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3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人文关怀建设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1.概述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涵盖学校领导、教职工,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其作用主要表现为学校的凝聚力、激励力、约束力、导向力和辐射力。校园文化发展的基础在于人,存在的关键在于人,发展的根本也在于人,因此应当把人文关怀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以此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人文关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已经逐步成为学校发展的时代主题。每一所学校,尤其是高等院校应该形成一种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具有浓郁的人文情味,才能更好地发掘与发展校园文化,并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进而达到促进学校发展与壮大并反馈于社会的终端目的。学校的一切活动最终都要通过教职员工来完成,它是学校最根本、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方面,教职员工是学校可以发展和壮大的最重要的资源,学校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全面开发人力资源,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培育教职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去实现学校的终极发展目标,争取实现教职员工的个体目标与学校整体目标的一致。另一方面,教职员工虽说是学校管理的主要对象,但从“人”的本性需求来考虑,学校完全应该将教职员工视为与学校并列发展的独立主体,尊重其自身价值观念和职业生涯目标,通过较健全的管理制度,尤其是以较合理的薪酬分配制度、较完善的激励机制以及更符合个性发展的职业生涯上升通道去满足教职员工的人本需求。将人文关怀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始终,才能使得教职员工成为学校发展壮大的关键,才能使得校园文化与学校发展相关联。
3.人文关怀应反映在校园文化制度建设过程中
人文关怀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应体现在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从战略规划的制定到具体项目的实施,从制度规章的建立到实际工作的安排,都要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人文关怀并非不要制度或不遵守制度,而是要加强制度的设计和维护,将“人文关怀”反映在各种规章制度中。学校将“人文关怀”反映在各项规章制度中,就必须将以下的几个方面全部实施制度化,使教职员工在学校的工作参与、工作回报及其职业生涯发展等都能体会到学校的“人文关怀”理念。①教职员工能够借助于工作小组、任务团队等活动,广泛地融入并参与管理;②通过流程设计使教职员工入职伊始就获得指导和培育,工作更富有灵活性,并体现出责任感;③教职员工有更大的职业稳定性空间;④ 教职员工在工作中有不断学习的机会和持续进步的渠道;⑤教职员工深造和培训的着眼点不仅是提高学历和掌握某种技能或专业,而是加强自我发展和完善;⑥构建给予教职员工工作业绩或工作成就的薪酬奖励制度;⑦以“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文化因素来构建教职员工和学校领导者之间的和谐关系。在校园文化制度建设过程中,充分融入“人文关怀”理念,体现和谐发展,教职员工才能和学校发展水融,共同发展,校园文化才会植入每位教职员工的思想之中,校园文化才有生命力。
4.人文关怀体现在各级管理者的沟通中
事实上,教职员工从接触单位的第一天、见到的第一人起,他(她)实际上就已在感受具体的学校校园文化了,学校各级领导必须了解人格魅力是学校凝聚力的关键,应努力从自身要求做起,将“人文关怀”体现在与教职员工的沟通之间。人在潜意识中会寻找社会、单位、人群等的认可,也只有在一定的团体认可后,人才能体会到其心理所需的归属感,但人的性格认同及人的人格缺陷却常使人与人的交往存在客观障碍。因此,学校各级领导都应对一个集体里面的同事或上下级给与理解和沟通,工作上尽可能扬长避短地发挥人的专业和长处,人性上尽可能给与人格上的尊重。从上而下层层的“人文关怀”能构建出畅通的沟通渠道,具有人文关怀的和谐环境作为校园文化的基础。
5.人文关怀使得校园文化魅力四射
一个优秀的学校团体应有一个求真务实、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校园文化。而一个高效的校园文化不能缺少真诚的人文关怀。在当前社会变革时期,对外的开放,社会资源的再分配,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又发生一场新的革命:信息化、知识化、民主化、全球化。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社会本身都在发生根本的改变。人从过去的工具人、经济人,发展到现代的社会人、文化人。人的价值得到充分承认,人与人的相互交流与认同得到更好的实现,自信、平等和价值感等现代国民素质得到更广泛的提升。
建立校园文化的人文关怀,一句话,就是要使教职员工关心学校,能够与学校同心同德、尽职尽责,重要的在于教职员工能否分享学校成长所带来的好处。只有在这种校园文化下,教职员工才能树立积极的工作价值观,才能真正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才能体会出人格的被尊重,也才能表现出敬业敬职的精神,学校才真正被员工所热爱。
参考文献:
医院是从事特殊工作的特殊行业,工作和服务的对象是相对弱势的病人群体,这就要求医院文化建设必须突出人文关怀,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强化医务人员思想政治教育,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清醒认识“病人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的真谛。把“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深入到医疗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不仅要千方百计让病人看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而且要在病人进入医院的那一刻,就能给予病人更多的关爱和抚慰,以此弥补先进的诊疗手段和医疗条件所不能穷及的缺憾。坚持质量第一、服务第一,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服务,创造出更高的社会效益。
(一)强化人文关怀是树立医院形象的需要。医院是文明服务的窗口,透过它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卫生文明程度,体现医务工作者的精神风貌。病人对医院的选择与病人对医院的满意度有关,医院整洁有效率以及服务者亲切的眼神、温和的笑容及充满信心的谈话,不仅会使病人增强对不适应和恐惧的耐受力,而且还会增加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和顺从性,增强对疾病的忍耐性,从而对医院产生良好印象。所以医院服务要进行“人性化服务设计”,让患者及家属感到方便舒适,快捷安全。我们的一切工作计划措施都应做到“一切为了病人”,将服务延伸到院前预防、健康指导、健康体检、日常保健和出院后的随访、健康指导、心理咨询。医护人员为病人进行诊断和治疗时,既要向病人传递人文关怀,还要向病人灌输博爱精神,真正做到医务人员既是人道主义精神的实践者,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这将对提高医院形象起到无可比拟的作用。
(二)强化人文关怀是改善医患关系的需要。由于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和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极少数医务人员价值观念发生扭曲,出现了服务态度上的冷、硬、顶、推和服务过程中的吃、拿、卡、要现象,引发了不应有的医患矛盾,严重损害了医务工作者的形象。从近几年发生的医疗事故来看,医疗水平不高导致的医疗纠纷和事故不是主要原因,更多的则是因服务态度不好和责任心不强及医患关系紧张造成的。因此,在医疗服务工作中,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强化人文关怀,提供人性化服务,真正做到尊重病人、关爱病人、服务病人,既代表了患者的利益,又代表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心愿和利益。医务人员应加强与患者沟通交流,时时体现对患者细心、耐心、关心和爱心。对患者推行人性化服务,是医疗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医疗服务工作不可缺少的。应通过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人文知识和技能,提高与患者进行语言沟通交流的能力,使他们敢于沟通,善于交流,既掌握原则性,又把握灵活性。把患者当作亲人,多一些耐心,根据不同的对象进行有选择的告知,这样既尊重了患者,又建立融洽的朋友式的关系,把人性化服务落实到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中,体现在医疗服务的流程中,不断赢得患者的信任和理解,医患关系自然会得到根本的改善。
(三)强化人文关怀也是人性化管理的需要。医院管理中人文关怀要围绕以人为本的宗旨,体现出对人的生存意义、价值、自由和发展的人文关怀。平等、赞美、相容、互动,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友爱的环境,让每个人感觉到在一起工作着是幸福的、快乐的。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医院的发展和进步归根到底取决于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努力程度。因此,医院管理者在强化管理、注重效益的同时,应根据职工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采取不同的措施,给予医务人员以全方位的关怀。强调从现代人的需要出发,重视人的完整性和人的需求多层次性,将人本观念融入医院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对内,要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人才资源的管理,满足员工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关心职工的学习和生活,保护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切实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对外,则要不断改进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以高效、优质、温馨、亲切的医疗服务感动患者。不断对职工进行职业道德、理想信念、服务质量和服务意识及爱国主义教育,并在各项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团结、敬业、拼搏、奋斗”的医院精神。
二、人文关怀必须有实质性的内容
医院遵循的是“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把病人的生命安全、健康利益放在首位,为病人提供安全、有效、价廉、便捷的医疗服务”。人文关怀在医院管理中不仅体现在医院文化建设的每一个层面,而且贯穿于医院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因此,医院人文关怀必须有实实在在的内容。
(一)医院对病人的关怀
