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学影像的发展

医学影像的发展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4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医学影像的发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医学影像的发展

篇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069-02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CT、DR、MRI等多种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领域和临床应用中取得了创新和突破。借助各种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医护人员对解剖结构的成像更为详细,对病变组织的形态了解更为清晰。本单位拥有的影像技术设备是西门子1.5tMRI、西门子胃肠机、ge单排CT、意大利GMm-DR、飞利浦DR以及飞利浦64CT。本文主要就利用MRI技术对小儿脑部磁共振的影像分析和临床应用,探讨和分析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1 医学影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1.1 医学影像MRI技术简析 医学影像技术中的MRI图像,也可称为磁共振或者核磁共振成像,此项技术借助电子计算机和图像重建的功能重新建立成像的医学影像技术,表现于灰度呈现度不同,反映相对应的组织结构情况的数字化影像技术。MRI对小儿脑部的分辨率较高。MRI的检查范围比较广,非常适合中枢神经系统、头颈部位以及心脏血管等检查,但是对于体内有磁性物质的病人则失去检查功能,而且MRI没有CT适合对钙化的效果检查,对肺部和骨皮质的现实也比CT的检查效果差[1]。

1.2 MRI技术在小儿脑部磁共振的影像分析 本单位拥有西门子1.5tMRI,此设备拥有独特的西门子Tim线圈,可以同时对全身各脏器功能进行扫描、灌注扫描以及成像。西门子1.5tMRI的软组织分辨率较高,无放射线,因而对人体的身体基本无害。扫描过程中,检查对象平躺在检查床上以得到轴位、冠状位、矢状位以及斜位的体层图像,还可以做无创性全身血管成像、闹弥散、灌注等功能成像,西门子1.5tMRI具备高分辨率胰胆管水成像、输尿管水成像等优秀的影像学检查功能,为检查者提早发现病变情况。

回顾近期本单位小儿头部磁共振检查共80例,平均年龄1.5岁,在小儿服用镇静药物熟睡之后进行扫描。将小儿头部放于线圈中心,用海绵垫固定,按照定位图调整扫描的范围。结果发现,80例患儿都获得了比较满意的图像,一次镇静完成检查的患儿58例,服用镇静药物后未能及时扫描导致检查中惊醒,需二次镇静才能获得所需图像的患儿22例。颅内出血患儿33例,脑软化42例,其余为颅内其他疾病和正常磁共振影像。患儿在做磁共振检查前需使用镇静药物,否则运动伪影会影响图像的质量,甚至导致无法获取检查诊断。在扫描过程中应用双梯度中的zoom选项,以提高细微病变的检出率,尤其在小出血点的检测上结果准确。磁敏感加权序列具有高分辨力、薄层重建和流动补偿的优点,有效降低了小动脉和噪声对检查的影响,比较适用小儿脑部血管病变的检查,尤其是小儿细小血管早起出血的诊断精确,并能判断小儿脑组织可存活性几率。而弥散加权序列则可产生两套的图像,其中一套b值是1000的弥散加权图像,另外一套是b值为0的T2加权图像,能减轻颅底磁敏感的伪影,改善信噪比。

西门子1.5tMRI的影像技术具有强大的磁体,先进的相控阵线圈,开放式的设计,大型的磁体空间,成像快速、图像质量和精确度高。本单位西门子1.5tMRI的配置,不仅能更好的满足医疗、科研工作的需求,更带动了单位医疗技术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2 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趋势

20世纪下半叶,我国的医学影像技术取得了很快的发展,从单纯的放射诊断科室发展到如今的集诊断和治疗于一体的临床医学影像科室。伴随着计算机、信息科学以及微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前景将更为广阔。

在不断发展并日趋完善的先进医学影像的技术中,最初的计算机X线摄影透过人体放射于影像板上形成潜影,再将其放入激光扫描机上扫描,经过模数转换器,图像信号则生成图像。随后发展的CT利用X线对人体某一范围逐层扫描,获取信息,也是经由计算机处理得到重建的图像。此外,CT的图像显示器、多幅照相机等辅助设备,让探测器对X线有更为高度的敏感性,可将接收的X线转变成模拟信号,再变成数字信号,通过计算机处理器变成CT图像,再由多幅照相机摄片提供诊断。随后逐步发展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记忆盘中储存造影、注射部位的透视影像转变的数字,减去蒙片数字,将剩余数字转变成图像,成了较为清晰的纯血管造影像,其技术比一般的血管特管造影更为简便、经济,更少引发合并症,但导管插管技术不断普及以后,静脉法数字减影逐渐被动脉法所替代了[2]。目前的核医学比较先进的显像方式是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将单光子注入人体内,放射性核素发出的射线借助计算机重建影像,这种发展是电子计算机断层和核医学示踪原理相互结合的高科技医疗技术,采集的信息量大,适应面广,特异性高,放射性小,技术的逐渐发展在当今的医学影像技术中有独特的诊断价值。分子影像的出现,为新的医学影像时代的到来带来了曙光。目前全球医学界都致力于研究开创分子影像和基因的治疗,其重要步骤是借助分子探针插入人体细胞内,MRI或者红外线记录信号,再显示分子、代谢和基因转变的图像,为医疗的诊断提供准确的基因表达。而PACS系统的产生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下的产物,其标志着网络影像学和无胶片时代的来临,PACS系统储存、管理、传输、处理数据,完成在放射科和其他科室之间的影像传递,还通过互联网和微波技术实现远程诊断,这种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当今医学影像技术影像资源的效率[3]。

3 结束语

现代的医学影像技术经过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各种的先进设备层出不穷,世界医学界接受了利用医学影像帮助诊断治疗方式并不断研究并创新更高技术的医学影像技术。相信在不久的未来,随着医学界的不断革新、科学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的研究会为影像学技术的临床应用开启更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篇2

自从本世纪50年代临床应用超声医学影像以来,该项技术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新型成像方法不断出现,定量测量不断完善及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其中介入超声医学成像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目前,介入性超声影像主要包含3方面:①通过各类腔内探头进行成像;②通过各类穿刺探头可对病灶活检,便于确诊病变性质;使用超声影像引导病变部分的手术定位或药物输入等以达到缓解和治疗疾病的目的,由于技术的进步及临床的实际需要,各种类型的腔内探头相继出现,解决了许多临床诊断中曾存在的困难。对于某些病灶,有时需要对其进行定性,便于临床选择适当的治疗方式,由于这些方面的需求,临床中各种病变组织穿刺活检的技术渐渐在影像的引导下发展起来。然而,临床中发现病变和对病变进行定性并不是最终目的,为使用有效方式治疗病变并促使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各种通过医学超声影像技术的引导对病灶进行手术、治疗的技术得到迅速的发展,目前,介入超声在乳腺腺瘤的微创旋切,穿刺活检、囊肿硬化、甲状腺瘤、肝癌、肝血管瘤、子宫肌瘤等的微波消融治疗。脾功能亢进、颌下腺功能亢进的局部消融治疗以及经肝门静脉穿刺肝脏干细胞移植、各种置管引流治疗等介入超声的临床应用等发展迅速。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介入技术超声影像对临床诊断、治疗作用

下面我仅介绍几种介入超声影像对临床诊断、治疗的应用。

目前进行超声成像的腔内探头主要有:经食道、阴道、尿道、呼吸道及直肠等探头。患者在患肺气肿病后,其肺部出现异常扩大,且会将心脏全部或部分掩盖,又因空气对超声全反射的作用,钻咋经体表的心脏探头难以对心脏成像或者影像质量差,无法满足临床中诊断的需要。此时,若选择经食道探头经患者口腔、食道则可达到一定深度,同时获得心脏的声二维的高质量影像、多普勒心脏血流频谱、多普勒血流图彩色等,并可对图像定量测量及计算,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科学的依据。经阴道和直肠探头与经食道探头相同,能弥补经体表探头成像困难的问题,得到相关部位的高质量超声图像,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水平。尤其是内科,泌尿科,介入超声影像应用于诊断患者的病变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满足各种探测深度要求,经体表的探头扫描频率普遍较低,但在对泌尿系统疾病进行检查时该类影像质量较难满足临床疾病诊断的要求。经尿道探头可以用高频探头(频率可达10~20MHz),便于临床获得高质量且清晰的影像,较为准确地诊断出泌尿科的疾病。这些都是介入超声影像技术独特的优点,是体表探头成像无法达到的。而肝病科对肝内感兴趣区的穿刺取组织活检,超声引导下肾脏穿刺活检、颈静脉穿刺置管、乳腺肿物定位、淋巴结穿刺、肝肾脏囊肿置管等10余种穿刺技术的提高,也提高了对疾病的诊断率。

超声介入治疗是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新兴的一种最新的疾病治疗方法。超声介入技术作为现代超声医学的一个分支,是1983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介入性超声学术会议上被正式确定的。它是在超声显像基础上为进一步满足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其主要特点是在实施时超声的监视或引导下对脓肿及囊肿置管术;超声引导下肝囊肿、肾囊肿抽吸治疗术及巧囊治疗术;超声引导下肿瘤的射频消融术等多种项目,以下我仅介绍几种介入超声在临床上治疗。

2.1肾积水和肝、肾脏囊液的治疗患有肾积水或肝、肾脏囊液的部分患者,有时必须尽早进行手术治疗,以防止脏器功能出现损伤。传统的治疗时必须行腹部手术,但手术造成的创伤较大,术后恢复时间长,治疗费用也高。使用超声影像引导技术,通过穿刺将囊液或积水抽出来,再在原来囊液的地方打上凝化剂,整个手术过程便告成功。同传统手术相比,非常简单,既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创伤很小,容易恢复,又省时省力,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真是事半功倍。

2.2超声介入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癌大多数肝癌患者因肝硬化、年老体弱等不能手术者,可以进行消融局部治疗,其疗效,不低于手术切除,且微创高效。可以说手术切除作为首选方法治疗肝癌的传统定论受到动摇。研究还表明,我国肝癌患者占全球每年新发约46万人的一半多,约26万人,而大部分是男性,并有乙肝。由于介入治疗方法是一种微创手术,具有操作简单、损伤小、安全方便、费用低廉、近期疗效显著,并发症少,易于重复等优点,尤其对不愿手术或失去手术机会的中晚期肝癌患者,提供了广阔的治疗空间,愈来愈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2.3前列腺肿瘤的放射性种子药物植入治疗在我国的中老年男性人群中有一定比例的人都患有前列腺肿瘤,使用常规治疗手段如微波、激光治疗仪进行治疗,虽有一定的缓解效果,但无法根治,且治疗时间较长,或可行手术切除术治疗。而在超声影像技术的引导下将放射性种子药物植入的治疗法则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美欧等国家常常视为治疗前列腺肿瘤的首选方案。

