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3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社会经济分类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6248(2012)02-0064-04
环境公共物品是公共物品的组成部分,但与一般公共物品相比来说,环境作为公共物品具有特殊性。环境公共物品不但是维持正常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也是社会经济正常运行、持续发展的基础。环境公共物品不是单一的纯公共物品,由于其自然性质多种多样、各种环境要素所涵盖的地理范围不同,而且人为参与的力度不断加强,环境的性质与现代社会紧密结合并且发生着深刻变化。因此,对这样一个特殊公共物品的认识以及科学地对环境公共物品进行分类研究,是公共物品理论和实践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公共物品与环境公共物品的分类
(一)公共物品及其分类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1954年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一书中定义公共物品时指出:“每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都不会导致其他人对该物品消费的减少。”[1]以此为基础,美国经济伦理学家乔治?恩德勒在《面向行动的经济伦理学》一书中提出:“甚至可更广义地理解公共物品,即把它理解为社会和个人生活及追求经济活动的可能性的条件。”[2]与公共物品相对应的物品为私人物品,它是指一种物品能够加以分割因而每一部分能够分别按竞争价格卖给不同的个人,而且对其他人没有产生外部效果。公共物品有2个基本特征,即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所谓非竞争性,是指公共物品在需求方面,人与人之间无须为争夺公共物品的消费权而竞争,即一个商品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的边际成本为零。所谓非排他性,是指人们不能被排除在使用一种公共物品之外,任何一位公民都可按既定的法律程序消费该物品,任何人包括公共物品的提供者都不可能阻止他人享用公共物品。
关于公共物品的分类,美国经济学家james指出,根据保罗?萨缪尔森的定义所导出的公共物品是“纯公共物品”,而完全由市场来决定的产品是“纯私人产品”[3]。在此基础上,根据竞争性和排他性的有无可以将物品分为4类,见表1。而在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是介于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间的一种物品,称作准公共物品或混合物品。因此,一些学者认为公共物品进一步可以分为以下3类:第一类是纯公共物品,即同时具有非排他险和非竞争性,如国防、环境保护等;第二类公共物品的特点是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但是可以比较轻易地做到排他,如公共图书馆、公共电影院等,有学者将这类物品称为俱乐部产品;第三类公共物品与俱乐部产品恰好相反,即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但是无法有效地排他,如公共渔场、牧场等,有学者将这类物品称为公共资源。俱乐部产品和公共资源产品通称为“准公共物品”,即不同时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二)环境公共物品及其分类
环境公共物品通常是指各种环境物品以及环境服务。环境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是人类共同的财产,因而环境是公共物品。环境物品作为公共物品,同样也具有2个基本特征:第一,环境公共物品存在消费的非排他性,是指己消费不能阻止任何其他人免费享受该环境物品的消费。例如,即使某人自己出资治理了城市的大气污染,他也不可能阻止其他居民免费“搭车”。第二,环境公共物品存在消费的非竞争性,是指某人对某环境物品的消费完全不会减少或干扰他人对此物品的消费。如大气环境,某人呼吸新鲜空气不会影响他人对新鲜空气的吸收[4]。
对于环境公共物品的分类,一般是按照它作为一种特殊公共物品所包含的2个基本特征进行分类,即根据竞争性和排他性的有无把环境公共物品分为3类:第一类是纯环境公共物品,即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如大气、生物多样性、臭氧层等;第二类是指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但是却可以较轻易地做到排他,如公园、公共体育设施等;第三类是指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但是无法有效地做到排他,如公共渔场、牧场等。这种分类方法虽然是以公共物品分类作为依
据,但是环境公共物品与一般公共物品在一些方面存在着差异,所以关于环境公共物品的分类也要考虑到这些不同。环境作为一种具有特殊性质和特殊形式的自然和社会的存在,涉及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是整个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随着人类开发自然能力的提高和环境本身所具有的各种自然性质,环境公共物品呈现出包括自然和社会方面的多种特性。因此,对环境作为公共物品的分类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三)环境公共物品分类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环境物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而环境状况不断恶化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给人类安全有效地使用环境造成了更为严峻的威胁。如何合理地使用环境,在满足时人使用环境公共物品的同时,保障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是当前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对环境公共物品的价值分析和分类分析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内容。环境公共物品分类分析是研究环境公共物品的基础,也是研究公共物品的基础之一。
1.充实公共物品理论的内容
公共物品理论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公共物品是公共物品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对环境公共物品分类以及相关方面的研究,对于充实公共物品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2.科学有效地使用环境公共物品
对环境公共物品分类进行研究,有利于科学有效地使用环境公共物品,减少不可再生环境公共物品的消耗,促进可再生环境公共物品的循环利用,科学有效地使用和保护环境公共物品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于属性的环境公共物品的分类分析
(一)环境的属性分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一章第二条中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也就是说,环境是指人们周围的境况以及可以直接和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包括自然因素中的各种物体、现象和过程以及人类发展中的社会和经济的因素、成分等。按照环境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分类,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社会环境的基础,社会环境是自然环境的发展。
1.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环绕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要素的总和。人类是自然的产物,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环境影响着人类的活动,所以自然环境也是指可以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自然环境的分类比较多,按照其主要的环境组成要素,可分为空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声环境等。
