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大学生毕业就业方向

大学生毕业就业方向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5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大学生毕业就业方向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大学生毕业就业方向

篇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3-0284-02

0 引言

当今社会,就业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更多的年轻人选择背井离乡寻找工作,职业具有流动性大的特点。而高企的房价也令大学毕业生在短期内不大可能购买一套住房。因此高性价比的合租成为了这一人群的首选。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大学毕业生网上房屋租赁市场进行问卷调查,尝试找出影响大学毕业生网上租房意愿的主要因素。

1 文献回顾

20世纪60年代,罗杰斯(Rogers)在其研究中提出了消费者决策的模型,将整个采买过程分为知晓-兴趣-评价-试用-采用,为消费者的决策阶段提供了证明。以此为依据,又提出了恩格尔、柯莱特和布莱克威尔(Engel, Kollat, Blackwell)模型,这以家庭为决策单位以及消费者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为细分技术。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归因理论为依据,Russell W.Belk提出了消费者行为境况型决策模型,将消费者的决策行为归纳为境况型决策行为和产品型决策行为。

2 研究模型和研究假设

2.1 研究模型 本文将主要依据Rogers和Russell的行为境况型决策模型,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把这一模型与大学毕业生网上合租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考证影响大学毕业生网上租房的各种因素。

消费者行为境况型决策模型如图1所示。作用于消费者的两种外部力量是产品和境况。消费者通过考察产品和境况,决定要买哪种产品。消费者心理状态(需求、态度、偏好)、境况及产品之间的互动让消费者进入选择过程,最终付诸行动。境况和产品也可从环境认知原理这方面来讲。在这一原理中,消费者对刺激区进行了分类,将其分为显著与不太显著两类,从而将刺激组合到人物(前景)和场面(背景)之中。

根据消费者行为学理论,消费者的行为受到环境影响,“环境”包括文化、社会阶层等宏观环境和家庭、参照群体等微观环境。通过对Russell的行为境况型决策模型进行分析,本文提出如图2的研究模型:

2.2 变量的定义 各变量的定义如表1所示。

2.3 研究假设

基于上述模型和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产品特征与大学毕业生网上合租意愿相关性强。

H2:环境因素与大学毕业生网上合租意愿相关性强。

H3:信息流与大学毕业生网上合租意愿相关性强。

H4:家庭与大学毕业生网上合租愿相关性强。

2.4 变量的测量

2.4.1 量表设计 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为研究设计了各变量的量表,如表2所示:

2.4.2 问卷设计、发放和回收

①问卷初测。本文的调查问卷的题项由表2中的量表问项组成,使用Liket的五点量表对题项数据进行量化。在问卷初稿设计完成后,先请专家提出修改意见,修改了语义表述等问题。随后在小范围发放问卷进行初测,并在此基础上调整完善并最终形成了正式问卷。

②问卷发放和回收。本文对C市4所高校的四年级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有33份没有收回来,收回来的367份,有效问卷361份,有效回收率为90.25%。

3 实证分析

3.1 量表项目分析 依据得分高低,将所有被试问卷的得分综合进行排列,得分前27%为高分组,得分后27%为低分组,对两组在每道题目得分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水平进行t检验。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调查问卷量表问项的t值均达到显著水平,就说明全部问项都具有鉴别度,被试的反应程度能通过它鉴别出来。

3.2 信度和效度分析

3.2.1 效度分析 以研究模型的假设为基础,制定一份包括30个问项调查问卷表,并据此来考察5个影响因素。对这30个问项进行因子分析,通过主成份分析和Kaiser标准化的最大方差法,可以获得5个因子,并不与研究模型中所说的变量个数有差异,且相应自变量相同,这表明问卷结构效度是非常好的。

3.2.2 信度分析 本文基于SPSS对问卷获得的数据,开展了Cronbach''s α信度检验,进行计算之后,得到提取因子的Cronbach''s α值都不小于0.7,这表明量表问项之间和自变量质检的内部一致性较好,拥有良好的信度。

3.3 模型相关性分析 研究变量的相关关系是指二者有一定的关系,只要体现在发展变化的大小和方向上。相关系数R是最大范围应用的度量研究变量之间关联强度的统计量,其取值在0~±1之间,0代表无相关性,±1代表完全相关。通过因子分析,得出各因子与网上合租意愿的相关系数,如表3所示。

3.4 研究假设的整理 在进行了信度、效度分析后,对变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分别验证了各个假设,结果如表4:

4 研究结论与启示

通过以上研究表明,产品特性和家庭因素对大学毕业生的网上合租意愿影响不大,而环境因素及信息流则有较大的影响。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①大学毕业生关注更多的是如何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所租房屋能满足其基本生活即可。因此,希望经营者出租一些能够对房屋进行集中管理的房子,把它们改造成像是学校宿舍一样,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服务;

②为他们提供丰富的信息。如合租者的详细情况,与招聘网站合作提供个性化的招聘、职业辅导、咨询等信息服务;

③通过分析租房人的特征,为他们推荐匹配的合租人。

参考文献:

[1]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2004~2008).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2010.4.10.

[2]冯建英.消费者的购买意愿研究综述[J].现代管理科学,2006.11,pp1-2.

[3]徐孟晓,王旭.消费体验对大学生购买意愿影响的实证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pp111-113.

篇2

一、引言

大学生就业成了当代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紧迫性问题。随当前中国社会不断发展,国民教育的提高,高校不断扩招,尤其是90年代后期,大学生群体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2001年是118万,2005年就达到338万,2007年更是涨到495万,近几年数字还在不断增长,2011年已达660万。面对如此庞大的毕业大学生群体,其就业竞争压力十分巨大,就业形式颇为严峻,大学生就业方向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2004)认为应从变革中的就业环境去谈大学生就业,郑美群等(2005)提到从社会资本的角度去看,黄晓波(2008)表示应从政府职能的方向去研究。在国外,关于大学生就业也是个严峻的问题。它们大都设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如美国的“职业介绍中心”、“校友俱乐部”等。通过这些机构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做出帮助。

纵观国内外可以发现,关于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有的学者讨论其难解决的背景与因素,或从单一的某个方面研究大学生就业的解决方法。有的学者从就业指导上探讨了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认识,也有学者以经济学的方法论证就业的一些效应,还有学者研究了大学生创业的一些问题。虽然这些研究对大学生就业的难题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见解,但是没有一个更为客观的论述来探讨大学生对就业方向的选择。关于大学生就业,本文试图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去研究当前中国就业环境下毕业大学生对就业方向的选择,为毕业大学生成功就业、顺利就业提供具有建设性的思路。

二、文献综述

当前的中国社会处在一个变革的环境下,充满着许多机遇与挑战。大学生就业困难不仅有其自身就业观念的问题,更是深受当前就业环境的影响。其是大学生就业的客观不可控因素,而大学生自身的问题则是可控影响。通过分析这些环境影响可以更好地研究大学生对就业方向的选择。

(一)当前我国就业环境

2008年由美国房地产泡沫及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杆造成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造成了美国及全球实体经济的衰退,中国的经济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由此带来的问题之一就是中国的失业率增加。

中国的失业包括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总量性失业(黄敬宝,2012)。这些失业现象的出现无形中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大学生就业属于增量就业,深受经济环境的影响,随着经济衰退,用人单位的岗位升级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大学生就业的供需结构不合理,其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王风云、王驰宇,2010),这对大学生就业方向的选择造成了巨大的阻碍。

一国的就业政策关乎一国的稳定与和谐。国家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制定了许多政策,如市场规制政策、就业准入政策、招考录用政策和权利维护政策等(高耀等,2010),以拓宽就业渠道。这对大学生就业方向的选择很有帮助。因此大学生对国家的就业政策应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然而目前来看仍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对此缺乏认识。一份针对大学生对就业政策了解程度的调查显示,对国家就业政策比较了解的为42%,其中仅有2%的学生表示非常了解,超过一半的学生承认对此不了解(罗修玲、何苗,2010)。国家就业政策要产生效果最终还要落实到大学生就业行动上,现状却是很多大学生对相关就业政策了解甚少,十分不利于就业政策的实施,更不利于大学生对就业方向做出更好的选择。

(二)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

正确的就业观念能使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就业形势,做出正确的就业选择。就目前的情形来看,大学生自身的的就业观念普遍存在着不同的误区。一是“一步到位的幻想”(徐伟,2009)。很多大学生都存在着毕业后就能找到一个大单位、高收入、高地位的工作,幻想着一劳永逸;二是怕吃苦。总是想着拥有一份轻松高收入的工作,却不愿从基层做起;三是想要快速晋升。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选择具有很大晋升空间的职位,并不切实际地希望短期内就能完成晋升。四是就业地域偏执。很多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域时往往把生源地当作唯一的就业区域,致使失业待业。就业观念是大学生自身的决定因素,树立一个正确的就业观念对于大学生做出正确的就业选择尤为重要。

基于以上文献回顾可以看到,现阶段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十分严峻,不仅面临着严酷的就业环境,还要自身保持理性姿态,以冷静的心态进行就业选择。尽管国内外对大学生就业都十分关注,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大学生就业的方方面面。无论是从政府的角度去看政府职能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还是从个体因素看其对大学生就业的利与弊(徐伟,2009),都只是宏观或微观中的一点探讨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紧迫成因(焦勇,2011)或如何就业的建议,虽然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有所帮助,却没有特别关注对大学生就业如何选择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宏观角度,以就业现状为出发点,分析其带来的问题,结合微观角度,从具体的就业方向选择,来阐明现阶段大学生对就业方向如何正确选择,希望能够为大学生更好的就业起到建设性的帮助。当然本文的研究除了对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做出贡献,还希望为其他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就业问题起到借鉴作用。

