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4:0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产品经济社会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二、农产品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为“新贸易理论”。它们采用的是着眼于外部性和固定成本的不完全竞争(主要是垄断竞争或多家垄断模式)。其要点是:(一)在规模经济体制下,由相互专业化而带来的利益,贸易前在毫无差别的国家之间也会发生贸易(产业内贸易);(二)具有规模经济性质的产业集中在某一国家而产生的效率,并在不同国家形成不同的要素价格水平;(三)因国界对规模经济的限制,即使自由贸易,世界也难以恢复到被各国分割以前的最佳状态;(四)从动态上看,在以规模经济为前提的理论里,政府为超过外国而进行政府救助。在收益递增(即报酬递增)的积累过程中,其作为初始条件具有决定意义。一度因历史的偶然或政策干预而产生的变化,会变成长期稳定的活力〔4〕。
新贸易理论是由狄克西特(a.dixit)和诺曼(v.norman)、 兰开斯特(k.lancastes),克鲁格曼(p.krugman)、哈尔帕(e. helpman)和艾瑟尔(w.ethier)在一系列论文中提出的([美]克鲁格曼)。战略性贸易政策最初是由加拿大布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布朗德和斯潘塞(james brander & barbara spencer)首倡的(1981),其后有伊顿(earon)和格罗斯曼(grossman)(1986),还有程(cheng)(1988年)。他们认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建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之上,与之相反的自由贸易顺理成章成为最优政策。然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却是大量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许多产业领域,贸易由少数垄断企业所控制。他们借助于产业组织理论和博奕论的研究成果,创造性地探讨了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补贴政策对出口生产和贸易的影响,建立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的基本框架。
众所周知,以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为基础的传统贸易理论对政府补贴之举不屑一顾。道理很简单:一国无论实行生产补贴还是出口补贴,该国的社会福利状况反而会恶化,唯一的受益者是可以买到更便宜进口品的外国消费者。但是,如果存在着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上述结论即告作废。即补贴会使该国社会经济福利水平提高。现引用下图及表进行论证(图表1)〔5〕。
图表1 在有和没有政府补贴的情况下, 争夺出口市场垄断的斗争:日本和欧盟面临的北美高清晰度电视机市场
收益(百万美元/年) 出口企业 政府 美国消费 世界
情况
1.避开(没有对这个市 0 0 0 0
场出口的出口商)
2.私营企业垄断地位(没 7500* 0 3750 11250*
有补贴,只是在a点的垄断)
3.有补贴的垄断地位( 14700* -8400 7350 13650*
一种补贴,在b点的垄断)
4.私营企业开展竞争(没 0* 0 15000 15000*
有补贴,企业在c点的垄断)
5.有补贴的企业展开竞争(双方的 0* -16800 29400 12600*
政府都进行补贴,企业在d点竞争)
*表示有负的固定成本
图表1 说明了争夺北美高清晰度电视机的大量垄断租金的主要可能结果,与通常的双头垄断竞争一样,结果取决于谁先发制人,谁有外援,第二个竞争对手怎样做出反应。大体上讲这种垄断竞争有以下5 种情况:
1.避开,即两个竞争对手均未进入某一目标市场。
2.在a点的私营企业垄断地位, 即某一私营企业(如日本)首先占领了目标市场,形成垄断,则日本私营企业每年获利75亿美元,美国消费者每年获利37.5亿美元,世界总福利每年112.5亿美元。
3.在b点得到补贴的垄断地位(如欧洲私人企业得到每台400美元的政府补贴)后,假使该补贴使日本确信,在北美市场上他们竞争不过欧洲,欧洲企业大获全胜,不仅垄断了在北美的高清晰度电视机,而且还从政府那里得到了补贴。如表中的第三种情况,欧洲纳税人损失了付给这些企业的补贴,但整个欧洲在这种情况下显然获益(欧洲企业所代表的),整个世界也是如此。
4.私营企业在c点的竞争。 只是让自由市场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自行运营,就会带来利益。但是如果只有少数几个可能的供应商(在这个实例中只有两个),那也会产生问题。点c 说明了得到利益和产生问题的方式。利益流向消费者,双方企业损失了进入北美市场的固定成本,一方或双方最终都可能破产。所以如果一个国家的企业打算在其它地方获得赚钱的出口市场,它们就得先发制人,并向潜在的竞争对手显示,后来进入同一市场是不能取胜的。
5.在d点有补贴的竞争。 如果日本政府和欧盟同时补贴他们的高清晰度电视机部门,以使他们在北美市场上竞争,那么,他们都会付出很高的代价,但整个世界会获益。这样一场竞赛会带来激烈的削价竞争。日本和欧洲的企业会发现,他们的实际边际成本仅为1600美元/台,在公开竞争中,他们会把价格削减到该水平。从美国消费者的观点来看,这是最合算的交易,他们获得的消费者剩余直落到点d。 其结果是对世界有好处的,因为竞争解决了人为地限制供给的老问题。
