需求,可进一步拓宽林业经济发展的新渠道,如:打造生态旅游产品,这不仅能增强人们保护大森林、保护大自然的意识,还能促进新产品的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林业经济经营的精细化,将有利于提高它的市场竞争力。
4.4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正因为有来自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特别是政府的大力扶持,我国的林业经济才得以健康、和谐地发展着。在林业经济的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始终是政府。所以,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就离不开法律的支撑和政府的支持与帮助。为了鼓励一些高效项目的开发,政府可以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引进优秀人才和推广技术。另外,政府可以相关政策,从而为创办高新科技示范园引进新品种。只有提高了地方林业经济的发展水平,才能促进其向公益性转变。
4.5加快林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林业经济发展必然会向信息化转变。在2011年,我国就出台了《全国林业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根据其中的相关规定和要求,我们不难发现的是,只有各部门将“规划”落到实处,才能加快林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在市场经济下,不能盲目开发,要以大局为重,只有各个地区的林业信息系统化了,才有利于对全国林业信息的统一部署。一旦此项工作进行顺利,林业的决策水平、服务水平和办公水平都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简而言之,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受到林业经济管理水平的影响。现如今,我国的林业经济正处于转型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所以,各级政府应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不仅要努力探索并创新林业经济管理的新渠道,还要建立健全管理体制,从而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在把握林业经济未来发展方向的同时,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要学会用高新技术解决其中的难题。
【参考文献】
[1]李红霞.浅谈林业经济管理创新[J].华章,2013(01).
中图分类号: F2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企业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使得市场竞争变得日益激烈,企业想要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而这就要求企业必须重视经济管理。
一、企业经济管理面临的困境
1、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水平低目前许多的企业内部人员流动过于频繁,不断更换人员使得企业工作的质量和进度都受到影响。很多企业不能对工作人员进行技能和经验的培训、教育,企业结构不能配合企业的发展战略,造成企业难以提升职工工作水平,也会出现核心人员离职的现象。
2、对经济管理认识不够在当前我国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的领导者对经济管理的认识不够,只重视企业的盈利情况,对于企业的其他发展方面没有足够的关注,最终导致企业的经济管理不能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服务。
3、企业经济管理方式粗放落后传统的粗放型管理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我们知道,传统粗放型管理主要是通过铺大摊子、追加投资,主要就是通过扩大规模来创造效益,这种粗放型的管理方式又被称为“外延式”的管理方式。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经济管理也应该跟上时展的步伐。可是很多的企业忽视企业经济的内部管理,最终会使企业不断走向衰弱,所以企业必须转变经营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管理转变,用现代科技和现代管理方式来经营企业,促进企业发展,也就是运用“内涵型”经济管理方式。4、经济管理组织不到位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企业的经济管理需要有专门的管理部门进行组织管理,并且企业的组织管理要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转变。从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中来看,虽然设置了专门的经济管理部门,在管理的过程中经济管理部门与企业的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较少,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导致经济管理部门对企业的情况没有全面深入的把握,加上经济管理部门中岗位设置不合理最终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经济管理秩序,降低了企业经济管理的效率。
5、没有健全的经济管理制度要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需要一套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但是在我国的很多企业中经济管理制度不完善,甚至在一些企业的经济管理过程中根本没有制定经济管理制度,都是按照企业领导者的意愿以及经济管理人员的经验进行的管理。而一些企业虽然建立了经济管理制度,但是在制定经济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并没有全面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很多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中没有明确管理人员的责任和义务,有些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远远落后于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执行力下降,并不能有效促进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企业经济管理的出路
1、转变观念,树立新的经济管理理念在新的社会形势中企业要向提高自己的经济管理水平首先就需要转变观念,树立新的经济管理理念,一方面企业的领导者要对经济管理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在进行企业的各种决策的过程中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重视企业的长远利益,在综合考虑长远利益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经济决策。另外一方面,企业要通过各种宣传活动提高企业员工对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帮助他们树立新观念,使他们在工作中能有效规范自己的行为,遵守经济企业制定的经济管理制度。
2、明确经济管理目标,建立经济管理责任制企业的经济管理是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中,在企业的经济管理中要其量化,需要制定明确的经济管理目标,不仅针对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制定目标,而且根据企业不同部门制定具体的经济管理目标,然后建立经济管理责任制,将经济管理目标逐级落实到企业的每一个工作人员身上,从而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对于完成经济目标的员工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没有完成目标的人员要给予相应的惩罚,这样不仅可以加强企业员工对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而且能降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资源的浪费,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建立完善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完善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是保证企业经济管理有序进行的重要条件。企业要对自身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的了解,针对不同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将企业经济管理的工作流程制度化,保证企业的各项工作都能有章可循。同时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督制度,对企业员工的工作行为进行监督和检查,对于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并且采取相关的措施进行处理,降低企业的损失,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