2.4乳腺腺瘤的微创旋切乳腺疾病治疗传统是手术切除病灶,创伤较大,易成瘢痕。随着生活水平和广大患者就诊意识的提高,对医疗技术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更微创和更精确的技术已成为一种趋势,是在超声下,利用真空吸引和旋切相结合的原理,基于更精确活检、和更微创的特性,而用其它方法无法进行的乳腺疾病的诊断及治疗[1]。它主要由旋切刀手柄,控制主机、真空抽吸泵三大装置组成。其设计的最大特点就是简单易用,利用真空负压抽吸乳腺组织,完全自动地对乳腺病灶进行重复切割,不需重复进针退针,不需要重复手动操作,大大缩短整个手术时间,可明显减轻患者痛苦;并可在术后放置标记物。乳腺微创旋切手术可在门诊进行,只需局麻,手术时间短,术后即可回家。术中出血少,只有极小切口,术后无疤痕,患者创伤极小。与传统手术相比,还可满足患者对美容的需求。

篇3

【Abstract】In CT techn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30 years, CT, whether in hardware or software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16 launched in 2000-slice spiral CT, the realization of a micro-isotropic voxel acquisition, so as the post-processing high-quality images and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images show that laid the foundation. Today, the emergence of 64-slice CT has changed the whole health care picture, ultra-fast image acquisition speed and capacity of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for medical imaging applications has opened up a new fiel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CT and its impact on the clinical development of an important impact.

【Key words】CT;spiral CT;clinical medicine

【中图分类号】R4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8-0213-02

CT是computed tomography的简称,它是一种功能齐全的病情探测仪器,是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简称。CT的工作原理是根据人体内不同的组织对于X射线吸收率的不同对人体进行测量,然后把测量得出的数据输入电脑中,由电脑对数据进行处理,再根据这些数据描绘人体被检查部位的立体图像,从而发现人体内任何部位的细小病变。

自第一台螺旋CT问世以来短短十余年间,其发展速度令人难以想象。1998年北美放射学年会(RSNA:Radiological Society North America)会首次出现了4层螺旋CT;2002年RSNA会16层螺旋CT样机展出;2003年RSNA会64排螺旋CT与大家见面;2005年RSNA已有128层CT的概念;2006年度RSNA会议上也提出了: “对于CT多少层就足够?” 这样一个问题。就目前的技术而言,未来的CT机无论发展到多少层,一定会沿着扫描时间越来越短、层厚越来越薄、扫描剂量越来越小的方向发展。

1 多层螺旋CT的技术进步

1.1 快速扫描:

提高CT机架旋转速度是实现更快扫描的前提,由于限制机架旋转速度技术难题(如:巨大的离心力和配置安全性等)的突破, 自4层开始CT生产厂家已逐步开始摒弃皮带(或钢带)传动方式,而采用先进的电磁直接驱动方式(磁悬浮技术),大大提高了机架旋转的稳定性,减少了机械噪声以及机械摩擦产生的热量,扫描时间也由每旋转一圈需要1s,0.75s到0.5s,0.4s……甚至更短的时间,并且由于磁悬浮机架无极限速度限制,随着技术的发展,扫描速度也必将越来越快。

64排CT可实现快速、大范围的薄层扫描,以东芝64排为例:最快覆盖范围可达120mm/s以上,其技术特性更适于心脏和外伤检查等领域,对于整个心脏扫描可以控制在7s内完成,相对于16排CT扫描速度提高了4倍,动态器官图像的细节显示能力更强。并且由于采集时间更短,时间分辨率更高,重建图像的运动伪影更少了,解决了患者憋气时间长的问题 。现在厂家的64排螺旋CT能够达到的时间分辨率各不相同,最佳时间分辨率可达到40ms,基本达到了电子束CT(33ms)的水平,扩大了临床应用范围,即使呼吸急促、重度心律不齐和心率较快,甚至达到150次/分的患者64排能轻易完成检查而不需要控制患者心率 。

1.2 探测器的发展:

多排探测器可谓CT最为核心的部件,数万个探测器沿长轴和水平方向二维排列,可以进行不同层面厚度的选择,最小的层面厚度为0.5mm。随着多层CT的发展,探测器变的扫描宽度越来越宽,数量越来越多,扫描层厚越来越薄。当4层CT刚面市时,各个厂家采用了不同的排列方式:东芝Aquilion4探测器为34排,其排列为:中央4排0.5mm,两边各15排1mm,总宽度为32mm;GE公司的Lightspeedl6为16排探测器,每排宽度1.25mm,总宽度为20mm;西门子SomatomPlus4和飞利浦Mx8000的探测器同为8排,每排探测器宽度不等,分别为1mm,1.5mm,2.5mm和5mm,总宽度为20mm。当CT发展到16层CT的时,虽然探测器的排数和总数不同,但设计方向终于统一,均采用了中央16排薄层,而两边为对等多排的排列方式。在64排CT中,常规扫描均采用最薄为0.5mm或0.6mm层厚采集,以达到各向同性成像,其纵向分辨率最佳可达0.35mm。

2 多层螺旋CT对临床应用的影响

设备技术的发展是正确诊断的必要硬件,探测器物理空间排列和螺旋扫描速度的提升使得对于运动脏器解剖细节诊断成为现实。以64排64层CT为例,现在已经可以将最难的心脏检查作为常规检查和研究,设备检查能力的提高伴随着广大患者对疾病普查认识的提高,都促成了心脏检查的进一步推广,而且东芝Aquilion64具备了根据美国ACC标准制定的左心室17分段功能性分析,开创了临床心脏研究的先河。在放射学对心脏的研究中,功能性分析集中在左心室及冠状动脉;在对左心室的研究中,17分段Polar map可反应出:局部心肌活动度、局部心肌厚度及局部心肌射血分数。对于临床心脏病患者尤其是心肌梗塞患者的梗塞部位、范围、运动程度等作出准确判断,并对患者的愈后作出评估。对于冠状动脉可同时观察冠脉的截面及成90度角交叉的长轴位成像,分析冠脉的截面积、管径及狭窄率等。同时这些新的功能正在变革许多既有的影像技术,相信会逐步取代诊断性冠状血管造影和光学结肠境检查等其他检查手段 。

对扫描剂量的控制在CT的研发和临床应用中,必须在注重临床研究的基础上强调扫描剂量的控制。由于射线的生物效应,人体接受X射线照射积累到一定剂量后,会对人体细胞和组织产生较大的伤害。欧美等国家非常重视患者的受线剂量,对放射剂量要求非常严格。而扫描剂量及患者受线剂量也越来越引起而国内放射界的高度重视,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基础上实现低剂量扫描,发展绿色CT已经成为发展趋势。东芝在64排CT中使用了先进的重建算法及软件,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可将扫描剂量降低到常规扫描所需剂量的50% 。尤其是在灌注成像中,扫描剂量甚至能够降低可达80% ,从而大大降低了患者及临床操作医师的受线剂量。

3 多排螺旋CT发展的近期目标

四维CT即在三维基础上增加时间轴,从而实现对患者病灶立体、动态的观察。四维CT在兼顾多排CT的同时,新的临床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动态脏器的研究;血流动力学的研究;关节的运动功能;大范围的薄层高速扫描。就技术发展而言主要有两个趋势:超宽探测器的多层面螺旋CT,东芝公司已经研制了256排的超宽探测器,覆盖范围为128mm,可直接覆盖人体某一脏器,连续扫描即可采集到器官的0.5mm层厚高分辨率容积数据,从而重建出动态的三维图像 ;另外平板检测器CT也是众多专家预言的方向,实际上该技术已经提出了几年。平板CT的优点是可提供高空间分辨力的、可实现各种高级重建功能的容积性信息,使采集速度和方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但要成为产品在技术上需解决的问题尚较多,至今还没有走出实验室用于临床,其中妨碍进入临床,主要是要解决平板检测器自身技术的问题、采集重建模式更新和高X射线剂量等技术难题尚需时日。

参考文献

[1] 王鸣鹏.医学影像设备与检查技术学[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23―36

[2] 杜湘珂.胸部ET图谱[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1999:8―19

[3] 秦维昌.医学影像设备学[M].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51―51

篇4

数学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学习数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潜能、促进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从而促进小学生人格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实现培养具有时代特征的创新人才的要求,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

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呢?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在这方面作了以下尝试:

一、激发兴趣,培养痴迷型人格

痴迷型人格的学生表现为对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的毅力,他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有种痴迷的追求,不弃不离,他们能排除杂念,排除外界干扰,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学习效率高。这种人格的品质往往弥补了学生智力上的不足,使智力平平的人成为创造力极强的人。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这是培养学生痴迷型人格的动力源泉。

例如一次思维训练课,我上的内容是“人体中的数学”。直接揭题后,我出示了下列两组信息:

1.如果把头的长度当作一把尺子,那么身长等于7个头的长度,肩宽等于2个头的长度,上肢是3个头的长度,下肢是4个头的长度。

2.科学家发现,根据脚印也可以推测人的身高,因为人们的身长一般是脚印的6.876倍。

由于提出的材料来自于自身,学生们具有浓厚的兴趣,自然就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有了一连串的想法,个个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等着老师让他们去验证。像这样的课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手、眼、口、脑等多种感官交替使用,既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又让学生尝到了收获和成功的乐趣,同时为培养学生的痴迷型人格奠定了基础,何乐而不为呢?

二、展示个性,培养主动型人格

主动性人格表现为有自己的主见,喜欢独立地做自己的事情,不容易被权威吓到,敢于独立思考、主动开拓、敢于质疑等都是主动型人格最突出的表现。

这是一种良好的创造人格的品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当为学生构建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气氛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激励学生思维的展开。例如学习复式统计表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一道题,将班中三人三次的测验成绩制作成了一个表格(见后)。提问:请判断三个同学中哪一个人的数学成绩比较好?

