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学影像的发展

医学影像的发展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4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医学影像的发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医学影像的发展

篇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069-02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CT、DR、MRI等多种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领域和临床应用中取得了创新和突破。借助各种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医护人员对解剖结构的成像更为详细,对病变组织的形态了解更为清晰。本单位拥有的影像技术设备是西门子1.5tMRI、西门子胃肠机、ge单排CT、意大利GMm-DR、飞利浦DR以及飞利浦64CT。本文主要就利用MRI技术对小儿脑部磁共振的影像分析和临床应用,探讨和分析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1 医学影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1.1 医学影像MRI技术简析 医学影像技术中的MRI图像,也可称为磁共振或者核磁共振成像,此项技术借助电子计算机和图像重建的功能重新建立成像的医学影像技术,表现于灰度呈现度不同,反映相对应的组织结构情况的数字化影像技术。MRI对小儿脑部的分辨率较高。MRI的检查范围比较广,非常适合中枢神经系统、头颈部位以及心脏血管等检查,但是对于体内有磁性物质的病人则失去检查功能,而且MRI没有CT适合对钙化的效果检查,对肺部和骨皮质的现实也比CT的检查效果差[1]。

1.2 MRI技术在小儿脑部磁共振的影像分析 本单位拥有西门子1.5tMRI,此设备拥有独特的西门子Tim线圈,可以同时对全身各脏器功能进行扫描、灌注扫描以及成像。西门子1.5tMRI的软组织分辨率较高,无放射线,因而对人体的身体基本无害。扫描过程中,检查对象平躺在检查床上以得到轴位、冠状位、矢状位以及斜位的体层图像,还可以做无创性全身血管成像、闹弥散、灌注等功能成像,西门子1.5tMRI具备高分辨率胰胆管水成像、输尿管水成像等优秀的影像学检查功能,为检查者提早发现病变情况。

回顾近期本单位小儿头部磁共振检查共80例,平均年龄1.5岁,在小儿服用镇静药物熟睡之后进行扫描。将小儿头部放于线圈中心,用海绵垫固定,按照定位图调整扫描的范围。结果发现,80例患儿都获得了比较满意的图像,一次镇静完成检查的患儿58例,服用镇静药物后未能及时扫描导致检查中惊醒,需二次镇静才能获得所需图像的患儿22例。颅内出血患儿33例,脑软化42例,其余为颅内其他疾病和正常磁共振影像。患儿在做磁共振检查前需使用镇静药物,否则运动伪影会影响图像的质量,甚至导致无法获取检查诊断。在扫描过程中应用双梯度中的zoom选项,以提高细微病变的检出率,尤其在小出血点的检测上结果准确。磁敏感加权序列具有高分辨力、薄层重建和流动补偿的优点,有效降低了小动脉和噪声对检查的影响,比较适用小儿脑部血管病变的检查,尤其是小儿细小血管早起出血的诊断精确,并能判断小儿脑组织可存活性几率。而弥散加权序列则可产生两套的图像,其中一套b值是1000的弥散加权图像,另外一套是b值为0的T2加权图像,能减轻颅底磁敏感的伪影,改善信噪比。

西门子1.5tMRI的影像技术具有强大的磁体,先进的相控阵线圈,开放式的设计,大型的磁体空间,成像快速、图像质量和精确度高。本单位西门子1.5tMRI的配置,不仅能更好的满足医疗、科研工作的需求,更带动了单位医疗技术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2 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趋势

20世纪下半叶,我国的医学影像技术取得了很快的发展,从单纯的放射诊断科室发展到如今的集诊断和治疗于一体的临床医学影像科室。伴随着计算机、信息科学以及微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前景将更为广阔。