4、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是对企业中的人员进行任用和调动,从而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从经济管理中来说,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要针对不同的工作岗位要安排合适的工作人员,在经济管理中,要针对经济管理的特点,选择适合的管理人员,在管理人员的聘用中不仅需要对其专业知识进行考察,而且看其是否具有较高的管理能力,并且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为企业经济管理人员提供参加培训的机会,帮助他们更新知识,从而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
5、完善企业部门的机构设置细化良好经济管理的实现首先就是要有合理的组织机构设置和职能部门。具体来讲,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企业的组织机构设置。首先,明确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职能。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的决策决定着企业经济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但是这并不是说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就可以主管抉择。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应该明确自身的地位,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出于领导地位,其核心职能应该是对不同的部门进行协调沟通。制定出的决策要符合企业经济管理方针。其次,设置专门经济管理体系的代表。最后,增加基层员工的参与意识。
6、不断创新,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要提升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就需要切实可行的创新策略。首先就是要观念创新,因为企业经济管理的最大障碍就是思想观念的陈旧落后,企业领导一定要认识到当前经济竞争的关键,树立起“科学管理”的理念,增强集约化意识,更新企业经营理念和战略部署。同时还要不断进行经济管理制度的创新,使企业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细胞,不断进行资源的优化组合,面向市场,形成产品开发活力。
三、强化和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就是遵循现代林业思想,根据社会对生态和经济的要求,按照对森林多种功能和主导利用的不同,将林业划分为以发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的公益林业和以发挥经济效益为主的商品林业,并按照各自特点和规律,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投入机制和发展模式,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生态林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商品林,强力推动林业跨越式发展,使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整体发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1林业在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
当前,林业问题己成为全球生态环境的核心问题,林业是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保护和发展林业己成为缓解生态环境危机和实现生态、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措施之一。
1.1林业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主体地位
森林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在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维持碳氮平衡,缓解全球“温室效应”。从全球来看,由于森林的大量砍伐,大气中本应该被森林吸收的CO2没有被吸收,地球的温室效应不断增强。据分析,在过去的20年中,大气中CO2浓度增加了25%,地球的平均气温上升了0.5℃,温室效应使得自然生态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据测定,lha的阔叶林在一天内能够吸收1000kg的CO2。由于森林的存在,能够大大缓解“温室效应”。
其次,防风固沙,为农业的稳产高产提供有力屏障。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森林植被破坏后,由于阳光爆晒和雨水冲刷等因素的作用,形成土地荒漠化。实现荒漠化综合治理的根本在于发展林业。森林能够使风速、风力大大下降,在防风固沙林的作用下,同时配合农业、水利等措施,风沙量将会逐年减少。除此之外,森林在增加降水、改善农业小气候等方面的功能也十分显著。
最后,维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而森林又是生物多样性赖以存在的重要基础。野生动物种群的组成和多样性不仅与森林的面积有关,还与森林植物种类组成及结构密切相关。
1.2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
林业是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物质资料生产部门,是一个基础性产业部门。
首先,提供林产品,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国外林业发展的经验表明,林产品的供应在促进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林业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着木材、林副产品等,既为工业发展提供着大量原材料,又生产着人民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其次,提供以木本粮油为主的非木质林产品,为解决我国食物安全问题服务。丰富的森林资源,不仅能够提供各种林产品,还是人类未来营养食品和养殖业饲料供应的重要基地。据有关专家预测,我国木本粮油及野生淀粉植物,森林果菜、食用菌等合计总产量折合成粮食达200亿kg。森林食品还能满足人们改善饮食结构和提高食品保健能力的要求。
最后,提供就业机会。林业的资本有机构成较低,吸纳的劳动力数量较多,为促进社会再就业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机会和有利条件。林业吸纳劳动力的主要途径有: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天然林保护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林业山区开发、林业产业发展、承包开发荒山、非公有制经济、劳务输出等。由此看来,林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也能增加就业机会。
2我国林业经营现状分析
以生态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不合理生产方式,造成了森林资源的大量破坏和消失,形成了贫困-生态环境的破坏-更加贫困的恶性循环。下面这一组数字或许能从某个侧面说明当前我国林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中国国土面积占世界陆地面积的7%,而森林面积仅占世界森林面积的4%;中国人口占世界的20%以上,而木材蓄积量只占世界木材蓄积量的3%;森林面积122万km2,人均1000m2,是世界人均森林面积的1/10;林业用地利用率低,有林地面积占43%,而发达国家是80%~90%;森林蓄积量95亿m3,人均8m3,是世界人均森林蓄积量83m3的1/10,大约名列世界第120位之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我国林业的现状既难以为我国经济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更难以肩负起改善生态环境的历史重任,林业生态与经济发展极不协调。
传统林业经营模式的客观局限性混淆了作为商品产业的林业与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的林业在经济性、经营利用目标、经营方式、管理要求、社会实现形式以及价值补偿等方面的差别,使得人们不能很好地按照各自的不同特点和规律选择相适应的办法来经营管理和建设林业,而是采取同样的经营方式。也就是在木材永续利用理论指导下,把林业只当作一般的产业来看待,没有引起对公益林业的真正重视,其结果是林业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没有缓解,林业经济处于危困之中不能自拔。
3我国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所遇到的难题
我国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这样才能制定出适合我国林业分类经营的战略。就我国当前的林业状况看,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必将遇到如下的难题:
(1)规划中的难题。我国林业经济成份复杂,有国有林、集体所有林,也存在部分私有林。实施林业分类经营需要从总体上进行规划,哪些是生态公益林,哪些是商品林,都要规划清楚。但在总体安排和规划中必然要涉及到部份总体规划与所有者之间的矛盾,规划中要求建设生态公益林,而所有者从强调自身利益出发,强调建设商品林。因此,在林业多种经济成份存在的情况下如何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正确处理好规划需要与所有者利益要求的矛盾,则是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的重要难题。
