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5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影视文学策划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4-0223-01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内外文化交流不断增多,社会对外语学习者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学习者通过大学英语的学习,不仅要掌握纯正的发音、大量的词汇、正确的语法规则,而且还要具备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能够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习俗、价值观念及思维模式,无障碍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外人员进行交流。传统的只重语言知识点讲解的英语教学已经不能适应这种新时期的要求,跨文化教学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必将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意识是指对不同文化背景差异的敏感性。较强的跨文化意识是语言学习者有效接受跨文化教育的前提,有助于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运用所学语种的文化内涵,促进对目标语言的理解,协助跨文化交流顺利进行。教师首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意识,丰富自身的综合性跨文化背景知识,提高自身的汉文化和英文化修养,具备很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自身对汉英文化的理解力、洞察力,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楷模,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其次,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给学生渗透跨文化意识。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语言材料,对教材中涉及英语国家历史、地理、风土人情、行为规范、传统习俗等西方文化内容,以生动的实例向学生加以介绍,让学生体会汉英差异,激起他们的跨文化意识。课堂教学还可以采用实际教学法,通过创设交际语境,给学生提供英语交际机会,让学生变成英语交际活动的参与者,提高他们的英语应用能力。最后,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媒体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互联网上有很多实用的自主学习材料,教师通过筛选可以给学生推荐合适的英语学习网站,还应该鼓励学生通过网络主动了解西方文化,通过即时聊天工具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语言交流,身临其境地感受不同的文化差异,不断增强自身的跨文化意识。
二、加强英语与汉语的对比教学
跨文化交际不仅要具备识别目的语言的文化背景,理解语言及非语言行为所表示的文化意义,能够根据场合选择恰当的习惯用语,理解文化的多样性,更要自身具备一定的本民族文化底蕴和背景,并通过语言交流,将自己民族的文化传递给对方,达到文化沟通交流的最终目的。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西方文化的传授,更要帮助和督促学生了解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并通过对比教学,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认识。这就需要让学生明确语言与思维的相关性,了解中西方思维的差异,在教学中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对表面相似的语言现象进行差异性分析,让学生体验英语和汉语文化中所包含的价值观、心理特征、思维方式等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涉及到的文化内容,进行个案分析,或者利用影视片断对英语国家的世界观、时间观等进行专题解析,让学生体味中西文化差异,以便在跨文化交流中正确理解对方语言文化的内涵。这方面可选择的资源很多,如《Family Album,U.S.A》采用的是“电视影集”的组织形式,剧中人物发音清晰,体态语言丰富,蕴涵丰富的美国文化因素,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生活化美语教材,很适合跨文化教学。在进行英语文化教育的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加大对中华文化的关注,了解本土文化特质,加强母语文化学习,并通过对传统节日等文化因素的对比,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不同语言所负载的不同文化内涵。
三、加大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考核力度
现在虽然大多数教师充分意识到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实际教学中仍多以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语法和语言结构的讲解。究其根源,主要是很多学校仍以学生的英语等级考试通过率来衡量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和教师的教学能力,导致教师在有限的时间里只能减少文化教学。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教学评价中理应对其有相应比重的检验手段,以督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体来说,可以通过预定话题的讨论、场景模拟来进行测试,创设各种学习交流机会让学生去体验不同语言负载的文化差异,通过组织活动,如戏剧、情景剧、总结汇报等不同形式的活动,强化巩固学生已经掌握的文化差异。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全球交往的日益频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水平,是新时期社会赋予大学英语教学的一项紧迫任务。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要完成这一紧迫任务,教师首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不断探索适合跨文化教学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不断实践、反思和归纳,以切实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的吸引力不断提升。迷人的中华文化、潜在的发展机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到中国来学习。来华留学生的身份特殊,他们对中国有最直观的认识,他们随后很可能还会从事与中国相关的工作。在各自的国家里,留学生成了描述中国的高效信息源,其描述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效果甚至可以超过官方宣传。他们对于各自祖国与中国的关系有着重大影响,对于树立中国的国际形象、促进中国与世界的融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对象
国外学者对外国留学生的心理与行为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研究,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但对于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课题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个体层面。
从个体层面上讲,每一个来华留学生因为个人生活背景的不同,来华后必然要不断地调整个体的状态,适应中国社会,与各种社会角色建立关系,例如学校、在华同胞、社会中的中国人等等。这一系列社会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也是本课题要研究的对象。
从群体的层面上讲,来华留学生的生活大致受到两个团体的影响,一个是学校,通过教育在留学生身上留下中国的记号。另一个是在华同胞或同一个民族同一个信仰的团体。他们帮助来华留学生保留了其自身特点。这两个团体对于来华留学生的适应有着重要影响,也是课题研究的对象。
来华留学生特别是公费来华留学生一般都肩负着国家赋予他们的使命。对于他们在华生活的适应研究,就不能不从国家的层面进行考虑。发达国家的来华留学生相对较为轻松,发展中国家的学生背负的任务可能更艰巨。内部发展较为平稳的国家出来的留学生适应过程可能更加快速顺利,国家矛盾重重的留学生可能受国内国际局势变化影响更大,适应过程变数更多。国家层面的影响也成为留学生适应研究绕不过去的对象。
高校在留学生适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来华留学生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他们在华生活的适应过程需要学校给予全面支持。学校应安排各种对接活动,使留学生尽快适应中国生活。当前,高校在这方面的安排较为周到,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在留学生适应的过程中,高校更多的是输出中国文化,包括中国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等,却忽略了对留学生自身文化的考虑。在华留学生族群具有同样的文化基因,同时他们对中国文化也有了一定适应。如果以留学生群体为媒介,可以减少留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陌生感,促进留学生的适应过程。更多更好地利用在华留学生族群对于新生活适应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既帮助留学生适应,又适度地保护了留学生自身文化特色,进而促进其与中国社会的和谐共处。
二是在留学生适应过程中,高校往往关注留学生如何适应中国生活,而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互相适应的过程,忽视了自身肩负的使命,即增进国际友好交流,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高校面对庞大的留学生群体,具备了积累各种外交经验的条件。来华留学生适应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讲也应是高校代表国家适应国际社会的过程。高校可以更加重视各个国家文化与中国文化交互影响的过程,积累相关经验,为对内管理来华外国人群体、对外处理国际事务提供决策依据。
留学生适应过程中存在的障碍
巨大的文化差异是留学生适应过程中的首要障碍。中国文化与留学生祖国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会使留学生在适应过程中遇到巨大的困难与挑战。如果不能很好地克服这些挑战,留学生会产生无能感、挫败感、焦虑感以及抑郁感,从而产生情绪障碍、人格障碍等心理障碍问题。
来华留学生出国前准备不足也是其适应过程中的一大障碍,尤其以语言准备不足为主。没有提前进行充分的语言培训,使得留学生不能与中国人流畅交流,使来华留学生难以应对目的国的日常生活,衍生出大量障碍。出国前对中国风俗习惯的不了解也是重大问题。不了解风俗习惯会在生活中产生很多不必要的误会,甚至引起冲突,触犯法律。
当地居民对留学生的态度会决定其采用何种适应策略,也能影响其适应状况。如留学生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感到中国学生及当地居民的歧视和疏远,就会产生很大的压力,导致来华留学生退缩到自己同胞的圈子,产生心理障碍。来华留学生的社会行为问题部分是由于文化习俗误解而导致的,而文化习俗上的误解主要与中国学生及当地居民的文化开放程度以及接纳程度有关,如果双方都站在自己文化的背景上,对对方的文化采取拒绝的态度则容易造成误解和冲突。