姓 名

总分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何××

245

83

80

82

李××

242

70

82

90

叶××

248

94

81

73

问题一提出,各小组立刻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各抒己见,争先发言,下面是教学片段:

生1:我认为是李××成绩比较好,因为他的成绩一次比一次进步,

生2:我认为是何××,因为表中看到他的成绩比较稳定。

生3:叶××的成绩差不多,比如第二次考试三人成绩分别是80、82、81,相差不大。

还有的结合平时的情况,结合自己对他人的了解,进行了评判。

篇5

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029-02

古希腊时期,人们发现当理解《荷马史诗》和《圣经》等文学著作的意义时普遍感到理解和把握上存在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创造出“寓意诠释”以及“语法诠释”等解决方法,自此诠释学诞生。“寓意诠释”注重于解读文学的象征意义,而“语法诠释”侧重解读文本字面上的意义。从这种层面上来说,诠释学是一种为专门诠释《圣经》而发展起来的方法。通过诠释学的研究方法,分析《圣经》考古学和语义学等方面的意义,使人们了解领悟《圣经》中上帝赐予的旨意。诠释学的发展对翻译学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不同的诠释学派对翻译学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1 诠释学的产生及不同流派的形成

一般意义上,诠释学是指研究对文本意义理解以及解释的哲学或理论。诠释学涉及多方面领域:宗教、哲学、文学和语言等,其反映了当代人文社会呈现出各学科研究相互渗透、交流和融合的趋势。诠释学是一门边缘学科也是一种哲学思潮,是在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基础上形成的美学流派。

1.1诠释学的产生

诠释学一词产生于希腊语“Hermeneutics”,是希腊雄辩之神赫尔墨斯的名字演化得来,意为了解,它的词根“Hermes”在古希腊语中是神的旨意的意思。在远古文明时期,人类社会已经开始研究神话、卜卦、寓意中蕴含的意义以及如何将神的旨意翻译成人类易于理解的文本。古希腊时期,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著作中已经涉及理解和解释问题的研究并且使用了诠释学的概念,笛卡尔在其《谈谈方法》和《关于第一哲学的沉思》等著作中也使用了诠释学的概念。但是在18世纪以前,诠释学被称为“释义学”,在释义学的研究阶段片面的注重实用性,对相关解释规则只是进行单纯的收集工作。到了文艺复兴末期,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开始研究关于理解《圣经》文本方法和原则问题,自此诠释学的研究得到学术界的重视,在历史学、语言修辞学和法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也开始变得活跃。

1.2古典诠释学

在西方传统习惯中,将19世纪以前关于诠释学的研究成为古典诠释学。古典诠释学最初是致力于研究解释《圣经》,后来研究领域逐渐逐渐扩展到罗马法律、中世纪文献学和释义学等,其主要领域一直是古典文学,致力于经典文献的注释。古典诠释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经典文本的解释翻译,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诠释历史文本;二是诠释宗教文本。由此可见,古典哲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十分有限,尚未发展到哲学方法论的层面。直到20世纪左右,德国哲学家狄尔泰和施莱尔马赫等人以古典哲学为基础创立了诠释学理论的新纪元,提出有关正确理解和避免误解的普遍性理论,拓宽了诠释学的应用领域和研究方向,实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哲学转变。

1.3现代诠释学

现代诠释学形成于20世纪初期,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将传统意义上的诠释学发展为哲学诠释学,实现了诠释学研究层面由方法论和认识论性质层面到本体论性质层面的转变,使得诠释学从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变为哲学理论,最终创立现代诠释学。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将古典诠释学与“本体论”结合起来,将哲学诠释学变为专门的哲学流派,给欧美诠释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德国的宗教诠释学家R・K・B・鲍尔特曼在海德格尔与狄尔泰学说的基础之上创立了诠释学的循环论学说,认为“宗教信息解释者必须先有信仰才能理解,但理解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信仰”。他的学生E・福赫斯与G・艾伯林将循环论学说结合语言学研究,对宗教诠释学造成了较大影响。意大利哲学家E・贝蒂则认为对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解要具备相对客观性,肯定了诠释学作为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和一般解释理论意义。

20世纪后期,诠释学的发展到了繁荣时期,德国哲学家J・哈贝马斯和K・O・阿贝尔创立了“批判的诠释学”,法国思想家利科尔敬爱那个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结合到一起,创立了“现象学诠释学”。除此之外还有美国的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哲学家E・D・赫施等学者也为诠释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将诠释学的发展推向后现代诠释学阶段。

2 理解是诠释学和翻译学的联系纽带

人类与自然界其他生物的最大区别在于人类具有思想和情感,人类的生存不仅要满足物质上的需求还要满足心理上的需求,相互之间要有思想的交流和情感的沟通,于是人类发明了语言和文字。语言用来表达人类思想感情,文字是语言记录的载体,也是人类思想和情感的高级表达形式。语言的产生要早于文字,但是受到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产生困难,因此诞生了文字。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的沟通已经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但是文字作为一种高级表达方式,在思想和情感的沟通上具有先天的优势。人们无论是通过语言、文字或者其他艺术形式进行沟通,都需要保证这种沟通方式由有效的,否则只能是对牛弹琴,由此可见理解的重要性。时空是影响理解沟通的最大障碍,因此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帮助人们理解语言文字中蕴藏的思想感情,由此产生了翻译。根据翻译的定义可知,翻译的内容不仅包括语言形式,也包含语言的意义,由此可知,实现人与人沟通和交流的前提就是理解和解释。

海德格尔曾说过:每种翻译都是解释,而所有的解释也都是翻译。由此可见,翻译就是翻译者通过理解和把握原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借助不同的语言和文字形式,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展现出来的过程。翻译的前提是译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如果译者不能很好的理解原作者的真实意图,就不能准确的再现作者的意义和情感。认识和理解也是诠释学的研究对象,对此,斯坦纳有着十分准确的评价:语言的产生和理解就是一个翻译的过程,翻译的属性之一是语言,舆论是语内还是语际,理解就是翻译。翻译学和诠释学之间的联系密切,德国诠释家马丁路德首次运用现代意义上的诠释学方法翻译了《圣经》,不管是从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的层面上说,这都是一次伟大的尝试,因此翻译史上将其称为“诠释方法之典范”。自此,诠释学的发展和翻译学的发展不再是孤立,而是相互影响,相互推进。

3 诠释学不同流派对翻译学发展的贡献

诠释学理论体系的发展经历了三次重大转型,从“作者中心论”到“读者中心论”再到“文本中心论”,三次转型均对翻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将近现代诠释理论运用到翻译理论实践与研究后,不同诠释学流派对翻译学的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

3.1作者中心论

古典诠释学诞生之后,逐渐形成了不同流派的诠释学。例如:一般诠释学、生命诠释学、此在诠释学、哲学诠释学、批判诠释学等。施莱尔马赫是继马丁路德之后一般诠释学的另一大代表人物,在其发表的《论不同的翻译方法》中首次论述了归化和异化两大翻译策略,被称为近代翻译史上最伟大的突破之一。狄尔泰,生命诠释学的创立者,认为解释的范围不仅是生命的阐述与分析,也是各种世界观解释和分析。理解是翻译者通过对原作者作品的解释和把握过程。自从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的主题思想后,西方开始流行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想,人变成了思想的主体。19世纪是诠释学发展的重要时期,诠释学完成了历史上第一次转型,作者中心论诞生了。

古典诠释学的研究领域是历史和宗教文本,在狄尔泰等人的努力下,将诠释学从神学、文学、法律等领域的束缚中寄托出来,将诠释学研究领域拓宽到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一般诠释学的研究领域是人文社会科学,其认为文本存在的意义是展现作者的原意,无论是译者对文本的把握还是读者对文本的理解,都要以作者的原意为中心,将读者和译者对文本的理解限定在作者的原意中。作者中心论的重要贡献是淡化了译者和主体性,强调了作者原意的主体性和重要性。

3.2读者中心论

20世纪,诠释学完成了从认识论到哲学,由方法论到本体论的转变,形成了读者中心论、西方诠释论以此次转型为重要标志,因此称此次转型为“哥白尼式革命”。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创始人马丁海德格尔是推动此次转型的人,对当代诠释学的发展产生了难以估计的影响。海德格尔对诠释学理论的独特理解和运用,以及其对存在诠释学的热情和兴趣,是海德格尔转向诠释学存在论的研究。他的主要贡献是将一般诠释学片面研究方法论引向存在论的理论研究,将诠释学研究范畴进行重新定位。海德格尔将本体论进一步引入诠释学的研究领域中,使之成为诠释学的研究对象,自此,诠释学的研究重点不在仅限于揣测神的旨意,而是拓宽到对经典文本的内在规定性的阐释。海德格尔在这次转型中起到了推动作用,真正完成此次转型的是他的学生,伽达默尔。

伽达默尔是在本理论的思想基础之上,建立了哲学诠释学,他认为诠释学不是基于理解者和被理解者内心的交流和重合,其本质是为了超于主体,达到作者和读者之间深层次的融合。伽达默尔的主要观点是针对艺术品而言,艺术品因其具有特殊性,其艺术价值和思想往往会超越所处的年代。在以后的历史阶段中,人们会依据自身所处的年代去理解艺术品的思想内涵,这就是伽达默尔所要表述的核心概念,效果历史。效果历史是指人们通常用带有本时代特征的看法去审视艺术品,这种理解本身就带有先入为主的缺陷,这也就是为什么一千个人看哈姆雷特,产生一千种解读的原因。从另一种角度来说,正是由于这种时代偏见,才使得解读者对文学艺术的解读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眼光,使得这些文学艺术得以广泛流传。

3.3文本中心论

文本中心论产生于20世纪后期,是诠释学想后现代诠释学的又一次转型,形成了文本中心论。正是由于这次转型,加速推动了诠释学由现代哲学诠释学转变为后现代诠释学。伽达默尔曾强调说哲学诠释学是一门实践哲学,这说明诠释学是一门具有理性和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并且具有批判精神。对这次转型作出重大贡献的是哈贝马斯,其代表作是《交往与社会进化》,在此书中提出了普遍语用学理论,弥补了伽达默尔思想不足,同时他将批判性思维引入到诠释学研究中,建立了新的批判诠释学。

在西方诠释学领域中,乔治斯坦纳是将诠释学理论全面系统的应用于翻译领域的第一人,对翻译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计的影响。斯坦纳提出了四个翻译步骤:信赖、攻占、吸纳、补偿,他强调即使是同一种语言,在进行翻译是也需要细细的揣摩和理解。在后现代诠释学时期,著名的代表人物还有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等人,他们创造了许多新的诠释学流派,对翻译学的发展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4 结语

在诠释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流派,例如:一般诠释学、生命诠释学、此在诠释学、哲学诠释学、批判诠释学等。不同的诠释学流派对翻译学的发展产生了过多或少的影响。诠释学理论体系经历了三次重大转型:作者中心论、读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诠释学的发展和翻译学的发展过程不是两个孤立的过程,二者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德红.诠释学与翻译研究:理论梳理与问题反思[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04).

