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素质教育观的内涵

素质教育观的内涵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3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素质教育观的内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素质教育观的内涵

篇1

音乐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个大分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音乐教育已经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重视。在我国提倡培养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班人的素质教育旗帜下,音乐教育作为不可缺少的一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研究,能充分认识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

(一)音乐教育的涵义

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以音乐为媒介或手段,由施教与受教双方共同运作的活动。它要求受教者积极主动自觉地接受音乐,欣赏音乐,受到音乐的感染、陶冶、锻炼,实现音乐教育效应。

音乐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音乐教育被理解为培养音乐家或专业音乐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如现在各大专业艺术院校正是如此。从广义上讲,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部分,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

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学科非常年轻,但在人类文明史上却有悠久的历史。在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先秦时期的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看到了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和陶冶人的情操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到音乐使人们的性格、心灵得到陶冶和满足,情感得到升华。[1]

(二)素质教育的涵义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是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手段;是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二、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法国大作家雨果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文字、数字和音符”。[2]因此,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它们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这一根本目标服务。

(一)音乐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1.音乐教育普及音乐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

艺术修养是文化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在当代社会中,几乎人人都离不开艺术、离不开音乐。我们平时所听到的歌曲,电视、电影插曲等等都是音乐这个艺术种类的表现方式。数目繁多、题材各样的音乐种类融于生活之中,有待人们去欣赏、去辨别。因此,人们要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就需要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在艺术欣赏中不断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把体会到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断反复这个过程,才能使人们真正充分的享受音乐、欣赏音乐,以达到与音乐的共鸣。

2.音乐教育促进德育教育

自古以来,中外的大家、学者都非常重视音乐教育的教化作用。先秦时期“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3]。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孔子认为礼乐是一个国家兴衰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和谐稳固的重要因素。从个人角度来说,乐是美的形式和善的内容结合在一起,自己得到体验和感化。在“真善美”的音乐教育中,人们能够受到感化和教育。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常常是欣赏者积极主动、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把德育内容渗透进接受者的脑海中。这也是寓教于乐的重要体现。

3.音乐教育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

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音乐作为一种艺术门类,是人类感性与理性思维的集中体现。历来的思想家、艺术家都十分重视艺术对于人情感的陶冶、对心灵的净化。音乐正是通过其内在的蕴意,通过悠扬的曲调,以情感人,达到感情的升华。正如1876年,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为他专场举办的音乐会上,听了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即《如歌的行板》后,感动的流下了眼泪。他说,在这首乐曲中,“我已经接触到忍受苦难的人民的灵魂深处”。[4]

4.音乐教育启蒙人的智力、提高人的智慧,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现代医学证明:人的创造才能主要通过右脑完成,世界诺贝尔奖得主多半属于右脑发达型的人。右脑控制人体左侧器官并实施立体图像、艺术和形象思维功能,人的左右脑合理利用并和谐发展则能提高人的智慧,使人聪明。例如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喜爱音乐、精通文学,他本人曾讲过,在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照亮了他的生活道路,对艺术的爱好,丰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1993年在北京炎黄艺术馆召开的“科学与艺术研讨会”上有一句名言:“科学与艺术史一个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5]因此,我们在素质教育中,尤其是幼儿阶段就要加大音乐教育的启蒙作用,以便能最大化的开发儿童智力,促进其平衡全面发展。

5.音乐教育具有健全人类心理结构的作用,使人的身心得到放松

在古代《乐记》中就已谈到“乐行而清,耳聪目明,血气平和”明确指出了音乐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功能。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以悦耳的音响作用于人的兴奋神经,调节情绪、减轻压力。当今社会的发展十分迅速、竞争激烈。对每个人来讲,成功与失败并存。每个人的精神压力都异常巨大,尤其是青少年。因此音乐教育的这种调节情绪、促进人的身心放松、健全人们心理结构的作用就更加突显出来。

(二)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1.音乐教育与其他教育门类的沟通

在素质教育的大内涵里,音乐教育作为德智体美劳中的一环,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音乐教育与智育、德育、体育之间;音乐教育与其他艺术门类(如绘画、舞蹈等)之间都能很好的融合,在共同达到教化作用的同时,还能使受教者得到放松和休息,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要途径。

2.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提升

在当今社会中,仍然有很多人认为音乐教育是非必要的,是属于娱乐学科。因此,有必要加大对音乐教育重要作用的宣传,使社会公众加深了解和认识。只有提高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促进作用。

3.音乐教育内容、方法的多样化和师资力量的建设

随着科学技术引进教育、教学,当代教学方法也应该随之改变和增加。以前的教学方法并不继续适用于当今社会和学校,并且为了适应当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教学方法也必须改变。只有教学方法和内容更贴近当今生活,音乐教育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三、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一种,在素质教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音乐教育对培养学生来说不仅仅是教会他们唱一首歌,而是利用这些高尚优美的音乐来激发学生热爱生活,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自信心,从而使他们喜欢音乐、懂得音乐、欣赏音乐。音乐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感动。

(一)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感化作用

音乐是人们健康氛围的感化力量。在优美、健康的音乐环境中,学生整体会充满活力、表现出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并使其精神振奋,能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对未来抱有美好的希望。这正是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所期望达到的氛围。

(二)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激励作用

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明显的激励作用。《保卫黄河》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呼唤人民保家卫国;《歌唱祖国》在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对着全世界歌唱,宣誓了东方巨龙正在苏醒,祖国正走向富强;《生死不离》表达了在汶川地震中,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共同面对灾难的决心;《我的未来不是梦》不管未来有多苦,只要心中还有梦便能坚持到底、不断前进。

音乐教育能很好的帮助人们树立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培养音乐审美能力,激发人们对音乐美的爱好与追求,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个体的熏陶与社会群体的和谐稳定有序、健康向上等功能与效应,是艺术教育所独有的,是智育、德育、体育无法代替的。[6]因此,音乐教育在推进全面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中,应发挥出它的积极作用,为造就一代在新世纪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高素质人才群体,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朱一平.音符是开启人类智慧的一把钥匙[J].艺苑,2006,(10).

