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大学生就业状况

大学生就业状况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5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大学生就业状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大学生就业状况

篇1

Abstract:Inrecentyears,theemploymentconditionofgraduatesinwesterndevelopedcountriesisnotstablebecauseoftheirdomesticeconomy.Itfacesfiercecompetitionalthoughtheemploymentrateofthegraduateshasincreased.Someemploymentfeaturesofthegraduateshaveappeared:thegraduatesmakegoodpreparationsfortheiremploymentwhileinschool;theypursuitthevocationalstabilityandbegintobreakthetraditionalviewsofemploymentandthefixedpatternofthinking;thegovernment,universityandnon-governmentcooperatetopromotegraduates''''employment;thefamilybackgroundofdisadvantagedgroundaffectsgraduates''''employment.Astheirbackgroundofsocialeconomy,historyandcultureisdifferentfromourcountry,weshouldpaymoreattentiontotheuniversalityandparticularitywhiledrawinglessensfromtheirexperiences.

Keywords:developedcountry;theemploymentofgraduate;conditionandfeature

近年来,由于经济政策调整和经济发展形势的好转,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就业率有所提高,但是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发展,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竞争依然激烈,因此,大学生就业也出现了新的状况与特点。

一、就业率有所提高,但就业竞争依然激烈

近年西方国家大学生的总体失业率回落,但问题明显。近两年来,美国布什政府的减税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2005年美国大学生就业状况明显好转,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持续逐步增加。据美国劳工部统计,2006年1月,全美失业率为47%,而预期比例为49%,是2001年7月份以来的最低水平。2005年1月以来,美国经济每月产生大约174万个工作机会。2006年2月,建筑行业产生了46万个工作机会,在各行业中排名第一。其次是教育行业和医疗健康行业,分别增加了309万和26万个就业机会。制造业新增7000个,石油行业新增6000个。调查显示,由于能源价格不断攀升,煤炭开采业就业前景在25年以来首次最为看好。根据美国国家教育数据统计中心(IES)提供的最新数据,2004年,20岁至25岁的大学本科生就业率为786%,25岁以上本科生就业率为758%[1]。

但是在经济发展和就业率提高的同时,很多西方发达国家,也存在比较明显的“过度教育"(overeducation)现象,即当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劳动力市场受教育劳动力不断增多高等教育劳动力供给增加后,不能完全被劳动力市场吸纳,中等、高等教育毕业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开始超过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受教育劳动力面临着知识失业,或者从事了与学历不匹配的工作,很多毕业生被迫接受比自己教育水平低的工作。这些现象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理论界争论的焦点。经估算,西方国家过度教育平均发生率为27%,教育不足平均发生率为13%。美国过度教育发生率最高,为35%。女性比男性较容易发生过度教育,男性比女性较容易发生教育不足。1960年至1995年的新西兰、1985年至1990年的西班牙和1982年至1992年的葡萄牙三国过度教育发生率有增长趋势,教育不足发生率呈下降趋势,这表明三国教育规模扩展超过了劳动力市场对教育的需求。在过度教育的促使下,高学历在就业中占有利地位,总的来看,研究生的就业压力远小于本科生,失业比率相对较低。受教育程度越高,在就业竞争中越有优势[2]。

这种过度教育的现象使西方国家的大学生就业竞争依然激烈。英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总体趋势是,总体失业率近一两年有所回落,但实际就业比以前难度更大,就业竞争加剧。英国高等教育职业服务中心(HECSU)近期和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部分大学、研究机构合作开展了系列研究项目,对英国28个地区的全日制学习和半工半读的大学生毕业6个月后和约4年后的就业情况和就业市场进行了调查。多项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应届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但毕业生就业率依然高于全国就业率平均值。随着毕业生工作经验的积累,或接受更多教育培训,失业率将会下降。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现有的两批针对大学生毕业初期6个月的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是,2004年大学毕业生只有28%在毕业后3个月内找到了工作,12%在一年内找到了工作,54%要花一年时间才能找到工作[3]。

二、学生在学期间作好充分就业准备,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全美高校和雇主协会的一项调查表明,20%以上的毕业生认为,缺乏相关经验是找工作的最大障碍。在英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技能相对不足。英国有关部门对于毕业生离开校门时是否拥有就业技能的调查发现,毕业生和雇主间有较大分歧。54%的毕业生认为他们具备了相关的就业技能,但只有37%的雇主认同。同时,只有13%的企业为毕业生提供了培训。毕业生不得不以短期工作和参加实习的方式获得有关技能。因此,为未来职业早作充分准备,已成为近年欧美大学毕业生最鲜明的特征。

近年来,早稻田大学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就业率,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欢迎,这与学校主动创设的就业准备活动有密切的关系。早稻田大学为提高学生就业率的主要措施是:第一,参与社团活动。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挑选自己最崇敬、最向往的博学多才的教师。早稻田大学拥有2000多个校园俱乐部,包括学术、艺术、体育等各方面。在国际学院,学校正式确认的俱乐部和社团超过700个,而理工学院有720个[4]。学校派专门老师对俱乐部进行指导和管理。第二,参与社区活动。早期的早稻田大学是没有围墙的,人们常来学校参观,甚至借用学校的场地开会。早稻田大学的学生也经常参加周边地区的活动。例如,东京从1996年开始收费处理垃圾,早稻田大学的学生也和周围商店街道的人一起开展环保活动,并以此为乐。第三,使学生得到充足的实习机会。在大学里,许多学院都为学生提供学术方面的实习安排和义务活动。他们为学生制定适当的实习计划,提供实习机会。例如,国际学院为学生提供的实习场所不只是日本的商业机构,而且包括国外贸易机构以及国际贸易组织的海外机构。这些实习活动有利于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而且也为适应社会提供机会。

美国也注重通过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目前,美国的创业教育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贯穿了从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直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高校的创业活动已成为美国经济的直接驱动力,当代许多著名高科技公司几乎都是大学生创业者们的成果。

三、学生追求职业的稳定性,但开始逐渐突破传统的就业观念和思维定势

由于近年来欧美等国经济一直摇摆不定,失业率居高不下,大学生找工作越来越难。于是,大学生择业出现了一个新现象——追求职业稳定性的“新实用主义"。大学生择业的新特点是不拘泥于第一份工作,而是将眼光放长远,往往选择去知名度高的大公司以积累经验。在英国,对大多数应届毕业生而言,待遇优厚而稳定的工作是其梦想。受目前就业环境和社会风气影响,毕业生在第一个岗位上工作得不会太长。他们往往把第一份工作当作跳板和暂时的过渡,而期待着寻找更为稳定的工作。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对大学生毕业初期6个月的调查数据显示,29%的雇主和20%的毕业生认为,毕业生的第一份工作会持续1年至2年;30%的毕业生不知道他们的第一份工作会持续多久,只有9%的毕业生和5%的雇主认为会在5年以上。最近,由美国大学和雇主协会所做的调查显示,工作稳定性已经成为学生选择雇主的第二重要原因,而两年前只排名第八[3]。

近年就业竞争的压力也促使毕业生在职业的选择上逐渐突破了传统的思维习惯和做法,大学生就业呈现出新的情况。其一是工作与专业不对口。调查显示,很多人发现自己学无所用。比如,计算机通信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在电话中心做接线员;历史专业毕业生在做私人秘书。即使这样的职位,也可能需要半年以上才能争取得到。一些毕业生在寻求超市上货员、餐馆侍者和秘书之类的职位,而这些工作在以往是没有学位的人才做的。其二,到国外留学和就业。在美国,一些高技术产业向国外转移,许多学生感到在国内就业难度加大,需要到国外就业或留学。据美国国际教育研究所(IIE)2005年年度报告《打开国门》公布的数据,2003学年至2004学年,美国大学生到国外学习的人数约1913万人,比上学年增加了81%。

英国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市场将就业类别大致分为五类:(1)传统大学生职业,指适合大学毕业生或学位获得者的成熟职业,如律师、科研人员、建筑师、医师等,该类职位从业人员要求必须是某个领域的专家;(2)现代大学生职业,指随着高等教育发展出现的新兴职业,如软件设计师、社会工作者等。这类工种也要求从业人员是某个领域的专家,并且要有较强的交际和协调能力;(3)新型大学生职业,指随着就业市场的扩大而出现的反映科技、组织结构等最新变化的职业,从业人员入职的基本条件是要大学毕业。如营销经理、环境卫生官员、新闻官员、管理会计师、物理理疗师及各类工程师。这类职位要求从业人员有“复合技能",包括强烈的责任感、有效的交际能力以及获得并使用专业信息的能力;(4)接近大学生职业,如护士、批发商、电工师、图文设计师等。这类职业一般不严格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大学资格,但要求他们管理和专业技能兼有,能力与“全能"者不相上下;(5)非大学生层次职业,不属于以上四类的职业都纳入此类。从业人员不必具有大学毕业资格。但调查发现,此类从业人员相当一部分是大学生,并且学位的确起了很大作用。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对1999届毕业生毕业四年后调查结果发现,近一半的英国大学生初次就业从事的是“非大学生层次工作",4年后15%仍从事此类工作。此外,男生和技术学位类专业如医学、工程学、数学、计算机和教育学等专业的毕业生初次就业就有可能获得适合或接近大学生层次的工作,而女生和人文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更有可能从非大学生层次工作开始。但调查显示,毕业后两年,所有获得专业学位的毕业生从事非大学生层次工作的比例大幅下降,因此非大学生层次工作就成为毕业生入行的“门槛"。

四、社会弱势群体出身背景影响大学生就业

有着弱势背景的毕业生职业期望相对较低,缺乏信心,不能充分发挥社交网络来获得与学位相称的工作。在英国,苏格兰西部地区的大学生毕业一年后能获得适合大学生层次工作职位的比例只有40%。2003年男生失业率为22%,女生失业率还高出4个百分点。毕业后从事全职工作的男生年均收入为264万英镑,而女生仅为225万英镑[3]。在薪水最高的职位中,男生比例远远高于女生,而且男生更容易获得适合大学生工作的职位。普通院校尤其是三流院校或工艺学校毕业生感觉仅仅因为自己不是出自名校而受到了区别对待。身患残疾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就更困难了。

美国国家教育数据统计中心最新调查显示,2004年,20岁至25岁大学本科男生就业率为80%,女生就业率为777%。25岁以上本科男生就业率为806%,女生就业率为709%。美国女大学生协会最新调查显示,尽管女性受教育程度高于以往,而且可以进入较高的层次,但大部分女生就业仍局限在一些传统行业。据美联社报道,接受大学教育的很多美国女性从事教师和护理工作。

另外,近年来在发达国家的国际大学生人数快速增加。英国高等教育就业服务中心(HECSU)针对国际学生的调查显示,在2003学年至2004学年,英国高等学校和机构有国际学生30万名,占英国高校学生的13%。国际学生的持续增长赋予英国职业咨询服务(CareerAdvisoryService)新的责任和职能,英国63%的职业咨询人员1/4的时间是在为国际学生服务的[3]。