医院对病人的关怀,体现在医院用良好的医疗设施、优越的医疗条件和相对低廉的医疗价格为病人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这就要求医院必须从病人需求出发,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加强人性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舒适的就医环境。优美舒适的就医环境是医院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医院开展医疗业务工作的基础,也是医院服务品质和人性化服务特色的外在表现。医院总体布局要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科学布局和便捷就医的合理流程,打造美丽温馨的“绿色医院”;院区、科室及花园草坪的设计和布置要充分体现“人性化”,院内平面图、科室标牌整齐醒目,各种医疗、生活设施和就诊流程充分考虑孕妇、儿童和残疾人的需要,能使患者心理得到安慰,调节患者的紧张情绪;医疗机构应利用健康教育宣传单、宣传栏、网络等形式宣传医院文化,营造出一种具有文化气息的和谐就医环境。突出医院服务特色,简化医疗流程,科学合理配置科室和人员,充分发挥医院功能。在服务措施上,要积极提供导医和一条龙服务,通过增设服务窗口、增加服务人员、延长服务时间,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病人排长队挂号、取药、打针现象。力求用最好的医疗设备,最短的检查、治疗时间取得最好的疗效,确保病人来得放心,住得舒心,走得开心。
2.拓展卫生服务范围,努力满足患者的多层次需要。认真分析患者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把主动全面服务贯穿于诊疗工作的全过程。医前服务要提供健康教育、义诊宣传、科普讲座;医中服务要提供细致、周到、全面优质的医疗服务;医后服务要采用对患者、电话、回访、直接上门家访等措施,收集患者出院后的信息,提醒复诊或给予其康复指导等。由“要我服务”的被动服务向“我要服务”的主动服务转变;由传统的窗口服务向全员、全程的人性化服务转变。要将医疗服务、妇幼保健、卫生防疫、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康复治疗“六位一体”的新模式送进社区,开设家庭病床,为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使患者在家就能享受到优质、快捷的卫生服务,真正享受到人文关怀。
3.关爱弱势群体,降低和减免收费。在规范医疗服务行为的同时,医院要严格控制医疗费用,建立和完善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机制,切实解决“低保、特困”人群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切实做到“因病施治、合理检查、规范治疗、合理收费”,医院要在不降低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适当减免挂号费、诊疗费,真正让人文关怀惠及每一层面。
4.强化制度建设,保证服务质量。在规章制度和政策的制定上要以患者为中心,努力做到细化和具有可操作性。每个制度的环节上必须做到:一要更细,二要更精,三要更实,四要更优。坚持给每一位住院患者发放满意度调查卡,每月进行一次医疗质量检查,每季度对医护人员、门诊科室、相关医技辅助科室等进行综合满意度调查,并设质控组和督导组,做到强化管理,严格规范,坚决贯彻,有力监督。医院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医患沟通制度、投诉处理制度,及时受理和处理病人投诉,定期收集病人对医院服务中的意见,并及时吸纳、改进。
(二)医务人员对病人的关怀
医务人员对病人的关怀,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是医务人员的根本宗旨,然后在整个诊疗过程中充分实践,倡导人文关怀,使病人感受到充满人性化的温暖和关怀。
1.确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为了更好地服务病人,医务人员必须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思想,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而且必须具有丰富的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修养;不仅需要精湛的医术,而且需要宽厚的伦理精神和人文关怀能力。医院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进一步增强医务人员的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变过去那种病人围着医生转的不良现象为医生围着病人转,真正把人文关怀的服务理念落到实处。
2.提高服务质量,和谐医患关系。医务人员对病人的人文关怀,要通过与患者接触的每一个环节,用语言和行动安慰病人,同时对患者不仅要“听其言”,而且要“观其行”,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的主体沟通,有效提高服务质量;不断用我们的文化内涵、服务品质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将一个全面的、高素质的、亲和的医务工作者形象展现在患者面前,让患者带着期望而来,载着满意而归。同时,在服务态度上,要热情、诚恳,做到生人和熟人一个样,贫穷人和富裕者一个样,干部和群众一个样。积极推行首问、首诊负责制,开展微笑服务、迎宾送客式服务,让病人在就诊的每一个环节都能享受到家的温馨、爱的关怀。
(三)医院对医务人员的关怀
医院对医务人员的关怀,体现在充分尊重医务人员的人格和精神、物质追求,积极营造尊重医务人员的氛围。
1.尊重医务人员的劳动和创造,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医院管理者要带头尊重医务人员的人格,尊重医务的劳动,尊重医务人员成长进步,对那些贡献大的医务人员要及时适当地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通过举办院歌、院徽、医院精神征集活动开展医院文化节周以及举办歌舞晚会、歌咏比赛等活动,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2.切实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在职工住房、子女入托、入学、就业、生老病死等方面,采取积极有效方法加以解决。每年可拔出专款,用于扶持卫生系统特困户、病灾户。在隔离病区内为医务人员安装电话,配备电视、为医务人员购买人身保险。
三、强化人文关怀必须切合医院实际
强化人文关怀,不仅要全员发动、全员参与,营造浓烈的氛围,更要切合医院的实际,坚持正确的指导原则。
关键词:高校馆员;读者;人文关怀;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高校图书馆馆员是为大学生读者提供文献服务的第一线工作人员,是联系图书馆与大学生读者的桥梁和纽带。人文关怀是数字图书馆下馆员的综合素质核心,善于用人文关怀创设人文环境,不仅加强与在校大学生的心灵沟通,还提高高校馆员的服务意识。馆员服务质量的提高和对读者人文关怀的倾注直接影响着图书建设与发展。
1.人文关怀是现代技术环境下馆员综合素质的核心
1 . 1 人文关怀的意义
在高校图书馆工作,馆员一定要做好教育工作,有利配合高校教师教学工作。在现代技术数字图书馆环境下,馆员服务内容增加、服务过程拓展多元化,人文关怀是服务过程中的有效中介,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具体含义就是图书馆在整个运行过程中所蕴涵的承认、尊重和实现人的价值的精神。馆员的服务宗旨是对读者的关怀与帮助,所以强化人文关怀,显得尤为重要。
1 . 2 人文关怀的素质要求
高校馆员作为图书馆和读者联系的中介和枢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是为读者提供人文关怀的关键所在。馆员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强烈服务的意识,有关图书方面的业务知识和技能等综合素质。随着科学发展的需要,数字化图书馆的要求,馆员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思想觉悟,同时加强构建完善的图书馆人文关怀理念,从而为广大读者积极营造和谐的服务氛围,创设人文关怀的温馨环境。
2.人文关怀运用于馆员服务意识中的重要性
2 . 1 人文关怀是树立“以人为本”服务意识中的关键
服务读者是图书馆工作的核心,在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这一“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的指导下,做到关心读者的真诚,发掘读者的热情,满足读者的要求。同时,对读者倾注人文关怀才能更好地做好图书馆服务工作,为图书馆又好又快地发展筑成稳固的地基。
广义的人文关怀具有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功效。在校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优秀的馆员要以培养读者个人能力为主题,增加读者自信为目的,强化读者知识储备为根本目的。所以馆员用心去爱护读者身份的大学生,善于发现他们的潜能并给予赞许,做到对他们的理解与重视,让他们实现自己的自身价值,将来报效国家。
2 . 2人文关怀是体现馆员和读者和谐关系的桥梁
馆员与读者沟通是馆员和读者进行思想交流、情感传递的过程。语言沟通的主要方式是书面语言沟通,而声音语气、肢体动作等非语言沟通是对语言沟通的有效补充。语言与非语言二者完美的结合才会达到理想、完美的沟通效果。所以高校馆员不仅要掌握语言沟通的能力,同时也要掌握非语言沟通的技巧。馆员只有与读者进行良好沟通,才能了解读者的需要,加深与读者的感情。馆员更需要耐心、真诚倾听读者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并帮助解决读者在各个方面的遇到的问题。同时馆员要不断更新理念,熟知动态化馆藏信息,掌握馆藏文献资源,以人文关怀和娴熟的技能与读者进行沟通,从而提升读者的文学素养,最终达到图书馆服务质量提升。人文关怀不需要形式上和言语上的复杂,只需很简单却很真诚的关怀,那么读者就会找到更多的自信和扩充知识的捷径。
3.在馆员服务意识中灵活利用人文关怀创设人文环境
3 . 1 富有人文关怀的工作态度
微笑是肢体语言之一,属于非语言的范畴,直接反映人的精神风貌,是友好善意的体现,具有代替和补充语言的作用。微笑是世界上最好的通行证。微笑服务是人文关怀的具体表现,是最佳的工作态度。加强馆员的亲和力,赢得读者的信任,同时提升了图书馆的整体形象,微笑服务必不可少。
3 . 2温馨关怀是创设人文环境的最佳途径
馆员要努力打造充满人文关怀的人文环境,以方便读者为主,使读者在真诚细致的服务中得到关爱与重视,培养读者的学习热情,让读者真正把图书馆当作世外桃源。馆员的温馨问候,真诚的情感交流,细腻的用心关怀,为读者创设一种春意盎然、亲切怡人的读书氛围,使读者感到舒适,亲切。
参考文献
[Abstract] Combined humanistic care with scientific management philosophy, service consciousness, competitive consciousness, hard work style, innovation spirit and noble medical ethics, can make hospital present a good situation of more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aspect of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hospital humanistic care should take convenient, service and win the trust of patients as the basic starting point, provide the high quality of humanized service, improve medical environment, treatment process, facility instrument and service standards, popularize active service, personality service, moving service, in order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hospital medical service.