[3]臧一冰,张巍.中国音乐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篇2

一、中高职业教育贯通的当代价值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明确的规划,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可以说把职业教育的发展摆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而且将中高职协调发展作为其中一个要求进行了具体化。为了落实这一规定,教育部制定了《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就“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在多个方面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包括发展定位、办学特色、内涵建设、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结构布局、课程体系、教学过程、招生政策、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中高职贯通教育作为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模式之一,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而这对于希望接受职业教育、将直接就业作为人生目标的学生来说是一条实现目标的有效渠道。

党的十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指出要“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些最新的要求与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一脉相承,同时也对探索如何发展职业教育,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职业教育在我国整体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其主要组成部分,中高职教育贯通是发挥职业教育优势,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积极探索,在全国的一些学校试点后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如《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提出要“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构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培养模式和学制贯通的‘立交桥’的发展任务,加快培养适应本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此上海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2011年继续开展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的通知》,经过三年的试点工作,中高职教育贯通逐渐成为培养知识型、发展型、素质高、技能强的人才的有效模式。

从教育发展的角度来说,职业素质的养成是中高职教育培育的目标,是中高职教育发展的突破口,中高职学校的学生和教育者都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实现职业教育的中高职贯通,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是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符合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的必然要求,从长远看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二、中高职教育贯通视阈下职业素质的内涵

从国内中高职教育贯通的实践来看,这种培养模式大多数实行学校是以中职学校的名义进行招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推行“中高职一体化”高效衔接的培养模式,将原先中职三年、高职三或四年,一共六到七年的学习期限,缩短到五到六年。这段时间内,大多数学校除了在入学第一年对学生进行是否适合接受中高职贯通教育的选择与考核外,剩余的学习时间不再进行其他形式的筛选,按照培养要求,对达到毕业标准的学生颁发由教育部认证的高职学校专科层次的毕业证书。中高职教育贯通的培养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时间更为紧凑,成长目标更为明确,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大大提升,职业素养的内涵得以升华和具体。

(一)坚定的职业理想。进入中职学习的学生,大多是有着明确职业志向的学生,他们往往本身就对所学习的专业比较感兴趣,而且今后的工作方向也会朝着所学专业方向去发展。但是,单从中职或高职的实际学习来说,这种职业理想在每一个阶段都不够强烈,学生在三年左右的时间内可以掌握一些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但是对于专业所指向的职业却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转化为学生自我的职业目标或人生理想。职业理想是一个人在未来人生实践中所作所为的观念意识,是职业实践的指导,这需要建立在对自己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所以学生们需要在专业学习中不断去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定位自我,确定契合自身实际的职业目标,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在自己工作后,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职业热情和职业能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这就决定了中高职教育贯通能够在坚定学生职业理想方面的发挥重要作用。实践显示,推行中高职教育贯通的学校能够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个性特征,匹配职业教育的阶段性特征,使学生能够在中高职不同的学习阶段认识自己,在循序渐进中找准职业方向,坚定职业理想。

(二)突出的职业能力。当今社会的发展,对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能力是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否取胜的关键要素。从一定意义上说,职业能力的培养应该是中高职教育的核心内容。职业能力不等于职业技能,职业技能仅仅是职业能力的组成部分,职业能力包含更多的内容,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其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分为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职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其中,职业综合能力又包括了跨职业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等四方面的能力。”具体来说,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能力、较强的学习能力、交际沟通的能力、危机处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探索创新能力等等。这些能力都不是单单通过中职教育或高职教育所能一步到位实现的,需要在积累中不断提高。中高职教育贯通之后,随着教育进程的推进,理论知识逐步深入,动手实践的机会不断增多,学生的操作能力逐渐加强;随着与社会越来越近,学生也有更多的机会走出校门,走向社区、园区、公司、企业,通过实际的工作体验,在交际、组织、现场处理等方面不断增长经验。这样学生就能够在走出校园,迈进社会的时候可以尽快的转化角色,适应职场生活,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平稳起步。

(三)高尚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在职业活动中所应该遵守的、与某一特定职业活动相符合的行为规范。职业道德既是个人层面的意识行为,也是职业所隶属的行业对当前社会所应该履行的道德义务。学校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职业素质的培养同样要坚持德育为先的要求。中职或高职教育,由于学习时间段,教学内容繁多,很多学校并不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而偏重职业技能的培训,这样的学生往往在竞争中由于缺少对工作的责任心和积极心态而不能占据有利的地位,影响自己的职业发展。另一方面,学生处于中职学习阶段时,由于身心并没有真正达到成熟阶段,对职业道德的理解也会出现偏差,甚至错误,以至于踏入社会后不能很好的指导自己的职业行为。中高职教育贯通,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突出职业道德养成,学校既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在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的过程中辅之以思想政治教育、人格教育、公民教育、法律教育、品德教育等等,又要根据不同的专业需求,有目的性的采取特色措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学生在整个中高职跨度中,也会对职业道德经历一个从认识到理解再到认同的过程,终内化于心,外化于职业行为。

三、中高职教育贯通视阈下职业素质的养成

经过职业教育走向社会工作岗位的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建设者,他们往往直接从事一线的生产、管理、服务工作,他们所学的专业与从事的工作岗位联系地更为直接和紧密,同时对他们的职业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显得尤为关键,这既需要中高职院校探索有效的培育途径,也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职业素质的自我提升。

(一)职业培养贯通进行,实现高效衔接。

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当前形势下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在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有效衔接方面。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安排、能力考核等方面存在着断层脱节、简单重复、沟通不足的现象,使得职业教育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不够,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目标的实现。要突破这一点,首先要加强的就是中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实现职业培养的中高职有效贯通,这样的优点在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起点早、养成时间相对较长、专业学习比较充分、职业能力持续锻炼、职业理想逐渐加强。这是对我国教育规划纲要中关于中高职协调发展目标的有益探索,使得职业教育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方面观念更新、定位明确、特色鲜明,人才的职业能力更高,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更为协调和顺畅。