在不断发展并日趋完善的先进医学影像的技术中,最初的计算机X线摄影透过人体放射于影像板上形成潜影,再将其放入激光扫描机上扫描,经过模数转换器,图像信号则生成图像。随后发展的CT利用X线对人体某一范围逐层扫描,获取信息,也是经由计算机处理得到重建的图像。此外,CT的图像显示器、多幅照相机等辅助设备,让探测器对X线有更为高度的敏感性,可将接收的X线转变成模拟信号,再变成数字信号,通过计算机处理器变成CT图像,再由多幅照相机摄片提供诊断。随后逐步发展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记忆盘中储存造影、注射部位的透视影像转变的数字,减去蒙片数字,将剩余数字转变成图像,成了较为清晰的纯血管造影像,其技术比一般的血管特管造影更为简便、经济,更少引发合并症,但导管插管技术不断普及以后,静脉法数字减影逐渐被动脉法所替代了[2]。目前的核医学比较先进的显像方式是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将单光子注入人体内,放射性核素发出的射线借助计算机重建影像,这种发展是电子计算机断层和核医学示踪原理相互结合的高科技医疗技术,采集的信息量大,适应面广,特异性高,放射性小,技术的逐渐发展在当今的医学影像技术中有独特的诊断价值。分子影像的出现,为新的医学影像时代的到来带来了曙光。目前全球医学界都致力于研究开创分子影像和基因的治疗,其重要步骤是借助分子探针插入人体细胞内,MRI或者红外线记录信号,再显示分子、代谢和基因转变的图像,为医疗的诊断提供准确的基因表达。而PACS系统的产生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下的产物,其标志着网络影像学和无胶片时代的来临,PACS系统储存、管理、传输、处理数据,完成在放射科和其他科室之间的影像传递,还通过互联网和微波技术实现远程诊断,这种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当今医学影像技术影像资源的效率[3]。

3 结束语

现代的医学影像技术经过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各种的先进设备层出不穷,世界医学界接受了利用医学影像帮助诊断治疗方式并不断研究并创新更高技术的医学影像技术。相信在不久的未来,随着医学界的不断革新、科学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的研究会为影像学技术的临床应用开启更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篇2

自从本世纪50年代临床应用超声医学影像以来,该项技术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新型成像方法不断出现,定量测量不断完善及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其中介入超声医学成像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目前,介入性超声影像主要包含3方面:①通过各类腔内探头进行成像;②通过各类穿刺探头可对病灶活检,便于确诊病变性质;使用超声影像引导病变部分的手术定位或药物输入等以达到缓解和治疗疾病的目的,由于技术的进步及临床的实际需要,各种类型的腔内探头相继出现,解决了许多临床诊断中曾存在的困难。对于某些病灶,有时需要对其进行定性,便于临床选择适当的治疗方式,由于这些方面的需求,临床中各种病变组织穿刺活检的技术渐渐在影像的引导下发展起来。然而,临床中发现病变和对病变进行定性并不是最终目的,为使用有效方式治疗病变并促使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各种通过医学超声影像技术的引导对病灶进行手术、治疗的技术得到迅速的发展,目前,介入超声在乳腺腺瘤的微创旋切,穿刺活检、囊肿硬化、甲状腺瘤、肝癌、肝血管瘤、子宫肌瘤等的微波消融治疗。脾功能亢进、颌下腺功能亢进的局部消融治疗以及经肝门静脉穿刺肝脏干细胞移植、各种置管引流治疗等介入超声的临床应用等发展迅速。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介入技术超声影像对临床诊断、治疗作用

下面我仅介绍几种介入超声影像对临床诊断、治疗的应用。

目前进行超声成像的腔内探头主要有:经食道、阴道、尿道、呼吸道及直肠等探头。患者在患肺气肿病后,其肺部出现异常扩大,且会将心脏全部或部分掩盖,又因空气对超声全反射的作用,钻咋经体表的心脏探头难以对心脏成像或者影像质量差,无法满足临床中诊断的需要。此时,若选择经食道探头经患者口腔、食道则可达到一定深度,同时获得心脏的声二维的高质量影像、多普勒心脏血流频谱、多普勒血流图彩色等,并可对图像定量测量及计算,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科学的依据。经阴道和直肠探头与经食道探头相同,能弥补经体表探头成像困难的问题,得到相关部位的高质量超声图像,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水平。尤其是内科,泌尿科,介入超声影像应用于诊断患者的病变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满足各种探测深度要求,经体表的探头扫描频率普遍较低,但在对泌尿系统疾病进行检查时该类影像质量较难满足临床疾病诊断的要求。经尿道探头可以用高频探头(频率可达10~20MHz),便于临床获得高质量且清晰的影像,较为准确地诊断出泌尿科的疾病。这些都是介入超声影像技术独特的优点,是体表探头成像无法达到的。而肝病科对肝内感兴趣区的穿刺取组织活检,超声引导下肾脏穿刺活检、颈静脉穿刺置管、乳腺肿物定位、淋巴结穿刺、肝肾脏囊肿置管等10余种穿刺技术的提高,也提高了对疾病的诊断率。

