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3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1.1红细胞破坏太多太快。体内的胆红素约80%是由衰老的红细胞被破坏而形成的。如果红细胞破坏太多太快,胆红素激增,就会引起黄疸。
1.2肝细胞摄取、结合和排泄胆红素发生障碍。由于肝细胞发炎或肝细胞内缺少一种酶,或这种酶活力低,就不能很好排泄胆红素。
1.3由于胆管阻塞,胆红素不能排泄到小肠,使胆汁淤积在肝细胞或胆道内而引起黄疸。
2新生儿黄疸分类
2.1溶血性黄疸: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且逐渐加重。
2.2感染性黄疸:感染性黄疸是由于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原因主要使肝细胞功能受损害而发生的黄疸,特点是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又出现持续性黄疸。
2.3阻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引起的,以先天性胆道闭锁较为常见,其黄疸特点是生后1-2周或3-4周又出现黄疸,逐渐加深,同时大便颜色逐渐变为浅黄色,甚至呈白陶土色。
2.4母乳性黄疸: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少数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其黄疸程度超过正常生理性黄疸,原因还不十分明了。其黄疸特点是:在生理性黄疸高峰后黄疸继续加重,胆红素可达10-30 mg/dl,如继续哺乳,黄疸在高水平状态下继续一段时间后才缓慢下降,如停止哺乳48小时,胆红素明显下降达50%,若再次哺乳,胆红素又上升。
3 护理干预措施
3.1 预防感染的护理 出生时及时吸净鼻咽部、口腔的分泌物和黏液,每次喂奶后竖起新生儿轻拍背部,使其排出吸奶时吸入的空气,以免引起新生儿窒息及吸人性肺炎。勤换尿布,便后洗净臀部,预防臀部感染,根据气温变化增减包被,预防呼吸道感染。新生儿脐部有创面,稍有不慎就会发生脐炎,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脐炎最常见的并发症「1。所以,应重视脐部护理,每天用75%酒精擦洗脐部2~3次,保持脐部干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一旦出现感染,应积极治疗。通过以上干预,减少或消除感染因素所致黄疸
3.2 进行新生儿抚触和游泳,新生儿抚触有降低新生儿黄疸指数和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的作用 .每日进行新生儿沐浴后,给予全身抚触15~20分钟,尤其背部抚触可刺激皮肤神经引起脊髓排便中枢兴奋,加速胎粪尽早排出。游泳可通过水的导热性比空气大,消耗能量多,肠蠕动加强,同时新生儿胃肠道激素如胃泌素、胰岛素释放增多,使食欲增加。新生儿游泳时注意保持室温28℃,水温36℃~37℃,检查游泳圈是否漏气,扣好保险扣,贴好防水护脐贴。游泳时间最好是喂奶后1小时、新生儿醒时进行,保证安全,一对一服务。游泳后测量体温并做好记录。
3.3 遵医嘱给予白蛋白和酶诱导剂对于母乳性黄疸,停用母乳3天后黄疸指数明显下降并消退,一般不引起胆红素脑病。新生儿黄疸早期可予口服给药干预,达到促进胆红素排出体外的目的。苯巴比妥是肝酶诱导剂,用法为每日3次,每次5mg.妈咪爱散剂是一种微生态调节剂,用法为每日2次,每次1/2包。静脉输注白蛋白,碳酸氢钠溶液,纠正酸中毒,以利于胆红素和白蛋白的结合,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3.4 增加喂养次数,保证营养供给初乳可以促进太分的排出「2.刚出现皮肤巩膜黄染时,即对于母乳性黄疸在停用母乳3天期间,新生儿则增加人工喂养次数,奶液的配制一定严格按配方稀释,防止奶液过浓增加胃肠负担而影响胆红素的排出,奶液过稀引起新生儿营养不足。
