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网络经济的核心

网络经济的核心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0:4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网络经济的核心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网络经济的核心

篇1

网络经济效应对效率价值的需求

传统反垄断法也追求效率的法律,但传统竞争理论认为,市场能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达到有效的资源配置,反垄断法的核心价值是竞争,通过竞争能够实现效率、消费者利益、自由、公正等价值。

但是,“网络经济效应”也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网络外部性”,是网络经济中最特有经济现象和本质特征。“当一种产品对用户的价值随着采用相同的产品、或可兼容产品的用户增加而增大时,就出现了网络外部性。”网络外部性是一种正外部性,即某个网络的参与者越多,这个网络的价值就越高。网络经济显现出明显的边际效益递增性。例如,随着入网人数增加,信息网络平均成本明显递减,其边际成本也随之慢慢递减,但随入网人数的增加,网络的收益却同比例增加;越大网络规模,就越高边际收益和总收益。

由于网络经济效应的存在,网络经济中若以竞争为核心价值会引起难以调和的冲突。网络经济中,由一个福利最大化的垄断者垄断可能是最优的结果,完全竞争并非最优结果反而是次优结果。况且,在网络经济中除了垄断和竞争是否有效率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之外,限制竞争的行为也可能具有经济效率。因此,在一定情况下过分强调竞争的价值反而会背离了反垄断法所要实现的效率目标,不仅不能解释为何要干预过度竞争与恶性竞争,也不能解释为何反垄断法能容忍垄断状态、市场高度集中和适用除外领域的存在。

因此,网络经济效应所带来的主要特点是对效率的重要性以及效率的考察方式和以前不一样。网络经济并不是要否定竞争价值的重要性,但要以效率为核心价值,竞争是手段,消费者利益是最终结果。

知识型经济对创新价值的追求

网络经济是突出的知识型经济和创新型经济,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创新是网络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网络立法,包括反垄断,对创新价值的追求也越来越突出。

传统经济中垄断地位一旦形成,市场中的竞争力量就会消减,垄断与竞争呈此消彼长的关系。但是网络经济中的产品多是知识产品,网络经济中的竞争主要表现为知识与技术创新的竞争。企业为达到攫取垄断利润的最终目的,用新思想、新技术转化为新产品去占领和扩大市场。“但继起的创新又使持久的垄断永不可能出现。创新对垄断的这种正反作用,使得创新的频率不断加快,新的市场规模和市场容量不断出现。”围绕新产品、新标准进行的竞争,始终是企业追求的主要目标,也是企业据此形成市场支配地位的主要手段。,网络经济除了知识产权和创新因素以外,几乎不存在传统经济中的规模经济、必要资本等难以克服的进入障碍,使垄断企业面临较大竞争压力,并使竞争与垄断间呈现出较高频率的交替性和互为强化与激化关系。虽然垄断在特定的条件下有压制和排斥竞争的一面,但在网络经济市场中更有促进竞争、把竞争引向高级化的一面。这是一种与传统垄断市场结构不同的新型垄断市场形态,可称之为竞争性垄断。

创新的商业含义是生产质量更好成本更低的产品,这和反垄断法中效率的价值目标出现一个竞合。因为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在这样一个接连不断创新过程中,才能够保证经济持续不断发展。创新与效率是不相矛盾的,创新是形式,效率是实质,对创新的追求其实也就是从侧面对效率的追求。创新不但为占支配地位企业提供了强大压力和动力,并且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体验。尤其在网络经济、创新经济背景下,创新速度是越来越快,令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和可替代性增强,也使企业的竞争激烈程度超出一般预测能力。网络经济中,创新与竞争的关系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竞争可以提升质量,创新可以使竞争向高层次发展。二是当竞争和创新发生矛盾时,创新价值一定情况下可以高于竞争价值。保护创新,最终是对人的重视,对消费者利益的重视。

因为知识产权是维护创新的,一般来说,维护创新的方式就是给予专有使用权。反垄断法意在消除独占,而知识产权保护意在消除竞争,两者虽有矛盾,但在保护消费者利益、促进创新、提高效率目的是统一的。高度垄断与竞争是网络经济的基本特点,企业是靠创新争夺垄断地位,所以在网络经济中重点不是消灭垄断,而是抑制垄断对创新的消极影响。

可见,评判网络经济中的垄断是否合理的标准是创新价值,针对网络经济的反垄断法其价值目标除了以效率为核心之外,其重心还在于创新。对有益于创新,有益于加速技术更新换代的市场垄断,反垄断政策要放松监管力度,即忽略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价格因素,可对这样的市场集中予以鼓励和支持。

篇2

互联网经济已经成为了我国当下社会经济的热点,也确实不可忽略网络经济给我国消费所带来的创新和发展,尤其是使得消费者通过网络环境可以更加真实的表达自身的需求,获得了规模空前的商品选择余地,消费需求也因此变得丰富和多样。而企业在网络经济的背景下,需要积极适应这种复杂的外部环境,不断深化对目标市场需求的理解,将需求转化为自身的销售成绩,在市场中彰显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面对瞬息万变的网络经济环境,企业需要不断深化对整合营销的理解和应用,维系自身稳定和持续的发展。

一、整合营销的概述

整合营销,顾名思义便是通过对各类营销模式的理念与手段进行科学合理的综合,在根据具体市场环境来进行系统性的动态调整,使得供求双方在价值上达成共识的一种新式营销方法。而整合的意义也不仅仅局限于营销这一个板块,其要求企业的各个部分积极发挥联动作用,相互之间协调配合,形成系统性的营销模式,各项工作都服务于营销策略,同时营销策略又反作用于各项工作的开展。

整合营销的理论最早产生于上个世纪末,是美国西北大学的市场营销学教授唐・舒尔茨(Don Schultz)所总结和提出的一项基本理论。在提出之后,迅速得到了市场的相应,确立“资源配置模式被设计并用以实现战略目标”的中心思想。同时也迅速实现从“以企业为中心”到“以受众为中心”的战略转移,有效的契合消费者导向理念,是符合目我国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模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二、网络经济背景下整合营销的新趋势

1.“4C”模式成功取代“4P”模式

“4P”理论的主要侧重点在于将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作为主要目标,但是该理论的思考并不完善,缺乏了对于消费者现实需求的分析,导致两者(消费者需求和企业利润最大化)之间失衡。尤其是在当下的激烈市场竞争中,营销手段和管理模式都在随着网络的高速更新和迅猛传播而发展。事实上,“4P”的营销理念和策略在企业市场管理上就已经出现了战略性不足和系统管理不足的问题。因此,这也给“4C”的营销理念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因为“4C”营销理念有效的构成了消费者需求和企业利润之间的有效沟通、连接。“4C”模式将消费需求作为了出发点,并通过具体的措施将企业利润实现作为运营的落脚点,以此来实现了企业和顾客的双赢。事实上,是通过“消费者需求”的限制条件来对“4P模式”进行优化,帮助企业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有效的树立了企业亲民形象,使得今后的客源更加的稳定,企业的经营风险相对降低。

2.“4R”营销理论的发展和实践

“4R”营销理论事实上是对“4C”营销模式的一种改进,其不仅要求企业和消费者保持良好而紧密的“合作关系”,还要求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维系顾客对自身品牌的“忠诚度”。因为这样一来,该品牌的消费者流失程度就会得到较大的限制。因为无论是当下的消费者市场,还是未来的消费者市场,企业之间的竞争都会变得相当激烈。消费者在面对广泛的商品源渠道时,会根据市场和自身的需求来选择,一旦品牌自身出现策略上的失误,就会导致市场份额的缩水。因此,消费者“忠诚度”也成为了企业保持自身运营最为理想的基础。

其次,该营销理论要求企业对市场形成相当快的反应速度。因为网络经济通过对信息技术的依靠,使得自身的发展和革新也具备了信息技术高速和高效的特点,消费者市场的发展也变得瞬息万变。因此,企业及时了解和分析客户的根本需求,并且能够及时而准确进行调整,设计具有良好市场需求的产品,满足客户的要求,才能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最后,企业还需要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即回报社会。事实上,市场发展和变动如此迅速的今天,企业更需要树立良好的形象来拉近与客户的关系。虽然大多数的市场营销活动都是企业收益的实现途径,但是在营销的过程中,企业也需要将社会效益作为收益的一部分,积极开展回报社会、回报顾客的思想和行动,提升企业的公信度和社会责任心。

三、结束语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间,我国通过对全球化贸易风向的把握,依靠传统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净出口)在社会经济上取得了骄人的成果。现如今,全球经济进入到了新的发展时期,我国要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就必须逐渐转向新三驾马车(新型投资、新型消费和“一带一路”)。具体到企业来看,就需要对抓住互联网经济背景下的投资和消费模式转变,运用全新的整合营销理念作为指导,发展新时期的整合营销模式,促进自身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为今后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酒景丽.网络经济下整合营销的新趋势[J].管理工程师,2011,05:26-28.

