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5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篇1

当民族精神在学生心目中渐渐缺失,很多学生沉迷于某些格调不够高雅的作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精心设计我们的教学,引导学生欣赏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利用艺术教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帮助学生明是非,知善恶,识美丑,来提高学生的修养、陶冶他们的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高尚道德品质。

一、民族音乐教育是渗透和发扬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课堂教学内容是深化民族文化的基础,在教学中体验民族音乐的美让学生体味、接受本民族的精神和神韵,无形中是对学生进行了民族教育,增强民资自豪感。

在新世纪的世界教育改革潮流中,民族文化作为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引起各国教育领域的高度重视,寻求本土文化资源成为各国家、各民族谋求生存、促进发展的基本国策,民族音乐文化传统在这样的背景下也被提到了作为本土文化重要资源的高度。

民族音乐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是使一个民族能最深层地感受自己的重要方面,也是使一种文化在世界文化日益广泛的交流中保持自己个性的重要方面。因而作为中国人理所应当地接受中国民族文化的熏陶,这是一个中国人应有的本分。奥尔夫和柯达伊的教育体系,也都是以一种民主进步的思想从不同的角度实践着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的结合。一个国家,没有先进的科技,一打就垮;没有民族精神,不打就垮。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正是在这种民族精神的支撑下,才得以存在与不断发展。我们相信,在这一民族精神的支撑下,我们必定能完成复兴中华民族的历史重任,从而再一次显示中华民族精神的强大力量。所以我们要在音乐教育中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强调民族音乐教育,那么在实践中必定能增长学生的民族音乐知识,陶冶情操,这将影响一代人的民族精神。

二、民族音乐进课堂是促进音乐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

音乐课程是门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性课程。民族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学习和欣赏民族音乐中,通过亲身体验来吸取民族特有的精神和气质,综合历史与现实、结合应用与创新,让孩子们在兴趣中了解掌握知识及中华民族音乐的精华,领略中国传统音乐的美。通过教学,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优秀的民族音乐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知识水平,还能增强热爱祖国的自豪感。同时也发展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总之,在音乐教学中大力弘扬名族音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让学生认识到中国民族音乐在世界音乐宝库肿的重要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民族音乐是人类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是人类社会活动的艺术形式,也是人类体验的精神与物质成果。民族音乐的多样性与丰富性特点对青少年的形象思维与创造意识的培养都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实践证明,在促进音乐实施素质教育的改革中,由于民族音乐进入课堂能够“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面向生活,面向实践”,尊重学生自身的体验和对体验的“可感、可知、可悟”,并通过教师的指导,达到外部体验与内心变化的统一,因而使学生“想法、乐学、学有所获”,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实践感知,为音乐教学改革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有效的途径。

三、民族音乐教育资源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推动艺术教育对学生审美文化素质的提高与发展

篇2

回民小学首先保证了学生人手一只竖笛,有利于学生在课堂内外都能够吹奏练习。学校的还配备了丰富的图片、音响资料、电子白板等多媒体现代化教学设备,更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竖笛的效率。教师在教学手段上改变了以往单纯的枯燥的教授的教学模式,而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在创设的快乐游戏情景和参观游览中体验、探究式学习。

2、回族文本资料

回民小学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名校,有浓厚的回族文化底蕴,具有丰富的文本资料。通过带领学生查询研究学校所存的回族历史资料,让学生了解黑龙江回族的历史,文化习俗,民族服饰,民族等。同时齐齐哈尔市的图书馆也为老师和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文本资源。师生们可以在图书馆中找到很多珍贵的书籍资料,得到回族歌曲的曲谱,以供学生学习演奏。

3、社区资源

回民小学建立在回民聚居区,有很多历史保留下来的文物古迹。清真寺就是很具有特色的回族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回族穆斯林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学生了解学习回族知识的重要场所。在学校附近就建有齐齐哈尔市博物馆,馆里展出了大量现代少数民族文物,这些文物都是我国多民族国家民族研究的重要物证。带领学生进行参观学习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文化视野,不但可以了解学校回族历史,更是能加深对齐齐哈尔市的热爱。

4、网络资源

网络资源已经是大众最能熟识、利用的现代化资源。课上为学生布置任务,学生在课下都积极主动的通过网络搜索资料,让学生有了参与感,增加了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在知网、中国期刊网等付费网站查询到一些珍贵的视频、文本资源,通过多媒体的现代化设备与学生共享。既有利于学生的竖笛学习,又可以学唱回族等少数民族的民歌,以达到让学生热爱我国民族文化的教育目的。四、回族小学校本课取得的实际效果齐齐哈尔市回族小学的校本课程一直本着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建立以老师组织或学生自我设计的实践活动为中心的活动方式学习竖笛,学习回族的民族文化。校本课始终坚持宜“小”不宜“大”、宜“近”不宜“远”、宜“活”不宜“乱”、宜“实”不宜“虚”,的方式,利用我们身边可利用的一切资源,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在,回族小学的学生每人都能熟练掌握竖笛的演奏技巧,有较强的识谱能力,可以轻松的把新曲试奏出来,而对于回族的历史文化也有较深的认识。目前,回族小学的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学生们经常参加市里组织的音乐活动,在一些大型的比赛活动中也经常获得奖项。回族小学已经成为齐齐哈尔市小学音乐教育的模范学校,成为各种音乐活动组织方首先考虑邀请的对象。

篇3

我国的民族文化是经过时间和社会双重考验而传承下来的,对于现阶段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在培养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增强他们的道德素养,使其全面发展,这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弘扬民族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文化是一个民族及国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弘扬民族文化,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良好的品质。

1.有利于培养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历经社会考验而继承下来的,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丰富,其中有许多精华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现实意义。比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深切爱国之情;“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无私奉献精神等。利用这些内容积极向上且与时代密切相关的精神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激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J可,这对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及自豪感有积极的作用。

2.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文化素养

道德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美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的内在力量。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儒家思想是民族文化的核心,经过历史的洗礼,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儒家宣扬的忠孝、礼义廉耻等社会道德规范,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性和精神。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积极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能够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文化素养,使其成为新时代的优秀人才。

3.有利于应对全球化浪潮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我国面临国际文化的竞争以及他国思想不断渗透的局面。西方文化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冲击导致当代大学生出现民族信仰危机,如对好莱坞电影、欧美流行音乐趋之若鹜,而对本民族的传统节日及戏剧毫无了解。面对这样的局面,高校应积极弘扬民族文化,确立民族文化的优势,以此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能够在全球化的局势下坚守民族文化,并做民族文化的推动者,扩大民族文化影响力,增强民族文化竞争力。

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民族文化教育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当代大学生的物质条件越来越优越。学习英语、看好莱坞大片、使用计算机等,使学生从小就深受西方现代文明的影响,他们对西方文化充满向往,却对本民族文化缺乏了解。由于学校目前的教育模式注重分数,忽略了对民族文化的宣扬,使民族文化的底蕴没有被重视和挖掘,造成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1.通过民族文化教学提升学生文化涵养

保证现代教育的完整性,就要将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这两者中,缺失任何一个项目,现代教育都无从谈起。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因此,高校的德育工作非常重要。高校现代教育主要强调对人文教育理念的实践,应确立民族文化进课堂的先进思想,开设民族文化教育的必修课或者相关选修课程。如今,课堂教学依然是现代教育的主要形式,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坚持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积极渗透优秀文化内容,使我国的优秀民族文化能够更自然、更贴切地进入课堂教学,学生也能够更广泛、更充分地接受民族文化;同时,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热情,鼓励他们在课下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进行阅读,学习中华文化的优秀精神。在日积月累的学习过程中,民族文化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进入学生的脑海,并对其产生深远影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2.推荐优秀文化产品

