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道德教育的原则

道德教育的原则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3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道德教育的原则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道德教育的原则

篇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6-0212-01

一、开放融入性原则

网络行为主体间的行为方式应统一符合某种一致的、相互认同的规范和准则。个人的网络行为应该能够被其他网络社会行为人及整个网络社会道德规范、法律法规所接受,最终实现个人网络交往行为的规范化、网络语言的责任化和信息交流的有序化。

首先,注重把价值观念的教育开放性地融入在知识性教育之中。网络道德教育最为重要的工作,就是使得受教育主体能够在良莠混杂的网络信息世界中明辨是非,正确、理性选择自己的道德立场并形成责任意识,从而引导和帮助高校学生建立健全起自身的道德责任体系。

其次,注重把网络道德责任教育理念和责任观念开放融入在校园网络体系的建设之中。青年高校学生群体是一个心理同质性很强的受教育群体,他们在心理特点、生理特点、道德追求、行为方式、责任意识等方面都比较接近,有着较为一致的道德责任认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动参与和积极参与引导,校园网络道德的各个领域建设。把高校道德责任教育开放性的地融入在这块承载着高校学生的归属感和自我教育意识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中。

二、自由自主原则

黑格尔曾经说过:“人的决心是他自己的活动,是本于他的自由做出的,并且是他的责任”。[1]正如夏伟东所言:“道德与主体的关系已经紧密到了这样的程度,即没有主体,便没有道德,而且即便有了主体,但如果主体并不敬仰和服膺道德,也同样没有道德。”[2]自由自主原则之所以是网络道德责任教育的基础,还表现在自由自主原则的确立,还体现在了高校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目的上,它的最终目的是教育高校学生网络行为选择应具有自主选择性、自觉性、自控性的自由自觉的道德责任感。

高校网络道德责任教育应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选择的主体性,而不是外在约束强加的、被迫的道德责任行为活动。这种道德责任自主性活动教育包含三层含义:

首先,教育学生选择的前提明确性,这个前提就是以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社会主体道德标准为前提。

其次,教育学生选择的方向性,这个方向就是以符合青少年自身发展需要,与社会主流政治方向,价值取向相顺应的思想指引为方向。

最后,教育学生选择的适度性,这个适度就是以符合青少年身心健康,符合高校学生文化层次、道德水平为适合的适度性。通过目标明确、方向准确、适度合理,真正教育学生在网络社会自主选择接受符合自身特征需要的网络道德责任观念。

诚如杜威所言:“在这种由强迫造成的一致性的背后,一些个人的倾向就在不正常的和或多或少是在被禁止的方式下作出一些活动” 。[3]

三、互利互惠原则

网络信息资源有相当大的部分是网民自发无偿提供的,任何方面的问题在网络交往中都能得到广大热心网民的积极回应,网络社会中的协作互助、互惠互利性体现了网络社会共享、合作、互惠、平等的民主精神。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资源的受益者,在无偿享受网络信息资源带来的信息满足和情感愉悦的同时,应学会将这种互惠互利的共享合作精神融会贯通、发扬光大,在网络道德生活中也应该遵守互惠互利原则,实现网络道德对传统道德体系的发展和补充。约翰.杜威曾经说过:“人类本质里最深远的驱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人类本质里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4]

实现人与人的相互尊重是实现社会高度文明的重要标志。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中教会学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尊重他人的名誉权利等。网络道德教育就是教会大学生正确处理网络人际关系,培养大学生良好社会技能的发展。高校网络道德培养的目的,即让高校学生在未来参与网络生活、学习、交往过程中,能以优秀的品格,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责任观念融入社会生活,并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价值,以网络道德教育带动高校学生的行为、价值取向、人格发展。由于青年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容和水平处于接近成熟的成型阶段,高校学生对道德所形成的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变化之中,而且它必将随着高校学生对现实社会的实践认知的增长而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夏伟东.道德本质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1.

篇2

道德的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着的道德的本质性特征,同样,道德教育中的主体性原则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必然前提性原则之一。然而,现实中的学校道德教育中的主体性原则的状况却是不容乐观,对主体性原则的漠视和误读依然是当前学校道德教育中不可回避的部分。

一、当前对学校道德教育主体性原则的误读

近年来,学校道德教育中的主体性原则一直是道德教育理论界研究的热点,有不少学者对于主体性原则的认识和在学校道德教育中的应用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然而,这其中也有不少是对学校道德教育中主体性原则的误读。总结起来,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其一是不少学者和学校道德教育实践者只是将主体性原则当作学校道德教育的一种手段,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目的。主体性原则成为学校道德教育中的一个可有可无的摆设,甚至变成了一种噱头。然而,学校道德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在实际生活和道德实践中能动地、自主地进行道德判断和选择,而不是成为道德灌输的被动接受者。这就注定了主体性必然是学生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之一,主体性原则必然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本身,而不是其他。

其二是有学者对道德教育中的主体性原则的存在合理性的误解,比如蓝江就认为:“这种理论在德育体系中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单独列出,结果是只见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树木、不见德育的森林。这种一叶障目的主体性势必会导致目光短浅、仅仅盯在受教育者主体之上,而不顾及德育的整体和全局。”其实这种顾虑是无需担忧的,当代道德教育中的主体性原则强调站在受教育者的角度进行道德教育实践反思,只是因为过去对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忽视,与道德教育的整体和全局规划并不矛盾。道德教育不可能绕开道德教育主体及其活动而存在,其目标就是为了达到道德教育对象的主体性的外化和道德行为方式的内化,主体的活动与实践是道德教育研究现实存在和发展的唯一可能方式。

要改变对学校道德教育主体性原则的误读,首要做的就是对主体性原则在学校道德教育中的具体意义的确定和厘清。

二、人性本善:道德教育主体性原则的人性基础

道德教育中的主体性原则包含有多方面的意义。首先,人是道德的主体,作为学校道德教育中的受教育者,学生成为道德教育中的主体。道德因人而存在,学生在道德生活和道德教育中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性,即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相对而言,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传统道德教育中并未受到相应的重视,传统的道德教育将教育对象看作道德灌输的“美德袋”,较忽视人在思想层面上的主体性,特别是在道德实践中的主动性和对道德知识的创造性理解。而这正是当代道德教育中主体性原则的切入点。其次,道德教育需要主体的积极参与。道德是人的生活方式,和人的生活是同一的。道德教育必须回归生活,以关注指导和引导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为目的。

道德首先是“为人的”,是人类完善自身本性、实现其自身价值的内在方面。同时,道德又是“人为的”,它必须以人的充分主体自觉和价值选择为前提。在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道德实践行为,没有强制,也没有外在约束,唯有行为者内在良心或道德能动意识的作用,这是人类道德行为区别于其他行为的根本标志。然而,要实现道德对人类自身本性的完善目的,首要的就是正本清源,澄清人类的本性到底是什么?对人性善恶的判定,决定了道德教育的目的、内容、方式和方法。

“人性本善”具有两层含义:人性中具有先天的“向善性”或“善端”;同时这种“善端”使在道德教育中确立主体性原则具有合理的基础和可能性。把“人性本善”作为道德教育中的价值预设,是道德教育主体性原则的内在特征和要求,也是进行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必要条件。苏格拉底就认为德行是人之为人的本性,由神平均分配给了每一个人,因而人人都具有德行。所以道德教育不能是灌输,而是在外界的引导下,通过儿童自身的主体认识和提升来进行。孟子也认为,人的内心都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善端,都存有仁、义、礼、智四德。这四种善端、善德都先天地存在于人的内心,而不由外力灌输而来。关于如何将四种善端发展成善德,孟子同样是强调人的主体性,强调人的道德自律和道德自觉,他认为善端只是人拥有善德的前提条件,拥有善德的关键在于人能不能保存善端并将其发扬开来。孟子由此提出“存心”、“养性”、“反求诸己”等自我修养方法,通过后天的努力,不断反省自身,使自己的道德和人性不断提高,并最终达到“涂之人可以为禹”的境界。而孔子同样有“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的论述。所以,充分发扬人的主体性、重视人的道德自省,一直是中外古代道德教育的重要原则。

所以,只有进行“人性本善”的价值预判,确定人具有向善性和善端,才有可能在道德教育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道德教育主体性原则中的“人性本善”的价值预设就是认定在人性中先验存在各种道德的萌芽(善端),塑造有道德的个体就是培育人内在的道德可能性。

