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技术指导

农业技术指导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5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农业技术指导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农业技术指导

篇1

积极参加局里组织的会议和培训班,并对会议精神深刻理解,认真参照执行,在学习中认真做好笔记,把专家、教授所讲的新的农业科技学深学透,增强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了自己的业务素质,提高了为农民服务的本领。

二、按程序化工作要求,按规程操作

认真填写《技术指导员手册》,制定分户指导方案,并能按分户指导方案认真的落实与实施,指导示范户认真填写《科技示范户手册》,悬挂科技示范户标牌,向科技示范户公开自己的联系电话,方便示范户随时咨询生产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通过电话联系,把生产中可能出现的隐患都解决在萌芽之中,及时地为科技示范户在生产中排忧解难。

三、抓好中心工作,搞好示范培训工作

即以“增产增收提高增益为中心,以提高农业科学种田水平,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为重点,利用现代信息工具等集中和分散培训,讲解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确定我镇主导品种:先玉335、银河33、郑单958、沈玉21、良玉8、军单8、吉单35等;主推技术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玉米田间杂草安全防除技术,玉米节水旱作栽培技术、玉米丛生苗和丝黑穗病防治技术,耐密增产技术,适时晚收技术,玉米化控技术等。在工作中做到技术培训入户,根据示范重点和玉米产业的生产特点,因地制宜,集中培训和分户培训相结合,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玉米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明白纸、资料等方式,开展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相结合的培训,并向辐射户和全村农户扩展,同时根据示范户的家庭经营活动,开展相关经常管理知识培训。在有条件的村将“农民科技书屋“建在示范户家中,为示范户在生产中解决亟需的技术问题和难点。

四、物化技术补贴落实到位

将上级发放的物化技术补贴喷雾器等及时发放到示范户手中,促进示范户优先采用新技术,如化控技术,使示范户感受到从示范县项目中受益的优越感,调动其生产积极性。

五、积极入户做好玉米生产的技术指导工作

篇2

积极参加局里组织的会议和培训班,并对会议精神深刻理解,认真参照执行,在学习中认真做好笔记,把专家、教授所讲的新的农业科技学深学透

,增强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了自己的业务素质,提高了为农民服务的本领。

二、按程序化工作要求,按规程操作

认真填写《技术指导员手册》,制定分户指导方案,并能按分户指导方案认真的落实与实施,指导示范户认真填写《科技示范户手册》,悬挂科技示范户标牌,向科技示范户公开自己的联系电话,方便示范户随时咨询生产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通过电话联系,把生产中可能出现的隐患都解决在萌芽之中,及时地为科技示范户在生产中排忧解难。

三、抓好中心工作,搞好示范培训工作

即以“增产增收提高增益为中心,以提高农业科学种田水平,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为重点,利用现代信息工具等集中和分散培训,讲解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确定我镇主导品种:先玉335、银河33、郑单958、沈玉21、良玉8、军单8、吉单35等;主推技术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玉米田间杂草安全防除技术,玉米节水旱作栽培技术、玉米丛生苗和丝黑穗病防治技术,耐密增产技术,适时晚收技术,玉米化控技术等。在工作中做到技术培训入户,根据示范重点和玉米产业的生产特点,因地制宜,集中培训和分户培训相结合,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玉米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明白纸、资料等方式,开展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相结合的培训,并向辐射户和全村农户扩展,同时根据示范户的家庭经营活动,开展相关经常管理知识培训。在有条件的村将“农民科技书屋“建在示范户家中,为示范户在生产中解决亟需的技术问题和难点。

四、物化技术补贴落实到位

将上级发放的物化技术补贴喷雾器等及时发放到示范户手中,促进示范户优先采用新技术,如化控技术,使示范户感受到从示范县项目中受益的优越感,调动其生产积极性。

五、积极入户做好玉米生产的技术指导工作

通过进村入户与示范户开展座谈,了解真实情况,并制定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技术指导方案。在玉米生产管理关键时期,深入地块进行调查,提出不同

篇3

关键词:

虚拟仪器;数据采集;多通道;LabVIEW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字设备正在逐步取代模拟设备,计算机监测与控制技术正在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主要是人工劳作,这种生产方式不仅单一,而且还不能及时监测农作物生长状态,无法及时供给水肥与管理,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把数据采集融入到农业里,符合智能农业的要求,也能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1]。目前先进的数据采集系统,不仅需要各个设备可以单独完成数据采集,而且要求彼此之间可以互相通信,以完成实时数据采集及分析,实现信息共享,便于对众多的信号进行对比、自动分析,得出比较准确的判断,较传统数据采集方式有很大提高。本文基于虚拟仪器技术设计了智能农业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该系统可同时实现多通道信号采集,监测作物生长过程及环境信息,实时显示、记录、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等功能[2]。

1道数据采集系统总体设计框图

整个系统从函数发生器开始,通过函数发生器发出的电信号,经过转接板,将信号送至数据采集卡进行采集,然后用软件进行处理。在采集过程中将数据保存到数据库里,再通过对表格的时间查询实现历史数据的访问,具体框图见图1所示。虚拟仪器软件系统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如硬件要求、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软件等,因此,必须结合使用的仪器和数据采集设备进行分析,在方案确定时,根据系统的自身特点,设计一个基于计算机自身的数据采集系统。系统可分为数据采集、采集数据实时显示、存储于管理、报警记录等功能[3]。在软件的设计中,上位机以LabVIEW为平台,编写数据采集模块、数据保存模块、历史数据查询模块和报警记录模块。上位机是虚拟实现的关键,其软件的结构框图如图2所示。

2系统具体应用程序的实现

2.1数据采集程序设计1)数据采集触发电路。触发信号通常是指能够引发一个操作的信号。用户设置开始测量的时刻可以用触发信号来设计。举例来说,如果所做的系统需要测试一个模拟电路对一个模拟脉冲输入信号响应时,就可以用脉冲输入信号作为触发信号来测量设备,确定何时开始采集样本;如果用户不用触发信号的话,那么就要在加入测试信号之前采集数据。当用户配置一个触发信号时,必须首先确定触发一个什么操作,以及如何得到触发信号[4]。本设计的电路就是通过索引数组进行温度间隔、压力间隔和流量间隔的选择控制来产生一个触发信号进行触发所选择的采集通道。首先将三个信号间隔通过索引数组连到十进制for循环中作为触发信号,再把信号与另一个十进制数进行捆绑,经过布尔数组转换至函数。触发电路如图3所示。2)多通道数据采集程序。为了解决同步采样可能出现的问题,本设计采用了间隔扫描的方式。使用这种方法,通常是通道的时钟速度比扫描时钟。在这种情况下,在每个扫描通道的时钟速度更快、规模较小的相邻通道间采样间隔。本设计利用for循环对采样间隔的控制,实现了三通道同时采样。首先给出正弦波、三角波和Chirp波形信号,经条件结构函数进行选择,再由温度计显示当前温度,同时记录时间。多通道数据采集程序如图4所示。3)数据记录文件保存程序。使用数据记录文件可以在LabVIEW中快速和方便地访问和操作数据文件,并且可以方便地组织具有复杂结构的数据。数据记录文件存储数据的方法与数据库文件相似,是把数据作为由相同结构的记录组成的一个序列来保存。每一行是一个record(记录),每一个记录都必须含有相同的数据结构。LabVIEW把每一个记录作为一个簇写入文件,记录的每一个组成元素可以是任何类型的数据。使用数据记录文件只需要极少量的操作,这使读取和写入速度非常快。它还简化了数据获取的方式,因为可以根据recordnumber来访问所需的任何一个记录,这就使随机访问既快又简便。数据记录文件保存程序如图5所示。4)波形文件保存程序。使用波形文件输入输出函数,可以把Waveform存储为波形文件。从本质上来说,波形文件是一种特殊的数据记录文件,其包含的数据有波形的起始时间t0、间隔时间Δt和所采集的数据Y。波形文件程序保存如图6所示。本设计先将两维矩阵转换为一维向量,再将一维向量写入电子表格文件中,实现波形文件的保存。该设计中还能自动搜索具体日期时的波形文件,为下面的查询报警功能做好了铺垫[5]。

