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家庭道德教育的内容

家庭道德教育的内容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4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家庭道德教育的内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家庭道德教育的内容

篇1

二、韩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

韩国学校为了达到国家规定的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总目标,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教育方法。

1.课外实践法

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韩国学校比较重视开展青少年学生的课外实践体验活动,因为道德的本质就是一种实践精神。据有关资料的统计,韩国的中小学校共有90多种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活动,如爱国主义教育运动、传统艺术教育活动、国际青少年交流活动、自我心理调控训练和各种仪式活动等。正是通过开展日常化和生活化的道德教育活动,韩国学校培养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之最终成为懂礼貌和守礼节的好公民。

2.学科渗透法

在青少年道德教育过程中韩国学校注重各学科渗透教育的应用,如在国语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历史教学来展现韩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美丽的山河,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生活态度和习惯。3.社会服务法学校注重引导学生在参加社会服务活动中锻炼自己、提高道德意识、增进民族精神和砥砺道德情操。韩国青少年学生经常参加的社会服务活动主要有募集资金、环境治理、帮助老年人和残疾人、慈善工作等。

4.价值澄清法

价值澄清法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家拉斯哈明提出来的,主要分为选择、反省和行动三个阶段和七个步骤,非常重视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形成,它强调学生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判断,教师提供给学生一定的指导,然后由学生自主进行价值选择和判断。

三、韩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要特色

韩国作为东亚儒家文化圈国家,韩国青少年道德教育也深深地打上了儒家伦理思想的烙印,并体现了其自身鲜明的教育特色。

1.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

韩国非常重视传统思想文化教育,突出其民族性。韩国各级学校在开展青少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非常注重把儒家伦理思想作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例如,学校对学生进行忠孝教育、廉耻教育和国民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民族意识和国家责任意识。在家庭里父母要对孩子进行日常生活礼仪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的生活习惯。此外,在韩国学校的校园里到处悬挂着本国历史名人的字画和肖像,以此来激发青少年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2.道德教育的社会化

韩国政府认为,道德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强调教育必须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建立了学校、家庭与社会三位一体的综合教育网。主要做法是:首先,学校召开家长联谊会,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始终与学生家庭保持密切的联系,充分发挥家庭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其次,建立社会教育网、社会监督站与文明社区等。这些社会机构与学校保持紧密的协作,共同参与到青少年道德教育活动中去,从而进一步增强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

3.道德教育的生活化

韩国道德教育由于深受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影响,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思想被韩国学校和教育部门发挥到了极致。韩国学校注重把道德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即道德教育生活化。韩国学校把道德教育内容划分为四大部分,即公民的个人生活、家庭邻里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国家民主生活。个人生活主要包括尊重生命、诚实守信、平等相待与生活节制等内容;家庭邻里学校生活主要包括尊敬长辈、宽容他人、家庭礼节、学校礼节与热爱自己的家乡等内容;社会生活主要包括公共秩序、民主秩序、帮助他人和维护正义等内容;国家民主生活主要包括爱国家、爱民族、维护统一、促进国际友好和维护世界和平等内容。韩国道德教育生活化有助于青少年学生从现实生活中体验道德情感,并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与道德选择。

4.道德教育的连贯性

当前,韩国学校道德教育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德育目标体系和符合青少年学生心理和年龄特点的、循序渐进的德育内容。在小学阶段,主要开设生活课和道德课,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的道德生活习惯。在中学阶段,主要开设国民伦理课和公民法制教育课,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法制观。在大学阶段,主要开设国民伦理课和历史文化课,提升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从而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四、韩国青少年道德教育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在当今世界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的形势下,韩国学校道德教育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并形成了其鲜明的教育特色,从中我们可以获得一些重要的启示。

1.大力整合和利用我国优秀的儒家思想文化资源

韩国青少年道德教育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充分发挥儒家伦理思想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核心作用。当前,儒家伦理思想既是韩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又是韩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灵魂。在韩国,儒家伦理思想已经成为维系个人与集体、社会乃至国家关系的黏合剂。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东方大国,也是儒家思想文化的发祥地。我国各级学校在开展青少年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开发和利用儒家伦理思想文化资源,要将我国优秀的儒家伦理思想融入中小学的德育教材中去,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教材建设。各级学校还要逐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儒家伦理思想教学体系,将优秀的儒家伦理思想切实转化为青少年学生遵守的日常行为规范。

2.发挥多学科的渗透教育作用

韩国学校道德教育除了开设专门的道德课对学生进行日常的养成教育之外,还注重发挥其他各门学科的渗透作用。而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基本上是由专门教学部门来完成的,很难取得好的教育效果。为此,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注重发挥其他学科的渗透作用。例如,在语文课教学中要注重挖掘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价值,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在历史和地理课教学中通过讲授我国悠久的历史和辽阔疆域的形成来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在数学课的教学中通过讲授我国数学家的爱国故事来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爱国精神。因此,我们各级各类学校开展青少年道德教育要注重多学科的渗透教育,切实提高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3.着力构建生活化的德育目标和内容

韩国学校注重将道德教育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即道德教育生活化。道德教育为了生活,必须融入生活。道德教育要引导青少年从当下的现实生活走向未来的可能生活,进一步实现人生价值。因此,学校道德教育一定要引导学生走出沉闷的课堂,走进广阔的鲜活的社会现实生活,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道德、体验道德和践行道德,从而在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品德。为此,首先学校要制订生活化的德育目标,制订以课堂理论教学为导向和以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为主导的生活化德育目标。其次,学校要大力整合目前的德育教材和教学内容,增加鲜活的能够满足学生实际生活需要的道德教育内容,尤其要着力增加学生参加课外道德实践活动的时间和内容,切实增强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活力。

篇2

裴斯泰洛齐作为19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一生致力于改善瑞士平民的教育现状,在教育的革新实验和理论探索方面贡献巨大。他重视道德教育,认为道德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关键问题,也是培养‘和谐发展’的‘完善的人’的重要方面。”他认为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应适应儿童学习的心理规律,从客观现象和人的心理过程探究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基本要素,并以此来组织课程与教学。据此,裴斯泰洛齐提出了“要素教育”的理论。

一、裴斯泰洛奇的道德“要素教育”思想

“要素教育”主张找到教育领域内最基本的要素,从最简单的要素开始循序渐进地接受更复杂的学习内容,促进儿童和谐发展。裴斯泰洛奇认为德育中最简单的要素是“儿童对母亲爱的感情”。母亲哺育和抚爱婴儿,使婴儿感到愉快和满足,爱的情感得以萌生。儿童惊讶、恐惧和哭泣时,母亲给予保护和抚慰,信任的情感得以萌生。服从和爱,感激和信任交织在一起,就萌发了良心。从母亲开始,这种爱扩展到家人,进而扩展到邻里、社会和全人类,一个人的道德力量就由此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在道德教育任务的实现方法上,裴斯泰洛齐认为,应首先重视家庭教育,然后是学校教育,但二者应密切联系。他主张把学校的道德教育建立在类似家庭生活关系和亲子之情的基础上,家长和教师都要以母爱的精神去感化学生,对学生要给予充分的爱心。重视道德说理和道德行为练习相结合,不能空谈也不能体罚,同时把德育与智育相结合才能帮助儿童的道德发展。

裴斯泰洛齐用一生的行动践行着自己的道德教育思想,用母爱感化着孤儿和学生,把自己全部的爱奉献给了孩子们。

二、当下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困境

我国历来重视思想道德教育,新课程改革更强调课程对学生道德思想的影响。德育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然而我国当下的道德教育却面临着许多困境。