超声介入治疗是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新兴的一种最新的疾病治疗方法。超声介入技术作为现代超声医学的一个分支,是1983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介入性超声学术会议上被正式确定的。它是在超声显像基础上为进一步满足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其主要特点是在实施时超声的监视或引导下对脓肿及囊肿置管术;超声引导下肝囊肿、肾囊肿抽吸治疗术及巧囊治疗术;超声引导下肿瘤的射频消融术等多种项目,以下我仅介绍几种介入超声在临床上治疗。

2.1肾积水和肝、肾脏囊液的治疗患有肾积水或肝、肾脏囊液的部分患者,有时必须尽早进行手术治疗,以防止脏器功能出现损伤。传统的治疗时必须行腹部手术,但手术造成的创伤较大,术后恢复时间长,治疗费用也高。使用超声影像引导技术,通过穿刺将囊液或积水抽出来,再在原来囊液的地方打上凝化剂,整个手术过程便告成功。同传统手术相比,非常简单,既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创伤很小,容易恢复,又省时省力,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真是事半功倍。

2.2超声介入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癌大多数肝癌患者因肝硬化、年老体弱等不能手术者,可以进行消融局部治疗,其疗效,不低于手术切除,且微创高效。可以说手术切除作为首选方法治疗肝癌的传统定论受到动摇。研究还表明,我国肝癌患者占全球每年新发约46万人的一半多,约26万人,而大部分是男性,并有乙肝。由于介入治疗方法是一种微创手术,具有操作简单、损伤小、安全方便、费用低廉、近期疗效显著,并发症少,易于重复等优点,尤其对不愿手术或失去手术机会的中晚期肝癌患者,提供了广阔的治疗空间,愈来愈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2.3前列腺肿瘤的放射性种子药物植入治疗在我国的中老年男性人群中有一定比例的人都患有前列腺肿瘤,使用常规治疗手段如微波、激光治疗仪进行治疗,虽有一定的缓解效果,但无法根治,且治疗时间较长,或可行手术切除术治疗。而在超声影像技术的引导下将放射性种子药物植入的治疗法则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美欧等国家常常视为治疗前列腺肿瘤的首选方案。

2.4乳腺腺瘤的微创旋切乳腺疾病治疗传统是手术切除病灶,创伤较大,易成瘢痕。随着生活水平和广大患者就诊意识的提高,对医疗技术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更微创和更精确的技术已成为一种趋势,是在超声下,利用真空吸引和旋切相结合的原理,基于更精确活检、和更微创的特性,而用其它方法无法进行的乳腺疾病的诊断及治疗[1]。它主要由旋切刀手柄,控制主机、真空抽吸泵三大装置组成。其设计的最大特点就是简单易用,利用真空负压抽吸乳腺组织,完全自动地对乳腺病灶进行重复切割,不需重复进针退针,不需要重复手动操作,大大缩短整个手术时间,可明显减轻患者痛苦;并可在术后放置标记物。乳腺微创旋切手术可在门诊进行,只需局麻,手术时间短,术后即可回家。术中出血少,只有极小切口,术后无疤痕,患者创伤极小。与传统手术相比,还可满足患者对美容的需求。

篇3

【Abstract】In CT techn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30 years, CT, whether in hardware or software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16 launched in 2000-slice spiral CT, the realization of a micro-isotropic voxel acquisition, so as the post-processing high-quality images and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images show that laid the foundation. Today, the emergence of 64-slice CT has changed the whole health care picture, ultra-fast image acquisition speed and capacity of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for medical imaging applications has opened up a new fiel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CT and its impact on the clinical development of an important impact.