三、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在我国当前,大学生群体越来越庞大,就业需求越来越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由国家统包分配向毕业生自主择业转变的情况下,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失业待业现象却十分严重。概括地说,当下毕业大学生供需矛盾十分突出,表现为总量矛盾与结构矛盾并存。(一)毕业生不断增加,向大中城市流动趋势加强。前文已提到,截至2011年,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已达660多万,毕业生人数近年来成倍增长。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毕业生向大中城市流动寻求更好就业机会的趋势愈加激烈,大学生对就业方向选择的大众化倾向更加明显,反映出当下大学生对就业方向的选择逐渐僵化,思路不够清晰。同时一个明显的现象是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居高不下,表现为:大多数毕业生不愿去基层,不愿前往偏远地区就业。另外还存在着就业错位现象,一些高学历的毕业生竞争一些低岗位,高材生找不到工作沦为乞丐等。应试教育的推进,使大学生随处可见,由此产生了大学生创新能力不足,创业意识不够的现象。

(二)经济增长结构变化影响就业需求结构。20世纪末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以投资就业密度低和出口技术水平低的产业拉动为主,而近年来以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保持着较高的经济效益,大学生越发倾向这类工作岗位。这导致各产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与大学生就业需求相矛盾甚至相背离。除此之外,经济增长结构的变化,也伴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劳动力市场管制增加了劳动力成本,短期内会减少劳动力需求。劳动力需求减少令大学生找不到对口的薪酬相对高的工作,还要在教育训练、实习培训等上花费很大一笔费用,形成了为求学的高成本与就业的低报酬即工资的不对等现象。这样一来,毕业大学生面临的就业方向选择十分有限。

(三)劳动力供给过剩与供给不足并存。一方面在劳动力宏观总量上,毕业大学生数量增长远远大于各行业提供的工作岗位,两者形成强烈反差,大批大学生或因专业不对口、薪酬低或能力不足、缺少经验而无法就业;另一方面,在一些高薪技术产业领域,由于技术能力和专业能力要求过高,而毕业大学生普遍能力有限,技术不足,无法应聘这些岗位,同时一些劳动强度相对较大的岗位,因为怕吃苦而无人问津。由此形成了微观上岗位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现象。这与毕业大学生在选择就业方向时的就业观念以及在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指导、高校对就业辅导重视不足有着密切关系。

四、大学生在选择就业方向时面对的问题

(一)社会公平机制欠缺

在向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迈进的今天,中国仍然存在着社会公平机制欠缺的问题。社会公平体现的是人们之间一种平等的社会关系,是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平等的分配。当下社会公平机制欠缺,各种不公平现象出现,社会公平无法得到保障,给毕业大学生就业方向选择带来了困扰。具体表现为:

1、城乡差距扩大,城乡二元结构正日益凸现。毕业大学生在毕业选择就业方向时,往往倾向选择去大城市而不去乡村为的就是城市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先进,待遇好,远优于乡村的这种不公对待。

2、地区差异扩大。近年来随经济增长结构的变化,地区发展严重失衡,尽管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政策,仍然在经济发展、人文发展和知识发展上形成了三大发展差距,造成了大学生在就业选择时的差距与失衡。

3、教育不公平、个人收入分配不合理以及权力、司法的不公等。这其中尤以收入分配不合理最为明显,严重影响大学生对就业方向的选择。同时权力与司法的不公给劳动力的供给造成一定的冲击,一些有才有志大学生无法获得相应的工作岗位,导致大学生在就业选择时的错位。

(二)就业指导工作不足

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就业指导工作对大学生就业方向的选择十分重要,而我国高校目前缺乏以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理论为基础的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服务,其存在着几点问题:

1、高校重视不足,没有具体有效的就业指导服务政策支持。现今各大高校对于就业指导只是进行尝试探索阶段,有的高校仅有毕业生就业协议等有限的文献支持,并没有切实可行的体系形成。

2、没有专业的辅导机构。我国高校目前大都没有设置专业的就业辅导机构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咨询和就业指导服务,政府也没有一个专业人才组成的咨询队伍提供建议,仅仅设置了就业办等机构,不具有专业针对性,无法结合具体情况提供帮助。

3、就业信息咨询不完善。没有完善详尽的信息咨询,信息不对称,大学生在面对就业方向选择时寸步难行。

(三)就业政策不够完善

1、基本政策有不足。大学生基本政策是: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这样的就业政策只是从一般情况下给与大学生就业帮助,且实行市场导向,会造成大学生规模扩张与质量保障失衡;政府对就业进行调控,普及义务教育与精英教育形成错位,从而导致劳动力供给过剩与不足;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看似公平,实际上高校培养模式及大学生自身对就业方向的选择与职场的需求存在不符,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劳动力成本。

2、就业制度存在失灵。现今就业制度不够完善,各地各行差异较大,社会对就业的保障不足,明显的就是刚毕业大学生因没有收入来源无法根据《失业保险条例》获得失业保险的保障,其制度功能弱化。

五、对大学生就业方向如何选择的对策

大学生在当下需面临严峻的就业环境,在选择就业方向时不得不考虑产生的问题,在此就大学生宏观上如何选择及微观上选择什么方向提几点对策。

1、选择什么方向

考虑到现实情况,大学生就业方向主要有“进企业”、“考公务员”和“自主创业”三个大方向。

首先是进企业。这是大多数毕业大学生都会选择的方向。企业就业门槛有高有低,行业类别多样,对人才需求也十分充足,方便大学生寻找生存门路,并且也具备长期发展的平台。然而,企业的一般化使得大学生就业面临待遇不够好、晋升压力大、企业分配不公的问题。这需要毕业大学生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进行选择。

其次是考公务员。近年,考公务员热度有增无减,原因在于其工作待遇好,福利保障充分,工作相对轻松等,使得大学生趋之若鹜。但考公务员难度大,花费成本高,短期效益不定,晋升平台不够,对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不利,并且考公务员也存在着诸多不公现象。总的来说,一般条件的大学生还是将精力放在其他就业方向上,提高就业选择效率,节约成本。

再者是自主创业。虽然国家和高校都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然而自主创业的想法是不错,真正实施起来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却十分困难,国家对自主创业的保障也不够,大学生要承担失败的风险。相对于家庭条件不错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来收,自主创业具有不错的灵活性,有助于实现自身价值。

这三种就业大方向,对一般大学生而言,建议先去企业寻求工作机会,不能盲目跟风考公务员或创业,有条件的又想实现自身价值的大学生建议先就业后创业,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再追求创业机会。

2、如何选择

刚毕业大学生对于人情世故大都处于茫然状态,即使面临着许多就业机会,也会难以选择。大学生在选择就业方向时应注意这些方面。

第一,要确立明确的目标,准确定位。无论怎么选择,面临怎样的困境,都要先确立一个短期或长期的目标,最好是长期规划,根据这个目标,分析当前的就业环境和现状,结合就业政策,给自己一个准确的职业定位,接下来朝着这个定位做准备和努力。

第二,树立一个正确的就业观念。建议大学生可以树立弹性就业观和竞争就业观。在选择就业时,广开思路,不单一的局限于一方面,把握工作与自身生活的关系,在面对竞争时不退缩,敢于竞争,大胆竞争,为自己的未来积极应对竞争。

第三,要学会采取适合自身特点的就业选择方法。面对各种就业选择,大学生往往容易迷失方向,这就需要大学生对自身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结合自身特点,运用正确的方法就行选择。例如可以采取双向对比,SWTO分析或因素分析方法等,结合当前的就业政策和就业指导,最终选择自己满意的岗位。

六、结果与讨论

如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毕业大学生人数猛增,在就业方向选择时会遇到社会公平机制欠缺,高校就业指导不足等问题,本文对大学生就业方向选择指出了当前三条大方向,即进企业、考公务员和自主创业,并建议在进行选择时要先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及选择正确的方法。本文旨在为毕业大学生在就业选择时有所帮助,所以仅从大学生的角度就宏观及微观方面谈了几点对策,并没有从政府及社会的角度讨论。随着我国社会进一步发展,不光大学生需要考虑就业选择的问题,政府与高校都要加强对就业选择的重视。相信在将来政府高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中,大学生都能从容的进行就业方向选择,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J].经济研究.2004,(6)

[2]郑美群,于卓,刘大维.大学生就业社会资本的开发与利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3]黄晓波.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与政府职能关联性的思考[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8,(2)

[4]徐伟.非能力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0)

[5]程灵.从职业指导到生涯辅导:欧美高校的就业指导及启示[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1)

[6]张剑英,回娅冬.论高校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7,(2)

[7]张建民,阳淑娟,范文兴.关于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0,(3)

[8]王君斌.非完全竞争市场、技术冲击和中国劳动就业——动态新凯恩斯主义视角[J].管理世界.2010,(1)

[9]黄敬宝.浅析我国大学毕业生失业的类型[J].职业教育.2012,(17)

[10]潘石,周凯.关于“高学历失业”的理论分析与对策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2010,(6)

[11]李彬.中国产业结构转换与大学生就业关联性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9,(2)

[12]王风云,王驰宇.经济危机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0,(3)

[13]万厚伦.金融危机视角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0,(2)

[14]高耀,刘志民,方鹏.人力资本、家庭资本与大学生就业政策绩效[J].高等教育研究.2010,(8)

[15]姜景.试论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范式的转移[J].宿州学院学报.2010,(10)

[16]罗修玲,何苗.浅析国家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对大学生的影响[J].扬州大学学报.2010,(4)

[17]任香茹.社会公平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J].《中国市场》.2010,(18)

