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4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灾害防治项目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TM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5-0157-01
一、引言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在整个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整个防治流程比较复杂,防治技术人员要做好前提的检测和项目评估工作,根据地质防治工程的管理要求制定出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案。项目风险管理贯穿于整个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与其他施工项目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之处,风险系数相对较高,在整个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为了确保建筑企业人生财产安全,技术人员要加大风险管理力度,从细节问题抓起,对不同的风险影响因素展开分析探究,才能对整个工程项目进行灾害防治,将风险问题与政策环境及技术水平有效结合,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
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类别
1、政策与环境风险
(1)风险管理的构成因素
政策与环境风险作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着不同化的风险问题,政策风险管理受国家规章制度的制约,主要是指由国家规定的标准方案出现更改作废等现象从而产生的一系列风险问题。环境风险管理受地形、自然灾害的影响,主要是由不同性质变化带来的风险问题。
(2)风险管理控制
政策风险需要进行一定的管理控制,在整个控制过程中需要制定缓冲期限。因此技术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要及时核对信息,加强风险问题的管理与控制。而环境风险问题具有不可预测性,随时可以出现不同的问题。因此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技术人员要加大信息数据的搜集渠道,全面了解完成气象、水文、地质条件的信息因素,并展开探究分析工作,各部分做好沟通交流工作,制定出合理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总而言之,面对政策与环境风险时,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科学的预测和管理,提前做好预防工作,从而将风险问题降到最低。
2.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进度管理中存在的风险问题
(1)风险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中风险问题的产生于建筑企业单位的管理手段有着直接关系,经调查发现,除了实施单位外,业主、设计监理单位等相关部门的管理策略都或多或少的影响了建筑项目的施工进度。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管理中受施工条件的影响,导致前期设计的勘察报告与地质条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从而影响了整个项目的施工进度,不然会停止生产,严重的情况下整个立项重新开始。技术人员在管理过程中技术方面的失误也会延长工期,当管理措施不合理时,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在选用新型材料时没有进行安全质量性能检测,就投诉使用,导致了不同细节问题的产生。组织管理部门管理不够到位,没有正确引导每一位施工技g人员,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工期进度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需要投入足够的时间进行管理,以此减少不良问题的出现,如果流水施工组织失误,没有及时调配更新机械设备都会影响施工进度。在整个施工流程操作中,意外事故随时可以产生,比如说地质灾害引发的安全事故会导致企业单位破产,多种因素的出现,影响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进度风险管理控制
对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来说进度风险管理控制问题是施工项目管理过程中比较常见的问题,大部分工程项目很难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工程任务。因此,在实际工作管理流程中,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方案编制,并留有足够的缓冲时间,从而确保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水平。在编制进度计划表时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全面,其中主要包括活动时间估算、项目进度规划等内容。活动排序与时间估算对整个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中的风险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当出现影响因素时,技术人员能够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办法进行维护,及时与项目相关方取得提前联系。另外,在施工的过程中,还要定期对施工进度进行监测分析,如果与实际要求的进度存在一定的偏离,则需要加大管理手段。
3.财务风险管理问题
财务风险问题是指在项目施工过程中产生资金短缺、超支等问题,如果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维护处理,就会带来更大的风险问题。从工程项目的实践经验可以得出,大部分项目都会导致财务风险问题产生,因此,需要财务风险管理人员编制成本报表进行费用估算和控制。其中,资源计划主要是指具有潜在价值的资源进行计划编制利用,而对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来项目来说根据自身的特征进行资源的利用和配置。费用估算要对项目中的资金成本紧张规划调整,掌握开支偏离计划的具体原因。
4.技术风险问题的管理控制
技术风险要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施工基础上选用新点材料和技术进行管理控制,由于同类工程项目较为稀缺,因此参考经验也比较少,由此产生不可预测的风险问题。再加上技术人员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养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也会导致大量的风险问题产生,技术风险问题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还是比较少见的,但是对工程项目的应用有着重要影响,在实际施工管理上要引起高度重视,明确风险管理控制的基本操作流程,做好风险问题分析,在对风险进行量化的前提下,采用针对性方法进行风险问题调控。分析时应注意将不同的影响因素与实际情况相互结合,充分掌握项目风险存在的因素。编制科学有效的风险应对方案:技术人员在全面掌握项目所存在的技术风险问题后,加大创新管理力度,有针对性的提出应对的措施,同时做好质量监督工作,有利于促进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还要进行方案评估措施管理控制,要听取专家和现场人员的的重要意见,从而确定最佳监控与管理办法,注重项目利益的全面发展,进行方法审批核查,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工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来说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在实际项目施工风险问题管理上要引起高度重视,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风险的管理与控制工作,从用户的基本需求出发,从而确保工程质量水平,为我国“防灾减灾”奠定了基础条件,有利于推动社会的稳定发展,确保其真正发挥实际作用。
参考文献:
[1] 邵生龙.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中不足点及改进[J]. 财经界(学术版),2016,(13):53-54.
