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4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克服猜疑心理的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关键词:人际交往障碍调试
目前,大多数军校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由于成长环境不同,家庭教育不同、个性有差异,每天都在一起难免出现交往问题。在相互交往中,心理状态不健康者,往往得不到和谐、友好和可信任的人际关系,在与人打交道时,不仅不能得到快乐和满足,也无法给予别人帮助,甚至在交往中陷入停滞,形成恶性循环。我们应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注意这一方面,尽可能地改善不良的习惯和心理。军校学员人际交往中有哪些常见障碍,它们的表现是什么?如何克服调试?让我们一一来看。
一、军校学员常见人际交往障碍
1、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具体表现在相处时,许多学员都感到自己是主人,不能,只要求别人尊重他们的人格,只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在与人交往时不想吃亏,做事首先想是否对自己有利;认为谁也不能侵犯我,不能忍受一点委屈和挫折;更有些学员眼睛只盯着别人的缺点,当发现一个学员有缺点时,不是诚意帮助对方解决问题,而是群起而攻之。
自我中心也反映在班级活动中,有学员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有冲突时,不愿意牺牲个人利益;不服从大多数人的集体意见,而要求从自己的意见出发;当他们的个人利益应该服从集体利益时就不快乐;不爱参加集体活动,但要求集体照顾自己的兴趣;当集体有困难时,认为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总是想逃避。
2、自卑心理
自卑表现在交往活动中就是缺乏自信,轻视或看不起自己,过低地估计自己,内心想象失败的体验多。自卑是人际交往的绊脚石,它直接阻碍了一个人去与其他人交往。如自卑的学员在社交活动开始之前,就给自己一种“我很难成功”的消极自我暗示,结果抑制了自己能力的正常发挥,导致了社交的失败。过于自卑的人会害怕与别人打交道,别人同他打交道时也常常感到压抑、沉闷。再如有的自卑的学员性格内向、多愁善感、见人便害羞、语塞,看到别人善于交际,更是自惭形秽。学员的自卑心理―旦形成,不但会严重地阻碍他们的交往活动,使他们孤立、离群,还会抑制他们的荣誉感和自信心的发展,不利于他们能力的发挥和潜能的挖掘。
3、嫉妒心理
人总有―种想要成功的愿望,有一种比别人更强的冲动,这是社会所希望的。但是,有些人在无法成功或无法超过的时候,往往产生一种由愤怒、羞愧、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感,这就是嫉妒。按照许多心理学家的分析,嫉妒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你看待它、对待它的方式不同,结果也会不一样。轻微的嫉妒会让人感受到一种压力,产生一种向卓越者学习并赶上他的动力,促使人去奋进、拼搏。这时,嫉妒的消极心理被转化为竞争的积极心理,你会把不服气的心理升华为积极的竞争心理,可能会以自己的优势胜过对方的劣势。但是,如果嫉妒带来强烈的焦虑和敌意,你在行为上表现出从对立的立场上寻找对方的不足,那就是消极的心理了。如A生因成绩优秀获得奖学金,B生当面表示了祝贺,但内心挺不服气,认为自己成绩也很好,于是背地里四处散布:“c生没得奖学金太亏了?”“听说A生考试时带纸条“等。面对嫉妒心理,我们需要做的是调整自己,反省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毅力,奋起直追,否则,我们不但自己很难受,还与卓越者差距越来越大。
4、孤独心理
孤独心理在青年学员中比较常见,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有的学员觉得自己心中有许多不想轻易告诉别人的秘密,于是产生了一种闭锁的孤独。有的学员渴望别人能了解自己,能彼此推心置腹地交流思想,然而寻找不到这样的“知音”时,便会陷入苦恼和惆怅之中,产生孤独的心理。有的学员由于愤世嫉俗、自傲、追求理想,表现得在现实中不适应,于是产生孤独心理。还有些学员由于个性原因也会形成孤独,如因为自卑而把自己封闭起来;由于自怨自艾、多愁善感等使自己陷入孤独的心理。
5、猜疑心理
这是军校学员交往中的另一种消极心理,反映了学员不同程度的自私狭隘。如有的学员被队干部批评了,不是反省自己,而是怀疑谁向干部打了小报告,怀疑自己的竞争对手使绊子,怀疑是与自己有过节的人伺机报复等,甚至有人稍微对自己表现出一丝异常,就怀疑人家是对自己有成见,就像“邻人偷斧”一样。猜疑心理是和谐人际关系的大忌,也是人际关系中的蛀虫。一个人若是掉进了无端猜疑的漩涡,肯定是心生疑窦,事事捕风捉影,处处神经过敏,丧失对战友的信任,这样不但损害正常的人际交往,还影响自身的身心健康。
6、羞怯心理
羞怯也是学员人际交往中较常见的一种心理状态,尤其是在新生、女生、偏远山区农村来的学生和性格内向的学生中表现较为突出。有羞怯心理的学员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紧张不自然,未说话就先脸红,心跳加快语音低,在训练学习中遇到问题,宁可自己心里憋着,也不好意思开口向教员或其他队友请教。羞怯常使学员在与人沟通中大大约束自己的言行,难以清楚地、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情,甚至造成自己的不被理解或误解,因此妨碍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二、常见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调试
在与其他学员相处过程中,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常见的心理障碍可以有以下的调试方法。
1、克服自我中心
关键是要改变自己的认识。首先,要直面社会现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和需求,而且也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这将不可避免地出现矛盾,不可能每个人都如愿。这就要求每个人都要面对现实,学会互惠,在必要时做出一些让步。当然应该尽量满足自己的权利和愿望,但也不能只顾自己,忽视别人的存在。如果每个人都只有自我的想法,那么,事实上每个人都不会有好日子过的。第二,跳出自己的圈子,多从别人的角度想想,以了解别人。并学会尊重、关心、帮助别人,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回报,从中也可以体验到快乐和幸福。不要贬低别人的人格,不要伤害别人的自尊。只有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喜欢你。你满足了别人的精神需求,别人才会满足你的精神需要。最后,加强自我修养,学会控制自我的言行和欲望。把自我利益的满足建立在合理、不伤害他人的基础上,做照顾别人的人,从而更好的照顾自己。
2、克服自卑心理
要克服自卑情结,首先要提高自我期望。自卑者首先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就,并进一步放大优势。一个人只有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和他们进行正确的社会比较,才有助于肯定自己,才可以克服自卑感。第二,积极参与沟通活动,增加沟通的成功经验。主动和陌生人进行沟通,去提高成功的沟通的概率,去享受哪怕是非常小的成功的喜悦,这对从来没有赢得交往成功的自卑者来说,再小的成功也可以鼓舞人。随着成功经验的不断增加,自卑感会被削弱甚至消失。
3、克服嫉妒心理
嫉妒的危害是很大的,它会吞噬人的理性,影响正常的思维,导致人格的扭曲,也使人不敢与之交往。有嫉妒心的人,应该多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多注意自己的优点,积极升华自己的劣势为优势,采取合法、正当和理智的手段来消除这一心理。一是追求崇高的目标,丰富自己的生活,使原来不能满足的愿望获得补偿;第二是学习正确的比较方法,辩证看待自己和他人,以求心理平衡;三是克服封闭和狭隘的意识,以对抗自己的私心杂念。
4、克服孤独心理
摆脱孤独的基本途径是:第一,开放自己。人际交往不仅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也是一个互利的过程。要把真正的自我展现在朋友、学员面前,不要隐藏自己的弱点,缺点,别人也一定会了解你,接受你。因此,主动关心他人,帮助别人,亲近别人,一定能摆脱孤独的情绪干扰。第二,开阔生活空间。一个人在紧张而充实的生活中,是无暇顾及寂寞的,只有当无所事事时才能感到空虚和孤独。因此,积极从事各种有意义和有吸引力的活动,以丰富的生活内容来转移可能的孤独感。第三,多参与集体活动。在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中,学员有很多和人亲近、谈心的机会,学员可热情帮助他人,尽情享受和体验集体的温暖和友谊,从而有效地消除情绪上的“隔膜”,消除内心的孤独。
5、克服猜疑心理
猜疑之心是种不信任别人的心理,对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都有着非常的破坏性。因此,克服猜疑之心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维护的重要内容。一是要注重理性意识的培养。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猜疑戳穿了是可笑的。但在戳穿之前,由于猜疑者消极的自我暗示心理作祟,会觉得事情合乎逻辑。“邻人偷斧”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所以,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观察、分析和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找几个人谈,克服“当局者迷”的认知误区,是消除怀疑的重要途径。二是以信任作为交换的前提。同志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可以在感情上产生共鸣,从而有效消除误解和疑虑。三是优化人格素质。狭隘和自私的坏性格会使个体将消极的态度投射到被观察的对象,从而产生违反实际的主观猜想和想象。因此,要加强个性品质的改造,消除不健康的人格品质可能带来的错误的投射倾向。
6、克服害羞心理
一是培养沟通的信心。自信表现在各个方面,如果总认为自己缺乏沟通能力,口才不如别人,气质风度比别人差,见世面比别人少,在集体活动中就会胆怯,言语行为优柔寡断,羞于开口研究和讨论,使自身能力得不到有效发挥,影响同志间正常的交往。发展自信,就是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不必为自己的一些弱点惭愧,相信自己身上总有吸引别人之处。二是丰富知识。拥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掌握了熟练的沟通技巧,在沟通时自然会应对自如。知识可以丰富人的底蕴,增加人的风度,提高人的气质,也能克服心理上的羞怯。所以要努力学习,努力拓宽知识,掌握一定的社会知识和技能。通过积累知识,增强沟通的勇气。三是加强沟通技能的培训。军人在军营中表现自己的机会不多,沟通的范围很小,沟通能力的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因此,要充分利用一切机会,积极锻炼自己,如在各种场合大胆的讲话,敢于发言。
[参考文献]
[1]乐乐.军人人际交往中不良心理的克服.人人健康,2014年14期.
[2]王华,吴含粉.人际关系的相关理论与调节技巧.科教文汇,2007年7期
[3]曾伟,李艳萍.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技巧.南昌高专学报,2005年2期.
[4]孔素然.浅谈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卷宗,2013年11期.
[5]卓娜.小议应用人际交往心理学知识培养主动真诚交往的态度.神州,2012年3期.
