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儿科护理宣教

儿科护理宣教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2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儿科护理宣教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儿科护理宣教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065-02

一、理实一体化的导入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近几年来的一种创新教学模式,体现了学以致用、行为导向的教学特色。一体化教学试图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突破教育中传统的“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习”的教学模式。特别注重技能训练,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于一体,在学习中采取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培养[1]。这种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情感,培养了学生的交往、沟通、协作和联系实际的能力。要求学生按照学到的内容进行鼓励性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成功感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社会能力和综合素质。家庭产妇与婴儿的照护这门课程是我院我科室开展的全校性的公选课程。公选课是能够让全校大学生发展兴趣、培养爱好、张扬自我个性、完善知识结构、扩大知识面的课程[2]。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如果只注重理论知识传导,医学相关专业的选课学生会觉得授课内容单调乏味,而其他专业的学生因为无医学背景,听课内容较多,会丧失兴趣和注意力。针对这种情况,导入理实一体化教学,精选操作性强的、实用性高的知识,对学生边教边学,边学边做,推进公选课建设,保证学生真正从家庭产妇与婴儿的照护这门公选课上学到实用知识和操作本领,保证公选课的质量和鲜明特色。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

1.“理实一体化”教学能力一体化的同时教学模式一体化。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和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效率取决于吸引人的各种感官进行感知的程度[3]。在家庭产妇与婴儿的照护课程中,我们强调的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比如在妇产科部分的知识中关于女性怀孕过程、分娩机制、产褥后护理等的教学中,学生起初对这些知识是好奇的,但如果单靠讲解理论,会让学生感觉空洞枯燥,所以我们为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具有表现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实地去考察我们的妇产实训室,让学生在标本、实物、模型等的具体形象的感性认识中去感受女性生殖系统,及其怀孕后的生殖系统的变化,以及通过他们操作了解生产分娩的整个过程,最后到产褥后的护理,通过学生亲自观察体验,刺激感官,调动学习积极性,开拓视野,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对理论知识认识的了解,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学过程。从这个方面说明,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关键之一是具有完善的硬件设备和教学环境,实施一体化的课堂教学。

2.理论贯穿实践。实践是家庭产妇与婴儿的照护这门公选课程的必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巩固基本知识、训练基本技能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实践作为一种技能训练,它对学生要求较高,很多必须通过学生亲自操作才能真正掌握。理论贯穿实践,我们通过角色扮演、案例学习方法、采用模具实验等方法来进行。在儿科部分知识中,如婴儿换尿布、婴儿沐浴、婴儿抚触、婴儿被动操等教学,最好就采用这种边讲边练的方法,先讲述理论部分,接着就是学生演练部分。实际性的操作过程让学生亲自体会,通过学生自己学习的行动,独立思考,有所创新,真正实现学中有做,做中有学,这个过程让学生非常感兴趣,因为在实践中,他们能给模具孩子换尿布了,能洗澡了,能抚触了,会给婴儿做被动操了,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同时,一些不能进行操作的实践,我们便通过大量的音像、影像纪录片、医技多媒体动画来突破教学的难点和重点。通过这种实际操作或者多媒体动画的感官刺激的主动性的体验式学习,以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情感、价值、态度的内心认同,而不至于停留在简单的听课的阶段。让学生通过这种上课的自我意识,自我约束和管理,并且做出自我评价,自己有没有参加到实践的过程,有没有通过音响记录片真正学到实用性的知识来促进学生的自律性。

3.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大都采用填鸭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从头讲到尾,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下的学生主动探索性较差,学习不积极。在我们理实一体化的教学中,我们改变教学观,通过学生主动行动获取知识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以学生为中心,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教学理念,与国外的教学理念接轨。老师在其不多的授课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启发和鼓励学生,还要从学生以上的感性认识及实践行动中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说,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是我们教学的主要形式。最后通过问卷调查知晓他们想知道的问题,帮助他们想办法去解决他们的问题,保持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以及提高学习效果。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进来了,通常50分钟的上课时间里,教师讲课仅仅占到30%左右的时间,剩下的时间,全部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某项任务。教学过程完全围绕学生来展开。

当然,家庭产妇与婴儿的照护这门公选课在我校作为一门校内公选课程,仅仅开设两年,还不是很成熟。但从选课的人数急剧增加可以看出,我们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是让学生肯定的。优点在于内容丰富、浅显易懂、操作性和实用性强、视点独特、教学方法多样。但目前毕竟理实一体化教学开设时间较短,教学经验积累不丰富,不同的教学项目实施效果和可实施性不同。因此,探索、总结、完善和发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把行动作为导向,边学边做作为研究重点,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并借鉴和推广到其他专业课程上去,是教师的当务之急[4]。

参考文献:

[1]丁辉.理实一体化在西餐教学中的探讨[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3,27(1):88-91.

[2]黄睿,王延宗.提高公选课质量,构建和谐校园[J].科技信息,2007,(30):541.

[3]陶丽云,李晓芳.《护理基本技术》理论与实训一体化教学改革与研究[J].当代护士,2005,(6):87-89.

篇2

患者是医院服务质量的重要评价者之一,患者的满意程度是反映医院服务质量的一个关键指标[1]。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认真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得到患者及家属的认可,不断提高满意度。本着为患儿提供优质服务的理念,我科从2012年10月起,设立儿科"康乃馨"护士岗,明显提高了患儿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2012年1月~12月的120例住院患儿,2012年1月~9月患儿74例为A组,2012年10~12月患儿46例为B组。男72例,女48例,年龄3~68个月,平均(11.2±2.6)个月。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无明显差异性,全部患儿均按进行了健康教育。

1.2方法 A组患儿自入院至出院均采取传统的口头宣教。B组患儿自入院至出院则由儿科“康乃馨”护士,采取口头宣教及同种疾病集中课堂宣教,出院后进行电话回访等。具体方法及内容如下。

1.2.1“康乃馨”护士岗的基本要求 2012年10月至今,我科现有床位50张,设“康乃馨”护士1名,实行白班制,不参与日常临床护理工作,全面掌握科室患者动态,解决患者的需求,负责全病区的患儿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工作,每日在晨交班时汇报工作情况,特别是重点及特殊患儿的动态及科室存在的问题。要求“康乃馨”护士拥有高度的工作热情,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扎实的儿科临床护理知识及经验,有协助精神,儿科工作10年以上,大专以上学历,职称为主管护师。

1.2.2“康乃馨”护士的工作实施

1.2.2.1工作内容 每日认真参加晨交班,重点听取夜间病区动态,注意重点关注人群;床旁交接时,与管床护士细致接班,听取家属意见,耐心解决问题,口头宣教患儿疾病知识。负责白班新入、转入患者的安置及入科宣教;对出院患者做好送行及出院指导等;重点人群:如重危疑难患儿、特殊检查、特殊用药者要进行反复宣教。每日下班前主动巡视病房,了解患者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再次针对重点人群做好健康教育工作,认真作好记录。遇到科室抢救危重患儿及他人护理技术有困难时,应积极协助完成。

1.2.2.2工作形式

1.2.2.2.1口头宣教 每天对新入、转入患者做好入科宣教,对出院患者做好出院指导及出院健康宣教手册等。重点人群做好多次宣教。

1.2.2.2.2同种疾病集中课堂宣教 每月定期组织科室的同种疾病患儿及家属的集中宣教。利用书本知识,网上资料及临床经验,制定成PPT课件,如:过敏性紫癜的饮食指导、川崎病的皮肤护理、秋季腹泻的饮食指导等。课后耐心解释家属疑问,听取家属之间的讨论,作好记录。疑难问题应咨询医生后再予以答复。

1.2.2.2.3协助制定及发放新的健康教育处方集宣传资料 按病种编写针对性强,通俗易懂的专科健康教育手册及儿科医学小知识的宣传展板。如:小儿气道异物的急救,高热惊厥的家庭急救,留置针的看护技巧等。手册做到人人到手,宣传展板内容可根据季节,及时更新内容。

