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4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灾害防治项目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TM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5-0157-01
一、引言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在整个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整个防治流程比较复杂,防治技术人员要做好前提的检测和项目评估工作,根据地质防治工程的管理要求制定出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案。项目风险管理贯穿于整个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与其他施工项目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之处,风险系数相对较高,在整个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为了确保建筑企业人生财产安全,技术人员要加大风险管理力度,从细节问题抓起,对不同的风险影响因素展开分析探究,才能对整个工程项目进行灾害防治,将风险问题与政策环境及技术水平有效结合,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
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类别
1、政策与环境风险
(1)风险管理的构成因素
政策与环境风险作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着不同化的风险问题,政策风险管理受国家规章制度的制约,主要是指由国家规定的标准方案出现更改作废等现象从而产生的一系列风险问题。环境风险管理受地形、自然灾害的影响,主要是由不同性质变化带来的风险问题。
(2)风险管理控制
政策风险需要进行一定的管理控制,在整个控制过程中需要制定缓冲期限。因此技术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要及时核对信息,加强风险问题的管理与控制。而环境风险问题具有不可预测性,随时可以出现不同的问题。因此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技术人员要加大信息数据的搜集渠道,全面了解完成气象、水文、地质条件的信息因素,并展开探究分析工作,各部分做好沟通交流工作,制定出合理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总而言之,面对政策与环境风险时,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科学的预测和管理,提前做好预防工作,从而将风险问题降到最低。
2.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进度管理中存在的风险问题
(1)风险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中风险问题的产生于建筑企业单位的管理手段有着直接关系,经调查发现,除了实施单位外,业主、设计监理单位等相关部门的管理策略都或多或少的影响了建筑项目的施工进度。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管理中受施工条件的影响,导致前期设计的勘察报告与地质条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从而影响了整个项目的施工进度,不然会停止生产,严重的情况下整个立项重新开始。技术人员在管理过程中技术方面的失误也会延长工期,当管理措施不合理时,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在选用新型材料时没有进行安全质量性能检测,就投诉使用,导致了不同细节问题的产生。组织管理部门管理不够到位,没有正确引导每一位施工技g人员,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工期进度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需要投入足够的时间进行管理,以此减少不良问题的出现,如果流水施工组织失误,没有及时调配更新机械设备都会影响施工进度。在整个施工流程操作中,意外事故随时可以产生,比如说地质灾害引发的安全事故会导致企业单位破产,多种因素的出现,影响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进度风险管理控制
对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来说进度风险管理控制问题是施工项目管理过程中比较常见的问题,大部分工程项目很难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工程任务。因此,在实际工作管理流程中,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方案编制,并留有足够的缓冲时间,从而确保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水平。在编制进度计划表时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全面,其中主要包括活动时间估算、项目进度规划等内容。活动排序与时间估算对整个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中的风险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当出现影响因素时,技术人员能够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办法进行维护,及时与项目相关方取得提前联系。另外,在施工的过程中,还要定期对施工进度进行监测分析,如果与实际要求的进度存在一定的偏离,则需要加大管理手段。
3.财务风险管理问题
财务风险问题是指在项目施工过程中产生资金短缺、超支等问题,如果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维护处理,就会带来更大的风险问题。从工程项目的实践经验可以得出,大部分项目都会导致财务风险问题产生,因此,需要财务风险管理人员编制成本报表进行费用估算和控制。其中,资源计划主要是指具有潜在价值的资源进行计划编制利用,而对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来项目来说根据自身的特征进行资源的利用和配置。费用估算要对项目中的资金成本紧张规划调整,掌握开支偏离计划的具体原因。
4.技术风险问题的管理控制
技术风险要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施工基础上选用新点材料和技术进行管理控制,由于同类工程项目较为稀缺,因此参考经验也比较少,由此产生不可预测的风险问题。再加上技术人员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养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也会导致大量的风险问题产生,技术风险问题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还是比较少见的,但是对工程项目的应用有着重要影响,在实际施工管理上要引起高度重视,明确风险管理控制的基本操作流程,做好风险问题分析,在对风险进行量化的前提下,采用针对性方法进行风险问题调控。分析时应注意将不同的影响因素与实际情况相互结合,充分掌握项目风险存在的因素。编制科学有效的风险应对方案:技术人员在全面掌握项目所存在的技术风险问题后,加大创新管理力度,有针对性的提出应对的措施,同时做好质量监督工作,有利于促进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还要进行方案评估措施管理控制,要听取专家和现场人员的的重要意见,从而确定最佳监控与管理办法,注重项目利益的全面发展,进行方法审批核查,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工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来说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在实际项目施工风险问题管理上要引起高度重视,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风险的管理与控制工作,从用户的基本需求出发,从而确保工程质量水平,为我国“防灾减灾”奠定了基础条件,有利于推动社会的稳定发展,确保其真正发挥实际作用。
参考文献:
[1] 邵生龙.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中不足点及改进[J]. 财经界(学术版),2016,(13):53-54.
[2] 王大斌. 浅谈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质量管理[J]. 中国集体经济,2016,(13):53-55.
在经过历时1~3年建设期,下达到自治区及各盟市旗县的项目均陆续完工,自治区水利厅由防汛办牵头,对该项目实施完成情况进行了竣工验收,在对各旗县验收过程中,或多或少均存在部分问题。
2 项目经费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 群众演练费、宣传费的属类问题
