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呼吸科专科护理

呼吸科专科护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4:0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呼吸科专科护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呼吸科专科护理

篇1

高等护理人才的培养是护理学科发展的根本保证,护理教育专升本是针对我国目前高学历护理人才缺乏的现状,在近期内提高我国护理质量,促进护理事业发展,改善护士知识结构的重要的人才培养形式之一。近几年,随着山东省教育厅制定的专升本计划增多,各院校报考专升本的学生数量日益增多,考上的人数也每年递增,这将使一部分学生得到继续提高学历的机会,使以后的就业范围更为广阔。

1 自2007年以来专升本报考情况

2007年,笔者所在院校开始组织第一批在校专科生报名参加护理专升本考试,由于是第一次尝试,报名的学生不多,大约有30人参加,14人录取。2008年,在前一年的基础上总结经验,课堂授课同时强化重点内容及学习方法,使学生增加信心,有102人报考,87人录取。2009年,教师通过前两年的不断探索和向高等院校资深教师的不断学习,对专升本考试的经验日益丰富,授课方式和内容更加利于学生日后的自我复习,同时也使学生对专升本考试更加了解,因此大约有320名学生报考,录取157人,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综合我校学生自2007年参加专升本考试以来本人的教学心得,就护理专业课程主要的复习方法进行总结,以便后期的学生参考。

2 护理专业

篇2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型、技能型护理人才,是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教育教学的目标。随着医学模式和健康观的转变,现代整体护理观强调对患者的护理不仅包括身心两方面,还包括疾病的预防、保健、康复指导等方面的内容。整体护理促使护理从医院向社区延伸,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已成为当前护理工作的重点。因此,培养具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基层护理人才是当今社会健康服务的需求。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公共卫生课程体系都比较薄弱,学生对公共卫生课程重视度不够,公共卫生服务技能欠缺。如何加大护理专业的改革,完善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改革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提高护理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护理专业教育研究的重点。我院通过对高专护理专业公共卫生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以培养具有较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基层社区护理人才。目前我院高专护理专业公共卫生课程设置在第四学期,课程为《社区护理》和《营养与膳食》。公共卫生课程学时少,教授的内容有限,在高专护理专业课程中过于单薄,比重过小,学生对公共卫生课程重视度亦不够,学习敷衍了事。为了提升护理人才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体现整体护理的理念,满足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我们团队对高专护理专业公共卫生课程体系实施了改革。

一、资料与方法

1.对象:选择我院2014级高专护理专业186人,随机分成2014级护理1班(49人)、2014级护理2班(44人)、2014级护理3班(49人)和2014级护理4班(44人)。1班和2班为教改班,3班和4班为对照班。学生均已系统地学习了生理学、解剖学、病理学等基础医学课程。两组学生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对照班2014级护理3班、4班采用教改前公共卫生课程体系进行授课。教改班2014级护理1班、2班采用在原有的公共卫生课程基础上增设《预防与保健》、《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进行授课。对照班和教改班均为同一个教师授课。

3.效果评价:对照班和教改班公共卫生课程全部结束后,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学生公共卫生学知识掌握情况和医学统计及流行病学方法的认知度,进行集中填答。调查2014级护理1、2、3、4班所有学生。回收有效答卷共186份。

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数值变量资料用t检验;数值分类资料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1。

二、结果

1.两组学生公共卫生知识学测试成绩比较:讨论长期以来,我院高专护理专业公共卫生课程体系设置上只有《社区护理》、《营养与膳食》,在高专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太小,而且由于在第四学期开设,只有6周学习时间(6周后去实习),讲授的学时、内容太少,教师授课方法方式也较被动,学生学习公共卫生学内容有限,对公共卫生学课程缺乏兴趣。教改后,在第二学期就开始增设了《预防与保健》、《医学统计学》课程,第四学期又增设了《流行病学》课程,明显加大了高专护理专业公共卫生课程的比例和学时,教师也能够在较宽松的学习环境下运用有效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学生对公共卫生课程能进行更深入地学习。结果显示,教改班2014级1班、2班公共卫生学知识测试成绩和医学统计学及流行病学方法的认知度都显著高于对照班2014级3班、4班(均P<0.01)。高专护理专业公共卫生课程体系的改革,有效地提升了护理专业学生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改变了以往“重医疗,轻预防”的思想,树立预防为主,整体护理的大卫生观。反思与建议:教材建设是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课程体系的改革要与教材紧密结合,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建设是实施教育的最基础环节[2]。在这次我院高专护理专业公共卫生课程体系改革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公共卫生课程教材存在以下问题: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不紧密,职教特色不鲜明;教材呈现形式单一,出版时间较早;缺少教学案例,配套资源开发不足等,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统筹规划,改革创新,加强公共卫生课程体系的教材建设,鼓励教师根据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参与编写符合职业教育规律,适合我院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高质量公共卫生课程教材。另一方面,加强实习实践教学。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素质在学校与医院两种育人环境同时得以强化提高,是培养和造就适应现代化医疗环境需要的高技术专业人才和高素养劳动者的根本途径与方法[3]。加强校内预防实验室建设,增设实验实训项目,完善实验设施,形成现代化的多功能实验实训室。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紧密的交流合作机制,在社区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慢性病的防治、居民营养状况调查、老年保健调查、康复、计划生育服务指导等社区护理常见的工作。通过让学生参与具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通过实践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社区居民健康状况和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提高他们综合解决社区卫生服务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助人为乐、救死扶伤的卫生职业精神,增强对群众健康的责任感[4]。

参考文献

[1]陈锦治.社区护理[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8.

[2]杨金友,张巧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适应高职护理课程体系改革[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314-315.

篇3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320-01

临床带教是护理教育由理论向临床过渡最重要的阶段,妇科是安全隐患较多、医疗纠纷频发的高危科室,要求全体护理人员不仅知识面要广、操作能力要强,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1]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3.)轮转护士仅有较短的临床工作时间,对于患者病情变化缺乏高年资护士的经验,对于护理问题的发现预见性、前瞻性尚不到位,对于妇科专科护理操作技能仍未完全正确掌握,结合妇科护理工作的高危性,可见正确带教对于轮转护士将来的成长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多年来,笔者所在妇科在常规带教基础上进行了探索与改革,取得了良好的带教效果。现将经验交流如下:

1 加强带教老师自身建设,选择优秀带教老师,打造精英带教团队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提高知识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妇科临床实习带教中的三要素 谭树芬 高碧燕 杨宏英 (昆明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妇瘤科,云南昆明65003 1)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9月第9卷第26期 368~369)而这一环节是通过带教老师来衔接。首先,带教老师必须工作上态度端正,认真勤劳,严谨负责,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为轮转护士树立良好正面的形象,传递正能量;其次,具有扎实牢固全面的基础知识及妇科专科知识,可对疾病知识进行系统讲解,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同时,护理操作方面,严格执行操作规范,不图方便简化操作流程。每个带教老师都有其擅长的方面,要充分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另外,由于轮转护士多为90后独生子女,个性强,自尊心较弱,带教老师需要照顾其心理变化,实施个性化带教,切不可将轮转护士当作“免费劳动力”,或多使用批评的方法,以免降低其工作积极性,被动化学习。

我科现有带教组长1名,带教老师若干,带教组长负责根据带教老师所长进行带教内容的安排、带教老师及轮转护士的衔接,并适时进行教与学的双向评价反馈,提高带教质量。带教老师在日常工作“传、帮、带”,将所长传授给轮转护士,促使其早日独立工作。