【Key words】CT;spiral CT;clinical medicine

【中图分类号】R4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8-0213-02

CT是computed tomography的简称,它是一种功能齐全的病情探测仪器,是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简称。CT的工作原理是根据人体内不同的组织对于X射线吸收率的不同对人体进行测量,然后把测量得出的数据输入电脑中,由电脑对数据进行处理,再根据这些数据描绘人体被检查部位的立体图像,从而发现人体内任何部位的细小病变。

自第一台螺旋CT问世以来短短十余年间,其发展速度令人难以想象。1998年北美放射学年会(RSNA:Radiological Society North America)会首次出现了4层螺旋CT;2002年RSNA会16层螺旋CT样机展出;2003年RSNA会64排螺旋CT与大家见面;2005年RSNA已有128层CT的概念;2006年度RSNA会议上也提出了: “对于CT多少层就足够?” 这样一个问题。就目前的技术而言,未来的CT机无论发展到多少层,一定会沿着扫描时间越来越短、层厚越来越薄、扫描剂量越来越小的方向发展。

1 多层螺旋CT的技术进步

1.1 快速扫描:

提高CT机架旋转速度是实现更快扫描的前提,由于限制机架旋转速度技术难题(如:巨大的离心力和配置安全性等)的突破, 自4层开始CT生产厂家已逐步开始摒弃皮带(或钢带)传动方式,而采用先进的电磁直接驱动方式(磁悬浮技术),大大提高了机架旋转的稳定性,减少了机械噪声以及机械摩擦产生的热量,扫描时间也由每旋转一圈需要1s,0.75s到0.5s,0.4s……甚至更短的时间,并且由于磁悬浮机架无极限速度限制,随着技术的发展,扫描速度也必将越来越快。

64排CT可实现快速、大范围的薄层扫描,以东芝64排为例:最快覆盖范围可达120mm/s以上,其技术特性更适于心脏和外伤检查等领域,对于整个心脏扫描可以控制在7s内完成,相对于16排CT扫描速度提高了4倍,动态器官图像的细节显示能力更强。并且由于采集时间更短,时间分辨率更高,重建图像的运动伪影更少了,解决了患者憋气时间长的问题 。现在厂家的64排螺旋CT能够达到的时间分辨率各不相同,最佳时间分辨率可达到40ms,基本达到了电子束CT(33ms)的水平,扩大了临床应用范围,即使呼吸急促、重度心律不齐和心率较快,甚至达到150次/分的患者64排能轻易完成检查而不需要控制患者心率 。

1.2 探测器的发展:

多排探测器可谓CT最为核心的部件,数万个探测器沿长轴和水平方向二维排列,可以进行不同层面厚度的选择,最小的层面厚度为0.5mm。随着多层CT的发展,探测器变的扫描宽度越来越宽,数量越来越多,扫描层厚越来越薄。当4层CT刚面市时,各个厂家采用了不同的排列方式:东芝Aquilion4探测器为34排,其排列为:中央4排0.5mm,两边各15排1mm,总宽度为32mm;GE公司的Lightspeedl6为16排探测器,每排宽度1.25mm,总宽度为20mm;西门子SomatomPlus4和飞利浦Mx8000的探测器同为8排,每排探测器宽度不等,分别为1mm,1.5mm,2.5mm和5mm,总宽度为20mm。当CT发展到16层CT的时,虽然探测器的排数和总数不同,但设计方向终于统一,均采用了中央16排薄层,而两边为对等多排的排列方式。在64排CT中,常规扫描均采用最薄为0.5mm或0.6mm层厚采集,以达到各向同性成像,其纵向分辨率最佳可达0.35mm。