以纪律为名压制儿童的天性,反映出的是教育上人道思想的缺失,它所产生的后果不会在短时内表现出来。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认为学校凭借恐吓、压力和权威来管理学生是一件最坏的事,它破坏了学生深挚的感情和真诚、自信,它养成学生驯服的性格。”这正好反映了学校道德教育中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缺乏人文关怀,不能让儿童的道德生命自由生长,漠视了每一个人身上存在着的宝贵的“善端”,如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是非之心等,道德教育不可能有切实的成效。如果教育者认为人的内心深处基本上天生是恶的,那么现实教育中就必然会出现过多的不信任、控制和警戒行为。

“人性本善”使教育者肯定受教育者具有道德认知和实践能力不断发展的可能性,使教育者始终对受教育者的道德水平的提高充满信心,是教育者在道德教育中坚持主体性原则的理论基础和依据。通过启发和唤醒学生的道德自觉和道德良心,使学生埘立道德理想,领悟人生真义,建构属于自己的价值观;而不是把社会现存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强行灌输给学生,使学生成为一个个具有“道德相关知识”的“美德的集合体”。

三、生活世界:道德教育主体性原则的实践基础

“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体、整个生活之中,不会有税离生活的道德。品德的培养应当遵循一种生活的逻辑,而不是一种纯学科的逻辑”。道德教育只有根植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才具有深厚的生命力。道德作为调节改善人们之间关系的准则和提升生命质量的重要手段,广泛存在于生活中。缺乏道德的生活是不协调的、混乱不堪的生活。

针对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科学的狂热迷信与追求,20世纪初的德国哲学家胡塞尔率先提出“生活世界”这一概念,以同“科学世界”相区分,并提醒人们不可忘却现实中实实在在的人们自身的生活。“生活世界”被界定为由与个人实际生活发生真实“牵涉”的世界的总和所构成,正如胡塞尔所言:“现实生活世界的存有意义是主体的构造,是经验的,前科学的生活的成果。世界的意义和世界存有的认定是在这种生活中自我形成的。”由此可知,生活世界与主体性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生活世界是学校道德教育主体性原则的实践基础,而个体道德观念的形成同样离不开生活世界的作用。道德教育就是在人的生活世界中进行,生活世界构成道德教育的根基。然而道德教育中的“生活世界”和胡塞尔、海德格尔等所主张的生活世界并不完全相同。胡塞尔在构筑其“生活世界”时,其目标在于重塑理性,而海德格尔则从胡塞尔的现象学出发,关注于人的存在,以及在“日常共在世界”中,“人是什么?”以及“人怎么活着?”。道德教育视界中的“生活世界”的提出从一开始就是以现实中的生活和活动为根本特征,注重的是人的活动的现实性。但“生活世界”同“现实生活”既有联系,又不完全相同。“生活世界”倾向于人生活于其中,更注重人的主体性;而“现实生活”则将人与所身处的现实情境割裂、对立起来,更注重生活的客观性。

在现今的学校道德教育中,教育内容政治化、教育方式的简单化、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偏低等道德教育困境争与学校道德教育和生活世界的疏离有必然的联系。生活世界作为对道德绝对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的批判,以一种尊重人的主体性、重现道德的现实本质的姿态指导学校道德教育,成为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原则的现实落脚点和实践基础。

“生活世界”是一个动态的、活生生的人文世界,是属于人的、极具感性色彩的人的现实生活场景,而不是抽象的、以僵死凝固的知性逻辑为基础的、僵化的、纯粹科学的客观世界。在西方世界中,也包括在我国,受技术主义和惟科学主义的影响,导致教育过程中对人的“物化”以及对个体生命存在意义的忽略,其直接后果便是在道德教育中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因素,在有限的学校道德教育中进行道德知识的直接灌输,造成道德教育方式的教条化和过程的简单化。在道德教育实践中,无论是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还是片面强调道德行为的训练,都存在严重的局限性:一是没有将个人主体的道德观念的确立和道德水准的提高作为道德教育的目标,而是将人仅仅当作教育的手段和工具;二是没有充分重视道德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超越性受到抑制。

以生活世界作为道德教育的基础,重视学生所处的生活世界,意味着在学校德育中应该充分利用生活世界中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价值冲突和道德困惑,发扬学生的主体意识,以一种积极探讨式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正如前苏联教育家列·符·赞科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说的那样“……但是,假定以善良和同情为题进行谈话,然后布置相应的作业,指望用这种方法培养出善良和有同情心的人,那是不可能的。用这样的方法最容易培养伪君子和伪善的人”。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这种机械、简单的教育方式造成的。学校道德教育脱离学生的生活世界,道德教育只能停留在简单的“知识传授”的低层面,造成学校德育实效性偏低,学生在校内校外两个样,甚至出现“5+2=0”的窘况。学生的生活世界之所以在道德教育中显得特别重要,就是因为只有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在学生的现实遭遇中,在学生内心世界的价值冲突中,才是道德教育能真正产生实效的场所。

篇3

班主任从事的管理、教育工作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会影响一所学校的命运与前途,更是“百年树人”的根基。在现实中,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绩效意义重大。

一、中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绩效的认定和评价标准

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指出:“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领路人,班主任要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

(一)班主任德育工作绩效的认定

笔者认为,工作绩效就是从事某一项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功效。近年来,国务院决定对社会一些行业实行绩效工资,工作绩效成为一个很“热”的词语,尤其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实行绩效工资,更是引来很多的波澜。在不少地方,很多学校关于绩效的认定是模糊不清的,与此而来的绩效工资也在不少地方成为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

所以,对班主任德育工作绩效的认定和评价也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笔者想就此提出一些拙见。

1. 班主任工作复杂、烦琐,在目前教育形势下,也是难做的。

现在,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来自家人特别是家里老年人的溺爱,养成他们不好的性格、脾气;一些家长价值观念存在问题,例如重智育轻德育,功利心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受快节奏的社会影响以及铺天盖地的影视作品、音像、各种“流派”书籍的影响而产生的多重性格情绪等等,班主任相当于保姆、父母、家长、心理辅导师,教书也还是分内事。这就要求我们能够认识班主任工作的辛苦。

2.班主任德育的工作绩效认定。

班主任德育工作绩效高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定:

学生的精神面貌。在一个班级中,学生每天都能保持高昂的精神,面带笑容,在学习方面,课间操方面,课外活动方面,显示活泼、轻松、自信。显然,这个班级是一个优秀的班级。

学生的品德素质。在一个班级中,打架少,没有“小偷小摸”现象,拾金不昧、拾物不昧人多,尊敬老师,学生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多数人能自觉遵守班纪校规,没有较大违纪行为。这样的班级应是优秀的。

学生的自主管理和活动能力。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但是没有学生的参加,一切的管理都是徒劳的。管理能达到学生自主管理自己,学生参加一些集体活动能主动、大方、好学、自如。这样的班级就是优秀的班级。

达到以上三方面,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绩效可以说是高效优质的。

(二)班主任德育工作绩效评价标准制定原则

由班主任工作的特点以及衡量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因素可以得出,各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班主任德育绩效衡量标准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易粗不易细。对工作上具有指导性,有利于教师放开手脚,创造性从事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立足长远和实效,不要用一些僵化条条框框束缚教师的手脚,也不要奢望立竿见影;(2)全面和动态评价。坚持全面评价,把单一的文化考试成绩为标准转变为精神面貌、思想品德、活动能力、文化知识等综合评价,并有持续性;(3)多重评价。对班主任德育工作绩效评价,要多渠道进行,学生、学生家长的评价应加大权重,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人、主体,他们有深深的体会和感受,学生家长对孩子的变化是最关切,也是最敏感的,来自于家长的评价也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二、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一)从事班主任工作的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班主任思想道德工作的实效性

1.加强师德建设,提高班主任个人德育素养。

师德是教师个体道德和职业道德的有机统一体,是教师人格魅力的核心内容。从事教师这个工作,就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事业心,热爱教书育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班主任的工作,要靠他人格上的感召力。都需要班主任老师加强内在修炼。

2.勇于创新,改进教育方法。

(1)遵循科学管理原则,改进班级管理方法。班级管理要讲究科学,要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要坚持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要综合、灵活地运用多种管理方式,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2)提高教育管理艺术。班主任改进管理方法,提高管理艺术尤为重要。一是要注重情感投资,要充分了解、主动关心。二是要实施弹性管理,正确处理好“严”与“爱”的关系,以规范的言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要完善各项考评激励机制,推动班主任工作特别是德育工作上新台阶

