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护理和医学影像

护理和医学影像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3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护理和医学影像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护理和医学影像

篇1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动静脉内痿血透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试验组25例患者给予优质护理干预模式护理。其中,对照组25患者中,男患者12例,女患者13例,年龄在33岁至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38±6.72)岁;试验组25例患者中,男患者14例,女患者11例,年龄在31岁至72岁之间,平均年龄(55.67±5.89)岁。确保所有患者的病史、过敏史以及一般临床资料上无明显差异(P>0. 05),可进行比较分析。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监护护理,根据患者的需求进行血透护理,做到连续严密监测无疏漏[2]。

试验组患者需要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优质护理干预进行护理。①病房内干预护理:由于病房内病菌种类较多,应确保病血透室内空气流通,定期进行微生物培养监测室内物品含菌量,每天定时进行紫外线杀菌,对携带易感菌患者进行隔离。遵守病房内准则,最大限度上降低交叉感染的概率[3]。②健康教育干预护理:给予患者的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指导患者避免抓鲜直郏透析前对手臂进行消毒,如有破损,需避开破损处。指导患者对痿口处自行检查,如有异常,及时通知护理人员。③监护干预护理:透析过程中,应对患者血管密切监测,同时观察患者的呼吸、心率等情况,如患者出现胸闷等临床症状,需及时告知医师。

1.3 观察指标

护理质量评分均采用自制的调查表,护理质量评分内容为病房内环境、护理人员工作态度、医嘱执行情况、操作技能、护理质量安全,每项20分,总分100分。

两组产妇经不同方法护理后,对在生产期间的满意度进行调查,采用自制的调查表,产妇对护理人员服务质量进行评分,总分为100分,非常满意:大于等于80分;满意为65至79分;不满意为小于65分[4]。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方法 以SPSS13.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计数资料用检验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P

2.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方法护理后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情况

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方法配合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满意度(100.00%)以及生活质量(96.13±8.54)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68.00%)以及生活质量(75.66±9.2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血液透析室是利用血液透析的方式,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清除体内代谢的废物,是一个重要部门。其对环境的要求较高,需有严格的分区。为防止透析过程中发生感染,需保证无菌区内所有物品、空气环境、医护人员自身穿着以及患者身体都经消毒处理。为提高透析成功率,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情况详细掌握,对患者进行相关知识的指导,并对患者在透析过程中的机体情况进行密切监控。我院现对透析室护理采用优质护理方法,护理人员应进行科学分工,每位护理人员有自己负责的工作区域,详细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与医师进行沟通,了解透析时需要注意的事项,透析中存在的风险,做好充足的准备[5]。透析后对患者悉心照料,预防感染,促进患者更好的康复。本研究表明,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方法配合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满意度(100.00%)以及生活质量(96.13±8.54)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68.00%)以及生活质量(75.66±9.2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动静脉内痿患者的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可增加患者的满意度,值得广泛推广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 史晓艳,王飞凤,张莉,等. 优质护理对动静脉内瘘血透患者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35(12):1634-1636.

[2] 倪卫君,康萍,刘沐琴,等. 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160例临床护理分析[J].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4):133-134..

篇2

疗中的价值。现将资料及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为我科自1993年2月~ 2006年4 月来收治的脊髓损伤症患者共89例,其中男48例,女41例, 年龄20 ~68岁。根据是否接受过(MC分组,A组:接受过 CMC 30例;B组:未接受过CMC 59例。

1.2 方法

    1.2.1 CMC;包括长期参加我科开办的脊髓损伤家庭学习班 (主要讲解此类疾病的特点、治疗重点、并发症的发生及防治、 患者的身心徤康、家庭康复的意义等。每次根据学员的反馈, 及时调整讲解重点,纠正不正确的康复操作及思维)定期来 我科脊髓损伤专科门诊复查,必要时行尿流动力学等检查,调 整治疗方案。

1.2.2入院患者:详细询问既往诊治过程,是否参加过我科 开办的脊髓损伤家庭学习班及参加情况;详细检查肢体运动、 感觉情况、软组织损伤情况(神经性溃疡及压疮)行尿流动力 学、泌尿系造影、尿培养等检查。

1.2.3统计学方法:采用X2检验对两组病例并发症发生率 进行统计学检验。

2 结果

     2.1 A组病例各并发症发生情况:神经性溃疡者2例 (6 67% )分别于第1跖骨基底部面和第5跖骨基底部外侧; 压力性压疮3例(1沢)其中2例位于骶尾部,1例位于坐骨 结节;运动介助5例(16 67% )其中2例小腿支具,2例持拐,1例轮椅;尿道感染5例(16 67% )(临床症状和中段尿培养 均达诊断标准)上尿道扩张2例(6 67% )(诊断依靠上尿道 造影)