2 多层螺旋CT对临床应用的影响

设备技术的发展是正确诊断的必要硬件,探测器物理空间排列和螺旋扫描速度的提升使得对于运动脏器解剖细节诊断成为现实。以64排64层CT为例,现在已经可以将最难的心脏检查作为常规检查和研究,设备检查能力的提高伴随着广大患者对疾病普查认识的提高,都促成了心脏检查的进一步推广,而且东芝Aquilion64具备了根据美国ACC标准制定的左心室17分段功能性分析,开创了临床心脏研究的先河。在放射学对心脏的研究中,功能性分析集中在左心室及冠状动脉;在对左心室的研究中,17分段Polar map可反应出:局部心肌活动度、局部心肌厚度及局部心肌射血分数。对于临床心脏病患者尤其是心肌梗塞患者的梗塞部位、范围、运动程度等作出准确判断,并对患者的愈后作出评估。对于冠状动脉可同时观察冠脉的截面及成90度角交叉的长轴位成像,分析冠脉的截面积、管径及狭窄率等。同时这些新的功能正在变革许多既有的影像技术,相信会逐步取代诊断性冠状血管造影和光学结肠境检查等其他检查手段 。

对扫描剂量的控制在CT的研发和临床应用中,必须在注重临床研究的基础上强调扫描剂量的控制。由于射线的生物效应,人体接受X射线照射积累到一定剂量后,会对人体细胞和组织产生较大的伤害。欧美等国家非常重视患者的受线剂量,对放射剂量要求非常严格。而扫描剂量及患者受线剂量也越来越引起而国内放射界的高度重视,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基础上实现低剂量扫描,发展绿色CT已经成为发展趋势。东芝在64排CT中使用了先进的重建算法及软件,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可将扫描剂量降低到常规扫描所需剂量的50% 。尤其是在灌注成像中,扫描剂量甚至能够降低可达80% ,从而大大降低了患者及临床操作医师的受线剂量。

3 多排螺旋CT发展的近期目标

四维CT即在三维基础上增加时间轴,从而实现对患者病灶立体、动态的观察。四维CT在兼顾多排CT的同时,新的临床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动态脏器的研究;血流动力学的研究;关节的运动功能;大范围的薄层高速扫描。就技术发展而言主要有两个趋势:超宽探测器的多层面螺旋CT,东芝公司已经研制了256排的超宽探测器,覆盖范围为128mm,可直接覆盖人体某一脏器,连续扫描即可采集到器官的0.5mm层厚高分辨率容积数据,从而重建出动态的三维图像 ;另外平板检测器CT也是众多专家预言的方向,实际上该技术已经提出了几年。平板CT的优点是可提供高空间分辨力的、可实现各种高级重建功能的容积性信息,使采集速度和方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但要成为产品在技术上需解决的问题尚较多,至今还没有走出实验室用于临床,其中妨碍进入临床,主要是要解决平板检测器自身技术的问题、采集重建模式更新和高X射线剂量等技术难题尚需时日。

参考文献

[1] 王鸣鹏.医学影像设备与检查技术学[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23―36

[2] 杜湘珂.胸部ET图谱[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1999:8―19

[3] 秦维昌.医学影像设备学[M].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51―51

篇4

数学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学习数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潜能、促进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从而促进小学生人格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实现培养具有时代特征的创新人才的要求,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

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呢?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在这方面作了以下尝试:

一、激发兴趣,培养痴迷型人格

痴迷型人格的学生表现为对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的毅力,他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有种痴迷的追求,不弃不离,他们能排除杂念,排除外界干扰,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学习效率高。这种人格的品质往往弥补了学生智力上的不足,使智力平平的人成为创造力极强的人。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这是培养学生痴迷型人格的动力源泉。

例如一次思维训练课,我上的内容是“人体中的数学”。直接揭题后,我出示了下列两组信息:

1.如果把头的长度当作一把尺子,那么身长等于7个头的长度,肩宽等于2个头的长度,上肢是3个头的长度,下肢是4个头的长度。

2.科学家发现,根据脚印也可以推测人的身高,因为人们的身长一般是脚印的6.876倍。

由于提出的材料来自于自身,学生们具有浓厚的兴趣,自然就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有了一连串的想法,个个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等着老师让他们去验证。像这样的课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手、眼、口、脑等多种感官交替使用,既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又让学生尝到了收获和成功的乐趣,同时为培养学生的痴迷型人格奠定了基础,何乐而不为呢?