引进激励机制有助于激发班主任的内在动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全方位地做好班级工作。对那些全身心扑在班主任德育工作上并取得显著成绩的班主任教师要充分予以表扬,不断激励。一是目标激励。二是情感精神激励。三是物质激励。四是切实提高班主任工作待遇。

总之,中学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事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学校的社会责任能否实现,关系到为祖国培养怎样的下一代,重视提高其绩效重要性无论怎么说都不过分。

【参考文献】

篇4

21世纪是一个国际化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我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不断深入,社会对人才的英语口语水平要求越来越高。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在第一、第二学年开设了英语口语课,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了便于学生更深切地感受英语,几乎所有学校都安排了外教授课。但由于语言文化不同,外教授课不可避免地会在师生间产生表达与理解的障碍,所以部分学校在部分学期也安排了中教授课。本文旨在就英语口语中教授课做一番探讨。英语口语课堂涉及两个语用主体----教师和学生。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言语交际的过程。语用学对于言语交际的管制,只须两个原则便可以实现。一是目的-意图原则,另一个是相关原则(钱冠连:P151)。以这两个原则为指导,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能管辖口语教学交际不失败,并使口语教学交际更有效地接近目的。

口语教学总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具体可以由《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分别对入学、二级、四级、六级、以及八级的要求体现出来。具体概括起来就是:语音、语调自然;无重大语法错误;正确连贯表达思想;语言基本得体;与外宾流利交流(大纲:P8)。口语教学的总的目的,也就是口语课堂言语交际的总的目的。有了交际的总的目的,就会在说话中将目的分解成一个个的意图贯彻到话语中去,交际就能顺利进行下去。这便是目的-意图原则(钱冠连:P152)。语言是音、词、句、段的构建。口语教学也应遵循这个由基础到复杂的规律。将目的-意图原则应用于口语教学,就是通过分别、逐步实现学生对音、词、句、段的正确表达这四个意图来实现全面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这个总的目的。

首先在音这个层面,纠音正音是一个基础但重要的环节,在此基础上,口语教学最终要实现的是与外国人的交流,众所周知,外国人在交流中,语速快,这源于他们大量地使用连读、弱读、缩读等技巧,因此,口语教学中,讲解、练习发音技巧,已显必须,知道了外国人怎么说,自己才能听懂,进而交际才能得以维系,经过练习,最终实现自己流利的表达。比如:辅音与元音连读(afraid of、turned out),英语中,辅音与元音连读是使用最多并且是最基本的连读方法。除此之外,还有元音与元音的连读,比如,元音与元音连读时中间添加/w/音,元音与元音连读时中间添加/j/音。辅音与辅音的连读,比如:爆破音失去爆破连读法;相同辅音的连读法;/t/或/d/与/?/的连读,省略辅音/t/音;省略辅音/h/音;/t/与/j/合成/t?/。英语中也存在着缩读技巧来加快语速,比如,语法缩读(am

’m, have

’ve),又如:口语缩读(want to wanna, let me

lemme)。另外,在口语中,部分连词、介词、代词、助动词以及不定冠词在弱读时其元音通常弱化成/?/,从而增强说话的节奏感,比如:from /fr?m/, that /??t/(卜元:P465-P468)。

实现纠音正音、练习发音技巧意图的同时,口语课也要兼顾实现词汇的习得和表达意图。通常情况下,一次口语课是围绕一主题展开的。比如:在旅行这一主题的口语课中,介绍、练习一些与旅行相关的词汇或短语,能够帮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departure (lounge) 候机(室)、arrival (hall)入境(处)、destination目的地、bus (terminal)公共汽车(总站)、visa签证、one-way单程、round-trip往返、land着陆、customs海关、duty-free免税、transfer中转、to purchase a ticket买票、to pack a suitcase收拾箱子、take off起飞、to go on a vacation去度假、to check your passport检查护照、to get on/off the bus上/下公共汽车、lay over临时滞留,中途下车、to drop someone off把某人放下、to pick someone up接某人、business trip出差(Griffiths & Rueckert:P115)。

在表达观点时,通常不是使用单个的词或短语,而是通过句来传达。连词成句,因此,口语课上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句的表达。为实现句的习得与表达这一教学意图,可采取介绍、练习功能句型的方式。比如:仍然以旅行这一主题为例。表达建议的功能句型: Were you thinking of…?、Might I make a suggestion?;表达乐意的功能句型: I’ be happy to…、Certainly, as long as…;就乘公共汽车的功能句型: 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ere I should get off?、How many stops are there on the way to…? (李华东、栾述文、袁洪婵:P72

P73)。此外,在各个文化中,都有一些约定俗成、耳熟能详的表达,比如:谚语、习语、名言警句等。英语也不例外。因此,口语课上适当介绍一些这类的句子,能帮助学生凝练地表达思想。比如: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 (及时处理、事半功倍)、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 (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Necessity never makes a good bargain. (急需难买便宜货)―Franklin (1706

1760) US statesman, scientist and writer(Ibid.:P224)。

日常的交流,主要是话轮的展开,在口语课上进行对话练习,对实现流利、地道的对话,即自如的交际这一教学意图有积极作用,这也是口语教学最终的一个意图。很多口语教材中,都配备了对话练习,可以采取让学生两三人一组,先进行模仿练习,再展示的方式。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模仿,习得了正确的表达,通过展示,体会了运用,加深了理解。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既可以为学生纠音正音,也可以讲解一些生词、短语、句型,还可以通过对话内容,向学生输入一些跨文化的知识,架起跨文化交际的桥梁。比如:在学生练习了《新世纪英语口语教程2》Unit 1 Loneliness中的对话后,教师可以介绍下对话中谈及的Jane Austen,是一位英国的女作家,初恋以被迫分手告终,奥斯汀选择终身不嫁,而将所有未了的情感注入文学创作。

以上谈及的是目的-意图原则,接下来看一下相关原则在口语教学中的运用。对相关原则论述得最为详细系统的莫过于法国的Dan Sperber (丹・ 斯波伯)和英国的Deirdre Wilson (迪埃玉・威尔逊)。他们在其著作《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中,提出了认知关联原则和交际关联原则,分别对应了两种关联性:最大关联性和最佳关联性。最大关联性:人类认知倾向于追求关联最大化。最佳关联性:每一个明示交际行为都传递一种假定:该行为本身具备最佳关联性(姜望琪:P138)。最大关联性又叫做听话人关联性,最佳关联性又叫做说话人关联性(Ibid.:P141)。斯波伯和威尔逊认为“估算关联性,就像估算生产率一样,要考虑投入与产出两个方面”。关联性取决于产出的效应与投入的努力之间的比率。效应相同,所需投入努力越小的认识,其关联性越大;所需努力相同,能产出效应越大的认识,其关联性越大(Ibid.:P128)。将关联原则应用于口语教与学这样一个交际过程,最佳关联性是相对于组织课堂的教师而言。最大关联性是相对于接受、参与课堂组织的学生而言。如能在减少教师投入的努力、减少学生投入的努力的同时,更好地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这就是上文提到的产出的效应,这也是师生共同的目的)的话,关联性越大。

这一点上,口语中教可以像口语外教学习,众所周知,外教的课堂,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而且学生接受外教的授课时也是聚精会神。这一部分原因在于外教通常会在口语课堂加入游戏,寓教于乐是教书的一个境界,人类认知过程追求以最小的处理努力获取最大可能的认知效应(Ibid.:P139

P140)。在游戏的过程中完成教学,课堂氛围轻松活泼、师生心情愉悦、乐此不疲,教师以较少的心理投入,组织学生练习了口语,学生以较少的心理投入,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如此口语课堂的教学交际关联性大,教师易于实现最佳关联性,学生易于实现最大关联性。比如:可以运用游戏(我想成为长颈鹿I would like to be a giraffe.)。步骤为:教师把这些单词写在黑板上:lake waterfall river ocean 每个学生选择好自己想成为哪一种,然后告诉自己的邻座。接下来学生们彼此提问,例如:“瀑布的落差很大吗?”“这个湖位于山中还是在平原上?”“你认为海洋是如何反映你的性格与兴趣的?”当然,这所有的陈述、交流过程必须使用英文完成,才达到练习英语口语的目的。这个游戏的其它材料如下:giraffe/dog/cat/lion;sun/moon/start/comet;glass/bowl/box/cup;Rome/New York/London/Paris,等(Ur & Wright著,冀小婷,董莉译:P56-P57)。