篇3

企业要正确分析理解网络经济,并要在自己的模块化制造网络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改变传统观念,合理定位应时而变。企业要将自己的产品定位向多使用价值发展,将技术力量附加到产品上,进行标准化生产。此外,企业要将研究和开发的经费集中到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上,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降低产品和新产品组合的成本。网络经济下的消费者更加追求个性,这就使规模经济逐渐让位于个性消费,企业必须要明确这一点,进行个性化生产,运用先进技术,选择模块化制造网络进行产销组合,并依据消费需求适当调整。最后,传统企业的改造要根据自身特点,提高生产销售上的灵活性,对于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产品要向纵深方向发展,这样的企业更具核心竞争力。

1.2组织体系和组织结构的变革

网络经济虽是虚拟经济,但它仍需分工。网络经济具有作业组织一体化的特点,减少了工人就某一程序的重复劳动,这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新型作业的管理形式使企业由大批量生产向定额量生产转化,并且网络化的管理模式使被分解的工序有了重新组合的可能,它可以对消费者的个性需求做出灵便反应,这样就提高了企业的市场响应率,从而也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对信息的反应速度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企业对信息的搜集和处理则是由企业内部进行,而企业中传统的垂直化的结构模式使得信息层层上传,这就减慢了信息的传递速度。因此,要求企业组织结构由垂直化向扁平化方向转变,打破部门之间的界限,灵活处理事务,使每位成员都成为网络中的一个节点,领导者起协调作用。这样就提高了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1.3创新机制的变革

在网络经济下,技术的优势对企业的竞争十分重要,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技术创新比市场竞争更重要。技术的创新是产品具有竞争优势的重要保证,企业只有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才能不断降低产品成本,保持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由此可见,创新的实质也是一种竞争。因此,企业要改变发展机制,根据企业制度,适度的增加科研的投入,加强创新,管理方式逐渐的向高效、快捷、灵活方向过渡。通过完善激励机制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员工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组织工作能力。让员工在技术方面和在复杂经济环境中应变方面提高核心竞争力。

2.网络经济下企业要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

2.1信息化推动业务重组

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具有机构臃肿、多层次、沟通困难、信息传递失真的弊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难以应对经济多变的复杂形势和竞争态势,因此,企业必须要改革。信息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信息的收集、处理和运用。因此,企业可以利用信息化变革组织形式,推动业务流程的再造,以计算机系统取代原有的控制部门和企业中层监督,加强部门间的交流和沟通,减少管理层级,降低组织规模。另外,企业可以将工作小组作为部门活动的基本单位,管理方式由传统的控制型向参与型转变,这样就可以协调各部门各小组之间的活动,在实行动态管理的同时降低了管理成本,并且使信息得到更快的反馈,增强了企业应变的能力,加强了各小组、部门的交流,有助于共同应对激烈的竞争环境。

2.2信息化加快产品和技术升级

企业要善于将现代信息技术和企业制造相结合,例如:计算机辅助制造、敏捷制造、计算机辅助工艺编制等,可以实现信息化在企业设计、开发、制造以及营销中的应用,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更加敏捷化、智能化,这就增强了企业的适应性和灵活性。除此之外,信息化集成制造技术进行产品设计,有助于稳定产品的质量,使产品更加精细化,既能实现“小批量、多品种、个性化”,还可以实现规模生产线,根据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提供更简单、更便宜、更精致的产品,满足了市场的需求,它反过来又鼓励了企业更加重视产品的创新和升级。企业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虚拟销售,使企业或公司总部的下属销售网络之间“产权关系”相互分离,这样就既可以节省公司总部的管理成本,又可以利用公司的销售渠道广泛推广产品。

篇4

一、网络环境下财务会计的新特征

首先在网络环境下会计理论具有多元化的新特征,具体表现在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得到了很大的扩展,计量属性呈现多元化,同时会计核算方法也呈现多元化。还有就是在网络环境下会计数据以电子符号代替了财务数据,网络数据代替了纸页数据,并且网络数据已经成为财务信息输出的主要方式。再则就是网络环境解除了时间与空间的束缚,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会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更加紧密,会计信息与其他经济信本文由收集整理息构成信息整体,共同为信息使用者服务。同时在网络环境下,企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企业自身的经营业务与企业财务同步,并且能够对会计核算结果进行及时反馈,同时加以智能的分析与预测,并将结果呈献给企业管理者。

二、网络环境下财务会计理论与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与经济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作为知识经济产物的会计在网络环境下,其理论与方法已经不能适应信息时展的需要,所以网络环境下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已经势在必行,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跟上信息时展步伐。还有随着社会的进步,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我国的会计改革也在不断深入,而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会计改革的实效性与科学性,可以避免会计改革进入弯路,最终为会计改革提供保证。除此之外,随着会计实践改革的不断深入,也在要求会计理论要不断加强创新,同时会计理论的创新与会计实践的改革相辅相成,会计理论的创新可以为会计实践提供先进的理论支撑,保证会计实践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网络环境下会计理论的创新

1、会计目标的创新

企业在网络环境下必须要重新审视与认识会计目标,明确企业会计为谁提供信息,提供什么样的信息,因为网络环境下企业可以及时的提供比较全面的会计信息,同时网络也为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及时查询与跟踪提供了可能。因此企业财务会计人员必须要及时了解会计信息需求者的类型之后,然后针对需求者的需要为其提供有关事项的会计信息,并且通过网络渠道与其及时沟通,进行双向交流,因此,未来会计的目标将是向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同时兼顾受托责任信息。

2、会计基本前提的创新

篇5

(二)稀缺性。从经济学的角度讲,任何1种物品只有同时具备了价值以及使用价值,人们才会去出产它、使用它[二]。而在人类社会的出产领域,任何1种物品的出产进程都应以该物品的稀缺性为条件,也就是说要全面体现物品的使用价值以及价值,使之能够反应出物品自身对于人们需要的知足程度。对于信息资源来讲,其价值主要表现在它的稀缺性方面,只有这样,信息的价值才能表现出来,才能最大限度地知足人们的需要。即使在现今的信息时期,信息资源的范围极其巨大,然而并不是所有信息都能够成为资源,只有那些稀缺性的资源才能为现代的出产糊口提供匡助以及支持。

(三)体验性。信息拥有消费性,信息资源也就拥有了体验的属性。因而,从消费的角度讲,信息资源可以在对于其进行体验的进程中,发生“公共产品特性”。在这两个特性的作用下,对于信息资源的需求会延续增长,这也是为何信息资源不仅患上到利用、其价值不断上升的缘由。实际上,对于信息资源的体验性消费,指的是消费者对于面对于信息产品时,需要对于该资源的价值进行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加以使用,而只有顾客消费了信息产品,才能对于其进行评价。如斯1来,信息资源的体验性也就表现出来了。

二网络经济视阈下信息资源的配置与效力晋升途径

二.一借助市场手腕配置信息资源

在网络经济视阈下,政府对于信息资源的调理作用毕竟是10分有限的,需要借助市场手腕对于该资源进行全面的配置。比如通过税收以及补贴,使信息的出产者以及经营者能够在相干流动中发生的正外部性,用以填补出产者的收益损失,或者者借助信贷等措施,使信息出产企业能够实现吞并或者者联合,在范围经济的推进下,晋升信息的配置效力。

