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31:4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古风园林设计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1002303
1 引言
20世纪60年代著名园林设计师、规划师和教育家麦克哈格教授所著的《设计结合自然》一问世,就引起了公共媒体的广泛关注,它对城市规划、建筑学和景观学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探寻该巨著的思想内涵,结合我国古代风景园林建设,研究其城市景观建设方法及手段,吸收世界先进的风景园林文化思想,对传承中国传统,发展我国现代风景园林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和环境更加美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设计结合自然》的产生背景及核心思想
20世纪60年代,西方各国虽然在经济上得到了高速的发展,但随之带来的环境污染,使人们也认识到人类无限制地掠夺自然资源所带来的恶果,由此兴起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运动。麦克哈格针对城市建设对环境所带来的巨大破坏,撰写了《设计结合自然》这部理论巨著。麦克哈格运用生态学的原理来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与自然应该是相互依存的,不能以人为中心,人类应该去适应自然而不是去改造自然;同时也提出了土地利用的准则,在建设开发时要注重土地本身的科学性而不是人们的直觉判断。麦克哈格在书中将景观看做一个生态系统,通过地理学、地形学、坡度、地价、排水、居住价值、历史价值、风景价值等因素进行叠加综合考虑,这是景观之于自然、社会、经济应持有多重价值的重视态度,他所提出的这种多层叠加的“千层饼模式”的分析方法也将景观建设提高到新的高度。
3 “设计结合自然”的现实意义
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环境破坏和人地矛盾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所以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土地也就成为关注焦点。《设计结合自然》不仅让人们珍视自然、保护自然,更重要的是提出了一种在大规模建设中让环境和土地得到平衡的方法。这种方法在思想实际上与我国古代造园有异曲同工之妙。笔者以杭州西湖为例,对我国古代造园展开研究,探究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
4 我国古代山水园林杭州西湖中所体现的自然思想
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区西面,杭州城与西湖山水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使杭州具有“三面云山一面城”的独特风貌。 山、水、城的互相交融充分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也表明了我国古代无意识地将“设计结合自然”融入到建设中。
4.1 顺应自然的西湖治理方略
两千多年前,西湖还是一个海湾,由于南北两座山顺势流下的泥沙不断堆积,形成了两个沙嘴,随着时间流逝,两个沙嘴慢慢靠拢,最终将这个海湾成为一个内湖,这就是西湖。由于山上流下来的泥沙不断的流向西湖,所以从古至今,人们也没有停止对西湖的疏浚工作。隋朝开始修建南运河,将北运河相连,促进了当地的发展。唐朝李泌作为杭州刺史,采用“开阴窦”的方法将西湖的水引进城内,并且在钱塘门、涌金门一代开凿了6口井,解决了当地民众的饮水问题; 随后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在杭州担任刺史兴修水利工程,在钱塘门外的石涵桥附近扩建石涵,修建堤坝和水闸,疏浚西湖,有效地解决了周边农田的灌溉问题,后人为了纪念白居易将他修建的堤坝称为白公堤;五代十国,吴越国派兵疏浚西湖,解决了西湖再次淤积的问题,确保了西湖的完整性;宋代,葑草湮塞再次严重,苏轼上书宋哲宗,请求疏浚西湖,并动员20万名民工疏浚西湖,将淤泥和葑草堆砌成2.8 km长的苏堤,堤上建造6座石拱桥,自此西湖分为东西两个部分;元朝后期,富豪贵族占湖造田,西湖的大部分区域变成了茭田荷荡;至明代,杨孟瑛上书请求疏浚西湖,将苏堤以西一带的淤泥清理,拆毁田荡扩张水面,并将这些淤泥用以加宽苏堤,在西湖西部堆筑长堤,后人为了纪念,命名为“杨公堤”。 后来,西湖又经过了几次的疏浚,将淤泥在湖中央堆成湖心亭和小瀛洲两个岛屿;雍正年间,又对西湖进行了大规模的疏浚,李卫在茅家埠、金沙港、丁家山、赤山埠四个地方修筑了石堰,并开浚西湖湖道,用来蓄泄沙土流入西湖;到了嘉庆五年,颜检上书要求在西湖兴修水利工程,后来由阮元主持修建,将西湖挖出来的泥土堆筑成土墩,为了纪念,将其命名为“阮公墩”。