相关原则指导口语教学,除了采取以上借助外教游戏的方式,还可以利用大多数口语教材都设置的交际活动(communication activities)来完成:基于提供的一些信息,学生分组准备,然后自由表达观点。学生在这样的活动环节中,比较积极,畅所欲言,能动性较强,而且小组内讨论,彼此协作,分担了学习任务;在学生的准备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走到各小组中去,与学生交流;在之后学生的展示过程中,常常会有较新的观点呈现,或者学生幽默的见解或表演引发连连笑声。这样的口语课堂,师生关系亲近、课堂氛围良好,减少师生投入的心智努力的同时,学生用英语表达了自己就话题的想法,练习了口语,教学交际关联性大,易于实现教师的最佳关联性及学生的最大关联性。比如:在广告这一主题的口语课中,可采取这样的交际活动:让学生假设他们在一家广告公司工作,他们分组工作,需要分别就自行车、手提电脑、或跑鞋设计一个30秒的电台广告。这则广告可以是以对话的形式进行,也可以是以阐述的方式进行。学生可以使用教材提供的关于不同产品的信息做参考。准备结束之后,每一个小组向全班念自己设计的广告。然后再选出最佳广告(李华东、栾述文、袁洪婵:P151)。这样的交际活动尤其从音、词、句、段几个方面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口语。

综上所述,就口语教学这样一个课堂交际而言,口语中教可以以目的-意图原则,及相关原则为指导,围绕一个主题,视课堂实际情况,灵活采取并协调搭配适当的教学策略,比如:纠音正音,介绍练习连读技巧、词汇短语、功能句型,模仿对话,进行游戏或交际活动,等方式(基于材料选取的可行性,其中语音练习与游戏活动可以与主题无关,同时也间接避免了始终进行单一主题的枯燥感),管辖口语教学交际不失败,并使口语教学交际更有效地接近全面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这一目的。

参考文献:

[1] 卜元编著,《流利英语的秘诀:口语发音技巧与应用》,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2]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编著,《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

[3](英)格里菲思(Griffiths, M.),(美)吕克特 (Rueckert, C.)编著,《英语情景口语100主题》,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 姜望琪著,《当代语用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 李华东、栾述文、袁洪婵主编,《新世纪英语口语教程2》,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6] 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

篇5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9-0274-02

责任道德意识是责任主体在理解了一定条件下的自身角色和社会要求的基础上,自由自觉、自主自律的把握自身行为及结果,使之符合社会要求的意愿、情感、观念。省属师范院校新生刚刚进入高校,他们在十二年的教育中更多地是接受知识的传授,很少受到责任道德教育,导致他们的责任道德意识缺失。所以,在人才素质的培养上,坚持将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位是毋庸置疑的,对省属师范院校新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树立他们的责任道德意识是育人的根本。

一、省属师范院校新生责任道德意识现状

省属师范院校新生群体伴随着经济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价值多元化而呈现出复杂化,省属师范院校新生的责任道德意识缺失,他们漠视甚至遗弃社会责任。原先零星教育的责任道德在现实面前变得支离破碎。

1.省属师范院校新生的社会责任道德意识缺失

当代社会处于社会转型期,面对社会的浮躁,一旦进入高校,缺失了家长和学校的管束,很多省属师范院校新生就会迷失了自我。伴随着家长和学校管束的放松,他们的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偏离,随波逐流,盲目夸大自我的价值,追求自我价值中心化,追求个人的利益最大化,他们不顾及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一些省属师范院校的新生凡事以“自我”为衡量标准,崇尚自我实现,完善自我价值,而对社会需要方面考虑少,缺乏奉献精神。

2.很多省属师范院校新生丧失了社会理想

现阶段很多中学的教育在于鼓舞学生考取高校,社会和家长的期盼也是希望学生考取重点的高校。来自社会和家长的压力使得中学教育变得越来越功利,重知识传授而忽略人文素养的熏陶,学生经历了十二年的苦读,在学识上被灌注了应试的养分,在为人处事上则更多地是受家庭和社会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于是教育育人的重担被转移到了高校的身上。省属师范院校新生丧失了社会理想是缺乏对自己负有历史使命的正确认识和建立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的对社会应具有的责任意识的严肃态度。

3.很多省属师范院校新生缺乏尊重意识

很多省属师范院校新生进入大学以前,他们以为学业成绩的优异是个人被评判的唯一标准,给予肯定或尊重的评判标准只有成绩。进入省属师范院校以后,成绩已经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了,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身体素质、德育水准等因素也被列入成绩的一部分。于是,原先不被受重视的尊重意识被凸显了出来。一些省属师范院校新生进入高校后,因为不懂得尊重,时常因为一些细琐的事情而出现同学间的纠纷,影响了省属师范院校新生个人的身心发展。所以省属师范院校新生进入大学后要树立尊重意识,学会自尊、热爱生命,要懂得个人生命尊严的获得是建立在对他人生命尊严的充分尊重之上的学会将个人置于群体的发展之中。

4.很多省属师范院校新生缺乏责任心

在当前市场竞争加剧,利益观念,尤其是个人的利益观念日益凸显之时,大学生无疑在其中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就很多省属师范院校新生自身的学习生活而言,学校生活的相对独立性,学习更多地属于个人行为的现实使他们常以自我为中心来观察和处理问题。长此以往,很多省属师范院校新生对他人,对家庭、对国家群体的责任意识、责任感就会淡化。

5.很多省属师范院校新生缺乏道德感

在当前对省属师范院校新生的教育中,道德的教育不是多了而是少了,这造成了很多误区,其中最重要的是省属师范院校新生知识水平的提高与道德文明的修养程度不成正比。很多省属师范院校新生缺乏道德感。因此,我认为,当前对省属师范院校新生道德感的培育、养成非常重要。

二、省属师范院校新生责任道德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1.省属师范院校新生责任道德意识缺失是精英化教育到大众化普及教育的必然产物

随着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处于招生主体的省属师范院校的招生规模远远超出了原有招生规模的几十倍。生源的增多也导致省属师范院校新生的素质大幅下滑,省属师范院校新生素质参差不齐,很多知识水平和责任道德意识缺失的新生被省属师范院校招收,势必加重了省属师范院校教育的负担。

2.社会大环境是省属师范院校新生责任道德意识缺失的外部原因

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影响很大,现阶段各种文化、哲学思潮、道德价值观念发生碰撞,加上传播媒介、网络的发达,使社会关系变得复杂多样,导致省属师范院校新生责任道德意识大幅度滑坡。在价值日趋多元化的今天,原本不为强调的个性独立意识、自主意识、权利意识和功利意识得到了大力的倡导,而这种倡导又超过了一定的度,从而使得省属师范院校新生将关注的目光过多地聚焦于自己的身上。

3.中小学校教育的偏颇是省属师范院校新生责任道德意识缺失的内部原因

中小学校历来重视教育的成绩,而对学生人格塑造与个性发展的重视不足,这样就将堆砌的德育教育集中到了高校。过于理想化的德育教育,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既是对高校德育的一种苛求,也是非常不容易实现的。省属师范院校新生的责任教育中,我们应该以国家与集体的价值取向为标准,尊重省属师范院校新生的主体性人格,积极引导省属师范院校新生树立责任道德意识。

4.家庭教育的缺陷是省属师范院校新生责任道德意识缺失的重要原因

父母是子女成长与教育中的主要教育者,父母对子女的责任心教育在教育中尤其重要,但是在现阶段,父母承担了本不该他们承担的责任,子女的家务劳动全部包办代替,教育的偏颇导致子女却相应地出现了责任“失重”的状况,把本该是自己承担的责任推给父母,独生子女更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习惯于接受,而不懂得付出。当前部分省属师范院校新生责任意识不尽如人意,与父母的教育不无关联。

5.学生自身认识方面的偏差是省属师范院校新生责任道德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

省属师范院校新生学校生活就自身的学习生活而言,除了书本知识的学习就是书本知识的学习,学习更多地属于个人行为的现实使他们常以自我为中心来观察和处理问题。长此以往,省属师范院校新生对他人,对家庭、对国家群体的责任意识、责任感就会淡化。