篇3

1.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现状分析

就业,民生之本、发展之源。近观2002年之后的国内用人市场现状,多呈萧条平淡的态势稳步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呈现出的“火热用人市场”大趋势已然骤停,经济发展的步伐在某种程度上已不能满足大量毕业生对工作岗位的需求。如2015年国内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中显示,中国2015高校毕业生(包括研究生、博士生)多达749万人,相比于2014年的721万人有明显上升。毕业生人数的年年递增,更是加重了“毕业即失业”问题的常态化。尽管校园招聘成为企业普遍适用的一种招聘方式,高校毕业生成为企业吸收新生力量的重要来源,但目前企业招聘名额的缩减,入职门槛的提高却潜移默化地扭转了毕业生的主动地位。与此同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近期一项研究显示,2011年至2015年,毕业生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比例在下降。这种可预见性的下降如期而至,使得我们不得不深思隐于背后的力量。

针对“毕业即失业”的凸显问题,我们采访了50名在校大学生,请他们畅谈自己的认识理解。我们将采访结果做了以下归纳:普通院校毕业生就业遇冷门、一线城市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女性毕业生就业受限制这三种普遍现象。“毕业即失业”现状的多态化和交叉性推动了课题研究的现实进程,也显示了课题研究的急迫性。

2.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原因分析

2.1.学生自我能力不足,求职意向单一

在“知识改变命运”的主流认知环境下,对读书改变个人命运的偏狭理解以及急于求得实际利益的大学生相当多。他们把上大学受教育当作找到工作的“阶梯”,当作改变自身命运,甚至于家庭和家族地位的筹码,这种观念使得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过于狭隘,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自我发展,价值提升。于他们而言,上大学更多的是对自己高中三年炼狱一般生活的犒劳,而不是提升自我追求,完善自身能力的黄金阶段。对于大多数高校学生来说,他们习惯了高中规律性的约束日子,初入大学的他们如释重负,没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在薄弱自制力的支配下恣意放肆,碌碌无为地错失提升能力的宝贵时机。另一方面,通过120份大学生求职意向调查问卷的信息反馈,我们得知,当代大学生的求职意向单一且集中,58.33%的大学生表示有考研计划;28.33%的大学生选择求职就业,但具体目标不明晰;仅有2.5%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可见大学生的选择范围之狭小,就业意向之单一,长远方向之模糊。如此,在供应方向上出现的质量问题是造成“毕业即失业”现状的重要原因。

2.2.学校教育模式传统固化,与实践脱节

高校是培养国家各种高级技术人才的基地和摇篮,高校采取的教育模式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高度。教育好比底层基础,而学生则是上层建筑,两者紧紧结合,密不可分。现如今,基于中国基本国情,中小学九年义务教育模式根基稳重,直接影响到个人的终身发展。传统教育模式的教学手段主要是以讲授为主,这也是当今高校普遍采取的教育模式。一个人从小学至大学,都在接收同一类型的教育方式,个人的依赖性和习惯性早已压制住了体内的创新力和行动力。这种注重理论教学的讲授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毕业即失业”这尴尬的背景之下,传统教育模式的些许弊端也被逐渐放大,严格的考试升级制度、区域性教育不公平现象、教学资源不能共享等都限制了个人的发展。因此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更多地像机器一般,被批量化生产,缺乏个性。这加重了“毕业即失业”的严峻程度。

2.3企业与学生双向信息不匹配,彼此缺乏了解

尽管大学是校园与社会的过渡,是理想与现实的边缘,但身居大学校园的我们仍旧很少接触社会,如井底之蛙一般只能窥见社会的冰山一角,缺乏全方位的社会认知。同样,企业对于应聘者的认知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企业只能通过简历和面试浅层次了解应聘者。这就造成了企业与学生双向信息不匹配这种尴尬的境地。针对此种现象,我们面向大学生和企业发放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仅针对“单位在录取毕业生时主要考虑因素”这一问题,用人企业和毕业生的观点就存在很大差别。

这直接反应出信息在传达过程中的缺失和错位。信息的双向不匹配误导了学生在择业时的发展方向,使其偏离正轨,无法准确与企业对接。因此,保证信息传达路径的畅通和透明显得尤其重要。

2.4是否拥有工作经验成为企业与学生的摩擦点

在面向12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有72.5%的学生表示没有工作经验是横在就业路上的巨大障碍。

同时,在我们的实地采访中,用人企业对于工作经验的重视程度也是十分惊人的,企业负责人明确表示,企业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会优先考虑经验丰富的员工。然而,大学生作为初入社会的“弱势群体”,在工作经验上本就是一片空白,再加上企业对于工作经验的高要求,严把控,使得毕业生在浩浩荡荡就业大军中显得更加孤立无援。这种实质上的矛盾值得我们思考。如今,企业的需求品质远远高于大学生的培养质量,供需的巨大落差就摆在我们面前。这是一个漫长的解决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3.课题研究方向及结果分析

3.1研究方向

本次调研,从高校毕业生和用人企业两个方向同步进行,虽同步进行,但互不干扰,互不交叉。

3.2研究方法

3.2.1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在全国范围内随机选取多家企业发放问卷,扩大影响力。

3.2.2采取网络投票的方法,通过网络号召全国各地大学生参与求职意向投票活动,保证调研的广泛性。

3.2.3采取实地探访的方法,选取宜昌市多家用人企业,联系企业负责人进行一对一访谈记录,增强实用性。

3.2.4采用意见征集的方法,面向三峡大学学生,征集企业采访时所需问题,旨在用大学生自己的声音对话企业。

3.3研究结果

无论从企业回馈的信息看还是从毕业生回馈的信息看,毕业生能力和企业需求之间确实存在一定落差。从毕业生角度来看,49.17%的学生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竟有1.67%的学生表示并不关系就业形势。其中反应出来的不仅仅是就业问题,还有学生面对就业时的心理逃避。而从企业方面反应出来的则是对于人才需求的把控度提高。56.3%的企业表示选择人才时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其中也不乏个别企业表示在招聘员工时会考虑员工的政治面貌。由此可以看出,企业对于毕业生的要求是愈来愈高,对于精英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而对于普通毕业生的需求却在减少。毕业生感慨竞争压力大,就业行情低迷。用人企业加大对人才的把控力度,提高入职门槛,总体形成了毕业生能力和企业需求之间的落差。

4.关于减少 “供需”落差的几点建议

4.1注重规划,树立目标

在校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不应由于自由支配时间过多而堕落或消磨斗志,而应树立明确奋斗目标,有奋斗的动力,无论学习或是生活都要有详尽的规划,在校期间能够针对既定目标提升自己的能力,不因其他事物荒废学习,特别要注重加强专业课的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4.2准确定位,认知自我

由于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经常在就业时出现眼界高而迟迟找不到合适工作的情况,针对此种情况,建议在就业时不要把期待值放的太高,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与谦卑心理,不要太过于挑剔,从基层做起,努力在职场中提升自己的能力,让自己可以蜕变地更加耀眼。

4.3努力提升,充实自我

大学期间可利用的自由时间比较多,大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尽量利用这段时间来发现自己的短处,弥补自己的短处,例如参加一些学生组织或者一些比赛来充实自己,提高专业能力以外的其他能力,多多掌握一些技巧,为自己将来就业时多加一块筹码,多拥有一个闪光点。

4.4意志坚定,时刻准备

由于当前就业市场竞争力比较大,一些普通院校的学生在就业时遇到的阻力的确很大,如果自己对研究方面比较感兴趣或者想提升自己的就业起点,便可以在大学期间专注学业,进行考研甚至考博之类的准备,坚定自己深造的院校,不要摇摆不定,尽量往更好的学校攻读发展,在读研或者读博期间调整自己的就业方向。

4.5关注了解,就业信心

如果坚定了毕业即就业的想法,那么在校期间就要积极关注学校相关的就业信息与一些就业网站,有中意的企业或者单位以后就要根据其要求积极准备,完善自己。特别是要关注一些优先录取条件,例如党员的政治面貌或者二级建造师的资格证等等,在校期间便要根据其要求努力提升自己。

4.6技能兴趣,双向把握

因为当代大学生大多存在就业时专业不对口的问题,有的是市场需求的不平衡导致的被动抉择,有的是自己的兴趣或者其他方面做出的主动选择,所以在具备专业技能的同时,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或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在,有方向有目的地发展另一才能,作为就业方向的另一选择。

4.7另辟蹊径,自主创业

现在就业岗位稀缺,创业在这种阶段是一个双赢的选择,不禁可以实现自我抱负,还可以为其他人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供需落差问题,在有能力与条件的情况下,大学生可以自主创业,抓住机遇与灵感,开发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市场,在另一个战场上运筹帷幄,指点风云。

参考文献:

[1]喻明峰,陈成文,李恒全.回顾与前瞻: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十年(2001-2011)[J].高等教育研究.2012(02)

[2]贺平.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思考[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01)

篇4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0-0127-02

1 清醒认识当前就业的严峻形势

就业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更是重中之重。但目前看大学生就业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仍有不断加大的趋势。主要因素是:

(1)高校毕业生供给总量持续增加,达到近年来的最高值。2009年高校毕业生总量将达610万,约占城镇新成长劳动力总量的一半以上。另外,由于有一批学生当年毕业后未能及时就业,历年累积,今年要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将达到700万人以上。与此同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企业用人需求总量缩减,可供给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将进一步减少。

(2)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毕业生通往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的管径狭小,毕业生总供给和就业总需求比例严重失衡,此其一;其二受现行户籍、人事档案管理、社会保险、干部身份等制度的制约,高校毕业生向非公有制企业流动滞缓;其三虽然城乡等基层对高校毕业生有较大需求,但由于相关政策和制度尚不完善,大学生下基层就业也有一定的风险和难度。