留学生的适应状况还受到其自身因素的影响,例如自我评价方式、性格特点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等。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中所表现出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很多是其自身因素造成的。有些留学生对于留学中国期望过高,来到中国发现现实与理想有落差,感到急躁和焦虑,引发心理问题;有些留学生心理本来就存在问题,对于文化差异较大的新环境根本无从适应,使得本来就存在的心理问题严重化。来华留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特别是当留学生遇到巨大的经济压力时,如果道德素质低下,会引发各种违规甚至犯罪行为。
高校促进留学生适应的途径
高校作为来华留学生生活的主要环境,对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有着重要影响。高校应保证能够全面高效地促进留学生尽快适应中国生活。作为服务主体,高校不仅仅要发挥自身优势,更要整合社会资源,改变以往闭门管理、单一服务的局面,将管理全面化、深入化、专业化。
对于留学生适应的管理应该从源头抓起,建立生源质量考核标准。针对不同的培养目标,提出不同生源质量要求,例如高级进修生,以专业进修为目标,可以考虑语言要求低一些、专业知识要求高一些。学历生则要求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对于语言能力的鉴定,学校应该与专业评级单位进行配合,研究制定适宜的等级要求。严把入学关,确保生源质量,要求新生具备适当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知识背景。
留学生来到中国后,高校应将语言学习贯穿其在华生活的始终。高校可以自行提供语言教学服务,没有条件的可以引入社会语言教学机构为留学生提供语言服务。汉语教学可以采用集中授课的形式;也可以发动中国学生与留学生结成一对一的小组,互相学习;还可以组织留学生进入社区,深入到中国家庭,直观地体验中国人的生活,进行切实的语言实践。总之,以不同的形式让留学生生活在使用汉语的环境下,使他们尽快提高自身的汉语水平,这样他们才不断去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意愿与动机,并且全面客观地去了解中国。
帮助来华留学生熟悉中国的法律法规是留学生适应过程的必要环节。高校开展这项工作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高校应制定切实可行、针对性强的规章制度。把握规章制度教育的时间点,入校后迅速对留学生进行纪律教育。在留学生触犯校规校纪时严格按照规定处罚,遵章办事,加强规范管理。另一方面,要经常聘请公安人员到学校讲解中国的法律法规。公安人员对于留学生具有一定威慑作用,由他们来进行法律法规的宣传更为有效。同时他们接触留学生案件多,对于留学生违法事件更为熟悉,他们的宣讲更为专业也更具针对性。学校积极配合公安人员,做好后续教育工作,巩固教育成果,提高留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律常识。
高校在行政管理之外应更加注重留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其更快适应中国的生活。留学生初到中国缺少情感与社会支持,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和人格障碍,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高校心理健康中心可以为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解决跨文化心理问题。如果学校不具备这个实力,可以联系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对留学生进行心理知识的普及讲座,对心理障碍学生进行专门治疗。在留学生适应过程的关键节点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测试,实时掌握留学生心理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开展专业疏导与救治。
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教材这一英语学习的主要工具,将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紧密结合,提升学生英语文化意识。课堂上教师要多挖掘教材背后深刻的文化因素,想方设法地对教材中的文化内容进行删减和补充,创造性、灵活性地使用教材,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准确把握文化解读在英语教学中不可忽略的地位。比如,教师在上到这一单元时,就可以挖掘复活节、圣诞节、感恩节等节日的由来、背景及相关趣事来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丰富英语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当然,教师也可以通过将之与中国传统节日进行对比,在提高学生民族意识、培养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外文化差异。教材中凡是涉及到生活方式、历史习俗、地理风情、文学艺术、思维方式等内容的教学,都可以深挖其文化内涵与本质,让学生了解到各个国家和地区文化的差异,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让他们学会尊重文化差异,不排斥他国文化,形成正确的跨文化意识。而以上的前提就是,高中英语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英语文化的素养,只有教师先成为一名合格的文化修习者,在文化内容上下足功夫做足准备,学生才能在英语学习中领悟到文化的内涵美,从而积极主动地去了解文化内涵。具体而言,教师在英语教学中需要经常去琢磨某些单词和固定搭配背后的文化意义,有条件的教师还可以多和外教进行沟通,在获得切身体会的同时慢慢积累和沉淀文化底蕴,以便更好地将语言和文化融为一体。
二、教师要改变观念,加大对文化的教学,将文化列入教学重难点中
由于文化知识在英语高考中所占的分量较轻,很多英语教师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自然而然地将重点放在英语语法和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考查上,于是就忽略了文化教学,导致学生文化意识较为薄弱。所以,教师要尽快转变思想观念,加大对文化的教学,采用最有效的方法将知识与文化合二为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效引导学生理解某些词语在不同文化下的差异,不能因为该词语不是重点词汇,就让学生失去体验文化差异的机会。在英语中是贬义词,指追名逐利而不择手段向上爬的“政客”;而在汉语中却是褒义词,是政治家的意思。教师若不引导,学生就容易将汉语思维代入到英语学习中,产生误解。许多教师在写教案时会把文化内容设定为教学目标,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如果不把文化内容列入每节课教学的重难点中,就很难引起教师对英语文化教学内容的重视,文化教学内容就会像课堂上的一个点缀而被一带而过,很难真正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反过来,把文化教学作为教学重难点和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结合在一起,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如在讲解“Festivals”听力部分时,教师可以将重点设在了解复活节的历史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听力技巧。这样,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既可以将听说读写的技巧教给学生,又可以让学生体会教材中所蕴藏的文化内涵。
(一)演进中的交互式教学理念
交互式语言教学(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是当今越来越被广泛运用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强调教学的核心在于交际,将语言视为实现人际关系和进行人与人之间社会交往的工具,H.Douglas Brown的主要原则是自动性、内在动机、策略输入、面对风险、语言和文化的联系、交互性语言以及交际能力,也即交互式的教学同时涉及了学生和教师两个角色的元素,师生通过语言交际和互动来完成课堂实践,传统的交互式教学理念只是要求一个教师与少数学生之间展开,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手段的日新月异,交互教学的课堂已经拓展到,人人交互,人机交互等多维的模式。作为语言学习主体的学生,即是交互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不仅应该和老师之间有互动的过程,还必须投入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游戏与竞赛的环境当中去。英语教学课堂搭建了一个人与人对话,人与人沟通的平台,更借助多媒体计算机的有效利用,进行尽可能多的交流和互动。这一模式无疑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能动性,培养一定的创新思维与探索精神,还能够树立团队意识与合作观念,将语言学习有效性最大化。
(二)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必然联系
在二十世纪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英语教育必须紧跟步伐,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针对生源的特点,结合办学的条件,才能走出有特色的英语教学道路并取得相应的成效。英语教育并不满足于语言技能的训练,而是将语言知识、应用能力、学习策略、文化交流广贯穿一致,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英美文化教学主要指英美国家文化知识的教与学。从英美文化知识的功能角度看,可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两种。知识文化,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历史、宗教等领域。这类知识常被称为事实文化和成就文化,关于此类知识的学习能让学生对英美文化有个大致的了解。而交际文化则侧重两方面内容:一是关于一个民族的日常言语行为,包括问候、致谢、道歉、称呼语等;二是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委婉语、谦逊语、客套语、禁忌语等词语的运用。这种文化知识常被称为行为文化,是属于英语文化意识范围的知识,是英语教学的重点内容。对这种文化意识差异的理解是决定中西方跨文化交流是否顺利和成功的关键。英语学习者只有掌握好这两类英美国家文化知识,才能较好地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由此可见,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要真正学会一门语言,必需了解其所代表的文化。学习英语知识,掌握英语技能,提高英语运用能力与熟悉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密不可分。
二、交互式英美文化课堂教学
既然西方文化的学习是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英美文化概况及相关知识的教学十分值得探讨与研究。
(一)教学知识的输入与输出