2 注重现代护理观的输注,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建立层次化教学网络

2.1现代护理观的输注

随着“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现代护理模式强调“以病人为中心”。轮转护士在完成工作的同时,更应加强现代护理观的树立,如循证护理、整体护理观等。轮转护士负责病人时,带教老师从整体护理观着手检查床位护士工作是否到位。除了常规宣教的病情情况、用药指导、健康指导等,是否关注到患者心理状况、社会支持系统及其对患者的影响。

2.2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结合

2.2.1理论知识

根据妇科轮转教学大纲及本科室常见疾病,制定详细的讲课内容,每周一三五讲解一种疾病,重点讲解疾病的临床表现、护理措施及健康宣教,注重书本知识的融会贯通,同时与时俱进,关注护理知识进展的最新应用,拓宽轮转护士视野。第二天晨会进行提问抽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对比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每月定期进行试卷的考核。

2.2.2操作技能

妇科护理操作除常规的静脉输液、肌肉注射等等,具有更强的专科性,如会阴擦洗、灌肠、阴道灌洗等等。带教老师一人负责操作与演示,往往难以兼顾“说”与“做”。据刘彩萍,阳蔚的研究(护理教育 卫生职业教育 2013第31卷第三期“双师带教”模式在临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研究),“双师带教”的实施有利于护生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实现临床护理教学的预期目标。故在进行操作的规范化演示时,采用一人演示,另一人解说的方法。既详细示范了护理操作的过程,又能在注意事项予以讲解。同时,为轮转护士多创造练习机会,增强其动手能力,但是放手不放眼,对于操作不规范之处要及时指出,防止养成不当习惯。每月进行一项护理操作的考核,由科护士长,即全院护理操作组组长进行测评,严格把关操作质量。

2.3人文情怀

我科接收的多为稽留流产、异位妊娠、先兆流产的病人,涉及到病人的生育问题,这决定着我科室有一定的特殊性。如先兆流产病人,尤其是进行试管婴儿、人工受精的患者,患者本人及家属有较重的心理负担;异位妊娠病人进行输卵管切除术后,未生育患者担忧今后的生育问题。带教老师应有高尚的人文情怀,发自内心真诚地关心患者,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在工作中通过微小细节传递对患者的关注,如晨间护理时慰问患者,昨晚睡得好吗?早饭吃了什么?真情的沟通使患者感受到护士真诚的关心与爱护,减轻患者的焦躁、恐惧的心理,建立良好和谐的护患关系。护理工作并非单纯机械地工作,它有血有肉,用情感将其充满。带教老师通过以身作则的发扬这种人文关怀的精神,并多多鼓励轮转护士与患者沟通,使轮转护士耳濡目染地感受并传承下去。

3 建立有效的评价与反馈机制,师生携手共同成长

运用双向评价机制,即带教老师对轮转护士进行考核评价,再由轮转护士无记名对带教老师进行评价。教学实践证明,有丰富内涵的教师能充分发挥实习生的理论优势和学习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师生的相互信任,促进教学相长。学生在得到老师的尊重与理解时也会更加主动、轻松的学习。(戴丽华 双向评价机制在妇科临床带教中的应用 中外医疗 2011第26期 142页)轮转护士通过带教老师的指点,发现自身工作的不足,提高工作能力,为职业生涯的规划提供参考及借鉴;而带教老师可以提升带教水平,培养更优秀的轮转护士。师生双方共同发扬长处,改正缺点,携手互相促进,共同成长。

护理工作是一项实用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具备较丰富的医学、护理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各项护理操作技能。(目标管理在妇科护生临床带教模式中的应用 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妇科(350001) 徐爱梅,王放 福建医药杂志2004年第26卷第1期 136~137 )轮转护士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继承前辈们的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加强理论知识的基石,提高实践操作的规范,发扬人文情怀关心关爱病人,为职业生涯进行长远的规划,不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生誓言,在工作岗位上创造新业绩新辉煌。

参考文献

[1] 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3.

[2] 谭树芬 高碧燕 杨宏英 (昆明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妇瘤科,云南昆明65003 1)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9月第9卷第26期 368~369)

篇4

神经外科危重患者多,护士长必须关注护理人员的工作核心能力,并逐渐意识到培养护理人员核心能力的重要性,使核心能力理论受到关注,因此,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培养在当今甚为重要。培养一名优秀的护理工作者,需要工作后的多角度全面锻炼及正确引导,根据神经外科专科护理的发展和专科护理岗位的需要,开展对专科护士的护理培训,要求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有利于提高专业素质综合能力,自我效能,突出护理专业的特点,更有效地推动神经外科护理专业向前发展。

1神经外科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概念

护士核心能力是从事临床工作必须具备的能力,它是护士知识、技能等方面的综合反映,是培养、护理专业人员必须具备最主要能力。

2神经外科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养

2.1培养内容

2.1.1根据神经外科专业特点进行培养应围绕神经外科专业特点、核心能力,即专科基础知识和临床技术技能、专科专业知识和技能、临床思维能力及应变能力、教育和培训能力、接受能力、管理和应急能力等方面进行,制定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计划及训练课程。对低年资护士核心能力的培养方面着重从思想方面进行,重点培养低年资护士的观察病情的能力和基础技术操作的能力。2.1.2根据护士分层级进行培养根据层级可将临床护士分为N0级、N1级、N2级、N3级、N4级等;N01大、中专、本科毕业,未取得护士执业证的护士;临床工作未满1年的护士。N02大、中专、本科毕业,取得护士执业证的护士,临床工作未满1年或不能单独顶岗的护士;N1.1大、中专、本科毕业,护士职称<3年;N1.2大专、本科毕业,护士职称≥3年;N2.1本科毕业,护师职称<2年;专科毕业,护师职称<3年;N2.2本科毕业,护师职称≥2年;专科毕业,护师职称≥3年;N3.1本科毕业,主管护师≥3年,N3.2本科毕业,主管护师≥3年;N4.1本科毕业,副高职称或获得专科护士资格证书的N3.2护士;N4.2本科毕业,正高职称;针对N0级常见疾病诊疗、病情观察及护理进行培训;针对N2级临床专科护理和技能、重症患者护理、临床个案分析、护理质量标准、不良事件的报告、教育和培训、危重症患者的诊疗及护理、护理质量管理及质量持续改进、护理教学能力进行培训。针对N3级对特殊专科护理、护理管理能力、护理科研、教学能力等进行培训。N4级护理管理能力、专业发展能力等方面进行培训。