2.2 B组病例各并发症发生情况:神经性溃疡共11例 (18 64% )其中5例位于第5跖骨基底部外侧,3例位于第1 跖骨基底部跖面,2例位于足跟部,1例位于第一趾背面;压力 性压疮22例(37. 29%)其中13例位于骶尾部,5例位于坐骨 结节,3例位于大转子,1例位于胫骨结节;运动介助者11例 (18 64% )包括4例小腿支具,2例持拐,2例轮椅;2例学步 器,1例长期卧床;下尿道感染31例(52 54% )尿道扩张12 例(20 34% )上尿道扩张12例(20 34% ),下尿道感染和尿 道扩张诊断标准同A组。

2.3 A与B组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情况:见表1 表1 

篇3

采血室工作是临床工作的主要场所之一,具有人员流动性大、患者所患疾病轻重不同、工作强度大等特点,患者极易发生急躁情绪,或对工作的不理解,增加护患矛盾。因此,熟练掌握正确的采血方法,以及提高穿刺的成功率是提高工作效率以及护理质量的关键。常规的护理措施一般以提高护士工作技能为主,缺忽视了对患者的心理疏导,以及在采血前、采血中以及采血后的细节护理。另一方面,获得合格的血液标本是得到临床准确检验结果的前提条件,能为临床提供准确的实验依据[1]。合格血液样本的获得在于护患之间的信任与配合,以及后期血液标本的管理,因此有必要对采血患者实施综合护理,提高护理质量,以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和良好血液样本的保障。综合护理是全过程的护理,即包括采血前、采血中以及采血后操作期间的护理,也包括在各个环节的心理疏导,以及后期的血液样本管理。我院于2016年1月~7月在需采血患者实施综合护理,获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7月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需采血的患者50例,排除标准:有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年龄小于16周岁;多次穿刺未成功患者;无法配合治疗及实施护理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5例,其中观察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16~60岁,平均(42.1±4.1)岁;已婚10例,未婚15例;急诊患者6例,非急诊患者19例;收医保患者20例,非医保患者5例。对照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16~65岁,平均(43.7±5.1岁);急诊患者8例,非急诊患者17例;已婚12例,未婚13例;急诊患者8例,非急诊患者1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婚姻、疾病状态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次研究由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心理护理、健康宣教、操作护理与对症护理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具体如下:

1.2.1采血前血管准备 护士在操作进行前,再次检查采血需要准备的物品,包括采血针、采血管、止血带、消毒棉签,观察患者采血部位,进行比较,选取适合患者的采血点,并予以向患者说明确认。

1.2.2采血时护理 采血时快速绑扎止血带,动作迅速,全身保持镇定,消除环境干扰,再次核对采血点,快速进针,尽量保证一次性穿刺成功。当出现突况时,护士要保持冷静,快速分析原因,及时纠正偏差,并给与患者鼓励。护理人员在为患者进行采血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镇定,排除外界干扰,尽量保证一次性抽血成功。当出现各种突况时,护理人员要沉着冷静地应对,并对患者进行鼓励和安慰。

1.2.3拔针护理 在采血完成后,护士迅速解开止血带,拔除针头后用拇指按压穿刺点,并指导患者准确按压,避免用力,避免揉搓,轻压3~10 min。若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或服用药物对凝血功能造成影响时,则指导患者延长按压时间[2],并观察至不出血为止。

1.2.4血液标本管理 在穿刺前,操作者使用消毒液对穿刺点周围皮肤进行消毒,待消毒液完全干燥后进行穿刺。穿刺过程不要用力在血管周围进行拍打及揉搓,护理人员进行选择粗大血管进行穿刺采血。采血成功后,对血液样本进行柔和震荡,使血液样本分布均匀。准确收集样本,将同类血样本统一装入密闭容器内,专人送入化验室待检。

1.2.5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贯穿采血过程的始终,采血前全面了解患者的个人信息,包括疾病病史,服药史,饮食情况等,每部操作前,提前告知患者将要进行的操作以及目的,消除患者紧张情绪。

1.3观察指标 完成操作后,嗜芳锹剂阶榛颊叩拇坛晒β剩1次穿刺成功且40 s内完成即穿刺成功[3],同时跟踪两组患者血液标本,其质量由化验室反馈结果。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PS 19.0统计软件录入及分析数据,结果采用(n/x±s)表示结果,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观察组穿刺成功25例,穿刺成功率为 100.00%;对照组穿刺成功23例,失败2例,穿刺成功率为 92.00%,观察组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血液检验是临床主要的辅助检查措施,也是诊断、判断疾病进展以及预后的主要方法,也是疾病诊断以及健康体检的常规检查项目。在血液常规检测中,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以及各自比率,以及血红蛋白计数、平均浓度等,成为其他检查项目的基础,为临床治疗提供根本依据。比如在细菌感染、病毒感染以及其他微生物感染过程中,在检测血液样本都能够直接体现,因此血液样本的质量成为成功检测的关键问题。因此,有必要采取综合护理措施以保障血液样本的质量。我们采用采血前血管准备、采血时护理、拔针护理、血液标本管理、以及心理疏导等综合护理措施,结果显示观察组穿刺成功率为 100.00%,对照组穿刺成功率为 92.00%,观察组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篇4