早在20世纪80年代,Swain就已经提出仅仅依靠可理解输人还不能使二语学习者准确而又流利地使用语言,成功的二语学习者既需要接触大量的可理解输人,又需要产出可理解输出,而输出驱动假设则更进一步的认为输出比输入对外语能力发展的驱动力更大,并认为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寻求知识盲点以激发补充盲点的欲望,从教材教法各环节着手营造输出氛围,促使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输入的内容用英语表达。根据这一理念,将一门单纯英美文化概况课变成一门融阅读与口语为一体的课程,是可行、也是势在必行的一项改革。将阅读课程与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课程相结合,通过包括专有词汇、句式、英美国家社会与文化先关信息的学习,进行知识的输入,同时加以阅读技巧的训练,再通过训练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输出,以提高口语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借助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英美概况等相关教材作为阅读材料,结合阅读技巧,一方面,对学生进行阅读能提提高的训练,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英美国家及文化知识,实现知识的输入,再通过口语活动的方式,又实现了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即实现知识的输出,从而实现读与说两种语言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吸收、消化,变为自己的信息点,从而从容输出的过程。
(二)交互式教学的读说策略
1、课内与课外阅读的结合
英美文化作为一种知识性输入的学习,阅读是必经的过程。各种相关的主题,包括国家历史背景、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制度、文学发展,以及体育活动,外交政策、节日传统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的内容,可谓天罗地网,涉及到了一个国家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只有进行详尽地阅读,才能系统地了解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发展的来龙去脉,从而由内而外地理解其文化特质。因此,文化概况教学课堂的阅读训练势在必行,除了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略读方式,还让他们了解文本细读的方法,进行对词汇尤其是专有名词的学习,以及熟练掌握较为典型的短语和句型。倘若光读而不练,只能纸上谈兵,而无法充分地运用所阅读到的知识。因此应当充分利用课本内容阅读与相关课外文化阅读材料,以量促学,以量促质。除了阅读技巧的训练,还应该注意阅读的广度与深度,根据课本单元进行相关主题的课外阅读活动,比如在讲授英国媒体报章单元时,可以适当地介绍报刊阅读的方法,并让学生阅读相关的报刊。学习教育体制的同时,可以列出阅读材料让学生们进行横向和纵向就不同国家的教育体制进行对比;学习文学单元的时候,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节选或文章,从而拓展文化阅读的点、面、线。师生共同面对阅读文本材料,并就文本材料的内容进行交流与联系,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也可以将收集课外文本材料的任务分配给学生的学习合作小组,让他们通过要点总结、概要写作的方式进行课堂交流、分享与反馈,自然而然地,从知识的输入活动转化为一种输出活动。
2、知识输出的训练方法
语言学习的目的是运用,将所了解的文字内容装载进大脑,并用各种方式将它消化最终变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英美文化的教学,除了阅读学训练之外,还必须有口语训练和写作的训练,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的目标,通过多元化的方式来进行知识的输出活动。
世界已经进入多元文化相互交融,跨文化交流无限畅通的新时代。多元文化的相互交融要求我们要基于多元文化视角来审视与探讨问题,意味着我们要突破文化的羁绊,取长补短,互勉共行。高校英语文学课程是英语专业学生的选修课,历经多年,该专业一直都在探讨适宜的教学模式,并力求有所创新,与时俱进。跨文化既是英语文学教学的立足点,也是英语文学教学的目标要求。
一、高校英语文学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
基于跨文化视角探讨我国高校的英语文学教学,我们会发现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英语文学学科地位不明确
英语文学是传递英语文化的重要媒介,学生通过英语文学课程的学习,发现英语语言的文学美与文化性。然而,一些高校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将英语文学课程改为英美文学课程,削弱了英语文学的语言性和文化性,侧重于英语文学的民族性与地域性,这是英语文学教学功利化、政治化的表现。英语文学教学学科地位不明确,就无法发挥其文化传递的功能,无法将英语语言所依赖的历史、政治、哲学、文化、宗教等文化属性通过文学作品传播出去。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形势下,学生对于课程的选择,喜欢运用商业投资与市场发展的视角,对于英语文学来讲,如果学科目的单纯地定位于语言文化感知与文化传递上,会受到教育市场的排挤,会被边缘化,由此导致英语文学学科有政治化、功利化的倾向。
2.英语文学教材过于陈旧,与时展不协调
当前,很多高校所使用的英语文学教材主要有“新编”“新新编”英美文学选读和英语诗歌选读等。这些于近期出版发行的教材毫无“新”意,基本上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内容。例如:《英国文学选读》的主要内容包括英语文学发展的所有时期的文学代表作品,教材的编写似乎要向学生呈现一个完整的英语文学发展史,囊括各个文学发展时期的精品。殊不知,将各个时期的文化精品胡乱地堆砌到一起,不仅无法展现英语文学的瑰丽灿烂,反而使英语文学显得支离破碎。英语文学教材的编撰应综合考虑文化传播、文学发展、学生的认知特点、身心发展成熟度以及时代特征等因素。整个教材选用的文学经典应该是一脉相承、浑然一体的,这种堆砌式的教材内容组织手法不仅丧失了英语文学的文化性、时代性,还使英语文学缩版为英语文学史,历史蕴味过于浓厚,抹杀了本应属于英语文学的精彩。
3.对于英文文化不了解
对英文文化的不了解,导致学生在阅读、学习时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对于颜色的理解不同:白色,在中国代表着死亡,而在一些西方国家则代表着权力,而权力在中国以黄色为基础。所以对他国的文化要有所理解,才能更好地学习英语,在学习时不至于被不同的文化所误导。
如上所述,英语文学学科地位的边缘化导致其文化传播作用被削弱。基于跨文化的视角分析英语文学学科地位,它应该是被推崇的、被明确的、被支持的,完全立足于文化传播的主体地位之上,凭借其在英语文化传播上所具备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地位不应被排挤,其学科设置也不应带有浓厚的政治功利色彩。
二、高校英语文学教学策略
文学是文化的载体,是语言运用的最高形式。世界各种语言文学形式都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它应该被人们共享,而不应与物质财富产生特定的关系,成为换取物质财富的“奴役”。同样,英语文学教材过于陈旧,组织不合理会阻碍文化传播目标的实现。文学是文化的载体,泛起文学的方舟是为了能够前行于文化的海洋之上。如果选用的文学作品不科学、不合理、不适宜,就无法保证学生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领略英语文化的炫丽之处,无法激发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热爱之情,无法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研究以英语文化为基石的英语文学作品。正是由于英语文学教学模式中存在这些问题,因此,我们应尝试进行改革,寻找跨文化背景下的英语文学教学策略。
1.突出“文学”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英语文学教学被边缘化,值得我们反思。当文学被赶出语言教学体系,或者说,文学被语言教学排挤,是不正常的教学现象,这是由于脱离了“文学”的语言教学将沦落为语言工具说明,不再具备语言的“灵魂”,长期下去,语言教学也会自取灭亡。明确英语文学的地位,就不应使英语文学教学屈从于千变万化的教育市场,不能迁就于错误的教育导向,应坚持英语专业发展的学科根基,站稳“文学”的脚跟。明确英语文学教学地位,还要基于跨文化的视角来探讨英语文学教学,不脱离文化传播目的,不偏离文化传播需求,一线教师更应充分运用教育技术,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调动起来,让学生回归英语文学学习是为了了解英语文化的本位需求。
2.编撰科学合理的英语文学教材
英语文学教材不应该成为英语文学发展简史,而是应该以文学为主线,通过文学作品让学生认识到,英语文学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感受到英语文学的文学性、美学性与整体性。教学文本既可以是长短篇小说、诗歌、散文,还可以将经典的戏剧片段、电影片段纳入其中,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选材范围也不必只局限于英国、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不再让学生认为英语文学中是英美国家的财富。同时,避开那些年代过于久远,与学生的生活时代特征相差甚远的文学作品,可以选择当代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用英语撰写的文学佳作。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的英语文学创作者,在纯熟的运用英语语言的基础上,更将多元化的思想渗透到文学作品之中,使英语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得到外延与拓展。英语文学的选材标准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学生的兴趣也应该是被积极的引导与转化的,不要让学生成为多元文化的追逐者,而是要成为多元文化的传播者。
3.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文化认同度
英语文学体现出来的是英语语言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英语语言文化与汉语语言文化内涵的差异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教师应拓展自身的文化知识,增强自身的英语语言文化储备,从语言、文化与交际三个方面对教学工作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得心应手地将英语语言文化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掌握英语语言文化的特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需要以课程地位明确与教材编写科学为前提,教师在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的过程中,也应对课程地位的确定与教材编写工作产生反作用力,推动课程地位进一步明确,对教材的科学化编写产生促进作用。
基于跨文化视角的英语文学教学工作,不仅承载着让学生感知英语文学魅力的责任,更肩负着提升学生对英语文化感知力的重任。因此,在未来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审时度势,基于文化传播的高度来理智地组织英语文学教学工作,促进学生英语专业水平和综合语言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安格尔,詹姆斯.人文学科的重要性:主谈英语文学[J].外国文学品论,2008(04).