群测群防系统中群众演练费、宣传费等作为群测群防系统中的一部分,各旗县会计在财务核算及竣工财务决算时,有的单位将此项费用列入待摊费用,有的单位将此费用列入建安投资部分。竣工审计报告出具的也不尽相同,有的审计部门将此费用认定为待摊费用,有的则认定为建安投资部分,按照《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编制规程》规定,待摊费用是水利基本建设工程的一项重要建设费用,合理分摊此项费用是正确核算交付使用资产成本的前提,也是做好决算工作的一项必要程序。待摊费用是建设单位按项目概算内容发生的,按照规定应当分摊计入交付使用资产价值的各项费用支出。待摊费用的分摊是一项有规可依、分程序、分步骤的繁琐工作,费用分摊后形成单项交付使用资产成本价值,各项单项工程价值分列建筑工程成本、设备成本,设备成本逐类逐项分列各项设备价值。实际过程中按照《山洪灾害项目概算表》,待摊费用仅指独立费用部分,即建管费、设计费、监理费等,建安部分包括土建部分、设备安装等部分及其他。笔者认为两种都可,群测群防系统中群众演练费、宣传费等,属于费用类项目,可以先入待摊费用科目核算,然后分摊到各项资产上; 第二种,即查看概预算批复文件编制时,群测群防系统中群众演练费、宣传费等是否编入建安投资部分,若是,山洪灾害项目会计核算及竣工财务决算编制应严格按照概预算批复执行。
2.2 政府采购要求不一
山洪灾害属于国家专项资金,财政厅下达到地方财政,地方财政在支付时,有的对招投标项目之外的像宣传、印刷等履行了政府采购手续,有的单位未做,且地方财政在支付时,有的单位因未履行政府采购手续财政拒绝支付,有的地方财政在未履行政府采购手续的情况下也支付了该专项经费。盟市旗县财政对此执行不一,笔者认为,该资金属于国家专项资金,随着国家稽查与各级审计等部门检查力度的加大,凡符合政府采购条件的项目,无论资金大小,都应该履行政府采购手续,否则视为违反政府采购法,属程序上手续不健全。
2.3 合同签订方面存在的问题
按照合同法规定,金额较大且为了有效牵制对方按合同规定办事就得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来约束对方。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在支付诸如宣传费用、演练费用、监理费、设计费等项开支时,有的签订了合同,有的虽然签订了合同,但不符合签订合同的规定; 有的虽与某某单位签订了合同,但实际干活和出票单位都不是原合同签订主体,中间涉及变更的,未履行合同变更手续,未进行经法定代表人授权后,补签经济合同等。从程序上看,无委托协议,即未经建设单位同意委托第三方来干活,实际属违反合同主体。笔者认为,在经济活动中,合同的签订非常重要,因合同签订不当导致的经济纠纷案件越来越多,所以,相关旗县单位领导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重要引用法律相关条款,应在合同中全部引用描述,不可用省略号代替,否则一旦发生经济合同纠纷,就易产生败诉。
2.4 账务处理不完整方面存在问题
该项目地貌单元属黄土中低山区,工程主要集中在宏伟乡一带。区内地形坡度一般在10°~30°之间,地形条件较复杂;土体主要为第四系上更新统马兰黄土,厚度8m~16m,岩土体性质为复杂,区内无断裂通过,地震烈度为Ⅷ度,地质构造为较复杂。本文综合评估区内地质灾害危险性,并提出防治措施,为该工程选址设计、征地、施工和安全运行提供防灾减灾依据。
1. 地层及构造特征
评估区地层主要为第四系风积物,其次为第四系冲洪积物。陇西县属于陇西系旋卷构造体系,夹于内官、南山隆起带和武山断隆间。在区域上北部沿渭源―陇西,南部沿漳县―武山一线沉积了新生界新近系,构成了渭陇―漳武盆地。其西部和南部有构造线呈北西西向的中生界白垩系及古生界分布,是盆地的基底层。盆地和基底层的构造型式有别,盆地中的构造呈现为旋卷构造,而基底层北西西向的构造带,形成了两个截然相反的构造体系。由于渭陇―漳武盆地内为旋卷构造,而基底层为北西西向构造带,盆地中构造发生时,对基底层有强烈的干扰和影响,使基底层部分结构面及白垩系全部受影响和改造而被卷入,成为盆地中构造体系的一员。评估区所在区域及周边无断裂发育。本区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形式主要以垂直升降运动为主。河谷普遍发育有Ⅰ、Ⅱ、Ⅳ级阶地和下更新统地层的缺失,表明本区新构造运动比较活跃。
2. 水文地质特征
根区内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力性质及水力特征等,区内地下水主要为黄土潜水和松散岩类孔隙水。
(1)黄土潜水:赋存于黄土丘陵的梁峁中,含水层岩性为马兰黄土与离石黄土,含水层厚度变化较大,但大都在4m~5m左右。其唯一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的垂直入渗,下伏基岩一般构成隔水底板,黄土大孔隙及垂直节理构成黄土潜水赋存与径流空间,由黄土梁向就近的河(沟)谷方向径流,多以泉的形式排泄,其次为地面蒸发排泄。黄土潜水补给条件差,排泄条件好,富水性一般较弱。受地层较高易溶盐含量及地面蒸发作用的影响,黄土潜水的水质一般呈微咸水。
(2)松散岩类孔隙水:分布于山间河谷平原区。主要含水层为卵、砾石层,厚度2m~4m,富水性中等,主要为SO42--HCO3--Na+-Mg2+、SO42--Cl--Na+型水,矿化度1g/l~2g/l。接受大气降水和上游径流补给和基岩裂隙水补给,沿河谷向下游径流、排泄。现代的人工开采已成为重要排泄方式。
3. 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
评估区主要的土体为马兰黄土、离石黄土和粉质黏土。
(1)马兰黄土:即黄土单层土体,质地均一,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发育,遇水易崩解,根据可研报告,马兰黄土的天然密度1.43/cm3~1.97g/cm3,天然含水率11.7%~25.2%,干密度1.24/cm3~1.61g/cm3,压缩系数0.056MPa-1~0.138MPa-1,湿陷系数0.011~0.059,自重湿陷系数0.008~0.024,具有Ⅱ―Ⅲ级(中等)自重湿陷,最大湿陷深度为18m,承载力特征值为110KPa~130KPa。
(2)离石黄土:即粉土单层土体,夹多层浅棕红色古土壤,并伴有钙质结核层,具轻微湿陷性,承载力特征值为150KPa~180KPa。
(3)粉质黏土砾卵石双层土体:上部粉质黏土,褐黄色,土质不均,根据可研报告,该层土体天然密度1.86g/cm3~2.03g/cm3,天然含水率19.8%~29%,干密度1.44g/cm3~1.67g/cm3,孔隙比0.63~0.89,压缩系数0.064MPa-1~0.124MPa-1,湿陷系数0.001~0.020,自重湿陷系数0.001~0.017,具有Ⅰ级(轻微)自重湿陷,最大湿陷深度为3m。承载力特征值为120kPa~150KPa。下部砾卵石层,厚度3m~5m,承载力特征值为400kPa~450kPa。
4.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根据评估区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分布发育特征,结合灾种的引发因素、发育程度和危害程度,采用地质历史分析法、工程地质条件类比法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按照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与可能性综合判定危险性大小(表1),按大、中等、小三级对各类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进行评估。
根据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和已取得资料,依据“评估规程”要求,首先对黄土湿陷形成的充分程度进行判定(表2),再按照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与可能性综合判定危险性大小,按大、中、小三级对黄土湿陷危险性现状进行评估。
评估区土层主要为马兰黄土,具有湿陷性,根据可研报告,马兰黄土的湿陷系数在0.011~0.059之间,自重湿陷系数在0.008~0.024,具有Ⅱ―Ⅲ级(中等)自重湿陷,最大湿陷深度为18m,所以确定评估区黄土湿陷发生的可能性较大。该项目风机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桩长22m,持力层为下部不具有湿陷性的离石黄土层,所以黄土湿陷对风机基础的影响较小。而每台风机所配备的箱变采用天然地基,基础埋深2.9m,基础持力层为湿陷性黄土层,可能引起拟建建(构)筑物基础局部地段的不均匀沉降、地面沉陷、裂缝等。
5. 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评估区内湿陷性土层主要为马兰黄土(Q3eol),具有严重自重湿陷性。根据工程特点,在风机部位虽不会布设用水管道,但随着近些年极端天气的增多,突降大暴雨或者到雨季时,连续阴雨天气,可能会加剧建设场地产生陷坑、陷穴,造成地基土下陷,威胁施工人员、设备以及工程本身的安全,另外由于湿陷性土层的湿陷量及湿陷厚度较大,若对地基处理不当,一旦发生黄土湿陷,可能引起拟建建(构)筑物基础不均匀沉降、地面沉陷、裂缝等。但由于风机的基础持力层为下部不具有湿陷性的离石黄土层,所以工程建设加剧黄土湿陷灾害的可能性小,可造成的损失小,危险性小。
6.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建议
根据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针对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及其对工程的危害程度和危害方式,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达到保护地质环境,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损失为目的,对评估区地质灾害隐患提出以下防治建议:
(1)基础开挖时,基坑边坡应设置合理的坡率,并采取临时支护措施,防止崩塌、滑坡的发生。
(2)场区道路施工过程中,路线应尽量选在斜坡坡度较缓的地段通过,若形成挖方或填方边坡,必要时应采取护坡等方式进行坡面防护。
(3)建议对地基处理时应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实施,并在拟建建(构)筑物周围做好地表防排水措施,防止基础下沉。施工期尽可能避免大量施工用水漫流的情况发生,并设置排水沟等措施,避免造成大量施工用水或降水入渗,引发黄土湿陷。
(4)工程建设中,场地平整产生弃土,可就地摊平处理,但风机基础施工时将会产生大量的弃土,应拉出场外集中处理,不得堆放在沟谷中或斜坡上,以免引发泥石流、崩塌、滑坡等灾害。
(5)场地平整时尽量减少开挖量及开挖幅度。施工及运营过程中做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确保工程安全运营。
参考文献:
[1] 彭满华, 张海顺, 唐祥达. 滑坡地质灾害风险分析方法[J]. 岩土工程技术, 2001(4):235-240.