(2)树种选择上的难题。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既要满足社会对木材及林木产品的需求,又要满足对林业的多种效益的需求。用小面积的林地进行集约经营,培育出社会需要的木材及林木产品,在此基础上,培育和保护大面积天然林,以实现林业的多种效益,这是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的重要原则。而要想在小面积上培育出大量的所需木材,树种选择极为重要。树种既要适于林地生长,又要生长快;既要适于培育,又要便于加工增值。因此,我国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根据不同区域选择不同的目的树种,并满足商品林业的需要,则是一个主要的难题。
(3)林地使用上的难题。实施林业分类经营,一方面,保存现有天然林的面积,并提高其生长力;另一方面,就是拿出一部分林地,集约经营生产出社会所需的木材。而目前,在林地使用上,存在很多难题,一是森林面积在一定程度上被蚕食,毁林开垦现象十分严重;二是林地和农田在使用上的矛盾日益突出;三是一些环境遭到破坏,林地生产力下降。因此,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如何使用好现有林地,保护住现有的森林面积,提高其生产力,同时,在有必要的前提下,扩大森林面积,也是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必然遇到的难题。
(4)投资体制上的难题。不同的所有制,在投资培育森林上有着不同的方式。国有林区在投资上可以形成规范的制度,而集体和私有开发投资就很难形成规范的制度,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投资的与否取决于所有者,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后,哪些天然林要保护经营好,哪些林地实施集约经营,要受到所有者利益的驱动,既便是造林成林的林地,也容易遭到破坏而挪做他用。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国家必须要有足够资金作保证。
4实现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我国林业分类经营对策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战略,既是我国林业发展的需要,又是寻找林业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我国在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战略过程中,必须针对所遇到的难题,采取一定对策解决,从而形成具有我国特色,推动我国林业发展的经营战略。
4.1分步骤、有层次地推进林业分类经营的进程
林产品生产不能超过森林的再生能力,要求对森林资源在培育、利用和多种用途方面实行综合管理。林业分类经营战略必须以林业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制定规划,分步骤、分层次地推进。按地域和环境要求制定出商品林、公益林的经营规划;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林产品的市场需求,选择目的树种;分步骤、分层次地推进,先从保护天然林逐步转向保护治理环境,先从天然林的一般保护入手逐步转到利用人工林,全面保护天然林,先从国有林区启动,逐步扩展到山区、农村等,实现对森林资源的恢复与发展。
4.2加强科学研究,寻找和选择商品林树种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商品林的建设是重点。在我国,目前商品林建设有两个关键方面,一方面,选择适合我国的商品林树种,另一方面,在商品林发展过程中,要保持林地的生产力。就我国北方而言,现在落叶松虽易成活,早期生长快,但后期生长慢,再加工的商品化程度低,市场面窄。因此,极需通过科学研究,寻找选择和培育一种或几种目的树种。过去,我国比较注重选择针叶树种,但是大面积营造针叶林造成林地酸化,地力减退,我国现有的人工林,大多是针叶林,主要是第一代,第二代的很少,地力减退也要引起注意,因此,针阔混交的营造林方式必须坚持,且需不断地进行研究、改进和完善。
4.3构建适合我国林业分类经营的投资和技术体制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必然要有大量的投资,投资不到位,投资使用效益差都是不允许的。因此,投资要建立投资法人责任制及项目负责制,通过法律、法规和各种管理制度约束责任人。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科学技术必须先行,目前,林业工作中就科学技术运用上有两个弊端,一是林业企业粗放经营不重视科学技术,林业生产经营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低。二是科研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实验的项目很少有推广见效的,企业极不愿意参加任何有价值的科研和技术推广活动。这种状况不适应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的需要。因此,必须构建灵活有效的技术体制,即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体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依靠科学技术,推进林业分类经营的进程。
4.4强化林地管理和充分利用林地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策略,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林地的区划和林地利用的规划。但林地现存的问题也不能使林业分类经营更好地进行。因此,必须要加强林地管理和充分利用林地,要遏制林地不断被侵蚀的态势,坚决杜绝毁林开荒、乱占林地的现象;要对生态位置重要的地段,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确保林地作用;要坚决还林于山,还林于沙,利用森林系统的生态作用,改变自然环境;要不断地扩大林地的面积,在森林母体的情况下,依据林木生物学特性,扩种出更多的植物,使林地的利用率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永顺.论林业分类经营和森林资源分类经营[J].林业经济,1996(5)
2侯元兆.林业分工论的经济学基础[J].世界林业研究,1998(4)
3陈国明.浅议林业分类经营的理认依据[J].林业经济,1996(5)
一、与林业事业单位专项经费绩效相关的政策
(一)2003年,财政部的相关部门制定了多种行业绩效管理政策,林业也包括在内,林业事业单位积极开展林业财政资金支出的绩效评价试点,并且对专项经费进行绩效管理。随后,国家林业局根据财政部下发的政策,结合我国林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林业绩效管理的相关制度,对绩效评估的内容、方法、指标、工作程序以及评价结果等方面的情况做出了明确规定,从而使得林业事业单位专项经费的支出绩效评价的标准化。此外,地方林业事业单位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制定了专项绩效程序及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二)近年来,为了充分发挥林业在加快国民经济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国家财务部等相关部门对林业事业大力支持,中央财政加大对林业的投资力度,为相待林业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持,对林业的发展加以扶持。但是由于林业财政支出复杂多样,目前并没有形成一个适合林业财政资金支出尤其是专项经费支出的统一绩效管理体系,在中国经济发展及财政发展方面,很难做到协调适应。另外,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出现了管理与现实脱节的现象,很多管理者争取资金却不能对资金进行合理的管理,缺乏对资金的监督与考评。
二、林业事业单位专项经费绩效评价的主要问题
(一)仍沿用传统绩效管理方式,管理思想没有深入人心
虽然我国各行业的绩效管理改革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但是林业事业单位专项经费极限管理的思想并没有很成熟。
1.当前专项经费绩效管理对传统绩效管理方式有较强的依赖,由于传统管理模式已经沿用很多年,很难在较短时间内将新的管理方式与林业单位的当前现状很好地融合。各部门与财政部门也处于博弈状态,绩效管理理念仍然需要很长时间的探索与实践。
2.新形势的绩效管理方式系统全面,而传统绩效管理注重资金使用的合规性检查,评价指标简明单一,需要较长时间使用新绩效管理方式投入实践。
(二)林业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各环节衔接不紧
1.林业事业单位在财政方面的评价,侧重于对资金支出是否符合规定的评价,而不是资金支出是否有收益的评价。从一方面来看,林业专项的目的是取得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在经济方面没有明显的体现。然而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设置理念也不明确,不能对林业专项的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做出全方位的评价。从另一方面来看,各相关部门对林业事业进行整体评价时,往往只重视是否符合规定,却忽视了收益的评价。
2.林业事业单位转向资金绩效评价往往会侧重于评价项目本身,却将能够引起项目本身产生变化的内外部因素置之度外。林业事业单位专项经费的绩效评价不仅仅是单向资金的核算统计、是同方式的评价,而且包含与之相关的许多内部及外部的红宏观因素的影响,比如林业政策环境的影响。