3.5光照疗法是一种降低血清胆红素的简便易行的方法。光疗期间予黑眼罩覆盖双眼,尿布包裹好会,其余部位充分显露,定期翻身,确保蓝光均匀照射于身体皮肤,同时增加喂养次数,鼓励及指导母乳喂养,每日不少于6~8次,两奶之间适当补充温热葡萄糖水,以增加大小便次数,从而加速胆红素的排泄。
3.6 应用护理手段促进胎粪排泄。新生儿肠腔内胎便约含80―200mg胆红素,这个含量相当于新生儿每日胆红素产生量的5一10倍,如胎便排出延迟,胆红索吸收增加,使血中未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因此,早期应采取措施促进胎粪排出。
3.7 口服西药的护理 新生儿黄疸时常用一些口服西药来预防和治疗黄疸,如金双歧,思密达等,喂药前注意三查七对,口服金双歧时用30~40℃温开水溶解,水温过高会杀灭药中活菌,于吃奶后30分钟喂服,喂药时抱起新生儿,抬高头部,减少反流和误吸。金双歧含有双歧杆菌、保加利亚乳酸杆菌、嗜热链球菌,口服后种植于新生儿肠道内,有利肠道正常菌群的生长,可使结合胆红素还原成尿胆原,粪胆原随大便排出体外。
3.8 健康教育使家长了解孩子黄疸的情况,取得家长的配合;若为母乳性黄疸,轻度可嘱继续母乳喂养,如吃母乳后仍出现黄疸,可改为隔次母乳喂养逐步过渡到正常母乳喂养。若黄疸严重,可考虑暂停母乳喂养。若为红细胞G6PD缺陷者,需忌食蚕豆及其制品,患儿衣物保管时勿放樟脑球,并注意药物的选用,以免诱发溶血。
1. 新生儿胆红素的代谢特点
由于胎儿时期血氧分压低,红细胞量多,出生后新生儿血氧分压高,大量红细胞破坏,血红蛋白寿命短,分解速度快,肝脏和其他组织中的血红素及骨髓中红细胞前体多,使胆红素生成增多;肝功能未完善,肝脏内Y、z含量少,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含量少、活性不足,使血中未结合胆红素水平高;出生时肠腔内B葡萄糖醛酸苷酶可将结合胆红素变成未结合胆红素,加之肠道内缺乏细菌,导致未结合胆红素产生和吸收增加;胎便中富含胆红素,如果排泄延迟,就会使重吸收增多。
2.护理
2.1 重视围产期护理 新生JLN红素代谢紊乱由多种因素所致,非感染因素占首位,其次为感染因素,非感染因素中围产因素占有较高比例[2]。所以,做好产前检查很重要,尽量预防早产和难产,做好产程观察,提高接生技术,积极处理宫内窘迫和新生儿窒息,防止或减轻胎儿及新生儿因缺氧使参与胆红素代谢的酶活性降低,导致未结合胆红素增高。对产程长、早破膜、羊水混浊、胎儿窘迫、产妇发热的新生儿,应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
2.2 预防感染的护理 出生时及时吸净鼻咽部、口腔的分泌物和黏液,每次喂奶后竖起新生儿轻拍背部,使其排出吸奶时吸入的空气,以免引起新生儿窒息及吸人性肺炎。勤换尿布,便后洗净臀部,预防臀部感染,根据气温变化增减包被,预防呼吸道感染。新生儿脐部有创面,稍有不慎就会发生脐炎,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脐炎最常见的并发症[3]。所以,应重视脐部护理,每天用75%酒精擦洗脐部2~3次,保持脐部干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一旦出现感染,应积极治疗。通过以上干预,减少或消除感染因素所致黄疸。
2.3 促进乳汁分泌,保证营养供给初乳可促进胎粪的排泄[4],因此,新生儿出生后应早接触、早吮吸,24小时母婴同室。每天吮吸不少于12次,频繁有效的哺乳可通过吸吮一结肠反射间接增加肠蠕动[5],促进新生儿消化吸收和排泄。人乳的分泌是由多种内分泌参与的复杂过程[6],产妇的情绪、休息、营养都会影响泌乳。保持病房安静清洁,保证母亲的休息与营养,促进乳汁分泌,教会母亲哺乳的技巧。即使充分有效的母乳喂养,70%以上的产妇分娩后0—24小时母乳的分泌不足5ml,可见纯母乳喂养儿中,尤其在产后3天内新生儿的水分和乳汁供应都存在相对不足的问题,尤其是摄入不足[7],热量摄入不足者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高[8l。因此,母乳喂养后,新生儿仍哭闹、寻乳、吸吮时说明母乳量不足。母乳量不能满足新生儿需要时,适当采用乳旁加奶增加新生儿的摄入量,可促进肠蠕动,使含有大量胆红素的胎粪排出加快,减轻黄疸[8]。