二、展示个性,培养主动型人格

主动性人格表现为有自己的主见,喜欢独立地做自己的事情,不容易被权威吓到,敢于独立思考、主动开拓、敢于质疑等都是主动型人格最突出的表现。

这是一种良好的创造人格的品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当为学生构建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气氛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激励学生思维的展开。例如学习复式统计表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一道题,将班中三人三次的测验成绩制作成了一个表格(见后)。提问:请判断三个同学中哪一个人的数学成绩比较好?

姓 名

总分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何××

245

83

80

82

李××

242

70

82

90

叶××

248

94

81

73

问题一提出,各小组立刻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各抒己见,争先发言,下面是教学片段:

生1:我认为是李××成绩比较好,因为他的成绩一次比一次进步,

生2:我认为是何××,因为表中看到他的成绩比较稳定。

生3:叶××的成绩差不多,比如第二次考试三人成绩分别是80、82、81,相差不大。

还有的结合平时的情况,结合自己对他人的了解,进行了评判。

篇5

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029-02

古希腊时期,人们发现当理解《荷马史诗》和《圣经》等文学著作的意义时普遍感到理解和把握上存在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创造出“寓意诠释”以及“语法诠释”等解决方法,自此诠释学诞生。“寓意诠释”注重于解读文学的象征意义,而“语法诠释”侧重解读文本字面上的意义。从这种层面上来说,诠释学是一种为专门诠释《圣经》而发展起来的方法。通过诠释学的研究方法,分析《圣经》考古学和语义学等方面的意义,使人们了解领悟《圣经》中上帝赐予的旨意。诠释学的发展对翻译学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不同的诠释学派对翻译学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1 诠释学的产生及不同流派的形成

一般意义上,诠释学是指研究对文本意义理解以及解释的哲学或理论。诠释学涉及多方面领域:宗教、哲学、文学和语言等,其反映了当代人文社会呈现出各学科研究相互渗透、交流和融合的趋势。诠释学是一门边缘学科也是一种哲学思潮,是在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基础上形成的美学流派。

1.1诠释学的产生

诠释学一词产生于希腊语“Hermeneutics”,是希腊雄辩之神赫尔墨斯的名字演化得来,意为了解,它的词根“Hermes”在古希腊语中是神的旨意的意思。在远古文明时期,人类社会已经开始研究神话、卜卦、寓意中蕴含的意义以及如何将神的旨意翻译成人类易于理解的文本。古希腊时期,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著作中已经涉及理解和解释问题的研究并且使用了诠释学的概念,笛卡尔在其《谈谈方法》和《关于第一哲学的沉思》等著作中也使用了诠释学的概念。但是在18世纪以前,诠释学被称为“释义学”,在释义学的研究阶段片面的注重实用性,对相关解释规则只是进行单纯的收集工作。到了文艺复兴末期,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开始研究关于理解《圣经》文本方法和原则问题,自此诠释学的研究得到学术界的重视,在历史学、语言修辞学和法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也开始变得活跃。

1.2古典诠释学

在西方传统习惯中,将19世纪以前关于诠释学的研究成为古典诠释学。古典诠释学最初是致力于研究解释《圣经》,后来研究领域逐渐逐渐扩展到罗马法律、中世纪文献学和释义学等,其主要领域一直是古典文学,致力于经典文献的注释。古典诠释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经典文本的解释翻译,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诠释历史文本;二是诠释宗教文本。由此可见,古典哲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十分有限,尚未发展到哲学方法论的层面。直到20世纪左右,德国哲学家狄尔泰和施莱尔马赫等人以古典哲学为基础创立了诠释学理论的新纪元,提出有关正确理解和避免误解的普遍性理论,拓宽了诠释学的应用领域和研究方向,实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哲学转变。