2.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中创造出来的人工环境和人类在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社会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必然产物,社会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了的自然物质、创造的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的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环境体系,是与自然环境相对的概念。社会环境一方面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的标志,另一方面又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社会环境所包含的内容是广泛的,可以说自然环境所包含内容之外的东西均是社会环境所包含的内容。社会环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道德、宗教、风俗以及人类建造的各种建筑物、构筑物、其他形态和作用的人工物品等要素。社会环境包括如自然条件的利用、土地使用、建设设施、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文化宗教、医疗教育、生活条件、文物古迹、旅游景观、环境美学和环境经济等众多内容[5]。
(二)环境公共物品属性分类
基于环境的属性分类,环境公共物品可以分为自然属性的环境公共物品和社会属性的环境公共物品。自然属性的环境公共物品有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体、宜人的生态景观、舒适的旅游环境等天然的自然物。社会属性的环境公共物品包含关于环境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它的生产主要由社会完成,具体地说是由政府、企业及社会公众来完成的。
1.自然属性的环境公共物品
自然属性的环境公共物品,包括自然界自然存在的一切,如阳光、空气等,它们的产生变化和消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更不能靠市场机制随意进行生产和
费。但是人类在对这些物品使用的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对这些物品产生了一些影响,如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暖,人类活动对空气、水的直接污染也不同程度地改变了其原始特征。
尽管自然属性的环境公共物品大部分是由自然界提供的,不同于经济学所阐明的公共物品大部分是由政府提供的概念,但是从客观方面来讲它们的基本特征是相同的,即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因此,可以根据自然属性的环境公共物品的基本特性对其进一步分类,自然属性的环境公共物品可以分为3类:第一类是纯环境公共物品,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如阳光、大气、生物多样性等;第二类是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但是可以做到排他,如原始森林公园、海滨沙滩等;第三类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但是无法有效地排他,如水资源、草原等。第二类与第三类可以称为准环境公共物品。这3类自然属性的环境物品对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非常重要,所以保护好它们是十分重要的。
2.社会属性的环境公共物品
社会属性的公共物品不同于自然属性的公共物品。首先它不完全是由大自然提供的,主要是由政府、企业和一些非政府组织提供,其供给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环境、利用环境、创造环境,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属性的环境公共物品包括社群环境、经济与生活环境、社会外观环境3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它们反映了社会环境的结构、功能和外貌。社群环境主要包括社会构成、社会状况、社会约束与控制系统,以此反映社会群体的特征和结构;经济与生活环境主要包括由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所反映出来的生活环境、生产环境和市场环境及其结构和功能;社会外观环境包括自然与人文景观,即自然与人文的有形体与环境氛围配合的系统。从狭义角度说,社会属性的公共物品指的是人类的生活环境条件,是与人类基本生活条件有关的环境,如居住、交通、绿地、噪声、饮食、娱乐、文化教育、商业和服务业等。许多社会属性的环境公共物品也体现出公共物品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特征。通过为城乡居民提供舒适、清洁和便利的公共物品,从而提高社会环境质量[6]。因此,可以根据环境公共物品的不同表现形态进一步分类,社会属性环境公共物品可以分为3类:第一类是实体性的环境公共物品,如人文景观、绿化工程、城市环保设施等;第二类是文化性的环境公共物品,如环保活动、绿色文化等;第三类是服务性的环境公共物品,如文体教育、商业服务、交通运输、医疗居住条件等。
三、结语
根据以上对环境公共物品分类的分析可知,环境公共物品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提出了基于属性的环境公共物品分类的概念,在分析和总结公共物品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按环境属性分类的方法,把环境公共物品分为自然属性的环境公共物品和社会属性的环境公共物品,并对这两类环境公共物品的组成进行了探讨。环境公共物品及其分类的分析有助于对公共物品理论更全面的认识、对环境公共物品更深入的思考,从而指导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的实践。
参考文献:
Abstract Through thoroughly using the thought ofdialectical materialism ,the article points out a new economics and sociologybasic theory. As a result , this theory gives us a deepen overall new understandingabout the economy and the society in the knowledge economyinformationsociety times from a new angle .Certainly, this theory also gives us a deepen overall new understandingabout the economy and the society both in the future times and in the past times. Hope the theory will certainly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ductive forces in the world and human beingsociety’s great moving forward in the future.
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着六种不同类型的“经济成分”
众所周知,人类社会可划分为宏观社会和微观社会。宏观社会是由次一级的微观社会构成的,次一级的微观社会也是次一级的宏观社会,又由更次一级的微观社会构成,而更次一级的微观社会也是更次一级的宏观社会,又由更次一级的微观社会构成……。因此,人类社会在不同时期都有若干层面不同的宏观社会和微观社会。纵观历史,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现在是后资本主义工业社会或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也可以说,人类已经经历了原始社会时代、奴隶社会时代、封建社会时代、资本主义工业社会时代,现在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信息社会时代。
众所周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任何时代的经济发展都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而任何时代社会的经济都是通过人们辛勤地劳动创造出来或获得的。本文认为所谓“经济行为”就是指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运用各种经济资源创造或获得财物的行为,所谓“经济活动”就是指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运用各种经济资源创造或获得财物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谓“经济”就是指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运用各种经济资源创造或获得的财物。显然,经济学就是专门研究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运用各种经济资源创造或获得财物的社会实践现象及其一般规律从而指导人们如何有效持续增长经济的一门社会科学学科。此外,本文还认为人们通常所说的“人力、物力、财力”中的“人力”指“人力资源”,“物力”指“物力资源”,“财力“指“财力资源”。因此,人们在任何经济活动中的可运用经济资源不外乎三大类――“(个人或他人的)人力经济资源”、(个人或他人的)“物力经济资源”和(个人或他人的)“财力经济资源”。显然,以上三大类经济资源终归是由人来运用的。显然,“物力经济资源”和“财力经济资源”可看成“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资源”。
