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林业经济发展

林业经济发展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4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林业经济发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林业经济发展

篇1

林木的培育和种植不仅会带来经济效益,而且对于环境保护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就是环保效益。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林业经济的发展也日趋重视。

1林业经济发展的特征

一是林木的种植在防风固沙、保护环境、调节气候、减少水土流失等方面的作用明显,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二是林木的种植和农业种植相似,都是以土地为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培育林木的生产过程不像农业种植有较强的季节性。三是林木的种植生产时间长,相对来说劳动时间短,生产过程具有一定的阶段性,既可以生产木材及其他辅料,也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四是林木的种植大部分都在荒山、滩涂等,这样的土地农业种植难以利用。

2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林业经济发展中实行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政策,使得林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2.1林业资源的开采和种植不合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林木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大。由于林业资源的生长期较长,如果过度采伐,无法合理地按照林业资源的生长周期进行开采和种植,森林覆盖面积会不断减少,很容易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沙尘暴天气等,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

2.2林业经济发展结构单一

目前,在林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大都忽视了林业种植相关副产品的经济价值,而是将林业经济的发展重点放在了对森林木材的加工使用上,譬如对中药材及菌类的培育,可以和林木培育共同进行,从而改变林业经济发展结构单一的模式,最大程度地增加林业经济效益[1-2]。

2.3林业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需要健全

现阶段,国家在林业政策上,鼓励全民参加植树造林,但由于土地和大部分的林业资源都属于国家,林业种植者和育苗者始终处于被动的局面,缺乏有力的保障,从而导致思想和竞争意识薄弱,需要有相关优惠政策支持对荒山荒地的承包及开采利用,要有相关制度对责任和义务进行明确的界定,切实保护广大林业种植和育苗者的切身利益,提高人们对林业种植和培育的积极性,有效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

2.4缺乏林业技术性人才

林业种植存在着条件艰苦、工作单一、周期长等实际问题,真正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都不愿意到种植一线工作,林业相关的工作人员技术知识缺乏,林业经济的管理团队实践经验不足等,这些都影响到林业经济的发展。

3促进林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3.1不断完善林业相关制度

林业的种植,不仅在于产生经济效益,而且应该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的均衡发展,所以不管能否真正实现林业种植的经济价值,都应当有相应的保护制度,在这方面国家相关政策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但是现阶段我国林业种植中个体经营的比例日趋增加,因此在对广大林业种植和育苗者进行保护的同时,还应当重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要充分利用经济手段来促进林业的发展。同时,要严格控制林木的采伐,尤其是天然林,因为与人工林不一样,天然林有着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群落,一旦遭到破坏将很难恢复,要严惩任何非法开采行为。

3.2不断优化林业产业结构

要依托市场的发展需求对林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转型,把林业资源优势转变成为经济竞争优势,从而实现林业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林业经济发展。林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在多种效益方面发展,因此要将林业产业开发与市场经济发展有机结合,把握好林业产业的发展方向,建立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和节约型发展路线,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选择好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好地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从而达到森林资源和土地资源利润的最大化[3-4]。

3.3不断创建林业产业环境

一个良好的产业环境,能够促进资源的深入利用,有效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原料和资金平衡,确保产业链健康循环发展。就林业产业来说,要保证从林木资源的开采、加工、深加工到市场需求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得到充实,才能更好地提升整个林业产业的效益。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充分发挥支撑作用,同时也要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通过社会多方力量搭建起林业产业平台,真正发掘市场的需求,给林业产业环境传递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创建良好的林业产业环境。

3.4不断开发林下产业经济

通过发展林业复合经营模式,从多种途径发展林业经济,更好地对林业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实现林下经济多元化发展,促进林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同时,要不断加强对林下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选择重点区域、重点项目、重点品种对林下种植和培育在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这样可以促进相关林业资源的发展,有利于拉长和平衡林业经济的产业链,更好地提升林业产品的附加值。

4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应该认识到林业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已经逐步显现,同时在发展林业经济的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和处理的关系也很多。因此,要通过不断总结林业经济的发展规律,探索解决途径,健全政策体系,加大投资力度,培养技术人才,优化产业结构,切实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5参考文献

[1]于爽.浅谈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J].河北林果研究,2009(4):413-415.

[2]张传辉,张汉巍.我国林业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森林工程,2006(6):60-62.

篇2

我国在近些年来提出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无论是何种经济的发展,都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目标,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自然环境为根本出发点,从而更好的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相互适应。

(二)有利于林业经济自身的发展

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并不是单方面的,不仅仅可以为我国的自然环境保护带来更好的发展空间,更主要的也可以为自身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同时,也可以为自身的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自然资源,细水长流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以持续不断的为经济发展带来效益。

二、当前我国林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现状

(一)林业经济结构较为单一

当下我国的林业经济发展还相当的不成熟,大多数地区的林业经济发展还处于粗放的发展状态。另外企业的发展规模都相对较小,缺乏技术含量,在进行林业发展的过程当中,总是会造成许多的原材料浪费和资源浪费,进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这种粗放型、低水平以及技术含量较低的结构形式和生产模式只会严重的阻碍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

(二)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都直线下降

由于林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乱砍滥伐对自然造成的影响,导致了我国的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都呈现出直线下滑的趋势。而且,我国绝大多数植树造林的树种也相对单一,树种的死亡率相当高。再加上树种的产期较低、效益低下,进而造成了森林资源的不断匮乏,最终必然也会影响林业经济的发展。

(三)缺乏相应的林业体制改革

缺乏相应的林业体制改革是现阶段林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阻碍。故而,在林业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就会出现许多政企不分、职责不分明以及林业经济发展受阻的现象产生。林业体制的完善可以更好的对林业经济发展起到监督和保障的作用,而这种体制的缺乏势必造成林业经济发展得不到合理的保障。

三、我国林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一)科学配置人才,促进林业经济高速发展

林业经济要想更加集约型的发展一改以往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生产方式,首先就要对这一行业进行严格的规范,对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科学的配置。这就要求广大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实现科学的人才配置,建立起一个专业的个人人才平台,为林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可能。具体而言,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相关专业的人才进行对整体行业的规划。

2.企业也应该不断的对人才进行升华培养,包括对其创新意识、资源意识的培养。

3.大量储备高水平、高学历、专业能力高的人才队伍。确保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不断创新,多层次、多形式的进行林业发展创新。为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带来较多的空间和可能。

(二)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和规范条例

我国林业发展之所以会遇到许多的问题,产生很多破坏自然资源的现象出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相关的法律制度做为保障以此规范林业企业的发展行为。在林业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法律制度和法规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为了促进我国林业经济更好的发展,林业主管部门应该努力的借鉴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林业发展当中制定的相关制度和条例,确立环境优先的原则。当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二者发生冲突的时候,要本着环境生态优先的原则,充分的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