[Key words] Hospital; Culture value; Humanistic concern
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重要反映[1-2]。人文关怀理念已渗入到医院各个层面[3]。人文关怀是人类精神文明进步的标志,体现到医院精神文化方面,则是对医护人员精神世界的积极影响。一方面,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将精华部分作为丰富医护人员学习、生活与工作的支持;另一方面,与时俱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医院人文关怀领域的实践,有助于营造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医院文化氛围。坚持将人文关怀与科学的管理理念、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实干作风、创新精神、高尚医德等相结合,可使医院呈现更加良好的局面。在加强医院人文关怀建设方面,要以患者为根本出发点,提供优质的人性化服务,为提升医院的医疗服务品质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结合实践,就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医院人文关怀建设全过程进行思考。
1 医院医护员工人文关怀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全国各地医院在开展医护员工人文关怀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对医护员工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以及生活待遇给予较多的关注,同时,通过开展医院内的人文环境建设,使医护员工在良好的医院人文环境中得以温暖。这些都是可喜的医院发展路径。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存在的问题。一是,对医护员工人文关怀方面的投入较少,重视医院经济效益的主要影响还存在;二是,对医护员工在人文关怀方面的制度较少,多数制度都是限于对医护人员的工作管理,对人文关怀方面体现不足,更没有充分把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流露出来;三是,医护人员在外部的人文环境中接受的良好信号不足,在整体社会上缺少对医护员工的人文关怀环境;四是,开展医护员工相关涉及人文关怀活动少,基本没有多少活动;五是,在医院人文建设上,没有形成足够影响力的人文建设品牌,在学习借鉴上处于摸索的地步。
2 医院医护员工人文关怀建设问题原因分析
医院医护员工人文关怀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市场经济化的影响。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多数医院更加注重经济利益建设,重视对医院硬件的增加投入,并没有意识把足够的投入放在软环境上的打造。二是,制度建设方面不科学。由于对市场经济利益的考量,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放在了经济效益上,也为此出台了相关的制度,但是,这些制度里面涉及人文建设的并没有多少,不能发挥人文建设的积极作用,甚至可以说有些制度形同虚设。三是,社会外部环境不重视医护员工的人文建设,并且由于社会上形成的对人文建设的冷漠,导致医护员工在人文建设方面所接纳的积极信号不多。四是,医院在推进医护工作开展及服务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物力、财力,对涉及人文关怀和人文建设的活动很少开展,甚至有的医院长年没有开展。五是,在多数医院的发展进程中,没有总结与归纳人文建设的良好经验,致使在规律与经验性上还处于摸索阶段,没有多少可借鉴的成功经验,这也为推进医院人文关怀建设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3 医院医护员工人文关怀建设的主要对策
3.1 提升医院人文建设软实力,重视文化与价值作用
医院的软实力是一种理念对实践的影响。软实力主要是医院发展目标、人文关怀、和谐友善的医护群体意识、价值观念等内容,展现医院的整体形象。医院软实力中重要的一项是人文关怀建设,是否能够做到底蕴深厚以及是否顺应社会发展现实需要对此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标准、新的任务,我们必须适应医院发展状况,加强医院人文关怀建设的研究,弘扬“救死扶伤、爱岗敬业、开拓进取、乐于奉献”的行业风尚,履行医务人员“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同时,丰富活跃医院文化生活,加强熏陶感染和宣传力度[4],体现以人为本理念,丰富医院文化内涵,使其发挥良好的社会效益,增强医院精神文化的活力与影响力。重视文化与价值作用,这是医院科学发展中的必须面对的课题。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经济社会的变革以及医改政策的出台落实,要求医院必须适应时展的要求,创新医院党建模式,全面促进自身竞争力的提高。
? 3.2 审视医院人文建设大环境,融汇传统与现念
当前,医院人文关怀建设是以人为本的基础工程。坚持“以人为本”是现代医院管理中的重要理念,也是一个现代化医院与国际接轨的一个重要标志。以韩国的医院为例,韩国追求的是“安静有序,舒适高效”的医院条件,管理上的分工相当人性化与精细化。不管是公立大型综合医院,还是私人诊所,韩国的医生和护士、护工有明确的分工。人文关怀要贯穿于患者就医的整个过程,而不仅仅局限于狭义的“诊疗过程”[5]。对需要进一步检查的患者,根据医院情况,护士会确定患者最合理的检查顺序和方案,全程陪同检查。通过医生、医生助理、护士长和护士等的分工协作,减少看病时耗费的精力和体力。而这个过程体现了韩国医院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也使人看到韩国医院在人文关怀建设过程中的素质是如此的令人赞赏。
医学的人文关怀,是指在医护过程中除了为患者提供必须的诊疗技术服务之外,还要为患者提供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务,以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6]。医护人员的人文关怀是对患者生存状况的关怀、对患者的尊严关怀,更是对患者恢复生命健康整个过程的关心、爱护。人文关怀的核心是“以患者为中心”,它集中体现在对患者自身的价值、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权、人格与尊严的关心和关注[7-8],应理解患者的文化背景,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协调患者的人际关系,满足患者的个性需要,表达对患者的关爱情感等,才能真正拥有守护生命的能力。通过与患者的交流了解患者心声,站在患者的立场,实实在在解决患者的难题,从而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让每位患者能够切实地感受到医院服务水平的提高,从而建立良好的医患信任机制度[9]。
打造医院人文建设新基础,发挥固有与创新效应。医学既是自然科学,更是人文科学,因为医学承担着关爱生命、救死扶伤的崇高任务,理应具备人性之暖[10]。医院人文建设要形成新的基础,要从重视硬件设施建设走出来的同时,强化人文建设在医院发展中的地位;要在人文建设中既重视传统文化的固有作用,又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的创新动力;应将这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通过各种积极有效的手段加以实施。
4 医院医护员工人文关怀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法
4.1 进一步重视与加强医院人文关怀影响力的传递
提倡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人文关怀的影响力需要借助活动的平台进行传递,要有意识有计划有部署经常性地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体悟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意义、强大作用。如,可以在医院科室中开展“论语中关于仁的知识讨论”“医者与仁者的关系”等传统文化的交流、探讨,可以开展“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对传统文化的发展继承”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等,还可以通过医院的刊物举办征文活动、发表学习讨论文章,组织医护人员到社会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等,以一系列的活动促进医院人文关怀影响的传递,提升广大医护人员对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感、认同感。
4.2 进一步重视与加强医院人文关怀服务环境建设
首先,在日常诊疗工作过程中,要教育医务人员时刻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11]。医学的对象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病。因此,医疗工作应以“以患者为本”的理念为指导,一切工作从以患者为中心展开,为促进患者康复不懈努力,包括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人性化的关爱服务等[1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患者作为消费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趋向高层次和多样化[13]。人文关怀最重要最核心的体现就是对医院服务环境建设的促进,优质暖心的人性化服务最能够反映医院人文关怀建设的成果。而这些,也是医院为患者及为社会传送人文关怀思想、创造真正福祉的关键。在医疗活动中,医务人员的精神面貌、良好的服务态度、对患者亲切的关怀、强烈的责任感等会对患者的康复和治疗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14]。必须强调人文关怀服务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必须重视推行人文关怀服务环境,在医院人文关怀服务环境建设中拿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在这些措施上,包括微笑关怀服务、人性化跟踪服务、细节服务举措等。比如,上海市推广的由基层医院首创的志愿服务、隐私保护、情绪安抚、医患沟通、健康教育等10条细节服务举措,成为上海深化医改、改善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社会关注和患者欢迎,这就是人文关怀服务环境成功的案例,也是当下医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功的案例。又如,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侯凡凡作为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部分管科学教育院士,她在广州日报举办“名医大讲堂”搭建了医患之间的桥梁,在交流过程中,患者能更加理解医生。这也是人文关怀服务环境营造的积极案例。
4.3 进一步重视与加强医院人文关怀教育培训
提倡举办讲授课程带动各科室潜移默化转变。应加强医患沟通,促使医患双方的情感顺利实现传递,增进双方的理解和交流[15]。必须承认的一个现状是,广大医护人员长期工作在艰苦与繁重的第一线,常背负较大的工作压力、家庭压力以及社会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必然缺乏人文关怀方面的教育培训,特别是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更显乏力。而解决这样的问题,必须重视加强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举办各种内容丰富、精彩的课程,并邀请专家、学者前来进行专项的教育培训。通过培训,将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洒播在医护人员的心中,让这样的“种子”做好生根、发芽的准备。我们应该承认教育培训具有带动各科室潜移默化转变的积极作用,能够将新的理念、新的思路以及新的案例等作为医护人员践行人文关怀的指引。
4.4 进一步重视与加强医院人文关怀制度基础的建设
应以制度的完善与健全提升医院人文关怀的持续性与长效性,让人文思想逐渐渗透到医务人员的心中,久而久之成为主观意识的一部分[16];要将医院人文关怀制度作为一项基础工程来抓好,打好制度推动工作的思想保障基础;要重点建立健全和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的系列制度。事实上,在实践过程中,因为科室不同、面对的患者背景不同、工作环境不同等因素,人文关怀的举措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因此,既要做好差异性的制度形成,又要做好指导性制度的确立。要将经过实践检验的做法进行总结提炼,及时发现做得好的方面以及不足之处,要将实践中良好的做法、经验形成制度成果,发挥制度对工作的促进作用,将制度的推广运成作为工作机制,让制度能够重新回到工作实践中去,能够指导、促进工作有序开展,坚持在工作中进行再实践、再检验、再总结,确保医院人文关怀的持续性与长效性。
? 4.5 进一步重视与加强医院人文关怀和谐环境的建设
要以和谐有序与宽松环境凝聚发展力。“人文关怀”“以患者为中心”让患者感受到被尊重,已经作为新的服务理念被医院管理者重视[17]。人文关怀和谐环境的建设,最重要的作用是形成和谐有序与宽松环境,并由此凝聚发展力。医患沟通减少是现代化医院缺乏人文关怀的现象之一,其原因是医院现代水平提高,忽视了医患沟通[18]。这些也是加强医院人文关怀和谐环境建设所要解决的问题。应以人为本,经营有道,在患者得到满意服务的同时使医院利益最大化,形成医患双赢的局面[19]。近年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通过不断提升服务品质、强化医疗质量、加强医德建设,服务能力持续提升,让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20]。医院的生命力在于发展,发展力的存在依靠环境,通过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作用的化学效应,能够为我们营造一片和谐有序的宽松环境,实现发展力的强大凝聚。
5 医院医护员工人文关怀建设的综合作用力
5.1 加大政府与社会的重视力度,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政府和社会对医院医护员工的人文关怀建设应投入更多的重视,要把这一项课题列入重要研究范畴,进行经常性的调研,把好的经验和做法总结出来,特别是要注重从示范医院身上入手,通过组织政府方面的有关领导、组织社会各个层面的专家,深入研究医护员工的人文建设,及时提出科学性与操作性强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要针对这些意见和建议,从经费上、制度机制上以及人力保障上进行投入,抓好相关人文建设项目的落实。
5.2 从医院的自身建设进行强化,注重人文建设的推进
医院是人文关怀建设重要的阵地,也可以说是主阵地,只有加强对主阵地的建设,把更多的目光和措施落到人文关怀建设上,才能够使人文关怀从课题中走出来,从意见中落地生根。在推进人文关怀建设上,医院要有一批人文关怀建设方面的专家,能够及时提出和制订出医院人文关怀建设的办法、方案,要做好定期的组织实施,并做到在这些活动实施过程中总结、归纳、推广。在建设一批人文关怀方面的专家上,要通过集中培训、个人培训、外出学习、公开招聘等办法,把人才团队带出来,使这支队伍能够为医院的人文关怀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5.3 重视家庭和个人等因素提升,为人文建设打下根基
医护人员的人文关怀建设归根结底是一项对人的心灵和灵魂的陶冶工程,是通过这样一项工程唤起医护人员内心的温暖,从而使医护人员能够树立正确的工作理念,以积极的态度进行工作,并且成为正能量的传递者。因此,必须加强对一些不利于医护人员人文关怀建设因素的消除力度,要从建设和谐家庭入手,以良好的家风家训使医护人员在人文精神上得到教化,接受传统和现代的人文精神营养,从家庭的温暖环境中得到人文温暖的感召。
[参考文献]
[1] 葛建芳.人文关怀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体现[J].护理与康复,2009,8(2):166-167.
[2] 高学琴,何燕,赵振娟.教育环境对护理本科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0,25(17):14-16.
[3] 曹艳敏.从人性化护理谈护士与患者的关系[J].中华临床护理学杂志,2007,4(81):249.
[4] 黄立农,许志刚,廖生武.关于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的探讨[J].南方医学教育,2009(2):34-36.
[5] 刘庆春,王香平,左红梅.浅谈医学人文关怀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2):161-163.
[6] 卢建敏.医疗服务中的人文关怀与制度创新[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3):702.
[7] 姜小鹰,曹枫林,林雁.开拓前瞻卓越:护理专业永续发展――台湾护理及护理教育的启示[J].中华护理教育,2012,9(6):281-283.
[8] 林茜,施姬.护理需要人文关怀[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11):56-57.