上述这种双头垄断竞争还可以用其它图示方法表示,如夏申先生引用的规模收益递增条件下的补贴效应〔6〕,美国学者克鲁格曼的以美国“波音”与欧洲“空中客车”的竞争为背景,对航空工业中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分析〔7〕。到此我们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作如下总结:
1.市场状态是不完全竞争市场;
2.存在规模经济;
3.垄断竞争双方而且是实力相当的竞争双方谁进入目标市场早,谁就有更大的竞争力;
4.政府补贴的强度是战略性贸易政策运用的一个重要条件。
5.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恰当运用会为一国带来更大的社会经济福利效应。
这一理论我们可以概括为: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创造贸易优势的福利经济学理论。
三、当达国家农产品战略性贸易政策实施的社会经济条件
农产品国际贸易既是一种经济贸易,又是一种重要的关系国家安全、军事等问题的战略性贸易。因而,世界各国在经济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均采取了一系列周密的而又具有“战略”特征的贸易政策,尤其是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将农产品贸易作为政治、经济手段之一。而农产品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核心内容,是通过政府行为创造更多的农产品贸易优势和贸易利益。这也正是这一政策广泛运用的动力。同时当今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现实为其实施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一)发达国家农业发展所处的阶段是农产品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经济基础
从工农产业协调关系看,发达国家工农产业的利益流向属于以发达的高利润的工业反哺农业类型,具备战略性贸易政策实施所需的政府补贴条件。
世界各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进出口农产品的名义保护率的关系是: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000美元以上时,出口农产品的名义保护率大于1;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700美元左右,进口农产品的名义保护率大于1〔8〕。当今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普遍超过这个水平。如1991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世界银行计算值)为:美国22240美元,加拿大20440美元,法国20380美元,英国17050美元〔9〕,因而,发达国家具备实行出口保护或战略性农产品贸易政策的经济基础。
(二)发达国家农业利益集团的处境及在议会中的作用是战略性农产品贸易政策的政治基础
发达国家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小,就业比重也小。如1990年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美国为2%,加拿大为4%,法国为3%,英国为2%。其就业比重美国为2.85%、加拿大为4.22%,法国为5.58%,英国为2.12%。农业人均收入相对低于非农业。如1991年农业雇员工资相当于非农业雇员工资的比重,英国为87.5%,澳大利亚为68.1%〔10〕。
在上述条件下,按西方国家各利益集团参与保护或自由贸易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可说明农业保护集团的政治力量。这种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如下:
保护主义者的平均净政治利益=πp=(bp/np)-cc
平常消费者捍卫自由贸易的净政治利益=πc=(bc/nc)-cc
其中:bp为生产者由于受到保护而获得的生产者剩余;
np为投票赞成保护的人数;
bp/np指每个典型的贸易保护主义者的平均生产者剩余;
cp为争取保护的成本;
bc为消费者剩余;
nc为投票赞成自由贸易的人数;
bc/nc为每个典型自由贸易者的平均消费者剩余;
cc为争取自由贸易的成本。
使πp>πc由下列因素决定:首先是各利益集团的规模。利益集团的规模越小,成功之后每个成员所获得的平均收益就越大(其他情况都一样的话),即农业保护主义者获胜后每个人所获得利益大,因而为争取这种结果的动力就大。相反,消费者人数众多,获胜之后每个人所得利益较前者小,因而,为争取自由贸易的动力相对较小,从而导致前者获胜的机率大。其次,无票乘车问题给人数众多的消费者所带来的烦恼比农业保护主义者要大得多。某一集团无票乘车人数愈多,对该集团为争取成功的影响越大。显然,消费者集团的无票乘车者大于农业保护集团。另一方面无票乘车人数愈少,组织性愈强,对政府官员和政治侯选人的利益影响就大,从而又造成西方国家农业保护主义的优势。再次,农业利益集团往往会获胜,因为他们得到其他人的同情,即得到了如果政策有助于该利益集团,将不会因此而直接获益的那些人们的同情。当某个集团立即蒙受了巨大收入损失时,他们获得的政治上的同情往往是巨大的。而且多数人对少数人受到损失易于产生同情,也易于给予援助。发达国家的农业利益集团即是少数人的利益集团,而且也存在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偶然性收入损失,因而极易得到大多数人的保护。