1.2.2.2.4出院患儿电话回访 对出院后1 w以后的患儿进行电话回访,了解患儿出院后的情况,解决家属在育儿过程中的困难,征求家属对住院期间的意见及建议。对于疑难转院患儿,关心患儿病情,同时学习上级医院的诊疗护理技术,以便进一步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1.2.2.2.5建立特殊病种QQ交流群,群内成员由主任及科室医护人员及患病小儿的家长组成,定期查看聊天记录了解情况,满足患儿需要。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P

2 结果

设立儿科“康乃馨”护士后,就护理部每月满意度调查表,共10个条目,每个条目份4个选项:满意10分,较满意7分,一般5分,不满意0分,满分100分。调查时说明填写要求后,由患儿及家属逐一填写,调查时患儿及家属配合,统计每月满意度得分,然后与2012年以来的每月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经t检验,P

3 讨论

健康教育、健康指导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医院为满足患者健康需求赋予护士的重要职能[2]。设立儿科“康乃馨”护士,大大减少了其他护士用于解释、咨询的时间,帮助患者及家属更快适应医院环境,减少恐惧,利于疾病康复。工作成果得到患者的一致肯定。是提高儿科患者满意度的有力保障。设立儿科"康乃馨"护士具有以下优点:

3.1提高患儿及家属对健康教育的知晓程度 儿科护理工作繁杂、任务重、家属要求高,护士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静脉输液及基础护理上,致使健康教育时间减少[3]。“康乃馨”护士从入院时的简短的入院宣教,即可评估患儿及家属对入院宣教的掌握程度,制定合适的健康教育计划。避免了以前的盲目灌输教育,致使家属对教育内容接受能力差,容易忘记内容等[4]。设立儿科“康乃馨”护士后有计划的反复、强化宣教,让家属能复述教育的内容,提高了家属照顾患儿的信心。

3.2大大消除了家属的疑虑和不满,保证了科室的护理安全 “康乃馨”护士经常在病区巡视,能及时发现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时汇报医生给予相应处理。与家属交流,建立了亲密融洽的关系。家属把心中的想法及对科室的建议向其反映,通过及时向领导反馈,把家属提出的问题及早解决。

3.3提高儿科年轻护士的综合能力 各大医院普遍儿科护士都呈年轻化,临床经验少,心理素质较差,对儿科专科知识掌握不足,在进行健康教育时,自己没有底气,过于形式,达不到效果。遇到技术难题,不能理性面对。“康乃馨”护士临床经验丰富,护理技能娴熟,能良好的运用沟通技巧,有计划的健康教育更能赢得家属的肯定。“康乃馨”护士在患儿家属沟通宣教的同时,年轻护士可以旁听,做好记录。处理技术难题,可以及时纠正年轻护士的不足,并传授有关经验及技巧,不断提高年轻护士的综合能力。

3.4大大提高了医院及科室的社会效应 当今各个行业都与网络密不可分,护理工作与网络有机结合,这样不仅方便了医生对患儿病情的动态了解,还促进了患儿家长之间的交流,增强了患儿及家长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护理工作模式从单一的的疾病护理逐步转向为多元化的健康服务,不断扩大了医院及科室的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王敏怡,黄淇敏.医疗服务中顾客满意度的概念与评估.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1):46-48.

篇3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护理学的发展,护理的功能已从单纯的护理转向护理、预防、康复和保健等综合性护理。护士的职能在扩大,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院近年来,使用科学的护理程序,在儿科门诊开展有效的护理健康教育,使患儿及家属在就诊及治疗、护理过程中掌握相关疾病的防治知识,改变不良的卫生习惯,提高了自我保健意识。在实施过程中,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改善了服务态度,从而提高了儿科门诊护理服务质量,使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从原来的85%提高到95%。

1 儿科门诊健康教育的程序

1.1 收集患儿及其生活资料 由于儿科门诊量大,患儿起病急、变化快,家属就诊心切。儿科门诊分诊护士应在患儿候诊过程中,首先给予监测生命体征,并了解其就诊原因、心理问题、生活习惯等。在患儿及其家属的焦虑心情缓解后可针对性进行有关疾病的饮食、营养、治疗的宣教。

1.2 确定目标,制定健康教育计划 我院在发放问卷表调查患儿其家属对健康的需求中发现,家属对药物知识的了解、用药的指导、疾病知识的指导、家庭自我防护的指导的需求是重点。我院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患儿及其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减轻心理负担,配合治疗,改变不良卫生习惯,提高保健意识。我院制订了儿科各系统常见疾病的介绍、治疗、用药、护理、预防等,编订成健康教育手册,图文并茂,以便取阅。并每月定期召开患儿及其家属工休座谈会,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每月根据季节性出板报,介绍常见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1.3 健康教育的实施

1.3.1 对护士的要求 由于小儿发病急、变化快,受环境影响大,所涉及科室多,需反复排队等,患儿及其家属易产生心理波动。要求护士要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还要有熟练的操作技术水平,特别是静脉穿刺技术。护士要热情接待患儿及其家属,用温和的态度、亲切的语调与患儿及其家属沟通,增加其对我们工作的信任。护士长可根据患儿就诊时间、门诊量适当调整护士上班时间,以保证健康教育的实施。

1.3.2 加强护士的培训 组织护士学习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掌握一定的健康教育技巧。了解患儿及其家属所需,在各个环节中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由于儿科门诊对象特殊,要求也高,我院对儿科门诊护士进行了相关内容的培训,包括操作技术培训考核、与患儿的沟通、不同年龄段不同的健康教育技巧、对家属的指导等。例如:2岁以下的患儿可以利用声、光、色来分散其注意力,减轻恐惧心理;学龄儿童可通过讲道理、正面鼓励其克服恐惧心理,使其主动配合治疗护理[1];对其家属则注重疾病的相关知识宣教、对静脉穿刺部位的保护、对患儿的喂养及护理、复诊的注意事项等。

1.3.3 健康教育的内容 包括就诊须知、各种疾病的病因、治疗与护理、饮食卫生、预防保健、药物的使用知识、家庭自我保健、复诊时间等,从而使患儿及其家属认识到儿童特有的生理现象,理解各项检查、治疗护理的重要性,指导其正确地面对疾病,掌握日常生活护理要点。

1.3.4 健康教育的方法 (1)口头宣教: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健康教育方法。护士应理解患儿及其家属的感受、期望,满足患儿及其家属的需求,针对不同个性,及时、恰到好处地提供宣教。在健康教育的实施中要注意掌握治疗性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达到宣教的预期目标。(2)发放宣传材料:将健康教育内容制订成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健康教育手册、宣传卡片,交给患儿及其家属阅读。护士仍然要给予必要的解释,以保证患儿及其家属能正确地理解健康教育的内容。(3)出板报、播放电视录像:可根据季节性宣传带有共性的健康教育内容。(4)开展患儿家属工休座谈会,举办学习班:制订相关疾病健康教育学习计划,开展患儿家属工休座谈会,认真讲解,还可以请有经验的家属做相关操作的示范,家属们互相交流、讨论、提问,从而达到更好的指导效果。(5) 开展咨询热线电话:解答各种有关疑问,指导有关健康知识及相关应对措施,使其能针对性地了解有关疾病知识,解除顾虑,改变不良卫生习惯,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1.4 健康教育的评价 我院护理部制定了儿科门诊健康教育评价标准及评分表,要求门诊护士长定期抽查,评价患儿及其家属是否接受与掌握健康教育的内容,从而强调护士要更注重健康教育实施后的效果。护理部定期进行护理质量、护士服务质量满意度的调查,及时得到患儿及其家属的反馈意见,改进护理工作,提高健康教育的水平,更进一步地提高儿科门诊护理服务质量。

2 讨论

2.1 开展儿科门诊健康教育,满足了患儿个性化需求,提高了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 在实施儿科门诊健康教育中发现,护士在宣教过程中,处处以患儿为中心,随时为患儿及其家属提供周到的服务,及时了解患儿及其家属所需,使其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提高了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患儿及其家属也逐渐主动参与配合治疗护理,建立了理想的共同参与型护患关系。