(一)学校道德教育应试性强,教育性弱

当下中小学的开设的德育课程,小学阶段称作“思想品德”,中学阶段统称“思想政治”。课程定位理论性强、脱离生活的现象随着学生年级的上升表现的愈发明显。中学阶段的“思想政治”课,其“政治”成分远远大于“思想教育”的部分。开发德育课程对加强学生道德教育是一种快捷高效的方法,但德育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往往以讲授为主,评价方式上考试为主,忽略了学生情感体验和道德认知的培养。我国当前的德育教材偏重理论讲解较多、社会实践较少,内容也较为陈旧,未能反映新时期的社会要求。整体看来,学校道德教育课程的开展应试性强,教育性较弱。

(二)家庭道德教育重要性遭到忽视

家庭对儿童成长和发展的意义重大。家庭中父母、兄弟姐妹的言行举止都是儿童观察、模仿和学习的对象。然而我们却发现,当下我国家庭对儿童的教育没有表现出足够的重视。家长往往将教育孩子的重任交给学校,认为通过高价花费择校,让学生进入好的“名校”,孩子就可以放心成长了。孩子的任何问题都是学校的责任,无论智育还是德育,学校负责一切。事实上,家庭教育并非不重要,而是特别重要。对家庭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会导致儿童家庭关爱的缺失,影响道德的发展与再塑造。

(三)学校道德教育与家庭道德教育的脱节

道德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学校和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两翼,只有朝着同一方向才能够产生德育的合力,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单凭学校或家庭任何一方都无法完成道德教育的历史使命。学校教育是学生高效快速成长的途径之一,家庭教育则能给予学生来自亲人的温暖,使他们真切的体验到爱的存在,在被呵护下学会关怀和付出。没有家庭教育的正确引导,学校教育便会失去其本色。学校道德教育与家庭道德教育相脱节不仅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了负面效应,而且给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境。

三、裴斯泰洛齐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下道德教育的启示

统观我国当前道德教育的困境,重新理解和认识裴斯泰洛奇的教育思想对我们有深刻的意义,我们能从中得到些许启示,应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危机。

(一)德育从家庭教育开始,从父母做起

裴斯泰洛齐的德育要素中,他十分强调母亲的作用。在著作中《林哈德与葛笃德》中,“葛笃德”作为母亲以自己的实际行为感化着子女。在她的教育下,子女们都乐善好施,心地善良。裴斯泰洛齐重视家庭教育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将家庭教育视为学校教育的模板。儿童出生伊始,父母就在孩子的面前树立起了各种示范。儿童会观察、模仿学习父母的言行举止,这些学习在儿童的成长中印象深刻而持久。父母以身作则,能够潜移默化的对儿童产生道德影响,使德育溶于生活之中。因此,德育从家庭开始,从父母开始,要求儿童的父母不断的提高自身修养,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子女做出表率。

(二)改革学校道德教育,从情感开始,与家庭道德教育相衔接

当前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表现出应试化倾向,教育性较弱。在学校开设的德育课程中,充斥着理性的教化,偏向认知领域。与之相反,裴斯泰洛齐将德育的最基本要素归结为“儿童对母亲的爱”,侧重的是情感领域。相对规则和道理,儿童更容易接受情感体验和感悟。改革学校道德教育,从情感开始,儿童感受到真切的爱和温暖,才能更好地付出爱。我们改革学校道德教育应注意将它与家庭道德教育相衔接。教师要向母亲一样给予学生以母爱般的情感,用母爱的精神去感化学生,以身作则对学生起到示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田本娜.外国教学思想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89.

[2]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193.

篇3

1.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在观念上的错误认识。在笔者调查的学校中,发现很多学校把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当成一门学科进行教学,除此之外没有其它教育手段。思想道德教育应贯穿于学生教育的各个环节,国家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这种只注重学生考试、升学而忽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2.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是面向社会的,学校与社会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经济迅猛发展,农村的生活也逐步富裕起来,与此同时,一些错误的思潮也涌入农村,见利忘义,损人利己,拜金主义,非法暴力等等一些社会陋习对于农村学校教育和正在成长中的农村中学生影响巨大。

3.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是学生的第一个学校,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但由于农村相对来说比较落后,一些封建思想残余还遗留在农村,另外学生家长的个人素质不高,观念不明确,认为教育,包括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一方的事,跟家庭、家长无关,这种思潮导致学校-家庭教育脱节,后果严重。

4.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有些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教师个人职业道德和道德修养不达标,而且没有受过专业培训,教育教学水平不高,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也不会很高,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师,首先要注重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之中引导学生。

5.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学生评价机制不健全。在笔者调查的农村学校中普遍存在着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评价机制不健全,评价形式单一化,评价内容不科学、不全面。很多学校的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由教师一人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如果评价不好,会有伤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具体措施

1.更新教育观念。观念是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先导,教育活动也不例外,也是在一定的教育观念指导下进行的。如果教育观念不够科学,那么教育成效也不会显著。我们要改变以往家庭把思想道德教育当成学校的事,学校把思想道德教育当成一门学科的错误观念。建立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网络,学校要加大人力物力投入,明确德育处和教师职责,家庭和学校要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和交流,社会、家庭要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

2.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构建良好的农村社会环境。地方政府要兴办一些农民学校,定期给农民进行讲座,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农民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制定村民道德行为规范,用道德行为规范来约束农民的不良言行;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加强法律监管力度,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等等。采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手段净化农村的社会风气,给农村中学生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3.营造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在我国家庭承担了大部分的教育功能,尤其是伦理道德教育方面,家庭是每个孩子接受教育的直接经济支柱。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更具亲切感和权威性,一般地说较好为子女所接受,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更具针对性和耐性,较易避免空洞的说教和粗暴的训斥。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更具示范性和长期性,较易对着子女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经久打上家庭风尚的烙印”。可见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所起的作用,家长作为自己孩子的学习榜样,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作用潜移默化,所以广大学生家长应该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树立正确良好的家庭教育观念,使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篇4

1.忽略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中的职业道德意识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体系由职业道德意识教育、职业道德规范教育、职业道德行为教育三个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1]。其三者都是职业道德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缺一不可。意识教育被认为是其最为基础的内容。其是后两者能够得到加强的前提。职业道德意识教育包含了职业道德认知、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意志以及职业道德信念四个层次的内容,意在培养入职人员的爱国意识、敬业意识、诚信意识和友善意识[1]。而目前我国的职业道德教育中忽略了对意识教育的作用。例如很多高校在开设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课程时,也忽略了意识教育,而重在强调规范与行为的教育。这种现状就破坏了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构造,并且使得职业道德教育的作用大打折扣。

2.没有构建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目前,对于我国来说,职业道德教育的最主要场所是各大高校。并且每所高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都设置为必修课程。学校能够为即将入职的学生们提供比较系统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但是学校并不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唯一场所。例如家庭也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场所之一。家庭的教育为职业道德的加强提供了前提。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实际上就是职业教育的补充,并且能够为职业道德教育做有利的铺垫。此外,社会及企业亦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与家庭主要是提供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而社会与企业为其提供实践的场地,并且还能够检验入职人员职业道德是否合格。目前,职业道德教育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途径。要么仅突出学校的作用,而忽略其他条件的作用。要么与之相反。

3.在职业道德教育中没有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渗透到每行每业,我国的每个公民都必须学习并践行这一价值观念。并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职业道德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前者能够加强后者的作用,后者反过来又能够让前者体现在每个人的行为中去。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只是拿来空喊口号,而是应该将其内容及精髓体现在个人行动中来。但是,职业道德教育中并未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完全体现与运用。

二、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职业道德教育的加强有促进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解决我国需要建立怎么样的一个国家、需要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以及需要培养什么样的公民等方面的问题[2-3]。而职业道德教育与上述三个问题都相关。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入职人员能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具有重要作用。

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人成才的前提

职业道德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一个职业道德合格的人员,职业道德是一个人成才的重要前提。职业道德标准是入职前必须要求的一个重要标准。一个有能力的人能否被企业重用,关键在于其职业道德是否合格。一个无论多么优秀的人而缺乏职业道德将得不到展现其才能的机会。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加强职业道德的前提。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一个成才来说具有重要作用。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职业道德教育的加强提供有效途径