[9] 廖生武,徐恒,贾海娜,等.以创新为切入点促进公立医院医德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3):400-401.
[10] 廖生武.医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26(1):80-81.
[11] 黄成华,黄钢.关于限制使用医疗技术管理的道德建设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3):20-23.
[12] 向月应,韩玲玲,王海艳.关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实践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3):92-93.
[13] 成诗黔,张步振,沈毅,等.满足病人合理需求!促进医院全面建设[J].中国医院管理,2003,23(6):3-4.
[14] 肖丽芳,廖生武,赖俊梅,等.利用医院文化培育实习医学生医德的几点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26(1):88-89.
[15] 郭林飞,许志刚,廖生武,等.高科技视角下公立大型综合医院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6):744-745.
[16] 王巧巧,宋绍繁.现代医学人文精神的培植与实践探索[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11):96.
[17] 贾海娜,廖生武,徐恒,等.强化医德医风教育提高急诊医护人员服务质量[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26(3):364-366.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重大的社会实践活动方式,它之所以能够存在并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它能够满足主体需要,促进主体发展。它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统积淀,其实践活动更是人文关怀精神的重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其本质上是一种人的哲学,关注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生意义。其核心价值是人文关怀价值。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发挥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作用,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也是思想政治内容体系建设的主要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论在整个现代教育学科体系中处于关键性地位,是人类文明从精神层面解释人类发展意义的重要精神载体,其核心价值基于人的主体进行体现,基于人文关怀构建思想政治的内容体系既是内在的客观需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1]。对基于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内容体系建设的的研究影响着人们对事业,对生活的信念、热爱程度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钻研、掌握程度。因此,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围绕人文关怀价值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注重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相对于行动变化,思想变化则是较难被发现的、内在的、更为深层次的价值。行动变化是外在价值,过往,我们在做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判断和评价时,往往过于强调其外在价值的变化,却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价值,内在价值强调人内心真实的改变,它是对人文关怀价值最直接的体现,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在价值的同步实现是基于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内容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
1、引导价值取向,提高精神品位和激发创新意识
引导人的价值取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就是要通过教育和培养引导个体的价值取向、陶冶个体的精神,激发个体高层次的精神需要。从而让个体通过良好的价值取向、积极的心态去战胜挫折和困难。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发展,而这其中也伴随着大量消极和错误的价值观导向,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要加强对个体正确价值观的引导,通过良好的价值取向及选择让个体甩掉各种沉重包袱,解放心灵,发挥聪明才智与创造力[2]。同时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大力提倡创新精神。有生命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开发人的智力,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2、满足精神需求,建构精神家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需要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转变,对精神生活的需要迅速增长,精神生活的满足将日益成为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之一。为此,思想政治教育一是要通过对社会心态的调节,激发人自我提高的愿望,引导人们摆脱贫困,愚昧和庸俗,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体现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的原则,关注个体的精神生活需要,引导个体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社会现实和参与社会竞争。
3、培养道德情操,追求崇高的道德境界
市场经济条件下,单纯和过度追求财富会导致市场经济价值准则泛化为社会生活价值准则,从而导致社会伦理规范失衡、道德水准下降,最终造成人和社会的畸形发展[3]。所以必须加强自身的社会主义道德修养。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能激发道德需要的丰富和发展,提高对于道德的认识,促进道德对于个体享用和发展功能的充分实现,通过自身德性的提升和完善,体验精神上的幸福感,并最终在自身的道德发展和道德人格完善中实现自我提升、自我超越和自我实现。实践也反复证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价值虽然不及外在价值直接、明显,却客观存在。注重内在与外在价值的共同作用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注重社会价值引导重视个体价值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既能促进社会精神和物质文明发展,具有社会价值;同时,又能满足个体发展需要,促进个体进步的提高,具有个体价值。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侧重点分析,虽然社会价值是主要内容,起主要和引导作用,但我们依然不能忽视对个体价值的研究和挖掘。否则将背离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这一核心价值的要求。
1、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呼唤人本回归
由于个体社会化的完整程度不同,在思想道德水准和心理素质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要求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相应负起引导人们形成具有独特人格的个性化的人文精神的重任[4]。以人文精神关怀为基点,有的放矢地对人们进行正面的、健康的教育与引导,从而使其形成积极向上的个性化的人格品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尊重和正视个性差异,在总的教育目标指导下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在不超越原则底线的前提下,给予更多的尊重、宽容和引导。
2、提高适应能力,促进人的社会化
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存在物,人的现实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化是人发展的必然途径。一个人要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就必须学习社会规范,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思想和技能,融入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中。人的发展其实就是一个社会化成长的过程。社会化是个体成长和价值实现的起点。人的社会化内容广泛,从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的角度来看,人的社会化主要包括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和法律社会化等。政治社会化是人类文明发展中政治文明对人的必然要求。道德社会化则是人与人互动发展的文明准则和道德约束[5]。法律社会化则是人类文明中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社会互动中必须遵循的规则,是社会良性发展必不可少的强制性制约规范。人要存在于人类社会,必然要适应人类社会的即定秩序,而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来促进人的社会化则是最为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3、规范个体行为方式,促进人际关系和谐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道德教育的手段,对提高个体的道德修养,规范个体的行为方式,促进人际关系和谐有着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对受教育者施以各种影响,帮助人们提高道德认识,养成道德习惯,形成道德品质,具备合理的道德规范。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用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规范来指导和约束人的行为,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发展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正是通过受教育者的社会实践与交往,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下转第312页)
(上接第310页)
一、公共图书馆人文关怀服务模式的核心思想及其重要意义
公共图书馆人文关怀服务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图书馆在发展目标、制定计划、理论研究、建立机制等工作实践中,充分利用自身馆藏资源及其所能获取的信息资料为读者提供服务的同时,极大程度的体现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宗旨,全面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理念,以周到细致的服务,诚挚热情的态度,微笑和蔼的举止,公平尊重的原则最大限度的满足读者和员工的合理需求,实现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发展,体现人的关怀。真正做到一切为了读者,为一切读者,满足读者对图书馆的一切合理需求。将人文关怀理念作为图书馆发展的指导思想。其意义:首先,有助于每个读者平等享有?图书馆公共资源的权利。图书馆是一个向社会义务提供文献,信息,传播教育的社会文化公益机构,尽管社会存在某种等级差别或不平等和不公平,但图书馆却是跨越这些障碍的场所,每个人不因社会职务、民族、宗教信仰还是弱势残疾等都应受到尊重,共同享有平等的服务和人文关怀。其次,有助于塑造图书馆的良好社会形象,唤起民众的求知欲望。建设人文关怀服务模式就是要求图书馆真正做到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服务人性化、个性化。通过规范的管理和服务,在广大读者的心目中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使之成为一笔无形的财富和城市公共事业的知名品牌。良好形象是提供信誉的基础,图书馆形象的优劣取决于两个评价指标,一是知名度,是量的指标。二是满意度,是质的指标。图书馆知名度是通过高质量高水平的信息服务反复植入读者的感受之中,经读者长期体验而产生的认同感。满意度是图书馆以其特有的功能和人性化服务赢得社会普遍赞誉。享有较高知名度满意度的图书馆就会更大程度地唤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吸引人们更好地利用这块资源,达到求知目的。再次,有助于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增强员工的职业自豪感。时代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信息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人们自然用一种近似苛刻的目光看待一切,来评价各行各业的服务。因此,图书馆如果缺乏人文关怀意识,就不可能为读者提供人性化服务,就会失去公益事业在和谐社会中应有的作用。建设人文关怀的服务模式,可以不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可以激发管理者和员工的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从而推动整个图书馆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二、如何建设图书馆人文关怀的服务模式
