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渔业的重要性

渔业的重要性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3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渔业的重要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渔业的重要性

篇1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0123-02

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其他文字学科一样,也应该留有适当的课外作业。如果一个学生单靠每周几节体育课,其余时间不参加体育活动,他的身体素质是难以得到提高的。为了有效衔接课内与课外教学,培养学生自我锻炼意识和习惯,更有效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现代社会体育理念的实施和贯彻打下坚实的基础。现就体育作业设计,谈谈自己的心得。

一、设计体育作业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地区把教学质量的高低作为评价学校办学能力的唯一标准,致使学校片面追求高质量,重视智育,轻视艺术教育,整天要求学生在教室读书,写作业。学生的课余活动时间被挤占,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时间得不到保证,身体素质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据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表明,我国学生的耐力、肺活量近十年趋于停滞,甚至有所下降,学生的近视率居高不下,而且是年级越高近视率越高,肥胖儿童和超体重儿童比例不断增加。专家分析认为,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体育锻炼不够,体力劳动减少,缺乏营养知识。可见布置适量的体育作业非常必要。

二、设计体育作业的意义

体育作业是由体育老师在一节体育课后留给学生在课外完成的体育作业,也就是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设计体育作业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自觉地参加各种体育锻炼活动,增进身心健康,并可使课内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地统一起来。学生在体育课上所学的各种动作技术要求和方法在课外活动中得到复习和巩固,进而熟练掌握,这对体育课的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其次,解决了学生在课余生活练什么、怎么练的难题,从而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了高尚的情操和顽强的意志。因而,体育作业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当既研究教材、学生,还要研究作业,做到有的放矢,并对作业进行跟踪了解,追求实效。

三、设计体育作业的内容

体育作业的内容非常广泛,教师在布置课外作业时,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结合教学实际,精心选择适量的体育作业。

首先,体育作业要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复习巩固体育课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如我在一年级上完一节跳绳的新授课后,多数学生还不能掌握跳绳的方法,不会连续跳,因此,我就要求学生用课余时间练习,争取在下次体育课时能连续跳。学生初学跳绳兴趣还比较浓厚,教师又布置了练习跳绳的作业。学生通过复习,就会掌握跳绳的方法、技巧。在下次课检查学生的作业时,效果就很明显,很多学生都能连续跳。

其次,体育作业与自觉锻炼身体相结合。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应该是每天一小时,在校由体育教师组织实施,但周末和节假日教师就可以以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在家长的陪同或监督下完成一小时的锻炼。假期中的作业要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掌握一样或多样体育运动,如滑旱冰、武术、游泳、跆拳道、球类运动等。学校通过各种活动来展示学生的课余生活。

四、设计体育作业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布置体育作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体育教师要科学安排,考虑到当地气候特点、场地器材的实际情况,考虑学生完成作业的可行性。如滑雪、单双杠的练习等就不适合。作业的内容练习次数和形式,这些都是可变的因素,既要防止运动量不足,达不到锻炼的效果;又要防止运动过度,应事先教会学生如何把握好尺度。

篇2

二、市场经济条对职业高中生的影响

其一 职业高中生价值观念发生了转变

目前人们对职业价值观的判断和取向,较多地选择现实利益标准,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的形成。相当一部分职高生的不良习气在初中阶段就已形成,进入职高时仍未转变。由于环境的改变,他们从原先较为分散孤立的状态变得相对集中,通过校园传染,问题学生人数有增无减。在校内,“问题学生”破坏课堂纪律,扰乱教学秩序,言谈举止不文明,不服从学校和班主任的管教,甚而公开对抗。鉴于这种情形,我们应正视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职高生的德育教育问题,因材施教,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其二 培养职业高中生的敬业意识

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多数职高生由对职业教育的性质了解极少,自身决策能力较差,选择职高校时,有的是因为从众心理;有的是因为专业名称诱人;有的是因为父辈亲友劝说。当初他们报考时,并没有明确自己将来成为一个适应社会发展的技术性人才,而是想找一个供以栖息的避风港,便可一劳永逸了。其实,这种缺乏敬业意识,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幼稚想法,最终还是难逃被淘汰的厄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高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应该切实保证跟得上用人单位的需求,这是社会对职高校培养人才的要求。市场经济的发展让人们认识到,最终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是物质资源,而是人才资源,当今市场的激烈竞争,实质是人才质量的竞争。为社会输送专门人才的职业学校,在德育教育上要积极探索新时期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建立新时期的人才质量标准。要求是复合型、适应型、开拓型的人才。因此,在德育上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敬业意识、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公关意识、科技意识和法制意识,同时要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自省能力,能经受挫折和失败的考验。

其三 职高生自身的心理问题

目前,职高生的心理问题着实令人担扰,不可等闲视之。它的形成不外乎两大原因:外在的客观因素和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客观因素有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如家长的不良行为,教育方法不当,或娇宠,或失控,或棍棒教育;家庭结构不完整 ,造成学生心智成熟较晚等;还有就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现实相脱离。

三、对职业高中生的德育教育措施

一是结合专业实际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刚入职业高中的某些学生,认为迟到早退、吸烟打架、顶撞老师是无所谓的事,怎样结合实际让他们明白服从管理、遵守纪律的重要性呢?最重要的是告诉学生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要让学生明白向自己挑战,战胜自己,才能适应社会。要教给学生学会做人,首要的是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学会保持理智,遇事沉着冷静。同时,还要告诉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成功的始点。如按时作息、按时出勤,着装要整洁;站如松、坐如钟、走如风,在人前不做小动作;物品摆放在固定的位置,用毕放回原处,不乱丢废弃物;诚信为本,信守诺言,借用他人钱物,要及时归还;汇报工作要及时准确、不加主观意识;在钱物面前做到公私分明,不浪费、不占别人便宜;待人和气、克己忍让,工作上不要偷奸耍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多为他人想,背后不议论人。经过上述反复教育和行为训练,对于改变学生的不良举止并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准,大有裨益。