现阶段,地质灾害评估技术人员在评估工作实践过程中,对不同的评估对象往往不太注重它们的相异点,通通采取同一评估模式,这样的评估结果往往就会达不到其评估的目的。以云南省金平县纳帮河小型水电站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为例,对类似的这种小型水电站工程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理论与方法进行分析探讨。
1 .工程概况
拟建纳帮河水电站,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瑶族苗族傣族自治县者米乡茨通坝河右岸支流纳帮河中上游,电站工程建设区所在地域属金平县者米乡管辖。纳帮河水电站设计发电水头192m,设计装机容量12600KW。水电站建设工程主要有拦河坝、沉砂池、引水渠道、引水隧洞、压力前池、压力管道、泄水道、厂房枢纽区建筑物等组成。电站建设工程主要布置在纳帮河右岸,拦河坝取水口位于金竹寨南西约2.9km的纳帮河两支流交汇口下游45m处;水电站厂房枢纽区位于纳帮河一级电站坝址下游3.5km处的斜坡后缘部位;引水渠、引水隧洞、压力前池、压力钢管道等拟建工程位于取水口至厂房枢纽区间纳帮河右岸坡脚及山坡部位。
2. 野外调查的主要内容及重点
对小型水电站进行野外调查时,一定要清楚调查的主要内容及重点。
灾情调查主要是查明评估区范围内的已经造成的危害,如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生态环境破坏状况及地质危害的特点。
(2)区域调查主要是调查评估区地质灾害形成的自然地理和地质环境条件,目的是解决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的判别,为评估等级的确定建立依据,同时为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分析奠定基础。
(3)具体地质灾害的调查采用简易测量手段确定地质灾害体的形态、规模和主要影响因素,对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应重视现今变形迹象和其演变过程的调查,采用地质历史分析法、工程地质类比法和地质环境综合判别法评价灾害体的稳定性和危险性。必要时,可收集部分已勘察获得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使其评估结果更加有效可行。
(4)调查的重点:在相同地质环境条件下,存在适宜的斜坡坡度、坡高、坡型,岩体破碎、土体松散、构造发育,工程设计挖方切坡路堑工段,将是崩塌、滑坡的易发区段;经初步分析判断,凡符合泥石流形成基础条件的冲沟;在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圈出各类特殊性岩土分布范围。
3.野外调查的方法
地质灾害评估的野外调查工作方法选择的原则是以较低的工作投入,取得较多的资料,得到可靠的评价结果,实现较好的减灾效益。目前采用的方法有资料搜集和地面测绘。
(1) 资料搜集是评估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地质灾害现状和预测评估质量的优劣取决于资料的掌握程度,应在调查工作中得到重视。实际上有很多重要信息都是从当地群众中所得到的,这样既能弥补图片、文字等资料的不足,又能使我们更加客观地认识到当地的地质环境条件,也能为我们地质灾害现状和预测评估提供充足的依据。但我们要对这些信息要具有辨别真伪、去伪存真、补充印证、归纳总结的能力。
(2) 地面测绘,也就是所谓的现场调查。对拟建的小型水电站来说,现场调查的主要目的,一是要确定现有地质灾害的活动特点和环境因素;二是要鉴别小型水电站的拟建场地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地段和工程建设中可能会引发或加剧的地段。金平县纳帮河水电站野外调查时,评估工作以现场地质灾害调查为主,分别对灾害点进行实测,重点调查区或重点地段采用穿越与追索相结合的方法。
4.评估范围的确定
评估范围的确定要遵循以下原则:
(1)对小型水电站建设有直接影响的区域范围,在这一范围内的地质灾害可直接导致该工程受到危害,如工程受到周围滑坡、崩塌直接影响的范围。
(2)对小型水电站建设造成间接影响的区域范围,如侵蚀冲沟可能的进一步发展,导致泥石流产生的范围。
(3)在对小型水电站建设有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的基础上,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适当扩大评估范围,必要时对直接影响范围做重要评估,间接影响范围做一般性评估。
5.评估级别的确定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是依据水电站建设用地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和项目的重要性来确定。
金平县纳帮河小型水电站建设用地具有以下特点:
(1)小型水电站都属一般性建设项目。
(2) 纳帮河小型水电站建设用地受地形、岩石性质和构造等因素的影响,评估区内主要现状地质灾害现象发育有滑坡。在建设工程中,容易导致的地质灾害主要类型为切坡形成边坡崩塌和滑坡,隧洞内局部地段坍塌涌水。
(3) 横断山系纵谷区最南部,哀牢山末端,属低中山侵蚀构造地貌区,由于受红河和藤条江切割,形成山高谷深的地形;出露地层主要为:燕山期花岗岩、志留系下统碎屑岩、第四系冲洪积、残坡积。
6.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预测及综合评估
现状评估 、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的中心环节。
(1)现状评估:现状评估的侧重点是对现有灾害的分析和评述。分析评述内容应包括灾害发育基本规律的归纳;代表性灾点的重点剖析;各种灾害(点)历史危害情况、现实活动特征及稳定状况的评价。评估区内发现小型土质滑坡9个,均为浅层表土残坡积土层,在雨作用和冲刷下,在地形坡度大地段,形成浅层牵引式滑坡。
(2)预测评估:预测评估的侧重点是评估区叠加了拟建工程影响后,预测拟建工程和环境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危险性。在对纳帮河水电站进行预测评估的时候,就库区、引水坝、引水系统、厂区枢纽和弃渣场、料场分段进行具体评估。
(3)综合分区评估:综合分区评估的侧重点是在前两项评估的基础上,根据现有和潜在地质灾害成灾的可能性和成灾后果的严重性,对评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综合评定,然后将整个评估区划分为危险性等级不同的区段。
7.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对小型水电站减灾的基本对策有预防、监测、治理等。对于规模较大,地质条件所限不能采取避让或治理的灾害体,应采取监测措施。对大多数小型水电站而言,工程建设受具体地理位置及地质环境限制,基本上都要对已发生或工程建设中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主要分为工程施工防治措施和和生物工程防治措施。
对金平县纳帮河小型水电站已发生的及工程建设中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如边坡滑坡或崩塌、弃渣诱发泥石流、基坑塌落和涌水、引水隧洞塌方冒顶、泥砂淤积等,我们都进行了客观和认真的分析,分别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这对以后水电站的正式施工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8 .结束语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一项起点高、技术创新强、难度大和操作性强、关键技术环节探索研究性强的新型技术工作。鉴于我国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质灾害防治研究参差不齐,且对其评价工作路线、方法、内容及深度等无可供操作的规范可依,也无完善的理论参考资料,所以这项工作在技术要求方面尚须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马福.云南省金平县纳帮河水电站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R] :2007.3.
中图分类号:S792.99;S7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2-0196-01
辣木集食用、药用之功效于一身,作为蔬菜和草药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了深远而悠久的重大贡献。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辣木的花、果、叶、根、茎被证明富含如钙、铁、锌等矿物质、氨基酸等微量元素,单单食用辣木便可以满足世界卫生组织之维持人体健康所必须之每日摄入营养基准。不仅如此,辣木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其内含之活性药物成分被证明能有效治疗胆固醇过高、皮肤溃烂、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其作为“奇迹之树”真可谓名不虚传。辣木生长对热量、光照要求较高,主要分布在光照时间长、热量丰富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而随着我国国内市场需求逐步扩大,在国内推广辣木的种植并使其产业化、规模化已经具有相当的必要性。为此,笔者将对辣木培育应注意之事项及常见病虫害、相应防控措施进行研究。
1.辣木培育过程中应尽之事宜
1.1 培育地块之严格筛选
作为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充足的光照及热量对辣木的生长、培育尤为重要,因此进行培育地块的选择时应当首要关注所处位置的光照、热量因素,在实际考量中人们往往采用温度这个指标作为光照及热量的衡量标准,保障最低温度不低于10℃以防辣木遭受寒害。我国大部分区域属于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差异显著,基于辣木生长对雨水丰沛度要求不高,其培育地块年降水量只要不低于五六百毫米便可,但为了防止因排水不畅造成积水、水淹等状况、导致辣木根部腐烂,进而造成枝叶枯萎、植株死亡的结果,在种植地块选择时应尽量选择沉淀之有机质层较厚、较为疏松的砂壤土地块以促进排水。此外,也可通过将具有一定倾斜度的缓坡改造成梯田、挖畦沟、配置完善排水设施等手段加强土壤的排水能力。而由于辣木的生长周期较短、其枝干部分较为脆弱,易受大风摧折,因此在进行培育地块的选择时也应当将风害问题纳入考量之中。
1.2 种苗繁育之应尽事宜
辣木的种苗繁育既可选用扦插法、也可选用直接播撒种子的方法,不同种苗培育方法对辣木的种子发芽率、幼苗成活率以及成活种苗高度有一定的影响。下图乃相关学者经长期试验得出的对种苗培育环境、培育方法对种子发芽比率、幼苗成活率以及成活种苗高度影响的实验数据[1]。
由图可知,装有营养质之容器相比于苗床,其种子发芽率、幼苗成活及保存率较高,但成活幼苗之高度较低;而苗床培育的种子出芽率虽略低于农耕地,但在幼苗成活、保存率及苗高上均高于农耕地。实际上,这三者的数据之差部分源于辣木幼苗的根茎柔弱易断,移植过程中的磕磕碰碰很可能使其夭折,部分源于土壤所含养分、排水性之差异。而基于对容器培育种苗推广难度较大的考虑,目前国内在进行种苗培育时往往选择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排水性好、风力微弱且靠近移植地块近之苗床作为种苗培育的首选,最大限度缩短移植路程,保障种苗之完整性。图中“*”表示种苗培育成功后,幼苗经一年栽培后的数据情况。根据苗高数据差异可知,采取播种的种苗繁育方式比起扦插更有利于幼苗完全发育。
1.3 种苗整地定植之注意事宜
正如上文所述,辣木的茎秆部分相对脆弱,因此在移植过程中应当连带与根茎部分相连之土块进行整地定植,最大限度地降低移植过程中对辣木幼苗造成的损害,提高其成活率。除此之外,辣木较之其他作物种苗移植并无不同,应选择土壤、空气较为湿润的阴雨时节进行移栽并定期灌溉促进根部加速生长。同时,由于辣木不耐涝,定植前就应当完善相关排水设施,防止长时间积水。此外,基于辣木喜光、喜热的习性,应当合理安排移植密度,既不可过密造成辣木过于拥挤无法获取足够的光热,也不能过疏不利于日常管理、采摘等。而依据辣木不喜风的特征,若无法避免地需在风力较大地区进行种植应当对种苗进行加固工作。
1.4 肥水管理之注意事宜
在辣木的灌溉问题方面上,需要根据其不同生长时期加以区分,其幼苗生长初期长势迅猛因而需要勤加灌溉以保障其生长所需之充足的水分;在种苗发育到一定阶段,一般来说从移植之日起约两个月后自然降雨量便足以满足其后期生长需要,可以停止浇灌。当然这也并非绝对,辣木生长初期的过度浇灌易造成根部腐烂、植株死亡;而其生长后期的过度干旱也会造成辣木发育无完全、发育迟缓等问题。
2.辣木常见之病虫害及对应防控措施
2.1 辣木常见病害及对应防控措施
根部、枝条溃烂病、豆荚褐腐病、嫩梢萎蔫病及白粉病是辣木种植中常见之病害,这些病害具有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困扰许多种植户的“老大难”问题。因此,在推广辣木种植及推进辣木种植的产业化、规模化的过程中应当对此予以充分的重视。
从事前防控来看,可以采取去除并集中销毁患病枝叶、适当灌溉施肥、定期松土、改变辣木生长时节等方法切断甚至杜绝病害的源头,阻止病害的进一步加剧。从事后治理来看,可以通过喷洒具体病害之对应药剂、对于根部腐烂的采取整株挖出、清理周围土壤等方法防止病害扩散。
2.2 辣木常见虫害及对应防控措施
辣木种植过程中易染之害虫包括白蚁、蛾类、蚜虫、红蜘蛛以及二疣犀甲虫。白蚁啃食辣木的根茎部分,往往直接导致植株死亡;蛾类幼虫及成虫以辣木的叶片、枝梢为食,影响辣木的正常生长;蚜虫多蛀食辣木的花序、枝叶,极大地影响了辣木顺利发育、结果,而蚜虫大量繁殖带来的蜜露往往引发霉烟病;而红蜘蛛通过刺吸辣木茎、叶、花等养分和水分,导致叶面长出白斑、卷叶、落叶甚至植株死亡;二疣犀甲虫则是辣木根部腐烂病的罪魁祸首。
对于虫害的治理,应当建立系统性的实时防控体系,保障在最短时间内发现遭受虫害的辣木,使用毒性较低、不易残留的杀虫剂或生物源杀虫剂对虫害进行控制、消灭,防止受害树木成为‘传染源’,将虫害扼杀在摇篮中;其次,对于大型害虫可以利用该类害虫的习性对其进行集中捕捉消灭,对其虫卵分布地也予以销毁破坏,防止来年虫害的‘卷土重来’。
3.结语
