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5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孩子抑郁心理自我调节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认知疗法。“空巢父母”最重要的是自己要调整心态,要对亲子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无论父母还是子女都是独立的个体,儿女终究要到外面去闯世界,去寻求属于他们的一片天地。子女长大成人,从父母身边离开,成家立业,哺育自己的后代,是子女成熟的标志。所以,老年人应该为子女的独立而欣慰,为子女所取得的成绩而自豪。在子女离家前,父母就应该调整自己的生活重心和生活节奏,而不是一切围着孩子转。
二、婚姻疗法。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孩子离家,老年夫妇应该及时地将情感转向老伴,相互给予对方更多的关心、体贴和安慰,以此去填补因子女离巢而留下来的“真空”,使自己的心态保持稳定。如果是丧偶老人,可以在适当的情况下考虑再婚,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寄托,摆脱孤独感。
三、情境疗法。摆脱孤独的最佳方法是创造良好的生活情境。子女离家并不等于断绝彼此的关系,子女离家建立新的生活空间后,老人还应该继续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尽量增强两代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给予他们适当的帮助。条件许可时,老人也可以在子女家轮流居住。这就是一种生活情境的创造。
四、情趣疗法。多培养兴趣爱好,把生活安排得充实些。父母在孩子离家后,应主动积极地通过各种方式排遣孤独,或寻找替代物填补感情的空白。“空巢父母”空闲时间相对较多,完全可以用这些时间重新拾起因工作而放弃了的爱好。即使没有兴趣也可以培养,比如看书、习字、画画、弹琴、打拳、击剑、养花、唱戏、收藏、烹饪、健身等。在此过程中广交朋友,不但可以学习新知识,活跃大脑,还可开阔眼界,使生活充满生气,这是战胜“空巢”孤独感的极佳途径。即使从事这些活动时可能只有一个人,但是一旦全身心地投入,孤独感也就悄然消失了。
儿童的情感心理问题,在很多情况下是由不良环境所引起的。如家庭不和睦、父母离异、双亲死亡等,这都会使他们常表现出精神抑郁、表情淡漠、不愿接近别人等。从而逐渐形成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我行我素的畸形性格特点。究其原因,就是从小失去了家庭的温暖,缺乏“爱”的抚育。对此,要弥补他们的心理缺陷,教师应充当其母亲、父亲的角色,从保护、、友善、关心、热情的立场出发,通过心灵安抚,心理引导等手段,用纯洁的心灵、模范的行为、亲切的态度去他们,把爱的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扉,使双方心灵引起“共鸣”和“共振”。在这种环境下的教育,学生的可接受性最强,教育效果也最佳。例如,去年,有一个从二年级留级插入我班的孩子,我第一眼见到他时,穿着一件很花很艳的衣服,从服装上看是个女孩子,但从容貌上看又是个男孩子。他的衣服上面的油渍斑斑,再看他的脸,鼻涕、眼屎让人无法接受,第一天上课时我行我素,课堂上大喊大叫,随意走动,有时自言自语,有时发脾气摔东西,动不动就跟同学吵架。面对这样一个有问题的孩子,想方设法,寻找机会与他谈心。一方面,我多次与家长联系,要求他们配合教育;另一方面,我从生活上、学习上关心他,每天提醒他换衣服,擦鼻涕,还让班干部帮助他,使他感到同学和老师对他的爱。当他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时,我一遍又一遍地提醒他,当他有哪怕只有细微的进步时,我会夸张地表扬他,一个月下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由此可见,与有心理障碍的儿童建立良好的关系,对他们能掏出自己的爱心,真诚相待,既能化解他们的心理障碍,又能使他们看到进步的希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二、创造机会,促进参与
有心理障碍的儿童,一般是沉默寡言、孤独自卑的,往往很少表现自己。其实他们和正常的儿童一样,有长处也有短处,有成绩也有过错,只不过没有机会让他们认识自我,体会自我的价值罢了。因此,我们应根据儿童的不同心理障碍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如对于胆怯的学生,应多提问,有意地多让他们在课堂回答问题。答错了,不批评,不责备,而是耐心地引导启发,更多地给他说话的机会;答对了,立即表扬,多方肯定,使他增强自信心,从而体验到自我价值,感觉到“我能行”。对于有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的学生,应加强感情沟通,增强互相信任感。当他们犯错时,要看时机,不要立即指责批评,应耐心地进行教育,与他们交朋友,分担他们的烦恼,同时,还要恰如其分地指出其犯错的原因、实质、危害,并要求他敢于承认错误,自觉进行自我教育,主动寻找自己的病因。对于品学较差而形成自卑的学生,应有意识的寻找其闪光点。这就要求老师注意观察,留心他们平时的细微表现,一发现学生有闪光之处,就及时表扬或奖励;对于进步较快的学生,还要多树立典型、榜样,使他们消除自卑的心理,以饱满的情绪对待生活和学习。
摘要:根据心里健康的概念以及评价标准,结合实际情况找出航校飞行学员常见心理问题及主要表现特征,从其文化背景、学校管理、家庭环境等方面具体分析飞行学员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的具体原因逐一解决问题,注重飞行学员健康的人格培养,维护飞行学员心理健康,提高飞行学员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 :飞行学员;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健康人格
飞行学员是飞行事业的新生力量,作为新时期的飞行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对自身认识的深化,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完善。在现代社会中,健康不仅指生理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三者的和谐统一构成了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是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也将影响和制约飞行学员其他重要素质的发展。
1 健康的概念
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缺陷和疾病,而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世界卫生组织,1989)。
2 心理健康的概念、标准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这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即能够维持自己的心理健康,主动减少问题行为和解决心理困扰[1]。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多层次、多方面的,要科学、正确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必须从多个角度进行考察,还要结合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
3 飞行学员常见的心理问题
3.1 抑郁
抑郁在飞行学员所遇到的心理问题中是比较常见的,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可以表现为单次或反复多次的抑郁发作,以下是抑郁发作的主要表现:心境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认知功能损害等躯体症状。产生抑郁状态的学员大多数感觉飞行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每天完成的学习任务也被认为是一种机械化的完成了某种任务。长期的郁闷状态容易造成飞行学员的情感压抑、思维迟钝、体力下降等状况的发生,这将严重的影响到飞行学员的身心健康,甚至能引发一系列的严重不可挽回的后果。
3.2 强迫症
强迫症(OCD)属于焦虑障碍的一种类型,是一组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其特点为有意识的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一些毫无意义、甚至违背自己意愿的想法或冲动反反复复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在飞行学员身上所体现的表象为对学习及飞行训练缺乏自信,主动性不足,生活习惯墨守成规,遇事过于谨慎,经常强迫自己去做一些重复的、明知不该去做的事情。长期下去,会使学员感到十分的痛苦,无法正常学习与生活。
3.3 恐惧症
恐惧症是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神经症。患者对某些特定的对象或处境产生强烈和不必要的恐惧情绪,而且伴有明显的焦虑及自主神经症状,并主动采取回避的方式来解除这种不安。患者明知恐惧情绪不合理、不必要,但却无法控制,以致影响其正常活动。飞行学员的恐惧症主要表现在社交方面。因为飞行学员的特殊性,往往学员都会将自己封闭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将精力完全放在学习跟训练上,因而忽视了与外界的接触,害怕与人接触,尤其是领导、教员及异性。害怕自己会生病,影响学习和训练,对自己缺乏自信,害怕自己做不好任何事情,给自己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3.4 焦虑症
焦虑是最常见的一种情绪状态,首先说一下焦虑症的定义。焦虑是一种不愉快的、痛苦的情绪状态,同时伴有躯体方面的不舒服体验。而焦虑症就是一组以焦虑症状为主要临床症状的情绪障碍,往往包含情绪和躯体2组症状。患有焦虑症的学员常感觉自己处于一种紧张不安、提心吊胆,恐惧、害怕、忧虑的内心体验中。有些人可能会明确说出害怕的对象,也有些人可能说不清楚;在紧张的同时往往伴有自主神经功能亢进的表现,像心慌、气短、口干、出汗、颤抖、面色潮红等,有时还会有濒死感,严重时还会有失控感。他们常常会过分的关注周围的事物,注意力难以集中,从而严重影响到学习、训练和生活。
3.5 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是指大脑由于长期的情绪紧张和精神压力,从而产生精神活动能力的减弱,其主要特征是精神易兴奋和脑力易疲劳,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及头痛等,伴有各种躯体不适等症状,病程迁延,症状时轻时重,病情波动常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患有神精衰弱的学员主要表现为:缺乏面对现实的勇气,不适应学校的环境,感觉学习训练压力很大,易兴奋,易激惹,脑力易疲乏,如看书学习稍久则感头胀、头昏;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头痛且部位不固定,睡眠障碍等。
4 飞行学员常见的心理问题形成原因的分析
4.1 文化背景中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因素是飞行学员形成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文化背景对人的影响呈现为由内到外的3个层次:一是包括知觉、思想过程、情感以及行为方式的“潜在假设”;二是反映判断取向的价值观(values);三是包括服饰、语言、习俗等在内的可观察的外显特征。将社会文化与心理健康问题联系起来才能够有效的诠释。关注人的生命质量、生活状态,在文化冲突的背景中尤其更具有时代真实性。心理健康问题的涵义对心理健康问题内涵的理解是确定文化背景对心理健康具有价值性的关键。也就是说,文化背景因素只是在一定的意义上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而这一层面的心理境遇又构成大众生活的基本成分,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状态。人生活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影响下成长和发展。一定社会的文化背景、社区环境、社会风气和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都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进入航校学习,学员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一个全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这就使学员的精神状态长期处于一种应激的状态,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出现。
4.2 学校的管理制度以及训练方法是飞行学员产生心理问题的可能性因素之一
人的心理既受宏观的环境制约,更受其直接生活的环境影响。飞行学员直接生活在飞行院校这样一个具体的生活环境中,因此不能不把他们的心理问题同这一环境联系起来。飞行院校的特殊管理、训练环境容易对新进飞行学员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入校前,学员们大多满怀豪情壮志,对即将开始的飞行学院生活充满了各种好奇。然而在进入飞行院校之后,准军事化的学校管理、严格的训练给学员们带来了新的考验,很多学员不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也有一部分学员没有办法适应训练强度,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使之产生困惑、茫然、压抑、后悔等心理,以致产生心理问题。
4.3 家庭生活环境以及个人重大事件的发生是飞行学院产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家庭不但是个人生活成长的摇篮,也是人们形成道德品质、个性心理的最初场所。任何不良的心理行为都能在其个人家庭生活环境中找到原因,有些心理问题甚至是家庭问题的直接表现或延续。 心理学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对人的个性会产生很大影响。人的先天素质只为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而父母的教育方式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子女能否健康成长。许多人的心理问题大多数与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有关。如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往往影响子女的身心发育,在这种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往往容易产生冷漠、孤僻、早熟、自卑和孤独的心理;父母关系紧张、经常吵架甚至大打出手等家庭的孩子,往往胆小忧郁,对人缺乏信任,而且敏感多疑,难以与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家庭气氛过于沉默或严厉,缺少民主环境,处于这种环境中的人长大后往往自信心不足,沉默寡言;而放任式的家庭又导致子女任性散漫、不能自律。这一切如果不及时纠正,都容易导致心理障碍。在遇到重大个人事件时,不能很好处理,把问题扩大化,给自己平添压力无法释放。家庭的经济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家庭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一个人的心理、精神生活质量,同时也难以避免的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造成了不必要的心理矛盾和冲突,也就成为了某些心理和思想疾病成因的根源。