二是结合专业实际培养敬业精神。职高学生虽说是职业已经基本定向,但在他们头脑中职业形象和对专业的了解仍然是很模糊的。学会运用智慧做事,因为这样有助于你准确地判断,开发你的潜能达到成功的目的。要告诉学生多看书,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会听课,才能掌握好专业知识,依靠知识改变命运。尤其职高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他们人生的依傍,能使他们的人生拥有更丰厚的财富。培养敬业精神,教育学生要学会抓机遇,给自己创造机会。机遇青睐于有准备的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教育学生要想成功,就要学会管理时间,把握时间,做最有效的投资,用好零散的时间更是省时之道。

篇3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026-01

近些年来,由于社会发展迅速和行业需求的增加,再加上国家对中职学校的关注及投入的提升,使得中职学校办学规模及力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好景象。

1. 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直以来,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然而就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而言,还普遍存在着缺乏自信、学习动力不足、法制观念淡薄、社会责任感不强、劳动观念差以及贪图享乐等诸多问题。因此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中职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正面临严峻的挑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经济艰涩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中职生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2.开展学生德育工作的思路及主要原则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中职生的心理特点,我们的德育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遵循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才用增强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和吸引力的德育方式来开展德育教育工作。

2.1 德育教育要坚持方向性与时代性相结合。既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育人导向,又要紧密结合时展的时机和中职生的思想状况增强思想性和时代性。

2.2 德育教育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既要遵循思想道德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中职生的身心成长的特点,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开展富有成效的教育和引导活动,增强针对性和吸引力。通过学生身边熟悉的人和身边发生的感人故事,还有教师本身的行为去直接影响学生,是德育教育更有效果。

2.3 德育教育应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既要重视知识传授、观念树立,又要重视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引导中职生自觉遵循道德规范,形成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优良品质。

2.4 德育教育要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既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又要加强科学严格的管理,实现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的有机结合。

2.5 德育教育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又要切实帮助中职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树立中职生对生活、学习的自信心,增强教育的实际效果。

3.学生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 学生综合素质不高,生源复杂及招生范围受限等问题。职业学校由于生源质量较差,学生入学门槛较低等因素,使得大部分中职生入学时就普遍存在行为自制力差、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差等现象。尤其近几年,在生源剧减和外流的因素影响下,职业学校不得不把招生的门槛降低,虽然看似对扩充学校招生及增加学生人数是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这也给学校的管理、教育或教学带来了新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困难学生、问题学生增多。从我校近几年招生的情况来看,许多学生因为以往种种原因,一进校就有抽烟、喝酒、赌博、打架、说谎、谈恋爱等不良行为及习惯,形成了自由散漫的生活作风,更有甚者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扭曲。导致在校内或校外做出一些违反学校校规甚者是违法的事情来。给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都带来了巨大的困难。b、以前的人生经历和学习经历所带来的难以弥补的心灵创伤。一些学生在中学甚者是在小学时期,由于长期家长不在身边而缺乏必要的管教,导致行为习惯不好、学习态度不端正等现象,所以进入中职学校后因缺乏升学等压力,学习上越发不主动,学习成绩自然很差,厌学情绪越发明显,再加上不同程度受到他人的冷眼或歧视,致使他们疏远老师,远离同学,甚至自我封闭,导致师生关系不和、家庭亲情不和。更有甚者还把老师、家人、同学都视为敌对对象,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极大困难。C、社会的歧视。由于中职学校入学门槛较低,中职生管理制度相对宽松,使得部分中职生的行为表现出学习差、素质低以及品行差等特点,从而让社会对中职生或多或少有着不同程度的偏见甚至是歧视。这样最终导致了中职生对学校,对自身以及对社会缺乏相应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故而使得部分中职生表现出“自甘堕落”的行为。

篇4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9)10-0003-01

近年来,职业院校的学生面临着如何更好地走向社会这一压力,学生们忙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身体健康。职业技术教育中体育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模式僵化,师资力量匮乏,教学水平良莠不齐,学生参与热情低,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效果。为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满足社会的需求,职业院校需要紧随社会发展步伐,整合课改需求,强化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构建高质量的体育教学体系。因此,如何把中职体育教学从忽视常识教育只注重特长训练转向提高全体学生的体育意识上来,开发多样化的体育教学资源,就成为了体育教师研究的课题。

1.有助于保持良好心态,激励拼搏精神

体育锻炼是职业院校学生增进健康、调节精神、丰富校园生活的主要形式,有助于学生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激发他们拼搏进取的精神。体育教师应指导学生制定合理的锻炼计划,培养体育运动习惯,缓解心理压力。比如讲中职体育“中长跑”过程中,可利用学校周边道路环境设计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包括定向越野、校园马拉松、接力跑等,学生在跑步过程中能够掌握更多的技巧,以便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中长跑技能。教师要教会学生跑两三步呼吸一次的这种节奏,使学生动作协调、步伐轻盈,愉快的进行中长跑训练。还可以进行“拔大旗”的游戏,将学生自然分成几个组,以组别竞争的手段开展游戏,树立团队精神。很多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单调的事情容易产生厌烦情绪,中长跑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的特点,通过训练使学生的意志力得到有效锻炼,能够学会积极进取,做事不半途而废,了解健康与生活的基本内涵。

2.有助于形成职业素养,明确发展方向

有些职业院校的学生对未来没有明确的规划,学习缺乏动力,与社会发展相脱节,造成了学生恐惧进入社会。而体育课程的开展,全面提高了学生的适应能力,使学生保持充沛的体力去学习和工作,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运动水平的提高。比如讲中职体育“篮球”的相关知识,体育教师必须要摆脱追求命中率和力量的误区,更加关注科学的篮球训练方法,让学生真正爱上这项运动并从中受益。体育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些体育明星的励志故事,让学生懂得“努力拼搏是走向成功的关键”。讲到篮球的传球和接球时,教师一定要细化到教给学生传接球及运球的手法以及比赛时团结拼搏的品质,养成不怕困难的高尚情操。再讲到篮球的技术和战术时,教师必须要给学生讲解篮球竞赛的规则,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掌握好战术在比赛中的运用时机,使学生明确了训练方向自然就能做到重视全局,活动中充满激情。