1.3现代诠释学

现代诠释学形成于20世纪初期,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将传统意义上的诠释学发展为哲学诠释学,实现了诠释学研究层面由方法论和认识论性质层面到本体论性质层面的转变,使得诠释学从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变为哲学理论,最终创立现代诠释学。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将古典诠释学与“本体论”结合起来,将哲学诠释学变为专门的哲学流派,给欧美诠释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德国的宗教诠释学家R・K・B・鲍尔特曼在海德格尔与狄尔泰学说的基础之上创立了诠释学的循环论学说,认为“宗教信息解释者必须先有信仰才能理解,但理解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信仰”。他的学生E・福赫斯与G・艾伯林将循环论学说结合语言学研究,对宗教诠释学造成了较大影响。意大利哲学家E・贝蒂则认为对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解要具备相对客观性,肯定了诠释学作为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和一般解释理论意义。

20世纪后期,诠释学的发展到了繁荣时期,德国哲学家J・哈贝马斯和K・O・阿贝尔创立了“批判的诠释学”,法国思想家利科尔敬爱那个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结合到一起,创立了“现象学诠释学”。除此之外还有美国的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哲学家E・D・赫施等学者也为诠释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将诠释学的发展推向后现代诠释学阶段。

2 理解是诠释学和翻译学的联系纽带

人类与自然界其他生物的最大区别在于人类具有思想和情感,人类的生存不仅要满足物质上的需求还要满足心理上的需求,相互之间要有思想的交流和情感的沟通,于是人类发明了语言和文字。语言用来表达人类思想感情,文字是语言记录的载体,也是人类思想和情感的高级表达形式。语言的产生要早于文字,但是受到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产生困难,因此诞生了文字。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的沟通已经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但是文字作为一种高级表达方式,在思想和情感的沟通上具有先天的优势。人们无论是通过语言、文字或者其他艺术形式进行沟通,都需要保证这种沟通方式由有效的,否则只能是对牛弹琴,由此可见理解的重要性。时空是影响理解沟通的最大障碍,因此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帮助人们理解语言文字中蕴藏的思想感情,由此产生了翻译。根据翻译的定义可知,翻译的内容不仅包括语言形式,也包含语言的意义,由此可知,实现人与人沟通和交流的前提就是理解和解释。

海德格尔曾说过:每种翻译都是解释,而所有的解释也都是翻译。由此可见,翻译就是翻译者通过理解和把握原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借助不同的语言和文字形式,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展现出来的过程。翻译的前提是译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如果译者不能很好的理解原作者的真实意图,就不能准确的再现作者的意义和情感。认识和理解也是诠释学的研究对象,对此,斯坦纳有着十分准确的评价:语言的产生和理解就是一个翻译的过程,翻译的属性之一是语言,舆论是语内还是语际,理解就是翻译。翻译学和诠释学之间的联系密切,德国诠释家马丁路德首次运用现代意义上的诠释学方法翻译了《圣经》,不管是从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的层面上说,这都是一次伟大的尝试,因此翻译史上将其称为“诠释方法之典范”。自此,诠释学的发展和翻译学的发展不再是孤立,而是相互影响,相互推进。

3 诠释学不同流派对翻译学发展的贡献

诠释学理论体系的发展经历了三次重大转型,从“作者中心论”到“读者中心论”再到“文本中心论”,三次转型均对翻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将近现代诠释理论运用到翻译理论实践与研究后,不同诠释学流派对翻译学的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

3.1作者中心论

古典诠释学诞生之后,逐渐形成了不同流派的诠释学。例如:一般诠释学、生命诠释学、此在诠释学、哲学诠释学、批判诠释学等。施莱尔马赫是继马丁路德之后一般诠释学的另一大代表人物,在其发表的《论不同的翻译方法》中首次论述了归化和异化两大翻译策略,被称为近代翻译史上最伟大的突破之一。狄尔泰,生命诠释学的创立者,认为解释的范围不仅是生命的阐述与分析,也是各种世界观解释和分析。理解是翻译者通过对原作者作品的解释和把握过程。自从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的主题思想后,西方开始流行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想,人变成了思想的主体。19世纪是诠释学发展的重要时期,诠释学完成了历史上第一次转型,作者中心论诞生了。