2.2培养方法

三级三严训练。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严:严谨态度、严密组织、严格训练、护士在职培训制度、护士教育培训制度、新知识、新技术培训制度。岗前培训包括法律法规、医德医风、医患沟通、规范化培训、岗位职责培训、责任制整体护理要求、临床护理技术、培训意识和能力等。②重视培训方法。在学校时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构建以“护士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在职时多参加专题理论讲座、培训班、学术会议,临床实践教育,随时随地培训,定期考核。要自学,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留心和学习他人方法与技巧,抓住一切机会和环节不断提高自身能力。②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护士的敬业精神。大力宣传体现当代护理精神的先进人物和事迹,将人文关怀融入护理工作中,对新入岗的护理人员要求严格实施岗位前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一方面用白求恩精神鼓舞和激励护士,增强其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神圣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宣传体现时代精神和传统美德的正面典型,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规范优质服务的程序和服务内容,全面提高服务档次。④制定严谨的神经外科教学计划,提高护士的学习热情以及理论操作水平和综合能力,定期组织业务学习,加强护士的继续教育,充分调动护士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每个护士都感到有着很强的学习压力和动力从而不断超越自我,有力地促进了护士个人的成长,并定期考核。⑤继续教育是专科护士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最佳平台,是一种短期的针对性很强的培训,护理部发挥领导决策作用,将再教育的重要意义输送给每位护理工作者并开展继续教育项目,根据需要开展护理新业务、新技术专题讲座,指导护士掌握先进的服务理念和护理技术。通过培训班,学术会议、护理期刊等大容量高强度的传播信息利用护理期刊进行在职教育,这都是切实可行的有效宣传办法。⑥实行一对一带教,主要是针对新入科护士以及实习护士进行护理技术操作能力的培养,对年资高的护士进行一些新的知识传输,较有难度的课程集中学习和培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演讲与互动式教学,培养护理人员人际沟通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利用知识的掌握,大量数据也显示,工作能力越强和护理人员其演讲能力也很强,且更喜欢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这不仅可以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更能提高其核心能力。

2.3培养评价

①自评。自我评价通过学习后评判性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对神经外科相关专业的学习,不但提高学习效率,更增强学习的动机。②他评。护士各方面能力明显提高,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在95%以上,得到患者及家属的一致好评,通过对护士为患者护理工作的调查考评,示培养和评价均为较便利的方式。有暗访者分别对患者、护士进行调查、访问,综合所有评价护士的人际沟通能力及操作能力,同时要求护士按时上交对自身沟通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做出理性的自我评估。

3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养的意义

①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是完成绩效所需的关键能力,虽然可能只占个人所有能力的20%,但却影响着80%的工作绩效。护士核心能力已经成为考核护理工作的主要依据,并且对护理专业发着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护理是一项专业性要求很高的工作,护理人员不仅要细心护理患者,还要随时记录患者情况及每次护理的相关事宜。现在的整体护理,更着重患者的基础护理,包括患者的心理护理,因此护理工作人员不仅护理伤患,预防未发生伤害还要从事伤患合理性管理,培训学习等相关工作在职场中扮演保护者、治疗者;其次核心能力就是在服务体系中人的能力处于核心体系地位,又经常被称为核心能力竞争力,具有普遍性、可迁徙性、必备性、重要性和教育指导性的特点。医院管理者可根据每个护理工作人员不同的主客观条件,制定可实行的能力培养计划及方案,形成阶梯式培养方式,这样不仅能提高管理者,也可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一举多得。②整体护理模式的开展,也对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个人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对于神经外科,危重患者多,相对的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也成为了医院管理者考评的重要项目。优化护理人员的能力结构及综合素质,是护理者在任何紧急情况下对患者做应急处理,并且完成危重患者的抢救处理,同时做好记录。增强护理人员社会荣誉感及成就感。这不仅增强了护理总做人员的个人发展,也能进一步促进护理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培养神经外科护士核心能力是护理工作的发展需要,也是护士专业稳定健康向前发展的动力,更是为广大患者提供更为优秀的服务保障。

篇5

二、翻转课堂的概念

传统课堂是老师在课上讲授知识,学生课后完成练习进行知识的内化。而翻转课堂则将传统学习过程颠倒,学生自己提前完成知识的学习,在课堂上主要进行知识内化的训练,老师从旁辅导或者也加入自由讨论环节,增加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自从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园高中的两位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采用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之后,翻转课堂的理念在美国为越来越多的学校所接受。早期的翻转课堂形式还很单一,学生在课前通过看录制好的教学视频完成知识的学习,虽然在形式上看似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实际上学生仍然处于被动状态,只能接受老师提前录制好的教学视频。但是2011年以后,随着全球教育领域另一个重大事件“慕课”的崛起,翻转课堂才可以说是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翻转”课堂。

三、翻转课堂的作用与效果

在前面已经提到客户关系管理课程所涉及到的知识领域很广,不仅需要学生具备完善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学生掌握CRM系统软件的使用,同时加入案例教学,将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避免出现脱节现象。而目前的教学大纲却过于注重基础知识的讲授。翻转课堂的引入,能够改变目前枯燥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1.翻转课堂优化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

翻转课堂改变了传统课堂老师在课上讲授知识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预习教材,观看老师准备的教学视频提前完成知识的学习。同时学生可以利用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慕课)进行拓展。基础好的同学可以根据自身能力加快课前学习的节奏,用节省下的时间去网上搜索更丰富的学习资源,扩宽自己的知识面;而基础较弱的同学则可以放慢学习节奏,夯实理论知识,不必再去学习课外知识。课堂上的学习通常是2~3个课时(1个课时为45分钟),长时间对同一门课程的学习容易使学生疲劳,无法集中精力。翻转课堂解决了这种课堂学习的呆板性和不易变通性,使得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利用好自己的时间,并高效地完成自我学习。

2.翻转课堂优化了学生知识内化的过程。

翻转课堂将学生课后进行知识内化的训练放到了课堂上并在教师和同伴的互动讨论中完成,即优化了学生知识内化的过程。由于大学的课程大多是一周一次,学生在课后完成练习时,如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只能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向老师寻求帮助,或者有些学生干脆不解答了。这种教学模式大大减小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将自己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问通过在线学习社区及时与同学或老师讨论,或者在课堂上与老师面对面沟通。宽松的课堂时间使学生能够多次进行CRM系统软件的实验,通过模拟真实的市场环境,扮演不同的市场角色,充分理解客户关系管理在企业中是如何进行的,更加深刻地了解客户关系管理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而且,老师也能有更多的课堂时间给学生讲授关于客户关系管理的实际案例,并让学生以团队合作形式完成一个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案例教学是建立在学生掌握大量知识的基础上,因此在分析案例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巩固自己的基础知识,还能学习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

3.翻转课堂促进了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都是自己学习自己的,就算有小组作业,大家也很少在一起讨论,大多数情况下就是分完工,然后各自做各自的任务。而老师与学生之间,都是“以老师为中心”的一对多的形式。基本上学生与老师一周(课堂上)才见一次面,课后的交流或谈论就更少了。而翻转课堂完全改变了这种形式,学生由原来的被动者获得了学习主动权,不论是在自学时还是在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都能够随意交流自己看法,学生也能向老师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

四、实行翻转课堂的挑战

1.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自觉性。

在翻转课堂模式下,需要学生课下独立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整个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工具。外界的诱惑数不胜数,如游戏、韩剧、电影等,而且大部分知识的学习都是利用网络平成的,在没人监督的情况下,自觉性差的学生很容易就被外界的诱惑所吸引而耽误了正常的学习。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自觉性。

2.良好的在线学习平台。

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需要通过观看视频来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需要在线学习社区与学生或老师及时交流或反馈。因此,若要实行翻转课堂,一个良好的网络平台必不可少。在此平台上,学生与老师不仅能够交流和沟通,也能共享学习资源。目前学校还没有一个完善的在线网络平台提供给学生交流和沟通,但是利用视频学习已经能够实现。

3.老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是以老师为中心的,而翻转课堂模式下,老师充当的角色是从旁辅导学生,帮助学生解答疑问。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需要老师转变原来的教学理念,以“低姿态”为学生服务,提供一个能让学生自主学习、互相协作和沟通交流的环境和空间。第二,确立新的目标观念,将“为考试而教”转变到“为发展而教”,追求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发掘学生的潜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表达自己、展现自己的机会。第三,重塑学生的学习观,改变学生“为应付考试而学”的观念,学习的目的应该是锻炼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提高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应该真正做到认真学习,有所收获。再者,老师需要具备一定的制作教学视频的能力,根据学科特点,设计出知识的最优呈现方式,以便能够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资源。