3.有助于增强技能运用,锻炼协调能力

职业院校体育教学具有特殊性,要与职业发展相结合,充分考虑到每个专业的学生,帮助学生更快的融入工作岗位。体育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从而增强技能的运用能力。比如讲中职体育“素质训练”,包括力量与柔韧的练习、耐力与速度的练习等。对于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来说,力量练习很重要,他们需要较强的上肢力量和腰部力量,体育教师可组织引体向上、仰卧起坐、拔河等活动,帮助学生拥有强壮的肌肉,改善心理健康。耐力练习对舞蹈表演专业的学生十分重要,既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身体柔韧性,还能培养学生自信力。体育教师可组织结队钻呼啦圈游戏、花样压腿,良好的柔韧性是提高舞蹈水平重要条件。耐力练习对每个专业的学生都有好处,耐力素质也是每一个职业院校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使学生在工作中更具责任心。

篇5

1.1 部分学生缺乏清楚的学习认知。部分职业学校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认知方面存在着某些“问题”,如学习过程注意力不集中,认知相对比较感性。讨厌传统的学习模式,渴望获取新的学习方式,他们必须亲身经历和体验,才能对知识产生真实的认识。所以必须从体验、感受等方面入手,改革目前的一些教学模式,以期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1.2 部分学生缺乏人际交往能力。职业学校学生在一个相对开放的、全新的环境中内心很渴望与人交往、交流情感,但缺乏主动性和基本的交往知识与技巧,在实际交往中,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对别人高标准,对自己低要求,经常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念强加给他人,不能认同他人的优点,不能容忍他人的缺点,往往容易引发人际冲突;他们希望得到学校和教师给予的“温暖”和社会的认可,希望得到尊重,获得教师的赞赏和与教师建立友谊,但是他们平时的行为又无法得到教师和社会的认可,因此,这些学生会时常感到抑郁、迷茫。因此在情感体验上如何加以正确疏导,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响应,获得真切的体验,以对他们施加有效的情感影响,是职业教育应重视的一个主要课题。

1.3 部分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缺乏自信心。目前,职业学校学生大都是因升学考试失败或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因此社会上很多人对职业学校学生存在一定的偏见与歧视,往往使职业学校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严重缺乏自信心,从而缺乏努力学习的动力,加之他们本来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学习能力较差,面对陌生的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难免感到束手无策,便产生自卑心理。

因此,学校必须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特殊作用,使学生通过参与各种音乐教育活动或完成音乐。所以音乐教师的主题任务就是让学生在其过程中找回自信。

2 音乐教育有利于推动职业学校德育教育

音乐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音乐可以较好地开发学生身心潜在能力,将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启示和净化,使学生的道德修养得到提高。如欣赏歌曲《老家》,这首歌曲是由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王宏伟演唱的,以抒情的笔调表达了老家母亲吃苦耐劳、养育子女的精神,以此表达对老家的思念之情。经常给学生欣赏这种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使学生能深刻地体会老人的辛酸,体会到老人为了孩子上学所付出的一切,从而使学生受到音乐形象的熏陶、感染和启示,在感受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实现音乐教育对德育教育的作用。

3 音乐教育有利于职业学校学生提高自信心

针对以上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内心缺乏自信心,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激发人奋进的歌曲,从介绍作者的经历或者遭遇,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从这些经历中得到一些启示,然后再听歌曲,让歌曲中奋进的旋律打动每一位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比如歌曲《水手》是由残疾歌手郑智化演唱的,郑智化的经历加上歌曲中所表达的令人奋进的内容可以激发学生不断奋进;歌曲《你是我的眼》是由台湾著名残疾歌手萧煌奇演唱的,萧煌奇双目失明,而歌曲名字就是你是我的眼,内容表达了失明者对美好光明世界的向往,给学生欣赏这种歌曲可以让学生很快进入意境,从而被打动,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这些作品都有利于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他们跟好地学习,取得优秀的成绩。

4 音乐教育有利于职业学校学生智能素质的培养

音乐教育可以使职业学校学生在对音乐形象性、情感性的体验中获得美感。这种美感可以增强他们的感知能力,使他们的思维变得活跃。这种美感就变成了学生学习行为的内部诱因,从而客观上强化了学生的各种心理能力和活动,增强了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这个意义上说,音乐教育为智力活动的培养提供了最佳的情绪背景。音乐教育有利于学生的智能素质的培养与提高,重视音乐教育与智能素质教育的结合,有利于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是促进职业学校学生全面提高,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举措。

篇6

二、语文课在职业院校中的处境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教育是在迎合企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这种教育思想使得职业院校逐渐偏离了全面育人的教育方针,有的学校虽然宣扬培养“全面、综合性的人才”,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只抓职业能力培养,不管人文素质的培养,这些都是片面的做法。职业院校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向青年的过渡时期,他们的思想、性格、情绪都呈现出独特的变化,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学生这一阶段的独特性,并针对学生个体特点进行恰当的人文教育,而职业院校传播中华民族人文知识的重要载体就是语文课。目前,在职业教育中普遍存在一种倾向,就是重视专业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认为人文教育可有可无。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不同,就在于科学教育在短期内的成绩是显性的,而人文教育在短期内的成绩是隐性的。正如有些人不想种树,却想盖摩天大楼,种树用了资金,耗费了精力,可是得几十年后才看到效果,几十年后没有人会想到这树是他种的。如果不种树,几十年之后才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的破坏,但是没有人去追究当年哪个人没有种树。要是盖上摩天大楼,不到一年的功夫就可以见成效了。

