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5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篇1

当民族精神在学生心目中渐渐缺失,很多学生沉迷于某些格调不够高雅的作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精心设计我们的教学,引导学生欣赏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利用艺术教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帮助学生明是非,知善恶,识美丑,来提高学生的修养、陶冶他们的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高尚道德品质。

一、民族音乐教育是渗透和发扬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课堂教学内容是深化民族文化的基础,在教学中体验民族音乐的美让学生体味、接受本民族的精神和神韵,无形中是对学生进行了民族教育,增强民资自豪感。

在新世纪的世界教育改革潮流中,民族文化作为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引起各国教育领域的高度重视,寻求本土文化资源成为各国家、各民族谋求生存、促进发展的基本国策,民族音乐文化传统在这样的背景下也被提到了作为本土文化重要资源的高度。

民族音乐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是使一个民族能最深层地感受自己的重要方面,也是使一种文化在世界文化日益广泛的交流中保持自己个性的重要方面。因而作为中国人理所应当地接受中国民族文化的熏陶,这是一个中国人应有的本分。奥尔夫和柯达伊的教育体系,也都是以一种民主进步的思想从不同的角度实践着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的结合。一个国家,没有先进的科技,一打就垮;没有民族精神,不打就垮。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正是在这种民族精神的支撑下,才得以存在与不断发展。我们相信,在这一民族精神的支撑下,我们必定能完成复兴中华民族的历史重任,从而再一次显示中华民族精神的强大力量。所以我们要在音乐教育中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强调民族音乐教育,那么在实践中必定能增长学生的民族音乐知识,陶冶情操,这将影响一代人的民族精神。

二、民族音乐进课堂是促进音乐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

音乐课程是门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性课程。民族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学习和欣赏民族音乐中,通过亲身体验来吸取民族特有的精神和气质,综合历史与现实、结合应用与创新,让孩子们在兴趣中了解掌握知识及中华民族音乐的精华,领略中国传统音乐的美。通过教学,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优秀的民族音乐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知识水平,还能增强热爱祖国的自豪感。同时也发展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总之,在音乐教学中大力弘扬名族音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让学生认识到中国民族音乐在世界音乐宝库肿的重要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民族音乐是人类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是人类社会活动的艺术形式,也是人类体验的精神与物质成果。民族音乐的多样性与丰富性特点对青少年的形象思维与创造意识的培养都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实践证明,在促进音乐实施素质教育的改革中,由于民族音乐进入课堂能够“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面向生活,面向实践”,尊重学生自身的体验和对体验的“可感、可知、可悟”,并通过教师的指导,达到外部体验与内心变化的统一,因而使学生“想法、乐学、学有所获”,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实践感知,为音乐教学改革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有效的途径。

三、民族音乐教育资源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推动艺术教育对学生审美文化素质的提高与发展

篇2

回民小学首先保证了学生人手一只竖笛,有利于学生在课堂内外都能够吹奏练习。学校的还配备了丰富的图片、音响资料、电子白板等多媒体现代化教学设备,更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竖笛的效率。教师在教学手段上改变了以往单纯的枯燥的教授的教学模式,而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在创设的快乐游戏情景和参观游览中体验、探究式学习。

2、回族文本资料

回民小学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名校,有浓厚的回族文化底蕴,具有丰富的文本资料。通过带领学生查询研究学校所存的回族历史资料,让学生了解黑龙江回族的历史,文化习俗,民族服饰,民族等。同时齐齐哈尔市的图书馆也为老师和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文本资源。师生们可以在图书馆中找到很多珍贵的书籍资料,得到回族歌曲的曲谱,以供学生学习演奏。

3、社区资源

回民小学建立在回民聚居区,有很多历史保留下来的文物古迹。清真寺就是很具有特色的回族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回族穆斯林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学生了解学习回族知识的重要场所。在学校附近就建有齐齐哈尔市博物馆,馆里展出了大量现代少数民族文物,这些文物都是我国多民族国家民族研究的重要物证。带领学生进行参观学习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文化视野,不但可以了解学校回族历史,更是能加深对齐齐哈尔市的热爱。

4、网络资源

网络资源已经是大众最能熟识、利用的现代化资源。课上为学生布置任务,学生在课下都积极主动的通过网络搜索资料,让学生有了参与感,增加了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在知网、中国期刊网等付费网站查询到一些珍贵的视频、文本资源,通过多媒体的现代化设备与学生共享。既有利于学生的竖笛学习,又可以学唱回族等少数民族的民歌,以达到让学生热爱我国民族文化的教育目的。四、回族小学校本课取得的实际效果齐齐哈尔市回族小学的校本课程一直本着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建立以老师组织或学生自我设计的实践活动为中心的活动方式学习竖笛,学习回族的民族文化。校本课始终坚持宜“小”不宜“大”、宜“近”不宜“远”、宜“活”不宜“乱”、宜“实”不宜“虚”,的方式,利用我们身边可利用的一切资源,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在,回族小学的学生每人都能熟练掌握竖笛的演奏技巧,有较强的识谱能力,可以轻松的把新曲试奏出来,而对于回族的历史文化也有较深的认识。目前,回族小学的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学生们经常参加市里组织的音乐活动,在一些大型的比赛活动中也经常获得奖项。回族小学已经成为齐齐哈尔市小学音乐教育的模范学校,成为各种音乐活动组织方首先考虑邀请的对象。