(三)优化林业经济产业结构

由于林业经济产业结构还不完善,因此一定要不断的对此进行优化,从而形成相对完善的经济产业结构。针对传统的林业经济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改变,建立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新的市场对策。同时要加大引进各种先进生产技术,尽可能的缩短生产周期,引进新的原材料和树种,确保树种数量的提升和质量的改进。最后还应该加大改革的步伐,引进和创新新的产品,努力发展服务性项目和产业。

(四)建立林业经济生态评价体系

建立林业经济生态评价体系实际上就是权衡林业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表现,也就是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的重要展现。建立起来的林业经济生态评价体系,应该是客观、科学的,并且人们现在已经逐步的认识到林业经济所具有的独特的社会效益。所以在发展林业经济的时候,应该找到一个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切合点,使得林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的结合起来。

(五)贯彻和落实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对于林业相关企业,应该不断的贯彻和落实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可持续发展是和科学发展观相继提出来的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也是近些年来我国各个产业发展的首要要求和根本依据。企业应该不断地进行这种思想的学习和普及,从根本上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进而在社会发展和企业发展的过程当中,都可以真正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将生态环境保护提上日程。当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有所取舍,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篇3

1林业经济发展形式的含义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经济发展形式指的是某一时期内的经济发展计划及各生产要素如何实现运行、增长的具体策略,经济发展形式的内容主要有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发展步骤、发展重点、发展总目标等几方面。本文研究的林业经济发展形式,主要指的是充分依赖当地的自然资源,综合考虑当地的自然、气候、地理条件以及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林产品具体的生产技术与生产工艺,当地的林业职能部门负责拟定林业发展的具体规划,主要包括林业经济的发展模式、发展目标、发展重点以及具体的实施步骤等内容。在制定黑龙江林业经济的发展形式以及具体内容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深入考察林业资源的具体数量,了解当地林业的发展状况;第二,综合考虑林业资源的具体生长状况、生长周期,依据这些对林业资源进行分类,在制定发展模式时,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第三,综合考虑当地的林业发展实情,有针对性地确定林业发展模式的重点。

2黑龙江林业经济发展适宜形式

2.1产业发展组织形式要积极创新

积极利用农业金融相关政策以及相关的惠农政策,扶持林业企业,工作的重点是进行供销社改革,积极发挥供销社在林业生产、经营、服务、销售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发放林业补助、安排贴息项目等形式,主要扶持林业龙头企业以及合作社,建议使用“公司(合作组织)+基地+林农”的基本模式,大力培育森林、林下经济等产业,例如仿野生中草药的种植、加工业,合作社或是龙头企业负责组织林副产品的加工生产、拟定林副产品的质量标准、创建林副产品的品牌以及做好市场营销方面的工作,主要是为林农提供种植和养殖产品种类的参考,如何种养以及销售林副产品等这些关键环节,彻底改变盲目经营的现状,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经营,切实提升林业实际效益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2.2重视林业机械互助组织的创建

黑龙江各地经济状况各不相同,在某些地区,机械缺乏现象十分严重,在这些区域林业产业发展的重点应该放在提高林业机械化水平上。针对这一方面,黑龙江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积极建立林业机械互助组织,这一组织不仅可以为内部成员提供优质服务,还能向社会输送优质服务。该组织可以优先享受农机补贴、油价补贴等惠民政策,从政策上向林业机械互助组织倾斜。林业机械互助组织建立后可以依托国有林场、种植大户,切实解决林业机械购入成本高、使用频率低、易损坏等实际问题,并提高林业机械的使用效能和范围。此外,还可以成立与林业生产相关的劳务公司,可以解决在林业产业生产中遇到的专业化水平不高、用工难等实际问题,尽可能地降低林业产业的生产总成本,提升林业产业的实际效益,从技术层面推动林业产业新模式的发展。

2.3林业服务方式要持续优化,实现林业发展的多样化

2.3.1深入改革、勇于创新森林资源的采伐管理制度

进一步简化采伐许可证办理、指标安排等流程,切实做好木材运输监管工作,改变木材运输证办理流程,在乡镇林业工作站实现“一站式”服务方式,为林农提供种苗咨询、林业发展规划、产品价格等信息,为林农代办与林业相关的各类证件。

2.3.2结合每个林区的森林资源状况,规划林副产品加工专业园区

吸引林业龙头企业入住,并从各个方面扶持企业发展,提升林副产品档次,增加林副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健全完善林业职能部门的协调联动制度,将产品运输储藏、初加工用地视为林地或林业辅助生产用地,并对其进行规范化监管,提升林副产品的就近加工效率以及产品附加值。

2.3.3进一步健全林业法治建设工作

篇4

2面临林业经济发展方向采取的措施

2.1生产经营应与环境保护共同发展

由于林区的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其林地植被、地质地貌、生物资源等都可用来发展森林旅游业、种植业、养殖业等。这样,不仅满足了人们旅游的需求,还能给相关的企业增收,何乐而不为呢。在这期间,企业应当注重自身产品的宣传工作,做好销售计划,对于该地区的基本建设如交通建设等要加强完善。

2.2加快企业体制、机制转型步伐

首先,要将以林业经济为主的企业形式向森林经营转变。以往的林业企业大部分都是以木材采伐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的形式,若要进行转变,企业应当学会培养税源,发展生产,由过去单一的木材为主的经营方式向多元开发森林的综合收益转变。其次,企业不能只靠生产进行营利,而要多增加一些服务型的经营方式。相关林业部门要发挥其职能,帮助企业招商引资,从而将企业增收与林业部门联系起来,更好地发展当地的经济。企业还要不断进行深化改革,改革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以适应当地经济的发展模式。

2.3企业应当做好总体规划

相关林业企业应当根据市场需求及现实状况进行合理的后期规划,不能够盲目进行经济转型。企业应当是在调查当地的具体情况如自然环境状况和人文条件的基础之上,进行统筹安排和合理的规划,若当地的交通不便或基础建设较差,企业就应当加强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为当地后续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2.4企业要加大科技的投入

科学技术对于企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不仅能够提高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还能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应当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对于一些机械设备要不断升级,并且还要加强对专业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企业还应创建一批具有开拓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注意培养一些在市场的管理精英,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提供人才保障。另外,企业应当对于科研方面的资金投入,加强科技创新,改善经营方法,提高产品的质量,提高劳动效率,从而为企业增加经济效益。同时,还要完善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对于产品的质量要进行严格的把关,保证产品能够顺利地进入市场,并以质量来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市场都应以赢得信誉为基本目标,然后企业才能更好的发展。