但国际学生特别是非欧美族裔的学生在就业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其一是信息不够充分和准确,国际学生对在英国就业过于乐观,期望值过高。各国国内的一些招生机构在招生时或入学前,可能向学生夸大了在英国兼职和实习就业等工作机会,误导了学生。比如,参与调查的国际学生35%表示毕业后想留在英国工作,其中1/2想工作两年或更长时间,然而这对很多国际学生来说难以实现。其二,国际学生因为语言和缺乏工作经验而处于劣势,而且在找工作时还会遇到种族等因素的困扰。调查显示,这种文化冲击现象在来自亚洲和美洲的特定学生人群中反映强烈,但来自欧洲、非洲和中东国家的国际学生面临的这种冲突要少得多。

另外,国际学生在学期间从事专业对口工作的可能性很小。国际学生很可能为在英国所能找到的兼职工作种类灰心失望,因为这些工作与专业关系不大,收入也很低。这种现实令很多国际学生认为,英国的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联系并不紧密。当然,根据法律,国际学生可以在专业对口、能获得宝贵经验的实习单位全职实习一年,但实习机会常常来自学术研究机构,或者是三明治式(三年学习一年实习工作)教育模式,所以这样的实习机会在英国很少。

五、学校、政府和民间通力协作,促进学生就业

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就业的责任并不仅仅限定于学校,政府、民间组织也积极参与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因此,欧美等国家的大学生就业的另一个特点是服务形式多样、服务渠道多样。

英国教育与技能部协同敦迪大学就公共部门和专业机构如何维持就业率和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展开研究,研究认为,政府应该提供发展基金,使雇主能够与职业介绍中心和大学合作创造灵活的大学毕业生入职途径,包括快餐式培训和提供兼职工作等方式。

美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完全依照市场规律运行,已经形成了良性的运行机制。美国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很多,由劳工部、学校、中介机构和用人单位协同为毕业生服务。美国各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并提供就业信息,每年还要举办就业洽谈会:向雇主推荐学生就业。经学校推荐的毕业生成功率通常高于其他渠道。美国70%的毕业生是通过教授、导师、就业机构推荐就业的。早稻田大学认为,学生的就业问题固然重要,但培养学生适应科技、社会飞速变化的能力可能更为重要。学校在毕业生工作方面作了许多努力,学校专门建立了就职支援中心,针对学生开办“就职课",为学生提供企业资讯,向企业介绍毕业生,并开设一些企业的介绍会。所有的学生都来就职支援中心上课。就职支援中心的负责人认为,光有早稻田大学这块牌子是不够的,他们还必须把有关就职课改革这方面的要求提交给学校教育部门,以便在课程设置等方面更多地考虑提高学生的实战力。

美国政府在就业中起着法律保障和信息引导作用。美国劳工部和教育部主要负责开发就业渠道、调查和制定宏观政策、信息统计分析和等。各州政府设有发展局,负责推进就业工作,经费由联邦政府核拨。美国大量中介机构在学生和用人单位、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从事与就业相关的业务。政府给予它们与州发展局同等的政策。另外,美国等国家通过高等教育评估体制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最直接的做法就是通过大学排名激励大学提高就业率。

每年,美国有关机构都要按国立和私立两种类型对美国大专院校进行评估,以此得出当年的大学排行榜。排行评比中的6大主要指标之一就是毕业生就业率,包括毕业3个月后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雇主对毕业生的满意度、毕业生的工资收入等。《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周刊》公布的大学排行榜,其评估指标包括总体质量评估、教学和科研评估以及毕业生的成功情况评估[5]。

六、结语

通过对近年西方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分析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后,大学生就业成为大学发展中面临的共同问题。西方发达国家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些成功的经验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可以为我们借鉴。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西方发达国家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一些经验和做法有其特殊的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背景,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利因素,我们在借鉴西方国家经验的时候应该加以注意:其一,西方多数发达国家人口相对较少,而经济持续发展又对劳动力有比较大的需求,这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比较充足的机会。其次,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完善,促使全社会能比较理智地对待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为多渠道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了物质和心理保证。其三,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城乡之间、大城市与小城镇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均衡,地域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率的影响相对较小,对职业的歧视现象相对较弱。

此外,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各国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途径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政府、民间、企业、社会和学校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大学教学和课程改革,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可见,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仅是大学自身的问题,更是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的变化等因素所带来的问题,同时是政府、家庭的问题。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的责任不仅应该由大学来承担,政府、企业、民间以及大学生自己都应从各自的途径出发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对于大学自身来说,西方各国和大学尽可能按照社会需要来设置专业、课程,为学校教学与社会的联系积极创造条件,在学校期间为学生作好比较充分的就业准备。民间组织如企业雇主协会、新闻媒体参与对大学教学质量的评估,并把大学就业率作为评价大学排行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国大学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应该积极主动与社会各界保持密切的联系,高等教育的专业和结构布局等方面的改革应该与我国的具体国情相适应。

[参考文献]

[1]美国失业率已降到2001年来最低[EB/OL].

[2]何光海.信息引导美国大学生就业[EB/OL].

篇2

中图分类号:C391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07)02-0057-02

在工业化社会中,青年成功的道路是很艰难的。随着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现代化的不断推进,青年可能会得到新的机遇,也可能产生社会边缘化和社会排斥等新问题,这些问题在他们就业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1991年苏联解体以来,由于俄罗斯政治、经济、文化的迅速转轨,大学生群体的许多观念都发生了变化,特别是价值观、择业观、道德观等在传统和现代的交互中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他们不得不面对经济变革给他们大学生活带来的巨大落差,开始将经商视为一种最佳的职业;另一方面,他们也在徘徊、质疑中重新认识了市场经济、竞争和私有化等问题。

苏联解体前,俄罗斯很少有大专院校毕业生会面临失业问题。但是到1998年10月,只有54%的全日制高校毕业生由国家分配工作。俄罗斯方面的有关调查显示:到1998年,经济危机导致各行各业无法提供空闲的岗位,只有40%的大学生实际上被雇佣。有2/3以上受过专业教育的年轻人用非所学,其中60%从事不规范的职业。同时,俄罗斯青年常把报酬看做选择工作的第一要素。近40%的受访者赞成不惜一切代价“捞钱”,违法也干;近70%的人认为,生活中钱是最重要的,其中62%的人相信赚钱无所谓诚与不诚,只有难易之分。可见,在当时日渐严重的失业问题,是导致大学生择业观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父辈的理想在他们的眼中已经不屑一顾,做经济师、企业经理或外企职员成为他们梦寐以求的。

俄高等教育早在多年前就实现了从培养精英到为社会提供专业技术人才的转变。目前,在每年的高中毕业生中有高达80%至90%的人可以直接进入各类高校继续深造。根据俄罗斯2002年人口普查统计,全俄共有1940YYA接受过高等专业教育,其中40万人接受过研究生教育。在年满15岁以上的人口中,每1000人中就有160人受过高等专业教育,比例高达16%。这样高的比例说明,在俄罗斯,大学毕业生早已不是稀缺人力资源。大学毕业生当普通采掘工人或农业工人的事早已司空见惯。近几年,俄每年都有成百万的大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上寻找就业机会,这对于全国总人口只有1.4亿的俄罗斯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尽管俄罗斯经济出现了强劲发展的势头,社会为大学生提供的就业机会也越来越多,但俄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在俄每年150万高校毕业生中,只有1/3的大学生被劳动力市场接受。而在找工作的人中,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幸运地”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因此,常常可以看到拥有经济学、管理学或法学学位的人去给别人当秘书,或去做化妆品及服装销售工作。

同许多国家一样,俄罗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同就读学校知名度、所学专业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统计表明,近年来冶金和法律两个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最走俏。此外,社会对通信和交通方面的人才需求量也在急剧上升。这是由俄罗斯的经济结构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及社会发展所决定的。相比之下,艺术、体育、经济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安置则较为困难。很多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不得不到其他行业寻找工作。

面对特定时期的就业环境和就业状况,俄罗斯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普遍比较现实,心态也比较平和。在俄罗斯,所从事的工作和所学专业相去甚远的大学毕业生比比皆是。大学毕业后改行原因很多:有的是为了多挣钱,有的出于地域原因,有的受到专业局限,有的则纯粹是出于个人兴趣。许多俄罗斯大学生从大学二年级起就四处活动,寻求各种实践和锻炼的机会。对于专业相对热门的学生来说,大学期间寻找实习机会的目标一般比较明确。他们大都设法到一些能够用上专业知识的公司或部门实习。这些学生毕业后在本专业领域就业的可能性也相对较大,并且能够得到让自己比较满意的收入。

目前,俄罗斯大学生的就业现实并不理想,尤其是近几年高校招生规模增长过快,毕业生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在人力资源相对过剩的背景下,用人单位往往比较苛刻,非常强调就业者的工作经历和从业经验,喜欢录用积累了―定工龄的毕业生。因此,许多大学生都会想尽办法在读书的同时为自己争取一个积攒工龄的机会。调研机构“Reitor”的工作人员通过对《高校毕业生职业素养社会评价体系》的研究,得出了半数以上的俄罗斯高校毕业生在读书期间就已积累了相当长的工龄的结论。

研究表明,天然气和石油化工专业以及机械制造专业在校期间参加工作的学生比例最高,分别占该专业毕业生的71.1%和70.6%,管理和经济专业在校期间参加工作的学生比例最低,占该专业毕业生的54.3%。还是“Reitor”这家调研机构,在2006年同俄罗斯教育科学部在3000名俄高校毕业生中联合开展的一项调查得出结论:高校毕业生往往通过私人关系找到第一份工作。毕业生在选择第一个工作岗位时首先考虑的是工作“钱”途,然后才是晋升的可能性,而工作团队中良好的心理氛围、社会福利和提高职业技术水平被并列排在第三位。

篇3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5-0027-1.5

教育的发展是关系到国家发展的重要环节,是现代化国家发展的基石,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发展教育可以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然而,大学生就业状况,关系到国家及大学生自身事业的发展状况,也是影响社会、家庭安定的重要因素。因此,深入研究大学生就业状况,提出有效地解决途径,也是关系到我国长治久安,保障国家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

一、大学生就业相关含义

1.大学生就业观的含义

有人认为大学生就业观的含义为:大学生这一就业主体对就业目的、意义、方式、空间等方面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是由就业的动机、就业的定向、就业选择范围、途径及方式等多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大学生就业观受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状况所制约,具有社会性,同时又受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个人的经验所制约,因而又具有个性。

2.就业的含义

就业是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结合,从事合法的社会劳动,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济收入的活动。它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获取劳动报酬的过程,二是就业必须得到劳动报酬。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性

1.可以促进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我国目前正处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历史时期,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知识型人才,是我国科教兴国的核心基础,大学生就业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是关系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分析,使大学生就业可以顺利进行,对于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起到关键的作用。

2.可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

高等教育的改革是关系到国家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而大学生就业状况的是关系到高等教育改革的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就业状况直接反应高等教育改革的成果,它可以加强高等教学质量的提高,深化教育改革。

3.是大学生学习就业的基础

大学生就业可以让大学生在根本上了解自身的状况,使大学生正确的看清自己与社会间的差距,从而加强学习和锻炼,他们不应该是因为就业而就业,而应该通过就业这种方式,来锻炼自己,发展自己,成就自己。

三、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1.服务社会思想不强

部分大学生受经济利益影响,人生价值发生倾斜,就业理想功利化,很少有人考虑去基层锻炼。在对利益发展进行衡量的时候,他们更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他们中基本上没有人结合国家利益考虑,所以,目前的大学生,缺乏历史和社会责任感。很多大学生毕业后,一起向大城市涌进,而对于边远的基层无人过问,这就造成用人单位之间的人才不均衡,使得资源配置不合理。