(三)发达国家之间“农业保护的竞赛”,使农产品战略性贸易政策不断升级
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后,农业成为少数人组成的利益集团,收入相对较低,因而各国均给予不同的保护。美国具有农业生产的天然优势,加之给予一定程度的保护,使之垄断了世界农产品尤其是粮食市场。相对来说就挤占了欧盟等农业资源较少的发达国家的国外粮食市场,甚至部分国内市场,使得欧盟等国农业保护相对不足。
因而,从表面上看,美国与欧盟二者的农业均受到政府补贴,属于上述理论中的第五种情况,但实际上两国的保护程度不等,从而使这种情况转化为第三种情况,在b点得到补贴的垄断地位,即某一国(如美国)农业占领了世界农产品市场。这种情况必然导致对方国如欧盟农业的萎缩或农民收入的恶化。对此,失败者是不会袖手旁观的。
当年欧共体成立后,首先是对其农业加大保护力度,以与美国等国家相抗衡。此政策措施对欧共体农业的发展已起到了很大作用,不仅使欧共体农业得到发展,减少了进口,而且转变为净出口国。如欧共体自1975年以来小麦由净进口转变为净出口,糖和奶自1977年转变为净出口,奶酪自1973年转变为净出口,牛肉和小牛肉自1980年转变为净出口〔11〕。
欧共体这种农业保护政策深度的增大,使其与美国农业保护相当,甚至更多,从而达到有补贴的竞争状态。这种竞争状态因政府补贴的变动不断发生变化。如美国在1974年取消了农产品出口补贴,到了1983年因欧共体以价格补贴出口粮食,又恢复了农产品出口补贴措施。因而双方竞争的结果是双方企业损失了固定成本,政府也损失了补贴,而受益者是两国农产品进口国。
美国和欧盟这种农业支持已到了使政府财政难以承受的地步,因而,双方借“关贸总协定”谈判之机相互达成削减农产品补贴和关税计划,使二者结成了垄断同盟。但是由于这两个垄断同盟面很大,是难以长期协作和步调一致,因而农业保护的竞赛还将不断继续。
(四)食品作为“中心国”控制“外围国”的一种武器,导致食品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强化
当今能够大量出口粮食的国家,除了美国和加拿大还有欧盟(主要是法国)、澳大利亚和阿根廷。1988~1989年度,从这些国家出口的粮食,仅小麦就达8900万吨,如果加上粗粮(主要是玉米),这些国家出口的粮食就达1.65亿吨,占整个国际粮食贸易额(约2亿吨)的80%。就多数年份来看,美国粮食出口约占世界粮食贸易的40~50%。它控制着全球五大粮食跨国公司:卡吉尔公司、康迪南特公司、路易特雷呼斯公司、邦奇公司、安特烈公司。它们的子公司分布于全球的各个角落。
与此相反,在二战后40年间,世界人口增长了20亿,其中85%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数,因而严重缺粮。60个这样的发展中国家1970年进口粮食3000万吨,1980年进口9400万吨,10年粮食进口增长了2 倍多,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首要原因是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战略政策偏激,导致本国农业发展相对落后,为发达国家战略性农产品贸易政策提供了国际环境。其次是发达国家农业发展所处的阶段有能力趁机占领世界农产品贸易市场,从而控制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在战后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这就是急于搞工业化,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发展工业,农业不同程度地被忽视了。战后的“外围资本主义”拉丁美洲、非洲因工业化而忽视农业发展。社会主义国家前苏联实行的以牺牲农业的战略利益来发展城市大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政策必然削弱了国民经济的基础,从而导致其粮食贸易流向的大转换。曾是欧洲粮仓的前苏联在本世纪30年代可向西欧输出500吨粮食,而偏激的工业化战略使其80年代成了美国、加拿大、欧共体的粮食和畜产品的头号买主。1984~1988年,苏联共进口粮食1.84亿吨,高于1984年全国粮食的总产量。再如非洲国家,1991~1992年度谷物进口量为2005.1万吨,占世界总进口量的31.8%〔12〕。
最后,从经济理论上讲,自本世纪50年代以来,一批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学家分析了拉丁美洲与发达国家的生产和贸易的关系,从而提出了阿明的“依附论”、普雷维什的“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恶化论”,弗兰克的“不发达发展理论”等,从不同角度解释了“中心国”对“外围国”的经济剥削。这一系列论述对农产品生产贸易的大体结论为:农业生产为工业化服务,应走进口替代战略;农产品出口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应不断减少其出口,实行出口替代战略。这一系列理论主张,导致拉丁美洲和非洲在国内均实行以工业为中心的进口替代战略,对外实行以制成品替代初级产品的出口替代战略,从而从生产和贸易两方面削弱了农产品生产和出口,甚至大量进口粮食。这一结果为发达国家争夺发展中国家市场,实行战略性农产品贸易政策提供了市场。