2.5完善企业的产业体系

企业应当完善自身的产业体系,加强企业的产业化进程,如企业可组建后续产业协会,协会可以利用流畅的信息交流平台给企业带来最新的市场信息,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产品的调整,还可以加强企业与经营户的联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产品产业链。

2.6企业应积极争取政策支持

企业在进行自身发展的同时,应当积极争取政策及资金方面的支持。在森工林区的一些工作人员理应有国家的补助资金,企业要为员工善于争取国家的帮助;木材全面停伐后会带来一些政策性的亏损,企业可申请将这些亏损纳入国家的财政预算当中,这样可以为企业带来一些经济上的补助;争取国家对于扩大原料林基地建设的政策,争取将低产林改造纳入原料林基地建设计划当中,从而对于原料短缺问题有一个良好的解决方案。

3国家对于林业经济发展方向的措施

国家政府应当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对于林区后续产业要加以扶持,确保林业企业能够在正确的方向发展。国家可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对于一些企业项目予以帮助,投入相应的资金,帮助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利用企业效益带动社会效益甚至是国家效益。应建立和完善林权评估制度,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保证企业的合法性。在林权方面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尺度,以便以后能够参照这个标准进行衡量,才不会导致局部区域的差异不会太大。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有区别的政策。

篇5

一、我国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生态问题

我国目前某些森工企业的森林经营管理制度还不完善,首先表现在对于营林管理方面跟不上,所管理的林分内火灾、病虫害等问题严重,严重危害的林木的正常生长,生态功能退化,经济效益差。具体体现在营林管理人员仅片面追求林分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把握,对森林内的枯倒木,站杆木等采取全部清除的措施,而导致森林内一些特有动物栖息环境遭到破坏,不得不选择迁徙,而随着某些森林昆虫天敌的迁徙又导致的病虫害的大量爆发,造成了恶性循环。还有,某些营林人员对掌控的林区的培育目标仅限于市场的需求,仅培育经济价值高的林种,造成了林种单一、林分脆弱,发展严重时可能影响我国林业经济的稳定。此外,对提高林木质量特别是种苗及抚育工作重视不够,不能够做到对刚种植的苗木进行及时抚育,清除杂草以及其他竞争性植物,从而导致目标苗木生长势头减弱,甚至死亡。另外,我国目前林业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较为落后,无法实现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严重限制了森林采伐及森林运输的效率。

二、针对目前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策略

1.从生态学角度出发合理利用林分并大力提高森林质量对于现存的原始天然林资源,应将天然林保护工程落实到底,根据生态平衡的规律,维护和调节我国仅存的原始天然林资源,必须让损失殆尽的天然林资源重新焕发生机。对于目前正在建造的人工林以及人工次生林,更需要学习自然的进化方式,随着林龄增加,及时进行抚育间伐,及时调整人工林林分结构,改变其单一性,增强其抗逆性,从而提高森林质量。同时,改善林分内卫生状况,促进林木快速生长,使其能够尽快的地发挥经济效能。对于林木优良种源的利用需尽快落实,希望国家尽快出台法律以促进林木良种的推广,为以后造林时采用良种壮苗奠定基础,使日后造林时不论造林产量还是造林质量都有极大的提升。2.控制森林资源消耗,严格执行限额采伐首先,及时对森林资源进行清查和普查,及时掌握林分动态,并计算出当地森林年生长量以及采伐量,有计划地促使森林生长量与消耗量向更合理的比例发展。其次,采用合理的采伐结构,开展多层次的采伐,扩大中间利用,既可减轻可采资源的压力,延长成熟林使用年,又可提高林木生长量,缩短培育期,一举双得。再次,发展对林木产品的综合利用和节约代用。我国木材综合利用率低,这更加突出了资源短缺的矛盾,加大了森林过伐的压力。因此,要充分利用采伐和加工剩余物,发展“三板”和代用产品,尽量减少森林资源消耗。3.坚持科技兴林,加强依法治林通过不断的研究与开发,持续提高林业产业的科技含量。从林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做起,加快高新技术的开发,提高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国家应有针对性地进行林业科技攻关,实现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与林业技术推广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同步验收,充分发挥科技对林业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加强林业良种壮苗工程建设,加快新林木良种的选育和新技术的应用,收集整理和保存优良种质资源,更多地引进驯化国外新品种,提高良种使用率和优质苗木的供应率。改变传统的以破坏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建设高科技含量的节约型林业经济模式。

作者:张捷伟 单位:长白山森工集团 和龙人造板有限公司

篇6

罗田县位于大别山主峰天堂寨南麓,全县版图面积321万亩,林业用地220万亩,活立木蓄积量36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6.5%,是个典型的以林为主的山区县。全县各类经济林面积现已发展到96万亩,是全国知名的“板栗之乡”、“甜柿之乡”、“茯苓之乡”和“桑蚕之乡”,并先后获得了“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全国板栗优质丰产标准化示范县”和“全国科技兴林示范县”等荣誉。全县共建立了12个乡镇林业工作站,现有人员121人,其中获得技术员以上职称的101人,中级以上职称32人,专科以上学历36人,平均年龄33.7岁,是一支技术型、年轻化的基层林业科技推广队伍,也是我县两大体系建设领域的中坚力量。我县确定“生态立县,产业兴县”的战略目标以来,广大基层林业站技术人员立足岗位,积极工作,成为传播林业科技、服务农村经济建设的主力军。通过广泛开展林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我县成功地打造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板栗、甜柿、茯苓、花卉、木本药材等优势主导产业,日益壮大的林业经济已成为罗田强县富民的重要支柱。在充分发挥基层林业站科技服务职能方面,我县的主要作法是:

一、立足罗田县情,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八山一水一分田”是我县的基本县情,林业的结构、比例和产出块头较大,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打造林业经济强县,是历届县委、县政府和广大务林人为之奋斗的目标。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我县就抓住了国家大别山科技扶贫的机遇,把板栗作为林业的一大主导产业来抓,不断加大林业科技推广力度,广大林农通过学科技、用科技,相继从中得到了实惠,林业支柱产业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转变。特别是每年举办一届“大别山农民科技节”的带动,为我县林业科技推广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得到了全面迅速发展。广大基层林业科技人员已成为活跃在农村的科技传播者,成为林农致富的贴心人,基层林业站的建设也日益得到巩固和加强。