一、 师生产生隔阂的原因及沟通存在的心理障碍
1. 师生之间隔阂的主要原因
经过大量调查与访谈,我们发现引起我校师生之间关系紧张、矛盾冲突的原因,主要有:① 教师不满意学生,造成隔阂;② 教师不尊重学生,造成隔阂;③ 教师未全面了解学生,造成隔阂;④ 学生对老师的失礼顶撞,造成隔阂;⑤ 家校配合不力,互不理解,造成隔阂。
2. 师生沟通中所表现出的心理障碍
研究中我们发现,在师生沟通中,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存在着某些心理或其它方面的障碍。针对这种现象,这个问题,课题组通过研究,分别从学生与教师层面,总结分析了我校师生沟通存在的主要障碍。
学生在沟通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主要障碍有:羞怯心理;失望心理;猜疑心理;叛逆心理;无所谓的心理。
教师在沟通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主要障碍有:跟学生接触少,对学生关心体贴不够;不善将心比心,不能对学生宽宏大量;做人不实在,讲话不注意;缺乏兴趣爱好,做事敷衍塞责;待生不公平,心有偏私。
二、 总结了师生沟通的有效策略,实现了“师生偕进”
1. 立足于学生层面,总结了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策略
要想与学生进行有效地沟通,就要对学生非常了解,不能只站在教师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而应该立足于学生层面,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为此,课题组结合对我校学生与老师沟通现状的调查与了解,针对学生在与老师沟通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与人格障碍,总结出了以下一些沟通技巧:
策略一:交流方式多种多样,克服学生的羞怯心理
学生的羞怯心理不是一两天形成的,老师在与这类学生进行沟通时,不宜操之过急,可以多种方式走进这类学生的心灵。比如,在其作业本中寻找闪光点,在作业本上夸夸他(她),鼓励鼓励他(她);在课堂上叫他(她)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表扬一下,培养其自信;找一个开朗的学生帮助他(她),帮其克服羞怯心理;……。我们认为,只要老师真正愿意与学生沟通,总能找到一种方法帮学生克服羞怯心理,从而打开这一类学生的心扉。
策略二:及时充电提高自己,消除学生的失望心理
求学是没有止境的,作为老师,也不可能是全才,但对自己的专业要有一股“钻”的精神,对于自己的专业,我们可以暂时不懂,但不能总是无知。当学生是因自己的专业表现而产生失望心理时,教师就应及时地充电提高自己;当学生是因自己的其它负面行为而产生失望心理时,更应及时纠正。绝不能为了维护所谓的“师道尊严”,而让学生的失望心理愈演愈烈。古人所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两句话,学生也是能够体会的,只要老师能正视,就能消除学生的失望心理,实现与学生的有效沟通。
策略三:及时有效地开导,消除学生的猜疑心理
人们之间一旦有了误会、猜疑,就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了。学校总有一些内向的学生,因各种原因总会对学校的一些人和事产生猜疑的心理,这种心理加剧了他们的沉默与痛苦。作为老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发现这种学生存在的问题,通过多种方式的尝试,找出他(她)最能接受的一种方式,与之谈心,帮其剖析他(她)猜疑的人和事,条件成熟时,把他(她)带到他(她)所猜疑的人和事面前,当面解开心结,消除他(她)的猜疑心理。如能做到这样,与这类学生的沟通就顺畅了。
策略四:借助学校心理咨询室,淡化学生的叛逆心理
很多人都觉得孩子越大越不听话,这是因为随着孩子知识的积累和生活经验的丰富,他们对人生产生了懵懂的认识,因环境、个人心理因素等的影响,对周围的事情他们不能每次都做到完美无缺而因此感到无可奈何,有种挫折感,继而烦躁、多愁善感、情绪不稳定,甚至顶撞老师。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不要以种种罪名对孩子横加指责,甚至对孩子做出一些过激行为,其实孩子的叛逆是青春期的一个阶段性特点,并不是孩子不懂事了、学坏了,只要我们正确的对待孩子特殊时期心理的变化,并多和孩子交流,用理智的心态去宽容孩子、容纳孩子,你就会发现他们只不过是个做错事情的孩子。
策略五:借助活动重树理想与信念,改变学生的无所谓心理
学生整天囿于学校,忙于课堂,生活比较单调乏味,学习就难免缺乏动力,学习起来多为应付老师、家长,挨批评多了也就变麻木了,长此以往,就形成了无所谓的心理。
作为教师,这时就应为学生着想,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结合实际创设外部条件,以多种活动来激发学生,重树学生的理想与信念,比如,班会课时结合“神七”载人飞天,“嫦娥探月”计划的实施,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远景性学习目的教育。
2. 立足于教师层面,总结了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策略
通过大量的调查与分析,在总结了我校师生沟通障碍的原因后,课题组进行了相关个案的研究,立足于教师这一层面,就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实现师生“零距离”沟通,总结了如下几点做法:
策略一:提高教师素质,展现人格魅力
人格集中表现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职业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学生接纳、喜爱某个教师往往是从对这位教师的敬佩开始的。教师拥有高尚的道德,才能熏陶学生高尚;教师拥有渊博的知识,才能教会学生聪明,教师应以自己健康的心理去塑造学生心理的健康。
策略二:与学生心灵互动,做学生的知音
一个班的学生是复杂的,有的内向胆怯,有的猜疑叛逆,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应是多面手,善于打进学生内心,与学生心灵互动。当然,要与学生有效情感沟通,一要努力与学生寻找共同语言,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做学生的知情人;二要与学生共进退,学生喜欢的、爱好的,教师也尽可能地去接受,喜爱,做学生的知音。
策略三:学会宽容,懂得谅解
教育要不要惩罚?我们认为:惩罚是教育,宽容也是教育。但往往宽容比处罚更有效果。当学生犯了错误或做了错事,学生已够内疚了,这时,教师要体谅学生的心情,坐下来与学生交谈,而不要轻易地采取惩罚手段,无谓的惩罚往往得不到理想的效果,因为没有给他以期望。相反,内疚和不安使学生更容易清醒地看到自己的错误,并急于想改正错误,并多方求助,希望获得谅解。
策略四:学会坦诚相待,将心比心
我们知道:尊重和理解是双向的。教师要摆脱旧的观念,特别是“师道尊严”的思想,不要高高在上,要充分认识到,在课堂上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不论是成绩好的,听话的还是调皮的,每个人都有可爱之处,要把学生当成是具有思想和感情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独立的人格、需要和愿望,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尊重,特别是一些后进生,渴望受到公正的对待。对于教师来说,热爱学生是其天职,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而尊重学生,与学生坦诚相待是热爱学生的突出表现。俗话说:“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要知道,那些冷酷刻薄的话语常会摧毁学生的自尊心,受创伤的孩子会在满脑子报复思想中成长。
策略五:角色互换 多为学生着想
很多牢骚、抱怨、猜疑、误会的产生,都是因为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倘若能换位思考,或许这些都将不复存在。作为教师,更应该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这样就会发现孩子眼里的世界原来与自己不一样,也就能更好地学会理解并宽容学生。而不能总是从成人的角度,以成人的思维方式去看学生,总是对学生提出各种各样过分的要求,遇事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分析,多为学生着想。
语言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最重要的沟通方式,多数听力障碍学生不能使用口语与正常人进行交流。在新疆和田地区,由于特殊教育刚刚起步,听力障碍儿童能使用手语的很少,而正常人能够掌握手语的人几乎没有,即使是作为听力障碍学生和正常人共同交流工具的书面语,在沟通上也存在着很多困难。这就导致了听障儿童与正常儿童在沟通上的隔阂,导致听障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得不到培养与锻炼,使社会交往难以继续和产生误解。
2、不良的心理因素
多数听障学生因自己的缺陷,害怕与正常人打交道,不与正常人交往,怕被别人笑话而形成自卑、封闭和多疑心理。
3、缺乏社会交往技能方面的常识
由于受听力障碍的影响,听障儿童对于社会交往的基本礼仪、习惯、方法等无从感知。听障儿童与正常人的沟通显得不合拍。导致听障儿童在与正常人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鲁莽、无礼、冒失等交往失败行为,使其与正常人的沟通受到很大阻碍。
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语文老师,怎样培养听障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呢?我做了如下探索:
1、坚守语文课堂阵地,加强日常交往语言的积累
我在教学中,经过反复的舌操、唇操练习,帮助学生能逐渐看懂说话人的口型;然后再进入“读”、“说”和“写“的阶段,通过反复诵读课文,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句式,并尝试“说”出、写出相仿的词语或句子。听障儿童语言学习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我耐心做好演示、引导、启发工作,通过大量师生间的对话交流,让学生学会社会交往中常用的语言。
2、在活动中,提高听障儿童社会交往技能
听障儿童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大量的日常交往语言学习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是教,学生学,听障学生常会觉得枯燥乏味,运用语言进行交往时也很容易造成脱节。因此,除了在语文课堂内的语言训练之外,我在教学中,想方设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让听障学生学习说话,学会交往。在活动中,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开口说话的机会,形成听障学生表达需要和愿望的气氛,提高其语言表达技能,提高其沟通能力。
听障学生善于模仿他人的行为和动作,但往往由于不理解其中的含义,做起来显得机械、呆板。我在教学中,采取情境演示的方法,结合生活实际设定情境,如打招呼、过马路、问路、买东西等,通过反复练习和讲解,让他们明白在这些情境下怎么做。社会交往是双向的,我在教学中,让听力障碍学生学会“ 换位思考”。请求别人帮助时,要有礼貌、用商量的口气,如“叔叔,能不能给我一杯水喝”;得到别人帮助时,说声“谢谢”,无意中妨碍他人时, 要说声“对不起”。这些文明礼貌用语是社会交往的剂。我在教学中,还创造条件,有意识地让听力障碍学生与正常孩子一起玩耍、学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提高听力障碍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3、让听障儿童克服心理障碍,增强交往自信心。
特殊学校的老师不仅要懂得如何在生活上关心听障学生,还应该懂得怎样从心理上去引导、关心他们的成长。
(1)帮助听障学生消除自卑心理。我在教学中,经常对听障学生进行鼓励,通过各种活动,让听障学生懂得,除了语言和听力上的小差异外,自己同正常儿童没有什么不同,正常儿童能做的事,我们自己一样可以做,使他们树立社会交往的自信心。
(2)帮助听障学生消除自闭心理。我经常鼓励听障学生同他人进行社会交往,并为听障学生创造社会交往的机会。例如:开展班级和班级之间的活动交流,让听障学生自己与其他班级的学生去沟通交流,安排好活动准备工作。
(3)帮助听障学生消除猜疑心理。
我在教学中,对听障学生进行社会交往基本礼仪的指导。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来教会听障学生如何尊重他人,学会换位思考,让听障儿童了解别人的心理,逐渐消除猜疑心理。
4、引导、指导家长,共同培养听障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095-01
1.在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师的责任
现代教育需要培养创造型人才。创造型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知识、能力基础,更需要有敢于创新、善于合作的意识,有百折不挠、精益求精的精神,有热爱生活、服务他人的美好而丰富的情感,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才是知识经济所需的人才,才是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学校必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才能完成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使命。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初中学生存在程度不同、类型各异的心理障碍,常见的有厌学、逃学、角色紧张和冲突、自我中心、挫折耐受力差等等。尤其是农村留守青少年,更显自私、叛逆。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渗透不仅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教育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过程。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教学的目标体系之中,同时优化教学环境,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有机地渗透心理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语文学科课程本身还是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都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语文形象性特点来影响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在形象的熏陶中受到感染,既能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又能培养健康的心理。在语文学科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有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势。每一个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在其间能做一个有心人,适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能够取得一定成效的。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能力承担起一定的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培养健康心理的任务的。
2.挖掘语文教材,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教材所选篇目反映了自然、社会、艺术、科学之美,众多的群体人物画廊中具有爱国敬业、追求真理、无私奉献、严谨治学、诚实守信等优良品格的极多,构成了中外古今的"群英谱",他们可以说是心理健康教育"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学生的人格楷模,如运用得当可收到多重效果。至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格境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阔胸怀,"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人生感慨,"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孤寂沉重,都会对学生的整个心灵起到震撼作用。即使是不同文章的不同风格,诸如李白的雄奇飘逸,杜甫的沉郁凝重,韩愈的阳刚雄健,欧阳修的阴柔温厚,也会引起学生心弦的共鸣。