4.4 自我能力调节的不足是形成飞行学员心理疾病的个体性原因
外部因素是引起变化的条件,而内因却是变化的根据。引起心理疾病的众多因素当中,自我调节的能力不足是最为直接的一种。心理自我调节能力不足是产生心理疾病的自身性根源。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整个社会的紧张性刺激也随之增多,需要承受的压力在广度和强度上都有所增加,特定的生活环境决定了飞行学院特定的心理承受力。成长的过程中,并非每个人都可以一帆风顺的经过所有的事,因此,在她们遇到失败和挫折的时候所出现的应激反应也是大不相同的,所以说缺乏心理卫生知识和自我调节能力这种面对应激反应能力是引起心理疾病的关键因素之一。
5 提高飞行学员心理健康水平的措施和方法
(1)进行飞行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及时了解学员心理动态。心理健康、身体健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因此,心理健康是健康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除了日常的飞行训练,把心理健康教育也纳入到学院的教育工作当中来是十分有必要的。(2)加强学院管理,营造健康向上的人际关系环境。要在教员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建立起一种真诚、信任、友好、互助、共同进步、相互理解尊重的良好心理氛围,这将十分有利行学员心理健康的发展。(3)开展心理辅导,及时了解学员心理动态,解决学员心理问题,促进学员心理健康发展。条件允许的情况,应该配备专职心理辅导员。利用平时训练之余的时间,经常与学员进行沟通,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例如书信、网络等形式及时了解学员心里动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4)注重健康的人格培养。引导飞行学员选准自己的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培养飞行学院健康心理素质的重要保障。提高飞行学员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磨练他们坚韧的意志。
听了《教师心理健康》讲座,感触很深。教师形成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很多,也有许多自我维护的方法,但我认为往往出现心理问题的教师,其心理素质较差。解决教师心理问题归根结底的策略是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最为重要的。
作为教师仅教书要育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学生好,无论采取什么方式、方法、态度、机制等,都希望自己的每一位学生都成人、成才。那种心情和期盼和学生家长没有什么区别。教师的工作就是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然而教师面对的工作对象是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情绪、会思维、有行为活动的活生生的人,俗话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更何况学生们是来自不同家庭、不同背景的个性差异很大的个体,可以说她们是千变万化的,在课堂上随时随地会出现各种状况,挑战着教师的思维、应变能力与耐心。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心平气和,以不变应万变。否则教师也会陷入如焦虑、紧张、抑郁等心理困境。
教师的健康人格对学生健康的培养的影响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交往中的情感因素。教师在学生中应是一个人际关系和谐的人。师生关系好,学生认为老师欣赏他,信任他,于是学生就有信心,愿意主动地参与学习,敢于大胆地想象,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教育的全过程是以智力育智力,以思维育思维,以道德育道德,以意志育意志,以人格育人格。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培养出具有健康心理的学生。当我们无法改变客观现状时,现代教师了解心理学知识,学会心理自我调节,显得十分重要。
首先,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优缺点、工作能力及所负担的角色。不能把目标定得太高,否则达不到,没有成就感 ,就会失去工作热情;也不能定得过低,否则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但没有实际效果。最后对工作失去信心。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扬长避短,不要拿自己的短处比别人的长处,那样会永远觉得不如人,比人低一等,工作中就会出现消极状态。综上所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量力而行。
第二,正确认识学生,不能和学生动“真气”。要学会“我不生气”,要学会心平气和。 我所教的一个班级里,有几个学生多次课堂严重违纪,可以说屡教不改,有的老师课堂上乱糟糟,有的老师完不成教学任务,我想“我的课堂我作主”,我必须管理这些扰乱课堂纪律的学生,不然觉得对不起自己的职业,对不起这些孩子的家长,更对不起那些上课认真学习的学生和家长。曾有几次情绪非常激动,提高音量、火冒三丈地批评学生,偶而近似歇斯底里,不断提高音量,可以说是怒吼,足够震动整个校园了,但效果并不太好,自己的心态随之坏到最低点,每次进这个班之前都要做深呼吸,严重影响教学。事后自己感到很羞愧,开始反思自己。教学是教与学的双方互动,教师需要把自己拥有的知识和品德通过各种方式传授给学生,如要是师生之间产生矛盾,绝不是一方的过错,而我们是成年人,我们面对的只是一个个十二、三岁的孩子,怎么能对孩子大发雷霆呢?无论是什么原因,我们老师都应寻找最佳办法,以最佳情绪对待学生。地理教师所教班级多,学生多,各种各样性格的学生都有,不顺心的学生会有很多,不能把学生理想化,认为他们应该个个听话,个个乖,个个十全十美。作为教师应该幻想任何一个学生可能发生的问题,大胆预测和猜想,然后想象解决的方法。学生不出现问题当然好了,一旦出现问题也不至于束手无策啊。也不会因此觉得学生问题多了,很烦,没有耐心了。我们时刻想到学生就是孩子,哪有小孩子什么都懂、什么都会的,否则还要他们到学校里来做什么呢?“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你让他们怎么样他们就得怎么样,如果这样你会非常失望。会使工作无法进行。学生可以反复犯错误,我们要学会一次又一次地原谅他们,而不是恶语中伤,甚至加以惩罚。这时需要我们好言相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只要尽心尽力就可以了。我相信,人都是有感情的,学生年龄再小,也会懂得好歹的,或是多年以后他们走向社会了,成家立业了,会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所以老师要沉住气,有耐心,要有坚强的意志。
第三,正确认识家长,不能和家长“赌气”。如果每位家长都如你所愿,那他们都成了教育家了,也就没有必要把孩子送你这里来了。所以教师要勇于面对形形的家长。要争得他们的配合,因为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是最为直接的。当然,工作中就要听到来自各方面的说法,要坦然面对,不能义愤填鹰,以平常心态去面对家长,聆听他们的想法。也要诚恳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与之交流。实际上无论是什么样的家长,都和教师的想法一样,那就是希望学生学习好,品德好。因此,教师和家长很容易达成共识的。
常言道:“宰相肚里能撑船”,教师要用宽容之心对待学生和家长,那么工作中就不会有太多的烦恼。就会在快乐中教学。就不会出现心理问题。
2 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所存在的问题
2.1 升学到新环境与理想中存在落差
高考后,对大学生活怀有各种美好的憧憬和预期,而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许多同学对于未能考上理想的大学心理很内疚,从而变得浮躁而产生情绪。同时进入新的环境,对陌生的环境、生疏的人际关系不适应,对周围感到陌生而无所适从,出现的焦虑、不安、孤独感超过限度时会产生心理问题。
2.2 专业学习与现实运用中的差距引起的困惑
进入高职院校以后,对专业的选择居于迷茫,很多同学对专业课的学习都心存疑问,我学了能干什么?专业课程较多该学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尤其是在大一的时候比较突出;学校管理模式和学习的方式相对高中有了很大的转变,更多的是以自主学习、各方面能力全面发展为主,学生对学习的适应常常会出现问题,表现为学习不得法、考试焦虑、不会安排学习时间和计划,社会上的一些人员招聘要求专业熟练运用更加大了同学们的压力,造成很多同学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问题,心理压力过大,心态发生转变,厌学、逃避、随遇而安等情绪产生,对他们心理造成很大的困惑。
2.3 缺乏成就感导致情绪低落
现在的学生基本上步入90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父母过分溺爱使得孩子进入大学后依赖性极强,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缺乏自制能力。高职学校学生的主体是以中等水平学生为主,也不排除因高考发挥失常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往往缺乏成就感,进入大学相较于其他本科院校缺乏优越感,使他们逃离现实,在学习生活中心里烦闷,情绪低落。尤其是在互联网盛行的年代,很多大学生也会用虚拟的网络来找到成就感。而网络恰好能直观体现出那份成就感,在游戏中提升等级,能够一呼百应,学生感觉很有成就。但是,真实世界和虚拟网络必然存在差距,一旦回归到真实生活中,这种缺乏成就感就会导致情绪低落。
2.4 对未来就业的迷茫而焦虑
现在的高职学生普遍自信心不足,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十分明显。很多同学在谈论学习,以及今后工作方面都比较回避,经常患得患失。在求职过程、择业过程中产生种种矛盾心态,感到迷茫和困惑,许多学生表现出社会经验不足、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特点,稍遇挫折就容易走上极端之路。有几次班上的学生去参加应聘,看见招聘处有很多人去面试,直接就回来了,后面问他原因,他们说:“那么多人,我这样子的,多半没有希望了”,这种情况比比皆是。
3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3.1 社会环境因素
随着社会发展,在人才培养、就业制度等方面,都给高校的大学生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由于大学生在思想方面还不成熟,同时缺乏相应的社会经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比较欠缺,在理论丰富与实践空白之间产生激烈的矛盾冲突,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感到自己的学习根本不能满足生活的需要,这种失落感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悲观厌世的心理问题。
3.2 学校环境因素
当代大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从中学进入到大学,同高中阶段的学习相比,学校管理模式和学习的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大学阶段要求学生培养自学能力,不断提高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以及自我控制的能力,而且还要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要求大学生们既要做到生活自理,又要有奉献精神。大学生还面临着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因个性、习惯的差异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容易发生摩擦与冲突,同时自行妥善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比较欠缺,进而影响了交往的进行。甚至一些大学生由于不具备交往技巧和能力,在人际关系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
3.3 家庭环境因素
大学生肩负着家庭的众望,它一方面为大学生们勤奋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另一方面也可能产生负面的影响,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大学生思想逐渐独立化和成熟化,进而有了自己的认知和判断,大学生难以承受父母的期望反而成为心理负担。源自家庭的基础,孩子初步建立起世界观和价值观,所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因家庭背景和教育方式的不同,进而产生很大的差异。同时,在教养方式上,粗暴、过分溺爱、放任不管等消极的教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心理问题。同时孩子的心理受家庭经济因素的影响也逐渐变大。
3.4 个人因素
在当代的大学生当中,一些学生因为相貌、身材、身高、胖瘦等方面存在先天的生理缺陷,进而影响自身的个性,比如出现性格内向、急躁冲动、固执多疑等现象。大学生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容易产生严重的心理负荷,如果出现恶性循环,那么这些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将不断降低。由于缺乏自信心,大学生对于很多事情都不敢去尝试,根本不敢接受挑战;有的学生狂妄自大,过于自满,研究分析问题出现严重不足,自己的心理难以承受造成的后果。这些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4 结论及建议
4.1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自我调节能力
在健康教育课中,涉及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学校通过组织心理知识方面的讲座,组织学生观看心理健康光盘,同时进行心理素质方面的训练,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学会自我情绪调节,以及心理自救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修养。
4.2 开设心理咨询辅导室、重点辅导
以面向全体学生的预防性心理辅导为重点,学校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心理辅导活动。设立心理电子咨询信箱,配备教师担任心理咨询教师,掌握学生心理变化,及时矫正学生的心理偏差,进行集体或个体辅导,排解心理困扰,帮助学生扫除成长中的障碍和烦恼。
4.3 建立心理档案、重点防治