(3)高校毕业生所学专业和市场需求不匹配的矛盾比较突出。一方面,部分学科专业结构设置与人力资源市场需求脱节,导致毕业生学无所用。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期望与现实的用人需求、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岗位要求也不完全匹配。

由此,从现象看,大学生就业难与1997年以来大学扩招相伴而生,是供给总量与需求总量的矛盾。但从本质上看,大学就业难与经济发展模式粗放、教育体系与市场需求脱节和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制度密切相关。可以说,如果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制度、教育体系与市场需求脱节现状和经济粗放型发展模式没有根本性改变,我国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将难以出现根本性转机。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数量将继续增加。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企业对新增劳动力和人才的需求还可能减少,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还可能加大,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因此我们大学生应该对可能长期存在的严峻就业形势有清醒的认识。

2 理性调整自身的择业策略

人们常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这句俗语形象的告诉我们,在不同的时空和不同的情境,人们应该有不同的应对之策和适应之道。同样的道理,大学生择业也应该根据当前就业形势、自身实际情况来制定正确的择业趋向。特别是在当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更应该正确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充分估计就业困难程度,理性的调整自身的择业策略。

2.1 择业理性化

择业理性化就是指,择业时,实事求是的分析自己,看到优势和劣势、现实和可能,要权衡得失利弊,独立做出自己的判断和抉择。择业理性化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就业要摒弃掉两种观念。

①摒弃自我精英观念。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把大学生就业难归因于精英观念。他说:我不相信中国大学生多了。只要我们不要用精英教育的观念看待大学生就业,就不存在就业问题。农村的教育、卫生、农业现代化服务、城镇化建设,都需要大学生。的确,很多大学生把自己视为骄子,把人生规划得完美十足,认为受过多年高等教育,有知识,有专业,因而就业不堪“下嫁”。造成大多数挤向大城市、大国有企业以及机关事业单位,而乡镇规划放线的,打井钻探等这类的岗位很少问津。结果造成一部分大学生无岗可就。因此,要化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首先就要放弃大学生本身自视甚高精英思想。

②摒弃“一业定终身”的观念。一个人的职业方向由自己的秉持的理想和所做的努力决定,但也很容易受到生存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影响。而有的大学毕业生抱着就业要专业对口,坚持非理想岗位不去等一业定终身的思想,坐失了很多就业机会。事实证明,很多人在会在一生中主动或者被动的改变自己的职业方向,并取得成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产生的一大批民营企业家,有的当过农民,干过工人,做过技术员,他们在经过各行各业历练之后,抓住人生的各种机遇,使自己成为耀眼夺目企业家。其实,改革开放前,在阶级斗争的环境下,他们的职业理想是要当无产阶级接班人,并非当企业家。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数据显示,将近一半的美国人至少改变职业一次。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环境的变化调整自身的职业方向。条条大路可以通罗马,不管你曾经干过什么,现在干什么,只要有理想,肯努力,就一定能实现自己职业理想、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

(2)大学生就业要处理好两种关系。

①处理好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党和国家及我们每一个人都强调对个人利益的保护和尊重,但是重视个人利益是有边界的,决不能把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因为我们的个人利益和国家的利益息息相关。尤其是对于求职中的大学生来说,个人的职业需求和国家的需要、国家的战略是密不可分的。国家重视农村的教育、卫生、农业现代化服务、城镇化建设,我们大学生就应该把自己的职业需求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现实点说,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在利国的同时也利己:解决大学生的现实就业问题,为个人发展积累工作经验和物质基础。从这种意义上讲,国家的需要和大学生的职业需求是可以实现共赢的。

②处理好理想和现实的关系。理想和现实之间总会有一条鸿沟,阻碍着理想的实现。对于正在择业或身在职场的年轻大学生而言,这种感受应该是最深的。因此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从实际出发,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切实可行的阶段性目标来衔接和实现理想。同时还应该解放思想,在择业和就业实践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和人生目标。既不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也不甘于沉沦、不思进取。

2.2 择业夏活化

择业灵活化是指,择业时,方向要广、条件要少、思路要宽、手段要新,善于根据形势的发展及时调整自己的择业策略,做到不呆板、不拘泥。择业灵活化要重点做到两个方面。

(1)坚持择业方向上的多元选择。所谓多元选择,就是坚持择业范围和方向的多样性、多向性。多元选择既坚持择业的纵向层次性,也坚持择业的横向广泛性。具体要做到,在选择职业时。我们不妨将视野放宽一点,不管什么职业,只要适合自己,就可以作为自己的选择范围;不管单位属于哪个层次。只要有利于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发挥自己的作用,就可以作为自己的选择方向。没有必要将择业范围和方向。局限于一个或有限的几个职业或单位内。学外贸专业的横向选择上,可以到外贸企业任职,可以选择当

老师,也可以当公务员,还可以自己创业;在纵向选择上,可以选择中央级单位,也可以选择省市级单位,还可以选择县乡级基层单位。

(2)实现择业条件上的合理取舍。择业必然与目的相连,要实现择业目的,我们必然会附加自己认可的择业条件。条件太多、太苛刻会增加择业的难度,降低就业的可能性;条件太少可能无法激活从业者自身的从业积极性,增加自己困扰。因此,根据职业规划和择业目的,合理配置择业条件,使自身的择业条件既统筹兼顾,又重点突出,既符合自身的需要,又满足社会的需求。譬如,如果是为了经济利益,那可以适当降低就业的职业要求、地域要求和单位级别要求}如果为了自己的职业兴趣,那就可以考虑牺牲点经济利益、地域要求等。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古代是这样,今天还是这样。我们择业一定不能要求太高,一定要有所取舍。

篇5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一)本专科生的就业率呈下降趋势

本文以河南师范大学大学为例,与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进行了相关对比,选择河南师范大学为研究对象的原因在于河南师范大学在河南省无论是办学方面还是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方面在全省中排名都名列前茅。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即使2007-2011年连续四年河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都在85%以上,并同时高于全国本科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但是从调查中还可以看出,2007-2011年,河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5.70%、93.27%、91.33%、89.67%、86%,而全国的各大院校的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分别为:79.70%、85.20%、86%、84%、79%,从图中不难看出两者的整体就业率方面,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二)自身不足形成的求职障碍

根据新的调查结果所显示,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他对自己自身的能力的不足看的不是很清楚,是其阻碍求职的最大的一个障碍,以及受访者82%的人认为在求职大型国有企业或外国语言技能的职业学生的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为外语方面,64%的人同意学习人际交往能力,48%的人认同的专业技能和40%被归类为自我表达。以上所述,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解决就业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很重要。

(三)大学生求职意向

在求职意向上,有29%和48%的受访大学生希望到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学校、文艺团体)中工作,然而只有23%的受访者希望到企业中就业。但是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就业吸纳能力是巨大的,其他两者则相对较小,从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对机关、单位的认可度明显高于企业,使得企业原本就业吸纳能力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以从两方面分析:一是大学生就业心理上,目前大学生就业方向单一,择业心理有待于提高。二是企业就业吸纳力需要进一步提高。三是本科院校应当给予必要的就业指导,扩宽毕业生的就业方向。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原因分析

(一)缺乏勤奋、吃苦耐劳的精神

首先,在校期间,结束高中生活步入大学生活,在学习上缺乏家长、教师的督促,学习状态有所放松,同时受传统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思想的影响,部分学生沉浸在自我满足感中无法自拔,从此不重视自己的学业,甚至沉迷于网络、谈恋爱等,这种不良风气出现在大部分学校,不仅对自己的在学业方面很是不利,尤其还严重的影响了所在院校的校风。

其次,在毕业后,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工作地区大都瞄准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很少有学生愿意去农村、基层工作,更不用说边疆地区了,而且,初次就业对薪水等各方面要求较高,不符合实际,这些都制约着就业率的实现。

(二)缺乏主见,受家庭影响大

一些家庭在传统思想和观念的支配下早早地为上大学的子女设计好了一个理想的个人前途,并千方百计地帮助子女安排工作。家长希望子女选择的职业工作环境好、社会地位高、报酬丰厚、无风险、稳定。这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安排子女的一切,忽视了子女的个人意愿,甚至以家长的权威强迫子女从事自身不喜欢的职业,严重地干扰了学生的就业积极性与就业目标。

(三)缺乏职业规划、很难明确定位

当今的大学生普遍比较功利化,对未来的就业没有整体规划和长远打算,在学校期间苦读书读死书,却没有有意识的增强就业观念的培养和就业技能的提升,在就业目标定位,就业职业技能学习,就业的人际公关礼仪,就业的信息获取没有有效的方式和手段,很多大学生存在混日子的思想,不能做到提前准备未雨绸缪。

三、应对大学生就业难主观原因的对策与思考

(一)勤奋学习,转变思想

大学生要突破传统思想禁锢,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天之骄子”的盲目自大心态,抵制住各种诱惑,继续发扬拼搏、刻苦学习的精神,在校学习期间,在重视成绩学习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实践的应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自身努力朝着高、精、尖的方向发展。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在职业选择上,避免过分以自我为中心,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努力去基层、农村甚至是西部地区锻炼自己,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增强自主性,避免外界干扰

在择业的过程中,首先要具有积极主动的地位,避免消极依赖,既不要把希望寄托于社会家庭关系,通过人情网完成自己的就业;也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学校,希望学校能把自己推荐到大型单位,应当增强求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错失求职良机。

增强自身主见性,在求职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专业能力等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避免求职过程中出现的盲目感,要清楚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给自身一个合理的定位,明确自己的求职方向,做自己人生的主宰,避免家长等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

(三)高校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就业指导机制

我们高校要从当今时展和就业需要出发,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就业指导,不断通过多种渠道实现大学生就业的拓展和多样化,高校要把课程设置专业设置同就业的方向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和竞争意识,积极通过大学生就业招聘会洽谈会,通过大学生就业创业机制培养,不断实现大学生就业和社会实践的常态化和多元化,建立行之有效的大学生就业培训机制和运行机制。

结论

当今大学生就业状况艰难是当今的研究热点,本文考察的提出,使大学生就业形势面临着理性的严峻的就业形势,从学生的主观原因的角度看,学生应该要从这个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措施,希望能够缓解大学生的就业难的压力,转变当前就业难的现状,同时为促进本专科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本专科院校本科教育的效果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郝丽红.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及对策研究.教育探索,2014.6

[2]王志新.高校职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经济师,2015.9

[3]丁元竹.正确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宏观经济研究.2013.3

[4]苏俊枝.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与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4,(4):136-139.