语文教材本身有许多具有良好教育意义的佳作,只要教学处理得当就能起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中学语文教材具有了多样性、人文性、时代性,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精选的很多文章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不仅有很高的文化内涵,而且弘扬很多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当然,这些丰富的教育资源需要语文教师去整合、挖掘。教材中有诸多值得挖掘的内容,课文中的人物具有优秀的心理品质,这些都是值得学生学习的。学生通过学习得到感受和体验,从而将这些良好的品质内化为自己的心理品质,心理素质得到发展。譬如:《我的母亲》记叙了作者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人生》描述人的生命旅程的不同境况,表达作者对人生本质、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表达珍爱生命的情感;鲁迅先生的许多作品如《孔乙已》、《藤野先生》等,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如尊重他人尤其是尊敬师长;适应环境、与人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克服变态心理,解决面对现实生活中不合理的一面而产生变态人格的问题等。《我的信念》表现了居里夫人作为一个科学家的性格特点和人格力量。学习了课文,让每个人都能记住这位作家的话:"生活对于任何一个男女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学生了解这些人物的精神世界,认识到人能战胜自我、超越自我,达到完善的自我境界,提高心理素质。在讲名家名篇时,教师应结合讲一些他们刻苦学习的故事,为他们创造性学习的精神和科学方法,给学生树立榜样,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融入心理平等教育,构建和谐、民主师生关系
学生"亲其师,才能受其教",只有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才能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才能"乐于学,勤于学"。而初中阶段的青少年学生已有了所谓的"成人感",他们开始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发生兴趣,开始关注自己的变化和感受,也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观察和评价。但是,这种注重他人对自己的观察和评价的心理特征,极易导致猜疑心理。如一些同学看见其他几个同学背着自己讲话,就疑心人家在说自己的坏话;看到老师有时对自己态度冷淡一点,就会怀疑老师对自己有了看法,这些就是典型的猜疑心理。他们渴望别人能够理解自己,希望有个经常和自己谈心的知心朋友,但他们又常常排斥父母和老师,因为他们害怕父母声色俱厉的训斥;厌烦老师居高临下的"管教"。所以往往自我封锁。于是,他们就把日记作为表露真情实感的"发泄"对象,在日记中记述自己的快乐、痛苦、烦恼和欲望。针对此种情况,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专门为每位同学设计了"谈心簿",学生有何问题或看法都可以"发泄"在"谈心簿"上,和老师沟通,通过这种形式的交流,学生逐渐信任老师,乐于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告诉老师,并诚恳地向老师寻求帮助,及时解决心灵上的困惑和成长的烦恼。师生间的距离近了,关系融洽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很好地交汇在了一起。
4.融入心理素质教育,增强学习自信心
1.1担忧心理 是绝大多数患者住院时的心理反应,担忧自身疾病是否能痊愈,是否能适应新的环境,家庭的承受能力,是否影响今后的生活、学习、工作、前途等,从而影响了治疗工作的开展和疾病恢复状况。因此医护人员应以良好的自身形象,严谨的医德作风,娴熟的操作技能来使其感到需要得到满足。
1.2焦虑心理 是部分患者对自己的病情不了解,过分担忧而造成的一种沉重的精神负担,促使病情加重,给疾病诊断和治疗造成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护士要学会换位思考,从患者的角度出发以极大的同情心和耐心了解患者的情况,掌握病情变化的原因,向患者介绍各种症状的起因,治疗过程和效果。要求患者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正确对待疾病,减轻精神压力。
1.3恐惧心理 对于初发心梗,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手术或回忆发作时的危险,提前意识到死亡的可能性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情绪,表现为紧张、恐慌、不安等,该病的特殊性应杜绝这种不良情绪的存在,护士要用热情的态度多与患者进行交谈,帮助其树立战胜病魔的勇气。
1.4抑郁心理 责任感和事业心较强的人,患了此病由于其他各方面致使反复发作或经过长期治疗控制不好产生并发症,此时的患者是相当敏感的,容易对生活失去信心,出现情绪低落,不愿与人交谈,行动缓慢,从心态和行为上变得异常起来,甚至于求死,严重影响了医护与患者之间的交流,此时护士应该提高警惕,在护理该患者时加强心理疏导,为患者排忧解难,防止患者自杀事件,使其鼓起生活的勇气,激发患者对生活的热情,帮助其从阴影中走出。
1.5自卑心理 见于自尊心强,心理承受能力弱的患者。由于心梗病种的特殊性,卧床时间较长,生活不能自理,需要护士协助如:排便,擦澡等患者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特别是男患者,护士在护理中要教育患者,生病是客观规律,要消除护理中的性别观念。病情好转就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工作、学习,也可以恢复自立能力。
1.6偏执心理 见于知识分子和老年患者,有一定的知识含量,有多年的生活习惯,阅历丰富,容易固执己见,自以为了解的很多,不但不配合治疗还对医护人员发脾气。因此在护理中一定要耐心、细致的解释,从交谈中找出突破口,使患者感觉到医院的治疗方法是适合自己并且有益的,渐渐的扭转患者不当的想法。
1.7欲速心理 有些患者求愈心切,经济条件好的,希望早用药、多用药、用好药,对于这种患者,护士应当着重宣传治疗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首先要合理饮食,积极锻炼,有良好的心态,在此基础上才是药物治疗。有些经济条件较弱的患者才看到病情好转就急着出院,忽视了病情还有恶化的可能性。护士要告知其,如果未治愈出院,不但有可能再次入院,而且会加重经济负担。
1.8猜疑心理 个别患者由于自己与家人的忽视或医生误诊,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被发现,就埋怨家人和医生。对医护人员的诊断、治疗、言语的不信任。或故意刁难,提出过高的治疗、护理要求,对此类患者要指导他们适当控制自己的过激情绪,相信科学,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生护士的诊疗活动。
1.9依赖心理 患者自感患有疾病需要人照顾,依赖心加重,心理上依赖他人,生活中寡言少动,缺乏参与到有利于康复的社会活动中去,以致有碍于早日康复,护理中应帮助其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早日接受锻炼,克服依赖心理,这样才有益于患者的早日康复。
2对策
2.1建立一个良好舒适的休养环境,病室安静、整洁;医护人员语言要和蔼可亲,举止大方,使患者心情舒畅。
2.2严禁医护人员和家属在患者面前议论与其病情有关的问题,严禁在患者面前讲刺激性语言,不可将过喜、过悲的事情告诉患者。
2.3进入监护室的患者有紧张、恐惧的心理,应将监护室内的环境、各种机器使用中出现的情况详细介绍给患者,使其尽快适应环境,稳定情绪,配合治疗。
美国著名心理学教授索罗门认为:在学生个体人格发展方面,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教师的世界观、价值观、言行特点等都会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所影响。人的行为受心理的驱动。因而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决定其言行能否发挥应有的表率作用。但根据相关社会调查得知,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因此对该问题的研究,不论是对教师本人还是教学机构或学生群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与表现
由于社会各方面对教师的职业要求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教师精神压力增大,直接威胁着教师的身心健康。2004年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中小学2292名教师的心理检测表明:32.18%的教师具有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具有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的心理障碍已经构成“心理疾病”。[1]2005年对280位高校教师进行调查发现,心理问题检出率高达33%。[2]
教师是一项繁重、复杂的工作,工作特性决定了教师要比其他行业人员面对更多更重的职业压力,所以教师的忧郁化、偏执倾向化、人际敏感度、强迫症状比一般人群要高,具体表现为:过度焦虑,烦躁、坐立不安、紧张;怀疑自己的能力,会伴有无助感;有时表现精神不振、抑郁、神经衰弱的症状;情绪控制能力差,有时会出现一些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行为等;人际交往出现障碍,与其他人沟通不畅、猜疑心理严重,嫉妒情绪明显等。从年龄来看,中老年教师的强迫症状较明显,而青年教师的心理问题主要是人际敏感、偏执等方面;从性别来看,女教师的焦虑倾向高于男教师,男教师心理稳定性要远远高于女教师;从被教育主体来看,中小学教师的心理问题要比高校教师严重的多。专家指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已影响到教师的职业工作,部分教师出现了职业枯竭的迹象。
2 导致教师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
2.1 工作、家庭和社会压力越来越大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对教育的高要求,教师除了承担备课授课、管理学生、批改作业、撰写论文、从事科研等工作外,还要面临一系列的学习与考试,如:职称英语考试、计算机考试、普通话测试、公开课比赛等等,这些工作与多重责任使教师倍感疲倦,同时持续的忙碌导致无暇顾及家人,致使内心产生强烈的负疚感。另外,对教师的学历层次、职称结构、科研成果以及的数量和刊物等级要求越来越高,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给教师带来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相当数量的老师不得不克服家庭、年龄困难去提高学历和学位,不得不拉下脸面去应付复杂的人际关系。
另外,从物质层面来讲,教师待遇长期偏低,经济欠发达地区更是如此,甚至拖欠工资现象时有发生。当面对诸如家属下岗待业、子女入学或找工作、改善住房条件、医疗以及养老问题无能为力的时候,会尤其感受到精神压力的存在,许多教师被迫在外兼职。据有关资料显示,使教师身心疲惫的最主要生活因素是:“教学、生活环境带来的压力”,占接受调查人数的34.6%,“住房问题带来的压力”和“工资收入带来的压力”分别列第二、三位。[3]
2.2 人际关系日趋复杂
在学校,教师要面临多重、复杂的人际关系: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校领导等,如何处理好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对教师而言是个不小的难题。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出现不同的问题,面对独生子女家长对教师要求的提高,使得教师与学生和家长的关系出现不协调现象;学校敏感的人事安排、课程安排以及职称评定、晋级方面出现的不公平、不公正、不公开现象,难免使得一些老师对同事或领导产生猜疑心理、妒忌心理,造成同事关系紧张,出现不和谐的关系以及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困难,由此也会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2.3 教师自身的原因
目前该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过于强调用外在标准衡量自身价值,如社会地位、工作待遇等等,由此教师会产生自卑感等消极心理;二是自我期望值过高,设定的个人发展目标超出了自身的能力范围,致使职业压力过大。这两方面的原因导致教师出现各种不良的个性特征诸如:心胸狭窄、意志脆弱、过于争强好胜、性格内向、敏感等等,随之而来的易激动、焦虑等情绪反应,易使教师心理失调,出现思维不灵活、反应迟钝、记忆力受压制等表现,同时,还可能导致不良行为反应,诱发身体疾病。
3 全方位制定系统方案,合力解决
针对上述各种现象,需要社会、学校以及教师个人的共同努力以全面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首先,社会要努力提高教师的社会与经济地位;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与福利待遇,逐步改善教师的住房、医疗等物质待遇,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加强舆论导向,借助媒体力量,向社会客观介绍教师的职业现状,呼吁全社会给予教师更多的关注、理解与支持,使社会对教师过高的期望值回归理性,营造有利于教师身心健康的舆论环境。另外,可以启动“教师心理健康工程”,建立教师心理状况定期检查与心理测试制度,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和调试自己的心理问题;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让一些非心理学专业的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学常识,以便必要时使教师能有效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设立教师心理健康咨询点,随时为教师提供心理咨询服务。通过以上诸项措施,力争给教师创造一个较为安全、舒适的心理环境。
其次,学校方面要营造民主、和谐、宽松、信任的组织工作环境与教学氛围。具体操作可以从实行民主化管理入手,创设条件,让教师广泛参与学校事务的决策过程,在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主体性,使其切实感受到来自组织的关注与尊重,提高教师的职业满意度与认同感。
在绩效考核方面,应努力构建新的教师评价制度,根据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来构建新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多元的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激励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动力之一。
学校还应多组织教师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娱乐休闲活动,如联欢会、旅游、舞会等,以丰富多彩的形式,给教师提供一个同事互相交流的平台、感情宣泄的渠道,以缓解工作压力,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从而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不错,职业的特殊性注定教师要面对社会、教学、人际关系等很多压力,但要充分认识到这些压力是客观存在的,既然是无法逃避的,那就要学会与压力共处,变压力为动力。适度的压力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工作、学习效率,促进个人的专业发展和人格成长。教师的教育信念和职业理想是教师在压力下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如果每位老师都能认识到社会变化发展的趋势,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在改革中加强学习,不断的完善自我,就能为自己创建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与生活环境。
同时,教师还要做到正确的自我认知。每个人特有的气质、性格、能力、兴趣等心理因素,都会影响主体的行为。教师有无正确的自我评价,是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所以,教师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合理要求自己,了解并愉悦地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给自己设定高不可攀的目标;同时也要客观地评价别人,接纳并理解别人的错误和缺点,对现实的不平、不满、不尽善尽美之处能泰然处之,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环境的变化;在提高知识素养的基础上,培养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健康心理。
参考文献:
对小学生进行健康心理的培养是21世纪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紧迫任务,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小学生德育纲要对小学生提出了诚实、正直、谦虚、宽厚、有同情心、活泼开朗、勇敢坚强、有毅力、重质量、勇于创新等心理品质要求。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这些健康心理品质呢?