(二)职业培养对接产业,实现职业契合。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以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围绕社会或某一特定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确定人才需求方面的层次、类型,进而合理规划中高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学生各方面的职业素质。中高职教育贯通视阈下,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要对接产业发展,将产业与教学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有效实现路径。具体来说,中高职的专业设置要与产业发展相契合,教学内容要和职业标准相契合,实训过程要和生产过程相契合,毕业证书要和职业资质相契合,中高职贯通教育要和学习型社会的要求相契合。中高职教育贯通发展的进程要和产业规律、经济发展规律协调推进,在整体进程中把握中高职教育发展的重点、步伐和进度,有机整合学生资源、教育教学资源、就业资源,实现中高职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内涵、教育教学条件方面的整体规划,展现职业教育在职业素质培养方面的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增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三)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满足学生就业需求。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在学校主要依靠教育教学,教育教学是学生认识职业、学习知识、提升能力、走向社会的重要实现途径。中高职职业教育不但要在专业方面满足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更要为学生的就业、职业发展、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中高职教育贯通视阈下,中等职业教育要立足中高职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保证学生职业素质持续提升的教育教学策略,包括中高职教育的阶段目标、中高职教育的教学重点、中高职教育教学的整体规划、教育目标的有效衔接、课程的无缝对接、教材的连续性、教学评估的一致性等等。当然,这一切都是以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为基础的,即教育教学的改革要有目标,改革的进行既要合规律性又要合目的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所以要重视教师角色发挥,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调动教师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教师在企业和学校之间的流动,使教师通过企业实践提高专业认知水平和指导学生就业的能力。鼓励优秀的企业员工到中高职学校担任专业课讲师、职业发展导师,切实提升中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

(四)鼓励学生自我教育,增强学生职业认知。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通过对这部分同学的调查我们也不难发现,没有成功就业的原因一定程度上是由自身原因。面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有一部分同学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不足,没能抓住学习的机会,导致自我认知不足、职业前景迷茫、就业能力不强,没有形成体系化的职业认知,以至于学生在就业竞争中没有优势,或者侥幸步入职场却达不到企业的要求,逐渐被淘汰。中高职教育贯通要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贯穿其中,中职阶段注重基本知识的教授,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心态的成熟,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能从内心深处认识所学专业、了解职业发展前景、增强职业认知。学生要注重基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交际沟通能力、责任感、奉献精神、爱岗敬业精神等等一些列素养自我养成,积极主动地进行角色的转变。

参考文献:

篇3

二、潘懋元素质教育观两层含义的成因及相互关系

潘懋元素质教育观第一层含义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从的观点看,作为自然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人是多种规定性的有机统一体。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发展,而个人的发展又有待于内在多种规定性的协调、平衡和充分发展。潘懋元先生说:“素质教育则明确地表达了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个人、个性的全面发展,也就是体现恩格斯的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所指的‘自由’发展。”[12]他显然同意,历史唯物论关于人和社会关系理论、特别是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素质教育思想和全面发展教育思想共同的哲学基础。简言之,这也是第一层含义之所以成为潘懋元意义素质教育基本含义的原因所在。据我们分析,素质教育的第二层含义涉及潘懋元先生多次论及的知识“内化”这一关键问题。和杨叔子教授的思想一致,他认为知识应当通过思考和实践,“内化为人文精神、文化素质以及其他素质”[13];否则,受教育者可能有知识、缺能力,甚而“言行不一,品质恶劣”[14]。知识不“内化”或少“内化”是我国传统教育久治未癒的痼疾,自然成为素质教育意欲针砭的对象。实际上,第二层含义还涉及一个比知识“内化”更一般的问题———知识和智能关系问题。潘懋元先生早说过,教学过程有“两个平行的密切相关的任务”,即“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发展智力能力”[15]。因为“知识和智能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相互转化的”[16]:知识的学习促进智能的发展,反过来,智能的发展也促进知识的学习……。他持辩证逻辑观点,反对割裂关系、偏执一端的两种不良倾向:一种是传统教育所遗传的“重知识,轻智能”的原有倾向,一种是受“西风”感染的重智能、轻知识的新兴倾向[17]。不难理解,知识消化不良实质上仅属其中一种倾向,即“重知识,轻智能”倾向导致的恶果。然而,一种素质要成为名符其实的素质,必然要求同时防止两种倾向,从而在知识与智能之间保持协调和平衡。因此,知识和智能的协调发展思想,可以说是他素质教育观的心理学基础。简言之,这也是第二层含义之所以成为潘懋元素质教育观不可或缺的内在含义的主要原因。然而,上述成因并不直接导致潘懋元素质教育观的形成,联系二者的中介或桥梁是新的教育质量观,即“素质主导的多元化”[18]教育质量观。“传统的教育质量观是知识质量观,是以知识的多寡、深浅为主,甚至被看成是唯一的质量标准……”[19]他深刻认识到,它存在着两个意义的片面性:一是“重知识、忽视能力”[20],一是“忽略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的成长”[21]。对此,他在论著中多处论及。无疑,新的教育质量观正是同时在这两个意义上对传统教育质量观加以纠正。[22]显然,它的产生是潘懋元先生接受上述哲学理论和心理学思想影响的当然结果,而它又是进一步催生其两层含义的素质教育观的直接理论依据。在潘懋元思想体系里,素质教育的两层含义密切结合在一起,共同保证着素质教育成为真正潘懋元意义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第一层含义是说,各项素质应全面发展,避免重某些素质、轻其他素质的倾向。第二层含义是说,一种素质内部各因素之间应当协调发展,使之成为名符其实的素质,防止在知识和智能之间失去协调和平衡。从两层含义的相互关系分析,每项素质内部各因素之间的协调发展,构成了各项素质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两层含义是不可或缺的。因此,要完整地把握潘懋元先生的素质教育观,就应当清楚认识到其内在的两层含义,以免挂一漏一,“顾此失彼”。我们将会看到,根据这一素质教育观,可以分析和思考当前我国素质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许多重要问题。考察潘懋元先生对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关系的论述,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把握其素质教育观。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是极易引起混淆的两个概念。什么是全面发展教育?从潘懋元先生的思想沿革看,它不是一个脱离实践和认识发展的一成不变的概念。早在上世纪80年代,潘懋元先生即在《高等教育学讲座》中阐述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23]的教育思想。这反映了当时我国的教育方针,也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他所景仰的前辈、陈嘉庚、杨贤江、王亚南等人思想的影响。到90年代末,文章《试论素质教育》详细了论述二者关系。他认为,一方面,它们“方向一致、目的一致、基本内涵一致”[24];另一方面,“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目的同具体教育实践的中介”[25],同时其内容“有一些是全面发展教育学说所未提及,或虽包含在全面发展教育之中但不明确的”[26]。2001年,他又进一步认为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的地位开始大为升高,不再是单纯培养审美素质的狭义美育,而是一个兼顾原先不曾顾及的“情感的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广义的美育的范畴”[27]。至此,除了继续以“中介”环节彰显其特殊性外,其第一层含义的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涵趋于一致。