二.二借助法律手腕配置信息资源

因为信息资源拥有特殊属性,因而,为了实现网络经济视阈下的配置与效力的晋升,需要借助法律手腕完成:(一)通过完美以及加强知识产权维护法律,扩展知识产权维护法律的维护规模至信息资源领域,通过明确信息产品的产权,使信息产品所有人的权好处在可以节制的规模以内,并以此保证各方利益,并使信息产品市场内的交易能够有效运行;(二)通过政策上的引导,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到信息资源领域,特别是拥有准公共物品性质的信息产品以及网络经营环节,这样能够通过外来资本的冲击,使这1领域更为竞争性,能够在更高的层面以及更广阔的规模内知足社会对于信息的需求;(三)制订、施行与网络经济与信息市场相干的反垄断法律以及法规,按照网络经济下信息产业的发展特征,对于现有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与完美,特别要对于信息产业中存在的垄断行动加以束缚,最大限度的保障、增进信息市场的公祥和公正,使竞争更为有序[三]。二.三借助行政手腕配置信息资源因为信息资源拥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因而,需要在下列几个方面同时做出行政努力,促使信息资源完成优化配置:(一)通过国家层面的信息产业计划的制订,对于信息以及网络基础设施加大投入力度,全面晋升政府对于信息的维护以及鼓励效果,使社会对于信息的诉求患上到全面的知足;(二)在信息市场树立准入轨制,通过对于从事信息经营的主体的资历审查,规范该领域的经营秩序,同时,经由严格的资质审查,也可以避免不具备规定资质能力的企业或者者社会组织进入到这1市场,以此保证该领域的健康发展;(三)通过行政手腕,管制信息的内容与情势,对于有害、有碍于社会发展的信息要制止其在该领域内传布与流通,特别要对于那些背法流动与交易行动进行严厉的打击,全面解除信息产品的负的外部性,构建优良的网络经济秩序。

三网络经济视阈下信息资源的整合途径

三.一纠正信息资源管理的过错偏向,完美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外部环境

篇6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9-0068-02

1 网络信息技术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

网络信息技术进一步推动了企业会计核算的网络化,在网络化的背景下企业会计核算发生了一些变化。

(1)首先是网络信息技术促使会计核算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有助于更好地实现财务信息的共享,加强会计核算信息的沟通与协调。通过网络信息技术,企业可以建立相应的会计核算的数据库,分别对各种会计核算的数据以及资料信息进行归类、分档。财务会计人员只要有口令和密码就可以随时登陆到网络会计系统当中来,从而可以及时快捷地获取相关的会计核算信息。

(2)其次会计核算的主体与职能有所拓展。网络信息技术背景下,会计核算出现了很多虚拟的核算会计主体,网络公司、虚拟公司成为会计核算主体使得传统视角下对企业会计核算主体的定位有所偏差。同时网络信息技术极大地提升了企业会计核算的效率和质量,从而使得企业会计人员更多地从事一些管理化、非核算型的财务会计工作,有效地拓展了会计核算的管理职能。

(3)网络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会计核算对传统的会计核算原则产生重大冲击,传统的会计核算原则有: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制,由于在网络化的环境下,会计核算并无会计分期、跨期分摊费用和确认收入的问题,因此现金收付实现制成为网络信息技术背景下会计核算的显著特征,同时网络化的会计核算可能由于对历史成本原则也造成一定的影响。

2 网络信息技术背景下会计核算工作存在的问题

网络信息技术推动了企业会计核算的发展与进步,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和挑战,在网络信息技术背景下,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存在一些问题。

2.1 数据核算信息的保护问题

网络环境下的会计核算处于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一切会计核算的信息和数据都在网络的数据库当中,如果网络遭遇黑客和技术化的侵入或者自身硬件、软件系统的损坏,就会对企业会计核算的数据造成毁灭性打击,因此如何保护会计核算数据信息成为一个大问题。目前很多企业在会计核算数据信息的保护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对于会计核算的数据信息保护问题认识不足,在很多企业的现实管理当中,对于会计核算的信息并没有建立严格的制度和流程,从而造成数据核算信息容易遭遇破坏,这对企业会计核算以及相关财务工作的开展带来诸多困难。

2.2 给企业传统的内部控制带来挑战

网络化环境中,企业会计核算的一些数据凭证全部为格式化的数字格式,一些会计的原始凭证、签名、批示都以一种比较标准化的格式出现,而相应的网络化会计核算的一些控制和认证技术还有待完善,因此如果一些精通网络会计核算的工作人员在当中出现一些违法、违规问题是很难被发现的,这对企业传统的内部控制带来巨大的挑战。另外,网络化环境下,企业会计核算的虚拟性增加,传统的内部控制中一些基本的原则受到挑战。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只要工作人员有相应的口令和密码就可以登录到相应的系统,这无疑对互不相容原则构成挑战。

2.3对企业财务会计人员素质提出更大挑战

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企业的会计核算发生显著变化,这对于企业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素质提出更大的挑战。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和职业能力,精通各种会计核算软件,对于网络信息环境下的会计核算的程序、流程以及制度安排都要做到能否合理利用。目前很多企业的工作人都没有对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会计核算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在自身的“软实力”上急需提高,一些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人员在工作上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工作能力上,这对应对当前日益变化的网络信息技术显然是不够的。

3 网络技术背景下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完善

网络技术背景下企业会计核算发生诸多变化,对于企业会计核算来说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历史选择和过程。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进一步规范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以提高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3.1 引入第三方监控加强数据信息保护

由于网络环境下原始凭证仍然用数字方式进行存储,所以也不能像手工系统那样对每一张凭证作痕迹进行检验。可是利用网络所特有的实时传输功能和日益丰富的互联网服务项目,我们可以实现原始交易凭证的第三方监控,即网上公证。比如每一家企业都在互联网认证机构领取数字签名认证和私有密钥。当业务发生时,一方将单据传到认证机构,由认证机构确认并将经过数字签名的加密凭证与未加密凭证同时转发给另一方。这样就得到了一笔确实经过双方认可的交易。而单独某一方因无法获得另一方的数字签名和私有密钥,不可能伪造交易凭证。同时,该凭证以加密和未加密两种形式存储于企业的数据库中,会计人员只有可能修改其未加密的那一份。这样一旦审计人员或主管人员对某笔业务产生怀疑,只需将加密凭证提交客户和认证机构解密并加以对照即可。

3.2 建立网络化的企业会计核算内部控制系统

传统的牵制手段已不能适应电算化会计系统的要求,必须找到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实时高效的特点的方法。一个比较有效的办法是在电算化系统内分出操作与监控两个岗位,对每一笔业务同时进行多方备份。当会计人员进行账务处理时,其操作和数据也被同步记录在监控人员的机器上,由监控人员进行即时或定期审查,一旦出现数据不一致便进行深入调查。这样明确了岗位的划分,实现了有效牵制。探索建立网络化的企业会计核算内部控制系统将是企业财务工作当中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3.3 努力培养一批具有综合素质的财务会计人才

目前在我国,既懂得网络信息技术,又具备商务经营管理知识,且精通会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还非常缺乏。应适应网络会计发展的需要,国家必须注重这类人才的培养和开发,这是信息时代保证企业乃至国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制胜的关键所在。企业必须重视对企业综合会计人才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做好企业会计核算工作。

4 结束语

总体来看,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在网络信息技术背景下,发生显著变化。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会计核算的工作内容将会发生更大变化,如何在新形势下,根据网络信息技术对于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带来的新挑战,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政策,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和效率,将成为企业以后面临的主要问题。

篇7

(讯)社群是互联网时代主流的人文特征,随着移动互联网经济的崛起,社群思维成为打开网络消费商业生态的金钥匙。其实,豆瓣、Q-zone、微博等社交平台早已蕴含社群经济的理念,只是早期的社群经济以兴趣为中心,组织结构形式松散,以精神层面的社群模式为主导;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和APP应用降低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连接成本,使社群经济+电子商务创造了更多商业生态,如微信朋友圈的社群广告、小米手环的微信营销、“罗辑思维”的聚合推广等。那么,社群经济如何成为网络消费新的驱动力量呢?