2.没有职业规划和就业方向

大部分大学生在刚入校的时候就已经知道目前就业形势的不乐观,可是却有很少的人能够很早的把我自己的就业方向。他们缺乏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对自己也没有很客观的了解和评价。在就业中,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把工作仅作为一种挣钱谋生的方法,他们对于个人的职业发展,和未来的事业发展没有充分的预见。他们只会眷顾工资待遇、薪酬福利,而对于职业兴趣和发展前景很少考虑。这样,便很容易使他们选择了自己不愿意做的工作。

3.左顾右盼,没有明确的方向

很多学生在选择职业的时候都是边看边瞧,他们缺乏诚信思想和明确的方向,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态度造成了就业观的多向性和不稳定性。更有甚者,在应聘材料中无原则地抬高自己,对自己的应聘材料弄虚造假,而违约现象也是经常在发生。然而,这些大学生由于没有诚信思想,造成他们的就业观也失去了正确的方向,同时对他们的就业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影响了学校和就业单位的正常工作,也阻碍了其他同学的顺利就业。

4.没有自信心,依赖性强

目前,在准备就业的大学生中,他们过分的依赖学校及家庭为他们推荐工作,想要自己找工作的学生很少,同时,他们对于自己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缺乏应有的自信心。然而,想要自主创业的学生也比较少,即使他们考虑过自主创业,但是他们仍然缺乏创业意识和创业准备。他们对于创业中即将遇到的困难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同时,他们也缺乏战胜风险精神,担心失败又害怕挫折。因此,大部分大学生对凭借自己的学识和能力进行就业竞争缺乏足够的自信。

四、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对策

1.充分发挥社会和政府的政策优势,扩大就业渠道

政府职能对大学生就业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优势,把阻碍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因素进行变革,完善劳动和人事制度改革,积极引导和促进大学生正确就业观的建立和发展。为大学生的就业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要引导大学生的就业观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使大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基层、西部等需要的地方去,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2.不断加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1)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观和思想政治教育

目前,就业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也是使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基础。不断加强大学生就业意识,把就业观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思想教育,把就业观教育定做基础,不断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学习观的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所以,深化大学生思想教育,转变大学生就业观中产生的歪曲意思和思想,不但可以更好的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同时为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2)关注大学生的价值观培养

就业观是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反应,价值观的形成是通过长时间的积累慢慢形成的。,所以,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必须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我们要切实加强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3)通过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高校应通过加强各种宣传活动的开展,逐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通过深入开展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个性化的就业观教育活动,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观念。从入学开始,学校就要把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内容渗透到马列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就业指导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中去,渗透到大学生活动和校园文化生活中去,渗透到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和实习当中去,以形成良好的就业观教育氛围。

3.向良好的家庭教育观念发展

社会和高校是对毕业生进行教育的重要方式,要是大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就业观念,只依靠社会和学校教育是很难满足要求的,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就业观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大学生要正确看待认识价值问题

国家和社会要正确引导大学生识人生价值的形成,对于就业中产生的问题和矛盾,要正确理解,积极寻找符合实现自身价值的方法。而对于这一目标的实现,主要还是需要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调适。然而外部环境仅起到推动作用,关键还是大学生自身积极主动的态度,才会做到事半功倍。

五、总结

大学生就业观的转变是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而从大学生角度来看,就业观的转变是一个非常不轻松的话题。如果想要改变目前国际金融危机条件下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首先就要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由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重视,经过社会和大学生自身等各方面积极努力,大学生的就业能问题将会进一步得到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文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J].思想政治研究,2008(1).

篇4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5-0152-01

1 当前农村女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1.1 就业率低

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组织的,对农村大学生就业状况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女大学生就业情况不好和非常不好的共占90.8%。该组织的另一项调查显示,没有签约的女大学生中,农村籍女大学生比城市籍女大学生要多出三分之一。

据厦门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女生的就业机会只有男生的87%,女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仅为63.4%,比男毕业生就业率低8.7个百分点。女大学生的就业率仅相当于男生的85%。既然女大学生的总体就业就难,那么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就更加不容乐观了。

1.2 性别歧视严重

据《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十周年进行的专题调研显示,有80%的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性别歧视,34.3%的女生有多次被拒经历。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在调查中发现,在应届毕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求职中,超过半数的招聘单位提出“只要男性”的要求,甚至一些国家政府部门、银行、高校、医院、报社及国有大中型企业也在招聘条件中明确提出“只要男生”,使具备同样应聘条件的女生失去竞争机会。

1.3 受家庭出身的影响越来越大

根据搜狐网上的一项调查显示,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排名依次是专业、性别、外貌、家庭出身及国家政策,家庭出身成为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第四大因素。这就对农村女大学生的就业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2 当前农村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2.1 社会方面

(1)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尖锐。目前,我国社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量与大学生毕业生的数量呈不对称增长的态势,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供求矛盾的尖锐。在“十五”期间,全国每年求职人口达2200-2300万人,而在现有的经济结构下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只有700-800万个,形成巨大的就业压力 。 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教育 ”的趋进,大学的扩招,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大学生暂时找不到工作,也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女大学生就业尤为艰难,更不用说农村女大学生了。

(2)性别歧视严重。在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诸多因素中,传统文化的性别歧视和偏见,对男女的不同角色期待和双重标准是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近年来,随着我国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女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遭受性别歧视的现象越来越多,越来越成为一个弱势群体。为最大追求自身的利益,降低人力成本,有的用人单位成本核算功利化,在性别上进行限制。因为在用人单位看来,女大学生工作几年后,要面临结婚、生育及抚养子女等问题,会给工作带来极大不便,会增加单位雇佣成本,降低单位效益,而且结婚、生育、抚养还会影响到单位工作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安排。

2.2 政府方面

(1)政策、法律保障措施欠缺,在执行上缺乏应有的力度。《劳动法》在性别歧视方面还是空白,更不用说保护农村女大学生的就业利益了。而已经颁布的旨在保护女性就业权利的法律法规中,其可操作性又比较差,使得一些法律、政策流于形式,在实际中公开性别歧视的现象仍肆意泛滥。

(2)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对于农村女大学生在社会保障主要是在生育保险方面。用人单位不愿意招聘女员工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女性的生育问题。由于我国社会保障机制仍不很完善,女性在生育期间的工资和福利以及她们因休假或子女问题带来的工作不便,客观上必须由用人单位承担时,这大大提高了用人单位的成本,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同等条件下,用人单位必然会更多选择男性。

2.3 女大学生自身问题

(1)心理素质不高,而心理期望太高,急功近利,倾向于条件优越的沿海地区和大都市,而且过分注重工作收入;有的则自我封闭,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担心不被用人单位接纳,在择业就业过程中,缺乏主动性,没有积极走出校园了解就业市场动态的心理准备。

(2)信息通道缺乏。大部分农村女大学生缺乏相关的社会背景和经济背景,再加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也较弱,在找工作时的信息渠道较之城市大学生自然处于劣势。

(3)毕业后的选择比较单一,由于家庭的经济原因,大部分都选择就业,选择继续深造的、出国的和自主创业的比例都十分小。这无疑会使农村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比较大。

总之,了解当前我国农村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原因,采取相应对策,解决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使高层次人力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和利用,对于维护农村女大学生的平等就业权益、促进城乡的和谐发展与进步、维护社会的公正和公平正义、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与和谐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篇5

1.我国市场经济下“下岗潮”“民工潮”对大学生就业的挑战

根据微观经济学的需求理论,目前大量的下岗工人及进城农民,他们的“价格”较大学生要低廉,他们作为具有替代性的“相关商品”,必然会挤占本属于大学毕业生的工作岗位(这和我国产业链的低端有关)。在未来几十年里,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700万左右,同时农村约有2亿剩余劳动力,按照农村人口城市化每年增加1%计算,农村劳动力每年向城市将要转移1000万人,随着科技发展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村劳力向城市流动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这将极大地加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2.民营企业的弱势削弱了其吸纳大学毕业生的能力

由于我国仍然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阶段,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国有企业大多属于资本密集型企业,同时国有企业的垄断性及由此带来的封闭性致使其吸纳劳动力是有限的;民营企业大多属于中小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劳动力多,据统计我国中小型企业创造了65%的就业岗位。但民营企业目前在诸多方面如税收,融资,政府采购,经营环境等方面尚未受到公平待遇,在经济中处于弱势,微观经济学认为,消费者的收入是决定商品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故大多民营企业收入状况不佳,影响其对大学生的需求,导致其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能力不足。

3.我国产业结构的失衡导致用人用工市场争饭碗

在我国人力资源结构中,高校毕业生属于高端人才,多年经济高速增长,高端人才“滞销”,原因何在?因为就业需求是个派生性的需求,与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有很大的关系。由于我国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失衡,尤其高端产业发展严重不足,众多的低端产业难以形成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因此出现了研究生不断挤占本科生岗位,本科生挤占专科生岗位,甚至大学生和农民工抢饭碗的情况。

第三产业向来被认为是吸收大学生劳动力的最强领域,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如果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高,同样的经济增长率就会创造出更多的高端就业机会。但长期以来我国的第三产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对普通劳力需求旺盛,对高素质的大学生需求不足。

4.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影响

在全球性的经济寒潮冲击下,社会总需求下降,企业为了生存,都在实行降低需求减少扩张的过冬政策,最终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很多企业取消了进入校园招聘的计划。还有很多外向型企业,招收人数也在下降。

虽然我国目前经济已经企稳回升,但这场金融危机的发展动向及其影响仍有不确定处,因为欧美等国经济形势仍不乐观,作为对外经济依存度越来越高的中国,如何独善其身?金融危机让原本就业困难的大学生的求职之路雪上加霜。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培养供给方面的内在因素

1.高校连年扩招,毕业生数量增长过快

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市场是高层次人才市场(相对于未接受高等教育者而言),这一市场需求是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的。经济发展的非跳跃性决定了它对高层次人才需求增加的相对稳定。因此,突进式或跳跃式的高教规模扩张方式所带来的高层次人才供给的跳跃式增长必然会与稳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人才的需求产生剧烈矛盾。从1999年开始,我国连续扩大高校招生规模,高等教育也从精英教育走入大众化时代。据统计2001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为115万人,2002年145万人,2003年212万人,2004年280万人,2005年338万人,2006年413万人,2007年为495万人,2009年611万人,与之相对的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下滑,2001年6月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本科生就超过80%,2002年就业率达80%,2003年就业率降为75%,2004年73%,2005年72.6%,2008,2009年毕业生就业率都在74%以内。上述数字一增一减非常直观的显示毕业生人数猛增,但社会需求有限,2011年将有700万高校毕业生,加上往届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2.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差距

由于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滞后,从小学到大学,长期以来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应试教育模式,造成毕业生素质能力不足,当前部分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学校仍沿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只授鱼而未授渔,高校毕业生高分低能,较少独立意识法律意识创新意识等,难以跟上市场发展的步伐。