三、林业事业单位绩效评价范围
(一)评价的单位范围
对林业事业单位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有利于掌握林业事业单位专项经费绩效管理的整体情况,为预算打下更好的基础;有利于各个林业事业单位了解自身及其他单位的绩效管理水平,做出对比,从而在今后更好的改进进步。因此,通过对全国各林业事业单位进行绩效评价,能更好地掌握整体绩效情况。
(二)评价的支出范围
当前对项目支出的绩效评价有较深的研究,然而如果仅仅研究项目支出的绩效评价,并不能对单位的整体绩效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因此,应该加强对单位项目支出、基本支出、附加支出等整体指出的绩效评价。
(三)评价的对象范围
绩效评价的对象是指的评价的资金范围,也就是说将单位所有资金纳入评价的范围中去,一方面包括中央财政拨款,另一方面也包括单位的事业收入、创收收入等。
四、林业事业单位专项经费绩效评价体系建设
从当前来看,专项经费绩效管理在我国李讷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要想将专项经费绩效提升到新的高度,就必须对建立科学合理的专项经费绩效评价体系。
(一)搭建完整的林业专项经费绩效考核体系框架
建立林业专项经费绩效考核系统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作,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也要加强科学性、合理性、完备性的设计,在绩效考核过程中体现公平性、实用性、适用性的特点。
1.在考核体系框架构建方面,应该先把评价对象做一个明确的区分。林业专项经费绩效评价的对象在整体上包括:林业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管理的财政性资金以及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资金。林业专项经费绩效评价计划应该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而显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在关于林业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管理的财政性资金绩效评价方面,应该将评价重点放在有足够的金额、与本部门的职能有密切的相关性、有明显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项目上。在过去的绩效评价过程中,之所以做的不完善,一方面是因为技术原因,而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进行绩效评价的时候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没有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2.以前林业专项经费绩效评价方法过于单一,功能角色不同的部门都采用同一种方法来进行绩效考核,考核的结果失去了应有的价值。而现阶段,应该根据对象的不同,采用一种或多种考核评价方式来对专项经费绩效进行考核评价,从根本上发挥出绩效评价的作用。此外,为了提高林业专项资金绩效考核的公正性以及全面性,一方面要开展具体的考核工作,另一方面也要通过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同时要大力提升人力资源部门进行林业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人员的专业素质,对他们进行全方面的培训,从而提高绩效评价的准确性、可靠性。
(二)加强人员队伍教育培养
1.上文已经提到了对人力资源部门进行林业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而人员队伍的教育配培养不仅仅涉及这一方面,他还包括在整个林业事业单位内部全面提升工作人员在林业专项经费绩效评价方面的专业程度。
2.加强人员队伍教育培养,首先要积极组织员工进行学习,尤其是对林业专项经费绩效评价的学习,学习优秀的考核评价方法,使得林业专项经费的绩效评价更加具有专业性。此外,要将学习的理论知识积极投入实际中使用,避免出现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从而让每一个员工都能深刻认识到绩效评价与自身工作上的实际联系,更好的在以后进行绩效评价的时候参与其中,进行支持与相应,由被动变为主动,在林业事业单位中形成一个默契良好的团队。
(三)重视考核指标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绩效考核指标指的是衡量绩效目标是否达到标准的工具。分为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
1.根据上文中提到的林业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的关键点,相关人员在进行绩效评价之前,应该首先将各部门的绩效考核方式分门别类,进一步细化指标,突出每一个部门的考核重点。
2.要积极了解林业事业单位绩效评价结果的群众满意程度。通过走访调查、街头问卷等形式,了解社会满意度,从而使得林业事业单位专项经费绩效评价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未来能够提高专项经费绩效评价的综合地位,以谋求未来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海丽.林业事业单位专项经费绩效考核体系建设探讨[J].长沙市人才服务中心,湖南,长沙,2016,07.
林业经济是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复合体。自林业体制改革30年以来,林业市场化进程的林业经济增长效应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从2004—2016年林业的平均增长率已经持续超过20%。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林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扩大内需、增加就业率、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林业市场进程化的林业经济增长的需要
1.1生活方面的需要
林业为人们生活提供很多便利,如能源、住房、粮食安全和健康方面,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社会经济效益。在很多的发达国家也用林业来满足其基础需要,在粮食安全方面,可食用的非木质林产品可为其提供至关重要的营养功效。同样林业作为地球呼吸的“肺”,对地球生态平衡也有重要的作用。我国目前正在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林业,重视三北防护林的建筑,加强对林业技术发展的投资。
1.2经济方面的需要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相比经济相对落后,必须量力而行。由于利益的驱使,很多地方出现了滥砍滥伐、破坏林业的现象。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对社会的发展很关键,所以重视林业市场化进程的林业经济增长是首要面临的问题。
1.3社会方面的需要
现在很多国家通过各种方式来维持发展林业市场化的进程,实现绿色经济的发展。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更加注重林业市场化进程的林业经济增长,发展林业经济的大力,发展中国家应该齐头并进,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林业的保护。因此发展林业市场化进程就显得尤为重要[1]。
2探究林业市场化进程的林业经济增长效应的措施
2.1投入各种要素对林业经济增长效应的作用
投资、劳动力、土地、国家的大力扶持对林业经济增长效应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林业的经济增长离不开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来完成,只有资金到位才能实现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方人士的大力投资是促进林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虽然我国林业占据很大的面积,但都在一些偏远地区,很多林业专业人才由于各种原因不愿意前往,导致林业劳动力较少,所以要大力弘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国家也应在待遇方面有更大的提高,保证我国林业经济大幅度的增长。林业的生产离不开土地,要有足够的土地资源,才能实现林业经济的长足发展,林业的发展程度一部分取决于林地面积的大小,应加大退耕还林政策的宣传,让林业经济发展深入人心。凡是国家扶持的产业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取得发展,国家可以通过培养林业人才,为林业的发展增加新的力量。
2.2科学技术和林业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用高新的科技来培养种植林作物,可提高林业经济的发展效率,如50000hm2以上的林业面积用人工防火监测可能需要2~4人,但是通过电脑显示器和摄像头的完美配合1人就足够,对林业面积的监控起到省时省力的作用;通过人工降雨,在干旱的时候为林业提供必要的水资源,利用直升机为林业进行病虫害的防疫等。通过科学技术和林业生产有机的结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才能在未来的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3林业和旅游紧密联系