三、普通师范院校新生责任意识培养实施对策

1.开展多种形式的道德责任教育

课堂教育和课外活动是省属师范院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教育形式,对于提高省属师范院校新生社会责任感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系列活动引导省属师范院校新生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本质、主流,理解社会的主导价值观,使省属师范院校新生磨炼意志、砒砺品格。第一,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愉悦育人环境的课堂氛围。教师是学生的益友,教师教课需要将责任意识贯穿课堂,用责任意识吸引学生、感染学生,让他们从自身的问题中汲取精神力量。第二,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辅导员要不断的进行理论学习,探索增强省属师范院校新生道德责任意识的校园活动,将教学与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省属师范院校新生,引导省属师范院校新生。既要注重形式,又要注重内容和效果。要把社会责任感内化到实践活动之中,把社会实践的具体活动和社会责任感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引导学生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调动省属师范院校新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省属师范院校新生在各种活动中自我策划、自我参与、自我总结,自我提高,从而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2.确立责任感形成的心理导向机制

部分省属师范院校新生身心发育不平衡,心中充满了矛盾和痛苦,可能诱发过激行为。在省属师范院校新生入学之后进行心理调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心灵沟通,排除省属师范院校新生的心理障碍,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责任观和奋斗目标。有些省属师范院校新生心理脆弱、责任感缺失,省属师范院校教育工作者要积极与他们进行心理交流,消除他们的不满情绪。通过引导与鼓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责任观。

参考文献:

[1]李玉华,李景平.大学生素质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篇6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1―0088―01

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对此,笔者结合初中语文教学谈几点认识。

一、导语的设计原则

1.导语要紧扣课文主题。导语,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 、画龙点睛的作用。导入新课要紧扣主题,能启发学生的思考,不可离题太远。一般只要有机联系新旧内容,使旧知思路延伸到新知课题即可。但有些起始课则需要认真构思,或借助于图片,或生活中的事例,故事、诗词、成语,带思考性的问题。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习心理出发,对引入新课环节的设计也是不容忽视的,它是教学艺术的体现。

2.导语要有艺术性。初中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极富有情感的,教师要感动学生必须先感动自己,这样设计导语时才能融进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情感拔动学生的心弦,从而沟通彼此的心,让学生找到情感共鸣;从而使他们的思想情感得以陶冶,文学才智得以增长。

教师设计的导语达到美感性与情感性的结合,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让他们在美与情构筑的艺术天地里尽情地体会语文的魅力。

3.导语要有知识性。教师在设计导语时不能忽略导语的知识性。让导语和教学新知紧密联系起来,既能使学生了解本课文的学习内容,又能明确本课文的学习目标,这样更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中。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交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这是最高教学技巧所在。” 语文课本是一个博大的知识体系,前后的知识点、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我们在运用“温故而知新”法的导语时,可以从知识点入手。

4.导语要简洁新颖。用最简练的语言、最短的时间迅速把学生思维引入所学内容。此外,导语还应有通俗性。在设计导语时,要紧扣教学内容,尽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这一环节,注意不能喧宾夺主,影响正课的进行。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新颖、奇特、巧妙、具有创造性,贴近学生的导语。

二、课堂导入的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一些感染性的语言,来描述一幅画面或文章,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为学生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启迪学生的想象力,唤起学生们的情感共鸣,使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喜欢语文,走进语文的世界。例如,在讲授《苏州园林》这一课时,教师们可以用多媒体同时播放苏州园林的优美景色图片,让学生感受苏州园林的美与设计的精妙,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7

2010年,国际科学院联盟(IAP)科学教育项目组总结多年的实践和研究成果,以探究式科学教育为基础撰写出版了《科学教育的原则与大概念》一书,详细地分析了科学教育的十个原则和十四个大概念,给世界各国的科学教育以明确启示。

科学教育的十个原则

《科学教育的原则与大概念》一书中提出科学教育需要遵循的十个原则。

在这些原则中,有近半数的原则提到了科学概念。其实科学发展至今,早已形成庞大的科学体系,拥有多样的科学领域和分支,产生和建立了大量的科学概念,这些概念来自不同的领域,分属不同的表述层次,概念间存在多样的复杂联系,并且随着科学研究的进展不断发生变化。

我们当然不可能期望小学生学习如此多的科学概念,而应是当学生完成义务教育时,达到对科学的概念和过程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在小学的课程中,科学活动都是从周围的事物和事件开始的,这样可以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兴趣。因而,小学的科学活动并不缺乏能使学生感知的内容,而在于难以选择恰当的学习内容,使得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学到对他们一生都有用的知识和能力。

故而,如何在如此广博的动态发展的“科学概念库”中选择一小部分最精炼、最重要的科学概念,构成最适合孩子在小学阶段的有限时间里学习的“科学知识的内容标准”,这不仅是小学科学教育要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科学教育工作者一直以来研究工作的重点。

科学教育的大概念

何为大概念,为什么需要大概念,如何选择大概念,如何从小概念到大概念等一系列围绕科学教育中的科学概念展开的论题在《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一书中做出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书中指出:

为什么需要大概念

在构思科学教育的目标时,在知识方面不是用一堆事实和理论,而是用趋向于核心概念的一个进展过程。这些核心概念及进展过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与他们在校以及离开学校以后生活有关的一些事件和现象。我们把这些核心概念称为科学上的大概念(Big Ideas)。

目前很多国家的科学教育都采用基于探究的教学。真正实现探究的教学会使学生理解和时常回顾已经学到的知识,以使新的概念从以前学到的知识中发展而得。探究教学会大大增加理解的深度,在时间的限制下,内容的广度必须要减少。因此,在推进基于探究的科学教育的同时,必然需要选定一些大概念。

如何选择大概念

大概念是指可以适用于一定范围中物体和现象的概念,与此对应,将只运用于特定观察和实验的概念称为小概念。

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活动、观察和思索,儿童在进入学校时已经形成了有关世界的一些概念,这就是科学教育要达到的知识理解、能力和态度方面目标的起点。为了有助于学生逐步进展到最终的目标,了解进展的方向和特性是很重要的。

为了确定概念的进展过程,一方面需要逻辑分析,以找出更为复杂的概念是如何基于较简单的概念开始建构的(例如,在学习密度以前,需要建立质量和体积的概念);另一方面也需要依靠来自对思维发展的实证研究。科学的概念经常是复杂的,理解它的进展过程取决于多种内部和外部的因素,因而不同学生之间的概念进展将会因学生在校内和校外所遇到的情况不同而各不相同。想要得到一个适用于所有学生的、对进展的精确描述是不现实的,但是可以对一些共同的趋向进行大致的描述,说明我们对他们从学前到中学在不同教育阶段中进展的预期。

确定大概念是困难的,我们不可能把科学的整个内容都放到课程目标中去,在总结了各种建议之后形成了大概念应该具有的标准:

・能够用于解释众多的物体、时间和现象,而它们是学生在学校学习和毕业以后的生活中会遇到的。

・提供作决策时所遇到问题的理解基础,而这些决策将会关系到学生自己和他人的健康与幸福,以及环境和能源的使用。

・当人们提出有关自身和自然环境的问题,他们能以愉快和满意的方式回答或寻求回答。

・具有文化上的意义,例如对人类自身有关的观点――回顾科学史上的成就,来自研究自然的灵感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同时科学具有多个方面,包括有关世界的知识和与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有关的知识。在科学教育中这两方面应结合在一起,这样学习者能够了解科学活动的过程,以及通过科学活动过程产生的概念。

基于以上的考虑,书中给出了科学教育中的14个大概念,包括10个科学概念、4个关于科学的概念。

如何从小概念到大概念

大概念是复杂的,它们的抽象程度远超出了年幼儿童能掌握的水平。因而,并不是直接把它们教给学生,否则他们不能将这些词汇和自然界相关事件相联系,只会导致对词汇的死记硬背。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教学所涉及的探究活动应与学生的生活相关,特别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对教材开发者和教师而言,关键是要保证教学能让学生从学习特定的课题出发建立的小概念能逐渐发展成较大的概念。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必须了解儿童的早期科学概念。已经有大量的对儿童概念的研究表明,当儿童进入学校时已经形成了关于周围世界许多方面的概念。由于这些概念是儿童自己形成的,这对他们很有意义,所以不容易被改变,特别是“科学的”概念常常与人的直觉相反,因此儿童的概念经常包含不科学或不确定的成分。