由此可知,西湖从古至今的持续发展,是一次又一次“淤积―疏浚―淤积―疏浚”的人工干预的结果,但是在历次整治过程中古代建设者们都本着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来进行风景营造的思想。这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也是麦克哈格所提倡的“适应”的原则,而非掠夺式的开发自然。
4.2 适用自然的风景营造措施
西湖就像是一件艺术品,虽由人作,宛如天开,千百年来,人们一次次对西湖进行加工,都保留了它原有的自然,不露出一点点的雕凿和斧痕,所有的构筑物与环境和谐相处。
4.2.1 就地取材地利用场地资源打造完美空间格局
在西湖的变迁与整治的过程中,古人们一次又一次地将疏浚西湖的淤泥筑成长堤、小岛,不是将废物直接运出场地,或将新的物体注入场地之中,而是将场地现有的资源进行景观营造,就地取材打造完美的空间格局。
西湖“三面云山一面城”,周边的山峦起伏,形成了天然画卷,现代的杭州一方面保护西湖西面的自然山水格局,而在城市这一面对建筑进行了严格把控,临湖的建筑高度不能超过树的高度,这样就使西湖景区开合适宜,既有实处又有虚处。也体现了保护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思想。
通过对杭州西湖自然山水格局的分析,可以看出自然山水与现代城市可以有着密切的相容性,所以不仅要注重对环境的保护,而且还要运用城市设计手段,让城市能够与自然相适应,两者能够共生。自然山水能够决定城市的地形地貌,而地形地貌又能够影响土壤、气候、动植物、水文等因素,城市与山、河、湖、植物等这些自然要素结合在一起,不仅有利于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也能让整个城市具有自己个性特色与地域文化。所以,在进行城市建设时,要遵循自然山水格局,把自然山水作槌鞘胁豢扇鄙俚囊徊糠郑让城市有它自己的风格特点。
4.2.2 因地制宜的建筑布局促使建筑c自然完美融合
西湖一些小型园林建筑如文澜阁、西泠印社等选在山林深处,既与苏堤成景,又与山体融为一体,它们遵循地势的起伏,因地制宜,到处都透露着自然的气息;“曲院风荷”中酿酒的作坊,建筑周围种满了荷花,建筑隐藏在荷塘深处,夏日清风徐来,将荷香与酒香融合在一起,沁人心田;临水的建筑如平湖秋月,其建筑能尽可能地贴近湖面,秋天平静的湖面如同一面镜子,将建筑植物倒映在水中,使建筑与水紧密的贴合在一起;所有建筑风格统一,粉墙黛瓦,淡雅、朴实。表现出朴实无华的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西湖建筑的选址以及建设,都能够体现出“因地制宜”,这也是麦克哈格所提倡的,不去将丘壑铲平,不去将谷地填埋,而是顺应自然,顺应地势来造就建筑。
4.2.3 因时造景的植物栽植造就如诗如画的环境氛围
西湖的植物栽植因时因地呈现出不同的景观特色,例如苏堤运用柳树和春季花卉,突出“苏堤春晓”的特色;“曲院风荷”以荷花为主景,打造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特色景观;“花港观鱼”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段也有不同的景色,密林地与大草坪的结合并且利用植物四季的不同季相,形成四季皆有景可赏的特色,等等。杭州西湖地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当地的植被丰富,并且合理的搭配多层次的植物,突出地方特色,发挥出了园林植物的综合功能,符合自然规律,满足生态的要求。杭州西湖的植物栽植注重意境的创造,还善于对整体与局部、近期与远期景观关系的处理。 在造景的手法上,能够合理的利用植物围合空间,林缘线和林冠线体现出一种节奏和韵律,这都要归根于植物的因山就势。杭州西湖的植物栽植尤其注重生态学原理,利用植物来改善和调节城市的环境,合理的选择植物的种类,进行精细的搭配,例如堤弯宜柳、移竹当窗、栽梅绕屋、槐荫当庭等都反映出我国古人十分注重植物的生态习性,这种注重生态学原理的做法也正是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中所提倡的。
5 讨论
无论是“设计结合自然”思想还是我国古代的风景建设,都充分体现了环境建设的生态观。现代风景园林建设如何吸取古人的智慧和运用现代的科技手段,如何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抛开纯经济和急功近利的追求,就应该向古人学习,向西方的先进思想学习,把我国风景园林建设做到“中西合璧”,从当地的自然环境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传承历史文脉,真正做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参考文献:
[1]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芮经纬,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2]王向荣,林 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陈明钊.西湖演史[J ].蓝天园林,2001.