大力发展旅游业对林业经济的发展是一种新型的手段,也是当今世界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个工程、项目、地方和旅游联系起来都会实现质的飞跃。现在旅游业已成为我国除了农业和工业外的第三产业,旅游能带动经济的发展。若能实现林业旅游的长足发展,建立起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既能带动林业的发展,也能带动当地居民的就业,一举多得。
3结语
通过对林业市场化进程的林业经济增长效应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我国林业经济增长方面还有很多新的挑战,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林业经济增长对林业市场化的进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吉林省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吉林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有着比较完善的基础体系,发展产业集群有一定的有利条件。目前,在省内己经形成良好的产业集群发展态势。具有产业集群雏形或者具有形成产业集群潜力的产业有以下五类:
1.以吉林省一汽为中心形成的汽车产业集群
汽车产业是吉林省最具有优势的支柱产业。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基本形成了以一汽集团为核心,长春市为主要生产基地,省内零部件生产企业为配套,各类汽车服务业为补充的汽车产业集群。
2.农产品深加工产业
吉林省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在八五、九五期间年均增长15%至20%,而在2004年的上半年增速高达40%以上,己经成为继汽车、石化产业之后的吉林省第三大支柱企业。目前全省的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几乎都是由民间投资或与外商合资建成的。如吉林德大、长春皓月、吉林沱牌、吉发实业、吉林华正等,这些企业己成为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基础和主体。
3.医药产业(主要是指现代中药和生物制药产业)
吉林省的医药企业大都集中在长春、通化、和敦化市三地,按照2003年的统计,医药产业企业单位数占全省企业单位数的8.94%,其产值占全省产值的6.13%,在医药产业中,中成药的优势尤为突出,截止2004年第一季度,吉林省中成药工业利润占全国总利润的12.42%,名列全国第三。与此同时,生物工程制药也已成为吉林省医药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4.石化产业
吉林省石化产业是吉林省的第二大支柱产业,主要是以吉林石化公司为依托。目前吉林省正在加快建设石油化工产业基地,将以吉化、吉林油田为核心,发展精细化工和合成材料等新产品用以延长产业链,从而实现从长期形成的基本化工原料加工基地到面向最终消费的加工制成品基地的转变。
5.光电子信息等高技术产业
光电子信息产业是吉林省的新兴产业,发展时间虽短,但速度很快。光电子信息产业等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主要依托于长春高新技术开发区和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初步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集聚,专业园区提供的技术支持和信息交流是这类产业集群形成的关键因素。
以上五个产业之所能快速发展起来,是因为具有以下发展优势:
资源优势。比如,依托于长白山的中草药资源的优势,使得大量制药企业集聚在产地附近,从而形成医药产业集群;而优质的大豆、玉米资源又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集聚创造了条件。历史基础优势。经历了建国初、一五、二五时期国家在吉林省的重点项目的建设,形成了一汽、吉化等大型主导企业,这些企业都是前后关系链较长的企业集团,其发展必然带动配套产业和辅助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而为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打下基础。科研创新优势。以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为例,吉林省拥有国家大豆深加工技术研究推广中心、联合国援华玉米开发研究中心和国家玉米深加工工程中心等20多个科研机构,每年有几十项科研成果通过鉴定,一批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政策优势。由于现在正处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时期,国家不断给予东北地区资金、项目、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同时政府已充分认识到产业集群在振兴吉林省经济中的作用,将发展五大产业集群基地列入未来五年的规划中,将从各个方面扶持现有优势产业集群的发展。
二、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没有形成有效的企业网络
(1)存在大量的布局相对分散的中小企业。这一点在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和医药产业的表现尤为显著。首先,吉林省的医药企业规模不大,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截止2002年末,吉林省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共有191个,而其中,大中型企业为39个,累计完成产值38.21亿元,占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的38%。其次,吉林省的医药企业布局相对分散。有三分之二的医药制药企业分散于通化市、敦化市和长春市
(2)即使是存在一定地域上的企业集聚,也大都是处于集而不群的状态上。主要是由于没有形成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体系。以汽车产业为例,2003年中国机械行业500强中有57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吉林省只有1家,而浙江有10家,上海有6家,重庆有5家,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吉林省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并没有形成集群优势。
2.没有形成有效的自主创新系统
首先,企业网络发展缓慢阻碍了自主创新系统的形成。吉林省目前并没有形成有效的企业网络,大部分企业仍旧是“大而全、小而全”的孤立存在,缺乏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合作,而这一点也就将创新过程局限于企业内部。其次,创新系统中的产、学、研三个行为主体之间严重脱节。
3.没有形成有效的制度环境
吉林省的市场机制发展还不是很完善,计划机制的色彩依然存在,许多政府官僚气息比较浓厚,政府依然存在着“缺位”、“越位”的现象。比如在一些基础理论或者质量标准体系的研发中,企业一般是不会投入资金,而这些都需要政府投入;一些为主导产业服务的中介机构及相关性的支持产业发展缓慢,这些产业也需要政府扶持。政府应将资金从主导产业中抽出一部分,投入在降低企业运行成本的项目上,并积极进行行政体制改革,降低企业的制度成本。
三、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1.选择有效区位,建立有效的企业网络
首先,应在一汽和石化企业周边建立以综合型加工为主的工业园区。以汽车产业为例,吉林省准备在环一汽100平方公里的地区建立长春汽车城,以一汽为主体,形成产业链、服务链、信息链完整的企业网络。其次,依据科技优势建立以高新技术研发为主体的科技工业园区。吉林省著名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几乎都集中在长春市,因此科技工业园区的最优区位是长春市。再次,依据资源优势建立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和医药产业应在原料产地附近建立生态工业园区。以医药产业为例,吉林省的中药资源主要集中在通化市和敦化市,而药品的运输成本要小于原材料的运输成本,所以应该选择原材料产地作为药品加工制造基地。
2.建立区域创新系统
首先,基于企业网络,建立区域创新系统。核心企业将基于生产阶段上的技术研发阶段进行划分,随同生产阶段的分工一同下包给若干个企业,然后核心企业将对各下包企业的成果进行评估,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生产要求的产品,而被选中的企业将获得大量的产品生产订单作为创新研发成功的报酬。其次,构建企业和高等院校及其他研究机构之间的创新网络。通过政府的课题项目将企业和学校联系起来。将科研机构的研发方向与企业需求和市场需求信息有机联系起来。
3.进一步完善区域制度环境
区域制度系统的构建是通过政府职能的转变而进行,既通过行政体制改革,解决政府出现“越位”、“缺位”的现象。一是政府应进一步削弱对于经济运行的参与程度,通过产权改革加快国有企业改造的步伐。二是政府应通过有效规章制度的设立,加快市场化进程,不断完善市场机制。三是通过机构改革,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一条“绿色通道”,降低企业的制度成本。四是建立有效的制度,拨出专项资金、专项人才,用于提供公共资源支援中介机构的建立,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42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5-0077-04