[2] 王大斌. 浅谈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质量管理[J]. 中国集体经济,2016,(13):53-55.
在经过历时1~3年建设期,下达到自治区及各盟市旗县的项目均陆续完工,自治区水利厅由防汛办牵头,对该项目实施完成情况进行了竣工验收,在对各旗县验收过程中,或多或少均存在部分问题。
2 项目经费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 群众演练费、宣传费的属类问题
群测群防系统中群众演练费、宣传费等作为群测群防系统中的一部分,各旗县会计在财务核算及竣工财务决算时,有的单位将此项费用列入待摊费用,有的单位将此费用列入建安投资部分。竣工审计报告出具的也不尽相同,有的审计部门将此费用认定为待摊费用,有的则认定为建安投资部分,按照《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编制规程》规定,待摊费用是水利基本建设工程的一项重要建设费用,合理分摊此项费用是正确核算交付使用资产成本的前提,也是做好决算工作的一项必要程序。待摊费用是建设单位按项目概算内容发生的,按照规定应当分摊计入交付使用资产价值的各项费用支出。待摊费用的分摊是一项有规可依、分程序、分步骤的繁琐工作,费用分摊后形成单项交付使用资产成本价值,各项单项工程价值分列建筑工程成本、设备成本,设备成本逐类逐项分列各项设备价值。实际过程中按照《山洪灾害项目概算表》,待摊费用仅指独立费用部分,即建管费、设计费、监理费等,建安部分包括土建部分、设备安装等部分及其他。笔者认为两种都可,群测群防系统中群众演练费、宣传费等,属于费用类项目,可以先入待摊费用科目核算,然后分摊到各项资产上; 第二种,即查看概预算批复文件编制时,群测群防系统中群众演练费、宣传费等是否编入建安投资部分,若是,山洪灾害项目会计核算及竣工财务决算编制应严格按照概预算批复执行。
2.2 政府采购要求不一
山洪灾害属于国家专项资金,财政厅下达到地方财政,地方财政在支付时,有的对招投标项目之外的像宣传、印刷等履行了政府采购手续,有的单位未做,且地方财政在支付时,有的单位因未履行政府采购手续财政拒绝支付,有的地方财政在未履行政府采购手续的情况下也支付了该专项经费。盟市旗县财政对此执行不一,笔者认为,该资金属于国家专项资金,随着国家稽查与各级审计等部门检查力度的加大,凡符合政府采购条件的项目,无论资金大小,都应该履行政府采购手续,否则视为违反政府采购法,属程序上手续不健全。
2.3 合同签订方面存在的问题
按照合同法规定,金额较大且为了有效牵制对方按合同规定办事就得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来约束对方。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在支付诸如宣传费用、演练费用、监理费、设计费等项开支时,有的签订了合同,有的虽然签订了合同,但不符合签订合同的规定; 有的虽与某某单位签订了合同,但实际干活和出票单位都不是原合同签订主体,中间涉及变更的,未履行合同变更手续,未进行经法定代表人授权后,补签经济合同等。从程序上看,无委托协议,即未经建设单位同意委托第三方来干活,实际属违反合同主体。笔者认为,在经济活动中,合同的签订非常重要,因合同签订不当导致的经济纠纷案件越来越多,所以,相关旗县单位领导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重要引用法律相关条款,应在合同中全部引用描述,不可用省略号代替,否则一旦发生经济合同纠纷,就易产生败诉。
2.4 账务处理不完整方面存在问题
该项目地貌单元属黄土中低山区,工程主要集中在宏伟乡一带。区内地形坡度一般在10°~30°之间,地形条件较复杂;土体主要为第四系上更新统马兰黄土,厚度8m~16m,岩土体性质为复杂,区内无断裂通过,地震烈度为Ⅷ度,地质构造为较复杂。本文综合评估区内地质灾害危险性,并提出防治措施,为该工程选址设计、征地、施工和安全运行提供防灾减灾依据。