[2]程爱民,徐劲,柯可,唐晓忠.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Ⅱ)[J].外语研究,2002(0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5-0223-02
如何正视当前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不足,如何探寻一系列培养人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教学模式,成为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核心话题。我国高等学校英语类课程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教学与实践的脱节、理性与技术之争、英语课程教材内容陈旧、不重视学科专业知识,忽视师生职业道德意识养成、忽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同时现实中高师院校很少甚至没有对中小学英语的衔接,理论与实践脱节。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改变现有的英语课程教学模式,提倡应用型教学。本课题所说的“大学考试”一词,指的是大学考试成绩是否全面反映学生水平,对于真正验证学生能力有欠缺。“实践教学”主要指技术和能力。如何提高高师院校英语类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促进师范生职前专业发展,是每一所高师院校所负担的重任。本研究将选取哈尔滨师范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部分教师与现在正在接受教育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质性研究与田野研究观点出发,运用行动研究法进行资料收集,并辅以问卷调查,进一步探讨大学考试与教学实践的影响,分析影响因素、找出相应对策。
就目前的大学外语考试而言,对学生的语言能力的考核主要是笔试,虽然我们都知道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实际的交流和应用,但由于受到师资和教学条件的制约,要使学生真正能够很熟练地应用一门语言是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的目标,英语测试中涉及的文化方面的知识主要是出现在阅读理解这个题型里,文化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学生在阅读的同时也增长了知识,从理论上讲,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过语言的信息能够反映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特征和品质,通识化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知识和视野,更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大学外语测试的过程中,有很多的问题都是围绕这中西方文化差异而出现的或者渗透着文化的信息,例如,对欧洲的时间观念、价值观念的介绍,非语言交际在世界各国的不同表现,国外的女权运动,宗教、政治以及大学生活等各个方面都会使学生对别国的文化有所了解,在2012年12月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出现了关于文化方面的问题,快速阅读里涉及了诚信的问题,深度阅读里提到了单性教育和混合教育的问题,作者提出单性教育在英国的教育体制中还是应该提倡的,因为这种教育形式更有利于男孩表达自己的情感。在听力题型里经常会听到涉及生活方式、社会习俗、价值观念这样的内容。美国和亚洲国家在文化上的差异是我们在日常学习中经常遇到的,比如个人主义,注重隐私,强调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生活,对时间的重视,以工作为重心,热爱健身,喜欢变革和生活中的改变,注重物质生活,不拘理解,坦率诚实等,大学英语文化测试在国内的实践与研究刚刚起步,主要涉及三个问题:即大学英语文化测试原则,测试内容和测试比重。为了解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现在对文化教学的要求,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要求和态度。调查结果总结如下:一是学生的语言能力高的并不代表其文化能力高,学生的文化能力普遍偏低。二是从问卷调查中可以发现,65%的学生认为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是造成跨文化交际沟通的主要因素;81%的学生现有的英语教学中有文化背景知识介绍,但是所占比重不大;大多数学生希望能够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文化能力,而且,他们一致认为文化知识的积累对求职和工作将有一定的帮助。另外,学生对于中西文化差异有一定的了解,从实验结果看,学生的文化能力和他们语言能力不是同步提高的,因此学生的文化能力和语言能力需要分别培养;随着外语界对于文化因素的意识提高,在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知识有所涉及,但比重还要加大;学生已经认识到文化差异对沟通的重要性,也迫切希望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了更好实施文化教学,在编写教材时,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在选材方面可以选一些具文化特色、反映文化差异的材料,并且注意系统性,能够反映文化的不同内容,从日常行为、风俗习惯到民族性格、价值观念等等方面;同时,在设计练习时,也要遵循贯彻文化教学的原则,尽可能地为文化教育提供更多的可理解性输入。鉴于文化和语言的存在紧密的联系,结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内容,文化教学和文化意识的培养在外语学习的各个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在实践教学中也总结出这样的结论,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助于学生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加深对世界的了解和认识,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中的精华,提高文化素养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和出国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现在的毕业生就业范围更广,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更加苛刻和严格,学生在学校就要为就业做好知识的积累和沉淀,未来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对就业的考虑,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对文化能力的考查,大学的英语教育更应该重视跨文化交际中实际所需能力的培养。
总而言之,文化和语言是密不可分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对于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一般来说,目前的大学英语测试主要侧重考查学生对听力、阅读、写作、翻译四个方面的掌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就业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学和测试都在面临着改革,一方面,英语学习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足够重视,学生的英语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大学的教科书和试题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有相当数量的同学英语水平超出了英语四级甚至是六级的水平,这就需要对教学内容和授课计划进行调整,一些文化方面的内容也需要补充到授课内容当中,就文化教学而言,现有的教学大纲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大纲规定的目标是“使学生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因为用英语交流信息这是学习语言最基本的目标,但我们不能保证实际交流过程中语言与非语言交际的得体性和使用的正确性;语言交流是非得体取决于很多因素,其中很多都和非语言因素有关,比如眼神、语音、语调、手势语,而这些因素又和文化密不可分,在实际的交流和语言运用中还会有很多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沟通失败。
文化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有四种类型:说教型、经验型、泛文化型和专门文化型。第一,说教型,这种授课方式的特点是课堂信息量大,比较适合传授属于认知内容的知识性信息,尤其是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第二,经验型,认为一切知识都来自感官经验,强调只有从实际经验中才能学习到真正的知识;第三,专门文化型,单一文化,第四,泛文化型,涉及多种文化。在这四种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可以组合成四种教学形式:一是说教型和泛文化方法相结合,包括阅读语言材料、讨论、演讲、事件分析;二是说教型和专门文化相结合,包括语言提升训练、阅读大量的语言材料、搜集文化背景知识;三是经验型和泛文化方法相结合,包括小组合作学习、情景模拟训练、热点事件分析、自我评价;四是经验型和专门文化相结合,包括语言训练、专门文化知识讲解、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解释词的文化内涵。
如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组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首先,情景模拟表演: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让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表现人物特点,是提高学生文化交际能力非常有效的手段。角色表演需要学生模拟现实生活中的交际语境,考虑到例如文化习俗、人物关系,语言和行为表达的得体性。学生在表演之前需要搜集资料,排练,这个过程会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并意识到文化存在的差异,为学生将来交际能力的提高是很好的锻炼。其次,学校或社团会组织英语角、英语沙龙等活动,给学生创造学习和交流的机会,社团的活动如圣诞节晚会,文化节等都是文化传播的机会,学校鼓励学生与外籍教师交流沟通,可也可以学习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有关社会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例如西方人不同的行为方式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思维模式。另外,开展与文化知识有关的讲座讨论,介绍英美文化的各个侧面内容,课堂教学和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相结合,组织学生看原版的英文影片,必要时对文化差异进行讲解,鼓励学生阅读英文报纸、杂志和英文原版小说,并做读书笔记,这对学生积累文化知识、了解社会习俗、价值观等方面的知识是非常有效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听力,增强了语感,写作能力也会提高。让学生对看过的电影或书籍在课堂上通过做报告或演讲的形式锻炼口语。
本文对文化教学对学生测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开展课堂文化教学做了分析和总结,但在实际文化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虽然我们现在强调以学生为主导,教师起辅助学生学习的作用,但文化教学要取得效果和进展,教师必须首先认识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教学中重视学生文化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教师本身应该具备足够多的文化知识和阅历,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有相当多的英语教师没有出国的经历来真正体验,因此对西方文化知识的了解不够准确;另外根据具体不同的授课内容,教师在教学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情景式、互动式和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毕继万.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J].中国外语,2005,(3):66-70.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高等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高等英语教学工作取得显著进步,但是受到传统教学观念、教育体制和整体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工作依然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文化的缺失使我国高校英语教学质量遭遇提升瓶颈,质量难以提升,大学生整体英语使用和操作能力依然处于较低水平。除此之外,作为一种重要研究和学习方法的文化比较思维一直没有引起各方的关注,受到传统工具理性主义思维的影响,高等学校英语教学一直把应试教育作为其价值所在,教师在课堂上以语言知识结构教学为主,过于强调语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而学生运用英语交流的基本情况令人担忧。
一、高校英语教学的文化比较价值
1.高校英语教学文化比较的默会性价值