所以教育工作者要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考虑,为学生终生的学习考虑。语文是体现人文教育最重要的一门学科,与其说语文课中的人文教育可有可无,倒不如说,说这话的人根本就不懂语文;或者说,在他的学习过程中,根本没有将语文课所蕴含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根本就不知道学习语文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有益的影响,对此我只能这样理解。在职业院校中,在教学上占主导地位的是专业课程,所以在教学评价中,有话语权的往往是那些专业课老师,他们对一堂课的评价引领了整个学校的评价标准,在评课的时候往往用专业实操课的标准来评价语文课。语文课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过分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认为语文带给学生思想上的影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使浪漫的语文课多了一层浓厚的“技巧”色彩,将语文等文化课视为边缘学科,认为可有可无,人文教育更被认为是毫无意义。甚至有的人认为在语文课堂上只学会简单的应用文写作就可以了,至于什么文学欣赏、挖掘文章的内容、思想以及情感教育,纯属于无病。

三、语文课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中科院院长路甬祥曾经说:“二十一世纪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交融统一的世纪’,站在时代的高度看,语文课“从本质上看无疑是‘立人’课,它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北师大教授刘锡庆说:“语文课的目的就在于‘人’,解放人,充实人,提升人。”这些话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弘扬人文精神。科学与人文并重是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也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建设高度文明的现代民主与法制,需要人文精神,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也需要人文精神。语文课中经典课文所渗透的人文思想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会对人一生的精神家园打下坚实的底子,一个深刻领会语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的人会变得聪明、儒雅,同时视野开阔,能读书,有修养,善表达。试想想,一个不知道《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人,怎么会领会到苏轼在人生低谷时的大气磅礴,怎么会理解众多文人对东坡先生的喜爱。苏轼告诉我们,人处逆境当自强;一个只知道屈原的名字,其他的都不懂的人,怎么会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直不阿的高尚品德,又怎么会明白司马迁对屈原的同情、景仰与热爱。我们从文学作品中可以领会《诗经》的质朴、《楚辞》的浪漫、汉赋的恢宏、唐诗的壮丽、宋词的婉约、元曲的犀利、明清小说的现实,而这些特点恰恰是一个健全的人应该具备的心理特征,这些文学作品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的长期吸取,会改变一个人的精神面貌,而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对人的一生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了人文精神对各个学科的渗透,中国的现代文明进程离不开人文精神,而教育恰恰是人文精神得以传播的重要途径。语文这门学科,是传播人文精神最重要的载体,学习语文的过程,正是思想意识、道德情操不断培养和提升的过程。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的人文学科,它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技能,还要让学生从语文学习中汲取人文精神养料,滋养自己的精神家园,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职业院校里充分的人文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人,是取得事业成功的的关键因素。因为从本质看,学会做人是知识经济的需要,也是一个人能否把握机遇的前提。面对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系列问题,如何做出正确抉择,取决于个人的伦理道德水平,要提高这种水平,必须要有人文知识的支持,所以说语文课中的人文教育应该受到高度的重视。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它所承载的任务就格外艰巨。忽视了人文性,过分地强调工具性,这是片面的。语文教学,需要师生共同根植于语言的人文精神和情感体验,通过语文教学除了掌握基本技能之外,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目标。科学技术和人文教育在国家发展大计中的作用是缺一不可的。因此,新时期的职业教育,必须努力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而不是简单的二元相加。

四、忽视人文教育的危害

如果在高职教育阶段忽略了人文教育,学生个人的未来发展必然会受到影响。科学教育发展了人的智慧与知识,使人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体现人的价值。人文教育重视人性的完善,努力提升人的道德精神价值,它在更大程度上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所在。重视科学教育不重视人文教育的做法是片面的、不完善的教育。现行职业教育体制下培养出的学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引发了相关教育工作者的深度思考,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这样一个事实,分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悖于教育理念的初衷,有害于人才的全面发展。由于人文教育的弱化,职业院校的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文化素养整体不高,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书写能力质量等方面都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学生学习了专业知识,掌握了专业技能,但是由于价值取向的认识不足,对于自己的人生目的和社会责任没有认识清楚,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缺乏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感,缺乏自尊、自信的精神,而这些恰恰是一个人能够长远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石,它的重要性远远高于那些专业知识。

篇7

提起企业文化建设,有人认为就是领导者或老板所倡导的文化。这是一种严重的误解。从定义上分析,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运作中形成的以员工为中心的独特的管理观念、管理风格、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公司全体成员所共有的信念和行为模式。建设企业文化的核心是构筑企业理念,对职工进行企业文化知识普及和企业精神教育,宣传企业精神。首先应该抓好思想政治教育,这是其他一切活动的根本。通过认真学习党的十精神,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纲要等一系列结合时代的学习,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激发职工对企业的热爱,增强企业凝聚力,得到企业职工的认同。

文化是一套隐含的价值体系,标准化的操作程序,潜移默化的行为方式。作为职工本身,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对文化具有自主喜好的选择性。所以在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职工应该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动参与者和积极的创造者,企业文化作为职工共享的信念和期望的模式,它的培育过程要让全体职工积极主动地参与,并将代表多数人观点的人作为典范和执行者,加强交流沟通,积极鼓励职工参与并反馈情况。

篇8

在近几年社会发展与建设的过程中,职业院校的毕业生越来愈多,这都要归功于国家的大力投入,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以及规模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态,因此,职业院校中的学生已经成为社会发展建设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数量得到发展的同时,学生的素质也应该有所提升,这是职业道德水平得到提升的有效方式,因此在职业院校中开展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将德育教学落实到实处,才能实现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真正提升。

1 职业院校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院校在办学的过程中始终遵循的是为社会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社会的生产实践作出重要的贡献,但是一直以来,职业院校自身存在的诟病是所培养的学生素质不高,与社会的发展相脱节,这与最初的实质极不相符,因此在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今天,急需要解决职业院校培养不出高素质人才的问题,采用科学化的手段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能力,使他们不仅掌握相应的技能,同时具备较高的素质,这样才能明辨出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为实现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出巨大的贡献。而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在职业院校中积极开展具有实践意义的德育教育。