一是组织机构不断加强。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县林业局专门配备一名科技副局长,主管林业科技人员的培训、科研项目推介和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等工作。各乡镇林业工作站加挂“林业科技推广站”的牌子,并配备一名科技副站长,具体负责本乡镇的林业技术推广工作。为了充分发挥林业站的职能作用,进一步稳定基层林业队伍,我县在2002年的乡镇机构改革中,明确保留了乡镇林业工作站,并对其机构性质、经费来源、机构级别和人员编制实行了“四定”,把保持林业站机构和队伍稳定作为加快林业科技推广和林业产业建设的基础工作来抓,为林业科技推广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是科技队伍不断优化。开展林业科技推广工作最宝贵的是人才。我县通过不断吸收优秀大中专毕业生来充实林业科技队伍,始终保持技术人员的年轻化、知识化。定期对林业技术人员开展业务培训活动,使他们熟练掌握各种新型林业致富项目的推广技术。并通过与县电大联合开办“林学”专业大专学习班,让符合条件的技术人员接受系统的理论学习,及时进行“充电”,不断优化文凭结构,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同时,积极与人事部门开展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审工作,对技术过硬、服务质量优的人员及时聘任,定向培养了一批科技推广骨干,从而提升了整体技术服务质量。

三是不断加大经费投入。为满足科技推广的需要,我县每年都要投入近50万元的科研和推广经费,并先后建立了板栗、甜柿、银杏丰产技术试验基地,联合省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工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和张力田、罗振荣等国内知名专家通过科技攻关,成功完成了“降低板栗空苞率增产技术”、“板栗增雌去雄技术”、“甜柿优良品系选育”等17项课题,取得了11项科研成果,其中有7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通过参与科技攻关,培养了一批自己的专家队伍,锤炼了一批技术骨干,为深入开展林业科技推广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二、创新工作方法,提高技术服务水平

我县通过积极健全科技服务网络,按照“完善县级,充实乡级,健全村级”的原则,建立了全县三级林业科技服务体系。县级主抓林业科技的开发和研究、制订技术推广方案和开展技术外援活动;乡级是技术服务的主体,林业技术人员90%分布在乡镇林业站,林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也主要是靠他们来完成;村级依靠“科技示范联系户”的辐射带动作用,以点促面来实现林业科技应用为农村经济服务。

一是建立科技示范户。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随着“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和“绿色致富工程”等一批重点林业项目工程的顺利实施,我县通过对林业生产大户进行定点科技培训和指导,建立了第一批科技示范联系户150户,用林业科技的推广辐射来建立各种经济林基地,产生的经济效益也相当可观:板栗种植示范户方荣华依靠科技实现年纯收5万余元,天麻种植示范户朱贤贵实现年纯收6万元,茯苓种植示范户叶成武实现年纯收8万元,银杏种植示范户金昌明实现年纯收5万元……如今,全县的科技示范户已发展到656户,覆盖了全县412个村。正是通过这些示范户的致富效应,从而带动了周边群众学科技、应用科技的热潮,林业科技推广的链条不断延伸。

二是注重形式多样性。我们把加强科技服务的普及率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抓,不断活化服务形式,以满足广大群众的需要。通过举办五届“大别山农民科技节”和一年一届的“板栗食品交易会”活动,利用化学校、农校等多种载体,先后举办了各种林业科技培训班580多期,培训林农近15万人次;通过召开季节性技术推广现场会,及时将各种经济林的生产管理技术传授给广大群众,扩大技术推广应用的覆盖面。仅板栗管理一项,每年就要召开春季嫁接、夏季花期三喷、秋季栗园施肥、冬季除虫修剪现场会不少于4次;通过开展结对帮扶和技术咨询等活动,对生活贫困且无一技之长的林农实施技术扶贫,推广一批短、平、快的林业致富项目,使他们走上了科技兴林致富的道路;通过建立专家电话咨询热线,随时解答群众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将林业科技送到田间地头,以满足林农“急时用、急时送”的需求。

三是开展科技下乡活动。为进一步扩大科技推广力度,我县组织编印《板栗科技》、《银杏丰产技术》、《甜柿栽培》等科普书刊、资料20多种,每年都要翻印季节性管理重点技术资料20余万份,各乡镇林业站抽调技术人员组成科技下乡小分队,免费将各种资料送到基层干部和林农手中,并现场解答林业生产中的各种技术难题。特别是从1999年以后,我县将每年春、秋两季的科技下乡活动固定下来,并组织放映队在农村巡回播放林业科教片,科技人员现场传经送宝,使这项活动真正成为广大林农的科技大餐。现在,全县65%以上的林农都不同程度掌握了一到两门林业生产应用技术。“发展林业生产,增加家庭收入”已成为广大林农的自觉行动,科技推广应用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

三、围绕产业重点,加快林业经济发展

通过广大基层林业技术人员坚持不懈地在农村推广应用林业科技,全县已建成300亩以上连片板栗基地600个,年产量过500万斤的乡镇6个,年产量过20万斤的村78个,年产量5000斤以上、收入过万元的农户2000多户,使全县板栗总面积现已发展到82万亩,2004年板栗总产量达6000万斤,系列产值4.8亿元;具有天然脱涩功能的优质品种罗田甜柿纷纷走进大都市的商场、超市,成为市场上的紧俏林产品;在清末时期就享受“免检”待遇的罗田茯苓继续漂洋过海,备受东南亚国家客商的青睐……林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在不断增加群众收入的同时,林业产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继我县传统的板栗、甜柿、茯苓之后,一大批森林食品、食用菌、青茶、水果等特色林产品已发展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2004年全县林业总产值6.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9.7亿元的63.9%。

篇7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林业建设取得了较大发展。截止1998年底,全省有林地面积为5349万亩,活立木总蓄积为811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近19%;全省果树面积为1800万亩,年产量为63.8亿公斤,居全国第二位;花卉作为新兴产业,种植面积已达6.44万亩,年生产鲜切花4300万支、盆花4000万盆、园林苗木1.2亿株,成为林业新的经济增长点。1998年,林业实现总产值115亿元,其中:果品产值83.1亿元、林产品产值27.4亿元、花卉产值4.5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林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12.8%,林业已成为大农业的一项支柱产业。目前,全省已有20%的贫困村靠林果业及其相关产业实现了脱贫致富,而且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专家测算,我省森林每年产生的生态效益高达162亿元!