篇5

一、孟轲的“四端说”

(一)、“四心”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孟子认为,人性是指人类所独有的、区别于一般动物的本质属性。“四心”分别是仁、义、礼、智的基础,“恻隐之心”是最基本的,是人类发展仁的基础。人的本质属性就是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人有社会道德属性,正是人性与动物性的区分。孟子的性善论是以人类的道德属性来规定人性的,并认为这一属性人生而具有,这正是揭示了人于动物的区别。

(二)、“仁、义、礼、智”是人性发展的规范

在我国的传统的道德发展中,仁、义、礼、智的主体价值体系贯穿于中国伦理学的发展。仁是核心,其他方面的德是仁的体现。“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率然见于面,蛊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在孟轲看来,人的行为规范起源于“四心”派生出了仁义礼智,拥有仁义礼智品德的人才是善的人,才是达到圣人同等的完善人。

二、我国家庭道德教育与人性假设关系的考察

(一)人性是道德形成的基础

道德教育的人性假设,是指道德教育理论中关于人性的各种判断及其相互之间及其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以人性假设中的某个判断作为逻辑核心,相应展开以此判断为基础的理论重点内容 从道德教育理论史来看,无论哪一种道德教育理论,都包含某种人性假设的逻辑,如果一种道德教育理论没有任何形态的人性假设,那就意味着它已经搁置了道德教育的载体目的和方法,而这样的道德教育理论是难以建构的。

(二)家庭中的情感交流是儿童道德发展的重要基础

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对于儿童道德观念的奠基有重要作用。情感是维系家庭的重要纽带,而道德的灌输与观念的传递无不是通过亲子关系的感情纽带,在无形中得到教化,包括言教与身教。人们的外在行为其实是人们内心情感的表现,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道德行为展现其实也是与子女内部情感的交流,这如同证实有爱心的家庭才能培养出有爱心的孩子一样。

(三)家庭道德教育与社会的道德标准相互作用

家庭与社会的关系实际上是相辅相成,在社会道德观念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家庭的道德教育起着小加工式的作用,对社会这大机器进行作用;反过来,社会里大家对认同的道德规范又在规定者家庭的道德教育的内容,方式与行为准则。儿童在经过家庭教育之后最终要实现个人的社会化,在家庭生活方式与社会文化环境交错的过程中,掌握了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实现了道德的内化过程。

三、基于孟轲的人性假说对家庭道德教育的几点构建

(一)用理性的关爱尽力呵护孩子的“四心”

孟子认为“四心”是先天潜在的一种自性,如果这种自性不用心加以培养扩充,人的发展会出现偏差甚至畸形发展。对儿童的道德教育要依据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因势利导。它是站在整个人类道德的起点而发起的一种理性呵护。理性的关爱就是要把握好关爱的一个“度”,超过这个“度”就成了溺爱。因此,用理性来把握好这个度,比如给孩子充满爱的环境,展示榜样的力量加上正确的表扬,让批评也成为一种关爱等。

(三)家长健全自我价值观,发展孩子的“仁、义、礼、智”

家庭教育即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的教育,主要指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进入社会的“培训班”。“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成为孩子模仿的内容。在家庭教育中,除了要注重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外,家长自身也应该健全自我价值观,在培养孩子四心时,父母尤其要注意自己平时的言行是否符合一定要求。随着我国各方面的发展,人们的家教意识也普遍崛起,为了提高父母们的家庭教育质量,各种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讲座普遍兴起,加上我国近年来对传统文化和教育的回归,在进行孩子的德育时,家长更应该关注、更正和健全自己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郭沂.德欲之争——早期儒家人性论的核心问题与发展脉络[J].孔子研究.2005(05)

[2] 白奚.孟子对孔子仁学的推进及其思想史意义[J].哲学研究.2005(03)

篇6

 

一、道德、道德教育的目的 

众所周知,“道德”这一术语源于拉丁语。起初意味着传统的习惯之意。而“伦理”的源于希腊语,即风俗、习惯、传统型惯例。所谓“道德”可以界定为:“作为某社会对其社会成员或成员相互间的行为的一种约束,为公众所认可的规范的总体。它并不伴有诸如法律那样的外部强制力,而是一种个人的内在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说,构成社会的人们旨在制约行为的一般公认的规范总体,就是“道德”。然而,这不过是道德的一个侧面而已。就是说,作为社会现象和社会来看,道德是那个时代某集团所承认的行为准则的总体。 

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旨在发展“善”,培养“好孩子”、“好公民”。不过,这种“好孩子”、“好公民”是从社会的角度提出来的主张。从个体角度看,尊重个人、实现人格才是它的目的。降生于世的人,为了生存就必须有基本的能力。但教育教育的目标终究是完美人格的实现。每个人必须对自身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正确的思考、判断并能付诸实践。 

二、学校的道德教育 

在现在的社会中,学校是影响儿童最深的一个地方之一,大部分儿童都是在学校学习到很多知识,并且为以后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儿童在童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里的一切都会对学生的成长造成很大的影响。然而,在人的一生中,不仅仅只有学习知识这一件事情,学会做人比学习知识则显得更重要。如果一个人只有知识,不讲道德,那将会对社会造成很大的危害。所以我认为,道德的教育才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灵魂。 

现代学校教育立足于人的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养,道德教育就构成了主宰、凝聚和支撑整个生命成长的决定性因素。倘若缺失了德性的生长,那么人的生命的其他部分的发展都会受到限制。可见,教育中人的生命的完整性规定了道德教育的统摄性。实际上,居有统摄状态的道德教育又必然是通过渗透的方式而非依赖于独立时空展开的。在此问题上还存有误区,很多人认为,只有安排了单独的时空,道德教育才会有了现实的抓手,这在实际的学校教育生活中就表现为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活动在时空设置上的冲突。其实,正如德罗布尼斯基所认为的那样,道德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现象,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侵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道德的表达方式也是多样的。因此,真正的道德教育更多地只能借助于各种复杂的渗透的方式完成的,而由此产生的影响最终也就变成人的内在稳定的心性品质。 

1.西方学校的道德教育(以美国为例) 

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与美国国家的性质具有很大的关系。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多民族的国家。美国的年轻,体现出它较少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注重现实,具有进取奋进的特性。美国的多民族,反映出它的多元性文化共存,具有开放、包容、公平竞争的特点。因此,美国提倡的总的道德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全体国民具有这种特性的美国精神。美国又是一个分权制的国家,各州掌管各自的教育事务。因此,很难整体性地描述出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这是因为在美国根本就能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学校道德教育的大纲或计划。然而,通过各州教育改革的文献和对道德教育的规定的及各州学校实施的道德教育方案,也可以大致勾画出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标与内容。 

长期以来,美国一直较注重爱国家、对国家忠诚的教育。美国并不在学校中大张旗鼓地向学生宣传要爱国、要对国家忠诚,而主要注重的是通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思想意识和基本技能,塑造具有爱国精神或没有精神的一代人。通过学习没有政治体制、法律制度、国家行政体制及功能、多元化、国家决策过程以及比较美国与其他类型国家的差别,是学生更好地了解美国的国情。注重通过国际理解、交流等国际主义教育,使学生了解美国在国家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其他国家的关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培养有责任心的公民这一目标,在美国的学校中倒是较为明确提出的,并通过专设的课程,使学生了解人人都享有法律上规定的各种文件、义务和责任,懂得尊重他人、遵守各种法律规定、履行自己的承诺等,培养学生具有自我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2.中国学校的道德教育 