1.人文关怀体现在服务理念上
图书馆服务理念是图书馆价值观的凝结和提炼,它决定了图书馆的行为目标和发展方向。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图书馆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也显而易见,这里又经济不发达投入不足的因素和问题,其关键还是服务理念的滞后,导致服务水平的落后。服务理念成为阻碍图书馆向人性化服务模式跨越的瓶颈。人文关怀理念体现的是“以人为本”,核心是对人的关怀、尊重和信任。对读者而言,图书馆是文献信息服务机构,在供需关系上读者是主体,图书馆是客体,图书馆在服务工作中要以读者作为服务的主体,绝不能本末倒置。图书馆真正的主人是它的读者,图书馆的各项业务,包括收集、整理、保管以及提供的功能都应为它的服务主体服务。图书馆的管理者必须牢固树立“一切为了读者,为一切读者”的服务理念,从尽量满足读者的根本需求出发,从服务的内容、方式、制度、流程等方面实现转变。
2.人文关怀体现在管理机制上
图书馆人性化管理也好,制度化管理也好,二者都是图书馆管理的较好模式,如果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将是图书馆管理的最佳管理模式。那么如何实现人性化管理模式与制度化管理模式的最佳结合呢?应坚持以人性化管理为本,以制度化管理为辅,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把人文关怀的思想理念渗透到管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作为一条主线贯彻始终。在图书馆发展规划、工作目标、管理制度等机制设计上要始终坚持围绕人文关怀这一主导思想,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并以相应的制度做保障。把人文关怀的内容和制度化管理的内容融为一体,相互渗透,相互依存。使各项规章制度更为科学,更具人文色彩,更加符合人性化发展的需要。如果图书馆规模小,可粗分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业务部门,分别负责各自专业领域的信息采集、整合、咨询、传播的工作,每一部门应单独履行采访、编目、借阅、咨询、信息加工等职责和任务,各部门融书、报、刊、电子文献于一体,直接对读者负责,不再有单独的采编、流通阅览等部门。如果图书馆规模较大,业务部门可按《中图法》进行学科分类。这样以学科为核心的平行组织减少了管理环节,使读者只需接触某一专业窗口,便能得到与其专业相关的所有书籍、期刊、报纸或网络、光盘等电子媒体中的信息,减少了读者在各个部门来回奔波的麻烦,也使图书馆能及时了解读者的需求,提供了读者的阅览效率。这种便捷读者的管理机制附加员工人文关怀的服务意识,会给读者带来美好的向往。
[中图分类号]TU242.3[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41(2008)02-0074-03[HT]
图书馆能不能在提供人们实用功能的基础上更多地强调它的平民性和公益性,在向人们传递知识的同时,科学地认识和正确的运用图书馆规律,关注读者在图书馆内的活动需求,给读者以舒适感、亲和感以及文化氛围的感染,即体现图书馆建筑中的人文关怀精神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要求从设计、建造、装修、维护、管理、使用的各个环节,去满足读者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驻马店市与黄淮学院共建图书馆要充分考虑到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体现现代设计思想,充分体现各方面对读者的尊重和关爱,把“人文关怀”的理念贯穿于图书馆建筑设计的每一个环节。
1 共建图书馆建筑“人文关怀”的现实构想
1.1背景
驻马店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地处我国南北方、东西部的结合地带,承东西通南北,素有豫州之腹地、天下之最中之美誉。但黄淮学院所处的驻马店市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依靠自身的力量建设一座集文化资源丰富、文化氛围浓郁、文化品位极高的图书馆是不切合实际的构想。而驻马店市和黄淮学院合作共建图书馆可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担负起驻马店市保存文化、传播信息、进行终身教育的历史使命,在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进城市化建设中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所发展中的城市,特别是对于正在建设和发展中的天中文化名城而言,共建图书馆对其经济繁荣所起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
1.2构思
1.2.1环境是物质,也是空间。环境同样具有鲜明的使用功能和艺术鉴赏的价值,环境的创造与建筑物的建造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因此,延续黄淮学院校园设计总体规划,将图书馆作为文化岛的中心建筑来构思,使其与开源河两侧绿化带和周边建筑、环境和谐统一。
1.2.2按照驻马店市和黄淮学院合作共建图书馆,市民和学生资源共享的建设宗旨,要考虑它的实用性。在结构上,要大开间,最好每层楼一个开间、一类服务内容,要用浇注式模数化柱网结构,这样有利于家具的摆放,有利于使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有利于藏、借、阅、管的一体化,有利于开放式管理和服务,有利于今后的扩展和开发;在利用上,要充分考虑图书馆综合性、开放性、现代化、多功能性的要求。“以人为本”,方便读者,也便于统一管理,面对现实兼顾将来,遵循适用、经济、美观的设计原则。
1.2.3驻马店市与黄淮学院共建图书馆,该图书馆建筑环境应凸显中原历史文化地域性特征。共建图书馆的环境布置要融入地方特色文化,它是地域文化、地方特色的生动体现,要用地方文化特色营造一种新的环境,让读者进入图书馆便能感受到浓郁的地方文化气息,接受传统文化的感染熏陶,获得文化的教育启示,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和求知欲。
1.2.4借鉴江南建筑园林的某些要素,使该建筑取我国南北建筑之精华——“兼容并蓄,刚柔相济”,力图创造出驻马店市中一个现代化、开放性的标志性建筑,成为驻马店市和黄淮学院新校区的一个亮点。
2 共建图书馆建筑“人文关怀”的总体设计
所谓“人文关怀”,就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渴求、需要与情感。体现在图书馆建筑方面就是要考虑读者。作为驻马店与黄淮学院共建的图书馆,其读者的身份比较复杂,知识水平、文化修养不一。一方面学者们是图书馆固定的座上客,共建的图书馆作为驻马店市重要的文化机构之一,理应为学者提供研究学习的场所;另一方面,共建的图书馆又是对全体市民提供普及文化教育的主要场所,而市民的构成包罗万象,特别要照顾到特殊人群,如少年儿童、残障人士,甚至是临时来此的旅游观光者。相对读者的使用,工作人员对建筑的使用是长期的,因此对于他们使用中的方便舒适也不容忽视。这就带来了图书馆复杂的流线安排和功能区分。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设计者在充分考虑方方面面需求的基础上,在有限的空间内应基本完成各个部分既符合功能要求、又各具特色的设计。
在划分功能分区和寻找便捷的交通路线的过程中,外部环境和楼体结构的设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整个图书馆应分南北两座楼体,两部分之间连以走廊,满足功能上的有机联系。建筑的入口与次入口应分别位于整体中部东西两侧,二者相对紧密地连接了广场和停车场之间的人流。主阅览区和其他与读者相关的功能区应位于入口门厅的南北两侧。
3 共建图书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构想
共建图书馆馆舍建筑必须科学地认识和正确运用图书馆建筑的规律,要求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图书馆建筑要充分利用和营造周围良好的自然环境,要与外部环境协调、内部设计科学。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图书馆建筑,应符合和谐社会建设要求的文化建筑,应符合人的多方面的需要,特别是更高层次的文化和情感需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的建筑,是一种生态建筑、绿色建筑、节能建筑、是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建筑。
3.1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应把建立和谐社会的理念,绿色生态的理念、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加以提炼和融合,结合图书馆建筑的实际,把人的舒适性要求作为首要考虑,把精神文化需要作为设计构思的核心。20世纪80年代以前建造的图书馆,多以藏书为中心,且受限于当时的物资条件,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图书馆内人的活动与馆藏及环境相互协调的关系。驻马店市和黄淮学院共建图书馆的馆舍建筑设计,首先要认识到图书馆建筑的规划设计应“以人为本”,满足读者在阅读与交流过程中的心理和生理上的需要,把图书馆馆舍设计为人和自然交融的“人居环境”。
3.2营造“以人为本”的阅读和工作环境
共建图书馆建筑的设计还应考虑到,图书馆建筑要为读者和馆员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研究和交流环境,不但室内要有良好的光线、温度、湿度、清新的空气,还要能眺望远近自然景色,消除疲劳、清脑怡神。尤其要充分考虑到让读者和馆员呼吸到清洁的空气。在环境设计上尽量让穿堂风吹过,按照卫生标准,在低风速的条件下,如果有穿堂风2~8分钟,室内空气可达卫生标准。实践证明,图书馆完全依赖空调和人工照明的封闭型建筑不利于人的健康,易于传播病菌,使人的精神萎靡不振。人们长时间在开着空调的房间内工作会引发多种疾病,而自然通风恰恰能给人以舒适感。打开窗户,新鲜空气不断驱走室内含有大量化合物的浑浊空气,让人感到清新。再就是对采光的要求,自然光光色柔和,没有污染,最适宜人的视觉系统,这种无尽的能源是大自然的恩赐,我们要充分利用。能够直接在室外阅读也是许多读者所欢迎的。同时也考虑图书馆的馆员,要设计绿色的办公场所,工作间隙要有适当活动的场地,不至于过度疲劳或造成某些职业病。图书馆在楼上也设计了户外花园藤廊绿地,读者和馆员都可以走进自然,这些设计必然会受欢迎的。
3.3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景观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图书馆建筑,理想的格局是“馆中有园,园中有馆”,使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融为一体。共建图书馆的北大门入口处应在开源河南侧,开源河水环绕图书馆四周,形成南北长约150米、东西宽约330米的文化岛,并与开源河绿化带连成一体。馆前馆后应广植花木,建筑以单元式布局。馆内应设计中庭,还有屋顶花园,可以立体绿化美化环境。读者可以在树阴下阅读交流,悠闲休息。图书馆的人气因景而生,花园图书馆又成为校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3.4营造“以人为本”的绿色空间
馆区应充分绿化。在阅览室、办公室、休闲场所、门厅及公共活动空间,在窗沿墙边或走廊楼梯适当布置常绿盆栽、藤蔓吊兰之类,将大自然引进室内,既可净化空气,又可增加艺术感染。人们无论坐着阅读或交流、休息,都可以感受到与自然的亲近,绿色的室内人造环境与楼外的自然景色相呼应,使人心情舒畅,给人以愉悦和温馨,满足人的感觉与精神方面的需要。
3.5建造“以人为本”的绿色建筑
共建图书馆建筑设计中要对影响人的环境质量全面负责,并且要与全社会开展节约各种资源的要求结合起来考虑。建筑空间的布局符合人的流动要求并降低物流运动。倡导绿色生态图书馆建筑。采用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建筑装饰材料,并对馆内排放物、废弃物进行控制及再生利用。尽量利用可再生能源,使其低成本,高效率,健康运营,可持续发展。用各种措施抑制噪声和防止光污染,环境充分绿化、美化、净化,以利于读者和馆员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吴建中.21世纪图书馆新论[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1):158—166.
[2]郑岱霞.高校图书馆建筑与绿色环境的创造[J].现代情报,2002(5).
[3]李彩标.浅谈图书馆建筑与人文关怀[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5(3).
[4]徐革.大学图书馆建筑的新理念与新模式[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6(2).
[5]驻马店市与黄淮学院共建图书馆建筑设计方案.
[6]姜玉晶.图书馆建筑与人文关怀[J].河北科技图苑,2006,19(2).
[7]程晓喜.南方城市公共图书馆建筑设计的新尝试[J].作品视窗,2004(10).