2.4 应用护理手段促进胎粪排泄。新生儿肠腔内胎便约含80—200mg胆红素,这个含量相当于新生儿每日胆红素产生量的5一10倍,如胎便排出延迟,胆红索吸收增加,使血中未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9]。因此,早期应采取措施促进胎粪排出。
2.4.1 出生后的新生儿,经过一般处理后,温度计前端涂石腊油后插入2cm,3分钟后取出,既能准确测量新生儿体温,又能起到检查及刺激和直肠促进排便的作用。对出生后12小时仍未排大便的新生儿应用生理盐水2ml加开塞露2ml灌肠,管直径0.5cm,前端涂石蜡油,插入4~5cm,通过肛管的刺激和开塞露的作用,促进新生儿排便。
2.4.2 新生儿游泳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新生儿保健运动,由于新生儿游泳时手脚都在活动,实际上也是一项全身运动。通过游泳运动,新生儿摄奶量就会增加,肠蠕动增加,加速胎便排出,胎粪转黄时间明显提前[10],减少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率及核黄疸的发生危险性。新生儿游泳时注意保持室温28℃,水温36℃~37℃,检查游泳圈是否漏气,扣好保险扣,贴好防水护脐贴。游泳时间最好是喂奶后1小时、新生儿醒时进行,保证安全,一对一服务。游泳后测量体温并做好记录。
2.4.3 抚触可增加迷走神经兴奋,促进胃泌素和胰岛素分泌,增加食物的吸收能力,奶量摄入增加,刺激肠蠕动,增加日排便次数和排便量,减少胆红素肝肠循环,从而降低胆红素的指数[11]。抚触室室温为28℃~30℃,播放优美音乐,抚触最好是两次喂奶之间、淋浴后及新生儿醒时进行,抚触方法参照强生婴儿抚触手册标准进行,每天两次,动作轻柔,注意安全。抚摸过程中注意观察新生儿反应,如哭闹、呕吐、肤色改变时暂停抚触,抚触后注意保暖。
2.5 口服西药的护理 新生儿黄疸时常用一些口服西药来预防和治疗黄疸,如金双歧,思密达等,喂药前注意三查七对,口服金双歧时用30~40℃温开水溶解,水温过高会杀灭药中活菌,于吃奶后30分钟畏服,喂药时抱起新生儿,抬高头部,减少反流和误吸。
金双歧含有双歧杆菌、保加利亚乳酸杆菌、嗜热链球菌,口服后种植于新生儿肠道内,有利肠道正常菌群的生长,可使结合胆红素还原成尿胆原,粪胆原随大便排出体外[12]。
2.6 中药治疗黄疸的护理 现代中医药治疗新生儿黄疸显示较强的优势,部分患儿经早期干预治疗后不需住院,减轻了家庭负担。常用中药治疗新生儿黄疸方法有口服退黄散。中药服用方法是中医学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影响疗效不可忽视的环节 [13]。口服退黄散时应重视中药服法,退黄散宜每日一剂,浓煎成40ml药液,分多次服用,宜喂奶前温服,6天为一疗程[14],服药后注意观察排便次数和颜色,大便次数多并出现水样便时,应减少剂茸或暂缓服用。
2.7 光疗的护理 蓝光治疗是目前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一种简单易行且安全有效 的方法 [15]。光照的原理是未结合胆红素在光的作用下,由脂溶性变成水溶性,然后经肠道或尿道排出。光源有蓝光、白光、绿光,方法有单面光疗、双面光疗、毯式光纤黄疸治疗法,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高胆红索血症普遍采用蓝光疗法。光疗前做好家属的宣传教育工作及心理护理。使家属真正理解光疗的目的、方法、效果,从而取得他们的积极配合[16]。蓝光治疗室内配有空调,保持室温24℃~26℃、湿度55%~65%。蓝光箱消毒后接上电源,调节箱温28℃,32℃。光疗前洗澡,清洁皮肤,勿扑粉或涂油,以免影响疗效。用黑棉布遮挡生殖器和眼睛,以免损伤生殖器和眼睛,用小纱布或棉质小手套包好小手,以免抓伤皮肤和抓脱输液针头或眼罩,注意观察有无发热、腹泻等常见副作用,每2小时测T、P、R一次,若体温38.5℃以上者,应暂停光疗[15]。勤洗尿布,做好臀部的护理,及时擦干汗液,保持皮肤干燥。由于不显性失水和腹泻,光疗时应在按需喂养的基础上两餐之间加喂水或静脉补液。喂奶后取右侧卧位,以减少溢乳、呛咳和窄息的发生[17]。新生儿在开始光疗时由于裸露在光疗箱内,缺乏安全感,往往哭闹不安,刚入箱时首先采用俯卧位,使新生儿腹部和四肢紧贴在温暖的有机玻璃上,如同母亲温暖的怀抱,使新生儿有安全感而减少哭闹,经一段时间适应后再改为仰卧位或侧卧位[15]。在蓝光治疗过程中,新生儿哭闹时施以抚触,既可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又能满足患儿被爱的需要[18]。蓝光治疗结束后,双眼除去黑布后应消毒小纱布覆盖3-5min,帮助眼睛适应光线,用皮胆仪测量新生儿皮胆并做好记录,检查全身皮肤有无损伤,洗澡后注意保暖。