前已述及,若发达国家因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而进行激烈的竞争,对如非洲、拉丁美洲、亚洲等粮食消费者是有利的,因为此种条件下的粮食贸易价格较低,但近年来发达国家借“关贸总协定”谈判之机,达成某种协议或默契,不断削弱农产品出口补贴,使世界农产品价格上升,从而对发展中国家构成了相当大的威胁。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农产品贸易战略上,应不断调整政策,确保从新的农产品国际贸易体系中获得相对大的利益。中国政府也应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以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又面向世界的农产品对外贸易政策。
注释:
〔1〕牛宝俊:《综论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三阶段及其特征》, 《世界经济研究》1995年第6期。
〔2〕[美]彼得·h·林德特著,范国鹰等译:《国际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76页。
〔3〕〔6〕夏申:《评析战略性贸易政策》,《世界经济》1995年第10期,第13~20页。
〔4〕[日]富浦英一, 谷静波编译:《战略通商政策的经济学》,《国外社会科学快报》1993年第11期,第27~28页。
〔5〕同〔2〕,第277~278页。
〔7〕[美]克鲁格曼:《自由贸易过时了吗?》, 《经济展望季刊》1987年秋季号。
〔8〕同〔2〕,第362页。
〔9〕《国际经济和社会统计提要》(1993),中国统计出版社,第58页。
对此次自主创新产品,经开区对每个产品给予一定奖励,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采购,同时对区内企业采购经开区自主创新产品,给予采购方采购金额5%补贴,每年每家企业补贴金额最高100万元等方式进行奖励。与此同时,自主创新产品认定将不作为“终身制”,经开区实行定期认定,不断淘汰落后产品,吸纳新产品,始终保持产品目录的新颖性和实效性。
1、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商品经济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2、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以分散的、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为基础,生产规模狭小,社会分工低下,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这就决定了自然经济是同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相适应的。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上,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水平都很低,社会分工极不发达,因此自然经济是这些社会形态的基本经济形式。
(来源:文章屋网 )
高鸿宾副部长讲话中指出,农产品技术研发在规划、选题和产学研结合三方面建设的内容,以及在金融危机形势下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建立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和专业分中心,加快完善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促进农产品加工技术原始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推动农产品加工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对于促进农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促进农民增收、扩大农民工就业和拉动内需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强化责任、狠抓落实;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加强协调、健全机制;配套政策、加大投入。
高鸿宾强调,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需要全国产学研密切结合,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要加强研究重大的、基础的、共性的技术问题,企业要更多关注技术推广和转化。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专业分中心和依托单位要同心同德,突破各自具体利益的瓶颈和障碍,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协同作战,共同推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进一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224;O15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7-0013-05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通讯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产品所呈现出的网络效应特征越来越明显。网络效应是指一个消费者从一种产品的消费中所获得的效用会随着消费该产品的其他消费者数量的增加而增加[1]。因此消费者从具有网络效应的产品中所获得的效用会随着产品采纳人数的增加而增加。而网络效应的强度能够影响消费者购买创新产品所获得的价值的大小,因此也成为消费者决定是否购买该产品的一个重要决策依据。