个人品德是个人在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自我完善、自觉的和稳定的倾向。个人品德与政治观点等不同,在不同背景的人群中容易产生共同的理解,不易产生明显的分歧。这部分内容即古人“修身”的内容。学校道德教育中的个人品德教育,应进行现代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教育;进行中华传统美德和文明社会应具备的品德教育。其主要内容是:正直、善良,诚实,宽容。这些品质为人们所公认,并容易在行为中表现出来。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仅仅把这方面的品质看成是对他人生活的适应,而不是主体人生活的需要,那么这种道德就必然是表面的,注重法律的。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刻苦勤奋,珍惜时间,有责任感,坚持不懈是学习成功的重要条件。责任感、有毅力、自制力这方面的品质虽然被教育者认为是重要的,但学生却并不容易意识到,同时也是最难具备的。这类品德更多地突出了道德行为主体的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能力,其特点是不易通过短时间的道德行为表现出来,甚至没有特定的道德行为作为其载体。这方面的品德体现出学生对于其个人行为和个人欲望的控制能力,是内在的。 

家庭,是学生的安身立命之地;家庭,也是学生的真情爱意之田。社会在进步,人心更重要;家庭在变革,美德值万金。家庭美德教育的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珍爱家庭、孝敬父母、勤劳俭朴及文明礼貌的教育。人的生活从家庭开始。教育学生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家人,尊敬、关心父母,听从他们的教导和指点。无论大中小学生都要参加家务劳动,培养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珍惜劳动成果。学生有条件的可以勤工俭学,以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教育学生在生活上力求节俭朴素,不追求奢侈享受。虽然有的学生家庭生活条件较好或很好,但还是提倡勤俭朴素,在生活上不要攀比,不要追求高消费;在生活上要互相谦让,互相照顾,这样家庭才能安宁幸福。 

 

篇7

一、道德、道德教育的目的

众所周知,“道德”这一术语源于拉丁语。起初意味着传统的习惯之意。而“伦理”的源于希腊语,即风俗、习惯、传统型惯例。所谓“道德”可以界定为:“作为某社会对其社会成员或成员相互间的行为的一种约束,为公众所认可的规范的总体。它并不伴有诸如法律那样的外部强制力,而是一种个人的内在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说,构成社会的人们旨在制约行为的一般公认的规范总体,就是“道德”。然而,这不过是道德的一个侧面而已。就是说,作为社会现象和社会来看,道德是那个时代某集团所承认的行为准则的总体。

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旨在发展“善”,培养“好孩子”、“好公民”。不过,这种“好孩子”、“好公民”是从社会的角度提出来的主张。从个体角度看,尊重个人、实现人格才是它的目的。降生于世的人,为了生存就必须有基本的能力。但教育教育的目标终究是完美人格的实现。每个人必须对自身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正确的思考、判断并能付诸实践。

二、学校的道德教育

在现在的社会中,学校是影响儿童最深的一个地方之一,大部分儿童都是在学校学习到很多知识,并且为以后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儿童在童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里的一切都会对学生的成长造成很大的影响。然而,在人的一生中,不仅仅只有学习知识这一件事情,学会做人比学习知识则显得更重要。如果一个人只有知识,不讲道德,那将会对社会造成很大的危害。所以我认为,道德的教育才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灵魂。

现代学校教育立足于人的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养,道德教育就构成了主宰、凝聚和支撑整个生命成长的决定性因素。倘若缺失了德性的生长,那么人的生命的其他部分的发展都会受到限制。可见,教育中人的生命的完整性规定了道德教育的统摄性。实际上,居有统摄状态的道德教育又必然是通过渗透的方式而非依赖于独立时空展开的。在此问题上还存有误区,很多人认为,只有安排了单独的时空,道德教育才会有了现实的抓手,这在实际的学校教育生活中就表现为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活动在时空设置上的冲突。其实,正如德罗布尼斯基所认为的那样,道德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现象,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侵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道德的表达方式也是多样的。因此,真正的道德教育更多地只能借助于各种复杂的渗透的方式完成的,而由此产生的影响最终也就变成人的内在稳定的心性品质。

1.西方学校的道德教育(以美国为例)

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与美国国家的性质具有很大的关系。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多民族的国家。美国的年轻,体现出它较少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注重现实,具有进取奋进的特性。美国的多民族,反映出它的多元性文化共存,具有开放、包容、公平竞争的特点。因此,美国提倡的总的道德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全体国民具有这种特性的美国精神。美国又是一个分权制的国家,各州掌管各自的教育事务。因此,很难整体性地描述出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这是因为在美国根本就能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学校道德教育的大纲或计划。然而,通过各州教育改革的文献和对道德教育的规定的及各州学校实施的道德教育方案,也可以大致勾画出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标与内容。 转贴于

长期以来,美国一直较注重爱国家、对国家忠诚的教育。美国并不在学校中大张旗鼓地向学生宣传要爱国、要对国家忠诚,而主要注重的是通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思想意识和基本技能,塑造具有爱国精神或没有精神的一代人。通过学习没有政治体制、法律制度、国家行政体制及功能、多元化、国家决策过程以及比较美国与其他类型国家的差别,是学生更好地了解美国的国情。注重通过国际理解、交流等国际主义教育,使学生了解美国在国家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其他国家的关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培养有责任心的公民这一目标,在美国的学校中倒是较为明确提出的,并通过专设的课程,使学生了解人人都享有法律上规定的各种文件、义务和责任,懂得尊重他人、遵守各种法律规定、履行自己的承诺等,培养学生具有自我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2.中国学校的道德教育

个人品德是个人在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自我完善、自觉的和稳定的倾向。个人品德与政治观点等不同,在不同背景的人群中容易产生共同的理解,不易产生明显的分歧。这部分内容即古人“修身”的内容。学校道德教育中的个人品德教育,应进行现代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教育;进行中华传统美德和文明社会应具备的品德教育。其主要内容是:正直、善良,诚实,宽容。这些品质为人们所公认,并容易在行为中表现出来。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仅仅把这方面的品质看成是对他人生活的适应,而不是主体人生活的需要,那么这种道德就必然是表面的,注重法律的。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刻苦勤奋,珍惜时间,有责任感,坚持不懈是学习成功的重要条件。责任感、有毅力、自制力这方面的品质虽然被教育者认为是重要的,但学生却并不容易意识到,同时也是最难具备的。这类品德更多地突出了道德行为主体的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能力,其特点是不易通过短时间的道德行为表现出来,甚至没有特定的道德行为作为其载体。这方面的品德体现出学生对于其个人行为和个人欲望的控制能力,是内在的。

家庭,是学生的安身立命之地;家庭,也是学生的真情爱意之田。社会在进步,人心更重要;家庭在变革,美德值万金。家庭美德教育的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珍爱家庭、孝敬父母、勤劳俭朴及文明礼貌的教育。人的生活从家庭开始。教育学生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家人,尊敬、关心父母,听从他们的教导和指点。无论大中小学生都要参加家务劳动,培养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珍惜劳动成果。学生有条件的可以勤工俭学,以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教育学生在生活上力求节俭朴素,不追求奢侈享受。虽然有的学生家庭生活条件较好或很好,但还是提倡勤俭朴素,在生活上不要攀比,不要追求高消费;在生活上要互相谦让,互相照顾,这样家庭才能安宁幸福。

