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泌尿外科手术治疗

泌尿外科手术治疗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3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泌尿外科手术治疗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篇1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3.061

近年来, 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在泌尿系结石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对患者的伤害较小、恢复快、安全可靠, 是目前治疗泌尿系结石的重要手段之一[1, 2]。通过对86例泌尿系结石患者进行体外冲击波碎石与外科手术方法治疗的临床研究得出结论外冲击波碎石术疗效较好,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86例泌尿系结石患者系本院2014年3月~ 2015年3月泌尿外科住院患者, 所有患者均通过彩超或CT等影像学证实结石存在, 无手术禁忌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3例。观察组中男26例, 女17例;年龄31~82岁, 平均年龄(59.8±8.0)岁;病情表现上:12例输尿管结石, 14例膀胱结石(8例左侧, 6例右侧), 17例肾结石(4例左侧, 6例右侧, 7例双侧结石);对照组中男24例, 女19例;年龄32~79岁, 平均年龄(59.5±8.2)岁;8例输尿管结石, 16例膀胱结石(10例左侧, 6例右侧), 19例肾结石(7例左侧, 9例右侧, 3例双侧结石)。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硬膜外麻醉, 于第11肋处进行开口, 充分暴露肾窦内肾盂, 切开肾盂后分离结石[2]。安装引流装置, 缝合创口, 术毕。观察组:患者保持适当, 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机进行治疗, 辅以 X 线或B 超定位。术毕给予患者常规排石与抗感染治疗, 并采用B超检查碎石程度, 观察是否需再次碎石。2次碎石间隔为10~15 d。

1. 3 疗效判定标准[3] 痊愈:结石排尽, 临床症状消失, 经B超检查证实无结石;显效:结石部分排出, 临床症状有所改善, B超检查发现结石减小;无效:结石较术前无改变, 患者症状持续或恶化, B超检查结石无变小。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疗效比较 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均为100.0%, 但观察组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及复况比较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2.6%, 1年内复发率为2.3%;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9.8%, 复发率为4.7%。在术后并发症的比较上, 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临床上主要采用药物和手术进行治疗, 药物治疗作为保守治疗方式周期较长, 而且受患者身体条件影响较大, 对于较大的结石, 排石治疗较为困难;传统手术治疗患者损伤较大, 术后并发症较多, 临床效果不理想。近年来, 体外冲击波在泌尿外科的结石治疗中逐步开展并得到应用, 临床疗效较好。体外冲击波具有无创、痛苦少、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优点, 是泌尿系结石治疗的理想方案。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可对患者进行多次碎石, 并有助于这些屑石的有效排出[4]。研究发现, 观察组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且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对于泌尿系结石的临床治疗, 体外冲击波碎石法疗效显著, 费用较低, 患者创伤小, 术后并发症少, 可作为早期结石的临床治疗方法。目前, 体外冲击波碎石法在国内应用较为广泛, 传统手术治疗选择率降至2%~5%。但是, 体外冲击波碎石法也有其缺点, 对于较大的结石多需要反复进行冲击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 由于治疗采用超声技术, 对患者机体组织的摩擦以及振动可能导致出现组织水肿、腹腔的粘连等不适, 而且部分患者在结石粉碎后难以排出体外。此外, 有些结石被结缔组织包环绕, 通过碎石治疗后往往需要1个月以上的时间才能完全排出结石, 部分患者治疗周期较长。因此, 对于泌尿系结石临床选择体外冲击波碎石法治疗时, 应严格按照手术的适应证以及手术的禁忌证, 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而且应考虑治疗周期产生的治疗费用, 告知患者手术风险, 是否同意多次碎石治疗等,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参考文献

[1] 姬生宪. 经皮肾镜结合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泌尿系结石的疗效分析. 中国卫生产业, 2012(22):132.

[2] 李兰凤, 杨江存, 高秀珍, 等. 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婴幼儿泌尿系结石的护理.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19):38-40.