[4]黄光宇,陈 勇.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一、前言
园林绿化工程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它在建设施工过程中可将其中不同的建设任务分散动工,经过精心合理的安排,既节约时间、还可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园林绿化工程还是一项服务民生的事业,完美精致的园林绿化景观,能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我们在对园林绿化工程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和控制的时候,应将工程质量的好坏作为评判的最重要的标准,同时将工程成本控制合理贯穿于整个建设当中。作为实施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单位,既要对社会负责,也要力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强企业各项控制,加强工程成本管理,更好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作为园林绿化工程项目主管部门,如何加强对园林绿化建设的统一指导,进一步提升园林绿化建设带来的社会效率,将成为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园林绿化工程项目风险评估与控制设计现状分析
1、园林绿化工程企业招投标还存在不规范现象
园林绿化工程不同于其他建设工程,它具有工期相对较短、资金设备投入金额较低、造价较低、投资回报速度快、利润构成丰富、工艺流程较为简单等特点,吸引了众多施工企业的参与。然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园林绿化工程招投标也存在诸多问题。首先,从整体上来看,园林绿化企业的竞争力还不强,大多数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级的阶段,由于目前各地在园林绿化招投标环节还缺乏相应的内部控制,且由于园林绿化招投标准入门槛低,企业违规成本低,导致挂靠、围标等现象屡禁不止,绿化企业在招投标环节存在主材料报价、技术指标等方面价格浮动较大、指标相似等问题。另外由于绿化苗木来源广泛,难以准确确定其真正的成本,再加上工程本身的特殊性,导致恶意窜标的现象时有发生,通过不计成活率、养护费用、运输费等方式将价格恶意压低,从而达到中标目的。
2、园林绿化工程企业会计处理和成本控制存在缺陷
从会计处理的角度来看,大部分园林绿化企业未对建设项进行规范化管理,对作为园林绿化工程主材料的绿化苗木的收发存没有制定完善的制度,一方面给虚假采购苗木带来了方便之处,给企业的经济利益带来极为负面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存在由于企业对绿化苗木的入库、使用等相关程序把控不到位,可能会产生采购苗木多、实际种植少的情况。由于以上原因,可能导致会计核算中直接导致工程成本大幅增加,甚至报表出现亏损情况,从而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隐患。从工程成本控制的角度看,目前园林绿化企业的成本控制基本还局限于企业内部,没有将供应商和客户情况同时放在成本控制中进行考量,在意识上仍然认为只有会计和工程预算人员负责成本控制。这样的成本控制工作,不仅可能导致建设成本不可控,甚至可能导致施工质量差或工期拖延。
3、园林绿化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控制现状
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只有搞好成本控制才能达到增收节支的目的。尽管目前各地对城市园林绿化的投入不断加大,但园林绿化企业也仍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能否在强大竞争环境下存活下来,依靠的是能否为招标企业提供质优、价廉、高效的服务成果。经过对目前众多企业的调查与研究,发现企业在对园林绿化工程项目进行施工的时候,均未事先制定明确详细的成本计算分析表,对承接项目支出缺乏明确概念,现场施工人员随意性较大,有时候往往先斩后奏,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导致会计人员成本核算不到位。当然,也有一些企业在施工前就已经做好了成本计算表,但往往由于具体实施中临时性事项的出现,也会打乱原设定的计划,导致做出来的成本计算表无法对成本起到控制作用,从而导致成本不可控,出现预算超支现象。此外,企业内部各项经济业务的内部牵制是否得当且能否有效实施,对绿化企业的成本管控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4、园林绿化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现状