文艺作品是民族文化教育最重要的载体,优秀的文化作品对于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国四大名著,抑或是《史记》《兰亭集序》《世外桃源》等,这些作品都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民族精神。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高校应充分围绕民族文化开展教育,弘扬民族精神,传播爱国主义思想,为大学生推荐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作品,充分丰富并扩展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篇4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理论也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从春秋战国“声震林木,响遏行云”的具有高超水平的歌唱,到汉乐府的“相和歌”,唐诗宋词的“吟诵”,从宋代的说唱、元代的散曲、戏剧、杂剧,到明清的民歌、戏曲等,形成了丰富的声乐演唱形式和多样的声乐艺术风格。祖先们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都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与文化遗产。

历代的民族声乐艺术家、理论家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唱法特点和表现规律都有精辟的研究、独创的论述和比较全面的总结。早在公元前春秋战国暑期的《礼论・乐记》,就对歌唱的呼吸方法有“上如抗、下如坠”的呼吸支托感,对旋律的吐字和行腔要求“如贯珠”一样清晰流畅与精湛准确的论述。特别是到了元朝、明朝、清朝,声乐理论研究发展到了一个鼎盛时期,诸多有代表性的优秀论著相继而世,有元朝南芝庵著的《唱论》,明朝朱权著的《词林须知》,明朝魏良辅著的《曲律》等,都是我国历代声乐理论著作中的精华。这些著作从不同角度全面论述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歌唱的技巧,咬字吐词的方法,作品的情感表现与风格特征,显示了对我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独到的审美标准和艺术要求,对现今的民族声乐演唱艺术,无论科学性、实用性都具有珍贵的学术价值和指导意义。而作为肩负传播音乐文化与普及音乐教育重要使命的音乐专业教师们,重视和加强民族声乐教学,对声乐民族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声音的技巧是以科学的发声理论作为指导,并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严格系统的训练才能获得的。说到发声方法,多年以来,声乐比赛中对唱法作“美声”与“民族”的划分,好像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有很大区别,这一思想也曾渗入声乐教学中,并产生很大影响,似乎一定要区分好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才是对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我们的声乐教学观念,特别是民族声乐教学观念,使民族声乐教学被束缚在某种教学模式中,导致培养人才的单一性和“千人一声”的局面。但其实,科学的方法是由人声各器官及其在发声过程中的工作原理决定的,是符合人体发声生理运动规律的方法,根据人类发声器官的构造与发声运动原理的同一性,人类发声的科学方法是大体相同的。“美声”与“民族”应是在同一科学方法基础上的,不同的仅仅是因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声乐艺术风格,而不应是唱法的分类。“Belcanto”原意指“美歌”,而并不是指唱法。纵观中西两声乐理论,美声唱法与我国传统的声乐演唱,在呼吸、共鸣等的要求上有很多相同的地方,这些是歌唱发声的科学共性。美声唱法强调气息、腔体等,我国民族传统唱法中,很早以前就有了关于气息、腔体、咬字等的论述,如:清朝的王德晖、徐沅徵《顾误录》中写道:“气由声也,声由气也。气劲而声发,声发则气振。……”唐朝的段安节《乐府杂录》记载:“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至吸乃噫其调,即分抗坠之音,既得其术。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所以把发声方法冠以“美声”与“民族”之分,从本质上讲,是没有尊重人类歌唱在发声上的自然法则和客观规律,而且,把两者作为唱法而割裂,甚至对立起来,也并非根本意义上的对声乐民族传统的继承,且对声乐民族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并不具有积极意义。对于音乐专业学生来讲,不应被框定在某种“唱法”之中,这样将不利于他们的歌唱潜能的全面开发,其结果是声音表现单一,演唱曲目与不同风格表现的适应性不强。所以,声乐教师在上声乐课时,对学生尤其是初学者,不要冠以民族与美声之分,这样不符合音乐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风俗多样,语种丰富,各民族和地区都有其语言音调及发音的特殊性,由语言音韵的不同而产生的演唱风格也不尽相同。所以,声乐民族传统中的艺术风格应是丰富多彩的。在教学中,继承传统,发展民族声乐,仅用国语演唱好具有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还不够,还须用不同方言演唱好具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的民歌等。相比之后,后者比前者更为必要,因为它是我们声乐民族传统的重要体现。正是由于多地方、多民族的民歌演唱,才汇聚成中华民族大家庭绚丽多姿的声乐艺术风格。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任何民族文化离开了传统,其文化都会因无根基而枯竭,甚至消亡。意大利“Belcanto”之所以对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歌唱艺术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就是因为它在几百年的历史中,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的共同努力,在继承与发展中逐步走向完善。它不仅拥有科学的理论与训练体系和一整套丰富的演唱曲目,而且与各国的语言相结合,并在各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具有不同国家和民族声乐美学特征的“Belcanto”歌唱艺术风格。如今,它早已走出国界,成为人类共同的世界性歌唱艺术。而我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要发展,走向世界,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人类优秀的唱歌艺术经验,不断有所创新和发展,并在继承中学习其精华,完善其不足。由于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艺术中,存在着声部划分不细,歌唱时喉咙不够打开,声音支点较浅,造成声音线条过细,缺乏浑厚与力度,在表演风格磅礴的歌曲时,就会显得苍白无力,没有气势。这些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日益提高的当代民族声乐审美的要求,也不能满足现代人民群众的审美要求。

所以,在教学中应当以民族声乐发声方法中的精华为基础,学习和借鉴当今世界科学的发声方法,结合传统的吐字、咬字技巧和声音的润色与民族情感的表现方法,既充分体现出民族性,又体现出科学性与时代性,与时俱进,才会让民族声乐艺术永远立于世界之林。

参考文献:

篇5

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彰显了一个民族的深厚底蕴,是一个民族发展强大的不竭动力和精神支柱,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既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途径,也是培养公民爱国情怀的重要举措,对个人的健康成长以及国家的稳定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世界一体化发展趋势使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涌入国内,对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念造成了强烈冲击,如何在室内设计教学中融入民族文化,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是当前教育改革中必须考虑并解决的问题。

一、室内设计教育中融入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近几年,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迅速,作为建筑行业中的重要分支,室内设计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相关知识理论变得越来越完善。但是从当前的室内设计成果来看,其中有很多不足之处有待改善,其中设计风格缺乏民族特色现象尤为严重,无法彰显出民族文化的魅力和内涵,过于重视装修表象,缺乏创新意识,很难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室内设计师民族文化素养较低,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所以,必须在室内设计教育中融入民族文化,改善当前室内设计现状。在室内设计教育中融入民族文化,从学生自身、室内设计行业以及民族文化传承等众多角度来看,都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1]。首先,民族文化作为前人的智慧结晶,有很多艺术元素都能给学生带来设计灵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够有效提高室内设计教学质量;并且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其次,能够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感知和理解,感受到民族文化魅力及内涵,在室内设计中彰显出民族特色,同时还促进了民族文化和西方优秀文化的融合,满足了时代对室内设计新的要求,有利于室内设计行业的良好发展。最后,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使学生在学习、掌握民族文化的同时,能够以室内设计为媒介,使更多的人接触到民族文化,扩大民族文化的影响力。

二、民族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学条件较差

室内设计专业术属于艺术类学科,有其特殊性和要求,但几乎所有类型高等院校都开设了这门专业,这就造成了教学混论、有些基本教学条件都很欠缺,更不用提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得到实质性的提高,民族文化教育质量差。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管理体制及教学方法是有一定的区别的,部分高校在室内设计教育中融入民族文化时受到限制,学校教学体系与室内设计教育存在冲突,无法实现预期效果。部分高校对民族文化教育不够重视,没有对教学计划进行合理设计,也没有配备专业老师,民族文化与室内设计教育的融合仅仅停留在表面工作,很难得到落实[2]。

2.民族文化艺术教育缺失

当前,很多高校没有将民族文化艺术纳入到教学课程,没有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系统性的教学,民族文化艺术教育缺失现象严重。因为学校没有开设民族文化艺术类课程,学生仅仅是学习到了设计史和艺术史,对民族文化艺术知识接触较少,通过自学很难认识到民族文化艺术的本质特点,民族文化素养较低。并且在进入社会后,面对不规范的行业市场和激烈的竞争,学生也无暇对民族文化艺术进行系统性的学习,难以形成个性化设计风格,设计作品无法真正彰显民族特色。