2.2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健康教育的实施与实施后的效果,已使护士们深刻地认识到进行健康教育是为了满足患者的需要。强化了护理人员实施健康教育的信念,加强了护士的责任感与工作积极性,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

2.3 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由于护士大多数是中专毕业,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是以往护理教学涉及较少的领域,大多数临床护士未受过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学习。随着人们的健康观念改变后,人们对疾病知识的需求以及对护士的要求越来越高,护理人员也迫切需要加强疾病相关知识的学习。实施健康教育,促使护士主动学习疾病相关知识,学习沟通技巧,使护士的人文知识和社会知识不断增加,提高了护士的综合素质。

篇4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667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411-02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选择2012年5月――2012年8月在本科住院的780例患儿及其家属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780份,其中患儿为男性410例,女性370例。

12调查内容包括①患儿住院期间对所患疾病、疾病用药、药物副作用、各种检查及饮食、活动的了解及掌握情况。②护士教育的内容是否是您所需要及感兴趣的?③护士是否主动为您解答?④通过教育,您是否学到一些自我护理保健知识。⑤护士的讲解是否通俗易懂,让人记忆深刻?

13方法选择不同形式、不同教育时机对患儿进行健康教育

131健康教育一日宣教内容的制定本科根据儿科疾病的护理常规、治疗、检查、预后,健康教育按标准化,预计住院天数设计为表格,见表1。即患者入院后由责任护士为患儿及家属做宣教,健康教育要贯穿患者住院的全过程,要连续的、有目的、有针对性,直至患儿出院。

132健康教育一日宣教的实施由病房责任护士按照表格制定经行,从患者入院到出院,每日和病人经行宣教。入院时由护士为患儿做入院宣教,包括住院环境、病房设施、病友介绍、陪护制度等,住院后责任护士要对患儿及家属经行各种特殊检查及治疗、用药宣教。由于儿科陪护人员不固定的特点,我们做健康宣教时可以反复进行,爸爸妈妈在时讲解,爷爷奶奶在时再经行宣教,保证陪护的所有人员都能掌握疾病及用药的相关知识。选择合适的时机,合理安排时间,如做晨护时,摸摸、抱抱或逗逗患儿,询问患儿夜间体温、睡眠、咳嗽、饮食情况,对家属的询问给予满意的解答;静脉输液或换液体时,向患儿及家属讲解药物及副作用。进行健康教育时尽量选择患儿安静状态下及疾病缓解期,此时陪护心情比较平静,适应的环境可以达到良好的宣教效果。责任护士要及时了解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要贯穿整个住院期间。责任护士轮休期间,由责任组长负责,护士长不定期做检查。每次进行健康教育前,评估患者的病情及对上一次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情况。

2结果

实施健康教育一日宣教单后,病人满意度由90提高到100,健康教育覆盖率由93提高到100,基础护理合格率由90提高到100,见表2。

3讨论

31减少了护患纠纷的发生,提高了病人家属的满意度责任护士对所管病人实行入院到出院的全程护理,融洽了护患关系。病人满意度明显提高,落实了“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

32强化了护士的主动服务意识,护理人员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有计划、有系统、分层次地进行健康教育,保证了健康教育的连续性、完整性,提高了健康教育的效果。

33提高了自身素质为了达到预期目标,护士必须不断充电,促使自己不断学习,以满足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不同病情患者的需要,护士的工作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主动服务患者,视患儿为亲人,打消了家长的焦虑,得到信任,深受患者及家属好评。护士自身价值得到了体现,自身素质也得到提高,于是对护理工作投入更多的热情,形成良性循环。

4小结

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来传授健康知识,住院病人健康教育一日宣教的实行,即提高了护士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也使患者减轻了恐惧与不安、焦虑,得到了患者的好评,达到了高质量、高标准的护理要求,可增加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篇5

了解了儿科护理工作的基本情况后,我开始投身实习工作中。在临床老师孜孜不倦的教导下,我不断汲取和探索专业知识,也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也许这些心得体会只是浩瀚大海中的水珠一滴;无垠沙漠中的沙砾一颗,但对我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财富,就好像在广阔的沙滩上,一阵浪打来,留下无数闪闪发光的贝壳,点点滴滴都值得我去珍藏和回忆。也许这些收获相对而言是微小的,但我相信,成功是积累在每一个小小的进步之上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经过一个月的儿科实习,我又成长了许多,渐渐摆脱了学校的那份稚气,走向成熟。在“阵地”上,我学会的不止是一个护士最基本的技术,疾病的护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与病人家属沟通。儿科的护理对象是小孩,对于每个父母来说,最珍贵的莫过于子女了,家属以及医护人员都是本着为小孩着想的理念。除了要有精湛的输液技术,将病人的痛苦减至最轻之外,还要向病人家属做宣教,方面涉及很广,比如:饮食教育,环境,衣着,心理护理等。向家属宣教完之后,他们对我表示非常感谢,我自己心里也觉得特别欣慰,劳动成果得到赏识。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儿科护士,光有技术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充分体现出“护士”这一角色的价值,而不是像机器一样工作,更多的是要充当健康教育者和病儿知心者。我在儿科就深有体会,比如科室里比较多的血液系统疾病和肿瘤,首选化疗治疗。除了一些常规的操作外,我们还应该做好对症护理。感冒的症状是发热、咳嗽、甚至全身症状,那么我们应该做到对症护理,注意室内环境,饮食清淡,休息等一系列的宣教。如痰液较多,还应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给于吸痰和拍背,雾化吸入等。同时要多与家属沟通,向其介绍有关知识,如病因,主要表现等。教会家长正确拍背协助排痰的方法,指导家长正确用药,出院时做好健康指导,如合理喂养,加强体格锻炼等。在平时的实习工作中,我也经常看到带教老师向家长做宣教,这就需要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是护理工作比较高的境界,只有转述给病人家属,才说明自己真正了解书本知识,并能融会贯通,对医患双方都是有利的。两周的历练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对护士这一角色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护士不光是护理活动的执行者,还是健康捍卫者和宣教者。我们应该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交际能力,将自身所学灵活应用到工作中去,同时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我们用双手给病人送去温暖,每一个操作都赋予病人康复的希望,让他们看到黎明的曙光。也许我们只是送去了微不足道的关怀,但这些积累起来,就是帮助病人度过难关的诺亚方舟。

作为一名实习护士,我所能做到的也许是微不足道,但我正确认识了“护士”这一角色,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在往后的工作中将能力发挥到淋漓尽致,力求更好。

实习是我踏出临床工作的第一步,等待着我的是重重坎坷和艰辛,我不会退缩,而是勇敢地面对挑战!“工作”这座大山等待我无畏地攀爬!

篇6

了解了儿科护理工作的基本情况后,我开始投身实习工作中。在临床老师孜孜不倦的教导下,我不断汲取和探索专业知识,也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也许这些心得体会只是浩瀚大海中的水珠一滴;无垠沙漠中的沙砾一颗,但对我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财富,就好像在广阔的沙滩上,一阵浪打来,留下无数闪闪发光的贝壳,点点滴滴都值得我去珍藏和回忆。也许这些收获相对而言是微小的,但我相信,成功是积累在每一个小小的进步之上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经过一个月的儿科实习,我又成长了许多,渐渐摆脱了学校的那份稚气,走向成熟。在“阵地”上,我学会的不止是一个护士最基本的技术,疾病的护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与病人家属沟通。儿科的护理对象是小孩,对于每个父母来说,最珍贵的莫过于子女了,家属以及医护人员都是本着为小孩着想的理念。除了要有精湛的输液技术,将病人的痛苦减至最轻之外,还要向病人家属做宣教,方面涉及很广,比如:饮食教育,环境,衣着,心理护理等。向家属宣教完之后,他们对我表示非常感谢,我自己心里也觉得特别欣慰,劳动成果得到赏识。