2.2历史数据查询程序设计对于已收集的数据库中的历史数据可以进行查询和存储。因此根据相关的检索条件,进行主要的程序保存数据的设置,以节省时间,具体程序见图7。该部分设计是利用波形产生时记录的时间,通过读取电子表格程序查找出了波形。在数值文本文件中从指定字符偏移量开始读取指定数量的行或列,并使数据转换为双精度的二维数组,这样就可以查询表格里的文件了。

2.3报警记录程序设计这部分程序是利用用户事件来编写的,每当采样值大于设定值时,则会触发用户事件,从而使接下来循环里的事件发生,然后进行记录数据,这部分的数据记录是实时记录的,并进行保存,每次重启动系统时,会清空所保存的记录。该报警记录的时间间隔为0.2s。具体程序见图8。

篇4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4-373-03

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认为道德的完善比技术和职业训练更重要。教育的职能第一是培养人格、第二是开发智力、第三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要实现职业教育的职能,必须首先做好学生的思想德育工作。笔者认为,提高中职学校德育有效性,尤其是行为偏差学生的教育引导,要根据区域的特点和学生个体特点针对性的确定德育实施对策。

一、农村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的特点和成因分析。

1、应试教育环境下产生的“学习能力差生”让中职生失去信心。由于教育资源的区域不均衡,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和信息闭塞导致农村地区的教学质量低于城镇。在中小学强调升学率的背景下,一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进入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学习,剩下文化成绩差的学生则只能进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中职学生主要来源于农村地区。这部分学生在中小学校中往往被忽视,受关注和尊重的机会少。容易导致学生自暴自弃从而丧失应有的积极理想和追求。不少职校生在进入职业学校时就觉得自己是被淘汰的或者被遗弃的人,认为自己是将来没有出息、事业上难有作为、几乎没有什么希望的人,因而往往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政治思想上不求进步,学习上不思进取,生活上自由散漫。

2、家庭教育的失位和社会环境造成的 “社会适应能力差生”让中职生在集体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角色。从社会角度看,不良文化思想对正在成长中的学生思想产生冲击,随着改革开放,西方糜烂腐朽的生活观通过影视网络等途径传入我国,使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拜金主义、个人享乐主义时常出现。这样的学生为了满足个人私欲不顾制度约束我行我素。从家庭教育角度看当前中职学生属于上世纪90年代出生人群,绝大多数属于独生子女,受到家长的宠爱,衣食无忧,生活中缺少挫折。这些学生在家庭生活中轻易得到满足从而使之自我中心意识过强。由于在家庭生活中长期以自我为中心,一些职校生习惯于随意支配、指使别人,进入职业学校后仍然希望别人围着自己转,但现实情况正相反,许多独生子女职校生就会产生严重的失落感。由于缺乏合理正当的表现机会,一些职校生就试图通过逆反的或对立的角色和行为如恶作剧、故意捣乱、夸张炫耀、标新立异、逆反言行等表现来突出自我的存在,设法引起别人对自己的关注,以此获得异常的自我满足感。自私自利心理普遍。在职业学校生活中,相当一部分独生子女职校生过分关注自己的感受,而很少考虑甚至丝毫不考虑别人的想法和利益;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却很少去考虑尊重别人;希望索取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但不愿意去真诚地关心帮助别人。不少职校生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表现为时时处处事事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却很少自觉地关心他人和集体。

在经济东强西弱和格局下,农村地区劳动力外流,形成“留守儿童”特殊群体。家庭教育中的隔代教育一方面是隔代的溺爱。另一方面是父母的教育缺位导致学生在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受到积极影响较少,在面对困惑的时候缺少适时的引导和帮助,导致容易犯错误,没有安全感。在诱惑面前学生缺乏判断依据和指导帮助,容易受到影响,形成错误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以至于不能融入集体,不能很好的遵守集体约束,经常违反学校规章制度。

3、另类社会地位的尴尬让农村中职学生失去尊严。农村环境中,信息和各种思潮不活跃,受传统思想影响大,长期以来形成的农村学生改变命运的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读书“跳出农门”。考不上重点高中就等于没有前途。他们成了世人眼中“不上进”的顽劣,是老师眼中“不可教”的孺子,是家长眼中“没希望”的一代,是亲友眼中“不学好”的典型,是现实社会中“多余人”的代表。农村职校生由于长期处在被别人瞧不起的地位,常常听到的是指责和不满,常常看到的是歧视的眼光,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矮人三分”,容易出现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等消极表现。可以说,与普高生相比,职校生的人格尊严问题比较突出。

二、教师面对没有信心、难以融入、自尊挫折的学生的针对性教育措施。

1、树立信心是源头活水。按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它们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农村中职学生存在的信心、融入和自尊的矛盾是相互影响和作用的。没有信心则会逃避、自然产生不安全感、主动的防御导致融入困难,社交困难,更谈不上自我想实现和受到尊重,从而导致完全丧失信心。因此帮助学生树立生活的信心是不断健康发展的源头。

“再小的水珠也能折射太阳的光芒”“是金子到哪儿都能反光”。第一步: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闪光点,找到自己的长处逐步树立学习信心。用多元智能理论观点全面看待学生。在人才观上,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几乎每个人都是聪明的,但聪明的范畴和性质呈现出差异。“天生我才必有用”。学生的差异性不应该成为教育上的负担,相反,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我们要改变以往的学生观,用赏识和发现的目光去看待学生,改变以往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的标准,要重新认识到每位学生都是一个天才,只要我们正确的引导和挖掘他们,每个学生都能成才。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就是把学生看作正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把学生的发展看作一个持续一生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潜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能,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教师可以更好的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2、搭建平台让学生拥有彼此存在的空间。没有成功往往不是因为人不够努力,而是缺少机遇。学生的努力往往是看不到的,只有通过展示在你面前你才能够更全面的更系统的看到一个人的发展变化。教师搭建集体活动的平台不仅是学生自我展示平台更是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交往的平台。这个平台的规则是接纳、欣赏和赞美。针对融入困难的学生还应想办法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集体的力量。让他爱上这种温暖,让他崇敬这股力量,依靠这股力量,让他在这股力量下感到自豪和安全。因此培育集体凝聚力,用力量吸引集体成员的归附,形成良性循环。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参与和引导,给予经验的建议。健全学生干部队伍,在学生干部核心带动下开展校园文化体育活动。强调集体参与,树立团队意识,树立目标意识、树立责任意识。建立集体成员的分工合作机制,强调成员的责任和义务;(2)帮助学生取得成就感和自豪感。成就感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催化剂。教师不能置之度外,在各种活动中英爱起到推手的作用,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预定的目标。在目标达成之际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肯定;(3)适当的物质奖励。当前学生很现实,不能脱离实际,适当的给予物质上的刺激,可以起到更好的推动作用。

通过以上三点让学生乐于参与到集体中,勤于奉献到集体中,感受成功于集体中,通过自身努力中去找成就感,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引导。

篇5

1、学习“十七大”精神,了解富民政策

农村发展和农民生存状况牵动着中国人的心。围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各级政府和领导做了大量的工作,党的十六大以来,为进行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确保创业行动取得实效,推行选派科技特派员制度。10月15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我和大家一起聆听、深入学习了党的十七大报告。报告中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华考紧张中度过。第二天一早在办公室稍事休息,又和大家一起去查看各个村的受灾情况,组织救灾,慰问抗台救灾的干部群众。虽说辛苦,但能和大家一起奋战在抗台第一线,也颇感欣慰了。十七大精神,亲自将党的十七大精神传送到农村党员干部群众中去。我有幸参加了座谈会,从中学习到了更多的知识和内涵,使我受益匪浅。