那么,人力经济资源又包括哪些呢?众所周知,人类个体全面自由发展的方向是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方向相一致的。这是因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都客观需要人们不断提高体力水平、(普通)知识水平或(普通)信息水平、智慧水平或能力水平(参见我的论文《揭开智慧的神秘面纱》)。因此,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普遍的体力水平、(普通)知识水平或(普通)信息水平、智慧水平或能力水平也都在不断提高。由此可见,与人类个体体力水平、(普通)知识水平或(普通)信息水平、智慧水平或能力水平相对应的人类个体的生理资源或体力资源、普通知识或普通信息资源和由之产生的智慧资源(知识可划分为普通知识和知识型智慧知识两种知识,信息可划分为普通信息和智慧信息两种信息,参见我的论文《揭开智慧的神秘面纱》)是人类从事经济活动必不可少的三大人力经济资源。因此,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个体的以上三大人力经济资源也依次得到了较大的开发和利用。如果说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主要开发利用人类个体的生理或体力人力经济资源,那么,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则主要开发利用人类个体的普通知识或普通信息人力经济资源,当前的后资本主义工业社会或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则主要开发利用人类个体的普通知识或普通信息人力经济资源和由之产生的知识型智慧人力经济资源(智慧可根据来源不同划分为知识型智慧、信息型智慧和知识――信息型智慧三种类型,参见我的论文《揭开智慧的神秘面纱》),因此,未来的“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时代①则主要开发利用人类个体的普通知识或普通信息人力经济资源和由之产生的信息型智慧以及知识――信息型智慧人力经济资源。
除以上三大人力经济资源以外,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创造经济时,有时仅仅凭借个人与生俱来就有的或后天才有的显赫血缘关系背景或家族背景或家庭背景或知识背景或特殊人际关系(如夫妻关系、情侣关系、母女关系、母子关系、父女关系、父子关系、亲属关系等)或组织之间的特殊公共关系(如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公共关系、合作组织之间的公共关系等)就可以直接创造或获得财物创造经济。如果上述特殊人际关系或特殊公共关系良好的话,就更是如此!因此,人们与生俱来就有的或后天才有的显赫血缘关系背景或家族背景或家庭背景或知识背景或特殊人际关系或组织之间的特殊公共关系也是一种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不可少的可运用经济资源――“背景经济资源”。
由于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创造经济时,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与其他个体发生联系并协调彼此之间的人际关系(这里人际关系指普通人际关系,以区别于上述特殊人际关系),以便社会或组织更加协调一致,因此,人们与其他个体之间的关系如何将直接影响人们的劳动生产率。因此,人们与其他个体之间的人际关系也是一种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不可少的可运用经济资源。由于人们与其他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如何主要决定于人们处理人际关系的智慧水平或能力(参见我的论文《揭开智慧的神秘面纱》),因此,人们的人际关系经济资源可划归于上面所述的智慧人力经济资源(即人际关系经济资源是智慧人力经济资源中的一种类型)。此外,由于人们具有何种情趣、爱好、性情、脾气、志向、性格、习惯等个人个性心理特征,会影响人们之间的特殊人际关系和普通人际关系,因此,人们的情趣、爱好、性情、脾气、志向、性格、习惯等个人个性心理特征也是一种经济资源。显然,这种经济资源对经济的作用或贡献主要通过上述“背景经济资源”和智慧人力经济资源对经济的作用或贡献表现出来的。因此,本文把人们的情趣、爱好、性情、脾气、志向、性格、习惯等个人个性心理特征经济资源一并划进“背景经济资源”和智慧人力经济资源当中而不必再单独提出来作为一种单独类型。
此外,由于人们所处何种社会地位具有何种职务和何种身份、具有何种权力直接决定了人们运用“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资源”(包括物力经济资源和财力经济资源两种类型)、三大人力经济资源和上述“背景经济资源”的能力,因此,人们的权力或职务或身份也是一种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不可少的可运用经济资源――“权力经济资源”。而人们在社会或组织中具有何种权力或职务或身份是由一个社会或组织的政治制度或管理制度或这方面的约定俗成(包括一个家族或家庭的“家规”或“家法”)或由之决定的生产关系决定的。因此,一个社会或组织的政治制度或管理制度或这方面的约定俗成或生产关系是否合理、先进将直接影响一个社会或组织中人们的权力或职务或身份的配置和分配是否合理从而影响劳动生产率。因此,一个社会或组织的政治制度或管理制度或这方面的约定俗成或生产关系也是一种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不可少的可运用经济资源。此外,由于一个社会或组织的政治制度或管理制度或这方面的约定俗成或生产关系可直接影响人们之间的(普通)人际关系或工作关系,因此,一个社会或组织的政治制度或管理制度或这方面的约定俗成或生产关系是否合理、先进还会影响一个社会或组织中人们之间的(普通)人际关系或工作关系的好坏从而影响到人们的劳动生产率。因此,一个社会或组织的政治制度或管理制度或这方面的约定俗成或生产关系经济资源对经济的作用或贡献主要通过它对一个社会或组织中人们的权力或职务或身份的配置和分配以及人们之间的(普通)人际关系或工作关系的影响表现出来,因此,一个社会或组织的政治制度或管理制度或这方面的约定俗成或生产关系经济资源可一并划归到“权力经济资源”和智慧人力经济资源当中,而不必再单独提出来作为一种单独类型。
综上所述,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不可少的可运用经济资源一共有上述六种类型――三种人力经济资源――生理或体力人力经济资源、普通知识或普通信息人力经济资源和由之产生的智慧人力经济资源以及“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资源”、“背景经济资源”和“权力经济资源”。不仅如此,它们之间还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首先,它们是相互依存的。这是因为人们从事任何经济活动都离不开同时运用上述六种经济资源,它们缺一不可!人们不可能只运用其中一种或若干种经济资源而不运用其它若干种经济资源却能从事某种经济活动!它们总是同时起作用、同时为经济活动作出各自的贡献的。这是由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过程的特点决定的。当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时,不仅必须运用“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资源”,还必然会运用到“背景经济资源”、“权力经济资源”和人们的生理或体力人力经济资源。此外,还必须同时运用人们的普通知识或普通信息人力经济资源和智慧人力经济资源以便及时分析、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其次,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比如,生理或体力经济资源的状况会影响到人们运用其它五种经济资源的状况。反之。也然。此外,人们的普通知识或普通信息人力经济资源的状况也会影响到人们运用其它五种经济资源的状况。比如,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往往懂得更多的健康知识和营养知识,因此,相对说来,他们的生理或体力人力经济资源的状况较好。由于普通知识或普通信息是智慧的基础(参见我的论文《揭开智慧的神秘面纱》),因此,他们的智慧人力经济资源的状况也往往会更好一些。此外,他们运用“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资源”、“背景经济资源”和“权力经济资源”的能力也相对更高一些。反之,如果人们的普通知识或普通信息人力经济资源的状况较差,则人们运用其它五种经济资源的能力也相对较差。除生理或体力人力经济资源和普通知识或普通信息人力经济资源以外的其它四种经济资源的情况与上类似!
那么,上述六种经济资源是通过什么机制对经济发挥作用的呢?
