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城市发展的利与弊

城市发展的利与弊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3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城市发展的利与弊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城市发展的利与弊

篇1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由此带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城市化率提高了27.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93个百分点。截至2008年末,中国城镇人口突破6亿大关,达到6.07亿人,城镇化率为45.7%。

从纵向看,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进入一个加速发展阶段。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中央明确提出“城镇化战略”,加入WTO后中国工业化速度加快,以及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的投资,中国的城市人口容量迅速扩大,形成了城市化的。从2000年到2008年,中国年均城市化率提高了1.27个百分点,是1949年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以来最快的一个时期,高于1949―1997年的平均发展速度,也高于1979―1999年的平均发展速度。从横向看,中国是世界近代史上城市化速度发展最快的国家。中国的城市化率从20%提升40%只用了22年的时间,而城市化率相同比例的提升,英国大概花了120年,法国是100年,德国是80年,美国40年,日本30年。

二、过快增长的城市化开始超出城市承载能力

30年来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既是改革开放前在一定程度上被压抑的城市化潜能释放出来的结果,也是改革开放后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三种力量共同推动的结果。快速发展的城市化,一方面带来了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住宅建设的投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农村人口转移所形成的生活方式变化带来了巨大的消费需求,从而从投资和消费上拉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

城市化发展速度逐渐超出城市的承载能力,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部分大城市发展规模超过了自身资源环境承载力,导致城市过度拥挤、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地下水位下降、空气污染上升、自然环境恶化等严重的自然环境问题,并带来城市发展成本大幅度上升;二是城市人口扩张超过了城市经济承载力,城市提供就业岗位增长速度慢于就业人口增长的速度,导致城市失业增长,进而加剧城市贫困与城市犯罪;三是城市发展速度超过了城市社会承载力,导致城市的基础教育、公共医疗、社会保障、公共住宅、公共基础设施等公共品和公共服务的短缺,由此造成不同城市人群享受公共服务差距加大、社会发展矛盾与冲突加剧;四是很多地方的城市化更多地表现为“土地城市化”,由于“土地城市化”的速度惊人,城市郊区“圈地”此起彼伏,尤其是“超速”城镇化和与之伴生的“圈地”行为,导致城镇周围的空间严重失控,耕地面积锐减,产生了大量失地农民和城市边缘人群。

三、建议

(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完善城镇体系规划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城镇体系规划,合理确定城市发展规模,并通过行政和经济的措施来达到控制城市规模增长的目的。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地区和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制定一套系统的限制或者鼓励政策,使之与该地区的资源环境相适应,减少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发展的宏观成本。对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已经达到或者严重超过承载力,需要付出极大成本才能够提高承载力的城市,要适度限制城市规模的扩张;鼓励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好的区域多发展城市,鼓励资源环境承载力好的城市多聚集产业和人口。

(二)保持合理的城市化发展速度

根据国情国力保持合理的城乡比例,尤其针对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提高和变化情况,科学设定各个阶段适度合理的城市化发展水平,从根本上遏制冒进式城市化和空间失控的态势,避免由此而带来的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

(三)通过产业布局调整和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城市经济承载力

在城市化进程中,伴随着城市经济大发展,就业机会的增加,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但是,在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城市偏重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城市提供的就业岗位不足,加上,对农民就业培训不及时、不到位,大量农民进城市导致城市失业率增加,从而带来城市贫困人口增加。可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各类职业培训,是提升城市经济承载力的重要路径。

篇2

【中图分类号】 TU757.1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727-5123(2010)01-023-02

Construction Compare of the Empress Piece's Method Glues Knot with Have no Glue Knot Prepare Response

Dint Concrete Engineering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empress piece's method glues knot with have no glue knot prepare response dint concrete

engineering,current and same place, also have the certain difference.Passing the construction compares of the engineering that this text

say, we are clearer the difference of two kinds of empresses piece's method prepare response dint concrete engineering.