辣木富含人体所需之蛋白质、矿物质以及微量元素等全面营养,具有极高的食用价值;不仅如此,经科学研究表明其降低令人“闻风丧胆”的三高以及降低胆固醇的功效显著,具有突出的药用价值。随着国内市场的日益壮大,辣木的高经济效益使得人人都想分一杯羹,但由于种植者对辣木生长习性、培育过程中应尽事宜及病虫害防治的认识不足,导致辣木成活比率、品质较之国外种植之辣木存在较大的不足,因此,为了推进辣木种植的产业化、集约化进程,应当加强对辣木的理论研究,以理论为先导带动实践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地质灾害防治方针及基本概念
1.1保障责任体系
施工企业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必须实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各相关职能部门分工负责、自上而下逐级监管的管理机制,并根据自身施工业务板块进行分类管理。管理工作做到法治化、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和制度化。同时,应实行各级法定代表人(行政主要负责人)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度,按照“谁分管、谁负责”、“一岗双责”的原则,建立健全有系统、分层次的地质灾害防治保证体系和监督体系,保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目标的实现。总部机关应成立由法定代表人为主任的地质灾害防治委员会,下设委员会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管理工作。所属单位应成立以各级法定代表人(行政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明确归口管理部门,建设项目还应根据防治工作需要成立相关职责明确的工作小组。总部各部门按照分工履行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对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预防、治理和应急处置工作全面责任;各事业部全面负责管理企业或分管业务板块的地质灾害预防、治理和应急处置工作。所属各单位(项目)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直接责任主体,对负责区域及场所的地质灾害调查、预防、监测、报告和处置承担主要责任。并应结合所在地域特性,制定地质灾害防治实施细则,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人本单位(项目)安全生产的全过程管理。各单位应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人本单位的年度生产经营计划中,做到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考核生产工作与灾害防治工作“五同时”。
1.2各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应履行的职责
(1)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条例、规章和标准。
(2)负责组织编制本单位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及《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援预案》,开展应急演练活动,组织协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3)负责本单位地质灾害防治的排查、评估、监测、预警、培训及应急响应工作。
(4)负责预警联动机制的建设及信息报送工作。
(5)协助政府主管部门启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响应。
(6)积极组织开展宣传教育,普及提高员工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知识,增强防灾、抗灾、救灾、避险意识。
建设项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除应履行上述职责外,还应履行以下责任:
(1)主动与当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建立联系,接受其指导,根据其的行政区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组织施工、生活区域内项目地质安全评估,提出分析评估报告。
(2)落实监测人员,做好监测、记录和资料上报工作,及时传递预警预防信息。
(3)组织开展本项目地质灾害排查、巡查、核查,并及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
(4)按照上级命令,及时组织员工转移避灾;危急时,直接组织员工迅速避灾自救。
(5)监督检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演练执行情况。
2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制度体系的建设
建立健全符合施工企业实际情况及自身特点的管理制度体系是保证地质灾害预防与防治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和根本所在。施工企业所属单位应依据国家、行业及企业有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法律、法规、条例、规定,制定本单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管理制度,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
2.1管理制度应包括(不限于)的内容
(1)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施细则。
(2)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值班制度。
(3)灾情险情速报制度。
(4)汛期险情地质灾害巡查制度。
(5)应急调查评估制度。
2.2预案编制
各单位(项目)应结合所处地域及场所的地质、气候等情况,按年度编制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并依据单位(项目)的实际编制《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援预案》,对重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应编制现场处置方案,并认真组织演练。
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援预案编制应包括的主要内容:组织机构和职责、主要地质灾害的类型与特点、主要地质灾害危险点的威胁对象及范围、主要地质灾害险情的应急处置对策、预警信号和人员及财产转移路线(避难场所)、主要地质灾害灾情的应急抢险救援实施对策、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的应急响应和处置程序、宣传培训和演练、保障措施等。
各单位编制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援预案》应每年进行评估,根据需要适时更新(最长时限不能超过5年,建设项目的预案应根据项目进展情况及时更新)。
2.3工作方案编制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编制应包括的主要内容:所处地域及场所易发地质灾害概况、防治目标及原则、重点防范区域和场所及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建设遭遇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期、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领导、排查及监测防治原则与职责、具体要求及保障措施、预期效果等。
3地质灾害防治的监测、预防与预苦
地质灾害防治最重要的手段是建立科学、系统、有效的监测、预防与预警机制。尤其是多数施工企业建设施工项目具有地域跨越性大、人员流动性强、通信条件差等问题,监测、预防与预警机制的完善越发突显重要。
3.1预防评估与检查
建设项目应会同有关部门沟通业主和设计单位索取地质资料,并参考当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行政区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进行项目安全评估及安全设计,辨识、分析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地质危险因素,评估划定本单位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地质灾害危险区;提出科学、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并形成地质灾害预防分析评估报告。同时,要定期监督检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执行情况,落实包括防灾组织机构、责任人、报警信号、通信联络、紧急疏散撤离路线、避难场所、应急抢险等内容的组织措施,建立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体系。严格执行讯期24h值班制度,在遇到强降雨等异常气候环境时,各单位(项目)应建立保持与国土资源管理、气象、业主等部门24h灾害预警信息定时联系制度;必要时,安排专项资金,确保及时获得水文、气象、地震等信息支持。
3.2监测预普
各级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是地质灾害信息的权威机构。各单位应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机制,建立严格的预警预防信息传递责任制。预警预防信息传递必须做到及时、准确,落实到每一位员工(包括分包商人员)。同时,要积极与当地政府、气象部门、国土资源部门、业主、参建各单位建立灾害预警信息共享联动机制,指定专人负责地质灾害预警的信息沟通及传递,对地质灾害实行动态监控,确保信息渠道畅通。对评估划定的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地质灾害危险区,应落实灾害监测预警负责人,安排监测人员,进行经常性监测,并做好隐患点的监测、记录和资料上报,加强对数据和资料的统计分析。危险区域应设置警示标志。此外,要完善汛期地质灾害防范各项准备工作,加强险情排查、巡查工作。认真落实临时避灾场地和撤离路线,规定预警信号,准备预警器具,及时传递预警预防信息。
4地质灾害防治灾情报告
施工企业实行地质灾害速报制度。地质灾害发生后,现场有关人员应立即报告项目部、本单位负责人。各级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按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按时限要求如实报告灾害发生地政府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同时逐级上报到企业总部。
5地质灾害防治应急响应与处置程序
施工企业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严格执行分级响应,并建立相应的处置程序。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后,受灾单位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应立即启动5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援预案6,组织现场力量抢险救援。现场力量不足时,应就近组织足够力量赶赴现场支援,并对地质灾害现场严密保护,对可能发生的次生灾害有足够的防范措施,防止人员伤亡扩大。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在核实地质灾害初步情况后,根据本单位5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援预案6应急响应划定的预警级别,在向当地政府、国上资源管理部门及上级部门报告的同时,分级启动预案,进行抢险救援处置。小型地质灾害由受灾单位做应急响应,并负责处置,企业所属相邻单位给予帮助支持。受灾单位分管领导或其指定的负责人召集有关人员组成调查组进行调查,形成调查报告,并按规定分级上报;中型地质灾害由企业各事业部、子公司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做出应急响应,并组织各单位和各方力量进行处置。受灾单位第一责任人应立即赶赴现场,指挥协调灾害的调查处理,并成立内部调查组,协助政府调查组开展调查。施工企业总部酌情组织调查;大型和特大型突发地质灾害由施工企业总部地质灾害防治委员会组织应急处置的同时,立即向地方政府及国家相关部委报告,请求支援。
各级类型地质灾害抢险救援处置程序执行施工企业总部5地质灾害应急预案6规定。中型及以上地质灾害发生后,子公司、总部事业部第一责任人或分管负责人、施工企业总部地质灾害分管领导及管理部门负责人应赶赴现场指挥协调地质灾害的调查处理;大型及以上地质灾害发生后,施工企业总部成立内部调查组开展灾害调查,并协助政府事故调查组开展调查;地质灾害调查组组长由施工企业总部和子公司、总部事业部或受灾单位指定,成员应由地质灾害管理部门、监察部、工会等有关部门人员组成。必要时,应聘请有关专家参与调查。
6结束语
为深入贯彻落实2020年6月30日全州防汛减灾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全局及时组织学习了中央、省、州关于防汛减灾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相关会议精神,把全员思想和行为统一到中央、省委和州委的决策部署上来。聚焦重点,增强实效,注重广大干部群众思想和工作实际,全面深入解读会议精神的目标路径和重点任务,为下一步工作安排部署依据。
二、强化责任,重在落实