社群标签化特征有助于精准营销,提高转化率。社群是由具有共同特征和兴趣爱好的人自发聚集到一起形成的组织,遵循着契约精神和群组规则。对外界来说,社群的共性特征彰显了其独特的个性标签。如果商家的主题宣传活动能够找到对应的社群标签化人群,有利于其实现精准营销,提高商品的促销转化率。比如:微信朋友圈的BMW、VIVO、可口可乐等推送广告即运用了社群标签化营销的手法,在朋友圈引起广泛的讨论,达到品牌宣传效果,有利于提高促销转化率。

社群互动分享更易形成口碑效应,裂变式传播。PC互联网时代的网络广告传播多为商家主动式的分发,消费者被动式的接受,难以产生共鸣、转化率较低。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广告追求易传播性,高水平的广告创意通过社群渠道以互动分享的方式传播、扩散、讨论,产生“病毒”式营销效果,形成良好的口碑效应。比如:小米手环与微信合作,接入运动排行榜占领封面活动,极好的宣传了小米手环精准计步的特性,通过朋友圈排名激发用户的竞赛趣味,从而促进销量的提升。

社群基于信任关系催生信任经济,低成本营销。PC互联网时代的网络销售推崇流量经济,移动互联网时代流量红利结束,购买流量的成本变得昂贵,基于社群的信任关系产生的信任经济彰显出更多的低成本营销实惠。社群中可信度较高的熟人在朋友圈子内推荐,比海量的流量引入形成的购买力更强。比如:“罗辑思维”聚合了众多忠实受众粉丝,通过两年多的品牌打造建立了较高的社群人气和信任度,其筛选和策划的广告宣传创意能够快速产生回应,获得广大粉丝的支持和参与。(来源:CNNIC 文/陈晶晶 编选: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篇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适应信息化的发展趋势,“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的整合”正成为我国语文教育改革的一个新视点。所以,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学科的整合,成为语文学科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指向。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学科整合教学,就是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自然地、完美地融合到初中语文这一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并运用到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中,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优化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为例,结合网络化教学理论和传统课堂教学体验,就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利用网络拓宽信息渠道,丰富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在网络信息时代,网络以其资源极其丰富的特点给人们带来了巨大吸引力。借助信息网络,可以跨越时空,使教学中涉及到的一些抽象的事物、不熟知的现象等生动地、具体地、直观地再现出来,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师水平的不足,又能在短时间内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他们的合理猜测、推理提供帮助,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扩充教材内容,优化学科教材,加大学生信息量的获取,开阔学生课堂学习的视野,使学生的学习呈现出多向的、有差异的、立体的新气象。

二、运用信息技术构建的网络环境,优化学生的认知方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认知工具功能,使学生能够借助信息技术,通过积极参与,获得充分的感知信息,激活思维、想象,引导分析、抽象、综合,促使理解、内化、转化,产生意义建构,从而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认知方式大大改善。

利用信息网络,创设和展示有意义的情境开展教学有着无以伦比的优势。多媒体网络具有对文字、符号、语言、声音、图形、动画以及视频图像等进行实时处理,变成图、文、声三位一体直接输出的功能。借助多媒体电脑网络创设情境营造特定氛围,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唤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很好地结合起来。

通过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创作电子作品,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根据演示文稿与学生网站提供的信息,同学们创作公益广告、宣传画、倡议书等;每篇作品也均制成简单的小报在网上“发表”。这些电子作品的制作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广阔天地,又有力于学生对知识进行创造性地加工和再现,还达到了“学会学习”地目的。

三、运用网络媒体,改善师生交流渠道

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在教学中统一,其中“交流”便是最好的途径。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优于其它任何教学媒体的最显着特点是交互性。有了交互性,就能及时地反馈信息,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营造协作式学习氛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会到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的巨大作用。

利用网络教室局域网的优势,通过资源共享互相调用来达到师生、生生互相交流的目的。教师又可以引导学生调用伙伴的作品进行欣赏、评价;接着,教师指名学生独立表述评改意见,同时进行又一次转播。网络的即时交流优势,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作文水平,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通过网络平台实施个性化学习

篇9

20世纪90年代,人类进入信息经济与全球化时代,企业的生存环境也呈现出经济全球化和制造过程社会化的特征,企业必须在更宽广的范围内整合优势资源、打造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国外大公司将其优势资源集聚于自身最擅长的核心业务上,而把“非核心业务外包给在相应领域做的最好的专业化企业”。这种聚集核心业务的潮流和趋势,美国管理学家鲍德温和克拉克称其为“模块化时代”,在模块化时代,不同企业的价值模块和模块化价值链在共同的界面标准内交叉融合,形成模块化网络。

模块化网络的内涵

1992年美国学者派恩(PineⅡ)提出,实现大规模定制(Mass Customization)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能配置成多样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模块化构件”。2003年青木昌彦指出,“模块”是“半自律性的子系统,通过和其他同样的子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则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更加复杂的系统或过程”,而把复杂的系统分拆成不同模块,并使模块之间通过标准化接口进行信息沟通的动态整合过程就叫做模块化(Modularity),为了满足顾客的多样化需求以及节约交易成本,相关的、具有互补性质的核心竞争力的不同独立模块就需要被组织起来,单个模块可能进入一个价值链,也可能介入多个价值链而为多个行业或产业提供自己的核心产出,成为价值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形成价值网络,即模块化网络。在该网络中每个模块都经营自己最擅长的核心业务,采取专业化战略,以此来构建和提升核心竞争力。虽然模块化理论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其在企业经营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构建模块化网络的意义

模块化网络是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条件下,企业为了培育和发展核心竞争力而进行的必要的组织变革。构建模块化网络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一) 网络的外部性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生更大的规模报酬递增效应

经济学中的“外部性(externalities)”是指,一种消费或生产活动对其他消费或生产活动产生的不反映在市场价格中的间接效应。法国的经济学专家泰勒尔指出“当一产品对一用户的价值随着采用相同产品或可兼容产品的用户增加而增加时,就出现了正的网络外部性”。这种正的网络外部性源自组成网络的模块之间的互补性,借助模块之间的连接而实现,而互补产生的价值将随着网络规模的增大而放大。网络的外部性对于模块化网络组织竞争力的产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由于模块化网络组织形态能够使核心竞争力加入更大、更多的网络,从而拓宽了核心竞争力的作用范围,使其呈无边界化。从知识层次来看,核心竞争力作为一种知识(如品牌、核心技术等),这种知识不会因为使用而减少,反而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效应。从物质层次来看,如果企业的竞争优势在制造环节,企业网络可能使企业产生平均成本递减效应。因此,模块化网络组织可以使核心竞争力产生更大的规模报酬递增效应。

模块化技术结构是开放式的,模块化网络中的企业必须在模块化战略和产品战略中做出选择, 关注于某一部分技术。如福特汽车公司的Festiva车就是由美国人设计,在日本的马自达生产发动机,由韩国的制造厂生产其他零件和装配,最后再在美国市场上销售。福特公司正是借助于模块化网络,利用其他企业的资源促使产品快速上马,避免自己投资带来的基建周期长等问题,赢得产品在低成本、高质量、早上市诸方面的竞争优势,目前福特汽车公司的制造和装配业务已遍及30多个国家,产品行销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构建了有效的网络化模块,将汽车生产能力融入更大和更多的网络,通过对制造和装配业务实行“外包”,集中精力于品牌汽车的设计上,从而强化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可以通过模块化网络超越自身资源与能力的局限,把原本属于其他企业的互补资产、互补技术以及共享产业能力等大量的外部资源纳入本企业的发展轨道,以此来培育、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二)模块化网络提高了企业的创新能力