[2]陆涓.论分析哲学理论在专有名词翻译实践中的运用[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4).

[3]闭景景,刘子瑜.阐释学研究综述[J].文学界(理论版),2011(04).

[4]王慧杰.归化异化与广告翻译[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1(01).

[5]赵娟丽.阐释学翻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0(05).

篇6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98-01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小学教育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变革。小学教育史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小学教育的改革,一方面遵循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教和学的规律。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发展观和教育观,才能正确地贯彻和实施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

人的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同样,健康的身体需要健康的心理来驾驭才能发挥其良好的功能。心理对于身体,犹如软件至于硬件,硬件再好,如果没有功能良好的软件,也难以实现其价值。如果人生是中的一条船,心理健康则是这条船的“舵”和“帆”。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经把儿童心灵比作“白板”,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成人在上面写什么就会有什么。所以,小学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人生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对小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将使其终身受益。

世界卫生组织1989年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深受他所处的教育环境的影响,如学校教育对小学生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一、教学内容的影响

学校教育对儿童施加影响是以一定的教学内容为中介的,教学内容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教学内容实质上是文化的一种选择结果,是对全部社会文化的一种不断提炼、浓缩、改造和序列化、反映了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生产和科学技术文化发展水平,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对人的发展的要求。教学内容不仅向儿童揭示特定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进行文化的灌输,更重要的是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仿效的模式,这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儿童健康发展犹为重要。

二、教师的影响

小学阶段是学生个性品质形成的关键期。心理学研究表明:3―14岁是每个人的个性品质形成的关键期;15―20岁个性基本形成和相对稳定;3―14岁正好是孩子上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小学阶段长了学生个性品质形成期和关键期,到了中学阶段个性基本形成和稳定。所谓关键期,一方面是指小学生的个性心理极不稳定,处于模仿体验、实践积累、感悟修养和逐步定型的认知阶段,容易受外界影响而产生波动。另一方面是指这一时期是小学生心理个性培养的最佳切入期,环境和教育十分重要,必须有良好的家庭、学校环境和教育,最需要“良师益友。”这一时期如果遇到“良师益友”将对其道德修养、个性品质的形成至关重要。因此,小学教育必须要造就一个适合学生个性形成的良好教育环境和配备有良好个性的师资。

还由于小学生心理、年龄的特点是比较幼稚、脆弱和不稳定,既经受不了强烈的心理冲击。又富有极强的心理依赖性、模仿性,,特别是对所尊重、崇拜的教师极其依赖和模仿,甚至连教师的喜怒哀乐、走路姿态、语言字体和言行举止都进行模仿。因此,小学教师的心理行为素质成为影响学生个性品质形成的关键。

教师是对儿童进行社会化的专职实施者。教师的期望对儿童心理发展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师的期望会成为一种外在的行为目标的诱因,唤起学生内心潜在的自我价值意识和对高尚目标的追求。

教师的为人师表、学识才能、诲人不倦的精神感染、激励学生对知识、事业的渴望和追求,教师的思想品德、理想信念能陶冶学生心灵。

三、校风的影响

校风是学校学校全体成员共同具有的、富有特色的、稳定的校园风气和精神面貌。

校风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校风是一种无形的感染力量、无声的行动命令;二是校风是一种不成规章的行为准则、不成条文的心理契约,具有深刻的“强制性”的约束作用;三是优良的校风能陶冶师生心灵,鼓励上进,抵制不良风气的影响,具有在行为上的激励作用;四是优良的校风对成员的心理健康发展有保护盒增进作用;五是优良的校风对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优良品行的形成有重大促进作用。

四、同伴交往的影响

篇7

二、长治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向

2013年面对世界及国内经济下行的严峻形势,长治市人民努力克服诸多不利影响,使得国民经济在艰难中曲折前进。

1.长治经济发展现状

回顾历年经济发展状况,据市统计局统计信息显示,我市经济运行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1)从主要行业来看,煤炭等主导产业依然起支撑作用

(2)旅游业蓬勃兴起

(3)2014年全市经济运行挑战与机遇并存

2.长治经济发展走向与趋势

由上述统计信息不难看出,作为煤炭大省山西省的一部分,长治经济的仍是以工业为主导,转型跨越发展势在必行。2014年是转型发展的关键一年,长治市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针对长治以煤为主的发展局面发起工业新型化改革举措。

一是继续推进煤炭转型发展。我市煤炭行业将与国外同行进一步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拓宽国外销售市场,在高素质应用翻译人才的操作下,将全市煤炭行业抬高至更高的国际平台和市场。

二是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在目前良好的发展态势下,长治旅游会继续发挥其“红色旅游”和“绿色旅游”以及“体育生态游”的特色,为长治经济出口创汇再创佳绩。

三是新兴产业的培育和成长。我市将跟踪国内外科技发展的最新趋势,立足自身优势和现实基础,重点建设如下七大新兴产业工程:一是新能源工程;二是新材料工程;三是LED光电工程;四是汽车制造及零部件配套工程;五是装备制造工程;六是新医药工程。;七是食品开发工程(秦跃晋,2011)。这些新兴产业及各领域项目工程都将向更广阔的国内外市场进军,各企业专业的应用翻译人才团队将成为大势所趋。

由此不难得出,长治地区经济发展将急需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翻译人才:

三、长治地区对应用翻译人才的需求

多年来,?L治市活跃着的为数不少的中外合资与中外合作企业为我市经济发展及GDP增长贡献了举足轻重的力量。同时,在转型跨越发展中,更多的煤炭企业及新兴产业也将采取对外合作或已经采取对外合作的经营模式。这将需要更多的复合型翻译人才投入到企业经济活动中来。

四、适应长治经济发展的应用翻译教学模式

通过对长治学院外语系翻译教学现状及问题的了解以及对我市经济发展脉络的把握,笔者建议长治学院应用翻译教学采取“校企联合定向培养式”的应用翻译教学模式,从而使毕业生能更好地学有所用,为地区经济发展助航。

1.理论基础

根据赵联斌先生提出的原型-模型理论延生出的市场模拟理念(赵联斌,2012),校企联合定向培养模式正式模拟市场情景下的应用翻译教学,与地区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赋予它“应用与适合相结合”的特色,鉴于此,校企联合定向培养模式便成为高校为企业经济发展输送人才最直接,最快捷,最有效的模式。

2.教学目标

一改传统教学法单纯以掌握基本的英汉互译的理论、技巧和原则上为目标,校企联合定向培养模式将重点放在对学生在企业经营活动的实际操作中的大量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上,使其毕业后能够进入特定企业从事翻译实践工作。以期通过该模式的应用,培养出宽口径、应用性、复合型的翻译人才。

3.操作流程

总结我系翻译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校企联合模式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课程设置及教材选用

英语专业课程基本分为三大模块:一是英语专业技能课程;二是翻译专业知识课程;三是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具体安排分别如下列表所示:

基础英语是英语听说读写译各项基本技能的培养及基本运用语言能力的提高阶段的主导课程;听力是培养学习者全面英语交际能力的第一步,而语音室规范学生英语发音的关键;在口语学习中学生语言表达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得到真正锻炼与培养,而愈发课程使学生所操语言更科学,更规范;高英是学生进入高级英语应用翻译阶段的基础知识的储备以及五种基本技能提升阶段。英语专业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技能的专业课程,是对作为一名外语系学生首先必须掌握的基础技能的培养。本课程设置按原教材执行,具实际操作性,建议由相关教学经验丰富的原教师担任授课教师。

通过文化阅读课学生熟知源语国家及异语人群的文化背景及文化价值观,跨文化交际课程让学生对交际碰撞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所了解和准备。应用文写作,经贸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及口译课程是进入职业和专业翻译领域的前奏。翻译专业知识技能课程是把英语学习者引进翻译领域的准备阶段所学课程,是对一名译者基本翻译技能及翻译素养的培养。本课程设置按原教材执行,具实际操作性,建议由相关教学经验丰富的原教师担任授课教师。

相关专业知识课程的学习是把译者直接送上翻译实践工作岗位的最后准备及运用阶段。在本文第二部分中我们谈到长治经济以煤炭行业为支柱,此外旅游,新能源,新材料,LED光电工程等成为今后发展迅速的主要领域。故急需这些领域的翻译人才,这部分翻译者就需要掌握煤炭等相关专业课程知识及术语表达。如煤炭生产设备、巷道掘进与支护、 煤矿运输设备、煤炭洗选及加工、煤矿安全及监控、矿山服务、矿用机电设备及材料及大型露天采矿设备等。最后,从上文可知,长治经济发展离不开与德国、日本等操英语之外的语言国家互通有无,小语种翻译人才也有大量需求,故在本科第二学年起就开设第二外语课程,包括德语和日语,以便二外学习及运用能力突出的同学毕业后直接进入西门子等公司从事高级翻译工作。本部分课程是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与尝试。一方面需要大量融合专业翻译实践丰富的高翻人才?c英语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校本教材的编纂与修改更新;另一方面需充分借鉴其他高校的教学经验及教材,以期取得满意的教学成果。

(2)手段和策略

师资方面,第一,要组织原有的教师团队进行定期培训,学习,不断提高翻译应用教学能力;第二,补聘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高翻人员来校做翻译教师;第三,组织自己的教师精英团队编纂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册子例如,“长治学院外语系可以组织力量编写一本汉英文化词典,着力展示上党文化魅力,对本地的传说、历史、民俗、戏曲、名吃、特产、旅游等相关称谓精心译成英语,推动本地的街牌、路巷、游地、旅店、食谱、市场、游园等相关名称的双语化。还可翻译一些地方史志、古籍,以激活传统文化价值,使其能古为今用。这既能推动上党文化的对外传播,也有利于大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实质性提高。”