这次参加了学校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受益匪浅,感想颇多。我想就此问题谈谈自己从这次培训中获得的体会。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没有严格的界限,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使人的心理功能受到阻碍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所以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有可能出现某些不够健康的心理状态。许多天才人物或多或少地具有心理不健康症状。例如荷兰画家凡高生前是一个画坛无名小卒,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孤独中生活,是一个躁狂症患者,曾割下自己的耳朵作为礼物送给自己钟爱的女人,最后不能忍受贫困和疾病的折磨,开枪自杀;苏联著名诗人马雅柯夫斯基具有癔病性人格,情感多变,易激动,感情用事,好幻想,缺乏理智,缺乏自制力,由于他的恋人急着要去上班,没有听从他的意愿留下来陪他谈话而开枪自杀;美国作家海明威晚年患有躁郁症,由于不堪忍受疾病和心理上的重压也是开枪自杀的。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这充分说明常态心理与变态心理之间没有绝对的鸿沟。每一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具有一些心理障碍,只是严重程度和影响学习生活的程度不同而己。教师也不例外。尤其是现代高速发展的充满竞争的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教师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更可能产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一个尽职的教师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休息和放松。充当"无所不能"的教育者形象的确使人精疲力尽。因此,教师可以试着在假期给自己充电,例如:学习做旅行家,用胶片记录生活中的美景美事;学习做美食家,在品评佳肴的同时自己也做一次大厨。新的工作体验不仅能使教师得到放松,而且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增加教师的知识面。教师可以把从其他工作体验中获得的经验、积极情绪带到教育工作中来,更好的促进教育工作。
教师心理健康心得体会2
教学以来,我一直明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严峻性,而全方位、多角度、近距离地触摸到心理健康辅导工作。这次培训既有专家讲座,又有同行的互动交流,让我在观念上、理论上都有很大地提升,可以说感触颇多。
现代社会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多元化的价值观,带来升学、就业、竞争等多方面的压力,引发了学生心理疾患的上升。我们的老师也时常抱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从低效而劳神的教育工作中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了当代学校教育面前的一个非常严峻的话题。在培训中,聆听专家们列举的真实而又撼人的当今青少年中存在的心理健康疾病,我深深地意识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迫在眉睫,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身体力行,尽快地加入到这项工作中来。
第一次接触心理健康活动课,我脑中不禁浮现出这样的疑问:心理健康活动课与思想品德课不是如出一辙吗?通过培训,让我走出了这个误区,那就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和思想品德有很大的不同,说教和辅导有很大的不同。我明白了心理健康课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学科课程,它是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的过程,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并解决自己成长中的各种问题,以互助和自助为机制,通过学生自己的体验和感悟,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成长。
通过培训,我认识到学生自己是心理发展的主体,教育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主体心理的自我矛盾运动,才能起作用。因此,教师在心理活动课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思想、言行、需要、情感等因素,尽量满足各类学生的心理需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处理自身面临的各种困惑。在设计活动时,要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组织互动时,要提供舞台让学生唱主角,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有话敢说,能理直气壮地倾述自己的心声、宣泄情绪、发表观点;教师以引导着、协助者的姿态出现,这正如杜威说的:“教师是一个引导者,他掌着舵,学生用力把船划向前方。”
学习了这些知识之后,我突然发现自己在不经意中自觉地应用着现在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虽然整个培训只有短短几天,但我从中学到了心理健康知识和技巧,为以后的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感到受益匪浅。它填充了知识的盲点,在将来的工作中,我一定将学来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工作中,让学生们能够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教师心理健康心得体会3 我有幸参加了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对我来说,这次的培训意义重大,对我今后的工作具有很大的帮助。本次培训我很认真的听了李慧君专家的理论课,最让我受益的是这句话找回职业生活的勇气和幸福感,需要获得对工作的投入感和掌控感。这会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但自我的努力与调节更加重要。以下就是我在这次培训活动后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所想。积极的自我认同寻找自我价值感,建立社会支持系统,用探究打败无聊,积极的自我调节。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本次学习,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调查表明,学生中存在心理异常的约占30%,患有心理疾病的约占15%。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与考试焦虑、心理承受力脆弱、人际交往障碍、性格孤僻抑郁、自卑心理严重、对新环境不适应等等,并且在近几年呈上升趋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被重视。可是,不正确的关注,反而引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更严重的后果。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预防为主的,面向的是全体学生,不应该只针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应该是有他们的各自作用的;不应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理解为一门增加学生负担的学科,而应该具有促进学生各方面健康成长的独特功能;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要你生搬硬套理论,不要我们教师诚惶诚恐,而应该是讲究艺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式应该是形式多样,时时处处注意的问题。
二、心理教育培训对于教师自身的重要性
俗话说,“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老师也有烦心的事,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和苦恼。但如果要做一名受欢迎的老师,就无论如何也不能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带入课堂,更不能因此而在课堂上随意发怒,挖苦打击学生。而是要学会良好的情绪控制,在走进教室的前一刻,告诉自己,“一定要微笑”,要把自己最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展现给学生,并以此来感染学生的学习情绪。没有一个学生愿意看到一个怒气冲天,动不动就发火的老师的。教师乐观积极地稳定地情绪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三、提高心理健康的时效性
在新形势下,小学生不同阶段表现出各自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这就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一是新生入学的适应期。这一阶段应用心理评价系统建立小学生的心理档案,目的是通过分析评价,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气质、性格类型、兴趣爱好、情绪意向等基本心理素质和个体心理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树立健康的新形象。同时有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的角色转换,为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是学习生活的困惑期。这一阶段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这一阶段,第二信号系统活动日益发展并初步占主导地位,口头言语,内部言语能力不断完善,但学习生活中往往表现出自制力差,社会道德是非判断力以近期、自我为主的特点。
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训练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方式解决学生学习焦虑、人际关系不良、多动症和学的心理问题。同时通过心理健康指导,开发学生潜能,建立心理健康新观念,塑造正确健康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推进整体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
最新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个人心得感悟 我有幸参加了教师心理健康培训,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对我个人而言,收获确是丰富且充实的。这次培训不仅仅是一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培训,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更是一次精神的盛宴,每个讲座都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在此期间,我自学了网络课程,对心理健康有了初步的了解,使我意识到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重要性,意识到育人的重要性,意识到教师健康的心理对学生以及自身的重要性。在这次培训中,我有了很大的收获,感受颇多。
一、通过培训,我认识到: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每次看到一些有关学生因品行障碍或人格障碍做出违法事情的时候,我的心情便很沉重。为何有那么多的学生,会无所顾忌地去违法犯罪,为患社会,我想这除了少数客观的原因以外,更多的还在于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不够重视,导致他们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造成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学习压力、社会影响、家庭环境和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如我班有个小男孩,长的活泼可爱,但是上课总是喜欢打断老师讲话,跟同学玩时又喜欢动手动脚去搞别人,因此经常遭到同学的打骂,还有,作业老是慢别人一拍,就此,我将情况向家长反映了几次,但家长却不重视,一段时间后其成绩及下降。后来我只好再次找来了家长,先教育家长要从小重视培养小孩的良好习惯,并告诉他其孩子智力很好,很有发展前途,应该用鼓励的方法让他改掉坏习惯。接下来我也找学生交谈了几次,跟他聊聊学习上的优点与缺点,让他要有信心地改掉坏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现在基本上能改掉上课不随便插嘴的坏习惯,对学习也有了更浓的兴趣,也变的更细心了。由此可见,只有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避免它,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各科文化知识,养成良好的习惯,得到全面发展。
二、通过培训,我体会到:
没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就不能培养出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学生,要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就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掌握如何使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措施。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造就身心健康的学生;反过来说,教师人格不健全、心理不健康,将对学生的人格成长、个性形成和心理健康状况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当我们心理健康时,做事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素质良好的教师,会凭借自己的语言、行为和情绪,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感召下,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体验到愉悦的情感,并流露出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作为一个社会个体,我们应该正确对待自身的工作压力,学会自我调节,努力克服不良情绪的困扰,让自己在不断提高知识素养的基础上,做一个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健康心理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才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效益。
三、通过培训,我学会了:
1、自我调节心理,保持乐观的心态。人不可能永远处在好情绪之中,生活中既然有挫折、有烦恼,就会有消极的情绪。一个心理成熟的人,不是没有消极情绪的人,而是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的人。作为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更要学会自我调节心理,保持乐观的心态,才能以积极的一面去影响你的学生。
