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3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浅谈公民素质教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40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5-0024-02
“机制”一词最初来自希腊文 “mechane”,指机械或工具,后被逐渐引用到各个领域。公民法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是要研究教育主体以何种方式、途径、载体对公民进行教育,通过教育过程实现公民法律素质教育价值的最大化。本文将对公民法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价值。
一、公民法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公民法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在构成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公民法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之一:夯实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进行公民法律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在对公民进行法律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从四个方面进行完善,从而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
1.完善教材体系建构
本课题所说的教材体系建构,并不是就公民接受教育的某一阶段而言,而是指应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整个教育过程中关于提高法律素质,在教材内容上的合理安排和衔接。因此,此部分内容需要对现有的教材进行调查和分析,对新的教材构建提出修改和完善的建议。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接受社会的一定委托,在学校中以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特定的影响为主要职责的人。教师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主导者,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对学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应从知识、能力以及责任心和事业心等方方面面加以强化,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公民法律素质教育的进行。
3.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主题班会、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等都对校园文化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
4.建立社会实践基地
社会实践基地是学生了解社会的一个平台。一方面可以作为学生了解社会的窗口,另一方面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基地。应在充分调查和调研的基础上,切实建立学生实际需要的社会实践基地。希望能够在实践基地中使学生体会和懂得保护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
(二)公民法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之二:拓展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
1.充实家庭教育
家庭是社会的组成细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应在杜绝家长制作风和思想的前提下,在学生自理、自立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锻炼。加强对孩子情与法的影响和教育。
2.健全社区教育
社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社区教育是社会教育的缩影。社区应在满足社区成员合理需要的前提下,遵循整体性、丰富性和现实性的原则,加强社区教育,营造和谐的社区氛围,提升社区成员的主人翁意识,自觉维护社区和个人的合法权益。
3.完善社团教育
这里的社团教育非学校内的学生社团教育,而是广义的社团教育,是除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一种社会教育方式。在社团教育中应加强和规范社团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充分发挥社团的作用,为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做出贡献。
(三)公民法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之三:挖潜法律实践教育。
法律实践教育是对公民进行法律素质教育的最直接、最直观的教育方式和载体。
1.有效利用宣传媒体
这里媒体是指电视、报纸、期刊等进行公民法律素质教育的一般载体。对于宣传媒体在公民法律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要通过调查和调研的结果加以说明。同时针对宣传媒体中直接对提高公民法律素质起作用的节目,有意向对电视台的台长、杂志社的主编等进行访谈,了解近些年法治节目、法治期刊等的比例。从而对媒体法治内容版块的形式、内容和所占比例提出合理化建议。
2.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
随着网络的普及,青少年群体、管理层等都成为网络的主要使用者。网络的影响作用不容忽视。网络应作为特殊实践载体进行研究。应在网络中建立不同群体所需要的有关法律的网站,从而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
3.加强媒体与法律实践的结合
媒体与法律实践的结合能够贴近生活、走进群众,用典型案例的审理等,生动再现法律知识,加强和强化公民的法律素质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质。
二、公民法律素质教育运行机制的价值
(一)有助于推进公民法律素质教育的理论建设
理论是行为的先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对公民法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研究,能够在实践中摸索新的教育方法、途径等,也可以验证现有的教育途径、方式、方法等的合理性与实效性。同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在实践中能够找到更适合、更有效的教育途径、方法和载体等。从而实现公民法律素质教育的价值,在理论上促进学科建设。
(二)有利于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公民素质。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能够发生或实现教育者所期望的变化,达到教育目标即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公民素质。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公民素质是一个系统的综合工程。人格的塑造和素质提高,不是某一种教育或者某一个学科的教育就能够完全实现的,是综合教育的结果。
公民法律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对于公民的法律人格的塑造和法律素质的提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公民法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是提高公民法律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公民法律素质教育运行机制的研究有利于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公民素质。
(三)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实现社会整体文明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的一项主体工程、基础工程。公民意识的核心是公民的法律意识,而要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法治意识是核心。而法治意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对公民进行的法律素质教育。良好的公民法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必然对公民法律素质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实现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而实现社会整体文明。
(四)有利于国家提高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
公民素质影响着政治民主的发展、阻碍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文化的进步。研究公民法律素质教育运行机制有利于促进公民素质的提高,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公平意识以及效率意识等,能够这些意识能够有效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从而提升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杨海燕.论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1,19(5):87-88.