1.作为教师要多给学生表扬和关爱,少批评与责骂
我们老师如果习惯“皱眉头看学生,从不面带笑容”,对学生批评是大声地责骂,而缺少表扬与鼓励,缺乏了解和关爱,那么长期下去,就会造成学生心情压抑、情绪低落。这不仅影响他们目前的学习和生活,严重的对他们今后的发展还会造成障碍。相反如果我们能够多给他们一些表扬与关爱,那效果就不大一样了。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对学生多一些鼓励和表扬,就像一场绵绵的细雨滋润着幼苗茁壮成长。
不管是谁,只要工作有成绩,就能获得领导或同志们的肯定,那么他的工作积极性就一定会高涨。小学生更是如此,只要获得别人的肯定,感到别人特别是老师对他的关爱或者是表扬,他们的需求就满足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自然而然地提高。那么对学生而言老师真诚的鼓励和关爱,往往是无价之宝,极易在他们的心目中掀起成功的欲望,将会产生持久的动力。
2.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心理技能
2.1 在人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要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任何活动都是学生生命得以表现的基本,活动过程是学生的内在潜能,双向对象化的过程。因为人又联合他人的倾向,在和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学生们热情高涨,各自表现。如在《为自己喝彩》的主题队会中,学生表现自我,表演小品、诗歌、舞蹈、歌曲、绘画、写作、演讲等精彩的节目。曲终人散,他们仍意犹未尽,兴趣盎然。因此,近几年来,我始终坚持课前五分钟演讲的惯例,让学生说一件自己认为最有意义的事,自己准备演讲稿演讲,汇报学习雷锋活动的过程,有充足的时间给学生展示自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设计,他们会踊跃报名参加,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在这一片展示自我的沃土上生根、发芽,尽情地展示自我。
2.2 老师经常在生活和学习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富有哲理,但是对学生来说,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学生却并不适用。在他们看来,任何失败都是永久性的,灾难性的。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那么,如何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呢?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文章中各个方面的对应点,抓住细节启发学生,感染学生,让他们总结体味艺术力量对心灵的震撼,达到教育与成功的双向意境。如在《穷人》这篇课文中,桑娜在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之后所展开的激烈的思想斗争,就是表现穷人善良,心灵美好的闪光点。另外,就是应抓住竞赛、游戏等时机,对每一项活动中取得成绩的学生,要给予肯定,还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不同的检测题目,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取得一定的成绩。如数学竞赛活动教师出了六道题,规定:答对三道题小学毕业;答对四道题高中毕业;答对五道题大学毕业;答对六道题是博士,这个活动,“差生”也答对三道题。这样,各层次的学生在活动中都找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尝到了成功的滋味。同时,也产生了积极的心理效应,他们会朝更远大的理想努力。学生,一旦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他会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使他们在不断的成功中明确前进的方向,树立勇于攀登的信心。
2.3 作为教师要注重纠正学生的不良心理状态。
哲学家曾说过:“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当我们发现学生存在不良心理倾向的时候,就要及时地纠正和引导。如学生中有的嫉妒心理很强,有的猜疑心很大,甚至有的同学有自卑感。当我们发现学生这些不良心理情况时,就要及时地纠正,可以采用各种方法,让他们克服。如:班上王红和李丽两位同学是一对好朋友,正在探讨一道数学题,当得知王红在今天的测试中有得了全班最高分,成绩不如王红的李丽一反常态,下课后拒绝和李丽一起跳绳。放学后不和王红一起走;班里选班长,王红是两名候选人之一,李丽却故意选了另外的同学,还扬言要和王红“一刀两断”。这时,我利用课余时间,找来了李丽,循循善诱地开导她,告诉她:嫉妒是一
种消极的、不健康的心理,每个人都应该能够克制嫉妒他人的心理。在同别人进行比较时,要承认自己跟别人的差异并努力进取,要正视他人的优势和自己的不足,希望他人进步,自己也有收获。一个人若嫉妒别人,自己也失去向他人学习的机会,还会失去友谊,影响团结。一番推心置腹的话,她听了心服口服,面红耳赤。隔天,我发现王红和李丽牵着手,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老师只要苦口婆心,推心置腹的跟学生谈话、引导,学生定会改过自新。
一、大学宿舍的环境特点及人际关系现状
对当代大学生而言,进入大学校门那天起就开始了独立生活,而宿舍作为学生的第二个家成为学生进行生活能力锻炼、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培养团结协作能力和良好道德情操的重要场所,其中和谐的大学宿舍人际关系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由于高等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个人成长背景的巨大差异容易导致成员之间在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上的不同。当代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由于家庭的溺爱和社会新思潮的感染,使得他们有较强的活力和个性,但是心理承受能力较为脆弱,集体主义观念薄弱,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较弱,这些因素极容易导致寝室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尤其是在家庭贫富差距较大的学生之间极容易产生矛盾,调节不好的会产生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个人的成长。
徐长华等人根据对高校不同宿舍现状的研究,将高校宿舍人际关系进行如下分类:
1.友好和谐型。宿舍成员之间彼此都能把宿舍整体和个体间的关系搞好,相互帮助,珍视友谊,能够克服地域和民族差异,相处融洽。当成员之间有缺点和矛盾时,能够相互包容,通过沟通和协调来解决问题。这类宿舍的每个成员在宿舍以外也较容易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并能为班级做贡献。
2.孤立松散型。这类宿舍的少数成员由于自己独特的经历、生活背景和较差的心理素质,不愿意、不喜欢或害怕与同学交往,显得“不合群”,表现出很“孤独”与“孤立”的样子。绝大多数人之间缺少直接沟通与合作,再加上成员中缺少核心人物来领导和影响其他成员,导致宿舍中人际关系淡薄,缺乏集体观念,“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就是这类宿舍的真实写照。
3.分裂对立型。由于个别成员的个性表现得不到他人认可,或者成员之间相互存在鄙视和猜疑心理,导致成员之间长期处于对立状态,不信任和排斥对方,相互之间筑起情感的“壁垒”,甚至会因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爆发冲突,使整个宿舍整日笼罩在紧张的气氛当中。
二、引发高校贫困生宿舍生活心理障碍的因素
由于物质条件和家庭环境的不同,贫困学生在日常生活、消费观念和价值取向方面与其他同学有较大差异,尤其是个人心理比较脆弱。上大学后,随着学习生活费用的增加,寝室里同龄人之间生活水平悬殊的体现更加明显,尤其是在人文环境不好的宿舍里,往往会造成贫困生不同程度的心理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等心理问题。
1.不适应生活环境,造成自尊心的损伤,引发自卑心理。一般来说,由于环境的改变,所有大学新生入学后都会有一个心理适应期。对于贫困生来说,这个适应期会更长一些,调整不好,会影响整个大学生活,甚至出现心理问题。另外,由于长期被经济拮据困扰,困难学生的生活都比较简朴,这种行为在有的同学眼中变成了“抠门”,着装成了他们区别于其他同学最明显的“标志”。这种对寒酸外表的自惭形秽,担心寝室同学鄙视的困惑心理,使经济困难学生囿于自己的小圈子里,忧郁寡欢,失去了主动与人交往的勇气和信心,慢慢的疏远了与其他同学的关系,独来独往,这种巨大的反差使贫困生的自尊心变得异常敏感脆弱,自卑心理加剧。
2.不良宿舍文化环境,造成贫困生心理的扭曲。宿舍文化环境包括成员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文化氛围和舆论导向等。如果宿舍有一种积极向上、宽松有爱、健康温馨的气息,宿舍成员之间就会感到心情愉悦舒畅,产生归属感。如果一个寝室的文化环境比较恶劣,诸如孤立分散型宿舍和分裂对立型宿舍。在这种氛围下,贫困生感觉不到宿舍的温暖,自己的行为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反而会引起他人的嘲讽和鄙视,使他们长期处于孤立无援、紧张压抑、烦躁不安的情绪当中,不仅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更会产生心里扭曲。
3.主观情绪的失控,引发怨恨心理和精神失常。困难学生的心灵世界是很脆弱的,总会因自己的困难境遇感到自卑,在较大程度上使得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和理解,希望得到尊重和平等的待遇。但宿舍成员普遍都是第一次开始独立生活的同龄人,对建立和培养人际关系的方法还不成熟,很可能在一句话或一件小事上触动困难学生敏感的神经。据统计,很多产生心理问题的困难学生都是因为没有处理好宿舍关系,引发多疑、幻听幻觉等精神问题,严重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和学业。
三、建设良好宿舍环境,促进高校贫困生健康发展的探讨
1.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发现存在学生宿舍的新问题,改善学生宿舍人文环境。宿舍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基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采取多种措施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到宿舍中,培育健康宿舍文化,为创建和谐宿舍环境打下坚实基础。
2.在实际教学中加强对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培养贫困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促进健康人格为发展主线,从认知过程、情绪调控和行为训练三个角度开展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自我意识与自信心得到增强,情绪调控能力得到改善,及时排除在宿舍生活中的一些心理障碍。通过个别心理咨询引导他们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鼓励他们尝试改善人际关系,指导他们调控情绪以降低心理焦虑水平。
3.以“三型校园”为依托,积极构建“三型宿舍”。在新的社会发展背景下以构建校园为基础,创建“节约型校园、关爱型校园、文化型校园”,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加快高校内涵式发展和确保高等教育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稳定局面的必然要求。通过组办以宿舍为单位的各类活动,充分发挥各成员的特长,培养宿舍成员之间良好的互助关系、协作能力,增强宿舍成员之间的集体荣誉感,培育积极向上的宿舍文化,为学生的健康良好发展夯实基础。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1 — 0126 — 02
人际交往也称人际关系,指通过各种交流方式以交换彼此思想信息的过程,是人们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内容。在人类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人的关系是的社会关系的关键,个人不能孤立地存在于社会关系中,而是建立各种各样的连结关系,如血缘关系、战友关系、雇佣关系、医患关系等;大学生所处的人际关系有亲属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等。因此,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处于社会关系网中的人必然要面对人际交往这个问题。大学生处于人生的转型时期,面对求职就业等问题,越来越感觉到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大学生肩负社会历史使命,更要重视人际交往问题,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一)人际交往是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需要。研究表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能够预测心理健康水平,人际交往能力与心理健康水平成正比,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越强,越有利于其身心健康;从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社交需求对个体发展有重要影响,包括友谊、爱情及隶属关系等。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已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心理心态也有利于大学生人际交往,如:自信乐观、宽容大度、诚信友爱等高尚品质有利于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成功与快乐。
(二)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获得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首先,通过人际交往本身所获得的人力资源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得以体现,还可作为一种无形资产为长远发展提供支持。其次,人际交往作为一种获取信息的方式,无论是符号语言交流方式还是肢体语言交流方式,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信息互动与资源共享,使人际交往成为大学生获取间接性、经验性知识的有效途径和开拓思想的重要条件。