2、主动参与政府工作,了解民风民俗

来到临江镇首先接触的是被人们称为“天下第一难”的计生工作。入夜后,我们来到各个计生对象家中了解情况、宣传计生政策、动员其配合计生工作、组织接送孕环检……总说计生工作难做,此时我真正体验了一把,由此,我对镇政府的工作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年的9月,台风仍是个不速之客,“韦帕”还没走远,“罗莎”又紧跟而止。大家纷纷从会议室里、培训班上、假期里匆匆赶了回来,奔赴自己所驻村庄进行人员转移,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我随着大家一起到了自然灾害点较多的沙头村,“挨家挨户总动员,全心全意做安置”,于是一个“不眠之夜”便在忙碌与紧张中度过。第二天一早在办公室稍事休息,又和大家一起去查看各个村的受灾情况,组织救灾,慰问抗台救灾的干部群众。虽说辛苦,但能和大家一起奋战在抗台第一线,也颇感欣慰了。

3、深入调查研究,确定农业课题项目

鹿城临江镇地处温州市西部,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境内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共有耕地面积4000亩。随着城市化的进展,加之农产品收益有限,农村土地抛荒严重,尤其是冬季。为进一步优化临江镇的农业产业结构布局,避免土地抛荒,提倡绿色过冬,改善人居环境,以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于是田间地头,与农业技术人员一起探讨适宜当地种植与推广,能带来良好经济效益的农作物。了解到当地农民冬季收成差,土地抛荒严重,于是决定从冬作物着手,提高冬作物的收成,减少剩余劳动力。“双低油菜”——健康的食用油,即可以让大家吃的健康,又能提高农民的劳动所得,还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低油菜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便在紧锣密鼓中产生了。选种、育苗、整地、施底肥、间苗等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11月23日,在临江成人学校召开“临江镇双低油菜种植技术培训班”,针对近70余户油菜种植户进行指导、培训,反响颇好。12月14日下午,特邀温州市农科院吴振旺老师针对临江镇“四大特色农产品”之一——杨梅现存在的问题作了“杨梅种植冬季管理关键技术”的讲座。在临江镇江南上村村委会的会议室里,20余户杨梅种植户参加了培训。

篇6

中图分类号: F32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2-1

1 管理技术

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农民为主体组织起来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这种组织形式也是近年来培育发展起来的,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方法可以借鉴,因此,如何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技术,显然就是一件大事。而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模式,特别是那些协会型的合作社,大部分依托一些乡村的基层站所,管理人员或者负责人也基本上是一些乡村工作人员或者离任的乡村干部等,凭借一些传统的经验和办法来管理和运作新生事物,管理技术的缺失是可想而知的,倘使管理跟不上,谈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必须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技术。而要提升管理技术,应该从管理人员的培养上入手。一是加强现有管理人员的管理技术培训,二是引进适应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技术人员,三是引导在外创业成功人士返乡创业,通过以上三种途径,可以解决管理技术问题。

2 操作技术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合作服务过程中的设备操作技术,也存在缺失。有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组建时是采取实物资源或股金等形式入股组建的,合作社实际上就是一个企业化运作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而这些企业的工人就是合作社的社员,如果合作社增添先进、高效的设备设施,其操作技术就是一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培训的职能部门要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实行专业、定点的技术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则应从自身的基本情况出发,通过厂家、经销商、相关培训机构的专业培训,培训专门的操作手,以解决这个问题。

3 营销技术

营销技术也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非常关键的一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营销应该是两个层次,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自我营销,这对以服务为主要目的的合作社尤为重要,合作社能提供什么服务,服务的水平层次如何,市场前景、效益分析、风险状况等等,这些情况如果能够得到透彻地分析,则有利于提高合作社的品味,增强合作社的凝聚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合作社健康发展;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品营销,这对提供农产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至关重要,有些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出一些优质农产品,但是由于缺乏产品的营销技术,产品的效益潜能难以激发出来,有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却能很好的利用品牌效应,通过积极的营销手段,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某地有两个生产优质粮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一个按照传统的耕种收加工销售形式进行经营,效益平平;而另一个合作社生产同一品质的产品,通过申请产品质量认证,积极参加农博会等形式,推介合作社的产品,由于该产品在农博会上获得金奖,品牌效应立即显现出来,不但该产品价格大幅度提升,而且客商、订户增多,市场需求越来越大,经济效益自然而然增加了。由此可见,营销技术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提质增效的关键所在。要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营销技术,在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创新思维、提升服务和产品质量的同时,相关部门也应该积极引导,加强指导,打造平台,用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和产品质量的提升。

4 农艺技术

篇7

陕西省农业厅办公室

2014年9月11日

陕西省茶叶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一、主导品种(6个)

1、陕茶1号。茶树无性系品种,由陕西安康市汉水韵茶业有限公司从紫阳群体种中选择性状表现优良的单株,采用系统选种法选育而成,陕茶1号是陕西第一个自选自育的无性系茶树品种,具有叶色深绿,叶面隆起,光泽性强,发芽早,芽叶肥状,持嫩性强,生长势好,适应性广,抗寒,抗病等优良特征。适应性和适制性很强。适宜在陕南地区种植。

2、龙井长叶。茶树无性系品种,灌木型,中叶类,早生种。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采用系统选种法育成。育芽力较强,持嫩性强,春茶发芽早,适制扁形绿名茶、大宗绿茶。抗寒性和适应性均强,扦插繁殖力强。适宜在汉中地区种植。

3、龙井43。茶树无性系品种。灌木型,中叶类,特早生种。1987年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国家良种,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采用系统选种法育成。抗寒性强,抗旱性较弱,适应性广,产量高,适制龙井类绿茶,品质优。适宜在安康、商洛地区种植。

4、中茶108。茶树无性系品种。由中国茶叶研究所选育而成,该品种属灌木型、中叶类、特早生种。叶片呈长椭圆形,叶色绿,叶面微隆,叶尖渐尖,叶质较薄。抗寒性、抗旱性、抗病性均较强,尤抗炭疽病,产量高。适宜在陕南地区种植。

5、乌牛早。茶树无性系品种。由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省级良种。小乔木型,中叶类,特灌木型,中叶类,特早生种,植株大小中等,树姿半开张。芽叶较肥壮,育芽力和持嫩性强。抗旱、抗寒性强,结实少,单产高,适制扁形绿茶,品质良好。适宜在陕南地区种植。

6、紫阳种(无性系)。1965年全国推广的21个地方品种之一,灌木型,中叶类,早芽种,产量高,适应性强,制绿茶品质优良。适宜在陕南地区种植。

二、主推技术(4项)

1、茶树无性系良种繁育技术

茶树无性系良种繁育是茶树繁育主要的方式。具有繁殖系数大,能保持良种优质高产且性状较―致的特征特性,有利于迅速扩大良种的数量和良种茶园建设规模,采用无性系良种建设的茶园便于管理和机采,能有效节省人工成本和提高种茶的经济效益。

技术要点:选择茶树无性系良种;引种示范;加强母本园的建设管理;按要求适时剪取扦穗;采用露地或大棚进行扦插育苗;苗期管理。

2.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技术

无性系良种茶园是指采用无性系良种茶苗建设的茶园。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中要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实现茶园建设良种化、生态化、机械化和标准化。

技术要点:科学选址;园、林、路、排灌水系统综合规划、合理布局;选用适合当地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无性系优良品种茶苗;清理园地;挖沟施足基肥和做畦;根据该品种的生长发育状况选择合理的种植密度适时种植;建设防护林。