网络效应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引起了业界和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很多学者从微观、宏观等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在营销领域,市场研究人员很早就开始关注网络效应对产品扩散和对消费者购买决策行为的影响。如Mahler和Rogers认为网络效应在特定类型产品的采纳中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可相互进行信息交流的创新产品,如通信服务、产品等[2]。Park对1981年至1988年间的VCR市场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网络效应上的优势是VHS最终战胜Betamax的最主要原因[3]。Tucker基于个人的决策行为研究了社会网络中网络外部性下技术采纳的影响因素[4]。由此可见,网络效应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能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能够影响创新产品的扩散速度和市场的最终占有率。
但是,迄今为止大部分文献中对网络效应的研究都是基于全局的网络效应,认为一个用户从产品消费中得到的效用随着消费该产品(或兼容产品)用户数量的增加而增加,这里对“消费该产品(或兼容产品)的用户”没有做任何界限,通常不考虑这个新用户和“已有的用户”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因此,在全局网络效应中,一个新用户采纳某种新产品将会增加系统中所有已采纳该产品的用户的效用,并推断出最终市场的竞争结果很可能是“赢者通吃”。但是,现实中很多情况却与这个结论不完全相符。在某些具有网络外部性的市场中,即使某种产品己经占领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但是仍存在一些虽然市场份额较小却仍拥有稳定用户群的竞争对手,“赢者”难以真正“通吃”市场。如办公软件或即时通讯软件市场往往呈现一家独大、多家并存的竞争格局。究其原因,是因为某些产品在市场中,尤其是在非完全信息市场中,所呈现出的网络效应并非是全局的,而是局部的。
新产品最终是在社会系统中进行扩散的,而人类社会网络是个演化、集聚和复杂的网络。近年来随着复杂网络研究的不断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5,6],利用复杂网络来模拟消费者个体交互作用并对具有局部网络效应的竞争产品的扩散进行计算实验成为可能。在局部网络效应中,用户基础会影响产品扩散的程度但不是驱动产品成功扩散的最关键因素[7],那么它与用户网络结构相比较又是孰轻孰重呢?社会网络中初始采纳者的网络结构对具有局部网络效应的产品在竞争扩散中起到什么作用?为了探究用户基础、网络节点的网络结构、初始采纳者的选择等因素对新产品竞争扩散的影响作用,本文运用微观扩散模型研究在复杂社会网络系统中采纳个体之间交互作用对具有局部网络效应产品的竞争扩散过程。
2 局部网络效应的相关研究
国内即时通讯市场中,腾讯QQ最先进入中国市场,并占有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但微软MSN、移动飞信等其他品牌的软件通过竞争扩散也占有一定比例的市场份额;类似地,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中支付宝、财付通、快钱等相互之间的市场竞争,最终支付宝坐拥第三方网上支付市场的半壁江山;此外开放互联网社交服务中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网易微博也呈现一家独大、多家并存的竞争格局。此类产品竞争扩散导致的市场格局并非全局网络效应所能解释,一些学者在研究中也明确指出此类产品的网络外部性表现在当消费者做出采纳决策时通常是受到其熟人或朋友而不是市场整体消费者的采纳行为的影响。例如,Lee等人指出消费者将即时通讯软件主要用于与朋友进行交流联系且即时通讯软件之间是互不兼容的,因此,消费者对即时通讯软件的选择主要受其朋友的影响,而与陌生人的选择几乎没有关系[8];Tucker在其研究中实证分析了一家金融公司员工采纳一种视频信息技术的过程,发现员工的采纳决策仅受到与其有相互联系的员工的采纳行为的影响[9];Birke和Swann也指出在移动通信市场中消费者对运营商的选择更多是受到其家庭成员采纳行为的影响[10]。
局部网络效应指消费者的效用仅受全体潜在消费者的某个子集中消费者选择的影响 [11]。局部网络效应强调的是局部个体之间的交互作用,用户在选择采纳新产品时更多的是受到他所处的子网络中其他用户选择的影响。由此可见,在局部网络效应中,潜在消费者是否决策采纳某新产品是受到整体消费者中某一子集消费者采纳比例的影响,而不是全体消费者的采纳比例。基于这个假设,局部网络外部性市场的竞争结果和以往采用全局网络外部性分析市场的竞争结果将会有所不同。局部网络效应对产品扩散和消费者采纳行为的影响逐渐引起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一些有意义且重要的研究成果。Jullien建立了一个存在局部网络外部性的双寡头垄断市场的竞争模型,说明对不同群体的消费者进行价格歧视是可行的并且因此加剧了竞争,使得厂商的均衡利润处于低水平[12]。Corrocher和Zirulia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证实,正是局部网络效应影响了消费者对移动通信运营商的采纳决策行为[13]。Banerji 和Dutta构造了两厂商的波特兰德(Bertrand)竞争双寡头模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由于局部网络效应的存在,由不同用户群体构成的社会网络结构会导致市场细分,但每个厂商仍会获得正的收益[14]。段文奇等人运用复杂网络方法开发了一个局部网络效应模型,研究发现新产品能否成功扩散取决于产品质量,其次才是初始阶段的安装基础[7]。赵良杰等人在考虑创新采纳个体之间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局部网络效应基础上,研究了复杂社会网络结构、局部网络效应强度以及创新采纳个体自身偏好异质性对创新扩散的影响[15]。