3.专业教学观念滞后

室内设计教育与普通艺术教育有着本质区别,但是很多高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将两者明显去分开,缺乏对室内设计教学的综合性考虑,专业教学观念滞后严重,导致学生容易将室内设计与普通类艺术学科混淆在一起,学生的专业性不强。并且很多高校在室内设计教学中,将教学重点全放在了专业知识及技能技法的传授方面,而忽视了民族文化教育,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较低,在实际设计过程中,难以将室内设计技巧与民族文化元素有机结合起来。

三、民族文化融入室内设计教育的途径

1.强化教师民族文化素养培训

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的民族文化素养,更好的承担起民族文化教育任务,对学生起到更好的指导和熏陶作用[3]。但是从当前我国的教师队伍建设情况来看,具备较高民族文化素养的教师少之又少,很难对学生做到科学的引导,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得不到提高,也无法在室内设计中融入民族文化,所以就需要强化教师民族文化素养培训。教育管理者应该为老师提供更多的民族文化学习机会;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师也应该重新自我定位,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了解、学习民族文化,不断提高自身素养,积累丰富的设计经验,对学生起到更好的指导作用。

2.增设民族文化艺术理论课程

学校是学生系统学习民族文化艺术的主要阵地,所以必须充分发挥学校的阵地优势,增设民族文化艺术理论课程,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民族文化艺术知识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可以不拘一格聘请相关老师承担民族文化课教学任务,课程可涉及到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独特民族符号等。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使学生对民族特色文化进行深入的学习,帮助学生构建系统民族文化知识,做到对民族文化内涵的真正理解和掌握,能够使民族文化融入到室内设计中,灵活解决从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4]。

3.强化民族文化实践教学

保证民族文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同步性,对于实现室内设计教育与民族文化的融合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提高室内设计教学质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到民族地区进行采风实践,了解当地的民族特色及室内设计特点,在实践过程中对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检验,找出自身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善。同时,还能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自主探索、挖掘所不了解的知识,对于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4.开展民族文化比赛与课程考核

在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考核的时候,可以采用命题设计形式,同时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在室内设计教育与民族文化融合过程中,可以开展民族文化比赛与课程考核。以某个民族为设计主题,使学生对该民族特点以及独特文化进行总结,寻找代表性的民族文化符号,并结合所学室内设计手法对其加以灵活运用。通过这种形式的比赛和考核,可以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实现与室内设计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形成民族设计方法、积累设计经验。

四、结语

为了提高设计师的民族文化素养,创新室内设计方法,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风格,就需要将民族文化融入到室内设计教育中。通过强化教师民族文化素养培训,增设民族文化艺术理论课程了,强化民族文化实践教学,开展民族文化比赛与课程考核等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室内设计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培养更多民族文化素养较高的设计师,通过室内设计,充分展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及内涵。

参考文献:

[1]赵宏云.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运用浅析[J].赤子:上中旬,2015(19):148-148.

[2]蒙敏.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运用浅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4(33):230-231.

篇6

现如今的高师声乐教学,一直延续西方声乐技能体系进行授课,作为师范技能基础的必修课程,课程针对教学培养方向进行设置。高师的学生作为基础教育的人才的培养基地,需要一专多能的全面发展。而现行的高师声乐教学内容多半以训练学生生理机能歌唱的表演能力与简单的师范技能培养为主,课程的评价机制注重声乐学习基础的发声方法和歌唱表演的流畅度。教学形式为“填鸭式”单一模仿学习,学生通过聆听教师对作品的示范,进行自我想象的声音与表演情态的模仿,多半学生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失去音乐的学习兴趣,或是抽象的模仿让自己走入声乐技能的误区,教学形式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创造性意识。

在素质教育全民化热潮中,高师院校为推动发展不断扩招,学校实际教学承纳量与庞大的生源无法达到最好的教学平衡效果。高师院校的声乐课设置,一般为一年的集体课,学生入学专业、程度不同,“同等对待”,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成为主要的教学设计问题。面对集体大课,教学形式多为独唱或是齐唱、合唱等,教学内容强调学生的发音技能与演唱作品流畅性,教学内容多为短小作品。课堂教授时间分配不均衡,过多的学习停留反复在西方声乐技能学习上,导致学生声乐学习认知单一性,认为声乐学习就是西方的技能理论知识,对歌曲的创作背景、风格、艺术特色等内容讲授甚少,忽视了本土民族音乐文化、音乐作品文化内涵交叉渗透学习与学生自我感知能力的培养。技能小课学习,教学内容融入“声情并茂”的艺术表演,教师与学生以突破技能技巧与表演的大作品演唱流畅度结合考核评价标准进行授课。高师声乐教师过多强调“技”(身体机能)与“技”(表现力),忽视引导学生了解作品背景与含义,培养自身内在民族素养的培养,导致学生在艺术实践中可能“表错情感”,不能引起听众的情感交流,导致作品的传唱度小。音乐作品的自身多重创作的效果,作品本身的内涵,演唱者的二度创作,听众的感受,再模仿的间接传递,流动性带动艺术的发展,所以内部的文化才能带动外面的发展。声乐的学习应为知识与技能、综合素养、个性的发展,技能的模仿学习,将共性功能强大,不利于个性的拓展;声乐的表演应是内在的民族素养感知转化为外在的“声情并茂”展示,单一的炫技切断了与听众的交流,阻断了音乐的情感交流。

虽然在高师音乐教育基础课程中,开设了视唱练耳、自弹自唱、曲式分析、音乐美学等音乐要素的学习,但学科学习的单一性,学科学习缺乏交流,声乐教师教学的忽视,导致学生声乐民族素养发展不健全与缺失。声乐教师教学任务的繁重,教学积极性不高,教学观念与内容陈旧,也是阻碍高师声乐教学发展的问题之一。现阶段的高师声乐教学培养内容中忽视了学生的民族素养与综合能力的结合,阻碍了高师声乐教学的健康发展,导致学生声乐民族素养审美的缺失,针对以上问题,呈现出高师声乐教学中民族素养培养的迫在眉睫。

二、高师声乐教学民族素养培养的意义

新课程标中强调,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基础教育的影响中对学生构建民族音乐文化的认知理念是十分必要的,高师作为基础教育人才的培养基础,应在课程中逐渐加强学生民族素养的培养,学生学习不同时代、背景、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可以加强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音乐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还可以很好的了解多元文化,扩大艺术视野,体会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增进对其他门类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民族的素养的培养不是单一,快速的疏导,而是教学对象与实施者相互交流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声乐专业的培训,不在单一针对声乐理论的教授,更多是引导如何运用作品内涵认知去传递情感,通过了解作品风格、风土人情等民族与地域性人文文化,在积淀中沉稳提升,更直观的提高自己的民族素养,逐步提升自我的声乐演唱水平。

中华文化经历了五千年风雨的积淀,音乐文化不仅蕴含丰富的文化哲理,更多推崇自我的民族精神、民族素养。良好的声乐民族素养的培养,不仅可以帮助演唱者更好地诠释作品,更能帮助演唱者树立信心,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所以我们在高师声乐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创新与传统要合理的渗透,从本地域熟悉的音乐作品入手拓展不同地域、民族的音乐作品学习,引导学生热爱家乡、祖国,能以正确的认知观念去了解民族文化、作品的内涵,从熟悉的音乐作品学学习,学习可以再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中逐步提高,可以让学生在放松的学习氛围中逐步提升自我的综合素养。学生在演唱作品前,教师指导学生了解分析作品,让学生内化作品内涵,不仅可以储备不同的学习阅历,在互动中可以促进学生和教师的教学相长,更好的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更好的诠释演绎作品,达到教学的共赢目标。

文化的传统与发展,是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人与人互动的学习中得以传播与实现的。民族的发展带动的不仅是人口的延续,更是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传承。在教育中修正提升人们的思想与文化认知,高师中的声乐教学民族素养培养,履行的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全面素质教育双重的使命,所以对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声乐演唱不应是单一的炫技无内涵的表演,应是好声音与真感情的融合的共生体。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告诫我们:“不要把时间当放在发声练习上,要知道提高了综合修养,声音上也会提高,如果有了认识,即使走弯路也不会太远。”丰富的人生阅历、知识储备、民族文化底蕴,才能心领神会了解他人之意抒发自我之情,引起感情的交流,引导肢体与情感的二度创作表现,达到自身、歌曲与观众的和谐审美共鸣。

三、声乐教学中民族素养培养的实施建议

随着经济时代的发展,学科交叉发展成为主流的研究方向,传统的学科面临更新、多元化的研究体制。声乐表演的外面展示效果反应内在教学民族素养积累程度,只有加强两者的融合发展,才能推动高师声乐教学的发展,培养多元化师资人才,体现学科的真正价值。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民族素养,弘扬民族精神,是教育者基本的教学责任。那么如何将民族素养的培养贯穿于高师声乐教学中呢?