在对园林绿化工程进行施工前,一般企业都会根据项目实际制定施工计划,以便让具体施工人员明确自己该做的事,同时对施工天数进行合理的估计,对工程进度有一个大致的评估。但是由于企业未根据工程进度表对施工人员进行有效管理,或是由于企业在招投标过程中基于恶性竞争导致施工过程中出现设计变更等事项的发生等原因,使施工进度难以保障。
5、园林绿化工程项目质量方面的现状
企业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现今绿化企业日常经济活动多,有些企业在施工中疏忽了对现场施工人员的管理,如施工人员责任意识欠佳,极易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完成质量差、技术不佳、人力物力消耗较大的情况。又因为目前各地园林绿化工程普遍采用低价中标,导致一些园林绿化施工企业在恶意低价中标后,往往在申请设计变更得不到批准后,采用以低质量的植物替换原设计植物方式进行调整。而据了解,目前各地对园林绿化工程的质量监督主要还归口在市政管理监督部门,但由于市政管理监督部门监督面广且缺乏园林绿化专业人员,可能导致对此类工程缺乏规范有效的监督。综合以上原因,由于诸多原因,目前各地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精品少、总体水平不高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完善园林绿化工程项目风险评估与控制
1、建立健全风险评估建设
园林绿化项目工程的建设是生产建设组成的部分之一,在保护城市环境、改善城市空气环境的建设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针对园林绿化项目建设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只有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才不至于遇到问题时措手不及,从而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由此看来,针对园林绿化工程项目,建立完整的风险评估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2、规范政府招投标程序、健全市场准入制度
进一步规范政府招投标手续,对报价明显低于合理价格的施工企业进行事前评估,对围标、窜标、挂靠等不规范行为进行整治;建立园林绿化工程市场准入制度,建立相应规章制度,对以前年度出现违规及承接的工程质量不合规企业,限制进入政府招投标活动,以加大各施工企业的违规成本,让各绿化企业不敢违规,以此对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的保障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3、处理好园林绿化工程企业会计处理和成本控制中的管理缺陷
园林绿化企业施工部门和会计核算部门应当加强沟通协调,针对具体工程项目制定完善的绿化苗木管理制度,根据实际施工进度情况切实做好苗木采购以及签收登记,登记资料应与工程施工进度同步,并上报企业备案。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企业应定期将备案的登记资料与施工合同及设计图纸进行比对,找出差异,分析原因,为后续的施工阶段提供确实可行的方案与措施,确保工程成本的有效的控制。同时加强全员参与的成本控制理念,各方都要积极参与建设任务,协同制定成本管理责任,建立健全的成本管理奖惩制度,从而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根除在意识上仍然认为只有会计和工程预算人员负责成本控制的观念。
4、完善成本管理
各园林绿化企业应在工程动工前,重视工程质量成本核算与分析,把握质量控制的源头和关键,切实实施好事前、事中、事后控制。首先要制定工程质量成本核算分析表,明确工程进度,将思想统一灌输给全体员工;工程实施过程中时刻关注实施动向,尽最大可能做好成本控制,降低采购成本、以绩效奖惩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会计核算人员随时跟进施工进程,将核算数据及时上报相关负责人,及时对偏差进行纠正;对有回收利用价值的原材料尽可能回收利用,进一步降低工程成本;加强对员工业务及职业道德培训,提高员工内部控制意识;加强企业本身相关制度建设。
5、提高园林绿化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的管理水平
绿化工程实施受到各方影响因素很多,设计方案有所调整在所难免,因此园林绿化施工企业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落实好施工进度管理工作,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积极与各方进行沟通协调,掌握工程实际施工进度情况,并根据实际进度情况调整施工进度计划,优化施工组织方案,加强组织落实,细化实施方案,按周对已完成工程情况和计划作比较,保证工程按计划如期进行。避免由于施工进度滞后而产生的人工、机械窝工现象,造成工程成本的不必要开支。