在模块化网络系统中有两种信息,一种是“看得见的信息”,这种信息被整体组织所共享,使各子模块之间建立明确的联系规则,经济系统的不断复杂化导致各模块之间的联系规则在不断进化和发展,企业要通过时时创新来适应变更的模块化网络环境;另一种则是隐藏在各模块中的“看不见的信息” (不公开的私人信息),是被子模块“包裹”起来的信息, 私人信息使每个子模块可以独立、平行地展开工作,这样既能减少技术机密的外泄,也降低了信息沟通成本, 是各子模块系统不断创新的动力源泉。在模块化网络中,每个企业不必单独开发全部的技术,增强了相对落后企业的灵活性, 提升了创新的空间。另一方面,平行工作的模块系统能够通过子模块不同的排列组合实现创新,使产品的种类更丰富,以满足个性化时代的消费需求。

模块化网络内子模块之间的竞争具有“淘汰赛” (Tournament Game)的激励效果,能大大促进创新。多个子模块往往为了研究开发同一项领先的技术而开展竞争。由于这些模块之间是完全替代的,所以只有成功的企业才能获得全部的模块价值,因此,这种具有“淘汰赛”激励的经济系统,促使各个模块不断进行技术试验和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蒂斯(D·J·Teece)认为,核心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出现“粘性”(sticky),即核心能力在发展过程中的缓慢和滞阻特征,如一些大的公司拥有大量的资源和能力,却无力应付快速变化的环境,其原因在于企业资源和能力的开发、形成具有“粘性”,这些独特资源和能力并非可以随意更新或改变,而是具有路径依赖性的。这些大公司缺乏一种动态能力,即适应、集成和重组内、外部资源以跟上动态环境的能力。模块化网络强调模块之间的横向交流、学习,从而为克服企业核心粘性创造了条件。模块化网络一方面作为一个动态变化的集合体,为组织间的学习提供了多种机会和可能;另一方面,它的超契约性质,决定了网络内组织间转移知识的有效性。因此,模块化网络是克服企业核心粘性的一种有效工具。

基于模块化网络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思路

(一)树立“大企业、小聚焦点”的观念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经济活动的束缚,企业竞争的范围无限扩大,进入了一个无“疆界”的竞争时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生成也要依靠关键的技术和合作共赢战略理念,任何企业不可能在各个环节领先,也不可能在封闭的环境下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运用网络通讯技术可以很容易地实现信息网络化、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地的企业被各种经济纽带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既互相依存,又互相补充。因此企业应纵览全局,树立“大企业”的观念,积极主动地与其他企业建立起战略联盟的关系,构建充满活力的模块化网络,同时企业面对的也将是日益激烈、甚至是残酷的市场竞争。从长远来看,企业竞争的优势来源于以比竞争对手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去发展自身的能力,来源于能够产生更高的、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核心能力。由于任何企业所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在所有的业务领域都获得竞争优势,因而必须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找到准确的“聚焦点”,定位于自己有竞争优势的专业化模块,力避“大而全”(规模大、业务过于全面) “小而全”的倾向。

(二)构建集成的生产计划、控制模式和支持系统

模块化网络上各节点企业都不是孤立的,任何一个企业的生产计划与控制决策都会影响到整个模块化网络内其他企业的决策,因此要研究出适应于模块化网络的集成化生产计划、控制模式和支持系统,以实现与网络内其他企业的协同发展。如Ford汽车公司创建的eHub系统,它是一个集成系统,能促进更好的通信并使 Ford Motor Company 的装配厂及其供应商“准时”运转。Ford 创建的应用程序是 eSmart 和 eAVS,eSmart将通知发送给装配厂的材料消耗供应商;eAVS 将车辆的完成状况通知给发货商。Ford还同步开发了应用程序 Cobra 来进一步增强 eHub 的功能,通过 Cobra供应商可以预计材料消耗,并提供在某个确切的时刻所需要的部件。这一应用程序允许第 2 级到第n级供应商共享电子信息,而无需巨大的 EDI(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即电子数据交换)费用。供应商只需通过 Internet 连接、电子邮件和 Microsoft Office XP,就可以与更大的、更复杂的客户进行有效的通信,正是借助于供、产、销控制和支持等集成系统的构建,Ford汽车公司在消除诸环节的障碍方面和将实际企业与其姊妹公司、合作伙伴和客户之间很好地集成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成功培育和发展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三)提升企业的模块化网络管理能力

企业应将自身作为模块化网络的一个节点,以整个模块关系网络为视角,结合自身核心能力来进行网络管理,通过战略网络管理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要提高企业的模块化网络管理能力,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提高模块化网络评价能力。评价内容应包括企业现有的核心能力,明确企业现有核心能力提升的方向,企业模块化网络的价值、合作伙伴的价值以及战略外包的可行性等。二是提高网络预见能力。企业网络并非透明的,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动态性(不确定性)在模块化网络中随处可见,导致需求信息的扭曲。因此要预见各种不确定因素对模块化运作的影响,减少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信息延迟和失真。企业应准确地预见模块化网络的未来演化方向,包括模块化网络的组织形式和网络内成员的行为变化等。网络预见能力越强,意味着企业越有可能发现隐匿在模块化网络中的潜在机会和风险,有利于抓住机遇或规避风险。三是构建有效的网络学习机制。企业要将模块化网络转变成一个学习型组织,形成有效的网络学习机制,强调模块间长远的互动合作,形成相互信任机制,通过相互信任、知识共享来实现企业核心能力的提升和拓展。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一个企业很难在所有的价值环节上都保持最有效率的状态,即很难依靠自身有限的资源在各个环节培育和发展核心竞争力。企业外部环境的多变性往往导致企业建立的核心竞争力呈现粘性,因此,企业应对资源进行整合,组建模块化网络,培育、维持和发展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青木昌彦,安藤晴彦.模块时代:新产业结构的本质[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2.马士华,林勇等.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篇10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图书馆是伴随人类文明而生的传统行业,即使在今天人类进入大数据时代后,图书馆仍然对社会发展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而对大数据时代图书馆的核心价值,以及其核心价值的实现途径的思考则十分耐人寻味。互联网的应运而生与飞速发展正越来越多地改变着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方式,人们获取信息与资讯渠道、处理各类信息能力,乃至人们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等均发生着变化,互联网也成为当今社会赖以高速发展的基础。而如何搭上互联网及智能终端这个时代快车,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是每个图书馆人关注并必须作答的问题。

一、网络时代图书馆核心价值辨析现今关于图书馆的核心价值的理论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在众多该理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图书馆协会(ALA)给出的相关论断。ALA核心价值特别委员会(Core Values Task Force)认为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现在8个方面:(1)人与思想的连接;(2)书面记录、信息、作品的自由开放和获取;(3)对阅读学习的支持;(4)尊重所有人的个性和多样性;(5)所有人对自身信念的形成、保持和表现的自由;(6)人类文化的保存; (7)向社会提供卓越的专门职业服务;(8)实现这些价值的协力关系的形成[1] 。这一关于图书馆核心价值的理论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极大的认同,这里我们围绕风起云涌的网络时代,在新的平台上辨析与解构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及其深刻内涵。(一)架设人与思想连接的桥梁互联网时代,快餐式信息消费渐成主流,而阅读经典则正好弥补快餐式阅读与碎片化信息消费的不足,让人们的思维更理性,更有深度,从而更加客观地认识与思考各种问题。因此,即使在互联网时代,图书馆仍是人们充实思想,孕育灵感,实现个人与人类伟大思想沟通的主要桥梁之一。