1. 地层及构造特征
评估区地层主要为第四系风积物,其次为第四系冲洪积物。陇西县属于陇西系旋卷构造体系,夹于内官、南山隆起带和武山断隆间。在区域上北部沿渭源―陇西,南部沿漳县―武山一线沉积了新生界新近系,构成了渭陇―漳武盆地。其西部和南部有构造线呈北西西向的中生界白垩系及古生界分布,是盆地的基底层。盆地和基底层的构造型式有别,盆地中的构造呈现为旋卷构造,而基底层北西西向的构造带,形成了两个截然相反的构造体系。由于渭陇―漳武盆地内为旋卷构造,而基底层为北西西向构造带,盆地中构造发生时,对基底层有强烈的干扰和影响,使基底层部分结构面及白垩系全部受影响和改造而被卷入,成为盆地中构造体系的一员。评估区所在区域及周边无断裂发育。本区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形式主要以垂直升降运动为主。河谷普遍发育有Ⅰ、Ⅱ、Ⅳ级阶地和下更新统地层的缺失,表明本区新构造运动比较活跃。
2. 水文地质特征
根区内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力性质及水力特征等,区内地下水主要为黄土潜水和松散岩类孔隙水。
(1)黄土潜水:赋存于黄土丘陵的梁峁中,含水层岩性为马兰黄土与离石黄土,含水层厚度变化较大,但大都在4m~5m左右。其唯一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的垂直入渗,下伏基岩一般构成隔水底板,黄土大孔隙及垂直节理构成黄土潜水赋存与径流空间,由黄土梁向就近的河(沟)谷方向径流,多以泉的形式排泄,其次为地面蒸发排泄。黄土潜水补给条件差,排泄条件好,富水性一般较弱。受地层较高易溶盐含量及地面蒸发作用的影响,黄土潜水的水质一般呈微咸水。
(2)松散岩类孔隙水:分布于山间河谷平原区。主要含水层为卵、砾石层,厚度2m~4m,富水性中等,主要为SO42--HCO3--Na+-Mg2+、SO42--Cl--Na+型水,矿化度1g/l~2g/l。接受大气降水和上游径流补给和基岩裂隙水补给,沿河谷向下游径流、排泄。现代的人工开采已成为重要排泄方式。
3. 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
评估区主要的土体为马兰黄土、离石黄土和粉质黏土。
(1)马兰黄土:即黄土单层土体,质地均一,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发育,遇水易崩解,根据可研报告,马兰黄土的天然密度1.43/cm3~1.97g/cm3,天然含水率11.7%~25.2%,干密度1.24/cm3~1.61g/cm3,压缩系数0.056MPa-1~0.138MPa-1,湿陷系数0.011~0.059,自重湿陷系数0.008~0.024,具有Ⅱ―Ⅲ级(中等)自重湿陷,最大湿陷深度为18m,承载力特征值为110KPa~130KPa。
(2)离石黄土:即粉土单层土体,夹多层浅棕红色古土壤,并伴有钙质结核层,具轻微湿陷性,承载力特征值为150KPa~180KPa。
(3)粉质黏土砾卵石双层土体:上部粉质黏土,褐黄色,土质不均,根据可研报告,该层土体天然密度1.86g/cm3~2.03g/cm3,天然含水率19.8%~29%,干密度1.44g/cm3~1.67g/cm3,孔隙比0.63~0.89,压缩系数0.064MPa-1~0.124MPa-1,湿陷系数0.001~0.020,自重湿陷系数0.001~0.017,具有Ⅰ级(轻微)自重湿陷,最大湿陷深度为3m。承载力特征值为120kPa~150KPa。下部砾卵石层,厚度3m~5m,承载力特征值为400kPa~450kPa。
4.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根据评估区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分布发育特征,结合灾种的引发因素、发育程度和危害程度,采用地质历史分析法、工程地质条件类比法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按照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与可能性综合判定危险性大小(表1),按大、中等、小三级对各类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进行评估。