篇8

【中图分类号】G631

一、引言

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梁启超有云:“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中学生年龄大多在十一、二岁至十六七岁之间,社会阅历有限,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逆反心理的出现以及成长环境影响使他们容易产生一系列的思想道德问题。毋庸置疑,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关乎千万家庭的幸福和谐。当前的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重要历史关口,中学生的成长环境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虽然总体上我们现在面临一个非常好的宏观环境,社会安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迅速,并与全球一体化接轨,法制建设不断完善,文化繁荣自由,尖端技术、高新技术突飞猛进。但也不乏诚信缺失、假冒瘟印⑵燮欺诈、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并且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多元化的信息如滚雪球一般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蔓延。泥沙俱下的海量信息给中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虽然总体上当今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诸多问题[1]。根据2015年7月1日《检察日报》的报道,青少年犯罪总数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这个数字令人吃惊。郑航和王清平(2011)基于对典型地区的调查也发现,现阶段中小学生存在诸多问题:爱国认识模糊,理想信念淡漠;自我关注过多,团队意识不强;道德观念上情理相混,道德选择上知行分离;生活满意度低,心理素质较差;劳动意识淡漠,爱攀比、不节俭;行为习惯不佳,品行问题较多等[2]。而2015年发生的两起骇人听闻、震动全国的湖南邵东弑师案则更深刻地警示着我们:如果对当代中学生放松了思想道德教育,他们就容易误入歧途,人生的航船就会迷失方向。毫不夸张的说,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关系到革命前辈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大问题。因此,在中学生初涉人生、刚入社会的关键时期,强化思想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意义重大。而研究国外中学生道德教育的特点,对于我们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借鉴国外思想道德教育的经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国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国外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经验启示

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本人的密切配合,涉及到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对中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是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的一项教育内容。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不断探索受教育者思想道德发展规律和思想道德教育规律,创新出以隐性渗透为特征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在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主体方面,西方各国的共同特点是注重将家庭、学校、社会的功能联结起来,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承担起各自的思想教育职责,从而形成辐射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络。例如,对于一个处于中等教育一年级的苏格兰学生,除了在家接受父母的思想引导之外,还应完成学校规定的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并且还需耗费 12 天时间参加包括文化参观、研习会等在内的一系列社会活动,每次体验都有相应的公共部门组织和参与[3]。西方国家还非常注重宗教团体等民间组织的教育导向作用,这样能避免政府灌输教育的直接性和说教性。

在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上,欧美等发达国家所理解的道德教育不仅仅局限于伦理道德原则规范,而是紧扣中学生政治、社会生活的主题,内容相当广泛。例如,英国的思想道德教育以“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为出发点,主要包括安全教育、个人理财教育、情感健康教育、营养与体育教育、两性关系教育以及、酗酒、吸烟教育等。而美国及法国等国的思想道德教育则是关于“生存方式”的教育,包括伦理教育、政治教育、宪法、法律、和平、民主、协调、人权等。

在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上,西方国家不仅开设具有思想道德教育性质的公民教育课程,还将思想道德教育渗透于文学、历史、地理以及课外实践等非政治课程中,发挥 “载体作用”和“渗透作用”。例如,美国学校要求学生在每门专业课学习中都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即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很多专业要求学生必须通过职业道德考试。而加拿大奥兹农学院所开设的“学生管理农场”课程,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通过评估商业活动的成效提高决策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意见。

虽然我国的教育体制、文化传统和经济环境与其它西方国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西方国家关于强化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些做法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国外思想道德教育给我国的启示是:第一,思想道德教育实施主体层面,应建构综合教育方法,形成教育合力。应充分利用家庭、学校、社会团体等教育资源,注重营造思想道德教育氛围,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并且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各有侧重、各有特点,是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第二,在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层面,应强化隐性教育。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国家“渗透性”、“隐蔽性”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法凭借其隐蔽性,能有效避免受教育者产生逆反情绪。第三,在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层面,应适度扩大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外延,不仅仅局限于伦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还应教会中学生更多有关适应社会的知识,强化对学生意志品格以及审美情趣的培养。

三、强化我国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与进步,现代社会环境多样性的特点日益突出,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环境日趋扩大和丰富。强化我国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不应仅依靠学校的德育工作来完成,而是需要坚持系统的观点,多种途径、三教协同实施思想道德教育,优化中学生成长的环境,为促进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学校层面,应发挥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主体阵地作用,把“以德育人”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教育观。第一,应建立各种督导和考核机制,例如建立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每学年对综合素质评价表现优异的学生颁发单项奖,并将之作为升学的参考依据之一。以此引导中学生立足真实生活,积极进行道德体验。第二,要改变传统观念,根据学科特点挖掘思想道德教育因素,把思想道德教育寓于各学科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同时也应开展各种融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和课外活动,将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寓于活动之中。在教育的内容上,不仅应不遗余力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加强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进行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也应加强对中学生意志品格、审美情趣的培养。 第三,应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为此应充分利用班会、晨会、国旗下讲话等载体,加强校风、班风、学风建设;充分利用橱窗、标语牌、黑板报、广播、文体活动、自办刊物等宣传阵地促进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积极开展征文、演讲等各类比赛以启发人、陶冶人。

家庭方面,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在子女的健康成长过程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为了子女的健康成长,父母一定要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第一,应以身作则,严格检点自己的言行,加强道德修养,注重自身形象,优化自身道德人格。第二,除了正确引导外,父母还应针对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特点,循序渐进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第三,家庭和谐相处的氛围对孩子的成长也不可忽视。因此,父母要有平等民主意识,不搞一言堂;要尊重孩子,时常与孩子互动,不可随意打骂;要学会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时刻保持乐观、开朗、不断进取的精神状态。

社会方面,第一,各级政府应完善推动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机制、保障机制以及督导机制,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开展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第二,大众传媒机构要积极履行社会职责,正面宣传报道社会的主流和积极进步的东西,要坚决抵制消极落后、腐朽内容的传播。第三,公检法等部门应加强信息网络法规道德的建设和管理,深入持久地开展“扫黄打非”、“网吧”专项整治等清理整顿行动,努力净化中学生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苟兆国.对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J].中W政治教学参考,2012,(12):57-58.

篇9

一、中学思想政治课的道德教育现状

就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来看,因受当前的教育模式影响,政治教师在进行道德教育时过度关注道德理论的传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出现道德教育实践性和实效性不高的弊病。

(一)中学生道德发展过程中“知行矛盾”日益突显

“知行矛盾”或者说“知行背离”是当前中学生道德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当前,中学生普遍认同社会主流的道德规范及行为准则,具有较强的道德观念,但他们很难将良好的道德观念、道德意识转化为正确的道德行为。例如,针对“公”与“私”的问题,中学生思想上普遍赞同“先公后私”观念,但在日常生活中这些中学生越来越多地只顾及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在义利观方面,中学生普遍赞同“重义轻利”“舍生取义”,但行为表现反映出的却是价值取向功利化、物质化,甚至不惜牺牲他人、集体或国家利益来获取个人利益。在社会公德方面,中学生普遍强调自己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但其破坏公共财物、随地乱扔垃圾等行为却屡禁不止。在社会生活中,学生的道德行为表现往往与其学习过的道德理论背道而驰,这就迫切需要中学政治教师更要在深度上注重激发学生的道德意识。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的道德教育方式趋于理论化、静态化

当前学校忽视社会实践这一强有力的道德教育阵地,忽视在各种具体多变的社会环境下对中学生进行公民道德意识的培养,造成政治教师的道德教育方式趋于理论化、静态化。第一,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政治教师依然采用说教、满堂灌的讲授式向学生灌输公民道德的理论常识,整个教学过程缺乏学生的参与性。第二,政治教师的道德教育仅仅停留于书本的理论内容,只要求学生简单熟悉公民道德教育理论,理论与实际的脱节,学生难以把所学的道德理论常识运用到社会生活中。第三,教师在课堂教学及课后带领学生参与的德育活动太少,以时间方式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机会太少,使学生无法在人际交往中具体感知公民道德素质的重要性。所以,理论化、静态化的道德教育方式使得思想政治课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严重影响了中学思想政治课进行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三)中学思想政治课对活动性德育内容重视不够

“活动性德育内容又称实践性德育内容是指通过有组织的进行有道德意义的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信念。”[2]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具有较为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政治教师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和课程方案进行系统化、理论化的教学,强制性地把社会需要的道德规范及行为准则传授给学生,过度的认知性德育教育就抑制了教师对活动性德育内容的重视与实施。与此同时,为节约教学时间,大多数中学政治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忽视活动性德育内容,教材的“探究活动”是授课教师经常省略的部分。即使中学政治教师在课堂中设置相应的探究性活动,无非也是按照教学大纲及其教科书所确定和表达的教学内容来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且这类教学活动形式化,极度缺乏启发性、感染性。这样,学生参与到具体道德实践活动的机会少,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受到严重抑制,造成学生的理论学习与道德实践相脱节。