[2]赵利红,韩弘力.浅谈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机制[J].法制与社会,2013(34):226-227.
一、引论及文献研究
“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系指“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调查显示,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为2.25%,18~29岁年龄段的青、少年人口具备科学素质的也仅占3.5%,可见,科学素质教育刻不容缓。
当前,对科学素质教育的研究方兴未艾,既有如《关于科学素质教育的思考》、《科学素质教育刍议》等的泛泛研究,也有如《物理教学中科学素质教育浅谈》、《浅谈科学素质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实施》等立足学科教学的探索,仅收录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的类似文献就达226条,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已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势。
二、观点及方法
笔者认为,既有的研究主要涉及宏观教学理念或微观教学技巧,其重点或在于警醒对科学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或立足于对科学知识的灌输方法,而在全面把握“公民科学素质”整体性方面略显不足。
仔细分析国家对公民“科学素质”的定义。其实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其二是“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其三是“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由此可见,小学科学素质教育应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缺一不可。
学习知识一树立思想一综合运用,其实质是心理学的过程,是心理发展首尾相接的必由路径。心理学本身就是个实证科学,而心理学实验不仅是现代心理学的基础,也是启迪我们开展教学,特别是科学素质教育的绝佳手段。
三、分析与运用
1879年,W.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并出版了《对感官知觉理论的贡献》,心理学由原来的哲学领域,单纯依靠推断和思辨转变为一门实证科学。自此之后,心理学实验层出不穷,其中堪称经典的也有不少,甚至有人归纳“十大”等。
笔者根据教学工作的实际,择取其中确实有启发的案例予以分析并运用于实践研究,以期取得实效。
1 有关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
经典案例:被测对象为60个6~11岁的孩子。每个孩子需要回答48个问题,开始的问题很简单:“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其后的问题更具试探性,用以了解孩子有关地球的心理模型。大多数孩子开始的答案“地球是圆的”,但最终结果发现孩子们有各种各样的心理模型。当问及若不停走路会发生什么情况,很多孩子说会掉下去,因为他们认为地球是个圆球。有些孩子甚至说你会掉到其他的星球上。还有孩子说虽然地球是圆的,但我们住在地球里面的一个平面上。这些答案看起来杂乱无章也不具统一性,好像是孩子们自己编造出来的。但随着进一步提问,出现了一个明确的回答模式(见表1)。
分析运用:日常生活的经验让孩子觉得地球是平的。而成人灌输的知识却告诉他们地球是圆的。这使他们在两个概念之中自我发挥。这个实验启发我们,对孩子的科学技术知识的教学,不是简单的灌输和记忆,否则就会被孩子发展成一种介于经验与知识之间的“四不像”。我们教育孩子获得科学技术的知识,首先在于让其感知与理解,使其与错误的先验相分离。
2 有关科学思想与精神的树立
经典案例:1972年,北卡罗来纳州大学的Beulah Amsterdam测试了88个婴儿,悄悄地在6-24个月的婴儿鼻子上粘一个小红点,然后把他们放在镜子前。孩子的妈妈指着镜子里的影像问孩子:“那是谁?”之后开始观察婴儿的反应,婴儿的反应如表2所示。
分析运用:孩子的自我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强化,其对社会的意识和思维、思想、精神的树立也遵循这一规律。因此,对于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与学生的年龄、心理成长相关,且需要教师长期培养和逐步树立的渐进的过程,不是一两次活动和考试就能够取得显著效果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按照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规律来进行科学素质教育。
3 有关科学素养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
经典案例:明尼苏达儿童发展研究所的Mil-dred Patten仔细观察2~5岁的孩子,把他们的游戏分成了6种类型。前四种游戏并不需要很多和他人的互动,但是后两种却需要。Parten注意到孩子年龄越大,他们会越来越少玩前四种游戏,而更多进行后面两种――也就是互动更多的那两种。
分析运用:活动是孩子成长的伙伴。更是他们认知社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实习场”。要使小学生培养科学素养的综合运用能力,活动的运用必不可少。学龄期儿童(6~12岁)的特点是,要求活动具有较强的互动性、继发性和合作性,单纯的认图片、“开火车”等不具有较好的实践性。因此,开发具有合作和互动的课内和课外活动方式,对于小学生利用课内和课外的时间实践科学知识,培养运用能力至关重要。
四、结论
以上分析。仅是经典心理学实验的“冰山一角”,部分分析也并非原实验所要证明的内容。笔者之所以借鉴和引用,基于以下考虑:
[3]张信勇,卞小华.关于我国防灾教育的思考[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3).