3 模型假设
在有关网络效应的文献中,通常假定消费者从某种网络性产品中获得的价值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部分:一部分是产品自身的内在价值,即当只有一个消费者时,产品自身所能够产生的价值;另一部分是产品的网络效应价值,该价值随着产品用户规模的扩大而增加。本文在此基础上假设消费者的产品效用是消费者对这种产品的内在价值评价与该产品的网络效用之和,令采纳个体i在t时刻采用新产品所获得的效用:
Ui,j(t)=si,j+rjDi,j(t-1) (1)
式(1)中,si,j代表采纳个体i对网络性产品j的内在价值的评价且与网络的规模大小无关,si,j越大,产品j的非网络性价值就越大。rj>0为采纳个体之间交互作用所产生的网络效应强度,rj越大,产品j的网络效应就越大;在全局网络效应中,Di,j(t-1)=Mj(t-1)/N代表在t-1时刻社会系统中采纳产品j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Mj(t-1)是t-1时刻系统中采纳产品j的人数之和,N是社会网络中总的人数,包括已采纳和未采纳的消费者。因此,在全局网络效应中,产品j为每个个体i带来的网络效用是等同的。而在局部网络效应中,Di,j(t-1)=Mi,j(t-1)/ki代表在t-1时刻采纳个体i的邻居中已采纳产品j的人数占其邻居总人数的比例,Mi,j(t-1)表示在t-1时刻与采纳个体i所处社会网络的邻居中已经采用产品j的人数,ki代表网络中节点i的度,即邻居总数。显然,当邻居采用创新的比例Di,j(t-1)越高或网络效应强度ri,j越强,该新产品对采纳个体的吸引力就越高。
模型的基本假设条件如下:(1)假设系统中有多种产品竞争市场,此处假设有两种新产品,设为产品A和产品B;(2)产品具有网络外部性,即使用的人越多,用户获得的效用越大,用户的选择基于产品内在价值和在扩散周期t时刻由产品的网络规模大小所带来的网络效用的总和与该用户采纳阈值Ei进行比较,其中Ei~N(μ,σ2),是服从均值为μ,标准差为σ的正态分布;(3)在初始状态,社会网络中有一定比例的个体已采纳产品A,另外一部分个体已采纳产品B,其他个体还没有采纳任何产品。在局部网络效应中,在新产品扩散的每个t时刻(t≥1),未采纳消费者若购买A产品的总效用为si,A+rA×ni,A(t-1)/ki,购买B产品的总效用为si,B+rB×ni,B(t-1)/ki,其中si,A表示个体i对产品A的内在价值的评价,si,B表示个体i对产品B的内在价值的评价。因为存在网络效应,所以rj均大于0。每个潜在消费者各自比较两种产品的效用大小后作出采纳决策,消费者的采纳决策行为分别为:
(1)当Ui,A
(2)当Ui,A≥Ei且Ui,A>Ui,B时,选择采纳产品A;
(3)当Ui,B≥Ei且Ui,B>Ui,A时,选择采纳产品B;
(4)当Ui,A=Ui,B≥Ei时,随机选择采纳产品A或产品B。
4 计算实验分析
由于现实世界中的复杂社会网络具有小世界和无标度等结构特征[16],相关实证研究也表明,网络外部性市场中消费者相互之间形成的复杂社会网络节点的度也具有明显的高集聚、幂律分布的特征,如字处理软件市场存在小世界网络的高聚集(Cluster)特征[17],Goldenberg等对韩国某一社交网站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该网站中存在“社会中心”(Social Hubs)类型的成员且网络节点具有无标度特征[18]。因此,本文主要采用小世界网络(SW)[5]和无标度网络(SF)[6]这两种不同复杂社会网络拓扑结构分析具有网络效应的创新产品扩散的影响。所采用的复杂网络的规模均是N=5000个节点,所有消费者的采纳阈值Ei服从均值μ=05,标准差σ=02的正态分布,为了消除计算实验程序中随机数的波动影响,所有计算结果均是运行了1000次实验的平均值。
41 用户基础对网络效应产品竞争扩散的影响
在产品动态扩散过程中,早期的用户形成了网络的“安装基础”,“安装基础”的存在往往会影响后来的用户采纳决策从而决定了网络市场均衡[19,20]。图1和图2分别是在个体i对产品B的内在价值评价si,B=001,局部网络效应强度rA=rB=2时,用户基础对全局网络效应和局部网络效应中产品竞争扩散的影响,并假设所选择的网络是小世界网络(重连概率是006,节点平均度为6),全局网络效应中产品A和产品B的初始采纳比例一样,图1考查初始采纳用户数对产品竞争扩散的影响;而在局部网络效应中产品A和产品B的初始采纳比例不相等,图2考查在竞争市场中产品优先拥有较大用户基础量对产品竞争扩散的影响。由于全局网络效应下的产品扩散与用户的安装基础密切相关且不受用户相互之间所构成的网络结构的影响,从图1可以看到,为了促使产品在整体社会系统中充分扩散,用户基础需达到一定比例,当两产品的初始采纳人数占总体人数的比例较低时,如低于4%,创新最终将难以扩散开来,但随着用户基础的增大,扩散率将得到明显的改善,如初始采纳比例均为54%时,产品A和产品B的最终采纳率均超过48%。
在全局网络效应中,产品要成功扩散,系统初始状态须拥有一定比例的用户基础,而在局部网络效应扩散模型中,如图2所示,产品A和产品B哪怕均只有1个初始采纳用户,产品最终均可以扩散起来且市场份额由两产品平分。当产品B的初始采纳用户保持1个人不变时,随着产品A的初始采纳用户比例的增加,市场份额将逐渐被产品A夺取,当产品A的初始采纳比例达到2%时,产品A的扩散率高达95%,市场最终将主要被产品A占有,从而呈现一家独大的局面。