2.8 换血疗法的护理 换血疗法是治疗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最迅速有效的方法,主要用于母婴血型不合的溶血症,换血可换出血中的胆红素、抗体和致敏红细胞,减轻溶血和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防止胆红素脑病,换血前做好家属的解释工作并签知情同意书,做好换血前各项检查,置于辐射台,给予心电、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护,换血总量为150-180mL/Kg,换血全程为2-3小时[19]记录换血出入量,术后密切观察病儿神志,全身情况,皮肤颜色及生命体征,术后禁食4-6小时,情况良好者可喂温开水,如无呕吐等异常情况可进行喂养,术后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出血,大小便颜色、腹部体征,注意黄疸程度及有无嗜睡,烦躁及抽搐等疸红素脑病的症状。
3. 小结
综上所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虽然很高,但大多数是可逆的,首先要加强围产期保健,降低围产因素引起的高胆红素血症;对所有的新新儿,不论是否出现黄疸,都应采取各种预防护理措施,促进排便,减少胆红索的吸收;对出现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都应积极对症处理,促进胆红素尽快排泄;对早产儿、高危儿、黄疽出现早、发展快的新生儿高度重视,以避免核黄疸的发生。做好健康教育,使家属懂得高胆红素血症的危害,得到家属的配合,是防止核黄疸发生的关键。
参 考 文 献
[1]胡亚美,江载芳,主编.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37-444.
[2]伍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380例临床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94-95.
[3]熊燕,石胜,彭图元.新生儿脐炎及并发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87-88.
[4] 黄善球.大黄液直肠给药佐治疗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观察与护理[J].广西医学,2008,30(2):292-293.
[5]王惠良,邓海松,赵晓静,等.新生儿ABO溶血病的早期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1):1022-1023.
[6]李彩霞,王世爱.两种喂养方式对新生儿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8):36-37.
[7]倪敏洁,徐小彬.探讨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方法[J].上海护理,2006,5(1):10-12.
[8]汤文军.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00例临床分析[J].广西医学,2008,30(1):117-118.
[9]解中芬,康朝风.新生儿黄疸的整体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9):2966-2967.