6、提高园林绿化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管理水平
工程材料的质量和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园林绿化工程的质量,因此在绿化工程项目的实施阶段,一方面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企业要严把材料的质量关。施工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工程的特殊性制定相应的材料检验制度,确实落实好各个环节的材料进场签认手续,使用的工程材料必须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并有相关检验检测等证明材料,且进场时应由工程质量监督员进行抽样检验,保证材料质量达标;另一方面施工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施工技术落实好施工质量管理关,应对每一道工序都严格把关,对施工重点工序以及隐蔽工程进行重点质量控制。每一道工序检查合格后方能进入下一道工序,保证各环节质量达到设计的要求。只有保证工程材料质量和施工质量达标,才能确保整个工程的质量达标,避免质量事故的发生,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返工费用,增加企业的成本水平。
四、总结
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确是一个造福城市的好工程,政府应当尽可能做好相关政策规范方面的指导,施工单位应尽可能在工程质量及保证工程进度上下功夫,作为会计人员也要与施工部门加强协调,在做好财务核算的基础上,对园林绿化工程整体框架有一个整体了解,把工程的风险评估与成本控制放在第一位,结合资金收付程序提出规范化建议,尽可能降低工程总造价,做到资金高效规范使用。只有各方都尽职尽责,合力保证园林绿化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延长园林绿化景观的存在寿命,才能达到造福人民、达到园林绿化项目建设的初衷,否则一切都只是浪费资源和资金的行为。
【参考文献】
二、植物色彩选择的原则
目前在园林设计领域较为常用的设计手法大多是通过总结前人的经验及见解所得出的,将这些优秀的经验总结引用到现在的园林建设当中,虽然必定会使景象更加完美,但是却并不符合现今的实际环境,除去常绿的、具备御寒能力的木本植物之外,其他的植物都会随着季节或光照的转变而改变自身的色彩。
(一)统一性的原则
在对园林景观进行设计的时候,设计者需要了解到,植物必定与会与其他的景观元素处于共存的状态,例如周遭的建筑、设施、公共物件等具有公共性质的,无法转变的固定景观元素,与这些元素处于共存状态时候,无论园林是处于主置或是辅助位置,不可变更的一个原则就是与周遭环境融为一体的统一性原则。所以在对植物的色彩进行选择与布局的时候,设计者需要先了解周遭的情况,再考虑详细的设计方案。就如同性格上的搭配一样,周遭环境有着自身显现出的氛围,而园林景象的色彩设计与周遭的氛围应当是相符的。对于园林景观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其园林景色的统一性。例如,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之前,设计师要真正的到园林的实地进行考察分析,对于园林的主色调拿捏恰当,就此进行合理的设计。对于偏于冷色调的园林,设计师可以在园林的一个区域种植蓝色妖姬这种高贵妖艳的花,对于偏于暖色调的园林,设计师可以在园林的一个区域种植红色玫瑰等鲜花,其在保证园林色调统一性的同时,增加了园林景色的美感。总体来说,在对色彩方案进行设计时,要确保植物的色彩设计不能脱离周遭环境单独考虑,要从整体的景观效果入手[2]。
(二)和谐性的原则
其一,在对植物进行色彩搭配设计的时候,设计人员要注重各类植物颜色的深浅搭配,要分清主色与配色。让各类植物的色彩呈现出更加明确的主次关系,使得园林景观整体色彩摆脱过于单调或过于凌乱的局面。此外,在设计的过程当中还要注意,景观的主色调起到整体支配的作用,所以在选择主色时必须遵守上述的统一性原则,保持与周遭环境与建筑的一致性[3]。其二,每种植物有着自身的生命曲线,除去常绿植物之外,其他植物在花朵颜色变化、叶片颜色变化、生长周期等方面都有着自身的特点,所以,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还要对植物本身的色彩变化进行深入了解。比如,部分植物在秋天时叶子会呈现黄色,如常绿乔木,而也有在秋天叶片会呈现出红色的植物,如枫树,将这两种植物以相邻或阶梯的形式进行种植,那么在秋天时黄叶植物与红叶植物的色彩渐变就会使园林整体呈现出非常有层次的美丽景象。
(三)配色设计中绿色基调的应用