如果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不注重选择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就很容易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无法调动,因此,英语教师在高效英语教学活动中要做到经常营造言文化学习氛围,可以通过展示英美文化背景、风俗习惯、节日礼仪等内容,给高效英语教学课堂注入生机与活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背后文化带来的深刻含义,让学生准确地掌握语言的正确使用环境,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事实上,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交流能力。总而言之,在高效英语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将文化进行比较可以在一个润物细无声的环境中帮助学生理解英语文化的要义。
2.高校英语教学文化比较的融通性价值
一方面,在英语教学活动中通过不同文化间的比较,加快中西双方文化在地域范围上展开程度更深、水平更高的文化交流。另一方面,从高校英语教学的微观角度看,将不同的文化进行科学合理的比较十分必要,因为通过比较可以从更多的角度了解不同文化在发展环境、传统风俗等方面的异同,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多种文化,并且从当地基本情况出发,使认知更加理性,即“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一种语言承载着一个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1]。
3.高校英语教学文化比较的应用性价值
之所以强调高等学校英语教学活动要提高对文化比较的重视程度,旨在提高当代大学生学习和运用的能力,帮助大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更好地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从而更好地发挥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文字工具的基础,而不只是为了应对某种考试学习。文化比较不仅仅是常用的研究手段,更强调其作为思维角度的作用,高校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解决当前教学制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切实把文化比较这一方法运用到高校英语教学活动中。此外,还要大力支持和倡导英语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介绍语言背后的文化、风俗、习惯等内容,帮助学生加深对英美文化的认识。
二、高校英语教学比较文化的现状
1.文化内容的复杂性导致文化比较研究水平较低
无论是哪种文化,自身都是一个系统性的整体,内容也是丰富多样的,英语文化作为在世界范围内始终流行的主流文化,其内容更是复杂繁多,这就给高等学校的英语教学工作提出更多的难题,如何找到英语教学活动文化比较的关键突破口一直是各方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内容。但是当前我国高校对文化比较内容的关注程度不高,英语教学指导大纲也缺乏对相关教学安排的具体说明和规定,那么文化教学始终只能是语言教学的一种工具,其内在的强大活力和功能无法得到释放。
2.高校英语教师的比较文化思维和能力一般
尽管当前我国不断加强对高校英语教师队伍的调整和改革,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但是某些英语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守旧,直接导致教师选择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跟上新形势下对高校英语教学活动提出的要求。特别是部分高校英语教师的比较文化思维可以说十分缺乏,不利于比较文化教育的发展和比较文化观念的落实。
3.对母语文化的忽视
我国母语文化与英美文化相互独立、自成体系,造成二者语言文化之间存在较大的分歧,导致在文化比较研究的过程中增加难度,难以建构富有创造性的文化比较思维结构。天然的文化分歧增加比较的难度,同时在实践操作中,英语教学忽视母语文化的存在价值。“汉语言教师与英语教师缺乏交流合作,对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缺乏学习和培训,对学生的文化教学仅局限于零星的知识介绍,缺乏系统性和深度,导致学生缺失用英语表达汉语文化的能力”[2]。
三、高校英语教学的比较文化推广策略
1.构建更加完善的高校英语教学制度体系
文化比较方法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普遍应用离不开科学教学制度体系的维护。高校要注重对文化比较教学手段的顶层设计,通过研究和分析,确定科学合理、可行性高的教学制度和教学方案,为文化比较手段在英语教学活动中的广泛使用构建良好、稳定的制度环境。牢牢抓住制度这个根本点,从整体上纠正高校英语教师和学生主体不符合现实需求的观点,促使其不审时度势、转变思想。除此之外,在科学英语教学制度体系的依托之下,还要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更新和调整,选择互动性更强、效果更好的课堂模式,重视实践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贴近生活实际,从亲身经历出发更好地感受英语语言文化的魅力。
2.注重教师文化比较研究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主导作用。要使文化比较更好地在英语教学活动中落实,必须保证高校英语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整体素质,积极地探索提高教师文化比较研究能力的各种可行性方法,结合教师特点,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富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培训活动。高校英语教师的英语语言水平是保证一切英语教学活动质量的前提和基础,此外,还要重视英语教师的跨文化研究能力,制造更多机会帮助教师深入了解英美文化,培养其对英美文化的敏感性,从而使其获得较高水平的文化比较思维能力。
3.加强学生的文化知识与交流能力培养
高校英语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这直接关系到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这是由内因在事物变化中的重要地位决定的。英语教学从表面上看是一种工具化的教学任务,但实际上是一个吸纳和传递文化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应选择那些大学英语教学文化比较思维研究不同文化的特色内容,将大量经典著作、寓言故事引入教材,将中国文化和英美文化进行比较才能加深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印象”[3]。
四、结语
提高教师高校英语教学活动中运用文化比较方法的能力,促进高校公共英语教学活动开展文化比较活动,通过对不同优秀文化的比较,帮助学生加深对语言的认识和理解,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必要举措。为此,我们要把文化比较视角与高校英语教学活动有机结合,找到二者的最大公约数,培养优秀的英语教师参与文化比较活动,开发专业型人才,尽快形成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在更好地运用文化比较视角之下提高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准,开发更多有利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优秀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汉英文化比较与英语教学[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9):47.
1.引言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国的英语教学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英语教学在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全球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国内人才市场对英语人才的需求从单纯语言型人才转向语言和文化的复合型人才。跨文化沟通能力成为衡量英语人才的重要指标。在这样的背景下,培养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敏感性、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成为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从英语教学策略的角度来说,重视对语言中文化知识的传授已经成为我国当下英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2.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对“文化”的解释,其中一条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按照《文化语言学》一书中对文化的分类,文化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邢福义,2008:8)。物质文化(material culture)指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产品,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等。制度文化(institutional culture)指人类为了自身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如社会制度、宗教制度、生产制度、教育制度、劳动管理分配制度、家庭制度、亲属关系、礼仪习俗等。心理文化(mental culture)指人类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
语言作为人类最杰出的创造物,是文化的一部分。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了语言,并且总结出语言的使用规律,在社会交际中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语言共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语言存在的人文生态环境。语言对文化起着传播和继承的作用,而文化的发展又能促进语言的发展。这样的认识对学习语言文化和培养跨文化交际有着重要的意义。
3.跨文化意识培养策略
在英语教学中,采用教师引导和学生实践并举的方式,使学生沉浸在语言与文化的世界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下面拟从三方面分析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具体措施。
3.1语言与文化的转化
在语言学习中,学生经常会遇到因文化背景知识缺乏所致的错误。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汉英两种语言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让学生透过语言了解文化,同时,熟悉文化,又更加准确地使用语言。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导入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度。
(1)启发——对比并施,即教师首先以提问的方式引出学生熟悉的相关中国文化进行讨论,
然后导入西方文化加以对比,让学生在比较中感悟中西文化的差异。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同一客观事物在不同的文化里往往有不同的内涵,体现了不同的价值。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从词法、句法、篇章等方面对英汉语言和文化进行对比。比如,“望子成龙”在《汉英成语词典》中的英译为long to see one’s son succeed in life;long to see one’s son become a dragon(i.e.win success in the world)。在讲解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答“龙”在中国的象征意义(帝王、神圣的象征),然后对比介绍“龙”在西方人眼中则是罪恶的象征,并指出西方人爱狗的传统。学生在认识了解了中西文化差异之后,教师要提醒学生在使用语言时应注意得体。再如,在汉文化中,松、梅、竹被称为“岁寒三友”,人们赞美其不畏严寒,傲然风雪的品德,但是在英语中pine trees,plum blossoms 和bamboo却没有汉文化中的蕴含意义。
(2)归纳——演绎并举,即教师引导学生从各种语言文化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也可直接呈现一般规律,让学生加以证明。例如,在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时,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播放一系列能体现典型中西文化的图片或短片,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反之,在了解了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化信息证明。在英语文化教学中,教师对归纳法和演绎法的灵活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并理解英美文化,从而对语言文化信息产生浓厚的兴趣并逐渐形成跨文化意识。