根据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和已取得资料,依据“评估规程”要求,首先对黄土湿陷形成的充分程度进行判定(表2),再按照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与可能性综合判定危险性大小,按大、中、小三级对黄土湿陷危险性现状进行评估。
评估区土层主要为马兰黄土,具有湿陷性,根据可研报告,马兰黄土的湿陷系数在0.011~0.059之间,自重湿陷系数在0.008~0.024,具有Ⅱ―Ⅲ级(中等)自重湿陷,最大湿陷深度为18m,所以确定评估区黄土湿陷发生的可能性较大。该项目风机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桩长22m,持力层为下部不具有湿陷性的离石黄土层,所以黄土湿陷对风机基础的影响较小。而每台风机所配备的箱变采用天然地基,基础埋深2.9m,基础持力层为湿陷性黄土层,可能引起拟建建(构)筑物基础局部地段的不均匀沉降、地面沉陷、裂缝等。
5. 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评估区内湿陷性土层主要为马兰黄土(Q3eol),具有严重自重湿陷性。根据工程特点,在风机部位虽不会布设用水管道,但随着近些年极端天气的增多,突降大暴雨或者到雨季时,连续阴雨天气,可能会加剧建设场地产生陷坑、陷穴,造成地基土下陷,威胁施工人员、设备以及工程本身的安全,另外由于湿陷性土层的湿陷量及湿陷厚度较大,若对地基处理不当,一旦发生黄土湿陷,可能引起拟建建(构)筑物基础不均匀沉降、地面沉陷、裂缝等。但由于风机的基础持力层为下部不具有湿陷性的离石黄土层,所以工程建设加剧黄土湿陷灾害的可能性小,可造成的损失小,危险性小。
6.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建议
根据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针对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及其对工程的危害程度和危害方式,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达到保护地质环境,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损失为目的,对评估区地质灾害隐患提出以下防治建议:
(1)基础开挖时,基坑边坡应设置合理的坡率,并采取临时支护措施,防止崩塌、滑坡的发生。
(2)场区道路施工过程中,路线应尽量选在斜坡坡度较缓的地段通过,若形成挖方或填方边坡,必要时应采取护坡等方式进行坡面防护。
(3)建议对地基处理时应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实施,并在拟建建(构)筑物周围做好地表防排水措施,防止基础下沉。施工期尽可能避免大量施工用水漫流的情况发生,并设置排水沟等措施,避免造成大量施工用水或降水入渗,引发黄土湿陷。
(4)工程建设中,场地平整产生弃土,可就地摊平处理,但风机基础施工时将会产生大量的弃土,应拉出场外集中处理,不得堆放在沟谷中或斜坡上,以免引发泥石流、崩塌、滑坡等灾害。
(5)场地平整时尽量减少开挖量及开挖幅度。施工及运营过程中做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确保工程安全运营。
参考文献:
[1] 彭满华, 张海顺, 唐祥达. 滑坡地质灾害风险分析方法[J]. 岩土工程技术, 2001(4):235-240.