三、潘懋元素质教育观的启示

(一)理论启示

在理论上,潘懋元素质教育观为分析、澄清和评价当今教育界、教育学界关于素质教育的种种思想提供了一个可靠的理论视角。这里,我们据之解读《教育规划纲要》有关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也用以分析、评价关于素质教育流传已久的一些误解。《纲要》提出,本阶段我国教育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为了达到战略目标,要贯彻三大战略主题:“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和“坚持全面发展”。从潘懋元素质教育观看,可以这样理解,三大战略主题的基本内容都属于素质教育范畴。“坚持德育为先”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他们“学会做人”,这是潘懋元素质教育观第一层含义强调的内容。“坚持能力为重”,就是重视培养学生的三项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纠正传统教育“重知识、轻智能”的不良倾向,这相当于潘懋元素质教育第二层含义所强调的内容。“坚持全面发展”,就是“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全面发展教育,实际上相当于第一层含义的潘懋元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此外,从潘懋元素质教育观还可看出,道德目标和能力目标尽管为《纲要》所着重强调,但它们终究属于素质教育的两个目标而非全部目标,我们不应将素质教育的品德追求和能力追求简单视为素质教育的全部任务。在此,潘懋元素质教育观为我们分析、理解《纲要》有关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确立了一个良好的解释视角。潘懋元素质教育观有助于我们澄清目前学界对于素质教育概念及其他概念的一些误解。有学者主张:“所谓素质教育,指的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28]也有学者声称:“从严格的定义来讲,素质教育是指:以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为基础,以促使知识深刻内化为关键,以激活每个受教育者的个性潜能发展为核心,以促进所有学生共有和特有的精神品质和谐形成与不断提高为目标的整个教育活动。”[29]从潘懋元素质教育观看:其一,“面向全体学生”或“促进所有学生……”不能成为素质教育概念的固有内涵。不然,素质教育在将全体教育对象、特别是包括校外教育对象完全纳入教育过程之前,根据定义不能称为严格意义的素质教育,因为一种教育从部分学生推广到全体学生毕竟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过程。那么,这种处于推广“进行时”中的“教育”的性质如何?它与传统教育、素质教育分别有何关系?我们应当怎样界定?这将引起学界思想上的困惑和混乱。其二,不能用全面发展教育概念来界定素质教育。从潘懋元对素质教育的释义,以及对它和全面发展教育关系的论述看,全面发展教育毕竟还是一个有别于素质教育的概念;并且,从某个方面说它较素质教育更为抽象。因此,将素质教育界定为“……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并没有使有待明确的概念内涵得到明确,不合逻辑定义的基本要求。其三,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应直接列入素质教育的定义之中。从潘懋元素质教育观的第二层含义分析可知,知识和智能的协调发展已经包含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但与此同时,这种协调发展导致的积极结果远远不限于此。对素质教育的科学定义理应涉及所有可能的结果。因此,诸如此类流行的说法作为强调的重点是有意义的,作为科学定义有待商榷。此外,上述分析还启发我们,创新教育并不是一种有充分理由可以独立于素质教育之外的教育,相反,它隐含在素质教育之中,所以大可不必脱离素质教育的大道,另辟蹊径,搞一套有别于素质教育的“创新教育”。

篇4

随合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们教师的思想认识、教育观念有了较大的转变,已经开始认识到幼儿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为他们将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奠定基础。因此,作为幼儿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和尊重功地的人格尊严,合理的要求乃至细微的情感需要,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作用.必须坚持“观察在前,目标在后”,在全面了解孩子的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改变过去统一规格的、共性化的教育目标,真正使每个孩子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目的是为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立定基础,因此,素质教育的目标是群体目标和个体发展目标的统一,要求我们首先应当确立群体基本素质的培养目标,但又要重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还要有在每一个孩子每一方面发展的原有基础上确定的个体发展目标,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规程”中提出的促进每个孩子在原有水平上都得到发展的精神。另外,我们还要树立大教育观念认识到幼儿教育是一项涉及到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的系统工程,只有调动三方面的力量,形成牢固的“金三角”,同步调、同方向地对幼儿过好教育,才能全面、积极在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就是指全面提高孩子的思想品德、科技文化知识,培养健康身体和心理以及全面的劳动技能的一种教育,它是以个体和群体的先天生理条件为基础,以改善先天素质提高后天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和升华.为了较全面地理解幼儿素质教育的内涵,我学习了许多理论文章,深受启发.进一步认识到儿童良好素质的基础应包括⒈健康的。心理素质⒉良好的体能素质⒊良好的社会性发展与品德素质⒋良好的才智素质⒌会体验理解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和能力等等.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精神并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我认为,在进行幼儿素质教育中,应把着重点放在让幼儿“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

学会生存:这是一个人能顺利生存于社会的基本能力与条件.对学龄前儿童来说,主要是锻炼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学习初步的自我保护,增强自理能力,即学习“自己的事化自己做”。

学会学习:主要指培养孩子从小县有广泛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积极主动地探究精神,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等.同时还要重视加强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意志力和经受挫折、克服困难的坚强毅力等。

篇5

素质教育是21世纪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任务。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广阔的视野、开放的教育观念和创新精神是非常必要的,其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他事关国家民族的存亡。

一、注重理论学习,深刻理解内涵

素质教育是依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和主动性精神,注重开发发展潜能,注重形成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推行素质教育,得到教师们的普遍认同。并在教学中进行有关素质教育的实践工作,由于教师对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得不够,所以对素质教育的内涵认识不深、理解不够,使得素质教育难以落实。加之某些教师头脑中固有的地理学科为次要学科的观念的影响,使素质教育在地理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如有的教师理解素质教育就是让学生多活动、多回答问题,有生硬地安排许多无意义教学环节,有的使用大量的教学工具。这些所谓的培养学生能力、强化素质教育的一些做法,结果是事与愿违,使本来简单的教学复杂化,轻松的学习沉重化,既违背了教育规律,又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应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了解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了解现代教育理论,了解国际国内最新的教育动向,在丰富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尽早适应当代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提高自身素质应对新的挑战

素质教育培养的是21世纪发展需要的新人。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完成的,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又是通过每位教师具体的教学工作来实现的,因此教师素质的提高势在必行。

首先,是德育素质的提高。教育过程是教书育人的过程,要达到这一目的,不仅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极强的业务能力,还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学高为师,身正是范”,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尊重并关心学生,以其人格魅力从正面为学生树立榜样。

其次,是业务素质的提高。知识的传授靠教师较强的教学基本功来完成。在教师队伍中,有一部分教师业务水平较低,课堂教学平淡乏味,使课上得死气沉沉,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学生素质的提高。因此,地理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板书、板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应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等。只有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才能胜任现代的教育工作。