(一)声乐作品的选择

教材的选择要与时俱进、丰富多彩,应兼顾传统与现代、中国民族音乐、地域文化音乐与世界多元文化的结合。在演唱作品之前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查阅了解该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歌词含义、歌曲风格与艺术特色,以便于学生真正完成作品的学习,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通过结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从熟悉的地域音乐学习,拓展到不同民族语地方的音乐作品学习,丰富学生的文化认知,激发学生对民族与地方音乐的喜爱,引导学生的审美培养,构建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深入的认知感受中抒发自己的情感诠释作品。

(二)和谐发展中的声乐教学模式

转变传统高师声乐教学观念,将西方的技能理论知识结合本土的民族音乐与地方音乐文化的学习,创造出属于中国特色的高师声乐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加强师生间的交流,还原学生课程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传统民族文化的创新与传承。多元评价机制,推动多元化评价机制的建立,关注学生技能的学习同事,延展学生的音乐民族素质内涵的学习。根据学校自身发展特点构建声乐课程群,加入地方性与民族文化引入课程,直观的体验。加强的联系,深入到地方音乐文化采风,返校的民族采风展示,创编声乐小品,实现学期声乐教学观摩,帮助、鼓励学生多参加艺术实践,巧妙设计民族元素实践活动,把民族音乐与多元文化相结合,创新艺术形式,例如民族歌曲的排演或是创编,让学生渗入体会,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与沟通能力,同辈群体的感染式教学;多媒体教学,声乐教学的拓展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多媒体了解作品创作的背景、曲式结构、地方风土人情等加深作品印象,激感的形象,使作品更立体化与学生本体结合。推动和谐发展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发展。

(三)高师声乐教师的自身知识建构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循环,良好的示范学生可以直观的感受,可以说实施者自身的艺术底蕴与教学师范技能的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充实的教学内涵可以灵活应对不同学习时期学生的教学需要,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声乐教师正视自身民族素养的培养的必要性,加深民族音乐史、专业技能的学习的同时,还应该掌握现代教学技术,利用现代教学媒体辅助教学,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篇7

旅游资源开发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旅游资源开发不仅是对各种旅游资源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开发,还带动了旅游地相关产业的开发。

一、族旅游资源的文化特性

首先,它对旅游者来说应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激发人们的旅游动机,能使旅游者得到一定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旅游资源的理论核心是吸引力因素”,同时,吸引力也是评判旅游资源质量高低的关键性指标。其次,旅游资源具有可利用性,对旅游业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即旅游资源的开发能产生不同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最后,旅游资源(现在的某些人造景观除外)是客观存在的一种实在物,有的表现为具体的实物形态,如自然风景、历史文物等,有的则为不具有物质形态的文化因素,如地区民俗风情等。绝大多数旅游资源都是先旅游业而存在,并不以人们的开发利用为转移,即使是现代形成的旅游资源,如城市风貌等,也是在其形成之后,被人们所认识,并为旅游业开发利用的。因受文化特殊性的影响,一个民族在理解一种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时,可能会产生明显不同于另一民族的判断。一种自然存在或社会现象是否会成为旅游按,会因民族文化的差异而不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就旅游资源而言,与旅游者通常的生活习俗、文化背景、和居住环境差异越大,特色越鲜明,内容越丰富,影响越广泛,对旅游这来说,就越感到独特,对他们就越具有吸引力。

二、德宏州德昂族旅游资源的民族文化性

德昂族是我国云南省与缅甸的跨境而居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芒市三台山乡是德昂族居住最集中的地方,被列为德昂族乡。德昂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昂(前称佤崩)语支 。德昂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他们的诗歌、民歌、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音乐、舞蹈等都是人文旅游资源文化内涵中最让人着迷的一部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他们的茶文化,茶文化主要体现了德昂族的文化精神以及社会影响力,这点从他们的社交礼仪中便可看出。从以上这些不难看出德昂族旅游资源的文化特性。旅游活动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活动。文化的差异是旅游资源吸引力的源泉,也正是有文化的介入,旅游资源才更具魅力。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既可以满足人们对美的事物的观赏,又可以使人们通过旅游获得丰富的知识;既可以满足人们休闲疗养,松弛身心的需要,也可以给人以猎奇探险、发现自身潜能的经历;既可以从辉煌的古代建筑、历史遗存中追寻古老的文化,又可以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平凡生活中体验民风民俗等。开发德昂族地区的旅游资源不仅可以让人们体验到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还可以让德昂族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并传承下来。

旅游资源文化内涵体现在两方面:一个是自然旅游资源文化内涵,另一个是人文旅游资源文化内涵。从德昂族旅游资源来看既融合了自然旅游资源文化内涵又有人文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因素在里面。德昂族居住于山区或半山区,村村寨寨无一例外都种茶,故随处都可看到一片片郁郁葱葱的茶林。有的村寨,至今还能看到几百年树龄的老茶树,它们被称为“茶王”,德昂族居住的地理环境体现了自然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而德昂族透过茶体现出的那种已经渗透到社会文化和生活习俗的各个方面的一道绚丽的人文景观――德昂族独特的民俗文化,更是民俗爱好者所向往的。把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就能够很好的开发德昂族旅游资源。

三、德昂族茶文化在德宏州民俗风情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中的重要性

一个地区想要真正的把旅游业发展起来,除了自身独特的旅游资源外还必须要有品牌效应做支撑。比如说:一提起石林我们的脑海中就自然会浮现出那些形状各异的石头;一提起元阳,一层层的梯田仿佛已经印入了我们的眼帘;一提起楚雄,热情如火的彝族姑娘似乎已经围绕在我们周围;一提起西双版纳,那温柔似水的傣族女子已翩翩跳起了傣家舞蹈。这就是所谓的品牌效应。德宏州想要把当地的旅游业发展上去就必须要开创属于自己的旅游品牌而不是一味的模仿和“炒冷饭”。然而为什么说开发德昂族茶文化可以对德宏州旅游业带来影响,那是因为德昂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形成的这些优良道德传统,虽然古朴,具有原始的韵味,但却闪耀着古老的文明,反映着现代文化的光辉,是当今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道德基础。其次,在德昂族的传统观念中,认为只有茶才可能意到。所以,德昂人在生活中不论办什么事都离不开茶,探亲访友茶叶是必不可少的见面礼。宾客所至,首先煨茶招待,认为这比招待家宴更为重要。男青年求婚:首先送女方的礼物也是茶。婚丧嫁娶,邀请亲友光临,一小包茶叶就是主人的请柬。做错事欲求得到对方的谅解,送去的也是一包茶叶,以表示其悔改的诚意;若是送钱或物反而会把事情弄糟,会被对方认为是无诚意,不懂得德昂人的礼节。德昂人的这些风俗习惯,不仅特色鲜明而且内容丰富,能给旅游者带来独特、新颖的感觉。能够把德昂族茶文化真正的做起来并做好,对德宏州旅游业带来的影响是很大的。首先打造了德宏州的旅游品牌,一说起民族特色的茶,人们就会想到德宏州三台山来逛逛,不仅品尝一下这里的茶还可以感受这里浓郁的民风民俗。当然这样的发展肯定是有个过程的。只有对德宏的民俗风情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分析,比较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抓住机遇,做出科学正确的战略决策,打出旅游品牌,才能使德宏旅游业得到新的发展,真正走出旅游冷区域。