(二)书面记录、信息、作品的自由开放和获取

著名图书馆往往在自身的馆藏量上有过人之处。哈佛大学图书馆堪称全美最受欢迎的大学图书馆,甚至有人直接认为,哈佛图书馆堪比美国国会图书馆,因为它收藏有1500万册图书,550万卷缩微胶卷,650万份手稿,500万张(盒)照片、地图、磁带在内的各种研究资料[2、3]。由此可见,在信息以光速飞速传播的当今社会,世界各著名图书馆仍致力于拓展自身的的馆藏量,以更大限度满足读者对于各类文献、资料的需求,并为其更加便捷地获取这些文献而殚精竭虑。(三)对阅读学习的支持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广大读者创造良好的阅读便利与学习环境,一直是图书馆的诉求之一。虽然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碎片化阅读方式越来越成为主流,但是,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正确学习方式的养成均与图书馆有着直接与间接的联系。因此,在践行支持阅读学习方面,图书馆历来走在其他社会机构的前列,引领社会良好风气。(四)尊重所有人的个性和多样性 尊重所有人的个性与多样性是图书馆尊重人权的具体体现之一,这在全世界已渐成共识。在我国,杭州图书馆自2003年起开始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杭州图书馆向乞丐、农民工免费开放图书馆正是将这种人格尊严进行了回归,但就这种人格尊严的回归冲击了很多人习惯性的偏见[4]。(五)所有人对自身信念的形成、保持和表现的自由 图书馆在提供海量图书信息方面向来无人能出其右。大量对人类思想影响较大的典籍被图书馆重点收藏。而对于每一个读者而言,自由选择自己所钟爱的图书则是个人自由。因此,图书馆在确保人的信念形成、保持与表现的自由方面,因读者对书籍选择的自主性、开放性而更显突出。(六)人类文化的保存 图书馆的馆藏文献主要是人类各个发展时代最具代表性,最具价值思想之大集成。网络时代,虽然储存人类文化的方式方法已由以往的纸质文献记录转化为更为名目繁多的缩微胶卷,电子文件,磁盘等,这些网络时代的储存方式、储存介质以更加鲜活的形式,更加经济节省的技术,最大限度实现图书馆保存人类文化的宗旨。(七)向社会提供卓越的专门职业服务 互联网的广泛运用,特别是网络强大的检索功能的开发与运用,使得现代图书馆在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中的作用被逐步放大。人们在检索自己所需要图书或其他文献的速度与便捷程度上,较以往有了质的飞跃。这无疑进一步凸显了图书馆在向社会提供专门服务方面的作用。(八)实现这些价值的协力关系的形成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网络时代,图书馆功能也得以升级换代,其作用远非往昔可比。而以上各图书馆价值的体现与价值整合,也在网络背景下,变得更加便捷与可行。可见网络与智能终端的出现,并非改变了图书馆的核心功能,相反,她使得图书馆的诸多核心功能变得更加强大,其价值实现也变得更为简单,从而可以惠及每一位读者。

二、网络时代实现图书馆核心价值的路径探究

网络时代实现公共图书馆核心价值的有效路径,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提高图书馆从业者待遇,强化图书馆服务质量

图书馆的工作看似简单,其实内含较大玄机。如何服务好广大读者,使其在图书馆里学有所成,不虚此行,需要图书馆从业人员较专业的职业素养。因此,强化图书馆从业者的职业意识,提升其专业服务水平,使其努力践行图书馆的核心宗旨,使图书馆工作上质量、上水平,这是实现图书馆核心价值的的基本路径,是实现其核心价值的必由之路。(二)同一城市图书馆结成图书馆联盟,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同一区域图书馆之间一旦结成图书馆联盟,往往一个硕大无比的巨型图书馆群随即诞生,其馆藏量也随之以几何级数递增[5],其所能提供的图书馆服务往往是单一图书馆无法企及的。目前,我国尚没有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法,虽然各图书馆均制定各种工作规范与条例,有各类文件对其作相应规范,但均不具备法律效力,且随意性大,干扰较多,需要通过法律的形式来规范图书馆联盟的管理体制。只有这样,方能确保图书馆的经费来源,合作内容与形式等,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三)加快数字化图书馆建设虽然传统的纸质书籍仍是图书馆信息载体的主流,但是,应该看到,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知识、信息将采用更加科学的存储方式。而数字化的存储方式不仅利于存放,节省图书馆有限空间,在其利用上往往更加便捷高效。目前我国的图书馆的数字化进程也在加快,但与读者的需求相比,仍显滞后,需要加大投入。(四)着手筹划并建设移动图书馆、手机图书馆筹划建设移动图书馆,手机图书馆是每个图书馆人的梦想,大数据时代,建设移动图书馆及手机图书馆的硬件、软件条件正在逐次完备,可以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相信也只是时间问题。但是时不我待,如何早日建设这一超现代化图书馆,依然是横亘在图书馆人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五)借助云计算,打造智慧图书馆在数字化技术应用与现代图书馆实践方面,现代图书馆业一直以较为超前的姿态,引领者其他行业。国内外图书馆从业者们在探索如何利用新技术,提升图书馆服务方面,一直有着让人称道的作为,图书馆云计算应用即为其中的一例。可以预见,当诸多桥梁逐一建成,智慧图书馆也将最终践行绿色发展和数字惠民宗旨,而其建构也将是践行图书馆核心价值的最终途径与选择。(责任编辑:帅慧芳)

参考文献:

[1]田华,嫣喜爱.WEB2.0环境下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实现与提升[J].图书馆,2008,(04):9-12.

[2]林强.对图书馆核心价值与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商品与质量,2010,(02):25-27.

篇11

三网融合指的是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互联网在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过程中,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能为用户提供话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

一、网络信息技术为城乡一体化进程带来众多机遇

(一)促进新型城乡地域组织形式的出现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全国各地各种以信息产业为主的高科技产业园区的出现如雨后春笋。在当今IT技术不断进步的发展趋势下,使得这些高科技产业不再受地域的限制,可以设置在环境优美以及基础设施优良的乡村、农村区域,并将其建设成城乡融合的纽带,从而实现以城市的发展来带动乡村良好势头。从当今的发展趋势看来,我国未来工业发展趋势必定会向着该工业园的结构布局发展,从而不断取代传统散乱分布的工业布局。所以,正是由于这些园区的出现,将能够缓解我国就业形势紧张的局面,可以有效地解决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而限制当地经济发展的问题,从而为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而且能够从另一个层面上提高我国农村居民的基本素养。所以各类园区布局也应该跟上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逐步满足当今信息化产业时代的基本要求要求,并借鉴城市成功的发展经验,最终实现以城市的发展带动乡村的发展的目标。

(二)信息化促使城乡空间作用的集聚与扩散力不断加强

在三网融合背景下,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我们已经不能笼统地通过扩散或集聚来阐述城乡之间发展的相互作用,而是应该要逐步地发展并使城乡之间的扩散与集聚作用力形成互动局面。同时,得益于当今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城乡信息交流更加有效、快捷、方便,从而不断地加速城市的扩大与发展,并加强了城乡间人们的联系与沟通,进而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加快了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建设步伐。

(三)信息化使得城乡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由于在当前三网融合下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下,使得城乡之间的日常交流不断深入与并且越来越普遍,从而人们更容易获得各种商品和就业等信息,人们的生活目的与对城市的了解更加明确,当然,居民的幸感也将不断提高。同时,由于城市周边农村地区的人们对各类市场信息的获得较为方便、快捷,从而为如商品信息、就业信息以及供销信息等在城乡之间的传递提供先决条件,进而更能促进农产品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镇发展。此外,由于近年来我国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与相关政策的出台,有效地吸引了许许多多来自城市的投资者,从而促使原先在城市工作的各类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等也陆陆续续地向农村地区的企业进军,不断加快城市的管理经验、先进技术和资本等要素开始向农村的渗透速度。

二、三网融合下城乡一体化应注意的问题

网络信息技术犹如一把“双刃剑”,我们应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充分利用好这难得的高科技手段,同时还应看到它的缺陷,并注意相关问题,从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向前。

(一)必须建立统一的信息化市场体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们必须要不断建立与完善我国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从而确保当前我国的经济能够平稳、快速地发展。尤其是在IT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更需要相关部门切实地加强市场体系的信息化建设,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进而为我国市场竞争提供良好的环境,依靠有效的信息传播途径改变传统的城乡信息资源相互以及市场经济相互独立的僵局。充分利用好网络信息技术,进而实现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优化配置各类生产要素的发展目标。

(二)促进城乡文化交流,提高农民信息化意识

经研究表明,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城乡发展很不协调、很不均衡,并且城乡之间文化水平差异巨大。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大力组织文化下乡活动,可使农民掌握更多的科学技术,可促进城乡之间在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以及精神生活等方面的融合、协调发展。自从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以大力发展城乡一体化开始,我国城市与农村的文化交流以及科技信息传播等呈现出一派良好的势头,从而为我国城乡一体化的顺利开展提供先决条件。