2、准确客观的自我定位,情绪不佳,很大程度上是对自己的定位不够合理,定位越高,越难以实现,给自己带来的失望也越大,从而导致心绪不佳。
3、工作之余多参加体育锻炼,体育锻炼能使人忘却烦恼,愉悦身心。教师必须劳逸结合,适量参加体育锻炼以缓解工作的压力,释放工作中的不快心情,同时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4、用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圈
本研究被试来自宿豫区实验初中、关庙初中、丁嘴初中、大兴初中四所学校,共发放问卷400份,其中问卷回收总数为389份,有效回收率97.25%。
1.研究方法
1.1 问卷调查法。我们课题组通过大量的理论学习,设计了《初中生心理健康诊断综合测量》量表,了解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对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本表由8个内容量表构成,包括: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共100题,每一问题有“是”和“否”可供选择,凡是选“是”得1分;选“否”得0分。分量表分高于8分视为该方面有焦虑倾向;总焦虑分在65分以上,为高焦虑水平,视为存在心理问题。
1.2 文献资料法。搜集国内外同类研究信息,借鉴先进经验,关注研究趋势,参考或应用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以求实践创新,寻找新的突破点。
1.3 访谈法。通过对部分学生与家长的访谈,进一步了解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以避免问卷调查带来的不全面性,在此基础上科学分析成因。
2.调查结果 从调查情况来看,19.2%的初中生存在心理问题。
2.1 初中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
2.1.1 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当其情绪喜悦时,学习积极性高涨,与别人相处和谐;当其情绪烦躁忧郁时,学习积极性低落,与别人难以友好相处,甚至出现逃学、打架、斗殴等现象。
2.1.2 意志优柔寡断、自制力差,易受暗示。当其情感冲动时,自制力较差;当外界诱因强烈时,容易动摇;耐挫力差。
2.1.3 性格方面:(1)自卑孤独型。这类学生在交际中孤僻、骄傲、交往范围小,不主动,不愿意同其他同学交朋友;(2)自大自负型,自以为是,瞧不起人,缺少对别人的欣赏与尊重,且抗挫折能力差;(3)自私狭隘型,容易形成“自我中心”的思想,自我意识极强,易与人形成隔阂。在交际中十分看重自己的利益,把个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2.1.4 自身人格的不协调,不和谐。德、智严重分离。
2.1.5 青春期综合症。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发展,心理上也发生变化。一些初中生情感上有了纠葛,情绪变得不安和烦躁,有时感到孤独、忧虑和苦闷,亦称为青春烦恼;从某个时候起很快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意志,打不起精神听课,称为青春抑郁,还有青春期幻想与所谓的“早恋”问题等。
2.2 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归因。
2.2.1 初中生自身的原因。
(1)人际关系紧张。人际关系的好坏,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缺乏与人交往的经验和方法,他们在与同学相处时常遇挫折,或受到团体的压制,或受他人的排斥,或失去朋友时他们会感到痛苦与烦恼,内心极度压抑和焦虑,变得敏感、多疑和自卑,产生孤独倾向。
(2)自我评价不客观。初中生自我评价常受个人的意愿、心境等因素的制约。这种不能客观评价自己的结果,容易导致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等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3)性生理成熟与心理相对不成熟的冲突。初中生产生对性知识的探索以及对异性的兴趣和向往,在不良社会环境作用下,就容易过分追求性刺激,给心理健康带来严重的伤害,使之处于悔恨、自责、自卑、焦虑不安等情绪状态中,长期下去容易导致过敏倾向以及身体症状等问题的发生。
2.2.2 家庭因素的影响。
(1)家长的期望值太高。父母盲目追高,致使学生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使孩子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和厌烦情绪。
(2)家长重钱轻学的思想。特别是个体经营的父母,时常有意无意的灌输“拜金主义”的思想,宣传学习无用,给初中生带来消极的影响。
(3)家庭的溺爱。父母缺乏正确的,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孩子溺爱或不负责任的说教,或对孩子的行为听之任之,都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4)家庭分裂的创伤。父母离异,孩子会因缺少家庭温暖而造成心理伤害,是不容忽视的。
2.2.3 学校教育不足的影响。
(1)学校教育工作存在一定的弊端: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教师由于一味地追求教学成绩,而忽视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造成一些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
(2)教育者缺乏对孩子必要的理解、宽容,在情感上缺乏与孩子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在情感上得不到青少年的认同和接纳等。
(3)有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教育方法不当,不能够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分析问题,对犯错误的学生缺少尊重,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损害学生的自尊心,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使其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
(4)教育者自身言行不一,表率作用差,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没有做到,起不到应有的榜样作用。
2.2.4 社会方面。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由于大众媒体不恰当的渲染,忽视了对青少年受众群体的关照,而使一些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被学生负面的接受了。由此造成中学生长期接受的传统教育与当前转型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之间产生了严重的矛盾冲突。使处于成长期的中学生产生了心理问题。
3.结果分析 我们依据调查结果,提出了实施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3.1 营造良好教育氛围,培养初中生健康心理。校园精神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环境,对初中生心理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主导作用,对初中生道德人格的形成、发展有独特的价值,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学校应该从初中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出发,创造良好的条件,如良好的教风、班风、学风、校风,和谐的师生关系,民主宽松的教学方式、丰富的课外文化生活等。
教师是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要与学生多进行沟通,深入学生心灵深处。只有近距离的接触,才能真正深入到孩子心灵的深处,才能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影响和教育。
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培养其自信心和进取心。我们每一个教师要关注他们,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使他们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让他们融入文明的社会大家庭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交往方式和心理品质,提高初中生的交际能力。
3.2 抓好学科渗透,培养初中生健康心理。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只有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初中生进行心理辅导和教育,是预防和解决初中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目标观,树立现代教学目标观,充分挖掘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培养初中生健康心理,激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如:课堂上面向大多数;给每个学生显示才能的机会;鼓励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发现闪光点,目标定小点,活动多一点,反馈快一点;帮助学生消除焦虑,克服自卑,树立信心,持以恒心。
3.3 建立和谐亲情,优化初中生健康心理。父母及家庭其他成员的言行举止,教育方式对初中生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尽量与家长保持联络,共同讨论如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或情绪困扰。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为家长提供教育方法,并注意调查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也可组织家长相互交流教育子女的心得和经验,以增强教育的效果。帮助他们建立正常的和谐的亲情关系,提高家庭的教育水平,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3.4 建立心理档案,消除初中生心理障碍。为了及早发现初中生学习、生活中的心理问题,以利于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教育,给特别学生建立了个人心理档案。对个别心理障碍严重的初中生进行个别辅导,制定分阶段的努力目标,目标实现情况及时载入档案。
3.5 学会心理自我调适,提高初中生心理素质。教师应指导初中生学会心理自我调节,指导学生学习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如:(1)学会放松。如当感到焦虑忧郁或紧张不安时可用呼吸数息,听音乐、下棋等来转移自己的注意。(2)与人谈心。在学校可以找老师谈心;在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等。无论何事何时都可以与人谈话,学会与人谈心一辈子受益。(3)学习写日记或周记。初中生要学习用笔与自己谈心,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4.研究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综合以上的结果与分析,本研究的基本结论为:19.2%的初中生存在心理问题,这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这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有一定的关系。我们的工作有待改善。
4.2 教育建议。
4.2.1 对学校及教师的建议 。
(1)加强研究者的理论学习。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引领初中生健康成长。
(2)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健康心理。学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进行稳定性的心理训练,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
(3)家校联手。学校要积极主动与家长交流,家校联手,引领初中生健康成长。
4.2.2 对家长及社会各方面的建议。
(1)家长要正确地爱孩子,搞好家庭教育。
(2)初中生的成长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呵护,我们要呼吁整个社会的关注,加强与社会的沟通。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06-0004-04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是个体在参考他人的表现、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并在自我认识和自我体验的基础上,对自己有关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的看法和评估[1]。生理自我评价是指个体对自我生理属性的评价,包括对自己的存在、行为、身体、外貌、体能等方面的认识;心理自我评价是指个体对自己心理属性的评价,包括对自己的人格特点、人格倾向、心理状态、心理过程等方面的认识;社会自我评价是指个体对自己社会属性的评价,包括对自己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地位、权利、义务、人际距离等方面的认识[2]。
一、自我评价的重要作用
以往许多研究表明,自我评价对一个人的个性发展与行为反应具有重要意义,它控制着个体对环境知觉的意义,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个体对环境的反应,对个人行为起着自我调节与定向的作用。它在个体尤其是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自我评价有助于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个体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的关键是个体怎样认识和评价自己。自我评价不仅为个体提供自我认同感和连续感,使个体的存在及其法则富有意义与价值,而且在个体面临重要任务时,能够调节和维持有意义的行为[3]。