四、德昂族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进一步设想

(一)提高德昂族茶文化的知名度

前面的一些例子证明德宏州三台山德昂族茶文化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但知名度为什么不能与之相般配呢?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发掘不够,发掘不深;二是宣传不够,流于表层。对茶文化进行的研究总体看来投入的力度是有限的,对这一领域也没有给予足够的观注。这可能与人们对德昂族的茶的认识不足有关。针对这一不足,可以让当地旅游局和电视合起来专门给三台山德昂族茶文化做一期或连续几期介绍,通过电视广播宣传和报纸杂志的报道这些渠道来提高德昂族茶文化的知名度,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

(二)建立三台山德昂族茶文化展馆

德昂族茶文化是以其深厚的神话传说和独特的民族风俗为基础来衬托它的独特性和民族性。如果光凭导游的叙述和旅游小册子里的介绍,游客肯定不能全方面的了解德昂族茶文化。我们可在三台山乡政府旁建一个德昂族茶文化展馆,展馆里不仅展示和德昂族茶文化有关的古诗歌、用老茶树干雕刻而成的佛像还有不同风俗茶泡制过程的展示区,如:择偶茶、提亲茶、定亲茶等。这样一个茶文化展馆对促进当地旅游经济,增进人们对少数民族茶文化的了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茶文化旅游商品开发

文化旅游产品是指以文化旅游资源为支撑,旅游者以获取文化印象、增智为目的的旅游产品。开发茶文化旅游商品必须要以市场为标准,结合文化旅游资源特征,以文化为导向,开发出具有市场吸引力的文化旅游产品。拿茶文化旅游商品来说,我们可以在茶文化展馆的一角另辟一区域,把茶叶按不同的风俗装包,把其风俗特征写好放在茶包里。待游客参观完所有和茶文化有关的资料、佛像和表演后,既可到这一区域来购买自己喜欢的茶。

(四)游客体验服务

游客体验不仅可以带动游览氛围还可以让游客对此次旅游记忆犹新。游客来到三台山首先由当地导游带领其参观德昂族的茶园,参观的同时解说制茶过程,特别是德昂族最有特色的酸茶。参观完毕到指定的德昂人家中游客开始自己制作酸茶。该景点不仅负责保存游客制作的酸茶,制作完最后一个步骤是在发酵酸茶的坑旁,写上此坑酸茶是由谁制作的。这样你就有可能吃到亲朋好友制作的酸茶,可以刺激游客故地重游的愿望,从而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峻 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泰勒 原始文化 [M] 1871

篇8

1.言与文化间的关系

1.1是文化的一部分。像其他的文化现象一样,语言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但是文化和语言都会随着生产社会的发展而改变。但正因为出现不同的文化,才需要更多不同的语言来完善文化的交流与沟通。我们可以说,语言拥有文化的所有属性,所以语言也是一种文化,也是众多文化现象之一。人类语言不仅是一个整体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1.2是文化的主要载体。虽然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但其他文化现象通常不能被独立的存在于语言之外。毕竟只有通过语言文化才可以得以保留、扩展和传播。

1.3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思维,思维活动离不开语言。也就是说文化的发展必须依靠集体创造的社会成员,但只有通过使用语言这一良好的沟通工具,才可以使社会成员达成沟通并实现相互理解。不同的文化应该通过语言相互学习。由于文化必须使用语言作为工具来开发,所以,语言是文化的发展的基础。

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语言作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相互交流的基本工具,通过它人们可以建立生活上和心理上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语言能够促进人际关系,同时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语言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平台。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人类拥有了语言的权利和能力,人们通过使用语言就能创造一个新的世界,一个具有概念和意义的世界。

人们通过观察客观世界,用生动而形象的语言来描述其周围的物质世界,并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意识来表现其精神世界。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在进行交流时,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他们所表达的语言和使用语言的方式是不同的,因为文化是形形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看法和思维方式是不同的。由于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及民族心理等各方面的因素不同,在他们的意识中所反映的客观世界和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就不同,因此他们的世界观和生活思维方式是不同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

语言、文化、世界结为三体,是密不可分的,人类活于意义的世界中,正如生活于他感知的世界中一样的真实,因为语言就仿佛一个棱镜,透过它的投射,世界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所谓的世界景,因此语言也同时表现出人们对其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认识认知世界和理解世界的主体,是认识过程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的归宿,因此通过语言文化学的研究,使我们能够更好的了解这个客观世界;通过语言能使我们更好的了解不同语言当中不同民族的文化。

2.不同文化中的语言表达方式不同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操不同语言的人们在进行交流时,即使使用的语言方式准确无误,但由于文化上的不同,他们使用一个词或一种表达方式具有不同的意义。尤其是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即使精通了该语言,但是文化不同,人们在语言当中描述其客观世界所产生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就如一个少数民族学生从小成长在少数民族地区,但在校受的教育是汉语,由于他已经拥有了双重的文化背景,因此在使用不同语言时,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将对其所学习的语言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学生在使用汉语时,相对于汉族同学来说他们在说汉语时使用的形容词就比较多一些,因为他们不能像汉族同学那样更具体而准确的表达其思想,在转换思维的时候用汉语表达就较难些,只有通过形容词来表达他们所要表达的思想;甚至他们在交流时往往喜欢用倒装句来表达本民族语言,就如汉语当中的客人来到礼让"吃饭",很多同学将它表达出来时就变成了"饭吃","喝水"变成"水喝"这种表达往往会使人发笑。

不同的民族在其不同的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中成长,他们所接触的客观事务有所不同,因此他们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就不同,在他们的语言里所描述的客观事物的名称就有所不同。文化上的不同,不同民族在使用其不同语言时有着不同的限制,这就很大程度上和该民族的宗教思想、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等不同因素有关系。由于文化的不同,我们就很难在其他的不同文化中找到相对应的词或表达方式,如果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研究藏族的语言,从研究其语言他们就不难看出藏族是一个从事于畜牧和农牧业的游牧民族,因为藏语里大多都和畜牧和农牧有着具体的描述,因此语言为人们提供了一些重要的信息,使不同学界的语言学家能够通过研究不同民族的语言来得知其民族内在文化。就如爱斯基摩人对雪的描述就有所不同,在他们的语言里对雪有不同而更具体的描述,从这点我们就不难看出,雪在他们的现实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语言和文化。

篇9

中图分类号:D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6)01-082-01

一、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规、条例,做好法律保障工作

用法律的手段来保护民族民俗文化是国内外的普遍做法,这种做法最先产生于日本和韩国。国外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在法律方面十分完善,而我国的民族文化资源没有足够的法律保障。拿日本来说,日本为保护其民族文化就制定了相当完善的法律制度,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社区居民的义务。例如日本以法定的形式把各类民族节日延续开展下来,并规定城市中每个社区都要选派指定的人来负责街区的节日活动,如果负责本街区节日组织活动的代表没有尽职,这些负责人还将受到法律的惩罚。

虽然日本的做法有些强制性,但是对照日本人在保护民族文化方面对法制的有效依赖,针对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我国民族文化法制保护方面的缺憾,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政府可以充当相关法规、条例的制定和完善者。

1.按照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结合地方实际,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条例,建立地方民族法定节日等,切实做好民族文化保护的法律保障工作。

2.在实践中不断努力探索才能健全规范民族文化法制建设,从私法角度保护传统文化,保护民族文化继承人的地位和利益,确保民族文化的传承得到法律的支持。

3.由于法律的不完善,犯罪分子破坏民族文化的成本低、代价小,民族文化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所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政府可以适当地加大对破坏分子的处罚力度,增加罚款等,树立法律的权威。