人们的能力实际上就是人们在运用智慧人力经济资源等三种人力经济资源分析问题或运用智慧人力经济资源等三种人力经济资源和其它三种经济资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力量或能量(参见我的论文《揭开智慧的神秘面纱》)!因此,智慧与能力之间具有资源和能量之间的本质区别,它们是资源与能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和表里关系,其中智慧为因、为里,能力为果、为表,能力是由智慧资源转化而来的(参见我的论文《揭开智慧的神秘面纱》)。人们要正确运用经济资源创造最大经济效益,就必须要运用智慧才能具有良好的“调动资源能力”和“运用资源能力”从而表现出良好的专业工作能力(指人们按照一定规程完成一定专业、一定工作岗位工作任务的能力,专业工作能力包括创造力)或综合能力(指人们的专业工作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即人们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的综合)。而社会生产力是各个岗位的生产力的综合,是由各个岗位人们的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共同决定的。因此,人们只有充分运用智慧人力经济资源以便正确运用其它五种经济资源,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生产力。因此,上述六种经济资源是通过对人们的专业工作实际能力大小的影响来对经济发挥作用的。如果上述六种经济资源配置合理并得到高效运用,那么,人们的专业工作实际能力就必然会相对较高,从而表现出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较高的社会生产力!反之,人们的专业工作实际能力就必然会相对较低,从而表现出较低的劳动生产率和和较低的社会生产力!
总之,在不同时期,不同层面的(宏观或微观)人类社会,人们创造或获得经济所能利用的经济资源一共有以上六种类型,因此,在不同时期,不同层面的(宏观或微观)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着相应的六种类型的“经济成分”――“体力经济”、“背景经济”、“权力经济”、“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简称“财富经济”或“资本经济”。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后,“财富经济”演化为“资本经济”。当前市场经济中的“财富经济”实质也是“资本经济”。)、知识经济和“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我们下面将详细论述什么是“体力经济”、“背景经济”、“权力经济”、“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以及知识经济和“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
所谓“体力经济”就是指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主要依靠运用六大经济资源中的“生理或体力人力经济资源”创造或获得的那部分经济。所谓“背景经济”就是指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主要依靠运用六大经济资源中的“背景经济资源”创造或获得的那部分经济。所谓“权力经济”就是指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主要依靠运用六大经济资源中的“权力经济资源”创造或获得的那部分经济。所谓“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就是指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主要依靠运用六大经济资源中的“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资源”创造或获得的那部分经济。所谓“知识经济”就是指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主要依靠运用六大经济资源中的“普通知识人力经济资源和由之产生的知识型智慧人力经济资源”创造或获得的那部分经济。所谓“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就是指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主要依靠运用六大经济资源中的“普通知识或普通信息人力经济资源和由之产生的信息型智慧人力经济资源以及知识――信息型智慧人力经济资源”创造或获得的那部分经济。由于普通知识或普通信息和三种类型的智慧其本质都是信息,因此,知识经济和“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的本质都是“信息经济”。但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一般不称知识经济为信息经济,只称“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为信息经济。显然,上述六种不同类型的经济资源为不同时期、不同层面的(宏观或微观)人类社会或组织创造或获得的经济的多少或在完整的(宏观或微观)经济中所占的比例的大小是各不相同的。其中总是有一种经济资源创造或获得的经济在不同时期、不同层面的(宏观或微观)人类社会或组织完整的(宏观或微观)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最大。那么,我们就说这种经济资源创造或获得的这部分经济就是该时期、该层面(宏观或微观)人类社会或组织的主流经济。而其它五种类型的经济资源创造或获得的其它五种相应类型的经济则是该时期、该层面(宏观或微观)人类社会或组织的非主流经济。
总之,上述六种类型的经济资源都为不同时期、不同层面的(宏观或微观)人类社会的经济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只是它们在不同时期、不同层面的(宏观或微观)人类社会完整的(宏观或微观)经济中所占的比例的大小各不相同而已!上述六种类型的经济资源对经济的贡献最终通过人们的专业工作能力或综合能力对经济或社会生产力的贡献表现出来。在原始社会,由于人们的生理或体力人力经济资源为(宏观或微观)人类社会创造或获得的经济在完整的(宏观或微观)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因此,最适合搞“体力经济”。因此,“体力经济”是原始社会经济的主要特征和主流经济。在奴隶社会,由于人们的“背景经济资源”为(宏观或微观)人类社会创造或获得的经济在完整的(宏观或微观)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因此,最适合搞“背景经济”。因此,“背景经济”是奴隶社会经济的主要特征和主流经济。在封建社会,由于人们的“权力经济资源”为(宏观或微观)人类社会创造或获得的经济在完整的(宏观或微观)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因此,最适合搞“权力经济”。因此,“权力经济”是封建社会经济的主要特征和主流经济。在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由于人们的“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资源”为(宏观或微观)人类社会创造或获得的经济在完整的(宏观或微观)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因此,最适合搞“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因此,“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是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经济的主要特征和主流经济。在当前的后资本主义工业社会或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社会,由于人们的“普通知识人力经济资源和由之产生的知识型智慧人力经济资源”为(宏观或微观)人类社会创造或获得的经济在完整的(宏观或微观)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因此,最适合搞知识经济。因此,知识经济是当前的后资本主义工业社会或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社会经济的主要特征和主流经济。依此类推,在未来的“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时代的信息社会,由于人们的“普通知识或普通信息人力经济资源和由之产生的信息型智慧和知识――信息型智慧人力经济资源”为(宏观或微观)人类社会创造或获得的经济在完整的(宏观或微观)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因此,最适合搞“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或信息经济。因此,“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或信息经济是未来“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时代信息社会经济的主要特征和主流经济。