篇6

自2011年,护理学正式成为一级学科起,奠定了护理专科化建设的现实基础。近年来,直属于国家卫计委的三甲医院,都在建立专科护理团队。我国专科护理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医院在专科护士的培养中投入了大量的资源,要想进行大规模的专科护士培养,还应该从高职高专起点的护士做起,针对不同的人才素质进行,可见高职高专护理专科化教学体系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1.现行高职高专护理教学体系及存在的问题

与国内绝大多数高职高专护理院校一样,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在高职护理教学体系在建设过程中,沿袭着医学高等教育模式,把医学基础课和专业课按专业逻辑进行罗列式安排,使得在当今社会的发展状态下,显现出了一些问题。

1.1学习内容丰富,学时不足。对于高考后进行医学学习的学生来说,只有短短的两年时间,要掌握本科四年或五年才能完成的学习内容,特别是存在起点低、自学能力薄弱等特点,在系统地掌握课程相关知识点,并形成医学思维等方面存在障碍。

1.2教学与临床存在脱轨现象。发达地区院校的建设投入远远跟不上教学的需求,这就导致学校的教学依然采用较落后的医疗技术进行教学和实验训练,而在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浪潮下,医疗技术和设备方面发展迅速。学生理论学习结束后,进入临床医院实习,将面对陌生的医疗设备和仪器,将要重新学习,这浪费了在校期间进行的学习,特别是实训技术的学习和训练。

2.目前专科化护理在临床的发展趋势及状况

专科化护理的概念早在2000年左右就已经进入我国,而发展得较为成熟的主要有:造口护士、糖尿病护士。也有一些刚兴起的,如疼痛护士、心理护士、介入护士等。各临床专科医学的迅速发展,相应的护理配合也随着发展起来,很多专科设备和诊疗仪器的使用,都离不开专科护理人员的配合。[1]

2.1专科化护理在专科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如2001年,国内第一所造口治疗师学校――中山大学造口治疗师学校创立并招生。目前中山大学附属医院内有3-5名不等的造口专科护士。这促进了医院的外科手术后伤口愈合的护理水平发展,同样对于内科慢性疾病引发的褥疮和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提供了有效的处理手段。

2.2专科化护理为各类专科护理问题提供更佳解决方案。随着人们对于健康的需求日益提高,病患的舒适和身心的健康状态维护也越来越成为护理工作的重心。与日俱增的医疗成本和费用引起各国重视,专科护理的介入,在医疗费用和住院周期的控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如感染护士,对病房和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感染的风险进行预估,进而采取有效的防治感染的相关措施,降低病患住院期间的感染机会,降低感染率,减少运用抗生素等药物的使用频率,减少平均住院日,从而大大节约了医疗成本。

3.临床专科护理对高职高专护理教学提出的要求

随着专科在临床的迅速发展,高职高专护理人才进入临床工作,从未接触过专科的学生,在应对新技术、新观念、新设施等一系列新环境的时候,需要医院安排有经验的专科人员进行教授,这增加了临床医院的人力负担。而临床医院人力资源严重不足这一现状,使得他们在安排带教和培训方面畏而却步。

高职高专阶段引入专科护理教育理念迫在眉睫。高职高专护理阶段的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大量的护理技术人才,填补上护理行业的人员缺口,缩短人才培养周期。在此阶段引入专科护理教育理念,能让学生了解医疗发展趋势,涉足专科护理理论和技术的探索,在教学中,突出各专科特点和护理工作要点,使得学生领会各专科护理的需求及现状,利于她们临床实习的角色能够更快适应,融入医院的专科护理工作。

4.专科化护理教学体系的构建

专科化护理教学体系应依托于现有的医学教学体系,提炼整合相关专科理论,与基础理论融合,贯穿于教育始终。同时,专科化护理教学体系要与临床护理水平相适应,在教学中充分与临床医院合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学交替”,将教与学融合起来,将理论与实践融合起来,将讲授与自学融合起来,专科化护理教学体系才能更显实用性和科学性。

4.1教与学的融合。专科护理的素材来源于临床,是临床需求带来的教学改革。让学生进入临床观摩,返回课堂进行讨论分享,教师引导其对于技术和实践的内在理论和联系进行思考,从而掌握相关理论,并用以指导进行实践。

4.2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促进理论发展。在专科护理教育中,学生学习相关专业专科理论知识,展开各项专业技能实训,其目的是为了能够运用这些技术,提高护理水平。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思维的训练,要使得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操作的意义和原理,而不是机械的记忆操作要领和动作。

4.3讲授与自学的融合。高职高专护理学生具有学习主动性差的特点,自学对于她们的要求偏高了一些。在教学中,将专科护理相关知识和技术,采用多种形式展现在学生的课中或课外,形成教学的合力作用于学生。

5.结语

护理专科化教学体系的建设,是高职高专护理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这一教学体系的建设,将填补护理专科教育在高职高专阶段的空白,为我国护理专科护理的快速发展储备人才基础,也为我国各专科医疗水平的快速发展提供人力支持。护理专科化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将推动社区护理、老年护理在其专科领域的迅速进步,从而在解决我国老龄社会问题和基础医疗问题等方面提供有参考价值的依据。由于高职高专护理教育的学生基数较大,在专科化教学体系的构建中,为本科阶段的专科教学和研究生阶段的专科教学提供大数据支撑。专科化护理的现实需求与发展远景都将立足于此,得到更大的推动和进步。

参考文献:

篇7

1翻转课堂与客户关系管理课程相关概述

(1)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由本世纪初的美国教育界提出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其主要内容为师生之间的课堂顺序颠倒,学生的学习主要是自主在课前学习,而课中时间则是交流与提问,颠覆传统的教师讲授信息教学,且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教学交流,以巩固学生学习成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翻转课堂的主要特征是自主性与混合性,前者针对学生学习方式、内容、学习媒介等方面;后者主要针对教师教学方式来定性。(2)客户管理课程。客户关系管理课程是高等教育课程的重要代表之一。其主要围绕当代社会客户价值与买方市场进行深入分析的理论知识体系。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将客户、社会市场、企业发展三者关系与相互作用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客户关系的重要性,以为个人发展与企业规划提出实际可行的指导建议。(3)翻转课堂在客户关系管理课程设计中的可行性。以翻转课堂教育模式进行客户关系管理课程设计教学的可行性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有利于客户关系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架构;第二,翻转课堂的师生关系交流模式有利于教学工作者及时发现学生在客户关系管理学习难点并予以交流与解决。