篇2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66例泌尿外科疾病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3例,对照组中男21例,女12例;年龄23~80岁,平均年龄(40.6±4.8)岁;手术类型:肾上腺肿瘤切除手术5例,肾囊肿去顶手术7例,肾切除手术8例,输尿管切开取石手术13例。治疗组中男22例,女11例;年龄24~78岁,平均年龄(39.9±5.3)岁;手术类型:肾上腺肿瘤切除手术7例,肾囊肿去顶手术8例,肾切除手术6例,输尿管切开取石手术12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类型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进行开腹手术治疗,方法为:硬膜外麻醉,在腹部做切口,实施切除手术或取石手术,术后进行抗感染治疗。治疗组患者进行腹腔镜手术治疗,方法为:(1)建立气腹。在患者的腋中线髂嵴以上2cm左右做一切口,将气腹针插入并进行回抽,无出血后接上针管将生理盐水注入,生理盐水总量在300~500ml。穿刺成功后,通过气腹针进行CO2充气,速度应控制在1L/min以下,总量在2~3L,同时控制腹腔内的压力在2.13kPa以下。(2)套管针穿刺。选取腋后线12肋缘下进行套管针穿刺,当感觉有突破感后将套管芯拔出,当产生气体冲出声音后插入腹腔镜,调整患者的,同时缓慢充气。(3)在腹腔镜的指引下进行手术操作。(4)取出腹腔镜。检查患者的脏器损伤、出血情况,若未发现异常,则可将腹腔镜取出。待患者腹腔内的气体排出后,拔出套管针,其后进行切口缝合,并用胶布固定[1]。1.3临床观察指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指标的变化。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其中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经过临床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有效率为97.0%,对照组为78.8%,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χ2=5.121,P=0.024),见表1。2.2相关住院指标比较经过临床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结果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2.3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常见并发症为感染、皮下气肿等,其中治疗组发生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1%,对照组发生7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1.2%,两组比较,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6个月的随访观察后,治疗组患者中复发1例,复发率为3.0%,为肾囊肿复发;对照组患者中复发6例,复发率为18.2%,主要为肾囊肿和肾肿瘤,两组比较,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篇3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9.125

老年泌尿外科疾病患者并发糖尿病围手术期治疗本身存在着较大风险, 任何环节出现差错, 都会给患者生命造成直接威胁[1]。在此背景之下, 作者把86例老年泌尿外科疾病联合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 而实验组患者则接受围手术期针对性治疗方案, 旨在总结老年泌尿外科疾病患者并发糖尿病围手术期治疗效率, 寻找适合老年泌尿外科疾病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 现将具体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3月~2014年9月在本院接受诊治的86例老年泌尿外科疾病联合糖尿病患者, 男67例, 女19例;年龄62~80岁, 平均年龄(70.00±3.56)岁;病程2~16年, 平均病程(9.00±0.58)年。随机将86例老年泌尿外科疾病联合糖尿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各43例。两组患者年龄以及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 即结合患者实际状况予以使用胰岛素、降糖类药物等, 对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 再予以对症治疗。与此同时, 实验组患者接受围手术期针对性治疗方案, 具体治疗措施如下。

1. 2. 1 严密监测患者血糖值, 并予以使用胰岛素。术前给予患者检查其空腹血糖值, 再结合其糖尿病具体类型、并发症情况以及治疗情况等基本信息给予患者使用降糖类药物, 使之空腹血糖值始终低于8.3 mmol/L。

1. 2. 2 针对空腹血糖值高于8.3 mmol/L的患者, 予以给药正规胰岛素, 给药方式为静脉滴注。

1. 2. 3 手术过程中、手术完成之后给予患者测定其血糖值, 并以微泵对单位时间内胰岛素整体使用剂量进行合理掌握。同时, 给予患者调整其尿糖水平以及血糖水平, 确保其血糖值低于8.3 mmol/L, 而尿糖值则处于(+)左右。

1. 2. 4 手术完成之后, 结合患者实际状况予以使用胰岛素, 若患者已能够自主进食, 可以将胰岛素给药方式改成皮下注射, 给药频率为4次/d, 使用剂量以患者静脉滴注剂量为参考。

1. 2. 5 结合患者尿糖值及血糖值的具体检查结果, 对胰岛素整体使用剂量进行合理调整, 保证使用量不得超过20 U/d。

1. 2. 6 对于尿量已经超过40 ml/h的患者, 应当给予10 ml氯化钾10%联合500 ml葡萄糖注射液5%, 以静脉滴注为主要给药方式, 直至患者恢复至正常饮食之后停止。