教学需要将儿童的概念作为起点,以进展到更为科学的概念。如何帮助儿童改变他们的概念,取决于如何看待概念发展的过程。目前有三种可供考虑的进展形式,包括爬梯子式、拼图式和螺旋训练式。因为涉及到儿童已有的概念,每一种模式都需要有将它从较小的概念进展到较大概念的方法。这些方法会依据概念本身的特性不同,以及引导概念进展的经验不同而变化。

把概念的进展看作一个从特定事件或物体开始,逐渐扩展到能解释更广范围经验的概念的过程,这将对科学教学法有明显的指导意义。

篇8

1.多管齐下的原则

词汇就像碉堡,必须多管齐下,从四面八方向它围攻。教师在课堂上要时刻关注学生,科学设计丰富而生动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形式的教与学的方法,听、说、读、写、译、用全方位启动,使学生在最佳状态下获取词汇信息。

2.学以致用原则

在词汇教学中,让学生学有所用,是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一定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教学中要将词汇融合到句子、语法中,词汇只有放到句子或语篇中才会有其实际意义,才能实现交际功能。因此学生在语言交际中,能良好地运用所学的词汇并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赞赏,就会产生一种成功感。学生在运用词汇的过程中,不仅能记住单词的音、行、义,而且在大量的实践中能学会使用这些单词,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创造思维能力,实现教、学、用三者的统一。

3.信息编码原则

词汇中的信息编码原则就是将单词或词语赋予一定的规律,成为易于学生识别与处理的一个或一组有序的符号。由于词汇量大,不断输给学生的词汇容易使学生混淆。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摸索一些行之有效的规律,使学生新的知识信息与以已知的知识系统相融合。

4.及时强化原则

及时强化复习是防止英语词汇遗忘的最有效措施。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的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学生对于学过的词汇保持记忆的时间在4小时,最迟在9小时内一定要复习一遍,因此,培养学生养成及时复习、反复强化的习惯是词汇教学成功的关键。

5.自我评价原则

教师在教学一个阶段后,要帮助和引导学生总结经验,防止学生学习的盲目性,使学生选择更适合自身的词汇学习策略。因为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对事物的看法是自己来调节的,学生要学会学习,就必须学会自我评价,自我监控,运用学习策略主动地规划自己的学习任务,确定发展方向。

二、教与学的策略

有一句歌谣:“智商工夫到,努力程度高,学习策略妙,效果自然好。”学习效果=50%学习策略+40%努力程度+10%智商。可见在影响学习效果的三个因素中学习策略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效果,而且学习策略构成了素质和能力的基础,能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教给学生良好的英语词汇学习策略意义重大。

1.猜词、扩词策略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常识或所读内容的背景知识,根据上下文的逻辑发展,推断生词的含义。如:Jim applidd,fearing as he did so,that without a degree and with no experience in teaching,his chances of getting the job is slim.根据常识可以知道,找工作需要学历(degree),还要有相关的工作经验(experience),在文中,Jim,without a degree and with no experience in teaching,由此推断找到工作的“可能性很小”。也可以经常指导学生根据词根、前后缀不断扩大词汇量。如:词根act可以为actor,actress,action,active,actively,activity。前缀un-,im-等表示否定,后缀-ship,-ism会改变词义,friend-ship,communism具有抽象意义。还要指导学生借助抽象意义。指导学生借助近义词或反义词,举一反三,如在教hurt时,同时学习wound,injure,harm,damage,destory等。

2.联想策略

教师应运用各种联想手段丰富课堂词汇教学。要根据词汇的内部结构通过读音、拼写、同义、反义等各种模式建立多方面的联想。如引导学生联想与“揭开神秘面纱”有关的词汇:T:In daily life,we often read about mysteries,for instance,in acriminal case。

How can the police solve a mystery?

Ss:We must use some clues。

T:What clues do the police often find?

Ss:...

cigarette

footprints fingerprints

clues mystery

shoeprints golden hair

banana peels

通过联想,学生能够把词汇有效地长期贮存在记忆中,以便检查和提取。如学生对以F结尾的名词改为复数形式时,就很难分清是加“s”还是去“f”加ves,为此可以编个顺口溜巧记“f”,结尾的名词复数加“s”:“海湾边,屋顶上,首领奴仆两相望;谁说他们无信仰,证据写在手帕上。”Gulf(海湾),roof(屋顶),chief(首领),serf(奴仆),belief(信仰),proof(证据),handkerchief(手帕)。当学生概念混淆时,只要联想到这句顺口溜,障碍就被清除了。

三、养成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策略是高效的、个性的,是优秀学生素质的综合体现。要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就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针对自己的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改变词汇学习习惯。优良的词汇学习习惯使他们学得更好,理解更深刻,记忆更牢固,应用更出神入化,创造更海阔天空,让他们在学校过程中,感受与享受学习。

1.深层次加工的习惯

当学生对一个词进行深层次的语义加工时,学习效果会更好。教师可把学生所学的词汇设计成多种形式的练习,如词汇选择题、词汇填空题、造句、编对话、写一个故事等,指导学生尝试新词的运用,鼓励学生努力思考,这样词与词之间的联系得到了加强,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就情不自禁地把学习延伸到了课外。

2.发现问题的习惯

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学习中敢于和善于发现问题,在认识过程中敢于和善于批判,这对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积极影响。

篇9

1.吸引注意力,激发兴趣。

按照现行的初中课程安排,物理课一般是放在上午的后几节课或放在下午上的,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已经有所下降。设计好导入语,就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以后的教学环节中去。

2.明确目标,提高效率。

导入的另外一个作用是明确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在导入中让学生明确这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有助于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

3.创设环境,缩短距离。

首先,师生关系影响着情绪和心态,决定着教学功能的实现程度。“亲其师,信其道”是富于哲理的古训。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关键是教师要以身作则,知识广博,具有吸引力,从而影响学生的素质和修养。高中物理老师不仅要精通高中物理学知识,而且要对相关学科如数学、化学等学科的知识有所掌握,对文学、地理、生物等学科也应有所了解,还应关心国内外科技领域的发展状况,了解当今物理学科科技前沿的东西。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利用导入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关怀、鼓励、启发和教导,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对于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要当众给予鼓励和表彰;对于进步显著的学生不要忽视,对于学习物理有困难的学生更要多帮助,使尽可能多的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怀器重、信任和鼓舞,感受到欢乐和愉快。

4.导入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

虽然导入是辅助教学手段的一种,但它与教学内容不能油水分离,而应水融,所以它更是一种艺术。导入有很多方法,如复习导入、实验导入、科学史导入、故事导入、诗词谚语导入、直观教具导入,等等。不管哪一种导入,都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要服务于教学内容,既要考虑教师的教,又要关照学生的学。这就要求导入的设计首先要科学、准确,其次要新颖、别致,还要引趣激思。恰到好处的导入能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成为帮助学生启迪思维,强化记忆、帮助理解、发展能力的兴奋剂和催化剂。

二、导入时要注意的原则

1.导入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

导入新课所选用的材料必须紧密配合所要讲述的课题,不能脱离正课主题,更不能与正课有矛盾。

2.导入新课有趣味性。

导入新课要做到引人入胜,使教材内容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引导和促使学生去接受新教材,防止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在引入中教师可以利用最新的,与学生生活接触最紧密的材料,这样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习趣,使学生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地学习。例如:在讲述物态变化时,教师可利用“神舟号”飞船表面上涂上一层特殊材料可避免飞船因高速与空气摩擦生热被烧毁的危险这个材料引入,这样能很好提高学生的兴趣。

3.导入要有启发性。

导入能否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否给学生创造出思维上的矛盾冲突,能否使他们产生新奇感,是导入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必须用富有启发性的导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充分发挥导入的作用。

三、常用的导入方法

1.小实验导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实验为载体,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索,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成才。

在实验设置上,教师应多以现象明显、对比度大、理论较为单一的短小实验为主。如在学习“浮力”这一内容时,可用以下实验导入:点燃自制热气球(用纸制作而成)下的酒精棉团,一会儿气球上升。此时全班学生目光一起随气球的上升而上移。这时老师可以进行讲解:这和我国三国时代伟大的军事家诸葛亮设计的用于通风报信的“孔明灯”原理是一样的,要了解它上升的原因,需要学习有关“浮力”的知识。

2.用科学小故事导入。

用学生已经听过但却不太明白其中道理的有趣故事作为课堂导入语,一方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能消除学生对物理的畏惧心理。同样,用学生近期从报纸、电视上看到的、听到的新闻事件作为课堂导入语,对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用巧妙的悬念导入。