3、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是指根据“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按照“绿色植保”理念,采用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方法,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农药的技术,达到有效控制茶树病虫害,确保茶叶生产安全、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茶叶优质增收的目的。

技术要点:选用经植物检疫后的抗病虫害茶树良种;合理种植管理;生物防治上采取以虫治虫、以螨治螨、以菌治虫、以菌治菌等措施;推广昆虫信息素(性引诱剂、聚集素等)、杀虫灯、诱虫板(黄板、蓝板)防治茶树害虫;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农药,积极选用矿物源、生物源农药;建立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系统。

篇8

长江流域以稻田油菜为主,由于大多数稻田比较低洼,排水系统不畅,容易发生渍害。特别是该区春季降水多,如排水不及时,将导致土壤过湿,影响油菜根系发育,造成油菜生长缓慢,同时导致菌核病加重发生。因此,应在开春后或雨后及时做好清沟排渍工作,清理沟中的泥土、杂草,厢沟深度要达到25厘米以上,主沟的深度达到40厘米以上,三沟深度要梯次加深。及时排出田间渍水,降低土壤湿度。

二、看苗追施速效肥,促进春发。

由于当前油菜长势偏弱,开春前要对迟播弱苗增施一次速效肥,促弱转壮,促进花芽分化,预防冻害和病害。

对于播种较迟的二、三类苗,可结合墒情追施尿素约5千克/667平方米、磷酸二氢钾约1公千克/667平方米;对出现旺长的一类苗,要及时掐薹,以推迟开花,控旺促壮,腊肥追施尿素约3千克/667平方米、磷酸二氢钾约1千克/667平方米。

三、开展化学防治,控制杂草。

篇9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501196

农业技术指导员的主要职责是推广农业机械、示范农机设备的使用、指导农业技术的操作、培训科技示范户应用新技术、新品种等。农业指导员的工作任务这么繁重,所以就要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加强新技能的学习,注重业务能力的培养,在技术指导工作中要经常深入农民群众中,并亲自到作业田间去,尽心尽责做好技术指导员的各项工作。结合中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可知,农业生产的关键是农业技术,而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培训就需要农技指导员参与,各级政府充分认识到农业技术的重要性的同时,也就要提高对农业技术指导员自身素质与技能的重视。

1 农技指导员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农业技术指导员是直接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持的专业人士,他们属于知识分子,也是农业耕种中的劳动人员。他们一般在户外进行农业的实践工作,然后根据农民的需求,向其推荐农作物、水产、畜禽的优良品种,并传授与之配套的种养技术;也负责推广农业机械、示范农机设备的使用、指导农业技术的操作、培训科技示范户。要建设现代农业,就必须加快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农业发展转为依靠农业科技和提高农民的技能。通过广大农业技术指导人员向农民传授科技知识和生产技能,能够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经营水平,提高农民群众的综合能力,推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从而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新进程,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 成为一名合格的农技指导员的建议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农业发展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而农技推广工作又是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为了更好地推动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的实施,成为一名合格的技术指导员,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2.1 依靠项目支撑,发挥作用

努力实施好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全面提升农技推广体系的服务能力,笔者作为一名技术指导员,始终秉承“科技进村入户,助力增产增收”的服务宗旨,健全农技示范推广服务机制,真正发挥好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在农技推广中的主导作用。并且要将建设补助项目的优势之处发挥出来,借助这些项目的扶持,切实将农民的经济收益考虑到农技推广工作中,实现农业发展利益最大化。

2.2 抓好科技培训,做好服务

农技指导员服务工作的质量与农民对农业机械技术的掌握程度紧密相关,因此农技指导员就要根据当地农民的接受能力、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选取与之相符的服务工作。比如,以农民为中心、以田间为课堂,开展好农业科技培训,农技人员通过到田间现场授课、现场示范和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把各种技术传授给广大农户,让示范户和辐射户带头做,学着做,带动周边农户跟着做,从而促进各项农技措施的推广应用。

2.3 提高政治敏感度,明确方向

以十报告为指导,学习党的各项政策法规。学好基本的政策法规和各种新技术、新知识,是做好技术指导员的前提。党的十报告中指出,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表明农业、农村、农民是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是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前提和先决条件。农业工作者要重点领会十关于农业农村的会议精神,加大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宣传力度,加快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

2.4 强化自身业务学习,提升服务能力

农业技术的推广主要是通过农技人员与农民群众的交流,使农业科学技术得到更广泛的运用,进而提高现代农业生产力。那么,农业技术人员就必须具备专业的农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掌握好农业生产技术,懂得技术操作过程,并能组织实施试验示范项目,才能更好地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通过几次的培训交流,笔者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也提高了业务水平,明确了努力方向,掌握了绿色防控、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等新知识。

3 结 语

本文通过农技指导员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入手,提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农业技术指导员的4个方面的建议:依靠项目支撑,发挥指导作用;抓好科技培训,做好技术指导服务;提高政治敏感度,明确所要指导的方向;强化自身业务学习,提升服务能力。旨在为广大投身于农业发展事业的农技指导员们提供一些意见与建议。

篇10

全面贯彻落实《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松嫩、三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决定》精神,切实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理顺管理机制,创新推广方式,充分调动农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公益性职能,扎实开展技术服务,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六化”目标实现,提高发展现代农业的支撑能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大胆探索、先优先试的原则;坚持专业对口,精干高效的原则;坚持机构设置合理,人员编制齐全,科学管理有关财权和人员使用权,优化调整队伍结构的原则,坚持合理配置农业技术推广资源,有效履行公益性职能的原则。

三、主要目标

进一步强化公益性推广机构的能力建设与条件建设力度,通过明确职能、理顺体制、优化布局、调整人员、创新机制等一系列建设,逐步建立以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主导,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指导站为基础,村级服务室为辐射,吸纳专业种植大户为补充,农业科研院校等单位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力争用五年时间,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农业生产的利益补偿机制和调动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积极性的激励机制。

四、主要任务

(一)建立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正科级单位,设1名正科级主任,2名副科级副主任,内设水稻站、经作站、植保站、推广站、土肥站、环保站、测报站、办公室、财务室、化验室和站务管理站。将乡(镇)专业农业技术人员的业务工作从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由分离出来,独立设置,恢复农业技术推广站,为股级单位,人、财、物三权上收,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归口管理,专职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核定全市农技推广人员编制总数为55名,其中市农业技术推广口心35名,驻乡(镇)推广站20名。在全市8个乡(镇)建立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驻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广站,确保全市每个乡(镇)至少有1名大专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试验、示范、推广、科技培训、技术指导,实现农业技术推广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驻乡(镇)推广站的人员具体核定为:八面通镇、镇、河西乡、兴源镇事业编制各3名,镇、乡、镇、共和乡事业编制各2名。对市、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财政供养人员按编制定人员,实行财政支付。按照人员招聘制度,坚持公开、平等、公正的原则,选用有技术服务专长的农技人员充实到主干线,非专业人员不得进入。通过层层遴选,配备本专业的、有多年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技术指导员20名,不足人员将从农业大专院校毕业生中逐年补充。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有2——3名专业技术推广人员,有独立的办公场所,配备微机、电话等办公设施,业务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统一指导。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调配使用权考评考核、职级晋升等,由市农业局、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各乡(镇)共同负责,并充分听取所服务区域农民群众的意见。

(二)进一步明确农技推广公益性职能

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的公益性职能主要是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年不低于15项,推广项目不低于10项,推广项目积累计达到400万亩次以上,增产10%以上;农作物病虫害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验;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农业信息和培训教育等。制定完善农技推广责任制度,明确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乡(镇)农技推广站、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农技指导员和技术员的责任,通过定期培训、现场指导、专家大院、农技110等形式,开展技术指导、试验示范、病虫害防治、灾情防治等项服务工作,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和科技贡献率。