2 职业院校开展德育教学的原则以及思路安排

加强德育教育的培养,首先应该从职业院校中的学生入手,从他们的身心发展入手,只有明确学生的心理以及特点,才能采取正确的方式进行教育工作,而不是作出无用功。实现德育教育需要遵循以下四点原则。首先是要求与时展的进程相一致,只有学生懂得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他们才能运用正确的思想意识指导实践活动,只有正确的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必然性,才能通过德育教育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其次德育教育的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生活是一切思想的源泉,从实际出发,从生活的本质出发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素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师要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正确的引导,并且对其身心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样才更加具有指导意义。第三是要做到言行一致,不能说一套做一套,这样表里不一的行为将会为社会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因此要杜绝类似的问题。在具体德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积极的对自身的道德规范进行管理,运用正确的态度指导实践,从而将我国职业院校中的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优良品质的现代化人才。最后,还要注意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以理服人,积极的在学生中树立起正确的人生态度,无论在遇到何种挫折时,都能阳光的面对,并且突破现有的困境,重新走上人生正常的轨道中,这样在学生步入社会后,对于社会生活中面临的挫折也能积极的应对,通过开展系统性的德育教育,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将会产生十分有利的影响。

3 职业院校开展德育教育的困境

3.1职业院校虽然在招生范围上得到了明显的发展变化,但实际上,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却呈现出负增长的趋势。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问题学生的数量变多,无论是来自家庭的原因,还是自身原因,亦或是社会的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偏差,由此在心理上就产生了扭曲的心态。二是过往的人生经历或是曾经受到过打击,在心灵上的创伤始终没有得到恢复,无论是对于同学还是老师都具有一种敌对的心理。三是在社会上受到过歧视,因此在学生心中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积极性始终得不到有效的提高。这就造成学生的素质整体性偏差。

3.2社会是个大染缸、大熔炉,中职生“抗侵抗诱惑”能力有限。由于学生部分都来自中学毕业生,入校时基本处于“半成人”时期,个性、品格等方面尚未定型,故其可塑性有着较大的空间。性格上却表现为独立性和依赖性、成熟期和青春期等错中复杂而又矛盾动荡的交叉反应。于是,网络、影视甚至书籍等媒介都可以侵蚀他们的心灵甚至改变他们的个性或为人。这些都成为学校教育或教学上不可忽视的拦路虎。

3.3问题学生大部分来自问题家庭。有的是来自父母文化水平比较低的家庭。父母因自身文化水平的缺陷,没有足够的能力和水平达到正确引导孩子,从而听任孩子变坏却无法挽救;而有的是因为家长因工作或生活的压力而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工作上,对孩子属于照顾和教育,试图通过物质满足来实现精神上的缺失,使得孩子与父母难以沟通或交流;还有的则是因为过度溺爱自己的孩子,生怕饿坏了或冻坏了身为独生子女的学生,使得这些孩子没有足够的忧患意识,心理承受能力极差,个性自私。

4 职业院校开展德育教育的解决对策

4.1 教师或班主任在校园内多组织各种大型或班级文体活动,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到活动当中去,让学生的身心都投入到活动中去,减少个人思想和行为的空间和范围,从而增强学生的班级甚至是学校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另外,学校的老师要积极和学生多沟通多了解,从学习上或是生活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或长处,在适当的时候多让这些闪光点和长处有机会发挥出来,教师甚至学校及时给予相应的表扬和肯定,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增强责任感,从而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4.2 正确引导,科学管理。学校可通过制定一些较为严厉的规章制度让学生严格遵守,强调行为的规范性,突出管理的合理性。比如因地制宜的采取全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管理,制定好相应的学习和娱乐的时间,强化学生的纪律性和时间观念,从中显示出全日制教育与义务教育的区别性,让学生学会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

4.3 学校和家长形成一个统一的教育联盟。教育孩子不是单方面的事,如果只靠学校的单方面教育或教学必然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学校积极和家长联系,并把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家长也要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积极接纳学校在育人方面有用或有效的方法或经验,齐抓共管才能让孩子成人成才。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职业院校中开展德育教育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广大职业院校的教师要真正起到带头作用,深化德育教育的积极影响,从而予以学生重要的指导,本文就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以及需要遵循的原则等相关内容作出阐述,并且针对当前德育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了有效的对策,希望能够对今后的工作带来积极的影响,使之能够真正的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篇9

1.1招生难

由于职业教育对学生而言缺乏吸引力,学生普遍对职业教育没有很大的兴趣,而这也正是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大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高中阶段普职平衡分流的压力较大,很多的家长和学生不愿意去选择中职教育,他们更愿意去进入大学深造,这就导致中职院校的招生工作进行的很困难;二是近年来,高中生源逐渐减少,高职院校招生压力日渐加大,与普通高校争抢生源时没有竞争优势。学生和家长选择普通高校还是高职院校时也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当然更倾向于普通高校。而职业教育是平民化教育,是那些读不起大学或者说是没有考上大学的学生来就读的,他们认为接受职业教育难以向上层社会流动。不过,当今的社会就业趋势越来越严峻,在就业竞争中,学历文凭几乎成为了好就业的首要前提,所以学生和家长更加倾向于普通大学,而不会选择职业教育。

1.2稳定难

现在的高职院校常常会出现有不少学生退学的现象,这些学生退学并不是因为读不起,因为现在国家对中职教育的补贴日益加大,经济原因已经不再是辍学的主要因素。那么这些学生为什么会选择退学呢?笔者认为,是因为他们对新学校的生活和学习都感到强烈的不适应,对就业前景感到不满意。这就恰好反映出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这两种不同的教育机构在学习、生活、行为各方面的突变使很多学生难以立即接受;还反映出学生进入职业院校之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入学准备工作。由此造成了学生感到疲劳、心理压力大、学业失败率高、课堂违纪现象多、学习自信心差,随之而产生厌学、辍学的现象。

1.3就业难

职业教育是指为了某项或某类职业作准备的教育。目的是要求接受职业教育者具备较高的操作技能和较强的动手能力。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到一技之长,提高业务素质和岗位竞争能力,显示出就业方面的强大优势。但是,由于众多职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积极性不高,抱着混文凭的态度混完学业,其实在校期间根本没有学到什么又用的知识,也就导致毕业后无法找到合适的职业。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及教学方法与社会发展的实际也有些不接轨,这也是导致其社会需求萎缩的重要原因。