[5]王健,潘建.部分大学毕业生状况分析[J].人才开发,2015,(8):35-37.

篇6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促进 就业政策 就业服务

一、大学生就业政策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但是大学生的就业保障并未改善,大学生就业仍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一)国家政策法制问题

为解决就业问题,国家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但这些政策和法规也并不完善,而且,从实际操作来看,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

1.国家政策的不足

(1)现行的大学生就业保障政策仅仅只是达到暂时补救的目的。国家为了解决就业压力实施了对研究生扩招、招收村官制度的政策并给予相对优厚的就业条件,但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实质性的解决,所有的这些就业政策也只是暂时延迟了就业的压力而已。

(2)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还不够畅通。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不够健全,信息渠道也不够畅通,就业形势还很单一。再加上就业手续繁琐,就业政策上人为设置的障碍,毕业生就业的环节颇多,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2.法制不健全

(1)《就业促进法》以及对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支持的政策的实际可操作性不强。尽管我国新出台的《就业促进法》能够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法律保障,但是,在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中,这部法律的相关规定却过于笼统、原则和抽象,导致它的可操作性不强。政策在实际操作中较弱的强制力会对大学生的创业优惠政策大打折扣,因而,大学生选择创业的大多畏难情绪较重。

(2)大学生就业市场严重缺乏法律规范和约束。高校就业往市场化方向发展,在大学生就业招聘会中,缺乏对用人单位的资格和条件等情况的审查以及对其招聘行为的监督,国家暂时也没有一部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来对各种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从而导致一些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有欠规范。

(二)高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校对于大学生就业促进中起到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因而,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就业的问题,可以从高校教育中查找。

1.高校的专业设置严重脱离市场,人才培养模式较单一,缺乏有效的竞争力。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化把大学生和社会现实联系得更加紧密,它要求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必须与市场对接。但大多数高等学校严重滞后于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导致大量的毕业生因所学专业与市场脱轨,而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

2.就业指导方向漂移。高校就业指导只是停留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上,而对于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就业观念的引导及自我剖析能力方面的锻炼和培养却动力不足。

(三)用人单位问题

用人单位作为人才的最终输入地,其用人需求和用人理念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

1.追求“名牌效应”,过分强调高学历,造成人才高消费。许多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思路不够理性,用人配置也不够准确,用人计划明显缺乏针对性,一味追求人的高消费,片面强调高学历,无形当中提高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门槛。

2.用人单位存在就业歧视,造成大学生就业的不公平。用人单位提出的招用条件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歧视,这使得一部分人并不能够享受自主择业、公平竞争的待遇。

(四)大学生自身的问题

无论是经济体制、国家的政策法规,还是高校教育和用人单位,其对大学生就业促进的影响只起到外部影响作用,促进就业问题的关键还在大学生自己身上。

1.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下滑。随着高校精英式教育向大众教育模式的转变,高校教育也逐渐向通识教育过渡,高校教学的深度不能满足专业化需求。再加上高校行政高于市场的管理理念,高校的师资教育水平也呈现下滑趋势,大学生的素质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轨。

2.大学生就业观念僵化,就业期望值过高。由于用人单位唯高学历是用的用人理念的引导,许多大学生不得不追求更高的学历。而较高的教育投入使一般家庭不堪负重,收回成本就成为了当务之急,因此大学毕业生只能把收入高低放在择业目标的首位。

3.大学生就业诚信度不高。为满足用人单位的招用条件,一些大学生也会通过造假的方式来骗取用人单位的初步信任,以期得到工作,对大学生整体形象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往往使其错失了很多好的工作机会。

二、大学生就业促进应对策略

针对大学生就业促进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了先进地区就业的经验,可以从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大学毕业生自身这几个方面为大学生就业促进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一)政府应对策略

政府作为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主导,可以从完善和落实就业政策、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几个方面来促进大学生就业。

1.国家政策

(1)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制定并充分落实就业政策。政府应充分关注大学毕业生独有的特殊情况,不仅要将大学毕业生作为特殊群体列入就业促进政策的范围,还要在实际的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政策,使众多大学毕业生都能享受到政府政策所带来的实惠,让就业促进政策真正变成他们的福音。

(2)完善配套政策与制度。深入推进国有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选人用人机制,消除大学生就业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同时,建立毕业生未就业登记制度,实施困难毕业生未就业生活补偿政策。

(3)建立覆盖全国的大学生数据库,实施网络化管理。数据库中收录大学生各方面的信息,以就业信息为重点,按照大学生专业设置和就业情况进行分类。另外,还要建立与数据库相衔接的就业帮扶信息系统,实现省、市、县、乡、镇五级联网,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对口帮扶、点线面无遗漏服务。及时更新系统内容,跟踪了解大学生就业状态,并能快速的传递信息和落实措施,社会系统分工、系统相互协作配套,帮助大学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4)构筑失业救助制度体系。由于失业大学生情况特殊,政府应针对失业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建立就业促进和保障制度,在失业保险的基础上,以吸纳社会保险的方式,基金由国家、学校和个人共同按比例承担,使失业保险的功能多元化,这样可以激发失业大学生再就业的积极性,并将失业保险待遇和促进就业措施结合起来,帮助失业大学生尽快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2.法律结构

(1)国家通过立法维护就业公平。国家要在现有的法律基础上,完善相关的法律解释等条文针对就业中存在的各种歧视,明确就业歧视的定义和认定标准,做到有法可依,落到实处。加快起草反就业歧视方面的法律和相关政策,清理有歧视条款的现行法律法规。明确确立就业平等、禁止就业歧视的法律原则,并由政府部门履行对就业市场歧视性行为的监管职能。

(2)要针对大学生创业者这一类特殊人群给予保护,用法律强制手段来促进大学生创业,构建更为完善的大学生创业法律制度。坚持以创业促进就业,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原则。

(二)高校应对策略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就要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深化体制改革,科学地设置专业方向,加强就业指导,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全方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人才。

1.教育主管部门严格把握专业设置方向,提高校教学质量。高校必须改革教育结构,增加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改革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训练学生自学和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研究水平,严把教学质量关,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就业。

2.强化就业指导和服务。高校应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的重要地位,建立集信息、咨询、指导、培训于一体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加强成才观、就业观教育,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3.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系统,保证就业信息畅通。提高就业工作服务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满意度、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构建适应新的就业形势需要的就业服务体系。

(三)用人单位应对策略

转变用人单位的观念,遏制用人单位日趋攀高的人才高消费误区,一方面要加强政府的引导和调控,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位分类制度,根据不同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分配劳动力,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使得人力资本与回报匹配。国家可采用政策引导用人单位聘用应届大学毕业生,以防止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培训成本的转嫁。同时,政府可以设立培训机构,相对减轻用人单位和大学毕业生的培训负担。

(四)大学生应对策略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还在大学生自己身上,因而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转变就业观念,努力使自己成为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同时也要注意增加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大学毕业生应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鉴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与企业需求的不一致,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下功夫,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在大学生涯中,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就业能力,充分发掘自己的胜任潜质。抓住任何机会,提高自己的工作经验、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加自己的附加值。还要保持诚信的态度,不能弄虚作假,侵犯用人单位的知情权。

篇7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检验学校教学成果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虽然学校的正常教学不能单单参考就业率这一项指标,但是,就业率确实对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办学模式有较大的参考价值。职业指导的介入,可以使学校更加了解社会对人力资源的需要,按照社会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办学理念,专业设置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促进大学生就业,从而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

一、职业指导的概念

职业与个人生涯发展密切相关,生涯在本质上是持续一生的过程,它受到个人内在和外在力量的影响。职业指导突出对职业发展的规划和影响,它包括职业方向定位、个人的分析及咨询服务三方面的内容。它与个人兴趣、能力和个性特点要求相结合,通过正确认识自身素质、专长和潜在资质,对个人的局限和自身条件做客观的评估,实现人和职业的合理搭配。所以,综合地说,职业指导就是指通过各种学习训练手段引导个体了解自身、认清自身,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规划,培养个体择业观和职业观。

二、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

(一)职业指导有利于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

据调查,高校毕业生失业除了竞争激烈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毕业生普遍存在着自身就业定位不明确,对高薪水、优待遇工作充满了向往,却忘记了岗位的高要求,造成了所谓的“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往往不被用人单位接受。现实社会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高学历不代表高能力的观点已被大众所接受,用人单位在接收高校毕业生时,从基层工作中考查其工作能力的方法屡试不爽,但令人感到困惑的是,高校毕业生往往不愿意从基层做起,有了强调高起点的普遍想法,高校毕业生的低就业率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转变毕业生就业的旧思想观念显得非常重要。

(二)职业指导有利于帮助毕业生少走弯路

高校毕业生刚刚步入社会,属于初就业者,没有经验,难于适应。容易出现很多问题,经过职业指导,不仅能帮助毕业生提高毕业生的职业适应能力,而且能帮助他们提供需求信息和择业策略,从而为毕业生的顺利就业和成才铺路搭桥。