胰腺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进展快、预后差,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增加。胰腺癌和糖尿病发病具有明显相关性,高达30%~40%的胰腺癌患者同时合并糖尿病[1]。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是治疗胰腺癌的首选治疗手段,可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但术后存在较高的并发症发病率。糖尿病可导致患者机体代谢紊乱、降低修复及抗感染能力,引起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甚至感染,从而加大糖尿病合并胰腺癌患者手术的风险性,增加并发症的发生[2],故有效提高血糖控制水平对降低术后并发症极其重要。该研究选取2016年7月―2017年6月对42例糖尿病合并胰腺癌行PD患者实施细节护理干预,旨在探讨一种有效的护理干预模式以提高护理质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共纳入84研究对象。选择2015年7月―2016年6月期间接受PD治疗的42例患者设为参照组,包括男25例,女17例,年龄38~70(58.45±10.67)岁,选择2016年7月―2017年6月期间接受PD治疗的42例患者设为实验组,包括男26例,女16例,年龄35~70岁,平均(57.72±11.23)岁。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均确诊,且满足PD手术指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实施围手术期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参照组基础上实施细节护理,具体措施如下:①稳定情绪:研究证实[3],外科术后患者负性情绪与血糖水平密切相关,术前及时疏导患者负性情绪,术后患者清醒后及时关心并安?峄颊咔樾鳎?焦虑程度严重者可引导其进行呼吸放松训练、冥想训练,助其保持稳定情绪。②戒烟戒酒:术前即告知患者吸烟、饮酒对血糖控制及手术恢复的不良影响,监督患者戒烟戒酒,以利维持术后血糖稳定。③快速康复:鼓励患者使用镇痛泵,观察患者术后疼痛反应及根据疼痛规律给予超前镇痛,而非根据患者疼痛主诉进行镇痛。术后当天即可指导患者咀嚼口香糖,3次/d,以促进肠蠕动恢复;术后24 h行肠内营养,术后第1天协助患者床上坐起1 h,第2天协助床边站立,并在助行器辅助下室内行走。活动时间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逐渐过渡。④胰岛素泵的应用:术前向患者通过多种宣教形式讲解胰岛素泵调整血糖的优势:更快地调整血糖,血糖稳定,胰岛素用量少等,不足之处是费用高、需要患者密切配合,尽量争取患者的配合应用胰岛素泵,以更好地调节血糖。⑤准确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水平随时调整胰岛素的用量,还能及时发现低血糖反应,因此确保血糖监测的准确性非常重要。临床研究发现[4],不同手指部位快测血糖的水平有所差异,固定左手的无名指,取其手指两侧皮肤进行采血,操作要稳、准、轻、快,减少患者疼痛感,以免患者因疼痛导致焦虑加重,引起血糖刺激性上升。⑥预防感染:肿瘤及糖尿病均为消耗性疾病,导致患者免疫力低下,诱发术后感染的发生。因此应加强环境及个人的清洁卫生管理,维持各种管路通畅并定时清洗和更换,避免术后感染的发生[5]。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第1、3天空腹血糖水平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如胃瘫、胆瘘、切口感染等。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资料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统计,以(x±s)表示空腹血糖等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以[n(%)]表示并发症发生率等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早期血糖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入院次日、术前日空腹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空腹血糖水平均较术前升高,术后第3天空腹血糖水平均较术后第1天下降,实验组术后第1、3天空腹血糖水平均明显低于参照组(P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19.05%(8/42),显著低于参照组40.48%(17/42)(P

3 讨论

篇5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10(a)-0137-02

老年糖尿病患者常常会并发其他基础疾病,病情相对比较复杂,而且病程比较长,很多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遵医行为并不理想[1]。很多老年糖尿病患者因为长期欠缺有效、专业的糖尿病知识作为指导,也没有全面意识到糖尿病的危害性,因此遵医行为相对比较差,这样很难有效控制患者血糖变化,容易并发其他并发症[2]。为了进一步分析护理干预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和遵医行为的影响,该文回顾性分析了该院52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以及加强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的遵医行为情况以及血糖控制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016年1月―6月收治的52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作为该次入选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为:①凡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确诊为糖尿病者。②患者年龄在60岁以上者。排除标准为:患者意识障碍及并发其他严重疾病者。将患者按照随机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26例,实验组中男16例,女10例;患者年龄60~87岁,平均年龄(65.3±12.1)岁。病程1~14年,平均(5.6±2.1)年。对照组中男14例,女12例;患者年龄60~87岁,平均年龄(64.7±11.9)岁;病程1~15年,平均(5.3±1.9)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护理,但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配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