因此,全局网络效应中,在产品内在价值既定的情况下,用户基础是决定产品能否成功扩散的关键因素。而在局部网络效应中,新产品能否在竞争市场中成功扩散的关键因素不是用户基础而是产生局部网络效应的社会网络拓扑结构起了主导作用。局部社会网络中消费者相互影响加快了信息传播、产品扩散的速度。此外,在局部网络效应中,优先进入市场并拥有一定比例用户基础的竞争产品将具有明显的先发优势,有利于它最终占有高份额的市场,并促使竞争市场呈现一家独大、多家共存的格局。
42 产品内在价值和局部网络效应强度对产品竞争扩散的影响
图3是在个体i对产品B的内在价值评价si,B=001,产品B的局部网络效应强度rB=2保持不变,网络平均度为6的小世界网络中A、B两产品竞争扩散的情况。从图3可以看到,当个体i对产品A的内在价值评价si,A=001保持不变时,随着产品A的局部网络效应强度的增强(rA=1rA=5),大部分市场份额将被产品B占有逐渐变为被产品A占有,在rA=rB=2时,市场份额将被A、B两产品均分。当个体i对产品A的内在价值评价增加到si,A=005时,此时产品A的局部网络效应强度rA=15就可与产品B的局部网络效应强度rB=2相抗衡。此外,从图4中还可以看到,在si,A=001和si,A=005两种情况中,当产品A的局部网络效应强度15≤rA≤3时,rA值的大小对A产品最终市场占有率的变化具有显著的影响力。
因此,产品内在价值的大小和局部网络效应强度都会影响到产品竞争的格局,产品内在价值越大,越有利于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局部网络效应强度越大越能增强消费者相互之间的作用,从而越有利于产品的扩散。对于局部网络效应强度较弱的产品,要弥补竞争弱势并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则需加大产品的内在价值,而适当的局部网络效应强度可以在产品竞争中获得明显的优势。
43 初始种子用户对局部网络效应产品竞争扩散的影响
为了考察初始种子用户对产品竞争扩散的影响,选择无标度网络进行计算实验。图5表明当A、B两产品的用户基础均为1%时,A产品在无标度网络中的扩散情况。当B产品随机选择1%的用户作为种子用户,而A产品选择同等比例的种子用户,并考查随机选择和种子用户中至少有1人是无标度网络中的Hub节点两种情况下的扩散情况。从图5扩散曲线可见,当A产品随机选择种子用户时其扩散率将达到近50%的市场份额,而当A产品的种子用户中至少有1人是Hub节点时,该节点在产品扩散中加快了信息传播、局部网络效应作用的速度,使得A产品的最终扩散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并达到85%,从而非常有利于A产品大幅度领先占有市场份额。
而当A产品的初始采纳用户仅有1人且此人是无标度网络中的Hub节点时,B产品的初始用户数量对产品竞争扩散的影响如图6所示。从图6可以看到,当A产品的初始采纳人数仅有1人,随着B产品初始采纳人数的增加,A产品的最终扩散率将减少,当B产品的初始采纳人数低于40人时,A产品将始终拥有绝大优势的市场份额(超过50%),但即使B产品的初始采纳人数达到50人时,A产品的最终市场份额仍约可以占到整体市场的27%。
由此可见,初始采纳用户的选择对局部网络效应下产品竞争扩散的速度和程度有决定性的作用。Hub节点的种子用户在产品扩散中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局部网络效应作用的强度,使得产品的最终扩散率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有目标地选择少量的初始采纳用户比随机地选择大量的初始采纳用户更有利于产品的扩散并占有更有优势的竞争格局。
5 结论
本文采用基于个体的微观扩散模型,对复杂社会网络局部网络效应下的产品竞争扩散进行了研究。与全局网络效应不同,局部网络效应的产生是受子网络中消费者个体之间交互作用形成的。因此,局部网络效应更多地体现了消费者的交互作用和他们相互之间所形成的社会网络拓扑结构等微观个体特征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新产品竞争扩散模型,通过计算实验方法分析了用户基础、产品内在价值、初始种子用户的选择等因素对产品竞争扩散的影响问题,研究表明:
(1)与全局网络效应不同的是,在局部网络效应中,影响竞争产品能否成功扩散的关键因素不是用户基础,而是产生局部网络效应的社会网络拓扑结构起主导作用。社会网络中消费者的相互影响加快了信息传播、产品扩散的速度。此外,局部网络效应中先发优势的产品将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2)局部网络效应强度越大越能增强消费者相互之间的作用,越有利于产品的扩散。产品内在价值的加大可以弥补局部网络效应强度较弱产品的竞争弱势并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而适当的局部网络效应强度可以在产品竞争中获得明显的优势。
(3)初始种子用户的选择对产品竞争扩散的速度和程度有决定性的作用。有目的地选择Hub节点的种子用户将有利于产品的扩散并最终占有更有优势的竞争格局。
上述结论不仅能够解释同类型竞争产品在市场上呈现一家独大、多家共存的扩散现象,也为相应的营销策略提供了有意义且可操作的理论指导。例如,腾讯QQ、新浪微博等由于具有先发优势使其在具有网络外部性较强的中国即时通讯软件市场和社交网络中呈现一家独大、多家共存的产品竞争格局。因此,在具有局部网络效应的新产品竞争扩散中,营销机构应该注重消费者相互之间形成的社会网络结构对新产品扩散的影响。而对于那些局部网络效应强度较弱的产品,若想分得市场中的“蛋糕”,则须增强产品自身价值的竞争力方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此外,在产品扩散初始阶段,集中精力有目标地选择少数影响力大的消费者采纳产品比无目的地随机选择大范围的消费者是促进新产品快速占领市场更有效的方法。