二、推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合理开发少数民族文化

文化依附于经济而存在,因此鼓励和推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产业化是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产业化能有效地保护和发展传统,有利于保持中国的多元文化格局。

因此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政府要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就要积极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化,主要是可以从发展旅游业以及扶持与旅游业相适应的相关产业着手:

(一)利用本地区独有的民族文化资源发展和扶持民族旅游业

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政府可以利用本地区独有的民族文化资源鼓励和扶持民族旅游业,在政策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作为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聚居地,造就了环江独有的人文旅游资源。旅游开发能增强当地居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文化自豪感,进而产生保护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传统文化保护意识不断增强。

(二)发展与扶持与旅游业相适应的相关产业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的大量涌入,会带来了多方面的尤其是传统地域文化的需求,民族的手工艺品因市场需求的扩大,民族的技艺、舞蹈等又得到重视和发掘,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政府要发展和扶持与旅游业相适应的相关产业,如地区特色商品(面具、竹制品、丝帛品等)的生产、餐饮、住宿等,促进民族习俗和文化活动的重新开发和恢复。

三、宣传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兴起全民自觉性

对地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应把着眼点当地居民的自觉保护。因为如果当地民众没有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破坏就没有保护的产生。当地居民作为长期生活在少数民族文化聚集地方的主人,在生活生产过程中不破坏少数民族文化就是对它最大的保护。因此地方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事业要担当宣传民族文化保护意识的角色。使少数民族地区、乃至全国树立全民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

有关调查表明,自1986年以来,在科学规划的指引下,周庄古镇的历史文化得到了有效保护,政府一系列文化保护措施和旅游的成功开发使得古镇居民认识到古镇的历史文化应当严格保护,并且需要科学的方法和措施,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表现出积极的保护行为倾向,形成了较好的历史文化保护氛围,促进当地文化的保护工作的展开。

因此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政府要保护民族文化就要在做好文化宣传的工作,普及民族文化保护的迫切性和当地居民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努力地激发当地居民的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以及保护民族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居民的民族文化保护意识,这才是保护民族文化最根本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黄燕妮.民族地区民俗文化保护问题研究――以湖北省恩施市为例[D].中央民族大学,2013.

[2]武魏巍.民族旅游发展与民族文化保护的研究[D].广西大学, 2004.

篇10

作为彝族本土文化,毕摩文化有着独特、完整、活态的特点,成为了彝族原始宗教文化。

在毕摩文化中和谐成为其主旨。以 “万物有灵”为基本观点,崇尚自然、崇拜图腾尊敬祖先。在毕摩文化的理念中认为:世间的所有痛苦、疾病和灾难的存在都是由于阴间的魔鬼、大自然的神灵和社会的矛盾引起,正因如此毕摩文化将人与自然、人与鬼神、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作为社会环境的最高价值目标。

1、毕摩文化的现状

彝族是一个有着多种崇拜的民族,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大类即:祖灵崇拜、自然崇拜、家神崇拜。而且在彝族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三观,即为:三界观、万物有灵观、万物雌雄观。基于彝族根深蒂固的认识和观念,构成了彝族人民的博大精深的核心文化——毕摩文化。在大凉山腹地美姑县,关于彝族毕摩的作毕仪式及其神话传说,仍在彝族民间广为流传。①在当今社会中,提倡和谐社会,因此毕摩文化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1源远流长的彝族文化

毕摩文化的起源很早,在彝族民间有这样的传说,早在彝族的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存在毕摩了。毕摩文化的原创主体、信仰主体、传承主体都是彝族,没有严格的宗教组织制度和固定的宗教活动场所,以散乱的彝族家庭(家族)为单位自发举行,是一种全民信仰的宗教。②千百年以来,由于民族发展落后、地域封闭等各种原因,彝族人民一直延袭传承了古老的毕摩文化。在今天的现代文明时代,毕摩文化作为彝族群众的,仍然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1.2在现代备受挑战的毕摩文化

然而在通讯手段不断发展的今天,彝族本土文化也开始受到外来文化的挑战。在社会不断进入现代化的今天,彝族人民也不断步入了现代化,新媒介传媒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使得彝族的传统语言,传统的教育和生活生产模式都带来了很大的改观,这些改观中当然也存在对于传统文化的挑战。

就毕摩文化的现状而言,如果不对其进行保护,不对其进行传承和开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毕摩文化就会面临严重的挑战,也就即将消失在众多的先进文化中。所以,重视毕摩文化,让毕摩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开发,让民族的文化真正的为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良好的影响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我们的追求。

2、凉山地区现存的毕摩文化

位于四川省西南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幅员面积6万多平方公里,下辖17个县、市,总人口400多万,其中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3%,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从奴隶社会形态一步跨越千年之后进入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过渡时期,凉山彝族自治州不仅是古西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还是途中流下千古佳话的地方,更是现代重要的航天基地,因此,凉山地区有着有着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由于在解放前,长期形成的封闭的奴隶社会形态,于是便构成了凉山彝族文化中的既丰富灿烂又神秘、多样、唯一的文化属性。他的独特属性也就确定了它具有较高的社会保护价值,和巨大的经济开发价值。

2.1走进大凉山

凉山彝族人民,在历史变迁的长河中,尽管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长期挑战和巨大冲击影响,由于在封闭极端的奴隶社会停滞了很长一段时间,尽管在解放后,一步就从奴隶社会跨越到了社会主义社会,然而却仍然保留着最古朴、最浓烈和最独特的民族文化。因此,凉山彝族文化具有着不可替代性,这种不可替代的特性便也成为了彝族文化的古老悠久,丰富灿烂的亮点和特色。

2.2凉山彝族文化特色

在节日文化中,凉山彝族火把节被称作东方狂欢节。火把节是彝族人民长期与自然斗争的历史写照。传说,远古时候,天神恩体古兹因利益问题与民间的民众发生了纠纷,就放出很多害虫危害人间的庄稼,彝族人民奋起反抗,举着漫山遍野的火把焚烧害虫,取得了胜利。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就演变成了人们一年一度的狂欢节日。③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火把节的节目从最初单纯的打火把,演变成了如今斗牛、赛马、斗鸡、斗羊、赛歌、选美、摔跤等丰富多彩的狂欢活动。

在凉山彝族的众多文化中,礼俗文化是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最为独特的传统礼俗。彝人古老而饶有情趣的礼俗,是彝族文化又一独特的风景线,它反映了凉山彝族特定的历史传统和伦理道德观念。彝族的毕摩文化和彝族的婚、丧、嫁、娶等礼俗是联系在一起的。彝族的很多礼俗的举行都和毕摩文化有一定的渊源关系。最特别是彝族丧葬礼仪和毕摩文化是紧密联系的,彝族丧葬礼仪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祭祖大典,都是由彝区最为德高望重的毕摩来完成的。也是毕摩最为神圣,毕摩文化能在彝区继续发挥作用的很重要的原因。

2.3神技惊人——独特的毕摩文化

毕摩是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又是沟通神、鬼、人的宗教桥梁。毕摩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不仅传承了文字、绘画、文学,而且都有着一些特别的惊人的技能。比如说,颂念经文后,“舌添、脚踩通红的铧口、嘴叼百多斤重的羊转圈、让人见先祖” 等。④彝族的毕摩文化,如果开发利用得当,其历史和现实意义是不可替代的。

那么应该如何合理的对凉山彝族文化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呢?又怎样才能让历史传承下来的民族文化成为为现代社会建设服务的良好的精神精华,便成为我们重点研究的课题。

3、毕摩文化的传承、开发与利用

毕摩文化在众多少数民族文化中,可以说是历史传承下来的保持较为完整的、具有独特属性的民族文化。然而,现如今真正了解或者真正传承下去的地区和人却很少,这便让毕摩文化的发展进入了困境。尤其是在凉山地区,这些年由于过度的重视经济发展,民族文化的发展一度陷入了停滞的状态。扭转这种局面便迫在眉睫了。