1.3 综合护理

干预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3.1 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定期利用多媒体及糖尿病健康教育处方,对患者进行小组教育、讲解。在小组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个体教育,针对个体化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使患者能够基本了解、掌握糖尿病的基本概念、发病机制、发病原因以及常用的治疗方法等知识。使患者树立自我管理意识,提高患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患者能够主动配合监测病情,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

1.3.2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应该多和患者交流、沟通,消除陌生与隔阂,增强亲和力。增强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使患者易于接受护理人员的专业指导,能够对糖尿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配合治疗、促进康复、养成良好的遵医行为习惯。要尊重患者,如果患者提出任何问题一定耐心倾听,并且及时帮助患者解决问题,尽可能消除患者的忧虑、恐惧等负面情绪,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主动配合临床治疗[4]。同时指导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情感支持,减少患者的不良情绪。

1.3.3 饮食指导 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而言,饮食治疗是最基本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护理人员应该指导患者每天正确控制食物总热量摄入量,长期坚持控制饮食可很好的控制体重,减轻胰岛素负担,降低机体对胰岛素抵抗,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平时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高蛋白等食物,禁止吸烟、饮酒。若老年患者采用胰岛素治疗,可以在上午9:00-10:00、下午3:00-4:00或者睡前适当进餐,避免出现低血糖症状。

1.3.4 运动指导 合理运动也是糖尿病患者治疗的重要方法,合理运动可增强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护理人员可以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建议患者进行平地骑车、拖地、慢跑以及快走等运动,但是应注意适当控制患者的运动量及运动强度,每周最好运动3~4次[5]。随身携带甜食和水,运动后嘱咐患者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在患者出现低血糖症状时立即停止运动,及时进食。

1.3.5 用药指导 指导患者学会掌握进食和服药的关系,使患者能够严格根据医嘱服药。向其讲解切记不可随意增加或者减少药物。如果是口服降糖药物,一定要特别注意降糖药物的服药方法,而且应该注意饮食禁忌症,服药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正确的服药时间。

1.3.6 出院随访 患者出院以后,第一个月每隔半个月进行一次家庭随访,全面了解患者的家庭状况,取得患者家属的理解和支持,了解护理干预卡(糖尿病行为量表)的使用填写情况,以后每个月发放一次糖尿病患者行为量表,量表内容主要包括患者健康饮食、规律运动、监测血糖、遵医嘱用药、心理应对、危险(是否吸烟)每次进行家访时,收回糖尿病患者行为量表,分析遵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护理干预计划,时刻提醒患者遵从医嘱。

1.4 观察评价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遵医行为,比如运动、饮食控制、药物规范治疗以及定时监测血糖等。血糖控制评价方法:优:控制患者血糖处于4.5~6.0 mmol/L左右;良好: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处于6.1~7.8 mmol/L左右;差:平均监测血糖值高于7.8 mmol/L。

1.5 统计方法

计量数据、计数数据分别采用(x±s)、(%)表示,分别通过t、χ2检验,统计学处理软件选择SPSS17.0,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对比

实验组患者25例血糖控制优良,对照组患者21例控制优良,实验组患者血糖控制优良率(96.2%)明显高于对照组(80.8%),两组患者血糖控制优良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遵医行为对比

实验组患者运动治疗(80.8%)、药物规范治疗(84.6%)、饮食控制(76.9%)、血糖监测(80.8%)等行为遵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46.2%、53.8%、50%、5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需要长期服用降糖药物治疗,而且需要定期监测患者血糖变化情况,结合患者血糖监测结果合理调整治疗方案,将患者血糖水平控制在合理范围。但是生活方式、不良饮食等也会影响患者病情,为此应该从多个方面综合控制、管理糖尿病,这就要求糖尿病患者具有良好的遵医行为[6]。该次研究表明,实验组患者血糖控制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5.4%,而且实验组患者运动治疗、药物规范治疗、饮食控制、血糖监测等行为遵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老年糖尿病患者常规护理前提下加强综合护理干预可大大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依从率,更好的控制患者血糖变化情况,可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方沛.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情绪改变中的作用 [J]. 基层医学论坛,2013,17(15):1920.

[2] 张荷,宋海燕,柳甜甜.应用护理程序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综合干预 [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6):30.

[3] 吴恙.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和血糖控制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4,35(30):6867-6868.

[4] 杨莉.临床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 [J].吉林医学2015,36(11):2376-2377.

[5] 陈水凤.全面系统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8):563-56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