中图分类号:U231文献标识码: A
一、地铁空间的人性设计
目前世界各地的地铁都在蓬勃地发展,技术问题已经得到完善的解决,能够保障运行的速度和舒适。地铁的速度是其它交通方式所不能比拟的,不会因交通堵塞而耽误时间。但是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城市生活方式的逐渐转变,目前存在着很多与新出现的行为模式互相矛盾的空间缺陷,不能满足乘客的行为心理需求[1]。地铁空间的细节品质和应该具备的人性关怀并没有得到深刻的认识。地铁对城市生活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交通,城市居民的很多生活都是围绕着地铁来规划的。人们要考虑上班的距离、住房的位置、购物的需要和子女上学等问题。如果交通畅通,方便日常出行,就会对区域有一个重新的认识。除此之外,地铁也能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直接影响城市的经济发展,可以说地铁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改变着城市的格局。对地铁换乘空间的体验和人文关怀也随着地铁开发规模的扩大和层次的深化而变得更加重要。地铁空间的设计和营建不仅要注重以方便、快捷、便利来衡量交通的有效性,而且要关注地铁换乘站真正的空间品质。对以迅捷为主要特征的地铁空间来说,进一步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和空间体验才是地铁换乘空间的设计之本。以北京地铁为例:
1. 安全设计
北京地铁铁轨上采用高压电,然而早期建设的几条线路站台上没有护栏,只有一条黄色警戒线,根本不能维护乘车安全。但是候车位置对面的广告却很醒目,刺激着乘客的视觉神经,存在着潜在的危险。上海和部分城市在候车区已经设置了安全屏障,可以说在安全方面已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考虑。
2. 无障碍设计
地铁换乘空间对残疾人的关怀还停留在表层,铺设盲道只是方法之一。地铁的无障碍设计并不应该仅仅针对盲人,还有很多行动不便的人一样需要乘坐地铁。这就要求地铁站在设计换乘和同地面连接的通道时考虑轮椅的通行,很多上下交通的位置需要设置坡道和其它辅助设施以保障人们安全地通过,应从多个层次如防滑、声音提示、照明处理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3. 配套服务设计
车站的活动行为复杂多样,不仅是候车、休息,还有其它的要求,例如翻看报纸杂志、约会、接听电话、打发时间等。交通人群的复杂性决定了车站行为活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地铁空间中必须存在必要的休息设施及配套服务。
4. 信息导向系统设计
地铁位于地下,而乘客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对城市环境不熟悉的外地人,他们在地铁站里的方向感不强,更加无法正确地辨别信息。完善和准确的信息导向系统应该在地铁空间中承担重要的指示作用。目前地铁的信息指示系统只是在必要的位置标明了各个出口与地上建筑的对应关系,但地面上的几个知名建筑并不是所有乘客的目的地,很多人在没有理解指示的方向后需要向乘务人员再次询问。所以地铁站出口的标志设计应该考虑设置更多清晰明确的指示信息和乘客的实际需求。
5. 乘坐过程中的空间设计
车窗外缺少特定的环境参照物和目的地信息,是地铁空间中存在的不便和缺陷。地铁空间应该注重同地上环境氛围呼应,从空间特色入手,营造不同车站的特色,彼此相互区别和联系。
二、地铁空间的人文关怀
人们对城市的印象大都是从机场、火车站、地铁等大型交通空间得来的,作为城市交通大动脉的地铁,最具有典型性,最能窥见城市的文化风貌,展现城市的性格和魅力。从这个角度来说,只有把城市自身的文化特色和地域风貌体现在地铁的空间设计中,充分关注乘客的心理需求和空间的细节品质,才能营造出符合城市长远发展的地铁空间。
国际上很多城市都很重视地铁的文化特色:莫斯科地铁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地铁[2],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铁路系统之一,以宏大的规模和华美的风貌闻名于世。它于1935年正式通车,串联7个火车站以及市内的十多个广场。整个地铁系统有一百多个车站,均以不同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为主题,采用彩色玻璃镶嵌及各种浮雕、壁画,并配以各种灯饰、雕塑等艺术品,有“地下宫殿”[3]之美誉。
法国巴黎现有地铁线路15条,全长199公里,几乎所有地区的乘客徒步5分钟均可到达最近的地铁站,列车最小运行间隔95秒。巴黎地铁被称为全世界最密集、最方便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之一。每个地铁站都设计独特,内部空间装饰各异,成为展示法国文化艺术的窗口。乘客在其中步行或是等待换乘时都能够感受到地铁的空间特色和独特的环境气氛。丰富的空间形态和具有文化特色的环境品质的运用营造出丰富而生动的地铁空间。
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地铁保留了原始的挖掘痕迹,空间尽是天然的岩层和石料,结合车站的结构特征,经过人工处理,风格独特,没有迎合地面室内设计的趋势,而是将本身位于地下空间的地铁空间倾向于纯粹现代的表现,整个地铁空间变得神秘莫测,充满未知和期待[4],在车站站台候车也变得不再单调和乏味。如此具有特色的地铁空间在乘坐地铁的过程中也更容易定位,丰富了地下交通空间的环境景观,提升了地下空间资源的品质。
韩国釜山地铁分两条线路,全长71.6公里,以“X”形贯穿全城。让人感受最深的就是它的方便舒适,以及特有的地铁文化。站内指示标志十分醒目,而且标有韩文、英文和汉字。车厢广播除了甜美的报站声外还根据不同站点的特征播放大自然不同的声响,提醒乘客到站了[5]。所到车站如果靠近海边就播放海浪声和海鸥叫声;如果车站附近有山就播放群鸟争鸣的声音,乘客听到后可以轻易地知道将要抵达的车站。而且在每个站台都会设置一个开放的书架,所有书籍供乘客免费阅览。
和先进国家相比,国内地铁在文化体现上还有待深入设计。北京地铁于20世纪70年入使用,国内著名艺术家在地铁站内制作的壁画,表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壁画本身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是几十年前的审美和对地铁的认识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地铁交通的发展和文化进步的要求。目前地铁空间设计虽然立意很好,但是手法陈旧,在地铁文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显得过于单一,空间设计没有和乘客的真正需求相结合,缺乏人性化的“软环境”。对城市文化和历史特色的发掘在地铁空间中的进一步应用,成为地铁交通深化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地铁处于地下,空间环境的局限使乘客不具备良好的视线并且没有自然风景。这就要求车站空间应该具备更为合理的环境条件和引人入胜的文化景观,可通过设计手段以适当的空间刺激来弥补环境的缺陷,这样也利于乘客在地下交通中的定位与心情调节。显然,对当下地铁换乘空间设计的人文关怀进行探索是非常必要而且非常迫切的,这对我国地铁空间设计的发展大有裨益,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和新挑战。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国的地铁换乘空间一定会具有特色,也一定会同地上空间一样多姿多彩!
参考文献
[1] 李道增编著:《环境行为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1999。
[2] (丹麦)杨•盖尔:《交往与空间》,何人可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92。
人文关怀型员工管理体系的本质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通过人文化的情感关怀,促使员工的自身价值得到实现的一种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人文关怀型员工管理体系作为现代化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对农村信用社的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农村信用社管理工作者应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从制度、文化、情感等多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对员工进行激励情感关怀,构建富于人文关怀型的员工管理体系。
一、明确信用社定位,制定完善而详细的发展规划
构建人文关怀型的员工管理体系,必须以农村信用社的健康稳定发展为前提。而保持农村信用社的健康稳定发展,则首先要明确信用社定位,并同时制定完善而详细的发展规划。
首先,明确信用社的定位,提振员工士气。当前农村信用社正处于改革与发展的转型阶段,部分员工由于理论素养的不足,对信用社的定位与发展前景的理解出现偏差。作为管理人员,要综合利用,为员工解读金融政策与理论知识,明确信用社在我国金融中的重要地位,培养信用社员工的使命感与责任心,提振员工士气,使员工更好
其次,制定完善而详细的信用社发展规划,提高员工向心力。一份完备而又切合实际的发展规划对信用社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它不仅能使员工直观的感受到信用社的快速发展势头,同时也可以使员工将信用社的发展与个人的福祉联系起来,提高员工于信用社的凝聚力。
二、加强信用社基层民主建设,使员工充分参与企业决策
人文关怀型的员工管理体系注重对员工,尤其是基层员工的能力与潜力的挖掘与培养。因此,构建人文关怀型的员工管理体系,还应当加强农村信用社的基层民主建设,使员工可以充分的参与到企业的决策中,培养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和责任心,使员工的自尊心与荣誉感得到满足,从而更加积极的投身到本职工作中。
以人文关怀型的员工管理体系为指导,加强信用社的基层民主建设,应当使信用社的中层管理人员、基层管理人员、普通社员、新招的大学生员工等各部分人员都参与到决策之中,对工作中的理念、思路、方针、目标、措施等做出总结与建言,方泛收集各方面的意见与建议。此外,在涉及到重要金融财政的释读与实施等重大问题时,应当召集基层部门的代表员工,倾听他们的看法,从而使政策可以从实际出发,实施方面更加贴合实际情况,有效推动信用社业务的发展。
三、制定完善的用人制度,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氛围
构建人文关怀型的员工管理体系要求员工能够获得自身价值的较好实现,而员工自身价值的实现则有赖于完善而公平的用人制度的确立。农村信用社管理工作中,制度的制定者应当改进传统的用人制度,实现用人制度的创新。例如,在优秀员工的选拔方面,实行优秀员工“推荐”制度,对表现突出,业务能力强的优秀员工进行提拔,将其分派到重要岗位,促使其自身价值得到更好的实现;此外,对于不够尽责、业务技能低下的员工,则坚决实行“退出”制度,将其调离重要岗位,对于业务技能极其不达格,以至严重拖累信用社业务发展的,进行严格管理,实行清退。这样,通过一推一退,在信用社内部打破铁饭碗的传统,使每个员工都能有清醒的认识,从而起到警醒与激励的双重作用,调动员工积极性,促进信用社业务的全面提高。
四、实施奖惩措施,使员工劳有所值,劳有所得
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物质利益的满足是更高层次发展的基础,实现员工人文关怀必须首先要尽力满足员工合理的物质需要。在构建人文关怀型的员工体系过程中,管理者应当坚持不断完善报酬考核体系,在考核体系的制定中,首先打破传统的模糊混乱的考核体系,实行考核指标的细分化,分板块对业务目标做却详细明确的规定,从而使员工可以针对各自分管业务的实际情况,发挥自身的业务特长,把握重点部分,有效提升业务质量水平,使其劳有所值,劳有所得。其次,建立最低保障机制,针对员工的生活等方面,实行最低保障机制,对水、电、气、交通、通信等基本消费实行一定程度的补贴,保障员工的基本生活水平。第三,发挥收入的调节作用,拉大优秀员工与普通员工,管理人员与普通员工的收入差距水平,发挥薪酬不同的杠杆调节作用,有效激励员工的业务水平提升。
五、关注员工生活状况,疏导员工压力,排解负面情绪
人文关怀型的员工管理体系更注重对员工精神生活的关怀。在基层农村信用社中,每位员工都希望能够受到集体的关怀与尊重,希望集体能够肯定自己的成绩,接纳自己的合理意见。作为一名信用社管理人员,要注重对员工的感情关怀,认真倾听员工的心声,将更多的精力放到为员工排忧解难,帮扶助困之上,真心实意的理解、关心、爱护员工,将员工看做自己的亲人一般,相亲相爱。此外,信用社管理人员还应多组织各种文娱活动,如爬山、漂流、短途旅行以及各种体育活动等等,通过这些团队活动,使员工能在紧张繁重的工作之余,放松压力,增强体质。