(三)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自我发展和社会建设的有效方式。首先,大学生通过人际交往与沟通,从对方的评价中发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更客观地进行自我认知,有效地进行自我完善,促进个体成长成才。其次,人际交往不仅对自身发展有重要影响,对社会建设和发展也十分重要。良好的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的安定有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增强群体凝聚力,集全社会合力共创和谐社会。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高等教育主要工作是大学生的理论教学,在培养21世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型人才时,更多地是以智商和学习成绩论优劣,而忽视了大学生情商培养与综合素质提高。少有专门的课程教育大学生学习如何与人交流与沟通、如何待人接物,根据各种社会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人际交能力位于中等偏下水平。大学生人际交往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
(一)个体差异问题
内在的,自卑、怯懦、猜疑、逆反、排他、做戏、贪财、冷漠等各种心理因素都会导致人际交往问题。有自卑心理的人,自认为出生贫寒、社会地位低下,在人际交往中缺乏主动性,感到失落、压抑、苦闷,待人冷漠、自闭自弃、表达不得体,导致人际交往障碍;有怯懦心理的胆小怕事、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人存在的心理;有猜疑心理的人喜欢捕风捉影,用怀疑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物,对人没有信任感;有逆反心理的人喜欢标新立异,与人对立,有时会颠倒是非,常使人感到厌恶;有排他心理的人喜欢坐井观天,不愿接受新事物,思想固执,心胸狭窄;有做戏心理的人把交朋友当做演戏,喜欢吹牛,难以找到真正的朋友;贪财心理的人认为交朋友就是互相利用,只占便宜不愿吃亏;有冷漠心理的人对事情漠不关心,表情孤傲,往往使他们失去很多朋友,面临人际交往困扰。
外在的,大学生交往范围狭窄是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问题的重要原因。首先,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区域划分范围较小。由于学校管理、教学方法等诸多原因使大学生与社会接触较少,所以人际关系较单一,主要接触人群为师生、同学;接触中心为寝室或者班级。其次,大部分大学生缺少学生会、社团等实践活动经验,接触的人情与事情少,人际交往能力得不到实践锻炼而越变越差。再次,部分大学生为发泄学习、工作、交往中的不满与压力,过分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结果使得他们的人际交往的时空范围缩小。男生沉迷于打游戏、斗地主,女生沉迷于网络购物、看电影,在虚幻的世界中他们显得更加自信。
(二)家庭环境问题
横向的方面,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现代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少同龄伙伴之间的游戏与打闹,孩童时期的人际观念意识较少;除了学习交流外,其它交流甚少,进入大学自主管理后,在学习之余不知道怎么与同学相处。
纵向的方面,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溺爱、包办、使孩子变得任性、缺乏集体荣誉感、对他人漠不关心;父母的言传身教如不诚信、胆小怕事、过分批评指责等也会使孩子变得自卑、怯懦、不讲信用等。富裕家庭的大学生容易孤傲,贫困家庭的大学容易自卑。
(三)学校教育问题
高校注重科学教育与理论教学,学生的人文素质较低,不懂伦理道德、交往礼仪、公共关系等,理论知识不能与具体实践有机结合,人际交往相当于纸上谈兵。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的缺乏,接触仅限于课堂,课后形同陌生人,大学辅导员事务繁多也难以顾及到学生的交往问题,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大多需要成年人的引导,在人际交往中才能少走弯路。
(四)社会环境问题
社会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存在误解,有的认为大学生是高材生,什么都会,殊不知校园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为人处事能力较差;各种社会宣传教育与监管也忽视了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及身心健康的关注,大学生沉迷网络,逃避现实,却往往陷入网络骗局;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大学生缺少沟通协调能力,处处碰壁,但很少有企业愿意录用并培养这样的大学生。
三、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对策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将我们与他人的交往过程看成我们在玩的各种游戏。”在人与人沟通与交往中需要遵循游戏规则,透析人的内心世界,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分析人际关系的外在行为表现和内在心理关系,掌握大学生人际关系发展规律,改善大学人际交往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明确要遵循的原则:第一、平等原则。同学之间人人平等,对待生活充满自信,不因家庭贫富论地位高低与亲疏远近。第二、相容原则。同学之间和睦相处、宽容以待、,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学会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合作与冲突。第三、互利原则。“兼相爱,交相利。”英国首相曾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可见在人际交往中,应该互相了解并尊重对方的价值取向,从社会交换理论角度看,人与人之间在分配上的公平并创造“双赢”的局面,更有利于维持和改善人际关。第四、信用原则。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通行证。第五、宽容原则。同学之间难免有摩擦,心胸宽广,更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建立和完善相关措施
1.大学生自身应该采取的措施
第一、在人际交往学会倾诉与倾听。善于发泄内心的苦闷以缓解心理压力,聆听他人的报怨与困扰,体会同学之间的关怀,增强同学之间的友谊。第二、举止文明大方。作为知识分子,应该言行得体,谈吐自信。第三、培养幽默感。幽默风趣、活泼开朗的性格,往往在人际交往中给人以良好印象。印象管理是社会交往的一个基本事实,所有人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进行着印象管理,希望迎得人际交往的成功。第四、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锻炼中,善交友,交益友,掌握建立人际关系的方法。明确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注意-接触-融合;重视人际关系的恶化过程:冷漠-疏远-终止。
2.家庭应该采取的措施
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跟家长接触较多,因此家庭在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中是基础性的,父母应当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待人接物行为;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父母应该多跟孩子联系,关注孩子的独立生活情况与人际交往人群。
3.高校应该采取的措施
(1)发挥高校辅导员的主导作用。首先,通过个性化培养,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次,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如开展《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人际交往的讲座、讨论沙龙、主题班会等,增进师生感情与同学友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发展。
(2)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在非医学类院校,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十分有必要。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大多是由心理问题产生的。通过几年来发生的大学校园伤害事件看,大多数品学兼优的高才生最易产生心理问题,也更应该得到学校的重视。
(3)建立和谐的校园文化。高校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多彩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4.社会应该采取的措施
社会宣传、公共舆论等易对大学生的交往心理造成影响,社会可提供更多的适合大学生交往的平台,如大型图书馆讨论区、英语角等,拓宽大学生交流视野;组织大学生集体旅游活动、参与企业活动等,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建立专业的心理咨询中心,给大学生解决心理、求职和交往等问题,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扫清障碍;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获取信息资源但不沉溺网络、聊天交友但不上当受骗。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是当前大学生面临的重要难题,要从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解决,但最重要的要从大学生自身找原因,克服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学习人际交往的方法。
〔参 考 文 献〕
〔1〕张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秦海燕.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社会,2010,(02).
〔2〕李军,张殳.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探讨〔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1).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生;浮躁心态;成因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9-0177-02
1 独立学院大学生浮躁心态的表现
浮躁,在辞书上解释为轻率、急躁;在心理学上,浮躁主要是指内在冲突所引起的焦躁不安的情绪状态或人格特质。我们一般把它理解为与“扎实”、“沉稳”意义相对立的一种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实质上,它是一种冲动性、情绪性、盲动性相交织的病态社会心理。
与本一、本二的学生不同,本三部分学生是怀着一种忐忑不安的愧疚心态走入大学校园的。他们渴望成才的心态与对高考不慎失利而产生的懊恼和羞愧形成矛盾。加之他们多数人对独立学院的性质和定位缺乏准确认识,产生自卑心理,进而影响了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此外还受到来自社会及家庭等多种因素影响,无形中滋生出一种浮躁的心理。
独立学院学生的浮躁心态在世界观和人生观上的表现为缺乏崇高而远大的理想和追求,或虽有远大理想却没有实际的行动;浮躁心态在学业上表现为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怕吃苦,不愿循序渐进,只想投机取巧,急功近利;浮躁心态在生活中的表现为:缺乏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缺乏艰苦朴素的作风,夸夸其谈,好逸恶劳,喜欢互相攀比;浮躁心态在就业方面的表现主要是诚信意识的缺失和弄虚作假的泛滥。总之,浮躁心理已成为制约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良好形象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2 独立学院学生浮躁心态的特点
(1)独立学院学生的浮躁心态主要不是出现在低年级的大一学生身上,而多数是从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尤其是留级学生身上体现。他们入学时表现得循规蹈矩,信心百倍,努力学习,认真工作,积极融入集体。但是,经过一个学期或一年的学习,有些同学或因学习方法不当,或因自我控制力不强,或受其他不良因素的影响,学习落后了,人际关系紧张了,于是心态也开始浮躁了,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进入了下一阶段的学习和生活。
(2)独立学院学生的浮躁心态绝大多数出现在学生受挫之后,这说明当代80后或90后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犹如温室里的花朵,很少经过大风大浪的洗练。一旦学习成绩不理想,挂科或留级;恋爱受挫;同学关系紧张;家庭关系不和谐;找工作不太理想,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大学生心态浮躁的诱因。
(3)独立学院大学生一旦心态浮躁,很少有人依靠自身的力量扭转乾坤,浪子回头,重新振作起来。这说明当代大学生抗压耐磨的能力较差,老师和朋友﹑亲人的帮助是他们重新振作的强大动力,尤其是老师的指导及劝解对他们非常重要,不仅可为他们指引迷津,更是他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3 独立学院学生浮躁心态的危害
浮躁是一个毒瘤,它不仅影响大学生的学习,人际关系及精神状态和道德水平,并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风气,而且影响大学生的生活和工作态度。
在学习上,浮躁心态使大学生学不好,学不会,考不好。上课似乎一听就懂,其实没有真懂;看书如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轻描淡写翻几页就算看过了,无法深入领会其中的内涵;考试时看到题目,不仔细审题,而是急于动手,经常犯粗枝大叶或粗心大意的错误,等到题目做错了,才恍然大悟。