3.创业教育与职业规划缺失,导致大学生择业盲目与冲动

创业教育缺失是导致目前大学生普遍缺乏创业激情及创业成功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大学生走进大学之前盯着高考,进入大学之后盯着书本,毕业之际才想起就业与创业,其创业成功率可想而知。依照国际经验,发挥创业带来的就业倍增效应是高校教育进入大众化的必然选择。按照创业倍增效应,每一人成功创业,可拉动5个人就业,如此推算,如果大学生创业成功率达到10%,则全社会就业情况就会得到极大改观。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教育理念,而这一理念却没有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得到体现。

西方发达国家一直比较注重职业生涯的规划,许多国家开设“职业规划辅导”课程,我国大学生绝大多数进入大学前几乎从未受过职业规划辅导,大学里虽有此项课程,但由于专业人才的缺乏,导致大学生普遍缺乏自己的职业规划,从而导致其在应聘时就业期望过高不理智,就业目标不明确,缺乏应聘应变能力等问题,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

三、不规范,不健全的人才市场机制影响了高校毕业生就业

西方经济学认为,在完全竞争的经济中,每一种产品都有供给和需求,在具备完全竞争完全信息的前提下,人才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自然会调节和满足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但目前我国人才市场机制还很不完善,人才市场机制在这里包括人才就业市场机制和人才市场管理机制。从人才就业市场机制看,目前我国大学生完全自主择业的社会环境条件还不成熟,缺乏及时有效的人才供求信息收集,,检索和交流的权威机构和通道,稳定规范的人才劳务市场还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网络体系,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社会保障,法律保障体系也不健全,这大大削弱了大学生供求信息和自主择业的时效性和可靠性,而且大学生越是就业难,权力发挥的作用就越大,中国阶层的世袭趋势造成就业中的种种歧视和不公平。从人才市场管理机制看,不规范不健全的人才市场管理机制缺乏对用人单位的激励,保障及限制,削弱了用人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的积极性,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毕业生就业。

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需要国家进一步加大经济政策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扩大增加就业岗位

目前我国通过实施财税,投资等产业振兴政策推动经济发展,在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同时,需进一步统筹兼顾对大学生就业的带动作用。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进步,创新能力的提升,将逐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于高素质的的大学生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2.需进一步制定完善落实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

实施大学生全国范围内的自由就业政策,保障他们在全国范围内的“公民与市民待遇”,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环境。最具体的政策措施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对大学毕业生的一切户口指标限制和人事指标限制,取消各种各样显性或隐性的行政限制,促进大学毕业生无障碍就业和自由流动。

同时地方各级政府要贯彻落实国务院及教育部制定的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选聘大学生到农村任教,投身农村教育,鼓励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支持毕业生入伍,投身国防等。

3.改革高校教育模式

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已经不再是简单扩大供给的问题,而是如何扩大有效供给的问题。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上,可以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某种商品的供求平衡,而在高等教育市场上,价格机制很难奏效,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其原因在于供应主要由政府控制。政府垄断高等教育并造成对市场反应失灵从而导致高校毕业生与市场需求脱节,为了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我国需要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形成多形式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加强实践教学,提升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调整高校学科布局与专业设置,加快培养经济,社会,文化,国防等方面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农业,资源,能源,环境等方面的紧缺人才。

4.加强完善人才市场的服务功能

建立完善全国和地方的人才需求监测预报制度,定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状况信息,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信息服务,注重大学生职业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地自我评估,职业开发和职业决策。

篇6

新时期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分析

1.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影响着其就业问题

首先,大学生在自身期望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错位的现象,这和其不合理的就业观念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有些大学生对于自身有着较高的就业期望,并且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存在着就业攀比的心理,这就导致他们在就业的过程中总是不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一味地贪图待遇条件好的企业,尽量往经济发达地区跑,从而在就业的过程中屡次失败,出现了一种想去的单位去不了,能去的又不想去的现象。其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应用素质不高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当前的大学教育中,理论知识的教学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忽略了对学生实际操作应用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学生在大学的生活和学习期间,也不重视对自己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大学中浪费了自己宝贵的青春,这就导致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只知道课本理论,而无法应对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2.高校教育的结构性失衡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缺失影响到了大学生就业问题

首先,我国当前的高校教育结构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结构性失衡现象,也就是说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每年都会制造出大量的毕业生,但是这部分毕业生在专业和社会需求方面存在着较大供需失衡。其次,我国高校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社会实际发展的需求。当前我国社会需求的就是实用型的人才,而当前我国高校在人才的培养模式方面还是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略了对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而使得学生在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方面出现了和社会脱轨的现象。

3.社会用人单位在用人上存在着较多不合理的现象

首先,由于近年来用人单位和大学毕业生之间选择不平等的关系越来越严重,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会设置很多不平等或者歧视性的不合理条件。如,很多单位在招聘的时候过于强调对学生工作经验的要求,而想逃避人才培养阶段的时间和资金投入。其次,很多企业或者政府在人才的招聘和引进过程中有着地域的限制,比如说有些地区的企业会更偏向于聘用本地区的劳动力,而对于外地去的人才则很少考虑。这种偏见和不合理的条件设置就使得人才出现了非常严重的流失现象,而且也没能很好地实现劳动力的优化配置。

4.我国社会改革和转型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当前我国的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这对于那些毕业的大学生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随着我国社会的改革和转型,大学毕业生在传统产业中的需求量也逐渐减少,随着我国对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视,其也开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且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在这个时期,学校的人才教育和培养并不能敏感地对社会需求作出反应,这种滞后性的现象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传统人才培养的就业及高新技术对人才的大量需求。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发展途径探索

1.国家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宏观调控

首先,鉴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地区不平衡现象,为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题,国家要在政策方面给予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以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落后于东部和沿海地区,所以其在人才的吸引力方面远不及后者,这就导致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受智力资源的大量限制,人才需求存在着很大缺口,而且真正的人才需求潜力也没有被打开。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解决大学生扎堆去东部沿海地区的不合理现象,国家可以采用政策上鼓励的方法,对于大学毕业生去西部地区就业给予有力的支持。这样既解决了中西部发展过程中人才需求的问题,同时也能够缓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其次,政府还要加强对人才需求的预测,从而指导学校课程和专业的设置,以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人才需求的敏感性。政府将自身所掌握的人才就业信息提供给学校和社会,从而指导大学教育的改革和人才的培养。再次,政府还要建立完善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障和服务机制,为大学生及时提供必要的就业信息,并且设立相关的毕业生人才培养机构,以免费的方式为那些存在隐性失业风险的学生提供实用而紧缺技术的培养,以增加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成功率。第四,政府还要减少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的不合理待遇,规范企业在用人过程中的条件设置,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在人才招聘过程中的公平、公开、公正,从而保证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进行竞争。

2.大学生也要加强对自身意识和能力的重新构建

首先,在意识方面,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目前社会上存在着很多的空缺岗位,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及那些还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小企业,他们都是人才需求的重要市场。但是大学生往往眼高手低,认识不到自身所处的实际现状,因而在就业的过程中总是挑三拣四,希望自己能够进入大企业、待遇优厚的单位或者经济发达的地区,这种拖延的现象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他们找到好工作的机会,但是由于其自身条件的限制,最终他们很可能就错过了最佳的择业机会。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要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的岗位,根据自己的优势,找准定位,进而在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其次,大学生还要加强对自身能力的建设,这种能力不仅体现在对理论知识的熟练掌握上,同时还要更加注重自身的综合素质构建,尤其是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因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多是出于对其应用操作实践能力的考量,所以学生在大学生活的阶段就要在自身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下足工夫,不仅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同时还要实现自身应用实践能力的发展,从而为自己在以后的求职竞争中打下良好的基础。

3.加强高校教育体质的改革

首先,树立合理的高校大学教育价值目标。新时期社会的不断发展对需求的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只是体现在科学文化方面,而是对综合型素质人才的需求。在高校大学教育中教育目标的合理设置是影响全局的重要因素,所以相关方面一定要充分重视其在大学教育中作用的发挥,为新时期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大学教育改革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合理的规划。在宏观价值目标方面高校大学教育要树立“以人为本”和“终身教育”的教育价值目标。以人为本,要在充分尊重学生情感和兴趣的基础上进行大学教学,根据兴趣和特长因材施教,这是对教学科学性的尊重,也是教学发展的必要要求,最终实现育人的目的;终身教育,我们对终身教育的理解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是,要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以时间为界限,活到老、学到老,成为自己人生发展的重要动力,以此促进大学生社会竞争力的不断提高。二是,高校在大学教育改革微观目标的设置中要细化对学生知识、能力目标的培养,这对于增强大学教育目标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其次,加强高校大学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多样性和开放性。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才的竞争也出现了国际化的现象,也对各国大学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多样性和开放性的要求,以为国家培养更多各方面的竞争人才。第三,为了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大学教育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我们一定要重视高校大学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在教学模式创新的过程中,运用创新教学方法,充分提高学生在课堂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总之,新时期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此问题的解决不仅关系到数以百万计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同时也会影响到国家社会的和谐及长久发展的实现。而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国家、学校和学生个人同时作出努力,才能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才千:《提高大学生就业满意度途径探索》,《继续教育研究》2011年第9期,第112-114页。

[2]孙脉:《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探索》,《品牌月刊》2014年第11期。

[3]邬惠:《当代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现状研究》,《继续教育研究》2010年第12期,第74-75期。

篇7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数量在我国剧增,加之国家取消大学生包分配工作,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主要社会问题之一。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带来的全球经济的低迷,大学生就业更是雪上加霜,经历着更为寒冷的冬天。大学生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在调查过程当中了解到,现在大学生也正视到了这一点。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中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通过调查与了解广大学生找工作的实际经验与体会,我们认识到当前就业状况的主要体现、就业 难的原因以及其他相关的问题。

目前大学生就业状况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不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不平衡,名牌大学、工科院系毕业生的就业表现为热,而一般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表现为冷。

二、用人单位热,毕业生就业表现冷,人才需求不平衡。从社会总体需求来看,社会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量总体而言还是较大,很多单位急需综合素质较高的大学生以及具有专业知识的大学生,有的单位是高薪引进,有的单位则是降格以求。而现在毕业生还不能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认为自己是高级知识分子,在找工作时应该得到高的回报,习惯于和以前的师兄师姐们的工作环境和待遇攀比,导致期望值与用人单位所能提供的报酬相距甚远。一些毕业生对一般用人单位表现出极为冷淡,有的甚至“宁愿失业,也不要找一个自己不满意的工作”。

三、学校热,用人单位冷。当前,各高校十分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主动跑市场、跑职场,为学生找就业的门路。但由于高校师资队伍老化、知识陈旧、教学方法呆板,毕业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远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用人单位很难找到令自己满意的毕业生,对毕业生表现为冷。

四、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在就业时热,而能力差的同学在就业时受到用人单位的冷遇。在机关、事业单位,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是在掌握一定计算机技术的前提下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企业更看重的是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因此,专业素养高、综合能力强、动手能力突出的学生在就业时非常抢手,而素质一般的学生在就业时就显得十分困难。