第二,自我评价起着经验解释的作用。某种经验对个体的意义,与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密切相关。不同的个体对相同经验可能有完全不同的解释。比如,在一次考试中同样得80分的不同的学生对此会有不同的表现和反应。一个对于自己学习能力评价很低的学生,会认为这是偶然情况,或是自己的运气好,而不会认为是自己努力学习的结果;一个认为自己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会认为是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感到欣喜和满足;而一个认为自己智力很高、学习能力很强的学生,会解释为遭到了极大的失败,并体验到极大的挫折。人们有保持自己的行为与自我评价相一致的强烈倾向,同样人们也强烈地倾向于按照与自我评价相一致的方式来解释自己的行为。自我评价就像是一个过滤器,进入个体心理的每一种知觉,都会先经过这个过滤器,而后被赋予意义,所赋予的意义高度取决于个体已形成的自我评价。若自我评价是积极的,每一种经验都会与积极的自我评价联系到一起;如果自我评价是消极的,则每一种经验都会被赋予消极的意义。改变个体已经形成的并正在发生作用的自我评价是很困难的[3]。因此,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一开始就引导儿童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三,自我评价决定着个体对自己的期望。人们对情境和自己行为的期望是受自我评价引导的。在不同的情境中,人们对于事情发展的期待,对于其他人对自己反应的期待,以及自己在情境中如何行为都高度取决于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国内学者金盛华(1994)的研究发现,差生的消极自我评价导致自我期望、学习动机、外部评价与对待都偏低。成绩落后是差生自己期待得到的结果,教师、家长和同学也认为他们应该得到那样的结果[4]。这决定了他们对消极的行为后果有着接受的准备,因此不再愿意为学习做出更多的努力,也不再对学习产生兴趣。
二、青少年自我评价的影响因素
从目前对青少年自我评价的研究来看,影响自我评价的因素既有内因又有外因。
(一)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接触得最早、最多的社会环境,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位置独特、作用突出。儿童对自己的评价是通过内化重要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而形成的。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对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1.父母关系
父母关系是影响孩子自我评价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内外大量有关父母关系以及父母行为与儿童自我评价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父母之间的关系与儿童的自我评价存在积极的相关。相互关系良好的父母,其鼓励、支持、期望以及参与和儿童的自我评价存在积极的关系;相互关系不佳的父母,其粗暴、消极的不支持行为对儿童的自我评价具有消极影响。台湾学者张春兴等人的研究发现,来自关系和谐家庭的儿童,越是感觉到父母用关怀、鼓励、宽容、赞赏、爱护、温暖和高期望的态度来管教他们,其对自己的评价就越高。林敏(2008)以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为被试,得到与以往研究一致的结果:父母关系的好坏与小学生的自我评价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融洽的父母之间民主、友好的交往方式对于孩子有很好的示范作用,良好的社会交往有利于孩子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关系融洽的家庭中,亲子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问题解决,有利于孩子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反之,父母关系不佳,孩子的社交水平低,自我评价就会受到消极影响[1]。
2.父母的教养方式
父母的教养方式也会对儿童的自我评价产生影响,许多研究证实了这点。辛自强(1999)等人对小学学习不良儿童家庭功能的研究发现,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式会影响学生的自我概念和目标定向,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父母情感上的温暖和理解会促使子女在学业自我概念上取得较好的自我评价,从而影响学业成绩[5]。张秀阁(2004)的研究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自我意识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民主、平等的家庭中,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关爱对提高子女的自我意识具有促进作用。可见,若父母对孩子的合理要求严厉拒绝,对孩子做事横加干涉、保护过度,或者当孩子犯错误时惩罚过于严厉,则不利于子女自我意识的发展,容易使孩子感到被否认与贬低,从而降低自我评价[6]。孙海莲等人(2005)在研究中发现不同家庭类型和父母养育方式对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有一定的影响。在单亲和寄养型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容易出现行为问题和焦虑情绪,他们在合群、幸福与满足等方面的意识和评价明显地低于生长在三口之家的初中生。这可能由于学生处于单亲家庭或从小寄养在父母以外的亲人身边,缺少父母的教育、关怀、理解与照顾造成的[7]。
(二)学校因素
学校是儿童从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桥梁,儿童入学后,学校就取代了家庭而上升到对其社会化产生影响的首要位置。教师的期望和态度以及同伴关系都会对学生的自我评价产生影响。
1.教师的期望和态度
教师的期望和态度会影响学生对成功的期望以及自我评价。美国学者罗森塔尔发现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教师的评价和态度对学生心理和行为有很大的影响。教师作为学校的权威,通过积极的暗示、密切的关注和鼓励,把对学生的期待不断地传递给学生,促成了学生对自己的重新认识和自我评价。学生会按照教师对他们的期望进行自我激励,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最终达到预期目的。崔哲等人(2005)探讨了中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其影响因素,该研究发现教师态度对中学生有关学习、人际关系和外貌等方面的自我评价都有显著影响[8]。林敏(2008)的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与他们的互动、对他们的接纳程度,深刻地影响着他们对自己的意识和评价[1]。
2.同伴关系
詹姆斯认为,我们具有寻求被他人关注、被同类所赞赏的本能倾向。当自己没有受到太多他人的关注时,可能会对自己的价值产生质疑。库利也指出,人们都是按照自己在社会情境中的经验来定义和评价自己的。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学生会通过直接交往或观察其他人的言行来对同伴的相貌、身体素质、同伴关系、学习成绩、口头表达能力等作出评价。儿童受到这些评价后,对各种反馈信息加以整合、内化,从而形成自我评价。沙利文尤其重视同伴关系在前青年期和青年初期的重要作用。他认为,这一时期,充分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形成健康的自我概念和正确的自我评价所必需的。一般来说,与同伴关系好、受同伴欢迎的青少年获得的自我评价也更高,而与同伴关系差、难以融入同伴群体中的青少年其自我评价较低。
(三)个人因素
个性特征不仅决定一个人对外界事件的态度和评价,也影响个体对自我的评价。吴永华等人(1998)的研究发现,外向型个体的自我评价好于内向型[9]。叶明志等人(2003)的研究表明:外向性格个体的自我评价水平明显高于内向性格个体,在许多方面的自我评价也高于中间性格个体,内向性格个体自我评价较低。与外向性格相比,内向性格者显得孤僻寡言、悲观谨慎、未雨绸缪,他们往往自我评价过低,自信心不足[10]。
情绪稳定性对自我评价也会带来一定影响。叶明志等人(2003)的研究发现,情绪稳定性高者其自我评价好,情绪不稳定者,自我评价较低。情绪稳定者沉着镇静,自控力强,不易忧伤,也不会人云亦云,他们能较理智地看待各种事物,包括对自我的看法,并能以积极主动的方式处理应激事件。因此,他们心理状况好,易取得学业成就,从而增强自信心。情绪不稳定者多愁善感、易沮丧、焦虑不安,对各种刺激反应激烈,且多采用消极和不成熟的应对方式,因此他们易受到不良刺激的伤害,对导致学习和心理问题,从而降低个体的自我评价。此外该研究还发现,多血质个体自我评价最好,胆汁质次之,粘液质及抑郁质自我评价欠佳[10]。此外,良好的性格特征是促进自我评价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青少年自我评价的研究进展
(一)自我评价的性别差异研究
国内外许多研究证实,处于青少年期的女孩自尊比男孩的自尊低一些。Kling等人(1999)研究发现男孩的自尊总体上比女孩稍稍高一些,且这种差异在青少年后期最大。我国学者黄希庭等人(2005)从身体自我的角度来研究自我评价的性别差异,结果发现女生比男生更容易表现出对身体自我的不满意情绪[11]。崔哲等人(2005)对中学生的自我评价研究发现,学习方面的自我评价存在性别差异,从整体上看女生的学习自我评价好于男生;而在人际关系和外貌方面的自我评价性别差异并不显著[8]。任艳(2006)的研究发现,无论是在自我接纳、自我评价的具体方面还是总体评价,男生的得分均高于女生[12]。钱雅琴等人(2007)的研究结果发现,无论是学习自我评价还是人际关系自我评价或外貌自我评价,男生的得分都显著高于女生[13]。
总体来看,青少年的自我评价存在着性别差异,男生的自我评价显著高于女生。这可能是由于女生与男生有着不同的生理发展特点。与男生相比,女生较早地进入青春期,第二性征的出现也较早,并且女生比男生更注重身材体型的变化,身体自我对她们的总体自我评价影响较大。有研究表明,女生的自我评价主要是与其知觉到的身体魅力联系在一起的,而男生的自我评价主要是与其对成就和能力的感受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女生对身体自我的评价和满意度结果会影响到她们对自己其他方面的评价。
(二)自我评价的年级差异研究
崔哲等人(2005)以中学生为被试,从学习评价、人际关系评价和外貌评价三个方面探讨了中学生的自我评价。在学习评价方面,从初一到初三,女生的学习自我评价呈下降趋势,初三到高二期间比较平稳,从高二开始上升。而男生的学习自我评价从初一到初二逐渐下降,初二到初三上升,初三到高一下降,从高一直到高三都在大幅上升;在人际关系自我评价方面,初一时中学生的人际关系自我评价处于最低点,以后呈缓慢上升的趋势,从高二开始上升迅速,直到高三达到最高点;在外貌评价方面,高中生外貌的自我评价要远高于初中生;高二时,男女生在外貌自信方面都有一个提升[8]。侯会玲(2007)的研究发现,初一和初三学生的学业自我概念要比初三高[15]。钱雅琴等人(2007)的研究表明,在学习自我评价方面,初中生得分显著高于高中生[13]。
从以上的研究来看,青少年的自我评价存在着年级差异,具体而言,在学习自评评价方面,随着年级的上升,学生的自我评价下降。这可能是由于与高中生相比,初中生的学业课程相对容易,学习压力小,他们对自己的学业成绩充满自信。因此,高中生相应的满意度可能会较低,从而降低了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自我评价。在人际交往自我评价和外貌自我评价方面,随着年级的上升,学生的自我评价上升。这可能是青春期初中生生理上发生急剧的变化,自我意识高涨,对自己的身体过度关注;然而其心理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个体的身心处于不平衡的状态,反抗心理强,情绪较不稳定,容易冲动,人际关系容易出现矛盾;进入高中阶段后,各方面较为成熟,学生能够较为全面、客观、辩证地看待自己、分析自己。
(三)自我评价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国内外关于自我评价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表明,学业成绩影响着学生的自我评价。国外学者Garazarel(1993)等人对自我概念和学业成绩之间的相关研究发现,学业成绩好的学生有更高的自我价值感,且自我评价更高。姚计海等人(2001)的研究发现,学业成绩的高低反映出中学生对自身评价的高低,学业成绩越高,中学生越倾向于积极地看待自己,对自己作出积极的评价[16]。李晶等人(2011)的研究表明,中学生的学业自我评价情况与学业成绩间的关系密切,尤其是自我评价学业能力对学业成绩的正向预测作用较大[14]。
从以往的研究可以看到,学业成绩好的学生,对自我的评价更高。这可能是由于学习优秀的学生与父母的关系融洽,在学校得到教师的更多关注,也为同伴所尊重和羡慕,这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评价;学业成绩较低的学生不仅为自己学业成绩差感到自卑,且很少受到教师的关注,为同伴所轻视,因而难以取悦自己,也难以对自己形成积极的评价。
四、教育启示
德国著名作家约翰·保罗曾说:“一个人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自己。”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就能够扬长避短,能够根据周围的环境和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恰当的目标,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潜能发挥和人格完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积极、正确的自我评价意识的培养。
首先,教师应无条件积极关注每一位学生,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最敏感、最脆弱的阶段,教师的某种行为,某种言语,甚至某个眼神都可能对他们产生消极的影响。教师的无条件积极关注和赞美使得青少年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有利于学生肯定自我,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特别是对性格内向和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更多关注和赞赏。在教师始终如一的关注下,这些学生会重新认识自己、善待自己,学会用积极态度看待自己和他人。此外,教师应营造良好的班级气氛,主持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使之建立良好和谐的同伴关系。
其次,父母间的关系及其教养方式也会影响学生的自我评价。父母应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融洽的家庭环境。家长应以和平、民主的方式解决家庭矛盾,由此为孩子以后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类似的问题,树立良好的榜样。对孩子的教养,不能过分溺爱,也不能放任不管,应以温和、关心的方式对待孩子。父母鼓励孩子争取成就,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探索精神;此外,父母应正确地评价孩子,既要看到他的长处,也要看到他的不足。当他取得进步时,应适时赞赏和鼓励,增强其自信心;当他失败时,应给与支持,跟他一起探讨失败的原因,帮助孩子学会正确的归因。
最后,学生应养成积极、乐观、活泼、开朗的性格,踊跃参加班级活动,与同学建立良好、融洽的关系;遇到困难挫折,多向老师请教,增强师生间的互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学会调节管理好自己的情绪,遇事要冷静思考,理智地分析问题。同时对自己要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了解自己的优点,也要正视接受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地完善自己。
参考文献:
[1] 林敏.学校、家庭因素对小学六年级学生自我评价的影响[J].心理研究,2008,1(4):77-81.