总之,农村信用社人文关怀型员工管理体系的构建不仅需要有良好而完善的体制,同时还有赖于信用社管理人员的重视与人文实践,只有在各种条件兼备的作用下,富于人文关怀型的员工管理体系才能得到完满实现。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绿色;建筑设计;人文情怀
在现今社会污染严重的时刻,绿色建筑设计的意义更加重大。绿色建筑设计能够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环境,在绿色建筑设计之中融入人文关怀更能为人们提升环境的舒适度。文章从绿色建筑设计的含义出发,对绿色建筑设计的重点做出分析,明确人文关怀下绿色建筑设计的重点,探讨绿色建筑设计中人文关怀的应用策略。从实际情况出发,真正做到绿色建筑设计与人文关怀的充分融合,为人类提供更好的生存居住环境。
1绿色建筑设计概述
绿色建筑设计是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设计中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对采光等通风系统和集成化绿化的设计上本着自然的概念,实现建筑内外的绿色和人性化的设计。绿色建筑设计中融入人文关怀,旨在实现人、建筑、自然的三者和谐统一,为人们提供一个简单舒适生活。同时对社区的稳定和环境生态系统的维护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绿色建筑设计已经是现代社会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绿色建筑设计的设计重点分析
2.1确保人身体健康
人是绿色建筑设计的最根本服务对象,因其以人为本的本质体现,所以在绿色设计中一定要重视对人们身体健康的保护。在绿色建筑设计中,要使用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建筑材料,减少建筑装修材料对人体的伤害。考虑到居住者的健康,在空气质量、湿度的调节以及辐射中一定要达到标准,不能唯利是图,更不能为了降低施工成本而削减材料费用,偷工减料使用不合乎规范的材料。只有真正保证材料的健康指标,才能在创造舒适环境的同时,更注重健康保护。
2.2达到水资源循环利用
水资源短缺是全世界都在面临的问题,这一问题在如今还不能得以根本上的解决。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水资源循环利用的设计就非常重要。在绿色建筑设计中,设计利于水资源循环利用的用水系统,在用水中不仅能够一次使用,更能够达到多次利用,这样更加能够符合绿色建筑设计中绿色的建筑设计理念。
2.3做到自然能源的充分利用
在绿色建筑设计之中除了做到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之外,还可以做到对自然能源的充分利用,也就是采光和通风系统的对自然光和风的利用。自然界的光能和风能用之不尽,并且与电灯和空调等电器的使用相比更加环保、绿色。建筑采用日光照射不仅能够带来适宜的亮度,更可以杀菌消毒。使用自然通风和采光系统,在提高建筑环境舒适度的时候更可以达到绿色节约能源的目标。
2.4建筑结构更加合理化
结构是建筑的灵魂之所在,结构把握不好,建筑的性能及无法得到最有效的提高。相反,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建筑的结构非常合理,就能够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提供基本的平台。所以在建筑结构的设计上,绿色建筑设计应更加合理化,更加符合人文的发展理念,切实做好绿色建筑设计的初衷,更好的为建筑的使用者做到绿色、健康、舒适的服务。
3人文关怀下绿色建筑设计要求
3.1空间合理化
在空间的设计上,要着重看到空间的合理设计。与建筑结构不同,空间的合理化设计更能给居住者带来最切身的舒适感受。在房屋的空间上,做好采光设计,确保正常采光,通风设计也要做到合理。除此之外,房屋卫生间设计比例也要恰当,适当用镜面等材料扩大房屋空间,使房屋的空间设计更加合理,带给居住者最舒适的感受。
3.2建筑绿化设计
人文关怀下的绿色建筑设计,重视室内和室外的绿色设计,做好绿色建筑的绿化工作。绿化是满足人与自然界接触的方式,适当的绿化面积能够使居住者产生身处自然的感觉。并且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为居住者带来更加适合居住的空气环境。同时绿色植物又能遮挡阳光,降低温度,锁住水分,更加舒适和环保。
4绿色建筑设计中人文关怀的应用策略
4.1中西结合
绿色建筑设计的理念正在被推崇。想要真正做好绿色建筑设计,就不能只发展某一种建筑理念,可以洋为中用,借鉴西方的有利设计方案,结合中西有利于绿色建筑设计的方式方法,吸收有利条件,创造最好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案。针对不同人群进行不同的绿色建筑方案的设计。
4.2个性化设计
现代人们接触的信息更多,受到的思想影响也就更大。在这种条件下,建筑设计也就更需要因人制宜,根据不同的思想做出不同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案。综合要求进行合理化的设计,注重人文的发展理念,加之绿色环保的设计,提升建筑设计方案质量的同时,也注重节能,做到大环境下个性化的绿色建筑设计。
4.3绿色环保
绿色建筑设计应注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损害和环境的污染。建筑垃圾、污水、气体、生活垃圾的处理要有所设计。尽量减少环境负担,限制使用大影响环境的建筑材料,选择可再生材料和清洁能源,回收利用旧材料。这样才能够达到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也是对居住者身体的负责,真正做到了绿色设计和人文关怀的有机结合。
5结束语
绿色建筑设计是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人文关怀也是未来的发展必然要求。将绿色建筑设计中融入人文关怀是可持续发展意义的重要体现。在绿色设计中,巧妙的加入人性的设计思路,把握住绿色建筑设计的重点和要求,做好两者融合的策略,推动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也是对我国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李睿娟.绿色建筑设计运用于建筑设计的探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6,(3):66.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建筑师应建立起关注弱势群体的伦理价值观,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将设计带来的功能享受和精神愉悦传递到他们身上,是当下每个建筑师具备的社会责任感。在建筑设计中往往因重视业主的感受而将注意力集中在戏剧性的效果图和纯净美丽的模型上,而忽视了人在真实建筑环境中的实际视觉心理感受,对具有自卑心理的弱势群体尤为突出。
笔者根据多年工作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在建筑设计中怎样体现对这部分特殊群体的人文关怀。
1 生理需求
弱势群体不同的生理需求,对建筑提出了不同的功能需求,例如建筑和公共空间的无障碍设计,针对特殊群体的建筑类型的设计,如老年人住宅和中小户型住宅,医疗建筑,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在设计中,首先必须考虑的是他们的生理特征及行为习惯,找出其共性的东西,提出这部分群体使用建筑功能和空间存在哪些特殊的生理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在设计中提出解决方案。
以弱势群体中的行动不便者为考虑对象,由于其特殊的生理状态,决定了公共空间和建筑使用上必须有无障碍设计,来保障他们的“平等”享受信息交流与社会资源,才能让他们真实地感受到平等与自尊。目前,尽管法律与规范已经逐步联手督促无障碍设计的推进与发展,但是无障碍设计仍旧是重要的研究课题。以日本为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无障碍设施已经非常完善。在东京、横滨等城市的住宅、道路交通、公用设施等方面的无障碍设计,考虑非常周到和人性化。所有路口全部坡化;主要路段人行横道口都装有盲人过街音响指示器;公用设施内轮椅可以通达所有地方等。
目前国内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成为了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因素,设计师们开始逐步关注中小户型住宅的设计。从中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和家庭构成角度出发,“力求在较小的空间内创造较高的生活舒适度”是设计要着力解决的问题。这类住宅需要具备空间的舒适性和功能的多变性来满足住户对居住质量的要求,并不能因为面积小而降低生活的品质,应该提高空间的使用效率。建筑师首先要合理的平面布局和功能分区,尽量减少交通面积;在功能齐全的前提下,对居住空间的适宜尺度和空间作出判断,有效控制总面积;平面布局要适应灵活性和差异性,模糊某些功能空间边界,根据实际使用再次划分。最后,要考虑整个居住区的环境,必须在规划时就做到景观的均好性,每户均有好的朝向、好的景观。
2 心理的自尊需求
传统的人文关怀更多的是站在关怀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他们在被关怀时往往享受不到作为社会平等一员所应有的尊重,会下意识地“说服”自己“不被关怀”。所谓的“人文关怀”很可能衍生出一定的伤害或者形同虚设。在建筑设计时,建筑师要有意识地考虑他们精神上的自尊需求,要运用情绪、情感增强的关怀效果,让他们的体验具有肯定、积极的作用,从而表现为喜悦、喜爱、愉快等。很多设计功能上满足了弱势群体的生理需求,但实际使用上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在公共场所,经常会看到很多无障碍设施形同虚设,这些生硬的设计,根本没有人愿意去使用,一定程度上又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又如,由于城市老龄化问题和城市“空巢”老人现象的出现,以老年人为对象的住宅正逐步得到建筑师们的关注,虽然这部分住宅设施完善,但他们还是感受不到生活的愉悦和社会的认可,有时过分的关注,让他们感到自己是社会的包袱,被社会抛弃。再如现在国内很多城市兴建了不少临时救助设施,但是这部分庇护建筑除了能满足流浪汉的基本衣食住行外,总给人冷冰冰的感觉。以上这些设计满足了使用者的生理需求,却没有更多考虑使用者的心理方面的自尊需求,缺少一种亲切的情感关怀,而使设计并不那么成功。
以下两个成功的例子,让我们看到建筑设计不光要从使用者生理需求角度,更要从心理需求角度更人性化的设计,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西班牙Navarra新建了一座极简主义风格的永久性收容中心,它更像是市郊的周末度假村,四周景观环绕。设计者非常重视环境对使用者的心理影响,将这个建筑塑造成一个“安静的盒子”,能有效的保护内部的隐私远离那些喜好旁观者的好奇心,并能使这座低调的建筑与整座平静的市镇更好的相连。这个收容中心将提供住所和食物给使用者,而作为交换,他们必须在“家”中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通过这种方式使流浪者不感觉自己是被施舍者,而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满足了他们精神上的自尊需求。在美国加州Santa Monica 的46套专为无家可归者和精神病患者提供的居住和服务用房名为“Step Up”,为了让用户和社区联系更紧密,底层设置了商业零售空间和地下停车场。主立面上的镀铝板上安装了喷水口,朝南的墙上用不对称的水平开口过滤了直接的日光照射,形成了一种意想不到的视觉深度,也为居住者带来一些安全感。这些幕墙在阳光下发光,夜晚也闪闪发亮,既称为遮阳板又称为保护私密的挡板。从这两个成功的例子中我们得到启示,建筑应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和愿望,是安全的,和周围环境融合不冲突;对建筑师而言,不应该通过形体的张扬和标新立异来彰显建筑师的个性,建筑应该相对低调友好;对使用者而言,可以以一种积极的态度体验生活,而不是被过分关注的,过分照顾的,能够受到平等的对待,体现自己的尊严。
3 社会的交往需求
弱势群体的内心比较脆弱和自卑,更需要社会的认可,更希望融入社会生活。在建筑设计中,为他们提供社会交往的平台非常重要,使他们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去和社会交往,满足他们自我价值的体现。首先,公共建筑的选址要充分考虑弱势群体的较密