(三)加强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工作

在我国大力建设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决不允许将环境视而不见,务必将环境的保护作为不可或缺的建设步伐,因为在城乡一体化中肯定会给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的高科技手段,构建一个城乡生态环境监测站,实现城乡生态环境共同管理,对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各种破坏环境举动进行实时监控与纠正,确保区域城乡生态系统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在构和谐社会、加速城市和乡村现代化交汇融合的重要发展战略。因此,在三网融合背景下,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同时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利于弊,切实地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运用到国家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季福岳,白音仓,麻术红. “三网融合”与广电网发展的思考[J]. 中国数字电视, 2010,(09)

篇12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7-0036-03

引言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分工呈现出新的特征,分工模式从原来的产业间分工和产业内分工,到现在的产品内分工,产品内分工是一种全新的国际分工模式,是某一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不同工序或环节通过空间分散化而形成的一种跨国性生产体系 [1]。随着新国际分工网络的形成,集群内部垂直分工水平提高,集群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程度也日益加剧 [2],然而随着集群内部及集群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的加剧,集群面临的风险也越大,如果分工网络体系中某一集群企业出现机会主义行为,即集群企业的契约关系被破坏,则很有可能导致整个集群网络及全球生产网络的瓦解。如何对集群进行有效治理,以规避集群网络瓦解或解散的风险,提升竞争优势,已成为当前各界共同关注的一个新热点与实践工作的难点。

自2000年吉尔逊(Gilsing)明确提出“集群治理”(cluster governance)这一概念以来 [3],国外学术界有关产业集群治理的研究才真正开始。经过十一年的发展,集群治理的研究也获得了一定的进展。学者们主要就产业集群治理的概念和内涵 [3~4],产业集群的治理机制、结构和绩效 [5~6]和产业集群的网络治理、价值链治理及政策治理等方面 [7~8] 进行了探讨。与国外有关产业集群治理的研究相比,国内学者有关产业集群治理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但自2005年以来,有关产业集群治理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中国学者在对国外研究进行整理和综合的基础上,对产业集群治理的动因、治理机制与结构、治理模式等一般性问题进行了研究 [9~10]。有关集群治理模式方面,最具影响的是网络治理模式、价值链治理模式、模块化治理和契约治理模式。有关集群契约治理方面,唐晓华等运用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下的动态博弈理论分析了集群内隐性契约运行的内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防止集群内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提出了具有操作性的实践指导建议 [11]。王金蕾对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契约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影响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契约关系的因素,并以温州市乐清低压电器集群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正确处理装备制造业集群中契约关系的对策 [12]。薛国琴认为契约理论与产业集聚论的有机结合,可以给我们的经济实践提供指导,并推动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发展 [13]。赵海山则基于关系型契约的视角,探讨了产业集群的关系型契约属性及其治理框架 [14]。李世杰等对企业集群的契约治理机制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优化机制进行了研究 [15]。叶蓁从不完全契约理论角度分析了产业集群的制度性特征,研究得出,可以通过减少事后机会主义行为强化非一体化的制度安排,激励专用性投资机制修补合约的不完全性,削弱市场联合垄断势力强化集聚效应 [16]。赵骅等认为集群中应该以争锋相对策略作为合作的社会隐性契约,同时还必须结合适当的正式规范机制才有利于维持企业间的稳定合作 [17]。有关集群契约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集群契约治理的机制以及制度安排方面,但是这种契约治理机制及制度安排的科学理论依据是什么还很少有人去研究。

为此,我们试图寻求集群契约治理的科学理论依据。而嵌入新国际分工网络体系的集群企业之间建立纵向合作关系的核心问题是设计企业间的有效合作方式,并对合作关系实施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而集群企业之间的这种纵向合作关系及这种合作关系的管理和控制方式最终要以签订企业间合作契约的方式确定。因此,研究集群企业间纵向合作关系,合作契约的设计是其主要研究内容之一。而契约的类型是各种各样的,在集群治理中,集群企业间设计和应用哪种类型的契约,才能使得集群的整体运作效益比较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为此,我们试图建立几种典型的契约模型,分析不同契约设计对集群运行绩效的影响,从而为集群契约治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指导作用。

一、几种典型集群企业纵向合作契约模型

(一)假设

1.假设一个集群内只有2个企业(企业A和企业B),且集群内只生产一个产品X,产品X包含2个工序,工序Ⅰ和工序Ⅱ。工序Ⅰ由集群内企业A完成,企业A完成工序Ⅰ后出售给企业B,然后由企业B完成工序Ⅱ后直接销售给市场。

2.产品X面对的是一个确定型的市场,市场需求函数为:P=K0-Kq,其中,企业A的生产成本为CA,企业B的生产成本为CB,P为企业B的销售价格,q为企业B的订货量,P0为企业A提供给企业B的批发价。

3.在集群中,由企业A提出契约形式。

(二)三种典型的契约模型

在上述假设条件下,典型的契约类型有以下三种:

1.一部线性契约(P0,0):契约的核心内容为企业A给出批发价P0,且P0不变,与q无关。

2.二部线性契约(P0,R):企业A不但给出批发价P0,而且要求一次性由企业A支付给企业B总金额为R的额外支付。当R>0时,可理解为企业A因为没有及时供货,或抬高供货价格等机会主义行为而必须给企业B交纳的违约费,或是给企业B的销售回扣;当R

3.二部非线性契约[P0(q),R(q)]:企业A不但给出批发价P0,而且要求一次性由企业A支付给企业B总金额为R的旁支付。这里的P0(q),R(q)都与q有关。

二、各种契约在集群中应用的绩效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契约在集群中应用对集群及企业双方绩效的影响,下面我们分别对三种契约在集群中应用时企业A和企业B各自的收益以及集群的总收益情况,同时,我们还计算虚拟一体化情况下的总收益,以作为比较分析。

(一)一部线性契约(P0,0)

当集群内企业A和企业B建立一部线性契约时,企业A和企业B的收益A、B分别为:

A=(P0-CA)q

B=(P-P0-CB)q

求解:A=(P0-CA)q

s.t B=(P-P0-CB)q

得均衡结果为:

P*

0=(K0+CA-CB)/2

q*=(K0-CA-CB)/4K

P*=(3K0+CA+CB)/4K

*

A=(K0-CA-CB)2/8K

*

B=(K0-CA-CB)2/16K

所以集群总收益为:*

群=*

A+*

B=3K0-CA-CB)2/16K

(二)二部线性契约(P0,R)

当集群内企业A和企业B建立二部线性契约关系(P0,R)时,企业A和企业B的收益*

A、*

B分别为:

A=(P0-CA)q-R

B=(P-P0-CB)q+R

求解 :A=(P0-CA)q-R

s.t B=(P-P0-CB)q+R?0

B

其中,0

B为企业B的保留收益值。

由于B=(P-P0-CB)q+R=[K0-P0-CB]q-Kq2+R

解=0,得q=(K0-P0-CB)

又因为信息的对称性,企业A可取R使得B=0

B。

此时,R=0

B-[(K0-P0-CB)q-Kq2]=0

B- (K0-P0-CB)2

将R的表达式代入A得

A=(P0-CA)(K0-P0-CB)+(K0-P0-CB)2-0

B

再解=0,得P*

0=CA

因此得q*=(K0-P0-CB)=(K0-CA-CB)

P*=K0-Kq*=(K0+CA+CB)

R*=0

B-(K0-CA-CB)2

因而企业A、企业B及集群的均衡收益分别为:

*

A=-R*=(K0-CA-CB)2-0

B

*

B=0

B

*

群=(K0-CA-CB)2

(三)二部非线性契约[P0(q),R(q)]

当集群内企业A和企业B建立二部非线性契约关系[P0(q),R(q)]时,企业A和企业B的收益A、B分别为:

A=[P0(q)-CA)]q-R(q)

B=[P-P0(q)-CB)q+R(q)