当然,本文的研究也存在一定不足,所构建的扩散模型忽视了竞争产品价格的影响,产品局部网络效应强度与消费者的社会网络结构之间不存在关联等还可以放宽加入到模型中,从而使模型更符合现实情况,这些也是有待继续深入研究的工作。
参考文献:[HT6SS]
[1][ZK(#]Katz M L, Shapiro C. Network Externalities, Competition, and Compatibility [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5, 75(3): 424-440.
[2]Mahler A, Rogers E M. The Diffusion of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Innovations and the Critical Mass: The Adoption of Telecommunications Services by German Banks [J]. 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 1999, 23(10-11): 719-740.
[3]Park S.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Network Externalities in Competing Technologies: The VCR Case [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04(4): 937-945.
[4]Tucker C. Identifying Formal and Informal Influence in Technology Adoption with Network Externalities [J]. Management Science, 2008, 54(12): 2024-2038.
[5]Watts D J, Strogatz S H. Collective Dynamics of Small-world Networks [J]. Nature, 1998, 393(10): 440-442.
[6]Barabási A L, Albert R. Emergence of Scaling in Random Networks [J]. Science, 1999, 286(15): 509-512.
[7]段文奇, . 网络效应新产品成功的关键:产品质量还是安装基础?[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7, 7: 144-148.
[8]Lee J, Song J. Network Topology and Standards War: When Does a New Technology Survive in the Network Economy?[R]. Presentation at the Wharton Technology Mini-conference, 2003.
[9]Tucker C. Network Effects and the Role of Influence in Technology Adoption [D]. Stanford University, 2004.
[10]Birke D, Swann G M P. Network Effects and the Choice of Mobile Phone Operator [J]. 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 2006, 16(1-2), 65-84.
[11]Sundararajan A. Local Network Effects and Complex Network Structure [J]. The B E Journal of Theoretical Economics, 2007, 7(1), Article 46.
[12]Jullien B. Competing in Network Industries: Divide and Conquer [D]. University of Toulouse, 2003.
[13]Corrocher N, Zirulia L. Me and You and Everyone We Know: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Local Network Effects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J]. 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 2009, 33(1-2): 68-79.
[14]Banerji A, Dutta B. Local Network Externalities and Market Segmenta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2009, 27(5): 605-614.
[15]赵良杰, 姜晨, 鲁皓. 复杂社会网络结构、局部网络效应与创新扩散研究[J]. 软科学, 2011, 25(8): 6-9.
[16]Newman M E J.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plex Networks [J]. SIAM Review, 2003, 45(2): 167-256.
[17]Rosen E. The Anatomy of Buzz: How to Create Word of Mouth Marketing [M]. NewYork: Doubleday, 2000.