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表现出强劲的竞争优势,并在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吉林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拥有很多优势产业,一些优势产业集群已基本形成,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差距。因此,提升吉林省产业集群竞争力对推动吉林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吉林省产业集群发展优势的判定
本文采用区位商方法判定区域内产业是否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区位商指一个区域特定行业的产值在区域制造业总产值或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与上级区域该行业产值在上级区域制造业总产值或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对一般区域而言,当区位商>l时,可以认为该产业是该区域的专业化部门;区位商>2时,说明该产业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当区位商≤1时,认为该产业在区域内不具有优势。通过区位商可以测定一个区域某产业部门在该区域范围内的相对集中程度,从而确定该区域的产业集群优势,区位商值越大,专业化水平越高。本文以全国作为吉林省的上级区域,以国家行业分类标准为依据,选取吉林省工业行业中工业总产值较大的产业进行分析,计算出吉林省主要工业行业相对于全国的区位商。(见表1)
从表1看出,以2011年区位商数值为参考,吉林省相对于全国的区位商大于2的工业行业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大于l小于2的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可见,吉林省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上具有产业集群发展优势,有继续深化发展的空间;在石化产业(含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行业)、冶金产业(含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等行业)、矿产资源产业(含非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行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方面具备产业集群基础,但集聚度偏低,需进一步加以调整。
二、吉林省产业集群的现状
(一)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业集群
吉林省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主要以汽车产业为主。截至2011年,吉林省拥有规模以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企业417家,其中汽车制造企业387家,占比92.8%,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 879.5亿元,其中汽车制造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 608.6亿元,占比94.4%。吉林省已形成以一汽集团为核心,以各类零部件生产企业为配套,以各类汽车服务业为补充的汽车产业集群。近些年,为鼓励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吉林省出台一系列措施,从区域布局、园区建设、基地建设、政策支持等方面加大力度,保障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吉林省已成为国内具有相当实力的汽车制造基地。
(二)石化产业集群
石化产业作为吉林省第二大支柱产业,呈逐年增长态势,目前已形成以吉林油田、吉林石化两大龙头企业为主导,长春大成、四平昊华、长山化肥、龙腾能源等一批重点企业为依托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涵盖石油开采、石油加工、橡胶及其加工、合成树脂、染料、涂料、基本化工原料、化学试剂、化肥、农药、化学矿山及化工机械、化工仪表等多门类生产企业,生物化工、无机化工、化肥和油页岩化工等在国内居领先地位。
(三)农副食品加工业产业集群
依托丰富的农畜资源和长白山生态资源,吉林省农副食品加工业不断发展。201 1年,农副食品加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 194.6亿元,规模以上企业821个,企业数量在吉林省各行业中居首位。吉林省农副食品加工业已形成了粮深加工、长白山生态食品加工、肉及肉制品加工三大主导系列,尤其是玉米深加工产业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建成了长春大成、吉林德大、长春皓月等一批规模大、产品竞争能力强的企业集团。
(四)医药制造业产业集群
吉林省的医药制造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2012年,全省医药制造业共实现销售产值超1550亿元,同比增长34.7%。其中,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实现销售产值1034.5亿元,同比增长18.3%,迈上千亿元新台阶。吉林省医药制造业以生产中成药为主,生物制药为辅,化学制药和医疗器械等为补充,目前已初步形成“4个医药园区”和“12个中药产业基地县”的集群式发展格局。
(五)其他产业集群
吉林省冶金产业以钢铁、冶金炉料、有色金属采矿及冶炼加工为主,通钢集团、中钢吉铁、中钢吉炭、吉林吴融有色集团四家企业为骨干。为加快产业发展,吉林省不断调整产业布局,在通化经济开发区建设冶金产业园,该产业园将成为吉林省重要的冶金产业基地,推动冶金产业集群发展。矿产资源产业在吉林省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全省已形成以松原市、长春市双阳区为核心,延边州、吉林市、白山市、通化市为补充的各种矿产资源加工基地。吉林省水资源较为丰富,有助于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发展。2012年1—3月,吉林省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产值为108.73亿元,位于全国第七位。吉林省饮料产业主要布局在长春市、吉林市、白山市、通化市,因产业起步较晚,集群特征不明显。
三、吉林省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间协作不紧密
吉林省除少数龙头企业外,多数企业以“小散弱杂”状态存在,上下游企业缺乏关联性,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明显,未形成集群核心,企业间相互协作关系不多,同类企业间恶性竞争,这些都影响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不同产业间协作不紧密。如,石化产业、冶金产业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业关联度较高,又都为吉林省的优势产业,发展应相辅相成。但吉林省的钢铁企业基本不具备提供汽车、轨道客车产业所需的高质量、高技术类钢材的能力,其为汽车、石化、装备产业配套率较低。
(二)缺乏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长期以来,吉林省虽然人才总量不少,但高级人才奇缺。据吉林省人事厅统计,在全省现有的专业技术人才中,具有研究生学历人员占比1.09%,具有高级职称人员占比6.35%,而深圳市该比例为9.31%,上海市为9.05%。专业技术人才分布不合理,科、教、文、卫等行业集中了全省88%的专业技术人才,而农业、医药等专业技术人才占比不足5%,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信息科学技术、新能源与再生能源科学技术、新型材料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高级人才更是严重短缺。另外,由于人才发展的软环境较差、待遇较低,人才引进困难,人才外流现象严重。
(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吉林省工业行业发展水平较低,初级加工多,精深加工少。尤其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等支柱产业都受到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的制约,使产品结构单一,发展速度缓慢,冶金、矿产资源等产业技术落后情况更明显,从而造成资源浪费和企业低效的双重损失,这也严重阻碍了吉林省产业集群的发展,影响了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高。
(四)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近年来,吉林省政府出台了相关产业政策和措施,转变政府职能,有效发挥政府对产业集群培育和发展的推动作用,改善了产业集群发展的外部环境,但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所限,政府的扶持力度还不够大。
(五)产业集群缺乏合理规划和布局
多年来吉林省一直重视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石化产业的发展,给予各种政策倾斜,使两大龙头产业脱颖而出,吉林省的经济增长也更多来源于这两大产业。近年来,吉林省逐渐重视其他产业集群的发展,提出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特色资源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目标和措施,将各产业集群的发展上升到战略高度,但从发展实际看收效并不明显,多数企业仍单打独斗,产业布局分散。
四、提升吉林省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
(一)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升级