那么,在哪些情况下,社会或组织或个人的主流经济分别是“体力经济”、“背景经济”、“权力经济”、“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知识经济和“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呢?显然,除了原始社会的主流经济是“体力经济”以外,以体力搬运货物创造或获得经济效益的搬家公司、货运公司等企业组织的经济以及在旅游区用轿子抬人上、下山的个人以及三轮车夫等个人的经济都属于以“体力经济”为主流经济的经济。在这种情况下,其它五种“经济成分”也存在,只是它们对经济的贡献没有“体力经济”的大而已。而且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或组织或个人的经济主要由人们的生理或体力人力经济资源创造或获得,因此,人们生理或体力人力经济资源的状况将直接明显影响上述社会或组织或个人的经济效益。显然,除了奴隶社会的主流经济是“背景经济”以外,人们利用显赫或特殊的血缘关系背景或家族背景或家庭背景或知识背景或上述人与人之间的特殊人际关系或上述合作组织之间的特殊公共关系经济资源或“背景经济资源”获得遗产、财产或接受社会或其它组织或个人的捐赠等方式创造或获得的经济都属于以“背景经济”为主流经济的经济。在这种情况下,其它五种“经济成分”也存在,只是它们对经济的贡献没有“背景经济”的大而已。而且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或组织或个人的经济主要由人们的“背景经济资源”创造或获得,因此,人们“背景经济资源”的状况将直接明显影响上述社会或组织或个人的经济效益。显然,除了封建社会的主流经济是“权力经济”以外,一般说来国家或地方政府垄断的行业的经济,以及人们利用所掌握的特权通过特许某些组织或个人从事自己所掌握或控制的某种行业或某种产品的经营而收取大量特许加盟费或个人酬劳创造或获得的经济,以及人们通过允许其它组织或个人以自己组织或个人名义从事某种经济活动(在建筑业、装饰业中较常见)创造或获得经济,然后向这些挂靠组织或个人收取一定行政管理费用或技术指导费用等费用创造或获得的经济都属于以“权力经济”为主流经济的经济。这种情况下,其它五种“经济成分”也存在,只是它们对经济的贡献没有“权力经济”的大而已。而且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或组织或个人的经济主要由人们的“权力经济资源”创造或获得,因此,人们“权力经济资源”的状况将直接明显影响上述社会或组织或个人的经济效益。显然,除了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主流经济是“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以外,人们利用所掌握的财富(包括物力财富和财力财富两种类型)或金钱或由此形成的资本创造的经济都属于以“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为主流经济的经济。比如,人们利用投入的货币资金炒股、炒外汇、炒期货或其它债券创造或获得的经济或银行、钱庄、个人通过放贷或借款等方式收取利息或费用创造的经济、租赁公司通过租赁货物、房产等收取租赁费用创造或获得的经济以及人们依靠投入的货币、机器设备、厂房占有企业组织一定股份或资本获得赢利分红创造或获得的经济就都属于以“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为主流经济的经济。这种情况下,其它五种“经济成分”也存在,只是它们对经济的贡献没有“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的大而已。而且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或组织或个人的经济主要由人们的“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资源”创造或获得,因此,人们“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资源”的状况将直接明显影响上述社会或组织或个人的经济效益。显然,除了当前的后资本主义工业社会或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的主流经济是知识经济以外,组织或个人利用所拥有的专利或知识产权或某种特殊技术或秘密配方创造或获得的经济以及上述组织或个人靠出卖专利或知识产权或某种特殊技术或某种秘密配方创造或获得的经济以及其它组织或个人靠收购的专利或知识产权或某种特殊技术或某种秘密配方创造或获得的经济都属于以知识经济为主流经济的经济。这种情况下,其它五种“经济成分”也存在,只是它们对经济的贡献没有知识经济的大而已。而且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或组织或个人的经济主要由人们的“普通知识人力经济资源和由之产生的知识型智慧人力经济资源”创造或获得,因此,人们“普通知识人力经济资源和知识型智慧人力经济资源”的状况将直接明显影响上述社会或组织或个人的经济效益。依此类推,除了未来的“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时代的信息社会的主流经济是“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或信息经济以外,人们利用信息型智慧和知识――信息型智慧人力经济资源创造的经济,比如人们利用各种能力如创造力、人际关系能力、专业工作能力或综合能力创造或获得的经济,比如,安利公司、玫琳凯公司、保险公司的经济、一切贸易公司的经济以及一切公司中业务人员靠能力赚得的提成和所有员工靠能力赚得的薪水等都是以“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或信息经济为主流经济的经济。在这种情况下,其它五种“经济成分”也存在,只是它们对经济的贡献没有“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的大而已。而且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或组织或个人的经济主要由人们的“普通知识或普通信息人力经济资源和由之产生的信息型智慧和知识――信息型智慧人力经济资源”创造或获得,因此,人们“普通知识或普通信息人力经济资源和由之产生的信息型智慧和知识――信息型智慧人力经济资源”的状况将直接明显影响上述社会或组织或个人的经济效益。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不同时期、不同层面的人类社会中既然普遍存在六种不同类型的“经济成分”,那么,也就必然普遍存在着六种与之相对应的“社会成分”――“体力社会”、“背景社会”、“权力社会”、“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社会”、“知识社会”和“智慧社会”或“能力社会”②。这里的“体力社会”指高度重视人们的生理或体力人力经济资源并主要依靠之创造或获得经济、以“体力经济”为主流经济的社会。这里的“背景社会”指高度重视人们的“背景经济资源”并主要依靠之创造或获得经济、以“背景经济”为主流经济的社会。这里的“权力社会”指高度重视人们的“权力经济资源”并主要依靠之创造或获得经济、以“权力经济”为主流经济的社会。这里的“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社会”指高度重视人们的“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资源”并主要依靠之创造或获得经济、以“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为主流经济的社会。这里的“知识社会”指高度重视人们的“普通知识人力经济资源和由之产生的知识型智慧人力经济资源”或人们的科学技术专业知识水平和知识型智慧水平或专利或知识产权或创造力或专业工作能力或学历或文凭并主要依靠之创造或获得经济、以“知识经济”为主流经济的社会。这里的“智慧社会”或“能力社会”指高度重视人们的“普通知识或普通信息人力经济资源和由之产生的信息型智慧和知识――信息型智慧人力经济资源”或人们的信息型智慧水平和知识――信息型智慧水平或综合智慧水平或综合能力并主要依靠之创造或获得经济、以“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或信息经济为主流经济的社会(参见我的论文《揭开智慧的神秘面纱》)。
显然,推行主流经济的宏观社会就是宏观主流社会,推行主流经济的微观社会就是微观主流社会。因此,人类社会在不同时期、不同层面、不同性质的人类社会,其(宏观或微观)主流经济和(宏观或微观)主流社会的形式都是各不相同的。比如,原始社会是以“体力经济”为主流经济、以“体力社会”为主流社会的社会,奴隶社会是以“背景经济”为主流经济、以“背景社会”为主流社会的社会,封建社会是以“权力经济”为主流经济、以“权力社会”为主流社会的社会,资本主义工业社会是以“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为主流经济、以“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社会”为主流社会的社会,当前的后资本主义工业社会或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社会则是以知识经济为主流经济、以“知识社会”为主流社会的社会,依此类推,未来的“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时代的信息社会就是以“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为主流经济、以“智慧社会”或“能力社会”为主流社会的社会。