最后,是心理素质的提高。心理素质对于人的一生中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有很重要的影响,教师的心理素质不但影响教学效果,同时也影响学生心理的发展。因此,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要具有轻松愉快的心境、豁达开朗的心胸、振奋昂扬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这些对于学生方面的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

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形成的相关教育现象、对学生主体以及对自己教学能力的信念”。教师的教育观念要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师要以人为本,人是各具个性的,正是丰富多彩的人构成了生动活泼的社会,因此只有关注人、信任人,才可以发现和创造出办法来影响和改变人。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组织者,教学过程的“开放”与“封闭”、“创新”与“保守”,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策略。

地理教师与其它各学科教师一样,首先应树立新时期的地理教育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和思考的时间。不仅要传授有关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和能力,而且要加强对学生的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及与当今社会联系比较密切的环境意识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教育。

篇6

一、注重理论学习,深刻理解内涵

素质教育是依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和主动性精神,注重开发发展潜能,注重形成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推行素质教育,得到教师们的普遍认同。并在教学中进行有关素质教育的实践工作,由于教师对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得不够,所以对素质教育的内涵认识不深、理解不够,使得素质教育难以落实。加之某些教师头脑中固有的地理学科为次要学科的观念的影响,使素质教育在地理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教师应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了解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了解现代教育理论,了解国际国内最新的教育动向,在丰富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尽早适应当代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提高自身素质应对新的挑战

素质教育培养的是21世纪发展需要的新人。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完成的,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又是通过每位教师具体的教学工作来实现的,因此教师素质的提高势在必行。

1、德育素质的提高。教育过程是教书育人的过程,要达到这一目的,不仅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极强的业务能力,还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学高为师,身正是范”,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尊重并关心学生,以其人格魅力从正面为学生树立榜样。

2、业务素质的提高。知识的传授靠教师较强的教学基本功来完成。在教师队伍中,有一部分教师业务水平较低,课堂教学平淡乏味,使课上得死气沉沉,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学生素质的提高。因此,地理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板书、板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应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等。只有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才能胜任现代的教育工作。

3、心理素质的提高。心理素质对于人的一生中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有很重要的影响,教师的心理素质不但影响教学效果,同时也影响学生心理的发展。因此,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要具有轻松愉快的心境、豁达开朗的心胸、振奋昂扬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这些对于学生方面的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

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形成的相关教育现象、对学生主体以及对自己教学能力的信念”。教师的教育观念要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师要以人为本,人是各具个性的,正是丰富多彩的人构成了生动活泼的社会,因此只有关注人、信任人,才可以发现和创造出办法来影响和改变人。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组织者,教学过程的“开放”与“封闭”、“创新”与“保守”,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策略。

地理教师与其它各学科教师一样,首先应树立新时期的地理教育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和思考的时间。不仅要传授有关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和能力,而且要加强对学生的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及与当今社会联系比较密切的环境意识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教育。

四、重新认识教材确定地位作用

地理学是一门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科,地理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及人类生存的所有环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改变,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也在改变,从而决定了教材内容要不断更新。而目前教材的编写滞后于教学改革,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就要求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改变原有的教材观念,突出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教学内容,根据能力培养的教学需要可以适当调整教材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改变传统的以记忆经验结论为主的学习方法,养成积极探究事物形成过程及成因的习惯。另外我们可以尝试利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编制灵活多样的电视教材、网络教材、多媒体教材,作为现行各种教材的补充。因此,教师应重新认识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位置和作用。

篇7

二、高中地理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

所谓教育观念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形成的相关教育现象、对学生主体以及对自己教学能力的信念”。教育观念对教师的教学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的教学观念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高中地理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首先地理教师要以人为本,要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时间和活动空间。

三、高中地理教师要重新认识教材

地理教材在地理教学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挖掘教材,传授学生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地理学是一门不断变化与发展的学科,其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以及人类生存的所有环境,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也在不断地改变,所以,地理教材的内容也在不断的更新与变化。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重新认识教材,并针对现行地理教材更新赶不上时展的状况,尝试借鉴网络技术利用各种网络教材来补充传统教材的不足。

篇8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等各种教育中,素质教育成为教育的核心,这也是本世纪我国就深化教育改革,全面促进素质教育所作出的重要举措。由此可见,现代化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应当以素质教育作为方向,素质教育倡导以人为本,倡导人的全面发展,也认为教育要是全体学生的教育,学生素质的提高是核心的教育目的。中职英语教育和其他教育不同,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因此在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英语的能力。那么要怎么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呢?在中职教育领域工作多年,笔者对中职英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有一些认识,文章就将重点探讨。

1中职英语素质教育的内涵及目标

中职英语素质教育是通过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语言实践对学生进行培养,英语语言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应当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中职英语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开展,得先明白中职英语素质教育的内涵以及其教学目标。

1.1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提倡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以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教育基础,全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素质教育与影视教育形成鲜明的对比,素质教育更能体现教育的本质,也更重视教育活动中主客体的综合知识和基本技能。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倾向于培养学生的时间技能,因此在中职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其独特的作用。素质教育要从文化、思想品德和心理等三个方面为基础,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为人处世和学会如何发展自身。

1.2素质教育的目标

关于素质教育的目标,《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里有明确的规定,在大纲中认为在中职英语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要立足于九年义务教育,从学生英语基础知识基础出发,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职场英语的应用能力。中职英语素质教育提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强调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

2中职英语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小学初中阶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绝大部分的教师在小学和初中阶段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填鸭式、满堂灌等影视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提倡使用机械记忆等方式背诵英语单词。如教师的作业会侧重于抄写单词和背文章,而这种教学方式并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与此同时,中职教育的学生很大一部分都是在初中阶段成绩并不理想,其英语基础较差,同时学习方式也有所偏差。英语学习需要日积月累,长期坚持,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

2.2教师教学过程中没有做到全面关注学生

小学和初中的英语教学使得中职学生的外语水平存在明显的不同,换言之就是学生的英语学习起点各不相同。基础差的学生在课堂上甚至会听不懂教师的教学,而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则会在学习过程中有“学不够”的情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此深有感触,笔者任教的班级中有学生A和学生B,学生A是从乡镇中学上来的,其各科基础都很差,英语学习基础更差;学生B是当地县直中学上来的,其基础较好。中职教材中的英语知识与初中英语知识紧密衔接,A学生基础很差,对英语学习不感情趣,而学生B则因为英语基础较好,很多教学内容B学生都能轻松掌握,一个学期下来A学生和B学生两人的成绩却都并不理想。笔者通过与这两位学生沟通得知,A学生的畏难情绪使得其破罐破摔,B学生则是因为刚开始教学中大部分的知识都有接触过产生了骄傲情绪。一个学期下来,这两位学生的成绩都不理想。