教学上,教师要鼓励并且与学生一起投身到众多翻译实践中。比如,我系刘满芸老师组织的大学生翻译实践团队就为学生提供了相当好的锻炼机会。

4.评价办法

(1)每次课上组织的要求个人完成的翻译任务,在学生译完之后,由老师带领全班同学分析评价,给出参考答案或者修改建议;、

(2)构建严格的测评体系,制定相应的测评制度。如每月进行小测试一次,或者以情景模拟形式组织,或者以笔试方式组织。

篇8

一、浪漫主义文学对音乐评价的影响

(一)音乐创作方面

就音乐创作来说,浪漫主义文学起着关键的作用和影响,这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浪潮,成为了一种新的音乐创作形式,形成了具有典型音乐思潮的音乐创作。受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创作者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创作形式,反而通过音乐创作的内容来表达自身的情感,不仅丰富了音乐的创作形式和创作内容,还在一定程度上为钢琴艺术的发展埋下了伏笔。这种在创作形式以及创作内容上的创新,与传统的以音乐创作相比较,增添了很多的趣味性,使得创作形式不再单一乏味,其中主要的创新形式包括了夜曲、夜曲、艺术歌曲、叙事歌曲、交响诗等钢琴音乐。这些改变和影响,不仅为今后的艺术创作树立了榜样和范本,还在一定程度上使钢琴创作更加流行和丰富。因此,在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下,出现了很多优秀的音乐创作家以及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

(二)社会方面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浪漫主义文学的出现是很受争议的,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思想上的浪潮和社会的动乱,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们主要是通过对文学作品以及音乐作品的创作,来表达自己当时的情感,以及对当时所处社会的不满。所以无论是浪漫主义的文学作品还是音乐作品,都与当时的社会情况以及作者的心境相关联,都是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以对现实的无能为力,只能通过文学或者音乐作品来满足自己对大自然以及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浪漫主义文学时期的文学和音乐作品都带有时代的印记和特征,都是想通过作品传达积极向上的态度和对生活的期望。

二、浪漫主义文学对钢琴创作的影响

(一)音乐创作者灵感方面的影响

钢琴音乐的创作主要是通过作者的灵感以及对作品的感悟来表现出来的,与文学的创作在某些方面上是异曲同工的。而且钢琴音乐创作对于创作者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创作者有超强的灵感,因为灵感来的快去的也快,是在沉淀之后才能够迸发出来的,所以创作者需要有音乐的积累。这就需要创作者在平时要多阅读浪漫主义文学作品,通过积累素材,来激发对音乐创作的灵感。很多音乐创作者的灵感都得益于阅读文学作品,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主要能够在创作形式以及表现手法上为创作者提供可参考的意见和建议。而且受当时社会的影响,很多文学和音乐作品都表达出来强烈的情感,因此也成就了一批优秀的钢琴创作者和经典的钢琴音乐作品,例如舒曼和肖邦的钢琴曲,都是在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背景下进行创作的。

(二)钢琴创作内容方面的影响

钢琴创作的内容主要来源于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两者是相通的,都是通过浪漫主义文学和钢琴作品,来表达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以及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且当时很多的钢琴创作者都受到文学作品的影响,在音乐作品中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内心的想法以及对向往自由的心境。这使得很多钢琴音乐创作者都通过浪漫主义文学来获得灵感和素材,比如舒曼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最受到钢琴创作者的追捧,通过其梦幻以及美好的意境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向往,舒曼的代表作《童年即景》就是通过奇幻的色彩,表达对童年时期无忧无虑的向往。肖邦就是一位田园气息比较浓重的钢琴家,所以其代表作大都是通过浪漫主义情怀来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一种宁静优雅的生活态度。

(三)钢琴创作形式方面的影响

浪漫主义文学的作品表达的都是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因此其对钢琴音乐作品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音乐内容上,在创作形式上也有很大的影响,通过不同的创作形式来表达创作者对理想不同态度,比如执着、渴望等。因此,在钢琴音乐创作形式的发展以及创新过程中,不能忽视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对其的影响。因为文学作品的风格不同,所以其表现形式也有所差别,钢琴音乐作品要想能够借鉴文学作品,就必须也要在创作形式上做出改变和创新。作为钢琴创作者,在进行创作时,不仅要按照既定的规律和模式进行,还要自爱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潮下,对其现有的创作形式进行创新,这样才能实现钢琴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在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下,出现了很多的创作形式,比如舒曼的钢琴套曲、肖邦的钢琴诗乐、李斯特的音乐交响诗等,这些钢琴音乐的创作形式在当时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钢琴音乐创作形式的多样性以及钢琴音乐的发展。

(四)钢琴创作整体风格方面的影响

浪漫主义的音乐作品通常内容比较丰富多彩,在形式上也比较多变,钢琴家都利用文学作品与音乐的结合,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通过素材来抒感。浪漫主义文学时期的钢琴音乐创作的内容和形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通过两者之间的融合,更好的将情感表达出来。所以,文学与音乐是有共性的,在很多方面都是相通的,作曲家只有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在作品中,才能创作出属于自己独特音乐风格的作品、

篇9

关键词:科学;艺术;设计;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6008202

0引言

纵览世界历史发展的历程,便不难看出世界的变迁与社会的进步总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同步。科学的力量在不断发生裂变,科学技术的光芒在不断照亮世界的各个角落,尤其在近现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世界,丰富了人类的生活,拓宽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也改变了人类认识与征服世界的方式。在当今越来越广阔的视野中,人类在更多、更深入地思考科学与社会、文化、艺术关系的复杂内涵,以下将从科学与艺术的关系谈起,具体探讨科学对艺术与设计发展的影响以及在当今信息时代由科技带来的设计内容与形式的扩展,及由此带给人们生活的变化。

1科学与艺术的共生关系

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的科学与艺术文明史就已发端。原始社会早期,人类为生存需要而敲打出各种石器工具,这便是生存设计,这些石器工具既具有科学的制作技巧和实用功能,又具有造型的艺术美感;它既是科学的展现又是艺术的创造。新石器时代出现的大量造型各异的彩陶,在选材、成型和艺术加工方面就已达到了很高的技艺水平,是当时科技和艺术水平的结晶,可以说是实用的科学与美观的艺术二者兼得。汉代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从科学的角度看是一种科学仪器,从艺术的角度看则是一件艺术杰作。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达芬奇也是一位将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的杰出大师,他为人类留下许多艺术杰作,同时还精通工程与技术并曾设计过最早的飞行器。其实很多艺术大师,都是因为他们懂得科学才能使作品成为经典,如古代的很多建筑和园林营造师就既是工匠又同时是技术专家和艺术家。因此可以看出,自古以来,科学与艺术就是携手共进的,科学技术是艺术存在的基础,而艺术也是在科学技术进步中结合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而产生与发展起来的。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提出:“艺术和科学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科学家追求的普遍性是不同自然现象的普遍性,它的真理性植根于外部世界,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这个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也是外在的,它植根于整个人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尽管科学的普遍性和艺术的普遍性在这一点上不同,它们仍然有着很强的关联。”从人类发展的长期历史来看,科学与艺术融合共生、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着人类文明创造的进程。科学从实用功能的发展、工艺与效率的提高等层面,艺术从审美变化、文化传承等层面共同融入时代的长河,并共同给每个时代打上相应的烙印。所以才出现青铜时代、工业文明与信息文明等,在实用与审美、理性与感性的不断升华中,由科学与艺术以双重螺旋上升方式推动人类的创造与发展进程。

2科学的进步促进艺术与设计的发展

近代以来,科技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面对科技进步这双巨手对近代世界的托举,马克思曾高度评价自然科学在社会变迁中的巨大作用,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以其革命性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促使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同时也势必会对人类社会文化与精神领域里的变革与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强大的驱动作用。现代科学上的成就实际上已经彻底影响了人类几百年不变的自然哲学和社会文化观念,也改变了使这些观念产生并保持持久的思维方式,从而给人类提出了许多全新的文化和艺术思维方式。

2.1科学技术改变了艺术与设计的思维方式

科学与艺术共同源于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造了人类物质文明,艺术则创造了人类的精神文明。艺术产生的原因,归根结底是由于人类的物质生产与实践活动,然而物质生产实践能力是由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的,生产力水平的首要标志就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生产力的提高,也进而促进和丰富了艺术的思维方式与构成形式,并不断地为艺术与设计提供新的载体。

在艺术活动中,有许多思维方式和表达方法是从科学中借鉴而来的。艺术巨匠达芬奇曾创造了一种绘画的透视学,他的不朽名作《蒙那丽莎》不仅调动了天才的艺术技巧,而且运用了透视法、构图法和明暗法等科学原理。恩格斯在谈到文艺复兴那个产生巨人的时代时,曾说“达芬奇不仅是大画家,而且也是大数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他在物理学的各种不同部门中都有重要的发现”。艺术与科学的融合,不但没有引来相互冲突,相反却让艺术大师们适得其所,把他们引向意想不到的成功和创造。这正是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融合的奇妙之处,换言之,正是科学追求自然普遍规律的思维方式不断创造了新的认识世界之道,进而引导了艺术思维与构成形式的不断创新。

2.2科学技术改变了艺术与设计的构成及表现形式

科学技术对于艺术更直接的影响是不断改变艺术与设计的构成及表现形式。科技的发展带来大量的发明,当它们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和应用于实践之后,会使人们的工作方式和技巧发生改变,在艺术与设计领域则会因表达方式的变化引起艺术构成与表现形式的创新,并引起艺术与设计风格的流变。例如,西方印象派艺术实际上得益于科学家在光学方面的研究与突破,印象派大师们在画布上描绘了大小和颜色不同的色点,这与电子技术的发展带来的电子图象显示中像素排列方式和色彩调和原理是一致的。

近代以来,能突出展现科技与艺术关系的是电影艺术。正是科技的进步导致了人类艺术思潮的变化,才产生了将动态画面和声音相融合的电影艺术,电影艺术也成为近代以来全新的艺术形式,艺术领域构成因电影艺术的出现而被广泛地拓宽。科技的不断进步又对电影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电影从黑白到彩色、从无声到立体声都离不开科技的推动,正是科技的不断进步才使电影成为形式新颖和富有表现力的综合艺术。正如科学家李政道所说:“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科学这一面的发展进步必然会推动艺术那一面的不断更新。

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及科学对艺术的深刻影响乍看起来让人费解,似乎科学所探索的自然奥秘与通常被看作纯粹心灵和精神体验的艺术无甚关联。其实二者互为交叉并相互渗透有其本质原因:其一,科学和艺术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艺术与科学一样,其内在价值在于使人享受追求生活的意义,感受自身不断实现与征服梦想的快慰与欢乐,从而肯定世界上美好的创造,两者都追求创造性、深刻性和普遍性。其二,科学对人的思想及生活形态有全方位的影响与作用,既包括人的世界观层面,又涉及人们认识、理解和解释生活与社会的思维方法。当科学改变了人们认识和征服世界的方式之后,也自然会改变人们的艺术思维和审美观念。另外,艺术接受科学的影响,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艺术家生活在特定的社会时代里,他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都被卷入这个时代的科技浪潮里,每个艺术家都无法脱离技术社会而生存,艺术形式自然也因科技而改变。