需要注意的是在当前的后资本主义工业社会或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社会不同层面的人类社会中,同时存在着六种不同类型的“经济成分”和“社会成分”。在主流社会――“知识社会”(比如,高科技产业的社会)里,其主流经济是知识经济。这与整个时代或社会的主流经济都是一致的!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体力社会”(如搬家公司)里,其主流经济是“体力经济”,与整个时代或社会的主流经济――知识经济是不一致的。知识经济时代其它四种类型的“社会成分”的情况与“体力社会”的情况类似。
总之,在不同时期、不同层面的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着上述六种不同类型的“经济成分”和六种不同类型的“社会成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上面把不同时期、不同层面的人类社会本来完整的(宏观或微观)社会经济人为地划分为“体力经济”、“背景经济”、“权力经济”、“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知识经济和“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六种不同类型的“经济成分”完全出于研究的方便,实际上它们是不可截然分割开的,它们共同组成了不同时期、不同层面完整人类社会的(宏观或微观)经济。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此外,上述六种不同类型的“经济成分”或其对应形式在人类自地球上产生时就存在,它们并非新生事物!因此,它们在不同时期、不同层面的(宏观或微观)人类社会中都存在,并相互交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只是上述六种不同类型的“经济成分”在不同时期、不同层面的(宏观或微观)人类社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有大有小、各不相同罢了!正因为如此,不同时期、不同层面的(宏观或微观)人类社会,其(宏观或微观)主流经济和(宏观或微观)主流社会的形式才各不相同!总之,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当前的后资本主义工业社会或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社会以及未来的“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时代的信息社会,上述六种不同类型的“经济成分”和六种不同类型的“社会成分”都存在并都在起作用,只不过其作用大小各不相同罢了!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不同时期、不同层面的主流社会里,社会的经济都是上述六种不同类型的“经济成分”同时起作用、知识经济是主流经济、知识经济担任主角、其它五种不同类型的“经济成分”一起充当配角同台献技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不同时期、不同层面的五种非主流社会里,社会的经济也都是上述六种不同类型的“经济成分”同时起作用、五种非知识经济的“经济成分”分别担任主角、余下其它五种不同类型的“经济成分”一起充当配角同台献技的经济。其它时代不同时期、不同层面的(宏观或微观)人类社会的情况与上类似!那种认为知识经济刚出现不久、“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在未来才可能出现的观点是错误的!因此,“知识经济兴起”比“知识经济出现或产生”更为确切!同样,我们在上面把不同时期、不同层面本来完整的(宏观或微观)的人类社会人为地划分为上述六种不同类型的“社会成分”也是完全出于研究的方便,实际上它们是不可截然分割开的,它们共同组成了不同时期、不同层面完整的(宏观或微观)人类社会。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此外,上述六种不同类型的“社会成分”或其对应形式在人类自地球上产生时就存在,它们并非新生事物!因此,它们在不同时期、不同层面的(宏观或微观)人类社会中都存在,并相互交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只是上述六种不同类型的“社会成分”在不同时期、不同层面的(宏观或微观)人类社会中存在时间的长短、涉及范围的大小各有不同罢了!
总之,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着上述六种不同类型的“经济成分”和六种不同类型的“社会成分”。
注释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4-0290-02
0 引言
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是人类社会大系统中对立统一的两个矛盾体,二者既相互制约,也相互促进。探究如何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已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有关地区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度分析研究也越来越多[1-3]。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也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方面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吉林省资源环境受到较大压力,引发了如土壤退化、水资源短缺,资源利用效率低等一系列资源环境问题,因而分析吉林省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对吉林省经济——环境协调状况进行分析,探讨吉林省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演变态势,对于整个区域资源环境的优化配置、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方法
1.1 指标选取 结合吉林省实际的资源环境背景、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选取能够反映该区资源环境质量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指标选取遵循科学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相统一的原则。具体评价指标见表1。
1.2 评价方法 根据指标对评价结果的作用方向进行标准化处理,利用熵权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系数。关于耦合关系的评判模型很多,各种模型各有不同的特点,本文采用廖重斌[4]提出的耦合模型进行评价。耦合协调度评判标准见表2。
按上述方法计算,可以得到吉林省1986年以来协调发展状况变化。
2 结果与分析
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对吉林省1986-2008年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进行评判和分析,具体结果见图1。吉林省耦合协调度D(x,y)从0.490变化为0.702,表明吉林省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总体的耦合协调度是呈上升趋势的,根据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的评判标准,吉林省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从1986年社会经济落后于资源环境的濒临失调衰退类型演变为2008年资源环境发展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中级协调发展类型,表明吉林省社会经济取得了一系列发展,同时吉林省也付出了一定程度的资源环境为代价,吉林省逐渐重视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受到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影响,吉林省耦合协调度D(x,y)也存在较明显的波动性,2005年吉林省耦合协调度D(x,y)达到各年份最高值0.789,1986年耦合协调度D(x,y)0.490则为所有年份中最低值。
3 结论
1986-2008年吉林省资源环境指标波动性较为明显,并有下降趋势,社会经济指标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仍需进一完善发展质量。研究时段内资源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从资源环境指数大于社会经济发展指数的濒临失调衰退类型演变为资源环境发展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中级协调发展类型,表明二者总体耦合程度是不断上升的,但协调度则呈先上升后略有下降趋势,表明近年来吉林省社会经济发展给资源环境发展带来较大压力,吉林省相对较好的协调发展程度仍存在不可持续性,可能会出现下滑的趋势。
参考文献:
[1]李辉,阚兴龙,于潇.珠海市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度分析.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28(06):495-497,507.