无论是在任何季节,如果要建设园林,在选择植物的时候都必然不能够缺少绿色植物,可以说绿色在植物色彩设计环节当中绝对是无法替代的主角。其颜色由于植物品种的不同以及季节与光线的变化会呈现出不同的深浅及明暗效果,虽然这些差异也只是在明度及色相上所产生的非常微小的差异,但是在进行色彩搭配与设计时,如果能够巧妙利用这些绿色植物颜色上的微妙差异,完全能够打造出不次于多色搭配的色彩层次感。因此,在对植物进行排布,特别是大面积的排布时,应当要以带有层次的绿色作为主要基调。例如在设计园林景观当中的花坛时,要求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考虑整个花坛的主色基调,确保其和谐性。可以在花坛中种植月季和芍药等颜色鲜艳的花,其花色与花坛其他植物的绿色形成明显的对比,以此起到相应的映衬作用。
(四)整体景观效果
每类植物所营造出的景观都不是与周遭环境相离的,整体来说,其应当是与相邻的植物以及周遭的环境相融的,所以在考虑植物与环境应当怎样融合的时候,我们应当针对周遭环境性质更加细致的去进行分析,应当依据其相邻建筑的性质、装修风格和色彩风格来考虑,有选择的进行设计与布局,才能达到相互衬托的效果。例如在整体风格偏古风的建筑周围,可以设置松柏、牡丹等具有古风特色的植物,在欧美风格的建筑周围,则可以选择山毛榉、薰衣草以及栎树等体现异域美感的植物,做到色彩与文化内涵上的双向协调,创造出更加和谐的园林景象。
1风水概述
风水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风水的重要思想是强调“天人合一”,强调“天”与“人”的有机统一,其中包含很多内容。风水学是多门学科的结合体,因此无法用只语片言对风水下定义。但从现代的角度来看,风水学中强调的“天人合一”中,“天”指的是自然生态环境,“人”指的是社会中的个体,其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和谐共处[1]。从总体上看,风水主要指的是建筑中的文化,是有关建筑选址及布局的学问,具体分为2个派系,即形势派和理气派。形势派重视建筑的具体选址对建筑的总体规划有一定影响;理气派把阴阳八卦等理念作为基础,采用“天人合一”的方式对建筑的方位及人居住的关系进行分析。
2风水对我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2.1风水对建筑选址的影响
风水与我国古代的建筑选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是风水对古代建筑选址的影响,二是风水对古代建筑规划与布局的影响。在对建筑选址时,古风水学家会择一处拥有山水怀抱的“风水宝地”作为建筑地基,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与发展,这种选址模式成为我国古代选址的基本准则。
2.2风水对建筑规划与布局的影响
对称轴是风水中的重要准则,对称轴指的是把阴阳论融入风水学中,并将阴阳调和到最佳状态,而这条阴阳的分界线就是风水中的对称轴。在建筑的规划与布局中,通常会采用对称轴的形式,呈现出方直、中轴对称的特征。
3风水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3.1风水与现代园林
风水中常说的“风水宝地”,从现代的角度解释就是“山环水抱”的自然环境,通俗来看就是“藏风揽气”。园林背后有山环抱,可以阻挡北方寒冷空气的入侵,山中树木可达到藏风的效果。园林面水可以享受南方吹来的暖流,也可以满足各种用水方面的需求,植物也因充足的水源而长得茂盛,并能调节局部气候,形成一个生态平衡的园林环境。因此,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园林建设应选择在树木环抱和临近水面的位置,如果缺乏树木,设计者应建设一个绿地系统来形成一个良好的风水环境。
3.2风水与园林规划
虽然风水对园林规划布局有一定的指导性作用,但在园林规划与布局时,不能将风水理论直接引入园林规划中,要摒弃风水中某些不适的理论,取其精华部分,从现代化角度将风水合理应用到园林规划中。园林规划设计要体现“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有机统一。在园林设计中,要将园林设计融入到人、自然、社会中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其次,要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不能因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态效益,生态效益应摆在园林设计的首要位置。此外,要重视文化功效,在实现自然和社会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同时,还要充分展现当地的人文景观特色[2]。园林规划时要重视“吉祥文化”。风水学文化的本质就是人们为了追求美好生活而演变来的一种文化。风水学者认为竹、橘树、桂花、梅、石榴和葡萄等植物为带来吉祥的植物。人们为了讨个彩头,或者希望逢凶化吉,一般会在入口处种植具有“吉祥寓意”的植物,如门前种植桂花意为“门庭当贵”,种植紫藤寓意“青云直上,紫气东来”等。
参考文献
1 符号学原理的基本内容