龙头企业是产业集群的核心,目前吉林省在几大主导产业上已经分别形成一汽集团、吉化集团、大成集团等龙头企业,在产业集群中龙头企业要充分发挥集聚、示范、引领、辐射等作用,必须转变“大而全”的经营理念,以实现产品“精、尖、优”为目标,抓住品牌和核心技术,集中力量开发高端产品,将低端的配套产品生产向中小企业扩散,增强对中小企业的带动作用。
(二)深化集群内部分工,延伸产业链条
产业集群内部形成完善而精细的分工是国内外任何成功产业集群的重要经验,也是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中小企业应加强与大企业间的沟通与交流,将生产链条的各环节细化,挖掘潜在的生产机会,提高中小企业为支柱产业的产品配套能力,深化产业内分工与协作。同时,在配套过程中,大企业可以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技术指导、设备改进、资金支持等,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
(三)培育技术创新网络
技术创新网络由地方政府、科研院所、企业等主体组成,以实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和知识、技术、信息等资源在网络中顺畅地流动、扩散、增值与创新。从全球看,技术创新网络主要分两种情况,一是以日本丰田式的技术创新网络为代表的强连接形态的技术创新网络,这种模式一般存在一个核心企业,具有高度的协调性,并且其供应商具有高度的选择权。二是以美国硅谷式的技术创新网络为代表的弱连接形态的技术创新网络,这种模式网络中各行为主体的地位相对平等,网络的协调程度也较低,并且包含很多非正式的横向合作。针对吉林省产业集群现状,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石化产业可采取第一种模式,而医药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等则可参考第二种模式,在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背景下,技术创新网络中的企业通过创新网络的知识溢出效应不断实现企业自身的创新目标,并将创造出来的新知识再外溢到整个网络中去,从而促使技术创新网络成为一个整体,促使其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四)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作用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IntelligentDecisionSupportSystem,简称IDSS)发展于传统决策支持系统的基础之上。其核心思想是人工智能和决策支持系统的结合。专家系统的应用,使决策支持系统能够通过逻辑推理,利用人类专家的知识来解决复杂的决策问题。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概括为:推理机和知识库。1)人机交互系统。采用菜单的形式,实现系统和用户的交互,用户根据菜单中指示调用功能模块。2)数据库系统。系统的数据库既包含林业相关统计数据这些基础数据,也包含数学模型运行后的结果文件。3)模型库系统。是IDSS的核心部分,所构造的模型不一定很复杂,但一定要符合实际。模型的增加、更改、删除操作比较频繁,所以有必要建立有效的模型库管理系统来进行管理。库中的模型可以被重复调用。模型主要是数学模型,也可以是图形、图像模型,报表模型等。数学模型是用的最广泛的模型,包括方程形式、算法形式和程序形式。对模型的介绍、说明一般采用方程形式。对模型的运用一般采用算法形式。对误差的控制采用模型程序解决。4)方法库。将方法有机的结合,提供建立、求解模型有关的方法。5)知识库。结构化决策可以在计算机上用公式计算得到准确答案。非结构化决策可利用丰富的知识库和智能决策系统良好的交互性得到答案。
2林业经济决策支持系统设计
2.1系统开发工具
设计的决策支持系统以JAVA语言为开发工具,利用SQLServer数据库技术进行属性数据的管理。用组件ArcEngine将GIS嵌入到应用中。
2.2森林资源信息获取
我国森林资源清查共划分为3类:一类清查是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一般以5年为周期;二类清查是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一般以10年为周期;三类清查是作业设计调查。此系统的森林资源数据的获取通过第八次我国森林资源清查、省统计年鉴、森林资源统计年报等相关资料,并进行补充调查。
2.3系统采用的林业经济评价指标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要向用户提供充分的外部环境和和内部环境的信息,以便企业能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林业统计指标体系需包含以下三个指标体系:包括林业生产要素统计指标体系、林业生产过程统计指标体系和林业生产成果统计指标体系。林业生产要素包括林业资本要素、劳动力要素、林地资源要素和生产技术。其统计指标体系展示林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条件数据,如可用于投入的人、财、物、环境等。林业生产过程即为占有和使用生产要素、消耗物力和人力的过程。其统计指标体系用于反映林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水平、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指标体系的设置符合林业生产经营的技术水平和管理的需要。林业生产成果统计指标体系可以根据林业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反映林业经济效益,用来进行林业投入产出分析。为了更加全面,在现有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增加反映林区民生问题和环境成本的统计指标体系。参考我国新林业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基本内容,以及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省统计年鉴、森林资源统计年报等相关资料,同时进行调查补充,考虑评价指标应尽量具有科学性和可获得性,将以下指标列入到评价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林业生产条件、林业生产经营、林业投入产出。1林业生产条件的二级指标包括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森林覆盖率、林业用地面积、有林地面积、疏林地面积、薪炭林面积、特种用材林面积、经济林面积、防护林面积、宜林地面积、林业系统年末从业人数、林业科技人员数、林业系统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林业系统固定资产存量、林业科技投入、林区道路。2林业生产经营的二级指标包括造林面积、迹地更新面积、封山育林面积、育苗面积本年新育、森林火灾资源损失、森林病虫害资源损失、人为破坏造成损失。3林业投入产出的二级指标包括林业总产值、林业投入物质消耗量、林业劳务投入、固定资产消耗、营林主要产品产量、森工主要产品产量、林业部门劳动生产率、资金利用率。
2.4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林业经济评价指标后确定后,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林业经济评价指标的权重。层次分析法简称为AHP方法,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教授于70年代提出的,它提供了在设计指标时从总体系统出发,分层次地分析影响总体性能的相关因素,按照下层指标服从上层指标及综合最优原则,来确定并建立总体系统评价指标递阶层次结构模型的方法,它是一种“系统的合理性”过程。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各市林业生产条件、林业生产经营、林业投入产出三个方面做出评价,计算得到的结果将以报表的形式直接存入数据库中。
前言:林业经济是国内经济发展的关键性构成部分之一,不仅对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起到极为关键性的影响,同时作为基础性产业,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但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我国存在林业资源采伐过量的严重现象,由此诱发了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发生对于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同样存在不利影响。基于此,需要进一步加大针对林业经济发展所面临问题的研究力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解决策略,推进林业经济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林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林业经济发展资金缺乏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充足的资金支持,林业经济的发展同样如此。众所周知,林业实际上属于国有制的产业,因此在林业经济的发展中,国家和政府相关部门需要注入大量资金作为发展的动力。但相对而言,受国内不同区域省份经济发展水平影响,面向林业经济产业所投入的资金比例存在较大差异。就目前而言,国内大部分区域省份,用作林业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比例,实际上并不能满足林业发展的真正需求。因此林业经济发展的资金缺乏问题,已经严重限制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规模与速度。
(二)林业经济发展技术落后