现阶段,地质灾害评估技术人员在评估工作实践过程中,对不同的评估对象往往不太注重它们的相异点,通通采取同一评估模式,这样的评估结果往往就会达不到其评估的目的。以云南省金平县纳帮河小型水电站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为例,对类似的这种小型水电站工程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理论与方法进行分析探讨。
1 .工程概况
拟建纳帮河水电站,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瑶族苗族傣族自治县者米乡茨通坝河右岸支流纳帮河中上游,电站工程建设区所在地域属金平县者米乡管辖。纳帮河水电站设计发电水头192m,设计装机容量12600KW。水电站建设工程主要有拦河坝、沉砂池、引水渠道、引水隧洞、压力前池、压力管道、泄水道、厂房枢纽区建筑物等组成。电站建设工程主要布置在纳帮河右岸,拦河坝取水口位于金竹寨南西约2.9km的纳帮河两支流交汇口下游45m处;水电站厂房枢纽区位于纳帮河一级电站坝址下游3.5km处的斜坡后缘部位;引水渠、引水隧洞、压力前池、压力钢管道等拟建工程位于取水口至厂房枢纽区间纳帮河右岸坡脚及山坡部位。
2. 野外调查的主要内容及重点
对小型水电站进行野外调查时,一定要清楚调查的主要内容及重点。
灾情调查主要是查明评估区范围内的已经造成的危害,如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生态环境破坏状况及地质危害的特点。
(2)区域调查主要是调查评估区地质灾害形成的自然地理和地质环境条件,目的是解决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的判别,为评估等级的确定建立依据,同时为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分析奠定基础。
(3)具体地质灾害的调查采用简易测量手段确定地质灾害体的形态、规模和主要影响因素,对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应重视现今变形迹象和其演变过程的调查,采用地质历史分析法、工程地质类比法和地质环境综合判别法评价灾害体的稳定性和危险性。必要时,可收集部分已勘察获得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使其评估结果更加有效可行。
(4)调查的重点:在相同地质环境条件下,存在适宜的斜坡坡度、坡高、坡型,岩体破碎、土体松散、构造发育,工程设计挖方切坡路堑工段,将是崩塌、滑坡的易发区段;经初步分析判断,凡符合泥石流形成基础条件的冲沟;在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圈出各类特殊性岩土分布范围。
3.野外调查的方法
地质灾害评估的野外调查工作方法选择的原则是以较低的工作投入,取得较多的资料,得到可靠的评价结果,实现较好的减灾效益。目前采用的方法有资料搜集和地面测绘。
(1) 资料搜集是评估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地质灾害现状和预测评估质量的优劣取决于资料的掌握程度,应在调查工作中得到重视。实际上有很多重要信息都是从当地群众中所得到的,这样既能弥补图片、文字等资料的不足,又能使我们更加客观地认识到当地的地质环境条件,也能为我们地质灾害现状和预测评估提供充足的依据。但我们要对这些信息要具有辨别真伪、去伪存真、补充印证、归纳总结的能力。
(2) 地面测绘,也就是所谓的现场调查。对拟建的小型水电站来说,现场调查的主要目的,一是要确定现有地质灾害的活动特点和环境因素;二是要鉴别小型水电站的拟建场地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地段和工程建设中可能会引发或加剧的地段。金平县纳帮河水电站野外调查时,评估工作以现场地质灾害调查为主,分别对灾害点进行实测,重点调查区或重点地段采用穿越与追索相结合的方法。
4.评估范围的确定
评估范围的确定要遵循以下原则:
(1)对小型水电站建设有直接影响的区域范围,在这一范围内的地质灾害可直接导致该工程受到危害,如工程受到周围滑坡、崩塌直接影响的范围。
(2)对小型水电站建设造成间接影响的区域范围,如侵蚀冲沟可能的进一步发展,导致泥石流产生的范围。
(3)在对小型水电站建设有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的基础上,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适当扩大评估范围,必要时对直接影响范围做重要评估,间接影响范围做一般性评估。
5.评估级别的确定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是依据水电站建设用地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和项目的重要性来确定。
金平县纳帮河小型水电站建设用地具有以下特点:
(1)小型水电站都属一般性建设项目。