篇3

我国的民族文化是经过时间和社会双重考验而传承下来的,对于现阶段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在培养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增强他们的道德素养,使其全面发展,这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弘扬民族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文化是一个民族及国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弘扬民族文化,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良好的品质。

1.有利于培养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历经社会考验而继承下来的,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丰富,其中有许多精华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现实意义。比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深切爱国之情;“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无私奉献精神等。利用这些内容积极向上且与时代密切相关的精神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激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J可,这对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及自豪感有积极的作用。

2.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文化素养

道德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美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的内在力量。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儒家思想是民族文化的核心,经过历史的洗礼,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儒家宣扬的忠孝、礼义廉耻等社会道德规范,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性和精神。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积极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能够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文化素养,使其成为新时代的优秀人才。

3.有利于应对全球化浪潮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我国面临国际文化的竞争以及他国思想不断渗透的局面。西方文化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冲击导致当代大学生出现民族信仰危机,如对好莱坞电影、欧美流行音乐趋之若鹜,而对本民族的传统节日及戏剧毫无了解。面对这样的局面,高校应积极弘扬民族文化,确立民族文化的优势,以此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能够在全球化的局势下坚守民族文化,并做民族文化的推动者,扩大民族文化影响力,增强民族文化竞争力。

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民族文化教育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当代大学生的物质条件越来越优越。学习英语、看好莱坞大片、使用计算机等,使学生从小就深受西方现代文明的影响,他们对西方文化充满向往,却对本民族文化缺乏了解。由于学校目前的教育模式注重分数,忽略了对民族文化的宣扬,使民族文化的底蕴没有被重视和挖掘,造成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1.通过民族文化教学提升学生文化涵养

保证现代教育的完整性,就要将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这两者中,缺失任何一个项目,现代教育都无从谈起。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因此,高校的德育工作非常重要。高校现代教育主要强调对人文教育理念的实践,应确立民族文化进课堂的先进思想,开设民族文化教育的必修课或者相关选修课程。如今,课堂教学依然是现代教育的主要形式,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坚持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积极渗透优秀文化内容,使我国的优秀民族文化能够更自然、更贴切地进入课堂教学,学生也能够更广泛、更充分地接受民族文化;同时,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热情,鼓励他们在课下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进行阅读,学习中华文化的优秀精神。在日积月累的学习过程中,民族文化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进入学生的脑海,并对其产生深远影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2.推荐优秀文化产品

文艺作品是民族文化教育最重要的载体,优秀的文化作品对于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国四大名著,抑或是《史记》《兰亭集序》《世外桃源》等,这些作品都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民族精神。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高校应充分围绕民族文化开展教育,弘扬民族精神,传播爱国主义思想,为大学生推荐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作品,充分丰富并扩展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篇4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理论也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从春秋战国“声震林木,响遏行云”的具有高超水平的歌唱,到汉乐府的“相和歌”,唐诗宋词的“吟诵”,从宋代的说唱、元代的散曲、戏剧、杂剧,到明清的民歌、戏曲等,形成了丰富的声乐演唱形式和多样的声乐艺术风格。祖先们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都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与文化遗产。