3.1凉山彝族毕摩文化开发中的弊端

首先没有认识到毕摩文化的重要性。在凉山彝族文化中,作为少数有着毕摩文化背景浓厚的区域,本应将珍贵的毕摩文化不断的传承、开发和利用,然而现如今看来,作为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并没有认识到这件事情的重要性,或者认识到不够,缺少文化资源、文化产业的思想。这也是为什么凉山彝族毕摩文化为什么没有像丽江、大理等成为众多人所了解的文化地区的首要原因。换言之,不过是政府缺少前瞻性,只顾眼前,没有意识到保护凉山彝族毕摩文化的重要性和巨大的现实意义。

其次,机制死板,观念陈旧,使得本来丰富多彩的文化成为了死板的墨守陈规。由于在观念意识上产生的巨大差距,在各地方虽然建设有文化馆等宣传文化的场所,但是大多成为了摆设,没有发挥宣传民族文化的作用。往往是上级安排些什么,下级就去执行些什么,没有丝毫新意,没有上面的安排,自然就什么都不做。说到底,其实就是因为没有得到政府在经济和政策上的支持,造成了这种文化困顿现象。一旦有相关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这些文化馆将会成为开发宣传毕摩文化的重要场所。

然而最大的弊端还是,想要发展就要先认清定位,不得不说,凉山彝族毕摩文化便是在没有定位的情况下,急功近利的走了背道而驰的路子。于是便造成了市场无序,布局无规划、品牌无意识的开发,这种急功近利的开发手段,不但不能宣传民族文化,更有可能让真正的彝族的毕摩文化失去本土特色。

3.2毕摩文化传承、开发与利用的建议和措施

首先必须要从思想认识上切实建立起“打造凉山有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的统一认识,彻底改变那种“不愿提民族文化、怕提民族文化”的陈腐观念,以“越有民族性才越有世界性”的思想观念来前瞻性地认识我们带有古朴色彩的民族文化,来认识做大做强凉山旅游业中开发利用彝族毕摩文化的极端重要性。因而在我们的思想认识上,及时调整思路,从战略的高度、全局的高度,重新把打造彝族文化品牌这一认识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组班子、定政策、给足经费,为整合凉山旅游文化产业,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做出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规划。

其次,开发利用毕摩文化资源,最有效的办法便是将毕摩文化特色与旅游结合在一起,来寻求人、环境、文化三者最佳的结合方式。开发要做出个性,做出特色。在毕摩文化的独特性上下功夫,相信就会让民族特色也成为世界特色。又由于毕摩文化作为精品又具有独特的特殊属性,在宣传中其文化个性越鲜明、特色越突出,其文化含量就会越大,品位就会越高,便会更加具有吸引力。民族文化的价值在于将优势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的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成为文化品牌。⑤我州的旅游业应注重文化品牌的运行机制,切实把资源上升为品牌,用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文化精神来吸引海内外游客。

毕摩文化要保护,但应该在正确的倡导下合理开发,要把毕摩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产业来发展。一种文化只有自己在发展过程中有一定价值,有自己的市场,这种文化才能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下去。毕摩文化是现存较为稀缺、完整而典型的原生态彝族原始宗教文化,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核心组成部分,同时是人类极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经济全球化格局下的民族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下,对正逐步走向衰落的毕摩文化进行保护和开发,无疑是必要的,而且是紧迫的。

参考文献:

[1]张晴.民族文化传承重要性[M].山东出版社, 2009.09

[2]刘心悦.彝族本土文化保护[M].江苏出版社,2010.10

[3]郭艳青.毕摩文化特色[M].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08

[4]徐洋.民族文化传承[M].江苏出版社,2009.11

[5]赵健.文化品牌效应[M].四川出版社,2011.06

注释:

① 张晴 民族文化传承重要性 [M]. 山东出版社, 2009.09

② 刘心悦 彝族本土文化保护 [M]. 江苏出版社, 2010.10

篇11

在中华民族这片幅员辽阔的土地上生活着55个少数民族,每一个少数民族都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了自己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但是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少数民族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前所未有的挑战,人们越来越来越意识到少数民族文化权利保护的重要性。本文试图从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界定出发,进一步探讨少数民族文化权利保护的价值和意义,并提出如何全方位保护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权利。

一、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界定

少数民族享有自己文化的权利,是少数民族权利的内容之一,简称少数民族文化权。它指多民族国家或国际社会通过国内立法或国际约法形式确认和保障少数民族权利主体,按照自己的民族文化方式生活、学习、工作的权利。该定义有其特定的内涵和丰富的外延,从内涵上讲,有三点:(1)权利的主体是拥有、认同该文化的少数民族全体,即少数民族文化权利是一项集体权利:(2)权利的对象是少数民族文化;(3)该权利是由法律规定的。“法律权利是由法律所承认的意志或法律所授予的权利”没有法律的承认和强制力做后盾,权利就不成为权利,政府和个人可以肆意破坏,使少数民族文化权利受到极大的侵害,造成民族强制同化。为了更好地对少数民族文化权利进行保护,便于执法操作,需要了解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外延,主要有以下几点:(1)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权;(2)少数民族教育权;(3)少数民族古籍文化整理、抢救、传承权;(4)少数民族文学艺术权利;(5)少数民族权;(6)少数民族饮食和服饰权利;(7)少数民族节日权利;(8)少数民族文化交流、协作权;(9)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权;(10)其他权利。

二、现阶段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现状分析

1.市场经济地发展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形成强烈冲击

由于工业化、信息化的推进,物质和文化产品的丰富和物流的发达,交通的改善和人口流动的增加,外来文化的影响剧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猛烈冲击,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一些民族的语言、服装、民居文化面临严重危机。如赫哲语,目前能用本族语交际的只有十几个60岁以上的老人;云南基诺族传统竹楼有可能在10年内被内地汉族的砖木结构平房和钢筋水泥结构楼房所取代。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或忙于耕作、生意,对传统民族节日渐显冷漠,导致传统民族节庆活动逐渐冷清。一些民族文化瑰宝因民族文化老人的即将绝迹,如云南纳西族的东巴文化正在失传。优秀的民族艺术形式都由于人文生态环境的变化而面临严重的生存和发展的考验。许多民族工艺后继乏人,面临失传的危险。

2.少数民族文化遭受人为破坏

由于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保护措施不得力,一些地方和一些人为了牟利而滥用和破坏民族文化。如随意改变、歪曲甚至捏造所谓“民族文化”,将少数民族的建筑、服饰、音乐、舞蹈等改变得面目全非;由于管理维护不善,民族文物自然毁损严重,被盗掘、盗卖的情况时有发生,不少散在民间的民族文化文本、字画、法器、雕刻、珍贵服饰、乐器等流失海外。

3.少数民族在现代文化教育方面处于落后状态

我国少数民族绝大多数居于自然环境恶劣,经济文化落后的西部地区。在市场经济和人才竞争的环境下,民族地区人才流失严重。至2002年底,西部有372个县未实现“两基”(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在这372个县市中,少数民族聚居县占83%。实现“双语”教学,是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入学率和综合素质,使之更好地接受现代教育的需要。但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问题很多。据《新疆部分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质量调查报告》称,民族中小学毕业生各种技能达到要求者只占5%左右。的小学已基本实现了用藏语授课,但初中以上藏语教学基本上是空白。这种不连贯、不配套的藏语教学体系的后果是,藏语授课的小学生毕业后只能升入汉语授课的初中,造成学生的学习困难。

三、少数民族文化权利保护的价值和意义

1.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当前,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向纵深发展的进程中,要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至关重要。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2.有利于少数民族自身发展,增强少数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民族本身就是民族文化传承的结果,丧失共同文化的民族就不成其为民族。在开放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地球村’的语言正在逐渐成为现实,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各个地区的人们,再也不能互相回避,或者奉行闭关自守的孤立主义政策,整个世界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联系在一起了”。作为民族特征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都会发生巨大的改变,可以与民族发生分离,只有在共同文化特点基础上的共同心理素质才是持久稳定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根源于共同文化的稳定,民族与文化是始终不可分离的。每个民族成员很容易在其民族文化的旗帜下交流和凝聚,完全跨越时空。从民族心理上讲,每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都有一种自觉的自豪感,特别是长期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华。英国的拉德克利夫?布朗曾以安达曼人德信仰仪式为例,说明文化的功能之一就是促进社会的团结与凝聚力。少数民族由于是弱势群体,少数民族文化属于亚文化,弱势文化,面对主流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包围,少数民族对于自己的文化更是怀有特殊的情感。只有给予少数民族文化权利以特别的保护,才有利于保有共同的少数民族文化,有助于少数民族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增强少数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