(三)职业指导有利于帮助毕业生正确定位

大部分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饱受群众意识、家庭期望、社会舆论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往往不能摆正自己正确的位置,盲目择业,片面认为只有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很少考虑到自己择业期望值是否符合职业需要,是否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特长,一味地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职业批导能给予毕业生以正确的方向引导,教会他们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定好职业方向和目标,摆正自己的位置,排除外界因素的干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就业方向,寻找合适自己的岗位,从而大大提高就业的成功率[2]。

三、现阶段职业指导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方面: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

大学生就业难,不仅仅是数字上的供大于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大学生的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很大的关系,产业结构的调整会带来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企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的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4倍,可能入学时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专业,等毕业时就成了滞销的专业,供给与需求的错位,是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一个主要的社会问题。

(二)高校方面:专业设置错位,知识转化率低

高校的专业及课程置,专业趋同现象严重,容易造成在某一专业供给大于需求。而以培养应用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高专院校,往往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的学生理论功底不扎实,应有的动手能力也较弱。

(三)学生方面:职业生涯模糊,择业观念滞后

调查显示,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在临近毕业才开始考虑“生涯”的问题,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没有把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所学专业相结合。对于自己将来想做什么,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一概不知。从调查高校历年校园招聘会来看,尽管用人单位提供岗位较多,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成对接率并不高。很多学生抱着简历像赶集,没有目标,没有针对性,对于有意向的企业要么没信心要么准备不足。择业观念的滞后对大学生就业影响较大。

四、如何充分发挥就业指导的作用

由于我国的大学生职业指导教育起步较晚,无论在重视程度、理念、方法、内容和经验等方面都有待改进。

(一)完善就业指导机构

就业指导是毕业生获得良好就业指导服务的系统支撑,完善就业指导机构,要不断完善“硬件”建设,加快就业信息化进程,为毕业生、学校、招聘企业提供良好有序的沟通平台,充分发挥就业指导的作用。

(二)加强职业指导中的实践环节

定期开展模拟应聘,让毕业生提前感受就业应聘现场,使之对整个过程有所体验;利用寒、暑假开展社会实践,进行职业体验;安排毕业生统一到单位顶岗实习,通过实践发现自身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差距,及时调整和补充。

(三)职业指导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职业指导不仅要面向毕业生,而且要面向家长。学校通过电话、网络等形式与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分析解决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与问题,促使他们得以顺利就业。

五、结论

职业指导要不断适应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变化,才能使职业指导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从而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使毕业生源得到最充分利用。同时高等教育与就业需求相结合,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市场需要,帮助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增强自主性,减少盲目性,引导大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设计好切合实际的职业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高庆娣.浅谈就业中职业指导的作用[J],财经界,2010,24:62.

[2]董世杰.大学生成功就业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

篇8

作者简介:李芳(1977-),女,河北定州人,北京工业大学招生就业处,助理研究员;张彦军(1972-),男,河北邯郸人,北京工业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工程师。(北京 100124)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246-02

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和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迅速增加,就业难的问题便日益凸显。据统计,2013年,各高校共有611万名应届研究生、大学本专科学生毕业,外加上一年年未找到工作的210万毕业生,2013年高校就业人数远超800万。但在全球金融危机的重压下,2013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民营企业倒闭。一方面我国就业人数明显增加,另一方面企业萎缩明显,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形势十分严峻。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难的成因

1.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人才的培养必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毕业生才能找到工作。据省市人才招聘信息显示,招聘会上的行政管理类岗位一岗近千人求,而高端技术人才岗位却无人问津,形成了“西边太阳东边雨”的现象。这实际上是高等院校的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从而加剧了大学生供给的结构性相对过剩。计划经济时代的办学模式使得行政干预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普通高校不注重学校定位,盲目增开热门科目,很难与就业的市场化接轨。[1]

2.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观念偏颇

错误的就业观念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相当部分大学生的择业意识、择业观和价值取向不符合社会主流,他们缺乏对自身的正确认识和科学定位,缺乏对现实环境的了解和认识,在就业过程中如若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与期望收入相差较大时,就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有的大学生缺乏对自身的正确认识,缺少对现实环境的了解,就业目标瞄准大城市、高薪酬,一旦预想目标达不到就待业观望。有的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怕吃苦、怕困难,不愿到落后地区或边缘县区工作。有的大学生缺乏就业意识,大学四年中降低对自身的要求,考试只追求及格,忽视自身素质的提高。这些常常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职业规划能力等因素有关,所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观念是影响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主要因素。

3.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缺乏力度

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但当前不少高校在毕业生就业指导方面有所欠缺,主要表现在:一是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观念落后,思想陈旧。由于受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影响,一些高校还没有完全建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市场竞争意识,对大学生就业问题不够重视,指导力度不足。二是缺乏创业指导,不能依据市场需求开展创业规划培训,开拓学生的创业思路,使大学生缺乏创业理念。三是就业指导的理论和人才缺乏,就业指导的工作人员配备不齐,同时缺乏科学化、全程化、全方位的就业指导,使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流于形式,达不到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有所欠缺是影响大学生就业创业难的潜在因素。

4.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滞后

从1998年开始,我国高校就拉开了创业教育的帷幕,随后,在教育部确定的9所大学试办创业教育,探索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方法和发展模式。近些年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未能深化推行,至今创业教育在许多高校仍是空白,这与国外的发展状况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据百森学院和伦敦商学院联合的“全球创业观察”(GEM)报告显示,目前几乎所有参加排名的美国大学均开设了创业课程,创业教育已成为美国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大学毕业生创业率达20%—30%,已形成了一个相当完备的教育体系。英法日的创业教育已推行到初中,毕业生的创业率每年均以10%上升,极大地缓解了就业压力,拓宽了就业渠道。[2]而我国由于创业教育相对滞后,大学生普遍缺乏系统的创业知识,缺少创业技能培训,缺乏创业实践的锻炼,使得就业渠道相对堵塞。

二、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路径探寻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创业更难的现象折射出其自身就业创业能力的明显不足,如何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已成为社会、高校、家庭和毕业生共同关注的焦点。

1.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方向作用

就很多毕业生而言,他们不知道自己毕业后应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因此进入就业迷茫期。如果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就合理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则可减少就业迷茫。对大学生而言,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结合社会需求,确定未来要从事的职业,并为实现这一目标提前做出行之有效的计划。方向比努力重要,能力比知识重要。职业生涯规划将起到一种方向性作用,使大学生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明确奋斗的方向,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实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科学合理的生涯规划是每一个大学生就业的必要前提,是成功就业创业的必要条件。大学生合理确定职业生涯规划,将会对自己今后就业创业的定向和定位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形成关于就业创业的个人思想,从而增强就业创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

2.加强案例教学的示范作用

就业创业指导课是一门实践性、参与性、实用性很强的课程,但大多数高校现行的就业指导课程往往缺乏吸引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调动起来,从而导致课程效果不佳。运用案例教学可以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生活中的某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交流讨论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案例教学不是讲解“案例”,而是借助案例让学生获得具体实用的知识,使理论用之于实践,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用案例既要有成功的也要有失败的,确保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接受教育,进而提升就业创业的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3.加强基本链接的牵引作用

毕业生就业创业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工作,用人单位、校友、科研项目对毕业生就业创业都具有不同的牵引作用,高校应建立他们与毕业生之间的链接。不同的用人单位有不同的用人要求,了解其对毕业生的要求对做好就业工作非常重要。高校作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桥梁,应该全面掌握不同用人单位的不同要求,增强就业创业教育的针对性,最大限度地促进就业工作。校友拥有人才、物力、信息、文化和社会影响力等资源,他们既是高校就业工作的对象,也是推动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力量,更是高校重要的社会资源库。高校应建立校友工作网络,加强校友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动员他们利用自身的优势帮助学校提供就业创业信息。[3]同时,高校可以通过专题讲座、座谈会等形式,向在校大学生介绍校友的职业经历和社会经验,这样能够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创业观。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高校应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他们就业创业的竞争力。

4.加强实训基地的针对作用

实训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借助实训基地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角色转换慢、适应能力差等问题。实训基地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有利于大学毕业生适应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尽快实现由学子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最终增强就业创业的适应力。实习基地要让大学生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积累生产实践经验,熟悉企业文化,为就业创业的良好过渡奠定基础。[4]高校要联合企业完善实训条件、规范实训标准、加快就业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鼓励和引导大学毕业生参加生产实践活动。

三、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前景展望

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之路,从来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有的人擅长文字,有的人擅长数字;有的人勤奋刻苦,有的人灵慧巧干;有的人通过就业成才,也有人通过创业成功。个体的不同需求,恰是每个人成才的共同路径。最终能不能沿着这条路径走向成才,取决于这个不同需求能不能得到开发,能不能得到引导,能不能得到满足。在这个过程中,引导作用尤为重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增强“以人为本、尊重差异”的工作理念,了解学生个体的不同情况,做到就业创业教育能够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从而大力推动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

四、结语

高校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大学生的就业创业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更关系到家庭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面对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作为大学生的来源地,应该积极发挥桥梁作用,创建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运行机制,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找到切实有效的出路和解决方法,为实现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成功创业做出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孙长缨.当代大学生就业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夏春胜.挑战与突围:浙江大学生就业创业对策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篇9

近年来,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随之带来毕业生增加。2011-2012年毕业生人数600多万,2014年毕业生人数更是达到700万人。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大学毕业生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

中外合作办学是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出现的新生事物。由于多数中外合作办学院校成立的时间比较短、规模比较小,最近几年才有毕业生,因此,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还没有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随着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的增设和毕业生的增多,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将显现出来,应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就业的现状和特点