篇7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318-02

儿科门诊静脉输液是最常见的护理工作之一,也是患儿治疗的重要手段。儿科门诊存在输液多、工作量大、护理人员不足、疲于应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护理质量,护士在输液结束时拔针也存在较大纠纷隐患,因此,在儿科门诊输液管理中,如护士的治疗操作不规范或缺乏对护患纠纷的认识,缺乏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良好的沟通技能,会引起各种矛盾和纠纷,严重威胁到输液安全和护士的人身安全。近年来在儿科门诊静脉输液结束时因拔针引发的纠纷呈增长趋势,本文回顾性的分析我科2010年4月-2011年4月发生的40例因拔针而引发的护理纠纷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资料来源于输液室及医院相关科室的纠纷接待处理记录,至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我科共处理有关拔针引起的投诉事件共计40例。

2 结果

拔针时引起护理纠纷的原因:服务态度差6例,沟通不良8例,操作疏忽12例,健康宣教不到位12例,其他原因2例。

3 原因分析

3.1 护理人员方面

3.1.1 人员结构: 主要涉及16名护士,其中主管护师4名,护师3名,护士9名。护理纠纷发生与原因请见表1,表2。

3.1.2低年资护士比例大幅增加,年轻护士的护理经验不足是导致护理纠纷的一大原因,从表一,可以看出在拔针时引发的护理纠纷有70%来自于工作5年内的护士,其次由于年轻护士有一大部分为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个性独立,服务意识不够,认为我们都是平等的为什么一定要迁就病人。没有意识到,“以病人为中心”是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所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从表二可以看出拔针时引发的护理纠纷有70%来自于80后的护士。

表1 不同工作年限护士发生护理纠纷的原因

工作年限服务态度差沟通不良操作疏忽健康宣教其他原因 例数百分比例数百分比例数百分比例数百分比例数百分比 1-3年37.5%615%615%615%1 2.5% 3-5年12.5%25%37.5%25% 5-10年12.5%12.5%25%1 2.5% 10年以上12.5%25%210%

表2 不同年龄护士发生护理纠纷的原因

年龄服务态度差沟通不良操作疏忽健康宣教其他原因 例数百分比例数百分比例数百分比例数百分比例数百分比

20-31岁410%8 20%820%7 17.5%1 2.5% 31-40岁12.5%25%25%1 2.5% 大于40岁12.5%25%37.5%

3.1.3 语言失度和护患沟通的缺乏[1], 儿科输液室环境嘈杂,工作量大,护士容易情绪急躁,有时护士只注重护理操作,而忽略了给患儿必要的和鼓励[2],未顾及到患儿家长情绪与心理,使他们产生不满。有时候在拔针后由于未与家长交接好,导致棉球脱落针眼处出血时,护士也不考虑家长心疼孩子的心情,只是一味指责家长为什么没有按压住穿刺点,本组40例纠纷中就有6例是因为棉球按压不到位而护士未及时做好解释工作导致的,4例因为拔针时胶布带下较多头发,家长不满但护士却说那是正常的,家长认为护士对孩子冷漠无情,没有爱心,引起纠纷。

3.1.4 护士换位思考不够:儿科输液病人护患关系的建立,类似与急诊护患关系的特点即建立的时间短,要求高,矛盾多[3]。家长心疼孩子,往往希望得到及时的治疗,不愿意等待,而输液室护士由于常年对待各种疾病的输液病人,对病人的基本病情已经习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常常会激发矛盾的发生。本组中就有6例因为护士拔针时服务意识薄弱,遇到不理解的家长时,与家长起争执从而引起纠纷。

3.1.5 护士缺乏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未严格按照护理程序执行操作,护士认为拔针是最简单的护理工作,忽略了拔针时的各项护理技巧,从而导致了因操作不当而造成对病人的伤害而引发投诉。本组有8例是因为护士操作不当造成患儿皮肤划伤等原因而引起纠纷。

2.1.6 健康宣教不到位:护士工作量大,在为病人拔针后没有多余的时间为家长做健康宣教。没有告知家长相应的医学知识。本组中有6例是因为输液结束拔针时,由于患儿的不合作或护士未向家长交待按压针眼的注意事项,导致棉球掉落,针眼处出血,家长认为该护士拔针方法错误,而引发纠纷,其中有3例对护士进行暴力侵袭,被保安及时阻止。

3.2 社会因素

3.2.1 由于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病人法律意识的不断加强,护患关系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家长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导致儿科门诊静脉输液的冲突越来越多,原因越来越复杂和细化,家长的要求不止局限在医生看病,护士打针上,而是有了更深层次的需求,而我们在护理工作中,若没有及时改变护理工作模式,就不能适应病人日益更新的各项需求,导致护理纠纷的发生。

3.2.2 由于媒体宣传对医学科学存在误导,人们对医学从传统的“感恩”和“宽容”转变成如今的“提防”和“埋怨”,[4]使得一些家长对医疗机构,心存偏见,当治疗效果未达到他们的预期效果时,就会借故将脾气发泄在护士身上。而输液室是儿科门诊的最后一站,儿科输液环境嘈杂,输液等候时间长,加上就诊的其他环节可能遇到过不愉快,有些家长认为小护士可以欺负[5],所以在输液结束时遇到不愉快时,就将情绪发泄到护士身上。

4 对策

4.1 按需合理分配人力资源:高峰时段按需排版,由于输液室巡回护士工作量大,护士往往是因为忙碌而忽视了与家长良好有效的沟通,同时忽略了对患儿和家长的健康宣教,针对平时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因进行讨论,分析并提出整改措施,改善服务流程,应在人员许可的情况下,尽量多安排护士从事巡回工作,并根据输液室高峰等特点弹性排班,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在输液高峰期安排2-3名巡回护士,同时开放多个静脉注射台,已减轻患儿排队时间,缩短就诊流程,提高患儿与家长的满意度,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

4.2 规范拔针流程:通过由护士提供建议的方式,发挥集体的力量,群策群力,选取符合临床的实际操作的流程,在科室学习中开展模拟拔针训练,使用最科学的拔针方法。规定在拔针时必需使用规范化的标准语言,提出输液室十大爱心用语及10大禁忌用语。让护士在护理过程中,有流程可循,护士长在发生纠纷后有据可循,可以由此判断护士有否违反流程执行操作。建立投诉纠纷追溯机制。

4.3 改进敷贴材料,努力提供便利的医疗用品:针对发生的纠纷事件,分析硬件原因中有较大一部分是因为原有胶带遇汗容易脱开,且胶带容易过敏,导致静脉的反复穿刺。家长心中已有不愉快,所以后来比较容易发生矛盾,还有一部分是因为原有的胶带在去除时对头发的粘性较高,往往在去除胶布时会带下患儿较多的头发,患儿疼痛而剧烈哭吵,家长认为护士没有爱心,暴力拔针。针对此2项原因,在用对比实验使用2种胶带后,选用了不粘头发的3M无纺布透气宽胶带,同时降低了头皮静脉的复穿率,且暂无皮肤过敏事件发生。有效降低了因为此类原因引起的投诉。

4.4 加强服务意识,提高护患沟通技巧,同时依法施护:孩子生病家长一定是焦急万分,要充分理解家长为人父母的心情,对于部分家长的迁怒与埋怨,护士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要用宽容与博爱的心去看待身边的所有事情。并不断加强年轻护士的服务意识和工作责任心,投诉率与考核挂钩。科室内部实行传统传、帮、带老模式和沟通技巧的系统化培训新模式相结合,同时积极对投诉案例开展全科讨论与改进,实行每位护士均能身临投诉案件中,发挥集体的智慧,提出整改。科室定期学习法律知识,使护理人员增强法律意识,并对部分纠纷以法律的观点进行大家点评与分析,做到理论结合实践,使一切护理活动都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4.5 对不满情绪家长的及时评估与干预:对护士进行心理疏导方面的课程学习,遇到输液过程中患儿遇到突况,护士要及时对该病人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本组在新拔针流程制定后,发生一例家长看管好动患儿不力,导致患儿反复静脉穿刺,家长已经到达愤怒与自责的边缘,表露出强烈的不满与愤恨并已经开始有怨言,拔针护士评估后及时做出相应的干预措施,耐心讲解安慰宣教后针对病人特别好动的特点,建议其进行静脉留置。在取得家长同意后,与静脉留置班做好交班,成功留置,病人安全的输完了余下的3袋液体并于第二,第三天安全的输完了全部液体。3天输液结束后病人很开心的感谢了该名护士,对其进行了表扬。