3信息技术影响下的艺术与设计新发展

3.1信息技术影响下的艺术与设计新构成

21世纪以来,科技对艺术的影响变得更加强烈和迅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更是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新技术带来了新材料、新的信息传播和表达方式、新的艺术形态以及新的生活方式。在信息时代,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为艺术创造了更加广阔的表现空间: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计算机图形便成为现代新的视觉表现手段和形式,迅速地出现在电视、电影、平面图形设计、工业设计、展示艺术及环境艺术等艺术领域中。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数字媒体艺术”则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出现在艺术领域,它融合了艺术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传播学等不同学科的知识。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数字媒体艺术以其多元化的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综合应用,为视觉艺术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条件和机遇,新的艺术热点不断涌现,新的设计应用不断被创造出来。数字媒体艺术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产生的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它与互联网技术、媒体技术、激光技术等整合应用,更带来了独特的互动体验,它综合应用视频、动画、交互等综合手段创造了形式丰富的艺术作品,丰富了艺术门类,并逐渐演变成为一个新的领域。如近年来在数字媒体领域广为关注的的激光数字媒体应用艺术——激光秀,便充分发挥了视频、动画和交互的特点,以数字科技和光影技术的独特应用丰富了视觉表现力并展现出独特的多维空间效果,带来全新的互动体验。

此外,信息技术的发展还为虚拟艺术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其核心的虚拟现实技术不仅在虚拟动画、虚拟视频等领域广泛应用,更发展出虚拟与实体相结合的新艺术形式和设计类型。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湖北馆展出的激光琴便是一件数字虚拟技术与实体产品相结合的全新使用方式的产品,它的琴身为实体制作,琴弦则利用数字光学控制原理制作出来,演奏者只需用手触碰或遮挡一束激光虚拟的琴弦就相当于拨动这根琴弦,无弦之琴就会发出声音,而通过触碰不同的激光线束,可以演奏出不同的音阶和乐曲,体验处于虚拟与现实之间的“无中生有、若有若无”的梦幻感觉。

3.2信息技术影响下的高情感设计

在信息时代,科技无疑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更为广泛的影响着艺术与设计的发展,而就艺术与科技双方交往与对话而言,这实质上不只是两种认识方法之间的沟通与平衡,更是两者间的灵性或精神本性的交汇融合过程。新技术发展的不断加速前进,也产生了一种与高新技术相适应的价值体系,从而使人们形成与这种高科技相适应的高情感,并且由于信息技术带来的信息大量溢出和互联网带来的虚拟世界,形成人们对情感表达与传播的迫切需要,高情感设计便成为信息时代的迫切需要。

如果说数字化科技为当今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带来了崭新的生存意义,高情感则是对这种生存意义的物化诠释。高情感在信息产品设计中最直接的表现为拟人或仿生的外形与界面、柔和或靓丽的个性色彩,同时通过产品可以实现一种特有的情感与信息传播。这种产品设计会不断满足信息社会的特征与消费观念,并真正满足信息社会各类新奇的需求,最终它所体现的应当是一种与信息技术相吻合的时代精神,是人与艺术和设计的完美和谐结合,高情感的交流成为信息时代艺术与设计的功能核心。如信息时代的手机及平板电脑,提供的信息交互功能,打破了人机之间的沉默并促进人机交流,让人们能利用信息产品通过互联网进行虚拟空间社交,并在无形中扩展了人们的思维,也扩展了新的艺术与设计领域。

4结语

科技每前进一步,都会对艺术与设计领域的变革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也成为艺术形式发展和设计方式创新的巨大动力。在科学与艺术发展的历程中,工业时代有工业文明的艺术,科技时代有科技文明的艺术,信息时代则出现信息文明的各类新艺术形式,数字化设计、新媒体艺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必然会广泛催生一些全新的艺术形式,形成众多不可预见的艺术与设计文化结晶。这正说明,在普遍意义上,科学与艺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发明,并在交汇融合中螺旋上升与发展,不断更新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与理解,时时刻刻在创造各种新的认识事物的方式。

参考文献

[1]李政道.李政道文录[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

[2]沈飞.论科学与艺术[J].装饰,2006,(4).

[3]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027-0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开始注重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管理。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希望,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管理是大势所趋,也是社会的需要。由于我国大学生人数众多,所以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只有令现如今的大学生在思想境界上能够有所进步,才会对我国社会的未来发展有着促进性的作用。

一、大学生思想管理的重要性

大学生思想管理非常重要,当代的大学生都是年轻的人群,大学生的思想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环境的影响,现如今我国的大学生人数正在逐年的攀升,所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功利化的思想,有很多大学生为了未来的经济收入选择了违背自己的道德,这样的大学生并不少见。事实上大学生的未来发展与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有着很大的内在联系,不受经济和利益的趋势始终保持着自己前进的目标是当代大学生的发展目标。为了大学生们在未来能够为我国的社会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也为了大学生能够有着更好的发展前景,就需要高校中的教师不断的加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方面的管理,这样可以塑造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还可以为高校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大学生思想管理对其未来发展的影响

1、可以令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有所提升

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管理进行教育可以为提升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在这个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当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受到了互联网因素的影响,很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并且经常受到一些黄色网站或者是暴力网站的影响。笔者认为只有从根本上提升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养,才能够为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提升有所保障,让大学生清楚的认识到网络中的陷阱,不要沉迷于互联网中的游戏,对于一些对学生未来发展不利的因素一定要让大学生有着一定的控制力。只有加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令大学生的道德和素质都有所提升才会更有助于我国社会未来的发展和进步。

2、端正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受到了社会上一些风气的影响,端正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际上很重要,当代的大学生只有让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保持端正的状态,才会对未来的社会发展有所帮助。大学生的人生观对于大学生未来就业目标的树立有着很大的影响,只有保持端正的人生观才会时刻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理念。大学生的人生观需要高效的教师去进行树立,其中通过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管理可以有助于对其人生观的树立。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对于其后期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力。大学生的未来发展与其自身的价值观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只有端正自己的思想和态度,在面对苦难的时候不怕辛苦,只有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才会迎来人生的辉煌。

3、提升我国的国民综合素质

大学生代表着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希望,更是代表着我国的综合素质,提升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加强大学生的思想管理可以为我国未来的国民综合素质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未来的社会发展当中,大学生必将会成为我国进步和国民群众的代表。作为高校的思想管理领导者,一定要肩负起应有的责任和义务,管理好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和思想教育不仅仅当代大学生中的一项教学任务,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通过加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可以促进我国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对于我国的未来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进步有着很大的促进性作用。通过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可以为我国的国民综合素质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方面的教育和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4、减少大学生的功利化思想

通过加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管理,可以有效的避免现如今大学生的功利化思想,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自身未来发展的方向定义为与金钱有着直接的联系,这种思想和行为是不正确的。高校中的大学生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正确的管理,对于一些爱慕功名利禄的学生一定要给予及时的教学和管理,要让学生明白作为只有端正自己的思想和对生活的态度才能够在未来的社会中真正的成长起来。只有让没有走出校园的大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未来的社会中需要廉政的人才是思想教育的目的,只有时刻保持着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会在未来的社会中长远立足。通过加强对当代大学生思想上的管理可以有效的控制大学生对于功利化的追求,让大学生在学生时代就认清楚未来发展的道路,不轻易的改变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时刻要端正自己的价值观。

综上所述,笔者简单的介绍了大学生思想管理对其未来发展趋势的影响,通过分析可以清楚的认识到大学生管理的重要性。在未来的社会当中,大学生将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有不断加强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方面的管理,才会让我国未来社会的发展有所进步,让我国的社会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让大学生的先进思想和先进理念带动着我国社会走入新时代的步伐。综合情况来看,加强大学生思想方面的管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高校必要的一项管理义务。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225-02

一、影子教育产生的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围绕着子女教育问题上的投入也在逐步增长,参加培训班、“择校热”已经成为我国目前教育发展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我国,王有升最早从概念上提出学生在课外补习中存在的问题,对于课外补习他定义为是指中小学生除了在接受学校正规的教育之外所私自参加的针对其文化课或艺术方面的辅导补习,主要体现在参加聘请家庭老师及辅导班这两方面。雷万鹏则从课外补习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指出教育补习是一种学生除了在学校接受正常教育以外,以家庭购买、额外的教育服务形式。包括送子女到补习班就读或者聘请家庭教师为子女授课等形式。

在国外,20世纪90年代,由于经济处于转型中,教师的工资较少,从而购买力有所下降,寻找其他收入渠道增加收入成为教师关注的问题,因而就出现了课外辅导并迅速扩张。Stevenson 与Becker 在对日本教育的研究中首次提出课外补习是一种“影子教育”,并从教育社会学的视角得出结论:社会经济地位较高家庭的子女要比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家庭子女获得更多的补习机会。莫里和贝克(Mori &Baker 2010)进一步指出,“课外补习”的快速增长是在全球范围内学校教育制度背后隐含逻辑发生转变的结果。而课外补习是属于家庭教育支出的一种,它是与家庭的收入成正比的,因而凸显出一个问题,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除去在学校接受的育外,影子教育对学生自身公平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影子教育对学生受教育的公平性产生不利影响

课外补习的迅速发展使我国在实现义务教育的公平性、教育机会和资源配置上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从教育资源分配角度来看,当前我国城市和农村学生之间所占有教育资源是存在差距的,而课外补习则使得这一差距加大。另一方面,从家庭教育成本角度来看,家庭经济成本决定了子女在教育质量、类型上的差异,课外补习使得城乡子女受教育权利的差异进一步加大。在课外补习的过程中,收入水平较高的家庭在子女课外补习的支付上会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课外辅导。这是因为多而优的教育投资可能带来更高的、终身的收益,因此当课外补习受市场力量影响时,它就可能成为维持和加剧社会不平等的机制。国外许多研究者已经发现课外辅导的参与和社会经济地位的相关性(如Murawska & Putkiewicz,2006;Smyth,2009)。

国内的实证研究中,雷万鹏对高中生教育补习支出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高中补习主要为补差,而非培优,地区、城乡和家庭背景因素对补习支出有显著影响。从社会角度看,只有经济条件处在社会中上层的家庭才能在物质条件上给孩子提供这种课外的教育投资,农村家庭由于收入有限,许多家庭无法负担学校教育以外所需要的额外费用,与城镇孩子在接触不同知识及能力的培养上相比就会逐步拉开差距。同时经过调查发现,教育个人收益率更高的地区,课外补习活动愈加兴盛。中国社会科学院2006 年的研究显示,城乡家庭教育支出占年消费的18.2%(剔除无教育支出户)。根据以上研究可以得出,由于部分家庭的经济收入较高,有能力为子女提供课堂以外的补习活动,所以在子女课外补习方面的投入比例较大。