本文从经济法着手,分析了经济法制定后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并阐述了经济法制定后产生的一些问题,希望为完善经济法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作者简介:侯云瀚(1989-),男,汉族,黑龙江泰来人,大学本科,北京市政路桥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助理经济师,研究方向:法学(经济)。
经济法是从国家的整体经济出发,是政府对具有社会公共性质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进而开展一系列法律管理和调控的法律体系的整体。对经济法的社会经济影响节能型分析,是我国经济法学领域中的重要问题,也是开展经济立法、司法活动的重要理论基础。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关于经济法的研究工作不断的深入着,希望能从经济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方面,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对经济法进行不断的完善[1]。
一、经济法的功能和构造
(一)经济法的社会经济功能
经济法的功能是在社会经济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制定的,它的目的是为了达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能够更加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对现有政府预设的经济法规范进行政府调控。希望通过政府的干预和采用的措施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是经济法对社会经济产生的最大的作用。
经济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还体现在经济法和社会法之间的关系上,不能单纯的从一个单一的侧面看待经济法和社会经济的关系,而是要多角度、多方面的综合看待这两者的关系。从经济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入手,充分认识和评价经济法产生的行为后果在整个社会关系中的作用。
(二)经济法功能的构造
经济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从以下两点中体现出来,一是从经济法对社会活动中主要参与的经济主体产生的经济活动的影响来体现,二是经济法对社会总体经济的作用和影响来体现。经济法与社会活动中的经济主体有直接的影响,反过来经济主体也对社会经济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和作用,并且这种影响和作用是直接的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经济法影响和诱导着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使其影响着未来的经济活动,然后可以通过这种影响来调整经济主体和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经济法制定的主要作用就是这个[2]。
经济法的社会经济影响主要通过影响参与者的活动来实现,因此要想知道经济法对社会经济会产生哪些影响,不仅要了解在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中经济法所产生的作用,也要观察构成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每个部分,也就是经济主体所产生的经济活动对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2]
二、经济法的社会经济功能
在对经济法的社会经济影响进行研究时,首先要了解社会经济的功能,社会制度主要有三大功能,一是社会整合功能,二是行为的导向功能,三是文化的传递功能。或者也可以从信息作用、约束作用、整合作用和激励作用这几个主要方面进行分类。虽然在对社会经济的功能进行分类的看法上不一致,但是从分类的内容上看又存在一定的一致性。我们在对经济法的社会经济功能进行研究时,要从多方面进行研究,不能仅仅集中在一点。
社会经济如果要迅速的发展,那么就要具备两个重要的条件,即协调和动力,这两个条件影响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的基本制度,所以经济法要具备以下几项重要的社会经济功能[3]。
(一)权利义务分配功能
法律对权利和义务的分配功能是经济法的基本功能之一,通过对权利和义务的分配与协调,对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有重要作用。权利和义务在法律的各方部分都得到了体现,通过对权利和义务的分配体现了法律的价值,所以权利和义务是法律的基本核心内容,权利和义务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这种关系法律的基本运行机制起着决定的作用,对社会角度的人和经济法角度的经济主体的利益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用。
关于社会经济的分配方面,主要有两个,一方面是资源和资格的分配,这主要是分配不同的经济活动的参与条件,对其进行法律规定,在进行经济活动时要符合法律资格,经济主体在取得资格的基础上行使社会资源方面的权利。另一方面是经济法对资本和资源干预分配,这在经济利益的平衡方面和资源的分配干预方面,都会对社会中的不同要素产生不同的影响。
(二)经济信息传递功能
在开展一项经济活动以前,需要对从事的经济活动及从事的主体进行性质的确定,同样也要对经济行为和后果进行预测,所以在进行决策之前,要对这种预期的行为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经济主体的行为。在决策中,影响评估结果的要素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只有具有足够的经济信息为依据,才能充分发挥经济法的作用,为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提供必要的信息传递,根据各种优惠政策和限制条件确定经济活动的开展。
(三)激励功能
在社会经济中,经济人追求的使利益最大化,所以在活动中经济主体大多存在着自立性、理性和朱雀利益最大化的典型特征。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人在追求利益时,来自利益的追求是动力,同时人也存在着理性的约束,这种约束可以保证人在追求利益时的可靠性。同时,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在经济利益的分析活动中,也会始终处在核心的地位,这使经济法激励功能的直接体现。
人是经济行为的主体,对利益的追求使得人们在参与经济活动时形成鼓励和促进的正面效应,在激励中经济行为才会努力实现经济活动的信息表达,所以要对经济活动的结果进行赏罚。经济法的激励会对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向产生一定影响,这会让人们不断改正自己的偏好,严格按照经济法规范经济活动的选择,来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经济法的激励功能对社会利益主体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经济活动和行为中有着明显的激励效果。(四)节约交易费用功能
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只要存在交易,就一定会产生相应的交易费用。所以在进行交易时,要先确定交易伙伴和交易产品,然后再确定交易费用,这些交易费用包括谈判费、合约费、监督履行合约的费用等,要对这些费用进行详细的核算,然后才能得到准确的交易成本数据。节约交易费用体现了对经济法的遵守。
遵循经济法体现在参与经济互动的过程中,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经济之间的关系的协调处理,同时也可以通过必要的人际关系降低交易成本。对于有针对性的经济法的创建,要根据经济活动的变化,依靠权益保护单位提供的相关信息,通过法律手段对自身经济行为给予保障,再通过法律的形式确定该信息属于真实可靠的经济信息,这样可以节约大量的交易费用,保障经济主体的利益。
三、经济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一)经济法的调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转型
中国经济转型的启动与推进都与经济法有着密切的联系,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和直接出台经济政策法规作用于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来直接影响市场机制,而我国通过制定和完善经济法这种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来推动和重塑市场主体、构建市场主体、确定市场规则的运行,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市场经济的转型,弥补了商品市场自身的不足,促进了我国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
(二)经济法影响着劳动力市场