(三)加速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建设农业科研院校——农技推广专家——技术指导员——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示范户(土地规模流转大户)——农民“多位一体”的新型推广模式,以农业科研院校为依托,以市级农技推广专家为龙头,市乡农技人员为骨干,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牵动,以科技示范户(土地规模流转大户)为辐射,以农民为基础多级联动的新型农技推广队伍体系。选任农技推广专家10人以上,市乡技术指导员51人,科技示范户1000个,辐射引带农民标准化生产。充分发挥农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科技力量强的优势,加强院市共建,积报探索科技大集、科技示范场、科技园区、技术承包等推广形式,通过“三直接”(即科技人员“直接到户”、科技成果“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等办法,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服务水平。严格实行专家负责制度、技术指导员包村联户制度、科技示范户辐射引带制度,形成广泛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式”农技推广体制,逐步构建起以相互补充和互惠互利为主,国家扶持推进为辅的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发展模式。

(四)探索建立农业科技人员开展农业技术服务的利益分配机制

充分调动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农技人员与和平粮油、凯飞食品、恒利食品等农产品企业及稻米协会、凌河源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康天源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合作,农技人员在农产品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基地建设方面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服务,或者以技术入股,参与龙头企业或合作组织利益分成,一方面提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生产建设水平,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提高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生产效益;另一方面农技人员获得一定收益,增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每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至少要联系1个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联系农民和龙头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

(五)积极探索完善农业科技人员聘用机制

制定《市农技人员骋用上岗实施方案》,建立农技人员竞争流动上岗机制,对全员实行三年一骋(国家和省对聘期另有规定的按上级规定执行),逐步建立起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的人事管理新机制。制定《市农技推广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管理办法》,充分利用乡(镇)现有技术人员资源,坚持公开、平等、公正的原则,实行考试与考评相结合,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参加竞争上岗的在编人员应具备竞聘岗位相应专业学历或取得国家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在编在岗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技推广机构的编外人员。

(六)探索村级农业科技服务室和村级农民科技示范户队伍建设的方式方法

强化以物化服务为主,兼承技术推广桥梁作用的村级科技服务室建设,作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延伸,强化服务。全市每个村选聘1名编外农业技术推广员,每个屯选出2个科技示范户。乡、村给予科技示范户优先承包集体机动地、优先享受农机补贴等相关扶持政策。每个村对科技示范户可提供10亩左右的科技示范推广田,按当地承包价格的80%计算,村级服务室以民办为主,接受市、乡(镇)业务部门技术指导,在生产关键季节,采取进室坐诊服务,提供技术支持、并可为农民提供农资供应服务,通过技物结合,以物化服务收入解决科技室费用。支持成立农业科技服务协会,建档管理,实行跟踪服务。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要积极吸纳村级农业技术推广员和科技示范户为基地成员,优先收购生产的农产品,可将村级农业技术推广员和科技示范户作为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科技示范田,为其筛选符合要求的专用优良品种和专项生产技术。

(七)积极探索实践、总结完善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待遇政策

在核定的编制内,根据区域产业特点和改造公益性职能的需要,科学设定技术岗位,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制定《农技推广工作考评制度》,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实行年度考评和任期考评制度,并逐步完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积极探索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乡(镇)政府和服务对象共同对一线农业技术人员考核的新机制,制定目标管理考评细则,由市农业局成立考评小组,通过调阅工作日志,向所服务乡村领导、科技示范户,部分农民代表等服务对象发放服务评议卡等措施进行年终评比;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采取日常抽查、业务知识考试、半年考察等方式,对农技人员履职情况和绩效等进行综合考评,并把考核结果和晋职晋级,续聘和继续教育等挂钩。改革分配制度,将农技人员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挂钩,按岗定酬,以绩付酬,变“养人”为“养事”。完善农技人员定期培训制度,由市农业局和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分层级制定培训规划,完成技术培训和知识更新,提高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农技人员技术职务评聘制度,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

五、具体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在省改革试验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成立田市长为组长、主管农业副市长为副组长,市委组织部、市农业局、市发展和改革局、市财政局、市监察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和各乡(镇)为成员单位的市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指导、有效推动全市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负责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日常工作。

(二)加大投入力度

保证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的财政投入,包括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市财政每年拨付给示范乡(镇)试点经费8万元,并纳入财政预算。市发展和改革局要将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统筹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并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配置办公室和信息采集、科研等设备、设施,逐步提高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工作条件和工作待遇。加强市、乡、村三级农技推广机构与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合作,农技人员提供技术指导服务,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在推广经费、办公设备方面给予支持,实现优势互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导,有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社会力量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三)制定激励政策

篇11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3)03-0016-02

泰安市岱岳区是一个拥有百万人口、百万亩耕地的典型农业大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特别是区委、区政府紧紧把握时代脉搏,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阶段农技推广运作的新思路、新方式,采取积极、稳妥、有效的措施,稳定推广队伍更新观念,转变作风,加大了农业改革创新与推广力度,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使农技推广效能不断提高,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连续三年落户岱岳区,有力地推动了岱岳区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岱岳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实施情况

1.创新农技推广管理体系

岱岳区结合全国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示范县项目实施要求,紧紧围绕理顺管理体制、健全工作制度、强化科技推广等工作重点,遵循“强化区级、理顺乡镇、延伸村级、四位一体”的总体思路,立足实际,周密组织,强化措施,注重实效,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是核定人员编制。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制定下发了《关于建立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通知》,在全额事业编制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对现有农业技术人员进行了梳理归位,全区共核实农技推广人员153人,其中乡镇农技推广人员92名,区级农技推广人员61名,年人均工作经费1000元。二是优化推广机构。全区在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17个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具体负责本辖区内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为重点加强一线农技推广力量,在大汶口镇、良庄镇、祝阳镇分别建立了区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每个站派出5名同志,共计15名。区人事局、农业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稳定乡镇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通知》,指导各乡镇严格落实岗位编制要求,做到了“人员、编制、岗位、责任、待遇”五个落实。三是明确公益性职能。区政府办公室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对区、乡农技推广队伍的公益性职能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区农业局下发了《关于成立农技推广服务站的通知》,对区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人员编成、服务职能和岗位职责进行了明确。

2.健全农技推广管理制度

重点建立健全了“六大制度”一是推行目标责任制。将全区农技推广人员分为农技推广专家、农技指导员和农技辅导员三类进行管理,按产业确定技术人员,逐级签订年度农技推广工作目标责任书,按业绩对每个技术人员进行考核和奖励。二是推行绩效考评制。围绕科技示范户培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良种良法推广、农技人员培训及农民满意度、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等重点,实行百分考核。年底对各乡镇评比排序,评出先进技术指导单位三名,对前一、二、三名分别给予3000元、2000元、1000元的奖金;评出先进技术指导员20名,每人给予500元的奖金。三是实行人员聘用制度。采取公开招聘、考试考核、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的方式,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区政府连续两年共为区农业局公开招聘了9名专业技术人员,其中全日制本科毕业生6名,研究生3名,区级农技推广队伍得到了充实和加强。四是实行农技人员培训制度 积极组织全区农技人员到国家认定的培训基地参加异地培训学习,重点培训班时间不少于15天,参加普通培训班时间不少于5天。同时,根据不同农时,聘请山农大、市农科院和市农业局有关专家,对全区基层农技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指导。五是实行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制度。重点采取选聘农技推广辅导员、建设标准村级站点、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实行农业产业化带动四大措施,鼓励和引导农业院校、科技示范户、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参与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工作。六是建立农技推广工作制度。重点明确了首问责任、服务承诺、责任追究、人员考勤的有关规定,以制度促管理,以管理促服务,确保全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有序开展。