4.6 加强健康宣教:儿科门诊输液室的健康教育应采用家长教育为主,患儿教育为辅的方法[6],注射时护士将健康宣教单发给病人,并做好口头的健康宣教,已及静脉输液的相关注意事项,拔针时护士要与家长做到手手交接与口头交待。告知家长拔后按压的部位,方法,力度与时间,确保穿刺点血止后才能离开输液室。在输液大厅安装电视机,将健康教育处方用多媒体的形式滚动播出,并穿插孩子爱看的动画片和音乐,做到寓教于乐。

5 小结

在儿科门诊输液的安全管理中,我深刻的体会到,现代医学和社会模式的不断转变,作为一名管理者,要充分考虑社会因素给护理队伍带来冲击,良性的积极运用,不良的用积极的手段去转变它,为我所用。儿科输液的安全不仅仅停留在护理操作,法制教育和遵章守纪上,更多的是,如何不断的从生理与心理上去满足患儿与家长的各项需求,及时评估并提供心理干预,让患者觉得输液就诊过程中也是一种持续就诊被服务过程。同时加强护士的自身修养,提高操作技能,改善服务意识和沟通技巧,让护士在严谨、和谐、向上的气氛中成长。只有做好这两者间的平衡,才能有效的让输液护理工作安全,有效,高效的完成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吴萍.护患沟通障碍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研究,2004,18(5):932

[2] 郑亚华.输液室护士受暴力行为侵袭的原因及对策[J].护理与康复杂志,2005,4(3):229

[3] 席淑华.协调急诊护患美系的重要性护士进修杂志,1997,12(5):176

篇8

安全管理是指为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有效控制[1]。安全管理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必备条件,是减少质量缺陷,提高护理水平的关键环节,是控制或消除不安全因素,避免发生医疗纠纷和事故的客观需要[2]。随着人们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对护理工作的期望值也在不断增加。儿科住院患儿因其特殊年龄,特殊疾病,特殊性格,认知欠缺等因素成为其住院期间的不安全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儿科护理人员有责任有义务对患儿实行科学的护理和人性化的服务及安全管理,以保证患儿住院期间的人身安全。

1 影响住院患儿安全的危险因素

1.1跌倒 跌倒是指患者身体的任何部位(不包括双脚)意外"触及地面"[3]。儿科住院患儿因其特殊年龄走路不稳、善于奔跑或地面水渍、尿渍未及时拖干以及床尾摇把未及时收拢等都易导致患儿跌倒。

1.2坠床 患儿因其年龄特点睡觉时易动、爱翻身;儿科病区走廊普遍加床较多,加床相对较窄无护栏易导致患儿坠床,病房内床位护栏相对较低,患儿调皮翻越护栏等易导致坠床。

1.3走失、丢失 患儿因其认知能力相对较差、环境陌生、家长照顾不周、患儿易出现走失,病区走廊加床较多,家长照顾患儿较辛苦,晚间熟睡后易出现患儿丢失现象。

2 防范措施

跌倒,坠床,走、丢失在儿科住院患儿中是较为常见的情况。防范患儿跌倒,坠床,走、丢失的发生是很重要的一项护理工作,首先制定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及时找出不安全因素,制定防范措施,加强薄弱环节的管理,强化护士管理意识提高安全工作的预见性和预防性。其次医护人员必须向患儿及家长进行安全宣教,使患儿和家长掌握安全防范措施,共同排除安全隐患。

2.1跌倒的预防

2.1.1 加强宣教,关爱患儿 护理人员加强对年龄稍大的患儿及家长宣教,住院期间避免奔跑,避免与小病友嬉戏打闹,对年龄偏小的患儿加强看护。指导患儿勿穿拖鞋行走。

2.1.2创造安全环境 护理人员加强宣教与巡视,及时干预床尾摇把归位。病区加床较多,床间距较窄,及时妥善放置输液架、陪护椅以及各种仪器的电线等以免绊倒患儿。加强卫生宣教,避免患儿随地大小便。制定保洁员工作流程,地面出现水渍,便渍及时清理干净。地面湿拖完未干之前,放置医院统一制作的黄色警示牌。病区过道地面粘贴卡通图案"|小心滑倒"地面贴,以提示患儿及家长走路小心以防滑倒。

2.2 坠床的防护 向患儿及家长进行预防坠床知识的宣教,指导防止坠床的方法。加床患儿睡在床中间或靠墙的一面。病房内带护栏病床随时按需要使用护栏,并告知使用护栏时请勿翻越,患儿及家长知晓后。宣教护士、患儿家属在防坠床宣教表签字,同时在患儿床头挂上醒目的防坠床标识以示提醒。

2.3 走失、丢失的防护 患儿认知度低,记忆力相对较差,处于陌生的环境当中,要求家长24h陪同,避免患儿走失;病区走廊加床较多,住院期间家长照顾患儿较辛苦,夜间睡眠较香,入睡前护士应告知家长晚间患儿应与家长同一方向入睡,让患儿睡在内侧,晚间随手关闭病区大门,夜班护士加强巡视,避免患儿丢失。

2.4 制定住院患儿不良事件的应急预案 当患儿发生跌倒、坠床时,当班护士应立即至患儿身旁,通知医生,检查伤情,初步判断跌倒、坠床的原因,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尽可能将跌倒、坠床的危害降至最低限度。当患儿发生走、丢失时,当班护士应立即通知医生,主任,护士长,保安及院总值班,配合家长积极寻找。同时填写不良事件报告单,逐级上报,护理部每季度对不良事件进行汇总,组织护士长分析原因,制定下一步防范措施。

3 讨论

住院患者安全问题已引起全世界的高度重视,住院患者安全能否得到保证与医疗护理工作密切相关[4]。防范住院患者跌倒、坠床是评价医院医疗护理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5]。跌倒,坠床,走 、丢失是医院中较为常见的不安全因素,不仅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增加患者及家庭的痛苦和负担,更会成为医疗纠纷的隐患。因此预防儿科住院患儿的跌倒,坠床,走、丢失是护理工作中需要重视的一个环节。每一个护理人员需要用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评估患儿可能发生的危险因素,积极进行护理干预措施,同时加强对患儿及家长防范不安全因素的健康宣教,得到支持和配合。护患共同防范,以确保住院患儿的人身安全。

参考文献:

[1]史自强,马永祥,胡浩波,等.医院管理学[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238.

[2]陈玩粧,张小娟,张海容,等.老年性白内障住院患者的安全管理[J].中国护理管理,2006,6(1):35.