按照电视电话会议的安排部署,全局将严格按照相关要求,扎实抓好防汛减灾和地质灾害防治的各项工作,2020年全局防汛减灾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思想重视,压实责任。充分认识到我县地质灾害防治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层层压实责任,抓好落实,坚持值班值守,时刻关注天气预报,及时预警、转移疏散,加强灾点宣传培训和应急演练,坚持一日一会商,一日一调度,一旦发生险情或灾情,领导要亲临现场、靠前指挥、科学指挥,将财产损失降到最低,确保人员零伤亡。
二是加强监测,果断避让。借助专业技术力量对全县重点区域、人口集中区开展地毯式排查,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加强值班值守,加强巡查排查,临灾要科学果断处置,及时预警信息,提前主动避让,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宁听骂声不听哭声,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三是强化培训,逐点演练。采取ppt讲演、典型案例分析、资料发放等方式进一步向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基层自然资源系统工作人员、乡(镇)村组干部以及监测人员广泛的宣传介绍地质灾害临灾预兆、应急逃生技能及地质灾害防治等科普知识;并按照“一年一跑”的要求协助各乡(镇)完成有针对性、实用性的隐患点应急演练,进一步明确预警信号、避险路线及避险场所,达到应急演练应有的效果,提高临灾应急反应能力,提高全民防灾意识。
附件:中央财政山洪灾害防治经费使用管理办法
财政部 水利部
2014年1月16日
附 件
中央财政山洪灾害防治经费使用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中央财政山洪灾害防治经费(以下简称中央补助经费)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中央财政安排补助经费,专项支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各省)以及水利部、农业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按照《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综合治理总体规划》及《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2013-2015年)》开展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
第三条 中央补助经费使用范围包括:
(一)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包括前期基础工作、防治区山洪灾害调查、重点防治区山洪灾害详查、山洪灾害分析评价、调查评价数据审核汇集及成果集成、调查评价业务培训等支出;
(二)非工程措施补充完善。包括监测系统补充完善、预警系统补充完善、县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善及各级信息管理和共享系统建设、群测群防体系完善以及山洪灾害应急保障系统建设等支出;
(三)重点地区洪水风险图编制。包括洪水风险图规范制度制定、洪水风险图通用软件开发、洪水风险图编制、洪水风险图管理与应用系统建设、技术培训与技术指导等支出;
(四)重点山洪沟(山区河道)防洪治理。包括采取修建护岸、堤防等工程措施支出。
第四条 中央补助经费不得用于移民征地、城镇及景观建设、修建楼堂馆所、车辆购置、人员补贴以及项目管理费等支出。
第五条 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应积极筹措资金,切实加大财政投入,确保全面完成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任务。
按照分级管理原则,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的运行维护经费由地方各级财政部门承担。运行维护经费定额标准由地方财政部门会同同级水利部门制定。
第六条 财政部、水利部建立中央补助经费分配奖补激励机制,根据年度资金规模和建设任务,结合上年度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地方投入、项目建设管理等情况,确定中央补助经费分配方案。
第七条 每年6月15日前,财政部商水利部按程序将中央补助经费下达至各省级财政部门,并抄送各省级水利部门。
第八条 中央补助经费下达后,各省级财政、水利部门根据年度实施方案所确定的建设任务和组织实施要求等,统筹安排中央补助经费和地方建设资金,用于当年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各省级财政部门应按预算级次和程序及时下达中央补助经费,加快预算执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九条 由水利部、农业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组织实施的项目,中央补助经费列入中央本级部门预算,预算编制按部门预算管理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条 财政部、水利部组织对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情况开展绩效评价,绩效评价结果与中央补助经费安排挂钩。各省级财政部门会同水利部门具体组织实施本省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的绩效评价工作。
第十一条 中央补助经费支付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执行。中央补助经费使用中属于政府采购管理范围的,按照政府采购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 中央补助经费使用单位应当加强对中央补助经费购置的物资材料和设备、设施的管理。
第十三条 中央补助经费专款专用,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挪用。
第十四条 下达地方的中央补助经费连续结转两年及以上仍未使用完毕的,一律视同结余资金,收回地方同级财政统筹用于农田水利建设。
水利部、农业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要按照《财政部关于印发的通知》(财预〔2010〕7号)要求,将中央补助经费结余资金全部统筹用于编制以后年度部门预算;对于中央补助经费结转资金,在编制以后年度预算时,应根据项目结转资金情况和项目年度资金需求情况,统筹安排财政拨款预算。
第十五条 各级财政、水利部门要加强对中央补助经费使用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 中央补助经费使用单位应当自觉接受审计部门、财政部门以及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及时提供相关资料。对中央补助经费使用管理过程中存在财政违法行为的单位及个人,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进行处理。
一、2010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回顾
市认真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编制了市、镇乡办事处两级年度地质灾害防灾预案,2010年。签订了市、镇乡办事处两级《地质灾害预防和处置工作责任书》督促130家矿山企业缴存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353万元,投入180万元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用于搬迁矿区受地质灾害威胁农户,申报了野角乡大麻塘村羊叉地组、阴底乡治中村鸡滚岩地质灾害搬迁项目,野角乡大麻塘村羊叉地组开展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完成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工作并通过省、地验收,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得到有效落实,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富平安。全市共发现6处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未发生1起突发性地质灾害,未造成人员伤亡。
二、2011年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工作
(一)认清形势。
受极端气候和地质环境条件破坏的影响,近年来。市地质灾害呈现加重趋势,经费投入有限,监测手段落后,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严峻。为此,各镇乡办事处要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严格执行《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层级管理职责暂行规定》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充分认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强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扎实做好2011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富平安。
(二)结合实际。
深入分析研究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各镇乡办事处要认真结合当地地质条件、地形特征、气候特点等因素。科学客观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应急预案,精心安排安排2011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明确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治责任单位及责任人员,抓住114地质大队在市开展地质灾害隐患详查的大好机会,进一步详查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摸清基本情况,做好排查、巡查、值守和应急处置工作。汛前,市国土资源局已安排各国土资源管理所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进行排查,重点排查学校、医院、村庄等人员密集场所。汛中要继续安排好巡排查,重点检查各项防灾工作的落实情况。极端气候时段加强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巡查密度,做到时时掌握隐患点的变化情况,发生险情要及时采取应急躲避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富平安。市5月底要组织一次应急避险演练,各镇乡办事处也要开展相应的应急演练,通过演练来检验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汛后要做好复查工作,切实摸清隐患在汛期后的变化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同时,要完善值班和信息报送制度,严格执行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并公布值班电话,发生灾情或险情时,及时启动应急响应,组织有关人员赶赴现场开展抢险救灾,做好受威胁人员转移和二次灾害的防范,并严格依照地质灾害速报制度及时上报。
(三)切实落实汛期地质灾害防治的各项措施
群测群防体系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基础,汛期是地质灾害高发时段。各镇乡办事处要发动群众参与地质灾害隐患防范工作,充分发挥群众在基层防灾工作中的主体作用。现已进入汛期,要加强对群测群防人员动态管理,针对基层干部变化情况,及时调整责任人、监测人,对新增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基层防灾工作落到实处。至今还没有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的镇乡办事处必需在今年5月10日前编制并实施。同时,进一步核查辖区有无新增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原地质灾害点险情是否加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明白卡”否规范填写、否发放到位,隐患点的监测员是否到岗到位,监测工具是否齐全,通讯、报警装置是否能正常使用,隐患点的警示牌是否设置,检查监测数据是否准确。汛期,各相关部门要及时启动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工作,多渠道传输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
(四)积极申报地质灾害移民搬迁和治理项目
为切实做好山洪灾害防治工作,履行气象部门在《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中的职责,现将《批复》转发给你们,请各市气象局、省局有关直属单位按照下列要求,认真贯彻执行:
一、高度重视,密切配合。浙江省山丘区面积占全省面积的70%以上,因降雨引发的山洪灾害问题十分突出。近几年,小流域山洪灾害包括泥石流、滑坡等造成的人员伤亡,已占全省整个洪水、台风灾害伤亡人数的80%以上。全省各级气象部门要以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己任,将防御山洪灾害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筑好防御山洪灾害的第一道防线。要积极加强与国土、建设、水利等有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履行部门职责,了解服务需求,提供防治建议,充分发挥气象部门在山洪灾害防治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二、合理布局,加强监测。努力提高灾害性天气监测能力,尤其要重点加强对山洪灾害危险点的监测,因地制宜,科学论证,根据防御山洪、地质灾害的需要,合理布局气象灾害地面监测网。同时,加强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气象卫星以及闪电定位网对暴雨、山洪等气象及相关灾害的监测,加强通信保障,确保监测信息传输及时无误。
三、努力加强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建设。加雨、山洪等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技术研究,开展暴雨、山洪的中、短期预报技术研究,通过研究我省各地山洪发生发展的条件和规律、山洪灾害的气象诱发因素等,建立起综合的山洪地质气象灾害预报模型。同时要大力完善气象灾害信息产品制作系统和气象灾害信息产品系统,着力扩大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加强与有关部门以及网络、通信等运行企业的合作,综合运用气象警报器、广播、电视、报刊、电话、手机短信、传真、互联网、文字材料等多种形式,传送气象预警信息,当前要重点发挥手机短信、电话、计算机网络作用,进一步完善紧急异常气象短信平台,充实完善农网的信息服务功能,强化在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灾害预警信息工作。
四、进一步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各级气象部门要不断完善关于山洪灾害的预案体系,明确部门职责,梳理应急流程,充分发挥预案体系的重要作用,并结合各地山洪灾害应急预案中的要求,加强实战演练,确保气象部门在山洪灾害防御过程中反应迅速、处置有效。
五、各单位在山洪灾害防治中所取得的经验或提出建议,请及时反馈。
附件:国务院关于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的批复
附件:
国务院关于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的批复国函〔**〕11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水利部、环保总局、气象局:
水利部、国土资源部、气象局、建设部和环保总局《关于批复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的请示》(水汛〔**〕313号)收悉。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请你们认真组织实施。力争到2010年,在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初步建立以监测、通信、预报、预警等非工程措施为主并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灾减灾体系,减少群死群伤事件和财产损失。到2020年,在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全面建成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在山洪灾害一般防治区初步建立以非工程措施为主的防灾减灾体系,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山洪灾害防治能力与山丘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要求相适应。
二、《规划》的实施,要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突出重点、合理安排。要注重整合利用各部门现有资源和设施,构建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最大程度地发挥已有资源的效益。
要以近期规划项目为重点,以人员能及时转移、减少伤亡为目标,抓紧在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进行试点,实施雨量监测、预警系统建设、预案编制等见效快的非工程措施和必要的工程措施。要加强宣传和管理,加强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提高自防、自救和互救能力,构建群测群防体系。要结合易地扶贫,引导和帮助危险区居民在自愿的基础上做好搬迁避让。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10008103
1 引言
长兴县在创建浙江省群测群防“十有县”过程中,通过不断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制度,强化县、乡、村群测群防三级网络建设,加强与气象部门的紧密合作,不断提高预警预报能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培训,大力推进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工程治理与搬迁,开展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加强地质灾害基础性调查,为防治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得到了长兴县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逐步增强,近几年来建立和完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分工负责、协调一致、反应迅速的应急反应机制,长兴县没有发生过一起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事件,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 长兴县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长兴县县域面积1 430km2,现辖10镇6乡2街道,行政村254个,总人口62万人。地形复杂、地势西高东低,呈现“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地貌。长兴县地质灾害有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和泥石流4种类型。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的白岘、煤山、槐坎、二界岭等乡镇。根据《长兴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8~2015),全县易发区面积580km2,占县域面积的40.6%。地质灾害(隐患)点28处,其中滑坡11处,地面塌陷3,崩塌1处、泥石流通13处。2009年发生2处地质灾害。30个地灾(隐患)点共涉及12个乡镇和街道24个行政村,威胁59户、244人、950万财产安全。长兴县地质灾害的形成,主要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有关。同时,切坡建房、矿山开采、弃碴、修路、陡坡开垦等人为活动也是近年来引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
3 地质灾害的主要防治措施
长兴县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工作原则,国土资源部门认真履行组织、协调、指导、监督的职责,充分发挥群测群防三级网络的作用,协同各乡镇和部门,出色完成了地质灾害防治任务,全县至今未发生一起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事件,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了社会稳定。第一轮防治规划实施以来,县财政共投入地质灾害监测和治理资金2 000多万元,完成14个治理项目,搬迁农户4家。
3.1 领导重视,责任到位
长兴县政府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长兴县委常委会和政府常务会议多次研究部署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长兴县主要领导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亲自调研,指导工作,并成立县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今年以来,为了推进十有县深入有序开展,长兴县政府召开了全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创建工作会议,强调通过创建活动,使长兴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水平和能力有全面提高。
3.2 建立健全制度,完善应急机制
近几年建立并完善了地质灾害防治的各项制度,落实各职能部门的防灾职责。制定了《长兴县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长兴县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操作手册》、《长兴县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从2009年起,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范纳入到长兴县防汛指挥统一系统中,长兴县防汛办对全县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类型、危害程度及责任人的信息,以文件形式下发到各乡镇。乡镇和街道办每年编制年度防治预案。每个隐患点的防灾预案发放到乡镇、村和国土所。国土局制定了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每年暴雨天气,局机关组织了6个应急小分队组,由局领导带队,深入地质灾害隐患点巡查,协同乡镇做好群众撤离转移工作。
3.3 群测群防网络发挥积极作用
按照“预防为主,分工负责”的原则,明确责任,层层落实,部门、乡镇、村三级都建立了汛期地质灾害巡查制度、汛期值班制度、地质灾害速报制度,建立了防灾应急机制,形成了县、乡镇、村三级防治网络。国土局制定了《地质灾害巡查职责暂行规定》,建立巡查台帐和值班记录。制作了《防灾通知书》和《撤离通知书》,遇到特殊天气,向群众下发。每年调整、发放防灾避险明白卡,今年邀请规划编制单位,对明白卡的发放对象重新进行了一次调查,共发放明白卡110份。
3.4 提升预警预测能力
预警预测能力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前提。为了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每年5~9月在长兴电视台播出地质灾害等级预报。长兴县气象局通过预警信息平台,乡镇分管领导、村级监测责任人及国土部门相关人员发放降雨信息。长兴县国土局利用系统信息平台,发送特殊天气地质灾害防治指令。长兴县防汛指挥部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气象的动态情况进行通报,有效地推进了防灾预警预报机制的实施。加强技术监测,并在太傅变电所和白岘三洲山2个滑坡(隐患)点安装了滑坡自动伸缩仪。
3.5 推进工程治理和农户搬迁
避让与治理是降低地质灾害危害的有效途径,坚持防、治结合的原则,积极推进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2007年长兴县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资金来源是采矿权价款的5%。几年来,充分用好、用足县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大力推进隐患点的工程治理。到目前已累计完成10项治理工程,搬迁4家。先后完成了煤山尚儒小学后山滑坡、白岘三洲山村茅山后山滑坡、和平周坞山、方家庄滑坡、龙山川步古山庵泥石流等项目的治理,大大减轻了当地的防灾压力。
3.6 开展宣传,营造浓厚氛围
充分利用4.22世界地球日、6.25全国土地日等,通过电视报道、报纸专栏、发放宣传资料、上门赠送防灾年历等多种形式,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全民普及。根据省厅部署,联合县委组织部、县建委和县教育局,共同开展了全县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行动。为了贯彻《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精神,2010年4月,为乡镇、部门和村级监测责任人、国土干部职工举办了《条例》讲解培训会。国土局还翻印了2 000本《条例》,发放到部门、乡镇及山区行政村。制作了防灾避灾知识的图片展板,在全县地质灾害及山区行政村进行巡回宣传,进一步提高山区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遇险自救能力,增强全社会的防灾意识。
3.7 推进地质灾害基础性调查工作
地质灾害基础性调查是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的技术支撑。长兴县先后完成了《全县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长兴县1∶10 000乡镇地质灾害与易发区图编制》、《长兴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修编了《长兴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为长兴县的防治、监测与治理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完成了《长兴县中小学校校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查明了全县中小学校地质灾害隐患的基本情况,为下一步治理、防范奠定了基础。