在课堂导入过程中,有时教师可有意设置“陷阱”,从而产生悬念导入新课。

如在讲到“比热”时,我先提问:在我们这里,有谁在夏天围着炽热的火盆吃西瓜?学生积极性很高地回答:没有。可是有一个地方流传这样的谚语:“早穿棉衣午披纱,围着火盆吃西瓜。”这可能吗?大多数学生坚定地说:“绝对不可能。”可事实上在沙漠地区这种怪事真有可能。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学生学习了“比热”这一节就可以明白其中道理了。

4.用桥梁过渡语导入。

大多数物理知识是前后连贯的,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后面的内容往往是前面内容的延续和拓展。在讲述后面内容时,教师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用能起到桥梁作用的过渡语导入新课,这样既可以对前面内容行复习,又可以对后面知识学习进行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5.自然现象导入。

生活中有许多司空见惯的现象,但很多人并没有去想过其中的原因。教师在导入时将这些现象列举出来,问一问学生,效果十分明显。比如我在导入“蒸发”时,列举下列现象:(1)夏天游泳的时候,从水中出来的时候会觉得有些冷。(2)狗在夏天时会经常吐舌头。(3)酒精涂在手上很快就不见了。这些现象都很常见,我们可以进一步问一问学生该如何解释这些现象。通过列举和提问,学生会兴致盎然,为新课的教学提供一个很好的开始。

篇10

案例一:由简到繁的小组任务(以第二单元“神话与传说”为例)该单元主题为“神话与传说”,课内精读课文为一则尼日利亚寓言故事“为什么乌龟的贝壳是不平整的”。曾有学者(郭姗姗,2011)指出,笔者所用教材虽是国内优秀外语教材,但在内容和选材上“都偏重于追求英语的原汁原味,而缺少母语文化的输入,很少有中国优秀文学作品的英文译本来体现母语文化,缺少中国元素的表达。”针对这样的缺憾,笔者在进行单元导入时,有意识的加入了一则中国寓言故事“自相矛盾”及一则伊索寓言“龟兔赛跑”。前者是一个动画短片,在熟悉完相关词汇后,要求学生分组进行配音比赛。后者则要求学生进行分组的角色扮演。在精读课文结束以后,要求学生分组将课文故事内容以微型剧的方式表演出来。由配音到角色扮演再到微型剧表演的设置,在任务难度上由易到难,篇幅上由短到长,故事内容上由熟悉的文化过渡到陌生的文化,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三个任务中,学生的表达意愿和表达流畅性逐步提升,其本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得到了充分展示,乐在其中。此外,个体差异和需求也在不同的任务中得以兼顾。在思考和参与的过程中,学生更是体会到了中国寓言故事和尼日利亚寓言故事相通的主旨和一致的文化价值观,即“诚信”的重要性,也明白了乌龟在伊索寓言和尼日利亚寓言故事中完全不同的形象,从而对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古希腊文化和尼日利亚文化)有了侧面的了解。

案例二:由浅入深的启发式提问(以第六单元“人和动物”为例)该单元主题为“人和动物”,课内精读课文为“人和动物的好斗性”。有学者(文江华,2010)指出,“成功的教学方法主要的技巧在于善于设疑启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有指导的情境下主动地、愉快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培养创新意识,提高思维能力,以求得他们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简到繁,由因到果,环环紧扣,步步深入。设疑要严密,答疑要适度,留有余疑,不断启思。”针对这样一个较为抽象,富有哲学意味的单元主题,笔者采用的方法是层层递进的启发式提问。问题的设置上也是本着由浅入深,由因到果的顺序环环相扣,具体如下:“人和动物有区别么?表现在哪?”这个问题也引出了西方文化、圣经《创世纪》中对人和动物之所以不同的宗教解释;“人和动物关系是怎样的?人类的地位是低于还是高于动物,还是两者平等?”这个问题引出了原始社会的图腾文化和现代的工业文明;“人和动物是否有相似性?动物通‘人性’么?人又有‘动物性’么?”这个问题引出了一组与动物有关的习语以及一系列相关文学作品,包括时下最新的影视作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最终启发了学生对人和动物好斗性的深刻思索。通过层层启发,课文的主题和文化因素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了师生间思想层面的深层互动。

篇11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亦不断提高。21世纪是人才的竞争,世界各国的经济、科技以及综合国力的竞争都在日益加剧,其实质也是综合素质人才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育部制定颁布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学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以素质教育思想和观念为指导,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学生既有较强的业务工作能力,又具有爱岗敬业、塌实肯干、谦虚好学和与人合作的精神,安心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这一重要指导思想,不仅把素质教育提升到高职教育全部工作的重要位置,也为高职教育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我省高等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强调“各类高职院校要将培养人才作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将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与普通高等院校不同,高等职业院校要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具有一技之长的应用型人才。除此之外,还应具备职业情商、自我管理、团队合作、职业道德等多方面综合素质。

二、高职辅导员对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

高职生涯是当代高职生社会化、成人化的重要阶段,而辅导员又是与学生接触交往最多的老师,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学生成长旅途中的引领者,若辅导员以素养教育为载体进行日常工作,不但能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推进素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通过高职辅导员各项综合素质的提高对我国的高职教育事业将具有重大意义。

三、高职辅导员应当具备的素质

高职辅导员具备的素养应当是多元性的,包括思想政治方面、职业道德方面、自我提高方面和其他素质方面。这些技术与非技术因素对高职辅导员都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一)思想政治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辅导员最核心和基础的工作,其他工作都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根本的。教育者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大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教育者要注重言教,更要注重身教。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本质上是促进大学生人格逐步完善的过程,这一目标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品格施加的影响不可忽视。辅导员能否得到学生的尊重和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品格修养。辅导员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道德修养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所管理和服务的大学生群体的道德修养水平。辅导员作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要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他们传的是文明之道,授的是立身之业,解的是人生之惑,要承担起这种责任,需要具有很高的人文素养和个人魅力。教育是一种心灵的影响活动。辅导员是学生政治上的向导,也是思想上的益友,道德上的楷模。

(二)职业道德方面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的总和。在道德行为上,辅导员的道德对学生具有强烈的示范性。辅导员的表率是为学生提供思想言行规范性要求的物化模式,其言行有强大的感召力,能直接影响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有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能够增强学生抵制外界干扰的能力,有效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行为。要培养学生成为思想道德过硬的合格人才,首先要求作为导航人的辅导员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准。

(三)自我提高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是一项涉及思想政治教育、时事政策、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以及就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多领域的工作,也是一项不断面临新形势、新挑战、新问题的工作。高职辅导员的自我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非常重要,它间接影响高职辅导员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到高职辅导员知识技能的提高和完善。

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需要辅导员不断学习、不断充电,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高职辅导员更不能在自己过去所学的范畴中原地踱步,而是要善于获得信息,善于运用信息,运用于教学实践中。高职辅导员还需具有创新精神,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学习先进的学生管理方法,吸收、消化、运用于学生工作实践;积极探索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研究如何发挥辅导员思政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如何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其他学科教育的横向联系。总之,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当今的辅导员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思想政治辅导员”,而是集管理、科研、教学、指导等于一身的学者。

(四)其他素质方面

1.兴趣广泛,提升魅力

高职辅导员的兴趣爱好也应是积极而又多彩的。首先要有童心,充满对新鲜事物的强烈好奇;其次是开朗乐观,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幽默风趣,充满生活的机智;再次是昂扬而奋发进取,充满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这些将让学生看到有血有肉的老师,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让学生形成对生命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信念。一名好的高职辅导员应当积极适应形势的要求,不断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不断调整自己,促进自身持续发展,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

2.一技之长,展示自我

辅导员培养自身多方面才艺,全面提升文史艺术修养,不断充实、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是成为一名受欢迎的高素质辅导员重要的一步。有专家认为,辅导员在音乐、美学、美术、体育等方面有一技之长,参加到大学生的活动中,能进一步融洽师生的感情,能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现实生活中,许多辅导员能歌善舞,能写会说,能画能弹,使得他们很快融入到大学生中,优雅的风度、脱俗的气质、开朗的性格都将对学生产生不容小觑的影响,这些都有陶冶助于大学生思想情操,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3.培养性格,自我减压

一个高尚品德的形成与构建都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基础,高职辅导员应当通过自我剖析、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等方式进行心理素质锻炼,从而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良好的性格、完善的人格来促进学生的成长。

四、结语

随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和各民族物资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对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追求就更加主动。因此,高职辅导员只有对自己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以适应高职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篇12