【Key words】 Empress piece's method; Glue knot; Have no glue knot; Prepare response dint concret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compare

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航站楼东、西高架连廊和连接楼及指廊上部土建工程,建筑面积199558m2,除高架连廊为钢结构外,连接楼及指廊为后张法预应力砼框架结构,首层以上框架主梁采用有粘结预应力,次梁采用无粘结预应力砼。设计要求张拉端采用夹片锚具,固定端采用挤压锚具(握裹式),张拉时砼的强度必须达到设计砼强度等级的75%以上。

1施工工艺流程

后张法有粘结预应力砼梁施工工艺流程如图1。后张法无粘结预应力砼梁工程的施工与有粘结预应力砼梁的张拉工艺基本相同,施工操作工艺比有粘结砼施工简单,其无需灌浆,更易于操作。施工工艺流程如图2。

2预应力筋的铺设

2.1无粘结预应力筋。预应力筋在梁内非预应力筋骨架绑扎完毕再穿,在非预应力钢筋较密集的部位,预应力筋和非预应力筋穿行。

无粘结预应力筋的铺设时,在最高点、最低点和反弯点均进行支吊,在最高点、最低点分别与非预应力上、下筋绑扎固定,梁中反弯点用不小于φ10的钢筋焊接在梁箍筋上进行支撑,见图3。集束配置多根预应力筋时,各根筋保持平行走向,不得相互扭放。在铺设预应力筋之前应仔细检查外皮有无破损,如出现破损用水密性胶带进行缠绕修补,胶带搭接宽度不小于胶带宽度的1/2。

2.2有粘结预应力筋。有粘结预应力筋埋管采用圆形镀锌波纹管。波纹管连接采用大一号接头管,长度为20~30cm,接头两端用密封胶带封裹,见图4。

波纹管的安装,事先按设计预应力筋的最高、最低和反弯点等要求,在梁侧模或箍筋上定出曲线位置。波纹管与支撑钢筋用细铅丝绑牢,或用φ6U形筋点焊在托筋上(见图5),卡住孔道,以防浇筑砼时波纹管位置偏移或上浮。支撑波纹管的钢筋支架采用φ10以上并与梁箍筋焊接牢固,钢筋支架间距1m。

波纹管安装就位过程中,尽量避免反复弯曲和在其附近进行电焊操作,以防管壁破裂。在铺设施工过程中,如发现破损应及时用粘胶带缠裹严密。波纹管安装好后应检查其位置,曲线形状是否符合要求,波纹管的固定是否牢靠,接头是否完好,管壁有无破损等。垂直偏差小于±20mm,水平偏差在1000mm范围内小于±20mm。

在已分段的梁两端及跨中设置灌浆孔及排气孔,孔距11m,灌浆孔或排气孔设置在锚具处,孔径根据纲绞线的根数确定大小。排气孔的设置要保证水泥浆充满孔道,灌浆孔或排气孔在支座处设在孔道上侧,在跨中低点处设在下侧。灌浆孔的做法是在波纹管上开口,用带嘴的塑料弧形压板与海绵垫片覆盖并用铁丝扎牢,再接增强塑料管(外径20mm,内径16mm),见图6。

有粘结预应力钢筋穿束采用先穿束法和后穿束法两种。一端张拉一端固定和分段张拉分段小于25m的梁用先穿束法;分段张拉分段大于25m并采用二端张拉的梁用后穿束法。施工时采用卷扬机穿束,在束前端先装上有穿束网套或特制的牵引头(穿束网套用细钢丝绳子编织或购置成品),将钢绞线穿入网套中并顶到底,前端用铁丝扎紧。

3预应力张拉及孔道灌浆

3.1张拉分段。该工程连接楼和指廊纵向框架梁大部分均超过了50m,根据规范要求将框架梁分为若干段,实施分段张拉。如框架梁KL-33的分段及预留孔位置设置。

框架E1挑~E3和E3~E5及E6~E7段采用两端分级张拉,此三段预应力筋长度最短的E6~E8段22.42m,而最长的E1挑 ~E3段44.42m。

框架E5~E6和E7~E8段采用一端分级张拉一次锚固的方法,此两段长度均为22.42m,此部分包括了一条后浇带,后浇带砼未施工前预应力不能张拉,所以为保证大面积的支撑及模板的拆除,此部分的支撑在后浇带砼施工完,张拉后再拆。指廊的所有横向框架长度多为25.3m,所以采用埋入式固定端,采用一端分级张拉一次锚固的方法。

3.2张拉注意事项。预应力张拉设备按设计要求定期进行配套检验,压力表精度不宜低于1.5级,检验张拉设备的试验机或测力计精度不得低于±2%,千斤顶活塞的顶行方向应与实际张拉工作状态一致。在预应力钢绞线开始张拉前,要对张拉设备进行一次试张拉,以确定设备的满足性。