在人际关系方面,浮躁使大学生不仅交不到知心朋友,反而因心浮气躁而得罪同学,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因为没有人愿意与一个脾气暴躁,心高气傲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相处。
浮躁对大学生精神方面的影响表现在:人浮躁了会终日处在又忙又烦的应急状态中,脾气会暴躁,神经会紧绷,终日处于心绪不宁的状态。浮躁也影响着大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浮躁容易使大学生养成好逸恶劳,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等不良品格,进而逐步丧失那种勤劳勇敢﹑顽强拼搏﹑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浮躁也影响到大学生以后的生活和工作态度,不少人经不起金钱和名利的诱惑与驱使,不能正确看待自身能力和客观实际,看见他人发展比自己快,便产生羡慕加嫉妒的心态,而当自己取得了一点成绩时,便妄自尊大,忘乎所以,以为自己了不起,什么都能干;在遇上挫折﹑情绪低落时,就会孤注一掷、铤而走险,这无疑是饮鸩止渴,后患无穷。
4 独立学院大学生浮躁心态的深层次原因
4.1 影响独立学院大学生心态浮躁的生理﹑心理因素
(1)自我观念方面:独立学院大学生主观我与社会我、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存在矛盾,希望得到社会的尊重,而社会对本三学生的认可度却达不到学生的要求,此种现象在大学生就业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致使本三学生心态严重失衡;
(2)在学习方面:部分本三学生学习目标处于真空状态,没人管理,更无人表扬,过去的优势地位丧失,因学习动力缺乏或学习方法不对,存在严重的学习焦虑或考试焦虑;
(3)在社交方面:因社会地位比本一、本二学生较低,加之部分同学学习成绩不理想,因而在社交方面存在自卑和猜疑心理,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4)在情绪方面:存在焦虑、抑郁、嫉妒、自卑、激动易怒、冷漠、情感脆弱、低落等困扰;
(5)在性心理及恋爱心理方面:性焦虑、草率恋爱、不文明恋爱、害怕求爱与恋爱至上、偶像崇拜之间存在严重的协调性;
(6)在人格发展方面:存在懒惰、怯懦、狭隘、拖拉、虚荣、以自我为中心等缺陷。
4.2 影响独立学院大学生浮躁心态的意志、情感、认识等因素本三学生高考失利的重要原因不是智力的因素,更主要存在于意志和感情方面。本三部分学生缺乏那种坚忍不拔、持之以恒、顽强拼搏、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意志,相反,部分学生养成了拈轻怕重、好逸恶劳、骄奢逸、好吃懒做等不良习惯。这些是本三学生学习心态浮躁的重要因素。
在情感方面,本三大学生处于情感敏锐的高峰期,情感丰富、复杂,容易波动,恋爱心理处于强烈性和文饰性、动荡性与压抑替上升的时期,内心冲突多,自控力差,情绪调控稍有不慎就会引起心态浮躁。
在认识方面,部分本三学生由于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课后不是上网玩游戏,就是打牌赌博,谈恋爱。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种没有明确奋斗目标的精神空虚状态,加剧了大学生的浮躁心理。
5 独立学院大学生克服浮躁心态的应对措施
首先,从社会层面来看,中国媒体需要有社会责任感,客观理性地评价社会上的一夜成名者以及事业成功者,尽可能的不去营造投机、走捷径的社会氛围。在宣传上,应多宣传中国古代文化的沉稳、含蓄等方面的内容,劝诫人们戒骄戒躁。《论语》说“欲速者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三思而后行”,当代大学生应继承古人所倡导的沉稳,脚踏实地,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多一份耐心和冷静,依靠勤劳和智慧致富。
幼儿教师是学前教育的主要施教者,高质量的教育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不行。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幼儿的心里发展和行为,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幼儿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促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提高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建设高质量幼教队伍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教师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强的优良品格以及较强的心理调控能力,是当前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一、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作用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进,新时期学前教育对幼儿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儿教师面临着一个重新学习,全面提高和自我完善的任务。首先是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人的素质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其中身心素质是最基本的前提。由于幼儿教师角色的独特性,它在幼儿心理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一个理想、合格的幼儿教师除了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外,还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要用耐心、爱心对待别人的孩子:当孩子在取得可喜的成绩时,我们要积极的伸出大拇指给予鼓励;当孩子有所进步时,我们更要给他加油鼓劲;当孩子犯错误时,我们也不要对着他们大吼大叫,以免给孩子带来不良的影响,应当及时问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再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以后不要再犯同类的错误。教师的言谈举止和情绪是构成整个教育环境的组成部分。教师心理健康是指教师内部心理状态的平衡及内部心理活动与外部世界的协调,它有利于个人成长和发展,也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影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如果教师心理不健康,不注意自己的行为,比如说脏话、吃零食、乱串班等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都会对幼儿的心理、生理产生不良的影响;反之教师心理健康,具有豁达、开朗、善良等优秀心理品质的教师会给幼儿以健康的心理支持,从而形成教师和幼儿间良好和谐的心理关系。心理健康的教师可通过自身展示社会行为的修养潜移默化的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因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幼儿的成长,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我们要在提高幼师专业素质的同时,把心理健康纳入培养范畴,从根本上促进幼儿的成长。
二、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的标准
1、要热爱幼教事业。能认同自己的幼教角色,对幼儿教育工作认真负责,并充满信心和情感。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占有一定的地位,担负着一定的社会职能,因此对待事业的态度,必然成为社会适应的首要构成因素,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只有将自身的才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表现出来,并由此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才能对社会生活有良好的适应。
2、能正确的认识自我。心理健康的人能正确看待自己,容忍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并努力寻求自己的最佳发展,使自己更加完善,形成健全的人格。幼儿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成功与失败,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够平静的对待这些,成功面前不沾沾自喜,遇到挫折也不会消沉。
3、能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人是社会化的动物,妥善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乐于与他人共事相处,才能立身处世。它包括在人际交往中,了解彼此的权利义务,个人的思想、目标行为与社会要求协调,能客观地了解和评价他人,积极与他人真诚沟通;与人相处时尊重、信任而不是虚伪、嫉妒。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师生共动中表现为老师与幼儿关系融洽,平等对待每一位幼儿。
4、有顽强的自制力。任何工作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幼儿教师要有良好的意志品质,自觉地克服困难,在困难面前有坚定的原则和信念,态度严肃认真而又诚恳明朗,处理果断又以理服人,积极和善的态度中蕴藏着最好的机会,对该追求的目标一定要追求到底,有顽强的自制力。
三、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几个因素
1、性格差异对幼师心理健康的影响。科学家乌申斯基有一句名言:“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于个性的形势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①性格外向的教师,一般遇到事情会不假思索,处理问题过于武断,往往导致出差错、办错事;相反,性格内向的教师则不善于交往,不善于发泄,造成猜疑心重,丧失自信,总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最后造成性格孤僻,心理疲惫。
2、自身修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自身修养指教师个人的知识、阅历、处理事情的能力。如,自身素质高的教师,不但学识渊博,而且还会给幼儿传授一些课外知识,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自身素质低的教师,缺乏自信、不善于学习、不思进取,遇到事情总是找客观原因,天长日久变得自卑和孤僻,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
3、压力过重带来的影响。在幼儿园女教师占大多数,她们既要担负起家庭主妇的角色,又要担起职业女性的角色,还要面对激烈的竞争努力工作,不断进取,由于压力过重,使教师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受到影响。比如,有些教师不论做什么事情都很要强,凡事都要争第一,深怕别人超过自己,无形中给自己施加了较大的压力。久而久之,不论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吃不消。因此,幼儿教师应当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身边所发生的一切。
4、处理家长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人们皆渴望得到爱与被爱、理解与尊重、友情与支持,而幼儿教师这些需要的满足主要来源与家长,良好的家园关系会使教师有成就感、自我价值感、幸福感,这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生活环境;不协调的家园关系会使教师情绪紧张、心情郁闷,经常处于应激状态,家长的不尊重教师的现象,会使教师感到空虚无助、痛苦,使身体健康在不堪重负的情况下出现许多心理问题。
四、促进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
1、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创造每位教师“自我实现”的机会,让每位教师获得成功,获得自信。面对不同的个体,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多一点引导鼓励,少一点批评、指责;多一点率先示范,少一点空洞说教,让每位教师看到自己的闪光点。②建立民主、宽松的管理环境,创造机会让教师参与幼儿园的民主等。
2、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关键在教师,要想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以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为前提,不仅因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更因为教师在幼儿心目中的形象,对他们自我保护概念的形成及相互帮助的确定,为此,应该把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提到日程上来,园内管理者应加强与教师的沟通,倾听他们的心声,关心教师的生活,为教师工作和生活提供各种周到细致的服务。
3、教师要学会自我心理的调控。心理能动反映论认为,教师心理健康是在后天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社会适应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主体的构建活动,建立起一套完备的心理调节机制实现的。教师只有学会心理调适,才能使心理健康得到维护与增进,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学会弹性思维和辩论思维。客观事物的发生、变化和发展都有一定规律,是不以人的意态为转移的。
企业财会工作容易引发职业倦怠,而职业倦怠既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有害,又不利于工作绩效的提升,甚至影响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严重地阻碍了财会人员的职业发展。由于职业倦怠问题没有纳入会计的研究视野中,未能引起理论界的充分重视。但是,财会工作不仅繁琐,而且责任重大,一旦出现问题就有可能要承担一定的民事及刑事责任,无疑会增加财会人员的心理压力。另外,财务工作紧张,而发展空间又较小,很容易使会计人员丧失自我认同感,从而形成职业倦怠。