2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效衔接路径选择

2.1观念衔接——把人格教育放在首位,克服重智轻德倾向

教育并不是纯粹的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我们现在的基础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味地注重升学率,渐渐忽视了道德教育,教育工作者应该对此现象高度重视,发扬重德轻智。不能在想以前那样片面强调认知教育,要重视人文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由于对“技术理性”的推崇,职业教育也普遍存在忽视通识教育,忽视社会知识与技能、职业倾向与态度等职业人格领域的教育的倾向。职校学生知识视野狭隘、文化素质低下、职业人格教育缺位,相当多的学生甚至缺乏基本的社会适应能力,难以满足社会需要。把人格教育放在首位是指通过教育和生活经验让个体形成适应一定职业活动要求一系列个性特征的总和。无论是职业人格还是人格在教育中是一脉相承的。

2.2课程衔接——开展职业预备教育、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

职业预备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在初中与普通高中阶段增加职业教育课程,以引导学生广泛认识科技世界和工作世界;二是职业学校教育应该从现代职业融合发展趋势和职业对人才标准不断变化实际出发,注重通用技能的培养。为了实现职业预备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中小学与职业学校在课程设置与评价方法要全面接轨。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可以引入美国的“技术准备计划”。具体做法就是在传统的中学教育课程中纳入另外一种教学方法,从而使其成为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一边进行学术知识传授,一边提供职业技能指导。

2.3教学衔接——搭建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

交流平台在教学内容上,基础教育阶段教学应注重向学生介绍有关基础教育后教育机构的相关信息,使广大师生毕业分流前对职业教育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做出较为正确的判断;而职业院校应注重对新生进行入学适应教育,包括普及性的学术性课程和心理辅导课程等,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由普通中学到职业院校的过渡。

3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效衔接保障机制

3.1出台相关的政策与法案

1996年我国颁布的《职业教育法》,但是在经过了17年后,社会和教育模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已经很难落实《职业教育法》了。无论是办学体制还是评价方法,或者教学内容等方面,这套法规都已经不能适应时代需要。我们呼吁国家尽快出台一部新的政策法规,保障职业教育健康和谐发展。

3.2实现职业教育层次的上移与下移

教育是通过传授蕴含着人类的创造的精神价值的知识和技能,使受教育者通过系统学习,获得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可以立足于社会的谋生手段。将职业教育下移,不仅有利于中小学生职业技能与意识的培养,也是教育公平的应有之义。况且,初中阶段的教育分流效应要比高中阶段的教育分流效应弱,尤其在初职地位获得过程中,初中教育分流的效应需要通过高中教育分流才能呈现出来。职业教育下移至何种层次,只能说因人而异。

3.3提供优质的职业教育服务

面对职业学校招生难,有些学校采用的方式是加大招生宣传力度。问题是,在信息传播迅捷的今天,学生不会被骗来或哄来,而是靠学校优质的教育资源把他们吸引来。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效衔接即是要求学生在职业学校留得住、学得好、用得到、走得高。办学质量、社会影响力直接影响学校的吸引力。因此,职业学校加强内涵建设,把质量效益放在第一位尤为关键。还要面向产业集群设置是否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就业后的待遇及发展前景好的专业。

篇10

2.会计职业准入制度对高职会计教育提出全新的要求

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属于会计行业严格执行的准入标准。国内统一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以及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是会计职业准入认定的先决条件。这不但是对学生会计知识能力以及接受职业教育的考核,同时也是对会计技术要求以及会计发展方向的向导;不但是认同会计人才的标准,同时也是高职会计教育的主要方向。

2.1会计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对高职会计教育的要求。

培养具备高技能以及高素质人才是当前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网络与电脑的不断普及有效的降低了会计工作的成本;企业的国际化以及经济的国际化要求会计行业必须不断提升其与国外企业处理会计工作的能力。经济形式的不断变化,各种新的经济业务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从而使得会计行业的入门条件越来越高。怎么适应会计行业的不断发展,改革高职会计教育的模式与思路,培养适应会计行业需求的综合性人才是会计职业准入制度对高职会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2.2国外教育机构的竞争对高职会计教育的冲击。

根据WTO的对等制度,各个成员国之间要互相承认学位证书或者学位,解决了国家对于教育市场的垄断统治。国内拥有非常大的会计市场,怎么在这个市场获得一定的地位,是当前会计教育工作者应当研究的重要问题。会计行业的发展途径,基本上都是取决于对会计人才的教育培养水平。高职院校作为会计人才重要的输出场所,必须要适应当前会计行业发展的趋势,在考核评价、教学改革、师资队伍、教材改革以及课程设置等各个方面都要进行对应的提升,从而让高职学生能够在毕业后快速进入会计市场,成为国家需要的会计人才。

3.适应会计行业发展的高职会计教育改革

3.1改革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高职会计教育应当着重提倡学生以认知心理来建设主义学习理论,希望在学生的脑海中建立起具备实践性与时效性的课程目标,同时与当前会计行业的需求与发展相结合,加强高职会计教学课程的实用性与针对性。

3.2专业课程体系要充分体现会计行业的综合技术。

高职院校的会计教育课程内容应当在原来的教学体系基础上,充分掌握当前会计方面的理论与知识,着重培养高职学生在会计技术层面上的综合应用水平,切实强化学生技能训练以及实践操作的教学进程,从而实现会计发展与教学理论的“双循环”教学模式,进而有效的提升高职学生在技能以及操作方面的综合能力。

3.3高职会计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体现行业的特色。

在高职会计教育的课程设计中,必须要将高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同时结合当前会计行业的发展情形作为教学情境,并且为学生提供会计行业方面的工具与资料,教师与学生之间采取互动交流的模式,让学生多去实践,从而让学生掌握会计行业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实践动手能力,进而培养一批专业素质与实践能力都较为突出的人才。

3.4加强会计教师的自身实战经验与学生的动手能力。

高职会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国内会计行业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因此在高职会计教学中,会计教师应当参与到社会中的会计岗位去实践,从而去积累丰富的会计知识,并且不断更新自己的会计经验。在讲课的进程中,应当争取“学校的教师要走出去,企业的管理者要请进来”的教学方式,让校方与会计行业相关的企业密切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以及训练的基地,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机会去动手。