五、工科专业背景的学生就业明显高于文科专业背景的学生。这其实是由中国的产业结构所决定的,中国目前是一个制造大国,需要广大的技术人员。

六、男大学生就业好于女大学生就业,工科专业的学生表现得尤为明显。一直以来的性别歧视在当今大学生就业问题上依然存在。工科女生就业难也表现得尤为突出,而工科男生就业相对要容易很多。尽管工科同一专业一男一女两学生,即使女生成绩很优异,男生成绩不理想,用人单位也会优先考虑聘用男生,而非女生。文科学生就业过程中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专业面太窄、缺乏社会关系、信息不足、性别歧视都是症结所在,更深层次的原因当然是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体现在:

一、高等院校的分类与定位不明确。高校之间没有明确的分类与定位,导致各个高校一味追求综合性大学建设,不断设置新专业,开设新学科,“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没有充分发挥专长效应。专业多而全,专业建设的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专业与学科实力薄弱,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专业教育,造成学生专业知识的薄弱。

二、专业过于细化,我国自50年代初开始学习苏联进行教学改革,全面推进专业教育,形成了较为典型的专业教育体制。根据2005―2007年江苏省普通高校招生录取资料汇编的数据资料分析,本科的专业种类(除艺术类)达到433个,专科的专业种类更是高达634个,本科与专科的专业种类还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单就学科专业设置的个数看,最高年份为1039种,社会具体职业不过2000余种。这样,我国高校基本上是一个专业仅对应2个以上大的具体的职业种类,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却是一个学科专业对应10个以上大的具体的社会职业种类。专业口径狭窄,使学生进入社会后的服务领域受到较大限制,工作转移能力和发展后劲不足,就业适应能力有限。知识结构单一,使学生的专业背景知识不足,知识视野不宽。

三、过分强化理论的学习,而缺乏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文科学生。社会日新月异,学生带着过于理论的知识结构很难适应千变万化的世界。

四、知识的时效性不强,部分大学教师(尤其是老教授)的知识结构过于陈旧,造成学生所学到的是一种过时的知识,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五、毕业生眼高手低,没能正确地自我定位。毕业生没有正确定位自己,还以天之骄子的心态给自己定位,认为自己是精英,一般的工作看不上,好的工作又达不到相关要求。

正因为上述原因的存在,所以造成现在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甚至越来越严峻。作为一名大学生,“坚决拼一个美好的未来”是他们的目标。他们已经觉得没有退路了,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成了“校漂族”,“蚁族”,所以他们真的很苦。他们不仅仅承受着生活上的拮据,而更重要的是他们所承受的巨大精神压力,用他们的话说,他们己经没有退路了。但我觉得这不是一种正常的状况,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毕业后勇敢面向社会,理性分析,理性选择,去寻找适合发挥自己才智的新天地,自立自强,回报社会,这才是进取的人生态度。大学生就业不是大学生个人的问题, 也不是一个家庭的问题,而是全社会的问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知识是科技产生的源动力,只有充分利用大学生人力资本,才能使知识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才能使教育真正服务于社会。

感慨之余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思考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策略。基于调查及上述的分析,促进大学生就业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改革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使高校人才供给与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高校人才培养不仅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成为知识与技能的载体。知识和技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技能的形成与知识的掌握是有密切联系的。技能的形成是以掌握知识为必要条件的,掌握知识不仅要掌握陈述性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掌握程序性知识,掌握的知识越巩固,越有助于技能的形成。反之,技能一经形成又会促进人才对新知识的掌握,知识与技能有机联系有利于人才能力的发展,促使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社会适应性的提高。在当今信息化、科技化的社会背景下,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掌握相关的知识,而且需要具有相关的技能,这样才能满足用人部门的要求。学习的各种知识是不能直接转化为能力的,必须通过技能这个中介环节。所以,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只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基本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结合起来。由单纯的学校教育,转为学校、企业合作教育联动发展。教育与产业结合,学院与企业结合,教学与生产结合,学习与就业结合,处理好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的关系,侧重进行职业综合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帮助每个学生顺利完成从在校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

其次,给大学生更多实践机会,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互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是教学的重要原则,实践环节必不可少。实践课程可分为实验型、实习型、设计型、创造型、项目课题型以及学位论文型、社会调查型等。理工科学生的实践课程大多以实验为主,而文科学生可以课程设计,项目课题来加强实践。此外,推进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联合培养行业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加强与行业部门和生产企业的合作,着力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实践环节,学生们可以学以致用,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学习,使知识不断升华。

再次,作为社会与政府同样需要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广阔的天地。政府应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进一步规范就业市场,制止凭关系、走后门等不公平现象。强行禁止就业市场中的男女性别歧视,制定相关法律,使用人单位在就是市场中不敢歧视。此外,增强大学生定向培养机制,校企联合培养,这样技能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同时也能解决企业人才短缺问题,使企业与大学生实现双赢。

最后,大学生定位应该正确,切忌眼高手低。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大学生变得越来越平凡,大学生天之骄子时代已经结束,大学生应该摆正心态,正确定位。曲线就业,先就业再择业。刚踏出校门的大学生往往因缺乏工作经验与理想的工作擦肩而过,所在就业时不妨先积累工作经验,再去选择自己理想的工作。

参考文献

篇8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1.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就业供需失衡。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调查结果显示,我国201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30万,2016年上升为765万,短短7年时间毕业生人数增幅达到135万,到2017年应届毕业生人数将进一步增加,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技术水平的提高,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招聘过程更多倾向于创新能力、合作意识、沟通能力的考察,而高校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更倾向于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在招聘过程中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就成了大学生的就业短板,间接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发生。另外,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而扩招专业与企业需求的技术性和精密性专业不对口,也使得就业供需发展失衡的现状产生。2.就业心理不稳定,缺乏就业指导。大学生接受外界信息往往是通过网络手段,对求职岗位有更全面的认识,但受传统“铁饭碗”观念的影响,大学生择业更倾向于带编制、工资福利较好的公务员岗位,因此错过了许多就业机会。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编制性的工作过分注重;大部分毕业生认为公务员工作更加有保障,因此,每年国考应届生占了很大比重,近年来更是时有几千人争夺一个岗位的状况发生;二是过分看重工资待遇;很多刚入职的毕业生就期望高薪酬高待遇,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也因此导致了应届毕业生更倾向于北上广等大城市的岗位,对基层工作的热情不高,“蚁族”由此而生。蚁族是指出现在我国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的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其显著特点是高学历、低收入和群居。蚁族的出现使得新一轮的读书无用论喧嚣尘上,高校盲目扩招,重理论、轻实践,对毕业生的出路欠缺考虑。加之高校的毕业指导内容单一,对就业形势的分析不够透彻,未能针对学生特点制定合理、高效的职业发展规划,也是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之一。

二、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1.就业指导机制亟待完善。受封建社会的官本位思想影响,人们崇尚“学而优则仕”,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倾向于公务员职位,加之我国之前实行的统招统分政策,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习惯于被动接受就业分配,使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缺乏必要条件。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设立,虽然对毕业生的思想状况、未来发展方向加以引导,但是受人员、资金条件限制,指导方式也仅限于就业讲座,与用人单位接洽等形式,职能较为单一,与毕业生需求、用人单位需求等还存在一定差距。就业指导体制尚不完善,使就业指导工作受到诸多限制。就业指导大多集中在大三、大四,学生受就业指导时间短、指导方式单一,所谓的就业指导仅仅是求职的指导和毕业手续的指导。2.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大学生缺乏主体意识,有的直到毕业对自身的未来发展都没有明确定位,究其原因,除了毕业生对自身认识不足外,很大程度上源于毕业生在校期间,高校受传统思维影响,注重知识的灌输,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尚有欠缺。学生对初次就业的单位不适应、就业成功率低等因素,都导致毕业生和企业无法和谐发展。传统的高校就业指导主要是针对毕业生而展开,仅限于满足学生的当下就业,就业指导的内容也仅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收集就业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传授就业技巧等方面,忽视学生职业的长远发展,此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自己明确的职业理想与职业目标。3.教育过度现象。过度教育(overeducation)是指由于过分扩张教育,中等、高等教育毕业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开始超过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受教育劳动力面临着知识失业,或者从事了与学历不匹配的工作,结果导致收入下降,教育资源被浪费。也指施教者所实施的教育超过了学生身心全面健康成长的需要,具体表现为教育内容、方法等超出了社会对同龄人的普遍要求,超出了学生生理、心理成熟程度及现有知识经验水平。主观方面指教育超出了学生的兴趣、志向等,一方面,体现在区域过度,即东部人才饱和、西部人才缺乏,另一方面是结构性过度,即部分热门学科专业人才过剩,冷门学科又人才不足。

三、就业指导机制改革方向分析

1.各方协调发展,完善就业机制。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受到各界人士关注,上至国务院的就业工作会议、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的就业指导工作,下至各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各专业的就业指导课程,都充分显示出了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就业情况的重视程度。在大学生就业阶段,首先,明确政府职能,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为毕业生营造开放性的求职市场,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淡化户籍、部门、地域等因素对毕业生择业和流动的限制,制定灵活的就业政策,拓宽就业渠道。其次,发挥高校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根据企业需求制订扩招计划,明确扩招方向,加大在社会实践环节的投入,切实了解企业岗位的需求,设置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提高学生个人素质,明确未来发展方向。最后,发挥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作为大学生要具有挑战精神,破除旧有的“学而优则仕”观念,结合自身特点,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行业,不过分看重单位外在条件,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小企业,不盲从,积极突破自我,寻求发展。2.制定有效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法律体制。信用缺失是当前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显著问题,“骑驴找马”的就业心态使大学生在对待就业协议时较为儿戏,对双向选择的对等性和就业协议的法律效力不明确,直接导致了毕业生就业目标不明确,造成了自身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同时用人单位对新入职的员工投入人力和物力进行培养,毕业生的频繁离职也造成用人单位的人力和物力的浪费,这也就是用人单位往往要求应聘者有若干年工作经验的原因。从用人单位的角度而言,毕业生的频繁离职使得企业对与高校合作游移不定,甚至有些用人单位拒绝接收应届毕业生。高校面对如此情况,应首先提高学生的信用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律观念,政府需尽快制定促进高校毕业生的有关法规,明确规定高校、社会企业、学生的三方权益和义务,制订对就业者利益保证、公平竞争的法规,促进就业的有效和规范。3.建立科学、系统、长效的就业指导体系。高校学科设置直接关系着大学生未来就业,因此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与专业课课程同步进行,形成一个完整的、以课堂为主要渠道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在学生入学伊始便树立起对未来的期望,明确自身的职业目标。在信息化的今天,网络是当今社会交流的主要载体,信息量大、受众广、成本低,高校应充分结合网络资源,建立校园就业信息网,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促进双方交流,为毕业生搭建新的就业渠道。另外,见习制度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对长期接受知识教育的大学生提高实践能力,训练学生独立思考、操作有着积极作用。

四、结论

随着1990年“就业能力”这一概念提出之后,不断有人对其进行完善,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使毕业生充分就业、合理就业是我们一直研究的课题,大学生应具备的就业能力除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外,还要具备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动手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竞争能力、经营能力等,高校毕业生就业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更需要高等学校在就业工作上更新观念,加强指导,不断改革就业指导模式,提高就业服务水平,真正实现“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孙微.浅谈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就业指导[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32).

[2]陈楚泉,符志刚.新形势下高校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3]岑子彬.《贝弗里奇报告》的社会保障理念及其启示.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5(15).