林业经济的发展与专业技术水平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只有在技术的支撑下,才能将林业经济发展引领至高速发展的模式中。但就目前而言,国内林业发展领域内,技术水平整体相对落后,对于专业设备的开发与利用等,均与国际上存在很大距离,甚至只能采购其他国家淘汰的设备。同时对于林业的管理技术不够科学,存在引进树苗无法适宜本地土壤、无法生长成材等现象,并且人员管理不善,出现植被存活率低的情况,而这都给林业经济的发展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
(三)林业资源与林业经济关系界限模糊
林业经济的稳固发展应当是建立在林业资源的基础之上,对于资源储备量、分布范围等均存在一定的要求,但目前存在着林业资源与林业经济发展两者之间关系划分不清的现象。实际上,林业资源和林业经济发展是不同概念,林业资源是林业经济得以发展的根本因素和依托,而林业经济是对于林业资源的合理开业利用,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支持和影响,对于林业资源数量的追求以及对林业经济效益的追求,两者之间应当保持平衡。通过对林业资源降低、升高的分析,一定程度上能够推测出未来一段时间内林业经济发展的趋向。从这一层面而言,林业资源可以被视为评价林业经济发展的标准。
(四)林业经济发展制度未能落到实处
近年来国内林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相对而言,尽管我国政府已经制定相关法规政策,以对林业资源起到保护作用,但实际落实中难度较高,无法对林业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制度保证。国内部分地区,具有十分充足的林业资源,但相反的是,用作取暖的煤矿、天然气资源缺乏,只能严重依赖木材,并导致砍伐树木用作生活、取暖的情况,而这并不符合我国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要求,缺乏对林业经济发展的制度保证。笔者所在的隆阳区内,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突出,所承担的生态建设与保护任务繁重,但部分乡地区内村民仍持有保守的观念,采伐林木用于生产生活,生态保护意识缺乏,砍伐林木的现象无法彻底解决。因此林业经济发展需要相对的制度作为保障。
二、优化林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吸引来自不同渠道的投资,促进林业经济发展
为进一步推进林业经济的发展,首先应当积极开拓更多渠道,吸引更多的发展资金,奠定扎实的前期基础。尽管林业属于政府管辖范围内,但由于政府能够投入的资金比例相对有限,针对这一情况,应当在政府部门的组织引导下,对林业经济发展政策进行优化,进而通过不同渠道,吸引更多的投资。具体的实施中,可将投资力度大的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打造成典型示范例子,并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其他中小型林业发展规模。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可提供利率相对较低的贷款,激发企业对于林业经济发展的热情和自信心,同时将民间资金引入到林业经济发展中,不仅能够推进当地的林业经济建设工作,同时能够使当地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升,进而为林业经济的发展起到正面积极的作用。笔者所在的隆阳区,为吸引更多的投资,加大了林业产业建设工作,确立了以核桃为主的木本油料产业建设模式,同时结合高黎贡山糯橄榄产业,扩大种植面积,展开核桃产业提质增效工作,并积极申请国家级、省级的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的申报,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
(二)加大林业经济开发经营与管理的技术水平
目前,市场是经济发展的导向,林业经济为取得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要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包括加大经营技术的研究力度。同时应当尽量避免使用国外淘汰的技术设备,并支持鼓励我国自主研发技术,使林业经济的发展走向现代化,同时可以与国内相关企业展开合作,共同开发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林业技术设备,为林业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保障。与此同时,应当提升林业技术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定期的培训,不断吸收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并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提高创造力,总结适合当地发展的针对性策略与方案。
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使幼苗成活率增加,提升幼苗培养技术,最终林业整体发展才能够得到保证。笔者所在的隆阳区内,将人才的培养作为重点把握的问题,区林业局已经将岗位培训视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内容,希望以此来提升林业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包括森林病虫害防治等。具体实践中,已经开设核桃管护、森林防火、政策法规培训等多期针对性培训班,为林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正确对待林业资源与林业经济之间的关系
在科学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中,林业资源应当是最根本的构成部分,同时也是林业经济得到长期发展的资源储备保障,一旦林业资源不足,将会使林业经济的发展陷入尴尬局面中。针对这一情况,应当展开积极的经营体制革新,正确的对待林业资源与林业经济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时需要认识到,脱离了资金的支持,单独的林业资源同样无法满足林业经济成熟发展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林业资源和林业经济两者才能达到和谐统一,共同发展进步的目标。
隆阳区为解决林业生态环境与林业经济发展相冲突的情况,将优化结构、提质增效作为发展重点,加快当地木本油料基地的建设速度,并申请争取低效林改造等项目,力求将木本油料产业打造成为带领山区人民致富的产业。同时,展开积极的农村能源建设,新建沼气池、改造旧沼气池、引进太阳能热水器和节能灶,以此来改善当地农民砍伐树木的情况,使林业资源和林业经济共同进步。
(四)引导林业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路线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当重视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打破传统粗放式生产经营模式的限制,防止对环境造成破坏和污染,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兼顾,最终引导林业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路线。在制定林业经济发展规划时,需要从长远出发,综合考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优化林业整体经营机构,引入高科技含量的专业技术,合理利用现有的林业资源。同时加大对于树苗的培养,使林业资源储备量不断增加,起到绿化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效果,进而为林业经济的长久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隆阳区在具体的工作中,为确保林业经济能够达到长期发展,坚持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加大退耕还林项目的监督管理力度,并申请新一批退耕还林工程,巩固绿化效果,同时组织石漠化综合治理、荒山造林等辅助项目。此外,隆阳区对辖区内森林火灾区的植被恢复工作限期开展,在当年必须清理完受灾林区,第二年造林验收结束,同时重视改善整体生态环境及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工作,确保生态平衡。
Y语
综上所述,林业经济已经成为国内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利于提升人们生活水平,同时符合当前人们对于绿色健康环境的需求。对此应当针对当前林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解决策略,主要集中在吸引投资、提升专业技术水平、林业经济和林业资源两者并重等,最终才能引导林业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林业经济发展在获取应有效益的同时,对绿色健康的环境保护工作起到一定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振立,张执慧.林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0(01).
[2]申雪梅.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林业,2015(06).
[3]欧阳瑞辉.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林业经济,2015(06).
[4]马鹏程,马伟,孙玲萍.林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园艺,20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