古典诠释学的研究领域是历史和宗教文本,在狄尔泰等人的努力下,将诠释学从神学、文学、法律等领域的束缚中寄托出来,将诠释学研究领域拓宽到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一般诠释学的研究领域是人文社会科学,其认为文本存在的意义是展现作者的原意,无论是译者对文本的把握还是读者对文本的理解,都要以作者的原意为中心,将读者和译者对文本的理解限定在作者的原意中。作者中心论的重要贡献是淡化了译者和主体性,强调了作者原意的主体性和重要性。

3.2读者中心论

20世纪,诠释学完成了从认识论到哲学,由方法论到本体论的转变,形成了读者中心论、西方诠释论以此次转型为重要标志,因此称此次转型为“哥白尼式革命”。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创始人马丁海德格尔是推动此次转型的人,对当代诠释学的发展产生了难以估计的影响。海德格尔对诠释学理论的独特理解和运用,以及其对存在诠释学的热情和兴趣,是海德格尔转向诠释学存在论的研究。他的主要贡献是将一般诠释学片面研究方法论引向存在论的理论研究,将诠释学研究范畴进行重新定位。海德格尔将本体论进一步引入诠释学的研究领域中,使之成为诠释学的研究对象,自此,诠释学的研究重点不在仅限于揣测神的旨意,而是拓宽到对经典文本的内在规定性的阐释。海德格尔在这次转型中起到了推动作用,真正完成此次转型的是他的学生,伽达默尔。

伽达默尔是在本理论的思想基础之上,建立了哲学诠释学,他认为诠释学不是基于理解者和被理解者内心的交流和重合,其本质是为了超于主体,达到作者和读者之间深层次的融合。伽达默尔的主要观点是针对艺术品而言,艺术品因其具有特殊性,其艺术价值和思想往往会超越所处的年代。在以后的历史阶段中,人们会依据自身所处的年代去理解艺术品的思想内涵,这就是伽达默尔所要表述的核心概念,效果历史。效果历史是指人们通常用带有本时代特征的看法去审视艺术品,这种理解本身就带有先入为主的缺陷,这也就是为什么一千个人看哈姆雷特,产生一千种解读的原因。从另一种角度来说,正是由于这种时代偏见,才使得解读者对文学艺术的解读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眼光,使得这些文学艺术得以广泛流传。

3.3文本中心论

文本中心论产生于20世纪后期,是诠释学想后现代诠释学的又一次转型,形成了文本中心论。正是由于这次转型,加速推动了诠释学由现代哲学诠释学转变为后现代诠释学。伽达默尔曾强调说哲学诠释学是一门实践哲学,这说明诠释学是一门具有理性和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并且具有批判精神。对这次转型作出重大贡献的是哈贝马斯,其代表作是《交往与社会进化》,在此书中提出了普遍语用学理论,弥补了伽达默尔思想不足,同时他将批判性思维引入到诠释学研究中,建立了新的批判诠释学。

在西方诠释学领域中,乔治斯坦纳是将诠释学理论全面系统的应用于翻译领域的第一人,对翻译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计的影响。斯坦纳提出了四个翻译步骤:信赖、攻占、吸纳、补偿,他强调即使是同一种语言,在进行翻译是也需要细细的揣摩和理解。在后现代诠释学时期,著名的代表人物还有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等人,他们创造了许多新的诠释学流派,对翻译学的发展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4 结语

在诠释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流派,例如:一般诠释学、生命诠释学、此在诠释学、哲学诠释学、批判诠释学等。不同的诠释学流派对翻译学的发展产生了过多或少的影响。诠释学理论体系经历了三次重大转型:作者中心论、读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诠释学的发展和翻译学的发展过程不是两个孤立的过程,二者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德红.诠释学与翻译研究:理论梳理与问题反思[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04).

[2]陆涓.论分析哲学理论在专有名词翻译实践中的运用[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4).

[3]闭景景,刘子瑜.阐释学研究综述[J].文学界(理论版),2011(04).

[4]王慧杰.归化异化与广告翻译[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1(01).

[5]赵娟丽.阐释学翻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0(0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