[10]黄培红,陈桂花,梁惠贞,等.游泳对新生儿发育和黄疸影响的临床研究[J].护理研究,2007,21(2):396-397.
[11]朱天娇,抚触在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22(7):779.
[12],胡玉莲,王品品,张家洁,于凤琴,思密达和金双歧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观察,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4)828-829,
[13]张京,重视中药的服用方法[J] ,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17(5):508-509 .
[14]范翠,王瑞芳.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的分析与观察护理[J].中国医疗前沿(上半月),2009,4(9),104-120.
[15]边文玲,薛情杰,牛慧君,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护理措施[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6),177-178,
[16]黄漫,曾国琼.新生儿蓝光照射治疗依从性不佳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6A):23-24.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皮肤、巩膜及黏膜黄染的临床症状。在新生儿时期最常见,发病率高达
34. 94%[1]。新生儿黄疸包括生理性与病理性两种。生理性黄疸多不用治疗,而病理性则可能引起后果严重的胆红素脑病即核黄疸,导致患儿出现死亡或神经系统后遗症。我院对该病采取中医治疗、预防、护理,效果显著,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临床资料 选取2006 年1 月~2009 年10 月我院出生的全部新生儿黄疸病例,,共27例。其中生理性黄疸16 例,病理性黄疸11 例。根据临床表现,轻度黄疸15 例,中度9 例,重度3 例。患儿住院天数最短5天,最长10天。27例患儿中,足月儿19 例,早产儿8 例;女婴12 例,男婴15例。
1.2护理方法
1. 2. 1 一般护理 每天在护理时至少要测4 次体温,观察是否有发热,若发热说明有并发症产生,应及时处理;嘱产妇及时给新生儿供给奶水,注意患儿吮乳情况,若患儿吮乳有力,进食量亦可,并多喂水保证热量供应。在护理时应注意脐部清洁,并每日勤换柔软的尿布。
1.2.2重点护理 皮肤是重点观察项目,应注意观察其皮肤面目黄染的发生时间、颜色深浅,消退及加深时间等。若黄染的发生时间过早、过晚或时间过长,其颜色较深,或该退不退,均说明其黄疸为病理性黄疸,病情较重,应及早治疗。观察小便时,应注意小便的颜色深浅。
1.2.3 辨证施护 护理人员掌握好药物的性能与禁忌,根据不同分型辨证施治施护,如湿热熏蒸型选用茵陈蒿汤加味;感受邪毒型选用犀角散加减;寒湿阻滞型选用茵陈理中汤加味,瘀血内阻型常选用血腑逐瘀汤加减。
2. 结果
2. 1 护理结果 全部病例均痊愈,无一例发生胆红素脑病。随访患儿均生长发育正常,无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
2.2 护理疗效判定
依据高等医学院校4 版教材《儿科学》新生儿黄疸诊断标准[2] ,足月儿血清胆红素> 205/ umol/L ,早产儿> 256umol/ L 为病理性黄疸;如小于以上数字则为生理性黄疸。痊愈:辨证施护后黄疸消失,血清胆红素降至正常( ≤17. 1umol/ L) ; 好转:肉眼观察皮肤黄疸消退,血清胆红素下降,但未降至正常值( ≤17. 1umol/ L) ; 无效: 黄疸未消退,血清胆红素持续不降。
3. 讨论
中医认为:黄疸的出现多由孕母感受湿热或寒湿传入胎儿,或小儿出生后感受湿热邪毒所致。无论孕母怀胎,还是小儿出生后,感受湿热或寒湿之邪而致病发病,皆有湿在其中。其治法为热则清之,寒则温之,湿则化之、祛之。临床常将其分为湿热熏蒸、感受邪毒、寒湿阻滞、瘀血内阻四个证型进行治疗。