集区,方便他们到达才有使用的可能。例如云南楚雄州图书馆,位于市中心交通便利,同时附近有休闲广场,老年人活动中心,儿童乐园和两所小学。这样科学合理的选址,吸引了许多的老人和儿童来使用图书馆,根据数据统计显示,在图书馆阅览室看书的读者中,老人所占比例竟高达1/3。同在云南省的保山图书馆新馆,由于地处城郊,尽管馆舍壮观、馆内外环境优美,但读者却很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更是寥寥无几。从全国范围来看,由于图书馆选址优劣带来读者阅读量的巨大差异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在设计前期建筑的区位选址,方便弱势群体的可达性是重要的考虑因素。其次,建筑内部的交往空间的设计也非常重要,成功的设计能增强建筑的活力,能为使用者融入社会生活提供交流平台。以教育建筑为例,教学楼群体通常采用单面走廊南北向布置,与东西侧围合成内向半封闭庭院,这种大客厅式交往空间正是师生聚会交流的场所。很多公共建筑内部的交往空间,通过 “人看人”,丰富了空间层次,人及其活动总是吸引着另一些人,人们为另一些人所吸引,就会聚集在他们周围,新的活动便在进行中的事件附近萌发了。这种交往空间中发生的活动大多是被动式接触,却极具吸引力。这种无拘束的广泛交流既可以是熟悉的人,也可以是陌生的人,在“看”与“被看”中表现个人的自尊及对自我价值认可和满足。特别是在公共空间设计中,首先要考虑弱势群体的交通可达性,选址非常重要,成功的区位选址是建筑成功的先决条件。其次要有意识的设计一些方便弱势群体交流和休息的空间,满足他们社会交往的需求,通过人与人的交往真正融入社会生活,实现自我价值。
5 结束语
根据弱势群体生存和发展的现状,探讨了建筑师的伦理价值观。从研究弱势群体的生理需求,精神需求和社会交往角度出发,分析了在建筑设计领域对这部分群体的人文关怀,即如何将设计带来的功能享受和精神愉悦传递到弱势群体身上,使其平等地享受社会资源,融入社会生活,体现自尊和自我价值。
同样是为上张乡的同学们带来新知识,传播文化思想,但本次实践还特地加入了新的元素。在建党90周年之际,我们将党的思想传播,阵阵红歌声中,将党的艰难历程在歌声中深入同学们的内心;激扬的旋律下,将我们队党的热爱和在党的光辉下茁壮成长的幸福感,骄傲自豪感表达。实践队还积极与台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共同践行环保宣传,发放问卷,环保晨跑,街道清扫,旨在将环保的思想传播到上张的百姓心中,让淳朴原生态的山区永远环抱在青山绿水中。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5)01-0054-02
收稿日期:2014-12-17
作者简介:徐梅娟(1962―),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副教授;周东升(1966―),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副教授。
*本文系2013年江苏省教学改革重点课题“高校图书馆人文关怀服务模式建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3jsjg086。
当信息化社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时,有形与无形、实体与虚拟相融合便已成为现代图书馆特有的属性,同时,也标志着数字化图书馆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广泛使用,使图书馆承载信息的载体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先进的数字化技术给图书馆领域带来了极大便利,此时,图书馆领域呼唤人文关怀的服务精神更加强烈。这是因为,科学技术仅仅提供了可利用的工具,而真正实现图书馆教育职能的原动力却是图书馆深切的人文关怀。[1]2000年以前,国内图书馆领域研究人文关怀服务的文章很少,从2000年至今,尤其是近五年,图书馆领域人文关怀服务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但多以理论研究为主,系统研究高校图书馆(特别是为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事业服务的图书馆)人文关怀服务的论文几乎没有。从图书馆服务的对象来看,目前在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的5,000多名大学生中,有各类残障大学生700多人,其中聋人大学生550人,如何更好地为他们服务是摆在人们面前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问题。在具有博爱精神教育理念支撑下的南京特教学院里,一方面,图书馆技术化、数字化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另一方面,服务对象需求的特殊性和多样化,使得开展图书馆人文关怀服务体系的建构及实践研究更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
1 高校图书馆加强人文关怀服务的意义
1.1 人文关怀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基本理念
所谓人文关怀,是指以人为本,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2]所谓图书馆人文关怀服务主要是指对读者或用户自身存在和发展中所遇到的文化知识需求和精神心理问题的关注、探索、指点和解答,为读者的文献信息提供保障并营造一种充满人性化的读书学习环境。[3]图书馆人文关怀的对象主要是读者(包括残障学生)。对图书馆人文关怀服务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①从理论层面上讲,将丰富高校图书馆开展人文关怀的服务范围、对象及理念。②从实践方面来说,是实现学院“博爱塑魂”办学理念的要求,更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让每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圆梦”的题中之意。
1.2 为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提供范例和样本
笔者从高校图书馆人文关怀服务体系建构的六个层面出发,结合学院图书馆人文关怀服务的实践,展开对图书馆人文关怀服务体系的全方位研究。本研究旨在为教学科研工作者和学习者(包括残障大学生)提供人性化服务,为高校图书馆服务提供一个具有人文精神的可操作的新的范例和样本,因此,具有很强的推广价值。
1.3 有利于提升图书馆建设水平和服务质量
高校人文关怀服务精神的培育,建立在对图书馆服务主体队伍的长期熏陶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提升他们的素质,改善学院图书馆在服务中存在的不足、改变传统的服务方式,将极大地提升图书馆建设水平和服务质量,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2 人文关怀服务体系建构的内容、方法与实践
2.1 加强图书馆人文关怀服务理论建设
图书馆人文关怀服务理论建设具体内容主要包括:馆员职业道德建设、图书馆规章制度建设、图书馆建筑及布局的人性化、图书馆馆风建设等图书馆人文环境和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建设以及高校图书馆人文关怀评估指标体系的制定和构建等。在体系建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人文精神与现代科学精神的关系以及人文关怀与现代技术有机融合和统一的问题。笔者认为,人文关怀的服务主体是读者,包括残障大学生。为所有读者提供全面、周到、合适的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追求,是我国残疾人保障法的要求,是社会公平、公正的体现。
2.2 加强图书馆弘扬人文精神的环境建设
实体图书馆的“形”和“神”是已经被人们普遍认识的一种人文精神的标志。图书馆的学习空间、文化空间和人文环境空间的重要性在这个网络化时代里弥足珍贵。图书馆里的一物一景、一情一境无不包含着人文精神底蕴。作为承担着特殊社会责任的图书馆,为读者(包括残障大学生)建设一个既能满足一般读者群体,更适合于特殊读者群体的充满人文关怀的服务环境具有典型和示范意义。在实践过程中,笔者所在学院以“博爱塑魂”的办学理念为宗旨,以探索独具特色的图书馆人文环境建设为目标,塑形象环境建设之标,立人文关怀环境之本,把“博爱”融入图书馆的每一个角落。例如,学院图书馆主体建筑正面墙上用手语、盲文和汉语写着校训“博爱、自强、求实、创新”,图书馆大厅左侧用盲文书写着“我爱你”,右侧是百爱墙。此外,馆内还有盲道和全国唯一的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图书馆每个角落都充满了特殊教育的知识和元素,形成了一种“神形兼备”的人文关怀服务环境。
2.3 加强推行图书馆平等服务建设
高校图书馆服务学校教学科研的核心价值的体现,并不排斥图书馆作为社会公益机构的“知识适配器”的人文价值弘扬。现代图书馆在知识传播与学科服务上关于平等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不但表现在读者(包括残障人士)资格权利、资源拥有权利、享受服务权利、执行制度的义务上,还表现为满足不同人群的“马斯洛需求”层次个性化服务之中。在实践中,图书馆从残障大学生的需求出发,建立了盲人阅览室、盲人电影院、盲人普通话测试中心,而且盲人可以使用计算机上网学习,真正实现了信息无障碍传递。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员经过培训和学习,熟练掌握了常用手语,以满足不同群体的学习需要。
2.4 加强图书馆文献资源体系建构
文献信息资源是高校图书馆为读者(包括各类残障大学生)提供服务的根本,构建图书馆文献资源体系时应符合学校教学和科研的需要,不但要把能够满足读者(包括各类残障大学生)的需求作为文献资源建设价值目标的考量,还要把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落实到文献资源体系建设的语种类型和学科分布上,更应表现在载体形态和适应图书馆多元化价值体系实现上。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在实践中,笔者所在学院图书馆开发了特殊教育特色数据库,建立了特殊教育资源库、特殊教育电影资料库,资料室期刊涵盖了关于特殊教育的所有期刊。图书馆深入探索“人文化资源建设”的方法和范式,从宏观定性、微观量化等多维视角拓展图书馆资源建设,已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献资源体系。
2.5 加强图书馆服务主体队伍素质建设
读者是高校图书馆服务的主体,是图书馆赖以运行和发展的基础,图书馆全部功能的发挥,要靠图书馆服务主体的创造性劳动得以实现。图书馆的人文关怀,说到底是图书馆的“人文化”,是图书馆人的“人性化”。 在实践中,笔者所在学院图书馆通过开办特殊教育知识培训班,让馆员了解特殊需要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通过举办手语培训班,提高全体馆员为聋人大学生服务的水平;以建设“文化图书馆”为切入点,构建图书馆主体“人文素质指标”,明确图书馆人的道德修养、文化素养、知识涵养和处世教养。总之,图书馆通过给图书馆员工不断灌输“人文营养”,从根本上确保人文关怀的实施。
2.6 加强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建设
人文精神指导着高校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个性化服务进一步推进了高校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弘扬。笔者所在学院图书馆对图书馆运行数据(例如教师读者、学生读者,聋人读者、肢体残障读者等的文献利用数据)进行分析,旨在理解每个人的行为方式,创新针对性、个性化的人文化服务理念和方式,为不同类型读者提供充满人文关怀的服务。
3 结语
高校图书馆开展人文关怀服务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程,无论是理论建构,还是实践操作都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和解决。笔者所在图书馆追求的目标是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图书馆人文关怀服务体系,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更好地为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事业服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冯瑞祥等.浅谈图书馆人文关怀 [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