历代的民族声乐艺术家、理论家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唱法特点和表现规律都有精辟的研究、独创的论述和比较全面的总结。早在公元前春秋战国暑期的《礼论・乐记》,就对歌唱的呼吸方法有“上如抗、下如坠”的呼吸支托感,对旋律的吐字和行腔要求“如贯珠”一样清晰流畅与精湛准确的论述。特别是到了元朝、明朝、清朝,声乐理论研究发展到了一个鼎盛时期,诸多有代表性的优秀论著相继而世,有元朝南芝庵著的《唱论》,明朝朱权著的《词林须知》,明朝魏良辅著的《曲律》等,都是我国历代声乐理论著作中的精华。这些著作从不同角度全面论述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歌唱的技巧,咬字吐词的方法,作品的情感表现与风格特征,显示了对我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独到的审美标准和艺术要求,对现今的民族声乐演唱艺术,无论科学性、实用性都具有珍贵的学术价值和指导意义。而作为肩负传播音乐文化与普及音乐教育重要使命的音乐专业教师们,重视和加强民族声乐教学,对声乐民族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声音的技巧是以科学的发声理论作为指导,并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严格系统的训练才能获得的。说到发声方法,多年以来,声乐比赛中对唱法作“美声”与“民族”的划分,好像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有很大区别,这一思想也曾渗入声乐教学中,并产生很大影响,似乎一定要区分好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才是对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我们的声乐教学观念,特别是民族声乐教学观念,使民族声乐教学被束缚在某种教学模式中,导致培养人才的单一性和“千人一声”的局面。但其实,科学的方法是由人声各器官及其在发声过程中的工作原理决定的,是符合人体发声生理运动规律的方法,根据人类发声器官的构造与发声运动原理的同一性,人类发声的科学方法是大体相同的。“美声”与“民族”应是在同一科学方法基础上的,不同的仅仅是因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声乐艺术风格,而不应是唱法的分类。“Belcanto”原意指“美歌”,而并不是指唱法。纵观中西两声乐理论,美声唱法与我国传统的声乐演唱,在呼吸、共鸣等的要求上有很多相同的地方,这些是歌唱发声的科学共性。美声唱法强调气息、腔体等,我国民族传统唱法中,很早以前就有了关于气息、腔体、咬字等的论述,如:清朝的王德晖、徐沅徵《顾误录》中写道:“气由声也,声由气也。气劲而声发,声发则气振。……”唐朝的段安节《乐府杂录》记载:“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至吸乃噫其调,即分抗坠之音,既得其术。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所以把发声方法冠以“美声”与“民族”之分,从本质上讲,是没有尊重人类歌唱在发声上的自然法则和客观规律,而且,把两者作为唱法而割裂,甚至对立起来,也并非根本意义上的对声乐民族传统的继承,且对声乐民族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并不具有积极意义。对于音乐专业学生来讲,不应被框定在某种“唱法”之中,这样将不利于他们的歌唱潜能的全面开发,其结果是声音表现单一,演唱曲目与不同风格表现的适应性不强。所以,声乐教师在上声乐课时,对学生尤其是初学者,不要冠以民族与美声之分,这样不符合音乐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风俗多样,语种丰富,各民族和地区都有其语言音调及发音的特殊性,由语言音韵的不同而产生的演唱风格也不尽相同。所以,声乐民族传统中的艺术风格应是丰富多彩的。在教学中,继承传统,发展民族声乐,仅用国语演唱好具有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还不够,还须用不同方言演唱好具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的民歌等。相比之后,后者比前者更为必要,因为它是我们声乐民族传统的重要体现。正是由于多地方、多民族的民歌演唱,才汇聚成中华民族大家庭绚丽多姿的声乐艺术风格。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任何民族文化离开了传统,其文化都会因无根基而枯竭,甚至消亡。意大利“Belcanto”之所以对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歌唱艺术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就是因为它在几百年的历史中,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的共同努力,在继承与发展中逐步走向完善。它不仅拥有科学的理论与训练体系和一整套丰富的演唱曲目,而且与各国的语言相结合,并在各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具有不同国家和民族声乐美学特征的“Belcanto”歌唱艺术风格。如今,它早已走出国界,成为人类共同的世界性歌唱艺术。而我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要发展,走向世界,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人类优秀的唱歌艺术经验,不断有所创新和发展,并在继承中学习其精华,完善其不足。由于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艺术中,存在着声部划分不细,歌唱时喉咙不够打开,声音支点较浅,造成声音线条过细,缺乏浑厚与力度,在表演风格磅礴的歌曲时,就会显得苍白无力,没有气势。这些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日益提高的当代民族声乐审美的要求,也不能满足现代人民群众的审美要求。

所以,在教学中应当以民族声乐发声方法中的精华为基础,学习和借鉴当今世界科学的发声方法,结合传统的吐字、咬字技巧和声音的润色与民族情感的表现方法,既充分体现出民族性,又体现出科学性与时代性,与时俱进,才会让民族声乐艺术永远立于世界之林。

参考文献:

篇5

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彰显了一个民族的深厚底蕴,是一个民族发展强大的不竭动力和精神支柱,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既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途径,也是培养公民爱国情怀的重要举措,对个人的健康成长以及国家的稳定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世界一体化发展趋势使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涌入国内,对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念造成了强烈冲击,如何在室内设计教学中融入民族文化,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是当前教育改革中必须考虑并解决的问题。