3.有助于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中华民族文化不等同于主体民族(汉族)文化,也不等同于统治民族(如历史上的蒙古族、满族)文化。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华各民族文化融合的最终产物,其繁荣和发展需要各个民族输入新鲜的血液。汉族文化是主流文化,在同等的条件下,其繁荣和发展不会受到制度、历史、环境等因素的制约,或者说阻碍因素较少,其权利无须特别的保护。相反,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极易受到多种客观和人为因素的阻碍。少数民族文化的权利也因此极易受到侵害。只有给予少数民族文化权利以特别的保护,才能使少数民族文化在实质上与汉族文化平等地繁荣和发展,从而有助于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和发展。

四、少数民族文化权利保护的几点意见

1.正确认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嬗变与少数民族文化权利保护的关系

一方面我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嬗变,应理解和宽容。另一方面我们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必要的保护也体现了少数民族的文化权利要求。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记录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实现民族认同和社会认同,丰富世界文化宝库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我们的宽容和理解不是强迫少数民族继续居住在用竹木搭建的房子里,也不能要求少数民族青年拒绝外出打工,不去接触现代都市文明。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只能在顺应现代化要求的前提下才有现实意义,违背历史与社会的发展规律,去阻止文化的变迁,只会导致自由的丧失和文化的僵化。在社会的进步过程中,一部分与时展要求不相宜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变异是正常的,但由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不可再生性,我们对其保护可以保留其价值减少其损失。

2.完善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法律制度

对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法律保护,应建立起国家的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等协调一致的法律制度,立法、执法要尽量明确、具体。国家的立法要有对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特别规定,甚至制定详细的司法解释或行政法规。地方立法在国家立法的大原则下,结合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更富有操作性的地方性法规、规章、自治条例、单行条例,以便于执法,克服目前一些无法可依的局面。以下几个方面是立法中应明确规定的:(1)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外延,采取列举加概括的立法例;(2)执法主体要明确,避免在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保护中互相推诿责任;(3)要明确规定法律责任,一旦发生侵权,可更有效地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权利。在立法中,还要特别注意以下问题:(1)要结合国家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立法,特别是针对具体少数民族文化的详细规定;(2)要让少数民族尽量有效参与立法。少数民族更了解当地的民族文化,其参与立法,可以减少立法和执法成本,更利于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权利。

3.加强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权利意识的宣传

要在全国范围内宣传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权利,尤其少数民族地区的干部和群众,在全国各族人民中树立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观念。使人人认识到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了解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内容,做到自己不侵犯少数民族文化权利,同时对侵犯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行为作斗争。

4.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

执法者的素质不高是少数民族文化权利得不到有效保护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执法者,既要有少数民族文化知识,有少数民族文化重要性的意识,又要熟悉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等与少数民族文化相关的知识。执法者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少数民族文化权利是否能得到有效保护,如云南阳宗海水体出现富营养化问题,当地政府不重视占有相当一部分原因。

五、结束语

在多元文化格局的情况下,文化的影响和冲突是必然的。少数民族文化只有在和其他文化相互影响中,汲取其他文化中的合理部分,才能发展自己。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少数民族文化权利正在得到不断改善和加强。但是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权利仅有党和政府以及学者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从制度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保护,加强与国际社会在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权利方面的合作与交流,使少数民族文化权利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奥]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2](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3]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4]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社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

[5]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篇12

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一个高度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国际环境,各种杂志、网络、电视节目将外来文化带到我们的生活中,这种文化上的冲击和影响是前所未有的。它的范围和深度正在迅速扩大,并且已经在艺术设计学科的学生设计作品中体现出来。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很少有机会深入系统地去学习中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更是少有机会去深入研究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之间的关系。他们大多被动地去接受发达国家,如欧美国家的设计观念和视觉传达方式。艺术设计作为半个舶来品,带有西方审美观念的深深烙印。

篇13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341-02

我国民族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其中包含了文化精髓,对各民族的发展和领域的影响意义重大,特别是美学教育方面,美术教育也是一种民族文化传承手段,能够大力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近年来,我国教育行业为了提高国民素质,从小学阶段抓起,特别是小学美术教育能够提高小学生鉴赏能力和艺术素质,因此应注重小学美术教育,并设置可行教学方案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渗透民族文化,融合民族文化,这些课题都应当引起写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1.我国民族文化发展现状

随着全球化科技网络技术的进步,我国民族文化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方文化在流入我国过程当中,对我国民族文化或多或少地进行了冲击,甚至有些定力不强的人开始崇洋,忽视本国民族文化,觉得西方文化符合时代潮流而我国民族文化已经落后过时了,对于这种意识应当杜绝并进行文化教育。

其次,学校方面也有一部分责任,缺乏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措施,学校作为教育学生和培养人才的基地,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作用至关重要,特别是通过小学阶段的教育更能促进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但是由于部分教育部门和学校教师缺乏相应意识,对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认知度不够高,导致学生无法认知到民族文化,更无法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另外,民族文化对于个人人生观、价值观也起到指导作用,相应民族文化知识的缺乏还会导致学生思想意识在成长道路上歪曲变形。

2.民族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价值

民族文化包括很多内容,都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如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艺术表达形式等,这些民族文化都是历史的积淀、民族的特色,是区别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特征。民族文化是各个民族自身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智慧的积淀,融合了民族中长期生活经验和人类智慧,对一个民族有着象征意义和集体标示作用。而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能够把民族文化元素融合到教程中,使学生认识到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并感知民族艺术作品中蕴含的独特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民族文化、保护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

近年来我国开始着手素质教育的提升,使国民学生的素质不只停留在书本理论阶段,还应该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上具有高素质的表现。小学美术对于学生民族文化的启蒙作用非常重要,能够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能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中也包括发扬民族精神和传承传统文化,由此可以看出小学美术教育对学生民族文化的学习和传播的重要性,小学美术教育中通过民族文化的渗透,还可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创新意识。

3.小学美术教学中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策略分析

3.1 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学校和教师应当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度,不仅仅是因为民族文化的积极作用和意义很大,还由于其能够创新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和模式,保护民族传统文化。通过在小学美术课堂中融入传统民族文化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在爱上美术的同时还能够传承传统民族文化。

3.2 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美术作品质量的好坏也对人类的价值观、人生观影响不同,优秀的美术作品带给人们美的同时,还讲述了其背后的文化、历史背景及其文化价值。而优秀的美术作品必须由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创造,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通过了解和学习民族传统文化,来讲解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3 注重美术实践,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小学美术教育不只是对在课堂理论上进行讲授,提高学生的美学意识和鉴赏能力,重要的是要能够在实际作品中体现到学生对于美的创造,除了美术画画还有其他形式的美术教学课程,如剪纸、叠纸和手工等动手课程,使美术学习理论结合实践产生美术作品,发挥美术课程的教学意义和价值。因此有必要提高学生的美术实践动手能力,如三年级第五册有一节美术课程为《红色的画》,红色带表的意义深远,常常用来代表中国的喜庆和丰收,有时被人们称之为"中国红"。日常生活中应用对红色的应用也非常多,如红灯笼、红对联、红剪纸和红蜡烛等等,教师还可以以红为基准点,指导学生进行绘画、剪纸和手工作品等。通过以上环节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还能加深学生民族文化的认识,对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4.结语

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依靠全国人民共同来完成,依靠各种措施来实现。而小学美术教育作为一种手段能够有效传承民族文化,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穿插渗透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发挥整个社会对于民族文化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