2003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以来,中外合作办学走上了规范化管理、法制化运行的发展轨道,申报成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合作办学项目的数量持续增加。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大学生就业状况与其他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大学生就业状况相似,并没有体现出明显优势,但是中外合作办学体制更容易鼓励学生继续深造,尤其是到国外攻读研究生,因此在升学率方面明显高于普通院校。对于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的学生来讲,有一个很大优势就是具有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中外合作办学中有一些教学外教资源,鼓励督促学生使用自己专业方向的外语,鼓励学生通过外语考试,如参加托福和雅思等语言考试。

二、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就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就业重视程度不够,中外合作办学是近几年出现的新生事物,大部分学生选择出国深造,多数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最近几年才有毕业生,对毕业生就业工作还没有高度重视,较少单独组织就业招聘等活动,大部分是参与校本部组织的一些相关活动。

第二,因为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殊性,对学生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外语水平有一定要求,生源质量与普通高校相比参差不齐,毕业生就业去向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毕业生工作往往任务更重,时间跨度更长,管理难度大。

第三,过分强调出国深造和国外就业。中外合作办学打开了学生到国外合作院校学习深造的大门,也为毕业生提供了国外就业的机会。因此,一些学生到国外学习和就业很正常,但中方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国外学习和就业的机会,在招生宣传中把国外就业作为吸引学生的一个重点和亮点,甚至有夸大的现象。

三、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建议

第一,学校应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毕业生就业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前途,还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领导应认识到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严峻性,把就业工作放在与招生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保证经费投入,责成专人负责,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为中外合作办学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第二,采取有效措施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做好毕业生就业的组织工作。一是保证教学质量,注重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努力满足社会需要。二是做好组织工作,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活动,拓宽毕业生就业的渠道,为毕业生提供优质服务。三是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必要的就业培训,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引导毕业生到急需人才的地区、行业和单位就业。

第三,健全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已经成为社会和家长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效果的重要标志。必须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充分认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意义,加速实现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化,使毕业生就业体系更加科学规范。同时有必要形成相应的监测制度,对特定阶段的学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反馈意见,从大方向掌握学生的就业动态,以推动学生就业向良性方向发展。

第四,正确定位大学生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大学生应正确认识自己,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大学生刚走出校园,开始择业生涯之前,他们对自己将来能在哪个岗位上干出最大的成就非常茫然。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了解职业,这是他们寻找最佳职业位置之前必须做的事情。而这对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来说,完全明白这些道理并非易事。因此,无论社会、学校还是家庭,都应该及时引导大学生,正确定位自己的择业价值取向。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近期价值取向与远期价值目标的关系。当代大学生处于创新时代,快节奏、多变换、高频率的社会运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急功近利,注重近期价值取向而忽视远期价值目标。其实,远期价值目标是一个完整的信念系统,这个系统包括大学生的历史方位感、价值本位感和价值实践感,是价值观念的最重要形式。大学生应该胸有远期价值目标,根据这一目标的具体实践,设计和分化成若干个近期价值取向,循序渐进,最后实现自己的远期价值目标。

学生进入大学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步入社会,学校的就业工作状况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毕业生就业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部门及院系全体教师的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学生科学就业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校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应认真统筹规划,从教师到院系,从就业指导中心到学校各职能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共同努力,力争在学校形成关爱学生成长、关心学生就业、关注学生发展的良好氛围。

社会上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认可度还需提高,一些用人单位甚至存在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不如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偏见。学生需要确立自己在择业过程中的角色,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从而使中外合作办学大学毕业生找到人生目标,实现理想。

参考文献:

篇10

大学生是我国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新经济形势下,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及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如果不能解决好这一问题,对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都会产生不利影响。所以,高校必须积极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引导和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这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帮助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高校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的意义

1. 有助于大学生顺利就业

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主要取决于社会的需求和自身的素质。这两个方面虽不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可以直接影响和瞬间转变的,但就业指导可以帮助大学生用正确的价值观、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参与求职择业活动;可以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准确的社会需求信息和就业形势分析;可以向大学生介绍求职面试的方法和技巧,帮助他们提高展现自我的能力;还可以给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大学生缓解就业压力带来的心理负担。

2. 有助于大学生的发展和成才

择业是人生的关键问题之一,它直接影响到个人的前途和发展。因此,职业的选择既是对未来发展成才道路的选择,更是对人生幸福的选择。对初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经验不足,职业目标不确定,容易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犹豫不定,走弯路,甚至找不准自己的发展道路。而大学生就业指导恰好可以为大学生提供这样的帮助。

3. 有利于社会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在市场经济下如何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已成为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就业指导通过对行业形势进行分析、对就业趋势进行预测,为广大毕业生提供科学合理的就业风向标。同时保持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和联系,使得供需信息畅通,解决了供需不相匹配的问题。

二、高校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的具体措施

1、加强就业政策指导

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宣传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及有关部门和地方制定的就业规定和学校的具体实施意见。以克服学生择业时思想上的随意性、盲目性、片面性,走出择业的误区,消除择业时的困惑、幻想,从而增强择业的有效性和成功率。

2、加强就业信息指导

高校要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和掌握社会需求信息,预测就业动态,了解和掌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及时信息,让所有的毕业生都知晓国家有关政策和人才的需求情况。要将毕业生的表现、学习成绩、兴趣、爱好、奖惩情况等录入计算机和制成表格,随时供用人单位查阅,向用人单位推荐。高校应建立专门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场所,配备相关设备;建立专门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和就业资料阅览室。

3、加强就业思想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要伴随就业指导全过程,要贴近学生就业实际,力求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注重对学生开展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成功观教育,突出吃苦耐劳精神、社会责任感、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团队精神的培养,确立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相互尊重的职业道德观。还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所选专业的知识框架、就业方向、岗位特质、特殊能力和一般能力等等,引导大学生明确就业方向和发展方向。

4、加强就业心理教育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就业市场,大学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焦虑心理、急躁心理、自负心理、自卑心理、依靠等待心理、攀比心理、从众心理等。如果不及时对大学生的这些心理进行调适,就会妨碍正常的就业,甚至产生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择业和今后的发展。要结合实际,分析产生这些心理的主观原因,对症下药,通过传授就业技巧、调整择业观念、分析就业形势等各种方式来疏通思想疙瘩,帮助大学生进行合理定位,找到满意工作。

5、加强就业技巧指导

通过技术指导,可以帮助毕业生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确定择业目标,以便在不同需求形式下选择比较适合自己的工作;其次,帮助毕业生掌握自我推荐的方式、应聘和面试的技巧,克服种种困难和挫折,避免走弯路;再次,帮助毕业生树立竞争意识,以便在求职择业中保持主动。

6、利用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是青年学生按照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利用节假日等课余时间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教育活动。通过社会实践,使得广大学子更加感性的认识社会,提高了社会认知度,包括对社会关系以及人际关系的认知,这对于青年学生定位人生谋求个人发展具有极强的指引作用。

7、加强创业指导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则是就业之源。通过创业教育,促使大学生在夯实基本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素质,使大学生具备强烈的事业心、进取心、探索精神,具备独立工作的能力。这样,毕业后就具有了更强的就业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大学生也要开阔思路,善于学习,寻求多种形式的就业。

大学生就业表面上是个人行为,其实,它与学校的发展、声誉和稳定密切相关,更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以及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是政府、社会、学校和师生共同关心的大事。高等学校是国家人才培养任务的重要保障。高校工作者们应努力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全程化建设,在具体工作中贯彻“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改革方向,以“学以致用、人尽其才、择优推荐”为原则,通过“双向选择”,不断开创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于晓光.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与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2005年09期

篇11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的高等院校扩大招生,高校毕业生大量涌入社会,造成了严峻的就业形式和巨大的就业压力。据统计2016年的就业人数大幅提升竞争压力巨大,高校毕业生高于770万加上出国回来的往届毕业生,就业人数预计达到1000万。

(一)大学生人量与岗位数不平衡。近年来高校扩招造成了毕业人数的不断增加,2016年的就业人数达到700万加上出国回来的毕业生大学生就业形式非常严峻,已有的岗位出现严重不足,尤其是企业事业单位加上新生岗位也不能满足上涨的毕业生数量,随着大学生数量与就业岗位的不平衡现象2016年的毕业生将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

(二)就业区域不协调。大多数毕业的学生都去经济发达地区工作,这就造成了发达地区就业人数大幅增加,而相对于大中型城市,小型城市及县城大学生毕业人数比例占大学生人数的20.2%,到乡镇农村的就业比例分别为7.7%和0.9%,26.6%的毕业生对于应聘地点没有具体的要求。选择大中城市的毕业生比率为76.6%,这就造成毕业生就业区域不平衡。

(三)专业与人才之间不匹配。我国目前各个行业发展不平衡,近年来计算机、电子类等行业需要大量的毕业生,而毕业生数不能满足岗位数需求,造成了毕业生岗位需求大于毕业生人数,文科、农林专业的毕业生人数超过了就业岗位数量,造成了毕业生行业与人才之间不平衡。

(四)学历对于就业形式造成了重大的影响。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学历非常看重,高学历毕业生达成了与用人单位的合作模式,用人单位在招聘有时候会提出学历要求,而低学历学生就业范围非常局限,一般情况下低学历学生找工作的模式也形成了另一种系统。学历与工作形成应对形式学历对于找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五)我国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就业压力。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大对就业产生较大影响,随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同的行业发展趋势对于大学生就业产生了重要影响,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还要继续加强学生就业。

(六)参加招聘会成为就业的主要渠道。据调查,在大学生求职过程当中参加招聘会的学生大约有50%,通过E-mail邮件有15%简历邮寄有14%直接面试的有10%大型双选会招聘的有29%学校老师推荐的有26%,家庭联系的有24%新闻媒体应聘的有9%朋友介绍的有6%中介机构介绍工作的有2%,通过以上的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就业选择招聘会形式这种招聘虽然很直接但是单一,这种求职方式也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原因。