(2) 纳帮河小型水电站建设用地受地形、岩石性质和构造等因素的影响,评估区内主要现状地质灾害现象发育有滑坡。在建设工程中,容易导致的地质灾害主要类型为切坡形成边坡崩塌和滑坡,隧洞内局部地段坍塌涌水。
(3) 横断山系纵谷区最南部,哀牢山末端,属低中山侵蚀构造地貌区,由于受红河和藤条江切割,形成山高谷深的地形;出露地层主要为:燕山期花岗岩、志留系下统碎屑岩、第四系冲洪积、残坡积。
6.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预测及综合评估
现状评估 、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的中心环节。
(1)现状评估:现状评估的侧重点是对现有灾害的分析和评述。分析评述内容应包括灾害发育基本规律的归纳;代表性灾点的重点剖析;各种灾害(点)历史危害情况、现实活动特征及稳定状况的评价。评估区内发现小型土质滑坡9个,均为浅层表土残坡积土层,在雨作用和冲刷下,在地形坡度大地段,形成浅层牵引式滑坡。
(2)预测评估:预测评估的侧重点是评估区叠加了拟建工程影响后,预测拟建工程和环境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危险性。在对纳帮河水电站进行预测评估的时候,就库区、引水坝、引水系统、厂区枢纽和弃渣场、料场分段进行具体评估。
(3)综合分区评估:综合分区评估的侧重点是在前两项评估的基础上,根据现有和潜在地质灾害成灾的可能性和成灾后果的严重性,对评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综合评定,然后将整个评估区划分为危险性等级不同的区段。
7.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对小型水电站减灾的基本对策有预防、监测、治理等。对于规模较大,地质条件所限不能采取避让或治理的灾害体,应采取监测措施。对大多数小型水电站而言,工程建设受具体地理位置及地质环境限制,基本上都要对已发生或工程建设中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主要分为工程施工防治措施和和生物工程防治措施。
对金平县纳帮河小型水电站已发生的及工程建设中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如边坡滑坡或崩塌、弃渣诱发泥石流、基坑塌落和涌水、引水隧洞塌方冒顶、泥砂淤积等,我们都进行了客观和认真的分析,分别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这对以后水电站的正式施工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8 .结束语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一项起点高、技术创新强、难度大和操作性强、关键技术环节探索研究性强的新型技术工作。鉴于我国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质灾害防治研究参差不齐,且对其评价工作路线、方法、内容及深度等无可供操作的规范可依,也无完善的理论参考资料,所以这项工作在技术要求方面尚须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马福.云南省金平县纳帮河水电站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R] :2007.3.
中图分类号:S792.99;S7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2-0196-01
辣木集食用、药用之功效于一身,作为蔬菜和草药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了深远而悠久的重大贡献。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辣木的花、果、叶、根、茎被证明富含如钙、铁、锌等矿物质、氨基酸等微量元素,单单食用辣木便可以满足世界卫生组织之维持人体健康所必须之每日摄入营养基准。不仅如此,辣木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其内含之活性药物成分被证明能有效治疗胆固醇过高、皮肤溃烂、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其作为“奇迹之树”真可谓名不虚传。辣木生长对热量、光照要求较高,主要分布在光照时间长、热量丰富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而随着我国国内市场需求逐步扩大,在国内推广辣木的种植并使其产业化、规模化已经具有相当的必要性。为此,笔者将对辣木培育应注意之事项及常见病虫害、相应防控措施进行研究。
1.辣木培育过程中应尽之事宜
1.1 培育地块之严格筛选