(3)观察——思考并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英美生活情景短剧,让学生观察剧情中人物的表情和语言行为等,找出剧中隐含的文化信息,做好详细记录,然后整理、分析并总结。教师也可选择播放带有文化色彩的图片、图表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出其中的语言文化现象。由于我国大多数学生从小就生活在汉语文化环境中,与英美人的接触很少,为英语学习带来了很大障碍。幸运的是,学生生活在一个信息全球化的时代,他们可以通过各种信息工具,学习积累中西方的语言和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做好这方面的引导,帮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养成勤观察、勤思考的好习惯。
以上教学策略是以教师引导为主,使学生从感性上对中西语言文化有一定了解,逐步形成跨文化意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加有效地打好语言基础。
3.2活动与文化的渗透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把整个文化作为教学背景,为学生搭建平台,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文化,理解文化,最终激发学生探索文化,认识世界。以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活动为例,说明定期组织课堂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针对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教学目标,笔者安排了两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文化活动,即“文化联播”和“下一站”。“文化联播”是每次课前由两名学生进行oral presentation,主要介绍中西方的文化现象。“下一站”是笔者安排的“学期旅行计划”,即以教室为场景,教师和学生一起“走遍”10个国家。这个活动两周举行一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后时间收集相关国家的文化背景资料,如地理、历史、风土人情、自然风貌、文学艺术、文化传统、等。每到一个国家都由一个小组负责导游解说,其他“游客”则需要制作出文化海报作为“纪念”,并组织学生开展“文化交流会”,分享对“所见所闻”的感受等。这两种活动贯穿了整个学期,使学生对西方文化形成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想要了解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仅依靠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文化活动还可以多种形式在课外展开,如文化专题讲座、英语角、文化周、经典电影周、节日Party等。总之,教师要在课内课外充分营造语言文化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自觉形成跨文化意识。
3.3交际与文化的碰撞
跨文化交际不仅是语言的交流,更是文化的交流。文化的共性使交际成为可能,文化的个性形成文化差异的鸿沟。在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过程中,除了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英语语言文化知识之外,还要在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情景中不断地锻炼强化跨文化意识。学生因有身临其境之感,真正做到了自如、得体地跨文化交际。教师可以组织文化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话剧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体验、感受跨文意识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成功顺利的跨文化交际给学生带来成就感,使他们更加注重发展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和世界意识。
4.结语
教师要引领学生辩证地对待文化差异。语言能力、文化能力和沟通能力是构成一个人的交际能力的三个重要因素。懂得了交际对象的语言,只可能为双方开展交流创造可能的条件。只有懂得了交际对象所处的文化背景和所在的文化环境,才可能为更深层次的交流和更进一步的合作创造必要的条件。从这样意义上来说,大学英语教学要走出费时多、效果差的困境,还得在英美文化教学方面多下工夫。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021-02
1 引言
外语教育界学者对于文化教学应当融入大学英语语言教学中这一点已经达成共识。很多学者从文化导入、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等角度对文化教学进行研究。这就必然对作为语言教学中重要环节的语言测试提出相应的要求,即语言测试应该包括对相关文化的测试。测试对教学起着反拨作用,但是文化测试的研究却极少。怎样测试语言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教育学者的重要任务。本文将从文化测试的问题、必要性以及解决方法等方面进行描述。
2 大学公共英语文化测试的问题
诸多外语教师意识到文化教学的重要性,目前的外语文化教学已成为一种教学实践,而且关于外语文化教学的论文、论著也颇多。与文化教学紧密相关的文化测试现状还远远不能令人满意。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看,截至目前能够统计到的关于英语文化测试的论文只有十几篇,而且都发表在一般期刊上,外语类核心期刊看不到类似的文章。从实践操作层面看,因为文化包罗万象、内容繁杂且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因此测试的内容和形式不好确定。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低年级和高年级教学大纲都规定了加强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交际能力,而且从2005年起全国高校英语专业8级考试(TEM 8)增加了人文知识项目,主要考察学生掌握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英语文学与语言学基本知识,这是文化测试的初步尝试,效果不错,但是大学公共英语却缺少文化测试。
3 大学公共英语文化测试的必要性
3.1 测试与教学的关系
Hughes(1989)认为“教学与测试的正确关系应是伙伴关系……测试应鼓励好的教学,必要时对差的教学发挥正确的影响”。测试为教学双方提供反馈信息,对教学起着促进作用。通过测试可以评判教学质量的高低,分析所采用的教学法的优缺点,使教师认识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课程计划及课程内容,使教学有的放矢。对学生而言,测试是一种督促也是复习,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观念的转变以及教育改革的开展,现在的大学英语无论从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手段都体现了语言的社会作用,即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但是大部分高校的英语期末试题以及影响面大的大学英语四六级测试却仍是更多的关注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方面,从这方面说测试是滞后于教学的。因此我们需要加快文化测试体系的建设,进而改善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3.2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第一,语言是文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文化的内涵来看,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语言正是人类在其进化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精神财富,属文化的一部分。第二,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人们可以了解到该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特点等文化特征。第三,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一方面,语言作为人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渗透到了人类的思考方式、世界观中。语言不仅表达文化现实,而且体现了文化现实;另一方面,语言作为文化的产物,促进了文化的永恒。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因此割裂语言与文化的测试将是不完整的和无意义的。
3.3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分析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在与来自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往时,仅靠掌握目的语正确的语法、地道的语音语调和一定的词汇量是远远不够的,还应了解他们的社会习俗、价值取向、言语规则甚至非言语交际方式等。大学英语教学的规模远远大于英语专业教学,而且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都是以英语为工具获取本专业知识或者直接与外国人交流,因此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势在必行。
Robert Gardner and Wallace Lambert(1972)认为学习动机可以影响学习效果,他们认为动机可以分为工具性动机和融入性动机。其中工具性动机出现在学习者为了通过考试、获得金钱奖励或晋升等外部目的而学习外语的时候。融入性动机是基于得到目的语文化认同的希望而学习外语的动力。在中国当前的外语环境下,大部分中国学生学习外语是基于工具性动机,他们更多的关注学校期末考试和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考试内容,即试卷考什么,他们关注什么学什么。因此在语言测试中加入文化测试可以以考试的形式敦促学生有意识的学习文化内容,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意识到文化测试的意义是很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思考如何将文化测试融于语言测试中。
4 大学英语文化测试体系的建立
4.1文化教学大纲的制定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及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每个层次都明确规定了听说读写译以及词汇的具体要求。从这些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大纲对文化在教学中的地位有所提及,但是没有明确提出文化教学的具体要求以及内容、方法和途径。这是因为文化项目的确认比语法点要多的多,而且文化包罗万象,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可是如果对于教授内容我们没有明确的目标,那么文化教学就会非常困难,文化测试就可能是无系统的,不一致的。所以,本文建议应把英美文化教学作为一项要求写进新的教学大纲,使之成为一个规定来指导大学英语教学,这是外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应是目前加强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国外的Stern,国内的胡文仲和高一虹都拟定了适用于英语教学的粗略的文化项目表,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制定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内容的重要参考,另外我们需要结合当前的英语大环境,需要广大学者和教育部门的通力合作。
4.2 大学英语四六级测试大纲的修正
文化大纲的建立为文化测试的内容提供了依据,接下来如何在大学英语测试中导入文化因素成为大学英语测试改革中重要的切入点。一般来说,语言测试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文化因素。比如王英鹏(1999)统计了五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题,发现有9篇文章(占37.5%)涉及到某种社会文化知识。在听力测试中,涉及这些内容的题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种涉及文化因素的测试依然是把语言测试作为目的,而在本文中,我们提倡的是把语言作为依托和工具,突显文化的测试,黄更新将之称为“语言测试中积极的文化导入”。
现行的四六级考试大纲中对语言测试的题型做了很详细的介绍,我们需要加入对文化测试题型和分值的介绍。文化测试的方法是多样的,不同的测试有不同的目的,我们可以选取最能衡量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文化测试形式,诸如多项选择题、匹配、判断正误、翻译等方法来测试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其次,要增设主观题、分析题,它们更能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应尽快将文化口语测试纳入到四六级考试中来,比如我们可以把申请国外大学交流时采用的电话访谈等引入到大学英语四级口语考试的体系中。就文化测试应在整份试卷中占多大比例,国内外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认为可以尝试性的放到10%,等到文化测试发展成熟了以后,可以逐渐加大比重。
5 结语
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大学英语中进行文化教学是很重要的,但是没有科学易操作的文化测试体系,文化教学就失去了方向。国内就文化测试这一领域研究十分有限,文化测试改革还处于初级阶段,这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工程,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本文提出文化测试应该融于语言测试中,并且尝试性的提出一些措施,希望能引起广大教师的兴趣和关注,并且开展理论与教学实践研究,共同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做出一点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Hughes A. 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1)06-0088-01