祖国医学的精髓在于辨证施护,而中医护理的关键也是辨证施护,在本组患儿的治疗中,中药茵陈至为关键。茵陈具有清热利湿退黄的功效,是治疗黄疸的主药。由于其作用突出,故可配伍用于各型黄疸。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茵陈有明显的利胆作用,在增加胆汁分泌的同时,也增加胆汁中固体物、胆酸和胆红素的排出量。因此,茵陈在治疗黄疸时,是必不可少的药物。在辨证治疗新生儿黄疸要注意小儿年少,用药时宜轻宜小,中病即止[4]。虽然用药是医生的职责,护理人员也要掌握好药物的性能与禁忌,对临床观察病情、判断疾病的转归和预后很有帮助。
新生儿黄疸主要表现为: 皮肤黄、目黄、小便黄,大便颜色淡或呈白色,出现发热、拒食、精神不好、嗜睡、两眼呆滞等症状。因此在新生儿黄疸的护理中,皮肤是重点观察项目。应注意观察患儿皮肤面目黄染的发生时间、颜色深浅,其颜色是逐渐加深,还是逐渐消退,加深及消退的时间等。如果黄染的发生时间过早、过晚或时间过长,且颜色较深,或该退不退,均说明其黄疸为病理性黄疸,病情较重,应及早治疗。观察小便时,应注意小便的颜色深浅,闻尿味臊淡或重,如颜色深黄,尿味臊重,说明湿热较重;如颜色淡黄,尿味不大,说明其湿热不重。患儿大便的颜色为黄色味大,说明其热象较重;若为灰白,说明有瘀血内阻[3]。
总之,新生儿黄疸除给以及时积极治疗外,临床护理也非常重要,特别是辩证施护,更能有效地促进黄疸婴儿的康复,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本组27 例新生儿黄疸经合理的护理,收到很好的疗效,说明辨证施护在本病中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新生儿黄疸是指出生28天内期间,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导致皮肤、黏膜及巩膜被黄染的一种病症。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后者严重时会导致胆红素脑病,严重危害患儿的生命健康,有效的治疗和科学的护理至关重要,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9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通过加强观察及护理,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90例研究对象均为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黄疸患儿,男52例,女38例,患儿年龄为12h~8d,其中,生理性黄疸47例,母乳性黄疸17 例,病理性黄疸26例。患儿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全身的黄染,血清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均高于正常值。
1.2 方法
所有新生儿黄疸患儿入院后对其病情作出评估,做好基础护理,并进一步了解患儿黄疸出现的时间和病情发展状况,针对不同的病因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方法,对26例病理性黄疸患儿进行光疗治疗。
2 护理
2.1 基础护理
(1)密切关注患儿的体温、呼吸及心率等基本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皮肤及面部黄染的程度和部位,还要注意观察粪便的颜色,同时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和吮吸情况等。
(2)消毒护理:定时对病区进行紫外线消毒,接触患儿前必须清洗双手,进入病区需换消毒衣服、帽子和拖鞋,患儿的生活用品及食具专用,使用前后都要进行清洗和消毒,预防交叉感染。
(3)喂养护理:对患儿进行按需哺乳,在做好母乳喂养的同时加喂水以促进排尿和排便,从而促进胆红素的排出。对于鼻饲喂养的患儿要加强口腔护理,以防患儿口炎和唇部干裂。
(4)皮肤护理:每天坚持给患儿洗澡,用温水认真擦洗腋下、腹股沟,做好臀部的清洁护理。用75%乙醇或0.75%稀碘酊擦拭脐带,每日2~3次,以防止脐炎的发生。
(5)心理护理:做好家属的宣传教育工作,将黄疸的发病原因和临床表现及护理注意事项告知家属,耐心回答他们提出的疑问,安抚家属以减轻其心理负担,取得家长的信任并保持良好的医患关系。