篇9

(二)就业观念和自身素质的影响惠州学院音乐系的三个专业均为师范类,很多同学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对于从事教师之外的职业存在心理上的落差,要么是不接受要么是认为难以胜任。一方面,音乐类专业大多数是女生,很多女生觉得教师对她们而言是比较理想的职业;另一方面,部分同学在校期间过于注重音乐专业的学习,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忽视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客观上导致他们难以胜任除音乐之外的其他行业的工作。2013年广东省国家公务员报名前夕,就业指导教师发动毕业生报名,结果最后只有2名同学参考,经过一番调查发现,原来公务员考试要考《行政能力测试》和《申论》两门,很多同学认为自己文化基础差,对通过这种纯文化的考试缺乏自信,干脆不报名。

(三)学校层次与知名度的影响惠州学院前身是专科层次的惠阳师范专科学校和惠州大学,于2000年升格为本科,属于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阶段发展起来的地方性本科院校。现在很多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教师招聘的时候限制在6所部属高等师范院校,或者是“211工程”大学和省属重点师范院校,而惠州学院的地方院校性质让毕业生失去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国家应该在制度上制止这种歧视的发生,建立一个公平的环境,让每个大学毕业生获得竞争的机会和平台。惠州学院音乐系从2006年才开始培养本科生,有的用人单位认为专业的办学历史太短,对所培养的毕业生质量表示怀疑,这也是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遭受排斥的因素。

二、就业指导工作分析

惠州学院音乐系针对当前音乐类大学生就业情势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采取了多种合适的就业指导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是通过对自我的了解和未来职业发展过程的探索,确定个人未来职业发展的目标,并为实现目标制定可行的计划,采取恰当行动的过程。萨帕说过,青春期青春期(15-25岁)是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开始阶段,对今后的职业生涯起着重要的影响,是最关键的阶段。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在他们入学的时候就要着手准备,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个性化指导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将学生个性特点与职业能力相结合,使学生清楚自己适合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可以做什么,然后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作出调整,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为今后就业和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建立和利用各种就业信息平台首先,就业指导教师通过建立毕业生就业QQ群,飞信群,将最新的就业信息及时有效的在群里,或者以短信形式直接发到毕业生手机,让每位毕业生都能够收到相关的就业信息。其次,在就业指导课上,要求大家经常关注相关的招聘网页,如各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网站、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网站、教师招聘网、高校人才网等网站;此外,广东省每年都会举办多场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给毕业生提供不同场次不同类别招聘会的时间和地点,有的放矢。

篇10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employment condition of graduates in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is not stable because of their domestic economy. It faces fierce competition although the employment rate of the graduates has increased. Some employment features of the graduates have appeared: the graduates make good preparations for their employment while in school; they pursuit the vocational stability and begin to break the traditional views of employment and the fixed pattern of thinking; the government, university and non-government cooperate to promote graduates' employment; the family background of disadvantaged ground affects graduates' employment. As their background of social economy, history and culture is different from our country,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universality and particularity while drawing lessens from their experiences.

Key words:developed country; the employment of graduate; condition and feature

近年来,由于经济政策调整和经济发展形势的好转,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就业率有所提高,但是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发展,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竞争依然激烈,因此,大学生就业也出现了新的状况与特点。

一、 就业率有所提高,但就业竞争依然激烈

近年西方国家大学生的总体失业率回落,但问题明显。近两年来,美国布什政府的减税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2005年美国大学生就业状况明显好转,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持续逐步增加。据美国劳工部统计,2006年1月,全美失业率为4 7%,而预期比例为4 9%,是2001年7月份以来的最低水平。2005年1月以来,美国经济每月产生大约17 4万个工作机会。2006年2月,建筑行业产生了4 6万个工作机会,在各行业中排名第一。其次是教育行业和医疗健康行业,分别增加了30 9万和2 6万个就业机会。制造业新增7000个,石油行业新增6000个。调查显示,由于能源价格不断攀升,煤炭开采业就业前景在25年以来首次最为看好。根据美国国家教育数据统计中心(IES)提供的最新数据,2004年,20岁至25岁的大学本科生就业率为78 6%,25岁以上本科生就业率为75 8%[1]。

但是在经济发展和就业率提高的同时,很多西方发达国家,也存在比较明显的“过度教育"(overeducation)现象,即当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劳动力市场受教育劳动力不断增多高等教育劳动力供给增加后,不能完全被劳动力市场吸纳,中等、高等教育毕业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开始超过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受教育劳动力面临着知识失业,或者从事了与学历不匹配的工作,很多毕业生被迫接受比自己教育水平低的工作。这些现象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理论界争论的焦点。经估算,西方国家过度教育平均发生率为27%,教育不足平均发生率为13%。美国过度教育发生率最高,为35%。女性比男性较容易发生过度教育,男性比女性较容易发生教育不足。1960年至1995年的新西兰、1985年至1990年的西班牙和1982年至1992年的葡萄牙三国过度教育发生率有增长趋势,教育不足发生率呈下降趋势,这表明三国教育规模扩展超过了劳动力市场对教育的需求。在过度教育的促使下,高学历在就业中占有利地位,总的来看,研究生的就业压力远小于本科生,失业比率相对较低。受教育程度越高,在就业竞争中越有优势[2]。

这种过度教育的现象使西方国家的大学生就业竞争依然激烈。英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总体趋势是,总体失业率近一两年有所回落,但实际就业比以前难度更大,就业竞争加剧。英国高等教育职业服务中心(HECSU)近期和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部分大学、研究机构合作开展了系列研究项目,对英国28个地区的全日制学习和半工半读的大学生毕业6个月后和约4年后的就业情况和就业市场进行了调查。多项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应届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但毕业生就业率依然高于全国就业率平均值。随着毕业生工作经验的积累,或接受更多教育培训,失业率将会下降。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现有的两批针对大学生毕业初期6个月的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是,2004年大学毕业生只有28%在毕业后3个月内找到了工作,12%在一年内找到了工作,54%要花一年时间才能找到工作[3]。

二、 学生在学期间作好充分就业准备,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全美高校和雇主协会的一项调查表明,20%以上的毕业生认为,缺乏相关经验是找工作的最大障碍。在英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技能相对不足。英国有关部门对于毕业生离开校门时是否拥有就业技能的调查发现,毕业生和雇主间有较大分歧。54%的毕业生认为他们具备了相关的就业技能,但只有37%的雇主认同。同时,只有13%的企业为毕业生提供了培训。毕业生不得不以短期工作和参加实习的方式获得有关技能。因此,为未来职业早作充分准备,已成为近年欧美大学毕业生最鲜明的特征。

近年来,早稻田大学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就业率,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欢迎,这与学校主动创设的就业准备活动有密切的关系。早稻田大学为提高学生就业率的主要措施是:第一,参与社团活动。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挑选自己最崇敬、最向往的博学多才的教师。早稻田大学拥有2 000多个校园俱乐部,包括学术、艺术、体育等各方面。在国际学院,学校正式确认的俱乐部和社团超过700个,而理工学院有720个[4]。学校派专门老师对俱乐部进行指导和管理。第二,参与社区活动。早期的早稻田大学是没有围墙的,人们常来学校参观,甚至借用学校的场地开会。早稻田大学的学生也经常参加周边地区的活动。例如,东京从1996年开始收费处理垃圾,早稻田大学的学生也和周围商店街道的人一起开展环保活动,并以此为乐。第三,使学生得到充足的实习机会。在大学里,许多学院都为学生提供学术方面的实习安排和义务活动。他们为学生制定适当的实习计划,提供实习机会。例如,国际学院为学生提供的实习场所不只是日本的商业机构,而且包括国外贸易机构以及国际贸易组织的海外机构。这些实习活动有利于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而且也为适应社会提供机会。

美国也注重通过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目前,美国的创业教育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贯穿了从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直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高校的创业活动已成为美国经济的直接驱动力,当代许多著名高科技公司几乎都是大学生创业者们的成果。

三、 学生追求职业的稳定性,但开始逐渐突破传统的就业观念和思维定势

由于近年来欧美等国经济一直摇摆不定,失业率居高不下,大学生找工作越来越难。于是,大学生择业出现了一个新现象——追求职业稳定性的“新实用主义"。大学生择业的新特点是不拘泥于第一份工作,而是将眼光放长远,往往选择去知名度高的大公司以积累经验。在英国,对大多数应届毕业生而言,待遇优厚而稳定的工作是其梦想。受目前就业环境和社会风气影响,毕业生在第一个岗位上工作得不会太长。他们往往把第一份工作当作跳板和暂时的过渡,而期待着寻找更为稳定的工作。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对大学生毕业初期6个月的调查数据显示,29%的雇主和20%的毕业生认为,毕业生的第一份工作会持续1年至2年;30%的毕业生不知道他们的第一份工作会持续多久,只有9%的毕业生和5%的雇主认为会在5年以上。最近,由美国大学和雇主协会所做的调查显示,工作稳定性已经成为学生选择雇主的第二重要原因,而两年前只排名第八[3]。

近年就业竞争的压力也促使毕业生在职业的选择上逐渐突破了传统的思维习惯和做法,大学生就业呈现出新的情况。其一是工作与专业不对口。调查显示,很多人发现自己学无所用。比如,计算机通信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在电话中心做接线员;历史专业毕业生在做私人秘书。即使这样的职位,也可能需要半年以上才能争取得到。一些毕业生在寻求超市上货员、餐馆侍者和秘书之类的职位,而这些工作在以往是没有学位的人才做的。其二,到国外留学和就业。在美国,一些高技术产业向国外转移,许多学生感到在国内就业难度加大,需要到国外就业或留学。据美国国际教育研究所(IIE)2005年年度报告《打开国门》公布的数据,2003学年至2004学年,美国大学生到国外学习的人数约1913万人,比上学年增加了8 1%。

英国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市场将就业类别大致分为五类:(1)传统大学生职业,指适合大学毕业生或学位获得者的成熟职业,如律师、科研人员、建筑师、医师等,该类职位从业人员要求必须是某个领域的专家;(2)现代大学生职业,指随着高等教育发展出现的新兴职业,如软件设计师、社会工作者等。这类工种也要求从业人员是某个领域的专家,并且要有较强的交际和协调能力;(3)新型大学生职业,指随着就业市场的扩大而出现的反映科技、组织结构等最新变化的职业,从业人员入职的基本条件是要大学毕业。如营销经理、环境卫生官员、新闻官员、管理会计师、物理理疗师及各类工程师。这类职位要求从业人员有“复合技能",包括强烈的责任感、有效的交际能力以及获得并使用专业信息的能力;(4)接近大学生职业,如护士、批发商、电工师、图文设计师等。这类职业一般不严格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大学资格,但要求他们管理和专业技能兼有,能力与“全能"者不相上下;(5)非大学生层次职业,不属于以上四类的职业都纳入此类。从业人员不必具有大学毕业资格。但调查发现,此类从业人员相当一部分是大学生,并且学位的确起了很大作用。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对1999届毕业生毕业四年后调查结果发现,近一半的英国大学生初次就业从事的是“非大学生层次工作",4年后15%仍从事此类工作。此外,男生和技术学位类专业如医学、工程学、数学、计算机和教育学等专业的毕业生初次就业就有可能获得适合或接近大学生层次的工作,而女生和人文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更有可能从非大学生层次工作开始。但调查显示,毕业后两年,所有获得专业学位的毕业生从事非大学生层次工作的比例大幅下降,因此非大学生层次工作就成为毕业生入行的“门槛"。