三、课外补习对学生个体产生的影响

由于近几年影子教育的迅速发展,国家对学生课外补习的情况也较为关注,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缓解学生的压力,如教育部先后出台《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关于加强基础教育办学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等,针对部分学校开办特长班、实验班等行为持“不准”或“报经批准”的态度。为何课外补习的发展如此迅速?其实归根结底还是由于社会竞争的压力,很多家长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经济相对宽裕的时候就会尽一切可能培养觉得对孩子以后有利的东西,因而课外补习班近几年才会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如图1对4~9年级学生的补课总数调查科目结果分布所示。

根据对所有参加补习学生的调查中可以看到,参加1~2门学科补习的学生所占的比例最高,基本达到了35.0%,其次为3~4门,所占学生比例为30.0%。由于补习都是在正规教育外的时间进行的,因而可以计算出学生平均每周每科补习的时间在2小时左右。按两科计算的话,一个学生每周平均补习时间约为4.2小时,从而缩短了他们的课余时间,从根本上说是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学生每天都在学校、家庭、补习班这三点一线上奔波,也需短期内对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一味地学习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但为什么家长还是对影子教育这么推崇呢?就短期而言,课外补习对学生成绩的提高有一定的效果,不然影子教育也不会如此盛行。更进一步地说,热衷于“影子教育”反映了当前应试教育给学生及家长在价值观上所带来的焦虑,这其实也是一种社会竞争低龄化的表现。

四、实施影子教育的政策建议

课外补习的存在原因较为复杂,在制约和约束其发展的过程中不可能直截了当地解决,需要通过研究来揭示课外补习对教育的质量、发展和公平的意义,凸显在各种环境下如何采用有效和无效的规范措施来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帮助。当前在我国东西部的教育存在着不平衡的现象,课外补习的产生一部分可以弥补正规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为部分学生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同时,由于经济原因使得不同家庭的学生在课外补习的参与上也有不同的情况,从而造成对教育公平的不利影响。这就需要政府对课外补习市场进行一定的规范和管理,从而使得影子教育的存在利大于弊。

1.政府应适当调整我国的教育考试政策并提供补偿教育服务

我国当前的教育制度是诱发课外补习出现的主要因素,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接受到最好的教育,在经济能力达到的前提下为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从而课外补习就应运而生,进一步拉大了阶层差距。为了缓解并减少这种负面的影响因素,我国也在积极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如号召大学生积极参加贫困生帮扶项目,尽可能保障贫困阶层的学生能够享有接受课外补习的机会与权利,削弱因经济条件不足而在参加课外补习上所产生的差距,进一步避免对教育公平产生的不利影响。

2.政府应该提高公立教育质量并加大教育投入

国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方法,一方面政府要对弱势学校进行重点扶持,平衡教育资源配置。另一方面,在老师的工资待遇上也需要进一步提高,以此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提高教学的水平。一些贫困山区办学质量比较薄弱,师资也比较匮乏,近年来国家也在不断鼓励大学生到西部、贫困地区支教、工作,但很多人还是会选择到经济较为发达的地方工作,使得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依然较低。国家只有不断平衡教育资源配置,同时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优质教育资源供求之间的矛盾。

3.政府要严格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

一方面,政府要对补习教育市场进行管制,形成一定的程序,并定期进行审核,从而有效监控课外补习活动。另一方面,也要对课外补习的教师进行一定的考核,取得相关证件,对于不能给学生提供有益的课外教育的老师和机构要及时清除。这样才可以保证课外补习是对学校学习的有效补充,也更利于政府对课外补习的规范管理。同时,“减负”必须“双管齐下”,一方面政府要通过正规教育系统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另一方面对课外补习要加以管制,引导家庭、父母减轻课外补习带给孩子的学业负担。

根据当前我国课外补习的发展情况来看,短期内课外补习现象无法从根本上杜绝,从另一方面来看,在政府对教育投入无法立即平等时,课外补习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但是,也不能完全把课外补习交给市场的力量去支配,因为其可能造成社会受教育不平等现象的加剧。所以国家要用合理的方法来进行调控,减少这种不平等的现象。

参考文献:

篇12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184-01

一、装饰艺术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

(一)装饰艺术发展

装饰艺术的起源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一致的。在考古中发现的北京周口店人的遗址,出现的骨器、砾石,不仅带有色彩的区分,同时在砾石中穿孔,专家推测即为猿人作为装饰之用。追溯至今,现代装饰开始接受国外科技的影响,从单纯工艺美术范畴转变为与高技术材料结合,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如塑料材料、人造纤维等技术的使用。

(二)材料科学与装饰艺术发展的关系

装饰艺术的实用性与附属性决定了装饰艺术与材料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个特点也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单一限制因素。远古时期,社会的不发达决定了生产力的有限,所以在装饰材料上只能以打制石器、天然材料为主,用材单一。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科技开始与艺术结合。中国国家大剧院顶棚的设计,采用了钛金属作为顶层饰材,解决了防腐,防变形等设计要求,是我国装饰材料技术的重要进步。因此可见,科学材料制约了装饰艺术的发展,我们应努力研究新材料,向符合可持续发展、和时代进步的方向前进。

二、装饰材料的发展现状及对装饰艺术的影响

传统的装饰艺术材料与同时代科技发展水平是一致的。如陶器、青铜器、蜡染、剪纸的使用等。现代的装饰艺术则强调简约、个性的表达,重视回归自然材料,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注重环保性、安全性和节能性装饰材料的开发和使用。

(一)新型装饰材料的发展以及在装饰上的应用

随着材料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装饰材料也是应用于人类生活的各方面之中。建筑装饰材料的品种很多,本文以室内装饰材料为例,介绍了新型装饰材料的实际运用。

在室内设计上,装饰材料以实用、经济和环保为主。分为顶层装饰材料,墙面装饰材料和地面装饰材料。顶面的装饰材料,通常有轻质板吊顶、玻璃吊顶、金属板吊顶等形式;2003年欧共体研究中心公布的科研成果——智能涂料,具备了预防和抵制空气污染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环保意义;新型的内墙面装饰材料也层出不穷,如模具墙画、镜面墙贴、生态木墙板等,丰富了装饰手法。最新的地面装饰材料如软石地板的发明,由高分子材料合成,具备可回收等环保绿色属性,成为了大众瞩目的新型装饰材料。除此之外,人造水晶作为装饰材料环保、美观,因此得到室内设计行业的广泛使用。

(二)室内装饰材料的化学污染及防治

我们一方面要看到科技材料的进步为装饰艺术提供的优势,同时也要看到装饰材料造成的污染问题。从室内装饰材料分析,室内装饰的油漆类材料和石材污染是主要污染源。油漆类材料,如墙面涂料、人造板材等几乎都含有甲醛和苯类成分,天然石材中也具有放射性危害,这类化学物质是较高毒性的物质。因此在防治中要通过研发最新科技材料,逐步取代现代装饰材料中的污染元素,慢慢走向全民绿色。

三、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关于科学与艺术是对立与统一的争论一直存在。一种观点认为科学与艺术是完全一致的,最终目标都是要揭示真理。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艺术与科学是截然对立的,科学的发展会导致机器和技术的统治。这两种观点都是时展形成的片面认识。首先,科技的发展改变了艺术的面貌,如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的“黄金分割”理论,将数学中的比例运用到艺术中的各方面如绘画、建筑、音乐等领域。除了将科技材料运用到艺术领域之中,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开始以科学的思维方式进行艺术创造,不仅在实用艺术中,纯艺术与科技材料也是紧密联系着的。同样,艺术的主体性也影响了科技的发展,将生硬的流水线作业变成了具有科技含量的作品。当然,事物的两面性蕴含了必然存在的局限性,如科技的发展造成了艺术产品的商业化,以及科技污染的存在使生态环境遭受到破坏等。作为艺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的地位举足轻重。

四、总结与展望

篇13

一、引言

语言服务业主要包括:翻译与本地化服务、语言技术工具开发、语言教学与培训、多语信息咨询等业务(王传英,2014:78)。[1]随着语言服务业的不断发展,现在已经基本形成了五个语言服务系统,它们分别是:语言业态服务系统、语言领域服务系统、语言资源服务系统、语言层次服务系统以及语言效能服务系统(屈哨兵,2012:45)。[2]随着中国强劲的经济发展趋势和积极的对外交流,语言服务也在中国扎根落户,并处于探索和发展的过程中。

综观当前有关语言服务业的研究论文,我们发现已经有许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韦忠和(2012:71)[3]对2012年以及未来的语言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做了推测,他认为语言服务仍将会快速发展,还会发生并购整合的现象,语言服务业的市场也会在结构上发生些许变化。亚洲的语言服务公司在今后会逐渐登上世界舞台,所以在未来语言服务公司之间的竞争也会愈来愈明显。张莺凡(2012:151)[4]通过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语言服务业的观察,得出结论:奥运会语言服务项目的语言种类繁多,语言服务的项目也很多,层次化十分明显。同时北京奥运会首次将机器翻译技术和语音合成技术等运用其中,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到了语言服务业中。郭龙生(2012:12)[5]从国家这个大层次上对语言服务进行了深入分析,讨论了语言服务对于国家的意义,语言服务今后的主要任务、性质、发展的程度、空间以及方式等,为构建整个国家的语言服务体系的规划,设计了大致的蓝图。陈颖(2014:17)[6]从语言服务的视角对城市国际语言环境的建设进行了研究,她认为:现阶段的城市国际语言环境的建设还不够成熟,在城市国际语言环境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通过构建多语言服务的体系,培养语言服务专业人才以及志愿者等措施来解决当前出现的问题。赵启正(2014:6)[7]认为构建国家语言服务体系可以跨越因文化不同而形成的阻碍,可以帮助越来越多的国家企业顺利地走出国门,国人也可以更方便、更快捷地同外国人进行交流,而不会因跨文化的阻碍而终止交流。北京语言大学刘和平(2014:40)[8]对培养国家语言服务专业人才的模式以及用人单位与学生所在学校之间的合作办学模式进行了研究,指出用人单位应当积极地与学校进行合作来大力培养国家语言服务专业人才,学校要在翻译教学制度、方法等方面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