[2] 刘倩倩.青年自我评价的教育策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
[3] 林敏.小学六年级学生自我评价影响因素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
[4] 金盛华.角色理论与家庭儿童发展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1):38-43.
[5] 辛自强.小学学习不良儿童家庭功能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1):22-26.
[6] 张秀阁.初中生自我意识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 2004, 25(1):82-83.
[7]孙海莲,杨艳杰.初中生自我意识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5, 21(6):28-31.
[8]崔哲,李育辉,张建新.中学生自我评价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2): 110-112.
[9] 吴永华,朱晓峰,周绍辉.典型内、外向大学生洛夏测验的人格特点[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3):171-172.
[10] 叶明志,王玲,温盛霖等.不同个性特征医学生白我评价水平比较[J].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3, 11(5):342-344.
[11]黄希庭,陈红.青少年身体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 2005, 28(4): 889-892.
[12]任艳.中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D].郑州大学, 2006.
[13]钱雅琴,李育辉,张建新.中学生自我评价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1): 48-50.
[14] 李晶,张杰,朱莉琪.中学生自我评价的发展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J].心理科学, 2011, 34(3): 619-624.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032-02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知识的更新,现代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不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了。近年来,网络的发达,使得信息量急剧增多,学生的视野开阔,知识面相对来说较以往宽广许多,难怪教师会有“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的感叹了。故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努力改变自己,顺应当今社会的要求,培养自己的良好素质,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养,锻炼自己的职业适应能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一、加强教师职业教育
教师作为现代社会成员之中的普通一员,在方方面面势必会受到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多少年来,“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无私奉献精神被奉为最为崇高的精神境界,以成为教师这一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为荣。而今,随着商品经济意识的影响与渗透,教师的道德价值观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在原本单纯的教育行业内部出现了,诸如人员大量流动、不能安心工作,等等的现象。现如今,我们很难确定,在教师岗位上工作的教师是否真正热爱本职工作,还是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因此,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先将教师的职业适应和社会适应作为培养教师的首要任务。
1.用现代教育理念武装教师的头脑。在如今的信息网络化时代,学校要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这必然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教育能力。现在,多媒体教学设备普遍进入到课堂,成为课堂教学有利的教学辅助手段,假若我们还不能充分认识而依然固守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方式,势必会落伍于时代,最终被社会淘汰。在掌握、运用计算机技术及接受各方面信息方面,已有许多学生露出了“后生可畏”的势头。比如,我们在做一些教学课件时,教师时有请教学生的情况,所以,现代教育要求我们必须要用现代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这样才有可能在讲台上挥洒自如,以自身的高素质来促使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如何认识学生,看待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具有根本意义的问题,关系到教师的全部工作。如果没有正确的学生观,工作中就会凭感情用事,工作就会有任意性。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意义重大。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以学生的现实表现推断学生有没有出息,有没有潜力,其实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要强调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等。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允许学生犯错误,对学生要宽容,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3.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如今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作为社会文化价值与道德准则的传递者,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有没有热情、有没有严谨的治学态度,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教师的工作繁杂,可谓是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若单单从其工作报酬上看,必然体现不出其应有的劳动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应有很高的职业理想。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本身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一个长期复杂而艰苦的过程,需要引起社会的重视。
二、重视维护教师心理健康,从而促进教师职业发展
心理素质的良好与否,直接关系着教师能否愉悦地从事工作,享受美好的生活。近年来,受社会的影响,我国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明显下降的趋势,自卑、抑郁、人际敏感、敌对、偏执等心理症状出现的比例较高。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习了解一些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学会心理自我调节。人的独立性与特殊性决定了,对自己认识的越深刻,便越能帮助自己客观准确的定位,从而有效的调节工作压力,正确对待生活上的挫折,排除内心冲突所带来的困扰。再者,教师应注意充分发挥其个性特点,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扬长避短。如“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究其原因,是很大程度上由社会发展变化引发的学生世界观的转变。面对这样的变化,教师如若不能直面现实,正确的应对教育现实的挑战,极易产生职业适应障碍,严重的影响其工作效率。
回顾几个月来的学习经历,感到收获很大,感想也颇多。在这段时间里,我们主要学习了《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新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职业道德》、《教学临床指导》这四门课程。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我有以下几点收获:
首先,狭窄的思路被拓宽,教育观念得到更新。
通过这次培训,我学到了一些全新的理论到实践的系统知识,对于这些理论如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也有了比较明确地认识。 通过学习,使我清楚的知道随着教学观念的更新,语文教学方法也要有所改变,这就要求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的组合。课堂上教师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学生就往往采用相应的学习方法,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此,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努力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围绕学生能力素质的发展进行教学。可采用“知识技能,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作为确定学习状态的特征变量,从而为促进学习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服务。
第二,通过学习,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到课堂中去,用这些新的教学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做到了学以致用。
例如,我所教的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所以就更需要我们教师将教学内容通过教学艺术加工,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激发的潜能,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将所学内容通过语言、动作、表情、色彩、音乐、图像等手段,创造具体、形象、直观的审美教学情景,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优化学生的认知活动。为达此目的,我是这样做的:
1.利用唱歌、游戏、值日报告等活动,调动学生的情绪,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愉悦感,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2.利用卡片、实物、图画、幻灯、简笔画等手段教学词、句,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让学生轻松地掌握字词。
3.利用投影、录像、多媒体等电化教育手段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使学生在情景中迅速排除难点,把握重点,掌握语文知识。同时注意运用日常用语和文明礼貌用语,培养学生的语文会话能力,使学生从小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
4.恰当而丰富的课堂用语。课堂上拖踏冗长的语言不但浪费学生的时间,更会使得学生降低学习的兴趣。所以我通常会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让学生了解了我们下一步做什么及怎么做,然后直接进入正题。课堂语言的简洁并不表示语言的单调。例如学生互相问好的时候我会鼓励他们用“好,非常好, 好极了……”等多种同义词。在课堂上对学生的鼓励和及时的赞扬都是优化课堂用语所不可少的。而对学生表扬的时候,我会用“非常好,你真聪明!” 如此丰富的语言,又怎会令课堂单调呢?所以优美的课堂语言是能使课堂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5.亲切自然的教态。教态是无声的语言,它能对有声语言起到恰到好处的补充、配合、修饰作用,可以使教师通过表情让语言的表达更加准确、丰富,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所以,教师亲切而自信的目光、期待而专注的眼神可以使学生产生安全感,缩短教师与学生的感情距离。每当上课铃响,我总是精神饱满、面带微笑地走进教室,并亲切地向学生问候:“你今天好吗 ”每当学生正确回答问题时,我总是微笑着竖起大拇指说:“非常好.”就算是回答错了,我都会微笑着鼓励他说:“好,你再试试!”或者用带疑问的表情及语言,如“你确定,真的吗?”指导学生重新思考,而学生通常都能很快反应过来,重新给我一个正确的答案。当学生实在回答不出时,我也会说“没关系,让我们再听听别人怎么说 ”这时不但回答错误的学生不会感到难堪,其他同学也会乐意回答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庄重美好的形象、准确生动的语言、恰到好处的手势、适当的幽默表情都能很好地把语言信息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始终在融洽的氛围中获取知识,这必将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明确了教师及时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使我明白了,教学反思的意义在于科学的“扬弃”。教学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把自身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效果。通过反思,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质量。教学与反思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不仅可以使自己真正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提高教学工作的自觉性、目的性和创造性,而且还可以帮助教师在劳动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欢悦,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思维品质,从而使教师体会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内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罕有所滑坡。”为此,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十反思。该公式体现了教师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研讨、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思维的过程。
现代语文教学中,反思能力是一个高素质的语文教师所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其中包括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对课堂教学群体行为的反思,对教学评估的反思等。可以看出,语文教学的反思,已不简单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它是伴随着整个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这种教学反思能力并不是一项与生俱来的或是会随时间流逝而自然形成的能力。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有计划地自我培养和自我提升。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争取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这是每一个教师,当然也是像我这样的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不断为之努力的方向。
听障儿童的心理发展与正常儿童没有本质的差别,最主要的是听障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比正常儿童更容易受到干扰和影响。在人的一生之中,儿童时期学习是起主导地位的行为活动,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上,听力言语上的障碍会给听障儿童带来明显的困难,对他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不利的影响。其不利的心理、行为产生将影响到以下几个方面:1.因缺少同环境交流的能力和机会而导致心理发育迟滞;2.对外界事物的认知有明显的缺陷引发个性发展失常;3.造成学习上的困难以至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失去兴趣、主动性、不能专心听讲,甚至厌学;4.家长及周围有对他们不正确的态度、行为方式等因素,容易使其产生孤僻、固执、任性等情绪障碍。因此,我们特殊教育工作者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如何引导、干预,让听障孩子走出心理的阴影,这是至关重要的,聋校不仅要开设专门的听障儿童心理辅导课,还要注意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充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将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建立新的课堂教学效益观
课堂教学效益观,将直接影响到教育长远目标的实现。一趟好课的标准不知是教师教的有多么精彩、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而要从多元化的角度,从全面素质培养的角度来评判。我们在教学中认识到:一堂好课,除了知识的传授预备掌握的程度、多少以外,还应包括师生在课堂中积极情绪体验的状况,包括学生由此获得的在生活中的启示以及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技能的兴趣,包括学生在这堂课中心理健康发展的习惯培养与问题的纠正,以及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动手能力、参与意识、思想教育等各方面都有所体现。
二、在教学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组织聋生采取分组合作式学习,鼓励学生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合作,不仅促进了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有利于合作、信任与责任感等方面的锻炼,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人际关系。