四、 社会弱势群体出身背景影响大学生就业

有着弱势背景的毕业生职业期望相对较低,缺乏信心,不能充分发挥社交网络来获得与学位相称的工作。在英国,苏格兰西部地区的大学生毕业一年后能获得适合大学生层次工作职位的比例只有40%。2003年男生失业率为22%,女生失业率还高出4个百分点。毕业后从事全职工作的男生年均收入为2 64万英镑,而女生仅为2 25万英镑[3]。在薪水最高的职位中,男生比例远远高于女生,而且男生更容易获得适合大学生工作的职位。普通院校尤其是三流院校或工艺学校毕业生感觉仅仅因为自己不是出自名校而受到了区别对待。身患残疾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就更困难了。

美国国家教育数据统计中心最新调查显示,2004年,20岁至25岁大学本科男生就业率为80%,女生就业率为77 7%。25岁以上本科男生就业率为80 6%,女生就业率为70 9%。美国女大学生协会最新调查显示,尽管女性受教育程度高于以往,而且可以进入较高的层次,但大部分女生就业仍局限在一些传统行业。据美联社报道,接受大学教育的很多美国女性从事教师和护理工作。

另外,近年来在发达国家的国际大学生人数快速增加。英国高等教育就业服务中心(HECSU)针对国际学生的调查显示,在2003学年至2004学年,英国高等学校和机构有国际学生30万名,占英国高校学生的13%。国际学生的持续增长赋予英国职业咨询服务(CareerAdvisoryService)新的责任和职能,英国63%的职业咨询人员1/4的时间是在为国际学生服务的[3]。

但国际学生特别是非欧美族裔的学生在就业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其一是信息不够充分和准确,国际学生对在英国就业过于乐观,期望值过高。各国国内的一些招生机构在招生时或入学前,可能向学生夸大了在英国兼职和实习就业等工作机会,误导了学生。比如,参与调查的国际学生35%表示毕业后想留在英国工作,其中1/2想工作两年或更长时间,然而这对很多国际学生来说难以实现。其二,国际学生因为语言和缺乏工作经验而处于劣势,而且在找工作时还会遇到种族等因素的困扰。调查显示,这种文化冲击现象在来自亚洲和美洲的特定学生人群中反映强烈,但来自欧洲、非洲和中东国家的国际学生面临的这种冲突要少得多。

另外,国际学生在学期间从事专业对口工作的可能性很小。国际学生很可能为在英国所能找到的兼职工作种类灰心失望,因为这些工作与专业关系不大,收入也很低。这种现实令很多国际学生认为,英国的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联系并不紧密。当然,根据法律,国际学生可以在专业对口、能获得宝贵经验的实习单位全职实习一年,但实习机会常常来自学术研究机构,或者是三明治式(三年学习一年实习工作)教育模式,所以这样的实习机会在英国很少。

五、 学校、政府和民间通力协作,促进学生就业

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就业的责任并不仅仅限定于学校,政府、民间组织也积极参与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因此,欧美等国家的大学生就业的另一个特点是服务形式多样、服务渠道多样。

英国教育与技能部协同敦迪大学就公共部门和专业机构如何维持就业率和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展开研究,研究认为,政府应该提供发展基金,使雇主能够与职业介绍中心和大学合作创造灵活的大学毕业生入职途径,包括快餐式培训和提供兼职工作等方式。

美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完全依照市场规律运行,已经形成了良性的运行机制。美国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很多,由劳工部、学校、中介机构和用人单位协同为毕业生服务。美国各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并提供就业信息,每年还要举办就业洽谈会:向雇主推荐学生就业。经学校推荐的毕业生成功率通常高于其他渠道。美国70%的毕业生是通过教授、导师、就业机构推荐就业的。早稻田大学认为,学生的就业问题固然重要,但培养学生适应科技、社会飞速变化的能力可能更为重要。学校在毕业生工作方面作了许多努力,学校专门建立了就职支援中心,针对学生开办“就职课",为学生提供企业资讯,向企业介绍毕业生,并开设一些企业的介绍会。所有的学生都来就职支援中心上课。就职支援中心的负责人认为,光有早稻田大学这块牌子是不够的,他们还必须把有关就职课改革这方面的要求提交给学校教育部门,以便在课程设置等方面更多地考虑提高学生的实战力。

美国政府在就业中起着法律保障和信息引导作用。美国劳工部和教育部主要负责开发就业渠道、调查和制定宏观政策、信息统计分析和等。各州政府设有发展局,负责推进就业工作,经费由联邦政府核拨。美国大量中介机构在学生和用人单位、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从事与就业相关的业务。政府给予它们与州发展局同等的政策。另外,美国等国家通过高等教育评估体制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最直接的做法就是通过大学排名激励大学提高就业率。

每年,美国有关机构都要按国立和私立两种类型对美国大专院校进行评估,以此得出当年的大学排行榜。排行评比中的6大主要指标之一就是毕业生就业率,包括毕业3个月后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雇主对毕业生的满意度、毕业生的工资收入等。《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周刊》公布的大学排行榜,其评估指标包括总体质量评估、教学和科研评估以及毕业生的成功情况评估[5]。

六、 结 语

通过对近年西方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分析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后,大学生就业成为大学发展中面临的共同问题。西方发达国家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些成功的经验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可以为我们借鉴。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西方发达国家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一些经验和做法有其特殊的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背景,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利因素,我们在借鉴西方国家经验的时候应该加以注意:其一,西方多数发达国家人口相对较少,而经济持续发展又对劳动力有比较大的需求,这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比较充足的机会。其次,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完善,促使全社会能比较理智地对待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为多渠道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了物质和心理保证。其三,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城乡之间、大城市与小城镇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均衡,地域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率的影响相对较小,对职业的歧视现象相对较弱。

此外,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各国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途径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政府、民间、企业、社会和学校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大学教学和课程改革,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可见,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仅是大学自身的问题,更是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的变化等因素所带来的问题,同时是政府、家庭的问题。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的责任不仅应该由大学来承担,政府、企业、民间以及大学生自己都应从各自的途径出发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对于大学自身来说,西方各国和大学尽可能按照社会需要来设置专业、课程,为学校教学与社会的联系积极创造条件,在学校期间为学生作好比较充分的就业准备。民间组织如企业雇主协会、新闻媒体参与对大学教学质量的评估,并把大学就业率作为评价大学排行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国大学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应该积极主动与社会各界保持密切的联系,高等教育的专业和结构布局等方面的改革应该与我国的具体国情相适应。

[参考文献]

[1]美国失业率已降到2001年来最低[EB/OL].Turkishpress.com, 2006-02-16.

[2]何光海.信息引导美国大学生就业[EB/OL].xin huanet.com.2003-07-31.

篇11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8-0239-02

进入新时期,大学生就业人数越来越多,根据教育部官方网站公布,2014年高校毕业生的规模将高达727万人,加上往年未就业的人数,2014年大学生就业工作难度将是巨大的,受到了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党的十报告指出,就业乃民生之本,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做好就业工作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我们要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不但要注重就业的数量,还要注重就业的质量[1]。大学生作为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搞好他们的就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措施之一。作为民族高校,我们的毕业生的就业和其他高校一样也经历了从“包分配”到“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转变。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每年都有大量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自身努力以及民族政策的倾斜照顾下进入大学学习,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日益突出。

如何更好的做好少数民族大学教育培养和就业工作,不但是响应中央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号召,也是学校“面向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不但关系到少数民族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2],也关系到我们高校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完善。

本次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的方法,针对民族高校在校的中西部生源大学生从家庭出身、专业类比、就业意向、就业专业选择、就业的区域意向、就业因素、就业工薪标准、以及就业困难原因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重点分析来源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况,以便更好地为这样的大学生群体做好针对性的服务以及为教学改革提供分析数据。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选定的研究对象是中部地区比较有影响力的民族高校―中南民族大学在校的中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根据随机抽样的原则,共发出问卷200份,回收183分,其中有41份汉族学生,142份中西部生源的少数民族学生,有效问卷率为71%。在142份有效问卷中,男生77名,占总数的54.2%;女生65名,占总数的45.8%。

2.研究方法与资料统计分析

针对研究目的制定调查问卷,用随机的原则将纸质问卷发给调查对象,要求按照指定的方法逐一填写信息,并当场回收问卷。将回收的问卷进行分类整理,确定有效问卷后输入计算机,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根据本次抽样调查的结果,对收集到的样本资料结果进行如下分析。

第一,从表1和表2我们可以看出,有超过一半的学生是来自中西部农村及乡镇的边远地区,这和学校学生生源结构是基本相符合的。来自工人和农民家庭的学生有91人,他们中毕业打算考研和进机关事业单位的人数较多,但是都不很明显,三种选择的分布比较均匀;而来自知识分子、干部和军人家庭学生就业意向单一并且表现的较明显,均超过一半以上的人选择考公务员、选调生进机关单位,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政策性就业的在干部及军人家庭的学生中无一人选择。从这个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大学生就业的择业方向与其家庭出身有很大的相关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做好教育工作的同时,一定要将学生的就业促进工作与学生背景出身相联系起来,进一步的转变他们的就业观念,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去中西部边远地区和基层企事业单位建功立业。

第二,学生就业意向方面。根据表3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选择考研、考公务员选调生、进事业单位的人数频率是最高的三种选择。其中选择了考公务员、选调生的人数达到58人,占到了所有人数的40.8%。从这些数据和目前考公务员人数逐年增多的现象相印证。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稳定,工资水平相对较高,福利和工作环境相对较好与此有关,说明目前我们大学生就业带有很大的功利性,宁愿工作与专业无关,也不愿去基层和企业单位发挥专业所长。这也要求我们要加大学生去基层和中小企业就业的引导力度,加大对自主创业的扶持,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企业孵化。我们培养的大学生不能都只想着出校门进机关门,而是要用自己的科学技术知识去为经济建设服务。

第三,学生就业方式选择方面。根据表4,有46.5%的学生选择了以不限制专业的方式就业。也将近四分之一的学生选择了以个人爱好和特长方式就业。一方面,这说明目前大学生自身深深感受到就业问题相当严峻,就业难已经涉及到高校在校生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家庭,他们很多人为了求一饭碗,不惜放弃自己在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大学的专业设置与社会人才需求有很大的脱钩。高校不但要搞教学和科研,更要将自己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结合起来,培养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完善教育改革应该考虑这个问题。

第四,从表5和表6学生的就业区域选择和工薪期望看。选择在省会城市和一般地市城市就业的学生有71.8%,选择北上广一线城市的学生反而只有20.4%,他们中有65.5%的学生工薪期望在2 500~5 000元之间,也与中西部的工资水平相差不是很大。这说明在就业越来越难以及生活成本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在区域选择上还是较理性。

第五,根据表7学生就业择业考虑的重要因素分析,学生就业第一考虑的因素是工作稳定,这与前面他们有很大一部分人选择进机关事业单位就业相一致;其次考虑的就是离家近、生活安逸,而高工资是第三考虑的。这能反映出中西部的少数民族学生就业考虑求稳心态很严重,希望就业能一锤定终生。