1. 3 疗效判定标准 对比并且分析两组研究对象治疗效果。以痊愈、显效、有效以及无效对其效果进行准确评定。痊愈:患者所有临床指征均已全部消失, 且血糖值及尿糖值均已恢复至正常水平;显效:患者所有临床指征均已有明显好转, 且血糖值及尿糖值均已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有效:患者所有临床指征均已有所改善, 且血糖值及尿糖值尚未恢复至正常水平;无效:者所有临床指征均未发生任何改变。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情况对照 治疗结果表明, 两组患者在治疗效果方面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并发症对比 实验组中出现3例(6.98%)并发症, 而对照组则出现10例(23.26%), 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老年泌尿外科疾病患者并发糖尿病等病症的几率非常大, 同时还可能会合并代谢紊乱及各种并发症, 加之手术时受到物的刺激, 以至于手术环节的难度变大[2]。老年泌尿外科疾病患者并发糖尿病本身具备易漏诊以及病情隐匿等临床特征, 所以在手术治疗之前应当详细咨询患者临床症状, 同时予以血糖值测定, 对其病症进行初步判定[3]。

基于老年泌尿外科疾病患者并发糖尿病围手术期来说, 必须有效把握其各项治疗原则, 通过给予患者针对性治疗方案, 在控制各种严重性并发症的基础上, 最大限度控制死亡病例的出现[4]。鉴于此, 老年泌尿外科疾病患者并发糖尿病围手术期治疗必须以正规胰岛素为主要选择, 并严密监测患者空腹血糖值[5]。本次实验发现, 实验组接受针对性治疗方案之后, 其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等方面都优于对照组, 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老年泌尿外科疾病患者并发糖尿病围手术期治疗具有一定困难性, 因此在具体治疗环节, 需要临床医师严格监测及控制患者血糖值, 通过对胰岛素以及降糖类药物进行合理利用, 有助于提升患者整体治疗效率。

参考文献

[1] 瞿海红, 周花仙.前列腺增生合并糖尿病患者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围手术期观察和护理.河北医学, 2011, 17(9):1255-1257.

[2] 韩精超, 夏溟, 白焱, 等.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围手术期高危因素的处理经验.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13, 34(11):843-846.

[3] 高金龙, 王晓雄, 洪宝发, 等. 2型糖尿病患者膀胱全切尿流改道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分析.中华外科杂志, 2013, 44(2):121-123.

篇4

近几年, 后腹腔镜手术已经成为泌尿外科治疗最为主要的一种方式, 有着不干扰腹腔、损伤小、出血少及恢复快等优势[1], 效果与开放手术相当, 故而得到了临床医师的认可。总的来说, 泌尿外科手术中应用后腹腔镜技术, 使得泌尿外科手术走向了微创领域, 前景十分乐观。为了进一步分析后腹腔镜下行泌尿外科手术的临床效果,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进行了相关研究, 现将结果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接诊的115例泌尿外科手术患者, 皆在后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操作。115例泌尿外科患者病型包括73例肾囊肿(大小3~10 cm, 上极28例、中下极45例)、30例输尿管结石(左侧13例、右侧17例)、肾上腺肿瘤6例(直径2~5 cm)、4例肾肿瘤(直径2 cm)、2例无功能肾积水。56例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22例;年龄在20~71岁之间, 均值(56.4±10.8)岁。

1. 2 方法

1. 2. 1 后腹腔镜操作 本次研究患者皆采用后腹腔镜下行泌尿外科手术治疗, 根据不同的病型采取不同的术式, 但采取的后腹腔镜操作皆完全一致, 具体为:在后腹腔镜引导下, 行气管插管全麻, 患者取健侧卧位, 抬升腰桥, 根据三点置入Trocar法, 在腋后线肋缘下2 cm处, 做一个长度为2 cm的纵切口, 并对肌层、腹膜后间隙、腰背筋膜行钝性分离, 将气囊置入其中, 同时将500 ml无菌盐水充入, 维持5 min后, 将盐水弃去并拔出气囊。分别在腋中线髂脊上缘2 cm、腋前线肋缘下2 cm处置入10 mm与5 mm 的Trocar, 同时在前面的腋后线肋缘下2 cm纵切口处置入10 mmTrocar, 并将切口缝扎好, 在腋中线Trocar置入腹腔镜(30°), 将CO2充入, 使得人工气腹维持在14~15 mmHg[2], 最后将相应的手术器械置入, 行手术操作。