3.8 开展项目评估,从源头上减少地质灾害
从2006年起,长兴县易发区内建设用地都开展了评估工作。几年来,全县共对124个项目完成了评估工作。各乡镇也十分重视地质灾害评估工作,在创建生态乡镇、村规划编制过程中,将地灾防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予论证,为各项建设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4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对策
4.1 领导重视是根本保证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公益性强,涉及面广,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因此需要长兴县委、县政府及各乡镇、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才能有效地推进这项工作,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调、运行顺畅的良好机制。
4.2 群测群防网络是关键
地质灾害的发生,随机性很大,特殊状况下防不胜防,单靠专业技术部门是不够的,必须走群专结合的道路。建立健全县、乡镇、村三级网络,上下联动,层层推进,是当前有力的手段。特别是作为第一线的村级监测责任人,应在地灾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3 预警预测是有效手段
地质灾害的发生与降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准确的气象预测,能有效地指导防范措施,避免盲动。同时抓好日常巡查与监测,随时掌握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发展趋势,能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开展防灾知识的培训,使山区群众和中小学生掌握识别滑坡、泥石流等类型的征兆,能有效地帮助群众自救。
4.4 资金投入是重要保障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大至规划编制、小至农房评估,即有隐患点的防治,还涉及到交通、水利、旅游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经费投入作保障,就无法顺利推进这项繁杂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近年来,长兴县顺利完成了一系列基础性技术调查、完成了一批灾害点的治理,都依赖于充足的资金支持。通过用足专项资金,到2015年将利用治理、搬迁,使28个隐患点的威胁基本得到消除。
4.5 加强宣传教育是基础前提
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的法律法规、政策宣传,形成领导重视、责任到位,全社会积极参与防灾救灾的良好氛围,是保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顺利开展的思想基础。开展防灾知识的普及,能够提高群众防灾救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4.6 基础性调查是技术支撑
开展各项地质灾害专项调查,是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技术保障,推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深入、有针对性。真正摸清全县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状况,为防治奠定基础。虽然长兴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还存在不足之处,面临新的问题。
(1)地质灾害调查的准确度还不能满足防灾的要求,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往往未进入防治视野。
(2)山区农民建房的地质灾害危险性防范仍然薄弱。
(3)干部群众对于地质灾害防治的警惕性有所降低。
(4)茶叶开发、工程建设引发了新的地质灾害,山区农家乐旅游开发大多集在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区。
(5)与邻近县、市相比,长兴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规范化管理、运用专业技术力量等方面还有不少需要提高的地方。
5 长兴县未来防治地质灾害的建议
5.1 全面开展汛期巡查
目前已进入汛期,针对2010年天气异常的情况,应联合防汛办、交通、旅游等部门,对所有隐患点及地质构造复杂、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开展一次防灾工作大检查,尤其是对中小学校舍、山区削坡建房、切山筑路、山区农家乐、水库等加强地灾监测管理。对一些建设时间早、存在地质灾害隐患但未进行危险性评估的建设项目,要进行一次调查梳理,落实责任单位进行危险性评估,落实防范措施。落实好汛期值班,台风雨天气,做好群众的转移撤离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5.2 强化群测群防网络建设
贯彻落实《条例》精神,进一步健全部门、乡镇的共同防治责任机制。目前正在筹备召开长兴县地质灾害领导小组座谈会,建立部门地质灾害会商制度,开展联合检查。进一步巩固和健全县、乡(镇)、村为基础,全民参与的群测群防体系,走群专结合的路子,提高防灾的群众参与率,提高群众的防灾水平和自救能力,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对地质灾害防治实行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系。实行统一管理,实行考核奖励。对照十有县创建标准,不断完善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建立监测责任人考核和奖惩制度,进一步强化村级监测网络建设。国土局已经制定了《长兴县地质灾害监测责任人考核办法》,由乡镇和国土局联合考核,对考核合格的监测责任人奖励1 200元。按照省厅部署,开展创建“五到位”(评估、巡查、预案、宣传和人员5个到位)国土资源所,使一批基础好的国土所通过达标验收。
5.3 加强预警预报,增强快速反应能力
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合作,提高预警预报水平,使各级防灾责任人能在第一时间及时了解雨情,落实防灾工作。同时,要根据《长兴县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县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及操作手册》,建立和完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分工负责、协调一致、反应迅速的应急反应机制,落实包括国土资源、建设、水利、公安、民政、交通、卫生等部门在内的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与救援队伍。组织一次全县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演练,增强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
5.4 加大地质灾害治理和搬迁
关键词:
兴宁市;公路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
1引言
公路沿线经常发生泥石流、崩塌、滑坡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并导致了大量的公路损坏[1],这直接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因此,加强公路地质灾害的防治也因此成为了公路安全保障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和学术界均给予了公路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2]、预测[3]和防治[4,5]等方面大量的关注,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浆砌片石和喷射混凝土护坡、拦石墙、锚固、简易钢结构栅栏、浆砌片石等防治措施[5]。基于此,本研究以广东省兴宁市某公路工程为例,开展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
2研究区概况
拟建公路工程项目位于兴宁市西北方向,路线包含1条主线和3条支线且总长近12km,总体呈南东-北西走向分布于冲积平原和剥蚀丘陵地区。道路等级采用二级公路标准,设计速度40km/h。工程区地貌可分为冲积平原地貌和丘陵地貌两种类型。线路部分路段距离活动断裂带较近,处于抗震设防烈度Ⅵ度区,区域地壳稳定性属基本稳定,岩石条件较简单,评定项目区地质构造条件为中等。项目区地下水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层状岩类裂隙水两种类型,地下水对混凝土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有具微腐蚀性,水文地质条件总体为中等。区内有软弱土层分布,区内岩土分层较多,力学性质差异较大,软弱土厚度较大,岩土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中等。综合判定项目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主导地质环境因素为岩土工程地质条件,激发因素为人类工程活动,其余为从属地质环境因素。
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3.1现状评估
项目区现基本保持原貌,地貌类型为冲积平原和侵蚀剥蚀丘陵地貌,浅部由人工填土、第四系冲积层和残积层组成,下伏基岩为白垩系泥岩。评估现状主要为:(1)主线及部分支线全线地形平坦,多为道路、土路、民房及农田等,土地基本用作农村民房、农田、水塘以及果林等。(2)其余支线附近为丘陵地貌。边坡未发现明显的变形及破坏迹象,目前处于基本稳定状态。项目区其他区域基本保持原貌。评估线路位于《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高易发区(A1)。项目区及周围未发现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拟建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未发现和遭受任何地质灾害。因此,项目区现状地质灾害不发育。
3.2预测评估
地质灾害的发生,是各种地质环境因素相互影响、不等量共同作用的结果。预测结果表明,评估项目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地质灾害为崩塌(或滑坡)和地面沉降,工程本身也可能遭受这两种地质灾害的危害。崩塌(或滑坡)可能发生的部位为路堤边坡、路堑边坡、基坑边坡和岸坡。总体来看,基坑边坡崩塌(或滑坡)的危害性均为小、危险性均为小;岸堤崩塌的危害性均为小、危险性均为小。地面沉降发育小,潜在危害性小、危险性小。
4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本研究提出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如下:
(1)路堤边坡崩塌(或滑坡)的防治措施包括:①清除耕植土、草皮和树根后再填土并进行软基处理;②地面陡于1:5的基底以及老路填方边坡应进行挖台阶处理;③设置浆砌片石护肩、护脚和路肩挡墙、路堤挡墙等支挡工程;④错开搭接压实填土的各层施工缝;⑤采用疏干地下水,如在边坡治理中采用仰斜排水孔,对于坡顶或坡面的水可采取截水沟和排水沟将水截住排出;⑥路堤坡面主要采用草皮护坡,鱼塘段采用浆砌片石护坡;⑦加强对路堤边坡稳定性监测。
(2)路堑边坡崩塌(或滑坡)的防治措施包括:①路堑边坡开挖时采用以加固为主和排水、防护并重的综合处理措施;②采用分级放坡以降低路堑边坡失稳的可能性;③采用锚杆框架植草防护可兼顾边坡稳定与坡面绿化。
(3)地面沉降防治措施包括:①软基处理应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排水固结法和复合地基法如水泥搅拌桩、CFG桩及预应力砼管桩等复合地基方案进行比选;②新老路基拼接处应设置土工格栅并在拼接部位采用重型压路机碾压;③地基处理后建议按规范要求选择钻芯法和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④加强对路基沉降监测。
(4)岸坡崩塌防治措施包括:①禁止在河岸边堆放荷载较大的物体;②暴雨期间加强对河岸的监测,并及时采取措施加固变形或局部破坏部位;③种植植被加强绿化。
(5)基坑边坡崩塌(或滑坡)防治措施包括:①基坑开挖前应先采取重力式水泥土墙进行支护和盾构井等措施支护措施处理;②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变形监测工作;③支护措施施工后应按照规范进行检测工作。
5结语
公路在我国承担着重要的运输任务,地质灾害成为了阻碍我国公路交通事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在公路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大量的经验积累基本形成了以护面、加固和拦挡等措施为主,并辅以土石体改良、排水、植被绿化等工程防治措施。在本研究中,不同地质灾害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理方案。
作者:韦志 汪凯 单位: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广东总队
参考文献:
[1]叶义成,吴昱.面向公路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建议研究[J].科技资讯.2015(03):140-141.