第六,就业困难原因方面。表8中选择大学扩招、学生人数多是选择频率最高的,其次是缺乏社会关系和工作经验,第三是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钩。这说明高校扩招导致就业困难早已是不争的事实,缺少工作经验和专业设置不合理也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充分就业。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重视学生的实践经验,合理科学的专业设置等都是我们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

三、做好中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对策

1.加强就业观念的正确引导

自高校扩招以来,进入大学的门槛越来越低,让更多的人进入大学学习一方面为了缓解当时亚洲金融风暴带来的影响已达到高教体制改革和实现经济“软着陆”;另一方面是为了解决中学生就业压力以化解社会矛盾;这既然满足家长希望子女上大学的愿望,有提高了新生劳动者的文化和科学素质[3]。努力大学生要转变自己是天之骄子的象牙塔观念,引导他们用自己的科技知识去祖国需要的中西部边远地区和基层中小企业建功立业,发挥专业特长。

2.促进就业与学生个人相结合

要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促进工作,不能只以举办招聘会和就业信息的方式来促进,我们应该要结合学生自身的专业特长,根据学生的生源背景,有针对性的采取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来促进。目前好多学生都是以不限制专业的方式来就业,他们为了不至于毕业等于失业而放弃自己的专业所长,虽然说我们号召先就业再择业,但是如果就业过多的与专业无关,那样的就业对于国家社会来说也是一种资源浪费。

3.加大政策性就业的引导

大学生选择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政策性就业的人数没有预期那么好,关键是我们的宣传力度和引导工作还不到位。国家出台这些政策,就是为了更好地让学有所成的大学生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去基层和边远地区发挥其专业特长。我们不但要在毕业生中加强宣传,也要在一进校的大学生中进行宣传。要让在校的各个年级的学生都充分了解就业政策,早做好就业规划。

4.鼓励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加大创业帮扶力度

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鼓励和支持自主创业。创业能够进一步的促进就业,为更多的人提供就业机会。大学生是掌握了一定知识技能的新生劳动者,他们的思维活跃,视野较宽,但是其活力需要激发。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他们有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的优势,可以根据他们当地的资源状况,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老师帮助有创业意愿的学生,鼓励和帮扶他们对当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

5.提高学生质量和优化专业设置

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就是要主动将自己的专业设置与社会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实现“需求导向”的转变。中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培养相比东部地区的大学生培养来说相对要困难些,要满足中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期望,我就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就业因素来优化专业以及专业课程的设置。特别是对于不能适应社会需求或者社会需求量小的专业,我们一定要从优化专业设置、控制招生数量、提高毕业生质量三个方面同时改革。

6.重视学生的实习实训经验的培养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刚进单位很难胜任工作,导致许多企业愿意招聘刚出校门的大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在学生培养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技能水平,出校门前积累相应的实习实训经验。

7.建立健全机制,对毕业生进行及时跟踪和反馈

我们不但要能将自己培养的大学生顺利送出校门,而且我们还要关心他们的成长,还要从他们毕业后在工作中遇到的困境中吸取相应的教育培养经验。实践出真知,只有及时的收到培养的毕业生的工作反馈信息,我们才能更加科学全面合理的来对比检查我们的教育工作。为此,我们要建立健全毕业生跟踪和反馈机制,并且长期坚持下去。

参考文献:

篇12

2008年的经济危机是一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继而导致的全球性经济衰退,对中国的就业问题来讲再次提出考验。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尹中立表示,这次危机已经使得中国出口形势出现恶化,而内部消费需求又在短期内难以提振,这必导致社会总需求下降,继而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降低,最终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从另一方面讲,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也对人民币汇率、移民等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使原本许多有出国深造打算的学子们重新理清他们的思路,重新衡量出国留学的投入回报比,这从客观来讲,进一步加大了国内的就业压力。

1.2政府缺乏宏观调控

现如今解决就业问题主要依仗市场内部调节,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虽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这个也就是加速发展新兴行业(婴幼儿养护、特色营养师、医疗美容等都是近几年来兴起的)、增加就业岗位、鼓励大学生创业等,收效甚微。试想,当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不仅仅是几个人的时候,我们还能单将责任归咎到学生的头上吗?因此,国内良性的市场就业机制尚未建立。

1.3用人单位理念不当

一些用人单位总是以自己错误的观点来用人,因而就导致走入了误区,过分看重文凭、外语类证书、计算机类证书、参赛证书等,根本不考虑这些证书到底对本单位有什么用途,导致“人才高消费”现象的产生。其次,有些招聘单位只有自己短浅的人力资源眼光,只是考虑尽可能降低员工的培养成本,过分看重工作经验,这就使得刚刚从学校出来的高校毕业生倍受打击。此外,严重的性别歧视对于已经十分优秀的女性求职者来说实属六月飘雪。

1.4高校教育体制与模式落后

在我国,教育体制不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职业及岗位发生变化,而我国缺乏科学的人才规划机制,高等教育专业与课程设置有很大盲目性,热门专业趋同现象十分普遍。近几年高校扩招的学生,并没有按照产业结构的调整来培养,而多数的高职高专院校也按照本科压缩型来培养学生,进一步加重了就业压力,致使原本结构性的就业矛盾更加突出。此外,高校老师“重教研,轻教学”重此抑比的思想,忽视学生道德修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责任意识的培养,致使学生综合素质过低,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1.5大学生自身存在问题

首先,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或规划错误。受他们思想观念的影响,他们认为考上大学就意味着以后会有一个稳定体面的工作。但是随着高等教育逐渐的普及化,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前的各方面准备明显存在不足,人生目标以及职业目标都比较模糊。另外,价值观偏离正确轨道,大学生就业难难在在哪里呢,就是他们想只要上了大学就会有一个理想的工作,因而不愿意到那些相对贫困和没有经济发展的地方,想有一个挣钱多又稳定又干净的工作,工作稍微有一点不如意就不接受。严重产生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现象。最后,心态问题。许多大学生在就业上出现了过度焦虑与急躁、消极等待、盲目攀比与嫉妒等心理问题,最终导致与良好的就业单位擦肩而过。

二、构建科学的大学生就业体系

2.1创建高效就业服务体系

首先,各级政府应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为此,个人建议,应以各个经济圈为试点,加强各经济圈内人才市场建设。不断完善每个经济圈的人才市场运行机制,促进经济圈内人才市场规范化、制度化,并积极促进各级人才市场的网络化建设,为高校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对人力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其次,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就业市场的调控,拓宽就业渠道,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笔者一直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在于服务业,如电信行业、IT行业、金融行业等。但纵观我国的服务业,除IT外,基本上都是被垄断的行业。同时,加强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把人才结构成为事业单位用人的重要依据,合理增加编制。最后,从政府方面来说要对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保障,全程扶助大学生自主创业。促进高校毕业生转变观念,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方式,借以减轻“万人过独木桥”的就业压力。

2.2加大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力度

第一,建议高等院校对我国以及世界将近几年的人才市场需求做出合理的科学的预测,使新的教学模式与产业结构能够有效地适应结合。另外,高校应该在大学的教学过程中把专业的学习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及实践能力,并提供相应的技巧培训,包括人际关系、团队精神、择业、面试等。第二,对于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学校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转变,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新理念。高校各院、系部也应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基础上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的认识,而不仅是在学生毕业前提供一些求职技巧之类的快餐式服务。第三,任何高校都要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高校应树立“就业兴、招生兴、学校兴”的理念。

篇13

大学生的就业力是指在校期间通过学习或实践获得工作的能力,它包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专业能力、思想观念、心理素质、应聘能力等诸多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造成大学生就业力不足的根本原因是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出了问题,由于高校设置的专业或者课程远远落后于市场的发展,大学教育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对就业所需要的职业观念、知识、方法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缺乏系统的培养和指导,这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因此,对高等院校来讲,在新形势下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怎样培养学生,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已成为各高校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二、对不动产学院的培养“成果”――毕业生在校经历与毕业后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不动产学院自设立以来,紧密结合行业实际,确定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外向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人才的目标。2006―2009届毕业生就业率在学校各院系中名列前茅,学生的总体就业情况良好。仅珠海华发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一家就接收了17位毕业生。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该院毕业生综合素质高、能力强。

针对不动产学院2006―2009届毕业生就业状况,我们于去年进行了实地调研及抽样问卷调查。同时我们还对这些毕业生在校时的班主任、任课老师及辅导员进行了调研,考察他们在大学期间的各方面表现,从中总结出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重要因素。观点如下:

(一) 成功就业的因素调查

在促使不动产学院毕业生成功就业的诸多因素中,实践能力占了很大比重,人际沟通以及创新能力也成了毕业生成功就业的重要指标。其次是专业能力、心理素质以及团队精神。而在学习成绩这一项上,只有一少部分同学选择。

(二) 大学期间最着重培养哪方面能力的调查

虽然排序有许多种,但是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排在最前的是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由此观之,态度决定一切,加强个人的实践、学习能力,积极培养良好的工作态度才是在实习实践最需要具备的素质,这正和不动产学院一直以来提倡的“谦虚做人,勤奋做事”相吻合。

(三) 大学期间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及这一经历对工作的影响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曾经在大学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有45%选择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得到了很大培养和提高,有35%的毕业生认为从中学会了团队合作能力。可见,大学期间担任学生干部对大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很有必要的。

(四) 大学期间参加实习实践对工作有何影响的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有78%的毕业生认为参加实习实践的经历使自己增长了见识,培养了动手能力,学会了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这表明,学院鼓励学生在重视课堂学习的同时,走出校门,利用业余时间到社会各行各业去实习实践,有效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是非常正确的。

(五) 正式工作后需要加强自身哪些能力的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毕业生普遍认为需要加强自身的综合分析能力及自学能力,另外,组织、创新、沟通、应变等各方面能力也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院学生应该在大学期间就注重这些方面能力的学习与培养。

总的来看,不动产学院毕业生专业能力较强,大部分都在房地产行业工作,房地产企业对该院毕业生比较接受。这说明让学生提早接触社会、接触行业,积累经验有助于提高其就业力,进而获得企业的认可。

三、在对企业的调查中,我们针对“企业不愿意录取应届大学生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类总结,归纳如下:

(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

大学生在学校中的教育被称为温室教育方式,进入社会后,应变能力及上手能力比较差,吃苦精神也比较欠缺。

(二) 求职心态上有很大问题

不少大学生往往自视过高,自我定位不准,就业方向摇摆不定,心态浮躁,不能很好的融入企业的文化氛围中,对现状容易产生不满,对企业忠诚度较低。

(三) 应届大学生缺乏实操经验

在学校中学习的专业知识过于书本化且零碎,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不高,欠缺实际指导性,专业深度上也达不到要求。企业更愿意录用一些有经验的专业性人才。

(四) 个人修养方面有问题

许多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太注重对自身修养和气质的培养,职业道德修养以及为人处事能力不能达到企业标准。

通过调研我们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大学生毕业时就业力的高低是影响大学生毕业后就业状况的最重要因素。二是学习成绩对大学生毕业后就业状况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最主要影响因素。

四、我们的思考与建议

一是大学生应珍惜在校期间的经历,发挥主动性,有意识的参加社会工作和实习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相关方面的能力和素质,锻炼自己与人沟通和学习的能力,形成开朗的性格,这样将有利于毕业后应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提高今后的生存质量,成就美好的人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