[4]秦启文.秦启文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M].新华出版社,2008.
[5]姚国章.日本灾害管理体系:研究与借鉴[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黄宫亮.日本学校的防灾教育[J].中国民族教育,2008,(9).
推行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21世纪教育的主要目标。初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初中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和常识教育的必修课,是初中德育的主渠道,它承担着培养初中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创新意识的重任。因此,积极研究探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加强政治课素质教育实施显得至关重要。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收学生的注 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政治课 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着思维的积极性。如果教学总是老一套,“一言堂”式的灌输,只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丧失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教学由于没有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因而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富有创新意识,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那种强 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对于教材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在教学中就要遵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深入浅出,有形象生动的比喻去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运用录音、录像、幻灯片等多媒体直观材料,充分调动学 生的感官,使教学更生动、形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增加。如讲社会发展史中的生产力概念时,可用电教媒体展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工具,如石器----金属工具----铁制工具---机器大生产,让学生认识到生产工具的改进及广泛应用对 不同社会生产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使他们真正懂得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体验到创造在革新生产工具,促进生产发展及推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
二、初中政治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初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初步的常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的必修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课同其他学科,同其他方面德育工作相比,无论从时间上、形式上还是任务上都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中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发挥着它的德育功能。
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这一论述,把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初中阶段是学生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奠基阶段,而构建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思想政治课的根本任务。我们必须在思想政治课中根据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积极探索新世纪、新阶段初中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以人为本,教育和引导初中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政治课和其他科目的联系
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决定了它素质教育中的重大任务初中开设的各门课程都有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的素质教育任务,如语文、外语主要有文化素质教育并兼有思想、科学、美学等素质教育任务;数、理、化主要承担文化、科学素质任务;音、体、美汾别承担的素质教育方面多,任务重大。它的内容习定了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思想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高尚的美学素质,坚实的科学文化素质等,并且由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来推动和激励其他方面素质的健康发展。用通俗的说法就是,思想政治课的任务则要教育学生堂堂正正做人,兢兢业业做事。只有牢固树立堂堂正正做人的思想,才能由习心和毅力去学习兢兢业业做事的本领。通过兢兢业业做事,在将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增砖瓦,才能体现出堂堂正正做人的思想道德素质。
四、结束语
总之,要实现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更新教育、教学的观念、提高教师素质,优化课堂结构,活跃课堂气氛,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初中学生的素质,才能有机地把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改变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真正做到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贯彻实施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 MOOC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策略研究 MOOC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应对策略研究 MOOC环境下基于SPOC的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探索 探索MOOC环境下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中职教师信息素养探析 MOOC环境下创业课程的SPOC教学模式探索 浅谈MOOC与信息素养教育 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网络环境下的高职学生信息素养培育研究 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中小学生环境素养教育研究 探索中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渠道 拟态环境下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网络环境下中职生的信息素质教育 浅谈中职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浅议MOOC时代公共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 浅谈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MOOC时代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思考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秦静茹.基于MOOC模式的《文献信息检索课》创新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4(5):90-92.
[3]李小刚.国内外MOOC的发展及特点[EB/OL].[2015-11-10].http:///p-880422193.htm.
[4]冯春英,沈婷婷.MOOC环境下学生学习方式变革与图书馆服务策应[J].图书馆界,2015(4):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