符号学是一项专门研究符号的结构特征与生命特性的学科,它是现代结构主义理论的重要工具,其在生活中的运用十分广泛,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有体现,通过研究符号学内部的各种构成关系,能够成功地发掘出隐藏的价值。许多敏锐的设计师都是通过符号学来发现文化的差异,然后灵活的将这种分析方法运用到建筑设计的各个方面中来,通过对园林设计中不同领域所涉及的符号学进行研究,来掌握园林设计中所蕴含的深层涵义。
2 符号学的基本分类与具体运用
符号学作为一实用性的学科,主要可以分为图像符号、指示符号、象征符号这3大类。其中图像符号有明确的目的性,通常是以较为复杂的相近来引出目标,它通常呈现出标志形态和本体形态2种方式。其中涉及到地域性和和历史性这2方面时,图像符号的运用犹为突出。因地制宜是图像符号在地域性研究中最大的特点,根据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呈现不同的形态,例如,“瓶”谐音“平”寓意平安,吉祥之意,而园林中的“瓶门”做成花瓶的形态,泛指物就是客体的花瓶。历史性图像符号是为了还原某些历史场景,表达对历史人物的怀恋与追思,例如,在许多少数名族都会将从祖辈传下的图腾用于其日常居住的建筑物上,以表达对先人的追思,对名族文化的继承。
指示符号的相对于图像符号其对象总是比较确定的,而对象之间总是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指示符号最为重要的特征在于能与所指物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园林设计中的框景就是指示符号的典型代表,园林景观中框的设置是为了更好的观景,而框的形态增添观景的乐趣,使观景的过程更加妙趣横生。
象征性符号是以社会约定为基础,其符号形体与对象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它通过自身的约定关系给特定文化赋予了新的内涵。惯用象征符号是象征符号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来源于历史发展所形成的社会认同。古往今来,园林设计中总是少不了梅、竹、兰、松的影子,那是因为这几种植物有极其深刻的内涵,它们有的代表不畏严寒,有的代表不屈不饶,有的代表繁荣昌盛,就是因为这些不凡的象征意义,它们总是被园林设计所青睐。典故象征符号作为象征符号的另一方面通常是以一定的历史典故为依据,在园林的设计中充分运用特定的历史元素,以使受众者在接受到符号信息时,能理解所表达的意图,联想到相应的历史文化典故,并能够身临其境领会其中的深切意境,在许多的赏亭中,我们总会看到一些曲形水槽的影子,由此,我们不难联想到书法大家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最为有名的典故“流觞曲水”,从而来体现出那个时代读书人所提倡的俊逸清高的志向。色彩象征符号相对于前2种符号又有所不同,其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能够有效地表达出地域情感,这种色彩符号所体现的地域差异主要表现在南北园林对于色彩的运用上。北方的皇家园林通常会以黄色和红色为主色,并配以精雕细琢的装饰来体现皇家的张扬大气的风格,而江南的的私家园林却以黑白为主色调,用青瓦白墙来显示出其水墨山水画般的恬淡风情,将园林主人淡泊名利的清逸之情隐藏其中。
3 如何巧妙地在园林设计中引用符号学元素
园林景观是为了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在空间和时间上将主体与客体相分离,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分析人对于自然元素和人文元素的态度,并将这种态度用具体的景观表现出来,以反映人类美好的理想和愿望。现代中国各大城市对于绿色生态环保的美化运动趋之若鹜,这反映了在这个特定阶段人们对自身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在不同的地域,人们对于各种景区环境的要求却各不相同,这种差异并不是单纯依靠自然科学的分析方法就能得出的,它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人的内在生活体验所形成的社会认同,园林景观是一种时代的符号,它不单纯就是公园里的一个亭子,假山上的一棵树,它是人类在对自然进行改造中所打下的烙印。而园林景观是对历史的追忆,是对未来憧憬,它蕴含着人类的美好愿望。
在现代园林中运用符号学原理的情况并不少见,但是随着复古风的盛行一些,一些园林景观只是对复古建筑和传统元素生搬硬套,反而弄巧成拙,毫无美感可言。符号的简单套用只是从表象上的简单模仿,没有联系景观所处的整体环境,成为城市园林景观的败笔。在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只有通过实地的考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联想与推理,并对于接受者的需求进行研究,对各方面的因素进行考虑,进而将符号学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完美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