一、财会人员的职业倦怠问题分析
(一)财会人员的工作情绪低落,表现出明显的心理生理问题
1、工作压力较大,财会人员情绪异常多变
在财务工作中,工作压力较大。随着工作压力与负担的增加,一些财会人员往往会感觉到一种挫折感,表现出倦怠的状态。在个人情绪方面,一般表现为易怒、烦躁和喜怒无常等,逐渐消减对工作的兴趣与热情。
2、心理问题与疾病有所加剧
职业倦怠通常会伴随一些心理问题的发生。随着压力感与挫折感的逐渐积累,财会人员很可能产生抵触工作的不良情绪,怀疑自己的工作能力,不能有效地调整自身以适应新的环境。这样一来,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在长期的压抑中,财会人员难免会产生暴怒或焦虑等情绪,带来一些心理问题,加剧心理障碍。
3、身体健康受到损害
由于职业倦怠的财会人员会长期处在较大的情绪波动状态中,很有可能导致其心理极度抑郁,损害身心健康,甚至会引起失眠、多梦、消化不良、高血压与自杀等行为。与此同时,职业倦怠会使财会人员感觉到身心疲惫。一般情况下,财会人员的工作环境比较紧张,一旦遇到困难或者失败很难进行积极的自我调节,一旦财会人员形成了职业倦怠,就难以摆正心态,从而导致身心俱疲,有害健康。
(二)财会人员的人际关系比较冷漠,态度比较消极
如果产生了职业倦怠,那么,财会人员的人际关系就会变得十分冷漠,与和工作相关的人、事保持距离,有时会刻意回避相关社交活动,失去人际交往的信心。另外,在当前社会“官僚文化”的影响下,人际关系十分复杂,这样一来,财会人员往往会丧失对集体和个人的信任,加重猜疑心。在工作中往往是谨小慎微的,从而做到明哲保身,而利益小团体也造成了组织公平性的缺失。也就是说复杂甚至扭曲的人际关系让财会人员的工作责任感逐渐淡漠,缺少热情,无法积极进行财务工作。
(三)工作态度消极,工作效率低下
由于财务工作自身具有繁杂的特点,所以,财会人员需要及时、准确、完整地处理相关的会计信息,不仅会给财会人员带来压力,同时又缺乏挑战性,因而易于产生职业倦怠,从而使财务人员缺乏工作动力、工作热情与工作积极性,往往是被动去完成工作,缺乏自我效能感。这样一来,财务人员对自身的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难免会造成办事拖沓,只求完成工作任务,而不追求出色,也不追求效率,逐渐失去对财会工作的兴趣。在财务工作,财会人员不愿意承担责任,也不去履行相应的义务,总是推脱一些应该负责任的工作,真的出现问题,往往会互相推诿,往往会争抢一些清闲而轻松的工作。另外,财会人员的工作目的也不够明确,通常会受到私欲的影响,不愿意去做那些无利可图的工作,对财会工作的绩效产生严重的影响。一般来说,工作效率会受到自信心的直接影响,如果具有一个积极乐观而自信的心态,不仅能让人具有强烈的工作热情,也能够提升其业务能力与工作效率。相反,职业倦怠会对财会人员的信心带来不利的影响,从而降低工作效率,阻碍个人职业发展,从而影响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缺乏愉悦感与成就感
对于日常的财务工作来说,往往集中于高重复性的事务,缺乏自主创造性。另外,财会人员的升职渠道相对狭窄,缺乏完善的奖励机制,因而职业公平性较差。可见,财会工作关系比较复杂,而财会人员通常具有心理多重性,难免会出现逆反情绪,因职业生涯的碌碌无为而迷失自我,并失去工作的积极性,使得离职率大大上升。与此同时,职业倦怠的财会人员难以从自己的工作中获得愉悦感,不相信自己的能力,甚至怀疑自己的价值,心理逐渐变得偏激起来,很难在工作中收获成就感。
二、企业财会人员职业倦怠问题的原因分析
目前,财会人员的职业倦怠问题大量存在,无论是对财会人员自身,还是对企业来说,都是不利的,而引起这种职业倦怠情况的原因有许多种,具体如下:
(一)财会工作的个体发展和财会工作自身的公共性要求产生矛盾
一般情况下,社会上各个行业基本都会涉及到财会工作,而财会工作又具有自身特定的内容与底线,所以,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面对一个行业整体,财会工作中的很多事务是公开的,其价值诉求为群体利益或公共利益,从这个意义出发,财会工作有着公共性质。但是,为财务工作服务的个体具有人格特质的差异,其社会经历、自身利益与价值考量不尽相同,所以,这种个人自然本性的发展同财会工作的职业要求之间是相互矛盾的,具有一定的冲突。
(二)财会工作的行业制度和职业性特征存在缺陷
财会工作通常具有较强的程序化或者机械化特点,但是业务培训制度不够完善,行业制度和职业特征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事实上,财会工作的内容要求财会人员在工作中理性而谨慎地对待每一步细节,同时,财会人员的日常工作内容往往是一些枯燥而繁重的数据核对与核算、审验票据凭证和制定财务报表等工作,表现出单一与重复的特点,导致财会人员难以大幅度提高其工作能力。而这种具有较强机械化与程序化的工作,很可能会使财会人员的情绪变得急躁、抑郁,产生职业倦怠。若是业务培训制度比较完善,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与改良财会工作,防止倦怠状态的发生。但是,我国企业现行的业务培训制度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为培训对象基本是业务精英,难以在广大财务人员中普及,使真正需要提升业务水平的人员反而得不到机会;其二为培训的内容比较粗糙,实用性不强,难以满足行业发展的要求。若继续下去,难免会使财会人员丧失认同感,难以体现培训的激励作用,当然,职业倦怠问题也在所难免。
(三)财会工作环境和社会文化有所冲突
由于财务工作的环境处于长期紧张的状态中,缺乏畅通的心理疏导方式和有效的沟通交流手段,积极而充满活力的财会文化尚未形成。目前,多数财会人员缺乏主动进行沟通交流的意识,不能在工作中形成良好的互动,导致工作认同度与支持度降低。而财会工作的复杂性与知识的不断更新,会使财会人员被动地走进思维定势中。事实上,沟通与交流需要双方的信任与共同努力,在方式方法上应该讲求时效性与技巧性,然而,多数财会工人员并不具备这种人际交往的艺术性,产生职业倦怠。如果能够进行及时有效地心理疏导,加大信息分享力度,便能够保持健康的心理。但是,畅通沟通渠道的缺乏阻碍了这种情况的发生。另外,在实际工作中,财会人员缺乏和上级的沟通,难以排解对工作的想法与感受,使其无法了解上级对自己的评价,也就难以对自己的工作价值做出正确的评估,一旦遇到什么问题,也不能得到相应的理解、帮助和指导。而且上层领导对交流沟通也缺乏充分的重视,不能全面深刻地了解财会人员的工作业绩和工作能力。可见,财会文化氛围缺乏向心力,也会引起职业倦怠问题。
三、企业财会人员职业倦怠的解决措施
(一)增加财会工作的文化底蕴,营造愉快的工作氛围,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社会心理环境对人们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财会文化约束并规范着财会人员的思想及行为,影响着工作效能的提升。财会人员普遍认同与接受的财会文化是积极向上的,将其内化为自身的工作动力,并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也就是说,和谐的人际氛围,通畅交流沟通有助于财会人员工作责任感和与积极性的提高。具体来说,企业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营造一个积极、宽容而公正的工作氛围,并强化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使其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将公共利益放在首位,对其合法合理的个人利益应该予以保护。同时,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在财会文化中注入新的内容,构建学习与培训机制,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和工作经验交流,让财会人员对前沿财务管理理念与行为规范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与掌握。另外,还应该注意财会人员工作兴趣的培养。如果财务人员具有强烈的工作兴趣,那么就很容易消除职业倦怠心理。
(二)健全财会工作制度,成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及心理援助体系
科学而公正的考评会激励财会人员的工作,并为其提供职业目标上的帮助,以防因目标的缺失而导致职业倦怠。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应该构建客观具体的考核标准,结合定量与定性,其中定量是主要的考评标准,使不同岗位上财会人员的责任与义务得到明确,并为考评提供参考,注重绩效考核。第二,应该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由财会工作的被服务者来考核财会人员的绩效。第三,应该加大考评过程公开透明的程度,将考评结果客观公正地反馈给财会人员,从而便于其有的放矢地调整以后的工作。另外,企业还应该建立一套财会人员心理健康评价体系,来诊断财会人员的心理问题,并提供相关的咨询服务,对于那些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财会人员,要通过积极有效的手段加以援助,可建立情绪发泄场所或者成立心理咨询机构等等。与此同时,企业还应组织财会人员参与一些体育娱乐活动和拓展训练等,以丰富其日常生活,消除职业倦怠心理。通过文娱活动的举办,能够为财会人员创设一个放松身心压力的机会与环境,而财会人员在这样的活动中,既能够减轻财会工作的压力,也能够促进财会人员同企业其他工作人员的沟通与交流,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三)财会人员自身要做好心理调适,提升工作应对能力
企业应该合理安排财会人员的工作目标,让其正确调整相关工作的先后顺序。对于工作中的一些难题,要积极地寻找应对措施,并做好必要的自我调适。在实际的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麻烦与难题,让财会人员产生相应的负面情绪,因此,应该主动积极地去应对这些问题,与此同时,要学会情绪和心理的调整,不断地提升自身心理素质,不仅要养成乐观向上的心态,还应该在负面情绪带来严重的后果前,找到这种情绪产生的原因,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
(四)培养财会人员的成就感
企业应该注重对财会人员进行职业倦怠有关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找到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从而有效地缓解和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具体可以通过讲座和交流方式,让财会人员了解、把握一些克服职业倦怠的办法,在这种情绪出现时,及时地进行自我调节。另外,财会工作由于具有较强的内容重复性,岗位流动性较差,成就隐蔽,容易被人们忽略,引起成就感的缺失。因此,企业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价系统,通过量化、可控的指标对财务人员进行评估,从而肯定财务人员的价值,提升财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其自我成就感,促进工作质量的提高,推动企业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的财会工作中,职业倦怠问题大量存在着,对财会人员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并制约着财会工作效率的提升,因此,企业和财会人员应该共同努力,积极消除职业倦怠心理,企业要努力为财会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而财会人员也要学会自身心理调节,从而克服职业倦怠情绪,积极工作,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提高工作质量,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雪萍.试论高校财会人员职业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4).
[2] 刘好.企业财会人员的职业倦怠及自我效能培养[J].会计之友,2011(26)
[3] 徐明辉.企业财会人员职业倦怠问题及对策[J].交通财会,2012(07).
[4] 杨晓芹.财会人员职业倦怠的困惑与出路[J].市场论坛,2012(01).
[5] 谢俊荣,胡小军.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及其自我效能感培养[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9(09).
[6] 缪国书,许慧慧.公务员职业倦怠现象探析:基于双因素理论的视角[J].中国行政管理,2012(05).
[7] 席明霞,黄冬枚,李丹,卿利敏.护士职业倦怠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杂志,2012(05).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8-0087-04
从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出发,大家特别关注“学困生”,我在高效课堂教育教学实践中,选择了在传统教育中不被重视的“学困生”作为实验对象。下面我就2012年9月―2013年7月一个学年的课题探究过程进行回顾,期待与同行一起分享从“学困生”到“白天鹅”的转身带来的喜悦,也期待同行赐教。
一、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课题研究过程,顺其自然地重视“学困生”
普通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使人的个性、心理全面发展;使人的潜能全面发挥。教育的目的是确立人的独立地位和主体地位,不断唤醒人的自我意识,反思人的自我存在以及他所生存的社会,从而批判地建构自我,建构理想中的生活图景。
西方建构主义理论,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经历自主实践和自主创造的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和自我塑造,从而使能力不断增长,身心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在课题研究中,我采用个人教育经验总结的基本方式,将先进的理论、观念转化为教育经验技能;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尝试改进;点滴归纳,自觉总结。
1.探究“学困生”形成的原因、表现及消极影响
“学困生”主要指因长期学习习惯不良、学习理解力较弱而导致学科基础薄弱、学习信心不足、学习成绩难以提升的部分学生。导致学生不良习惯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家庭因素。如父母为人处事的态度、性情,热衷于自己的事业或嗜好,对孩子缺乏责任感、耐心和正确的教育方法;父母有明显的矛盾冲突与冷战;尤其父母离异是造成子女心理异常、导致多数孩子学业明显下降的一个很重要原因。