通过以上相关研究的列举,我们发现就目前而言,关于语言服务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有些研究讨论的问题比较笼统,关于翻译等与语言服务发展领域相关的教学研究依然比较缺乏。不过,对中国而言,语言服务还是一种比较新鲜的事物,需要对语言服务发展之路所产生的具体而细节的问题逐步进行研究,逐个进行解决。因此,语言服务的发展仍然需要依赖大量与语言、翻译专业相关的人才。本文通过对MTI教学现状的分析来探讨语言服务的发展对MTI教学的影响。

二、MTI教学现状分析

为了促进中外对交流,培养出高层次、应用型的高级翻译人才,国务院于2007年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周亚莉,2013:139)。[9]随着MTI专业越来越来受到人们的青睐,越来越多的人报考MTI专业,不仅有英语专业的学生报考MTI,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也开始转专业报考MTI。至今为止,开设MTI专业的院校已经达到260所,由此可见MTI报考的火爆程度非同一般。

MTI专业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口译和笔译方面的高级专业翻译人才。因此,众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面都突出了“翻译应用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其中,应用性翻译、外宣翻译、科技翻译工作坊、工程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基础口译和交替传译等专业课程的设置更是突出了专业型硕士的特点,与英语语言类学术型硕士中的文学理论、西方文论、翻译理论研究和认知语言学等学科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对比。

MTI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平时的教学训练中也突出了与英语语言文学学术型硕士的不同之处。MTI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需要进行大量的笔译翻译实践或者是口头录音翻译训练,分别达到MTI院校的相关要求方可毕业。在毕业论文的撰写上也有多种形式,既可以撰写与英语语言文学学术型硕士同样要求的理论研究性论文,还可以写翻译实践类的论文,突出了MTI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和广泛性。

然而,与英语语言文学这样的学术型专业相比,MTI开设的时间短,尚处在探索之中。因此,MTI在发展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不足。据相关调查汇总,MTI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如下:

1.设置MTI课程时多偏向理论,使得MTI教学偏向了英语学术型硕士的相关翻译理论课程,违背了MTI教育和教学的初衷。因此,教学效果在培养学生翻译应用能力等方面将会大打折扣。

2.相关的教学设备落后和不足之处:现在的翻译已经不再是靠纸笔和字典的生产了,而是大大依赖于翻译技术来提高翻译的速度和效率,这也是众多MTI院校开设计算机辅助翻译(即CAT)教学课程的原因。但是,一些院校由于教学经验或者是教学经费的不足,相关的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以及辅助翻译软件出现“跟不上时代”的现象。这就导致MTI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后,不会使用比较先进的翻译软件,无法胜任量大、时间紧、要求高的翻译任务,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解决这些问题是MTI教学的当务之急。然而,仅仅依靠更新教学设备、加强师资、改变MTI课程设置,可能难以解决上述问题。重要的是参照现代比较先进的方法来弥补目前MTI教学中的不足,使改进后的MTI教学能对语言服务产生有益的影响。

三、语言服务在MTI教学上的应用

语言服务不仅包含笔译和口译服务,而且包含许多其他新鲜的内容,比如:语言服务项目管理、软件本地化,网络本地化,多媒体的应用,国际化的翻译服务,国际化的质量检测,配音,电话翻译,字幕翻译,机器翻译后编辑,业务流程外包等内容。[1]本文选取部分内容来阐述它们对MTI教学的改进。

(一)项目管理技术对MTI教学的改进

现代翻译服务是语言翻译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全球市场营销技术的知识密集型行业,一个译员仅仅具备扎实的语言翻译能力,是远远不能适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的。因此,教师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训练。其中,翻译项目管理可以促使学生在多个方面得到发展。

翻译项目管理是国内外知名的翻译公司诸如“语言桥”“传神”等重要的工作项目,翻译项目管理是一个一环扣一环的过程,需要客户同语言服务公司的翻译团队在翻译之前对文本的类型、译员的选择、团队的明确分工、翻译的时限、翻译的价格等众多要素确定好之后,再进行团队之间的配合来与客户的沟通完成翻译工作并在客户要求的最后期限之前顺利地、高质量地完成翻译工作。因此,这项工作既靠个人能力又靠团队的分工合作来完成。

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上网查找语言翻译服务公司的最新动态和工作招聘要求,让学生对公司有更深入的了解熟悉翻译工作的大致流程并做好相应的准备来提高自己的能力。之后,教师再根据某个语言翻译服务公司的项目管理实例进行模拟训练。可以让学生讨论如何进行明确的分工、如何制定一个详细的、有效率的时间计划表来完成这个项目。讨论后,教师以项目经理的身份并结合学生形成的讨论结果来分派任务,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翻译任务。在翻译项目管理模拟训练中,让学生分别担任项目经理、译员、审校、质量检验、桌面排版等角色,锻炼其翻译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制定决策能力、抗高压能力等。

在整个翻译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学生的笔译能力、口译能力、翻译工具的应用能力、团结合作的能力、沟通协调管理能力以及学生的心理素质能力都会得到充分的锻炼,为学生将来的就业之路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网络本地化建设对MTI教学的影响

随着全球网络技术的发展,许多国家开始建设多语种网站,以方便国外人士浏览、了解该国某些领域的情况。比如,谷歌公司的网站就有多个语种。网络国际化的这种发展趋势促进了网络本地化的发展。多语种网站的建设成为跨国公司全球化经营、国际业务发展的内容和工具并且已经成为本地化服务行业的主体业务之一(苗菊,2013:85)。[10]“网络本地化,亦称网站本地化或网页本地化,指将互联网信息由原初形式转化为符合目标地区受众语言文化期待的信息形式。”(王少爽、王华树,2015:59)。[11]翻译就是网络本地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本地化过程中的翻译来指导学生翻译时的技巧和方法,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对网站翻译有深入的了解,也体现了教学内容的时代性。

MTI教材中的“计算机辅助翻译”教程可以在网站本地化建设中的翻译环节多增加一些最新的内容,以避免教材与生活时代脱节。教师在上课前可以先让学生了解网络本地化的基本建设过程,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请专业人士进行相关内容的讲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先将一个国际网站的原语言版和翻译过来的目标语言版进行比较,让学生观察原网站的哪些内容得以在目标语言版保留,哪些内容予以删减或增加。通过两种语言版本的对比分析,可以让学生明白翻译时文化差异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文化差异意识;可以对学生进行翻译策略和技巧的指导,提高学生对翻译策略和技巧的自主学习意识。

网络本地化的翻译过程,还需要用到翻译记忆库和术语库,同时还涉及到翻译项目管理的内容。院校开设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一般都会涉及到不同翻译辅助软件的实际应用。因此,教师可以指导MTI专业学生将网站上的超文本文件翻译为其他的文件,对多个网页进行管理并保持原来的网站结构,形成后续可以重复利用的翻译记忆库。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可以让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来了解网络本地化的翻译过程,还可以使翻译专业与该校其他专业紧密结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师的教学也体现出了灵活性,有助于实现MTI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字幕翻译对MTI教学的影响

无论是中国的影视作品要对外传播成为外国的文化消费品,还是外国的影视作品如美国好莱坞影片、美国电视剧、英国影片和电视剧等要成为中国民众的文化消费品,都离不开翻译。互联网的发展使得配有字幕翻译的影视作品成为大众化的文化消费。这样的背景下,字幕翻译成为翻译的一个全新领域。

字幕翻译看起来很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比如说在翻译电影的人物对话时,观众既要看画面,又要看字幕。电影屏幕的空间有限,如果太长则影响电影观看的效果,太短则会影响对角色的理解。因此,如何处理这一问题便是一个难题。许多英语爱好者在看美剧和英剧时,喜欢看双语字幕,这样既可以锻炼英语,也可以在看不懂的时候参考汉语来学习新的英语词汇和短语及俚语等。

教师除了根据计算机辅助翻译教程的内容介绍字幕翻译软件和基本的添加双语字幕的方法以外,还需要引导学生注意字幕翻译的美观问题。字幕的大小和位置都影响观众的观看效果,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字幕美观与不美观的例子来使得学生明白字幕翻译美观的重要性,还可以为学生选取几个影片的片段来让学生学习在翻译时注意字幕对影片的影响。

除了对学生进行字幕软件使用和字幕美观处理的相关训练,字幕翻译还是训练学生听译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教师在训练学生听译能力之前,先把所有的字幕去掉或者准备好没有字幕翻译的影片。让学生打开字幕翻译软件,先放一小段,然后暂停播放,让学生立即输入听到的句子并将其翻译成汉语。训练时,可以重复播放影片来让学生适应速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延长影片的播放时间,减少重复的次数。最后让学生检查自己的英语句子拼写和汉语句子的翻译,再对字幕进行大小、位置调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英语拼写情况、汉语句子的翻译情况、字幕的美观效果等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

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不但对学生进行了字幕翻译软件使用的训练,还加强了学生听译、视译等方面的训练,教师的教学内容体现出多样性,教学方法上体现了更大的灵活性。

四、结语

语言服务不只对国家之间的文化、科学技术、金融等多个领域的交流以及个人生活的便利性起到了推动作用,还可以对我国的MTI教学起到很大的帮助。

语言服务业是一个新型产业,MTI教学需要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灵活性。因此,在MTI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地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大纲与语言服务业领域的相关内容紧密结合,除了对学生进行传统的翻译理论知识讲授,对学生进行翻译训练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对现在新的技术、知识和翻译等相关软件进行学习并能够熟练掌握,这样不但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MTI课程教学紧紧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从而有效防止MTI课程与社会现实需求脱节的现象发生,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做好设计和规划。

(本文为2015年度昆明理工大学教育技术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6]15-22;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百门核心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10998086]。)

参考文献:

[1]王传英.语言服务业发展与启示[J].中国翻译,2014,(2).

[2]屈哨兵.语言服务的概念系统[J].语言文学应用,2012,(1).

[3]韦忠和.2012年以及未来几年语言服务行业的发展趋势[J].中国

翻译,2012,(3).

[4]张莺凡.北京奥运会的语言服务[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

(10).

[5]郭龙生.论国家语言服务[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4).

[6]陈颖.语言服务视角下城市国际语言环境建设研究[J].北华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7]赵启正.语言服务是跨越文化障碍之桥[J].中国翻译,2014,

(1).

[8]刘和平.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究[J].中国翻译,2014,

(5).

[9]周亚莉.翻译硕士教育研究现状与反思[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3,(1).

[10]苗菊.多语种网站建设与翻译[J].中国翻译,2013,(1).

[11]王少爽,王华树.互联网时代的翻译模式拓展[J].中国翻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