3中职英语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应用

3.1教育观念的转变

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转变教育观念。首先这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能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多方合作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对比其他类型的教育,中职教育更加看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重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笔者在教学工作中就经常会停当许多同行会抱怨中职学生素质差,对学生的英语学习缺乏耐心。对此笔者认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当转变观念,认识到自己身上所担负的重要使命,并转变观念,鼓励学生参加全国英语等级考试,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从实际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3.2教育过程中要全面关注学生

中职教育学生的英语基础不尽相同,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基础开展教学。多年的工作经验让笔者明白这样的一个道理,每一位学生都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个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当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中职教育的班级人数一般不会太多,这也给予教师很多的教学发展空间,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总结

作为一名中职教育工作者,笔者不后悔这一份职业,尽管社会上对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持有怀疑态度,但笔者深信每一位学生都是拥有完整人格的个体。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这群学生更多的关爱,培养学生掌握语言实践技能,为他们走向社会提供更多的支持。中职教育,需要全社会更多的支持,未来笔者将会更努力,在中职教育岗位上不断探索,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篇9

 

校园文化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模式的基调是“人”,内容是“文化”,核心是“素质教育观”,原则是“灵活、多变的基础性管理”,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对校园文化,有关专家作了合理的分析,认为校园文化包括静态文化和动态文化两方面。静态文化是指校园精神风貌与道德情操、学校的规章制度及学校的教育成果和校园环境;而动态文化是指对师生的思想认识、道德作风、行为习惯起着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娱乐等活动项目。 

扬州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扬大附小)坚决贯彻我国的教育方针,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基础教育中的育人功能,坚持以素质教育观为核心,使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达到形式与内容、目的与手段的完整、统一。 

一、发掘内涵底蕴,提升校园品质 

我们认为学校要发掘学校的内涵底蕴,要提升校园文化的品质,建构校园的静态文化,形成学校师生共同追求的作风和精神。几年来,扬大附小坚持以人为本,认真学习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形成了“全心全意为师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服务”的办学理念,确立了“坚持全面发展,品格、知识、能力、和谐统一,以服务社会与生活的能力培养为宗旨” 的办学目标,追求“学校精神(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以人为本的厚生精神、严谨朴实的治学精神、团结高效的拼搏精神)”与“办学灵魂(爱心教育)”。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提升,形成了:①校风:求实、团结、活泼、向上;②教风:虚心、耐心、细心、创新;③学风:好学、深思、多问、勤练;④校训“实”:“实”字,取“实”作为校训用,以上面的“宀”象征学校,下面的“贯”象征求学。治学办校旨在“实”,我们要构建“坚实稳固的教师队伍;实施踏实细致的常规管理;推进切实高效的教育科研;开展诚实守信的学校交流和安全扎实的后勤服务。 

在扬大附小的校园里,赫然可见学校的“三风”和“校训”,时刻鞭策和引领全校师生团结友爱、活泼向上,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构建学校的精神文明园地。 

二、素质教育领航,精致管理掌舵 

我们不断探究校园文化的内涵,在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的引领下,实施了灵活、多变的精致化管理,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领航掌舵。学校至上而下地认真贯彻落实《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和扬州市中小学精致管理工作要求,明确了学校精致管理的总体目标:管理目标精致,管理过程精细,管理方法精当,管理成果精美。学校逐步形成了科学严谨、高效切实的相关管理制度和方法,构成了学校校园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8年,学校修编了由五大版块构成、约36万字的《扬大附小管理手册》,学校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该手册的出台遵循民主讨论、修订、教职工大会通过等程序,实施扬大附小“星级教师”培训计划,“加快青年教师培养,促进中年教师发展,助推老教师提升”的教师培训计划,加快教师及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成长步伐,为学校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三、开展特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形成的主体是校园人,尤其是学生。扬大附小改革创新,积极开展特色活动,丰富校园动态文化,推进“阳光体育”工程,启动“京剧进课堂”,促进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常态化,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培养德性笃实、知识富实、身体健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积极响应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渗透素质教育,最终促进学校特色化、自主化的可持续发展。 

1公民教育开奇葩,德行笃实育灵魂 

近年我们将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与相关课程进行整合,积极实施“113”策略管理,即明确一个目标系列,形成一套教育实践活动管理制度,加强三方(学校、家庭、社区)相互融合的育人氛围。 

2民族文化进校园,知识富实结硕果 

 素质教育改革以来,“知识”的定义不断拓宽,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是涉及课内、课外,国内、国外,传统、现代,等等。 京剧艺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京剧进课堂”是党和国家保护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举措。 2008年3月,学校成为首批“京剧进课堂”试点学校,它的试点实行有着深远的意义。学校自2008年3月接受教育部“京剧进课堂”试点学校以来,音乐组教师经过两个月的材料收集,在2008年6月编写了学校第二本音乐校本教材“银杏之声”京剧专辑。(学校曾在2006年编写第一音乐校本教材“银杏之声”地方文化专辑。) 

3阳光体育促和谐,身体健实求发展 

学校坚持以科研促教学、以群体促竞技、以普及促提高,坚持以培养德性笃实、知识富实、身体健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为目标,积极推进校园“阳光体育”活动的实施,扎实抓好学校体育业余训练,近几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显著的成效。学校积极加强“阳光体育”工程建设,制订“阳光体育”活动计划,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体艺活动,做到时间、地点、内容、人员四落实,确保学校大课间“阳光体育”活动有效开展。 

四、励精图治谋发展,继往开来创名校 

学校的发展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我们与岁月同步,与自然共进!在素质教育的新时代,扬州大学附属小学这一百年老校将继续发掘学校的文化内涵,推进学校文化的建设,促进学校自主可持续发展,为培养千百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新的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篇10

随着应试教育向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转轨,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成为21世纪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聋校教师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当然也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那么,聋校素质教育存在哪些问题呢?作为聋教育工作者又该怎样去面对现实,采取措施,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呢?