但是,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我省林业资源匮乏、林产品短缺、整体防护功能差、结构性矛盾还相当突出。一是林业内部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就建设速度而言,我省果树业发展相对较快;造林、营林业多年来由于自然条件、资金等因素限制,发展速度和成效不尽人意;花卉业尽管发展势头很好,但距形成大产业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程。二是林业二、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林业产业化经营尚处于起步阶段,龙头组织少,产业链条短,林产品加工转化率低,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未能真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三是林分结构单一,林种结构不合理。我省地处京津周围,在改善京津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肩负特殊责任。目前防护林面积仅为856万亩,占有林地面积的16.0%,且分布不均,人工纯林较多,整体防护功能差。优质用材林资源少、形不成规模,不能满足经济建设需要。四是树种、品种结构不合理。从目前情况看,造林主要树种优良品种比例少、规模小,不能快速、有效地形成生产能力。果树树种中,苹果、梨、桃等水果比例偏大,优种板栗、核桃、杏扁等干果比例偏小;水果中以苹果、梨等大路品种较多,名特稀果品、错季果品、优种杂果等面积和产量相对较小。加之对新品种选育和引进力度不够,更新换代树种不足,造成品种档次低、质量差、名牌少,缺少特色,市场竞争力不强,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和分析林业诸多结构性矛盾,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认真研究和谋划林业结构调整。

二、兼顾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搞好林业结构调整

(一)林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调整林业结构的指导思想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改善生态环境和农民增收的主题,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争创优质林业工程、发展名特稀优果品和特色优势产业为切入点,健全两大体系,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结合,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和林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协调发展。

林业结构调整遵循的原则是:稳步发展经济林,大力发展防护林、用材林,重点抓好六大生态防护林工程建设,扩大经济型防护林比例,加快选育、引进优新品种步伐,优化布局,以调整林种、树种、品种结构为重点,提高质量和效益。在重点区域大力发展花卉业和果品加工业,提高林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二)林业结构调整的总体布局和目标

根据我省林业区划和各地实际情况,结构调整的总体布局是:抓好六大生态防护林工程(首都周围绿化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平原农田防护林工程、沿海防护林工程、治沙工程、省会周围绿化工程)、建立两大用材林基地(燕山速生丰产林基地、平原速生丰产林基地)、完善六大果品基地(太行山大枣、柿子、核桃基地,燕山苹果、板栗、仁用杏、山楂基地,平原梨、桃基地,黑龙港金丝小枣、冬枣基地,张家口、昌黎葡萄基地和城镇周围时令果品基地)、培育四大花卉生产区(张承错季花卉生产区;冀中应季鲜切花、盆花生产区;环省会鲜切花和盆花生产区;冀南花灌木生产区。

总目标是:到2005年,发展防护林面积至1295万亩,用材林2645万亩,薪炭林4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3%;果树总面积稳步发展到2000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75亿公斤,实现产值120亿元;花卉面积发展到12万亩,年产值10亿元。在新建林果、花卉基地中,优良品种使用率逐步达到95%以上。

(三)林业结构调整重点

1、造林业:一是区域结构调整。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将工程造林重点由深山、远山区向窗口地带延伸,深山、远山加大封山育林和飞播造林力度。二是林种结构调整。今后要把防护林、用材林和经济型防护林建设放到突出地位。在建设六大生态防护林工程的同时,搞好再建“三个塞罕坝”大型林场项目,建立比较完整的防护林骨干体系;结合重点工程建设,通过定向培育,大力发展商品用材林;在立地条件适宜的地方积极发展经济型防护林;在张家口坝上等地区有计划地发展沙棘等薪炭、饲料兼用林。三是调整树种结构。根据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大力推广速生树种。平原地区、特别是京南平原要大力发展以三倍体毛白杨为主的速生树种,建立大型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为五大人造板企业和农用工程提供原材料;燕山山区,发展以落叶松、樟子松为代表的速生树种,积极培育、引进适合该地区生长的优良品种,建设山区用材林基地,缩短木材生产周期,提高林业经济效益;沿海地区,发展以日本黑松为代表的抗盐碱树种,完善沿海防护林体系。

2、果树业。按照“一稳步(稳步增加面积和产量)、二调整(调整布局、调整结构)、三提高(提高质量、提高效益、提高产业化程度)”的要求,一是调整布局。巩固和发展太行山大枣、柿子、核桃,燕山苹果、板栗、仁用杏、山楂,平原沙地梨,黑龙港金丝小枣、冬枣,张家口和昌黎葡萄,城镇周围时令果品等六大果品基地。二是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贮藏加工及市场体系建设步伐。稳步发展第一产业,积极发展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逐步形成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三是调整树种结构。稳定梨、苹果等水果面积,大力发展核桃、板栗、红枣、仁用杏等干果面积,积极引进和培育名特优新树种。四是调整品种结构。增加早、晚熟果品品种比例,加快我省名牌果品鸭梨、雪花梨的选优步伐,适度发展设施栽培品种和加工品种。

3、花卉业。花卉业作为我省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今后应当以良种优法为突破口,以科技进步和对外开放为战略举措,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发挥区位优势,突出地方特色,花、鸟、鱼、虫、草、根雕、赏石全面发展,优先发展盆花和鲜切花,逐步缩小同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发展布局上,以环京津、环省会及中心城市为重点,规划出张承、冀中、环省会、冀南四个大的规模化花卉生产区,即:张承地区以怀来、滦平为中心,重点发展错季花卉生产;冀中以三河、涿州为中心,重点发展适应京津市场需求的应季鲜切花、盆花生产;环省会以郊区和高邑为中心,重点发展供应省会市场需求的鲜切花和盆花;冀南以邯郸为中心,重点发展花灌木。花卉品种上,要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盆花和鲜切花,其中盆花主要发展仙客来、大丽花、何氏凤仙、球根海棠等系列产品,鲜切花主要发展玫瑰、康乃馨、剑兰、百合等系列产品。

三、强化措施,加快林业结构调整步伐

林业结构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周期长、问题多、难度大。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使林业结构调整快速向前推进。

(一)加强领导,切实搞好组织协调工作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林业结构调整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指导和组织协调,及时解决调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保证结构调整工作顺利进行;同时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林业结构调整的特殊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强化市场观念和质量意识,注重林果产品提质增效和以优取胜,逐步使林业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粗放经营型向集约经营型转变,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提高。

(二)依靠科教,推进林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一是实施名牌战略,按照“保老牌、创新牌、引名优、上精品”的要求,大力推广和普及常规技术,切实解决生产中“大水灌、化肥催、提早摘”的不良习惯,确保名牌果品在市场上经久不衰。二是健全优质造林工程和精品果园为主的两个示范体系,加强基层技术推广机构,提高技术人员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科技示范能力。三是组织开展林果良种培育、模式化栽培、贮藏加工技术研究,同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经验。四是以项目为载体带动林业结构调整,通过项目申报、评审、立项等程序有重点地扶持特色产业发展。五是加快实施种苗工程建设,把林果良种选育、引进和推广作为重点,加快扩繁和应用速度。六是大力开展林业技术培训工作,抓好林业行业关键岗位和绿色证书培训,逐步实行持证上岗。