张拉时在一个流水段或一个构件中要对称均衡进行,使结构及构件受力均匀、同等,不产生扭转、侧弯变形和过大的附加应力等。张拉工作应连续有序,减少张拉设备的移动次数。

无粘结预应力与有粘结预应力张拉方法相同。该工程张拉控制预应力σcon,设计为0.75fptk,为克服孔道,摩擦阻力及温度所带来的损失,采用3%超张拉。分级张拉应力的控制为:0~0.5%σcon~1.03%σcon。

3.3孔道灌浆。有粘结预应力砼梁是不需要灌浆的。而对于有粘结预应力砼梁,该工程孔道灌浆设计水泥浆M30,施工上采用42.5Mpa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水灰比控制在0.4~0.45之间。施工灌浆时水泥浆要保持有足够的流动性,且在3h内泌水率控制在2%,最大不超过3%。水泥浆搅拌均匀,搅拌时间一般需2~3min。灌浆过程中,水泥浆的搅拌连续不间断,当灌浆过程短暂停顿时,让水泥浆在搅拌机和灌浆机内循环。

灌浆前,先用空压泵检查通气情况。灌浆时,将灌浆机出浆口与孔道相连,保证密封,开动灌浆泵注入压力水泥浆,从近至远逐个检查出浆孔,待出浓浆后逐一封闭,最后一个出浆孔出浓浆后,封闭出浆孔,继续加压至0.5~0.6Mpa,封闭进浆阀门,待水泥浆凝固后,拆掉连接接口。

4结语

后张法有粘结与无粘结预应力砼工程的施工,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一定的差别。通过本文所述工程的施工比较,我们更清晰了两种后张法预应力砼工程的差异。同时我们还总结了后张法预应力砼工程施工管理的几点要求:

4.1预应力钢绞线储存时架空堆放在仓库内,其周围环境保持无腐蚀介质。应按有粘结、无粘结分类堆放,不混放;按供货批号分组,分别堆码整齐。有粘结筋堆码层数少于3盘,无粘结筋堆放时支点数不少于6个,码放层数不多于2盘。

4.2预应力孔道预留与钢筋绑扎同步进行,对节点钢筋进行放样,调整钢筋间距及位置,保证预留孔道顺畅通过节点。电气焊操作时,在波纹管或无粘结筋上铺石棉板等防火材料,禁止电气焊火花及焊渣触及波纹管。

4.3砼浇筑时应派专人对埋入的预应力筋及波纹管进行监督,砼入模时应注意不得直接冲击预应力筋及波纹管,禁止将振捣棒直接振动波纹管或预应力筋,砼中掺加的外加剂材料中不含氯离子或其它侵蚀性离子。

4.4在预应力安装后,对无粘结筋的涂塑层外观进行检查,查看有无破损,并及时应用胶带纸进行修补,以实现无粘结效果。对于有粘结预应力砼,由于采用后张法,在梁体砼强度达到1.2N/mm2后,派人用通孔器清理有粘结预应力孔道,或抽动预应力筋,以确保孔道及灌浆孔通畅。

参考文献

1无粘结预应力砼结构技术规程.JGJ/T92-93

篇3

中图分类号G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1-0006-01

1 科学技术的“利”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走向知识经济时代,它所蕴含的能量是巨大的,给人类社会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它已经成为了人类创造财富和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它使人类正步入一个以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为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

从人类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出,人类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每一次科学技术的革命都带来了人类社会一次又一次的繁荣,人们的生活习惯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的改变,汽车、火车、飞机、轮船使我们的出行更加方便快捷,电话、网络、电视是地球越来越小,变成了地球村。

这些我们现在看来习以为常的事物是我们的祖先想都不敢想象的,而这些都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

同时,科学技术不仅仅创造者物质财富,它也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基石,它为多种文化的选择提供了可能性,对道德和法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人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巨大的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就不会有今天的文明社会。

2 科学技术的“弊”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给人类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物质财富的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这些让我们的自然环境遭到了不可挽回的破坏,人类的身体健康甚至是生命都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这些危害都是不能够正确应用科学技术和人类当时认识水平的局限性所导致的。

1893年持续50年的日本足尾铜矿“三废”污染,造成大量森林毁坏和农田荒芜,几十万人流离失所。

1952年12月5日~8日期间,英国伦敦由于平时耗煤量巨大,导致当时许多人突然患呼吸系统疾病,在短短的四天中,死亡人数较以往增加4 000多人,约是平时死亡人数的3倍。