篇11

一、在高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减少学生填报高考志愿时的盲目性,从而使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更科学,同时节约社会培养人才的成本

首先,大多数家长和老师都把孩子升入大学当成中小学教育的唯一目的,却不重视孩子的职业生涯规划,误把手段当成了目的。这样做的后果是,高中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很盲目,进入大学或走上工作岗位后,发现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所做的工作并不符合自己的特长和理想。有的迫于生存压力没法换工作,郁郁不得志,抱憾终生;有的因为原专业不理想,不能学以致用,只好回炉再造,重新“充电”;有的最终“改行”和“跳槽”,却要比别人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努力去做原始积累,这些都会消耗大量的个人和社会资源,造成浪费。而这种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谓俯拾皆是,令人扼腕叹息。

其次,指导学生选对文理科是根本方向。许多人找不到合适的职业发展道路,其实在高中时就已经埋下了种子。文理科分班的时候,没有选对方向,苦读了三年;报考专业时又偏离了自己的兴趣和潜力,导致在不情愿中度过了四年大学生活。上大学实质上是一项教育投资,上大学的费用对多数中国家庭而言都是一笔大数目,家长倾注了心血,自然期盼合理回报。作为“投资者”,不少学生对上大学的投入产出比表示了不满,他们认为自己投入了过多的时间与金钱――四年的学习时间与高昂的学费,可收获的却是“没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大学毕业等于失业”。在经济学里有一个名词叫“路径依赖”,意思是一件事开始之后,要想改变其发展方向需要付出巨额代价。为了不浪费资源,不付出巨额代价,我们有责任指导学生把握好文理分科的方向,帮助他们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

再次,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选自己喜欢并能获得发展的专业,可以帮助他们准确定位,获得更加持久的发展。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很多人事业上发展不顺利并不是因为能力不够,而是因为选择了并不适合自己的工作。很多人并没有认真地思考过“我是谁”“我适合做什么”,也因为不清楚自己要什么,而无法体会如愿以偿的感觉。很多人把时间用于不适合自己的工作上,但是随着竞争的加剧感觉后劲不足。上海市教委的一项调查表明,31.66%的学生在高三时就形成了职业选择想法,26.46%的学生在高二时有择业想法,在大学时代形成职业选择想法的仅排名第三,比例为19.38%。因此就业指导应在高中就开始,高中生应做好充分的职业生涯规划,以长远的发展目标为导向,确定自己未来想要从事的职业,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条件,拟定报考的大学和专业。

最后,高中阶段是一个人价值观和人生观确立的时期,可塑性非常强,同时也是学生由未成年人转变成成年人的过渡期。他们渴望体验自己人生的自和决策权,他们在职业选择上相比初中生会更成熟一些,目的性会更强一些。但他们毕竟是未成人年人,缺乏社会经验,因此需要外界的指导,需要家长、老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

二、在高中阶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磨练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抵抗挫折的心理调节能力

根据观察与调查,现在高中生普遍存在内部学习动机不足和自我管理能力差的问题。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定向和维持学习行为的心理过程,是推动人们进行学习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学习动机支配了学生的学习行为,决定了学生是否想要学习、乐意学什么、学习努力的程度。内在动机指由学习活动本身作为学习的目标而产生的学习动力,即学习活动自身成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满足,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外在动机指把学习结果或学习活动以外的因素作为学习目标而产生的学习动力。

现在的学生学习动机较强,但是其动机主要是升学和报答父母,这说明维持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是外在动机而不是内在动机,一旦高考的外在压力去除了,学生也就随之失去了学习欲望,感到茫然无措,这就是一部分在高中成绩优秀的学生到了大学之后因染上网瘾或失去自制力导致退学的原因。总之,这样的现状可以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学生的学习动机较强;忧的是,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是外在动机,激发其内在动机成了当务之急。

所以,学校应该进行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明白,读“一类”“重点”大学固然重要,选择自己感兴趣且适合的专业更重要。而最重要的是,要考虑如何通过高中和大学的学习,拓展职业发展所需的相关知识和专业技能,使自己成为一个经济独立、社会欢迎的人,而不是成为空有一身“大才”却找不到用武之地的“待业”人员。人生规划教育是理想、目标教育,也是责任感、人格和心理品质的教育。学校可以帮助学生开发个性潜能、发现自己的兴趣、了解社会的需要,从而根据兴趣逐步选定自己将来的、符合社会需要的职业,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在中学时就做好职业准备。

我们要通过职业生涯教育,培养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的责任感,让学生学会监督和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包括制定学习计划,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自觉地为了自己的前途而刻苦学习,全方位地增进自己的能力、才干,磨练自己的心理品质。

三、在高中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学生接触大学、接触社会,寻求个人发展的道路

很多学生在大学因为网瘾或其他原因辍学,是缺乏人生目标、自制力、对社会的责任感所造成的。他们在进大学之前,就像是“真空包装”的食品,与社会脱节,很少与家庭和学校以外的人接触。到了大学之后他们直接暴露在空气中,自身没有抵抗力,导致发霉腐烂。因此有必要让他们增加接触社会的机会,多打预防针。

人们常说“社会就是一所好大学”,在高中阶段,学校应该在假期设置一些社会实践环节让学生完成,让他们走出校园,勇于探索,寻求问题的答案,寻求个人发展的道路。

为了帮助学生们进一步了解自我、确立理想,我校的做法是每年寒暑假都建议同学们参观、走访心中理想的大学,调查了解这些大学的实际情况和专业设置,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开学后与大家分享。

社会实践活动要求:

1.学生们自由组成小组,也可在家人的陪同下参观、走访心中理想的大学。

2.若理想的大学不在北京,建议走访在北京的同类大学的院系,或在网上收集想要了解的大学的有关信息。

3.要了解的大学的信息包括:该大学该院系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最好在校门口或标志性建筑前留影);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和录取形式;该专业的培养方向,要求学生具备的各方面的素质和性格特点;该专业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发展走向;该专业的就业前景等。