一、室内设计教育中融入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近几年,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迅速,作为建筑行业中的重要分支,室内设计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相关知识理论变得越来越完善。但是从当前的室内设计成果来看,其中有很多不足之处有待改善,其中设计风格缺乏民族特色现象尤为严重,无法彰显出民族文化的魅力和内涵,过于重视装修表象,缺乏创新意识,很难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室内设计师民族文化素养较低,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所以,必须在室内设计教育中融入民族文化,改善当前室内设计现状。在室内设计教育中融入民族文化,从学生自身、室内设计行业以及民族文化传承等众多角度来看,都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1]。首先,民族文化作为前人的智慧结晶,有很多艺术元素都能给学生带来设计灵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够有效提高室内设计教学质量;并且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其次,能够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感知和理解,感受到民族文化魅力及内涵,在室内设计中彰显出民族特色,同时还促进了民族文化和西方优秀文化的融合,满足了时代对室内设计新的要求,有利于室内设计行业的良好发展。最后,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使学生在学习、掌握民族文化的同时,能够以室内设计为媒介,使更多的人接触到民族文化,扩大民族文化的影响力。

二、民族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学条件较差

室内设计专业术属于艺术类学科,有其特殊性和要求,但几乎所有类型高等院校都开设了这门专业,这就造成了教学混论、有些基本教学条件都很欠缺,更不用提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得到实质性的提高,民族文化教育质量差。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管理体制及教学方法是有一定的区别的,部分高校在室内设计教育中融入民族文化时受到限制,学校教学体系与室内设计教育存在冲突,无法实现预期效果。部分高校对民族文化教育不够重视,没有对教学计划进行合理设计,也没有配备专业老师,民族文化与室内设计教育的融合仅仅停留在表面工作,很难得到落实[2]。

2.民族文化艺术教育缺失

当前,很多高校没有将民族文化艺术纳入到教学课程,没有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系统性的教学,民族文化艺术教育缺失现象严重。因为学校没有开设民族文化艺术类课程,学生仅仅是学习到了设计史和艺术史,对民族文化艺术知识接触较少,通过自学很难认识到民族文化艺术的本质特点,民族文化素养较低。并且在进入社会后,面对不规范的行业市场和激烈的竞争,学生也无暇对民族文化艺术进行系统性的学习,难以形成个性化设计风格,设计作品无法真正彰显民族特色。

3.专业教学观念滞后

室内设计教育与普通艺术教育有着本质区别,但是很多高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将两者明显去分开,缺乏对室内设计教学的综合性考虑,专业教学观念滞后严重,导致学生容易将室内设计与普通类艺术学科混淆在一起,学生的专业性不强。并且很多高校在室内设计教学中,将教学重点全放在了专业知识及技能技法的传授方面,而忽视了民族文化教育,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较低,在实际设计过程中,难以将室内设计技巧与民族文化元素有机结合起来。

三、民族文化融入室内设计教育的途径

1.强化教师民族文化素养培训

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的民族文化素养,更好的承担起民族文化教育任务,对学生起到更好的指导和熏陶作用[3]。但是从当前我国的教师队伍建设情况来看,具备较高民族文化素养的教师少之又少,很难对学生做到科学的引导,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得不到提高,也无法在室内设计中融入民族文化,所以就需要强化教师民族文化素养培训。教育管理者应该为老师提供更多的民族文化学习机会;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师也应该重新自我定位,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了解、学习民族文化,不断提高自身素养,积累丰富的设计经验,对学生起到更好的指导作用。

2.增设民族文化艺术理论课程

学校是学生系统学习民族文化艺术的主要阵地,所以必须充分发挥学校的阵地优势,增设民族文化艺术理论课程,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民族文化艺术知识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可以不拘一格聘请相关老师承担民族文化课教学任务,课程可涉及到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独特民族符号等。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使学生对民族特色文化进行深入的学习,帮助学生构建系统民族文化知识,做到对民族文化内涵的真正理解和掌握,能够使民族文化融入到室内设计中,灵活解决从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4]。

3.强化民族文化实践教学

保证民族文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同步性,对于实现室内设计教育与民族文化的融合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提高室内设计教学质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到民族地区进行采风实践,了解当地的民族特色及室内设计特点,在实践过程中对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检验,找出自身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善。同时,还能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自主探索、挖掘所不了解的知识,对于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4.开展民族文化比赛与课程考核

在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考核的时候,可以采用命题设计形式,同时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在室内设计教育与民族文化融合过程中,可以开展民族文化比赛与课程考核。以某个民族为设计主题,使学生对该民族特点以及独特文化进行总结,寻找代表性的民族文化符号,并结合所学室内设计手法对其加以灵活运用。通过这种形式的比赛和考核,可以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实现与室内设计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形成民族设计方法、积累设计经验。

四、结语

为了提高设计师的民族文化素养,创新室内设计方法,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风格,就需要将民族文化融入到室内设计教育中。通过强化教师民族文化素养培训,增设民族文化艺术理论课程了,强化民族文化实践教学,开展民族文化比赛与课程考核等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室内设计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培养更多民族文化素养较高的设计师,通过室内设计,充分展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及内涵。

参考文献:

[1]赵宏云.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运用浅析[J].赤子:上中旬,2015(19):148-148.

[2]蒙敏.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运用浅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4(33):230-23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