求解:A=[P0(q)-CA)]q-R(q)

s.t B=[P-P0(q)-CB)q+R(q)?0

B

其中,0

B为企业B的保留收益值。

由于B=[P-P0(q)-CB)q+R(q)=[K0-P0(q)-CB]q-Kq2+R(q)

解=0和=0

得q=(K0-CA-CB)

又由于集群内信息的对称性,无论企业A提出的[P0(q),R(q)]是哪种形式,企业A都知道企业B的决策值q=(K0-CA-CB)(与P0,R没有关系),因此,P0,R都跟q没有关系,这也就是二部线性契约的形式。

(四)虚拟一体化

虚拟一体化即集群内企业A和企业B合成一个决策主体,决策变量为供货量q(也就是销售量),这时,集群总收益为:

群=(P-CA-CB)q=[K0-CA-CB]q-Kq2

解,得最优供货量q*=(K0-CA-CB)

集群最大收益值为:*

群=(K0-CA-CB)2

结论

通过上面对三种契约在集群中的应用及集群企业双方的绩效比较,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当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契约类型的不同将使得集群内企业A和企业B,以及整个集群运作效益呈现出显著的差异。为此,在集群企业间纵向合作关系实施过程中,要认真考虑契约的设计问题。

2.当集群内企业A和企业B执行一部线性契约(P0,0)时,集群总收益为3(K0-CA-CB)2/16K,而当双方执行二部线性契约(P0,R)时,集群总收益明显增加,为(K0-CA-CB)2,提高了1/3,与虚拟一体化的情形相同,达到了集群内企业纵向合作的理想结果。

3.当集群内企业A和企业B执行二部线性契约关系(P0,R)时,企业A获得了除企业B保留收益0

B以外的所有收益。这时,企业A的收益相对于一部线性契约(P0,0)时有明显增加,提升了1/2,所以,企业A成为契约精细化的最大受益者。而企业B始终处于被动地接受契约条款,无法从契约精细化中获益。

4.当集群内企业A和企业B执行二部线性契约关系(P0,R)时,集群的总收益将达到虚拟一体化时的最大值,因此,契约精细化将无法增加其收益。在集群总收益不变时,企业A和企业B的收益都不可能再提高。所以,二部非线性契约[P0(q),R(q)]的分析结果与二部线性契约(P0,R)的分析结果全部相同。

参考文献:

[1] 刘友金,胡黎明,赵瑞霞.基于产品内分工的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研究动态[J].经济学动态,2011,(3):101-105.

[2] 赵福涛.新国际分工模式下中国IT产业集群及其内部垂真分工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1.

[3] Gilsing,V.Cluster Governance:How Clusters Can Adapt and Renew Over time[R].Copenhagen:Paper Prepared for the DRUID PHD-

Conference,2000.

[4] Williamson OE.The Economics of Governance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5,95(2):1-18.

[5] Dixit A.Governance 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Activity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9,99(1):5-24.

[6] Peter Lund-Thomsen,Khalid Nadvi.Clusters,Chains and Compliance: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Governance in Football

Manufacturing in South Asia[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0,93(2):201-222.

[7] Borras,Susana.Cluster Policies in Europe:Governance,Firms and Networks[M].Edward Elgar Publishing,2007.

[8] Junichi Nishimura,Hiroyuki Okamuro.R&D productivity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cluster policy: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the Industrial

Cluster Project in Japan[J].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11,36(2):117-144.

[9] 周泯非,魏江.产业集群治理模式及其演化过程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1):95-126.

[10] 易明.产业集群治理结构与网络权力关系配置[J].宏观经济研究,2010,(3):42-47.

[11] 唐晓华,.集群企业合作隐性契约的博弈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5,(9):19-25.

[12] 王金蕾.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契约关系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6:1-30.

[13] 薛国琴.契约约束与产业集聚组织机构演进分析[J].经济纵横,2007,(3):18-21.

[14] 赵海山.关系型契约与产业集群治理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1):198-199.

篇13

一、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系统结合的发展前景

  计算机通信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通信方式,主要是满足数据通信的需要。它将不同地理位置、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终端及附属设备用通信链路连接起来,并配备相应的网络软件,以实现通信过程中资源共享而形成的通信系统。它不仅可以满足局部地区的一个企业、公司、学校和办公机构的数据、文件传输需要,而且可以在一个国家甚至全世界范围进行信息交换、储存和处理,同时可以提供话音、数据和图像的综合,具有诱人的发展前景。计算机通信革命带来以下这些重要事实:数据处理设备(计算机)和数据通信设备(交换传输设备)之间不再有本质上的区别。数据通信、话音通信和视频通信之间也不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单处理器计算机、多处理器计算机、局域网、城域网和远距离网络之间的区别也日趋模糊。这些趋势导致了计算机产业与通信产业的日趋融合,从元器件制造到系统集成皆是如此。另一影响是发展了能够传输和处理各种类型数据和信息的集成系统。不论是技术本身还是制定技术标准的组织,都被迫向能够完成各种通信的单一的公用网络系统发展,通过这种网络能够简单且统一地访问到全世界的信息源和各种信息。

二、计算机网络通信系统的风险防范

计算机网络通信系统的脆弱性和漏洞正是风险产生的客观条件,威胁或攻击是风险产生的主观条件。随着因特网技术的普及,信息的传送变得异常的便捷和快速,这对我们人类社会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但是因特网组网技术的开放互连性给人类带来信息资源充分共享潜在能力的同时,也为外部世界非授权进入你的信息系统、非授权获取、窃取你的信息资源提供了同等的机会,计算机网络通信系统的安全隐患主要来源于:①硬件组件。信息系统硬件组件的安全隐患多来源于设计,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物理安全方面的问题。由于这种问题是固有的,一般除在管理上强化人工弥补措施外,采用软件程序的方法见效不大。因此在自制硬件和选购硬件时应尽可能减少或消除这类安全隐患。②软件组件。软件组件的安全隐患来源于设计和软件工程中的问题。软件设计中的疏忽可能留下安全漏洞;软件设计中不必要的功能冗余以及软件过长过大,不可避免地存在安全脆弱性;软件设计不按信息系统安全等级要求进行模块化设计,导致软件的安全等级不能达到应有的安全级别;软件工程实现中造成的软件系统内部逻辑混乱,导致垃圾软件,这种软件从安全角度看是绝对不可用的。软件组件可分为操作平台软件、应用平台软件和应用业务软件。这三类软件以层次结构构成软件组件体系。操作平台软件处于基础层,它维系着系统组件运行的平台,操作平台软件的任何风险都可能直接危及或被转移到或延伸到应用平台软件。对信息系统安全所需的操作平台软件的安全等级要求,不得低于系统安全等级要求,特别是信息系统的安全服务组件的操作系统安全等级必须至少高于系统安全一个等级,因此强烈建议安全服务组件的操作系统不得直接采用商业级和普遍实用的操作系统。应用平台软件处于中间层次,它是在操作平台支撑下运行的支持和管理应用业务的软件。一方面应用平台软件可能受到来自操作平台软件风险的影响,另一方面,应用平台软件的任何风险可直接危及或传递给应用业务软件。因此应用平台软件的安全特性至关重要,在提供自身安全保护的同时,应用平台软件还必须为应用软件提供必要的安全服务功能。应用业务软件处于顶层,直接与用户或实体打交道。应用业务软件的任何风险,都直接表现为信息系统的风险,因此其安全功能的完整性以及自身的安全等级,必须大于系统安全的最小需求。一般来说,外购的商业化应用业务软件比自制应用业务软件更安全些。③计算机网络和通信协议。在当今的计算机网络通信协议中,局域网和专用计算机网络的通信协议具有相对封闭性,因为它不能直接与异构计算机网络连接和通信。这样的“封闭”计算机网络本身基于两个原因比开放式的因特网的安全特性好,一是计算机网络体系的相对封闭性,降低了从外部计算机网络或站点直接攻入系统的可能性,但信息的电磁泄露性和基于协议分析的搭线截获问题仍然存在:二是专用计算机网络自身具有较为完善、成熟的身份鉴别、访问控制和权限分割等安全机制。

三、结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