1. 2. 2 手术操作 本研究采用的手术方式主要有四种:①肾囊肿去顶减压术:在患者的脂肪囊中, 游离肾脏, 同时找到肾囊肿, 利用电刀在肾实质的边缘处, 将囊肿壁切除, 同时将引流管置入后将切口关闭。②肾切除术:在患者厚腹膜反折背侧附近, 做一个纵切口, 将肾脏周围筋膜与脂肪组织切开, 按照腹侧-上极-下极-背侧的顺序, 依次进行钝性分离, 同时游离肾脏于腰大肌深面肾门处, 使得肾动脉与静脉可以充分暴露, 分别采用Hemolock夹闭后行离断处理, 在靠近腰大肌的表面, 要将输尿管充分线路, 而离断后, 将肾脏取出。③输尿管切开取石术:采取纵切口将肾脏周围筋膜切开, 在肾下极附近, 进行输尿管探查, 根据定位结果, 将结石段输尿管游离, 利用Babcock钳在结石段上方进行固定, 并在结石处与近端, 将输尿管切开, 将结石取出。由腹腔镜引导, 在腹腔输尿管切口处将6~7号双J管置入, 从切口往下插入膀胱中, 往上则插入肾盂, 最终采取可吸收线进行缝合处理。④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将腰大肌作为解剖标志后, 把患者的肾脏周围筋膜切开, 之后行脂肪囊分离, 使得肾脏上极充分暴露, 然后进行探查并游离肾上腺肿瘤, 探查到后将瘤体切除, 并及时送检。

1. 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相关数据全部录入EXCEL表格中, 便于回顾性分析。

2 结果

本次研究115例患者, 皆顺利完成手术, 并未发生中转开腹患者, 并且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患者。本次研究手术时间最少为1 h, 最多为3 h, 均值为(100.23±12.34) min;术中出血量最少为20 ml, 最多为250 ml, 均值为78.95 ml;115例患者皆为住院患者, 住院最短为5 d, 最长为13 d, 均值(8.1±1.6) d。其中四种不同手术治疗所需手术时间分别为:肾囊肿去顶减压术为30~90 min、肾切除术为100~180 min、输尿管切开取石术为60~160 min、肾上腺肿瘤切除术为80~150 min。

3 讨论

泌尿外科脏器大部分在腹腔后间隙, 因此采用腹腔镜技术, 从腹膜后入路, 取代传统开腹手术治疗, 属于一种新型途径, 而这也为微创技术在泌尿外科中的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大量临床实践表明, 后腹腔镜下行泌尿外科手术, 有着出血少、切口小、并发症少及恢复快等优势, 得到大部分临床医师的认可, 也得到了患者的肯定。本次研究针对接诊的115例泌尿外科患者, 采取后腹腔镜下手术治疗, 皆顺利完成手术操作, 术中出血量控制在250 ml以下, 手术时间也保持在3 h以内, 同时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而且患者住院时间皆未超过两周。该结果与以往本院采取传统手术治疗效果相比, 明显更优, 尤其是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并发症得到有效控制, 使得患者疼痛更少, 符合人性化治疗原则。

当然, 后腹腔镜下行泌尿外科手术治疗效果十分明显, 但是在具体的治疗中还要注意这样一些问题, 比如必须建立有效的操作孔, 同时要获取足够大的腹膜后腔隙操作空间;将腰大肌作为主要的解剖术区标志, 从而进一步明确肾脏上下极等重要操作解剖部位;要充分做好术中病灶探查, 并且注意不必要的手术损伤等[3]。此外, 对于手术操作之前, 必须对患者进行相关检查与分析, 看其是否具有泌尿外科手术指征, 同时要根据本院相关医师水平与设备条件, 在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采取对应的手术治疗。总之, 后腹腔镜下泌尿外科手术具有微创手术很多优点, 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及住院时间短等, 明显弥补了传统手术的大部分缺陷, 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篇5