2翻转课堂在客户关系管理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1)内化性学习扎实学生理论知识体系。客户关系管理课程设计中,大多都是理论型知识结构,其中的企业、客户、市场等要素相关性较强,对学生的自我理解与运用造成了极大的困难。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课前进行知识学习,通过自我了解与研究,发现其中存在的学习“误区”,并在课中提出或者求助老师,以巩固自我学习成果,达到知识内化的效果。由此可见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并不是传统教育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而是通过具体详细的自我学习,将理论知识予以内化吸收,并且在自我学习的基础上发掘课程设计中的问题与难点,以课中时间进行师生交流,进一步了解知识的结构,以达到学习的根本目的。内化性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客户关系管理课程设计的整个知识框架与学习难点,通过不断完善与巩固,发掘出自我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果。(2)创新型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启发式思维生成。翻转课堂的本质是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即自主学习知识,自主建立学习方法,自主发掘并寻求途径解决学习问题。从客户关系管理课程设计来看,其中大部分内容都涉及到空泛的理论,且相互之间的关联性极强,需要学生进行自我分解知识结构,达到学习目的,这种自我学习要求符合翻转课堂对学生自主创新型学习观的树立,在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充分发挥发散思维,善于寻找课程设计关键,并通过课中的交流以及与教师之间的“启发式”沟通予以解决。由此可见,客户关系管理课程对学生的启发性思维要求较高,而翻转课堂的自主创新型学习方式及教师“启发式”沟通机制都符合课程设计的需求。(3)“翻转式”教学模式加深师生沟通与交流。使用“翻转式”教学模式进行客户关系管理教学的应用型较强。从课程设计本身来看,客户关系管理课程本身就是一门研究社会、企业以及个人关系的人文类学科,需要学生不断进行知识构建方能深入了解课程的教学目标,而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课中短短时间将大量理论性强的知识点强制性灌输到学生脑内,不仅难以发现问题所在,且学生的学习成果一般。“翻转式”教学将师生关系互换,以往教师的“备课学习”工作由学生完成,而课中时间也主要是学生的讲解与交流,这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并让教师在第一时间充分了解到学生学习的进度与掌握程度,并就相关的疑难点进行启发式教学。这种沟通交流模式在翻转教学上呈现出了极大的角色互动性,让学生了解与把握自身学习现状,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也让教师通过交流与沟通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以及时解决学习问题,提升教学效果。

3结语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启用有利于客户关系管理课程的教学。翻转式教学模式互换师生“位置”,让学生在自主充分学习中加强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达到提升学习效果的根本目的。此外,翻转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即时发现客户关系管理课程设计中的疑难点,并通过“启发性”思维予以解决,不仅提升自我学习兴趣,且在不断自主学习过程中创新学习方法,建立学习框架与结构,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1]周天梅.论知识内化教学———一个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8):208-211.

[2]陈宝花.对当下国内实施“翻转课堂”的冷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5(20):1-3.

篇8

护理软技能(nursing soft skills)是护理工作中,促进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得到更好应用的个人内在品质和人际间的交往技能、管理技能,即社会技能和个人技能[1]。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有各种新增因素影响护患关系和患者满意度。有研究显示,患者对护理工作最不满意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护士缺乏耐心和沟通交流障碍[2]。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提出“十二五”的重点任务之一是建立和完善专科护理岗位培训制度。本院作为吉林省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在培养专科护士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也需提升专科护士的软技能水平。本研究探讨吉林省专科护士护理软技能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培训基地制定有效培训策略,提高专科护士社会技能和个人技能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便利整群抽样法,对2012年1月-10月分别在本院参加重症监护、急诊急救、手术室、肿瘤4个科室专科培训的专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入选标准:(1)有护士执照,在专科工作2年以上;(2)自愿参与课题研究。排除标准:因某种原因,在调查前存在暂离护理岗位6个月及以上者。本研究共调查77名,其中男1名(1.3%),女76名(98.7%);年龄:23~41岁,平均(30.61±3.78)岁;工作年限:2~21年,平均(8.23±4.36)年;婚姻状况:未婚27名(35.1%),已婚50名(64.9%);学历:中专2名(2.6%),大专21名(27.3%),本科52名(67.5%),研究生2名(2.6%);职称:护士14名(18.2%),护师38名(49.4%),主管护师25名(32.5%);医院级别:一级医院2名(2.6%),二级医院38名(49.4%),三级医院37名(48.1%);医院性质:综合性医院61名(79.2%),专科性医院15名(19.5%),社区性医院1名(1.3%)。

1.2 调查工具 (1)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性别、年龄、学历、婚姻状况、工作年限、职称、医院级别及性质。(2)护理软技能测评表及测评系统,本量表由52条陈述组成,每一陈述有“非常不符合”、“不符合”、“不确定”、“符合”、“非常符合”五种回答选项[3]。将每份问卷的各选项答案输入测评系统中,测评系统以分数的形式,将专科护士的软技能水平量化,按标准分T

1.3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以不记名方式集体测试,测试前给予统一指导语,要求参试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逐条回答问卷提及的每个问题,勿与他人交流。本调查共发放问卷81份,回收81份,回收率为100%,计算测谎题总分,删去测谎总分≥32分的问卷3份及问卷回答缺失1份,剩余有效问卷77份,有效回收率为95.1%。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专科护士护理软技能得分 专科护士护理软技能总分为(182.17±18.22)分,各维度得分及T分-粗分常模转换后得分见表1,各因子排名情况见表2。

2.2 一般资料不同的专科护士护理软技能得分比较 应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专科护士护理软技能总分、5个维度及各因素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工作年限、婚姻状况、医院性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管理、自我管理、护理软技能总均分在不同学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专科护士护理软技能水平总体特点 本研究结果显示,吉林省专科护士护理软技能总体水平较高,T=70分,但各维度的T分在52~54分之间,说明吉林省专科护士在人际关系技能、组织管理技能、自我管理技能、职业情操、认知技能方面仍处于一般水平状态。鉴于软技能作为反映个人能力特质的技能系统,是专科护士不可缺少的优秀特征,与护理工作质量有着直接关系。这一结果提示,作为专科护士培训基地,护理管理者要重视专科护士护理软技能的培养,应将护理软技能纳入到与临床护理技能同等重要的地位。研究对象是吉林省各地区医院选拔的比较优秀的护士,他们的护理软技能水平间接映射了吉林省护士护理软技能水平状况,因此提高护士护理软技能任务已刻不容缓。

3.2 专科护士护理软技能各因素特点 本研究进一步分析发现,认知技能维度中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在护理软技能各因素排名中位居第1位,这可能与研究对象的工作性质有关。危重症护理、急诊急救护理、手术室护理、肿瘤护理对护士的能力都有极高的要求,尤其是要求对患者病情变化做出及时、准确、快速、有效的反应和处理,这些使得护士要有评判性思维的支持[6]。认知技能维度中的创新能力列最末位,这与钟亚萍等[6]的研究结果一致,即ICU护士在此方面鲜有发挥作用,分析原因可能与护理长期从属于医疗,使得护士缺少主动意识,即使有了创新实践,但受各种制度的限制,也难开展,导致创新能力的滞后。

职业情操维度中的职业道德列第2位,表明专科护士在护理职业活动中非常遵循护理职业道德准则和规范,但该维度中的专业态度列第7位,反映当今护士对护理专业及工作的满意度尚处于一般的现实。影响专业态度的因素很多,赵芳芳等[7]研究认为,护士对护理工作态度与护理工作负荷重有关,且工作年限越长,对护理工作态度越是不喜欢,越易出现工作热情下降,导致护士职业倦怠和离职倾向。专科护士的工作任务、工作环境等都具备负荷过重的特点。史广玲等[8]的研究也证实了专科护士的职业紧张水平高于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常模,并且职业任务越重,职业紧张反应越高,导致职业倦怠,从而影响专业态度。

自我调节技能在自我管理维度中排名最前,在所有因素中列第3位,反映出专科护士在高压力状态下尚能够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自身调节。应变技能、时间管理分别列第9、11位,提示专科护士在培训基地应加强此方面培训。