为使聋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并达到最佳状态,我鼓励他们学会说“我能行”,“我能克服困难”,并创造机会,适当降低难度,使他们也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有一次学习小组在汇报成果时,小组中一名学生成绩较差,平时很少发言,在其他成员都作了精彩发言,轮到他发言时,他不敢说。这时,我发动小组其他成员对他说鼓励的话,“别害怕,你一定行”,“别紧张,你再想一想”,“我们支持你”。可这个聋生还是一言不发,也不敢打手语,我又让全体学生鼓掌鼓励他,向他伸出大拇指。我又适时降低要求,让他先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在他读了后,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使他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我又鼓励他说出为什么最喜欢这个句子,他在老师和同学们信任和鼓励的目光中,慢慢地讲起来。在他讲完后,我和同学们再次热烈鼓掌。
(二)教学方法的体现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适当增加提问和板演的次数
许多学生自卑、胆小、耐挫力差、害怕回答问题。教师应该让此类学生多回答问题,在培养他们思维能力的同时,逐步训练他们的自信心、耐挫力,促进其个性的健康发展。
2.多开展小组讨论活动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没有恐惧心理,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畅所欲言,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3.让学生自主充分地活动
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可先让学生预习、提问。然后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作针对性的讲解。这样不仅节约了讲授的时间,同时也充分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积极思考的习惯。
4.在表演中体验情感
由于听力障碍,听障儿童的表演能力很强,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表演文本中的情节或情境,在实践表演中真切体验角色的内心情感和行为。通过表演培养学生心理品质的机会,在大多数课文教学中都可以实现。
5.在朗读中体验情感
由于语言障碍,听障儿童的朗读能力相对较差,尤其是情感朗读。因此,很多特教老师不重视学生的朗读指导。其实,朗读对听障儿童理解文中情感起着重要作用。学生在朗读中是否能够进入境界,体验到文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主要在于老师的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验了情感,进行角色转位抒感,有助于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
(三)在教学中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听障儿童不同的心理问题,结合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有的学生学习基础差、自卑,教师应降低对他们的要求,多让他们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逐步地训练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有的学生基础好,但存在自满、骄傲的情绪,教师则应适当增加他们所答问题的难度,使他们暂时受挫,认识到自己不懂的东西还有很多,从而仪他们逐步纠正自满、骄傲的不良倾向,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四)在课外辅导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应渗透到课外辅导中去。如有些学习成绩差的听障儿童,自信心不够,学习兴趣不强,共至出现厌学、逃学、焦虑、抑郁等心理行为问题。教师应通过课外辅导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纠正他们不良的心理倾向。又如有些学生自控能力差,不爱做课外作业,教师应采取教师监督和同学结对帮助相结合的方法,多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同时训练他们的团结合作意识。
三、在指导作文中促进心理自我调节
我们常说,作文即生活,生活是写作之源,首先,作文的命题要贴近听障儿童的实际生活,让听障儿童觉得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在此基础上可以渗透心理健康的思想内容。针对听障儿童对考学择业过分焦虑、自卑、缺乏自信心的心理,写《我的理想》、《我的爱好》等作文,引导听障儿童接受现实,正视残疾,树立奋斗目标,加强生活自信心,克服生活迷茫的悲观心理,对塑造其健康的心理品质起到很好的作用。
聋校语文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相对独立而自成体系,对提高听障儿童的身心健康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聋校语文教学具有很强的情感教育功能,能起到影响听障儿童心态、调整听障儿童心理的作用,有助于听障儿童形成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人格,作为聋校语文教师应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审视和发挥语文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要把与听障儿童的沟通障碍最小化,要善于抓住各种教育契机,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积极对听障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听障儿童素质,培养听障儿童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0.080
95s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Analysis and Improvement Strategy
LIU Bing
(College of Science, Xi'an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Xi'an, Shaanxi 710121)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education, the education sector and major universities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eir mental quality education. Meanwhile, the psych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also belong to the "quality education" in a very important part. Under the status quo, 95s college students after becoming the "main" group university, college students in character, ways of thinking aspect and 80 college students are very different after 95.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psychological status and related factors in college students on the basis of 95s further strengthened 95s effective strategy in mental quality education to explore, hoping to provide some valuable reference credentials for improving the mental level of education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Key words 95s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situation; quality education
0 引言
时代的发展势必带动教育事业的发展,经教育部研究表明:不同年龄段的大学生在性格上、思维方式上、学习习惯上、生活习惯上,均存在较大差异。①尤为明显的便是80后大学生与90后大学生。而现状下,95后大学生逐渐成为高校的“主力”群体。为了使高校素质教育得到有效强化,做好95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便显得极为重要。但是大部分高校在开展心理课程发现,95后大学生存在一些有待改善的心理状况,如过度依赖心理、自负心理以及孤独心理等。针对这些有待改善的心理状况,均需要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寻求解决策略,这样才能够促进95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鉴于此,本文对“95后大学生心理状况及改善策略”进行分析与探讨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
1 95后大学生心理状况分析
对于95后大学生来说,在步入大学初期,会经历一段迷茫期,这主要是对未来的期望值与现实状况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便会使95后大学生产生心理冲突,从而感觉梦想遥不可及,甚至到了后期,在学习上失去方向感,并且存在较大程度的就业焦虑。结合相关文献以及实际调查发现,95后大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状况包括以下几点:
1.1 追求心理与依赖心理均过度
步入大学,学生会发现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学习环境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高中及高中之前,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大多数时间沉溺在题海当中。而大学则是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与高中学习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学习上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生活上要求学生具备独立自主的能力,这一系列的变化均会对95后大学生产生心理影响。尤为明显的有两点:其一,追求心理过度。95后大学生在步入大学之前,往往会对大学生活进行美好的遐想,但是大学的设施、环境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因此往往会造成95后大学生的不满。对于过度追求的大学生来说,在相对较差的学习环境与生活环境中,便会形成一种失落的感觉,从而不利于心理健康发展。其二,21世纪我国社会经济呈现了稳健发展势态,在这样的势态下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95后学生大多数生活在幸福、经济宽裕的家庭,这就造就了大部分95后大学生存有过度的依赖心理。②而大学生生活及学习则要求学生独立自主,在这样的情况下,便让95后大学生难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从而造成内心的迷茫。
1.2 自负与自卑产生冲突
大学与高中、初中等是存在很大差异的,无论是在培养人才理念上,还是对实践教育的重要程度上,均有很大差距。在进入大学之前,许多学生都是学习中的佼佼者,或者有自己引以为傲的一面。这是一种自信的表现,但是调查发现,许多学生会自信过头,从而产生一种自负感。当学生进入大学之后,会发现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都对自己形成了挑战。③这主要是因为大学学习、生活和高中学习生活有很大的偏差。当学生不再是学习中的佼佼者,当发现付出和努力有时候不成正比的情况下,慢慢地便会产生自卑感。在95后大学生自负与自卑感产生矛盾冲突的情况下,便会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从而不利于95后学生发展。
1.3 孤独无助心理较为强烈
大部分95后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是家里的“宝贝”,是学习中的佼佼者。但是到了大学,评估学生素质的指标增加,不再局限于学习成绩,生活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情感能力等,均是评估大学生是否合格的指标。基于此情况下,许多95后大学生开始变得默默无闻。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很难获得别人的关注与关心。为此,95后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孤独无助的心理。另外,由于缺乏沟通交流,很多95后大学生不能够换位思考,没有包容心,从而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产生明显的距离感。基于此状况下,当遭遇困难而无人帮助时,95后大学生便会感到孤独、无助,从而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2 95后大学生心理状况相关因素分析
2.1 父母过于溺爱孩子
大多数95后大学生都生活在经济宽裕的家庭,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毋庸置疑的。但多数表现为过度溺爱。一些家长张罗了孩子的饮食起居,尽可能地满足孩子在物质上的需求。这样溺爱的方式虽然能够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但是满足不了孩子的精神需求,同时还会造就孩子错误认知现实生活,从而难以在现实生活中生存下来,进一步使孩子引发了过度依赖、自卑、焦虑等不良心理状况。
2.2 高校教育的缺失
这几年,国内高校开始充分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并制定了理论、实践课程,从而为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理提供保障。但是,纵观前些年,我国高校虽然开始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践方面较为缺乏,主要表现为重理论而轻实践,这样便使得大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难以得到有效培养,同时在独立自主能力水平方面也显得较为低下。目前,部分高校也存在上述问题,进而便造就了95后大学生心理素质低下,抗压能力不足、孤独无助等不良心理状况。
2.3 社会评估的片面性
对于自信而言,需在正确地自我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自身能力的判断。但是,由于95后心理的不成熟,认知水平偏低,但方面地认为自信便是对自我的一种肯定。④比如用学习成绩优秀而肯定自己,学习成绩差便否定自己。显然,这是在学生本体方面,将社会评估取代了自我评估,从中也可以认识到社会评估的片面性。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95后大学生健康发展,准确定位社会评估与自我评估两者的关系便显得极为重要。
3 加强95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策略
3.1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为了使95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得到有效强化,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便显得极为重要。可以开展适合95后大学新生的心理知识讲座,通过讲座让大学生能够对心理知识有足够的认识,比如了解人类的心理变化、规律以及心理自我调节方法。通过这样具有积极意义的活动,使95后大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得到有效增强,进一步使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除此之外,需采取有效的方法对95后大学生进行心理评估。比如采取心理量表中的“自动思维量表”以及“大学生社会适应量表”等,实现正确地评估95后大学生的心理。⑤在认识95后大学生不良心理的情况下,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这样便能够为培养95后大学生健康心理奠定良机。
3.2 努力提升心理咨询员素质,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咨询体系
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心理咨询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便需要对高校内部心理咨询员进行培训,主要培养心理理论知识、心理辅导技巧以及心理沟通等方面的能力,在心理咨询员整体素质得到有效强化的条件下,便能够为95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依据。另外,需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咨询体系,心理咨询员需积极主动与大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问题,做好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并给予他们生活上与学习上的帮助,从而培养95后大学生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
3.3 加强文体及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活动
在培养95后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过程中,不能脱离学校,也不能脱离社会。一些理论上的心理健康教育,只能够让大学生认识到营造健康心理的重要性,而在改善大学生心理状况上则显得较为不足。因此,需针对95后大学生加强文体及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活动。比如篮球赛、足球赛、辩论赛以及歌唱比赛等,开展这些文体活动,能够使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得到有效培养,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⑥另外,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如清扫城市垃圾、帮助敬老院老人打扫卫生以及慰问残疾儿童等。这些活动都能够培养95后大学生健康心理,使他们认识到帮助他人、关爱他人的重要性。总之,文体及社会实践等活动的开展对培养95后大学生健康的心理有积极作用,高校需充分重视起来。
4 结语
通过本文的论述,认识到我国95后大学生存在一些不利于健康成长的心理状况,且引发因素诸多,包括了家庭、高校以及社会。为了使95后大学生心理素质得到有效强化,采取及时有效的改进策略便显得极为重要。比如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咨询体系以及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等。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还需要结合现状95后大学生实际情况,根据不同学生出现的不同心理状况,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相信做好以上这些,95后大学生心理素质将能够得到有效强化,进一步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尤为坚实的基础。
注释
① 杨敏,黄小梅.构建“微时代”背景下“95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APP[J].亚太教育,2015.14:10-12.