篇9

【关键词】 人性化 护理 儿科 应用

由于儿科病房的特殊,其管理难度相对比成人科室要难。为了使儿科病房管理能适应病情千差万别的患儿及家属不同的住院需求,为体现护理人员的自身价值,不断提升护理服务质量,自2004年始我科试行了人性化护理管理。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1 营造人性化管理的氛围

在院里的支持下,儿科地砖及病室的墙壁上都印有动物图案、认图识字表等,使病区气氛活泼、充满童趣[1]。护理人员身穿粉红色的服装,护士站对面就是具有特色的健康教育宣传栏和问候语及科室的联系电话,使病房的气氛变得自然活泼,一走进病房就感觉到病房的整洁舒适与温馨,病房内备有干净松软的被褥,温度适宜的中央空调,每个病室都装有电视机,病房设有六人间、三人间、二人间、单间,供不同经济状况的患儿选用,为患儿家长提供了方便舒适的就医环境,听着舒缓高雅的背景音乐,看到护理人员整洁的服装、温馨的笑容,均使人赏心悦目,倍感家庭的温馨、亲切、舒适,全面体现了人性化管理,消除了儿童住院的恐惧心理,营造了一个轻松、祥和的就医环境。

2 制定人本服务流程

科室全面开展了“六个一“温馨服务活动: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壶开水、一张一日清单、一张整洁的床铺、一张爱心联系卡。从患儿入院起各班护士对其层层负责。新入院患者除危重外一般在半小时内由分管护士及时完成入院宣教及治疗护理。根据不同年龄的患儿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护士长及时向患者做自我介绍并行双向承诺书签字。将亲情化服务贯穿于患儿住院的始终。科室要求每一位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健康宣教能力和与患者家属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3 护士整体素质建设

加强专科理论知识的学习,养成阅读药物说明书的好习惯,明确药理作用、用法、用量及毒副作用,对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做到心中有数;对专科护理知识,应带着问题反复学习,反复实践,不断从临床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从理论知识中获取临床经验,通过这种循环式的积累,提高护理专业技能。

4 严格遵守操作规范,进一步加强基本功训练

科室下大力度提高新护士的穿刺技能,科室利用模型对新护士进行头皮静脉穿刺培训,由老护士将多年积累的穿刺经验传授给新护士,帮助新护士提高穿刺水平。为减轻患儿痛苦,我科于2005年始开展了头皮留置针及温馨静脉输液,使患儿在不知痛苦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了静脉穿刺,减轻了患儿对静脉穿刺的恐惧感,深得患儿家属的好评。大大提高了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激发了护士的工作热情,提高了工作效率,受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5 及时进行健康宣教工作

护理人员在患儿入院后,要及时对患儿及家长进行必要的健康宣教,为患儿制定一套健康计划,通过精美的板报、宣传手册及定期召开座谈会和学习讲座的形式,来宣传防病治病、饮食要求、用药指导、体育锻炼等相关知识,消除了患儿家长心中的疑虑,同时尽量使患儿家长保持良好的情绪,以免影响患儿的治疗,对于即将出院的患儿也要跟踪健康宣教,以减少疾病的复发。还可以通过定期随访,了解患儿的需求及病情变化,必要时做出药物调整,使患儿在出院后仍能感受医院的优质服务。

6 转变服务理念

打破以往一人一个班的工作制度,不以岗定责,而是因人设岗,使其在自己合适的岗位上发挥责任效能。改变旧的排班方式,实行弹性排班和双岗制。通过人性化的管理,激发护士们的工作热情,使护理服务由被动变主动,缩短了护患距离,提升了护理服务质量,于2004、2005连续两年取得全员护理质量第一名的好成绩。

7 讨论

针对儿科的人性化服务,必须要求护理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一方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准确把握小儿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年龄、流行季节、主要临床表现和体征,以及母乳喂养等常识,能较满意地解答家长提出的疑问,增加家长对护士的信任,另一方面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工作热情,根据患儿的具体性格特点、饮食习惯、经济条件等来制定人性化的护理计划[2]。使患儿及家长得到优质、高效的服务,进而减少护患纠纷,提高儿科整体护理质量。

篇10

小儿与成人相比在许多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他们防御功能和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未臻完善,免疫力低下,对外界环境适应性差,易受环境气候影响而感染各种疾病[1],作为年轻的父母亲,他们对孩子的喂养,保健等知识了解也不是很多。特别对患病的孩子更不知如何护理,儿科病区开展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以来,在儿科护理方面发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作用,得到社会及家属的承认和好评。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小儿需要实施整体护理

小儿心理方面的原因:小儿入院后对他们所居住的新环境比较敏感,易产生好奇、恐惧和焦虑心情,特别是他们记忆具体,对所接触护士的表情,语气、行为很容易作为他们心目中“好”与“坏”的标准而记忆储存。

小儿生理方面的原因: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特殊照顾,患病后更需要良好的护理,对他们的饮食、睡眠、卫生、保健和疾病的预防,教育都是不能忽视的环节。

对责任护士的要求

儿科责任护士首先必须具备充实的专科基础知识,同时有精湛的技术操作能力及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能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工作,及时发现患儿病情变化的先兆症状[2],能为医生提供第一手临床资料,配合医生查房,及时发现护理问题,并冷静、准确的解决问题。

儿科责任护士还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度的责任感,较好的身体素质对儿科工作充满热情,她们8小时在岗,24小时负责,在24小时内完成对入院患儿的护理病历提出护理诊断,做好护理计划,并严格实施计划,做好治疗和基础护理工作。

选派责任护士:外出学习院内护士电视示教,外出学习是提高责任护士技术水平的有效途径,她们把学到新的护理技术业务带回医院,通过电视示教提高医院的护理水平,护理队伍得到同步发展,以提高总体护理素质。

整体护理在儿科病房的作用

整体护理的分工及职责:护士24小时负责,8小时在班,使护士有充足的时间去接触护理患儿,从他们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等方面入手,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减少住院患儿好奇恐惧和焦虑心情,如有的小儿拒绝打针吃药,看到护士就哭闹不止,要求回家,通过责任护士频繁接触,使他们熟悉环境,通过用儿童语气的对话和有意义的游戏活动[3],减少患儿不良情绪的发展并能主动与护士说话和玩耍,责任护士与小儿的密切接触还可随时观察危重患儿的精神状况,缺氧程度、保暖措施和居室的环境是否适宜等。

责任护士与患儿关系的作用:责任制护理开展后,患儿与护士比较容易亲近了,他们愿意让责任护士为其治疗(如打针,发药、输液、灌肠)等见到穿白大褂的护士就哭闹的现象明显减少,他们积极配合治疗,改善了情绪,保证了住院期间身心的健康。

责任护士的义务:根据小儿不同时期生长发育的需要,责任护士有义务对患儿及父母进行保健和疾病预防知识的宣教,使他们了解孩子不同时期生长发育的特点营养需求,教育方法,做好出院指导。如何对孩子进行适当的体格锻炼,健康检查,计划免疫和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宣教。

儿科整体护理的优点:从整体观念出发,使小儿从住院到恢复健康,责任护士在对疾病观察和护理过程中,掌握他们在生活、心理、饮食、营养、睡眠习惯上的不同点,能对患儿做出正确的指导和健康宣教,同时又使患儿父母对孩子有了一个充分的认识,对预防疾病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对儿科病房实施整体护理以来,体会到整体护理在儿科护理中具有长远意义和重要作用,合理的分工也影响着职工的工作积极性[4]。

参考文献

1 崔焱,主编.儿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篇11

关键词:

儿科护理安全影响因素对策儿科是一个以小儿身心发育、保健、疾病防治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综合性医学科室,凡是涉及到儿童健康与卫生的问题均属于儿科范畴[1]。鉴于儿科患者年龄普遍较小,缺乏良好的认知及自控能力,日常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面对的风险系数相较于其他科室而言更高,引发医患纠纷屡见不鲜,给患者及医院均带来严重不良影响。如何降低儿科护理安全隐患发生概率成为儿科临床关注的重要内容。本次研究围绕儿科护理安全影响因素及对策展开深入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2015年1月—2016年1月100例发生护理安全隐患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8例、女32例;年龄1.5岁~10岁,平均年龄(5.5±1.5)岁;疾病类型:呼吸系统疾病35例、消化系统疾病28例、神经系统疾病25例、内分泌疾病12例;病程3d~1.5个月,平均(25.5±1.5)d。纳入标准:①经临床诊断确诊为儿科疾病者。②无肝肾功能衰竭、心脑血管严重病变者。③临床依从性好者。排除标准:①特异性疾病者。②年龄>14周岁者。