(四)学校的道德评价机制较为单一、陈旧

“道德评价问题是当前教育部门乃至整个社会道德建设中的最重要、也是最薄弱环节之一。”“当前学校的道德教育常采用与学科教育评价完全一致的考试法。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是用考试分数来衡量的。”[3]在这种既定的学校道德评价机制影响下,政治教师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其讲课质量评估的首要标准,以此来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并把考试成绩作为评定学生道德素质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道德素质作为一种内在的人格品质,无法通过学生的应试能力反映出来。政治教师仍以考试分数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有违素质教育的先进理念,容易与学生道德素质发展的实际脱节,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强化中学思想政治课道德教育效果的策略

(一)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要落实道德教育理念

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落实道德教育理念,政治教师需要把道德教育作为其德育活动的切入点。即政治教师应在尊重学生心理认知水平的基础上,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视角进行道德教育,恰当地把“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磨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和“培养道德行为”这一相互衔接的道德教育过程融入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将所学的公民道德伦理常识与道德行为准则内化为个人高尚的道德品质。例如,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助人为乐、爱护公物、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等品质,促使学生达到“知行统一”。长此以往,便能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健康向上、文明的社会风气。

(二)加强活动性德育内容,深入开展道德实践活动

加强政治课的活动性德育内容,深入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增强思想政治课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第一,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政治教师应秉持信任学生、锻炼学生的理念,适度开展课堂及课后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二,促进思想政治课课程实践性的实施。政治教师要革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式,积极探索高效、实效的道德教育方法。通过主题班会、辩论赛、演讲比赛、办墙报、举办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寓学于乐,实现认知性德育与活动性德育的有效结合。第三,带领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政治教师要注重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道德实际,灵活多样地开展适合道德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通过青少年志愿服务活动,带领学生去养老院慰问老人,让学生体验一种健康的、积极的道德生活,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三)深化中学思想政治课的道德考评机制改革

学科教学的评价机制始终与学校的评价机制具有一致性,所以深化中学思想政治课的道德考评机制改革,学校应该率先提出具体的道德评价标准、多元的道德评价方法、明确的道德评价对象。在学校具体的道德评价机制下,政治教师务必创新教学评价方式和考核方式。政治教师需要改革传统的、单一的闭卷考试模式,转变为综合采用闭卷考试、开卷考试、撰写小论文、社会实践等多样化、多维度的考核办法,着重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接受程度和运用能力。通过新型道德评价机制,采用多元化的道德评价方式,能合理地评价学生的道德发展状况,调动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篇10

小学道德教育是在小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施加的一种正面积极影响[1]。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主要阵地,应该坚持以道德教育为首,育人为本的办学方向,提高道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小学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道德教育的受重视程度不够。我国道德教育重视度不够主要表现在学校、教师、家长三个方面。①学校重视智育而非道德教育。②教师单一地注重书本固有知识的传授。③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因缺乏经验而形成的道德教育重视度不够。第二,道德教育内容脱离生活实际。目前,学校道德教育不能很好地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道德教育内容不足以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也不能解决学生实际的思想问题。第三,道德教育形式缺乏多样性。大多数学校的道德教育单纯依靠规章制度、禁令去约束学生。小学道德教育形式缺乏多样性,过于单一和依赖教材。不少学校把品德量化作为道德教育的“常规武器”大用特用,简单地依据“做好事加分,做坏事减分”的标准评定,这样难以取得理想效果。

二、小学道德教育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第一,学生方面。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小学道德教育工作效果不理想的内在主因是学生群体。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阶段,认知水平在不断变化,尚未能很好地认识到作为人的社会属性、权利与义务的对应,以及社会道德的要求与自己的内心需要的转换。第二,教师方面。教育改革的不断完善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的教育思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品德形成。在家长、社会过于关注学生的成绩和成才的大环境下,教师是否能坚守职业理想,将道德教育的价值观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是小学道德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第三,家庭方面。父母承担着孩子最初的教育,他们的行为习惯时刻影响着子女的成长及其道德品质。如果家长不重视榜样的作用,极易使学生养成不良的习惯。大多数家长只重视对子女的物质需要满足,忽视道德品质教育。此外,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或过分粗暴,这种极端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改善小学道德教育现状的对策

道德教育工作是长期而持久的工作,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形成合力,为学生建立一个“三位一体”的大道德教育网络环境[2]。

(一)提高学生自身觉悟能力

第一,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动机和愿望。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有的放矢地进行。①小学生模仿力较强,可在学校和班级中树立典型。②以名人名言为切入点,组织学生自己搜集名人名言,轮流在班里就自己所掌握的资料做小型演讲。第二,培养学生知行统一的道德习惯。小学道德教育一直强调认知教育,学生会出现思想和行为不相统一的现象。归根结底,道德教育的实质就是让学生进行自我的道德约束,形成道德认知,并试图将它转换为有意识的道德行为,道德教育才产生实效。

(二)加强情感教育

小学生道德的形成以情感为基础,自我道德品质完善需要自我意志的激发,不论是追求真理,还是学习相关知识,个人感情因素对道德品质的形成都能起到促进和催化作用。加强情感教育,激发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状态,引导学生学会爱,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三)提高教师道德教育意识和自身素质

第一,教师要增强道德教育意识,坚持教书育人。教师是学校工作的直接参与者,教师的行为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第二,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不仅需要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还需要用自身的行为为学生树立榜样。教师长期和学生相处,他们的言行自然会被学生模仿。因此,教师需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使学生能以教师为榜样进行自我教育,将外在的道德行为内化为道德品质。

(四)提高家庭道德教育意识

在实际教育中,家庭教育重智轻德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教育者应积极地引导家长,提高家长对孩子道德教育的重视度。具体来说,家长需要重视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注重亲情教育、感恩教育,注意孩子责任感的培养。总之,小学道德教育的良好开展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为了顺利落实小学道德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要相互配合,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篇11

二、亲子阅读的基本状况

1.亲子阅读的频率和时长

调查表明,每周亲子阅读3~4次的家庭最多,每周1次的排第二,结果见表2。访谈还了解到,部分幼儿在全托幼儿园,每周只有两天时间与家长在一起,所以家长希望有更多的时间与孩子共同阅读的愿望没法实现。调查还发现,多数家庭每次阅读的时间能持续20分钟以上,其中超过25%的家庭达到30~60分钟,说明家长有兴趣有耐心与孩子一起阅读,孩子也乐于同家长一起阅读。对不同家庭亲子阅读时间的百分比进行统计,我们对每次阅读的平均时间为10~20分钟的部分家长进行访谈,发现这部分幼儿的注意力保持较短,阅读过程中经常被其他事物吸引而转移兴趣,这些家长迁就了孩子的兴趣,未强迫其继续阅读。

2.亲子阅读材料的获取方式和材料内容

从调查看,根据孩子自身特点和阅读兴趣选取阅读材料比例最高,根据家长的兴趣或孩子兴趣和要求,家长根据故事的教育价值或内容、情节来选的人分别占40%和30%,还有一些是根据幼儿园老师建议、媒体宣传或朋友介绍来选择的。总体上看,多数家长考虑到了孩子的需求。据调查统计,在阅读内容上选择图画书或绘本的最多,近68%,其次是自然科学类的图书,再次是选择童话书、民间故事或神话故事的,人数差不多,也有家长选择以文字为主的诗词书,通过访谈,了解了家长选取阅读材料的原因,选用图画书,即绘本的最多,这是因为它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为幼儿叙述故事,即使幼儿还不能阅读文字,仅看图画也能明白故事的内容,而且故事内容贴近孩子生活,符合幼儿认知发展的年龄特征,是不少家长和孩子的首选。有关自然科学的书刊以描述科学趣闻为主,适合好奇心旺盛、喜欢探索的孩子阅读,也是家长选择的重要内容。