2.2 生理性黄疸的护理
生理性黄疸一般在新生儿出生后2~3d出现,最迟在第5d出现。本研究中,47例被确诊为生理性黄疸,小儿没有其他症状,精神反应良好,个别新生儿吃奶稍差。生理性黄疸无需治疗,护理措施主要是注意新生儿的保暖,勤哺乳,供给足够的热能和水分,促进胎便的排出,以减少胆红素的积累,从而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2.3 母乳性黄疸的护理
本研究中17患儿被确诊为母乳性黄疸,一般在新生儿出生3d左右出现,常与生理性黄疸重叠且2周左右后持续不退,停止母乳喂养3d后黄疸症状减轻。护理方面提倡暂停母乳喂养,提早人工喂养以刺激新生儿肠道的蠕动,促进胎便便和胆红素的排出。但为了防治新生儿对配方奶的依赖,也可使用顾平等设计的新生儿哺乳辅助器补充配方奶的方法,既可以降低新生儿血中胆红素的积累,又避免造成新生儿对配方奶的依赖。
2.4 病理性黄疸护理
本研究中,26例新生儿被确诊为病理性黄疸,采用光照疗法给予治疗。蓝光疗法是一种通过荧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护理要点总结如下:
(1)患儿入箱前的准备。脱去患儿衣裤,并对患儿全身进行清洁,剪短指甲,佩戴黑色遮光眼罩保护双眼,用布条保护好新生儿的外生殖器,选择舒适的。调节箱的温度保持在30~32℃。
(2)入箱后的护理。光疗时注意及时更换,保持患儿全身均匀受光,俯卧照射时要有专人护理,密切观察患儿鼻腔是否受压,定时测量箱温和患儿体温的变化,使患儿体温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如果患儿在光疗过程中出现发热、皮肤脱水、呈现青铜色、惊厥、呕吐、呼吸暂停等突况,应暂停光疗并及时告知医生。
(3)口服琼脂的护理。琼脂中的纤维素可以使光疗过程中转化了的胆红素稳定在溶液中,降低被细菌转化的可能,通过胆红素的结合和排泄。琼脂用10%~15%的葡萄糖溶解后喂食,每次500mg/kg,6~7h/次。应在患儿情绪平静时喂食,以免呛咳,大便次数过多时应停止喂食。
(4)抚触护理。对生命体征平稳的患儿可进行抚触护理,每日1次,每次10min~20min。对患儿头颈部、胸腹部及四肢、背部进行标准有序的抚触,头颈部和背部的抚触用指捏法,四肢的抚触用挤捏法,力度要轻柔,每个动作重复3次。抚触者需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对患儿进行充满爱意的抚触,当患儿因疲劳、烦躁、饥饿有抵触情绪时应停止抚触。抚触能够刺激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增加胃泌素和胰岛素等的分泌,促进患儿对乳汁的消化和吸收,有利于胎便的排泄。
3 结果
47例生理性黄疸患儿和17例母乳性黄疸患儿通过药物治疗及针对性的护理,均痊愈出院;26例病理性黄疸患儿接受蓝光照射的平均时间为7~8h,疗程为4~5d,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均痊愈出院。
4 护理体会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一种病症,对于生理性黄疸患儿,只要给予及时有效的护理就能痊愈。如果不能及早发现并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容易导致生理性发展为病理性,持续时间过久会造成神经中枢收到损害从而引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严重危害患儿的健康。
综合有效的护理内容,是保证患儿能够得到有效治疗的基础。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根据黄疸患儿发生的实际情和具体发病原因,除了采取常规护理方法外,还要针对不同类型的黄疸给予针对性的观察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策略,为其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使患儿尽快康复。
参考文献
[1]周根秀.127例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护理体会[J].临床护理,2012(8).