一、聋校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观念相对滞后,对素质教育内涵理解不深

目前,有些聋校仍然把考试分数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应试教育”仍然唱主角。着眼于帮助少数聋生升学,而放弃一大部分学生的做法,严重违背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有些教师认为,聋生只要能识字、算账就不错了,还开展什么素质教育。有些教师对素质教育一知半解,甚至误认为素质教育就是不考试、多搞一点文体活动等,而使聋教育走向另一个极端。以上种种情况都说明部分聋教育工作者不能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

2.课程结构体系不完善,“五育”发展不平衡

聋校课程在体现聋生的差异性、主体性方面不够明显。课程的综合化、实用化、生活化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学科课程在内容和结构上只重视学科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习方法的渗透,忽视了学习习惯、人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操作创新能力的培养。活动过程流于形式,不能做到系列化、主题化、课程化、正常化。环境课程建设相对滞后,学校还不完全具备催人奋进的文化氛围,良好的风尚和人际关系尚未完全形成。

在聋生的“五育”培养过程中,“德育先行”的原则未能很好地贯彻落实,聋生违法、违纪的行为屡屡发生,并有递增趋势。聋校忽视了聋生的心理素质教育,生理、心理的缺陷补偿与矫正不能得以正常开展和实施,影响了聋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以劳动为本、自立谋生的职业技能学习开展得不够扎实,聋校职业技能教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及聋生就业的需要。即使相对重视的“智育”也不容乐观,有些九年级毕业生还不能写一封完整的家信。

3.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效益低

聋教与普教的交流甚少,因此不能及时地把普教中适用于特教的先进教学方法移植过来。再加上聋校资金短缺、教学设备简陋,教研工作很不得力。目前聋校基本上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教材灌输,轻教法的改进和学法的指导,阻碍了聋校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和实施。

二、聋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对策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是前提

素质教育是一场从教育思想到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到教学方法的深刻变革,广大聋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思想上必须实现质的飞跃,使聋校素质教育稳定有序地发展。要实现从“教书”到“育人”观念的转变,教师不仅要关心聋生的学习,还要教聋生学会做人、学会劳动、学会生存;实现“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的观念转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发展观、师生观,着眼于聋生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应付考试。

2.构建科学合理的聋校素质教育课程和校本课程

首先,聋校要加大学科课程的改革力度,挖掘校本课程。如加大体育、美育的课程比重;树立现代大职业教育观,开设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重视德育及选修课程的开展等。其次,要强化活动课程建设,从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要出发,开展缺陷矫正与补偿及常规性、知识性、文体性、综合性活动课程,使聋生的身心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培养。最后,开发环境课程,充分发挥环境课程的导向、约束、激励、审美的育人功能,优化班级、学校环境,让学校所有环境都会说话,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3.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根本

实施素质教育最根本的一条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对聋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聋教工作者要做到:热爱特教事业,耐心、细心关爱每一位聋哑儿童;认真钻研特教理论,提高教学科研能力,努力探索素质教育新模式,提升课堂教学要质量;不断参加业务进修培训,尽快改善和更新知识结构,用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自己从“苦干型”向“教育科研型”转变,促进聋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篇11

素质教育是依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和主动性精神,注重开发发展潜能,注重形成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推行素质教育,得到教师们的普遍认同。并在教学中进行有关素质教育的实践工作,由于教师对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得不够,所以对素质教育的内涵认识不深、理解不够,使得素质教育难以落实。加之某些教师头脑中固有的地理学科为次要学科的观念的影响,使素质教育在地理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如有的教师理解素质教育就是让学生多活动、多回答问题,有生硬地安排许多无意义教学环节,有的使用大量的教学工具。这些所谓的培养学生能力、强化素质教育的一些做法,结果是事与愿违,使本来简单的教学复杂化,轻松的学习沉重化,既违背了教育规律,又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应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了解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了解现代教育理论,了解国际国内最新的教育动向,在丰富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尽早适应当代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

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形成的相关教育现象、对学生主体以及对自己教学能力的信念”。教师的教育观念要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师要以人为本,人是各具个性的,正是丰富多彩的人构成了生动活泼的社会,因此只有关注人、信任人,才可以发现和创造出办法来影响和改变人。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组织者,教学过程的“开放”与“封闭”、“创新”与“保守”,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策略。

地理教师与其它各学科教师一样,首先应树立新时期的地理教育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和思考的时间。不仅要传授有关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和能力,而且要加强对学生的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及与当今社会联系比较密切的环境意识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教育。

三、重新认识教材,确定地位作用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根据大纲的要求,挖掘教材,确定培养目标,结果往往以单纯传授课本知识,让学生简单地记忆这些知识为主要目标,而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还要注重提高公民的素质,这也就决定在地理教学中贵在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那么,仅仅传授教材的基本知识就远远不够了。

地理学是一门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科,地理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及人类生存的所有环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改变,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也在改变,从而决定了教材内容要不断更新。而目前教材的编写滞后于教学改革,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就要求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改变原有的教材观念,突出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教学内容,根据能力培养的教学需要可以适当调整教材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改变传统的以记忆经验结论为主的学习方法,养成积极探究事物形成过程及成因的习惯。另外我们可以尝试利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编制灵活多样的电视教材、网络教材、多媒体教材,作为现行各种教材的补充。因此,教师应重新认识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位置和作用。

四、改变教育方式,融入素质教育

在新的时期,人们转变了教育观念,树立起新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也有了更新,如果还采用陈旧的教学方法,势必与时代的发展不相协调,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启发式”教学已被广大教师接受并应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而计算机的使用,可以使文、图、声并茂,使得各种教育信息更加生动、直观。地理学科区域性、空间性比较强,用文字有时很难表达,多媒体教育技术的使用,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学生在现代电教育技术营造的环境中学习,各种感官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思维活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

开展丰富多彩的地理课外活动是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它有利于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志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而且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机会,而这又恰恰是现代教育技术所追求的目标。野外观察能使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器官同时得到锻炼,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五、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篇12

长期以来,中学英语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陷入被动境地,特别是对知识点的识记,过于注重语法考查,忽视学生英语兴趣及运用英语的能力培养。听不懂、说不好、写不出已成为制约中学英语教育的主要难题。素质教育观念的提出,将巩固和提升广大学生的基础知识,着力培养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应用技能,尤其是在口语交际上为运用英语夯实基础。