3.强化主导产业科技推广

3.1是科学确定示范户。根据全区农作物布局和种植特点,遵循“村级推荐、乡镇初审、区级考核”的原则,全区共遴选农业科技示范户1000个,其中大汶口镇、徂徕镇、夏张镇共遴选小麦种植示范户300个,马庄镇、祝阳镇、山口镇、满庄镇共遴选玉米种植示范户400个,良庄镇、房村镇、范镇共遴选蔬菜种植示范户300个。按照项目实施要求,建立了科技示范户管理档案,统一悬挂了科技示范户门牌,明确了科技示范户的服务范围及工作职责。

3.2是建设示范基地。在种植业内部,重点围绕玉米、小麦、蔬菜三大产业,重点建设了10个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共涉及10个乡镇、10个行政村,基地总面积1160亩,其中玉米高产示范基地位于满庄镇、马庄镇、山口镇和祝阳镇,基地面积640亩。小麦高产示范基地位于徂徕镇、夏张镇和大汶口镇,基地面积380亩。蔬菜科技示范基地位于范镇、良庄镇和房村镇,基地面积140亩。科技示范基地的建立,为加快农业实用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搭起了平台。

3.3是强化科技推广。结合岱岳区粮食生产实际,经遴选、评定玉米重点推广了登海661、登海662、郑单958、天泰16号四个品种,重点推广了“一增四改”高产栽培技术。小麦重点推广了“良星99、汶农6号、临麦4号、济麦22”四个品种,重点推广了宽幅播种、氮肥后移、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四大技术。蔬菜重点推广了日本长茄、以色列彩椒、金满园西红柿、京津无刺黄瓜等6个瓜菜新品种,重点推广了无土栽培、设施化保护栽培、绿色标准化生产、病虫害综合防治四大技术。

3.4是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一是突出培训重点。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从10名农业专家中选择3名参加了省级举办的基层农技人员重点培训班,组织100名农技指导员参了市级组织的技术指导指导员培训班,利用2天时间到寿光的科技示范园和合作社进行了现场参观,增强了指导农民科技致富的责任观和使命感。二是整合培训资源。依托山东农业大学,聘请董树亭教授、张吉旺教授、吴洵耻教授重点加强对小麦、玉米、蔬菜产业的高产栽培技术培训工作,对全区农技推广人员、科技示范户进行培训指导,共举办区级培训班3期,培训区级农业科技人员300余人次,举办乡镇科技培训7期,培训科技示范户1500余人次。三是实施科技入户。为加快农业科技入户,我局精心制作了5000册《农村政策与农业科技知识挂历》免费赠送给农民群众,为全区1000名农业科技示范户免费征订了全年的《泰安日报·农家致富报》,编制下发了5000本农业科技知识手册。发放范围覆盖了全区663个行政村,重点突出了农业科技示范户,每个农时前,只要翻翻科技挂历,种植技术要领就会一目了然。在对示范户的培训上,创新培训机制,采用了“两结合一突出”培训法,即结合农业主导产业搞培训、结合农民生产实际问题搞培训、突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搞培训,由于我们邀请的专家教授层次高(山农大吴殉耻教授、市局石玉博士等)、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强,普遍受到示范户的欢迎。科技入户面广量大,我们采取了区级专家包乡镇,和所在乡镇技术指导员,指导员包科技示范户,按照各自职责层层落实责任,截至目前小麦产业技术指导员已进村入户指导7次,蔬菜产业技术指导员已进村入户指导10次。并按照要求则农技指导员填写了《技术指导员手册》,由科技示范户填写了《科技示范户手册》。四是加强工作宣传。充分利用农业信息网站、区级农业信息服务中心、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宣传媒体,深入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全年共编发农业信息372条,其中省农业信息网录用信息65条,位居全省县市区首位。向中国农业推广网录用信息69条。先后在《农民日报》、《山东经济研究》、《农业知识》、《泰安日报》、《农家致富》等报刊发表文章9篇,群发农业科技手机短信1.2万余条,报送农业电视新闻49期,全区农业科技推广成果得到了及时充分的宣传报道。

二、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实施成效

在省、市农业主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我区农技创新与推广的实施主要取得了三大成效:

1.建立起了新型农技推广架构

通过理顺区、乡农技人员编制体制,有效解决了农技人员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尽责、队伍不稳定、经费不足、工作效率低的问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得到了根本性转变。区级成立农技推广中心、乡镇建立农技推广服务中心、设立农技推广区域站、建设村级服务站点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促进了区、乡、村农技推广服务之间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实现了农技力量重点向生产一线倾斜,农技技术人员重点向生产一线集中,加快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步伐。

2.提高了农技推广工作效能

篇12

中图分类号 R614.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2-0036-02

前臂及手的损伤是较为常见的,手术后疼痛和水肿压迫引起的不适感最为剧烈。对于术中进行血管吻合的患者,疼痛将是术后康复的关键问题。目前多采用静脉PCA泵进行治疗,静脉PCA泵的许多参数是可以调节的,包括单次给药剂量、锁定时间和背景输注量。而静脉PCA镇痛需要结合最佳需求量或单次给药剂量[1]。目前还不能确定最佳需求量,同时个体间和个体内对镇痛需求的较大差异、血药浓度的差异以及给药的延迟极为普遍。因此而造成的给药不足可导致镇痛效果不佳,而药物过量则导致如呼吸抑制等副作用发生的几率增大,而颈段硬膜外,由于黄韧带较薄及中线融合不一致,不能准确判断穿刺针阻力消失的问题,并且颈部的硬膜外间隙较窄,是最少使用的阻滞方法。腋路阻滞是上肢区域麻醉最常用的方法,适合于手部、前臂的手术。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2],能够准确辨认筋膜、血管,并可对阻滞过程实时监测,提高定位准确性[3]。本研究拟比较超声引导下不同局麻药浓度连续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前臂及手部手术后镇痛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标准:年龄20~60岁,体重45~80 kg,性别不限,无外周神经病变、凝血功能障碍。选择拟行前臂及手部手术患者90例,年龄20~60岁,体重45~80 kg,性别不限,ASA分级Ⅰ或Ⅱ级,无酰胺类局麻药过敏史和阿片类药物成瘾史,无外周神经病变、凝血功能障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n=30):0.25%罗哌卡因组(Ⅰ组)、0.2%罗哌卡因组(Ⅱ组)和0.2%罗哌卡因+芬太尼2 ?g/ml组(Ⅲ组)。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与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手术开始前30 min时行超声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置管。用内有耦合剂的无菌手套包裹高频超声探头(采用Acuson Sequoia512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和6~14 MHz的高频线阵超声探头),采用10~14 MHz频率,在胸大肌与腋窝交界处沿腋动脉的横断面进行扫描,通过彩色多普勒及脉冲多普勒判断腋动脉、腋静脉,对其周围进行探测,在明确肌肉、动脉、和臂丛神经各束关系后,调整探头位置使其位于动脉的正上方,减轻探头对皮肤的压力直至最小,然后在探头的外方(桡侧)进针(采用22 G、5 cm针)保持针身与探头纵轴在同一平面。在超声引导下进针到腋动脉鞘,在位于腋动脉后内侧的桡神经,与上外侧正中神经间,置入导管5 cm,回抽无血后,注射局麻药(20 ml),在超声图像上见神经束被药液浸润,可以根据药液浸润情况调整导管,固定导管。Ⅰ组注射0.25%罗哌卡因,Ⅱ组注射0.20%罗哌卡因,Ⅲ组注射0.2%罗哌卡因+芬太尼2 ?g/ml。所有患者于神经阻滞起效后实施全身麻醉。无术前用药。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3 mg/kg、瑞芬太尼1 ?g/kg、异丙酚1.0~2.5 mg/kg和罗库溴铵0.6 mg/kg麻醉诱导,置入喉罩行机械通气,维持PETCO2 30~35 mm Hg.。切皮前追加瑞芬太尼0.5 ?g/kg,吸入2~4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0.1~0.15 ?g/(kg・min)静脉泵注维持麻醉,术中根据需要追加罗库溴铵。术毕给予新斯的明1 mg和阿托品0.5 mg拮抗残余肌松。待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满意后拔出喉罩,转入麻醉恢复室等待意识完全恢复。术后0.5 h,四组均将留置导管分别连接AM2000型镇痛泵(Acemedical公司,韩国)行患者自控镇痛(PCA)至术后48 h。镇痛药分别为Ⅰ组0.25%罗哌卡因、背景输注速率5 ml/h,Ⅱ组0.2%罗哌卡因、Ⅲ组0.2%罗哌卡因+芬太尼2 ?g/ml,背景输注速率8 ml/h, PCA量5 ml,锁定时间30 min。