(三)强化服务,推进林业产业化进程

篇8

近年来,大田县林业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为缓慢,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大田县矿产资源丰富,由于过度开采矿产和森林资源大量的采伐,造成森林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不仅使得森林资源的数量逐渐减少,同时森林质量也在不断下降。还有就是大田县属于我国福建省三明市,县域的的林业经济发展规模相对较小,且生产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为落后,自主研发水平和能力也较为有限。此外,大田县缺乏完善的林业管理机制也是影响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并林业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其与国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联系,所以,国民经济的波动会在很大程度上带动林业经济的波动。

一、林业经济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性

对林业经济发展的变化情况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变化情况之间的关联计量进行有效分析,是充分掌握大田县林业经济发展波动规律的重要途径。通过对二者之间的关联计量进行一系列分析,根据林业生产总值和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制定出二者之间的变化规律和动态关系的分析指标,利用量化来反映不同时期林业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具体的变化情况,分析林业经济和国民经济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1]。林业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林业经济的发展受到国民经济发展需求变化的直接影响,具体如表1所示。通过表1分析可以发现,林业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有着非常强的关联性,并且林业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发展与大的经济环境有着一致性特点;同时,在不同的时期内,林业经济发展情况与国民经济发展情况又存在着一定的不同,这主要是因为林业经济自身发展规律的影响而产生的结果,另外还是因为不同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结构、发展速度以及国家政策等因素造成的。总而言之,通过分析发现林业经济发展规律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律呈现出一种线性关系,其中林业生产中存在的自变量,对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具体的影响状况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判断[2]。

二、国民经济波动对林业经济发展波动的影响

通过对林业经济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性分析发现,它们二者之间的相关程度相对较高,并且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首先,国民经济从2012年之后经历了一次较长的经济发展周期,对林业经济产生了一定的波动性影响。由于2012年林业经济只是略有下降,其波动的幅度也相对较小,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林业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分,国民经济发展的波动对其有着一定的影响,并且波动周期与国民经济具有一致性。但是根据图1分析发现,林业经济生产总值的波动幅度要比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波动幅度大,其增长的周期为5年,而国民经济增长周期为2年,林业经济增长周期要大于国民经济增长周期[3]。并且二者之间的波谷与波峰也不是很一致,林业经济波动的年增长率要高于国民经济波动的年增长率,而且林业经济的波动周期和幅度的次数也高于国民经济。总之,林业经济发展的波动相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波动来说较大,谷峰之间的落差也较大,这表明林业经济发展的波动较为剧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林业产业发展的特殊性,其作为一个发展相对滞后的产业,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完善和调整,在短期时间内很难与国民经济发展实现相互协调。

三、促进林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为提升林业经济发展水平,大田县应该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加快林业经济发展的步伐,适当转变林业产业生产方式,使其朝着复合型产业结构发展,并且将木材生产作为主要产业,实现林业经济发展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同实现。此外,我国还应该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为林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重要战略、生态文明建设等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林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应该抓住机遇,明确市场定位,采取一系列的财政投入和人民参与措施,提升林业经济发展效率,促进林业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四、结论

总之,林业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与国民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应该充分了解国民经济波动对林业经济波动产生的影响,采取一系列的财政措施和社会手段,提升林业经济发展水平,促进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陈联度 单位:大田县奇韬林业工作站

参考文献:

篇9

林业是一个传统行业,多年来为国家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近年来在不断地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力求由传统的粗放式生产方式向集约型生产方式转变,在注重发展速度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环境下,林业经济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发展过程中充分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积极致力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努力实现林业经济的循环发展。社会发展到今天,随着现代的生产方式、经营理念不断更新。必须转变观念,开扩视野,争取林业的经济、政治、人文发展空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重新审视林情、人情、地情、天情,走出发展之路,实现生态固本,低碳转型,绿色崛起,富民兴林战略。

1.传统单一的林业经济是林区难以摆脱“两危”困境的根源

传统的林业经济具有产业经济、资源型经济的属性。林业是以森林资源为物质基础,经营森林生态社会系统的行业。传统的林业经济是培育和保护森林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其作用的产业经济,包括造林、育林、护林、森林采伐和更新,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采集和加工。林业经济以市场需求、产业资本、产业产品、产品质量、成本核算、社会经济效益、价值规律等基本要素体现出产业经济属性;同时也以采掘业的典型特征,诸如产业链条短、产品结构单一、产业结构不一、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转型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企业布局重构和分散等,具有资源型经济的明显弊端。建国初期,我国林业发展走的是以木材生产为中心,重采轻育、木材采运为主的林业经济发展道路。

传统林业经济对可持续发展的局限越来越凸显在林区经济、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一是经济领域。林业经济属于资源性的产业经济,局限于林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和各环节的相互联系。林业经济只搞森林培育、木材采运和木材加工利用,主要是木材生产,而其他产业都处在副业层次;林区由于单一发展“独木支撑”的林业经济,导致了可采森林资源消耗过快,森林资源危机和林区经济危困加剧。由于森林资源的过度开采,造成目前森林资源匮乏,木材生产任务逐年削减,主产业生产已不能满足林业局发展的需要,随着二期天保工程的实施以及林区“十二五”经济转型规划,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转型势在必行。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科学发展观成为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和指针,林业在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随着对森林各种功能认识的提高和需要的转变,对林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2.加快推动林业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2.1优化产业结构

立足于全方位、多元化、大战略、快发展,推动林业经济向林区经济转型,使得天独厚的资源比较优势转化为应有的经济竞争优势。要使失衡的产业结构向多业并举的优化结构、均衡发展的复合型经济结构转变。在经济增长方式上必须由忽视资源环境与长远利益的资源依赖型、资金依赖型及管理粗放型向资源节约型、管理集约型的循环经济转变,全面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带动经营管理和制度安排等理念创新。

2.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着力开发林下经济

(1)抓好示范,以点带面推进。努力抓好“林药”、“林菌”、“林禽”等一系列林业复合经营模式。培育一批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树立典型样板。(2)多元投入,加强资金扶持。通过补助、金融扶持、社会参与等多种途径,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对林下经济的资金扶持。加强对林下经济发展的支持。(3)加工配套,强化龙头带动。积极鼓励、扶持职工开展林下种植、养殖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拉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要通过牵线搭桥,帮助林下经济经营者与林产品加工企业建立长期的产品购销关系,扩大产品销售渠道,解决“卖难”问题,全面带动林下经济发展壮大。(4)发展家庭经济,给予优惠政策,确保产品回收,建立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提高产品附加值。(5)把以砍木头卖钱为主财源转向碳汇经济新财源,给林业培养新的财源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2.3加强人才引进力度、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激励和引导职工去实现企业的预定目标,下大力气做好企业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开发,广泛培养和吸纳各方面人才不仅是林业企业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林业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保证。