1.2方法

采取回顾性分析法针对患儿临床资料展开深入分析,着重总结诱发护理安全隐患的风险因素,继而以此为依据提出对策。

2结果

儿科患儿护理安全影响因素以护理人员因素为主(80%),其次为患儿及家属因素(15%)、环境因素(5%)。见表1。

3讨论

3.1儿科护理安全影响因素

相较于其他科室,儿科无论患者还是疾病类型均存在着较为显著的特殊性,使得儿科护理工作面临着较高的风险系数;特别是近些年来家长对于儿童的溺爱程度不断提高,导致儿科临床护理纠纷屡屡发生,进一步加剧了当前本就紧张的医患对立形势。因此,针对儿科护理安全影响因素展开深入研究与分析,提高临床服务质量尤为重要。本次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100例发生护理安全隐患患儿的临床资料,发现儿科护理安全影响因素以护理人员因素为主(80%),其次为患儿及家属因素(15%)、环境因素(5%)。其具体内容如下:①护理人员因素。儿科护理人员作为与患儿直接接触的群体,其护理行为中的一举一动均会对临床服务质量带来直接影响。摆在儿科护理工作面前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包括护理人员责任意识不足(35%)、服务态度差(25%)、业务水平低(20%)三方面,护理人员责任意识不足将会导致其日常护理工作中缺乏足够的职业素质,各项细节护理不到位,使患儿出现滑倒、坠床、烫伤、窒息等安全隐患的概率大幅提高[2];服务态度差则将会造成护理人员在面对患儿哭闹时缺乏足够的耐心,往往以粗暴行为对待,使得患者对护理人员充满了恐惧心理,影响其今后身心发展;业务水平低则表现为面对日常护理工作中突发意外情况,如:患儿窒息、食物中毒等的处理上手足无措,导致患儿错过最佳抢救时机,甚者出现死亡情形。因此,护理人员因素已经成为儿科护理安全隐患发生的主要诱发因素。②患儿及家属因素。由于患儿年龄普遍偏小,对于病情缺乏足够的认知,此时家长肩负起了护理人员与患儿之间沟通桥梁的重任。但是,由于儿科疾病类型多样、病情复杂,患儿家长对此往往缺乏足够的认知,不知道如何与护理人员展开沟通,致使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所存在的误会被进一步放大,最终引发医患纠纷或者是医疗事故。特别是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儿科护理工作面临的患儿及家属因素影响更为严重。③环境因素。受制于医疗机构规模的限制,儿科病房数量及病床无法满足日益高涨的患儿就诊需求,不同疾病类型的患儿被安排在一个病房内,在空气流动的传播下,多种致病菌以此为递质大面积扩散开来,使得医院感染发生概率大幅提升,对患儿治疗及护理工作开展带来不良影响。

3.2儿科护理安全影响因素的应对策略

针对上述影响因素,本次研究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以供儿科管理工作的改进借鉴参考。首先,强化护理人员管理。儿科管理者应坚决贯彻落实以患者为服务中心的工作理念,将儿科各项管理制度,如: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制度、医疗质量评价制度、医疗质量控制制度等严格落实到各项临床护理工作中;并定期开展职业技能再教育培训工作,将最新护理知识及技能传授给护理人员,在约束规范护理人员日常护理行为的同时确保患儿能够享受到优质临床医疗服务[3]。此外,还应加强日常监督巡视工作,定期或不定期随机抽查儿科护理工作成果,对护理人员护理态度、行为做出科学评价,及时纠正其错误行为,以为改进护理工作提供帮助。针对屡屡违反规章制度规范要求的护理人员,应给予通报批评、待岗、留职等处理,以从主观上起到震慑作用[4]。其次,开展良好的健康宣教工作。护理人员应定期开展健康宣教工作,将儿科疾病类型、特点、危害性、具体的处理措施等内容传授给患儿家长,以促使其能够对儿科护理工作形成一个全面的认知,转变患儿家长存在的错误认知,继而积极配合各项护理工作开展;同时还需要患儿家长以更加主动的态度去学习、了解儿科工作的复杂性及艰巨性,换位思考,以给予儿科护理人员足够的尊重,使得二者之间沟通渠道更为畅通,共同为患儿疾病的治疗与护理做出努力。第三,营造放心舒适的就医环境。有条件的医院应开辟更多的就医通道、提供更多医疗资源给儿科,促使患儿能够随治随走,提高病房、病床的周转效率。如果不具备上述条件可在现有条件基础上强化消毒措施,每日定时对儿科病房空气进行消毒,以最大程度降低致病菌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同时,在儿科病床与病床之间应采用病床隔帘将其隔离,一方面能够降低不同疾病类型的患儿交叉感染的概率,另一方面相对封闭的空间能够给患儿从心理上带来安全感,积极配合护理工作开展。

4结语

综上所述,强化护理人员管理、开展良好的健康宣教工作、营造放心舒适的就医环境是降低儿科护理安全隐患发生的有效措施,应引起高度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王梅.儿科病区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J].中外医疗,2013,32(2):151-153.

[2]谭秀梅.浅谈护理安全管理在防范儿科护理纠纷中的作用[J].中外医疗,2008,27(36):113.

篇12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儿科护理;应用效果

静脉留置针又被称之为套管针,对患儿完成一次穿刺后能够多次使用。因为其可以长时间对患儿留置、针对患儿血管造成的刺激较小等系列优点,于医院儿科护理过程中获得广泛应用。因为患儿自身年龄较小,并且自身的依从性较差,对此需要对患儿多次实施穿刺,较易导致患儿表现出静脉损伤的现象[1]。为了探讨在实施儿科护理过程中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效果,本文主要将我院2014年02月至2016年02月收治的儿科住院患者150例作为此次实验研究对象,临床选择静脉留置针对75例观察组患儿加以干预,最终各方面满意度获得显著提高,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4年02月至2016年02月收治的儿科住院患者150例作为此次实验研究对象。根据对儿科住院患者实施不同的护理方法展开分组研究。观察组(75例):男45例,女30例;患儿的年龄范围为2~11岁,患儿的平均年龄为(4.7±1.3)岁;患儿的住院时间为3~8周,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为(4.2±1.3)周;对照组(75例):男46例,女29例;患儿的年龄范围为2~12岁,患儿的平均年龄为(4.9±1.5)岁;患儿的住院时间为3~9周,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为(4.5±1.6)周;观察两组儿科住院患者的基础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对于两组儿科住院患者,首先均对其实施常规护理。对于观察组患儿,在实施临床治疗过程中,选择静脉留置针对患儿实施穿刺,具体为:

1.2.1对患儿实施穿刺。在对观察组患儿实施穿刺过程中,首先选择酒精棉球(75%)针对患儿的皮肤实施消毒,具体为患儿穿刺点直径为5厘米范围之内的皮肤。在准备对患儿实施穿刺之前,旋紧患儿的肝素帽,之后根据常规对患儿实施穿刺。利用拇指以及食指将患儿的留置针针柄握住,有效将针刺入,发现患儿发生回血后,将针继续刺入,控制深度为2毫米[2]。针对留置针外套管,选择左手加以固定,之后利用右手将抽出枕芯,选择透明敷贴有效固定留置针,并且将时间准确标注。在对患儿实施封管的过程中,需要密切注意。经过患儿肝素帽输液头,将封管液(3毫升-5毫升)推入,确保速度缓慢,观察推入2毫升-3毫升的剂量之后,将剩余的封管液推入,并且将输液头皮针缓慢拔出。选择静脉留置针对患儿实施留置的时间为4天[3]。

1.2.2对患儿实施护理。在此过程中需要做到无菌操作。每天选择乙醇(75%)对患儿的穿刺位置进行消毒。对患儿穿刺位置的基本情况进行认真观察,确保是否出现了渗出、干燥以及红肿的现象。一经发现,需要将留置针拔出,重新对患儿实施穿刺,防止患儿出现感染的情况。与此同时,在对患儿实施输液的过程中,合理控制患儿的输液速度,并且观察输液管道是否保持通畅。除此之外,可以选择对患儿的穿刺位置实施热敷,避免出现压疮以及静脉炎的情况。