1教学目标
选用的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十一五”规划教材《儿科护理学》,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确定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知识目标:说出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的区别;领会新生儿胆红素的代谢特点,解释相关护理问题。能力目标:运用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处理相关护理问题;会正确使用蓝光箱。情感目标:增强尊重生命意识,树立爱护婴儿观念。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特点,确定教学重点为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的区别,教学难点为新生儿胆红素的代谢特点。
2教学策略
《新生儿黄疸患儿的护理》的大部分内容比较抽象,传统教学方式是老师讲学生听,对于新生儿正常胆红素代谢特点的理解掌握难度较大,教学效果较差。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了类比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运用网络课件助学助教,通过三维动画全程、动态、准确地模拟胆红素的代谢过程,以弥补学生空间想象力的不足,并加深学生对抽象机制的理解。同时,利用学校精品课程学习平台、医学教学素材库,以及丁香园、中国护士网等网络资源,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做到“学会、会学”。通过案例教学结合网络学习系统,让学生做到能够正确区分生理性、病理性黄疸;运用信息化技术结合生活实例,虚实结合,巧妙运用类比教学法,模拟新生儿胆红素代谢。从而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3教学过程
通过设计案例展示、导入新课;任务驱动、探索新知;练习考核、及时评价;布置作业、任务拓展等四个环节开展教学。
3.1情境展示、导入新课课前通过班级QQ群上传新生儿黄疸学案以及新生儿黄疸视频,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观看视频后对新生儿黄疸有了感性认识。课堂再通过情境展示,认识新生儿黄疸,观察生理性黄疸患儿与病理性黄疸患儿,以“新生儿黄疸一定是病理现象吗?”这个问题为启发,引发学生思考,自然导入新课。
3.2任务驱动、探索新知设计三个教学任务:区分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探究新生儿胆红素的代谢特点;正确模拟光照疗法操作流程。
3.2.1任务一:区分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设计“看一看”,让学生直观比较生理性与病理性黄疸的区别,明确“黄疸并不都是病理性的”;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入临床案例进行“比一比”,并多样变化教学手段。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便于教师及时进行拾遗补缺。
3.2.2任务二:探究新生儿胆红素的代谢特点。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将任务二分为两个子任务。子任务一,探究正常胆红素代谢。首先播放正常胆红素代谢特点的视频,让学生梳理清楚胆红素正常代谢机制并理解记忆。子任务二,探究新生儿期胆红素代谢的特点。利用钢铁生产过程,让学生明确新生儿胆红素升高、出现新生儿黄疸的原因:即胆红素生成过多、转运胆红素能力不足、肝功能不成熟、肠-肝循环特殊。利用这种类比教学法,帮助学生从发病机制上理解胆红素代谢的特点,使记忆更加深刻。
3.2.3任务三:正确模拟光照疗法操作流程。通过演示教学法,让学生熟悉光照疗法的大体流程,整合教学资源,利用模型、仪器设备,学生与教师在新生儿模拟ICU模拟临床实际操作,在学生达到学中做的同时,增强尊重生命意识、树立爱护婴儿观念,与未来职业挂钩。同时,教师利用网络将视频传至微博,与学生互动,把教学过程延伸至课外。
3.3练习考核、及时评价进行习题测试,操作考核,巩固学习成果,实现即时评价。习题测试系统随机抽取题目,依据通关原理反馈学习效果,弥补了传统教学中运用作业、单元测试、期中或期末考试进行总结性评价的不足。由于模拟实训教学资源的局限,真正做到与临床操作同步尚有一定距离,教师利用网络资源,播放相应视频,要求学生找出错误,关注细节,检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光照疗法实际使用要求,真正培养满足临床需要的技能人才。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评价表,从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三个方面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并将考核结果及时上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达到螺旋上升的学习效果。
3.4布置作业、任务拓展教师针对学生对网络信息敏感的特点,以丁香园和中国护士网为依托,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制作新生儿黄疸宣传板,在社区讲解、发放,并建立公众微信号,宣传新生儿有关知识,帮助更多父母了解育儿相关知识,达到学有所用、体现自我价值,增强职业归属感。
4教学反思
本研究中将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学生学习需要进行有机整合,做到了“教学做评”合一,实现了教学效果的有效提高。通过使用信息技术,不仅能呈现单纯的文字,而且还能输出图象、动画、视频和声音,动态模拟正常胆红素代谢,把抽象的知识变得清晰直观、生动活泼。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为指导。信息化技术解决了《新生儿黄疸患儿的护理》的教学重点、难点,符合“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最新职教理念,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做到学会、会学。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3]。
【参考文献】
赵克蕊,高学全.现代信息技术在涉外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9(,8):92-94.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