1.3 效果评价

记录术后镇痛效果,使用0~100 mm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术后0.5、4、8、24 h对患肢桡神经支配区、正中神经支配区和尺神经支配区进行温度觉和轻触觉(采用酒精棉签)测试。记录术后48 h镇痛泵按压次数。记录术后48 h患者夜间睡眠质量,完全不影响睡眠为0分;轻度影响睡眠为1分;影响睡眠稍重,需要一般镇痛药为2分;严重影响睡眠,需要麻醉镇痛药为3分;严重干扰睡眠,完全无法入睡为4分。术后随访,记录局麻药中毒、严重的恶心呕吐(持续1 d以上)和神经损伤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Ⅱ组、Ⅲ组各有1例患者分别因镇痛泵故障和术后留置导管脱出而终止试验。三组患者一般情况各指标、术前镇痛药使用情况评分和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镇痛期评分,Ⅱ组、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优于Ⅰ组(P0.05),TPCA/EPC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三组神经阻滞操作过程中均未见血管内穿刺和异感的发生;术后随访未见局麻药中毒症状、严重的恶心呕吐和神经损伤的发生。

3 讨论

腋路臂丛神经较为表浅,以腋动脉为中心,桡神经位于腋动脉的后侧,正中神经位于腋动脉的外侧,尺神经位于腋动脉的内侧。各神经粗细不同,从粗到细依次为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和肌皮神经,从深到浅为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权衡以上两点解剖特点,本研究选择将导管放置在桡神经与正中神经之间偏向桡神经侧,Schwemmer等[4]报道,超声引导腋路臂丛阻滞麻醉完善率100%,高频彩超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可明确观察到动、静脉,神经与针尖的关系,保证导管的准确放置,注药后见神经束被药液包绕和浸润。所以这可能是本试验患者镇痛满意度较高,血管、神经损伤少见的原因。

外周神经阻滞选择局麻药的考虑因素虽然有多方面,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阻滞时间,需要24 h以上阻滞者常常选用长效药物如布比卡因或罗哌卡因。布比卡因是长效酰胺类局麻药的代表,感觉神经阻滞良好,但由于心脏毒性作用其使用受到限制。罗哌卡因也具有相对的运动与感觉阻滞分离特点。从药效学方面,布比卡因效应大于罗哌卡因,但有研究指出:在使用于硬膜外麻醉的常用浓度范围内,二者药效的差异不能造成明显的临床不同[2]。

本次试验中,三组都达到了理想的镇痛满意度,但Ⅱ组、Ⅲ组明显优于Ⅰ组。Ⅰ组溶剂总体积量与Ⅱ组、Ⅲ组无明显差异,而总质量明显增多。在确保安全,且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及扩大肢体活动度方面,0.2%罗哌卡因更有效[5]。而大容量的局部(浓度乘以体积)注射到腋鞘内对阻滞的成功、起效或作用时间相对来讲类似于椎管内。而阿片类应用于外周阻滞时,不能加速起效、提高强度,或者延长持续时间[2]。但芬太尼是否可通过血液吸收而起作用,本试验无法作出结论。

本研究三组神经阻滞操作过程中均未见血管内穿刺和异感的发生;术后随访未见局麻药中毒症状、严重的恶心呕吐和神经损伤的发生,提示超声引导腋路臂丛阻滞镇痛更为精确、安全,药物使用更加有效。本研究由于未对观察者采用盲法,无法避免研究过程中的测量性偏倚。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腋路臂丛阻滞对前臂及手部手术连续术后镇痛效果良好、并发症少。而外周神经连续阻滞镇痛,低浓度大剂量罗哌卡因是较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米勒.米勒麻醉学[M].曾因明,邓小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2735.

[2]黄文起主译.局部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9,26,63.

[3] Liu F C,Liou J T,Tsai Y F, et al.Efficacy of ultrasound-guided axillary brachial plexus block:a comparative study with nerve stimulator-guided method[J].Chang Gung Med J,2005,28(6):396-402.

篇13

一、目前农业科技传播模式的基本方式

(一)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模式

这是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位于农业推广示范的最基层,担负着新产品和新技术推广示范的重担,在农业技术的传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研究与示范推广的脱节,加上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技术水平及农户对推广示范的顾虑,这种推广模式也存在弊端。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目前在农村中建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类型主要有“技术协会”、“农产品协会”、“专业技术合作组织”等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户、企业、市场和政府之间发挥联系和沟通作用,为农户与市场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中介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点是依据本乡本土而成立,贴近农户,有当地的良好的自我信誉作保障;缺点是规模太小,而且管理低下。

(三)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模式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在引进推广示范新品种、新技术,构建从“基地到农户”的带动性技术培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加速了农业科技进步,提高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有效促进农业科技的增收增效的示范效应,能够带动周边农户一起致富。这种模式的缺点在于农业科技推广示范主动性差,不是“技术送上门”,而是“上门要技术”。

(四)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模式

一般指“专家+示范大院+示范农户”模式,1999年始于陕西宝鸡。并于2000年后在全国推广。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专家+龙头企业+农民”的运作方式,以龙头企业作为连接市场和农户的核心,以专家为农业科技的技术指导;二是“专家+农技推广机构+农民”运作方式,适用于对技术要求较高,并需要通过较多的推广示范进行带动的农产品;三是“专家+农业专业协会+农民”运作方式,主要依托当地各专业协会(合作社)。

(五)农业科技特派员模式

1999年起源于福建南平市,也称为“专家+技术成果+示范农户”模式。科技特派员制度是探索依靠科技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种制度创新。农业科技特派员作为专家,把科技、资本、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植入农村,以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入股,通过示范农户的推广带动效应,促进示范区内农户的增长增效。这种模式不足在于其与企业、农户是“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责任承担模式,可能使农业科技特派员在农技推广中有所顾虑,部分农技特派员由于害怕承担市场损失责任而丧失了最佳的推广时机。

二、云南农业科技传播模式的实践

(一)农业科技入户工程

云南省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自2005年开始启动。文山州广南县是云南省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农业部唯一部级试点县;省级选择保山市隆阳区、昆明市寻甸县、曲靖市宣威市、昆明市晋宁县、红河州建水县五个县市区(以下简称县)为省级试点县。共推广14个左右主导品种和22项左右主推技术。云南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广泛依托基层农业科技推广试验示范机构,构建了“省级专家-县级专家组-技术指导员-示范户辐射户-普通户”的科技成果转化快捷通道,受到广大农民和科技人员的普遍欢迎,工程实施3年来,增产增收效果明显。