父母x异后孩子的心理变化通常表现为:①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会使孩子处于感情脆弱、经不起打击的状态,做事畏首畏尾。②内疚感。孩子常常把自己的某些过错,看成是引起父母关系变化的原因。这种自责,将导致孩子出现逃避现实的心理状态。③自卑、猜疑心理。孩子因缺父或缺母,自感不如别人。他们常常表现为情绪忧伤,孤僻,畏缩,做事缺乏自信心。④补偿心理。失去父爱或母爱的孩子会祈盼在感情上得到补偿,个别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往往会在“感情补偿心理”的驱使下,盲目地向异性求爱。⑤逆反心理。由于温暖家庭的解体,孩子一时无法接受,易形成逆反心理,对周围的人产生对抗行为,谁的话也听不进去。他们会无故指责父母,顶撞教师,对人持冷酷的态度。
对于生活在这些家庭环境中的孩子,如何运用正确的教育和亲切的关怀,来弥补他们心灵的创伤,使他们能健康成长极为重要。但这些学生因成绩和性格的原因,常常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被边缘化;甚至还遭遇成绩优秀同学的鄙视,在课堂上往往陷于孤立无援的状态。因此,“学困生”常常与教师和同学的关系不和谐,表现出逆反、自卑、孤僻、违纪等现象。“边缘化”“无援化”均违背了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不利于“学困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更不利于他们学业的进步和将来顺利地融入社会。
2.顺其自然,重视“学困生”
构建学习小组,让“学困生”回归团队。对每一位学生的情况进行认真分析后,按照思维倾向和学习能力互补的原则建立学习互助小组,两人一小组,其中一人能教另一个人;四人一大组,能实现不同学科的深入讨论。比如甲、乙、丙、丁四人一大组,其中学习能力较强的甲和乙分别为两人小组的组长,可以辅导丙和丁。甲和乙、丙和丁均存在着感性思维或理性思维倾向,表现为理科或者文科课程学得较轻松。这种分组可以为课堂教学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全员参与打下基础,彼此有相互依存的需要,能一定程度地避免“边缘化”和“无援化”。
教师还要培训学习小组,构建和谐的学习氛围。高效课堂教学的灵魂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小组是实现“学习主人”的基本单位,能不能实现这一意图,取决于小组的活动能否如期开展。在以前的灌输式课堂下,有的学生好表现,在课堂上占尽先机,不给别人机会;有些成绩好的学生思想比较保守,不愿教别人;有的学生胆子小、不善言辞;有的学生自卑,常常保持沉默,即使有问题也不会问同学,等等。当然,这些问题都是高效课堂要突破的重点,而关键在解决学生的问题,培训学习小组。培训分三步:讲道理、多鞭策、勤鼓励。
“讲道理”就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合作,为什么要表达,教师把新的课改理念讲给学生听,让他们理解。比如: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一个人行走也许走得快,但走不远。现代社会每个人的成功其实都是一个合作团队的成功,绝不是单打独斗能够实现的,“合作”“表达”是每个人未来发展的需要。团队的合作往往产生高于个人的智慧火花,德国人能有那么多的发明创造,能造出世界上质量最好的车,正是得益于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现将课堂教学方式及效果统计表进行展示,让学生自己做一个分析,以选择最高效的学习方式,表格如下。
“多鞭策”即在课堂评价环节以学生的参与讨论是否积极、发言次数的多少来判断个体学生在课堂的表现优劣,逼“学困生”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小组讨论后的代表发言必须实行轮流制,每个学生都要有机会。这样安排的好处在于集体智慧通过个体表达,帮助“学困生”参与到课堂中,培养了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勤鼓励”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及时恰当的点评,敏锐地发现每一个“学困生”表现出的闪光点,及时鼓励,恰当引导,肯定“学困生”的每一次发言。把课堂中的讨论、发言以及思维的创新作为评选优秀学习小组的条件,通过评选激发团队协作意识以及团队之间的竞争意识。每月小结一次,每期评选两次优秀学习小组,数量超过半数,并出专刊介绍优秀小组的突出事迹,展示“课堂积极分子”“优秀组长”“进步之星”的相片。
经过一个学期的培训,学习小组的活动能够较顺利地展开,“学困生”已经成为小组中平等的、不可缺少的一员,他们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精神面貌和学习兴趣均发生了较大的转变。
二、用真诚的赞美与尊重,重树自信与灵魂,提升人文素质,唤醒“学困生”
1.赏识与尊重是唤醒灵魂的妙方
据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实验研究表明,一个能经常得到肯定和鼓励的学生,他的心理会发生变化,逐步变得自信、阳光,并不断地完善自己,最终实现梦想。教师在课堂中的鼓励与肯定,也能让学生的肾上腺分泌加快,提升其学习的兴趣和持久能力。这表明,现代教育中的“赏识教育”理念是从人性光辉的一面去塑造人格的,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过这种接受赞美后的心理体验。
“学困生”的形成,往往是由于他们在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没能得到过家长和教师的正确引导与肯定,产生了极度的自卑和逆反情绪,导致他们对学业毫无兴趣,沉迷于吃喝玩乐中,暂时忘却了痛苦与烦恼。一个总是挨批评和指责的孩子是很难树立自信心的,最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情绪,严重制约其学业兴趣的产生与探究思维能力的形成。
要想通过课堂教学提升“学困生”的人文素质,首先就得唤醒他的人性,开始心灵自悟,这需要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学困生”往往不是智力因素造成的,而是情感与心理状态长期异常而导致的。如果教师和周围的同学都能平等地对待“学困生”,从人格上尊重他们,像对待朋友那样与他们相处,他们那颗敏感的、曾经受伤的心灵是会慢慢回归的,他们会逐渐融入集体,会尝试着与教师交流,逐步消除内心与周围人群的隔阂。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学困生”对某些学科感兴趣,学得很好,而有些学科却不愿意学,心生厌恶。只要教师能站在“学困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平等地对待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就能逐渐唤醒那冰冷而自卑的灵魂,让他们重塑信心。
在高一年级曾接触到这样一位女生,她可以视教师和其他同学而不顾,目光冷漠,仇视周围的一切,下课只与几个同类的“哥们儿”混在一起,其言行举止充满了对学校、对班级、对教师、对同学的挑衅,上课也是毫无顾忌地讲话,并且举止很不文雅。像这种情况,教师一般都会严厉批评,甚至产生厌恶的情绪。其实,透过她的眼神来分析,这个女生也许是因为自己的外表形象而遭受过同学的歧视,也从未得到教师善意的关注与爱护。我从与她主动打招呼开始,尝试着去接触她,多次非刻意重复后,让她觉得老师还是很关注她的,后来她也会主动与老师打招呼了。通过观察了解,她喜欢绘画,字也写得不错,在与班主任达成默契的情况下,我安排她出班级黑板报,她认真完成了任务。这时,我慷慨地赞美她,她笑得很开心,很有成就感。此后,她会把家里的事以及学习上的困难主动与我交流,她最大的变化就是眼神中少了一种邪气,开始有了中学生的天真与热情。她上课会主动进入状态了,不理解的问题会问同学或老师,主动参与小组的课堂活动,我根据她的情况常给予她一些表达的机会,并慷慨地肯定她。此后,我根本不用担心她的历史学科成绩不及格。
世界上无数个例告诉我们,“赞美敌人,于是敌人成为朋友;赞美朋友,于是朋友成为手足”。对待“学困生”教师也要做到,能肯定他们时,决不吝啬和拖延;需要鞭策时,尽量做到委婉,维护他们的自尊;需要教育他们时,一定要晓之以理,通过自我反省来提升认识。作为现代教师,一个起码的素质就是要学会欣赏和肯定学生,让赞美他人成为一种习惯。
2.培养情商,形成独立人格,让“学困生”成为“优等生”
在高效课堂教学中提升“学困生”的人文素质,就是教他们“学会做人”,引导他们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培养人性、完善人格,启发他们做一个真正人格独立的人,做一个有智慧、有修养的人。人文素质的培养起始于人性的自觉,注重人的心灵自悟、灵魂陶冶,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良好的人文素质表现为:追求崇高的理想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向往和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热爱和追求真理,有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勇敢无畏的顽强意志、优雅从容的气质风范等。学业成绩只是一个直接的结果,要成就“学困生”的未来还得从心灵深处着手,从每天的具体细节培养习惯。只有深入细致地、灵活地开展工作,才能最终达到提升“学困生”人文素质的目标,真正落实“为了一切学生”的新课改理念,让每个学生健康成长。
我通过观察众多学生后发现,几乎所有学生都有发展的动机,但在现实中却因为两种主要因素而使他们发生巨大的差异,即习惯和意志。这两种因素都与成长环境密切相关,到高中阶段,它们经过了十多年的演绎。有良好习惯和意志品质的学生会顺其自然地走向成功,而习惯不良和意志脆弱的学生到高中阶段则易成为“学困生”。教师转化“学困生”就得从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开始,从学会每天坚持、战胜困难和弱点开始,让他们领悟习惯的魔力以及意志力的威力。D化过程,教师既是引导者又是践行者,具有深层次和艰难性的特点,是工作中最具挑战性的环节。下面我想通过一个具体的事例来体现在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习惯”与“意志力”的重要性。
有一名男生,凭借初三短时间的突破获得了“6A1B”的成绩,升入高一并分在一层次班。轻而易举的“成功”让他忘乎所以,对教师的严格要求根本不屑一顾,踩点进教室、不记单词、不背课文、作业偷工减料、下课聚会聊天、午休只晒太阳或玩“三国杀”、有空余时间也只看课外书、睡觉前用手机上网看新闻……教师找他交流,他永远都有理由为自己辩解。高一的颓废使他变成了一名真正的“学困生”。进入高二时,他的许多功课都与同学有很大的差距,更糟糕的是学习习惯很坏,但值得欣慰的是,他明确了一定要考上大学的学习目标。当时他的内心世界正发生剧烈的矛盾冲突,很想像过去那样“混”,又很想考大学,多次问教师有没有“捷径”,难道真的要结束“混”的日子吗?经过高二两个月的试验证明,当别的同学在努力时,他付出不够就会被甩在后面很远,这是一场激烈的竞争,更何况他已经落下一段较大的距离了。“老师,我还来得及学吗?”我回答:“真心想学就来得及。”他又问:“那我该怎么办?”我认真告诉他两个词:习惯、意志。我让他把这两词的意思讲给我听,他告诉我:好的习惯是迈向成功的阶梯,卓越的人在不利和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我让他用一天时间把学习和生活中的好习惯写出来,再把学习过程中会碰到的困难写出来,之后自然是行动。
接下来的两个月,每天他都要面临坏习惯的挑战,学习小组在这一过程中起了核心作用。组长正是一名具有良好习惯和坚定意志的学生,他就像高铁车厢的动力机,带着这名“学困生”正确前行、高效运转。组长每天按要求检查他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是否做到,碰到困难通过讨论解决。一周进行一次自我总结评价,做得好的方面打“√”,在两个月的时间里,评估表上的“√”越来越多,直到最后一周表上全部为“√”。这名“学困生”基本上用好习惯取代了坏毛病,能坚持八周,足以证明他的意志力坚定。具体来说,学习小组成员起到及时带动和有效监督的作用,让一些良好习惯化为具体的行动,使行动不再盲目。而以一周为单位的评价,能及时肯定他所取得的进步,只要下周比上周多一个“√”就行,就这样,把大目标分解为近期小目标,有八周的缓冲期,最终按要求全做到了。评估表格设计如下。
从第三个月起,该“学困生”被选为小组长,他由一个“好习惯”的被动训练对象转化为一个主动执行者;在学习上投入的精力越多,学习方法会逐步形成;所发现的问题越多就越能激发探究的欲望;问题解决得越多,成就感带来的喜悦和对学习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精神面貌好起来了,时间节奏加快了,人变得自信了,每天6:30起床参加晨练这一高难度的事也能自觉做到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变成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三、共享从“学困生”到“白天鹅”的心灵感悟
A天鹅篇:
人生有很多段路,我的人生会在这里留下一个记号,但我知道,那不是句号。所谓指路明灯,此处应该不为过。
可以说,没有老师您,便不会有现在的我。
虽然,我看上去二不兮兮,油嘴滑舌,甚至有些油盐不进,但我心中仍旧充满了感恩。
负责意味着重担在肩,尤其是老师,没有额外的利益,只有额外的责任。
然而,看似沉重的字眼,老师您却身体力行地诠释着。
会是冬日里漆黑晨时不怕严寒的呼唤?
会是教室一隅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药箱?
会是我们身后承受着不理解却充满期盼的殷切目光?
都是。
慢慢地我懂了。不,我也应该懂了老师的付出。
什么园丁,什么奉献,在这文字俞显肤浅的时代,老师您的实际行动,更真实、更温暖。
老师的想法不被理解,一开始我也是。这需要承担怎样的压力呢?
虽然,目前我还不够好,但我会加快脚步!
老师让我的人生出现了转折,能前行多少便看我的了。
无需太多话语。
B天鹅篇:
斗转星移,已经到了我高中最后一个教师节了!
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见到您的情景:您身着白色衣裙,端坐在讲台处;我左手提壶,右手提桶,身上背包,笑般地问:“这是209班吗……”转眼过去,如今已到了我在您手下的第三个年头。
我是一个懒散的人,也许您说得对,这是“中国人的懒散”,能偷懒就尽量偷懒,能放松就尽量放松,不能创造机会也能……
真不敢想象,若是我这种人不在您手下,而是在其他人手下,我会野成什么样子,也许高考后无需看成绩,自觉去打工或种田。
说起来也好笑,学了陶潜的《归园田居》与庄周的《逍遥游》之后,我曾一度萌发辍学去种田的想法。后来才发现,我连田都不会种,五谷除了知道麦、稷、菽、稻、黍的名称外,放在一起我还真分不清。
您真的很严,市立中学人人都知道。也许只有您才能帮我克服懒散的毛病;也许只有高考后我才能真正明白您的良苦用心;也许我还有可能掉进充满陷阱的青春,吃一堑再长一智……
话不多说,音有尽而意无穷。
点评:
这两篇短文是来自2013年教师节期间两位曾经的“学困生”的佳作。他们很巧妙地选择教师节的时机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激之情,能真诚地表白自己内心曾经有过的想法和行为上的不良表现。这些想法和表现在学生中其实很普遍,遗憾的是有些学生心灵深处尚未反省和觉悟。
这两个“白天鹅”的代表,在经过教师的严格训练后,不但觉悟了,还因为自己学业上取得了^大的进步而变得自信、轻松。以中学生的一般标准来看,他们已经是非常优秀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