3.强化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篇10

1 农村林业经济发展现状

今年来,随着政策的鼓励和支持,农村林业经济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方面,并在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过程中其作用表现的尤为突出。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女已经形成了林业经济为主、农业经济为辅的发展模式,林业经济的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重点。但是大部分农村的林业经济处于初级阶段,以及传统农业经济的影响,导致农村林业经济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加之林业经济的传统模式的影响,林业经济并没有实现人们预期的发展。我国农村由于自身环境的不同,大体上在沿用两种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第一种是发展林树行业,其运输成本较高。第二种是林业经济受农业或者是政府的影响,利润较低发展缓慢。这两种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对于农村林业经济的发展而言都有一定的阻碍,想要提高农村林业经济发展水平仍是一项重要任务,需要转变林业经济发展方式。[1]

2 农村转变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性

2.1 能够促进农民的增收 就目前发展状况来看,林业的产品种类较多,市场的需求量比较大,并且就业空间比较广。转变农村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对于农民和农村经济而言,有重要意义。农民通过林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能够促使农民增加对林业生产资料的了解,使农民能够真正的、放心的进行林业生产,实现农业增收。现阶段,促进林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够提高林业的吸引力,使其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增加农民对其的了解,方便农民进行林业经济的发展。

2.2 能够调整农民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 转变农村林业经济的增长方式,实现其由资源经营向资本经营转变,能够保证经营者的现实利益,同时还能够合理调整林业经济分工。农村林业经济的发展,能够降低农民外出打工的外出率,并且调整农民依靠传统种植业的种植方式,能够形成新的农民就业结构。

2.3 能够解放农村生产力 转变农村林业发展方式,能够改变传统依靠手工制造发展林业生产的现状,改变社会化程度低和效益低的状况,促进农村现代林业经济的发展。林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能够促进农村生产要素的合理搭配,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规模经营和专业生产。同时对于林农的生产种植积极性也有重要作用,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

3 提高农村林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3.1 吸收社会资金促进农村林业经济发展,促进林业大户的发展 农村的经济基础较弱,要想实现农村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农村以林业为主的专业户或者是小型林业企业中,增强其资金的灵活运用率。同时要大力促进林业大户的发展,扶持农村造林企业形成发展规模,走农村现代林业经济发展道路。农村林业经济发展个人或者是企业要寻求税收、信贷等市场经济手段,提高农村经济林、用材林、炭薪林等的支持力度,促进林业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同时要促进农村林业产业链的发展,促进造林大户形成林业的加工生产,提高林业经济的经济效益。

3.2 国家调整对农村的财政支出方式,提高农村林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农村资金基础薄弱、基础设施意识薄弱,造成农村大量林业发展专业户或者是小型林业企业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和不健全,影响了农村林业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要调整对农村的补贴方式,对于发展林业的农民,要给予适当的林业补贴,同时对发展林业经济的农民进行林业基础设施重要性的培训教育,对病虫害的防治、林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林业管理和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保障,加强应对农村林业经济发展中出现问题的能力。

篇11

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的周期很长,使得部分企业不能保证自主经营的模式,并且也不能实现自负盈亏的效果,比如林业企业。目前林业企业的现状是需要实施技术创新是非常困难的,由于其长期处于研发处于停滞阶段,需要开发的设备需要更换,购置和重组需要的经费数量非常巨大,所以实施起来并不容易。并且,创新技术的实验需要时间,其周期相对长,受自然条件影响明显,试制容易造成很大的失误,一旦失败会造成更大的损失。由于林业企业分布区域分散、规模不大的特点,所筹集的资金很有限,并且行政区的划分林业区域具有不同的土壤和气候等天然原因,使得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进行存在障碍,适用范围局限。项目风险大,银行不愿意在这些项目上投款。完全改成市场化形式的筹集资金的可能性不大。

1林业经济发展的特殊性

林业是一项绿化事业,具有较大的生态、社会效益,林业企业从其可能从事的任何生物技术性基础研究中所获得的经济利益,与其生态、社会效益相比,都是无足轻重的。在生态、社会效益的补偿机制还未真正贯彻落实的时候,其技术创新所获得的利润往往是微不足道的。

2林业企业技术创新分类的政策

支持林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可以分为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基础性研究主要包括林业基础理论研究、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研究等,这些研究成果对整个社会的生态环境变化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有着较强的生态和社会效益。而对林业企业而言,经济效益却较低,在生态、社会效益的补偿机制还未真正贯彻落实的时候,这些研究却缺少激励作用,除非有游离于企业之外且成本较低的技术创新资金(如政府补贴)注入。否则,林业企业对这些基础性研究是没有什么吸引力的。应用性研究是指林业实用技术、商品林攻关技术等对林业企业具有改进生产工艺流程、减少运营成本、扩大市场容量、取得较大利润的技术研究。政府对这两类的研究应起怎样的支持?不论哪一类研究,政府的支持都应放在诱导林业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投入上。而政府诱导林业企业对技术创新的研究与开发的具体措施,就是对技术创新的林业企业进行资助和相应的政策支持。

3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支持

全国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34%,低于其他行业。这不仅是由林业周期长的特点和长期以来国家在林业政策方面的偏差造成的,更为重要的是传统的林业科研管理体制所造成的。科研与推广缺少必然的联系,因为经费投入就给到鉴定,合同指标就定到鉴定。拥有林业科研项目经费的政府主管部门的项目立项及其立项评价、经费预算管理等,还是停留在鉴定阶段,还没有彻底地涉及到项目的推广应用阶段,那么技术创新人员还是追求成果的项目数量、发表的论文数及科研成果奖项。由于林业技术创新的风险大,生态、社会效益长期得不到补偿,林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林业技术创新的经费还要政府支持。技术创新既是一种技术行为,也是一种科研成果转化的经济行为,“技术扩散”是技术创新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如果政府不重视林业科研成果的转化,技术创新体系就是一个不完整体系。再者,政府部门科研经费的无偿使用,也是阻碍林业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