此后一周内,因支气管炎、冠心病、肺结核、心脏衰竭的死亡人数分别是平时同类病死亡人数9.3倍、2.4倍、5.5倍、2.8倍,因肺癌、流感、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人数有成倍增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在1945年将其中一颗原子弹在日本的广岛释放,它造成了广岛瞬间变成废墟,城市里面71 000人死亡和失踪,68 000人受伤,有60%的地区遭受到毁灭性的破坏。虽然它造成了二战提前结束,但给广岛人民所带来的痛苦永远无法磨灭。

在这之后为了加强本国的军事实力和遏制其他国家的军事渗透许多国家都开始进行了原子弹的研发,使得现在人们都站在炸药上面,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

虽然以上事例说明了科学技术对人类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灾难,但是科学技术的弊我们不应该单纯的认为是人类应用科学技术所造成的后果。

1986年4月26日距前苏联切尔诺贝利14km的核电厂第4号反应堆发生核泄漏,导致前苏联10 000多km2的土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有2 000多万人受到了放射性污染的影响。

这次事件对人类来说是一场灾难,但是这是由于技术系统工作中的不可控性造成的,不能说明是人类应用科学技术所造成的恶果。

实际上核电站的安全系数非常高,按照数据分析,平均300多年才发生死亡10人以上的事故,当然也不能排除发生事故的几率,所以这次事件也可以看做是必然中的偶然。

很多技术都要受到其他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因此出现事故也是在所难免,但是事故最终将怎样发展就属于偶然性的问题。

3 科学技术的“利”与“弊”共存的原因―科学技术的双面性

伴随着科学技术所创造出来的一个又一个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给人类带来的种种灾难,科学技术的利与弊共存也体现出来:科学技术是人类的经济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却给环境带来了不可挽回的破坏,也威胁到了人类的身体健康;科学技术使人类的生产工具进行变革提高了生产效率,却造成了人类社会的过度消费和环境的压力等等,因此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普遍观点是:既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又给人类带来了威胁和灾难。但是从本质上来看科学技术本身就是利与弊的矛盾统一体,它的利与弊都是相伴而生、相互依存的,例如医学的进步使新生婴儿的存活率提高、老年人的死亡率降低,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则造成了人口的增长和自然环境、资源等的问题。

前者是医学水平的自然结果,而后者则是这种技术所带来的社会和环境问题。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科学技术的后果不管怎样始终会导致社会方面的影响,所以完全没有弊的科学技术是不存在的,我们只能在权衡利、弊的过程中去选择科学技术,如果不去这样选择,则使得科学技术排除在社会应用之外,这不符合当代人类满足其利益的需求。因此说科学技术具有双面性。

参考文献

[1]茆诗珍,许俊华.消除科学技术负效应的对策探讨.

篇4

中图分类号:TV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3(a)-0000-00

水坝建设是最能唤起人类激情的工程之一,更是人类意志和创造力登峰造极的表现。水坝是一项集发电、灌溉、航运、防洪为一体的综合利用工程。工业化以后,特别是发明电以后,利用水力发电造福人类,更是一度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如我国由于季风性气候,暴雨集中,时常有洪涝灾害发生,从总体上讲,淡水资源十分缺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用水需求的增长,要解决我国的水资源短缺,措施之一就是必须建设一批大型蓄水水库,增加各流域汛期的蓄洪能力,从而增加水资源的可利用程度。

1 大坝的建设的益处

1.1就三峡大坝为列,它是综合治理长江中下游防洪问题的一项关键性措施。并兼有发电、航运、灌溉、供水和发展库区经济等巨大的综合经济效益,对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提高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大坝的建设可以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以我国为例,由于季风性气候,暴雨集中,尽管时常有洪涝灾害发生,而从总体上讲,淡水资源十分缺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用水需求的增长,要解决我国的水资源短缺,措施之一就是必须建设一批大型蓄水水库,增加各流域汛期的蓄洪能力,从而增加水资源的可利用程度。纵观历史,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如果没有特殊环境形成的天然水资源充足保证,几乎无一例外的必须依靠水坝蓄水来解决其水资源供应问题。三峡坝顶高程185米,最大坝高175米。水库正常蓄水位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对周边省区的水资源短缺的情况起到了缓解作用。