人际关系维度中的沟通合作与换位思考分别列第4、5位,表明专科护士人际沟通很好,比较善于进行护患、医护沟通及与他人的合作,这对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促进护理服务质量的内涵建设有很大帮助。

组织管理维度中的计划组织技能、协调技能、领导控制技能分别列6、8、10位,这一结果值得护理管理者思考。专科护士在护理活动和职业生涯中均需要有较强的预计和筹划能力,并维持周围群体持续、稳定、密切关系的能力,这一能力的不足,会使护士在许多方面受到影响,如专业发展、人际关系促进。领导控制技能的低水平相应地反映出这一点,即护士在运用各种方式促进与服务对象目标一致时的能力较差。

3.3 专科护士护理软技能差异性分析 77名专科护士护理软技能各维度得分经方差齐性检验后符合正态分布,对研究对象一般资料6项条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显示出组织管理、自我管理、职业情操在不同学历和医院等级上存在差异。中专学历的专科护士护理软技能总均分及组织管理、自我管理维度最高,本科次之,大专最低,这一结果与杨青等[4]的研究结果一致。杨青研究分析认为中专学历护理软技能水平高与研究对象的婚姻状况有关,中专学历组未婚人数比例较高,且未婚护士护理软技能高于已婚护士[4]。本研究分析认为可能与研究样本量少有关,中专学历的专科护士只代表个体,不适于代表群体,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探讨。本科及以上学历高于大专组,可能与本科学历的专科护士在校期间接受的人文课程较多,参加软技能培训的机会多有关。

从医院级别看,二级医院护士组织管理、自我管理、职业情操高于三级医院,一级医院最低,这与杨青等[4]的研究结果不同。分析可能与三级医院的人力资源不足,工作负荷重有关。有研究认为,情感工作已经成为护士职业形象的一部分,护士在临床工作中不仅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适时地加以引导和处理,而且要关注自己的情绪是否与情境需要相符合,这些均属于情绪劳动的范畴[9-10]。较好的情绪劳动水平能使护士有较好职业认同度,能从“白衣天使”的职业形象与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出发,能发自内心地同情患者的处境及所受的痛苦。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可激发和培养护士内在的动机,从而提高护士组织承诺水平,降低资源失衡引起的情绪疲劳和工作倦怠,提高护士护理软技能水平。

总之,护理专业不仅具有技术性特点,更具有服务性特点。护理软技能是做一名合格护士所必须具备的心智技能,专科护士护理软技能水平对医院发展和社会效益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加强专科护士护理软技能能力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付艳芬,郑显兰,李平,等.重庆市护士护理软技能现状调查[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9,34(8):1088-1092.

[2]付艳芬.护理软技能测评工具的构建研究[D].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8.

[3] Nursing soft skills evaluating system. [EB/OL]. [2012-4-15]http:///Home.aspx?culture=zh-cn

[4]杨青,李平,付艳芬,等.新护士护理软技能影响因素的调查及差异性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1):3572-3575.

[5] King J T,Tsevat J, Roberts. MS1M easuring Preference- Based Quality of Life Using the Europol Eq-5D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aneurysms[J]. Neurosurgery, 2009, 65(3): 565-5721.

[6]钟亚萍,卢惠娟,夏海鸥,等. ICU高级实践护士能力期望的调查与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5):389-392.

[7]赵芳芳,陈宏林,顾艳荭,等. 护士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6):531-533.

[8]史广玲,刘夕珍,朱玲,等. ICU护士职业紧张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6):537-538.

篇9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护理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较系统地掌握护理专业必须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在各级医疗、预防和保健机构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和健康保健等护理工作的高级技能型实用人才。在课程设置方面采用的是“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临床见习与实习”的模式。学生进校后首先学习普通文化课,增强她们的人文素养,然后依次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最后到医院见习和实习。从课程顺序上我们不难看出,学生要想学习专业课基本上要等到两年以后。在这两年的时间里,学生并没有真正地接触到她们的专业,浓厚的专业氛围也很难形成,往往会使学生对学习感到厌烦。尤其是那些普通文化课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因此,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急需出台。从上面培养目标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应该是高级技能型实用人才,讲求技能和实用,因此我们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技能,而不是她们的理论水平,那种“高分低能”的学生终究会被淘汰。新的课程设置将尽可能地提高她们的实践水平。

2新的课程设置思路

新的课程设置思路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制定专业模块化课程,即根据医院的科室设置来安排课程,只要是需要护士的科室,都将设置一门课程,来专门介绍与该科室有关的教学内容。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文化基础课基本上沿用目前的课程设置模式,只是时间上做了一些调整,目的是让学生进校后就能接触到专业课程,较早地接触到临床一线的环境,使她们对以后的工作有个大概的认识。在专业基础课方面则有很大的调整,以前的学科体系已经不存在了,与各科室有关的内容已经分解到各个模块内部,另外增加了一门新的课程———医学基础概论。

在医学基础概论这门课中主要介绍一些与护理专业有关的、无法或不适合放入各模块内的基础知识,包括细胞、遗传和变异、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基本组织、微生物与免疫学的总论、病理学的总论以及药物学的总论等。为了以后学习的需要,在这门课中还增加了对器官和系统的描述,系统中常见的疾病,以及系统与临床科室的对应关系,使学生对人体以及医院科室设置有一个大概的框架。在专业课方面的变化也很大,除了护理学基础没有改变外,主要根据临床科室的设置来安排课程,如医院中有消化科,与其相对应的有消化科护理学,医院中有肾内科、泌尿外科和男科,与其相对应的有泌尿系统与男性生殖系统护理学。在每一模块中均包含有从基础到临床的所有知识,如消化科护理学包括消化系统的解剖、生理、病理、相关的微生物、常用药物、常见疾病以及疾病的护理等,其它模块化课程的内部设置与此相同。新的教学计划和传统的教学计划在时间上的比较见表1。

从表1中可看出,传统的课程设置讲究一定的阶梯。新的课程设置将文化课的时间拉长,从入学开始就可以接触到各专业模块,各专业模块可以同时开设,也可根据实际情况依次开设,每个模块均包括理论、实验与见习,因此学生入学不久便可与临床一线接触,一直延续到毕业,其中在毕业前仍有集中一年的临床实习。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一直是“理论—实践—理论—实践……”这个模式,学生很容易适应,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利用假期时间到临床一线进行实践学习,以增强她们的工作经验,为以后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1]。

3模块化课程的建设

课程设置思路形成以后,我们即到临床一线进行调研论证,再参考以前的课程标准和有关教材制定新的课程标准。然后组织有关教师和专家进行教材的编写,模块化课程的编写和传统的教材编写有很大不同,因为它牵涉的面非常广,即包括基础又包括临床,因此编写人员既要精通基础课程又要精通临床,而且还要考虑与其它模块之间的联系。学校组织了校内有关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以及临床一线的有关专家来共同编写,以确保教材的编写质量[2~3]。

4日常教学及学生的学习效果

篇10

(1)自学生入学起就接受职业培训,让职业美贯彻教学始终;

(2)教师包干,加强了教师责任心,教学效果更加突出;

(3)评比验收、强化训练,加深学生与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二、护士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教学改革研究思路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