4林业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分散

支持技术创新风险是指创新主体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由于各种环境因素的不确定性、项目的难度以及创新主体综合创新能力的制约,所导致的技术创新活动的中止、报废、失败,或达不到预期经济技术指标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这一过程包括从创新构思的产生到创新实现,直至创新成果投放市场及改进创新成果的一系列活动及其逻辑关系。具体地说,技术创新过程是新产品的营销或新工艺的首次商业应用所涉及的技术、工程、设计、制造、管理和商业活动等风险。当然,可以把风险进行更为详细的分类,如分为技术风险、资金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决策风险、政策风险等。不管技术创新的客体风险和技术创新过程风险,还是其他什么类型的风险,最终都要落在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上。包括林业企业、林业企业的技术创新人员或其他出资职工和提供林业技术创新项目资金的政府部门。

4.1由于林业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和技术进步产生的巨大生态、社会效益,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林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从资金投入上分散技术创新风险。

4.2促使林业企业技术创新保险制度的形成。由于技术创新失败的可能性较大,保险公司往往不愿意对林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进行保险,政府应出台有关的政策措施,鼓励保险公司对林业企业技术创新进行保险。

4.3对“利润共享、风险共担”的个人、企业的所得部分应免征所得税。同时,真正贯彻落实现行税法中关于技术创新得的税收优惠政策。

4.4为了加强林业企业与林业企业之间、林业企业与林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之间的技术供求联络,政府应在技术需求、技术供给之间搭建信息桥梁,并提供相应的技术创新设备、新产品市场前景等信息,以减少技术交易成本。

篇12

1、近几年我国林业发展的总体态势

近几年我国针对林业发展的各个有关方面和组成部分,进行了探讨,并最终以法规的形式颁布了林业产业的具体行业发展规则和办法。这对于我国目前的林业发展具有里程碑一样的意义,在这个文件的指导下,我国的很多地区的林业发展都开始进行调整和改革,在这个改革热潮中,福建、江西、辽宁、浙江、云南5省的改革成果最为显著,其荒山荒地造林面积仅仅一年时间就较去年同期达到了近三分之一的增长,超额完成计划,扣除了物价增长等其他客观因素,其涨幅也是进二十年中最高的,所以,改革的成果是非常显著的。

2、新时期林业发展与生态、经济的关系林业产业的发展和其他产业的发展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它与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密切相关,产业发展的每一个动作和动向都会对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在新时期,随着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破坏问题越来越严峻,人们日益密切的关注林业发展与生态、经济三者的关系,也越来越渴望在林业发展过程中,可以探求到可以使生态、经济平衡发展的方式。而如何有效的解决三者之间的问题,也是我们一直在发展中寻求的平衡和和谐。我们既不能仅仅着眼于经济利益,就大肆的破坏生态环境,这样只使给林业产业的发展陷入困境,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也不能只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而放弃林业产业的发展,进而放弃经济的发展。无论哪种做法,都是不科学的。我们应该寻求三者之间的最佳平衡,在相互制约中寻求三者的共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相关企业管理人员有足够的经济学知识和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心,才能做好统筹兼顾,不使三者的发展发生倾斜。

3、我国新时期林业发展与金融行业的发展关系

金融业随着世界经济的大融合,越来越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当然,林业产业的发展也无法脱离于金融产业的关系。现阶段,我国林业市场还处于一个初级发展阶段,很多方面还有待完善,这就要求金融业要把握好在林业产业上的投资方向和力度,适当的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从而从中获得双赢。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吉林伊春在国内率先实现了林业资产证券化,成功实现了林业资产证券化,这也是其他林业产业可以借鉴和学习的方式。作为林业企业,我们要适当的对于金融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达到辅助自身发展的目的;对于金融业,则要抓住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大胆解放思想,催生林业资产证券化这个前无古人的金融新产品,实现林业资产资本化。总之,这是两个产业的合作,是一个双赢的项目,是一个具有远大前途和生命力的新型合作方式,是新时代背景下,林业产业自身发展和其他行业的发展相结合的一个典型的成功模式。

二、新时期发展我国林业经济的几点建议

1、林农结合,实现林业经济发展的规模化和多样化式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要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因为我国目前为止还是一个农业产业大国。林业产业基于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更有利于借助农业的发展来达到自身的发展目的。我们可以从农产品和林业产品相结合的角度,根据市场的需求,人们当今饮食的需求,探索新的绿色食品,将农产品和林产品有机地结合起来,走出一条新型发展道路。也可以,大力推广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兼备的生态经济兼作。如实行林草间作、林药间作、乔灌混交等种植模式,最终使退耕还林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收入的良机,同时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效果。从提高生态效应、景观效果、经济效益出发,成片造林力度明显加大。片林建设以苗木基地发展苗术基地、经济果林、速生丰产林等经济型林种为主。采用多样化的以林养林方式,有的以发展苗术养林,有的以发展林木加工养林,有的以发展经济果林养林。农民还采取林苗结合,林禽结合、林菜结合、林果结合等方式,提高林地产出和经济收益。

2、加大科技投入对林业的扶持

篇13

据第四次森林资源调查,全国现有森林面积1.34亿hm2,森林蓄积量101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前的8.6%提高到13.92%。我国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经国家批准黑龙江等8个省已跨入生态系统行列。我国现有森林面积和蓄积量的绝对值是可观的,在世界上占有一定地位,但由于国家大、人口多,人均森林面积和人均蓄积量分别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2%和13%左右,属于森林资源严重缺乏的少林国家。全国现有沙漠化面积达171.1km2,占国土总面积17.85%,其中风沙化土地5.4万km2,沙尘暴时有发生,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以黑龙江省为例,全省沙区每年有460多万亩农田不同程度地受风沙危害,其中重灾年份毁种面积达40多万亩,300多万亩草原由于沙化造成草质退化,载畜量减少,每年因风沙危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1.2亿多元(林业厅提供)。林业企业地处偏远,条件艰苦,待遇偏低,加上长期单一生产结构,致使人才结构不合理,知识在创新过程中的创造性尚未激活,使得一些人才外流。要建立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建立接近自然的林业,建设具有多样性的生态系统的林林,必须加快林业现代化建设步伐,为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关键在于人才,根本在于人才。

首先,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与实现现代林业现代化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全新发展新理念,把实施林业人才战略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之中,坚持以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为根本出发点,人才要打破系统之间、部门之间、省市之间的界限,实施人才共享。人才共享是充分发挥最大创造力一种人才资源配置新方式,它既包括人才的引进,也包括在不改变人才原有身份和人才所在单位利益情况下,对人才能力充分发挥和合理使用。建立人才信息网,就必须大力发展“数学林业”。信息化是当代林业现代化的标志,它主导着未来一个时期林业现代化的方面,而电子信息技术是实现林业现代化管理和发展持续林业的重要支撑技术之一,只有通过全局性、整体性人才资源的合理开发,才能直接为林业经济建设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资源与智力保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