中国商品市场的形成具有自发性,同时也有我国政府的调控,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产生使市场自发与政府主导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国的劳动就业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分配转变为市场经济下的自主择业的新型就业体制,少不了劳动法等经济法律法规的指引和保证。经济法促进了劳动力来源的丰富性,促进了劳动用工制度的完善,也对政府促进就业进行了督导,从而促进了劳动力市场的发展。
四、结语
(一)经济法的社会经济功能
经济法的功能是在社会经济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制定的,它的目的是为了达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能够更加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对现有政府预设的经济法规范进行政府调控。希望通过政府的干预和采用的措施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是经济法对社会经济产生的最大的作用。经济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还体现在经济法和社会法之间的关系上,不能单纯的从一个单一的侧面看待经济法和社会经济的关系,而是要多角度、多方面的综合看待这两者的关系。从经济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入手,充分认识和评价经济法产生的行为后果在整个社会关系中的作用。
(二)经济法功能的构造
经济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从以下两点中体现出来,一是从经济法对社会活动中主要参与的经济主体产生的经济活动的影响来体现,二是经济法对社会总体经济的作用和影响来体现。经济法与社会活动中的经济主体有直接的影响,反过来经济主体也对社会经济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和作用,并且这种影响和作用是直接的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经济法影响和诱导着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使其影响着未来的经济活动,然后可以通过这种影响来调整经济主体和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经济法制定的主要作用就是这个。经济法的社会经济影响主要通过影响参与者的活动来实现,因此要想知道经济法对社会经济会产生哪些影响,不仅要了解在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中经济法所产生的作用,也要观察构成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每个部分,也就是经济主体所产生的经济活动对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
二、经济法的社会经济功能
在对经济法的社会经济影响进行研究时,首先要了解社会经济的功能,社会制度主要有三大功能,一是社会整合功能,二是行为的导向功能,三是文化的传递功能。或者也可以从信息作用、约束作用、整合作用和激励作用这几个主要方面进行分类。虽然在对社会经济的功能进行分类的看法上不一致,但是从分类的内容上看又存在一定的一致性。我们在对经济法的社会经济功能进行研究时,要从多方面进行研究,不能仅仅集中在一点。社会经济如果要迅速的发展,那么就要具备两个重要的条件,即协调和动力,这两个条件影响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的基本制度,所以经济法要具备以下几项重要的社会经济功能。
(一)权利义务分配功能
法律对权利和义务的分配功能是经济法的基本功能之一,通过对权利和义务的分配与协调,对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有重要作用。权利和义务在法律的各方部分都得到了体现,通过对权利和义务的分配体现了法律的价值,所以权利和义务是法律的基本核心内容,权利和义务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这种关系法律的基本运行机制起着决定的作用,对社会角度的人和经济法角度的经济主体的利益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用。关于社会经济的分配方面,主要有两个,一方面是资源和资格的分配,这主要是分配不同的经济活动的参与条件,对其进行法律规定,在进行经济活动时要符合法律资格,经济主体在取得资格的基础上行使社会资源方面的权利。另一方面是经济法对资本和资源干预分配,这在经济利益的平衡方面和资源的分配干预方面,都会对社会中的不同要素产生不同的影响。
(二)经济信息传递功能
在开展一项经济活动以前,需要对从事的经济活动及从事的主体进行性质的确定,同样也要对经济行为和后果进行预测,所以在进行决策之前,要对这种预期的行为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经济主体的行为。在决策中,影响评估结果的要素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只有具有足够的经济信息为依据,才能充分发挥经济法的作用,为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提供必要的信息传递,根据各种优惠政策和限制条件确定经济活动的开展。
(三)激励功能
在社会经济中,经济人追求的使利益最大化,所以在活动中经济主体大多存在着自立性、理性和朱雀利益最大化的典型特征。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人在追求利益时,来自利益的追求是动力,同时人也存在着理性的约束,这种约束可以保证人在追求利益时的可靠性。同时,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在经济利益的分析活动中,也会始终处在核心的地位,这使经济法激励功能的直接体现。人是经济行为的主体,对利益的追求使得人们在参与经济活动时形成鼓励和促进的正面效应,在激励中经济行为才会努力实现经济活动的信息表达,所以要对经济活动的结果进行赏罚。经济法的激励会对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向产生一定影响,这会让人们不断改正自己的偏好,严格按照经济法规范经济活动的选择,来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经济法的激励功能对社会利益主体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经济活动和行为中有着明显的激励效果。
(四)节约交易费用功能
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只要存在交易,就一定会产生相应的交易费用。所以在进行交易时,要先确定交易伙伴和交易产品,然后再确定交易费用,这些交易费用包括谈判费、合约费、监督履行合约的费用等,要对这些费用进行详细的核算,然后才能得到准确的交易成本数据。节约交易费用体现了对经济法的遵守。遵循经济法体现在参与经济互动的过程中,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经济之间的关系的协调处理,同时也可以通过必要的人际关系降低交易成本。对于有针对性的经济法的创建,要根据经济活动的变化,依靠权益保护单位提供的相关信息,通过法律手段对自身经济行为给予保障,再通过法律的形式确定该信息属于真实可靠的经济信息,这样可以节约大量的交易费用,保障经济主体的利益。
三、经济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一)经济法的调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转型
中国经济转型的启动与推进都与经济法有着密切的联系,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和直接出台经济政策法规作用于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来直接影响市场机制,而我国通过制定和完善经济法这种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来推动和重塑市场主体、构建市场主体、确定市场规则的运行,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市场经济的转型,弥补了商品市场自身的不足,促进了我国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
(二)经济法影响着劳动力市场
中国商品市场的形成具有自发性,同时也有我国政府的调控,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产生使市场自发与政府主导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国的劳动就业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分配转变为市场经济下的自主择业的新型就业体制,少不了劳动法等经济法律法规的指引和保证。经济法促进了劳动力来源的丰富性,促进了劳动用工制度的完善,也对政府促进就业进行了督导,从而促进了劳动力市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