1.按教学目标合理调整课程设置,优化整合教学内容。以往的护士礼仪课程总学时为36学时,其中分为护士礼仪与形体训练两部分各18学时,在入学后第一学期开课;现将课程总学时增加为54学时,在入学后第一学期进行18学时的理论讲授:第二、第三学期各进行18学时的实训课:第四学期进行验收,从学生入学直至实习离校贯穿整个在校期间的教学过程进行这种职业素养的熏陶,变学习为习惯,另外针对学生的一些实际情况,重新修订了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在课程当中加入了一些校园礼仪、课堂教学礼仪以及进出办公室礼仪等一些内容,纠正不良行为和习惯,有利于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另外为了拓宽实习就业渠道,又增添了求职面试礼仪、涉外礼仪的内容,使学生对本专业有了更深的认识,为就业面试、竞争上岗做好最基本的铺垫,同时在各临床专业课程的实训操作项目考核当中也加入了运用护士礼仪这项内容,从而将这门课程与德育教育、各专业课程之间进行了紧密的联系。

2.采用标新立异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优秀教师资源。任课教师全部由护理专业教师担任,护理学院大部分教师都是双师及双师素质型教师,既有教学经验又有着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这门课程作为每位专业教师必须承担的第二门课程,既注重了学科间的衔接,又有助于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且在授课前对所有专业教师又进行了全方位的护士礼仪培训,包括形体训练、发音训练、化妆及服饰培训,三甲级医院及军区医院的礼仪培训及护士礼仪课程讲授技巧的培训,通过培训不仅仅是使教师能够承担教学任务,还提高了全体专业教师的精神风貌,将护士礼仪运用到我们的日常工作中,以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同时为保证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行为的一致性,还要严格执行集体备课制度,并进行分期研讨。

3.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案。以往课程的考核方法是闭卷理论考试,“一纸定成绩”,导致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死记硬背,融会贯通的能力较差。因此,在改革中采用理论加实训的考核方式,且理论考试以案例分析题为主,即考查对理论的理解,又可考查其灵活运用情况,实训考试采取逐一过关的考核方式,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以仪态为主;第二阶段以言谈、面试礼仪为主,在第四学期,通过组织礼仪竞赛作为课程验收,同时以竞赛成绩作为对责任教师的考核及评价。

三、结果

首先把应用原有教学方法进行本课程教学的2009级护理专业学生作为对照组;对2010级护理专业学生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试行教学,在对2010级学生的教学改革基础之上,进行总结与改进,将此新的教学模式系统的应用于2011级学生,以考证此项改革的教学效果。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1.问卷调查。授课结束后分别对2010级845名学生、2011级827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99%的学生认为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较好;97%的学生认为该课程有利于自身能力的培养;91%的学生认为该课程使他们形成了新理念、新见解;94%学生认为自己能够掌握护士礼仪的基本技能;88%的学生认为能够将所学的护士礼仪知识运用到护理工作中去。

2.随机访谈。通过对2010级正在进入临床实习的学生进行访谈发现,学生能够充分的认识到护士礼仪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均认为此项课程的学习使他们受益匪浅;通过对2011级在校学生的随机访谈发现,学生均认为学习过程中有收获,并且能够将礼仪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并且变学习礼仪为礼仪习惯!

篇11

2、奖励奖励内容包括经济与流动奖牌,流动奖牌只发给第1名的科室,前3名科室给予适当的经济奖励。2应用护理部组织人员每周1~2次深入病区进行严格考评,对临床护理工作中的护理缺陷与加分项进行评估,加减相应分值;并根据具体实际工作每季度对考评表的科学性及可行性进行适度的调整。每月在全院护士长大会上公布各病区考评结果及考评成绩。

二、结果

在实施了以奖代罚的考评过程中,广大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普遍提高,特别是鼓励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并加分后,各病区不良事件呈逐月下降趋势;收到的表扬信、锦旗也有所增加;在全院医、护急救知识、技能训练考核中,护士独揽3项第一,也因此涌现一批护理人才;提高了护士长的管理水平、使护理管理工作更加主动,护理队伍整体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患者及家属满意度大幅度提高,真正践行了优质护理。

三、讨论

1、精神科护理有自身的特殊性,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就有可能导致护理缺陷的发生,引发护理纠纷,给患者和家属带来痛苦,给医院造成负面影响,甚至承担法律责任。对于护理缺陷,在以往的护理管理中惯例都是直接扣罚津贴,护士已经疲于此管理方法,就是用扣钱的方式对护理工作的提高也不明显,增加了额外的工作压力。与其将护理缺陷在全院扩大,不如奖励做得好的科室和个人,推出榜样科室,让全院知道好的是什么,激发团队意识、增强凝聚力。

篇1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8-0053-03

随着社会服务需求的增加,一些民营的综合门诊部、中医养生馆、妇婴护理中心等医疗服务衍生机构应运而生,非常需要有关相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护理人员,而当前中等职业护理专业教育内容却很少有涉及课程这方面的课程设计。作为教育内容的具体化,它的发展应符合现代课程的发展趋势。因此,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

一、优化杭州地区中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原则

要使中职护理教育在护理人才教育市场站稳脚跟,办出中职教育特有的优势,必须把握用人市场对护理人才的需求结构,不能一味追求“精”和“高”,不能和高职教育、本科教育相提并论,必须根据人才规格的具体要求来调整课程设置,改革课程内容。因此,进行课程设置改革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1 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时展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要求,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既充分考虑学生就业的需要。又努力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职业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变化,21世纪的职业演变速度将高于20世纪。因此,与社会紧密相关的职业教育课程必须及时反映社会发展、职业发展。

2 坚持职业能力培养。课程改革应以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起点和中心,强调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实践技能,并将知识、技能、态度的学习融为一体,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培养,实现学历证书和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增强就业和发展的竞争力。尤其是护理专业技能形成的实践环节,这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环节。

3 坚持与地域需求相适应。随着经济的发展,目前杭州地区的护理相关行业正在不断衍生和变化,对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也渐渐从综合性医院向社区、中医养生、母婴护理、综合门诊等场所转移。笔者在对杭州地区中职护理专业已毕业的学生目前就业单位的调查中发现,在二级以下综合性医院就业的只占20.11%,在社区医疗服务站就业的占15.95%,在中医养生会所工作的占15.36%,在母婴护理机构工作的占13.64%,在综合门诊部就业的占12.03%,在医疗营销机构工作的占4.95%,还有选择到非护理专业相关行业的,占3.1%。所以,课程改革必须体现与杭州地区护理服务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强调以目标岗位群为基点。以“实用、适用、够用”为原则,进行课程改革。

二、优化杭州地区中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策略

1 以就业为导向,重新定位培养目标。教育应当首先致力于个性的培养和社会生活的准备,那么职业教育也要具有这个功能。培养目标是学校教学的质量标准,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和表述是进行课程选择的基础。而课程设置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和手段。一方面,人具有社会性,就业是社会对个体提出的要求;另一方面,人是社会的实体,发展是对个体自身提出的要求,因此, “就业+发展”的目标定位,应成为课程重构的出发点。

(1)课程目标需有职业性。职业教育与职业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职业性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上,必须立足于职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培养后备的专门人才,即为学生“就业”做好方向准备。中职护理专业的毕业生除可在公私立医院、医药企业等就业,也可做家政,当特殊家庭人员如慢性病人、瘫痪病人、老年人、产妇和婴幼儿的专业护理人员。故学校在专业设置和专业招生时要深入社会市场做调查统计分析,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力求设置能培养出服务能力和动手能力一流、专业的职业特色突出的高素质人才。