4.若还没有确定理想的大学,也可以多了解几所大学和更多的专业,进行比较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初步确立自己理想的大学。

5.开学后写不少于1000字的调查报告,在班里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进行汇报、交流。

6.在活动全过程中,要注意安全,外出活动要告知家长。

7.填写《北航附中人生规划教育暑假社会实践活动记录》。

篇12

我国的职业教育,正和我国的经济一样,已经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走校企合作之路,实现共赢是必由之路。新时期、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如何办出特色,职业院校能否做大做强,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与企业的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校企合作办学不仅有利于解决校企之间的人才供需矛盾,准确定位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向、质量规格,而且有利于改善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有利于职业院校创出教育品牌、创出教育特色。建立校企双赢机制,是校企合作办学成功的基础。

只有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发展融为一体,构建相互依存、荣辱与共的水乳关系,才能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双方共赢、共同发展。

一、校企合作办学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抉择

1.解决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人才供需矛盾

目前的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发展很不协调,一方面企业人才严重匮乏,另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岗位,教育与经济在运行方式上存在着巨大差异。如果企业有目的、有计划地投资教育,成为发展教育的后盾,那么企业的人才需求便成为教育培养的方向,企业的技术需求便成为教育开发的内容。同时企业也可以依托职业院校来完成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并进行岗位技术培训,改善员工的素质结构。这样学习和企业之间就存在着利益的一致性,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招生层次、招生数量等方面可以为学校提供准确的信息,使企业的长远规划、远期人才需求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从而解决人才供求矛盾。

2.准确定位职业教育目标

职业教育中存在信息不畅、教学内容滞后、专业布局不合理、人才定位不准确等问题,这些与校企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和沟通有着直接关系。校企合作可以使职业教育根据企业的发展要求和岗位需要来制定培养目标,调整专业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增强办学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3.拓宽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途径

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主要是企业需求,企业是劳动力市场的主体,积极谋求与企业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把学生的学习指导与就业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对实现职业教育目标、为学生就业开辟新途径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形成职业院校办学的特色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办出自己的特色,是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的大事。实行开放式办学,走校企合作之路,积极营造企业与学校相结合的亲和力,促使学校与企业在信息、技术、设备和人才诸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合作和交流,将十分有利于形成职业学校独特的办学特色。

二、校企合作办学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本途径

1.共同开发课程

一是专业设置应体现市场观念,充分考虑市场变化,这不是教师闭门造车就能完成的,而要经过来自行业、企业中最了解市场对人才培养需求的专家的论证,因为他们在专业设置方面最有发言权。二是课程开发要从行业发展趋势和职业岗位任务分析入手,把职业要求的知识、技能、态度、素质与学生的认识、学习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组织、筛选相关教学内容。三是教学内容要反映经济现代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时代特征,使人才培养与企业的生产方式、设备条件、管理模式、技术改造相适应。

2.共同实施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基本立意在于整合校企双方的教育资源,形成双向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学校来讲,要一切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结合起来,开展多类型、多规格、多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为企业发展提供更为广泛的服务体系,从而扩大职业教育的市场与发展空间。从企业来讲,要从职业能力培养标准制定、提供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和实习基地、参与学生职业能力考核等方面给予支持。

3.共同组建教师队伍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要求教师具有“双师型”素质。要实现这一目标,校企双方合作组建专兼职师资队伍,实现知识共享和行动协同的团队工作模式,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这样不但可以促进学校与去也在各个层次上的沟通与交流,实现产学一体化,而且可以自发地调整学校教师的合理结构,从总体上降低学校教育成本。

4.共同开展科研工作

企业的发展需要科技创新来推动,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学生的创新精神等也要通过科研途径来提升。因此,校企双方应将科研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根本措施抓紧抓实。职业院校要在以教学为中心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针对企业技术改造、科技开发的实际需要,将学校智力资源与企业生产要素紧密结合起来,为企业提供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服务,提高对企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企业可以为学校的科研提供经费,或在学校投资建立企业实验中心。校企双方通过技术开发有成果转化,将产学合作提高到产学研全方位的合作层次。

三、校企合作需要建立“双赢”机制

1.更新职业教育办学理念

篇13

对于评价内容而言,老师只是注重了作业本身知识层面的问题,而忽略了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感情态度,语文的教育除了要传授基础的语文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这种评价内容无法照顾到学生的情感等一些思想范畴内的付出。评价主体上,缺少的是学生互相之间的评价。同时,教师爷很少对自己评价的方式与过程做出充分的反思。这些都不利于语文作业评价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2中学语文作业有效设计与评价的相关措施

2.1语文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原则与方法

对于作业的设计阶段,中学语文作业的设计要遵循多元化与体系化两方面的设计原则。所谓多元化,即是注重语文与其他课程甚至是社会实际的融合和关联。在语文作业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其他课程与语文课程的广泛联系,并在作业的内容里充分体现出来,对于一些主观的论述问题,要密切联系实际,不要局限于教科书的内容,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观察社会体验生活、感悟人生,这样的语文作业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语言文学的应用与创作能力。同时在作业的数量上,也要关照其他课程的作业量与学生完成的质量问题,不能一味追求题海战术。

2.2提升语文作业评价效果的措施

对于中学语文作业的评价,要充分关照到语文的主观性,要考虑到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感情与态度情况。主要遵循这样几个原则:客观公正,激励与发展。语文作业在设计时就要考虑到最后的评价阶段的操作,因此要对学生完成作业过程中的实际思考与付出的过程有所了解,在评价时要客观公正,尊重学生的思想和付出,对于作业的成绩评定,要尽量采用鼓励的评价模式,减少等级的硬性区分,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同时,对于作业的评语,要有引导性,以促进学生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在作业的评价形式上,还要鼓励学生互相之间的评价过程,让学生在评价别人的劳动成果时,能对自己的作业有所对比和反思,这样可以互相学习和进步。同时,教师对于自己的评价过程也要及时总结反思,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减少过多的自身主观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