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交际活动过程,既是交际活动就应遵守交际中的合作原则,才能使这种交流顺利地进行。大学英语课堂中学生不但要学习本节课的知识点,还要应付英语这门外语。在大学英语教学这个场交际活动中,为顺利实现教学目的,教师要以合作原则为指导,认真地进行教学设计。

一、合作原则回顾

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交际双方都应该遵守的一定的原则,交际活动才能顺利进行,这种原则即为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合作原则由美国著名语言学家Grice提出,即量的准则(Quantity Maxim):提供必要而不冗余的信息;质的准则(Quality Maxim):话语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关系准则(Relation Maxim):所提供的信息必须要与特定语境中话题相关;方式准则(Manner Maxim):表达要清楚、简洁有条理,避免晦涩、模糊的语言。如果交际活动遵守合作原则就可以使交际能够顺利进行,达到想要的交际目的,提高效率。

二、合作原则的指导作用

合作原则是对交际活动的一种规范和指导,它能够使交际活动顺利、高效地进行。我们把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看作一种交际活动,交际双方是教师和学生,交际目的即本堂课的教学目的。而这场交际活动的指挥棒在教师手中,教师操控着这场交际活动的方向。为了使这场交际能够顺利进行并最终实现教学目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和特定的课堂内容进行课堂设计。

1.量的准则――必要而不冗繁的知识。大学英语教学中每一堂课都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特定的知识点,这堂课所有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即教学目的。教师要明确每堂课的教学目的,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既定的知识点。教师根据这个教学目的设置相应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点,包括知识点的呈现、解析、操练、巩固等环节。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要遵守量的准则,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来限定每堂课的知识点,合理安排教学活动。首先,每堂课不能安排太多知识点。一般来说一节大学英语课设定2-3个,有时一节课只围绕一个知识点进行,如学习《21世纪大学英语应用型综合教程2》 Unit 3 中的应用文失物招领(Lost & Found)的写作,这一课的教学目的只有一个,即如何写失物招领。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失物招领的定义、结构要点、格式以及在写作过程成要注意到一些细节,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操练和写作,教师要对学生的写作做出反馈。其次,每个知识点不比做过多的延伸。英语是一种语言,其所有知识点并非是独立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形成一张网,密不可分。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时,教师往往会引导学生做适当的知识延伸,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温故知新,另一方面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但是在教学过程成如果总是一味地延伸的话,就会发现这种延伸是没有尽头的,这样一次性灌输的信息量太大,会给学生的英语学习带来压力,也容易使学生混乱、疲惫。如在学习《21世纪大学英语应用型综合教程1》Unit4中的短语knock over时,教师可以适当地给学生复习常用的跟knock相关的词组,如knock off、knock down、knock out等,但没必要将与knock搭配的所有词组都罗列出来。所以课堂上的知识延伸应有度,不能为了延伸而延伸,大量的信息延伸会给学生带来压迫感,也可能会偏失了本节课的重点。每堂课的时间有限,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内容和活动的时候应遵守量的准则,安排必要而不冗余的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

2.质的准则――正确的知识和引导。质的准则要求提供的信息必须是真实的。教师的职责之一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给学生传授的应该是正确的知识,因此质的准则谨记于教师心中。其一,不正确或者不确定是否正确的信息都不能搬到课堂上。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功课要做足,对于不太确定的知识要经过查证后才能拿到课堂上来,这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其二,避免课件或板书出现错误。有些课件或者板书上的小错误会带给学生不一样的甚至是错误的理解;有些小错误虽然不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是作为教师应避免在课堂上出现类似的错误。其三,教师除了教书还有育人的职责,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给学生传递正能量,这也是当今社会为人师者应具备的素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将情感教育融入到语言学习中。如学习《21世纪大学英语应用型综合教程1》Unit 2时,教师不仅帮助学生掌握本单元所涉及的知识点,也应帮助学生以健康的心态来面对校园恋爱,明白如何正确处理恋爱中的各种问题,以及平衡恋爱与学习之间的关系。这样的英语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获得的过程,也是一项包含情感的交际的活动。

3.相关准则――活动传递知识。课堂活动要紧扣教学目的,本文仅以一种现象为例。现在的大学英语教师都将各种各样的活动带到课堂上,通过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然而不管是什么活动,都应服务与教学目的。课堂上的活动活不能仅仅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就是说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而应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兼顾着知识的传递,并且传递知识第一。如在一组词汇学习之后,教师给学生设置一个“我来说,你来猜”的游戏,即派出一位同学,教师给其他同学看一个本堂课学过的英语单词,然后同学用英语来描述这个单词(描述可以是单词、词组或者句子,但是描述中不能出现被猜的单词),这个同学根据其他同学的描述来猜单词。这个游戏对描述的同学来说是一个头脑风暴的过程,他们会努力搜索所学过的跟这个单词相关的知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而猜单词的同学在猜词的过程中已经默默地接收了与这个单词的相关知识。轻松的游戏环境既能提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让学生学到了相应的知识,实现了教学目的。

4.方式准则――方式呈现知识。在实现教学目的的过程中,方式很重要。一个完美的教学设计,如果没有以合适的方式呈现,效果将会大打折扣。一节大学英语课中可用到多种方式来呈现知识点,如传统的讲解、问与答、讨论、角色扮演、板书、PPT,还可以引入微课等多种手段。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斟酌好每个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需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呈现效果最佳。如在对话较多的英语阅读中,角色扮演的方式可让学生更容易进入情景,理解对话的含义。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式来将知识清晰而有条理地呈现出来。

三、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也是一种交际过程,为了顺利地、有效地完成这个交际活动,大学英语教学应遵守合作原则。教师根据合作原则来进行课堂设计将会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Grice,Paul.Studies in the Way of Word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2.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篇13

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甚至一个微笑,都是传递知识和情感的重要手段,它能有效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而过多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学生的注意力只集中在显示屏幕上。忽视了学生与老师的语态交流,这是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容易产生的误区之一。课堂成了学生与屏幕的互动,而教师成了多媒体的操作员,学生情感未得到体验,思维也未得到拓展训练,师生间的交流变得苍白无力。这些做法忽视了课堂上师生间情感的交流,用课堂上表面的热闹掩盖了真情的流露。这样的课堂还能算是语文课吗?

那么,教师怎样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方能体现语文课的美呢?

(一)要注意适时、适量、适当的原则

适时,就是教师把握好时机,如上课刚开始,学生的情绪尚未稳定时,或者学生对本堂课的知识感到枯燥乏味时,或者本课即将结束学生疲劳时,教师可以在这个时间段使用多媒体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更加的集中。适当,即适合运用多媒体处恰当运用,如一些简单易懂在文本中有所体现的知识,就无需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适度,一堂语文课使用多媒体要有所节制,如果使用时间过长反而产生负面效应,分散学生注意力,冲淡教学重点。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需要认真钻研教材紧扣本节语文课的教学重、难点,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方运用适量的多媒体课件,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要讲究实效、情景、规范的原则

如果运用过繁、过花的多媒体课件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反而影响语文课的教学效果。因此课件的制作简洁明了,参差分明。课件的构思要巧妙,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并能使学生主动去感悟、去体验教学情境。课件的设计还要符合语文教学的规范要求,如文字要采用常用字体,声音的处理要柔和,画面要简洁美观大方,给学生优美视听享受。

因为语文是人们交流思想、表情达意的工具。如果教师被多媒体的软、硬件所取代,师生的情感就无法交流,语文课也就失去了本身的魅力。因此,在使用多媒体教学语文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情绪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的进度快慢和启发的方式,用积极的情感交流回应学生的情感需要。

(三)要把握好互补、尺度、拓展的原则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材内容选材十分广泛,然而学生的知识面相对来说比较狭窄的,是不足以覆盖这些的内容的,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课文的内容,教师势必要补充与之相关的资料,教师往往会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的资料,如教授一些以介绍说明对象为主的说明文或以解说有关历史故事的散文。

这就要求教师补充的资料要把握尺度。如教《宇宙里有些什么》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茫茫宇宙,教师利用多媒体幻灯片展示了大量的天文学知识精美图片,在课堂上精彩演绎一番后,课后检查作业时,这节多媒体课误导了学生该接受的重点,甚至于文中出现的许多的说明方法和使用说明方法的好处都没有掌握。这不就是教师没有把握好多媒体教学的互补、尺度、拓展原则的结果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