(2)课程目标需有地域性。地域性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上,必须立足于职业教育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文化背景、民风民俗、教育资源等相协调,即为学生的“就业”做好心理准备。培养目标既要满足社会需求,又要满足个人需求,所以专业课程建设要根据动态的劳动市场相对灵活地进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专业课程设置应是一种市场主宰的“需求驱动”模式。因此,杭州地区中职护理专业课程目标的设定必须结合本地区特有的医疗护理服务市场需求,尤其要注意适应服务需求的不断变化。

(3)课程目标需有专业性。专业性是职业高中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同一学校的不同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将来从事的行业不同。专业性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上,必须立足于职业教育要充分凸现其专业特点,即为学生的“就业”做好技能准备。因此,杭卅1地区中职护理专业的课程改革应该源于专业,在大专业的基础上设置不同的就业方向课程,形成就业能力“1+1”的选择模式。

(4)课程目标需有发展性。发展性是各级各类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共同点,也是教育的特质所在,没有发展性教育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发展性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上,必须立足于职业教育要充分体现其教育特点,即为学生的“就业”做好能力准备。因此,杭州地区中职护理专业的课程改革应考虑到职业发展的需求及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把人培养成为生活的主体、社会的主体,即使人成为能够主宰自我并能动作用与外在世界的“人”,实现人生命的价值,谋求人生的幸福。杭州地区目前中专护理专业的生源主要是应届初中毕业生。如何按照国家制定的培养目标。适应卫生事业发展对护理人才的要求,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合格的中专护理专业技术人才,是现阶段杭州地区中职护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2 以能力养成为核心,重新整合课程内容。一般来说。课程内容涉及两大类知识:一类是涉及经验及策略方面的“过程性问题”。“事实与概念”解答“是什么”问题,“理解与原理”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而“经验”指的是“怎么做”的问题,“策略”强调的则是“怎样做更好”的问题。因此,“技能+创新”既是上述因素对课程内容选择的要求,也是“就业+发展”的课程目标在课程内容上的具体体现。

(1)课程内容需有时代性。时代性是社会发展在教育内容上对课程建设提出的要求。学习的本质是知识重组,即将原有的知识结构和学习对象本身的内在结构相互作用。由于中职护理专业课程内容的相对稳定性与杭州地区日益发展的护理服务需求之间的不同步,导致课

程内容滞后。时代性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课程建设的内容选择上,必须摒弃过时的教学内容,增加富有时代特色的教学内容,如涉及母婴护理、中医养生、医药营销等方面的内容。

(2)课程内容需有逻辑性。逻辑性是人的思维方式在教育内容上对课程建设提出的要求。实践表明,事物的逻辑性越强,人就越容易认识与掌握。逻辑性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课程建设的内容编排上,必须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由量变到质变、由低到高的螺旋式上升的认识规律。

(3)课程内容需有情景性。情景性是专业的学科特点在教育内容上对课程建设提出的要求。实践表明,教学内容的情景呈现得越具体、真实、感人,越容易拉近它与学生的距离。情景性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课程建设的内容设计上,必须增添一些典型的鲜活的教学场景。学校要按照职业工作环境来设计和建设,如建成模拟病房、门诊部、社区服务站、母婴护理中心等与实际工作场景相似甚至相同的实训场所,把教学内容也以一个个源于实际工作场景的典型案例,让学生有亲临工作情景之感,提升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融入企业文化,让护理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就成为一个准员工。

(4)课程内容需有融合性。融合性是学科的渗透性在教育内容上对课程建设提出的要求。由于知识间存在着相互联系,使得相近或相邻学科中出现了相同的教学内容,导致了学生学习的重复。融合性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课程建设的内容规划上,必须理清知识的脉络,提高学习的时效性。课程内容融合性还须以模块式的课程结构来支撑,因为中等职业课程不仅要满足知识与技能综合化的需要,也要满足职业实践活动和个人发展的需要,课程设置与结构要十分灵活。

以岗位所需的核心技能为中心来设置课程作为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点。从国外中等职业课程开发的核心理念来看,“双元制、MES、EBE和单位行业训练课程开发的基本思想是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目标模式,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课程开发强调行业向导,课程目标具有明显的职业针对性,不以学科为中心,而是以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实际需要为中心,根据工作岗位具体的任务和技能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和培训教材,重视职业分析,强调能力本位,体现了能力本位的核心思想。”

3 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构建模块化、项目化课程体系。从课程论的角度来说,课程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学科设置、学科开设顺序、时间分配、实习实训的安排等。教学实践表明,课程体系构建得越科学,课程实施得就越顺畅。在杭州地区中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中, “合格”是指课程体系要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符合社会要求,“特长”是指学生在“合格”的基础上某一方面的能力有所突破。因此,它是“就业+发展”的课程目标在的课程体系构建上的具体要求。

(1)课程体系需要整体化。整体化是从功能的角度在体系建构上对学科设置提出的要求。整体化要求我们在课程建设的学科设置上,必须从促进学生的身体和心理、智力与非智力等方面全局规划。专业性课程模版由于目标明确,内容短小,便于灵活组织合成适合需要的课程。

(2)课程体系需要结构化。结构化是从认识论的角度在体系建构上对学科设置提出的要求。认识论研究表明,知识结构越清晰、层次感越强,越益于学生构建。结构化要求我们在课程建设的学科设置上,必须使开设的学科之间形成层次和梯度,合理安排好学科开设的先后顺序和时间分配。笔者认为,对于杭州地区中职护理专业课程的优化设置,应当顾及用人单位护理人才需加强的能力结构,有的放矢,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课程的课时,要与学生职业发展结合起来。应更注重护理专业基础和专业主干课在设置和实施过程中理论知识的基础性、实用性,以及对专业基本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为了以满足行业岗位转换甚至岗位工作内涵变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应适当广泛地开设与护理岗位相关的基础课程作为任意选修课。

(3)课程体系需要个性化。个性化是从学生个性差异的角度在体系建构上对学科设置提出的要求。由于学生在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等方面存在差异。个性化要求我们在课程建设的学科设置上,必须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以及一定的选择材料的自由权。因此,在课程改革中,应充分考虑这一点,应依据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和特点设计不同类型的选修课程。

综上所述,杭州地区中职护理专业的课程改革应实施“就业+发展”的目标定位、“技能+创新”的内容整合、“合格+特长”的体系构建这一课改策略,形成以学生能力建构为重点、以学习领域为中心、以学习模块为内容、以教学项目为载体的中职护理专业新课程结构。

参考文献:

篇13

    【摘要】:目的了解教师对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设置与教学的主观看法,进一步合理配置基础医学课程,完善基础医学教学。方法2008年10—11月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3组教师(有效人数77人)进行其对护理基础医学课程设置和教学的主观看法调查。经专家修改后问卷的内容效度为1.0.

    结果100%的教师认为基础医学课程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重要;50%以上的教师认为应该开设的基础医学必修课有解剖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生理学、免疫学、病理学、微生物学、组织学、生物化学、生物学;98%的教师认为开设实验课有必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尤其是在解剖学的教学中;94%的教师认为在教学中应该重视知识衔接,比较重视自身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同教师组间仅在课程设置意义和原则的部分条目上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基础医学课程在护理专业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教育者应将基础医学知识与护理专业进行紧密联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考虑不同教学方向教师的观点,适当进行基础医学课程设置及教学的调整。

    课程设置是整个专业教学计划的核心,科学、符合专业教学指导思想、并富有专业特色的课程设置是培养优秀专业人才的基础。基础医学课程是护生学习护理专业的先期课程,其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护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