② 邵雅利.网络时代下90后大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54-58.
③ 熊猛.我国“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述评[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400-406.
1 明确目标,加强领导
成立南校长担任组长,党支部书记、副校长、德育主任、年级组长、宿舍区管理教师和宿舍区学生管理小组组成的宿舍区建设领导小组,下设有办公室,由主管德育的副校长担任办公室主任,充分发挥广大师生的集体智慧和作用,扎实开展寄宿制建设的各项工作。
2 建章立制,出台宿舍区系列管理制度
包括学生返校、卫生检查评比、请假、内务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制度均由学校和学生共同制定完成。使学生从被强制管理变成自觉接受遵守制度。学校还通过定期的内务大赛、家长开放日、“标兵宿舍”、“标兵住校生”评比等活动宣传、表彰优秀宿舍及先进个人。宿舍区形成了良好的比学习、比卫生、比模范的良好氛围。
3 成立宿舍区学生会,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学校将住校生的晨练、午睡、晚自习、晚上、就寝、食堂的伙食质量全部交由学生会干部负责检查督促,每天公示检查结果,学生的自觉性明显提高,宿舍区管理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为主、管理老师为辅的学生自主管理模式,有效缓解了人员编制紧缺的问题,同时更培养了学生自主管理意识和能力。目前我校住校生600余人,仅有专职管理老师一人,兼职管理老师二人。
二、成立寄宿班级,关注学生情感需求,培养良好的公民素养
广泛征求学生、家长、教师意见,成立寄宿班级,配备业务能力、责任心都非常强的中青年老师,通过定期的寄宿班级学生座谈会、家长会、教师反馈会,做到了信息畅通,管理日趋规范合理。同时寄宿班级的班主任养成了习惯,早晨到校第一站去宿舍区,下午下班离校前去宿舍区,每个住校同学的生日都是全班共同庆祝的。学生的生日过得隆重而简朴,全班同学共同收集该同学的生活照片做成幻灯片,为他制作生日卡片,班主任用手机接通过生日同学家长的电话,这位同学向父母致谢意,班长和班主任代表全班汇报该同学的在校表现。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家长、班主任进一步密切了关系,学生也越来越喜欢住校的集体生活,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感恩意识得到加强。
在关注学生心理适应的同时,学校在教学管理方面也对住校生加大了管理力度。大部分住校生来自偏远农村,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学校积极想办法,出思路,在授课方式和学生奖励方面做出了诸多调整。经过两年努力,住校生满意率逐年提升,中考上线率也提升了8个百分点。
学校还加大住校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素养。加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既是我们弘扬传统美德的需要,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必然,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关注学生的文明礼仪习惯首先要从点滴生活细节着眼,从就餐、就寝、内务整理、与他人和睦相处等方面入手,规范住校生食堂就餐秩序,由学生会负责监督管理,积极培养学生自觉排队、文明用餐、不浪费粮食的良好品质;同时将内务整理作为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基础来抓,学校为全部住校生配备了统一的床单、被套、枕套。要求住校生内务“三统一”:即被褥颜色统一、整理内务的动作统一、生活用品的摆放标准统一。经过学校不懈的努力,产生了以下两个积极的结果:其一,良好习惯的传承,高年级学生自觉充当了宿舍内务整理的“师傅”,低年级学生一进校,他们就主动承担了以往老师负责的工作。在高年级学生的影响下,低年级学生自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遇到困难也能积极到大哥哥大姐姐处寻求帮助,宿舍区形成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其二,通过“三统一”内务整理规定的实行,学生大大节约了时间,目前每个学生早晨平均整理内务的时间只需要三分钟。
这种看似琐碎、简单的生活化细节,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融合,在融合中提升,学生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宿舍区也充满了其乐融融的和谐氛围。
三、创建田园宿舍区,营造温馨“家园”
让学生充分体验家的温馨,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宿舍区是学生生活和休息的场所,因此为了营造家的温馨和培养学生爱校如家的责任意识和劳动技能,学校将宿舍区原有草坪的草移走,改种蔬菜。此举一出,得到了所有住校生的大力拥护,整地、栽种、管理全部由住校生自己动手完成。他们细心地爱护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记录蔬菜的特性、上网查找防治病虫害的方法,走过菜田小心翼翼唯恐践踏了自己辛辛苦苦种的菜。
收获的时候,师生满脸的喜悦,收获的不止是蔬菜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成长。宿舍区学生会经过讨论,将收入做了如下分配:40%计人宿舍,60%成立宿舍区爱心小药箱。学校还组织了宿舍区综合实践基地蔬菜评比和展示活动,除蔬菜的品质展示外还包括蔬菜习性的介绍。一些学生甚至谈到自己通过种植蔬菜的过程改掉了偏食的不良习惯。学校及时利用家长会,发挥学生会的积极作用,在校园的显要位置开辟了“绿色蔬菜售卖摊点”。学生煞有介事地向家长介绍蔬菜的特点,向家长倡导绿色环保理念,得到了家长的高度认可。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生活技能得到了提高,环保意识得到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四、积极开展心理疏导,创造宽松和谐的宿舍区
一项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相对于家庭经济状况,家人的温暖和关怀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与走读生相比,住校生往往更容易产生抑郁、焦虑和恐惧,在自信、积极认知、自我调节等方面表现较差。住校生离开了家庭的保护,寄人篱下之感、情感交流不畅都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情绪困扰。因此关注住校生的心理健康是实现幸福住校生活的重要环节。为此学校积极做了如下尝试:
1 建立住校生档案,情感关怀,营造生活化氛围
从学生一入学学校就要求宿管处将每一个住校生的资料做详细记录,包括籍贯、出生地、兴趣爱好、生日等。学校根据掌握的第一手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关怀照顾,比如甘肃的孩子喜欢吃土豆,牧区的孩子几天吃不到馕就会产生想家的情绪,有些孩子服药期间不能吃油腻等,宿管处教师就积极跟食堂沟通协调解决。学生吃上了可口的饭菜,焦急心理得到了安慰,情绪趋于稳定,管理自然就顺畅了。
学校党支部还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作用,每个党员承包一个宿舍,充当起住校生的“临时家长”。平日里的嘘寒问暖自不必说,每周与孩子们的交流成了必备的课程,每个“临时家长”走进宿舍区就完成了老师到“家长”角色的转换。少了严肃,多了温馨的关爱,每个“临时家长”的工作手册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个孩子的特点,近期的表现,要注意的问题。学生们在获得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体验到了家的温馨。
宿管处还充分利用空间,在宿舍大门处设置了一处温馨提示栏,上面有每日天气预报、防病常识介绍、温馨的生日祝福语等,让每个学生只要一走人宿舍区,就融入了浓浓的关爱氛围。
2 打造幸福星期天,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星期天是住校生的返校日,也是管理的空白期,一方面学生还未从离家的情绪中走出来,另一方面寂静的校园也缺少了平日的生机和活力。为了让学生能够快乐地返校,愉快地步入第二天的学习生活,学校将体卫艺、信息技术教师中的骨干教师选出来负责住校生的业余生活及特长培养和管理。在广泛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学校为住校生制定了“快乐星期天计划”,开辟了“爱国主义影院”、“阳光少年绿色网吧”;组织住校生讲名人故事、开展棋类比赛;开设手工制作兴趣班、组建球类兴趣小组等。星期天不再乏味了,学生在这里找到了快乐。
3 心理疏导——帮助住校生迈好坚实的每一步
初中学生正处于一个性格和兴趣爱好的转型期,远离父母住进学校,遇到问题不知如何解决会让他们产生极度的无助和挫败感,甚至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学校将心理咨询开到了宿舍区,通过DV“我的一天”、心理讲座、悄悄话等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
五、关注留守儿童,做好跟踪管理
留守儿童人数近几年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如何保证这批学生健康快乐的生活关系到整体住校生管理成效。学校经过几年探索,形成了如下管理方法:
1 以爱为基础,营造安心幸福的校园之家
每一个人都需要爱,需要关心。每当开学之时,孩子们都紧紧的拽着爸爸妈妈的手,一刻也不放开,眼中饱含着离别的泪花。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要植根于爱。”学校里,老师就是学生的父母,学生就是老师的孩子。在课堂上随时关注他们的学习和心里,营造“爱”的班集体:每月至少开展一次以爱为主题的班队活动,成立爱心小组,老师们时时以自己的行动来教育这些孩子,认认真真地写好“爱”这个字。在宿舍,随时关注他们的休息,学校中的教师主动承担了陪护他们的义务,每天都会去宿舍区嘘寒问暖。逢节假日,学校领导会陪着孩子们一起度过,有的老师也会将孩子接回家共同庆祝。值班领导和宿管教师定期巡视检查,生病的孩子及时送往医院就诊。全校教师积极行动起来,齐心协力营造出孩子们心中的“爱的温暖小屋”。
2 建立“留守儿童”信息库、“留守儿童班主任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