作为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充足的光照及热量对辣木的生长、培育尤为重要,因此进行培育地块的选择时应当首要关注所处位置的光照、热量因素,在实际考量中人们往往采用温度这个指标作为光照及热量的衡量标准,保障最低温度不低于10℃以防辣木遭受寒害。我国大部分区域属于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差异显著,基于辣木生长对雨水丰沛度要求不高,其培育地块年降水量只要不低于五六百毫米便可,但为了防止因排水不畅造成积水、水淹等状况、导致辣木根部腐烂,进而造成枝叶枯萎、植株死亡的结果,在种植地块选择时应尽量选择沉淀之有机质层较厚、较为疏松的砂壤土地块以促进排水。此外,也可通过将具有一定倾斜度的缓坡改造成梯田、挖畦沟、配置完善排水设施等手段加强土壤的排水能力。而由于辣木的生长周期较短、其枝干部分较为脆弱,易受大风摧折,因此在进行培育地块的选择时也应当将风害问题纳入考量之中。
1.2 种苗繁育之应尽事宜
辣木的种苗繁育既可选用扦插法、也可选用直接播撒种子的方法,不同种苗培育方法对辣木的种子发芽率、幼苗成活率以及成活种苗高度有一定的影响。下图乃相关学者经长期试验得出的对种苗培育环境、培育方法对种子发芽比率、幼苗成活率以及成活种苗高度影响的实验数据[1]。
由图可知,装有营养质之容器相比于苗床,其种子发芽率、幼苗成活及保存率较高,但成活幼苗之高度较低;而苗床培育的种子出芽率虽略低于农耕地,但在幼苗成活、保存率及苗高上均高于农耕地。实际上,这三者的数据之差部分源于辣木幼苗的根茎柔弱易断,移植过程中的磕磕碰碰很可能使其夭折,部分源于土壤所含养分、排水性之差异。而基于对容器培育种苗推广难度较大的考虑,目前国内在进行种苗培育时往往选择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排水性好、风力微弱且靠近移植地块近之苗床作为种苗培育的首选,最大限度缩短移植路程,保障种苗之完整性。图中“*”表示种苗培育成功后,幼苗经一年栽培后的数据情况。根据苗高数据差异可知,采取播种的种苗繁育方式比起扦插更有利于幼苗完全发育。
1.3 种苗整地定植之注意事宜
正如上文所述,辣木的茎秆部分相对脆弱,因此在移植过程中应当连带与根茎部分相连之土块进行整地定植,最大限度地降低移植过程中对辣木幼苗造成的损害,提高其成活率。除此之外,辣木较之其他作物种苗移植并无不同,应选择土壤、空气较为湿润的阴雨时节进行移栽并定期灌溉促进根部加速生长。同时,由于辣木不耐涝,定植前就应当完善相关排水设施,防止长时间积水。此外,基于辣木喜光、喜热的习性,应当合理安排移植密度,既不可过密造成辣木过于拥挤无法获取足够的光热,也不能过疏不利于日常管理、采摘等。而依据辣木不喜风的特征,若无法避免地需在风力较大地区进行种植应当对种苗进行加固工作。
1.4 肥水管理之注意事宜
在辣木的灌溉问题方面上,需要根据其不同生长时期加以区分,其幼苗生长初期长势迅猛因而需要勤加灌溉以保障其生长所需之充足的水分;在种苗发育到一定阶段,一般来说从移植之日起约两个月后自然降雨量便足以满足其后期生长需要,可以停止浇灌。当然这也并非绝对,辣木生长初期的过度浇灌易造成根部腐烂、植株死亡;而其生长后期的过度干旱也会造成辣木发育无完全、发育迟缓等问题。
2.辣木常见之病虫害及对应防控措施
2.1 辣木常见病害及对应防控措施
根部、枝条溃烂病、豆荚褐腐病、嫩梢萎蔫病及白粉病是辣木种植中常见之病害,这些病害具有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困扰许多种植户的“老大难”问题。因此,在推广辣木种植及推进辣木种植的产业化、规模化的过程中应当对此予以充分的重视。
从事前防控来看,可以采取去除并集中销毁患病枝叶、适当灌溉施肥、定期松土、改变辣木生长时节等方法切断甚至杜绝病害的源头,阻止病害的进一步加剧。从事后治理来看,可以通过喷洒具体病害之对应药剂、对于根部腐烂的采取整株挖出、清理周围土壤等方法防止病害扩散。
2.2 辣木常见虫害及对应防控措施
辣木种植过程中易染之害虫包括白蚁、蛾类、蚜虫、红蜘蛛以及二疣犀甲虫。白蚁啃食辣木的根茎部分,往往直接导致植株死亡;蛾类幼虫及成虫以辣木的叶片、枝梢为食,影响辣木的正常生长;蚜虫多蛀食辣木的花序、枝叶,极大地影响了辣木顺利发育、结果,而蚜虫大量繁殖带来的蜜露往往引发霉烟病;而红蜘蛛通过刺吸辣木茎、叶、花等养分和水分,导致叶面长出白斑、卷叶、落叶甚至植株死亡;二疣犀甲虫则是辣木根部腐烂病的罪魁祸首。
对于虫害的治理,应当建立系统性的实时防控体系,保障在最短时间内发现遭受虫害的辣木,使用毒性较低、不易残留的杀虫剂或生物源杀虫剂对虫害进行控制、消灭,防止受害树木成为‘传染源’,将虫害扼杀在摇篮中;其次,对于大型害虫可以利用该类害虫的习性对其进行集中捕捉消灭,对其虫卵分布地也予以销毁破坏,防止来年虫害的‘卷土重来’。
3.结语
辣木富含人体所需之蛋白质、矿物质以及微量元素等全面营养,具有极高的食用价值;不仅如此,经科学研究表明其降低令人“闻风丧胆”的三高以及降低胆固醇的功效显著,具有突出的药用价值。随着国内市场的日益壮大,辣木的高经济效益使得人人都想分一杯羹,但由于种植者对辣木生长习性、培育过程中应尽事宜及病虫害防治的认识不足,导致辣木成活比率、品质较之国外种植之辣木存在较大的不足,因此,为了推进辣木种植的产业化、集约化进程,应当加强对辣木的理论研究,以理论为先导带动实践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