【摘 要】目的:探讨腹腔镜在泌尿外科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泌尿外科从2011 年1 月~ 2014 年3 月收治的304 例有泌尿系统疾患需要外科手术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2 例。对照组给予用传统的开放性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腹腔镜进行泌尿外科手术,安全性高,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效果好。

关键词 腹腔镜;泌尿外科手术;临床效果

近年来,腹腔镜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在泌尿外科的治疗效果已经被临床实践证实[1]。我院对从2011 年1月~ 2014 年3 月收治的152 例泌尿疾病患者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择我院泌尿外科从2011 年1月~ 2014 年3 月收治的304 例有泌尿系统疾患需要外科手术者。其中输尿管结石37例,肾上腺肿瘤 101 例,肾上腺囊肿87 例,泌尿结石34 例,肾癌32 例,肾积水13 例。30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2 例。观察组152 例中,男87 例,女性65 例,年龄19 ~ 73 岁,平均(46.26±3.16)岁;对照组152 例中,男85 例,女性67 例,年龄21 ~ 73 岁,平均(45.84±3.28)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用传统的开放性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手术路径为经腹腔途径或腹膜后途径。经腹腔途径者,患者

麻醉后,取侧卧位,在脐下及脐与两侧髂前上棘连线中点进行穿刺,置入观察镜,主要手术途径选择经过腹腔的肾上腺、肾及输尿管。

第—穿刺点选择在患者的锁骨中线位置, 冲入CO2 气体, 气腹压保证在14mmHg 左右,置入Troca,进行手术。经腹膜后途径,患者健侧卧位,从髂嵴上缘2cm 与腋中线交点处的位置进入气腹针,气腹压保证在14mmHg 以上时,然后进行置入rocar。

肾肿瘤:选择游离肾蒂,切开Gerota筋膜,剔除肾周脂肪,肿瘤的表面仅残留少量脂肪组织。拆除腹腔镜器材,选择适当的肿瘤位置,延长Trocar 切口为小切口。由该处牵引肾脏,暴露手术区域的肾组织,维持患部低温,在离肿瘤5mm 处,将肾组

织剪开,切除全肿瘤、以及周围部分正常肾组织。清理创面,防止肾蒂阻断,留置引流管,缝合。

(1)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合并肾结石,在腹腔镜下,切开Gerota 筋膜,游离脂肪并剔除,扩张肾盂及上段输尿管。取出腹腔镜器材, Trocar 切口延长为小切口。牵拉出肾脏,充分暴露肾盂输尿管连接部,选择标准的离断式肾盂输尿管成形手术、肾盂切开取石术。

(2) 输尿管肿瘤:在腹腔镜下,游离下段输尿管、输尿管开口部的膀胱壁,延长肿瘤部位Trocar 切口为小切口,切除输尿管局段,行膀胱肌瓣卷管成型、膀胱输尿管吻合术。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输入spss17.0 软件包,计量资料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 χ2 检验。

2 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15,P<0.05)。见表1。

观察组9 例并发症患者,其中3 例肩部疼痛,4 例恶心、呕吐,2 例皮下气肿,3-5 d 均自行好转。对照组21 例并发症患者,其中7 例肩部疼痛,12 例恶心、呕吐,2例皮下气肿,3-5d 均自行好转。所有患者均随访3-6 个月,效果良好。

3 讨论

腹腔镜手术由于具有切口小、出血少、住院时间短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泌尿系统疾病手术。腹腔镜适用范围广,几乎所有开放性泌尿外科手术都可经腹腔镜操作[2-3]。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腹腔镜应用于泌尿系手术,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减少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较传统外科手术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总之,腹腔镜应用于泌尿系手术,相对于传统开腹手术,损伤小,切口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医护人员应强化责任意识,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手术方案,选择手术路径,严格手术操作规范,避免盲目操作,注意预防并发症和可能出现的损伤。腹腔镜手术提高了泌尿外科手术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