[2]刘淳.公路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研究[J].门窗.2013(10):296.
中图分类号: TV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山洪防治工程实施背景
1.1 山洪灾害的基本特点
山洪灾害与降雨大小有直接关系,且发生较为频繁,具有群发性、伴生性、破坏性大的特点,还具有洪水陡涨陡落的山区水文特性,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生产建设项目增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陡坡耕地面积,水土流失加剧,大多数河道淤积严重,使洪水发生的频率提高,洪灾所带来的损失也越来越大,洪水量级大致相似的年份,越往后经济损失越大。
1.2 山洪防治工程的社会效益
山洪灾害,其显著特点是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山洪灾害防治的主要目标是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因此,在用一般方法计算分析山洪灾害防治的经济效益外,还应对山洪灾害防治的社会效益进行综合性分析。社会效益由于难以用货币量化,在尽可能用实物指标的同时,对不能用实物指标表示的则需要进行定性分析。一般可作如下社会效益分析:山洪灾害房主主要目标是减少人员伤亡;稳定社会,保证社会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减轻人们心理创伤和精神负担,使他们安居乐业;避免交通中断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1.3 山洪灾害防治的环境效益
在用一般方法计算分析山洪灾害防治的经济效益外,在应对山洪灾害防治的环境效益进行综合性分析,主要包括:减少水土流失;保护森林资源;保护土地资源;保护水质;保护自然景观。
二、防治工程的目标与任务
暴雨山洪来势猛、成灾快,暴雨的发生同时常具有突发性,因有些地方山高坡陡,洪水汇流快,流速大,加之人口和财产分布在有限的低洼平平地上,往往在洪水过境的短时间内即可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建设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实时收集该地主要控制点雨水情况,施工情况等信息,达到宏观掌控该地雨水情况变化。重点区域重点监控:开展以完善防御备案、强化群测群防体系、宣传防御知识、提高全民防灾避灾意识等非工程措施为主的建设,有效防御山洪灾害,改变山洪灾害日趋严重的局面,在极短时间内紧急转移大批的人员和财产,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2.1 实施目标
检测系统建成后,便可宏观掌握境内雨情实时变化的趋势,并按照前期分析设定的成灾雨量等级或成灾水位等级,实现实时预警。重点防控流域,应具备按照降水及相关要素预报重要节点水情变化趋势或按照相邻边界水情要素变化趋势预报下游相关节点的洪水形式。应语句致灾要素等级实时启动劲爆。对于典型中小型水库应按照实时水情及预报形势对照施工情况实际特征,下游防洪要求实时启动警报,通过建设简易监测站,强化群测群防体系,完善防御预案、宣传防御知识、演练防御过程,从而提高全民防灾避灾意识,有效防御山洪灾害,改变山洪灾害日趋严重的局面,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尤其是有效避免群死群伤时间的发生,达到辖区安全保障能力的目标。
2.2 实施任务
山洪灾害防治,主要包括山洪灾害普查、危险区的划定、临界雨量和水位等预警指标的确定、检测预警系统建设、责任制组织体系建立、防御预案编制以及宣传培训演练等。主要针对防御降雨所引发的洪水、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简册预警和群测群防等工程措施建设,建设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建设自动和简易监测站点,共享已建的站点,组成雨水情况的监测站网。架构集体网络、数据库、地理信息技术与一体的监测预警平台。建设由预警平台到重点防治区域的报警体系。编制反映区域水文特征的洪水预报方案。编制科学、可操作性强的防洪预案。
三、例谈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山洪防治工程
3.1 滨湖区山洪灾害防治工程
3.1.1 防治工程建设情况
滨湖区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实施方案中有对重点水库进行自动监测站改造,在原来的水位遥测站上加装卫星通信模块,主要建设包括遥测终端YR—3000、通信模块语润ZHCP(GSM/GPRS)、北斗卫星通信接收模块、蓄电池及太阳能板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鉴于3座水库电信及移动通讯信号能满足水雨情遥测要求,且卫星通信运行维护费用较高等因素。将重点水库安装卫星模块自动监测站改造方案,变更为安装高速智能球机摄像系统方案。该项目在实施中,由于原实施方案设计方案的不细致,设备选型不合理,根据项目功能要求,对部分项目进行了优化。在县防汛防台会商指挥中心增设分控中心;在彩信监控方面,新增蓄电池、太阳能电板;为做好防盗工作,在机房、值班室及大屏会商系统等增加了防盗报警系统。
3.1.3 防治工程取得的成果
山洪灾害防治工程项目运行稳定,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近几年以来,滨湖区多次持续强降雨,导致多座水库出水溢洪,发生较大洪水,但未造成较大损失,就是因为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水雨情遥测,网络预警平台的基础数据均已入库及齐全,监测预警平台投入使用后,能及时接收监测数据,并将预警信号及时发送到相关责任人。
二是监控系统采用的太阳能光电板在阴雨天气中也能持续工作,使山洪灾预警系统电源稳定,监测数据正常,图像信息在防指指挥中心大屏幕上清晰展现。全天候全方位多渠道收集的信息为防汛形势研判、科学调度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是预警系统有效,在这次持续降雨过程中,虽然没有达到预警雨量标准,启动山洪防御预案,但通过该系统,我们及时各种预警信息,让各级防御山洪组织都能及时收到有关信息。
四是以往汛期督查各水库、堤防管理单位落实巡查情况,主要依靠手机、电话或现场督查,对于巡查人员是否真正在岗、正常在岗,掌握不全面。图像视频监控系统建成后,通过监控图像,特别是360度球型摄录机,可以全方位的记录监控区内的活动情况,同时还可通过系统反馈的监测数据校核人工巡查上报数据,对落实巡查制度的监督检查更加有力。
五是明确制定了山洪灾害点的预警指标、危险区、安全转移路线、临时安置点等。
3.2 滨湖区洪防治工程
滨湖区过渡带的一部分,新生代土门凹陷区,加里东晚期以来,南部山区强烈上升,北部山前带承袭老构造线不断沉陷,形成了走廊东段新拗陷,拗陷基底被数条平行断裂所断,控制了第三、第四系厚度在不同地段的差异,区内地层发育单一,第四系地层在工程区广泛分布,主要分布于沟谷、山麓、坡地及 平原。
该地域一旦发生暴雨,洪水及泥石流顺沟而泄,对各沟道岸坡产生冲刷,易形成坍岸,或堵塞沟道并对防洪建筑物产生危害。为此建立起了防护沟道工程。先重点地段防护源头治理清淤疏竣方式进行防治;把村庄及农田作为重点保护对象,重点防治治理统筹安排,在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