3.家长的亲子阅读活动目标和情绪体验

调查发现,家长的亲子阅读活动目标以教育孩子为目的的最多,达到了82.5%,其次是认知占63.7%和情感占52.6%,对家长在与孩子共读时的情感体验调查显示,22%的家长明确表示非常愉快,33%的家长感到比较愉快,39%的家长表示“有时愉快,有时麻烦”,这其中有部分家长本来不愿意与孩子共读,是孩子有要求后才陪着阅读的。

三、幼儿道德教育的基本状况

1.家长对幼儿道德教育概念和责任的认识

从对家长的访谈可知,几乎所有家长都认为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良好的品德习惯应该从小培养。那么,家长心中的幼儿道德教育概念是什么呢?统计数据显示,77.8%的家长认为幼儿道德教育是在家庭内成年人对孩子道德、习惯、规范形成的教育,但17%的家长认为幼儿道德教育是像中小学及成人的思想品德教育那样,应当是老师在幼儿园讲授道德规范的教育,既然大多数家长认为幼儿道德教育是家庭内成人对孩子的教育,那么道德教育主要由家庭来负责吗?调查显示,高达97.7%的家长认为幼儿道德教育应该由家庭和幼儿园共同负责,只有2.3%的家长认为道德教育应该由家庭负责。

2.家长对幼儿道德教育内容的选择

我们列出14种德目,“您觉得以下选项哪些属于幼儿道德教育的内容?(可多选)”,结果家长选择善良的占91%,爱心的占84%,诚实的占83%,责任感的占80%,勇敢、友谊、勤劳、宽恕的也在60%以上。笔者在访谈家长过程中,现场拿出包含道德教育具体内容的图画书请家长指认,结果家长选择的图画书作为德育内容的频数与问卷所答基本一致。

3.家长对幼儿道德教育途径和方式的认识

调查发现,67.3%的家长认为,幼儿园和家庭应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孩子施加教育,开展“家园共育”;26.2%的家长认为是针对孩子日常生活,家长有意识地进行教育孩子。

四、亲子阅读对幼儿道德认知的促进作用

1.在亲子阅读中发挥道德教育作用的频率调查发现,84.8%的家长是通过利用日常生活事件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的,有意识地利用亲子阅读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人只有12.3%,

还有近3%的家长利用看动画的机会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由此可见,家长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方式主要是日常教育,主要利用生活事件对孩子进行教育,而较少家长会利用亲子阅读进行德育。说明尚未意识到亲子阅读中的德育价值。

2.亲子阅读后幼儿道德行为的变化

“您与孩子一起阅读后,您孩子的言行举止有没有改变?”97.7%的家长表示在其言行举止均往好的方向发展,孩子逐渐养成好习惯,但也有2.3%的孩子没有任何改变,往坏的方向改变的孩子为零,笔者在访谈中向家长了解怎样确定这种变化是亲子阅读带来的?有家长举例说道:“自从与孩子一起阅读了《小蛇散步》这本绘本以后,孩子在遇到困难时,会学着小蛇说‘这点小事难不倒我’,自己克服困难。以前没觉得效果那么明显,现在可能因为孩子阅读多了,也有意识了,效果也明显了。”

篇12

网络道德即为:在网络虚拟环境中,调节网民和网络社会、网民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可规范、指导与约束其网络行为。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民数量越来越多,中学生也占据着较大比重,网络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影响越来越大,虽然能够带来不少便利,但是也有负面影响。在慎独视角下进行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不失为一个新型而有效的手段。

一、家庭慎独教育提升中学生网络道德修养

家庭教育作为人们接触的第一个教育阶段,是道德教育的关键构成部分,在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中,家庭教育也是必不可缺的,可通过慎独精神的培养,提高孩子的网络道德修养。现阶段,在家庭教育中要想实现较好的网络道德教育效果,家长需以慎独精神为导向,掌握一定的网络技术,主动学习计算机知识,在与孩子讨论“网络”这一话题时,拥有发言权。假如孩子在使用电脑软件或浏览网络信息遇到困难时,家长可提出个人意见,为他们提供指导,不仅能够增强亲子关系,还能够预防其接触不健康的软件和网络信息。而且中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尊心正在逐步增强,家长在与孩子进行交流时可采用简洁方式,给他们留言、发送邮件或网络聊天等。同时,父母应起到以身作则的作用,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最初学习到的道德知识是在家庭环境中获取的。所以,家长需注重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在言行举止方面做到以身作则,为他们树立一个良好的模范榜样。网络中的信息复杂多样,极易中学生产生诱惑,父母需践行慎独精神,以个人实际行动引导他们文明上网,基于慎独视角促使其正确认知网络,规范个人网络行为。

二、将慎独精神融入到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

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改善教育效果,应将慎独精神融入到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为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教学开辟新空间。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中,肩负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责任,而且理论知识的讲述,需针对目前新形势的发展和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补充,对他们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现阶段,人类已经步入全民网络时代,在中学思想政治课堂上,教师需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拓展至网络中,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在网络环境下,中学生不仅作为网络的主要参与者,还有不少学生出现不道德与网络意识片面的不正当网络行为。针对这种特殊现状,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实践中,需以慎独视角为切入点,融入慎独精神,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规范网络行为。另外,针对网络环境下,一些中学生违背道德伦理的现象,更是要求应强化我国儒学思想中的慎独精神教育,提高他们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严格按照网络道德进行网络活动,并提升其诚信与责任意识。而且在教学中融入慎独精神,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促使学生构建正确网络认知。

三、将慎独精神注入常规传统文化课教学中

道德属于文化范畴,且随着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进化,慎独精神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试金石。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关于理论体系与规范制度的道德内涵有很多,并经过历史进程的不断发展,已形成一个道德价值体系,而且道德的不断发展也让传统文化更加丰富。为此,在中学网络道德教育活动中,将慎独精神注入到常规传统文化课教学中,相当有必要,慎独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不仅是一种道德境界,也是一种道德修养方法,兼具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双重特征。加强中学生慎独教育,是保证网络社会有序发展的关键,他们作为网民,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相当重要。在中学教育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不仅需继承和发展传统道德,还需顺利时代潮流,这就要求网络教育内容不仅有时代性,还有继承性。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如何处理好传统文化道德和现代文明两者之间的关系,成为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课题,传统文化能够为网络道德教育提供更具说服力的道德支持,学校需在常规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活动中,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慎独精神教育,通过对中学生加强慎独思想的渗透,提高他们网络道德的自律性。

四、通过慎独精神宣传增强中学生网络道德

在中学教育阶段,要想增强学生的网络道德,可通过对慎独精神的大力宣传来实现。其一,可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每天进行宣传,能够对人们的思想产生引导作用,形成社会舆论,能够对整体社会成员进行道德教育。为此,在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中,可借助传统媒体,宣传与慎独精神相关的先进事迹、英雄人物和道德模范等,利用广播播报、电视播放网络道德教育片,感染他们,为提高其道德品德做好思想引导工作。而且新闻媒体也可当作对中学生开展慎独教育的基本途径,在影视资源中可以播放关于慎独的实例,在报纸杂志中报道慎独,进而增强他们的慎独精神。同时,既然是网络道德教育,自然离不开通过网络渠道宣传慎独精神,中学思想道德教育者需利用网络信息中的积极内容,培养中学生的慎独精神,增强网络道德教育效果。学校可建设道德教育网站,系统性的开展网络教育活动,提升中学生的道德素质,促进其健康成长;采用传统文化栏目宣传慎独,让慎独精神可以渗透到他们的思想意识中,让慎独思想在中学生的网络活动中产生作用;在腾讯、百度、新浪等中学生经常访问的网站上增加慎独链接,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五、总结