1.2 大坝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保障。目前,我国已面临着能源危机。煤,天然气,石油的剩余可采储量正在逐渐降低,如果按目前的消费速度,在一百多年以后将会枯竭。所以,要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能源结构,发展可再生能源。尽管风能、太阳能发电技术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按照现有的技术水平,风力和太阳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还不能满足大规模的社会需求。当前,全世界上大约20%的电力是来自水电,而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发电的比重还很小。水电是目前唯一一种技术上比较成熟的、可以进行大规模开发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很大的社会价值。

1.3大坝的建设对防洪具有重大的意义。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流域内资源丰富,土地肥沃,特别是中下游地区,是中国城市和人口最为密集、社会和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但在公元前185年至1911年的2000多年间,长江曾发生大小洪灾214次,平均约十年一次,给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其惨重的损失。防洪是建设三峡工程的首要任务。

工程建成后,将有效地拦蓄长江上游的洪水,使长江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由目前的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从而保护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1500万人口和150万公顷耕地免受洪水威胁。

2 大坝的建成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2.1长江上游影响河床演变作为关键的造床质是砾乱卵石,不是泥沙。三峡一带属石灰岩地貌,这坝得怎么建才能防止滴水穿石?那水的压力如此之大,而三峡地区的脉形纵横交错,是极易发生地震的板块挤压地区,如此多的水聚积在一个狭长的河谷中,危险至极修坝后原来年年逐出夔门的砾卵石将一粒也排不出去,可能十年内就堵塞重庆港,并向上游逐年延伸,汛期淹没江津河川一带

2.2 水库淹没耕地,移民和城镇迁建,会加剧本来就已十分突出的人地矛盾,并由此而可能加剧植物的破坏、水土流失和生态恶化。

2.3 目前库区的工业和生活废水年排放量已超过1Gt,沿江城市的局部江段已形成了较严重的污染带。建库后,库区水体流速减缓,复氧和扩散能力下降,将加重局部水域污

2.4 三峡工程将改变库区及长江中下游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条件进一步恶化;对四大家鱼的自然繁殖也会带来不利影响。

2.5 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中下游河道出现冲淤变化;对长江中游平原湖区低洼农田土壤潜育化、沼泽化有一定影响;下游河口的海水入侵危害有可能增加。对上海的影响尤其明显。

2.6 三峡建坝后,库区水面抬高加宽,沿江部分文物古迹将被淹没,三峡自然景观也会收到影响。

从三峡工程一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每个水利工程在兴建的同时必然会产生许多对我们有害的方面。特别是大型水利工程,移民问题,泥沙问题,以及生态环境破坏,经济效益减少等问题更令人担忧。我们兴建水利工程是为了使人类更好的生活在这一“水”球上,但若不经切实真正有效详细的设计和思考,也许弊还是要大。若一个工程真正投入建设实施,我们一定要尽量减少它给我们带来的弊端,使得人们受之福而不患其灾。。水利工程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方面,它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是水利工程成功的重要途径。不可否认,对水坝利与弊、是与非的审视,反映了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对于事物多方面的认识。但是,我们应当把这种审视是建立在科学和理性的基础上。水坝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有利有弊。对于每一项具体的工程而言,必须根据水坝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不同进行辨证的分析之后,用科学态度作出决策。对环境影响利大于弊的水坝工程,可以改善环境,应该积极建设。对环境影响利弊相当,但工程的资源、社会效益巨大,综合来看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据环境是可以改变的原则应容许其上马。对环境有严重影响,破坏生态环境的水坝工程,应坚决反对。 只看到水坝的“利”,而忽视了水坝的“弊”,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掠夺行为,同样,过分夸大水坝的“弊”,反对在一切河流上建水坝,反对一切水利工程,决不是对待水坝应有的态度。

片面的认识只会导致偏激的态度。围绕水坝的是是非非,我们更应摆正我们的态度,针对各地形式各国国情,做出相应的判断。可以说,水坝的功用众多,因此其发挥职能也是多方面的。因而,我认为,对于水坝利与弊的考察更应在经济、政治、生态环境等方面寻找一个平衡点,基于利大于弊的原则,发展大坝。

篇5

2014-05-16.

[4] 张家口市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张家口中心城市空间发

展战略规划[EB/OL].http:///Results/

ShowArticle.asp?ArticleID=600 2011-9-26 /2014-5-16.

[5] 李亚婷,潘少奇.河南省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与耕地保

护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3,(8):192-193.

[6] 张家口市人民政府.张家口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