1.3判断标准。在对患儿实施护理过程中,对两组患儿出现疾病并发症的情况进行观察,对患儿完成护理后,对所有儿科患儿实施满意度评分,采用100分积分制度,最终对护理效果进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临床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展开所有儿科患儿临床数据统计学分析,各方面满意度凭借(—χ—±s)形式展开t检验,并发症发生率凭借%形式实施卡方检验,当P<0.05为存在明显差异以及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评分。观察组穿刺技术评分为(93.3±2.7)分;输液情况评分为(92.9±2.1)分;健康宣教评分为(94.1±1.9)分;对照组穿刺技术评分为(81.3±2.3)分;输液情况评分为(82.5±2.2)分;健康宣教评分为(85.7±1.9)分;在穿刺技术满意度、健康宣教满意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几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儿科患者(P<0.05)。

2.2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儿科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2.67%(2/75),对照组为20.00%(15/7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儿科患儿(P<0.05)。

3讨论

医院在实施儿科护理的过程中实施常规护理,无法将患儿的疼痛程度加以缓解,并且无法准确对患儿实施穿刺,临床存在一定概率出现感染的现象,导致患儿以及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呈现为一定程度的降低。对患儿选择静脉留置针进行干预,可以对患儿的静脉进行有效保护,将患儿的痛苦感有效减少,最终将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显著提高,降低出现医疗纠纷的概率。

综上所述,对于儿科患儿在实施护理过程中,选择静脉留置针对患儿实施穿刺,可以有效将穿刺次数减少,将患儿痛苦感缓解,有效避免出现不良反应的现象,最终显著提高儿科患儿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思花,查牡丹.静脉留置针在老年患者应用中的护理进展[J].临床护理杂志,2011(01):67-69.

篇13

【关键词】 手足口病;护理;隔离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小儿,3岁以下婴幼儿发病率最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较为少见。临床表现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部分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心肌炎、肺水肿、急性迟缓性麻痹等,个别重症者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本院本组病例为2008年4月10日—2009年9月20日共379例手足口病患儿,其中248例收在医院另设的隔离区,由于2009年6月广东省卫生厅通知手足口病可收住儿科病房,所以其余131例手足口病收住儿科病房。379例中重症16例,无一例死亡。现就其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为2008年4月10日—2009年9月20日共379例,男273例,女106例,3岁以下178例,3~5岁135例,5岁以上66例,其中危重病例16例,均痊愈出院。

2 护理

2.1 加强心理护理,做好疾病宣教 手足口病家属因对本病不甚了解,精神高度紧张、焦虑,甚至恐慌,耐心向患者家长交待病情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患儿多有恐惧心理,哭闹不安,护理人员要用温和的态度、爱护、体贴,病房内可适当摆放一些动画片、玩具分散患儿注意力,以消除患儿的恐惧心理。多鼓励表扬患儿,使其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

2.2 生命体征的观察及护理 182例在就诊前1~2天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对住院患儿建立床边隔离,密切监护体温、呼吸、心率、血压变化,及时向医生报告,给予对症处理并做好记录。

2.3 皮肤护理及口腔护理 379例病例均出现皮疹,2天内出齐,2~6天后消退。保持皮肤清洁,保证患儿衣服、被褥清洁干燥,衣服要宽大、柔软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剪短患儿的指甲,防止抓破皮疹引起感染。皮疹处也可涂抹炉甘石洗剂以减少患儿的不适,皮疹已破裂者,局部皮肤涂抗生素药膏。臂部有皮疹时保持臂部干燥清洁,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避免感染。患儿每次进餐前后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漱口,婴儿喂奶的前后少量多次喂水,以保持口腔清洁。护理人员每天用无菌棉签蘸生理盐水清洗患儿口腔后,在口腔黏膜破溃处涂蒙脱石散,以促进愈合减轻疼痛。139例因为口腔疱疹抗食的患儿涂蒙脱石散第2天就能进食。清洗口腔时动作要轻、快、棉签应是滚动,切不可摩擦,尽量减少患儿痛苦。

2.4 危重病人的病情观察及护理 手足口病主要致病原以EV71型病毒和柯萨奇A16型病毒为主,引起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的主要为EV71型病毒[1]。

2.4.1 神经系统 16例重症患儿13例有神经系统症状,其中11例有肢体抖动,1例高热后出现抽搐,1例先嗜睡、颈硬、昏迷。密切观察患儿瞳孔的变化,发现患儿有肢体抖动,高热、剧烈头痛、呕吐立即报告医生,如有呕吐立即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的发生。观察腹部是否膨隆,有无尿潴留的发生,必要时导尿,严禁按压排尿,以防脑压增高引起脑疝。保持大便的通畅,以防便秘用力排便引起脑压增高。

2.4.2 心肺衰竭 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突然出现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发绀、心率快、呕吐咖啡样物、吐泡沫样痰等,应立即给予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建立两路输液通道,监测呼吸、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做好气管插管准备,必要时使用正压机械通气。心率异常增快与体温不成比例,心慌,心肌酶谱检测出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异常增高,应高度怀疑发生心肌炎的可能[2],严格控制输液速度,记录24h出入量。

2.5 做好消毒隔离,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传染病,主发通过粪-口途径,密切接触传播为主,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牙杯、玩具、食品等可引起感染;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菌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因此,做好消毒隔离尤为重要。对患儿和密切接触者隔离7~10天,严格将体温降至正常,皮疹基本消退,水疱结痂脱落作为解除隔离的三个标准[3]。

2.5.1 隔离 第一步护理人员应分开护理病人,病区内护士每天分两组,一组护理手足口病人,一组护理非手足口病人。病区内拖地板的工友也是分开负责手足口区与非手足口区卫生清洁工作。

2.5.2 清毒 EV71病毒对紫外线、干燥敏感,因此病室空气保持相对干燥,每日紫外线照射1次2h。隔离病房内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医护人员做诊疗前后要严格消毒双手,防止交叉感染。对出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先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2h,再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2次后方可收治病人。医护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位患儿后,均应认真洗手或用快速洗手消毒液消毒。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应专用。听诊器、血压计用后酒精擦拭,体温计含氯消毒浸泡。病区内使用的非一次性物品、仪器等要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每日2次。

2.5.3 患儿排泄物及生活垃圾处理 患儿大小便需经2000mg/L有效氯浸泡处理30min后,再倒入厕所,厕所用漂白粉和含氯消毒液每日2次喷洒。患儿生活垃圾均视为医用垃圾,由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处理。

2.5.4 患儿出院后严格进行终末消毒 在院内使用的物品尽量遗弃,因病毒在50℃可迅速被灭活,个人衣物更换后用50℃以上热水洗涤或熨烫。也可在阳光下暴晒2h。

2.5.5 加强隔离宣教 在儿科病房收治手足口病,因为病区里还有大量非手足口病患儿,为防止引起院内感染,必须对手足口病家属及非手足口病家属做好宣教,禁止手足口病患儿离开隔离区,禁止非手足口病患儿进入隔离区。不仅口头做宣教,病区还贴大量的醒目的标志让家属一目了然哪里是手足口病隔离区。对非手足口病家属更要做好宣教,跟他们说明儿科病房收治手足口病是省专家的意见,我们已做好相应的隔离消毒措施,不会引起传染,以免引起家属的恐慌。经过我们的宣教没有一例非手足口病家属表示不满。

2.6 饮食与休息 手足口病患儿在病毒感染后如再继续剧烈活动,过度疲劳,营养不良等更易致病毒性心肌炎,因此,患儿应当减少活动,多卧床休息,增加营养[4]。给予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鸡蛋汤、菜粥等。食物以温凉、清淡为宜,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辛辣、过咸等食物。对于因抗食、厌食而造成的脱水、酸中毒的患儿,要及时补水纠正酸碱失衡。

3 讨论

在儿科病房收治手足口病只要落实好隔离措施,加强宣教,就不会发生院内感染,更有利患儿的康复。16例危重病例有11例出现肢体抖动,如果没有一定的儿科工作经验很难发现,及早发现重症病例及早抢救可防止病情的近一步恶化。手足口病收在儿科病房不仅有利于病情的观察,且在治疗及抢救重病人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可大大地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吴晓波.手足口68例临床分析.少儿急救医学,2006,12(6):55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