中学生是否能够健康成长和发展,关系着祖国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所以,基于慎独视角下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是相当有必要的,教育者需充分借助慎独精神的教育优势,提高中学生的网络道德品质,规范他们的网络活动。

参考文献

篇13

(二)方式的单一:重言传轻身教教育方式深刻影响着教育的效果。新生代农民工家长的家庭道德教育方式呈现单一的特点。在调查走访过程中,笔者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家长对孩子的家庭道德教育方式与父辈相比,虽态度言辞缓和了很多,但依然呈现单一的特点,重言传轻身教,主说教缺引导。在被问及“您平时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主要通过什么方式”时,依然有68.5%的人选择了“说道理”。大多数年轻农民工虽有意识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却忽视了自己的身教,他们常常自觉不自觉得把教育停留在口头上,轻则“老生常谈”“喋喋不休”,重则“厉声喝止”甚至“棍棒以对”,比如被问及“如果发现孩子做了一些不符合道德规范(比如说脏话)时,您一般会如何做”这一问题时,还有33.5%的人选择了“厉声喝止”。事实上,要知道,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他/她行为的对与错,善与恶,其实反映的正是家长的教育方式。有些农民工家长甚至自己都没有做好表率,在家里口无遮拦、爆粗口、乱发脾气、抽烟、熬夜打游戏等,回头发现自己的孩子有道德失范行为出现时还觉得不可思议,殊不知正是日常生活中自己的那些不良道德行为对子女的成长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事实上,道德教育作为一种精神层面的教育,不仅仅是靠理论来支撑,更应该在实践的过程中贯彻实施。给孩子讲一百个大道理,不如身体力行地成为孩子学习的道德榜样。

二、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道德教育问题的成因检视

(一)社会外部环境纷繁复杂,使家庭道德教育面临挑战

1.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影响着家庭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实惠,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使得一些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现实生活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风气盛行,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受到很大的冲击,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等正日益朝着功利化、物欲化的方向发展,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扭曲和变异,过于迷恋对物的崇拜、享受与占有,而对财富的获得方式,却不受人们太多的关注。年轻的新生代农民工们,自身面对这些挑战,都有些招架不住,时有困惑,因此势必影响对下一代道德品质的培养与教育。

2.信息化的负面影响冲击着家庭道德教育的原有功能随着社会的信息化,电脑和电视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辛苦工作一天的新生代农民工们,回到家往往通过上网看电视来缓解工作压力,忽视了对孩子的精神关爱,导致父母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时间大大减少。还有些新生代农民工整日工作忙碌,疏于对孩子的管教,同时孩子因为没有朋友,长期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便会将空余时间也大量花费在看电视、打游戏上。加之对于网络、电视、报刊、电影等处于迅速发展阶段的媒体缺乏有力的监管和约束,幼小的孩子很容易受到电视网络的影响,比如连云港市一男孩模仿《喜羊羊与灰太狼》剧情,与小哥俩做“绑架烤羊”游戏,导致兄弟俩被火严重烧伤事件。这些悲剧让人想都想不到。有时候,家庭道德教育在无孔不入的媒体介质面前,对一些负面影响往往防不胜防。

(二)教育主体自身困难重重,使家庭道德教育力不从心

1.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水平低,子女德育资金投入少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刚刚在社会站住脚,自身的经济实力并不雄厚。由于没有技术专长、没有工作经验、流动性强,他们大多只能在低端劳动力市场上就业,工资起点低,涨幅小,增速长期滞后于城镇居民收入和国家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这样,与市民收入和城市消费水平相比较,绝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明显偏低,而且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新生代农民工家长在子女上学、就医等诸多方面还需要支付比当地市民更多的成本,所以生活压力较大。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活资金的不充裕,直接限制了新生代农民工对子女教育,包括道德教育的投入。在被问及“您会给孩子买一些专门关于道德教育方面的故事书或者影像资料”的时候,有59.5%的人选择了“基本没买过”;而“不买的原因”中选择“工资就那么点儿,哪还有闲钱买这个”的占到52.9%。

2.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水平低,子女德育质量难提高文化水平不高的新生代农民工很难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他们对随迁子女的教育知识主要来源于自身经验和自己小时候接受家庭教育的经验,留心观察不难发现,很多采用“暴力手段”进行教育的年轻的农民工家长,自己小时候就多半成长于“棍棒教育”,他们不知道该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也没有人告诉他们到底什么才是科学的教育手段,他们就会潜意识里套用父辈对自己的教育方式。当被问到“您觉得自己做的不好(在子女道德教育方面)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时,33.5%的家长认为自己“缺乏方法,想教育却不知从何下手”。一些年轻的农民工家长的教育方法也有待商榷,他们有的往往只会告诉子女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对于为什么这样,他们却很难解释清楚,使得孩子“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态度和蔼时,孩子一般能接受;但如果家长管教时缺了耐心,态度比较专横时,孩子往往会心生反感,甚或引起叛逆之情,进而对父母的管教产生抵触情绪,长此以往,家庭教育效果必然不佳。

3.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压力大,子女教育时间难保证教育子女,督促指导他们学习需要较大的时间、精力投入。尽管现如今新生代农民工对工作性质、工作时间的要求较老一辈都更高,他们的工作环境较上一辈也有所改善。但由于自身技能水平的限制,他们大多仍在低端的劳动市场就业,工作时间相较于城市里的普通单位工人更长。在调研中,问及被访人员“您觉得自己做的不好(在子女道德教育方面)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时,46.5%的受访者表示“工作太忙,没有时间”。而且有时候新生代农民工家长由于压力大,一些不好的情绪也会被带回家,带给孩子。被问及“当工作上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会将不好的情绪带给孩子吗”,有47.5%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偶尔有过”,32.5%的人“没注意过这个问题”。劳动时间过长,强度过大,使得农民工工作之余可以支配的时间和精力很少,休息的时间都没法保证,更别说静下心来好好对子女进行道德教育了。

三、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道德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切实提高农民工子女家庭道德教育的效果,进而改善农民工的生存状况是全社会的大事,是一项涉及面极广的社会系统工程。要完成好这项工程,需要构建“国家—学校—社会—家庭”四位一体的道德教育体系。需要各方同心协力,群策群力。

(一)制度政策扶持,为家庭道德教育保驾护航道德建设离不开国家的顶层设计,新生代农民工家庭作为弱势群体,离不开相关政策制度的扶持,因此,国家层面应该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加强制度监管,为新生代农民工更好地进行家庭道德教育提供政策支持。比如以十的召开为契机,逐步推进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改革,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降低准入门槛,使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实现“农转非”,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提供各种福利待遇。同时也要建立完备的法律法规来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对随迁子女家庭道德教育的进行,包括《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一些基本法律法规。还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保证新生代农民工家庭的基本生活为出发点,建立健全涵盖生育、医疗、失业、养老保险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使新生代农民工家庭免除一些后顾之忧。

(二)家校通力合作,为家庭道德教育创新形式家校合作在道德教育中始终是备受关注的措施。因为学校本身也承担着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责任,且学校有其一定的优势,能掌握道德教育的大方向。因而在孩子的道德教育方面,家庭和学校在观念和目标方面首先必须达成一致,然后运用各自优势,相互配合,才能真正起到理想的效果。作为学校,应该不断拓宽渠道加强与家长的联系;要倡导年轻的农民工父母们科学地进行家庭德育,通过家访、印发告家长书等形式,介绍、推广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编写一些简单易懂的册子给农民工家长,给他们以技术上的指导。反之,作为新生代农民工,要主动与子女所在学校取得联系,要多跟老师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每次的家长会要争取参加,积极地和班主任配合,发挥家庭德育的实效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