高中英语教学不但要传授学生语言知识与技能,还要开拓学生视野,引导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不应当将英语教学简单地等同于语言知识教学,忽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树立文化意识培养教学观念
为了改变传统的“以知识文本”的教学观,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就应当树立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教学观。首先,高中英语教师应当在正确理解文化意识培养的基础上,树立合理的教学理念。培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高中英语教育的根本目的,教师应当更新教育观念,重视研究英语的文化蕴含,理清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与语言教学的关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学会运用文化对比与语言对比掌握文化间的异同。其次,高中英语教师应当关注文化意识培养的侧重性与层次性。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主要包括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意识、文化理解与文化知识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涉及到文化知识的灌输、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自觉意识培养、交际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不可以将语言知识教学与文化意识培养分割开来,应当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发展要求,合理把握文化意识培养的侧重点与层次。不能将文化意识的培养局限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中,应当注重深层次文化理解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正确解决文化差异问题与文化冲突问题。最后,在语言教学中融入文化意识培养。高中英语教学包括语言结构层次、结构文化层次与语用文化层次。教师应当从英语的语音、词汇与句子等不同层面渗透文化意识培养,充分挖掘隐含在英语语言结构之中的文化内涵,在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贯彻文化意识培养。积极地通过语音、句子、文体等引导学生掌握蕴含在其中的文化意义。
二、传授文化知识,培养文化理解能力
中西方文化在风俗习惯、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语言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各具特色,语言表达方式也各不相同。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反映在问候语、祝福语、称谓语、致谢语、自谦语等方面。文化知识是文化意识培养、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的基础,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知识的传授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实践中加强文化知识传授,就必须注重教学内容的适合性与系统性。适合性是指高中英语教学的文化内容应当与学生需要掌握的语言内容有一定的联系,选择能够代表主流文化的教学材料。文化知识有着非常广泛的项目与内容,不是所有的文化知识都可以传授给学生。教师应当选择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发展要求的教学内容。高中英语教学中的系统性要求教师明确英语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充分挖掘文化知识间的联系,提高教学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在教学中应当将课本中零散的文化知识串联起来,形成文化主题,引导学生对文化现象进行中西方对比,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加强文化理解能力。
仅仅依靠传授文化知识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远远不够的,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文化理解能力重视学生对英语的理解、鉴赏与鉴别,重视不同文化间的比较。文化理解涉及文化习俗、价值观、解决问题方式、思维方式等深层文化内容。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就应当引导学生理解英语的个别的、具体的文化现象与文化知识,引导学生了解文化含义、渊源、背景及其所反映的人生观、价值观与道德观等。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不同文化间的异同,能够坚持本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并对异国文化采取客观、宽容的态度。本国文化知识是学生树立文化意识,进行文化对比的基础,只有深刻地理解本国文化,才有能力鉴赏、鉴别外国文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时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三、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7-0109-01
为了研究英语教学的文化培育路径,提高高中英语教学质量,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我校成功申报并完成了常州市级课题《“校园文化”视角下的英语教学策略研究》。
一 校园文化与英语教学策略概念的界定
校园文化是校园建设过程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称。它不仅包括校园建筑艺术、校园绿化、教育教学管理,也包括整体办学理念和师生的思想、生活以及行为方式等。
所谓英语教学策略,是指在英语教学中根据一定理论设计教学方案,并通过实践形成一定的教学方式和思维方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的整体思维。
二 发挥学校文化功能,促进英语课程教学的理论依据
根据高中英语新课程实施标准,让学生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有利于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同时有利于培养世界文化意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中要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 创新之处
我校的课题有三大创新之处:(1)将校园文化与英语教学策略有机地结合起来;(2)将英语教学有机地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在文化建设氛围中,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3)溶入学校的育人导师工作制,使本课题具有独特之处。
四 依托“校园文化”的英语教学实践
校园文化还应包括整体办学理念和师生的思想、生活以及行为方式等。因此,需要进一步开发英语文化资源,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我们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借用媒体,营造氛围
英语角活动。每周开展一次,激发学生们学习英语的热情,通过各种途径呈现一些常用的英语交际用语,培养学生“说”的热情。
校园英语广播。每天中午20分钟,主持、编辑、播音全由学生担任,节目形式多样,难度适中,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激发学生“听”的意识。
校园环境双语化。学校开辟“英语专栏橱窗”,在走廊中布置“中英文对照谚语”、宣传栏、“警示标志”,从思想品德上给学生以无声的熏陶。
编辑自办报纸。通过创办适合中学生特点的《我校英语报》或学生自作《英文手抄报》活动,针对不同层次的读者,有计划地安排不同的内容,鼓励学生踊跃投稿、积极参与。
2.立足课堂,文化渗透
英语教师是校园英语活动开展的先行者和指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引领学生从教材中获取英语国家的背景文化知识,了解世界文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我们采用了情景教学法(或文化再现法),即娱乐、游戏活动与课文相结合的形式。如在涉及文学、历史、风俗、礼仪等题材的教学时,教师在适当指点之后让学生分组准备,在课堂上进行情景模拟对话,亲身感受西方国家的各种文化。在涉及地理、科技、体育、娱乐等题材的教学时,可利用多媒体制作的相关图片或电视电影播放给学生观赏,使学生对这些知识有比较生动、直观的了解,然后再进行相关文化的讲解。让学生的英语水平在“学中用,用中学”的氛围中不断提高,真正体现课堂教学中的文化素质教育。
3.挑战偏科,辅以导师
利用我校的导师制,让学生自己挑选导师,原则上是选择自己薄弱的那门学科的教师。通过导师制的活动,让教师了解学生,及时对学生做好提优补差工作,既增加了师生之间的接触,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搭建平台,感受成功
为师生充分展示自己才华提供舞台,如各班的英语小品表演、英语诗歌朗诵、英语小报设计,英文歌曲演唱、教师的课堂展示等。
5.实践调查,动态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英语的相关因素的真实情况,特别是学生的学习现状、学习兴趣、学习困难等,确保活动的顺利有效开展,我们将以座谈和问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调查,将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作为更新教学方法和技巧处理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
6.创设活动,互相学习
英语教研组定期开展“英语沙龙”活动,就某一问题进行研讨和学习,通过活动使教师拓宽视野,使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促使教师转变观念,学会丰富文化渗透的内容,调整教学方法,成为一个有效的文化学习促进者。
“校园文化”视角下的英语教学策略研究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坚持不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关键词:本土文化;缺失;英语专业;对策
1、引言
我国高校外语界普遍认为,在英语专业中加入文化教学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因为“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胡文仲,1999;16)。英语文化教学应该包括目的语和母语两种文化类型。然而在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却长期存在重外来文化教学而轻本土文化的传授的现象。英语作为二语引入我国已经数十载,英语教学也从最初的只重视语言形式到现在的语言形式与内涵双项并重。各高校为了增加英语专业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了解,专门为英语专业学生开设了《英国文学》、《英语国家概况》等与目的语密切有关的相关文化课程。这样一来,通过四年的专业化学习,英语专业学生的目的语的文化确实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他们的本土文化却慢慢的从他们的记忆中淡化出来。在英语专业的教学中,教师更多的侧重目的语文化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本土文化的教学,导致英语专业的学生对自己母语文化了解不深,造成了跨文化交际障碍。在与外国人交谈中,当谈到英语文化时,他们都能娓娓道来,但要是涉及到自己本国的文化却说不上几句,就算说得上来那也只是停留在文化表层,至于深层内涵却有所不知。这种怪象的产生源于我国高校对本土文化的重视力度不够,源于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本土文化教学的缺失与不足。
2、语言与文化
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紧密联系。他们之间相互依赖,互相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体现文化的深刻内涵,文化因为语言得以传播和传承,语言又因为文化的丰富内涵而变得丰富多彩。在英语教学中贯彻文化教学可以使枯燥的语言教学具有趣味性。美国约瑟夫.奈认为文化是一个国家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的决策和行动的力量,其力量的源泉是基于该国在国际社会的文化认同感而产生的亲和力、影响力和凝聚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是全体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语言则是文化的外壳,是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萨丕尔在其《与言论》中说到“语言有个底座,说一种语言的人属于一个种族(几个种族)的,也就是说属于身体上具有某些特征而不同于别的群的一个群,语言也离不开文化而存在,这就是说不脱离社会而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总体”。既然语言与文化如此密不可分,那么语言教学能离开文化教学吗?