一、素质教育内涵及实施原则

素质教育是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性教育,不仅着眼于学生的基础知识,还要从德智体等方面来全面提升。中学英语在素质教育实践中,就其学科特点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语言素质,主要是对英语知识,如词汇、语音、语法、语篇、修辞等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二是综合素质,主要从英语学科能力层面上,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力、合作力、交际力、创造力及英语学科文化的运用。教育部提出的“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计划,对于英语课程改革方向进行了明确,尤其是在英语素质教育上,要体现三个方面:一是要明确英语综合素质教育目标;二是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三是要强化终身学习,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中学英语素质教育,在实施原则上强调三点。一要全面发展,教师在课堂组织及教学上,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的创新,丰富课堂教学氛围,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二要坚持整体性,英语教学不能局限于知识点的掌握,更要从听、说、读、写等方面进行协同,特别是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英语语言实践应用活动中突显词汇、语音、语法结构的整体性。三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激发,从英语学习动机、学习热情、学习习惯上,培养学生的英语素养。

二、构建中学英语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转变思想,创新中学英语素质教育观念。思想指导行为,素质教育在中学英语中的应用,必然需要从思想观念上认识并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转变观念,适应当前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摆正英语素质教育观,要从教学实践中关注学生的发展,注重对英语兴趣的激发,特别是在夯实英语基础中,要着力促进学生养成英语思维、英语表达、英语运用的习惯。同时,校正英语教学质量观,从关注成绩到注重英语人才的培养,不能将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作为衡量的标准,而是要从听、说、读、写等方面来进行强化训练,促进不同学生在不同层面上的全面发展。(2)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提升素质教育质量。从中学英语素质教育实践来看,创新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如对于选择题、改错题、判断题、填空题,可以通过小黑板、PPT课件等来进行辅助教学。在问题梳理上,要注重新旧知识的关联,特别对初中生更要从灵活多变的提问中来激发他们主动思考,独立思考。在问题回答方面,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态度,如制定学生回答、轮流回答、齐声回答、小组代表回答、自由抢答等,注重对课堂氛围的激活,强化学生的注意力。在教法创新上,可以渗透个别辅导法、分组教学法,针对学生层次性差异来因材施教;在情景教学法上,要注重对学生认知的分析,能够从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注重难易结合,在情景营造上借助于实物演示、角色扮演、问题探究及声像多媒体技术来渲染情境。另外,在英语阅读教学上,要注重英语朗读、诵读、精读、泛读模式的穿插,渗透循环记忆法,增强学生对英语知识、英语文化的理解。(3)优化课堂教学,构建综合评价。英语素质教育课堂的实施,先要对教学目标进行优化,根据教材知识结构,从教学内容组织上优化听、说、读、写教学环节,注重问题情境的营造,突显知识的渗透,鼓励学生从交际与探究中习得。在教学内容上,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注重日常用语及口语化教学,形成学习英语的氛围。在教学评价上,要注重评价的综合性和多样性。初中阶段英语素质教育要关注师生关系的融洽,要强化“感情投资”,要善于运用激励手段,特别是从学生的表现上,积极、及时的肯定与鼓励是增强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手段,也是增强学生自信心的重要方法。同时,在阶段性评价中,要积极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强化学生的质疑、提问习惯,唤醒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体现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

三、结束语

素质教育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施,关键在于对教师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特别是围绕素质教育目标,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突出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升中学英语教学质量。另外,针对素质教育在英语课堂中的渗透,英语教师要从自身素质和能力上,一方面要加大知识结构的拓宽,增强英语专业素养;另一方面要注重教学经验交流,破解中学英语素质教育的难题。

参考文献:

[1]张颖.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陕西教育,2007(12).

篇13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0-156-01

一、全体教师注重理论学习,深刻理解内涵

在我区推行素质教育,得到教师们的普遍认同。并在教学中进行有关素质教育的实践工作,由于教师对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得不够,所以对素质教育的内涵认识不深、理解不够,使得素质教育难以落实。加之某些教师头脑中固有的地理学科为次要学科的观念的影响,使素质教育在地理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如有的教师理解素质教育就是让学生多活动、多回答问题,有生硬地安排许多无意义教学环节,有的使用大量的教学工具。这些所谓的培养学生能力、强化素质教育的一些做法,结果是事与愿违,使本来简单的教学复杂化,轻松的学习沉重化,既违背了教育规律,又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应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了解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了解现代教育理论,了解国际国内最新的教育动向,在丰富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尽早适应当代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老师要提高自身素质

应对新的挑战素质教育培养的是21世纪发展需要的新人。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完成的,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又是通过每位教师具体的教学工作来实现的,因此教师素质的提高势在必行。

首先,是德育素质的提高。教育过程是教书育人的过程,要达到这一目的,不仅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极强的业务能力,还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学高为师,身正是范”,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尊重并关心学生,以其人格魅力从正面为学生树立榜样。

其次,是业务素质的提高。知识的传授靠教师较强的教学基本功来完成。在教师队伍中,有一部分教师业务水平较低,课堂教学平淡乏味,使课上得死气沉沉,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学生素质的提高。因此,地理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板书、创造思维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应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等。只有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才能胜任现代的教育工作。

再次,是文化素质的提高。一堂高质量的课,往往与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密切的关系。作为一名地理教师,不仅有地理专业知识,也要在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等各方面具有较高的修养,要有教育教学工作所需要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同时还应了解当代地理学的前沿和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综合化需要。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注重知识更新,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中捕捉地理学方面的新知识、新信息,来充实课堂的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联系社会、跟上时代。因此,要在学校教育中实现素质教育,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文化素质,即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全面系统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

三、老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教师的教育观念要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师要以人为本,人是各具个性的,正是丰富多彩的人构成了生动活泼的社会,因此只有关注人、信任人,才可以发现和创造出办法来影响和改变人。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组织者,教学过程的“开放”与“封闭”、“创新”与“保守”,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策略。地理教师与其它各学科教师一样,首先应树立新时期的地理教育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和思考的时间。不仅要传授有关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和能力,而且要加强对学生的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及与当今社会联系比较密切的环境意识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教育。

四、老师要重新认识职高地理教材

地理学是一门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科,地理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及人类生存的所有环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改变,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也在改变,从而决定了教材内容要不断更新。而目前教材的编写滞后于教学改革,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就要求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改变原有的教材观念,突出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教学内容,根据能力培养的教学需要可以适当调整教材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改变传统的以记忆经验结论为主的学习方法,养成积极探究事物形成过程及成因的习惯。另外我们可以尝试利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编制灵活多样的电视教材、网络教材、多媒体教材,作为现行各种教材的补充。因此,教师应重新认识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位置和作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