二、就业现状的原因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有专家做过专门研究,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就业教育不足。导致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原因不仅是由大学扩招所导致和高等学校的教育有很大关系,20世纪以来在高等学校教育发展下形成了高等学校教育的方式,在学校思路下围绕着经济发展改革,对高等学校教育进行全面的发展明确了新方向,大力促进了高等学校的改革发展,但是高校的改革还没有与经济发展相适应造成了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

(二)毕业生就业受户籍限制。近年来国家出台很多就业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各类企业去学校招聘,跨地区聘用的高校毕业生取消城市落户限制,同时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就业,这些就业政策对于大学生就业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户籍管理问题仍然存在,尤其是档案不能在城市之间流动,由于缺乏户籍档案管理制度,毕业生的档案问题成为学生毕业办理手续的困难问题,这就造成了一些机构以盈利为目招收高校毕业生存放档案户口,这种现象容易出现档案存放的不安全。

(三)就业制度与大学生就业心态相互矛盾。高校毕业生走向就业市场面对就业与人才的双向选择,学生就业的主动性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但部分学生不能很快找到工作,有些学生不能适应新的工作出现了就业心理问题,这些问题都与就业制度学生就业心理有很大关系。

三、毕业生就业趋势

(一)就业方向逐渐多元化。虽然一些机关事业单位大中型国企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选择,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高校毕业生开始转变就业观念,从以前的高级管理人员学校教师机关等单位等就业意向开始逐渐转变为企业单位非国有企业外企等单位的职位。这种就业方向的改变不仅增加了就业而且也满足了社会对于高校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自主创业很大的缓解就业压力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形成了一种新的就业方式,大大提高了高校的就业率。

(二)多元化的就业领域。一方面随着就业观念的转变大学生就业也出现了多领域的变化,专业的多元化能够促使大学生在报考专业时根据社会需求填报,随着专业种类的增加也扩大了行业就业面,另一方面是工作领域的多元化,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就业形势,例如外语类专业依然得到很大的应用,外语类专业的学生随着现有的就业形势就业方向也逐渐增多,金融管理方面的人才这几年有了较好的去向,经济类管理类专业就业行业范围也逐渐增多,计算机电子类专业的学生随着行业的发展,这类专业的毕业生需求也非常高学生容易就业。中文专业的学生的就业岗位如编辑、记者、秘书、管理,历史,社会。哲学等专业的学生可以报考公务员或其他行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就业政策的改革,大学生就业由以前的东部地区逐渐转移到西部地区,农村就业得到了改善西部大学生就业的比率增加,随着国家对西部就业的支持以及人才引进的政策,大学生毕业后到西部地区工作人数逐渐增多。

(三)民营企业成为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学生毕业后寻找的工作中大部分企业提供的岗位已经不能满足毕业人数,民营企业的增长较快成为主要接收毕业生的企业,随着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民营企业的岗位不断增加,促使毕业生去民营企业就业。大学生就业的不断流动性和再就业已经成为了大学生就业的另一种形式,有些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存在着先就业后择业的心理,有些单位更希望能招一些有工作经验的人才所以有些学生不能进入选择的单位就会再次就业,这样就造成了过快的人才流动,有些单位经常处于招聘状态许多人处于择业状态,影响了大学生就业,不利于就业的平衡性和稳定性,大学生从学校毕业,更注重在以后工作中自我的实现,所以公司的发展行业的发展也成为了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四、结语

总之就业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的一个焦点问题,毕业生大量涌入社会,造成了严峻的就业形式和巨大的就业压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是很快就能完成的工作,需要全社会和大学毕业生的共同努力,面对就业的一项重要的举措就是依靠市场机制和社会活动规律,依托一些企业事业单位建立就业基地为应届毕业生和已经毕业没有就业的学生提供见习机会,改变招生和专业设置的结构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同时大学毕业生要改变就业观念,积极调整心态充分了解社会需求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此外,要加强市场调节促使劳动者自主择业,同时政府不断创新完善现有的机制,找到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方法。

(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学工部就业指导中心)

参考文献:

[1] 贾德友.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5,(6)

[2] 赵北平,王年军.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的创新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3)

[3] 王苑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及就业能力与就业绩效的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

[4] 孙继伟,窦鹃鹃.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调查报告[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4).

[5] 李国强.论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建构[J].科技创业月刊,2011(7).

[6] 闫明.大学生自主就业影响因素及促进体系探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3(7)

篇12

2行政管理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困境分析

2.1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和毕业生就业情况从1986年起,武汉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陆续设立了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开始招收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生。20多年的时间,行政管理专业在我国的发展蒸蒸日上。截至目前我国至少已经有345(2015年6月统计)所院校开设了行政管理这一专业。按照国家教育部最新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的要求,该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那么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他们的就业情况又如何呢?在2015年《中国高校本科113个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排行榜》中,行政管理专业排名70且985、211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明显高于省属高校和省政府与地方共建高校的就业率。如此现状似乎与大学生美好的就业憧憬大相径庭。还有2015年广东警官学院行政管理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中过去两年毕业生就业率虽不低,但只有10%和8%的毕业生对自己的工作满意。我国高校在对于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上大同小异,几乎无创新可言,因此普通高校毕业的行政管理大学生的素质无法与人才市场的需求相挂钩。而随着党政机关实行精简机构和人员、提高效率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行政管理毕业生进入党政机关工作的难度日益加大。

2.2行政管理毕业生就业方向与困境行政管理毕业生面临这样几条路:一是考研,将来从事有关行政管理的科研工作。二是考公务员,然而逢进必考的门槛并未使他们占得什么优势。2014年和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总人数分别为152万人和141万人,因而行政管理毕业生想要进入公务员的行列难度是非常大的。三是自己找工作。由于大部分高校实行灌输式教学,许多行政管理毕业生缺乏实践能力,根本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四是通过考编、司法考试等转行。河南大学一位行政管理学生说:“我同学有考研、考公务员的,也有当教师的,还有到企业里做与行政管理专业无关的工作的。”综上所述,不少院校行政管理毕业生正在遭遇就业难的困境。

3影响行政管理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3.1国家政策1999年高校扩招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大学生人数剧增,为了缓解由此带来的就业压力,也为了得到更好的就业机会,每年各高校都有一半甚至更多的行政管理学生选择考研,许多毕业生便放弃了一些公务员的招录考试和企业的招聘,这就造成了毕业生丧失了一些就业机会。与此同时,行政管理毕业生在公务员考试中无任何优势,而且公务员招考职位中更多的是对会计、中文、计算机及法律等专业人才的需求。

3.2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到行政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就不得不说那饱受诟病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些高校为了自身建设盲目设立专业,行政管理就是其中之一,并且在没有足够的教师资源的情况下匆匆上阵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可想而知。

3.3毕业生自身的择业观行政管理毕业生普遍认为自己毕业后不应该选择小城镇企业或是基层服务岗位而应该在党政机关、中外企业工作,由此可见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毕业生们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4结束语

尽管行政管理专业在我国已经得到迅速发展,但是其存在的问题、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等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笔者深知自己的学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有限,文章中难免会带有主观性的观点或是出现片面性、肤浅性的词语,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困境及影响就业的因素也绝不像本文中所论述的那样简单,笔者只是想借这篇文章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因为解决行政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帮助行政管理毕业生更好的就业,还需要更多学者和专家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小斌,邵燕斐.从社会需求思考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2).

[2]姜士伟.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J].行政论坛,2009.

[3]杨怀军,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就业状况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4).

[4]张畔全,当代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4).

[5]夏维鹏,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4.

基金项目:

阜阳师范学院学生科研立项《困境与出路:行政管理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探析》(FSYXSKY24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钱诗颖:女,安徽蚌埠人,阜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大三,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

篇13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国家就业制度进行的改革

在以往的就业制度上,国家实行精英教育和精英就业方式,对于高校毕业生进行工作分配。毕业生不必为找工作而发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国家就业制度转变为竞争就业机制,学生需通过自身的寻找和竞争来获得就业机会。就业制度的改革使得许多毕业生无法适应,在就业观念上仍存在较多误区。

(二)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问题是当前就业问题的重要原因。许多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过分追求收入报酬和社会地位,而忽略了自身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以及每项工作的重要社会意义。毕业生在择业时高不成低不就,且在地域选择上也只看重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大学生就业观念上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前的就业情况,造成就业率低下。

(三)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

同时,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盲目扩大办学规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诸多不合理情况。在就业指导工作上,高校不能结合市场情况和学生的能力和专业进行专业性指导。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存在诸多疑虑而得不到有效解答,只能在择业时盲目选择,失去方向性和针对性。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国家进行有效的政策调控

国家应当充分发挥其政策调控的作用,通过发展社会经济,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其次,应当采取有效办法,规范高效办学,避免其盲目扩招,且在专业设置上进行合理规划,去除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另外,应当通过相关就业项目,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支农、支边和支医等项目提供更多的就业可能性。

(二)完善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对于其择业和就业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应当完善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使其对于自我认识和社会市场的认识能够正确,并在就业方向和就业选择上做到理性思考,并拥有积极态度。大学生在校时应当通过提升自我价值来实现就业能力的提高,同时,在就业思维上进行创新,可灵活就业或自主创业,解决自身就业问题。

(三)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各高校应当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当大学生进入大学时,就应当使其明确大学学习和自我提升的重要性。只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才能拥有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其次,在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上,应当改变其落后和错误的就业观念,并向毕业生普及当前的市场情况,使得学生能够拥有择业方向,并以积极的心态进行择业就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