3、英语专业学生本土文化缺失的现象及原因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各国之间的往来频繁,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也与日剧增。现如今许多国家把文化作为本国的软实力向世界推广,尤其是作为世界通用语言的英语的推广。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等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在英语教学中忽视自己本土文化的传授,则会忽略文化的传播功能。教学中老师缺乏对本土文化的教授,学生就无法了解自身文化核心价值,更谈不上掌握,这样容易造成学生皈依以英美为主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然后学生就会慢慢的远离甚至摈弃自己的本土文化。长期如此,后果将不堪设想。
3.1不合理的课程设计导致本土文化的缺失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播不仅仅是英语文化的教育,同时也要把我国优秀的文化向世界传播,让更多人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然而,在很多高校中,情况确是“几乎所有的大学都为英语专业学生开设了一英美文学文化为背景和核心内容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而有关中国文化和习俗的内容几乎微乎其微,几乎不涉及”。[1]由此可见,在我国英语专业教学中,目的与文化教学与本土文化教学存在严重的不对等现象,这种教学模式导致英语专业学生经过四年的专业学习与训练也无法顺利完成跨文化交际。所以,不合理的课程设置会导致学生缺少本土文化的输入,造成学生本土文化的缺失。
3.2学生和老师本土文化意识不强
英语教学中导致本土文化缺失的原因还体现在教师和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识上。很多老师认为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已经学过很多关于本土文化知识的内容,上了大学选择英语作为其专业,应该是以讲授英语的文化为主,没必要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哺育学生的本土文化上。老师有这样的想法其原因有:一是老师觉得学生专业化的学习时间不多,课堂时间有限,倘若还将时间花在讲授本土文化的知识上,那么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时间将会减少,这样就无法达到相关要求。二是由于教师自身的本土文化素养不高。这两个主要原因导致英语老师课上极少涉及本土文化的传授。而至于学生本身,据调查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母语就是汉语,况且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开始学习汉语,对中国本土文化的了解已经挺多了,上了大学选了英语专业就想一心扑在学好英语上。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想法,他们将课余时间花在看外国名著,学以英美为主的西方文化,极少有同学看涉及自身文化的书籍。老师和学生对加强本土文化素养的不正确认识导致了英语专业学生本土文化的缺失。
3.3.教材本土文化的缺失
教材是学生文化知识的重要来源。众观英语专业所使用的教材发现,包括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跨文化交际等教材,这些教材的内容很少涉及中国传统我国优秀文化及风俗习惯,它们在选材和内容上大都是以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及人文等文化为主,以至于学生无法从教材上学到与中国本土文化相关的英语表达。这种只片面的注重介绍和引进目的语文化,而不重视对本土文化的介绍和传播的教材设计,使本土文长期处于被动的状态,导致学生和老师对本土文化的认识不深,对目的语文化的认同逐渐超越对本土文化的认同。这在客观上造成英语专业学生本土文化的缺失。
4、本土文化缺失的对策
语言和文化是彼此渗透的,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反映出的是文化内涵,两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语言教学也是文化教学,本土文化的渗透能更好地使英语学习者更好的接受英语、学习和理解英语。刘润清教授说:“学习外语时,完全脱离母语是不可能的”。[2]因此,英语专业的本土文化缺失现象要尽快改善,这样才能才有利于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播。
4.1.改变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方式
在开设课程的时候,各高校要合理协调母语文化与英语文化之间的关系,不能只重视目的文化的输入而轻视母语文化的传授,适当开设有关母语文化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母语文化在英语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语言学家克拉姆契在其《语言与文化》一书中提到,在谐知母语文化、习得目的语和了解目的语文化的的基础上能有效地在集中语言及文化之间翰旋是综合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3]因此,各高校要改变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要设计多元文化课程以期增加学生的本土文化素养。与此同时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材时要适当增加本土文化的相关内容,同时可以根据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需求去选择教材的内容。这样编写出来的教材既符合大纲对文化传播的要求,也可以改变学生本土文化缺失的现象。
4.2.增强学生的本土文化意识及提高老师的综合能力
英语专业学生应自觉增强自身的本土文化意识,注重对母语文化的学习与理解。同时还要加强对我国优秀底蕴的正确认识,激发自身的学习动机,要有传播本土文化的使命与责任。不要在学习英语之后抛弃自身的文化传统文化。英语专业的学生要知道,学习英语是为了扩大自己的视野,为了更好的传播我国的文化精髓。而英语老师一方面要意识到当前英语专业学生文本文化缺失的严重性,要认识到在英语教学中贯彻本土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要适当的引导学生学习我国的文化,向学生传授我国的本土文化,培养学生利用其专业知识来表达本土文化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他们要增加自己本土文化的知识和素养,课余时间可以阅读相关书籍,增强自身的文化涵养,从而才能更好的在教学中教授给学生。老师的文化素养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英语老师一定要注意对本土文化知识的积累。只有师生双方都尽心尽力,英语专业学生本土文化缺失的现象才能早日解决。
4.3.中、英文教师相互交流
中、英文老师之间多沟通与交流既可以增进老师间的感情交流,交流教授本土文化的经验,还可以促进教法的交流与学习。与语文老师多交流,英语老师一方面可以从语文老师身上学到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增进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另一方面还可以学习语文老师在文化教学上的传授方式。与有数千年教学史的语文教学相比,英语作为第二门语言在我国教授的历史只是语文教学史的冰山一角。所以,学校可以定期举行中、英文老师文化教学交流会,这样一来老师们可以相互借鉴传授文化的经验与模式,同时还有助于开创新的文化导入方法与模式,以便能更好的向学生教授本土文化知识,增强英语专业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和培养他们的文化归属感。
5.总结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各国间的文化往来日益频繁,文化力作为国家软实力的一种方式正在慢慢改变着人们的认识。因此,英语专业学生一定要加强自身的本土文化知识素养,树立本土文化荣誉感。同时还要正确认识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积极主动的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学习英语仅是为了学习英语文化的精华,同时还要把我国的文化向全世界传播。所以本土文化教学必须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否者英语专业本土文化缺失现象就无法得到改善。(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晓靖.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传输的双向性一谈“中国文化失语现象”[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4):53-55.
[2] 刘润清.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文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30.
[3] 克拉姆契.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81.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内容标准”的“文化意识”(八级)中认为: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文学艺术等;理解英语交际中常见典故和俗语等文化内涵;通过学习英语了解世界文化,培养学生世界意识。这样的教学目标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深入体味语言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来运用合理的教学策略,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使用英语,深切感受英语发展中的时代性和生活性,还能够拓宽学生的文化知识视野,有助于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技能。正是从这样的角度理解,拓宽中学生英语文化视野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提高学生英语综合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了解英语国家基本文化理念,积累文化素材
新课程英语对文化是这样定义的:“文化是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通过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来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基本文化理念,以积累文化素材。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语言的理解感悟,还能够促使他们在认识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底蕴。
我们以《牛津高中英语》(Advance with English)模块一 Unit 1 School life中的“Reading School life in the UK”为例,进行阐述了解英语国家基本文化理念对帮助学生积累文化素材的重要作用。文中有这样一句话:British people eat lots of desserts after their main meal.学生对British会有这样的疑问:文中的UK就是指英国,为什么用British。对此,我们不妨告诉学生:英国的全称是: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即英国分为 4个部分:Scotland, England, Wales and Northern Ireland,他们有不同的民族:Scottish, English, Welsh, Irish。从这样的意义上说,彼此在表达意义上应该是一样的。学生通过这样的基本文化理念,更能够了解文本表达意义。
二、理解英语国家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层次
任何语言都是文化发展的积淀,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教学中理解英语国家文化内涵,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更为直观清晰地了解英语语言的发展历程,体味语言发展的时代性和生活性;另一方面,能够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语言理解感悟深度,满足他们学习发展需要。理解英语国家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层次,主要体现在:(1)理解英语中常见成语成语或者俗语;(2)理解英语常见语言中的文化内涵;(3)理解英语交际中常用典故或传说。这些英语国家文化内涵不仅是学生掌握语言运用的重要推动力,更是学生提升文化素养的保障。
例如,像这样一句话:Although he did the all thing,he was still the cat's paw.学生对其中的“the cat's paw”可能会费解。从字面上看该词意为猫爪子。这里就有一个深层含义:有一则寓言说,有一场大火烧到了栗树,于是猴子怂恿猫从火中取栗,它帮猫看着别的动物,以防偷吃,拿到的栗子平分来吃。猫每次捞出一颗,其爪子便被大火烧伤,根本不能吃,猴子即剥开吃掉,结果猴子受惠,猫却一无所有。英语中常用“猫爪子”来比喻“自己被人利用而却无所得的人”。如果学生掌握了上述语境意义,就会不难理解其意了。
三、关注世界文化发展,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
文化的发展是在传统精华基础上的一种传承和发展,更是一种融会贯通。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也具有一定的发展性和创新性。《牛津高中英语》在教材的编排上就是通过“Welcome to the unit(单元导入)”来进入“Reading”的,期间的文化引导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学生接受文化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关注世界文化发展,通过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思维模式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不仅增强学生的跨文化学习意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世界意识。
在教学中,关注世界文化发展,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可通过运用如下的教学策略来予以实现:(1)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特别是互联网学习的方便性来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能力,以此来获取更多的世界文化发展资料;(2)鼓励学生利用好现有的学习资料,尤其是一些反映当代生活的文章语言,特别是教材中的阅读文章,引导学生全面接受英语语言信息,为他们感受真实、地道、优美的英语提供支持;(3)鼓励学生学习会阅读和使用英文类报刊杂志,让学生在综合阅读的过程中感受英语发展的时代性和鲜明新,增强他们的跨文化学习意识;(4)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世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上述分析,在教学中围绕文化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发展需要采用合理的教学策略,能够在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基础上,不断增长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和感知地道纯正的英语国家文化的使用,帮助学生适应未来,为他们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刘德儒.从课堂文化介绍看英语文化教学的原则与手段[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2,(12).
[3]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