(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

自2009年农业部在云南省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以来,云南各地逐渐制定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实施方案,建立了人员聘用和工作绩效考评制度,明确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强化了农技人员培训和多元化推广服务机制制度。各地在摸索和建设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的同时,也逐渐确定主导产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并着手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选聘农业技术指导员。

(三)云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这个产业体系已于2009年10月这是启动,是一种综合性更强的农业科技推广示范体系,它将首席科学家、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及功能研究室、综合试验站、区域推广站产业经济研究室、农户和加工流通企业等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构建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新模式。第一批水稻、玉米、马铃薯、生猪、奶牛、甘蔗、油菜、蚕桑8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由8个产业研发中心、61个功能研究室、39个综合试验站、66个区域推广站组成,拟建立66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示范区。第二批将于2010年启动,包含肉羊、蔬菜、茶叶和土著鱼。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依托现有省、州(市)、县、乡的科研和推广力量,围绕产业发展需求,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使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从研发到市场各环节紧密衔接,有效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是农业科技传播的新尝试。

三、云南农业科技传播模式的效果

(一)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效果较好

云南省在长期的科技示范推广过程中,摸索出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长效农技推广机制。云南省自2005年在示范县推广14个左右主导品种和22项左右主推技术。如寻甸县培养了1000户核心科技示范户,示范种植优质马铃薯8067亩;辐射带动20000户种植马铃薯户106800亩。2007年,经测产示范户平均亩产2204.5千克/亩,比辐射户亩增237.6千克,增12.1%,亩增收166.32元;比普通户亩增455千克,增26%,亩增收318.5元。辐射户平均亩产1966.9千克/亩,比普通户亩增217.4千克,增12.4%,亩增收152.18元。这些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都能使示范户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0%以上,示范户农产品产量和收入比上年提高10%以上。

(二)省-县-乡-户的推广示范体系比较健全

云南省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实施过程中,由省级农业主管部门在省级层面遴选省级专家,通过省级专家的科研技术和新品种对全省进行科技指导;县级成立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专家组,是省级首席科学家和乡里实用技术和品种的沟通载体,通过接受省级专家的技术培训,再对技术指导员进行指导;以乡镇农技推广站为基层单位,通过遴选技术指导员的方式,对农户进行田间地头的现场指导和技术追踪,并搭建示范户的示范推广平台,以吸引辐射户和普通户;由技术指导员遴选出有一定文化,懂技术的农户作为示范户,通过新品种物化补贴或者技术进村入户的方式,创建新技术和新品种的辐射效应。做到“村看村,户看户,农民看咱示范户”。

(三)绩效考核制度逐步完善

健全的绩效考核制度,有利于规范农业科技传播的制度,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和示范人员的积极性。为完善和推进农业科技推广示范体系,引入自下考评制度,考评重心下移,增加农户考评的份量。如广南县引入“70%”的考评指标,规定一位技术指导员指导的示范户有70%的对其不满意,就可以启用淘汰机制,对该名技术指导员予以淘汰;一位县级首席专家联系的技术指导员中,有70%的技术指导员对该名首席专家不满意的,该名首席专家一样被淘汰。

除此之外,在绩效考核中,还实行末尾淘汰制。每年末,根据农业部的绩效考评标准表,对县级首席专家、技术指导员、示范户进行绩效打分排名,将排位末尾的县级首席专家、技术指导员、示范户予以淘汰。如2007年,寻甸县按绩效考核结果,实行末尾淘汰制,淘汰了9名技术指导员、103户示范户,并依程序补充9名技术指导员、103户示范户。

(四)农业技术推广创新更多方法

随着农业科技推广示范传播的深入,也创新了一些新的推广示范方法,高产创建和高产竞赛就是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的延续。在高产创建中,通过土地流转和中低产田整治,在品种技术、整地播种、肥水管理、技术培训、病虫防治等方面进行集中管理。既有效利用了土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又改变了农民粗放种粮习惯,增强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今后大面积推广高产栽培品种和技术奠定了基础。

四、存在的问题

(一)示范户集中在“优势人群”

目前的示范户绝大多数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如广南县八宝镇140户示范户中,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有24户,占17.14%,初中文化程度的有113户,占80.71%,小学文化程度的只有3户,仅占2.15%。这些农户,不少是致富能手,他们有知识,有文化,懂经营,敢于在市场上闯荡,因此,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对新品种和新技术不排斥,愿意尝试。但是,随着未来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的深入,对于那些偏远山区,文化程度更低,不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示范推广受众来说,目前的推广示范方法会面临更多挑战。

(二)激励机制不足

农业科技传播过程中,对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责任和义务要求太多,而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云南省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实施过程中,要求技术指导员1年中下乡的天数要超过100天,如广南县1个技术指导员1年才有500元的交通费补贴,平均1天仅5元。而且由于技术指导员处在最基层,一方面要求他们要随时紧跟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步伐,另一方面他们恰恰也最缺乏接受系统培训的机会和条件。

(三)科技推广的风险无人买单

现代农业理论告诉我们,科技含量越高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实现转化投入的成本就越大。当然风险也就越大。如果把投入成本和风险转嫁给农民,由于农民的自身积累不够,不可能承担高额风险,就会阻碍推广和成果的转化。另一方面作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者,技术指导员对此也无能为力。而关注弱势群体的农业保险想要被农民认可和接受,恐怕要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四)对地方特色农业、精品农业的认识不足

大多数推广示范县对于农业推广示范的作用与做大做强地方特色农业、精品农业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并对此没有长远的规划,很多推广示范项目在申报和立项时一哄而上,不考虑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五、对策思路

(一)宏观农业政策的调整

在农业科技推广示范的实施过程中,特别是随着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的启动和深入,对于农业中的微利甚至无利的行业,应该加大扶持力度,在支农惠农政策、资金、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倾斜,加大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并给予参保农户给予一定的优惠,以解决目前云南农村中青壮年外出打工,无工可打及留守老弱病残在家种养植的不利局面。

(二)挖掘地方优势,打造特色农业、精品农业

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应该立足地方特色,挖掘地方优势,引进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新技术和新品种,做大做强特色农业、精品农业,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甚至“一县一品”。

让新技术和新品种与地方优势有机结合,实现农业科技传播的成效最大化,生命力最强化。

(三)逐步实施财政为新技术买单

对于目前农业科技推广示范户中的成熟户、富裕户,他们有知识,有文化,有创新,懂经营,财政无需对他们的推广示范风险买单;但是对于没有风险承担能力,而又渴望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来改变自己全家命运,摆脱贫穷的贫困户来说,政府应该也是必须为其推广示范过程中的风险承担公共责任。

(四)大力推广从“农民到农民”的学习方式

农业科技推广示范的成功,关键在于农民的接受,从田间到田间的农民田间学校是一种非常有生命力的推广示范模式,它使农民真正成为新技术和新品种的学习者、受益者,可以让更多的农民在现代农业技术产业体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五)强化政策性总结,提炼成熟经验

应该强化政策性总结,通过成熟的推广示范经验为新技术、新品种走入千家万户提供服务,这是典型的“二重”推广模式,比单纯的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推广更能让百姓接受。

参考文献:

1、王小军,卢燕,张亚平.江苏农业推广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3).

2、郑庆昌,宋国林,王东炎.透视“科技特派员”制度――农村科技推广体系转变与破解“三农”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3、刘飞翔.科技特派员制度生命力的探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4、陈志英.我国与美国农业推广的比较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03(2).

5、管红良,汤锦如,戴云梅.农民采用新技术过程、文化素质和推广方法关系的研究――以江苏省经济欠发达地区淮安市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05(2).

6、陈志英.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05(4).

7、刘辉,李小芹,李同升.农业技术扩散的因素和动力机制分析――以杨凌农业示范区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3).

8、张志国.杂交玉米推广与种业发展[J].玉米科学,2006(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